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应发生

2024-05-22

不良反应发生(精选十篇)

不良反应发生 篇1

1 药品不良反应浅析

1.1 原始资料及其分类

我院2010年共发生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392例, 从年龄与性别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中, 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各组无明显差异 (见表1) 。

1.2 报告的来源与分布

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源看:来自住院部的报告占91% (见表2) , 门诊报告较少, 主要原因是, 门诊病人缺乏相关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时, 误以为是其他疾病:或患者病多, 当药品不良反应反应时, 会被其他基础病情所掩盖。

1.3 药品的分布状况

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上看:抗感染药品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 发生了176例, 占总数的45% (见表3) 。中药制剂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逐年增多, 主要是:中药成分复杂, 药品材质不稳定, 且中药制剂在逐年增多, 中药制剂提取工艺较差, 药品配伍易产生发热等现象。

1.4 给药途径

从给药途径发生分布上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不可分割, 静脉滴注药物是住院患者治疗的主要途径, 所以静脉注射所占比例最高, 有248例, 口服给药128例, 肌肉给药12例, 皮下给药4例。值得一提的是:输液环境的洁净、护理人员操作规范程度、配加药液的顺序、配加输液的时间、输液速度等都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2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从我院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实例看,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品方面, 人的机体体质方面, 给药的途径方面, 一种药物连续使用时间过长等。

2.1 药品方面

一是药品质量问题。同一种药品, 因生产厂家不同, 制剂技术、工艺、方法及管理层次不同, 而直接影响着药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药品的污染, 药物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也有可能被氧化、污染。三是药理作用。很多药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由于药品药理作用可导致不良反应。四是药品剂量过大, 可发生中毒, 如不及时发现、抢救, 可发生严重后果。

2.2 个体差异方面

因用药人群不同, 健康状态不同, 用同一剂型同一剂量的药品对不同的个体也会存在差异, 用药人年龄上的差异也会出现用药剂量上的不好把握, 因而造成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2.3 给药途径方面

一是医护处方配伍不当, 误用滥用药品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二是用药途径不当, 以前普遍认为, 静脉注射见效快, 效果好, 伤风感冒流鼻涕一概都用静注治疗, 在静注治疗中就多了药品配伍, 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隐患。三是同一药品使用时间过长, 药物发生蓄积作用而产生不良反应。四是联合用药不当, 致使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2.4 对初期药品不良反应认识不足, 这其中还有患者的原因。

有的药品不良反应初期症状不明显, 被患者自己满不在乎的态度所掩盖, 经逐渐发展成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方才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 往往这时已造成后果。有轻度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往往被医者所忽视, 并非有意隐瞒。所以我院392例药品不良反应只是实际发生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 我医院成立了由院长负责各大临床科室主任参与的一个很严密的组织机构, 提高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力度, 很好的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3 做好8方面的工作, 可以大幅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我院的实践证明, 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就能防范、降低乃至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即便是发生了药品不良反应, 也能把药品不良反应掌控到最低程度。

3.1 要求医护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和监测管理办法》, 并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把防范、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当作大事抓。要大力宣传, 使医护人员人人皆知, 时刻绷紧降低药品不良反应这根弦, 时时事事想着预防、降低、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防、降、避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深入人心, 蔚然成风。

3.2 把减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作为科室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作为医护人员晋升、晋级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医护人员必须天天阅读《药物不良反应通报》, 时时通过网络查看不良反应信息, 对通报中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要引起高度警惕。把药品不良反应汇编资料作为医护人员的天天读物, 警钟长鸣!

