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2024-05-04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精选十篇)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1

关键词:“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社团,育人

一、“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特点分析

1. 自我意识强,易引发自负、自卑等心理。

当今的“90后”一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关爱,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的要求往往都能得到家庭的支持,造成他们自我意识强的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然而,在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经济困难学生心中,经济条件落后、兴趣特长较少,只能依靠努力学习才能获得他人肯定的心理落差大,从而引发自负、自卑等心理障碍。

2. 自立自强但又自尊敏感,矛盾化心理严重。

“90后”经济困难学生大多能意识到个人的困境,努力寻找突破困境的办法,常借助国家助学政策资助、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缓解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他们独立、肯吃苦、自理能力强。但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并不愿向周围同学表露自己拮据的生活状况,不愿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难以信任他人,只希望通过个人努力减轻父母重担,这又往往成为他们在学业、个人成长和勤工助学之间的矛盾[1,2]。

3. 团队协作力差,自闭现象加重。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90后”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已接近100%,即使是经济困难学生也不免使用此类电子产品。然而,网络除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性外,网络依赖也成了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对“90后”的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虚拟世界中的生活可以让他们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苦难经历,加上由于经济困难产生的自卑感和物质基础薄弱导致的精神上的文化差距感强烈,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越发不愿与同窗交流,不愿走进团队与他人共事,不愿在学习、生活中互助,“懒、宅”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更多地沉浸在手机和网络中,周而复始,变得自闭,不愿与他人交流。

4. 感恩和诚信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使子女认为父辈他人的给予是一种天经地义,即使遭遇困难和问题也有父母和亲朋帮助解决,加之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催化剂作用,使得当今“90后”大学生中的一些人相比以往时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更加淡薄,受到挫折后的承受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减弱,因此,在各大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国家资助而认为理所当然受助、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今年受助明年无法受助时高频投诉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社团育人模式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高校资助社团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帮扶的群众团体,是当今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平台和“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的精神激励载体。高校资助社团除具有一般社团的拓展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等功能外,还具有可个性化关注和监测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总体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等积极作用。

1. 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升“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因经济的原因,在日常消费、衣着、生活必需品等方面比较拮据,导致物质贫困,还会因与家庭经济富裕的同学之间的比较而引起一系列心理方面不适应的情况,例如敏感、焦虑、自卑、自闭等。参加资助社团后,由于不少成员境况相似,遭遇相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间往往会相互吐露心声,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敏感、自卑等情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 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接触互联网信息、等的机会较少,因而软件使用、资料查找、文献搜索等方面处于弱势[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学习和个人视野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差距较大,对陌生的校园环境排斥心理更强,更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较少参加校园活动,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所欠缺。通过社团这个平台,让学生自行策划、组织电脑专题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化被动为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提高“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应大学校园比较慢,相对于其他人可能在学习方面比较薄弱。借助社团育人模式,给“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方面相互帮扶[4]。另外,利用社团成员多、思维多元化等特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队参赛的机会大大增加。学校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创新实践比赛等,再对其项目给予一定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4. 社团育人模式有利于增强“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和诚信意识。

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加之独生子女政策这一催化剂作用,部分“90后”大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相比以往时代的大学生感恩和诚信意识更加淡薄。从资助的角度看,经济困难学生是受助者,然而,存在少数大学生认为受到国家资助是理所当然、国家贷款违约率高、今年受助明年无法受助时的投诉等现象。以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义教、义卖、募捐、走访孤儿院、养老院等活动,通过一定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形成感恩心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转变。同时,利用网络、校报、讲座、征文、漫画展等形式,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社团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的路径探析———以建立二级院系“蒲公英”爱心社为例

“蒲公英”爱心社,旨在为高校二级院系内的“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锻炼、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平台。爱心社是以学生为主导,按照二级院系分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教师指导和学校资助育人服务中心引导的双重管理模式,要求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需要评定受助资格等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以自愿为原则参加社团内的育人计划或其他活动项目,通过建立与受助资格挂钩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全面提升“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 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资助和育人工作。

在二级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教师指导下,由各年级各班推选出具有公信力的优秀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班级院级考核竞选、学校资助服务中心审核,最终产生爱心社骨干成员,服务于爱心社成员和院系内全部经济困难大学生。梯度性的管理团队,除了具备开展资助育人性质的社团活动职责外,还服务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日常资助工作,如统筹协调各班负责助学工作的班委,统计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三金、社会助学金等的情况、宣传国家和学校“奖、助、勤、减、补”相关助学政策等,有效实现“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2. 制订以“蒲公英筑梦”为主题的多维度育人计划。

根据不同年级“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育需求,制订不同维度的育人方案,从思想、修身、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科技创新、实习实践等多个维度,制订和实施一系列育人计划,如“每日晒一课学习笔记”学习计划、“每月参与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修身计划、“每季度分享一本好书”读书计划、“每半年做一次实习实践”工作计划等,要求爱心社成员自主选择并参与其中几项育人计划,培养分别在学习、管理、创新技术等不同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高素质人才。

3. 在诚信、感恩、励志、理财教育四类“蒲公英育人”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开展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常规性诚信宣传、感恩教育、励志修身、生活理财类活动,如“励志人物交流会”、“爱心书屋·爱心超市”、“理财小能手”、“传递亲情,书信传情”母亲节特别活动等。在四类育人活动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常怀感恩之心、励志成长成才、端正人生观价值观。

4. 组建“公益100”服务队,鼓励爱心社成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和公益服务。

以公益100服务队为平台,积极与敬老院、社区、中小学校、救助站、医院诊所、少年宫等的沟通,让学生走出封闭的校园。让每位受助学生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同时,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受助”到“助人”的角色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 利用新媒体进行助学育人栏目宣传。

在此栏目下,将国家资助政策、贷款工作的相关内容及日常助学工作等进行推广,设立“我的成长成才之路”分享板块,由经济困难学生撰写个人成长故事。在新媒体宣传推动力下,引导学生解读政策、了解助学工作和品读他人先进事迹,从而激励受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语

学生社团堪称当代大学生的“第二课堂”,“90后”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作为当今高校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可借助社团平台,融入思想教育,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形成专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芳.经济帮扶+思想教育+能力培养——高校90后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4,14(3).

