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2024-06-19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精选十篇)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篇1

农村基础设施是确保农民生活改善、农业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公共设施的总称, 主要可分为: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造与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 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分散化、规模大与建设周期长等特点, 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瓶颈。建设资金不足, 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

目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政府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投融资主体。此外, 农村个体需求存在差异, 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次级主导地位的投资主体。随着农村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增加, 农村民营企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农村民营企业成为第三类主要的投融资主体。此外, 金融机构贷款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一) 政府财政投入

近年来,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 自2007年以来, 农林水事务支出逐年增加, 从2007年3404.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1937.88亿元, 6年间增长了2.52倍。从相对数上来看, 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不断增加, 由2007年的6.84%增加到2012年的9.51%, 但是总体比重仍然偏低。与农村基础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 目前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杯水车薪。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13

(二) 金融机构贷款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建设周期长、贷款回收缺乏有效保障等特点, 使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较低, 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并不积极。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缺乏有力的资金投入力量, 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农村信用社受自身规模与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历史等原因影响, 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效果不明显。

(三) 社会资金投入

社会资金主要包括农村民营企业投资、农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非政府组织捐赠等。社会资金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 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领域尚未完全开放, 具有地区限制和部门垄断的现象, 限制了社会资金的介入。

三、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范畴, 因而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担负起大型水利建设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 加强农村公路、供电等基础性农村设施建设。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支持, 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第三,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和村集体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最大受益者, 也是建设的最大动力。具体而言, 可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OT、TOT与PPP等现代投融资模式。

(一) BOT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BOT (Build (建设) -Operate (经营) -Transfer (转让) ) , 是指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时,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由私人部门负责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经营, 在特许经营期内, 私人部门向设施使用者收取合理的费用以收回投资、建设经营与维护的成本, 并获取一定的利润。特许经营期满时, 基础设施项目转由政府部门经营和管理。BOT模式可借用私人企业的投资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可有效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同时私人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客观上会加强项目管理, 降低项目建造成本, 可有效提高项目运作效益。

BOT模式的典型应用是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中。农村公路属于地区性的公共产品, 不具有营利性和经营性。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丰富程度可将我国农村分为四个部分:经济发达且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达但资源匮乏地区、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地区、经济落后且资源也匮乏的地区。其中BOT适用于前三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丰富程度进行适度调整。经济发达且资源丰富的地区, 运用BOT模式的核心在于, 在建设农村公路后, 农村公路投资方可在一定时期内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 拥有一定的资源开发权、旅游开发特权或建立相应的农产品市场的优先权等。这种充分利用该地区资源对私人部门的吸引来建设农村公路的融资方式, 不仅可以方便当地居民, 同时也带动了私人部门的发展;经济发达但资源匮乏的地区, 政府可着眼于农村公路的商业价值, 在运营公路时, 授予建设公路的私人部门公路两侧的广告牌一定的开发权、道路的绿化建设参与决策权;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地区, 可着重于资源开发权, 要想开发资源就必须要承担对公路的建设与维护责任, 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 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资源匮乏, 不能很好地吸引外部私人部门的投资, 因而BOT模式不适用于此类地区, 此类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充分介入。

(二) TOT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TOT (Transfer (移交) -Operate (经营) -Transfer (移交) ) , 通常是指缺少资金进行建设投资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已投入生产、可产生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的一定时段的特许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 由其负责经营管理;合约期满时, 原政府部门收回对项目的运营管理权。

TOT模式是用已建成的项目进行融资, 同BOT模式相比, 该方式越过了建设阶段, 投资的私人企业所承担风险相对较低, 但收益也较低。TOT模式使用前提是可以取得持久稳定利润的建成投产项目, 而事实上这样的项目并不多, 使用范围较小。目前该模式只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有少数的应用,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不常见。但是, TOT模式可引进外来资本, 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TOT模式将会是未来比较适合的投融资模式。

(三) 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运用

PPP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公私合营) , 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投资者在特许权经营协议的前提下, 签订合同来明确双方责任, 共同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风险由参与建设的各方共同承担, 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PPP方式与BOT、TOT模式相比, 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公私合作, 以最少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与服务。PPP模式拓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减轻了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负担, 且在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期间政府部门及私有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 取长补短, 形成互利的局势, 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效率, 降低了各自承担的风险, 增加了项目融资与运作的可能性, 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较为适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

[2]王翔.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与融资运营模式的创新[J].中州学刊, 2013 (2) .

[3]匡远配, 曾福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模式选择[J].兰州学刊, 2009 (2) .

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风险研究 篇2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国内融通仓业务模式的可持续融资能力不强的问题,究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融资规划设计不完善以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这样才导致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能力不强。

三、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过程中的风险

(一)国家体制不完善,信用意识差

由于金融机构体系与经济呈相关性,因此金融机构体系也表现出于经济一样的多层次特点。但在我国现行的市场下,这种相关性正处在断层的情况。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并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健全,融通仓业务模式在贷款业务中起到的担保、服务中心等作用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对融通仓业务模式的发展是不利的。从发展上来看,我国融通仓业务模式起步较晚,实施该模式的大型企业并不多,正是因为企业规模都不大,导致企业管理与经营水平存在无序、违规等问题。当前,我国融通仓业务模式还处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受技术、融资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并不很快,而风险方面更是很难把控。由于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不很好,部分企业不仅信誉度不高,还存在不低的资产负债率,银行的贷款有很大一部分出现逾期的情况,信用环境相当不好。另外更加上企业的包袱比较的沉重、经营十分的艰难、效益也不佳,部分企业自身的信誉又较低,资产负债率又很高,致使银行的贷款大面积地逾期并且欠息,信用环境相当恶化。所以,银行给予放贷时,都十分谨慎。

市场中介服务的职能错位使得抵押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这无疑增加了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热情。市场中介为了降低坏账风险,并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信用社获得借款,只能通过抵押担保的方式进行。那些处在成长期、盈利记录并不很好的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这对促进市场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银信部认可的可抵押物品,这与银信部门对抵押物缺乏有效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银信部门担保体系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也给银信部门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同行发展不和谐,恶性竞争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各种新型物流模式也在实践中得以衍生和运用,最为典型的是融通仓业务模式。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竞争,当前我国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行之间竞争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在客观上呈现出无序化的竞争状态,这种无序化竞争很显然并不是良性的。有一件特别典型的事件就是河南兵港物流被打砸抢,据报道称,该事件发生的缘由是该公司董事长王某被人诬陷携款潜逃,该公司的客户同时受到一条煽动短信说董事长已潜逃,客户非常愤怒,故而出现了打砸抢事件的发生。时隔数月,尽管最后客户知道了详情对兵港物流公开致歉,但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挽回的。而类似的事件在其他物流公司也曾出现。由于物流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高,物流业逐渐形成了多、小、弱的局面。对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他们由于资本不够雄厚,应对风险的能力与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较弱,又由于行业内存在的非良性竞争,物流公司的利润越来越低,不少企业甚至出现了倒闭的困境。为此就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型公路物流企业发展中由于存在不良竞争导致企业议价能力弱,随着人工、仓储等费用的不断上涨,这些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

(四)企业管理不重视,产品少而简

企业规模小,组织机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有限。大多数物流企业在对物流系统利用上非常重视,但对物流资源整合问题上较为忽视;对经济批量、进货时间等参数非常重视,但对优化业务流程的重视度却很不足。简而言之,就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岗位责权不明晰。很多物流企业甚至没有同意的管理规范,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物流只是简单的仓储和运输,忽略了各流程之间的整合。在成本管理上,他们只关心那些看得见的成本,如交通费、仓储费等,但对物流管理成本、机会损失成本等隐性成本并没有考量。不仅如此,企业各部门的关系也并不融洽,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管不力、管理水平不高的表现。另外,产品物资少且内容单一,单调也是融通仓业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完善体制,树立信用意识

