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妹妹

2024-06-20

《我的妹妹(精选七篇)

《我的妹妹 篇1

我的妹妹最大的特点是爱穿裙子, 每次上街买衣服, 她都要叫舅妈给她买裙子。她觉得女孩子穿上裙子更美。每次穿上裙子的时候她都要向我们显摆, 那时候我就会说:“臭美!臭美!臭美!”可她却不以为然, 继续在那显摆着裙子。

妹妹可喜欢跳舞啦。幼儿园兴趣班报的是跳舞。后来, 舅妈又在跳跳堂艺术培训中心报了名。现在, 妹妹的舞跳得越来越好了, 每次考级都通过了。在今年幼儿园文艺汇演中, 她参加了多个舞蹈节目, 动作都那么的优美。这不得不让我这个当表哥的佩服。

我的妹妹-妹妹作文650字 篇2

当看到让她高兴的东西时,她就会手舞足蹈笑得开心极了。比如说,小丑玩杂技球,不小心把球扔到了自己头上的时候她就会哈哈大笑。

说她古怪是因为她说:“我不上幼儿园!我不上幼儿园!”但去了之后又会和小朋友一起玩,而且玩的非常开心,出来的时候拉都拉不出来,你说我的妹妹古怪吗?

她活泼是因为在你忙或不忙的时候,她总是会藏猫猫,有时你会发现她变得无影无踪,你会不会喊她:“你在哪呀?”你会。这时她会从你的背后,从别的地方,说:“你找不到我吧?”等你看到她的时候就会说:“原来你在这呀!”接着你就会把她抱起来,而妹妹会挣扎着从你怀里下来想要继续玩。有时你会发现她就在一个离你不远处的地方,她会偷偷地望你一眼,说:“你在这,我看到你了!”

我的“百变妹妹” 篇3

热情可爱型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她家做客,刚按响门铃,她就风风火火地跑来开门,激动地大喊:“舅舅舅妈好!帅哥哥我好想你啊!”我还没来得及换下鞋子,她就一把扯着我直奔客厅,扫拢桌子上一大堆好吃的零食一股脑往我手里塞,还不停地嚷嚷:“这些都是茜茜最喜欢的,哥哥你吃,你吃啊!”我还没坐稳,她又像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抽出一根差不多和她一样高的棍子,“哥哥,这个可厉害啦,我来耍給你看吧!”“嗨!哈!妖怪休走!吃俺老孙一金箍棒!”棍子歪歪斜斜地掷在地板上发出一声闷响,我在心里偷偷地乐开了:“这哪是什么金箍棒啊!分明就是一根烧火棍!”

争风吃醋型

在茜茜家吃过午饭,小姑姑对着镜子扎了个蜈蚣辫,大家都夸她漂亮,茜茜却不高兴了,立马吃起醋来,噘着嘴大叫:“茜茜漂亮些!茜茜漂亮些!”见大家还是没理她,茜茜发飚了,使出了江湖失传多年的“狮吼功”:“我最漂亮!我才是第一漂亮!”那声音简直惊天地,泣鬼神!行,行,行,你最漂亮,但求你别“吼”了好吗?

颇有原则型

我们回家了,茜茜也硬是要跟来。到家后我决定给自己泡桶方便面,泡之前我特意问她:“茜茜,你要不要来一桶啊?”她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香喷喷地方便面出炉了,我吃得津津有味,而茜茜直盯着我看。看着她一副眼馋的样子,我又忍不住逗她:“茜茜,给你吃一口吧?”“我不吃,不能吃,妈妈说这是垃圾食品!”她猛吞着口水却还是不停地摆着手。方便面吃完了,茜茜爸爸来接她了,她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爸爸,我好想吃方便面!”那个委屈劲啊……

呵呵,这就是我的“百变妹妹”——茜茜,你们喜欢她吗?

