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特征

2024-06-25

地质特征(精选十篇)

地质特征 篇1

大洼油田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是一个由大洼断层牵引而形成的向西南倾没的断鼻构造,主要含油层系为东营组马圈子油层,油层埋深为1350~2350m。东营组上报含油面积为9.5km2,原油地质储量为1846×104t。

2 地层特征

大洼油田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太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第四系平原组,其中东营组为主要目的层。

东营组岩性为灰绿色、灰色、浅灰色泥岩夹灰白色、浅灰色中砂岩、粗砂岩、粉砂岩,泥质岩不纯多含粉砂。生物化石丰富,胶结疏松,储层性质较好。

3 构造特征

大洼油田整体构造形态是一个由大洼断层牵引而形成的向西南倾的断鼻、单斜、断块构造为主的构造体系。区域构造上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步抬高的趋势。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两组断层,一组平行于大洼断层呈NE向展布,另一组斜交于大洼断层呈近SSW向展布,这两组断层相互交错将大洼油田切割成大小不等断块。大洼油田东营组不同层位整体构造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局部构造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4 油藏特征

大洼油田目前共有三套含油层系获油气流且投入开发,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是东营组马圈子油层。东营组含油井段长,一般在900~1000m,油层埋深1350~2350m。全区单井平均油层厚度12.78m,单井最大油层厚度为59.7m,最薄0.9m。

纵向上主要含油层位为d2段,d3段部份油层组含油。

4.1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平面上油层分布迭加连片,各油层组以位于中部的清5、洼20、洼22-10等断块油层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向南及北东各小断块及西侧构造较低部位油层发育程度变差,或不发育油层。

4.2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

该区共有10个油层组发育油层,各油层组油层发育程度不同,d2Ⅰ、d2Ⅱ油层组油层最为发育,油层层数多、厚度大;其次为d2Ⅲ、d3Ⅰ、d3Ⅱ油层组;d3Ⅲ~d3Ⅳ油层组虽然油层厚度较大,但多数井未钻穿,钻遇油层均分布于构造高部位;d1Ⅱ、d1Ⅲ油层组油层发育差,含油井数少,平面上零星分布。

4.3 油水分布特点

由于大洼油田受大洼断层的影响,该区断层多、破碎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油层分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①平面上不同断块油气聚集程度有差异。在各油层组平面分布图可以看出,油层主要分布在靠近大洼断层一侧构造较高部位,向西由于构造位置变低,油层发育变差。可见大洼断层及其伴生的次级断层对该区油气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因素。②纵向上油层分散,具多套油水组合,无统一油水界面。含油井段长,长达900~1000m。油层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单层厚度大于5m的仅占总数的30%,1~5m的占总数的46%,小于1m的占24%。③油层分层受断层、储层发育程度双重控制。断背斜、断鼻及断单斜构造是油气富集的良好圈闭。在构造有利的高部位储层发育,油层发育程度高,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

4.4 油藏类型

该区油藏类型主要有4类,即背斜型油藏、断层遮挡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具体特征如下。

①构造油藏。a.背斜型油藏:油层平面分布受构造控制,油层分布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含油范围内油层厚度分布比较稳定。b.断层油藏:油气在四周因断层遮挡圈闭形成的,平面上油层厚度变化不大。包括交叉断层断块油藏、断鼻构造油气藏。②岩性油藏:由单一岩性圈闭形成,此种油藏类型在砂体不太发育的层段内,含油砂体多为孤立透镜体状。③复合型油藏: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代表,岩性和断层共同形成遮挡,平面上由于岩性和物性的影响,油层厚度变化较大。这类油藏在工区内分布范围较广。

5 结论与认识

①大洼油田是由大洼断层牵引而形成的断鼻构造,受大洼断层影响该区断层多、破碎严重。北东及南西两组断层将该区分割为多个小断块。②含油井段长、具有多套油水组合,不具统一的油水界面,油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部分岩性油气藏。

摘要:大洼油田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主要发育东营组马圈子油层,该油田经历20多年的开发历程,由于油层分布受构造和砂体的控制,砂体分布不连续,不同层段砂体分布范围具有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块开发效果,需要进行精细研究,落实砂体分布规律,从而确定油层分布规律。

关键词:大洼油田,马圈子油层,大洼断层,多套油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泽慧,王威,等.大洼——海外河地区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模式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1998,6(20)2,139-142.

[2]李宪梅,贾玉平,等.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断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J].断块油气田,1998,5(5)3,11-15.

地质特征 篇2

水文地质评价及鸡西煤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本文论述了鸡西煤田水文地质分区、含水层和隔水层,并对含水层和隔水层进行了详细划分.

作 者:黄婷婷 贾福成  作者单位:黄婷婷(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贾福成(黑龙江省嘉泰工程质量基础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2009 “”(9) 分类号:P61 关键词:鸡西煤田   水文地质   含水层   隔水层   渗透系数   单位涌水量  

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篇3

关键词:地质特征;成矿规律;金矿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23-02

1区域地质背景

某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西秦岭地槽褶皱带南缘摩天岭背斜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阿尼玛卿背斜结合部位。区内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多期次构造演化,地质构造运动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区域较大的断裂带为松柏—梨坪断裂,属川西北地区大型断裂—玛曲—荷叶断裂东段分支。断裂整体呈弧形,弧顶位于联合村一带,向东总体走向为NE向,向西为NW向,长近100 km,宽数十米至数千米。断裂总体为南倾,倾角为45°~65°,局部北倾,并具有分支现象。断裂上盘为二叠系灰岩、砂岩和板岩,下盘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和灰岩。

区域发育的主要褶皱有摩天岭背斜和阿尼玛卿背斜。前者北以玛曲—荷叶大断裂为界,南抵古城—青川大断裂,西临崛江—虎牙锯齿状深大断裂。其核部出露中元古界碧口群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夹火山岩(细碧角斑岩)建造。上伏地层为早震旦世磨拉石建造,上震旦统碳酸盐夹碎屑岩建造,上志留统碎屑岩、硅质岩夹碳酸盐建造,中泥盆统碎屑岩、含碳硅质岩、碳质泥岩、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建造。下、中三叠统仅出露在黄龙乡以北西地区,为碳酸盐岩建造。后者阿尼玛卿背斜北以玛沁—略阳深大断裂为界,南抵玛曲—荷叶大断裂,呈楔形插入西秦岭冒地槽褶皱带降札和摩天岭两大地块之间。

2矿区地质特征

该套地层在矿区较破碎,岩石片理化发育,岩脉穿插频繁,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层位之一。中、下石炭统地层主要为台地相碳酸盐岩地层,局部夹少量碎屑岩建造,是矿区主要含矿层。下统(C)自下而上可分为砂泥质岩段、砂岩段以及钙质板岩段三部分,其底部的砂泥质岩段不整合覆于泥盆系三河口组地层之上,其岩性为灰色—灰黑色薄层泥质砂岩夹钙质板岩,出露厚度150~350 m。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紧靠松柏—梨坪断裂区域,在矿区西南部紧靠对肠沟断层也有少量出露。中段砂岩段岩性主要为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石英砂岩和碳质千枚岩及薄层泥质灰岩,厚度大于100 m,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南部。上段钙质板岩段主要岩性为灰黑色钙质板岩夹薄层灰岩、碳质千枚岩,出露厚度为300~340 m,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南部。石炭系中统(C)地层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白云岩组成,分布于矿区东南部大片地区,为矿区重要的含矿层位。出露厚度350~550 m,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或整合接触。下二叠统地层在矿区北部松柏—梨坪断裂以北地区广泛出露,其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