由于融通仓业务模式在融资上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一些地区,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该模式的发展,对当地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要想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是最为重要的,应该从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出发,为其提供最适合发展的融资环境。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政府、国家信用支持的基础上,遵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以特殊的融资方式进行的合作金融。托尔斯滕(1998)对政策性金融的范围进行了介绍,称其实包含储蓄、投资、担保、利息补贴等童子行为的综合,且具有政策意图。当前市场存在较大的竞争关系,市场发展也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因此还没有一种市场机制能完全适用于市场的变化,偶尔也会出现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一旦市场出现了失灵现象,政府应积极应对,适当采取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尽力帮助市场走出阴霾。正是由于政策性金融存在种类多、可控性低等特点,在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方面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西方商业银行初步理清了规律,进而建立了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风险进行监控,同时也依照该框架对风险进行了分类。例如,摩根大通银行依照风险管理框架和自身特点将风险分为市场类、操作类等五大类,并将银行所有的业务都分解到风险类型中,这种分类方式更加方便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也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尽管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并不很强,其中暴露了很多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但是更多的事实则证明,其根本原因是金融机构监管的放松和后知后觉导致的,并不是风险管理办法存在失误。由此可见,国外的风险管理框架仍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风险管理办法时,可适当借鉴西方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进行融通仓业务时,应根据业务特点,参考西方风险管理理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办法。尤其是在业务开展初级,如果依照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不能将这种新型业务存在的风险逐一囊括,因此,本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1.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原则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属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定范畴,因此在管理上也应遵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的要求。首先,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不管是目标还是原则都应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同;其次,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银行的边际收益,通过对比收益和成本的关系来决定开展某项业务是否具有可行性;此外,还应充分考虑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依照总体框架制定出详尽的业务安排;最好,还要定义好金融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做好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的调查和监控工作,从而规避信用风险。在整个操作流程中应注意以下原则:1.风险回避与分散;2.过程控制和风险转移;3.风险补偿和损失控制。

2.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和金融衍生品

贸易背景是供应链金融的要求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对融资方提供贷款前重要考察的内容。如果贸易背景具有特定化特点,那么对银行的预估活动开展是十分有利的。银行能通过对现金流的评估、融资方利润实现和分配、特定化的贸易背景等方面进行考量,并在此基础上为融资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操作模式,指导其快速实现现金回流。由此可见,现金流控制能够帮助银行及时收回资金,从而降低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管理的本质是银行通过在合同中设定商务条款等方式增强对授信资金的管控,辅助融资方实现融资投入后的增值回流。这种管理方式是为了保障银行资金流入融资方后,能产生收益,使得融资方能够按期还本付息。现金流控制是保障融资方还款来源的重要手段,该方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融资资金的确定性。

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和金融衍生品控制法也是国外银行常用的风险处理办法,国外银行通过此种方式来增加组合资产的离散程度,在这些因素中金融衍生品是最基本的要素。当前,银行也在不断增加衍生品调整风险组合的办法。对于那些较为合理的融资申请,可以运用金融衍生品管理的办法来降低所暴露的风险。不仅如此,金融衍生品还能分离贷款信用风险,增大银行利润。调查发现,在1993年之前,国外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全都使用了衍生品手段来防范系统风险。1993年,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香港最大的八家银行利润的85%都是来自该方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增强对金融衍生品的控制,以其独特的财务杠杆特点来降低银行成本,从而实现资产保值的目的。

(二)规范评估,划分风险责任

由于我国商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授权上存在复杂性高,授权制度过于集中等特点,中小型企业要想获得融资十分困难,而融通仓业务模式的发展能够让审计机构作为第三方的形式为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担保,这些被证明有效的数据间接增加了企业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可以从机构管理人员的水平出发,整合一些专业人才进行审批工作,只要审批合格将会大大缩短放贷的稽核工作,进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企业能够快速获得融资资金,促使企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正规的金融市场与融资渠道,另一个是民间非正规的模式,其中民间非正规模式也称民间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市场大多是零星的,但它同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由于金融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市场同时也允许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出现。在金融体系发展的早期,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组织,这就是民间资本市场的雏形。从客观角度来说,金融体系的发展离不开非正式融资渠道的发展,不少非正式金融渠道发展到后期变得越来越成熟,对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我们不用刻意追求正式或是非正式融资渠道,我们只需要注意积极财政因素的运用,适当进行正规与非正规模式的融合,有选择的接受正规或非正规金融的指导,这样才能全面发展金融体系,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和谐发展,实现共同盈利

许多融通仓业务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例如物资、粮食等储运企业通过转型,在某些特定服务领域的发展模式。但随时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些传统企业必须有所突破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需要,具体可以从打破业务范围等方面出发,树立强强联合的思想,将各物流企业进行整合,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配置资源,这样才有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甚至延伸出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从发展形势上来看,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各具规模,有的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有的具备强大的物流设计能力,但只有将企业的技术与能力融合到一起,才能提供最完备的物流服务,这也是市场对物流企业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自身基础服务的同时,也要根据市场要求进行革新。可以从细分市场出发,专注于某一市场的业务,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首要目标,开展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甚至在条件允许下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以专业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创造了更大的效率。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提供个性服务的同时,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与某些重要客户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为企业赢得长期稳定的客户量。

供应链是由众多节点企业组成的,其运作强调链条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相服务,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融通仓业务模式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具有多方面的益处,可以提高服务水平、核心竞争力,扩大服务规模、企业利润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主要带来了贷款规模的扩大,信贷风险的降低,已经客户资源的汇聚。而对于整个供应链来说,物流金融所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融资成本的降低,融资渠道的拓展,资金资源的整合。

(四)重视管理,增进产品项目

在融通仓业务模式发展的过程中,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是首要任务,只有完善公司内部结构、提高管理者经营竖着,企业的筹资、管理效率才会有所提高,企业才会有一股凝聚不散的力量,绩效运行也会更加流畅。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1.要推动企业的多元化建设。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体制改革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理顺产权关系,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切勿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模仿大型企业,很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2.提高经营者的素质。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重要影响,毕竟经营者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生存状况。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学习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努力解决融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终提高融资能力。此外,在经营理念上,经营者不能墨守成规,应从多方面拓展渠道,多渠道的发展绝对比单一渠道来的有效;3.注重人才培养。21世纪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物流业与西方物流业的差距除了资金、技术上,更多的也是人才上的差距。物流从业人员应不断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促进企业发展,并逐渐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融通仓业务模式除了具有普遍问题外,还具有中国体制的特殊性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并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企业、银行、政府的共同努力。首先,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应从内部着手,加强内部监管,完善财务制度,只有企业内因足够完善,企业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措施。同时,企业还应完善自身形象,提高信用度,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融资支持。其次,银行方面夜莺加大融资的投资力度,推出一系列适合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的产品,并逐步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为我国融通仓业务模式的发展铺平道路;最后,政府方面应增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让资金能切实落到企业手中。同时政府可与银行联合,共同推出一些优惠政策,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要调动银行给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共同促进融通仓业务模式融资的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指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例如通过上市的方式直接融资,这是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为其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优惠政策的制定上,让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在政府的鼓励下也能有更好的发展;2.规范市场行为,通过建立行业标准让物流企业有规可循,避免了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3.建立统一的现代物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具有多功能、高层次、辐射范围广等特点,物流中心的建立能够有避免条块分割的弊端,还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农村融资模式 篇3

东北地区农村融资环境以及现状

国家财政支持有限

东北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国家在财政方面会给与适当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得到的财政支持也正在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下加剧了东北农村融艰巨性,处于工业建设边缘的农村地区受生产能力影响,仅有的财政支持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突破性的发展建设还需要自某道路。东北一些城市的大型工业发展在政策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原因在与工业发展集中,政府扶持也比较容易,农村受发展环境以及经济模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却很难达到与大型工业城市相同的国家财政支持,仅仅依靠自身经营很难快速实现建设突破,在经济发展与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上都相对比较落后。农村融资模式中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度也相对较小,这一点与大型工业城市相比并不具备优势,仍然需要在融资体系上加强完善。

区域内部资金积累能力有限

东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长时间处于固定的发展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开展新的融资模式,这样的环境下也增大了运行困难,不利于提升东北农村地区的经济收益。从宏观形势分析,这种发展环境并不适合资金积累,想要实现长期发展目标,仍然需要外部支持资金的投入,这样才能够解决运转需求问题。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农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所获得的资金收益仅仅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自然不会产生资金积累。农村区域缺乏资金积累,在接下来所开展的建设任务中相要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在发展模式中做出转变,只能依靠外部财务投资来解决需求问题,但受整体经济能力不足的问题影响,却很少有外商会主动选择东北农村开展投资建设,逐渐产生了如此的不良循环,解决问题需要从根源上进行打破,在农村市场中注入活力。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能力弱

分析东北农村融资环境及现状,可以发现的明显问题是吸引投资能力弱,东北农村地区虽然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在发展模式上并没有大的改观,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处于落后发展模式中,潜力巨大有待于开发。但从现阶段的形式分析,东北农村直接吸引外商选择投资的能力却比较差,大部分外商都选择将资金投入到近乎于饱和的大型工业城市市场中,这一现象无不引人深思,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种,具体的原因仍然在东北农村方面,融资模式难以做出创新,投资上看不到短期内的效益,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更是缺乏一个长期性的规划与目标,导致资金流入困难的局面出现。农村发展尚未形成规模集群也是主要原因,过于分散的发展模式并不能使外商快速判断投资方向,零散的经营个体在市场环境中承载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差,最终造成了现阶段的融资问题。