(410600)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杨小燕

《我的妹妹 篇4

关键词:《我的妹妹,我的爱》,哥特主义,恐怖,人物,主题

乔伊斯 • 卡罗尔 • 欧茨,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美国作家厄普代克曾说“要是有‘女文人’这个词存在的话,她将是这个国家中当之无愧的人”,可见欧茨在美国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表于2008年的《我的妹妹,我的爱》 是欧茨的又一力作,这源自美国一起至今尚未告破的著名悬案,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六岁的小女孩在家中地下室惨遭杀害的故事。小说中恐怖的场景氛围、离奇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体现了小说的哥特主义特色。自其译本2011年在我国出版以来,关于它的研究收录在知网上的文献只有3. 篇,可见国内对于此本小说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所以笔者认为,分析《我的妹妹,我的爱》中的哥特主义风格一方面可以为小说的解读增添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更多的评论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为欧茨研究更上一层楼。

“哥特小说或哥特传奇讲述的是恐怖、悬疑故事,通常发生在阴暗的古城堡或修道院里(从此‘哥特’成为适用于中世纪建筑的术语,也因此在18世纪,“哥特”一词与迷信相关)。从广义上讲,许多小说并没有中世纪的背景,但都存在相对险恶、怪诞或者幽闭恐怖的氛围,这些小说也被称为哥特小说。”[1]在现代小说中,哥特小说的概念被“泛化” 了,其主要特征如下 :1)故事的背景多设置在幽闭恐怖的地方 ;2)故事情节离奇不合常理 ;3)故事主题多涉及死亡、 谋杀、复仇、自残等阴暗的社会主题 ;4)故事人物常常具有丑陋的外表,压抑阴暗的内心、怪异的举止或者是柔弱不幸的形象。哥特小说的创造手法并不只是为了特立独行,标榜自己,而是以一种夸张的表现方式,在给予读者刺激的感官体验的同时,揭露社会中的阴暗面,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

一、恐怖的场景氛围

“事件本身的恐怖,事件发生的场景氛围的恐怖等,都决定了哥特小说又是恐怖小说”,[2]由此可见,恐怖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我的妹妹,我的爱》中很多场景都让人毛骨悚然,起到了恐怖的效果。

作者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在小说开始就交代了史盖乐九岁时妹妹被杀害了,为小说奠定了神秘、悬疑、恐怖的基调。“史盖乐救救我,史盖乐我在这个地方太孤独了,史盖乐我真怕,史盖乐我很痛,你不会把我丢在这个可怕的地方吧,史盖乐?”,( 以下小说的引文都来自刘玉红,袁斌业的译文P.3)[3]这些话语像幽灵一样缠绕着并折磨着史盖乐, 同时也渲染了神秘、压抑的氛围。在布莉丝被谋杀时,作者通过对布莉丝被谋杀现场的重现让读者触目惊心,“她那张小嘴已被封上,无法叫喊。这时,她的小手腕被人用防水密封胶带捆住,无法挣扎”。(P.14) 案发后,原本居住的房子也被称作“凶宅”,“这栋房子无人居住,但里面的‘鬼灯’ 依然亮着”,(P.355) 并且没有买家愿意买它。作者塑造的 “鬼灯”这个超自然现象更是加剧了“家”阴森恐怖的氛围, “家”的温馨感荡然无存,此时“家”成了一个空洞的称谓。 除此之外,小说中作者对史盖乐女友海蒂自残场景的描写更是让人胆战心惊,“海蒂的房间灯光昏暗,空无一人,但在灯光昏暗的浴室里,一个半裸的女孩躺在一条宽大的条纹毛巾上。海蒂又把自己割伤了,伤口在左乳房下侧扁平的腹部, 形状像怪异的十字形字体”。(P.431)

很显然,在《我的妹妹,我的爱》中,作者不惜笔墨大肆渲染了恐怖的氛围,但作者不是有意制造恐慌,哗众取宠, 而是试图把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阴暗面用哥特主义写作手法还原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深思。