3.4 认真按药品不良反应流程图工作:有条不紊的排解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给患者以有备无患的心里安慰, 不着急, 不惊慌, 配合医护人员排解药品不良反应。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观察患者表现, 监测生命体征, 安慰疏导患者, 讲清楚不良反应不可怕, 可控制, 可治愈的道理。医生要及时认真地核对药品效能, 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病因, 采取抗不良反应的措施, 继续观察不良反应的变化。

3.5 医生对本职业要精益求精。对药品的使用剂量、配伍要慎之又慎。对新药的功能要吃透, 配伍要确保可配性, 使用新药品更要亲临床前, 濒于询问, 精于观察, 不断总结, 不断提高。

3.6 要严把药品质量关。在严把药品质量关上, 医院能做的工作是3个方面:一是药品采购渠道。二是加强药品验收。三是科学保管。采购要严守政府规定的渠道。防止假冒药品。验收工作要专职岗位, 制定岗位责任制。药品要按各类药品的保管要求、科学的保管, 使药品完好无损不变质, 坚决杜绝过期药品的发放。

3.7 静脉注射前要特别注意药品的剂量、配伍, 药剂及溶液有无变色, 有无杂质、有无沉淀物, 注射器材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无污染。医护人员对初次注射某种药剂者, 要特别细心观察, 勤于询问, 并按规定的速度滴注。

不良反应发生 篇2

应急预案

起草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兰州太宝制药有限公司

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一、目 的:为保证药品质量,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和及时控制本公司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体现公司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药品在正常使用中造成社会公众多人出现不良副反应(死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而出现的紧急情况所采取的工作。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等。

四、责任者:质量管理部门、销售部门

五、内 容:

1、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事发前要采取防范措施,事发后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开展抢救应急行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准确信息,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相关调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2)坚持统一领导、分工合作、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原则。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必要时请临床专家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范围、发生率、典型症状、严重程度、处理措施进行调查研究。

(3)严密监测,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严重药品或群体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有序组织公司全员参与重大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工作。

(4)坚持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做好严重药品或群体不良反应的善后处理和整改落实工作。

2、组织机构及职责

严重药品、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成立不良反应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领导机构的领导下,负责不良反应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

2.1 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1)组 长:公司总经理

具体职责:领导、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及重大事项的决策。(2)副组长:质量管理负责人

具体职责:负责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负责向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3)成 员:不良反应监测、销售、生产等部门负责人。

具体职责:负责严重药品、群体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2.2 应急处置工作组 2.2.1 应急处置工作组组成

本预案启动后,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设立事故调查与咨询、监管控制和信息发布3个工作组,实施应急处置。2.3.2 应急处置工作组职责(1)事故调查与咨询组 负责事故的调查,评估。(2)监管控制组

暂时控制涉及的药品的使用,安抚患者与家属,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对涉及的药品的处理作出评估。

(3)信息发布组

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的药品,负责对所有市场、可能联系到的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发布信息,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3、预警与报告 3.1 预警 3.1.1 加强监测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日常工作,加强与客户、使用单位的沟通和回访工作,加强与药监系统的沟通与联动,全员、全方位收集不良反应信息,提高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3.1.2 预警发布

不良反应监测部门做好可能引发药品重大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对需要向社会发布预警的突发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及时发布预警。

3.2 报告 3.2.1 报告

发现药品有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后,及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3.2.2 报告要求

(1)初次报告。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伤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已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2)阶段报告。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群体不良反应同时实行日报告制度。

(3)总结报告。及时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包括重大药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应急处理

4.1 预案启动

在获知药品有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4.2 应急处理程序 4.2.1 事故调查与评估。

启动应急预案,事故调查与咨询组应迅速赶赴现场调查取证,掌握不良反应的第一手资料。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和环节,由质量部牵头负责组成事故调查与咨询组。调查事故发生原因、评估事故发展趋势,预测事故后果,必要时聘请医学专家协助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处理,并在事故结束后作出调查结论,评估事故造成的影响,提出事故防范的意见。

4.2.2 事态控制 监管控制组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必要时调动医药代表),暂控涉及的药品立即停止使用,安抚患者及家属。然后由质量部负责取样检验,根据事故调查与咨询组的分析评价结果,确定是否采取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药品需要召回时,质量管理部负责召回工作的启动和管理,销售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4.2.3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组对事故调查与咨询组,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反应的药品,负责发出通知对所有市场上销售的该批次产品暂停销售,负责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采取修改标签和说明书,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等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5、应急保障 5.1 信息保障