东北地区农村融资途径扩展措施

健全为东北农村发展服务的金融体系。东北区域内的农村比例比较大,针对融资模式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服务性政策的推出,帮助解决日常运营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建立符合区域性发展的金融体系。与大型工业城市相比较东北地区农村所占有的优势并不大,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政府方面加大投入,在财政资金投入上做出划分,确保各个区域都能够处于公平的发展环境下。同时更要加强地方发展路线的引导,帮助丰富东北地区农村的资金来源,所形成的金融体系更稳定,在任何时期都能够确保农村区域具有稳定的资金收入来源,达到理想的建设效果。提升东北农村发展速率,在融资模式上政府不应该仅仅加大资金投入,要注重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开展农业与工业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这样在不同时期农村地区都能够获得经济效益,融资体系自然也更加稳定。这种基于政府帮助的金融体系能够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来源,帮助形成具有长期发展可行性的融资计划,对后续的融资模式完善成熟也能够起到铺垫作用。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

东北农村发展虽然具备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民却很少享受到这一政策上的优势,存在农村金融借贷门槛高,审核难度大的问题,并不利于提升建设效果。面对此类问题要加强农商银行的服务性,对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做出支持,受农村地区发展环境影响,在项目建设发展阶段可能不需要过大的投入,因此想农商银行所提出的资金借贷请求额度也比较小。发展阶段农商银行要适合这一模式,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对资金进行调动,确保农村发展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提高金融结构运营效率,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融资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可以帮助零散的发展区快速形成一个集群,对吸引外商投资以及强化内部金融风险防御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在借贷信誉审核方面也要十分严谨,避免资金投放后不能在预期的时间收回,影响到东北农村发展建设的资金结构稳定性。东北农村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金融机构运营效率提升来丰富融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从吸引晚上投资方面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发展规划才适合长期建设。

拓宽农村工业企业的资金来源

农村发展采用工农结合的方式效率更快,在原有的发展模式上做出突破性的转变,拓展资金来源,发展农村工业更符合东北区域的建设规划,能够形成长期发展规划,在农村区域内也能够形成集中化的产业发展,在自身发展经营的经济收益上可以达到更稳定的形式,避免出现资金投入后收益不理想的现象。农村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在相关经营管理经验上可以借鉴工业城市来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省农村发展时间,经济收益得到稳定提升后,后续进行的发展建设也能够更好的积累资金,在原有经营发展体系上需要做出改革时,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更方便进行。东北地区农村发展需要在根源上做出突破,拓展创新项目,不断的寻找新的项目、新的资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合理的利用资源,由原有的政府扶持发展逐渐向自主独立发展方面过渡转变。资金来源拓展后接下來所进行的建设与融资都拥有更适合的环境。

推动金融创新,开发新的融资工具

开展东北地区农村融资模式创新,在融资工具方面首先需要创新管理,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确保资金稳定性的前提下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投入到建设使用中。农业发展在与工业发展相结合时,要以相互促进为目标前提,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阻碍农业种植的正常进行。绿色环保无公害产业更适合农村的发展环境,所开发的融资工具也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来进行。在东北农村范围内推动融资创新计划进行,实现更长期稳定的融资模式,风险投资市场近年来十分火热,农村区域想要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不能完全规避风险,要适当的在融资环境中引入风险竞争,这样才能够达到资源优化利用的建设标准。农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选择风险项目投资,融资工具与资金来源模式更加丰富,这样在与大型工业城市竞争时更具备自身优势,外商在选择投资过程中也会重新衡量资金的区域选择投放,在发展产业结构中注入新的资金来源,可以帮助继续深入提升农村工业发展稳定性,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相互结合也可以更好的进行。金融创新需要从根源上探讨发展方向,目前东北农村的经济与工业城市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并缩减,实现东北区域内的经济全面发展,响应国家振型东北经济的号召。

甘肃省农村金融互助社融资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金融互助社,集群融资,金融排斥

一、引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大农民为我国工业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农产品以及劳动力,极大地支持了工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尤其是地处内陆的甘肃省,由于本省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农民收入更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导致农民低收入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融资困难,存在金融排斥现象。

二、甘肃省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分析

(一)甘肃省农户融资现状

甘肃省农户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取一般商业贷款。此外,由于甘肃省属于欠发达省份,国家为提高甘肃省农民收入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通过上述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支农再贷款等政策性扶持金融扶持项目。甘肃省内金融机构还根据省市县等地方政府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农民的贷款获取成本,刺激农户利用各类贷款发展生产。然而,这一系列措施都只解决了少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仍有很多农户依然难以获取贷款支持。即使获取贷款的农户,其获取贷款的成本也很高。这说明大量农民面临金融排斥作用的束缚。金融排斥作用就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没有能力以恰当的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也反映出甘肃省农户融资难的环境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农户融资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导致甘肃省农户面临金融排斥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

1、农民收入低,还款能力弱

沿海省份依靠地缘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扶持,利用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机遇期,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吸引了众多本省的农民参与就业。使得大量当地农民提高了个人收入,相应还款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甘肃省处于内陆地区,缺乏沿海省份的地缘优势,没有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本省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国有大型企业支撑,从事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无法吸引大量本地农民就业,所以本省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农产品种植收入。这是导致了农民收入偏低,还款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可抵押资产少,抵押担保能力弱

由于甘肃省农民收入低,积累少,致使家庭财产积累偏低,缺少可抵押的家庭财产。这使得金融机构不敢放款给农民。最终形成了一个农民收入低导致贷款难,贷款难导致收入低的一个恶性循环。

3、信用环境不佳致使银行惜贷

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决定了众多农民信用意识不高,央行的个人信用记录还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农民。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 很多优惠贷款政策执行中,存在催收困难的情况。甚至发放的贷款被农民认为是国家给予自己的补贴,没有还款意识。这也导致银行惜贷,不敢大面积地发放贷款。

三、农村金融互助社融资的优势

以上一系列原因导致农户贷款难,造成了金融排斥现象,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升。其根本原因由于单个农户资信等级较低。农村金融互助社这一模式可以提高处于游离态的单个农户的资信质量,使其更方便地获取融资支持。

农村金融互助社融资模式是一种众多农户抱团取暖的形式。某一地区的一部分农户组成一个资金互助社,每家农户各自出资一定数额的资金或资产,建立一个互助社资金池。如果哪家农户需要小额资金支持,可不从金融机构请求贷款而是征得社内成员同意后从互助社资金池中获取资金支持。如果需求额较大,可以以互助社资金池中的资产作为抵押,去银行获取贷款。这样一来,社内成员如果有小额的资金需求,可以直接从社内资金池中获取帮助,免去获取银行贷款的一系列麻烦。如果有大额的资金需求,也因为有了相应的抵押物而增强了自己的资信质量,较容易获得贷款。甘肃省内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家中可抵押资产较少。资金互助组的这种形式缓解了互助社内农户抵押资产少,难以获得贷款的问题。资金互助社还减少了道德风险造成的违约事件的发生。

组成农户资金互助社的农户成员都是长期居住于一个村落的,互相之间非常熟悉,甚至有姻亲关系,构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熟人群体。 彼此之间对各自的收入状况、品行操守、家庭背景等信息都非常了解。 因此,社员的资信状况非常透明。真正有需求并且有还款能力的社内农户很容易贷到款,也很容易获得其他农户的对其大额银行贷款担保的同意。反之,资信状况不佳的社员就很难获得如此对待。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资金互助社内社员因为道德风险而造成的违约行为。因为一旦违约,社员就背负了很大的道德成本,就无法再在长久生活的村落立足。

四、农村金融互助社的运作模式

(一)农村金融互助社的资金运作

农村金融互助社由众多农户互相集资设立发起。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对发展前景的不明朗,所以很多农户不会轻易投资发起设立这种组织,因此需要外部力量引导。在农村金融互助社的初创阶段,可以由地方政府、银行在农村金融互助社的初创阶段予以资金支持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入社的农户按照一定比例向互助社交付自己的出资。 至此,金融互助社成立。在互助社的初创阶段,为了起到引导和帮扶作用,地方政府以及银行的先期出资可占到初始出资总额的50%左右。 由于有地方政府、银行的初期垫付资金,农户也敢于向互助社投资。之后随着互助社的不断发展壮大,社员会越来越多,农户的出资比例会逐渐提高。随着互助社中农户出资比例的提高,地方政府、银行可以逐步收回先期出资,但仍会保留一定出资额以起到时刻了解金融互助社的业务进行情况、引导互助社发展的目的。

(二)农村金融互助社的管理

1、农村金融互助社的社员管理

农村金融互助社是由地方政府、银行及众多农户出资设立的,肩负着融通农业生产资金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社员入会和退出机制。

