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改革研究

2024-05-27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精选五篇)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 篇1

关键词:反倾销,非市场经济地位,中国

一、非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本质

在对一般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 反倾销发起国的调查机关往往以三种方法计算产品的正常价值: (1) 在正常贸易过程中, 该产品在出口方的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 (2) 如国内无销售或国内市场的特殊情况或销售量较低, 该产品向第三国的出口价格; (3) 结构价格, 即该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

但是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 往往会引用与出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的成本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 而不使用该出口国的相应原始数据。其理论依据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由政府控制, 企业多属于政府或受政府干预, 其产品的价格是扭曲的, 不能反映真实价值, 当这些产品流入市场经济国家, 即构成对后者相关企业的不公平竞争。

只要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采用与该国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 (替代国) 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该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那么, 在反倾销案中, 十有八九会使该国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 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 从而给该国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

二、我国在外国反倾销过程中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

1、国际竞争中的民族保护主义, 设置贸易壁垒, 保护本国的市场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快速增长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低廉的产品价格, 对进口国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进口国必然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 但在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利用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产品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样, 被W T O允许采取的作为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安全的合法手段的反倾销, 尤其是其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说辞, 就成了一些国家指控中国企业搞倾销的最好借口。

2、意识形态上的惯性思维

从历次的反倾销案例来看, “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往往指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他们惯性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内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而是由国家制定的, 因此这些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不能作为正常价值来对待。

3、我国自身原因

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确实有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到目前为止, 客观上我国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经济要求, 我国国内经济体制和企业运营模式中国家控制力对市场运作模式的影响还确实存在, 一些企业特别是国企, 还在从政府获得特殊的利益或者优惠政策。另外, 由于与国外的交流还不够, 一些国家既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 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4、中国入世时的协定

《中国入世议定书》规定衡量中国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的尺度是W T O进口成员国的国内法, 而不是中国标准, 也不是国际标准。这一规定实际上也意味着解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基本方式是双边谈判。这就给欧盟等具有经济优势的国家或者地区提供了优势。根据中国入世承诺, 中国面临15年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 因此WTO成员方当局有权否认中国出口企业经济制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的。中国的企业和出口产品在面临进口方成员国的反倾销诉讼时处于一种极为不公平和不利的地位。

三、我国如何应对非市场经济问题

1、中国要继续经济体制改革, 赢得更多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认同, 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

诉的出口产品或者同一产品的行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各个方面均具有市场经济条件。如果这种证明能够获得进口方反倾销主管当局的承认, 中国的生产者和出口商就可能直接被承认为具有市场经济地位, 减少我国企业的损失。同时要应尽快建立、健全或调整充实出口企业相关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各个行业协会参与协调和协助企业与反倾销指控国的磋商、谈判乃至诉讼活动, 全面组织、培训相关知识, 尽快完善和加强涉及到出口产品的行业协会的反倾销功能。

3、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我国已经是W T O的成员国, 应充分利用如《反倾销协定》等相关规定, 将反倾销争端提请争端解决机构进行裁决。

4、加强与欧盟的交流与沟通, 促使其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国要抓住入世契机, 加强与欧盟的经贸往来, 加强与欧盟的交流沟通, 使他们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促使欧盟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 促进我国企业的正常发展。

5、加快法制建设, 完善法制环境

加快建立完善的反倾销法, 为反倾销及应诉反倾销提供法律支持, 加强反倾销的执法工作, 努力培育企业应诉的动力和潜能, 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

参考文献

[1]、许亚敏《.论欧美国家对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现代商业2008 (5)

[2]、李晓西《.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解决—评2005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国际贸易2005 (7)

[3]、周世俭《.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4]、马宏建《“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地位”》经济透视2004 (8)

[5]、李炼《.反倾销:法律与实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6]、夏菲《.反倾销制度中的中国非市场经济问题》商业时代2007 (20)

外国历史上的改革 篇2

专题训练

1、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辛亥革命

D、甲午战争

【解析】B。日本是亚洲第—个近代化国家,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的。

2、“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是先富国强兵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解析】C。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但并没有推翻天皇统治。

3、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 C.完善国家管理职能

D.确定土地私有制 【解析】B。幕藩体制下,各藩国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权力,“废藩置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

4、“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取消对下层人民的限制

B.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C.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解析】C。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很容易即可判断。

5、.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 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解析】A。推行的“文明开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风俗,所有这一切的实质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6、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

A.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B.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C.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解析】A。从“天皇总揽统治权”可以看出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7、从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右图)可以看出

A.俄国交通运输业落后 B.俄国内河航运发达 C.俄国帆船制造业发达 D.俄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

【解析】A。要把图片与1861年改革联系起来。很明显改革前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状态,废除农奴制已经提上历史议程。

8、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定废除农奴制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农奴制导致俄国长期落后于西方

C.农奴制经历着空前危机

D.欧洲大陆已兴起改革浪潮

【解析】A。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9、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在废除农奴制改革前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表明其改革的目的是 A、维护沙皇的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给农民以自由的权利

D、维护封建生产方式

【解析】A。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

10、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许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解析】C。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为了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11、之所以说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D.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D。1861年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解除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2、俄国日本均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根本上是因为俄、日两国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与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解析】A。俄国日本的经济都相对比较落后,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弱小,不具备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实力,题干要求选根本原因,故选A。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场、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与此同时,日本实行了果子酱政治改革,以便至少为自己提供议会制政体这种装饰品。首先成立了内阁和枢密院,然后,按正式仪式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和成果。

(2)材料二、三、四分别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第一问从材料第一句话分析原因,从材料最后一句话总结成果。第二问分别从三段

材料,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角度分析。参考答案:

(1)原因:西方列强入侵。成果:摆脱民族压迫,实现现代化,成为亚洲强国。(2)经济上实行“殖产兴业”,实现经济上的现代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实现了思想观念上的变革;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实行了政治民主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中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土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午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采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结合材料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材料二反映说明了什么问题?