[2]陈博,台炳龙.“90后”经济困难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3]贾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1(7).

[4]刘俊杰,杨颖.推进贫困生社团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西部,2012,2(3).

90后大学生的情绪问题 篇2

——浅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近些年来,校园事件层出不穷:凶杀,自杀,群体冲突,投毒······种种看似不可能出现在大学校园的事情却真真切切地发生着。事件反映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人际敏感,强迫症,思维焦虑,忧郁症的人数也在大大增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人文关怀显得更加重要。

一、90后大学生在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人的青年期是心理发展变化最急剧,心理活动最活跃,心理过程最复杂,心理现象最丰富多彩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之中,大学生情绪最容易受到波动,因此也容易在人际交往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1、认知的敏锐性:在青年期,人的认知活动处于人的一生中最活跃,最发展的水平,在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准确、清晰、迅速、敏捷。在这样的思维形之下,大学生能迅速接纳新的知识,整理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用辩证,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但是同时也会有其负面作用,敏锐的观察会让自己变得敏感,情绪不稳定,尤其是在和室友相处的时候,敏感会导致对平常问题的不理性思考,而使得人际关系不能稳定友好。

2、情感的复杂性:青年期中情绪情感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复杂并且矛盾。尤其是我们这一代90后大学生,我们以独生子女的身份成长,使得情感中的两极性和内隐性更加的明显。我们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却难以证明自己,我们崇尚自我但又在环境下从众。成长过程中缺乏同辈亲人的交流让我们习惯掩饰自己的情感,和父母的代沟也让我们的外部行为与内心体验并不一致甚至相反。当我们离开家门走入大学时,性格、情感、习惯等各方面的冲突导致了人际交往的矛盾。

3、自我意识的强烈性:其反映在自尊心的发展,强烈的自我关切意识以及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这种发展本是青年发展中所需的,但是过分强调“自我”就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不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等。这种性格特征也是对人际交往极为不利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难和障碍

1、适应性困难:表现在大学生初涉社会,难以独立处理这种从未经历的复杂人际关系。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空间扩大、交往范围拓宽、交往频率提高、交往自主性的增强,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了失意、压抑、焦虑、恐惧等心理,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问题。

2、认知调节困难: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自己,也需要了解他人。把握住双方的性格特征、价值取向,从而采取恰当的交往方式,否则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和谐。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对人际关系认知的困难。尽管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相对社会中人际关系要简单、单纯。但就我们而言也是趋于多样的。正确认识双方关系采取正确的交往策略也是90后大学生的一个困难。

3、人际交往观念问题: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容易导致人际交往观念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人际交往的盲目观念,另一种则是恐惧观念。盲目观念体现在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广种薄收”的心理,认为广泛交友必有收获,而

出现强迫行为,使得交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朋友。而人际交往的恐惧观念体现在过度谨慎,甚至惧怕人际交往。此外还有一种呈现度越来越高的观念——冷漠观念,在90后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突出。我们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缺乏对集体主义的教育。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活中鲜有“主动打扫宿舍卫生”“帮舍友打开水”的事情出现。

4、人际交往方式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人际交往方式已经具有了功利性,实用性及虚假性。这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顺利开展的障碍,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尴尬境地。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将“对已有用”作为交往的标准,趋炎附势,不讲是非;表里不一,口蜜腹剑。这些问题都是在90后大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只有采取互利性和利他性的交往观念和方式,才能在与人相处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5、性格障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与同龄青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现交往中的性格障碍。其中包括羞怯、性格闭锁、内向、抑郁等。以上性格都会导致难以实现有效的沟通,出现人际问题,并且因相同原因而无法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大问题。

三、原因分析

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开始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的结合。价值评价变得多元化,人的思想越来越难以统一,思想开放新潮的90后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各种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中,无形增加的困扰,历练着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不完善意识和观念,在反复实践中不断进行着比较检验。因此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矛盾与冲突也会不断出现。

2、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其具有追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部分大学生曲解了对此的认识,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关注彼此的利益关系,也使得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具有了功利主义色彩。

3、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的人际交往范围更加广泛,但是在网络这一特殊环境中,我们可以随意发泄,可以完成很多现实生活中原本必须面对面才能解决的问题。过多的暴力和虚假身份也引发了大学生对矛盾处理的暴力倾向和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这导致了90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交往质量下降。

4、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需要优化,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使得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人格、综合素质、正确观念和自我调节等各项能力的调节和培养。当这一代人被赋予大学生这一角色时,其实际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存在落差,便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遭遇了种种困难和障碍。

5、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及长辈的过多溺爱,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并带入到了人际交往了过程中,对他人要求高于自己,从而构成了人际交往了屏障。同时因为缺乏横向血缘亲情和矛盾的体验,与同龄人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和分享的意识能力不足,从而形成人际冲突。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3