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承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发布和传递等工作。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向市、省报告和公司高层报告,同时向销售客户发布。

5.2 人员保障

药品不良反应应急工作领导组和处置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必要时聘请医学和药学专家参加事故处理。

5.3 物资经费保障

公司应当保障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所需资金由质量管理部门提出预算,报财务部审核,给予合理保障。5.4 治安维护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处置小组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协助维护现场治安保障工作。

5.5 演习演练

质量管理部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5.6 宣教培训

人力行政部加强药品严重或群体不良反应应急处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应急处置组织实施技能和水平及风险意识。

6、后期处置 6.1 善后处置

对药品不良反应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治疗处理或给予补偿,及时做好理赔工作。高度重视和及时采取心理咨询、慰问等有效措施,努力消除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

6.2 调查评估和总结

输液最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篇3

据媒体报道,致力于控制抗生素滥用的美国药理专家唐济世,他6岁的儿子汤姆曾发烧到38摄氏度以上,他没有给孩子吃药也没有打针输液,而是采用解开衣服让孩子“散热”、温水擦身、多喝水等简单的物理降温方式缓解孩子的病情。汤姆没吃一片药,就从一场来势汹汹的感冒中痊愈。

每年冬春季节,感冒发烧患者急剧增加。不少人一发烧就催着医生开抗生素输液,导致各家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殊不知输液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有不利于病人的一面。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畏寒、发热、水肿等,严重者还会导致肝肾等器官损害,发生过敏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静脉给药使药品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作用,使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同时,液体在生产中可能产生的微粒,也增加了对机体组织造成伤害的风险。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输液,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首要措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发现,抗生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中占首位,这就更加清楚地看出抗生素药物的双重性,既有明显治疗作用,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药物还容易出现耐药性,为“超级细菌”出现提供了温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就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生病时要尽可能选择口服药物。必须输液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如果有不舒服的感觉,要即时报告医生。

如何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篇4

1.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充分重视此类药品的安全性问题, 详细了解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相互作用。在治疗前医生应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 (如严重脓毒血症、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 , 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告之患者, 在增加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时, 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医务人员在使用此类产品时, 应根据患者的健康条件, 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如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等不良事件, 应及时处置。

3.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不良反应、使用禁忌、注意事项等信息, 并及时将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安全性信息及变更情况告知处方医生, 必要时对医护人员开展使用本品的相关培训, 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关注禁忌及慎用事项, 合理使用本品。

药品不良反应讲稿 篇5

1、药品不良反应讲稿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简称“ADR”。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以及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等,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物药理作用的关系,一般把药品不良反应分为A型和B型。1.1A型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药物的剂量有关,通常呈剂量依赖型,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就高而死亡率就低。1.2 B型药品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到在什么样病人身上会出现不良反应,在药物研究阶段的常规毒理学试验中难以发现,一般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

2、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2.1药物方面的原因

2.1.1药理作用

很多药物在应用一段时间后,由于药理作用,可导致一些

不良反应。2.1.2药物中的杂质

2.1.3药物的污染

由于生产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常可引起严重的不

良反应。

2.1.4药物的剂量

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2.1.5剂型的影响

同一种药物,由于剂型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和用药的方法不同,往往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也就是说生物利用度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掌握,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2.1.6药物的质量问题

同一组成的药物,因为生产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

别、杂质的除去率不同,而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2机体方面的原因

2.2.1种族差异

动物实验中,对药物的毒性感受性实验,因为动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别,亚洲人与欧洲人对药物的感受也有相当大的差别。2.2.2性别

许多药物对男女间的毒性有差别。2.2.3年龄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2.2.4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

2.2.5病理情况

病理情况能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因而也影响药物的作用。2.2.6血型

2.2.7营养情况

饮食的不平衡影响药物的作用。2.3给药方法的影响

2.3.1医、护人员误用、滥用药品,或处方配伍不当,或病人滥用药物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

2.3.2用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同关系到药物的吸收、分布,也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

2.3.3持续用药

长期用药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而中毒。2.3.4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不当,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