2.1控矿构造特征

某矿区位于松柏—梨坪断裂及其次级对肠沟断层形成的构造锐角区内,分布在上草地—东峪口复背斜西部北翼倾伏端,联合村向斜东段轴部附近,矿体定位于构造角砾岩带及羽状断裂内。区内地层、岩脉破碎,表现形式为羽状裂隙、层间剥离带、角砾岩等,呈带状、透镜状展布。各类地质构造形迹复杂多变,不同级序和方向的断裂或平行展布、或断续出现、或分支复合、或交切叠加。

2.2岩浆岩特征

矿区内岩浆活动以印支—燕山期浅成酸性脉岩为主,少量中基性脉岩,岩性包括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细晶岩,少量煌斑岩、花岗闪长岩。脉体规模较小,宽度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长度一般不超过1 km,产状一般沿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或层间破碎带分布,倾向北或南东,倾角一般45°~70°。其中,花岗斑岩经成矿期构造改造,均可以成为金的含矿岩石,是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综上所述,该金矿床是赋存于古生界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的以构造角砾岩型和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型为主的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矿脉明显受构造断裂带控制,在时空上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岗斑岩平均含金75×10-9(19件)。岩浆活动对矿区的金矿化起着综合上述论文研究结果,该金矿床是赋存于古生界泥盆系与石炭系地层的以构造角砾岩型和浅成—超浅成花岗斑岩型为主的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矿脉明显受构造断裂带控制,在时空上与印支—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活化、迁移、聚集作用。

(编辑:王昕敏)

地质特征 篇4

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由来已久, 《论语?雍也篇》中, 子曰:“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山水旅游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地质旅游资源, 又称地质遗迹, 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 由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它既包括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 也包括在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的形成过程中, 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人们常见的山水旅游资源就是重要的地质旅游资源。

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始于1985年4月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 (后改为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 , 到如今已有29年。对地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地质公园。截至2014年1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GGN) 共有100个成员, 分布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我国有世界地质公园29个, 占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29%。我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自2001年4月公布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起至今, 我国已批准建立七批共240个国家地质公园, 各类地质公园总数已达数百个。这些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对推动地学科考与科普、带动地方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 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概况

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房县青峰镇与尹吉甫镇境内, 为地质地貌类 (地质构造、岩溶地貌、岩浆侵入、变质岩) 地质公园。公园总面积为96km2, 主要地质遗迹面积为4.6km2。由两个园区组成, 其中青峰大断裂园区面积71km2, 宝堂寺园区面积25km2。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东连保康、谷城县, 东北与丹江口市相交, 南临神农架林区, 西与竹山县毗邻。房县交通较为发达, 县城距省会武汉市区582km, 距十堰市城区102km。209国道、305省道在县城中心交汇, 209国道北通十堰市, 南通神农架林区松木坪及宜昌市等地, 305省道西通竹山县和竹溪县, 并出省去往陕西等省, 向东抵达保康等县市。有高速铁路直达襄阳市及省会武汉市, 并有襄阳刘集机场和武汉天河机场与世界相连。另外, 在建的谷竹高速公路横贯房县东西全境, 谷竹高速公路全长229.46km, 其中, 房县境内约76km, 纵横交错的区域立体交通网使房县与十堰武当山和神农架林区交织而成鄂西北独具特色和竞争实力的旅游综合体, 青峰山地质公园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3 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旅游资源及特征

3.1 青峰大断裂地质旅游资源

青峰大断裂为湖北省著名大断裂之一, 东与襄 (阳) -广 (济) 大断裂一起, 合称青 (峰) -襄 (阳) -广 (济) 断裂 (带) , 西与四川省境内城口断裂相接, 构成扬子地台缘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大断裂近东西向展布, 长度大于800km。武当山复背斜南翼遭其破坏, 呈单斜构造。印支运动时期, 北部地层向南部发生推覆, 断层面向北倾, 呈舒缓波状, 倾角30~70°, 断裂呈挤压带形式出现。在此挤压带内, 破裂面常常不止一个。有的地方, 破碎带可宽达10~100多m, 发育有破碎岩块、碎裂岩、构造片理及次级断层。

3.2 岩溶峡谷地质旅游资源

3.2.1 青峰大峡谷。

青峰大峡谷位于青峰山马栏河风景段, 峡谷长10.5km, 谷底宽50~150m, 谷高200~600m不等。河道蜿蜒曲折, 两岸山势连绵、山体秀丽, 为岩溶U和V型峡谷地貌景观;在内坪河道拐弯处为变质岩峡谷, 谷壁相对岩溶峡谷坡形明显平缓。这里一峡具有两种岩性和两种类型的峡谷特性, 并伴随有地质断裂构造及地层不整合界线组合的特征, 是少见的地质遗迹景观。

3.2.2 珠藏洞峡谷。

珠藏洞峡谷位于尹吉甫镇马栏河大象山至珠藏洞大桥皮家坡段, 峡谷长2km, 谷底宽100~150m, 谷高30~800m不等。河道笔直, 两岸为山势连绵的U型岩溶峡谷, 北岸发育有珠藏洞和低温温泉, 还有石灰沟和大象沟支流, 两支流蜿蜒曲折的V型峡谷地貌景观秀丽。马栏河大象山最具观赏性, 此河段可开发为经济型漂流游览项目, 同时珠藏洞大桥头岩层剖面发育的断层、褶皱、洞穴等地质遗迹可作为科考和科普解说场地。

3.2.3 白马沟峡谷及封神洞。

白马沟峡谷位于尹吉甫镇双湾村, 峡谷长3.5km, 谷底宽30~80m, 谷高200~600m不等。河道蜿蜒曲折, 山势连绵、山体零星有秀丽的象型景观, 为岩溶V型峡谷地貌景观;封神洞, 虽洞穴规模小但微型景观较好, 目前开发条件不成熟, 可待青峰山地质公园开发成型后再进行详细的考察研究。

3.2.4 石灰沟峡谷。

石灰沟峡谷位于尹吉甫镇以东 (与保康县交界处) , 峡谷长2.5~7.5km, 谷底宽20~60m, 谷高200~600m不等。河道蜿蜒曲折, 两岸山势连绵陡峻、山体秀丽, 为岩溶V型峡谷地貌景观。可与珠藏洞峡谷连片开发, 开展休闲徒步运动和天然沐浴活动。

3.3 岩浆岩入侵地质旅游资源

本公园岩浆入侵岩脉仅分布于青峰大断裂以北的武当山山脉的尹吉甫镇宝堂寺一带, 主要是晋宁期基性岩类, 有辉绿岩、辉绿玢岩, 公园未见加里东期超基性岩类辉橄岩。晋宁期基性岩类以辉绿岩为主, 次为辉绿玢岩, 经区域变质后, 成为斜长角闪岩。尹吉甫宝堂寺一带的变辉绿岩体长约3000m, 宽50~100m, 呈层状, 走向为东西向, 倾向北东, 倾角45°, 侵入武当岩群, 与武当岩群产状基本一致。

