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共育管理

2024-06-09

小蚕共育管理(精选七篇)

小蚕共育管理 篇1

关键词:小蚕,共育,管理

蚕业是富顺县的传统优势产业, 曾经为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 受市场波动、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全县的发种量持续下滑, 规模逐年萎缩。随着特色农业经济效益的逐年提高, 蚕业仍然是富顺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是开发一村一品, 实现产业富民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养蚕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抓好小蚕共育是关键, 科学进行共育管理是提高养蚕效益的重要措施。

1 目前共育管理存在的弊端

1.1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标准化共育技术推广难

小蚕共育涉及各蚕桑乡镇、村、组, 在进行生产时需要较完善的技术体系作技术服务和指导。由于技术人员工作经费不能落实, 主产乡镇、村、组都没有配备专职蚕桑的技术人员, 乡镇一级的蚕桑生产工作也基本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兼任, 从而导致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有效推广和落实, 直接影响小蚕共育质量。

1.2 生产投入严重不足, 制约共育水平的提高

以前, 我县对共育室的投入是依靠蚕改费, 财政投入一点, 蚕农自筹一点, 有效解决了共育户在共育室建设上的资金和物资缺口问题。但是, 近年来由于蚕改费取消, 财政在蚕桑生产上投入锐减, 无法继续对共育室建设进行扶持补助, 农户进行小蚕共育也基本上是自已投入, 自己建设, 自已管理, 共育室建设不规范, 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 导致升温、补湿、消毒等常规技术措施难落实, 小蚕质量下降, 直接影响大蚕饲养。

1.3 奖惩激励机制不科学, 共育户的积极性调动难

一是轻奖不罚, 不能充分调动共育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共育人员认为干好干坏一个样, 利用多共育张数的办法来谋取私利, 最终造成共育出的小蚕质量差、养蚕单产低、养蚕效益低的“三低”局面。二是重奖轻惩, 虽然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激励共育室提高生产积极性的作用, 但是容易出现共育户之间相互联合起来谋取奖金进行不平等竞争, 投机取巧, 从而阻碍了蚕业的发展。

1.4 共育技术落实不到位, 共育质量差

共育人员责任心不强、设施差、技术差等种种因素导致小蚕生产技术措施不能有效落实, 严重影响小蚕质量, 甚至出现小蚕共育期间就生病、或者刚进大蚕户就暴发蚕病的现象, 给蚕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2 制定科学的共育管理措施

制定和落实科学、行之有效的小蚕共育管理制度, 已成为我县蚕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我们只有努力探索规范小蚕共育管理的新路子, 才能实现“三高”蚕业, 推动富顺蚕业科学持续发展。

2.1 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共育人员

小蚕共育涉及面广, 技术要求高, 除了在宜桑乡村配备专职的技术人员, 对共育室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督促外, 还需要培养有事业心、责任心强、懂技术的高素质共育人员, 在共育生产中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进行小蚕共育, 提高小蚕质量, 同时在大蚕饲养期间担任技术指导对大蚕户进行技术服务。

2.2 增加投入, 改善共育基础设施

标准的共育室基础设施必须具备小蚕房、操作间、升温补湿器、贮桑缸、蚕沙坑、喷雾器、温湿计、足量的小蚕盒等设施。农户修建标准共育室要投入资金和物资, 财政要增加对共育室建设的扶持力度, 对农户修建共育室给予资金和物资的补助, 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户投入负担, 另一方面可以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小蚕共育室, 为提高小蚕共育水平打下基础。

2.3 科学考核, 逗硬奖惩

制定科学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考核办法, 激发共育户积极性, 提高生产质量。实行单产奖惩, 合理制定考核基数, 在基数内实行重奖重惩, 奖惩平衡, 对单产较高的共育室要制定蚕茧千克颗粒数核定考核办法, 起到公平竞争作用。同时, 制定高产目标, 实行利润分红奖励, 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

2.4 统一小蚕共育技术规范, 实施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

小蚕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按照小蚕生长发育特点制定统一的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范, 并在生产中贯彻实施, 是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必要措施。在生产中, 技术人员和共育室人员要严格贯彻落实小蚕补催青、收蚁、给桑、温湿调控、消毒防病、扩座、除沙、全防干等标准化技术操作, 全面实施小蚕标准化生产, 可以有效提高小蚕质量。

2.5 落实共育关键技术, 提高小蚕质量

在共育室技术操作管理上严把四关:一是消毒防病关, 在蚕前、蚕中、蚕后彻底消灭病原, 保全蚕头;二是把好蚕种领运、补催青和收蚁关;三是把好眠期技术处理关, 在蚕儿发育整齐的基础上, 小蚕共育眠期做到“早止桑、迟饷食”, 以及眠前、眠起除沙和眠期使用“三七糠”止桑等;四是把好鲜桑饱食关, 在搞好桑叶“采、运、贮”的前提下, 做到良桑饱食, 达到蚕体健壮, 发育整齐的目的。

2.6 推行“共育户+农户”联结模式, 延伸共育管理效应

全面推行共育户联农户的管理模式, 实行共育费与单产挂钩的“五包”责任制 (即:包订种、包共育质量、包检查指导、包技术培训、包统计蚕茧) , 农户对共育户“五保证”措施 (即:保证接受管理、保证接受技术培训、保证不代订蚕种、保证及时上报售茧数量、保证提供优质小蚕用叶) , 通过共育户和蚕农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相互交流, 延伸共育室的管理效应, 切实解决大蚕生产中技术指导难、科技推广难的问题。

3 科学管理小蚕共育的作用

3.1 提高小蚕质量

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和高素质的共育室人员可以有效落实小蚕共育各项技术措施, 有力提高小蚕质量, 为大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规范共育基础设施