(3)依据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及历史作用的掌握,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参考答案: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也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威胁沙俄专制统治,沙皇为维护统治定自上而下改革。(2)地主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经济基础的改变使上层建筑也不自觉地发生了渐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2)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结合改革者在改革前和实施当中的措施,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解析:本题考查了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情况的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具有非常大的可比性,性质、结果和影响都很相似。参考答案:

(1)目的:维护皇权;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日本:改革前,通过“武装倒幕”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革命成果。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 篇3

外国直接投资 (FDI)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处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探索阶段的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同时也是成都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此新的历史发展大背景下, 通过分析FDI对中国与成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潜力,提出对中国以及成都地区引进F D I有用的意见与建议。

二、文献综述

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国外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FDI对东道国产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跨国直接投资通过提供就业、资本流入以及对本土企业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已达成广泛共识 (Acs et al., 2006;Blomstrom&Kokko, 1998)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Blomstrom&Kokko, 1998;Haddad&Harrison, 1993;Nevin&Siotis, 1996) 。但同时外国直接投资也会对东道国产生消积影响。外国分司可能会通过生产差异性产品与能够带来价格下降的技术创新而侵占当地企业的一部份市场份额即产生“挤出效应” (Aitken and Harrison, 1999) 。另外最近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消极溢出效应的存在 (Haddad and Harrison, 1991;Singh, 1992;Aitken and Harrison, 1999) 。尽管如此,大多数国外经济学家还是认为FDI的利大于弊。

国内关于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还有形成一定的学术系统,各学者观点冲突,争鸣性较强。在定性分析方面,江小涓(2002)通过论证外资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贡献,得出外资的进入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而罗长远(2005)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提出FDI对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它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而在于它对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作用渠道是,带动了中国国内的自身投资,但是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国有部门的投资来实现的。周春应、王波(2006)应用实证分析证明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FDI直接推动了中国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国内资本的形成,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指出FDI对我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小,并对我国就业产生了负效应。杜江(2002)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发现FDI对资本形成和积累具有积极的作用, 推动了中国的对外经济活动, 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及“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的引入

从现有文献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外商对华投资的总体情况出发,分析其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少有人研究FDI对中国单个地区的贡献度以及未来吸纳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并创造性地构建“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与成都地区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是基于分析一国或一个地区吸纳外国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潜力的需要而提出的,其基本假设是GDP对F D I的短期弹性会逐渐趋于长期弹性;测算方法是:(长期弹性-短期弹性)/长期弹性。从实际情况分析可得出:虽然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随着FDI进入而逐步显现出来的。

所以,在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初期,FDI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弹性较小,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较大。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引进,FDI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即短期弹性逐渐增大,FDI投资潜力指数相应会随之减小。当短期弹性等于该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弹性时,FDI的投资潜力指数在数值上则表现为为0,此时增加FDI投资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很小,政府此时应该特别注重FDI的提升及其对本国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四、实证分析

1、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主要变量说明:GDP是以人民币计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FDI是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为消除异方差,该模型采用上述变量的对数进行具体模型的建立。由Eviws软件得出FDI与GDP两变量都是非平稳的,所以本文采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改进与补充。基于Granger定理建立如下模型:

(1)首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表1是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2lnGDP与△2 lnFDI在1%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lnGDP与lnFDI都是2阶单整的。(见表1)各变量单位根检验

适合的检验模型:

注:(C, T, K)分析表示有无截距项、有无时间趋势以及滞后几阶。其中N表示无截距项或无趋势项,Y表示有截距项或无趋势项,数字0表示无滞后变量,1表示滞后一阶。本模型采用数据都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到。

(2)表1表示变量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于是根据Engle-Granger两步法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由于两变量存在较强的一阶相关性,考虑加入适当的滞后项,得:

自相关性消除,因此可初步认为是lnGDP与lnFDI的长期稳定关系。对残差项作A D F检验,检验模型为:

ADF=-3.9926,而5%的临界值为-1.9614, 1%的临界值为-2.7057,由于ADF小于1%的临界值,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et~I (0) ,因此lnGDP与ln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将et作为非均衡误差项进入误差修正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如下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系数为负,调整方向符合误差修正机制。lnGDP关于lnFDI的弹性可分为长期弹性与短期弹性。由2.1式可知lnGD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 (0.0849-0.0871) / (1+0.3234-1.3307) =0.3014,由3.1式可知lnGDP关于lnFDI的短期弹性:0.115。

(4)检验与预测

由2.1式给出的长期均衡点的偏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知2006年实际GDP (GDP2006) 为210665亿元, 相对误差为 (210665-206081.4) /210665=2.s176%

(5)由上述结果可得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0.3014-0.115) /0.3014=61.8%。

2、成都地区外国直接投资对成都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由于成都地区数据不完全,只有1998-2005年数据,且采用简单回归模型得出的结果相当不错,所以先对成都地区lnGDP与lnFDI的关系作简单回归模型:

初步认为是lnGDP与lnFDI的长期稳定关系

(2)为求出其短期弹性,建立一个差分模型,由于存在一阶相关,加入适当的滞后变量后,得出:

于是也可由以上两式得出成都地区lnGD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0.594;lnGDP关于lnFDI的短期弹性:0.0786

(3)由上述结果可得出成都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0.594-0.0786)/0.594=86.77%

五、结论

FDI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能很好地解释跨区域经济运行的显著差异,这也为中国整体经济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政策依据 (Berthélemy and Démurger, 2000;Zhang and Felmingham, 2002) 。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结合中国整体经济与成都市区域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FDI与GDP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无论是在中国整体经济与成都区域经济中,FDI与GDP之间均呈现正相关关系,GDP增长对FDI的增长有显著依赖性。

2、由lnGD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与短期弹性来看,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与成都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的依赖性都是显著的。说明目前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整体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仍旧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3、从长期来看,FDI对成都地区经济比对中国整体经济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同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对FDI的长期弹性的比较得出,成都地区lnGD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大于中国整体经济的l n G D 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这一结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1987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国家大部分投资,这部分投资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对而言西部地区资金较为短缺,对资金引入的需求较大(花俊,顾朝林,庄林德,2001),所以外国直接投资对成都地区经济的促时作用就会大于国内平均水平,表现在该模型中就是其长期弹性大于中国整体经济的lnGDP关于lnFDI的长期弹性。

4、从“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分析来看,成都地区该指数为86.77%>61.8%,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在成都地区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所以成都市政府应该创造更加开放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填补成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的需求,一方面尽可能引进更多拥有高新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技术转让型外国直接投资,充分重视外国直接投资的经济利益,尤其是长远经济利益,要加大制度“供给”,加强与外国直接投资交易成本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政府观念和提高运行效率(杜江,蒋瑛,董天伟,2004),尤其是要注重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成都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差分模型, 并创造性地构建“外国直接投资潜力指数”, 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与成都地区的影响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FDI发展潜力指数

参考文献

[1]、马明申.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7 (4) :92-99

[2]、花俊, 顾朝林, 庄林德.外资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地理, 2001 (11) :696-698

[3]、周春应, 王波.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和动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 (3) :8-16

[4]、张洪峰.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咨询, 2006 (5) :30-31

[5]、杜江.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 2002 (8) :27-30

[6]、杜江, 蒋瑛, 董天伟.外国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四川大学学报, 2004 (2) :27-31

[7]、Aitken, B.J.and A.E.Harrison (1999) ‘,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ezuel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605-18

[8]、Singh, R.Government Introduced Price Distortion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Twenty Nine Developing Countries[J].Public Choice, 1992. (73) :83-99.

[9]、Haddad, M and Harrison, A.1991.Are There Dynamic Externalitie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or Morocco, Industry and Energy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No.48,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pp.1-28.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 篇4

进入十三五计划期间, 中国经济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转型, 即由传统的粗加工的粗放型经济向精加工、高附加值、高科技经济转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中国每年有大量的内地农民工往返于内地与沿海地区。相应地, 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明显减少。事实上, 从2014年开始, 中国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 加之08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就业岗位大量减少, 与此同时, 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却是逐年增加。中国大量的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为例, 2013年, 广东省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增加到43万多人, 其中, 这还不包括许多到珠三角寻找工作机会的外省高校毕业生, 以及还在广东省悬浮着的一些毕业生, 有机构预计, 2016年, 选择在广东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人数可能超过40万人。目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近几年企业或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但是,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却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在发展。作为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 大学生就业状况就更不乐观。由此可见,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已经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笔者参加工作的时候, 大学生就业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困难, 因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大学生的数量还不多, 每年招生的人数还没有超过90万。1998年中国有340万在校大学生。到2010年, 高校招生人数就达到657万, 而在校学生超过215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 到2016年预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为749万人。学生毕业人数的巨大增加, 相应就要求社会接受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 可社会就能容纳这么多大学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开放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商品的加工厂, 而加工企业不需要那么多的高级知识分子, 需要的是技术工人。媒体上经常有报道说大学毕业生去竞争环卫工作岗位, 去养猪等等。这说明现在的企业难以容纳这么多的大学毕业生。但目前中国每年的招生人数却没有下降。

数量上的急剧增加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方面, 同时, 学生的质量下降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方面。从大学扩招以来, 各个高校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快速推进, 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所等都焕然一新。教学设施上去了, 是不是教学质量就保证了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而随着大学生的扩招, 学生的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 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成品质量也随之下降, 这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自然产生了差距, 所以这就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

笔者认为,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 高校普遍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问题。有的专业社会需要的量很大, 而有些专业社会的需求量很低。而据无忧考网有关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大学本科就业最好的5个专业是:石油工程 (99%) 、工程造价 (99%) 、金属材料工程 (96%) 、航海技术 (96%)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6%) 。2009年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靠后的有:广告学 (87%) 、农学 (87%) 、水产养殖学 (8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87%) 及工商管理 (87%) 。到2015年, 中国大学本科就业最好的5个专业是:1.医药专业2.同声传译专业3.水利专业4.能源、交通专业5.建筑专业。本科专业就业率排名后五位的是:1、生物工程2、法学3、环境工程4、市场营销5、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相距时间不长的就业数据结果却相差很大, 说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 作为大学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做专业调整的。作为笔者所在的英语专业, 前几年也经历了就业的低潮时期, 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对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影响是很大的, 学生找工作非常困难。而到了2010年,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随着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量逐步增加, 特别是沿海地区出口加工企业对外贸出口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 每个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各个高校非常紧迫的任务, 因为这关系到整个中国高校发展的大事。作为攀西地区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攀枝花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攀枝花学院其他二级学院基本相似, 即同样存在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经过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调查分析, 外国语学院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具体方法是:

1. 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外国语言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指向非常明确, 无论是英语、商务英语还是英语教育专业, 各专业都是以英语为基础。那么要提高外国语学院学生的专业素质, 必须学好英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音, 目前在中国已经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 大部分学生已经已经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但攀枝花学院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生源质量比不上成都、绵阳等同等层次的高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入学的高考英语成绩普遍在90-120分之间, 而其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在90-105分之间。面对这样的生源, 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向学生宣讲英语专业概况, 让学生了解高校的英语学习与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差异,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新生入学后, 外国语学院狠抓学生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 特别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个学习部分。学院安排英语专业功底深厚的中青年教师及外教为学生上课, 为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准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 学校和学院的图书馆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英语图书, 可以极大地丰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知识。经过数年的努力, 外国语学院毕业生的专业素质逐年提高, 这为提高外国语言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举办各种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与英语专业相关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文歌曲大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书法大赛、英语戏剧表演等等, 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英语, 学习效果明显。另一个部分是包括各种素质拓展的活动, 比如各种主题教育, 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与诚信教育等等, 这些主题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毕业生的思想素质, 而学生的思想素质不仅在学生今后的成长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而且对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效果显著, 因为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首先考察的是学生思想素质, 毕业生的思想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这是每一家用人单位高度重视的部分。除此之外, 还有各种体育比赛、各种社会实践等,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让学生学会如何与陌生人相处、如何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如何组织和协调等, 同时,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或参与这些课外活动, 强化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明显。一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学院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打造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平台, 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 着力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

所谓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包括, 数学运用, 言语理解, 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 这四方面能力是开展实际工作的基础能力, 这些基础能力影响到一个人处理数字, 文字等信息的敏捷度和准确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数据显示, 国内院校毕业生在这四方面的分数约为57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早已不是改革开放之初唯学历论时期的人才了。当今社会处于高度融合的状态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单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 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根据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高等院校必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级、院级的知识竞赛、社团及协会活动, 社会实践以及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协作及动手能力。除了本专业的学习之外, 积极引导学生选修其他类型的课程。比如, 鼓励外国语学院的学生选修理工类的课程, 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等等, 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 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指导。

在新生入学之后, 学院在学校的规划下开始对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针对不同学生, 分析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 帮助学生设计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大学学习的目标和学习途径, 有助于学生达到自己大学的学习目的。同时, 通过调查问卷, 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 包括就业地区、就业方向、薪资期望、就业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等。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一般的就业方向包含外贸、英语教师、英语翻译和与英语有关的公招等。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意向,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对有意从事外贸的毕业生, 首先是向他们说明目前外贸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其次是向学生传达用人单位对外贸方向毕业生的具体要求, 有助于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外贸现状和发展趋势, 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就业准备的有效性。其他如英语教师的考取、英语翻译的需求状况等, 外国语学院分别组织有丰富实战及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这些培训和指导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效果显著。

诚然, 社会经济状况是发展变化的, 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只有不停地追踪中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 才能对不同的就业状况做出迅捷的应对。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近几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 其直接表现就是工作岗位减少, 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遭到挑战。笔者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状况,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扩招易学生就业难[J].华尔街日报, 2009, 4, 28.

[2]李春玲, 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 2008.12.

[3]钱广福.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 2013.19.

[4]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J].中国青年报, 2007, 5, 6.

[5]http://www.51test.net/show/868849.html.

外国经济改革研究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和国人消费能力的增强,近年来渐起的洋货抢购风进入了公众视野。2015年年初,赴日购物的中国游客大量抢购日产电饭煲和马桶盖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当年11月,澳洲超市的婴儿奶粉又因中国消费者的抢购几近脱销,引起《每日电讯报》等西方媒体连续报道;除了出国购物之外,海外代购网站、手机应用和亲友之间的代购行为也纷纷兴起,国人处境购物的类别从奢侈品扩展到日常用品,由此看出国人对外国产品的消费热情十分高涨。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国内经济却因需求不足面临着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的问题。由此可见,国内产业的供给并没有充分满足国民的消费需求,国内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结构性不匹配。这正是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虽然改革主攻方向是改善供给结构,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为了从消费侧出发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点启示,本文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探究国产品牌消费者和外国品牌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形成机制。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及如何形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的适应性,促进供给和需求协调增长。在回顾消费者行为倾向和国货/外国货购买的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理论假设,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并运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说明两类消费者行为倾向形成机制,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和假设提出

消费者行为倾向(Behavioral Intentions)是连接消费者自身与未来行为的一种陈述。消费者行为倾向不同于具体多变的消费行为,而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在行动倾向,因此对于预测和影响消费者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其一般性的前因,学术界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成果,并且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研究是单前因的,影响因素的争论集中在服务质量和满意两个概念。质量被理解为产品和服务的表现,是厂商能够控制的属性,而满意被理解为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表现的感知状态。强调质量对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的代表性学者有Valarie A.Zeithaml,A.Parasuraman和Leonard L.Berry等(Zeithaml,Parasuraman,Berry 1988,1991,1996),强调满意对行为倾向有正向影响的代表性学者有Bolton等(Bolton1998;Bolton&Lemon 1999)。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和顾客满意管理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多前因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不仅将质量和满意同时整合为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比较两者的影响大小,还提出了新的前因、代表性的有顾客价值等。顾客价值是消费者对感知收益(如质量)和感知付出(如为了获取产品和服务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等)之间的一种权衡。因为顾客价值的内涵包含了质量,之前对质量和满意的争论发展为满意主导论和顾客价值主导论之争。关于不同影响因素对行为倾向影响的重要性,不同的研究支持不同的观点,仍未形成共识。