二、哥特式的人物形象

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我的妹妹,我的爱》中的史盖乐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题材的创造……该题材往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4]也就是说 “恶棍英雄”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史盖乐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长大,他和妹妹都是父母跻身上流社会的工具,不幸的是他在体操训练中受了伤,瘸腿的他被父母无情地冷落了。妈妈为了诱使欲和她离婚的丈夫回家故意绑架女儿却不小心把其杀害,最后把罪责嫁祸给儿子,让人们以为是受冷落的史盖乐因为嫉妒杀害了妹妹,这使得年仅9岁的史盖乐在妹妹被杀害不久就患上了精神病和抑郁症。在“预备学校”的他总是独来独往,是同学眼中的“怪才”。毫无疑问, 史盖乐是家庭中的受害者,父母扭曲的人性导致了他不健全的人格。由于海蒂无意间说话中伤了他的妹妹,刺激了他柔弱的神经,这使他突然发现“布莉丝死后他对任何人都没有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这样”,(P.436)他无情地离海蒂而去, “我不爱你,从来没有爱过你,我们过去的相处是一个错误”, (P.436) 这直接导致了海蒂的自杀。史盖乐由家庭的牺牲品变成了迫害别人生命的刽子手,对妹妹的爱让人感动涕零, 对女朋友的冷酷无情又让人瞠目结舌,是典型的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

小说中除了史盖乐,他的妹妹布莉丝也是典型的哥特式人物。哥特式小说中“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四类,即暴君形象、教徒形象、不幸女子的形象和鬼怪形象”,[2]布莉丝刚好符合其中不幸女子形象的典型特点,她的命运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操控在妈妈的手里,她滑冰是为了取悦妈妈,让妈妈更爱她一点。滑冰中受了伤也是忍着继续练习,不幸的是,她的努力付出并没有换回妈妈的爱,反而是无穷无尽的压榨。因反抗妈妈假装绑架她诱使爸爸回家的过程中被自己亲生妈妈杀死,这样悲惨的结局让人看为发指,更令人震惊的是,妈妈在她死后用她不幸被“恋童癖” 杀害的假新闻在电视节目上赚取社会的关注。布莉丝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她是妈妈的傀儡,赚取声望和金钱的工具,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也泯灭人性的妈妈给剥夺了,是典型的哥特式少女形象——不幸、悲惨。

三、哥特式的主题

《我的妹妹,我的爱》在主题上并没有离开哥特小说的一贯主题 :暴力、凶杀、仇恨。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根据“冰雪公主”布莉丝被杀害一步步展开的,首先妈妈杀害女儿把罪责嫁祸于儿子,儿子仇恨妈妈,直至妈妈患癌症去世史盖乐都没去看她一眼,这是他对妈妈的报复。小说中史盖乐家的凶杀案不是孤例,还有史盖乐的女友海蒂的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史盖乐的朋友格鲁伯的母亲被自己的丈夫雇凶杀害。

小说是围绕着“凶杀”这一主题展开的,但隐藏在“凶杀”背后的根源惹人深思。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是过度重视经济发展忽视人们的精神发展,人性扭曲是社会畸形发展的直接后果。这在布莉丝的妈妈身上展露无遗,因不想与丈夫离婚影响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声誉不惜绑架自己的女儿并将其杀害,可见名利大于一切,其价值观严重扭曲,而且虎毒不食子,当她手刃自己的女儿时,连最基本的人性都丧失了 ;其二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在小说中尤其明显,布莉丝的爸爸妈妈都有各自的情人,妈妈为了摆脱离婚的厄运无意间杀死了自己的女儿,家庭关系的不和谐才是这起凶杀案的幕后黑手 ;其三是善恶交锋,正不压邪的黑白颠倒的社会秩序。在布莉丝这个案件上,警察并没有把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反而把一个人们眼中的“恋童癖”冈瑟逼上了自杀的绝路。其实冈瑟是个正常人,是因为一些“居心叵测”的女孩诬陷他,他才有了“恋童癖”的坏名声,可怜的冈斯就因为这个坏名声而成了布莉丝案件的“替罪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被迫背起了黑锅。

哥特式的“凶杀”主题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在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的同时引导读者去关注人类在社会中的生存状况、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现代家庭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我的妹妹,我的爱》体现了哥特式小说的传统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升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我的妹妹 篇5

