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伐他汀钠

2024-06-20

普伐他汀钠(精选八篇)

普伐他汀钠 篇1

1 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包括:515型输液泵、2996检测器、717自动进样器、Waters V3.2色谱工作站。标准品 (USP Cconvention Inc提供) , 普伐他汀钠胶囊 (珠海丽珠制药厂生产) 。甲醇为色谱纯, 磷酸二氢钠、磷酸为分析纯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TMC18 (200 mm×4.60 mm, 5μm) , 流动相:甲醇-磷酸盐缓冲液 (60:40) 用85%磷酸调p H3.5±0.05, (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称取2.76 g磷酸二氢钠, 加水至1 000 ml, 混合均匀) 流速:1.0 ml·min-1, 进样量:20μl, 检测波长:238 nm, 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普伐他汀钠计算为4 500。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储备液精密称取普伐他汀钠对照品20 mg, 置200 ml量瓶中, 加水溶解稀释至刻度, 混合均匀。

2.2.2 标准品溶液精密吸取5 ml标准品储备液, 置50 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制成每毫升含10μg的溶液。

2.3 干扰性实验取装有不含普伐他汀钠的空白胶囊及普伐他汀钠胶囊样品 (规格10mg) 各1粒, 分别置于溶出杯内, 照本文的溶出度测定法, 取出溶液滤过, 取续滤液及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进样, 按上述色谱条件记录色谱图。结果空白胶囊在普伐他汀钠主峰出峰处无色谱峰, 空白胶囊峰与普伐他汀钠主峰分离度 (1.8) 符合要求, 表明在此条件下无背景干扰。

2.4 线性实验分别吸2.2.1标准品储备液3.0, 5.0, 8.0, 10.0, 12.0 ml, 置于100 ml量瓶中, 加水至刻度, 摇匀, 制成每1 ml含3.0, 5.0, 8.0, 10.0, 12.0μg的溶液。分别取20μl进样分析, 以进样浓度 (μg·ml-1) 为横坐标, 以测定的普伐他汀钠总峰面积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回归方程为:Y=5.94×104X-4.14×103, r=0.999 9, 表明普伐他汀钠在3.0~12.0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

2.5 精密度实验取2.2.2的对照品溶液, 重复进样5次, 记录色谱图。计算峰面积的RSD为0.4%, 符合精密度实验要求。

2.6 稳定性实验取2.2.2的对照品溶液, 在室温下分别放置0, 2, 4, 6, 8 h进样测定, RSD=1.8%, 表明溶液稳定性良好。

2.7 回收率实验称取普伐他汀钠标准品10.0 mg各6份, 分别加入到已装有1粒不含普伐他汀钠的辅料胶囊的溶出杯中, 按上述溶出度测定方法操作及选定的色谱条件测定, 以外标法计算普伐他汀钠的溶出度, 计算回收率, 结果为99.86%, RSD=1.7%, (n=6) , 表明回收率好, 方法可行。

2.8 重复性实验取040501 (10 mg) 批样品, 按溶出度测定方法测定6次, 溶出含量的RSD为0.8%, 表明重复性良好。

2.9 样品溶出度测定取本品6粒, 照溶出度测定法, 以水900 ml为溶剂, 转速为50 r·min-1, 依法操作, 经30 min时, 取溶液10ml, 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另精密称取普伐他汀钠标准品适量, 加水溶解, 并定量稀释成每毫升中含10μg (规格10 mg) 或5μg (规格5 mg) 的溶液作为标准品溶液。分别取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依照本实验的色谱条件测定普伐他汀钠的峰面积, 以外标法计算, 求出每粒样品的溶出量, 再与标示量相比得出每粒的溶出度。溶出度限度为75%。