纵观这些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前因研究,基本是选择一种产品,比如手机,或者一类服务,比如B2B专业服务(Joze?e Lapierre,Pierre Filiatrault&Jean-Charles Chebat 1999),进而在这个产品或这类产业的消费者中探索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对行为倾向的效应。而少有文献探究在所选产品条件下,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有哪些不同。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文在访谈和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提出,在消费者中,由于行为倾向存在购买国产品牌或外国品牌的差异,其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而形成机制有所不同。我国的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而言起步较晚,在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上竞争力较弱,在企业管理和组织上也出于后发地位,所以国产品牌消费者可能要接受相比而言较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成本才能得到完善的服务或处理售后问题,体验到的满意度也比较低。但是国产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在“性价比”层面上依然存在,即国产品牌虽比不上同类产品的进口品牌更高端,但是其相对低廉更多的价格依旧让消费者感到很值得购买。换句话说,消费者在权衡所获得的产品质量和需付出的价格之后,感受到了较高的顾客价值,认为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倾向购买国产品牌。另一方面,外国品牌产品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质量更高。因为进入国内市场的外国产品通常属于高档耐用品,且附加关税和运费等导致价格高于同种产品的国产品牌,所以较高的价格实际上减弱了理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但是外国品牌通常拥有较可靠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较高的使用价值,所以一些消费者仍愿意付出更高的价钱获取最好的质量。在感知质量和感知付出都较高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外国品牌消费者相对国产品牌消费者而言是否拥有更高的顾客价值和满意。因此促使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的因素最有可能是外国产品相对来说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感知质量。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推断,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主要是由于更高的顾客价值

假设2:消费者购买外国品牌主要是由于更高的感知质量

另一个针对国货和外国产品购买倾向的研究体系是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着重关注促使消费者购买国货或外国产品的心理原因———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并且构建出其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概念从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发展而来。Shimp和Sharma在1987年首先提出了这一构念,用它来代表消费者对于购买外国产品是否合适、是否道德的信念(Terence A.Shimp&Subhash Sharma 1987)。有较强民族中心主义的消费者会认为购买外国产品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伤害了本国的经济、导致国人失业、并且是不爱国的表现。因此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会导致消费者过高评价国产产品而过低评价外国产品,认为自己有购买国产产品的道德义务,对国货有偏爱等。

针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学者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针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本身,在Shimp和Sharma(Terence A.Shimp and Subhash Sharma 1987)首先发展出一套度量体系CETSCALE(Consumer Ethnocentrism Tendencies Scale)后,这一度量的适用性及信度效度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检验,在欧洲、亚洲多个国家的研究显示这一度量有良好的跨文化适用性。针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和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关系,奠基学者Shimp和Sharma发现CETSCALE与外国产品消费行为呈负相关,与国产产品消费行为呈正相关,但是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于是他们论证了产品必须性认识和外国货威胁性认识等调节变量的存在。国内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代表学者是王海忠博士,他在研究成果中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针对中国的国情提出社会规范、严重性认知、成本和能力认知等因素调节着CETSCALE对国货/外国产品的购买,并且提出了影响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先行变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会对国产产品的购买倾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越强,会越倾向于认为国产品牌更好、也有更强的欲望通过购买国产品牌支持本国经济、展示爱国情怀,因此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会对外国产品的购买倾向产生消极的影响,因为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越强,会越倾向于认为外国品牌不如国产好、购买外国品牌甚至会有道德问题,因此倾向于不购买外国品牌的产品和服务。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对于国产品牌消费者,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其购买倾向有正向影响

假设4:对于外国品牌消费者,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其购买倾向有反向影响

总之,从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理论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理论的回顾可以看出,前者行为态度层面较为系统地探究了消费者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但忽视了消费者评价的主观性;后者从社会心理层面深入探究了影响国货/外国货购买行为的一个主观根源,但是对具体的表现和影响路径没有涉及。本文试图把这两个研究体系综合起来,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和感知质量、感知付出、顾客价值、满意度等因素纳入同一个体系,考察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和其他因素的互动关系,探究存在国产和外国品牌选择分野的条件下哪些因素主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倾向,从而探究消费者购买国产产品或外国产品的倾向形成机制,并据此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操作化与问卷设计

根据文献回顾,本文设置了六个隐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表1展示了衡量各个隐变量的显变量(指标)。各个变量的操作化借鉴了已有的权威研究。