一、“80、90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一)知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80、90后”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高,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获取、处理及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在工作中富有激情和创意,喜欢突破常规,大胆创新,挑战自我,追求成功。

(二)价值观多元化,自我意识强,团队意识弱。“80、90后”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他们更认同个人本位,强调自我,追求自我,更加关注自我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崇尚自由的工作环境、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宽松的组织工作氛围,团队归属感较弱。一旦现有工作不能满足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需求,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就会选择通过流动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和价值体现,因此对石油企业的忠诚度偏低。

(三)竞争压力大,抗压能力差。随着社会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工作节奏的加快,“80、90后”承受的职场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剧。而他们的成长环境相对优越,经受的生活挫折少,步入社会后对生活的期望值高,一旦受到打击后容易产生受挫感,抗压能力较差。

西北分院的“80、90后”以高学历层次科研人员为主,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员工他们还具有以下的特点和心理需求:一是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掌握着本领域、本专业或本学科的知识前沿并努力付诸于实施,他们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更加灵活及宽松的学术组织氛围。二是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就感,往往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或团体的尊重,他们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将其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三是有较强的独立性,为了实现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的成就和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他们更倾向于在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不同岗位之间流动,以便全面掌握本专业或技术领域内的不同知识和技术,为自身和单位发展奠定技术和知识积累。

二、影响“80、90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原因

(一)石油企业文化。目前部分石油企业以“单向控制”为主、以 “惩罚”为导向,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崇尚“尊重、自主”的“80、90后”来说,不仅伤害了其感情,影响其创新激情,还降低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同时,封闭、艰苦、半军事化的石油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势必影响员工对石油企业的忠诚度。

(二)薪酬福利待遇。“80、90后”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良好的福利条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80、90后”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机会。良好的发展机会,如培训和晋升、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几乎是所有员工关心和追求的目标,“80、90后”更注重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

三、“80、90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培养途径

(一)创新管理理念,构建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一是要树立开放、平等的管理理念,与员工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伙伴 ”式的管理中,管理者与员工处在持续的沟通与共识、信任与承诺、合作与支援、授权与赋能的互动之中。二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定期通过网络、微信、报纸或会议的形式传递石油企业信息,积极吸纳员工代表参与企业的各级管理工作,使他们产生增强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工作选择权,鼓励员工自主选择岗位,对内部空缺的岗位率先在内部进行公开招聘。

(二)通过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80、90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企业应树立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员工看成是单位最重要的资产,尊重员工个性和才能的发挥,鼓励科研技术人员参与科技决策活动。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履行单位责任承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平的奖励和晋升制度、明确职责和工作角色、提供良好的福利、解决员工生活上的困难等满足科研技术人员的合理期望。树立员工是单位战略合作伙伴的理念,共同塑造一个有意义、有挑战性的愿景,深刻影響员工心理需求,使个人发展需求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三)完善管理机制,倡导员工自主管理。一是要充分授权,让知识型员工自主工作,管理者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协助员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推行弹性工作制。适当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自由式管理方式,明确工作任务总量,不硬性规定工作时间。

(四)加强职业生涯引导,促进共赢发展。”企业应该采取双重职业发展途径的方法,满足员工不同价值观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一是在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设置“双重”的职业发展通道,畅通不同价值取向的员工的发展通道。二是加大员工培训力度,为员工创造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员工价值。一是要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使员工的薪酬和本人的能力、业绩和价值相匹配。通过良好的薪酬和福利体现石油企业的公正和公平,体现员工的价值,有效稳定和激励员工。二是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应主要依据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工作业绩来进行激励。三是提供平等的发展、晋升机会。要充分创造条件,敢于让他们承担能够促进其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激发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4

消费是人类每天都会进行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生理或安全需要, 更多的是社会和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这背后反映的就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引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而不健康的消费理念则会增加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

90 后作为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和未来的社会接班人, 研究其消费理念有着重要意义。而90 后大学生与90 后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参照群体不同、可支配财产不同等的影响, 导致这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将这个群体分开研究, 再进行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群体的不同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二、数据情况

1.90 后农民工自然情况特征:从调查情况来看, 男性占到46.99%, 女性占到53.01%。从收入情况来看, 收入曲线大体呈正态分布, 其中2000 元~2500 元占比最多, 达到26.78%;其次是2500 元~3000 元和1500 元~2000 元, 占比分别是25.14%和20.22%, 三者之和达到72.13%。平均收入是2370.219 元。

2.90 后大学生自然情况特征:本次调查中, 男生占比是33.49%, 女生占比是66.51%。从收入情况来看, 1000 元以下占比最多, 达到55.35%;其次是1000 元~1500 元, 占比是16.28%, 两者之和是71.63%。平均收入是1401.163 元。

由此可见, 步入社会的90 后农民工的收入比在校园生活的大学生高很多。

三、消费理念对比

1.通过spss17.0 进行数据分析, 发现90 后农民工和90 后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差异比共性多。

由上表可以看出, 大学生相对更注重价格、实用性、外观。在流行程度和品牌上两者是持大致相同的态度。

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 两者在“名牌的东西贵点是应该的”、“我赞成分期付款, 超前消费”、“您平常在节日和人情方面的支出会给您造成压力吗”、“实用比流行更重要”、“促销处理的商品也不错”这五个观点上存在差异。