按本法测得的3批样品的溶出度结果为98.0%~100.7%, RSD<2.0%。

3 讨论

关于本品的溶出度在企业标准草案中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但由于空心胶囊的溶出液在238 nm波长处有较大的吸收, 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使得溶出度结果偏高。本法沿用了企业标准草案中含量测定使用的流动相及溶出度检查规定的条件, 用HPLC法检测。通过实验发现, HPLC法可将主峰与空白胶囊峰分离, 测定方法简便, 结果准确, 可用于控制产品质量。本品的规格为10 mg和5 mg, 用本法同时进行了规格为5 mg样品的精密度实验 (RSD为0.4%) 、回收率 (结果为100.3%, RSD=1.9%) 及重复性实验 (RSD为1.7%) , 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伐他汀钠胶囊的溶出度。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Ⅱ部溶出度测定法中的第二法, 以水900ml为溶剂, 转数为50r·min-1, 30min时采样。采样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Diamonsil TM C18 (200mm×4.60mm, 5μm) , 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甲醇 (40∶60) pH3.5±0.05, 流速:1.0ml·min-1, 检测波长:238nm, 以外标法测定普伐他汀钠胶囊的溶出度。结果:线性范围为3.0~12.0μg·ml-1 (r=0.9999) 。平均回收率为99.86%, (RSD=1.7%, n=6) , 溶出度符合规定。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 结果准确。

普伐他汀钠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普伐他汀(Pravastatin)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58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PS+3mg/kg、10mg/kg、30mg/kg普伐他汀共5组,建立小鼠ALI模型。48h后,每组随机取一半小鼠注射伊文思蓝( Evans blue dye,EB),另一半小鼠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含量以及注射EB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肺干/湿重比和肺组织中EB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白蛋白、MPO、肺组织EB含量及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均显著增加(P<0.01),肺干/湿重比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普伐他汀组的白蛋白、MPO、肺组织EB含量及小鼠的肺湿重/体重比均显著降低(P<0.01),肺干/湿重比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普伐他汀剂量的增加,效果更為明显。结论:普伐他汀可降低LPS诱导的ALI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使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

【关键词】普伐他汀;肺血管通透性;急性肺损伤;内毒素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86-02

普伐他汀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科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510例, 年龄>65岁, 门诊化验明确诊断混合型高脂血症, 其中男294例, 女216例, 平均年龄 (73±4.1) 岁。A组患者180例, 服用普伐他汀钠片40mg+非诺贝特胶囊200mg, 1次/d;B组患者167例, 单纯服用普伐他汀钠片40mg, 1次/d;C组为对照组, 163例, 未予以药物治疗。以上患者均不存在肝肾功能、心肌酶异常。普伐他汀钠为第一三共公司生产的美百乐镇 (40mg/片) , 非诺贝特胶囊为利博福尼公司生产 (200mg/粒) 。

1.2 方法

治疗前确定TG、TC、LDL水平, 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 (ALT) 、谷草转氨酶 (AST) 、磷酸肌酸激酶 (CK) 水平, 服药6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进行以上指标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服药后TG:A组 (1.02±0.21) mmol/L, B组 (1.60±0.22) mmol/L, C组 (3.18±0.18) mmol/L;TC:A组 (4.30±0.56) mmol/L, B组 (5.24±1.05) mmol/L, C组 (6.55±1.44) mmol/L;LDL:A组 (2.21±3.02) mmol/L, B组 (2.33±4.53) mmol/L, C组 (6.43±3.44) mmol/L (P<0.05) ;TG、TC、LDL变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无论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或服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 与对照组相比, 转氨酶及心肌酶均未见异常。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在本文中, 单独使用普伐他汀钠片降脂患者组, 能够降低TG、TC、LDL水平 (P<0.05)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降脂患者组, 能够明显降低TG、TC、LDL水平, 达标率高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患者 (P<0.05)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论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或服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 与对照组相比, 转氨酶及心肌酶均未见异常。由此可见, 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使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可收到良好降脂效果, 且对转氨酶、磷酸肌酸激酶未见影响, 较为安全。分析其主要原因有[2,3]:普伐他汀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合成, 抑制Rho信号通路, 激活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上调载脂蛋白AlmRNA的表达, 从而有效提高HDL-C和降低TG水平;普伐他汀虽有降低LDL-C的作用, 但提高HDL-C和降低TG的作用非常有限, 弱于贝特类药物。而贝特类药物, 比如非诺贝特, 其可以同时减少血清中TG和TC的含量, 并且还能增加HDL-C的含量, 其主要是减少TG水平。同时, 非诺贝特还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等功效。非诺贝特可以有效激活过氧化酶, 使得脂蛋白酶的脂解活性增强, 从而分解TG的脂蛋白, 降低TG浓度, HDL-C浓度上升。临床试验已经证明非诺贝特能有效减小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联合普伐他汀钠及非诺贝特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对肝酶和磷酸肌酸酶不良影响较小。