2.3..5减药或停药

减药或停药也引起不良反应。

3、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范围

3.1 销售上市五年以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3.2 销售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的、罕见的或新的不良反应。

4、药品不良反应的收集:

4.1销售人员在销售及用户访问过程中,随时收集所销售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并记录在《药品不良反应记录表》上。

4.2销售人员收集到有关不良反应情况后,应将填好的《药品不良反应记录表》上报质量部QA,由专管员进行分类。

4.3 属于用户投诉的“不良反应”,除记录投诉内容外,应详细记录投诉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以便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并报质量管理部经理。

5、药品不良反应的确认和报告:

5.1 质量部QA接到销售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记录表》后,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属于一般的不良反应按季度电子表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纸质表报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2 属于本公司药品新的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5.2.1 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并填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电子表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纸质表报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必要时按本公司的“产品收回和退货处理程序”招回产品。5.2.2组织有关人员要立即走访用户,向用户了解情况,询问用药、发药复核情况和收集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实物或包装残盒。所有调查、取证,全部记录在案,不得遗漏。5.2.3 协助医院对患者进行治疗处理。

5.2.4请临床专家对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范围、发生率、典型症状、严重程度、处理措施进行调查研究。

5.2.5 根据调查情况写书面报告,及时报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5.2.6 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后,修改药品说明书,提醒医生或患者注意。

不良反应发生 篇6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77-01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2.2 肾脏毒性。

2.3 肝脏毒性。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

2.7 心脏毒性。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7]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8~10]。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1]。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

13):1739.

[7]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8]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9]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0]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篇7

关键词:不良反应,中药,原因,预防

1 药物方面的因素

1.1 品种混乱

中药品种复杂, 存在同名异物, 同物异名, 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 而马兜铃科关木通含马兜铃酸, 毒性较大, 如混用, 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又如广防已误当粉防已使用, 过量易产生肾损害。

1.2 炮制不当

某些药物, 尤其是一些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 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炮制, 才能减轻毒性、烈性, 保证用药安全, 如果炮制不当, 则易引中毒。如川乌剧毒成分双酯型生物碱, 炮制时一般需加水煮4~6h或蒸6~8h, 如果炮制时间缩短, 服后易引起中毒。

1.3 药物本身的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药材中, 有大毒的10种, 有毒的35种, 有小毒的23种, 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比较接近, 所以中毒反应时有发生。如马钱子有大毒主要是含有番木鳖碱即士的宁, 成人1次内服5~10mg, 即可中毒, 内服30mg可致死亡。

2 机体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超敏体质的人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婴幼儿的肝功能、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 而老人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因此他们对药物的耐受力和代谢力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患有肝肾疾病的人,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速度减慢, 容易导致药物蓄积而发生中毒。

3 给药方面的因素

3.1 给药途径的改变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采用口服给药, 随着中药剂型的改进中药注射剂日渐增多, 这对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 加速中药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药品有效成分或杂质 (如蛋白质、淀粉、黏液质、鞣质) 常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 注射剂中加入的助溶剂、增溶剂等附加剂都是产生热源物质和致敏物质的重要因素。

3.2 长时间连续用药

长期应用某种药物, 特别是一些有毒性的药物, 容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中毒。如有连续应用治疗量朱砂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报道。

3.3 配伍失宜

辨证论治是中药理论的精髓。若医生对患者的病因、病机不清, 对中药性能不清, 不能对症用药或选药组方不合理, 忽视用药禁忌而发生的不良反应。

3.4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中西药联用现象越来越普遍, 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由于对中药所含成分不了解, 相互作用不明确, 联用而发生不良反应。如磺胺类药物与有机酸含量高的中药 (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及乌梅丸等) 合用, 大量的有机酸使尿液偏酸性, 使磺胺类药物特别是其乙酰化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降低, 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 阻塞和损伤肾小管。

4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4.1 坚持辨证论治

医生应明确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该在辨证基础之上, 要因人而宜, 对症用药, 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时间。