感知质量的操作化。服务质量是营销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很多学术研究围绕其展开,这样质量的有效测量就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发展出一套包含22个语句5个维度的感知质量量表SERVQUAL(Parasuraman,Zeithaml and Berry 1985,1988,1991),成为比较权威的质量测量体系被学者广泛采用。SERVQUAL的五个维度分别为有形性(tangibles)、可靠性(reliability)、响应性(responsiveness)、保证性(assurance)、移情性(empathy)。有形性指提供商品和服务企业实体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风貌,由4个语句测量;可靠性指企业有能力按照承诺提供可靠精准的服务,由5个语句测量;响应性指企业和员工愿意帮助顾客并且快速提供服务,由4个语句测量;保证性指企业员工有知识和礼貌对待顾客,并且有能力增进顾客的信任和信心,由4个语句测量;最后移情性指企业能够为其顾客提供个性化的关注和关怀,由5个语句测量。广泛使用的同时,SERVQUAL被发现存在效度、信度、方差约束等问题,学者Brown,Churchill和Peter改进了这个量表,将分别询问受访者实际感受到的服务质量和理想中的服务质量的设问方式改为直接询问目标公司的服务相对于受访者的期望得分如何,同时保留了22个指标的内容。鉴于SERVQUAL被反复采用、验证和改进,本文借鉴此量表的五个维度来衡量感知质量,综合每个维度下的设问提出一个问题,采用Brown等的设问方式,并且把设问对象从具体的公司发展为针对国产或外国品牌的某种产品。

感知成本的操作化。感知成本指消费者为了获得某一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付出,本文借鉴Lapierre,Filiatrault和Chebat(1999)的研究,采用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三个指标衡量消费者的感知付出,每个指标的设问采用七级李克特量表,表示从“完全不可接受”到“完全可以接受”。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操作化。Shimp和Sharma(1987)的开创性地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提出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并且设计出经典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量表(Consumer Ethnocentrism Tendency Scale,CETSCALE)。这个量表包含17个指标,经过美国、韩国、德国、法国以及东欧等国跨文化检验,表现出良好的测量性质,被学者不断引用。本文考虑到问卷长度,通过排除相似的问项筛选了CETSCALE量表17个指标中的5个,作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测量指标。

国货购买倾向的操作化。国货购买倾向的内容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不尽相同,较为经常使用的测量指标有重复购买、溢价购买和推荐,本文选取以上三个指标作为国货购买倾向的测量。

顾客价值的操作化。顾客价值在本文中采用整体测量。第一个整体性的设问要求受访者直接为国产或外国产品的价值评分。第二个设问要求受访者将所得与付出相比较,得出顾客价值,这也体现了顾客价值的定义。

满意的操作化。满意在本文中采用整体测量。受访者被询问购买某产品是不是满意、是不是明智和正确来衡量其满意程度。

(二)问卷分发与基本描述

经过预调研和调适的正式的问卷被交付调查公司进行线上分发。共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样本分布在全国各省。表2列出了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分布情况。所有受访者中,男性占49.8%,女性占50.2%,性别比例基本均衡。从年龄来看,调查没有触及18岁以下的人群,19~28岁的青壮年人群占绝大多数,中老年比例较低,这与线上调查的形式有关系,中老年人群中活跃的互联网使用者相对较少,参与调查的热情也比较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本科/大专,本科/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了90%,说明受访者整体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并且约60%的受访者家庭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基本上符合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分布。

问卷第一部分是两道甄别问题,第一道题要求受访者选择手机、化妆品和汽车之一,针对这种产品进行国产或外国的品牌评价。设置这道题的原因是如果宽泛地问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所有产品”或“国产品牌所有产品”的评价和感受,可能会使评估无针对性而产生偏差。无论选择手机、化妆品还是汽车,在结果分析时不做区别处理,而只关注受访者选择了国产还是外国品牌。第二道题询问受访者,对于上一题所选的产品,自己拥有的是国产品牌还是外国品牌。国产品牌的拥有者在接下来的问卷中被要求对国产品牌做出评价,外国品牌的拥有者在接下来的问卷中被要求对外国品牌做出评价,这样就得到两类消费者的两套数据。本文数据分析使用smart PLS 2.0软件。

四、分析与讨论

(一)描述性分析

表3—表6分别展示了国产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国货购买倾向、外国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外国货购买倾向。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国产品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无论在各项指标得分还是整体均值上都远大于外国品牌消费者,表明国产品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更强、外国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更弱。而且国产品消费者的国货购买倾向无论在各项指标得分还是整体均值上都大于外国品牌消费者的外国货购买倾向。此结果可以引用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研究成果来解释,Shimp和Sharma在其研究中发现,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与外国产品消费行为呈负相关,与国产产品消费行为呈正相关。(1)

(二)国产品牌消费者购买倾向模型

1. 模型信度和效度。

本文的第一个模型展示国产品牌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形成机制。采用问卷调查中国产品牌消费者的国货购买倾向、国产品牌感知质量、国产品牌感知成本、国产品牌顾客价值、国产品牌满意度、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几个潜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path modeling)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首先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说明。结构方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分为对测量模型的检验和对结构模型的检验,并且发展出多种统计量。本文选取了四个统计量对模型的整体信度和效度进行简单说明。Cronbachs Alpha和Composite Reliability是衡量模型信度的两个标准,Cronbachs Alpha值除顾客价值之外均大于建议取值0.7,说明各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最小值为0.8502,超过建议取值0.7,说明整个问卷(scale)设计具有较好的整体信度。冗余(Redundancy)和共同因子(Communality)是衡量模型效度的两个标准,冗余反映了模型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的联合预测能力,数值越高表明效度越高;每一组测量变量的因子共同度是每一个测量变量与其结构变量相关系数平方的平均数,所有测量变量组的共同因子均值,就是整个模型的共同因子,一般认为因子共同度指标应至少大于0.5,从检验结果来看,本文模型也具有较好的效度。