规范共育室基础设施, 建设标准化共育室, 不仅为当前蚕业生产中小蚕环节提供了最佳的生产环境, 同时也为蚕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调动共育户的积极性

共育质量的提高, 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使共育户获得了小蚕共育带到的经济效益, 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在今后的生产中有效保证小蚕生产各环节技术措施推广落实, 同时积极向大蚕户提供技术服务, 使科学化、标准化蚕业生产技术推广落实更加迅速、全面。

3.4 提高养蚕效益

“养好小蚕七成收”, 高品质的小蚕为大蚕饲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大蚕户的面对面技术服务, 能直接提高大蚕户生产水平, 提高蚕茧产质量, 让共育户和农户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5 提高工作效率

过水镇小蚕共育技术与管理 篇2

1 小蚕共育的重要性

在蚕桑生产上, 现行饲养的家蚕品种, 从孵化到结茧, 都是经过4次就眠5个龄期。通常1-3龄的蚕称小蚕 (或稚蚕) ;4-5龄的蚕称为大蚕 (或叫壮蚕) 。小蚕是充实体质的阶段, 是整个养蚕的基础。在饲育过程中, 如果处理不当, 就很容易造成大蚕期的体质虚弱。“养好小蚕七成收”, 是养蚕生产实践中的高度概括。小蚕养好了, 蚕体体质强健, 能提高对不良环境和病原菌的抵抗力, 有利于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 为蚕茧丰产奠定基础。反之, 则易感染病原, 体质虚弱, 造成大面积蚕病爆发而减收、甚至绝收。所以, 在饲养过程中, 应根据小蚕生理特点和要求, 创造有利于小蚕生长的气象环境、卫生环境和营养条件,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为养好大蚕打下基础。而小蚕共育正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蚕饲养分散、技术不易掌握, 小蚕难养的有效手段, 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

2 小蚕共育关键技术环节

2.1 建好管好专用桑园

小蚕共育户要建专用桑园, 选择临近共育室、无污染源、土层深厚、排灌方便、通风向阳的土块建专用桑园, 667m2栽桑1000株左右, 投产后, 667m2有效条数控制在6000~8000条, 桑树品种要选用小蚕用桑品种或大小蚕兼用桑品种, 如小官桑、新一之濑、黑油桑等。这些桑树品种, 具有发芽快、成熟早、含水分和蛋白质多、含碳水化合物适当、叶面光滑柔嫩、产叶量高、较耐贮藏等特点, 适宜小蚕饲养。搞好修剪、加强肥培管理, 保证桑树养分供应。适时中耕除草、搞好桑园排灌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桑树病虫害, 确保桑叶优质高产。

2.2 作好蚕种补催青工作

在领蚕种前1d, 把蚕房温度调整为21℃, 干湿差2℃。带上黑布或青布领蚕种。领到蚕种后, 尽快把蚕种运回蚕室。蚕种领回后, 以每小时升温0.5~1℃, 将蚕室升温到25.5℃、干湿差1.5℃, 并保持黑暗。倒出散卵, 平摊在垫有白纸的蚕箔内, 每箔摊15~20盒蚕卵, 并随机抽样调查每盒转青卵的重量, 以便估算每盒蚕种收蚁量。收蚁当天4-5h感光, 蚁蚕就可以整齐孵化。若发现转青不齐、可将温度控制在24℃、干温差1.5~2℃, 再黑暗保护1d, 然后再升温到25℃、干温差保持1.5℃。

2.3 严格消毒防病

养蚕前, 蚕室、附属室在进行“扫、洗、刮”的基础上, 用20%的鲜石灰浆粉刷墙壁和地面, 蚕具用3%新鲜石灰浆浸泡12h (棉蚕网用蒸者法, 塑料蚕网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浸泡消毒) , 取出清洗晒干, 搬进蚕室, 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进行喷洒消毒1次, 然后再用硫磺柏桠密闭熏烟一昼夜, 开窗晾干待用。蚕期中认真执行防病卫生制度, 蚁蚕和各龄起蚕坚持用防僵粉消毒, 2-3龄蚕盛食期早晚给桑前, 硫磺用量按4~5g/m3, 熏烟10-15min, 桑叶叶面坚持用含有效氯0.3%的漂白粉液消毒, 及时淘汰迟眠蚕和病弱蚕, 确保蚕座安全。共育结束后, 蚕室、蚕具和环境先用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石灰消毒后, 再进行清洗, 防止病原扩散。

2.4 调节好气象环境

家蚕是变温动物, 对气象环境要求高, 尤其对温度、湿度很敏感, 小蚕期在低温条件下, 极易造成发育不齐, 因此要调节好温度和湿度。收蚁当日, 温度28℃, 干湿差0.5℃。1龄温度27.5~28℃, 干湿差0.5~1℃。2龄温度27~27.5℃, 干湿差1~1.5℃。3龄温度25.5~26℃, 干湿差2~2.5℃。春蚕、晚秋蚕一般要采取升温补湿措施, 夏秋蚕期则要注意降温补湿。饲育期间, 温度不可忽高忽低, 要保持基本稳定。要严格掌握收蚁和各龄饷食时间, 控制日眠, 促使蚕儿发育整齐。小蚕呼吸量小, 只要保持蚕室内空气新鲜, 在每次给桑时换气即可满足小蚕需要。光线要明暗一致, 以自然光为宜, 避免强光直射。