由此分析得到, 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 对品牌有了一定的认同。并且消费理念也更加前卫, 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容易, 因此更赞成超前消费。同时大学生也更注重人际交往, 礼尚往来更频繁。但在进行自我消费时, 还是更加理性, 注重实用性和价格。

农民工相对与大学生来讲, 不是很注重价格和实用性。受周围的参照群体影响较大。存在过度消费的情况。

四、结论与建议

90 后大学生相对于90 后农民工, 由于可支配财产较少, 因此消费也更加理性。但90 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更为与时俱进。虽然两者的消费理念有所差异, 但两者对生活的满意度无差异, 都是更偏向幸福。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由于90 后农民工追求城市生活, 存在非理性消费。因此应该对他们加强引导, 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

2.企业在做营销组合策略时, 要更加注重流行程度和品牌策划。因为这两项是这两个群体都非常在意的。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发现, 90后大学生和90后农民工消费理念存在很多差异。并且大学生相对于农民工, 消费更为理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90后农民工,消费理念对比

参考文献

[1]潘芮.新老两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4.

[2]曾全声.新生代农民工符号消费调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3]宋向华.90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90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参考 篇5

“同学你好,请问你要吃点什么,我们的美味悠长汤品都是熬制了3个小时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脸文气的范宏伟拿着菜单、端着盘子在小店里忙活着。

他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同时也是这家“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中餐馆的老板。2月29日开张以来,每天中午,慕名而来的师生会将小店挤得水泄不通。

中午12:30左右,南林大美食街香樟苑一家名为“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的中西合璧的餐馆门口,排起了长队。

“听同学推荐说这里环境不错,饭也好吃,而且不贵。”一位排队等候的同学说。这间只有20多平米的小门面房,只能容纳21人就坐。别看空间局促,内部装修却有模有样,米黄色的墙纸、柔和的灯光、墙体四周的烤漆玻璃,整体环境显得挺高雅。

由于还在试营业阶段,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只有七八种餐品,例如萝卜排骨饭、鸡腿汉堡、玉米排骨饭......价格从10至12元不等。

“我们的美味悠长汤品都是要熬制3小时的。”面对每一位光顾的客人,店老板范宏伟都热情推荐着,“我一下课就赶过来了,中午人多,我得帮着搭把手。”

南林大高分子专业的姚立正是第二次来店里吃饭了。“10块钱能吃到一顿美味营养的套餐,很实惠了。”

他还是大学生,南林大的老师在微博上力挺他。

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老板范宏伟还有一个身份--南林大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大三学生。去年11月,他就开始张罗着要开一家自己的餐饮店。

今年2月29日,小店开张。为了攒人气,范宏伟还为每位顾客提供一份小挂件,凡是领到8、18号牌的顾客还能领到10元钱的红包。

“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前两天都是不赚钱的,刚开张,要先赢得口碑。”现在,范宏伟的小店每天营业额有3000多元,毛利1000多元。“我们还请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总部的特级厨师为我们开配方调汤料。”

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小店的开张,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南林大老师孟祥远在微博上力挺范宏伟,“西餐套餐和汤味道不错,关键是不添杂料,货真价实又放心。”

现在,范宏伟每天的生活紧张有序。如果没有课,他会在上午9点到店里帮忙打打杂。而中午12点至1点的黄金时段,是美味悠长快餐加盟店最忙碌的时段,点餐、送餐、收银,范宏伟什么都要干。当接待完一天的客人,打扫完卫生经常是晚上9点了。

1.90后学生的创业故事

2.五位90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3.90后大学生的创业故事

4.90后网络创业故事

5.90后情侣创业故事

6.90后微商创业故事

7.90后女孩“手机恋人”创业故事

8.90后客家妹子的创业故事

9.90后成功的创业故事

浅谈“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6

关键词:价值理念;形式原因;引导对策

社会成员对社会上的种种行为、事件进行评价,或者是在众多目标中选取与自我需求相符的准则,这就是价值观。日常生活中,某个人的行为举止,对事物的态度与评价往往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价值理念,价值观为世界观的中心,同时也是推动人实施某项行为的内部力量。

一、当前“90后”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1.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政治态度,价值主体自我化

“90后”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与命运非常关切,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新事物,对新事物有较好的接受能力,积极探索各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例如,报纸、电视、广播,其中互联网是他们运用最多的信息获取工具。

当前,“90后”大学生不断成熟,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现如今,很大部分的“90后”学生对其个人私利尤其关切,而忽略了对他人与社会的关注,未能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很多时候为了能够保障自己的个人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一些学生拒绝参加集体、公益活动,没有形成积极的助人理念,常常为了追逐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

2.思想务实,价值取向功利化

“90后”大学生往往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从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独立能力,认知社会关注自强自立晋升。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要多学一些知识、多掌握一些技能,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得以立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激励体系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社会文化出现了世俗化与功利化的趋势,导致人们因为过于追求物质价值而忽略了精神价值的建设。很多大学生都过于注重功利与实惠,将焦点集中在个人利益与物质享受,一味追求富裕的物质享受,社会理想与社会责任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原因

“90后”大学生群体非常特殊,他们追求人格的独立。因为大学生涯是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群体非常容易构建起自我的特性理念,笔者下面将详细阐述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

1.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困扰

置身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由于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社会经济逐渐实现了转型,大学生价值理念不再单一,价值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我们对于价值观理论的宣传,却凸显出一些不足,尽管向西方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却未能正确分析并判断西方价值观,片面地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尊重个体利益,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却被忽略。将焦点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却忽略了思想道德、价值理念的建设与世界观的塑造。