3.4 青峰八里扁村变质岩剖面

变质岩是公园区域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区域内除白垩系———第四系分布区及青峰大断裂北侧基性岩脉外, 其余基本为变质岩出露。青峰八里扁村变质岩剖面———沿八扁村到六里峡电站大坝公路1.5km段, 可见武当群栏鱼河组白云母片岩和白云石英片岩、武当群双台组白云钠长石英片岩和白云钠长片岩、武当群双台组绿片岩类。

4 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通过对周边和湖北省同类地质公园进行对比, 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内地质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科考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4.1 与周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对比评价

4.1.1 与周边省级地质公园对比评价。

虽然周边的房县野人谷和竹山堵河源省级地质公园都将青峰大断裂的出露点列于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点, 但是它们不具备以点代面和以点代线完整、系统的阐述青峰大断裂的特征。两个省级地质公园的岩溶峡谷规模均小于青峰峡谷, 青峰峡谷内不但有岩溶U、V型峡谷还有变质岩型峡谷;青峰山地质公园宝堂寺园区有中华诗祖尹吉甫文化遗址, 它是青峰山地质公园的独特文化源。因此, 建立青峰山地质公园, 有效保护青峰大断裂和尹吉甫历史文化遗迹等地质遗迹很有必要。

4.1.2 与周边武当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对比评价。

青峰大断裂地质遗迹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本地质公园青峰山或青峰镇命名的断裂, 表明大断裂在房县青峰一带的地质遗迹特征最为显著, 特别是断裂带是划分秦岭地槽区与扬子地台区分界线, 具有国家或世界级地质遗迹特征的属性;断裂延伸数百公里, 在青峰20~30km范围的断裂带上最具大断裂特性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典型性, 并且远离城区、人烟稀少、更易实施有效保护。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虽受青峰大断裂的影响和控制, 但它不列于武当山地质公园有效保护的范围内。

晋宁期基性岩浆入侵辉绿岩岩脉在地质公园中宝堂寺园区一带出露与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同类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一致, 但宝堂寺园区的岩脉与宝堂寺中华诗经源尹吉甫文化紧密结合, 使得岩浆入侵岩脉具有人文和观赏价值双重属性。有的诗经学者甚至认为道教文化的起源在宝堂寺, 宝堂寺石窟建设远早于武当山。因此, 岩浆入侵岩脉与人文古迹一起更容易得到有效保护。

4.2 同湖北省同类地质公园的对比评价

根据对湖北省现有同类地质公园的对比, 青峰山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如下:

(1) 断裂构造在其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很多, 其特点各有千秋, 但具有中国一级构造单元的青峰大断裂同类的地质遗迹甚少;青峰大断裂延伸数百公里, 规模大, 它是划分秦岭地槽区与扬子地台区分界线, 具有国家或世界级地质遗迹特征的属性, 是本省断裂构造类地质遗迹之冠。

(2) 省内地质公园几乎都有峡谷地质遗迹, 但从峡谷规模和江河水的流量比, 青峰峡谷仅次于长江三峡和恩施地区的清江峡谷;从峡谷岩性上比较, 青峰山地质公园峡谷既有岩溶U和V型峡谷地貌景观又有变质岩峡谷地貌, 这是一峡具有两种岩性和两种类型的峡谷特性, 并伴随地质断裂构造及地层不整合界线组合的特征, 是少见的地质遗迹景观。

(3) 青峰山地质公园内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一级大断裂构造单元、大峡谷等地质遗迹和中华诗祖文化组合的独特优势。无疑青峰山地质公园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它在中国的地质公园与省内其他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组合中是独特的, 是无可比拟的。

(4) 青峰山地质公园南部山区林场与野人谷自然保护区和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紧密相连, 同具生物多样性特征;其次, 马栏河中水生生物种类也有待研究。

(5) 房县野人谷地质公园和房县青峰山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系列组合具有国家地质公园特质。

参考文献

[1]谢小康.“冰臼”与地质遗迹旅游开发问题的讨论[J].热带地理, 2007, 27 (1) :92-96.

[2]陈安泽.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J].旅游学刊, 2006, 21 (4) :77-83.

[3]罗伟, 刘保丽, 鄢志武.地质公园建设对我国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 (13) :21-22.

地质特征 篇5

关键词复式花岗岩岩体;构造;铀矿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P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81-0093-01

1岩体地质特征

花山复式花岗岩岩体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南华活动带海洋山凸起与大瑶山隆起交接部位。复式岩体呈近圆形,岩体北部侵入于寒武纪变质岩和泥盆纪砂页岩中。南部仅与泥盆纪接触,围岩受岩体侵入的影响,产生角岩化、大理岩化和矽卡岩化。岩体为多期多阶段侵入的重熔型复式岩体,可分为三个侵入阶段:

1)燕山早期第一阶段中粒含辉石石英二长闪长岩(δη052-1)和细粒含辉石石英二长岩(η052-1):呈岩株产出,前者分布在岩体东南部边缘,后者分布在岩体西部边缘。

2)燕山早期第二阶段黑云母花岗岩(γ52-2):呈岩基产出,与第一阶段形成的中粒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含辉石石英二长岩呈侵入接触,并重熔了先前形成的二长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体。出露面积占整个岩体的95%以上。根据其岩性变化特征,可分为边缘相、过渡相和内部相。边缘相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内部相为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中过渡相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是组成岩体的主要岩性,也是区内主要的成矿围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62~181Ma。

3)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53):呈岩株、岩枝和岩脉产出。

除上述三次岩浆活动外,区内还发育有脉岩,种类有花岗细晶岩脉、电英岩脉、云英岩脉、花岗伟晶岩脉,它们多沿断裂构造及其附近产出。

花山燕山期花岗岩体以高硅、高钾、富碱、低磷、准铝质为特征,具有较高的TFeO/MgO值,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普遍出现褐帘石,应归属于富钾的钙碱性花岗岩(KCG)系列岩石,相当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2构造特征

区域上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活动。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褶皱成山,形成近南北向都庞岭背斜;印支运动使上古生代地层产生倾斜,形成近东西向贺县-钟山向斜;燕山期以块断升降运动为主,在都庞岭背斜与贺县-钟山向斜交接部位,伴随着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一系列北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规模较大,在空间上呈“X”型展布,构成了区内主要构造骨架。近东西向构造规模较小,但较发育,常成组出现,是岩体内的主要含矿构造。

1)北北东向断裂带组。规模较大的有F1、F2、F4、F5等4条,大致平行分布,总体走向20°,南部呈近南北向,倾向南东,倾角70°~85°。组成岩性为硅化碎斑花岗岩、碎裂花岗岩、轻微压碎花岗岩、角砾岩等,充填有块状石英、微晶石英、方解石、紫红色玉髓等脉体。F1、F2带上下盘北东向次级带发育,地表分布有较多的铀异常。