4.2 加强中药的质量管理

药物工作者应加强责任心, 在中药的种植、生产、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GAP、GMP和GSP等规范。加强有毒中药的管理, 加强中成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特别是对中药注射的研究, 提高制剂的纯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3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理和临床研究

目前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还很薄弱, 不少中药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常用中药, 其作用机制、药物成分及药物动力学均不明了, 从而影响了重要不良反应的防治, 应加大研究力度。

4.4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浅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预防 篇8

献血不良的反应发生, 有快又慢, 有轻有重。心理因素所致发生反应的比例约占发生反应总数的80%, 献血者非心理因素及献血后所致的献血反应占20%,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情绪和心理因素改变。参加献血的人员对献血过程充满好奇, 对献血本身表示疑虑, 对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测是否正规、安全卫生非常关注。急于了解献血是否会传染疾病, 是否对身体有害, 对献血提供的个人信息是否给予保密等都有担心。对扎针产生的疼痛和见到血液感到害怕。如果献血环境整洁舒适卫生、空气清新、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好, 对献血员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 积极宣传献血知识, 使献血者了解每次献血200~400毫升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 从而对血站工作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使献血者在良好的服务氛围中保持轻松的心态, 不知不觉完成献血过程, 就不会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因此, 通过良好的沟通, 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情绪对献血过程的影响, 对防止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过度劳累及睡眠不足, 身心处于疲乏状态, 易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前要求不进食高脂饮食导致一部分人空腹, 也易出现献血不良反应。采血时血流不畅导致采血时间过长或血液流速过快, 都可诱发献血反应。炎热的夏季, 采血人员过多或采血环境闷热、通风不畅, 均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二、献血不良反应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中度:可发生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重度:有明显的脑部组织缺血缺氧症状, 晕厥、惊厥、抽搐、失去知觉、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可导致献血者摔伤, 尿失禁等, 给献血者留下心理阴影, 影响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三、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一) 消除精神紧张

提高无偿献血服务质量, 优质的服务可以消除献血人员的疑虑, 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杜绝工作中冷、硬、顶推、拖现象。加强与献血者沟通, 积极主动讲解有关无偿献血知识, 一年两次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给献血者以充分的关心, 语气和蔼, 使献血者感觉被关注和重视, 一次满意的献血经历, 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创造安静、舒适的采血环境, 采血流程安排合理, 顺畅, 从细节上使献血人员满意。告知献血人员血站是公益性的医疗机构, 所使用的医疗耗材都是一次性的, 不会造成交叉感染。采血人员应告知献血人员不要在饥饿、劳累、疲倦、剧烈运动后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献血, 可在身体状态良好时再献血。

医务人员应以周到细致的服务, 做到来有迎声, 走有送声。与献血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使献血者倍感亲切, 消除紧张情绪, 愉快的完成采血过程。使他们感觉到医生对献血者和受血者关注程度是同等的, 同时对献血者献血的行动表示敬佩和感谢。这些积极影响在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 帮助其克服畏惧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了献血者情绪, 有助于献血者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献血前严格体格检查和化验程序

体检医生应严格执行献血体检标准, 全面了解献血者身体近况, 可以排除一部分因自身健康状况不佳而导致的献血反应发生。献血前的健康征询极为重要, 与献血人员加强沟通, 全面了解献血者的身体状况。又预防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献血前的初筛化验程序也很重要, 既保证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又可避免浪费血液资源, 同时也让献血者感到血站对每个献血人员都是负责任的, 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让献血员更加信任血站。也预防了献血反应的发生。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可给献血者一些热饮料及零食, 促进一下血液循环, 缓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既保证了血液质量, 又预防了献血反应发生。

(三) 加强专业技术训练, 提高技术水平

采血人员应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无痛穿刺, 避免产生血肿。耐心细致的交待献血后的注意事项。使静脉穿刺一针率达到100%, 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或增加献血者的紧张害怕心理, 减少局部疼痛和采血中的血流不畅等现象。密切注意观察献血者的表情, 可以沟通一些献血者感兴趣的话题, 充分发挥应变能力, 防止献血反应发生。