农村金融互助社实行会员制,要想获得金融互助社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加入互助社。在申请加入互助社的过程中,申请加入的农户必须如实向互助社提供个人相关信息的说明。互助社的管理人员也要对该农户的收入、诚信、嗜好等情况进行客观了解和评估,将准备入会的农户信息进行公示。在获得现有社员同意后,就允许其缴纳相应比例的出资,加入互助社。初入社的会员信用额度低,只能获取低额度的互助社资金支持和贷款帮助。随着信用额度的提升,该入社会员便能获取更高额度的资金支持和贷款帮助。

加入互助社的农户在入会后也可以提出退社,但应规定一个最短退社时间,一般规定为一年。要求退社的农户首先向互助社提交退社书面申请,在清理完与互助社的所有债权债务关系后可由互助社向其退还出资,办理退社手续。

2、社员的违约管理

农村金融互助社作为一个地方政府、银行以及入社农户的集体,为入社会员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必须针对可能出现的社员违约情况制定违约处理办法。

对于难以在规定还款期还款的社员,可以根据社员的具体情况不同给予一定时间的借款展期,并且对其进行专门跟踪管理。若社员尝试过各种努力依然无法还款,则最终做违约处理。

对于违约社员要建立追征以及惩罚机制,并严格执行。对于违约的社员要取消其互助社社员资格,并要求其他社员不得与其再进行业务往来。将违约社员的违约情况报送人民银行征信监管部门,必要时采取诉讼采取法律措施追回欠款。

五、结束语

农村金融互助组是一种集群融资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缓解当前金融排斥作用造成的农户的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互助社中还有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参与,还可以起到监督引导互助社发展的作用。所以这是一种适合于甘肃以及西北地区的金融支农形式。

参考文献

[1]汪小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中国金融,2014,(5)

[2]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N].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篇5

根据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可以将其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风险、融资的条件、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和所能承担的融资成本是不同的,因而其融资特征也不相同。这里主要分析前四个发展阶段。

(一)种子期高科技企业一般融资模式

种子期的企业往往指创业者仅有某一想法或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论证技术和商业化的可行性,并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寻求合作者、制定市场计划等。该阶段企业面临三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开发失败的技术风险;二是技术能否转化为产品并被市场所接受的市场风险;三是经验缺乏的管理风险。在种子期内,企业没有收入来源,而依赖于外部资金的投入,但对资金的需求量一般不大,往往来自创业者及其合伙人的自有资本、亲友借款、企业内部集资。由于投资风险很大,风险投资企业、大企业、商业银行等一般不会种子期的高科技企业,当然一部分企业能够得到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企业的无偿援助和政府扶持资金如技术开发创新基金的支持。如百度、搜狐、亚信等企业都获得了天使投资人的支持,进而发展为行业领先企业。

考虑到当前环境特点,种子期高科技企业应构建以自有资金和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为主,其他外源资金为辅的融资模式。

(二)创立期高科技企业一般融资模式

创立期是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创业者往往要获取和整合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创立具有职能分工组织严密的经济实体,这一阶段企业由于技术产业化需要和为了抢占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数量较大,同时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

创立期的企业有部分营业收入,但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同时由于制度的不规范和风险较大,企业进行外部融资较为困难,此时企业的融资渠道是股东追加投资、企业留存收益、内部集资、亲友借款、民间借贷、担保贷款、政府基金、风险投资、租赁融资、票据融资、典当融资、股权交易融资等。值得指出的是,该阶段是风险投资最青睐的阶段,很多知名企业如google、雅虎都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从而快速发展。由于该阶段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差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大部分银行一般不会提供融资帮助,但有些高科技企业却通过融资模式创新获取急需的资金,如开展供应链融资。

考虑到企业发展实际和现有融资环境,创立期高科技企业应构建以风险投资、财政支持和自有资金为主,融资租赁、外国投资、银行借贷为辅的融资模式。

(三)成长期高科技企业一般融资模式

成长期企业的技术已经成熟,并拥有了市场认可的主导产品,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速度较快,经营经验逐渐丰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并主要面临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该阶段虽然企业的现金流量急剧扩大,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实现规模经济,往往需要在生产和营销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因而相比前两个阶段,此时需要的资金量更大,企业融资需求仍很旺盛。

该阶段企业通过高科技的高效益,获得了一定的自我积累,同时由于高科技企业高效益的前景,往往使得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变容易,企业可以吸收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及私人投资者入股,同时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美国和深圳的创业板上市进行直接融资。而债务融资方面,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减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可能,且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也逐渐为成长期企业所使用。综上所述,成长期高科技企业可以采取以自我积累、风险投资和银行借款为主,私募股权、私人投资、财政支持为辅的融资模式。

(四)成熟期高科技企业一般融资模式

成熟期企业已经完成了某项技术的产业化,企业规模和利润大幅扩大并趋于稳定,经营日趋规范,企业声誉逐步建立起来,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技术、财务和市场风险相比前三个阶段已经大大降低,融资承担能力增强,而主要面临转型风险,如开发新技术、企业多元化等。

该阶段,企业一方面可向投资者展现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拥有足够的业绩记录和资产来提升自己的信用,这时通过公开市场发行股票能为广大投资者接受,且银行也愿意提供长期借款,且一般会获得银行的融资授信,虽然风险资本一般会在该阶段通过上市或管理层收购等方式退出,但不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因此该阶段高科技企业一般应采取以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为主,财政支持、自有资金为辅的融资模式,以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科技企业在现有融资环境约束下,应基于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构建相应的融资模式,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完善企业资本结构。而要进行恰当的融资,企业应遵守如下的规则:一是增强管理机制和运营机制的规范化,如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以增强与投资人的信息透明度,消除企业融资障碍;二是以投资计划定融资模式,既不盲目进行投资,也要积极创新融资渠道,选择恰当的融资期限和时机,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在争取获得专项基金支持的同时,也降低技术风险和技术开发投入;四是抓住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契机,果断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资金缺口,优化融资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幸倞,涂中才.高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10).

2、韩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3、马飞,苗淑娟,薛丽娜.基于生命周期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征[J].经济纵横,(7).

4、桂玉敏.金融危机下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决策探讨[J].特区经济,(6).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融资; 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91-06

我国现存农村基础设施大多都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集中投入,层层抓落实,全国一盘棋,组织农民大规模修建的。由于诱导性的制度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了统一强制性制度——人民公社化,政府与农民在组织和被组织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的关系上间接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广度较前大为弱化。可以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已处于停滞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尽管政府、农村金融机构、集体和农户成为了理论和实践中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但是由于受成本、效率的短期收益驱动,政府、农村金融机构、集体和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功能弱化。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现状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现状包括很多方面,本部分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方面来认识现状。目前,依据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主体和资金获取渠道,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主体是政府、农村信贷、城乡集体及农户个体。

1.政府

政府之所以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之一,主要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众所周知,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满足一个国家或一个或几个地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公共服务保障设施。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而这些不可能由私人企业、城乡集体及农户个体等组织提供,而只能以代表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政府提供为主。

看政府作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主体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程度,主要看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支农资金的多少。我国政府财政支出方向主要在工业和城市,对农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小。据统计,政府对农业投入从1978年150.6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404.7亿元,增长了20多倍。然而,1978年~2007年间,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平均却只有9%左右,并且有下降的趋势,1978年~1993年间平均的9.93%下降到1994年~2000年间的8.95%,而2000年~2006年间平均只有5.12%(见表1)。可想而知,政府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列都这么少,支农资金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更少。2007年我国财政结构中的支农支出项目改为农林水事务支出项目,它具体包括: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经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支出等。统计的口径和内容是扩展和丰富了,但是2007年~2011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平均比值为7.68%(见图1),较2000年~2006年的支农支出均值5.12%仅增加了2.56%。同时中央财政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呈现了下降趋势(见图2)。

2. 农村信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国家每年财政支农支出以外,农村信贷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另一主体。我国目前农业信贷融资渠道主要包括z商业性金融渠道、政策性金融渠道和合作金融渠道三种[2]。其中商业性金融渠道主要指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金融渠道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合作金融渠道住主要是农村信用联社(高级)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初级)。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农村信贷规模日趋收缩,融资不仅比重下降,而且绝对额也

在下降。国家银行系统对农业和农村的贷款额度最高的年份也没有达到17%,农民获得的国家银行系统的金融资源却不到1/7;与2000 年相比,2001

年~2003年中国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分别减少了

37 亿、491 亿和508 亿元。银监会2011年3月下发的《关于继续做好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的通知》中透露,截止2010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是2,312个,一些地处偏僻的贫困乡村甚至成为了金融服务空白点。2011年,农业贷款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6%左右[3]。这么少的农村贷款要用于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那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想而知。

3. 城乡集体及农户个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除国家外城乡集体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很大,城乡集体在国家的领导和号召下,积极从人力、物力、有限的财力组织和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乡集体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额下降。农户个体的投资额逐渐增大,成为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