2.5 搞好桑叶选采与贮藏工作

建好管好专用桑园, 选用小蚕用桑品种或小蚕大蚕兼用桑品种, 采摘时要注意叶色叶位。收蚁当日用黄中带绿的2~3位叶, 桑叶稍有皱缩, 手触柔软, 含水率高。1龄用嫩绿色的3~4位叶, 桑叶稍有光泽, 叶面展开。2龄用刚转浓绿的4~5位叶。3龄用绿色的5~6位叶或三眼叶。小蚕用叶最好随采随用, 要松装快运。桑叶采回后应立即抖松, 放在多湿的贮桑室贮存, 以保持桑叶的水份和养分, 防止桑叶发生萎焉、蒸热, 也可采用缸贮法, 窖贮法贮藏0.5-1d, 不可久贮。如遇干旱气候, 应在上午采叶, 偏上位叶采为佳。如果遇阴雨天, 则宜下午采叶, 偏下位采叶为佳。

2.6 掌握好给桑次数与给桑量

小蚕饲养用切叶, 切成方块叶或长条叶均可。方块叶的大小以蚕体长的1.5~2倍见方为标准。长条叶, 叶宽与蚕体长度相等, 叶长为蚕体长度的5~6倍。要根据家蚕品种, 龄期, 发育阶段, 气象条件, 桑叶质量等因素, 掌握好给桑次数与给桑量。一般1d给桑3~4次。每次给桑厚度:1龄1.5~2层, 2龄2~2.5层, 3龄2.5~3层。给桑量以重量计, 则每张蚕种1龄1.5~2kg, 2龄4.5kg, 3龄15~20kg。给桑要采取一撒二匀三补的方法, 使蚕座各处桑叶厚薄均匀。蚕座要保持方正, 使每条蚕都能吃饱, 又不浪费桑叶。在同一龄蚕中, 少食期给桑量偏少, 然后逐步增大给桑量, 盛食期达到该龄最大给桑量, 催眠期又逐渐减少给桑量。

2.7 搞好眠起处理

小蚕就眠前, 食桑量逐渐减少, 此时桑叶要新鲜, 切桑要偏小, 给桑要均匀, 让小蚕饱食就眠, 使小蚕营养充足, 体质强健, 就眠快, 就眠齐一。1龄蚕不除沙, 也无需加眠网。2龄蚕和3龄蚕, 体色由青转白, 体壁紧张发亮时, 就可加眠网。加眠网后, 再给2次桑叶就可眠除。蚕盒中70%的小蚕已入眠, 就可停止给桑, 有90%的小蚕入眠后, 就要撒焦糠止桑。止桑后, 蚕座内如有少量迟眠蚕, 可加网提出迟眠蚕, 分批饲养, 并放在温度稍高的蚕架上层, 加快其发育进度。眠中要保持安静, 温度比饲育期低1℃, 并使眠蚕感温一致, 发育整齐。眠中前期要保持蚕座干燥, 后期要防止过分干燥, 可适当补湿。眠中空气要新鲜, 防止强风直吹或强光直射, 避免剧烈振动, 以免影响蜕皮。眠起饷食前, 要用防僵粉或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 10min后才能给桑, 饷食用桑要新鲜, 适当偏嫩一些, 切桑偏小一些, 给桑不宜过多。

2.8 及时扩座除沙

小蚕生长发育快, 要及时扩大蚕座, 才能防止蚕头过密, 相互拥挤, 食桑不均。但是蚕座面积过大, 则蚕头过稀, 浪费蚕具, 也浪费桑叶。1张蚕种适宜的蚕座面积为:1龄1m2, 2龄2~3m2, 3龄6~7m2。一般在每次给桑前扩座。用蚕筷把小蚕连同桑叶一起往四周扩。如蚕头过密, 则加网进行分箔扩座。除沙是保持蚕座清洁, 减少病原感染机会的技术措施。一般1龄不除沙, 2龄起除和眠除各1次, 3龄则起除1次, 再给桑1次就分售小蚕。除沙时动作要轻, 防止遗失蚕儿, 保全蚕头数。清除的蚕沙也不可乱堆乱放, 以防病原扩散, 及时装入密封容器中, 迅速运出蚕房。除沙后要洗手, 并用漂白粉液对蚕室消毒。

3 加强小蚕共育管理

3.1 选择和培育小蚕共育人员

小蚕共育户应选择思想品德好, 工作认真负责, 养蚕技术过硬, 有专用桑园, 有专用小蚕共育室, 为广大蚕农所信赖的蚕农为小蚕共育户, 并配备相应的蚕具、调节温湿度设备等物资。为了适应农村养蚕人员年龄逐渐老龄化的情况, 服务更多蚕农, 对小蚕共育搞得好, 具备扩大小蚕共育规模条件的小蚕共育户, 应该逐步扩大小蚕共育数量。为此, 应聘请一部分人员来参加小蚕共育工作, 这些小蚕共育人员应该热爱蚕桑事业, 踏实肯干, 乐于学习养蚕技术, 责任心强、并不断总结经验、服从领导和分工。这样才能把小蚕共育的质量提高, 赢得广大蚕农的信赖, 从而使更多的蚕农参加小蚕共育,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小蚕共育技术的普及推广。

对小蚕共育户, 既要予以大力扶持与帮助, 也要让其参与市场竟争, 在竟争中优胜劣汰, 确保小蚕共育质量, 切实保护大蚕饲育户的利益。对那些小蚕共育质量不稳定。蚕农普遍反映其蚕头数不足, 口碑不好的小蚕共育户, 要坚决淘汰, 不要怕一时降低了小蚕共育数量。

3.2 做好小蚕售后服务工作

小蚕共育户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分售小蚕后, 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即搞好跟踪与技术指导工作, 不能一售了之。小蚕共育户在大蚕饲养期间, 要对饲育其共育小蚕的农户, 逐一走访, 技术指导。对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以防小问题发展成为大灾难。