2)北西向断裂带组。规模较大的有F11、F12、F13等3条,在白石脚、三叉一带出露,近平行分布,走向300°~320°,倾向北东,倾角65°~85°,局部反倾。长13~18km,宽1~10m。构造岩由碎裂花岗岩、角砾岩、轻微压碎花岗岩组成。上下盘次级带较发育,较多的矿化点的铀异常多受北西向次级带控制。

3)近东西向断裂带组。有F501、F502、F305、F303、F302、F301等成组出现,近等间距分布,每组构造都有铀异常分布。单条构造规模较小,较大的为F301,全长2km左右,宽1~10m,由数条近平行构造组成,走向约75°~110°,倾向南,倾角70°~80°。主带核心部位往往由0.2~0.5m左右的硅化碎斑花岗岩、角砾岩组成,两侧为绢云母化碎裂花岗岩、轻微压碎花岗岩,且不同程度发育有赤铁矿化、钾(钠)长石化、高岭土化及硅化,伴有少量赤铁矿细脉和红色玉髓脉。局部地段构造岩性为蚀变细粒花岗岩。

4)近南北向断裂带组。该组构造在区内不太发育,较明显的为F3,长约6km,宽2~6m,总体走向340°~5°,傾向西,倾角75°~85°,上下盘发育有一些近于平行的小次级带。构造核部主要由碎斑花岗岩或构造泥组成,两侧依次为碎裂花岗岩、轻微压碎花岗岩。F3中段有较好的铀异常点带分布,但浅部揭露仅见铀矿化,未发现工业矿体。

3铀矿化特征

岩体内发育有北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近南北向四组断裂构造,区内的直接含矿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断裂带,其次为北西向断裂带,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这两组构造对铀矿化(体)的空间定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铀矿化(体)主要产于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带内的构造膨胀、拐弯、分支复合,产状由陡变缓的变异部位,以及不同走向的断裂构造交叉复合地段。矿体产状与构造带产状基本一致。矿体规模小,厚度薄,形态多呈扁豆状或透镜状,走向上延续性较差。铀品位变化大,一般在0.050~0.100﹪之间,最高达0.731﹪,以中低品位矿石为主,高品位矿石少见。

矿体以盲矿体为主,浅部矿化范围小,往深部矿化范围变大,见矿次级断裂带增多。较大矿体的倾向长度大于走向长度。目前已查明矿体赋存标高为850~360m。

铀矿化类型属蚀变碎裂花岗岩型。矿石的矿物成份简单,所见铀矿物均为次生矿物,以硅钙铀矿为主,其次为铜铀云母和钙铀云母等铀云母类矿物。铀矿化在成因上显示有热液和淋积作用复合成因的特点。

4脉体活动与围岩蚀变

区域上多期多阶段岩浆、构造活动导致区内热液脉体和热液蚀变广泛发育。岩体内主导铀成矿作用的热液流体主要为燕山期后热液和构造动力热液。在构造动力作用下,含矿热液流体沿断裂上升,在两组以上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聚集成矿。热液流体作用的痕迹是肉红色、砖红色碱交代作用,特点是岩石中石英被正长条纹长石交代,岩体中碱交代作用普遍发育,与铀矿化关系密切。

与铀矿化有关的热液脉体主要有紫红色(杂色)玉髓脉、紫黑色萤石脉和赤铁矿脉。近矿围岩蚀变种类主要有:赤铁矿化、中等硅化和钾(钠)长石化。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铀矿资源勘查大基地勘查规划方案研究.广西310核地质大队,2006.

[2]XXX地区铀矿普查报告.广西310核地质大队内部资料,2008.

[3]张展适,华仁民,等.下庄铀矿田337矿成矿机理及动力学背景.铀矿地质,2009,25(01).

[4]陈小东,黄如松,等.湘南桂北地区铀矿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式.铀矿地质,2002,04.

永城煤井田地质特征分析 篇6

一、井田赋煤地层

1.二叠系下统。下起山西组底部K3标志层顶部, 上至上石盒子组底部, 自下而上划分为山西组 (Pls) 、下石盒子组 (Plx) 。

(1) 山西组 (Pls) 。厚度为89.12~114.23 m, 平均厚102.7 m。山西组底部以太原组K3生物碎屑灰岩为顶层, 上至下石盒子组底部K4鲕状铝质泥岩标志层底, 中下段含有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的煤层二2煤层, 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2) 下石盒子组 (Plx) 。厚度为32.24~94.17 m, 平均厚57.99 m。下石盒子组主要标志层K4为鲕状铝质泥岩。位于该组底部, 具紫红色斑块, 鲕粒粒径较大。经钻孔显示, 位于本组中下部的三2煤层为全区稳定主要可采煤层, 下部的三l煤和中部三煤, 局部达到可采厚度。该组以底部以K4鲕状铝质泥岩为标志层, 作为与山西组分界, 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

2.二叠系上统。下自下石盒子组顶部K5标志层底部, 上至K9标志层顶部, 自下而上分为上石盒子组 (P2s) 、石千峰组 (P2sh) 。

(1) 上石盒子组 (P2s) 。厚度为420.18~671.10 m, 平均厚588.7 m。上石盒子组分为4段, 分别以每段底部的标志层为界划分, 标志层自K5标志层至K8标志层, 本组由下向上的四段分别是P2s1, P2s2, P2s3, P2s4。以其底部的K5标志层与下石盒子组分层,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

(2) 石千峰组 (P2sh) 。厚度为36.15~494.26 m, 平均厚201.93 m。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 相当于豫西平顶山砂岩 (Sp) , 区域上层为K9标志层。以此标志层为界, 以下属上石盒子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二、构造

井田位于永城隐伏复背斜的西翼, 其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地层整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 倾向北西。地层倾角一般7°~14°。已有资料及地震勘探显示,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 主要发育有屈桥断层、顺和断层、顺和-徐庄断层等。其性质为高角度正断层, 断距大、延伸远, 并控制二2煤层的整体展布特征, 对井田的划分起决定性作用。井田内有大小断点9个, 结合区域的断点情况, 在平面上组合断层3条, 分别命名为Fl, F2, F3断层。

三、煤层特征

1.含煤性。二叠系为井田的主要含煤地层,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两组赋存有工业价值的煤层。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度575.36~828.76 m, 平均757.7 m。含煤3组, 共8层, 煤层总厚5.71~7.17 m, 平均6.46 m。含煤系数为0.85%。可采煤层仅为山西组二2煤层和下石盒子组三2煤层, 其余煤层均属不可采或偶尔可采煤层。

2.煤质特征。

(1) 二2煤层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黑灰色, 金刚光泽。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二2煤中有机质占88.3%~96.5% (质量分数) , 平均94.0%。有机质组分以镜质组为主 (含量为66.6%~94.5%, 平均85.78%) , 其次为惰性组 (含量为3.40%~21.7%, 平均8.54%) 。镜质组主要为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 其次为结构镜质体, 团块镜质体。惰性组以粗粒惰质体为主, 丝质体次之。无机组分含量3.5%~11.7%, 平均6.0%, 以黏土矿物为主, 次为硫化物、碳酸盐类。黏土矿物以分散状为主, 固块状、细分散状次之;硫化物以细粒状为主, 充填状次之;碳酸盐类以充填状为主。