据统计,虽1981年~2007年农户个体对农业投入从49亿元增加年的1,041.9亿元[4]。但是这种增加主要是对农户对生产、生活资料的购买支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支出很少,基本上在原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已经使用的无法使用的时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得已的投入。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弊端

1.投资方式单一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式包括投资来源、资本筹措方式和投资管理方式等内容[4]。从投资来源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体投资。从资本筹措方式看,政府的直接投资、无偿投资以及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个体自有资金以及金融机构贷款。而巨大的社会资金由于没有政策、法律保障,他们不敢也不愿投向于农村基础设施。从投资管理方式看,政府下拨财政支农资金后,对于资金是否真正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对过程、结果和投向的有效控制、监督。

2.融资渠道单一

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也只有而只能是通过农村信贷机构进行融资。其他的正规的、合法的融资渠道在农村几乎不存在。如果通过民间资金借贷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利息远高于同期银行利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体支出成本太高。而且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管理难的特点, 社会资本也不愿进入这一领域,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和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3.融资机制死板

金融机构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以及农村基础设施收效慢的特点,缺乏投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村信贷机构业务单一,吸收存款量远大于存款量,有些农村信用社针对支农信贷业务甚至规定只存不贷。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基础设施开发贷款一般不涉及农村领域,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难以落实[5]。

4.融资成本过高

由于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竞争和补充,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长期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比如农业企业从国内外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很少, 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小。因此,只能通过农村信贷机构进行融资。本来农村信贷机构就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兴趣不浓,所以对受理贷款的申请一拖再拖,大量耗费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体的时间成本。即使同意贷款,也不会因为修建农村基础设施而得到贷款利息的减免或优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个体的支出成本仍然很大。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内容

1.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确权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范畴。和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一样,它是农村基础设施占有方式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方式的有机组合。农村基础设施占有方式就包括了所有制、利益关系和动力机制。而农村基础设施配置方式的逻辑起点也是基础设施所有制或基础设施产权。所以,明确农村基础设施产权,进行产权确认,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进行创新的基础。不解决这个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就无法开展。在“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原则下,农村基础设施确权, 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 采取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具体按照受益的主体范围,可采取购买、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使用者合作社,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011年11月10日,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范围、主体、政策依据、技术手段和标准等做出了详细规定。那么,对于依附在土地之上的农村基础设施进行确权,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农村基础设施确权,是城乡集体和农户个体投资权益的法律凭证和保障,能够调动他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同时城乡集体和农户个体也可以用更多的积累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得益彰。

2.创新支农资金使用控管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政府支农投入的一部分。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政府统一下拨对支农

资金时,只对分块支农资金比列和用途做了文件和字面上的要求。对资金使用过程缺乏硬性的控制监管机制,导致农基建设资金被经常挤占挪用。使本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真正不能发挥效用。因此,必须从制度和政府执行层面建立一套有效地控管机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控管。对已建、在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审计检查。

根据这几年的政府实践和学界讨论,我认为应该建立申报+论评+划拨+检查+验收,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国土部门、农业部门、水利部门全程参与的“五步五参”的控管机制。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立项,到建设资金额论证评价、资金划拨、过程检查、多部门验收,层层把关,真正使资金足额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以往那种盲目下拨,控管不严、挤占挪用的怪态。

3.创新投资主体

在原有的政府、农村信贷、城乡集体和农户个体的投资主体外,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民间资本的蓬勃发展表明,他们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加速资金流转上具有较强的优势。把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引导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解决融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当然,引入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制度、政策层面承认和保障他们的投资利益。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的参与,避免由于制度、政策不清引发的矛盾。

4.创新融资渠道

在现有农村信贷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银团融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债券融资、信托计划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BOT项目融资、TOD融资、土地资源融资等渠道。但是能够利用、推动这些融资渠道是政府以及城乡集体,也应该是这些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为农村基础设施中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占绝大多数,真正由农户个人能够投资的不多。

5.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这种新的利益协调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间、地方政府间在政府支农资金上的投入量及其比例。因为有些农村基础设施是涉及到多个地区的,比如农村水利设施,建成受益也是相关的利益群体,不是一个利益主体独享的。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协调好利益关系,共同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个层次是可以考虑建立对长期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机构适当补贴制度,鼓励和带动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由于这些信贷机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成本。第三个层次是建立城乡集体对农户个人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政策,减轻他们融资成本和压力,保障他们投资利益。

6.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信息纰漏制度

在现有的投融资体制下,公众只是从支农资金总量、信贷比例上来了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状况。但是公众无法获取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内支农资金中各分块的具体投入量信息。同时,公众对农村信贷机构每年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的具体信息也无法知晓。城乡集体农户个人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后,是否真实的把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公众更是无法知晓。所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定期信息纰漏制度,对项目的资金投融资量、项目在建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具体信息定期向社会公众或相关公众公布,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7.创新融资的评价机制

在金融机构的信贷的资信评价中,对项目的盈利能力、预期收益、贷款人的偿还能力等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偏重,而对社会效益指标不够重视。而农村基础设施是一个投资周期长、经济效益显现较慢的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所以,应建立信贷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平衡指标比重,重定评价准则,而不能用同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纯粹以经济指标来衡量,违背我国金融机构运营的宗旨和目的。

四、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路径

在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内容后,就要探析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实现投融资体制创新。除过一直强调的政府加大支农的投

入、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城乡集体和农

户个体加大投资外,引入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

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结合的创新路径。

1.外包路径

(1) 签订服务协议。这种服务协议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签订的, 约定由私人部门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而政府按期给私人部门付给私人部门服务费用。不涉及公共产权的转移。这种路径的典型特征是“借资”。是对政府支农资金的有力补充。

(2) DB路径。这种路径是设计—建造( 交钥匙),即私人部门按照之前与公共部门的协议设计建造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再交由公共部门经营管理,公共部门按照之前的协议规定,付建造费用给私人部门。这种路径使公共部门最大限度节省建造农村基础设施成本,使他们把重心放在今后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上。

(3)DBMM路径。DBMM是设计—建造—主要维护的简称,即由私人部门按照事先与公共部门签订的合同或协议,自行承担基础设施的设计、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主要维护。

(4)O&M路径。这种路径是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签订协议,代为经营和维护公共部门拥有的农村基础设施。该路径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公共部门出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由私人部门负责经营和维护,公共部门依据所签协议付费给私人部门。

(5)DBO路径。DBO是设计—建造—经营的简称。是指私人部门除承担基础设施的设计、建造外,还要负责经营所建的基础设施。这种路径的前提也是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签立协议,允许和保证在协议期间范围内私人部门的利益。

2.特许经营路径

(1)TOT路径。这种路径是指私人部门租赁或购买已有的农村基础设施,经过一定程度的更新、改造、扩建后经营该基础设施,期满后将基础设施移交给公共部门。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存量不变,只是依靠私营部门力量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使农村基础设施保值或在一定程度上增值。

(2)BOT路径。这是现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采用的主要路径。BOT( Build – Operate- Transfer) 项目融资, 是项目融资的一种, 即建设—经营—转让, 是公共部门将一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特许权授予私人部门, 由私人部门在特许权期内负责项目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并收回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 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公共部门。

3.产权交易路径

(1)BBO路径。这种路径是私人部门购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经过更新、改造、扩建后经营该基础设施,并拥有完全永久的经营权。这主要是对于竞争性程度高,排他性低,在性质上更接近于私有品的农村基础设施而言的。

(2)BOO路径。这种路径是私人部门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即私人部门投资、建造农村基础设施,并永久拥有和经营该基础设施,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这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最彻底的一种形式。

4.各种路径的适用性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决定路径适用。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对于不同特点的农村基础设施采用的路径不同。对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程度都很高,市场机制无法供给的、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政府提供是最优路径。但可以考虑把基础设施的服务外包,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服务效益。

对于非竞争性程度高于非排他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水运),由于此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预期收益有保障, 而且通过收费可将一部分消费者排除。因此,BLOT、BOOT等路径是私人部门参与此类农村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选择。

对于农村道路、农村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由于他们具有较强的非排他性, 同时消费的竞争性较明显, 因此政府对这类农村基础设施参与的程度较高。

至于那些竞争程度很高, 而排他成本又较低的、性质上更加接近于私有品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采用私有化程度较高的投融资路径, 如BBO、BOO等, 甚至可以完全由私人部门提供。

(2)政府的路径管理经验及资源影响路径适用。首先,政府的路径管理经验影响投融资路径选择。一个对这些投融资路径不熟悉,路径管理缺乏的政府,往往对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径抱保守态度,不愿也没把握突破原先投融资路径。比如说BOT是一种资金规模较大; 项目风险较大, 需要有效的分担机制; 项目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项目数量大,技术可靠、区域性强的投融资路径。需要当地政府拥有足够的BOT管理经验和能力[5]。其次,政府拥有的资源也会影响投融资路径选择。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一定的技术能力。如果当地政府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和高效能的技术,可能在这样一些地方私人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不高。而建设资金不足,技术有限的地方政府则想更多的倚重新的投融资路径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私人部门的期望值。由于各投融资路径在项目期限、风险的分担、收益获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私人部门的期望值不同。这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程度及其路径选择。如强调短期收益,对管理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外包路径。可能不大会对项目周期长、见效慢的BOT、BOOT路径感兴趣。

五、结 论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力度,理顺利益关系,构建动力机制的有益探索,尽管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创新与农村产权改革、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6],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可以也能够找到现行发展的新路径,那就是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和拓展现有的投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大胆的引进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胆的利用外包、特许经营、私有化等路径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轶卿,孟坤. 财政支农效果的成因及建议[J]. 会计之友,2009(5):48-49

[2] 黄燕辉.我国农业投融资制度与农业发展—于1981—2007年Johansen 协整检验[J] .黑龙江金融, ?摇2010(2).