2.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也叫外部模型,体现所用的测量指标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要研究的隐变量。表8展示了测量模型的负载系数(Outer Loadings)、标准误差和t检验结果。一般认为,负载系数大于0.7的外部模型能够较好地用测量指标反映隐变量,由下表,所有测量指标均表现良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测量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五个指标只保留了一个),并且t检验全部显著。但各个指标对相应隐变量的反映情况又有不同。

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指标只被保留了CET1,其他指标因负载系数未达到0.7而被删除,因此CET1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负载为1。测量满意的两个整体衡量指标都表现很好,其中CSI2对满意的衡量稍显更好。作为测量购买倾向的指标,重复购买(I1)最好地反映了消费者的行为倾向,而向他人推荐(I3)表现最弱。感知质量的指标中,Q3的测量效果最差,严格来说未达到0.7的门槛,但是由于十分接近,此指标仍被保留;Q2对感知质量的测量效果最好。至于感知付出,令人惊讶的是,金钱成本对感知付出的反映最弱,而消费者付出的时间、特别是精力被给予更多的权重。顾客价值的衡量同样采用了整体设问,指标的测量效果良好,V2指标相对突出。

*:95%水平统计显著

3. 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也叫内部模型,反映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图1展示了国产品牌消费者的国货购买倾向的结构模型。图中圆圈代表隐变量,圆圈之间的箭头代表因果关系链,箭头上的数字是标准化的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用来代表一个隐变量对另一个隐变量的影响程度。图中箭头代表的关系除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购买倾向之外,都是显著的。

假设3的检验:假设3认为,影响国产品牌消费者的购买倾向的主要前因是顾客价值,即简化理解为“性价比”。结构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设。由下图可以看出,顾客价值对购买倾向的影响为62.5%,其他隐变量对购买倾向的作用均小于顾客价值。并且经过Sobel Test检验,感知付出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到顾客价值具有完全中介效果、满意对感知质量到顾客价值具有完全中介效果,即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通过感知付出间接影响顾客价值、感知质量通过满意间接影响顾客价值。同时感知付出和满意本身对顾客价值也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感知质量、感知付出和满意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顾客价值,而顾客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购买倾向。这反映了国产品牌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

假设1的检验:假设1认为国产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对国货购买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由0.166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越强,国货购买倾向就会越强,并且前者影响了后者的16.6%。但是0.166的路径系数是一个相对弱的影响,而且这对隐变量的关系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因此本文认为,国产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对国货购买倾向有轻微的正向影响。

(三)外国品牌消费者购买倾向模型

1. 模型信度和效度。

本文的第二个模型展示外国品牌消费者的购买倾向形成机制。采用问卷调查中外国品牌消费者的外国货购买倾向、外国品牌感知质量、外国品牌感知成本、外国品牌满意度、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几个潜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 path modeling)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与第一个模型有所不同的是,本模型没有引入外国品牌消费者的顾客价值。因为顾客价值在已有研究中是根据感知质量和感知付出的差距来定义和体现,而在这个模型中,为了更清晰地检验感知质量影响购买倾向的假设,本文直接研究感知质量对购买倾向的效应,而不考虑顾客价值这个中间变量。

首先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说明。表9展示了模型二中的信度统计量Cronbachs Alpha、Composite Reliability和效度统计量Redundancy、Communality。可以看出,模型二各潜变量的Composite Reliability在0.8058和0.9082之间,和0.7的建议取值相比表现良好;Cronbachs Alpha值相比来说没有全部达到0.7的标准,尤其是满意的0.5205取值显得过小,但是整体模型的Cronbachs Alpha平均值还是达到了0.7282,说明整个模型的信度达到了统计要求。另一方面,共同因子Communality取值全部大于0.5,说明模型二具有较好的效度。

2. 测量模型。

在模型二的外部模型中,本文仍旧对各个测量变量对相应隐变量的反映程度进行评估。表10展示了模型二测量模型的负载系数(Outer Loadings)、标准误差和t检验结果。一般认为,负载系数大于0.7的外部模型能够较好地用测量指标反映隐变量,由下表,所有测量指标均表现良好,并且t检验全部显著。但各个指标对相应隐变量的反映情况有所不同。

在此模型中,由于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五个指标负载指数均令人满意,被全部保留,可以看出,CET3和CET5对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的反映情况较为突出,CET4指标表现较弱。对满意这个潜变量来讲,和模型一相一致,CSI2的测量能力更强,但两个指标都能够有效测量满意度。同样与模型一相呼应的是,重复购买(I1)对购买倾向的反映程度最高,但溢价购买(I2)和向他人推荐(I3)同样符合要求。与模型一的不同之处是感知质量的各指标负载指数,模型一中表现最差的Q3在模型二中却表现最好,并且模型二中所有的指标都可以符合标准地测量出感知质量。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本文借鉴的感知质量的五个维度出自国外学者的研究,能够更好地适应对外国品牌的测量。最后,在感知付出中,与模型一相呼应的是,消费者付出的精力而非金钱更好地反映了感知付出,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对金钱成本的关注相对下降。

*:95%水平统计显著

3. 结构模型。

接着本文讨论模型二中反映的各隐变量之间的关系。图2展示了外国品牌消费者的外国货购买倾向的结构模型。与模型一相同,图中圆圈代表隐变量,圆圈之间的箭头代表因果关系链,箭头上的数字是标准化的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用来代表一个隐变量对另一个影响的程度。图中箭头代表的关系除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购买倾向之外,都是显著的。