(2) 三2煤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灰色, 金刚光泽, 参差状断口, 碎裂状、鳞片状。多属半亮型煤。三2煤中有机质占80.9%~97.5%, 平均92.66%。有机质组分以镜质组为主 (含量为65.4%~92.5%, 平均84.39%) , 其次为惰性组 (含量为4.50%~15.5%, 平均8.51%) 。镜质组主要为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 其次为结构镜质体。惰性组以粗粒惰质体为主, 碎屑丝质体次之。无机组分含量为2.5%~19.1%, 平均7.35%, 以黏土矿物为主, 次为硫化物。黏土矿物以分散状为主, 固块状次之;硫化物以细粒状为主, 充填状次之。

四、结论

红柳河槽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篇7

关键词:红柳河槽,铁矿,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

工作区地处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狼娃山—白山复背斜南翼东部[1], 同时也位于红石山-黑鹰山地体及马庄山-狼娃山-黑鹰山铁、金、钨和锡成矿带中[2]。区域上沉积厚度大, 岩浆侵入活动强烈, 构造运动频繁, 为区内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图1所示。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志留纪公婆泉群、石炭纪白山组、新近纪苦泉组、第四系全新统。

区域上侵入岩分布广泛, 出露面积较大, 主要是华力西期中晚期岩体。岩体侵入石炭系白山组的中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碎屑岩中, 形成宽度不等的角岩化带、矽卡岩化带。

区内出露的华力西中期侵入岩有斑状二长花岗岩、斑状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晚期有钾长花岗岩、文象花岗岩、辉绿玢岩。

工作区地处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狼娃山—白山复背斜带南翼东部。因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而使构造变形复杂。狼娃山—白山复背斜通过测区, 与其相伴产生的狼娃山—白山断裂带也通过测区。

2 矿区地质

矿区地处天山内蒙褶皱系北山华力西褶皱带狼娃山—白山复背斜带南翼东部, 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为铁矿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矿区出露的白山组是甘肃北山地区重要的含矿岩系, 主要矿种有铁和金[3], 如图2所示。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仅有石炭纪白山组undefined下段) 。

岩性为灰绿色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凝灰熔岩、英安岩夹大理岩、硅板岩。与华力西晚期辉绿玢岩呈侵入接触, 接触带上有铁矿体产出。

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灰绿色, 部分呈灰紫色, 火山碎屑砂状结构, 凝灰结构, 块状构造。更长石为斑晶, 基质为隐晶质及硅质构成的流纹斑岩胶结。

英安岩:斑状结构, 基质显微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斜长石和基质组成。斜长石斑晶呈宽板状, 少数板状, 粒度0.3~1.2mm±, 较均匀分布。基质中斜长石、石英呈它形粒状, 粒度0.02~0.05mm±, 较均匀致密分布, 斜长石有粘土等尘点次生物和石英的较纯净模糊分辨。斑晶:斜长石 (以更长石为主) 25%±;基质:75%± (其中斜长石46%±、石英25%±、黑云母3%、角闪石1%±) 。

大理岩 (石英粉砂质大理岩) :灰黄色, 细粒近等轴粒状近平直镶嵌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由方解石、石英粉砂组成。方解石大部分呈近等轴粒状平直镶嵌, 粒度0.2~0.5mm±, 破裂隙区重结晶相对好, 粒度偏大, 石英粉砂偏多区杂质相对偏多, 粒度偏小。

晶形趋向它形粒状不规则镶嵌, 充分显示方解石或灰岩不均匀重结晶特征。石英呈次圆状, 粒度0.02~0.06mm±, 不均匀分布。岩石中方解石85%±;石英15%±。

硅板岩 (绿泥石英硅板岩) :浅青灰色, 显微粒状变晶结构, 板状块状构造。岩石的原岩可能为含泥、铁等杂质的硅质岩, 原硅质重结晶, 形成它形粒状。岩石中石英85%±;绿泥石10%±;铁矿物等不透明矿物≤5%。

2.2 侵入岩

矿区内出露有华力西中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晚期辉绿玢岩, 呈北东—南西走向。辉绿玢岩与石炭纪白山组下段呈断层接触, 与上段呈侵入接触。

花岗闪长岩:暗绿—灰绿色, 中细粒花岗结构。斜长石多为更—中长石, 含量30%~50%;钾长石多为微斜长石, 他形晶, 多填充于斜长石与石英颗粒之间, 含量不稳定, 一般在10%~20%之间;石英含量25%, 少数具波状消光;黑云母多蚀变为绿泥石, 含量15%~25%。

辉绿玢岩 (蚀变) :岩石为灰绿—灰黑色, 斑状结构、辉绿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斜长石和基质组成。斜长石斑晶呈宽板状, 粒度0.6~0.8mm±, 稀疏分布, 中部有较多的细小次生物隐晶质帘石、少量碳酸盐、粘土、绢云母等, 有环带结构特征。基质中板状、板条状斜长石杂乱分布, 形成不规则空隙, 除少量细小它形石英填外, 一般为蓝绿色-淡灰绿色多色角闪石, 伴随绿褐色-淡黄褐色鳞片状黑云母, 夹杂蚀变物绿帘石、纤闪石、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磁铁矿等, 形成混杂的辉绿结构。斑晶:斜长石8%±;基质:92%± (其中斜长石55%、角闪石25%、黑云母10%、磁铁矿、石英≤2%) 。

2.3 构造

矿区地处狼娃山—白山复背斜带南翼东部, 仅见石炭纪白山组地层呈单斜层出露, 褶皱在矿区内没有出露, 矿内断裂仅见华力西晚期的辉绿玢岩和白山组呈断层接触。矿区内有F1、F2两个断层[4], 在其两侧形成较宽的断层破碎带, 矿化体就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 围岩受其影响, 呈透镜体或者形成断层角砾。

F1、F2两断层走向基本一致, 呈北西南东向分布, 倾向4°~30°, 倾角58°~70°, 性质为逆断层, 是控矿断层。

2.4 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发育, 尤其在矿 (化) 带及其附近更为强烈。主要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角闪石化、绿帘石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局部黄钾铁矾化。

硅化:在矿区岩石中普遍存在, 以石英细脉的填充为主, 在岩石中呈石英大脉或以石英细脉呈网脉状及沿岩石裂隙面分布;其次为石英的重结晶, 使岩石中石英粒度变粗, 硅质含量增高。

绿泥石化:呈片状、土状, 局部呈薄膜状。主要分布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碳酸盐化:主要以方解石微细脉的充填为主, 其次为沿岩石裂隙面的重结晶, 在岩石裂隙面上形成碳酸盐薄膜。主要分布在断层破碎带中, 多形成碳酸盐粉末。

黄钾铁矾化:主要分布在破碎蚀变带中, 呈粉末状、粒状集合体沿岩石裂隙面分布。

褐铁矿化:主要分布在蚀变带中, 呈蜂窝状、粒状集合体沿岩石裂隙面不均匀分布。由黄铁矿氧化而成, 其与硅化、孔雀石化关系密切, 往往相伴而生。

以上蚀变中硅化与矿化关系最密切。

3 矿床特征

矿区内断裂构造对铁矿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并沿岩体侵入接触带形成矽卡岩化及磁铁矿体。矿化带断续延伸长200余米, 其中见有3条铁矿体, 6条铁矿化体, 呈透镜状产出, 倾向4°~30°, 倾角58°~72°, 与接触带产状一致。

