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五步”教学法

2024-05-22

“激情五步”教学法(精选三篇)

“激情五步”教学法 篇1

课文原句:

(1)Rock music is OK,and so is skiing.

(2)I don’t enjoy singing,nor do I like computers.

第一步:例句展现

(1)You can speak English,so can I.(我也一样)

(2)I don’t know,nor do I care.(我也不关心)

(3)He dislikes rock music,so do I.(我也讨厌)

(4)She is careless,so is he.(他也是)

(5)I can hardly hear you,nor can he.(我也听不到)

(6)Jenny is clear,but she doesn’t work hard.So it is withIt is the same with her brother.(她的弟弟也一样).

说明: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句展现作为第一步,符合人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此步中,例句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一定要反映出高考对此语法点的出题角度及出题的动向。

第二步:总结、归纳

(1)“Nor/neither/so+助动词/be/情态动词+主语”的意思是“…也如此”,表示上句内容也适用于后者,其中so代替肯定内容,nor或neither代替否定内容。见例(1)(2)

(2)含否定前缀或后缀的词的句子,一般视为肯定句,见例(3)(4);含否定意义的副词,如:hardly,seldom,never等,以及不定代词nothing,nobody,neither,little,few等的句子视为否定句。见例(5)

(3)当兼有肯定和否定以及兼有不同类型的动词时,则用so it is with…或it is the same with…,意为“……和……情况一样”。见例(6)

说明:此步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例句认真地观察、对比,然后,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律。这样,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第三步:拓展、延伸

区别:So do I.(我也…)/so I do.(我的确…)/I do so.(我这样做)

e.g.---You were late this morning.

---So I was,but I was trapped in the traffic jam.

e.g.---You should have said sorry to Tom.

---I did so.But it didn’t work.

说明:此步要求根据高考出题的角度、深度对语法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第四步:回归原句

利用语法知识,回归课本原句,对原句进行语法结构分析、理解。这两句的意思为:

(1)Rock music is OK,and so is skiing.

摇滚乐可以,滑雪也可以。

(2)I don’t enjoy singing,nor do I like computers.

我不喜欢音乐,我也不喜欢电脑。

说明:脱离语句的语法是“死”的语法。高考中对英语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查,要求语法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灵活地运用。此步回归原句,有利于学生语法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第五步:练习检测

(1)Albert Einstein cared little for money.______professor Wang.

A.Either did B.so was C.so did D.Neither did

(2)If you don’t attend his birthday party,_______.

A.neither do I B.neither will I C.so do I D.so will I

(3)---Father,you promised!

---Well,_____.But it was you who didn’t keep your word first.

A.so was I B.so did I C.so I was D.so I did

说明:语法知识掌握之后,要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此步有利于通过练习来巩固语法,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这样,语法知识记得更灵活、更牢固。

五步走出“没激情效率低”的沼泽地 篇2

首先:在自己的外部表现上面,需要进行内心的控制和外部的表现

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比如面带微笑、坦率开通、身体前倾、友善性的握手、眼睛对视、点头来使得外在印象亲切、随和。他宣称这将获得友好的回报,陌生人也不在那么可怕了。其实,我们没必要期待知道了如何来改变胆小退缩的一些方法之后,就肯定能立竿见影,马上就变得胆大、自信了,这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特别对于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来说,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敢于尝试新的领域、勇于迎接挑战的自信、乐观的人,还需要勇气和持久的恒心!

第二,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树立自信的心理打下基础

自信的心理不是平空产生的。如果你要参加一个考试,但是你一点都没复习,那么再胆大自信心理的人也不敢认为自己一定能考好,更何况是一个本来就不自信的胆小退缩的人呢?心理就更没底、更会紧张了。又如,当你要在许多人的场合做一个讲座,但是你却没有认真准备,那你在上去之前肯定会对自己是否能够讲好产生怀疑。当然对于那些很有演讲经验,很会控制场面,调节气氛,能够即兴发挥的人来说,就另当别论了。但是对于本来就胆小退缩的人来说,每一次失败可能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所以我们在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就会为自己树立自信心理打下基础,为自己取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而每一次成功又成为胆小退缩的人尝试下一个任务的动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使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迎接更多的挑战,为自己争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赢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第三,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原因归结

通俗地讲叫“归因”,就是把某件事的原因归结于什么,是归结于客观自身还是归结于主观自身。失败对于胆小退缩的人来说经常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每当遇到失败的时候,胆小退缩的人往往垂头丧气、耿耿于怀,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失败归结于主观自身的内部原因,即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认为自己不聪明,这种归因肯定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自信心理无疑是一个打击,那么在以后遇到类似的任务或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时,这些胆怯退缩的人就会选择逃避、放弃,因为他们曾经失败过,而且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是自己不行,没有能力胜任,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胆小退缩的人更退缩,更缺乏自信心理,更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任务,所以一个人的“归因”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影响到他们对待其他事情的态度,从而可能会对自己处理一些事情的能力真正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反,如果你能对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即比较客观地“归因”,那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当你考试没考好时,你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重要的是要冷静地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如果是自己没有复习到,下次把没弄明白的弄会就是了;如果的确是自己努力了还是没有做出来,那也一定不要给自己贴上“我很笨”这个标签,这个标签太重了,它会在无形中压抑你的勇气和创造能力。你可以向那些做对的同学请教,不仅向他们学习解这道题的方法,还可以请他们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供你借鉴。即使那些同学比你聪明一些,那你也没必要自卑,因为研究已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都属于中间水平,所以我们可以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来弥补,别忘了;笨鸟先飞!