[3] 陈锡文. 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2011中国金融年度论坛.

[4] 田国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理论探讨. 2011(2).

[5] 项英辉.农村基础设施不同融资路径适用性的比较分析[J]. 财政金融.2011(1).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篇7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创新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涉及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失衡的现状、原因、后果、对策等方面分析,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推动, 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其中在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方面比较突出的论述有:

(一) 农业税费改革前农村公共物品的融资模式研究。新中国成立后, 面对以农业为基础的“一穷二白”现实, 国家在1958年12月发布《关于改进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决定》, 人民公社财政体制形成, 高度集权筹集工业化所需资金。此时人民公社负责提供受益全公社的农村公共物品, 大队 (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负责提供受益范围更小的公共物品。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与深入, 我国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变了农村生产、经营、分配高度集中和平均的局面, 农村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 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此, 198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撤销了人民公社的建制。孙潭镇、朱钢 (1993) 的《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是第一篇较全面对当时存在的农村公共物品融资管理进行的研究文献, 最先提出了“制度外财政”这一概念。他们将“制度外财政”定义为行政当局依靠行政的强制力量, 为支持政府活动而进行的资金筹措和运用。樊纲 (1995) 著文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财政融资体制称为一种体制创新, 只不过突出了其“非规范性”。研究者们认为, “制度外财政”的膨胀是中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安排的结果。我国的政治体制要求乡镇政府行使非常多的职能, 而财政体制却没有做与行使职能相对应的财权的安排, 随着农村发展要求乡镇不断提供增强其服务职能, 由此造成了乡镇预算内财政的不足 (孙谭镇和朱钢, 1993) 。“制度外财政”客观上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谭镇和朱钢, 1993;樊纲, 1995) , 但是, 这种筹资方式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 预算外资金的存在扭曲了激励机制, 使得地方政府具有把其资金列为预算外资金的强烈倾向 (黄佩华, 2000) ;另一方面, 由于筹资方式的不规范和约束机制的缺乏, 这一体制既不利于公共物品的规范供给, 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叶兴庆 (1997) 从历史角度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演变及其存在的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改革我国农业相关税制角度来重建统一规范化的农村公共资源筹集制度。林万龙 (2001) 提出政府可以创造条件进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黎炳盛 (2001) 从政治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社区权利体系的新冲突对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强烈影响。作者指出,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非村民自治一体制所能完成的, 它必须以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为前提, 且必须妥善解决因村民自治所带来的权利冲突问题。

(二) 农业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研究。税费改革后, 部分学者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密切联系, 对农业税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张要杰 (2003) 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大影响。作者认为, 应在我国农村尽快构筑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体制, 包括公共物品供给融资机制。李梅华在其2004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乡镇政府角色研究》与2005年发表的《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乡镇政府事权分析》及其后发表的相关文章中反复提到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积极推动多方参与。张军 (2005) 提出农村公共物品多主体筹资。陈池波 (2006) 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具体来讲就是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 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上官酒瑞 (2008) 提出中央政府在加大投入同时必然为节约高额成本把一部分原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制度化交给市场或民间组织来完成。

二、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制度构想

亚当·斯密认为, 在人们相互认同的规则框架下, 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尽管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利益, 但是无数分散追求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利益增长的洪流。在这种秩序中, 法律规则确定了开放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契约与产权安排, 人们在其中寻找种种获利机会并为此相互竞争、相互刺激, 从而形成较优的趋向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与这一相对应的公共政策是鼓励发展竞争与开放的市场。但是市场观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领域?公共物品的难以排他以及共同消费给人类组织提出了难题。早在1954年,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理论》中就注意到, 当物品是公共物品时, 依靠自发的或自我组织的市场竞争难以实现如私人物品所能实现的优化水平。与斯密不同, 同样颇具影响的霍布斯认为, 人们各自追求自我利益并为此相互竞争, 最终会导致无可收拾的战争与恐怖状态。为避免人与人之间象狼一样的混战局面,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权力支配中心来规范所有社会关系, 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秩序, 并给普通的人们带来安宁与温馨。此后诸多经济学家及相关分析者都建议, 公共物品领域应当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实中的许多情形也确实如此。人们习惯于用斯密的市场秩序观念来处理所有的私人物品, 而用霍布斯的国家集权观念来处理所有的公共物品, 人们讨论公共物品的问题时都认为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生产, 把公共物品本身作为政府设计税收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 霍布斯的资源配置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又会以种种方式呈现出来。在巨大的国家机器中, 信息失灵、预算规模极大化、设租寻租现象等等成为霍布斯理念提供公共物品令人困扰的普遍性问题。

萨缪尔森以后所形成的公共物品理论从公共物品的内在属性出发, 通过揭示公共物品与市场机制的内在矛盾, 针对不同的公共物品采用不同的制度安排, 形成了多主体供给公共物品的理论。这一阶段围绕政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供给公共物品的理论思考从财政学框架转向公共物品框架。围绕“公共物品是什么?如何生产公共物品?消费者如何真实的显示自己的偏好?”三大基本问题, 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吸收了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成果, 取得了新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技术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信息和信息不对称对供给公共物品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Elinor Ostrom) 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Vincent Ostrom) 夫妇共同创立的多中心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治理之道》中系统地分析了通行的治理公共事物的理论模型。诸如“囚徒困境”、哈丁“公地灾难”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模型都说明, 个人的理性行动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后果, 公共事物往往是难以得到关心的事物。人们根据这些模型很容易认定, 只有两条非此即彼的道路可以避免公共事物的悲剧性命运, 即, 要么彻底私有化, 要么强化中央集权。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认为, 以上传统公共经济学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非现实的假定基础上, 它们无法解释现实也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政策依据, 她突破纯粹理论推演研究方法, 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了市场与政府以外的解决办法。她认为, 通过自筹资金与自主合约人们可以有效处理公共事物治理问题。当然, 现实会比简化的博弈模型更复杂,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 “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不是万应灵药。”她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把整个体制看成是互动的公共机构构成的多元的体制而不是由一个人控制的单一的体制, 因此她认为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去提高使用者自主治理能力而不是粗暴干涉。

综合以上国内有关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相关理论, 笔者认为, 我国农村应该建立多渠道公共物品融资模式。一般来讲, 市场比较好解决私人物品的融资问题, 而在公共物品融资时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我们通过自上而下采用征税收费等办法融资常常难以准确确定公共物品最优水平的支出, 容易出现过分融资与融资不足。如果满足官员偏好时易出现前者情形, 若公共物品受益者不参与融资时易出现后者情形。农村公共物品的公益性特点以及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决定了今后政府要加大投入, 扶持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公共物品建设, 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或其它制度设计, 尤其要重视优秀传统与非正式制度在融资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受益人或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 积极争取大量的国内外社会资金进入到农村公共物品领域。

参考文献

[1].孙潭镇, 朱钢.我国乡镇制度外财政分析[J].经济研究, 1993, 9

[2].樊纲.论公共收支的新规范———我国乡镇“非规范收入”若干案例的研究与思考[J].经济研究, 1995, 6

[3].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 1997, 6

[4].黄佩华.费改税:中国预算外资金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6

[5].黎炳盛.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J].农业经济导刊 (人大复印资料) , 2001, 7

[6].林万龙.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1, 4

[7].张要杰.构筑税费改革后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体制[N].中国经济时报, 2003-02-21

[8].李梅华.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一事一议”探析[J].孝感学院学报, 2005, 5

[9].张军.农村公共产品的多主体筹资[N].经济参考报, 2005-01-29

[10].陈池波.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4

[11].上官酒瑞.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选择[J].北方经济, 2008, 6