2.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倾向

个体接受教育源于家庭,家庭教育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小孩的价值理念,小孩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难以磨灭,很多人都认为对其价值观形成造成最大影响的是家人。但是,现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成年人价值理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的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家庭教育普遍上呈现出重智轻德的问题。家庭教育被学校的应试教育所代替,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教育。

3.学校教育中的严重歪曲

学校教育同样出现了“重政治轻道德”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校的德育教育都被认为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政治形势的需求往往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没有足够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参与政治学习与众多社会政治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与方法,没有重视学生国民基础文明教育,忽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积极向上的道德理念。此外,并没有妥善处理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道德教育成果的操作性问题,虽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与众多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人员都将关注点集中于此,成功将系列教育机制与众多教育成果评价指标机制构建起来,但因为并未得以健全,使得其认可度低,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普及。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问题

相对于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更关注自身利益。为人处世更加自我,过于注重个性的表现,导致任性行为时常发生。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不能秉承着自以为是的姿态。人要想获得成长,就一定要常常反思,在生活中反思自我,总结自己的好与不好,从而增强认识,防止因为目标定位失误造成无可挽回的失败。不管是对于学习还是生活,现代的大学生都缺少对自我的反洗,因此虽然价值定位错位,但因不能及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朝着错误的道路一错再错,最后不得不为自己的物质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90后”大學生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多元的价值理念直接导致众多“90后”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的困惑。当今时代是价值观的革新阶段,存在着众多价值理念,大学生要想解除其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就要将先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成功构建起来,让大学生能够有参照的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此处所述的主导价值观。

2.尊重“90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给予大学生自我发展理念足够的尊重,贯彻落实“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准则。大学生要想对其自身有正确的认知,就一定要构建起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实现社会化,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此外,还要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改正不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例如,过于追逐个人私利,忽略集体与社会利益,让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与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

3.强化“90后”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

在对大学生实施价值理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市场经济所提倡的效益、竞争、开拓创新等意识融入其中,让大学生不仅仅具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意识,又注重团队的协作沪指;不仅能够实现创新,开创新的局面,还可以做个守法的好共鸣;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还不会忽略社会义务与责任的履行与承担,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优化。

4.鼓励“90后”大学生学习典型

先圣孔子曾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意识地培养“典型”,通过当前的评奖评优机制,在国内众多地区的学生内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开展宣传活动,将学生的突出事迹进行挖掘,通过众多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大会表扬等形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学习这些优秀代表,设定时间进行阶段总结大会,对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

[2]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

[3]宋仕平,刘雪菲.地方高校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以三峡大学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1.

[4]谭力源.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王欢,祝阳,刘颖,等.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J].现代情报,2014.

论90后知识型员工管理难点及对策 篇7

一、90后员工特点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 是指于1990年至2000年之间出生的中国公民。不同时代的人在出生和成长环境方面有着较大差异, 其中90后的成长环境显然要比70后和80后好得多。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与上两代人相比, 90后的物质条件更为优越。同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国外文化不断涌入, 这给90后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信息, 使90后的思想更加活跃和前卫, 具备更为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 90后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长, 比70后和80后更具备互联网思维, 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 更加独立。

但是, 与70后、80后相比, 90后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90后仍然以独生子女为主, 家长的宠爱容易导致90后过度自我, 敏感而自私, 心理脆弱。因此, 90后也被一些人称之为“迷茫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

二、90后知识型员工特点

与其他员工相比, 90后知识型员工掌握着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 90后员工无疑具备强大优势。同时, 90后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这就使得90后更乐于接受挑战, 并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当中更好地施展自身能力。此外, 90后员工更富有工作活力, 更乐于接受新鲜技术和知识, 使得这一群体对于企业的发展将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90后知识型员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非常容易气馁和失去工作积极性, 这与90后的个性特点之间有着较大关系。同时, 90后知识型员工虽然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互联网技术, 但是由于获得知识的渠道比较封闭, 也造成90后难以与其他员工相处, 团队精神弱, 使企业协作面临更大的管理难度。

三、企业管理90后员工难点

1. 无差别化管理导致管理困境。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多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 对企业员工一视同仁, 管理制度较为滞后。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沟通断层等客观因素影响, 90后这一特殊群体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极大不满, 很多90后员工不愿服从企业管理约束和绩效考核制度, 工作积极性不足。

2.90后知识型员工需求不明确。90后知识型员工对于工作的需求与其他员工存在较大差异。70后、80后员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 他们渴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并且对薪资待遇的需求度较高。而反观90后知识型员工, 在转型迅速、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 他们对于工作氛围的关注度更高, 对薪资待遇的要求其次, 而对于职业发展的看重则要低的多。

3. 激励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对于70后和80后员工, 多数企业通过薪酬福利激励政策便能够达到良好的鼓励目的, 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是, 这样的激励政策用在90后知识型员工身上, 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90后知识型员工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低于其他年龄段的员工, 90后知识型员工的生活压力和生活负担较小, 他们崇尚的是更多的是尊重和认同, 而非简单的物质刺激, 而且喜欢即时性激励, 年度绩效对他们来讲周期太长。

四、90后知识型员工管理对策

1. 研究差别化管理方式。

随着90后步入企业工作岗位, 企业应该尝试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加强对90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首先, 企业应该分析和研究90后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点, 针对员工特点采取合理的有效交流方式, 给予员工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充分增强员工信心。其次, 企业文化应该更多的融入现代文化思想, 加强对90后知识型员工的思想引导, 使其能够真正的关心企业发展, 融入到企业集体当中。