有一次我走到卧室里,她正拿着ipad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视频。看着她那长长的头发,我心生一计。于是静悄悄地走到她后边,把她的头发给比成了兔子。这时,妹妹把ipad关了,她从镜片上看到头发竖了起来,一个转身,发现是我,把我的手抓住并举到她面前,张开血盆大口。“啊——”我大喊着。从卧室里走出来,看着自己的咬痕,我心里有一点后悔。

我还是她发泄的小玩具。有一次放学,她愁眉苦脸地回到家,脱下书包,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我检查了一下她的书包,发现她的水壶坏了,于是轻轻抚摸着她的背,安慰道:“哎呀,不就是……”说时迟那时快,她手起刀落,又一把抓住我的手,张开嘴。“啊——”我的手又多了一个咬痕,我都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的妹妹也是我的生日“惊喜”。你可能会问妹妹那么凶残,为什么会是“惊喜”?有一年生日,我放学回家。家里没人,灯是关着的,面前有一个红蓝相间的礼物盒。我好奇地走上前去看,打开盖子,里面全是海绵。突然,妹妹从海绵团里跳了出来,一把咬住我的手,甩也甩不掉,没办法,我只能听天由命。从那时起,我才终于明白:好奇害死猫,不作就不会死。

哎呀,老天啊,你能治治我的妹妹吗?

作者:五年级(5)班 丁梓弘

我的百变妹妹 篇6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那么我们的文章能承载浓厚的情感,很好地表达自己,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

(“百变”一词加得好,一下子把文章趣味性展示出来了。我们知道,“题好一半文”,我看你文章的标题就喜欢上你的文章了。)

我有一个4岁大的小妹妹。看到这儿,你一定觉得奇怪吧!仍在上幼儿园的妹妹怎么能用“百变”形容呢?没错,我的妹妹就是一个天生爱“变”的孩子。(起笔一再写“变”)

妹妹生性活泼,是典型的“人来疯”。她看到任何人总是咧开小嘴巴惹人喜爱地笑着。也不知道为什么,妹妹天生就有表演天赋,这和她的父母大相径庭。上次,她们幼儿园要举行唱歌竞赛,老师看妹妹开朗,上台也不怯场,一下子就选中了她。妹妹上台那天,先是来了个完美的微笑,然后(“先”、“然后”,文章写得很有层次)用稚嫩的童声介绍了自己——“我的名字叫陈栩阳,我是小(2)班的同学,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数鸭子》。”于是,一首天真无邪的歌曲荡漾在舞台上。伴随着的还有妹妹惟妙惟肖的动作。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妹妹得了一等獎!(写小妹妹的表演天赋,暗暗写她的“变”有基础)

妹妹表情丰富,经常会在我们面前表演一些小动物的样子,小猫小兔样样精通。有时,也会故意卖弄几个调皮、可爱的表情。一会儿嘴巴撅得高高的,故作生气状;一会儿转转眼睛,做出一副狡黠的模样……(很可爱的样子)总之,她的表情是从来不会重复的。(一个“不重复”写出了妹妹的“善于变化”)

我的妹妹啊,就是一个天天充满惊喜的孩子!(结尾有了自己的评价,好!)

[郭老师看法]

我的妹妹独自“闯关东” 篇7

东北是个啥地方?过去我曾经想过,那里既是个诱人之处,也是个忧人之地。一旦我有机会光顾的话,非要弄它个水落石出不可。岂料,这一机会,倒被我的大妹妹赵殿芳抓住,她捷足先登——独自去“闯关东”。

那倒不是因为她对东北有特别的好感,而完全是出于体谅父母的身心健康,以分担家庭生活的困难。

要知道,我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个,我排行老大,当时正在读初中二年级;大妹妹排行老二,小学六年级还未毕业;身下挨排着还有五六个张嘴吃饭的弟弟妹妹。父亲常年身体有病,下地干活受影响。因此,日子过得十分紧巴。

一九五五年的一天,村干部告诉父亲,县里最近有一个到东北支边的任务,给我们村两个女青年的名额。征求他,想不想让大女儿去。父亲和母亲首先商议了一番,都觉得她年龄小,才是个十五岁的女孩子,离家那么远实在舍不得。可是,大妹妹得知这一消息后,毅然做出报名支边的决定,并千方百计地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与同村一个叫徐秀芝的女青年,一起奔赴东北。