摘要:目的:探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对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治疗。方法:分析研究510例明确诊断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 对比服用普伐他汀钠片联合非诺贝特胶囊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片后6个月后的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同时监测服药6个月后转氨酶及心肌酶的变化。结果: (1) 单独使用普伐他汀钠片降脂患者组, 能够降低TG、TC、LDL水平 (P<0.05)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使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降脂患者组, 能够明显降低TG、TC、LDL水平, 达标率高于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患者 (P<0.05)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 无论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或服用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 与对照组相比, 转氨酶及心肌酶均未见异常。结论:普伐他汀钠联合非诺贝特较单独服用普伐他汀钠能够更好地降低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血脂水平, 并且比较安全。

关键词:普伐他汀钠,非诺贝特,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普伐他汀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篇4

关键词:普伐他汀,药理,临床应用

血浆脂质或脂蛋白 (HDL除外) 超过正常水平即为高脂血症, 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变化, 是导致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脂的主要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型。降血脂药他汀类药的出现使调脂药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二级防治都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

普伐他汀 (Pravastatin) 是一种高效调脂药, 胆固醇合成抑制剂, 能使低密脂蛋白胆固醇下降34%、血浆总胆固醇下降25%、三酰甘油下降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2%。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普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HMG-COA还原酶) 的竞争性抑制剂,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生物合成初期阶段的限速酶, 可逆性地抑制HMG-COA还原酶, 从而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降脂药。

1 药理作用

1.1 普伐他汀的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与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相似, 基本母体是活性部分, 但它有其特有的化学结构, 它以有活性的开放酸形式存在, 在萘环第六位上有羟基, 后两种药是以内酯环形式存在。因它亲水性强, 对肝脏有较强的选择性, 吸收后主要在肝脏发挥作用。

1.2 作用机制

普伐他汀通过以下环节全面降低血脂: (1) 是可逆性地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使细胞内胆固醇降低, 导致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增加, 从而加强了LDL-C的分解清除; (2) 胆固醇是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的必需物质, 胆固醇的降低便使VLDL的合成减少, 而VLDL正是LDL-C的前体, VLDL合成减少, 则抑制LDL-C的生成; (3) VLDL又是携带和转运三酰甘油的必需工具, VLDL减少则三酰甘油也随之下降。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 经首过效应到达肝脏, 肝脏是胆固醇合成、LDL-C清除的主要器官, 也是本品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 血中药物约50%与血浆蛋白结合, 本品通过肝、肾两条途径进行清除, 所以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通过代偿性改变排泄途径而清除, 本品的血浆清除半衰期为1.5~2h。

2 临床应用

2.1 治疗冠心病和高脂血症

普伐他汀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大幅降低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使冠心病的病死率及发生率明显下降, 是冠心病一级、二级预防的长期措施。由19768位患者 (随访102559人) 组成的三个大型多中心随机试验资料显示, 普伐他汀的治疗可明显降低年轻 (<65岁) 和年老 (≥65岁) 患者、男性和女性、吸烟与不吸烟、有或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者的相对危险性。这些资料强有力地证明普伐他汀可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高胆固醇水平治疗及胆固醇水平未增高患者的治疗[2]。

2.2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发病早期应用普伐他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清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 (CRP) 、升高一氧化氮 (NO) 和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 (HDL-C) , 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普伐他汀具有调脂, 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有显著疗效, 可改善远期预后。

2.3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血脂和脂蛋白水平被认为是糖尿病发病的预测因素, 低水平炎症反应的标记也被用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 能对血浆脂质和炎症反应有潜在多重作用的药物之一就是普伐他汀。普伐他汀是一种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能有效地影响血脂浓度和脂蛋白, 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LDL) ,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苏格兰西部冠心病预防试验中, 对45~64岁男性的糖尿病发生率进行了研究, 共5974位对象被纳入试验, 最后有139例发生糖尿病。研究者对正常血糖转变到糖尿病的基本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普伐他汀组可使罹患糖尿病的危险性降低30% (P=0.042) 。认为是由于普伐他汀降低了三酰甘油水平, 从而减少了糖尿病的发生。此外, 该药的抗炎作用以及血管内皮效应均参与其预防效应。

2.4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普伐他汀主要用用是降低TC、TG及LDL-C, 升高HDL-C, 使不稳定斑块转化为稳定斑块, 可减缓动脉硬化进展,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3 用法用量