小蚕共育室分发小蚕前2-3d发出领蚕通知, 以利于蚕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分售小蚕前3h把小蚕共育室温度降到自然温度, 核对好农户的养蚕量与资金缴付情况。分发小蚕时, 做到忙而不乱, 迅速售出小蚕。一般在早晨7-9h分发小蚕, 夏秋季也可在早晨或傍晚分发小蚕, 各养蚕户要迅速, 安全地运小蚕回家饲养, 避免雨淋, 也不要接触有毒有害物品。

3.3 建立风险制度和奖励制度

小蚕饲养技术环节多, 时间性强, 小蚕对不良环境和病原的抵抗力弱,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问题都可能导致小蚕共育工作的失败。由于小蚕共育户的桑园无法与相邻的桑园或其它农作物完全隔离, 我镇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因农药中毒而造成小蚕共育工作失败的事件。这些农药中毒事件, 虽然多数都是疏忽而导致, 极少数是人为投毒。但毕竟造成了一些小蚕共育户无法向蚕农提供小蚕。为保证蚕农每季都有蚕养, 必须建立健全风险制度。我镇目前主要采取二种方法饲养风险蚕。一是由每个共育室根据共育数量多养一定比例数量的蚕作为风险蚕。二是由1~2户专门饲养风险蚕, 若某个共育室出现问题, 则必须及时, 无条件地提供风险蚕, 保证蚕农有蚕可养。风险蚕种未发出而淘汰, 则蚕种款和共育费均由龙头企业负担。出问题的小蚕共育室, 蚕种款由龙头企业负担, 共育费由共育室本户负责。各级政府, 对搞得好的小蚕共育户要大力宣传, 表彰先进事迹。龙头企业, 要在经济上予以扶持与奖励, 可按收购单产和蚕茧质量分季给予奖励, 年终再根据业绩再奖励1次, 以鼓励更多的小蚕共育户搞好小蚕共育及后续技术服务工作。

小蚕共育管理 篇3

改善共育条件。2014年在荣县蚕桑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下, 扩建小蚕共育室, 添置共育设施设备, 目前改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90m2, 配备有空调、地火龙、换气扇、切桑机、消毒机、甩干机、蚕盒160个、蚕盒240个、温湿度计等。在小蚕用叶方面, 现有投产桑园0.54hm2, 已全部良桑化, 品种主要是农桑系列和湘7920, 满足了每季共育180~200张用桑需要。

严格技术操作。陈旭东夫妻熟悉小蚕饲养操作技术、养蚕消毒及蚕室温、湿度调节方法, 严格按照小蚕共育技术标准进行。加强蚕前消毒, 将蚕盒、蚕杆、切桑板等凡是能浸泡的蚕具都放在消毒池中用1%有效氯漂白粉浸泡;蚕房四周及室内用电动喷雾消毒机喷洒漂白粉液消毒, 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蚕中每天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桑叶用0.5%有效氯漂白粉液消毒, 隔天用漂白粉液消毒环境。严格进行蚕种补催青工作, 领种前蚕室用地火龙升温至目的温湿度, 散卵平摊, 黑暗保护。收蚁时采用电子天秤称量, 确保公平、公正, 1张蚁蚕饲喂1盒, 一眠后分成2盒。饲养管理上用适熟叶, 不用虫口叶, 用新鲜叶, 不用萎蔫叶、发烧叶。春和晚秋季早晚温度低时用地火龙升温, 夏秋季气温较高时用空调降温, 注意上下左右前后调换蚕盒, 坚持洗手给桑, 踏灰或换鞋入室等。发蚕时一视同仁随机发放, 一眠蚕饷食喂叶2次后, 1张蚕发1盒, 2眠蚕饷食喂叶2次后, 1张蚕发2盒。

加强售后服务。陈旭东热爱蚕桑事业, 热心为群众服务, 充分发挥“公司+共育户+农户”的作用, 在搞好共育的同时, 保证在其共育室的130户蚕农有完善的技术和物资服务。发蚕后, 组织现场技术培训会, 入户进行指导。统一供应桑树肥料、防病治虫药物, 免费发放公司提供的桑种、穗条及灭蚕蝇片等药物。冬季组织蚕农进行桑树管理和嫁接等工作。收茧的时候协助农户做好保全茧质和茧源组织等服务工作。

完善经营方式。该共育户在家庭劳动力安排方面, 以夫妻2人为主, 在每季繁忙的时候请临工2人, 工人60~80元/d。共育费的构成来源包括蚕农和公司补贴, 共育室按每张24元收取蚕农共育费, 收茧后公司按照共育蚕单产情况进行每张6~10元的补贴。县蚕桑站对共育室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管, 消毒前后要对蚕具、环境、蚕室等进行抽样镜检, 蚕中要对其进行技术管理指导、检查。

建立群众基础。陈旭东同志为人和善, 乐于助人。作为村委委员, 密切联系群众, 走群众路线, 知民冷暖, 为民办事, 时刻为群众利益着想, 积极为该村的蚕桑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村医, 救死扶伤, 遵循医德, 医术较高, 走村入户, 随喊随到, 有求必应。作为共育户, 心系农户, 义不容辞进行入户技术指导。所有这些点滴, 让陈旭东成为群众贴心人, 在当地群众基础好。

小蚕共育技术 篇4

1 蚕室蚕具的准备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 光线均匀, 空气流通, 水泥地面, 墙面批灰, 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 (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 , 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 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 蚕体强健, 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 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 宜在蚕种出库前5~7d进行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 铲除周围杂草, 疏通水沟, 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 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 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 待养蚕时使用。