第四,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胆小害羞的人往往因为胆怯而不敢与人交往,结果仅限于很小的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孤僻、退缩。胆小退缩的人很少与人交往,并不是他们自恃清高,而是相反,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别人不愿与之交往的。如果他们形成了这样消极的自我概念,即对自我的一种稳定的认识,那他们在行动上就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得让人很难接近,很难交往。当你认为自己是可爱的,被别人接受的时候,你就会表现的自信,而自信的人往往是可爱的,人们愿意与之交往的,而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增加他们的自信,从而在别人面前就不那么胆怯退缩了。

第五,注意身体语言

古诗教学“五步曲” 篇3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伟大的里程碑,它们犹如两粒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诗词字简凝炼,意韵隽永,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古诗文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难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更好地品读和感悟诗文的意境,是我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每次的古诗教学,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就我平时课上的一些片断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图文结合、初步了解

古诗篇幅短小,短短的二十字、二十八字却营造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幽然萧瑟的边塞哀歌,和平静穆的隐居生活,悲凉凄清的宫闱缠怨。就因言少意多,故白话文的差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材中的古诗一般都编配了图案,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的观察,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轮廓,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片,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黄鹤楼,万紫千红的花、绿意盎然的树,波涛万里的长江水,一只小船、还有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画面大意,对古诗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语文的诵读,进一步感悟。

二、诵读为主,加深印象

着手新授古诗,先不急于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翻译,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记得一次古诗教学课上,课题是《舟夜书所见》,学生自读两遍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解释试着将古诗译成白话文。结果,学生是翻译出来,但译文令人啼笑皆非。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译成“月亮黑黑的,看见渔灯,孤单的灯光,旁边有一些萤火虫”。学生的译文只按照字面逐字翻译,但古诗的表达方式又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别,译文要有时要改变顺序,有时要加入自己的语言。如上文那句的译文应是: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点点亮光,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我认为,古诗应注重多读,熟读成诵,自然而然,读熟了就有了语感,理解就容易多了。人们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再者,古诗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朗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渲染出一种诗意氛围。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节奏高低起伏,读起来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韵脚字“按、流”读音低沉,与依依惜别的离情极为合拍。

三、改编诗文,深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此曰“情境”。情境是作者对人生娱乐愁怨的情感体验,学生该如何去领会呢?

我认为,根据古诗改编成现代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熟读古诗,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因为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故而要融合心理活动描写,有助于学生深入作者的所营造的情境。在改编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还可以根据意愿加入一些情节。这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改编现代文,学生的兴趣很高,个个非常积极。再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一个学生不单只把画面的景物生动地描述出来了,还增添“杨柳”的描写与人物的对话。他这样写道:薄薄的烟雾中,杨柳轻轻地摇曳着柔软的枝条,一阵凉风拂过,柳絮漫天飞舞。李白握着孟浩然的手,说“:浩然兄,你一定要保重!”等等。

四、描绘图画,情现于景

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江南春》画一幅图。这种练习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诗意描绘图画,是学生对诗意感性认识的主观再现。但不少古诗都配有插图,所以在让学生画图的时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根据自己所改写的进行描画,让自己的无声语言转化于生动形象的直观图意流泻于纸上。课本的范图可供于参考,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原型。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本的插图只是一幅以粗略手法表现的色彩画,花树皆以省略的手法表现,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也以单一的手法突现。有个学生说“:这幅画太简单了,连李白和孟浩然都看不见了。”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造。收上来作业一看,还真有些作品不错。前面所说的那个同学画得最好。他用水彩颜料作画,画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花,绿意茵茵的新树,尤其表现了柳树,还用水彩的渲染技法表现烟花三月蒙蒙胧胧的似烟雾缭绕的效果,还利用水彩水色明净的特点表现了长江水的波光鳞丽与飘飘渺渺。他还添加了几只燕子,主人公李白、孟浩然放大了,作了细致刻画。

如此,做到了文字与图画的相互融合,加深了对诗意的感悟。

五、导情入境,情景合一

意境,是诗词的至高境界。每一个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情节的描述,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正所谓“情景交融,浑然合一”。

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教会学生从表面文字的描写去揣测诗内蕴含的真意。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用景物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浮云与思归,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等,皆使用一个原型意象来表达某一个抒情母题。

“五步曲”环环相扣,让学生多读、多练,久而久之,理解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融合,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其中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语文学习能力,从而爱上祖国的语文文字。古诗学习不再是难题,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和我的学生们乐在其中。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行善下一篇: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