2. 实行柔性管理, 增强制度灵活性。

90后知识型员工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 对呆板而严苛的企业管理制度有较大意见。因此, 针对90后知识型员工的这些性格特点, 企业必须要适当转变管理模式, 采取柔性管理模式, 限定工作任务量和工作目标, 而不去严格控制员工的工作实践和工作方式, 更好的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90后知识型员工工作能力。

3. 优化激励政策, 注重情感激励。

90后知识型员的物质追求显然要弱于其他年龄段员工, 单纯依靠薪资福利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显然是不够的。为此, 企业应积极转变激励方式, 从单一的薪资激励转变为情感激励, 更多的对90后知识型员工进行情感激励, 提升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满意度, 提升员工忠诚度。

五、结语

90后知识型员工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基于90后特殊性格特点, 企业必须要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 采取更为科学的激励政策和管理手段, 以优化企业员工管理效率, 提高90后知识型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8

一、高校“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 从社会对困难生的理解上来看。

社会过多的还是考虑学生的经济条件, 因此, 对困难生的资助更关注形式上的资助, 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关注。目前, 一些人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解, 更多的是关注他们是否需要经济上的援助, 对这些困难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缺乏耐心和关注;然而, 从人的发展过程来讲, 对困难生的教育不能一味地只进行物质上的资助, 尤其是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 因为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 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也往往只是相对的贫困, 在资助方式的选择上, 就需要不仅要照顾到学生的经济因素, 同时还得注重对学生精神层面上的照顾, 让资助具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更多地体现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 学会接受资助, 学会感恩社会, 而当前的资助明显过多且片面关注了前者。

(二) 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上来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置上, 没有紧跟“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特点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主见、自主意识强, 许多“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在生活中更是表现得同时自尊心极强, 也相当自我。如何帮助这批学生平稳度过大学生活, 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养, 除了要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外, 还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 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出现问题后要进行心理干预, 还要不断适应他们的心理变化, 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康, 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学生发展的前头;目前的高校更多关注学生普遍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持续关注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学校课程管理上, 部分高校采取“一刀切”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虽然广泛开展, 但真正把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一些高校还做得很不够。

(三) 从“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反馈的情况来看。

由于资助形式过多地集中在物质方面, 同时在进入大学以前, 多数“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没有进行完整的励志和感恩教育, 一些学生自我地认为资助政策是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应有之义, 从个人的情感方面更多的学生会认为, 国家的资助项目就是应该的。因此, 从资助的最终结果来看, 经济上的援助一时间确实能够帮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生暂时地渡过难关, 甚至可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也因此落下了“一味地索取不知回报” 腐朽落后的人生态度, 使得这些学生变得心中只有自己, 没有别人;与人交往上更是变得自私且冷漠, 缺乏必要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更谈不上感恩。

二、形成“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因

(一)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 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社会中各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都会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敏感, 多元的价值观的传入更易导致他们思想上形成偏差, 时代的发展没使他们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 反而留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一方面, 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长大、生活,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 他们表现得自我意识太强, 形成了不良的心理自我, 影响到了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 经济的发展, 改变了原有社会价值体系。“90后”生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时代, 虽然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 但“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也都是家里的“小太阳”;这使得他们在成长的过程过于轻松, 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差, 也缺乏吃苦的精神, 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原因生活上并不感受到贫困, 也不接受贫困的现实;他们更多地关心自我, 注重自我的实现, 习惯于从家庭中索取, 享受生活,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缺乏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意识。

(三) 学生在情感表达的方式方面, 出现了新的特点。当前, 一些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心理不健康, 而是面对新的环境产生了困惑和迷茫;学校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更多是关注“90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味地强调去解决问题, 过于纠结对学生不良情绪的引导, 在学生心理问题上重治疗轻预防;没有研究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选取适应他们心理和教育需求的方式, 更没有做到对不同群体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 真正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三、加强“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重点加强对“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做到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学校首先必须做到入学即进行心理普测,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建立心理档案;其次,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使“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从中学到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树立起稳定的情绪, 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成熟的心理;最后, 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工作, 充实心理学师资, 开设针对“90后”贫困生的心理咨询热线, 帮助“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二) 通过相关政策的引导, 加强社会对贫困生的资助, 引导学生“自我资助”。引导“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既要发挥“90后”贫困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又要发挥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出台了不少资助措施和制度, 但资助政策更多的要帮助困难学生, 我们应该有更多地政策帮助和引导困难生同学, 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例如“勤工助学”等政策的实施, 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帮助, 同时又教会他们学会创造, 避免消极接受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努力向上的斗志;十分有效地提高“90后”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通过自我教育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内化、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 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此, 从这一点上来讲, 就要求“9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切实树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 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 时刻意识到肩上的责任, 正视眼前暂时的经济困难, 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 最终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四)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应融入感恩教育理念。首先, 家长自身应该具有感恩意识, 言传身教, 正确引导孩子;其次, 家长对子女要正确施爱, 不能溺爱, 要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教导他们学会感恩, 要让他们意识到, 别人对自己做了好事、帮助了自己, 自己就应当感谢;最后, 学校教育中要多开展感恩教育, 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同时, 帮助他们树立起感恩、道德等主体观念, 增强个人感恩意识, 完善个人人格, 将感恩教育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 自觉地实践于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马松.常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咸冬英.高校贫困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9