口服始量为10~20mg, 1日1次, 晚饭后口服, 随年龄及症状适当增减剂量, 重症可增至20mg/d, 最高剂量为40mg/d。

4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不适感, 过敏症状如皮疹, 偶见轻度转氨酶升高, 有时还可见肌酸磷酸激酶 (CPK) 、尿酸增高及尿隐血等不良反应。

5 使用注意事项

(1) 治疗期间, 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如SGPT和SGOT增高等于或超过正常上限三倍且为持续性的, 应停止治疗。 (2) 有肝脏疾病史或饮酒史的患者应慎用本品。 (3) 其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降血脂药与环胞霉素, 纤维酸衍生物, 烟酸等同时服用, 可增加肌炎和肌病的发生率, 但本品与上述药物同时使用, 临床试验表明并不增加肌炎和肌病的发生率[3]。 (4) 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类降血脂药偶可引起CPK升高, 如升高值为正常上限的10倍应停止使用。使用过程中, 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肌痛、触痛、无力, 特别是伴有不适和发热者, 应立即报告医师。 (5)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疗效差。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70-371.

[2]王三虎.现代临床用药[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5-57.

普伐他汀逆转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颈动脉B型超声检查确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70例, 其中男56例, 女14例;年龄57~81 (64.13±2.14) 岁;其中高脂血症38例, 冠心病11例 (心绞痛7例及不典型胸痛4例) , 原发性高血压25例, 糖尿病患者17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普伐他汀20mg口服, 每天睡前1次;对照组给予非诺贝特0.1g口服, 每天3次。治疗时间均为1年。

1.3 观测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 (参考值:TC 0~5.17mmol/L, TG 0~1.69mmol/L, HDL-C 1.15~3.31mmol/L, LDL-C 0~3.15mmol/L) 。血脂测定注意事项: (1) 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2) 标本含有干扰物浓度均需满足以下要求:无溶血、乳糜<1.60%、直接胆红素<10.8mmol/L、总胆红素<10.8mmol/L; (3) 使用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血脂。采用B型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分叉部分。沿血管走行做纵切扫查, 包括观察血管的形态及结构、管腔内粥样斑块形成情况, 并测量血管内径、血管内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大小、形态和回声特点 (混合、低回声纳入, 排除硬斑) 。以血管内膜面向管腔内突出斑块的宽径作为治疗前后斑块变化的主要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1年后TCT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HDL-C治疗6个月、1年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LDL-C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对照组治疗后3、6个月LDL-C水平高于治疗前 (P>0.05) , 其余指标不同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TCLDL-C均优于对照组 (P<0.05) ;且治疗6个月和1年后, 观察组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2.2 颈动脉斑块比较

2组治疗后3个月颈动脉斑块长颈及宽颈无改变, 治疗后6个月斑块长颈及宽颈均略有缩短,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治疗1年后颈动脉斑块长颈、宽颈均缩短, 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3例, 经服用护肝片, 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中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3例, 因不能耐受非诺贝特换药1例, 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他汀类药物目前是临床上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4]。本结果显示普伐他汀在逆转动脉斑块的治疗中发挥的综合优势更为明显, 表现在降低TCTGLDL-C水平, 升高HDL-C水平, 同时远期疗效可逆转斑块形成, 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 证实了其在逆转颈动脉斑块中的作用。总之, 普伐他汀在安全降低血脂水平的同时, 对颈动脉斑块的逆转作用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 2010, 30 (10) :92-93.

[2]杨淑, 刘江.高血压调控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22) :41-42.

[3]陈广湛, 李月弟, 陈国华.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在逆转冠状动脉斑块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1) :111-112.