3 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 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 (已5胚子) , 要使发育整齐, 蚁体强健, 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 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 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 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2包, 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 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 并开灯感光。8~9时即可收蚁, 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 动作轻快。收蚁时应均匀分区, 保证分蚕时蚕足, 每匾蚕头数平衡, 收蚁叶要适熟, 老嫩一致。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 温度可适当降至24℃, 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 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 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 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 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 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 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 体质强健, 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 采叶时刻

正常天气, 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 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 (忌采露水叶) ;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 阳光较强烈, 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 如遇阴天, 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 早上多采, 下午少采, 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 遇阴雨天气, 应争取在雨前多采, 尽量不采雨水叶。

7 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 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 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 以使蚕体质强健, 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 叶色黄中带绿, 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 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 颜色绿中带黄, 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 成熟叶, 绿色。

8 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 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叶保持新鲜, 从而减少给桑回数, 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 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 力争保温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 干湿差0.5℃, 3龄温度调节在25~26℃, 干湿差以1℃为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 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 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 使蚕饱食就眠, 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 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 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 部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 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 叶质适偏嫩。

1 0 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 必须控制日眠, 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 8~9时进行收蚁, 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 且保持桑叶新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 调节饷食时间来控制日眠。

1 1 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 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匾饲养外, 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 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 把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1 2 共育费的收取

在宁墩镇地共育小蚕至3龄第3口叶发蚕, 每盒共育费30~50元, 共育小蚕至4龄饷食第10口叶, 每盒共育费60~80元。

1 3 消毒防病

一是养蚕人员进入蚕室要洗手、换鞋, 采叶、给桑前要洗手, 除沙后要洗手。二是禁止使用未消毒的蚕具, 工具要专室专用。养蚕过程换出的蚕匾、蚕网、薄膜要经消毒后再使用。三是除共育员外, 谢绝其他人员进入蚕房, 防止病原被带入室内。四是养蚕过程发现病蚕、弱蚕、特小蚕以及迟眠蚕要严格淘汰。淘汰的病弱蚕必须投入石灰缸中后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 不能用来喂家禽等。蚕沙要集中堆放, 沤熟用作肥料。五是每批共育结束, 小蚕全部发完后, 要对蚕室进行打扫清理, 然后进行消毒, 为共育下一批蚕做好准备。

摘要:根据宁国市重点蚕区宁墩镇小蚕联户共育实践经验, 总结了小蚕共育技术措施, 以期为蚕农提供参考。

浅析小蚕共育技术 篇5

1 蚕室蚕具的准备

共育小蚕要有条件较好的共育室。一般要求共育室能保温保湿, 光线均匀, 空气流通, 水泥地面, 墙面批灰, 有天花板便于消毒和清洗。每共育10盒蚕种需蚕房面积1015m2、蚕匾80个 (每个面积0.7m2可共育蚕至4龄饷食) , 以及相配套的蚕架等蚕具。还需要约5kg漂白粉、1盒抗菌素、1包“防病一号”、石灰20kg等蚕药。

2 抓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要使共育的小蚕不感染病原, 蚕体强健, 必须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一般在养蚕前1周左右进行, 如果用共育室催青蚕种, 宜在蚕种出库前57天进行消毒。消毒前首先应清理好蚕室环境, 铲除周围杂草, 疏通水沟, 共育室内更应打扫干净。然后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一般保持湿润几小时后即可进行清洗, 待室内及蚕具晾干后再进行消毒。养蚕前最后1次消毒一定要做到全面彻底。消毒后要避免蚕室、蚕具再次污染, 并将蚕匾等用具晾干, 待养蚕时使用。

3 蚕种补催青

蚕种领回后, 蚕种一般处于转青期 (已5胚子) , 要使发育整齐, 蚁体强健, 这要求共育户做好补催青工作, 提高一日孵化率。转青卵宜掌握在温度25.5℃、温差在1.0~1.5℃条件下进行黑暗保护, 并注意补湿。为使以后分蚕均匀量足, 包种时最好每盒1包或包, 或自用收蚁纸包好后再用黑布集中包起来。

4 收蚁

收蚁当天于早晨56时将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好毒的蚕匾上, 并开灯感光。89时即可收蚁, 最迟不要超过10时。收蚁要求简单迅速, 动作轻快。收蚁时应均匀分区, 保证分蚕时蚕足, 每匾蚕头数平衡, 收蚁叶要适熟, 老嫩一致。收蚁时为防止蚁蚕逸散和减少蚁蚕体力消耗, 温度可适当降至24℃, 收蚁后立即升至标准温度26~28℃, 先撒“防病一号”再给叶, 也可在给第2次回桑前撒“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5 防干育

小蚕要采用防干育, 12龄上盖下垫全防干育, 3龄只盖不垫半防干育, 以确保小蚕发育一致, 体质强健, 但每次给桑前提前30min揭开防干纸换气。

6 采叶时间

正常天气, 一般在早上和傍晚采叶, 中午不采叶。早上要等露水干后再采 (忌采露水叶) ;下午于5时后采;中午一般温度较高, 阳光较强烈, 此时采回的桑叶易凋萎、发酵, 如遇阴天, 中午也可采。遇干旱天气, 早上多采, 下午少采, 使桑叶含水量基本满足蚕的要求, 遇阴雨天气, 应争取在雨前多采, 尽量不采雨水叶。

7 各龄蚕用叶标准

除收蚁用叶和各龄第1次饷食用叶采适熟偏嫩叶外, 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要求选用营养充足的适熟叶。特别是各龄盛食期, 要采喂适熟叶或适熟偏老叶, 以使蚕体质强健, 发育整齐。严禁采喂虫口、虫粪叶。一般1龄蚕用叶:含水量80%, 叶色黄中带绿, 叶位最大叶以上2~3片叶, 蚕吃后叶上有一层透明的膜;2龄蚕用叶:含水量76~77%, 颜色绿中带黄, 最大叶以上第1片叶;3龄蚕用叶:含水量75~76%, 成熟叶, 绿色。