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分为内外两个带[5]。内带为交代辉绿岩形成, 温度较高, 代表性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等;外带即交代围岩大理岩, 温度较低, 特征矿物有角闪石、绿泥石、绿帘石、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等。

3.1 矿石质量

3.1.1 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为粒状结构, 致密块状构造。

3.1.2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 其次为赤铁矿、假象赤铁矿及少量的黄铁矿、黄铜矿。

脉石矿物有石榴石、辉石、绿帘石、方解石及矽灰石。

3.2 矿石的化学成分

矿体中TFe品位25.66×10-2~63.18×10-2;mFe品位15.80×10-2~57.71×10-2。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Fe2O3、FeO、Al2O3、SiO2 、CaO, 它们的总和大于80%。表明矿石的主要组分为磁铁矿, 石英、方解石等, 见表1。

矿石的主矿化组分为Tfe (mFe) , 与其伴生的有益组分Cu品位在0.06%~0.24%之间, Pb在0.10%~0.13%之间, 具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 见表2。

3.3 矿石类型

本矿床为典型的夕卡岩型, 类型单一, 矿石类型为夕卡岩型致密块状磁铁矿。矿石品位较高, 大多可达平炉富矿, 但据组合样分析结果显示, SiO2含量在10.73~23.76×10-2之间, 已经超出一般工业指标。另外, 根据在地表、近地表研究, 矿石主要为磁铁矿, 褐铁矿较少;基本化学样显示, 有益组分以mFe为主, 比例占90%以上, 故矿石类型为原生矿。

3.4 矿体围岩及夹石

矿本的顶板围岩为大理岩, 底板围岩为辉绿玢岩, 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这些围岩的主要特点是破碎, 节理裂隙极为发育, 具有明显的碎裂有角砾状结构, 均具有夕卡岩化, 局部具有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等。

矿体结构简单, 无夹石。

3.5 矿床成因探讨

区内构造、岩浆的活动不仅产生了一部分成矿热液, 更主要的是为成矿创造了必备的导矿和容矿构造, 成矿热液在碰到有利的围岩碳酸盐岩石、火山岩后发生交代作用, 使有用组分活化、迁移, 进而富集成矿。根据上述特征, 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夕卡岩矿床。

4 找矿方向

本矿床为夕卡岩型矿, 找矿方向及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白山组是甘肃北山地区的重要的含矿岩系, 其岩性有利于夕卡岩型矿的形成, 因此白山组地层分布区是找矿的有利层位。

2) 岩浆及其在演化过程中所分离出的含矿溶液对夕卡岩矿床有重要作用, 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成矿物质, 故岩体与白山组地层接触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3) 区域断裂的次级断裂中、围岩的层理、裂隙;褶皱面发生弯曲处、倾伏端以及褶皱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处等, 为成矿热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及沉淀空间。因此, 构造也是找矿的一个有利的部位。

4) 区域内的磁异常是找铁矿的一种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明水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甘肃省地质局, 1969.

[2]张新虎, 汤中立.甘肃省矿床成矿系列研究[J].甘肃地质, 2007 (4) :4-15.

[3]杨雨.甘肃省岩石地层单位[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4]惠剑宁.红柳河槽一带铁矿普查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院资料室, 2009.

[5]袁见齐, 朱上庆, 翟裕生.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9.

[6]孙永君.甘肃野牛滩岩体的形成环境及其成矿方向[J].西北地质, 2008 (3) :38-45.

[7]杨兴吉.甘肃肃北460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甘肃科技, 2009 (7) :52-53.

信阳千斤铜矿床地质特征 篇8

大吴湾铜矿床位于大别山 (北麓) 的华北地台与杨子准地台交接带处。大别山属秦岭褶皱带南东的延伸部分, 地层主要为元古界中深变质岩系。燕山中晚期深源深成灵山、新县、商城三个岩基和深源浅成数十个中酸性小岩株。深源深成、浅成的岩体和爆发角砾岩同时发育, 构成了大别山地区构造岩浆岩带及与之相伴的有色金属成矿带 (图1) 。

1.中新生代地层 (K-E) ;2.二郎坪群 (Pt3-Pz) ;3.龟山岩组 (Pt2g) 、南湾组 (Dn) ;4.肖家庙岩组 (Z-Ox) ;5.秦岭岩群 (Pt2qn) ;6.桐柏-大别变质杂岩 (Ar3-Pt1) ;7.红安岩群 (Pt3) ;8.榴辉岩;9.白垩纪火山岩 (K) ;10.石炭系;11.燕山期花岗岩;12.晋宁期花岗岩;13.地质界限;14.断裂带编号;15.大别山造山带边界;16.钼/铜矿床位置;Ⅰ.华北地台;Ⅱ.大别山造山带;Ⅲ.杨子地块

大吴湾铜矿床包括银风洞、熊冲、喻冲、余小庄、徐畈等矿段, 面积约4 km2, 以银风洞矿段为主体。出露地层为古元古苏家河群浒湾组上段, 主要岩性自下向上 (自南向北) 大致可分6个岩性段, 即黑云斜长片麻岩 (Pt2h2-1) :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角闪岩透镜体;薄层浅粒岩 (Pt2h2-2.3) :白云斜长片麻岩局部夹变余糜棱岩、白云石英岩、白云钠长片麻岩 (Pt2h2-4) ;石英岩 (Pt2h2-5) 及白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角闪岩透镜体 (Pt2h2-6) (图2) 。

1.第四系;2.白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角闪岩透镜体;3.石英岩;4.白云斜长片麻岩局部夹变余糜棱岩、白云石英岩、白云钠长片麻岩;5.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角闪岩透镜体, 及薄层浅粒岩;6.黑云斜长片麻岩;7.燕山晚期花岗岩斑;8.煌斑岩;9.钻孔及编号;10.矿 (化) 段及矿 (化) 体;11.断裂编号

矿区位于千斤弧形构造顶内侧, 矿区内为一向南突出的次级弧形构造, 转折部在银风洞一带AⅠ剖面处。地层产状自西往东:由近东西—北西西, 至银风洞往东逐渐转为北东东、北北东。倾向北东或北西, 倾角15°~30°, 局部45°。在银风洞一带以北, 局部倾向南西, 往北转为倾向北东, 表明沿倾向也呈波浪状摆动, 构成平缓的背斜、向斜 (图3) 。

断层:主要有北西和北北东 (近南北向) 两组。北北东向者为平移断层, 北西盘向南西错移, 水平断距约30 m。规模较小 (如F7) 。北西向断层分布于北北东向断层南西部, 属平移断层, 规模大。南西盘地层向北西平推约300 m (如F3) 。

岩浆岩:主要为花岗斑岩, 除在熊冲与吴鹿尖之间规模较大、呈不规则岩瘤状外, 其它均呈脉状、岩墙状。分布分向为北西、近东西、北东。除此, 尚可见成矿后的北西向的煌斑岩脉, 它切过矿体。

1.石英岩;2.白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和角闪岩;3.铜矿体;4.石英斑岩5.花岗斑岩;6.似斑状中粒花岗岩