出发的那天,父母送到村头,恋恋不舍。那时我在掖县一中(今莱州一中)上学,刚好碰上她们聚集在一条大马路上,县里的人组织欢送。支边的男女青年们,身披大红花,分别上了几辆敞篷汽车。

就这样,汽车伴着铿铿锵锵的锣鼓声,徐徐向北驶去。那时候,根本容不得我们兄妹之间,进行什么语言的交流。我只好眼巴巴地瞅着拥挤在车厢中的妹妹,眼圈情不禁地湿润了。谁知,这一别就是三四年的时间。

我妹妹去的是黑龙江省虎林县,做公路道班工。而姓徐的同伴,分配到了虎饶县。同村相熟的姐妹分手,就意味着小小年纪的她,必须结交新的伙伴,开始自立生活。

离家一个月后,寄来了第一封信,整篇的内容,就是一个“好”字了得。因为她深深地懂得,慈爱善良的父母心,想尽量减少二老对自己的挂念。然而,适得其反,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更增加了老人的无限忧虑。

我的妹妹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满纸的轻松,却掩盖不了信的落款之处,那浅浅的泪水痕迹。

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每天吃的几乎都是一色的苞米大碴子,就着山东人喜欢的呱唧咸菜,也蛮有味道。当然了,还会经常以猪肉炖土豆,来打发肚子里的馋虫。

我们道班十几个人,男女分睡两铺火炕,冬天烧棒子,特暖和。后院里养着十几头猪,总是喂哇乱叫,也显得颇有生气。不过,它们这个“小团体”的成员,都是一个德行,吃饱了喝足了,只管美美地打呼噜,哪管后来一个一个地要挨刀。

这个地方多的是杂草、山林、野狼、小咬(蚊虫)。缺的就是人——是风姿绰约的男人,以及美丽多情的女人。我们在公路上维修道路,每当见到南来北往的车辆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学会用东北人特有的嗓门和动作,向他们打着招呼。然后,爽朗开心地大笑。

过冬了,道班早早地收工回到住处,开始忙活做饭。这顿饭,不仅有传统的猪肉水饺,还有足够的东北高粱酒,更加令人振奋的是,添了一道久已向往的、出自黑龙江的大马哈鱼……

这是我大妹妹的第10封来信。

这里的气候有个不良习惯,就是冬天来得忒早,春天来得很迟。而且,老是羞羞答答、慢慢吞吞地改换着单调的行装,不像咱老家那样多姿多彩的个性奔放,顿时让人浑身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告诉二老一个好消息,我被选为县里的先进分子,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现在,要调到迎春镇商业食堂里工作。我想,这是我生活里程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为此,今天写了这封信,作为踏上迎春镇工作前的头一件大事,便是到邮局投递,向您报喜……

这是我大妹妹的第20封来信。

夏末秋初,气候凉爽宜人。北方的大雁,排成人字形的长队,嘎嘎叫着开始南飞。最近,领导已经批准,女儿即将回家探亲。很快,我将送给二老看看,还是不是当年你们眼中的那个“爱玉”(乳名)了……

这是大妹妹的第30封来信。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回了父母亲的爱女——我的大妹妹赵殿芳。那个时候,我正在莱州三中住校读高二。按规定,每个周六的下午,可以回到自己家,待到第二天下午返校。

我照例于傍晚时分到家,刚进门,迎出来的便是大妹妹。这突如其来的情形,使得我又惊又喜。惊的是:只知道近期要回来,可没想到此时她已经出现在眼前;喜的是:她的容貌,真应了那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年不见灰姑娘变美女”的话。不是吗?眼前站着的分明就是一个标致健美的东北大姑娘,然而又带着些许的胶东大闺女的温柔慈祥。再加上一口流利的东北话,立刻将家中的欢乐气氛调动起来了。