8 温湿度调节

小蚕需要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才能迅速地生长发育, 而多湿环境也可以使桑叶保持新鲜, 从而减少给桑回数, 节省桑叶和劳力。特别是收蚁当天对高温多湿的条件要求更为严格。因此, 在饲养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温湿度的调节, 力争保温保湿。一般1~2龄温度控制在26~28℃, 干湿差0.5℃, 3龄温度调节在25~26℃, 干湿差以1℃为好。至少温度不能低于25℃。

9 做好眠起处理

蚕进入减食期后要及时加眠网进行眠除, 眠定前要掌握好给桑量, 使蚕饱食就眠, 同时眠座上残桑也不过多, 以免造成湿冷影响蚕入眠。眠中温度比食中降低0.5℃左右。未蜕皮前宜干燥些, 开始蜕皮后注意补湿。95%以上蜕完皮, 部分蚕已蜕皮45h为饷食适时, 应及时饷食。饷食前要撒“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饷食第1回叶给桑量宜少, 叶质适偏嫩。

1 0 控制日眠

要使蚕发育整齐, 必须控制日眠, 防止夜眠。其主要方法是一是控制时间, 89时进行收蚁, 10时前要收完蚁;二是选用适熟偏嫩桑叶喂蚕, 且保持桑叶新鲜;三是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四是根据蚕的发育快慢, 调节饷食时间来控制日眠。

1 1 均匀分匾

为使分蚕时公平合理, 养蚕过程的分匾一定要均匀。除收蚁时按盒或装盒分匾饲养外, 每次分匾也要力求做到均匀一致, 一般每匾蚕加2张网, 把蚕均匀地一分为二。

1 2 消毒防病

小蚕共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6

1 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

1.1 共育室规模大小不一

小的共育室每批仅10~20盒,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简陋,缺少维修,影响共育质量。而大的共育室每批60~100盒,也只是单纯的扩大了物理空间,没有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技术力量,也同样影响共育质量。

1.2 小蚕共育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养蚕能手多流向其他产业,在家里养蚕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养蚕技术不规范,新技术难以接受。小蚕共育室普遍都存在常规技术处理相对粗放,普遍表现在补催青期间遮光不严,收蚁前感光不均、不足,温湿度控制不适,用叶老嫩不一,提青分批、适时扩座、饷食处理消毒防病工作都跟不上,造成小蚕发育不齐、不壮,减蚕率偏高,给大蚕饲养留下隐患。

1.3 共育制度不健全

目前还缺乏一整套系统、合理、科学的共育管理制度,不少共育室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员,不按统一的标准共育,对共育的好坏没有奖惩措施,难以调动共育人员的积极性

1.4 基层专业技术队伍薄弱

20世纪70、80年代,基层各镇村都配备了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服务体系,但随着村组管理人员的精减,村级技术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再加上前几年乡镇六大站合并为农林中心,镇级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扩展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能向以前一样专心从事蚕桑技术辅导,很大程度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2 搞好小蚕共育对策

2.1 做好规划合理布局

蚕桑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素质好、技术精的养蚕能手建立小蚕共育室。在饲养量中等的地区采用小型共育室,一个共育室配备1~2个技术人员,一次共育数量在20盒左右。饲养量大的相对集中的地区采用大型共育室。对于建立大型共育室,首先要对原来的小型共育室增加投入,由于物理空间增大了,必需对加温补湿条例进行改善,可采用电加温和人工加温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蚕室的温湿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其次要逐步建立针对大型共育室的饲养技术规范,要对收蚁处理、眠起处理、桑叶的采、运、贮,以及给桑的方式、特别是蚕座的密度进行规范。使大型共育室的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同时更有利于养蚕新技术的推广。

2.2 强化培训提高水平

县、乡技术部门要针对目前养蚕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利用冬闲或养蚕前的时间,一方面组织人员进行集中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在小蚕共育期间,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引导、规范蚕农的操作程序。蚕期技术人员要深入到蚕室,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帮助共育户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组织大的共育室相互参观学习,总结好的经验,以点带面,提高共育户的整体素质。

2.3 彻底消毒严格防病

在养蚕前,必须做好彻底消毒工作,对上一蚕期有蚕病发生的共育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消毒,确保不留死角;认真做好蚕期中的消毒,要建立健全共育室和共育人员的防病卫生制度和良好的习惯,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共育期中。在眠期,要对蚕具及蚕室的地面进行消毒;饷食前,要用防僵粉对蚕体进行消毒;狠抓回山消毒,蚕期结束后,要及时做好回山消毒工作,以切断病源的垂直传播途径。

2.4 建全制度规范管理(上接第页)

山东省小蚕共育的现状 篇7

1.1 小蚕共育的历史

山东省的小蚕共育, 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开展, 1953年春蚕全省共育率为6.31%[1]。但真正的大面积推广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 当时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蚕桑生产由集体经营变为千家万户分散承包。由于分散经营, 面大量广, 技术指导困难, 养蚕设施差, 消毒防病措施难以全面贯彻实施, 特别是小蚕饲养粗放, 蚕茧产量低而不稳, 茧质差, 效益低。为适应新形势, 推广小蚕共育是一项有效的措施。1981年山东省丝绸总公司成立, 随后在主要蚕茧生产县、市相继成立了各级丝绸公司, 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制, 小蚕共育作为重要养蚕技术受到各级丝绸公司的高度重视, 有力地促进了小蚕共育的推广, 到1992年山东省小蚕共育覆盖面已达到56%, 1999年达到60%以上, 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等蚕茧主产区, 小蚕共育率基本达到了100%。但近几年由于形势的变化、劳动力价格上涨、丝绸公司改制等原因, 目前实行以村为单位集体共育的小蚕共育模式出现了一系列困难, 共育率呈现下降趋势。