2 矿床特征

2.1 矿化范围、矿体产状、形态与品位变化

矿化范围较大, 西起熊冲, 向东经吴鹿尖、银风洞、喻冲、余小庄到徐畈, 矿化断续长3 500 m, 宽30~60 m, 局部宽约100 m。矿化层的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随地层的变化而变化。

在熊冲到徐畈一带矿化范围内, 已构成工业矿体的地段仅银风洞一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白云斜长片麻岩顶部向下20~25m范围内, 有4个矿体。矿体的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 倾向北西, 倾角10°~20°。已知Ⅰ号矿体最大, 控制长140 m, 平均厚5.81 m, Cu品位0.73%。氧化强, 主要矿物为孔雀石、蓝铜矿, 次为黄铜矿、斑铜矿。矿石自然类型属氧化—混合矿石。其它较好的矿体即Ⅱ、Ⅲ矿体, 厚度分别为3.89 m和3.0 m, 平均Cu品位0.71和0.73%。主要矿物为黄铜矿、次为斑铜矿, 局部含辉钼矿。矿石自然类型属硫化矿石 (图4) 。据375个化学分析结果, >0.6%占18%, 0.3~0.6%占25%, <0.3%占57%。最高品位3.5%, 一般0.3~1.0%。其它矿化段的矿化规模与品位见表1。

2.2 伴生组分

主要为镓, 品位均>0.002%, 多数为0.004~0.006%, 少数达0.01%。其富集程度与铜矿的分布与富集无明显的依存关系。其次在银风洞老采坑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层间破碎带中发现长10 m, 厚0.2~0.3 m的铀矿化段, 组成的矿物为铜铀云母, U品位390×10-6, 最高达1 480×10-6。

1.第四系;2.石英岩;3.白云斜长片麻岩;4.白云石英片麻;5.二云斜长片麻岩;6.角闪斜长片麻岩;7.煌斑岩;8.铜矿体;9.铜矿化体

2.3 矿石类型及特征

按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石、混合矿石和硫化矿石。按矿石的结构则分:浸染状铜矿石、细脉浸染状铜矿石。主要金属矿物: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铜铀云母、磁铁矿, 次生矿物为大量的孔雀石, 次为蓝铜矿、褐铁矿、沥青状褐铁矿。其它造岩矿物为长石、石英、云母等。铜矿物呈西粒状沿片麻理呈浸染状分布。黄铜矿石英细脉则呈不规则状沿片麻理或裂隙分布。

2.4 围岩蚀变

以硅化为主, 次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及高岭土化。

2.5 埋藏深度及氧化深度

从图4可以看出, 铜矿体向地表延伸时, 汇合为一体, 最厚处为23 m, 并在距离地表约20 m处突然尖灭, 形成盲矿体, 地面只呈现铜矿化现象。

地表氧化强, 一般只能见到孔雀石、蓝铜矿、沥青褐铁矿, 原生铜矿极少见。在钻孔中距离地表30 m仍以氧化矿为主, 30 m以下才逐步转化为原生矿, 因此, 氧化深度应>30 m, <50 m。

2.6 矿床成因

苏家河群中铜元素克拉克值普遍较低, 最低30~55×10-6, 接近地壳克拉克值。金属矿物组合简单, 硫化物总量<5%, 且分布均匀。在铜矿附近未见含铜高背景的“矿源层”, 与其相反, 岩体成矿元素丰度颇高, Cu含量高于维氏酸性岩体平均值的2~20倍 (表2) [6]。伴生组分镓含量稳定, 其值均>0.002%, 稳定于0.004~0.006%。深源浅成的岩浆活动受一定的区域构造制约, 因此, 岩株的定位也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大吴湾铜矿床东部燕山中晚期大吴湾岩体, 为多次侵入的产物, 本身超酸、富碱、高钾等特点, 对本矿床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而大吴湾铜矿床所处位置在次级弧形构造的转折部位, 有益于金属矿物的聚集。围岩蚀变普遍发育, 蚀变强。主要表现在岩浆岩的活动使黄铜矿本身的再生及交代早期形成的矿物;磷灰石包裹金属矿物;有钼、铋矿物共生及石英—黄铁矿细脉的穿插, 使铜矿物进一步富集成矿。

因此, 它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矿床。

3 前景分析

大吴湾铜矿床目前虽然为小型矿床规模, 但其成矿地质条件较有利:大别山段岩浆活动频繁, 特别是燕山期岩浆活动表现尤为强烈, 从巨大的岩基到小的岩株, 从深成岩体到浅成岩体同时发育, 为斑岩型矿产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区内斑岩型钼 (铜) 矿成矿物质重要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的中酸性岩浆, 而复杂的构造特征又给矿液的运移、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1:20万的区测时, 有60多个铜多金属为主异常、铜 (钼) 异常, 并且异常区多与岩浆构造带相吻合。自熊冲到徐畈一带断续出露矿化长度达3 500 m, 东部止于大吴湾岩体, 层位稳定。银风洞矿段呈盲矿体, 埋深在地表下20 m, 根据此类比, 从熊冲到喻冲一带, 特别是东部的吴小庄、徐畈等地可作为寻找盲矿体的靶区。

参考文献

[1]胡受奚, 林潜龙.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8:455-489.

[2]张宏飞, 张利, 高山, 等.桐柏地区变质杂岩和侵入岩类Pb同位素组成特征据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 1999 (3) .

浅析沂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篇9

关键词:沂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引言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程中, 对矿石物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 要不断提高找矿技术, 这样能够促进矿石业更好的发展。黄金在人们生活中, 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 同时也是人们非常向往的一种饰品。对金矿矿床特征以及成矿地质进行分析, 能够明确找矿的方向, 为以后矿床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矿石行业的快速发展, 依赖于矿床地质情况的勘探, 同时要依据地质资料对找矿的方向进行明确。沂南金矿位于鲁西地区, 在华北板块东南边缘地区, 在山东省境内, 主要由三个矿区组成。矿床中有很多的中酸性和酸性杂岩体, 在外侧也有很多的围岩。近年来, 矿区深部和外围有很多的新含矿层和工业矿体, 很多的研究人员在之前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 因此, 作者对矿床成因和成矿的规律进行很好的分析, 这样能够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探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地层情况分析

在矿区, 地层经常存在着裸露的情况, 导致了地层情况比较复杂, 有很多不同情况的地层在埋藏在比较身位置。在进行矿山挖掘的时候, 可以对深层的寒武系地层进行开发, 这类地层通常情况下发育比较齐全。中酸杂岩体一般是在地层中心的, 然后向四周进行倾斜, 角度通常都是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度之间, 呈现倾斜的形状, 这样构造的形状就会出现隆起的效果, 同时也能使岩体更加趋向于正常情况。将地层按照新旧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 新太古界泰山岩群雁翎关组

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花岗片麻岩等, 由一套钙镁铁质火山沉积岩系经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生成。变质程度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

1.2 新元古界土门群佟家庄组

经钻孔揭露, 底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含砾砂岩, 中上部为灰黄、灰紫色页岩夹薄层泥灰岩等, 为一套浅海相沉积。受岩浆作用影响, 该组岩石常发生变质作用。