笔者成为一名教师已经几十年了, 学生用当下时髦的分类方法来分也从“80后”“90后”变成了现在几乎人人喊头痛的“00后”。但无论是几零后, 在笔者心中, 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从未改变, 孩子们也总是孩子们, 他们缺少的同样是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他们的本质从不是恶魔, 而是天使。

回想笔者教育过的第一批“90后”的“小皇帝”们, 他们其实并不像外界所说的不懂事和骄纵, 只是在成长过程中, 缺少别人指引他们原则和底线的问题, 于是笔者尽量和家长沟通, 提醒他们发现问题, 原来多数家长也有同样的感受, 说又说不得, 打又下不去手, 孩子哭闹一阵, 家长只能妥协。笔者建议家长找一个机会, 狠下心, 让孩子意识到关于原则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堂上, 笔者也从一个说教者, 变成一个引导者, 让孩子自己认识到生活中, 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疼爱。渐渐的, 笔者发现, “90后”的孩子恰恰因为自己是独生子女, 反而在理解了父母之后, 成为最快懂事的孩子。

而“00后”, 则被社会媒体形容最妖魔化的一代, 他们甚至已经不是“小皇帝”而是“小恶魔”。可在笔者看来, 他们似乎比“90后”更可怜。

他们拥有最大的物质化生活, 但他们缺少精神的满足感。这一代孩子, 经历了最好的年月, 父母、长辈, 所有的人都将最好的给予他们。笔者不禁开始忧虑, 他们离开这些虚拟的高科技, 在现实生活中, 要如何与他人交流。

追根究底, 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娇惯与懒惰,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要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忙工作, 忙业务, 却没时间陪伴孩子, 为了省事, 他们提供给孩子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来代替成人的陪伴。孩子好奇心重, 对游戏这些新鲜的东西很容易被吸引注意力, 然而, 电脑却不能提供的是对性格的教育和引导。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性格怪癖, 不喜欢与人交流。笔者在班上发现, 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对于友谊越是冷漠, 笔者知道, 他们不是喜欢朋友, 而是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同时, 孩子们的眼睛太脆弱, 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不近视的。科技帮助了社会的进步, 却空虚了孩子们的童年, 这不得不说是可悲的。

笔者在班上发起号召, 小朋友不允许佩戴手机, 如果有事情, 完全可以由老师转达, 课余活动, 也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可以大家一起参与的游戏, 主题班会上, 笔者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家庭, 父母, 很快大家就发现, 不管彼此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人都是最幸福的孩子, 都有其他人羡慕的地方。孩子们都是天使, 一旦他们交流起来, 很快就可以成为朋友。笔者不希望他们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童年最纯洁的友谊。

二、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

现在的孩子, 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却有更少的选择权利。作文、数学、英语、钢琴、二胡、古筝、舞蹈、跆拳道等等, 这些五花八门的学习和特长让很多家长挑花了眼。我们看似为孩子提供了越来越多种的选择, 培养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兴趣, 然而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想从小培养孩子艺术情操的家长, 都没有考虑过, 孩子的童年是否应该更简单更单纯一些。很多家长都强调, 如果现在不逼迫他们学习, 长大后, 他们看到别的孩子成功, 看到别的孩子拥有才艺, 他们会恨我当年没有狠心逼他。的确, 也许孩子真的会恨你会后悔。可是没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谁能补偿, 又有谁能不后悔。

三、教会孩子认识错误, 家长正确引导

由于社会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孩子, 越来越成为所谓的“小大人”。他们聪明, 对新鲜事物接受很快, 会使用网络, 会从大人的交流中学习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 孩子们的这种接受力是不分事理的。他们不辨好坏, 反而将糟粕也通盘接收。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说大人话, 做大人事, 不但不觉得担忧, 反而认为是孩子聪明的表现, 也令人堪忧。不制止孩子们错误的行为, 就是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变相鼓励, 孩子认识不到错误, 就会越来越难以管教。

对于这样的家长, 单纯的指出他们的错误是不够的, 他们根本不听信任何人的说辞, 坚信只有自己最爱孩子, 只有自己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更好的。所以, 唯有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性格有缺陷, 需要正确的引导, 并且他们开始自我反省时, 教师对家长的指导才能真正开始, 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 然而, 所有人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笔者相信, 教师与家长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就不会太漫长了。

90后大学生的知识经济 篇10

Drucker最早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他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知识型工作者, 是能够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较高学历, 一般至少在大学专科以上;学习能力强、勇于创新, 能够迅速跟进国内外创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创新;追求自我价值, 对于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有较高的期望;较高流动性, 由于知识型员工的稀缺性和快速成长性导致该类型员工在职业生涯中流动更为频繁。

一、90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由于9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得到全家人的关注和爱护, 其成长环境较70后、80后有更为优越, 造就了90后知识型员工的一些新特点。

(一) 自我意识强

90后多为独生子女, 其家庭成员一般以他/她为中心, 导致他们凡事先考虑自己的需求, 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往往会坚持己见, 较为轻视周边环境的要求, 对于人际关系和团队利益不太敏感。

(二) 思维更开放、更活跃, 富于创新性

90后成长于互联网比较普及的时代,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网络接触到更多70后、80后在同样年龄不可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 一方面使得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加开放, 另一方面, 持续不断的新事物刺激了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更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更加活跃、更富于创新。

(三) 艰苦朴素的意识偏弱, 更偏好娱乐和休闲

90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 他们对于经济萧条、工人失业普遍缺乏印象, 导致他们对于艰苦朴素的理解比70后、80后缺乏切身体会。同时, 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和网络时代的各种便利性, 使得他们更偏爱娱乐与休闲。