四、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时, 工作人员不要惊慌, 应保持冷静, 对症处理。立即停止采血, 将献血者抬到空气流通的地方, 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床休息, 给予热饮料, 以增加脑部血流量, 安慰献血者, 嘱献血员放松, 并加强心理护理, 工作人员说话态度要和蔼, 尽量稳定其情绪, 说明这种反应是常见的, 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严重者检查献血者血压、脉搏、神志, 指压人中、合谷穴, 口服糖水, 必要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和镇静剂, 可很快恢复自行缓解。应防止献血者之间发生连锁反应, 告知这种反应只是极少现象, 大家应放松心态。并保证发生反应的献血者完全恢复后, 有人陪同离开。

献血后应及时电话回访, 为献血者送去温馨的祝福, 给献血者的感觉就是一份尊重, 一份感激。持续改进献血服务质量, 达到让献血者满意的目的, 也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献血者用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去救治他人, 作为血站的工作人员, 应以献血者的健康为前提, 给他们以人性化的关怀, 提供高标准服务, 让献血者感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把献血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从而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献血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平, 庞永彩, 陈莉.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心理护理.河北医药, 2007.

[2]刘敏.街头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中外健康文摘, 2011.

[3]王琼, 周玉丽.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中外健康文摘, 2011.

[4]王海涛.长春地区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中国实用医药, 2008.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篇9

1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辨证用药不当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的特点, 中药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应用[1]。不辨证或辨证不清而用药, 不但得不到治疗效果, 反而会引起不良反应。如感冒就有风寒和风热之分, 但多数感冒病人自己辨证不清, 明明风寒感冒多自行购买风热感冒药服用, 这就耽误病情或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1.2 中药品种的混淆

中药的同名现象严重, 加之不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 以及由于药源紧俏, 以假充真等都容易造成不良反应。如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临床药用的柴胡多为南柴胡和北柴胡, 但由于临床采用量加大, 药源紧俏, 以假充真而致某些地区有用大叶柴胡替代北柴胡。

1.3 炮制方法不当

中药经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提高药效。因此, 中药在进入临床使用和制剂投料前均应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尤其是毒性药物, 如果未按要求进行加工和炮制, 就会发生中毒。

1.4 用量和用药时间不当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 安全无毒, 可长期服用, 有病治病, 无病健身, 这是对中药认识的误区。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 既能防病治病, 康复保健, 又可因失之管理, 用之不当而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过量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如久服雷公藤可导致再生性障碍性贫血;长期服用番泻叶、大黄可导致依赖性及胃出血等。

2 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

2.1 加强医师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医师首先要做到辨证论治, 对症用药, 合理用方, 各种中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通过四诊合参, 明确病因病机, 然后确定治疗方案。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滥用。

2.2 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

保证药品质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2]。对于与药品质量有关的各环节, 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首先, 从发展中药农业入手, 对中药材种子资源、种植环境、农药使用和种植技术等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管理, 建立中药材种植的基地, 全面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同时, 在药品的流通领域, 严格按照要求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保证提供优质的药品。

2.3 依法严密炮制

严把炮制关, 中医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 积累了许多减毒增效转变药性的炮制经验, 应严格遵循炮制规范, 依法炮制中药。同时严格控制用药计量, 掌握用法, 并注意了解病人体质和个体差异, 灵活掌握用药计量和疗程。

2.4 加强对中药宣传工作的管理

加强中药用药知识的科普宣传, 正确认识中药的药性, 消除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观念, 对症用药, 有病才用药。对于医药广告管理部门应进行严格审批, 避免厂家盲目夸大中药的治疗作用, 否定其副作用, 误导老百姓消费。

2.5 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临床医生和药师, 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及时反馈不良反应信息, 减少漏报, 杜绝不报和隐报。有关部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找出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建立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最大限度防控和减少药害事件发生。

3 小结

对中药不良反应应该持有辨证的观点, 既要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客观事实, 又要对其进行冷静地分析, 防止夸大其辞或无科学数据论证的不实宣传和误导。积极探求中药不良反应研究思路, 制定有效的有毒中药制用规则, 建立可靠的中药不良反应评价体系, 使中药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 造福全人类。

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通过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结论 应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 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 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红, 陈超, 王艳红, 等.中药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 2003, 12 (3) :217.