农村融资模式研究 篇8

1 PPP融资模式在我国房地产中的应用现状

PPP即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合作各方共同承担融资风险和责任[1]。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PPP融资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交通领域开始应用以来,在医疗卫生、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发展,近几年,中国还将PPP模式创新性的运用到廉租房建设以及城中村住房改造等房地产领域[2]。

珠海市曾利用PPP融资模式,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西安市也正在积极探索使用PPP融资模式对市区内的城中村进行改造,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在这种非纯公共房地产项目中,政府为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城市面貌的改造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出台优惠政策、出让部分商业利益;开发商借助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通过发挥自身在融资以及技术上的优势,实现项目的低风险和高收益。

虽然我国在PPP融资模式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例如,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在项目中所具备的权利以及承担的义务缺乏明确的界定,企业容易因行政权力滥用而导致不确定性风险;缺乏专业人才支持,PPP融资模式需要融资顾问及税务法律顾问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并熟悉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成本结构、投资环境等,但目前在我国此类人才仍处于短缺状态;缺少系统的风险分担和利润分享体系,弱势项目参与方往往承担了最大的风险却获得了最低的利润。

2 PPP融资模式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作用

2.1 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贷款能力

金融机构贷款是项目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农村住宅开发项目风险较高,容易在贷款的风险评审环节受阻,影响企业的贷款能力。项目公司通常以被融资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即项目未来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以及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作为保证从金融机构获得项目贷款。然而我国对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及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因此项目本身资产价值较低,于是净现金流便成为保证偿还贷款的主体。在农村住宅开发项目中净现金流主要来自于经营公司出售住宅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农民的购房能力直接决定了项目公司的偿贷能力。通常农民的购房资金主要来自于购房贷款和自有资金,然而农村固有的信用意识淡薄、担保体系缺失、信贷体系不完善、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缺陷,导致农户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满足购房需求[3]。另外,农民收入水平总体较低,自有资金数额有限,因此农民购房能力不高,从而影响了开发商的贷款能力。

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签订直接协议,向贷款机构承诺将按合同约定支付项目公司相关费用,政府将通过一系列行政措施保证企业在合同约定还贷日期前获得足够的资金偿付贷款,从而降低了开发商的投资风险,提高了贷款能力。

2.2 可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持续的现金流

目前,我国常用的房地产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但仍处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单一融资格局。据统计我国房地产融资中70%来自于银行贷款,与银行贷款占房地产融资总额40%的国际标准相比,我国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依赖过大。农村住宅开发作为房地产开发的一部分,银行贷款在众多融资渠道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加上农村住宅建设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其他融资方式变得更加难以实现。而政企合作的PPP融资模式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保障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创造了可能性。政府项目补贴将成为农村住宅建设资金不可或缺的来源,依托政府的行政地位和信用担保,企业更容易实现发行企业债券的条件,通过企业债券募集到更多的民间资本。

2.3 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

投资风险与融资成本成正比关系,在债券融资方式上有直观的体现。企业债券是一种高风险债券,企业债券以企业本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如果企业投资失败出现亏损,无力偿付本息,投资者将面临损失的风险。因此企业只有通过提高债券利率才能吸引风险偏好投资者,顺利实现债权融资。在PPP融资模式中,政府与企业通过契约建立合作管理共同承担风险,企业承担的风险降低最终导致债券利率降低。

3 PPP融资模式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组织结构

在村镇住宅建设领域,PPP融资模式参与方主要包括房产开发商、政府部门、项目公司、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建筑公司、项目融资顾问、法律税务顾问等。PPP融资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各参与方的紧密合作,如图1所示。

房产开发商是农村住宅建设项目的最初参与者,主要职责是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协调、与同行业其他参与者竞争获得项目的筹资、建设、经营权。成立项目公司,并为其提供人才支持、资金支持,通过企业现有资源为项目公司寻找适合的融资对象以及融资渠道。

政府部门是农村住宅建设项目的发起者,主要职责是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并为其提供政策支持,是项目公司降低投资风险、获得持续稳定现金流的有力保障。

项目公司是农村住宅建设项目的主体,主要负责项目资金的筹集及运用,直接承担项目债务责任和项目风险。

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能够为项目公司提供贷款或代理发行企业债券。承担项目融资责任的金融机构可以是一家,也可以是几家,主要根据融资规模、项目风险大小以及金融机构承担风险能力确定。

民间资本就是民营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家庭的金融资产。我国在民间资本实力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是理想的融资对象。

外包公司主要包括建筑公司和经营公司。外包公司通过签订外包协议与项目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负责项目的建设、经营活动。

咨询顾问包括融资咨询顾问和法律税务顾问。项目公司通过顾问咨询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通过法律税务顾问保证融资过程的合法性。

4 PPP融资模式在农村住宅建设中的运作流程

4.1 编订项目实施计划

房产开发商编订项目实施计划,并通过投标形式获得农村住宅建设项目的特许经营权。中标企业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发展规划以及企业自身条件对项目进行PPP融资模式可行性论证,并对PPP融资模式实施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为融资做好准备。

4.2 成立项目公司签订外包协议

PPP融资模式中需要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协调政府部门与开发商行为,并承担项目的建设、运营等工作。企业通过权益合同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与政府部门签订特许合同,获得农村住宅建设项目的建设运营权。项目公司独立寻找建筑公司、经营公司,通过签订外包协议建立合作关系。

4.3 确定融资方式

目前项目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具体包括银行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夹层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典当融资等[4]。企业在不同融资方式中,所承担的风险以及所付出的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债务融资流程简单,融资成本较低,但企业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即使项目投资利润率低于利率,企业仍要按合同利率还本付息。债务性融资金额越多,财务风险越大。权益融资企业承担风险较低,但成本高,因此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的风险程度、利润空间以及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选择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并确定融资对象及融资工具。政府部门与目标金融机构签订直接协议,向贷款机构承诺将按合同约定支付项目公司相关费用。

4.4 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

在农村住宅建设中,PPP融资模式参与方主要包括项目公司、房产开发商、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建筑公司、项目融资顾问、政府部门、法律税务顾问等。风险并不是由开发商完全承担,而是由各项目参与方共同承担,因此将风险合理的分配给各参与方是PPP融资流强的一方承担[5]。例如,政府具有制定、实施政策的职能,在规避法律、政策变更风险方面最具控制力,因此应承担相关风险;房地产开发商具有把握市场趋势的优势,因此应承担融资方式选择、采购、经营、建设等风险,然后开发商通过商业合同将风险分配给银行、建设公司、运营公司等合作企业。

5 结语

农村住宅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靠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它的资金需求。PPP融资模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农村住宅建设中,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企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摘要:农村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农村住宅建设融资难问题提出了引入PPP融资模式的构想,并在分析PPP融资模式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组织结构设置以及运作流程规划。

关键词:PPP融资模式,农村住宅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朝兵.项目融资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89-196.

[2]吴文生.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廉租房建设中的应用[J].建筑世界,2009(6):38-41.

[3]段晓红.现阶段我国农民贷款难问题的原因研究[J].农村财经,2003(3):11-12.

[4]翟青云.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85.

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融资模式及选择 篇9

一、农村公路建设及类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农村公路是相对于城市道路和国省干道公路而言的, 主要是从功能及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来界定范围。国、省道被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称为“干线公路”, 县道、乡道 (含通行政村的公路) 被称为“农村公路”, 其中, 乡道包含了村道。本文中主要研究的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 当地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不足、层次水平低。其中农村公路的建设也存在着问题。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拥有量的不同, 可以划分为A、B、C和D四种类型。

A类型, 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资源拥有量丰富的特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带来高额的收入, 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来资金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该类型经济发展迅速, 政府财政收入高, 农民生活水平富裕。这样就需要进一步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 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B类型, 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资源拥有量匮乏的特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 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优势, 促进对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样, 便利的交通条件对该地区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C类型, 具有资源拥有量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特点。政府可以从资源入手,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吸引社会投资, 带动经济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就可以从中获得。

D类型, 该地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并且资源拥有量匮乏的特点。由于政府财政收入低, 需要对扶贫资金有效利用, 开发可利用的新资源, 降低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本, 稳扎稳打, 逐步发展。

二、农村公路项目建设融资模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主要有非市场化融资模式和市场化融资模式两种模式。

(一) 非市场化融资模式

农村公路的特点:一次性的、大型的、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风险大、报酬低等特点, 而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私人资本不愿将资金投入, 这就决定了政府投资是其建设的主要投资模式。政府投资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资金。

村集体投资也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过去的“三提五统”还是现在的“一事一议”制度, 都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 农民个人可以通过以劳抵资、以工代赈等方式投入到农村公路的建设中来。除此之外, 慈善机构资助、社会捐款、个人单位赞助等社会自愿投资也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

(二) 市场化融资模式

目前,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资金缺口大, 融资渠道窄等问题, 单靠非市场化融资是不够的。政府应转变观念, 吸收民间资金, 积极利用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中融资难的问题。