普伐他汀钠 篇6

关键词: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高血压,脑梗死

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临床危险性极高, 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2], 为探讨普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通过脑梗死、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确诊[1]。该组患者中男性48例, 女性28例, 患者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 (64.2±1.5) 岁, 76例患者中无一例活动性出血、出血倾向以及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并排除肝肾功能损害严重的患者, 患者入院前血压均>200/110 mm Hg。患者病程5个月~1年, 均有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史,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 女性20例, 患者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 (63.2±1.5) 岁, 病程6个月~1年, 平均 (4±0.5) 月, 血压均>200/110 mm Hg;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 女性17例, 患者年龄57~78岁, 平均年龄 (63.2±1.8) 岁, 病程5个月~1年, 平均 (3±1.5) 月, 血压均>200/110mm Hg;观察组患者接受普伐他汀治疗, 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 (选择普伐他汀出产的阿托伐他汀, 国药准字J20070061, 规格10 mg/片) ,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普伐他汀治疗 (选择厂商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出产的普伐他汀, 国药准字H10950315, 规格20 mg/片*5片/盒) 药物用量以患者病情进行调整, 两组患者均接受4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3]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采用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在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60 d后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并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血压均得到良好控制,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 (121.31±9.64) mm Hg, 舒张压为 (83.62±6.8) mm Hg, 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 (144.62±11.24) mm Hg, 舒张压为 (97.24±4.9) mm Hg, 和治疗前血压指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后, 血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NIHS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60 d后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普伐他汀治疗7 d、14 d、60 d后, NISS评分分别为 (19.83±3.95、14.42±4.32、12.21±3.01) 明显低于对照组 (23.29±4.89、18.65±3.62、15.24±3.70) 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 随着现今社会老龄化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高血压以及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诸多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他汀类药物生物效应较为广泛, 能够使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有效降低。现今高血压、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广泛的运用了他丁类药物[4,5]。

相关文献报道, 阿托伐他汀药物吸收速度迅速, 血药浓度在1~2 h达峰值, 作用部位主要在肝脏, 血浆蛋白结合率98%, 原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t1/2约14 h, 但其活性代谢产物对还原酶抑制作用t1/2长达20~30 h, 充分说明了阿托伐他汀降血脂、血压作效果显著。并且阿托伐他汀对炎症反应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对活性氧簇的产生以及炎症反应都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显示出,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血压均得到良好控制, 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 (121.31±9.64) mm Hg, 舒张压为 (83.62±6.8) mm Hg, 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 (144.62±11.24) mm Hg, 舒张压为 (97.24±4.9) mm Hg, 和治疗前血压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普伐他汀治疗后, 血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60 d后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普伐他汀治疗7 d、14 d、60 d后, NI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说明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在临床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晓靖, 陈玉岚, 张向阳, 等.普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损伤大鼠心肌细胞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21) :2470-2472.

[2]常宝成, 杨菊红, 任慧珠, 等.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大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合成的影响及机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 31 (3) :148-151.

[3]董波, 屈晓冰.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 2008, 15 (2) :508-509.

[4]史冬梅, 张文, 张维君, 等.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医学, 2004, 26 (4) :253.

[5]李洪宇, 齐红梅.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 15 (2) :118-119.

[6]崔福江, 韩雪, 董静, 等.PCI合并脑卒中1例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1) :1406-1406.

[7]高宏伟, 孙国章, 李均辉, 等.85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 (3) :241-243.

普伐他汀钠 篇7

骨是一个不断经历着骨重建的动态器官,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维持骨的动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8,9]。在骨重建的过程中, 首先发生的是破骨细胞骨吸收动作, 随后成骨细胞在破骨凹陷处进行骨形成活性, 一个完整的周期内骨形成的时间远远大于骨吸收时间, 一旦被破骨细胞吸收骨质形成的凹陷不能被形成的新骨填满时将会发生负平衡,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发展, 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时, 骨折的发生将不可避免[10,11]。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骨吸收作用与骨形成作用的平衡被打破, 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增强成骨细胞活性能促进骨基质形成, 促进骨的矿化形成, 增加骨密度[12,13]。因此, 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原则。研究表明, 高血脂也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并发症,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已有报道[14]。本实验旨在研究本医院所购买的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是否对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具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新生SD大鼠选自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 实验方法

1.2.1 成骨细胞的制备

取新生SD大鼠胎鼠 (24 h内) , 在无菌操作台中取出颅骨, 剔除骨头上黏附的结缔组织和血管, 双抗浸泡数分钟后剪碎, 用0.25%胰蛋白酶 (不含EDTA) 37℃水浴预消化后, 弃上清保留骨片, 骨片中加含0.1%Ⅰ型胶原酶37℃水浴消化15 min后, 取消化液离心10 min, 得到成骨细胞, 重复上述胶原酶消化步骤, 共消化6次, 得到的细胞用10%的胎牛血清DMEM培养液置于37℃, 5%CO2培养箱培养, 24 h换液, 以后每隔2~3 d换液1次, 传代。