1.2 小蚕共育的形式

山东省小蚕共育的形式大体有以下4种:

集体共育:由村或联村筹建专用小蚕室及其配套设施, 配备专用蚕具, 抽调专人饲养小蚕, 丝绸公司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饲养至3龄或4龄第2次给桑后分给蚕户饲养。无小蚕专用桑园者, 养蚕户按饲养量分摊桑叶和交纳共育费。这种形式, 领导、技术力量强, 设施条件好, 技术标准统一, 小蚕饲养质量高。这是目前山东省推广最多的一种小蚕共育形式, 饲养规模一般比较大, 一批饲养量多数在100~400张种或更多。

联户共育:以养蚕技术水平较高的蚕户为主, 与一般蚕户自愿结合, 在一个条件较好的蚕室共同饲养至3龄第2天。蚕具自筹, 桑叶、劳力和消耗物资由各户分摊。一般在没有条件建共育室的单位, 才实行联户共育。这种形式饲育规模一般在10~30张种, 由于规模小, 设施条件简陋, 往往难以掌握饲育标准, 小蚕质量往往也较差。

专户共育:由具有较高养蚕技术水平和一定生产条件的蚕桑专业户共育, 采取自愿委托、专业承包等方式, 与蚕农签订共育合同养至3龄或4龄, 按合同价格或根据小蚕的质量收取共育费。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共育质量, 而且能发挥专业户的生产积极性, 是今后小蚕共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山东省这种共育形式还不多。

同室分养式共育:各户在同一蚕室内, 用自备蚕具各自采桑养蚕, 一般饲养到3龄初各自搬回家饲养, 所需消毒药品、燃料等物资由各户分摊。这种形式用工、用叶不经济, 操作不便, 共育效果不明显。饲养规模较小, 一般在10张种以内。

1.3 小蚕饲育形式

20世纪50年代初, 山东主要推广防干纸育。6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饲料薄膜覆盖育, 因取材容易、有利于桑叶保鲜, 逐步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 逐步形成与之相结合的多种饲育形式:1967年菏泽群众创造了地窨子育, 造价低廉, 保温保湿好, 适于北方蚕区;1973年~1978年莱西、海阳、乳山等县利用火炕养蚕获得成功, 1985年~1990年在临朐应用很多;70年代推广的炕房育, 随着共育室相继建立得到发展;1978年莒县试行盒帐育, 有利于提高蚕室利用率[1]。

目前山东省小蚕饲育主要以塑料薄膜覆盖蚕匾育或蚕台育为主。

2 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

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共育要求, 制定并严格执行饲育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 是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核心。在生产上执行上述《小蚕共育规程》过程中, 要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的技术要点:

(1) 装备先进的催青设施:温湿度自动控制, 全年全程标准化催青, 使蚕种得到合理保护, 胚胎发育齐一。

(2) 改进补催青方法, 提高一日孵化率:用散卵收蚁袋装卵, 专用补催青箱进行补催青, 转青卵低温黑暗抑制 (23℃~24℃) , 推迟一天收蚁, 一批收齐, 一日孵化率达到98%左右。

(3) 实施消毒药品定额配套和“系列消毒技术”:按照统一标准, 按蚕室和饲育量定额供应各类起互补作用的配套消毒药品, 按照系列消毒法标准消毒严格执行《隔离防病卫生制度》。

(4) 加强保温、保湿措施:春蚕和晚秋蚕期, 实行塑料薄膜帐房炕床育;夏蚕和中秋蚕, 实行塑料薄膜覆盖育, 提高保温保湿效果。

(5) 突出疏毛期管理:在收蚁24h以内, 精选新鲜偏嫩、含水率高的桑叶 (含水率80%左右) ;加强蚕室补湿, 适当提高蚕室温度 (28.5℃) ;增加两次给桑, 保证桑叶新鲜, 疏毛齐一。

(6) 精选良叶, 定量给桑:实行“三选叶”, 即田间选、贮叶选、调桑选, 确保适熟, 老嫩一致。根据饲养标准定时、定量给桑, 避免食桑不匀造成发育开差。

(7) 超前扩座:为适应小蚕生长快的要求, 超前扩座、匀座, 在各龄盛食期前扩到最大蚕座面积。

(8) 加强眠起处理:实行早止桑, 迟饷食, 即掌握在盛食期充分饱食的前提下, 将眠时提高0.5℃, 并适量补桑, 见有70%的眠蚕和蚕座内还有桑可食即行止桑;在同批蚕起齐98%以上, 起蚕头部呈褐色时饷食, 宁迟勿早。通过调节各龄催眠期和眠中温度以及控制收蚁饷食时间等来控制日眠, 达到10天眠三眠。分蚕时间在3龄或4龄起蚕饷食给桑两次以后进行, 以保证蚕体发育齐一。

另外, 在共育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面, 共育点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 实行专室、专具、专人、专业化、规模化共育, 每批饲养量一般在100种张以上;养蚕少的村实行联村共育, 规模不少于50张种。共育村设立由村委会分管干部、蚕茧站包片技术员和村技术员组成的领导小组, 负责共育的组织和管理。由村技术员任共育组长, 负责共育室的日常事物管理工作和技术规范的实施。共育人员择优录用热爱蚕桑事业, 工作责任心强, 能吃苦耐劳, 群众信得过, 并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员担任, 先培训, 后上岗。