利培酮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分析 篇10

关键词:利培酮,不良反应,安全性

利培酮 (又名单克) 是一种异恶唑衍生物, 是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对多巴胺D2受体及5-HT2具有强有力运动功能抑制, 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显著,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但对于该药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1]。为此本研究将对近年来我院临床使用利培酮才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宗旨是为了掌握该药的应用规律, 从而合理用药,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排除用药禁忌证患者。其中, 男67例, 女53例;年龄20~59岁, 平均 (35.6±2.3) 岁;病程1~30年, 平均 (7.6±1.3) 年。对所有患者均单纯给予利培酮治疗 (由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国药准字:H20051731, 产品规格:2mg/片) 。起始剂量1mg/d, 1周后, 2~4 mg/d, 第3周4~6mg/d, 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 每日剂量不超过10mg。

1.2 方法

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对服药期间的症状量表 (TESS) , 给予各项相关检查, 及实验室检查, 对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百分比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用药结果

120例患者中, 有4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占35%。其中男23例, 女19例, 均出现一种不良反应。给药剂量4~6mg/d, 平均剂量为5.53mg/d。用药出现不良反应1~84d, 平均 (34.9±5.2) d。

2.2 不良反应

临床给予利培酮后, 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的是神经系统中的锥体外系反应 (占26.19%) , 其次是月经紊乱 (占23.81%) , 再次是便秘 (占11.90%) , 少见有嗜睡、头晕、焦虑、失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心电图异常、心动异常、鼻塞、水肿、体质量增加 (见表1) 。

3 讨论

利培酮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 该活性成分与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和多巴胺的D2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 临床上常广泛用于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 同时也可改善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2]。尽管该药不良反应较小, 但患者随服用剂量增多,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逐渐增高, 据相关研究文献报道, 利培酮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剂量有关, 一般在2~4mg/d就会出现, 但不良反应症状较为轻微[3]。本研究120例患者中, 有4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 给药剂量4~6mg/d。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最多的是神经系统中的锥体外系反应 (占26.19%) , 其次是月经紊乱 (占23.81%) , 再次是便秘 (占11.90%) 。

利培酮与5-羟色胺受体有较强的结合力, 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 对多巴胺占据率也逐渐增多, 由此常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临床中可视患者情况, 给予少量二氮唑类药物处理[4];由于利培酮对多巴胺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对催乳素受体的调节作用, 进而增高血清催乳素的分泌水平, 最终会导致女性患者排卵障碍, 诱发月经不调, 为此临床上常给予减少药剂量处理或选择其他药物治疗;利培酮激活H1-受体, 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液体及血浆蛋白则会进入组织间隙, 引起患者水肿;同时利培酮因抗胆碱, 常会诱发便秘、心动异常、尿潴留等症状;抗α2-肾上腺受体会导致鼻黏膜充血, 诱发鼻塞;利培酮用药期间也可能会诱发白细胞减少, 分析可能与患者免疫机制及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差异有关[5]。本研究中, 也可见有嗜睡、头晕、焦虑、失眠、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心电图异常、心动异常、鼻塞、水肿、体质量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临床用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 疗效明确,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 且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微, 临床上也易于采用有效措施处理, 为此成为临床抗精神病的首选药物, 在用药期间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利培酮用于80例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上半月) , 2008, 20 (23) :178.

[2]刘东平.利培酮罕见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14 (2) :136.

[3]孙振芹.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0, 16 (2) :128.

[4]汝灿明.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4) :25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不良反应发生】相关文章: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05-13

临床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紧急预案05-29

输液不良反应05-12

不良反应检测05-07

不良反应机制05-08

皮肤不良反应05-10

麻醉不良反应05-16

不良反应特征06-22

不良反应影响06-25

不良反应处理制度06-23

上一篇:“激情五步”教学法下一篇:护士执业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