1.2.2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作用

细胞以3000个/孔细胞接种入96孔板, 第1列为空白调零。细胞接种24 h后, 加入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 使终浓度分别是:10-4、10-5、10-6、10-7、10-8g/ml。加药后分别作用24、48、72 h, 实验结束前4 h加20μl的MTT (5 mg/ml) , 继续在37℃、5%CO2条件下孵育, 随后弃去培养液后加二甲基亚砜150μl, 振摇10 min后于酶标仪检测其吸光度, 检测波长570 nm, 参考波长630 nm。

1.2.3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ALP活性的作用

细胞以3000个/孔的密度接种入96孔板中。24 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普伐他汀, 使终浓度分别是:10-4、10-5、10-6、10-7、10-8g/ml。测定药物作用后第5、7、9天细胞的ALP含量。步骤简单描述如下, 弃培养液, PBS冲洗, 加入细胞裂解液50μl, 超声裂解10 min, 加入含25 mmol/L二乙醇胺, 1 mmol/L氯化镁和6 mmol/L PNPP的反应液100μl, 37℃放置30 min, 然后用0.1 mol/L的Na OH 50μl终止反应, 在酶标仪于405 nm波长下测定OD值。样品OD值在ALP标准曲线上读取酶活性值 (U/L) 。

1.2.4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骨结节形成的作用

采用维生素C和p-甘油磷酸钠诱导新生大鼠成骨细胞成熟矿化, 普伐他汀5个浓度处理18 d后, 取尽12孔板各孔培养上清液后, 用PBS冲洗培养板2次, 95%乙醇固定10 min, 用PBS再冲洗3次, 各孔均加入0.1%茜素红1 ml, 于37℃下放置30 min, 蒸馏水冲洗、甩干。于光镜下观察, 以红染、边界清晰、短径>100μm的标准, 于40倍光镜下对各孔分别计数, 各孔均重复3次。

2 结果

2.1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增殖作用

成骨细胞增殖在决定新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普伐他汀浓度为10-4、10-5、10-6、10-7、10-8g/ml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见表1, 图1。

2.2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ALP活性的作用

ALP是反映成骨细胞分化早期活性的特异指标, ALP在成骨细胞分化早期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其表达的多少能反映出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在普伐他汀不同浓度的刺激下, ALP活性显著升高。见表2, 图2。

2.3 普伐他汀对新生大鼠成骨细胞骨结节形成的作用

在细胞外基质矿化期, 是以骨结节的形成及数量为特征。骨结节是分化成熟成骨细胞形成多层叠加的结节样结构, 同时骨结节是衡量成骨细胞分化晚期活性的指标。化合物在浓度为10-4、10-5、10-6、10-7、10-8g/ml作用20 d后, 能够影响新生大鼠成骨细胞骨结节形成。见图3。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退行性骨骼疾病, 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矿化是防治骨质疏松的策略之一, 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细胞水平将普伐他汀作用于成骨细胞, 研究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本实验选择酶消化法来分离原代成骨细胞。酶消化法是指新生大鼠颅骨剪碎后, 经胰酶和Ⅰ型胶原酶在37℃水浴下反复消化5次, 收集上清液在800 rpm离心10 min后, 取细胞沉淀接种于培养瓶中得到原代成骨细胞的方法。原代成骨细胞贴壁生长24 h后更换培养基, 去除未贴壁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等杂质细胞, 待细胞长满至培养瓶底80%时进行传代培养。此后通过换液和传代不断去除杂质细胞, 细胞传至第3代时, 可得到纯化的成骨细胞用于实验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成骨细胞增殖在决定新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普伐他汀浓度为10-4、10-5、10-6、10-7、10-8g/ml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ALP是反映成骨细胞分化早期活性的特异指标, ALP在成骨细胞分化早期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其表达的多少能反映出成骨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功能状态。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在普伐他汀不同浓度的刺激下, ALP活性显著升高。在细胞外基质矿化期是以骨结节的形成及数量为特征。骨结节是分化成熟成骨细胞形成多层叠加的结节样结构, 同时骨结节是衡量成骨细胞分化晚期活性的指标。化合物在浓度为10-4、10-5、10-6、10-7、10-8g/ml作用20 d后, 能够影响新生大鼠成骨细胞骨结节形成。

成骨细胞是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细胞, 它能够表达很多种离子通道来促进骨形成, 同时在骨重建过程中能够间接的调节破骨细胞骨吸收过程, 对骨重建、骨损伤修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5]。成骨细胞增殖期细胞数量增加, 在成骨分化早期成骨细胞表达ALP并释放类骨质形成钙化沉积, 同时在骨形成过程中分泌的Ⅰ型胶原酶也能够帮助矿化形成钙化结节[16]。目前常将ALP和钙化结节作为成骨细胞鉴定的评价指标。