大妹妹,不愧为闯关东的人“发财还家”。听说她背了一个大大的行囊,还提着两个提兜。除了给父母二老和兄弟姊妹各有一份大小礼物以外,就是东北的特产了,如成品苞米大碴子、圆圆的松蘑、黑亮的木耳、别样的大马哈鱼,以及粗长的“老来少”芸豆等等。

为了补上这几天,我所缺席的东北特色的饭菜,从当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展示品尝:东北苞米大碴子;大白菜,吨猪肉、蘑菇、木耳;红烧大马哈鱼……说实在的,这些多是第一次尝鲜,有的像大白菜炖猪肉虽然常吃,但缺的是陪伴一一正宗的东北蘑菇和木耳。尤其是吃那大马哈鱼,简直做梦也想不到。后来,大妹妹还用大马哈鱼,做了一锅带咸味的“鱼面汤”,用一个瓦茨大盆盛着,每顿饭便舀上满满的一碗,全家就着饼子和地瓜吃,也别有一番味道。

再说,她带回来的“老来少”芸豆,都是白颜色,头一次见。看起来鼓饱饱的,像是很老的样子,其实个个脆嫩,吃起来肉透透的。因为我们老家,以往的芸豆都是绿颜色,稍微一鼓豆就老了,吃起来定会丝丝捋捋的,这就是两地水土的区别。

大妹妹第二次探亲,是六十年代初,我在曲师大上三年级。接到家里的信,便请假乘坐火车再转汽车,急忙赶回来。这次探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弥补了上次的一个失误和缺憾——没有全家福的合影。

春末夏初,天气渐热。历史上的第一次,我们全家的老小十口人,穿着崭新的衣服,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进城“大军”,步行八里多路,来到了县城最大的照相馆,齐心协力地合了影。当时排列的次序是:

父亲和母亲坐在凳子中间,身后站着我和大妹妹赵殿芳,挨着我们两边的是二妹妹赵淑香和二弟赵殿亮;挨着父母两边站着的是三妹妹赵翠玲和四妹妹赵晓霞;父母身前依着的是三弟赵殿浩和小妹妹赵漪萍。这是父母养育儿女功德的真实写照,这是儿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永久纪念。

大妹妹第三次探亲,我已经在青岛市工作几年了。而且,母亲也早就去了另一个世界。

当我请假赶回去的时候,进门见到的不再是那个标致健美的东北大姑娘了,而是一个三岁的小姑娘——我大妹妹的老闺女,她唤她小玲儿。自然,小姑娘面对着我,少不了要叫声大舅。

此时,再看看从堂屋里迎出来的父亲,又瘦又喘。老父亲见到了他的大儿子,立刻张开掉了牙的嘴巴,尽管满脸都是高兴劲儿,可是我却忍不住了,便哽咽着问:“爹,你好吧?”

要知道,经过“文革”折腾的七十年代初期的农村,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弟妹们,大都相继成家。平日里父亲跟着二弟过,身边还有三弟和小妹妹(乳名满玉)。

后来,为了改善当时的生活环境,三妹妹(已结婚)、三弟和小妹妹,都先后扑着她们大姐东北的门儿,去了黑龙江的一个农场。

大妹妹第四次探亲,是在世纪之交的年底。那时,我刚刚退休。她是从她的三女儿小玲的北京家中(此时的小玲,已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正在歌唱界打拼),经由青岛与我同往的。正是这年,她才第一次见到了已过花甲的大嫂和唯一的侄女。

沧桑多变,家宅依旧。瞻仰二双亲,枯草漫坟头。回头再看我们赵家门里尚在的长辈,也只有五叔和五婶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关里关外,无不生机勃勃,令人扬眉吐气。至于,我的兄弟姊妹也不例外。这些年来,除了三弟赵殿浩,宁可舍弃夫妻二人的户口扔在黑龙江,还是于八十年代初,又落叶归根以外,三妹夫部队专业直接去了东北。这样,我的大妹妹一家,连同三妹妹一家和小妹妹一家,差不多就要永远扎根在“关东”——北大荒的农场了。

上一篇:普伐他汀钠下一篇:倒易空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