二、国有企业员工激励策略

国有企业管理层主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这决定了在员工激励方面, 国有企业较外资、民营企业有更多地顾虑和负担。从结果激励和过程激励两个维度来分析, 国有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 结果激励政策僵化

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更多规制, 导致员工激励政策的灵活性受到抑制, 个别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政策参考事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的相关政策来制定, 并且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做适当调整, 与市场化的要求、员工多样化的需求不适应, 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水平上:没有完全与市场接轨。除了垄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以外, 一般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水平, 与外资甚至某些民营企业相比, 基本上处于中位水平, 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很难吸引、保留行业优秀人才。

2.分配上:平均主义倾向较为普遍。传统上, 国有企业的分配机制整体上是平均主义, 虽然经过市场化改革三十多年的洗礼, 但是平均主义的倾向较为普遍, 依然存在优劣不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不能充分体现的情况, 最终导致逆向淘汰, 优秀人才流失。

3.形式上:缺乏与时俱进的鲜活性。国有企业的激励基本上就是绩效工资、年终奖、过节福利, 形式老套、可选择性差, 相较于外资、民营企业灵活多样、可选择的激励方式, 缺乏对90后知识型员工的吸引力。

(二) 过程激励形式化、机械化

过程激励主要是对于员工工作中取得进步要及时予以反馈, 重视并鼓励员工一点一滴的努力和进步。在实际工作中, 国有企业管理层更多地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 不重视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沟通并及时鼓励员工。即使公司存在相关规章制度, 执行上往往也是机械地填表格、走过场, 没有实质性地给予员工成长中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 激励机制不健全、不成系统

目前, 除了少数垄断性大型国有企业以外, 一般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重成果激励、轻过程激励, 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不匹配, 绩效管理与培训管理不挂钩, 培训管理与战略管理不协调, 人力资源各个模块没有有效协同, 最终的结果就是员工没有被充分激励起来, 或者没有把员工激励到战略发展方向上去。

三、9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管理建议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由于90后较70后、80后具有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 可以认为他们在工作中更愿意并且有能力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而非简单地受到外在成果刺激, 即更倾向于从内在动机出发做事, 而非外在动机。此外, Deci等人的研究发现, 有形的外部奖惩会破坏内在动机, 但口头奖惩却会增强内在动机。这意味着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显然, 对于具有不同动机的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如下图) 。

由于薪酬仍然是知识型员工考虑的基础性因素, 因此一方面应该优化国有企业薪酬政策, 另一方面针对90后知识型员工特点强化工作激励, 同时应当做好激励系统设计, 薪酬、绩效、培训、职业发展等要与公司战略相整合匹配, 发挥协同作用, 整体激励员工。

(一) 优化薪酬激励

1.定薪。以岗位价值为基础, 以个人能力分层次, 在充分考虑企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对岗位进行分类定位, 对于关键岗位要定位在不低于竞争对手的高度。

2.调薪。以战略为导向, 以绩效考评为依据, 在科学制定绩效考评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破除平均主义, 能者多劳, 劳者多得, 充分体现个人劳动价值, 让企业发展的功臣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 与企业共同成长。

3.福利。员工福利多样化、自助化, 充分考虑到90后员工的多样化需求, 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 根据业绩、能力、资历等确定员工福利积分, 设计员工福利菜单, 丰富福利内容, 灵活福利形式, 实现自助式福利。

(二) 发展职业环境激励

1.创造较为舒适、自主的工作环境。90后知识型员工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 建立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 对于吸引、保留他们具有一定作用。营造较为自主的工作氛围, 包含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 比如弹性工作时间、灵活的排班选择等等, 符合90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

2.管理风格由官僚式向专业化转变。对于90后知识型员工来说, 专业化、教练式的上级领导比官僚式、命令式的领导, 更能得到他们的欢迎, 更愿意与之共事并从中得到工作和成长的乐趣。

3.强化上下级沟通。一方面是要完善内部沟通渠道, 安排管理层尤其是高层与90后知识型员工多接触, 召开员工座谈会, 让高层领导及时了解员工的心声和需求;另一方面是通过非正式地小团队活动增加90后知识型员工的集体归宿感, 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 强化工作过程激励

1.工作丰富化。为了让工作变得更加有趣, 应当丰富员工工作内容, 包括工作的横向扩大和纵向扩大。横向扩大指扩展工作活动范围, 纵向扩大则是指扩展工作阶段包含从决策、计划、到组织、实施等。这两种做法都增加工作趣味性和挑战性, 增强员工内在动机, 对于自主意识较强的90后知识型员工更具针对性。

2.制定员工认可奖励计划。及时发现其在工作中的进步并进行认可, 这是对员工工作价值的公开地肯定, 能够增强员工的存在感, 激励其进一步做好工作。员工认可奖励计划主旨要鲜明, 就是大力鼓励、宣传企业文化英雄;形式要多样, 如奖励专用车位、举办以名字命名的比赛等等。

(四) 推动职业发展激励

从职业生命周期来看, 90后知识型员工处于职业生涯确立阶段中的尝试子阶段, 他们尤其关注个人成长或晋升。完善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有助于其职业成长, 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吸引力。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必须是双通道, 即专业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 并且两条通道对知识型员工所提供的发展机会以及福利待遇应该是相当的。

(五) 科学整合人力资源系统, 发挥各个模块的协同作用

上一篇:保鲜效应下一篇:铁路改革迈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