普伐他汀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2011年5月—2012 年4月颈动脉狭窄患者150 例, 入选所有患者均经DSA检查证实为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狭窄。排除标准:已进行溶栓治疗、脑出血、脑栓塞、脑肿瘤、颅内或全身感染、严重心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手术外伤、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精神病、意识障碍、癫痫病史、痴呆病史, 半年内服用过其他降脂药物, 服用过雌激素、卡马西平、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而影响测定结果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叶酸组48例, 男性27例, 女性21例;年龄47.4岁~78.1岁 (63.6岁±10.5岁) 。普伐他汀组52例, 男性25例, 女性27例;年龄46.7岁~77.1岁 (64.3岁±11.7岁) 。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50例, 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年龄48.1岁~78.2岁 (65.3岁±12.4岁) 。3组性别、年龄及一般状况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晨起空腹抽取肘正中静脉血5 mL, 其中2 mL血液加肝素抗凝, 混匀, 立即低温离心后, 取血浆置-20 ℃冰箱待测。另外3 mL血液不加抗凝剂于另一试管中, 分离血清后置-20 ℃冰箱待测。

1.2.2 血TNF-α、IL-6及DD的测定

使用芬兰雷勃MK3全自动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水平;DD浓度测定采用乳胶凝集法, 仪器使用德国生产的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均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狭窄程度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 (NASCET) 方法进行评估[2]。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 (<50%) 、中度狭窄 (50%~69%) 、重度狭窄 (70%~99%) 及闭塞4级。

1.2.4 给药方法

3组患者除给予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处理外。叶酸组给予口服 (晚餐后半小时) 叶酸 (上海信谊黄河制药公司, 国药准字H31020147) 5 mg, 每日1次。普伐他汀组给予口服 (晚餐后半小时) 普伐他汀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736) 10 mg, 每日1次。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给予叶酸和普伐他汀同时口服, 服药剂量、次数及时间同前。

1.2.5 观察指标

持续治疗8周后复查血TNF-α、IL-6及DD数值, 测定方法同前。观察期间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用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3组患者在用药前TNF-α、IL-6及DD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用药前后TNF-α、IL-6及DD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后3组间TNF-α、IL-6及DD浓度比较, 叶酸组与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 普伐他汀组与叶酸联合普伐他汀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颈动脉狭窄通常位于颈动脉分叉处, 此处的剪切力易导致血管内皮损害, 随后导致炎症细胞聚集、迁移和平滑肌细胞增生, 同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最终导致颈动脉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斑块由伴有炎细胞浸润的脂质核心和纤维帽组成[3]。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狭窄的形成及进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基础研究表明, IL-6为促炎性细胞因子, 在颈动脉斑块, 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中表达明显升高[5], IL-6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 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而血管内皮的损伤可通过多种反应使TNF-α释放增加, 使相关抗体大量产生, 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血栓形成。TNF-α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其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及刺激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 促使血栓形成, 并且还可刺激多种炎症因子生成, 直接发挥促炎作用[6,7,8]。DD是反映血浆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9,10],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 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最小片段, 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活性唯一确切的特异性分子级标志物, 为判断血栓形成直接而实用的指标,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炎症可导致内皮细胞受损, 内皮功能紊乱引起血管痉挛, 而血管痉挛可诱发血液瘀滞, 使血管内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最后形成DD, DD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血TNF-α、IL-6及DD水平与动脉硬化乃至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因此降低血TNF-α、IL-6及DD水平对防治动脉硬化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普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调脂药, 能通过多种途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这与其非调脂作用密切相关[10]。普伐他汀能够作用于多种炎性细胞,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叶酸是体内重要生化反应中一碳单位的运载体, 可以通过蛋氨酸代谢影响神经介质以及血红蛋白的合成, 叶酸通过参与蛋氨酸代谢来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 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1]。叶酸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但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普伐他汀组、叶酸TNF-α、IL-6及DD的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普伐他汀、叶酸对炎症因子具有降低作用, 这可能与其阻断血管炎症过程中的级联反应,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血管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普伐他汀钠】相关文章:

上一篇:会计处理准则下一篇:《我的妹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