假设4的检验:假设4认为,外国品牌消费者购买外国品牌主要是由于其质量更优,因为进入国内的外国产品通常属于高档品,且附加关税和运费等导致价格高于同种产品的国产品牌,所以较高的价格实际上减弱了理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所以促使消费者仍然购买外国产品的因素最有可能是外国产品相对来说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感知质量。模型验证了这一假设。从图2可以看出,感知质量对购买倾向的通径系数为0.659,且通过了t检验,在95%水平上显著,即感知质量对购买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检验其他隐变量对购买倾向的影响均远小于感知质量。模型中其他显著的因果关系有,感知付出对感知质量的影响程度为32.2%,满意对感知质量的影响程度为52.7%,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通过满意和感知付出影响着感知质量。因此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感知付出和满意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感知质量,而感知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购买倾向。这反映了外国品牌消费者购买倾向的形成机制。

假设2的检验:假设2认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外国品牌消费者的购买倾向有显著负向影响。因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倾向,趋势人们以本民族为中心,对外国产品存在一定偏见,认为本民族的产品是最好的,自己对本民族有责任,所以这种心理可能会在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时引发对本民族的愧疚感和认为所购买的不是好产品的偏见,从而对外国产品购买倾向产生负面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外国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对感知付出和满意度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外国品牌消费者的民族中心主义越强,他们会认为购买外国产品所需付出的金钱、时间和精力越不能接受,且对所购买的外国产品的不满意感越强烈,从而可以推断会对购买倾向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购买倾向的直接影响为-0.128,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通径系数,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因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和购买倾向之间还有一系列影响机制,但是至少显示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购买倾向可以观察到的负面效应。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为了明确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消费数量的多少,更应关注消费行为的方向。本文综合消费者行为倾向前因理论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理论的已有研究,提出四个理论假设。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选取手机、化妆品、汽车三种产品,对国产品牌消费者和外国品牌消费者分别询问其购买倾向、感知质量、感知付出、顾客价值、满意度和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强弱。在数据分析中,采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针对国产品牌和外国品牌的两类消费者分别探究其购买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新的因素———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探究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并且检验其对购买倾向的影响。

经过数据分析,假设1(消费者购买国产品牌主要是由于更高的顾客价值)和假设2(消费者购买外国品牌主要是由于更高的感知质量)经过了模型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对待国产品牌产品,虽然品质不如外国产品更先进可靠,但是已经足够满足绝大多数使用需求,再加上国产品牌相比来说有较低的成本,价钱可以比外国产品优惠很多,国产品牌消费者经常是出于这种相对质优、绝对价廉的印象而倾向于购买国产品牌。而对待外国产品,通常价钱更高,但同时相对更优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带来更好地使用体验和心理满足,所以较高的感知质量是消费者购买外国产品的主要影响因素。

假设3(对于国产品牌消费者,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其购买倾向有正向影响)和假设4(对于外国品牌消费者,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其购买倾向有反向影响)都表现出了与理论预期一致的影响方向,国产品牌消费者的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平均值高于外国品牌消费者,而且在国产品牌消费中,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在外国品牌消费中,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起着反向的阻碍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国产品牌购买倾向和外国品牌购买倾向的影响程度都较为微弱。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民族中心主义在中国消费者看来不是很重要,对本民族的认同不足以成为拒绝外国产品的理由。而且社会上多少有一股崇尚外国货的风气,认为购买进口的或外国品牌的产品能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身份,这也冲淡了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实际上中国国民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在强度和对购买倾向的影响强度上都不及东亚邻国韩国和日本,上世纪90年代美日贸易中,日本顺差问题的根源是日本消费者强烈偏爱本国产品,而并非政府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致。(3)这为政府认识消费行为、开展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1. 民族企业可以利用现阶段的成本优势,同时保障产品品质,用质优价廉的产品供给满足一部分国内需求

这一点为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民族企业的生存策略提供了启示。因为现阶段国产品牌消费需求主要受顾客价值———感知质量和感知付出的权衡———影响,所以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国产企业应着力使消费者感到所购买的产品“物超所值”。技术的创新和结构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国产企业不必为产品质量和使用价值无法立刻赶超外国品牌而苦恼,而应该抓住既有的比较优势———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此基础上保障产品的品质,用相对的质优价廉吸引消费者。

2. 民族企业应积极开展创新、推进产业转型,通过有效增加中高端供给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品质的需求

这一点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的题中之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企业正在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和转型的机遇。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意味着低成本的优势不能长久存在,因此有条件的民族企业应该借鉴外国品牌的经营战略来实现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验证了外国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更高的感知质量,即产品有更可靠的品质和更高级的性能、工作人员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更好的风貌态度、在顾客维护上做到提供精准的服务和个性化的关怀等,这些是大多民族企业缺乏的。只有用更高的感知质量吸引消费者、用高端供给匹配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民族企业才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和新常态的转型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

3. 政府可以利用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培养消费者的国货情结,引导需求向国产品牌回转,促进供需的更好匹配。

这一点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消费侧引导的必要补充。如前所述,以供需匹配为目标、以供给侧为主攻方向的结构调整不代表需求侧可以被置之不理。当下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地被外国品牌吸引,如若这种现象被视为常态,我国消费者对外国品牌的顾客忠诚度越来越高,哪怕将来供给侧成功改革,扭转需求的惯性方向就又成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因此,对需求的引导和对供给的改革最好可以同步进行,以便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不走弯路。

上一篇:河口生态系统下一篇:燃气压力表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