共育人员实行分小组作业, 分工负责, 实行大蚕包户指导、跟踪服务、联产计酬责任制。

共育点以服务为主, 实行独立核算, 按成本收费, 略有盈余的经营方式, 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共育收费标准。无专用桑园者采取各户分摊桑叶的办法, 按各户定种量分批制定用桑计划, 由共育人员划片选采适熟叶。分蚕采取按定种量分类量卵、分区编号、分别收蚁饲养, 蚕农抽签对号领蚕的办法。要统一制定共育质量要求和验收标准, 分蚕前组织共育领导小组和蚕农代表进行质量验收。

县级丝绸公司作为蚕业主管部门制定实施小蚕共育达标升级考评制度, 对全县共育点的共育设施、技术规范实施情况、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考核, 评选优秀、达标共育室, 予以表彰奖励, 以促进共育质量的提高。

3 推广小蚕共育的效果

3.1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小面积试验结果

按照上述小蚕共育技术体系的要求, 我们曾以未参加共育由各户自养小蚕的农户为对照, 在部分养蚕村进行了小蚕共育试验。结果表明, 实行小蚕共育, 由于饲养技术、设施条件等优于分户饲养, 便于消毒防病和技术指导, 节约加温燃料、消毒药品和桑叶, 工效高, 保苗好, 蚕体发育齐一, 蚕体壮, 大蚕好养, 且能解决中晚秋蚕套养的问题, 减少了蚕病的发生。因此, 小蚕共育的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分散饲养, 全年平均张种产茧量比分散饲养的对照区提高15.4%, 张种产值增加15.6%。另外, 养蚕用工、用桑量、加温燃料费、消毒药品费等均显著减少, 仅春蚕期张种纯增收节支就达65.14元。

3.2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小蚕共育技术体系已趣完善, 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山东省蚕茧产量最大的泰安市岱岳区丝绸公司和莒县丝绸公司, 由于小蚕共育技术体系贯彻落实得力, 两地的张种产茧量和茧丝质量均居于全省前列[2]。其中泰安市岱岳区小蚕共育效果部分统计数据见表1和表2。

4 山东省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的小蚕共育绝大多数是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体共育, 共育到3龄起蚕后分到各户饲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养蚕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这种共育模式近几年遇到了一些困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共育费不断增加: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 共育人员工资显著提高, 而且雇用人员越来越困难, 共育费显著增加, 逐渐超出了蚕农的接受能力, 共育质量也有下降趋势, 导致很多养蚕户不再参加共育, 而自养小蚕。

(2) 共育室设施陈旧:山东省的小蚕共育室多数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村为单位集体建立的, 而且很多是在丝绸公司资助下建设的。由于使用年限过久, 设施严重老化、陈旧。而目前多数村不再愿意对共育室进行投资, 丝绸公司由于近几年改制, 多数经营状况不佳, 也无力对共育室进行投资改建。从而影响了小蚕共育的效果。

(3) 小蚕共育中毒事故增加:由于近几年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 导致小蚕共育期间发生中毒的事件显著增加, 集体共育一般饲养量较大, 一旦发生小蚕中毒, 损失非常惨重。

注:全面共育前为5年的平均数;全面共育后为7年的平均数。

注:表中数据为7年的平均值。

(4) 容易发生纠纷:目前山东省的小蚕共育多数没有小蚕专用桑园, 主要是从各养蚕户桑园中均摊桑叶, 但这样很难做到公平一致, 从而容易出现纠纷。另外, 分蚕后各户饲养水平不一, 大蚕饲养期间一旦大面积发生蚕病等情况, 蚕农很容易认为是蚕种或小蚕质量有问题, 从而导致纠纷。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近几年山东省的小蚕共育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除泰安市岱岳区等少数蚕茧主产区, 而且丝绸公司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蚕区共育率仍保持在80%以上之外, 多数蚕区的共育率在50%以下。

我们认为, 今后小蚕共育应该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鼓励、引导养蚕技术水平高、有经营能力的人员从事专业化小蚕饲养, 大力推进小蚕饲养专业户的发展, 逐步扩大共育规模。有关部门应该在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是解决目前小蚕共育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针对山东省目前的蚕业体制, 有条件的丝绸公司可以探讨以乡镇蚕茧站为基础建立小蚕共育场, 利用现有蚕茧站的技术力量和闲置房舍, 开展小蚕共育, 这将有利于扩大共育规模, 保证小蚕共育的质量。

从长远来看, 延长共育期, 缩短蚕农的养蚕时间, 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但必须解决蚕室问题, 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此, 今后应该设计低成本、简易化小蚕共育室或小蚕饲养大棚, 研究省力化小蚕饲养技术, 包括省力化桑叶育技术和人工饲料育技术。在规模化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方面, 我们已经在山东省高青县田镇蚕茧站建立了一次可以饲养800~1000张种的人工饲料养蚕室, 实行1~2龄每龄一次给饵的省力化饲养技术, 目前正在试验示范之中, 随着该技术的逐渐成熟, 我们设想逐渐延长共育期, 最终实现1~4龄用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 5龄分户条桑育, 实现“蚕农一周养蚕”的目标。

摘要:介绍了山东省小蚕共育的发展历程、共育形式和饲育形式, 目前执行的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关键技术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分析了小蚕共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东省,小蚕共育,现状,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1]华德公主编.山东蚕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86-3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蚕共育管理】相关文章:

家校共育携手共育07-07

共育05-02

警校共育05-07

家园共育05-08

共育家园范文05-16

家园共育范文05-16

家园共育标语04-23

家园共育案例05-20

警校共育总结06-20

家园共育沟通记录05-24

上一篇:中国创意阶层发展现状下一篇:煤矿顶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