1.BOT项目融资。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 其含义是指政府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权授予私营项目公司行使, 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 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 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 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2.T O T项目融资。T O 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即移交─经营─移交, 是指政府将已经投产运营项目的经营权在特许期内有偿移交给私营机构、非公共机构或外商, 经营收益归投资者所有, 以项目在特许期内现金流量为标的, 一次性从社会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用于偿还项目贷款或建设新的项目, 特许期满后再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

3.PPP模式。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即公共民营合作制模式, 其实质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公共部门 (或政府) 提出建设项目后,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私人部门作为合作伙伴, 由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生产、运营和维修, 公共部门向私人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和收益的回报。

4.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是债务融资的一种,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债券融资, 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债券融资, 它是由地方政府授权代理机构发行, 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的有价证券。

5.农村公路建设彩票。我们可借鉴已有彩票的成功经验发行农村公路建设彩票。农村公路建设彩票发行成本低, 发行灵活, 募集资金面广泛且快速, 又没有发行股票、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所面临的支付股利或还本付息的压力。发行农村公路建设彩票无疑是一种“公益事业社会办”的好办法。

6.灵活的招商引资。在农村公路建设中, 各地区可根据自身优势招商吸引国内外资金, 为农村公路建设解决资金缺口的难题。我国农村各地虽然经济发展不甚发达, 有的极为落后, 但很多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优势, 可以好好的加以利用, 大力开发。

三、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及融资模式选择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针对上文所述A、B、C、D四种类型, 应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融资方式, 合理地分配资源, 使利用率最大化。

(一) A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融资模式:BOT, TOT, 彩票。该类型可以采取公路建设和资源开发同时发展的策略。农村公路建设可以采用BOT融资模式;针对丰富的资源, 可以通过TOT模式, 带动农村公路的建设。由于居民购买力强, 可以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 为农村公路建设募集资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当地经济优势, 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二) B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融资模式:BOT, 债券融资, 农村公路彩票。该类型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彩票的方式, 吸收广泛的社会资金;农村公路建设, 可以采用BOT方式。同时注意公路沿线潜在资源的开发, 如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第三产业, 或者借助地理优势, 发展成运输中转枢纽。政府应当有效利用当地资金优势, 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 C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自然资源相对丰富

融资模式:BOT, PPP, 农村公路彩票, 招商引资。该类型应该从资源入手, 灵活的招商引资;农村公路建设可以采用BOT或者PPP模式, 资金从投资商那获得, 投资商可以通过开发资源获利。也通过发行彩票的方式筹集一部分资金。政府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 D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融资模式:BOT, TOT, 非市场化的融资模式, 彩票, 招商引资。该类型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的投入,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 农民工可以以劳抵资、以工代赈的方式投入其中。也可通过政府发行彩票来筹集资金。农村公路建设可以采用BOT或TOT的方式, 降低了建设成本, 使资金得到充分的使用。灵活的招商引资, 侧重于潜在资源的开发, 如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第三产业, 或者借助地理优势, 随着农村公路网的逐渐完善, 逐步发展成为商品集结地, 形成运输中转枢纽。政府应当使扶贫资金得以有效利用, 有效降低公路建设成本, 新资源得以充分开发。

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融资模式分析 篇10

关键词:土地流转,融资模式,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吉林省

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中部, 地处东经122-131度, 北纬41-46度之间, 中部的松辽平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连片集中, 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 素有“黄金玉米带”美誉, 是全国商品粮集中产区。吉林省耕地面积1.0545亿亩 (吉林二调数据) ,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 人均耕地3.15亩,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8倍;居民家庭经营耕地面积8.34亩/人 (全国平均水平2.3亩) , 户均耕地20.4亩, 人均和户均占有耕地数量较多。吉林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 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吉林省发展规模经营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一是耕地条件好, 人均耕地高于全国水平, 多数地块地势平坦开阔, 适合集中连片耕种;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较高, 农业机械化和种养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三是组织化基础较好, 种养大户、合作社、专业农场发展有一定基础。随着吉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农村劳动力外出增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地流转规模逐渐增大, 且稳步增长流转形式日趋多样、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流转土地农业化、流转效益凸显。

二、吉林省土地流转融资模式实践探索

1.开展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模式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是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的前提下, 农户需要贷款, 先与具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县级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公司) , 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公司组建评估小组, 对农户土地收益评估, 核定贷款额度。贷款金额与农户达成一致后, 再由物权融资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提交保证贷款承诺函, 金融机构按照承诺函中的核定贷款数额向农户发放贷款。当贷款到期时, 如果农户正常归还金融机构借款, 物权融资公司与农户土地流转合同自动解除;如果农户逾期未能偿还借款, 物权融资公司会利用政府的惠农保障金先代还, 然后将农户的土地挂牌竞标转包, 用转包款偿还贷款本息, 待还款完毕后, 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退还给农户。土地转包期间, 所获得的各种国家补贴仍归农民所有, 农民既不会失去土地, 也不会失去基本生活保障, 而且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只是农户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用于收益保证, 余下三分之一留做今后生活使用。农民申请贷款不需要实物抵押, 同时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利率为一年期7.8%, 三年期7.995%, 五年期8.32%, 大大低于其他贷款利率。目前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单笔贷款额度上限为5万元, 最低限额为1 000元, 若农民耕地面积较多, 可突破5万元额度。梨树县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 全省60个县 (市、区) , 已有44个县 (市、区) 成立物权融资农业发展公司, 其中27个发放了贷款, 累计为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8 965笔, 金额为3.8亿元, 贷款主体由农户扩展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以及其他农村经济实体。

2.实施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吉林省农行依托省政府、财政厅主导推出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就是对依法享受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补贴资金的农户发放以家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两项补贴资金作为担保的贷款。金融机构与财政部门签订协议, 如果农户贷款到期未能按时偿还, 由财政部门负责将直补资金扣划到贷款行, 用于收回到期贷款。对申请直补担保贷款的农户没有信用等级、年龄、直补资金额度和申请贷款时间的限制, 无需抵押物, 门槛低是此项贷款最贴近农民的, 所有享受国家直补政策的农户, 均具有申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资格。贷款额度根据金融机构不同略有差异, 但原则上不超过农户一年直补资金的10倍, 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上浮30%。2010年开始在吉林省公主岭等9个县市开展试点后, 受到农户普遍欢迎, 2011年在全省42个粮食主产县全面推开。截至目前, 吉林省累计发放贷款208.7亿元, 业务覆盖全省672个乡镇。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放大了直补政策的惠民效应, 还款率为99.94%, 运行效果良好。

三、吉林省土地流转融资模式探索有待完善

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都是政府部门为解决农民贷款难进行的探索,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 为农户增收作出积极努力。但在政策实施中, 仍有一些潜在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属于试行阶段, 一旦发生农户逾期未偿还贷款现象, 农户土地就将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由物权融资公司进行挂牌转包, 如果长期无人承包土地, 土地就没有收益, 贷款如何偿还?即使转包成功, 农户是否会允许承包者耕种自己的土地?如何避免将还款矛盾转嫁到农户与承包者之间, 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已运行3年, 较为成熟。现行的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仅依据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资金, 如果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国家稳定施行的其他补贴项目也纳入到担保贷款体系中, 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民的贷款额度, 也更有利于此项贷款政策可以在更多省区推广应用, 惠及更多农民。

两项贷款探索面临的问题是:两项贷款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的名字为依据, 新型经营主体 (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 经营使用他人土地进行耕种, 不能获得相应贷款。如何满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相关政策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 两项贷款体系的利率均为国家基准利率上调30%, 在确保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 国家是否可给予部分贴息支持?以减轻农业大省、财政小省农民的经济负担, 更好地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破解“三农”、金融先行, 吉林在农村融资贷款探索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健全完善吉林省土地流转融资模式

1.完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融资模式

完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作为农民得实惠、银行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金融创新, 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有待突破。深入研究土地保证贷款试点过程中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 确保土地保证贷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类型依法合规, 规避法律风险;增加保障资金的投入, 提高贷款的能力, 化解金融风险。进一步扩大收益保证贷款范围, 细化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操作办法和流程。一是抓紧设立吉林省物权融资登记托管交易公司, 公司的核心业务包括统筹协调农业龙头企业、大宗物权融资活动, 全面拓展耕地等融资模式。二是落实惠农信贷周转保障基金。省级财政需要出资,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三是探索建立保险资金直接参与惠民金融体系, 引入保险制度, 缓解物权融资公司的风险压力, 积极协调人保、人寿公司参与到保证贷款试点融资工作中来, 探索建立保险资金惠农投资计划。

2.健全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政策扶持体系

上一篇:化学教学教法分析下一篇:规范化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