1.3 寒武系下-中统长清群

共分三个组, 由下而上分别为:李官组底部、朱砂洞组、馒头组。

2 岩浆岩构成

2.1 铜井矿区及外围岩浆岩

传统认为, 沂南金矿床中的成矿岩体为沂南超单元铜汉庄单元 (铜井杂岩体) 和大朝阳单元 (朝阳岩体) 。在执行全国危机矿山矿产预测项目中, 于金场矿区外围高崮子山附近新发现以闪长玢岩为中心, 外侧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的杂岩体, 命名为"高崮岩体", 在其接触带布置的勘查钻孔 (编号ZKW-1) , 于上部层位见较好的蚀变矿化, 于不整合面见工业矿体。因此, 将高崮岩体和朝阳岩体一并纳入成矿岩体加以讨论[2]。

2.2 金场矿区及外围岩浆岩

岩体沿NW向马牧池-金场断裂和NNE向枣林庄-金场断裂侵入, 面积0.3km2, 由苍山超单元铁铜沟单元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苍山超单元于山单元中细斑二长花岗斑岩组成。其侵入方式为复式岩颈和岩枝组成, 西部是金场复式岩颈, 东部为冶官墓岩枝。岩体周围分布有环状、放射状岩脉群。

3 矿石类型与围岩蚀变分析

矿石按照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可以分为四种, 主要是含金铜磁铁、磁铁矿、含金铜矽卡矿、合金铜大理岩, 在情况比较特殊的时候是含有含金铜角岩型矿石存在。其中, 含金铜磁铁矿矿石是以自行或者是半自行的形状结构存在的, 交代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 块状或浸染状构造。磁铁矿矿石是自形和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 浸染状构造、块状和致密块状构造, 局部为条带状构造。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及少量黄铜矿, 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榴石和透辉石, TFe35~48.5%。含金铜矽卡岩型矿石是自形和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及交代残余结构, 块状、浸染状、条带状、脉状或网脉状构造。自然金多沿晚期黄铜矿和黝铜矿裂隙分布或呈球粒包于其中。Cu含量一般在0.2~0.6%, Au可达6~10g/t。

与成矿作用非常有关系的围岩蚀变以三种类型存在, 分别是热接触交代、接触双交代和热液蚀变, 其中, 热接触交代和接触双交代的作用就是在杂岩体和围岩接触带的附近, 热液蚀变主要在不整合面和寒武系地层的层间, 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成矿的效果。热接触交代的作用是促进角岩化、大理岩化的广泛发育, 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其向外部的接触带发育, 围岩和石灰岩在受热力的影响下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的, 并且出现褪色的现象, 然后形成角岩和大理岩。热变质的范围比较大, 通常能够接触到接触带的百米以上。接触双交代的作用是促进矽卡岩化在杂岩体和含钙质的岩石中发育, 然后进行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钙质岩层, 岩层在层位和厚度方面是能够进行控制的。受到双交代作用的影响, 会出现化学组分迁移情况, 这样就会形成石榴子矽卡岩。

热液蚀变作用是最末期的蚀变作用, 因此其蚀变强度不大, 但是, 在范围方面却是非常广, 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穿过接触带延伸到围岩的情况, 在构造发育地段比较常见。蚀变矿化是有一定的分带性, 蚀变会出现局部硅化, 在整个过程中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变化情况。

4 成矿阶段分析

矿床的产出有不同的地质特征, 成矿阶段主要分为四个, 分别是干矽卡岩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会形成透辉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等没有含水的硅酸盐矿物。然后是湿矽卡岩阶段, 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含水量比较高, 而且矿石主要是以带状或是链状结构存在, 这样能够对早期的矽卡矿物质有比较明显的交代作用。然后形成了氧化物和硫化物, 在这个阶段形成了金属氧化物, 最后是盐酸盐阶段, 主要形成了比较少见的黄铁矿或者是黄铜矿等金属矿物。

5 结束语

在我国, 金银制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近年来, 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对金银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同时, 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能够对金矿地层、岩浆岩类型、矿石类型和围岩突变情况进行掌握, 在成矿阶段也能进行很好的分析。对矿床的地质因素进行分析也能明确金矿地质矿床的成矿原因, 然后采取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施工, 这样在施工效率方面能够进行提高, 同时, 也能保证地下开采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为金矿的开采提供便利。在对金矿的位置进行确定的时候, 可以对地层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能够通过地层的情况对地下是否含有金矿给予非常明确的回答, 避免出现徒劳无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林新多, 许国建.岩浆成因夕卡岩的某些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J].现代地质, 1989, 3.

[2]刘玉强, 李洪喜, 黄太岭, 等.山东省金铁煤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3]刘玉强.山东省金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矿产与地质, 2004, 18 (1) :1~7.

银矿地质特征及勘查要点研究 篇10

关键词:银矿;地质特性;勘查

1引言:本文主要是对银矿的地质特征进行浅析,然后对银矿的勘查要点进行研究,为以后的银矿工作的进行提供借鉴依据。

2银矿地质特征

在我国可以通过银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矿化的特征和成矿的作用等方面将银矿的地质特征以及银矿的类型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2.1砂银矿。首先,表生作用,其最主要是淋积型银矿和风化壳型的银矿,熔岩堆积型的银矿以及残破积型的银矿是现阶段表生作用下银矿床的主要类型,脉状以及似层状是两种矿体的产状形态,其主要是由自然金、萤石以及黄铁矿等矿物质组成,是规模相对较小的矿床;其次,机械沉淀作用,主要代表是砂银矿,呈现出层状或是不规则的矿体形态,其主要是由独居石以及自然金等矿物质组成,矿床规模从小型到中型。

2.2原生银矿。根据原生银矿的成矿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其一,火山作用,其主要是火山以及次火山的热液银矿,中酸性火山中的蚀变岩出现破碎形成银矿是这类矿床的主要成矿方式,其矿床一般呈现有小型或是中型的规模,脉状是呈现出的基本矿体产状;其二,地下热水溶滤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热水溶滤产生的银矿床,细微颗粒浸染型以及石英方解石脉型是这种作用下的银矿床的主要类型,其矿床呈现有小型或是中型两种规模;其三,岩浆作用,主要是由于岩浆热液产生的银矿,矿床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的两种,一种是在断裂破裂带形成了蚀变岩性质的银矿,另一种是含有一定金硫化物成分的银矿,其矿床都是中型规模的,脉状是其矿体的主要表现形态,方铅矿、黄铁矿、自然金以及闪锌矿等是组成这种类型矿的主要物质。

3银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在地台凹陷盆地、地槽褶皱带以及活化地台的火山地带等都有着银矿矿床的分布。在我国含银多的金属矿床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地台活化阶段的断焰火山盆地之中,而且规模相对比较庞大。

有银或是多银的金属矿层是在沉积作用和火山作用两种地质作用下相互结合或是独立地产生围岩的时候形成的,围岩的环境与形成这一矿层形态的宏观地质情况是相一致的,并且其在大体上几乎是同时的。与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层不同的是,经过地质作用的相互叠加而形成的工业矿床,具有规模大、含银量高以及层位稳定等特点。至于那些与中酸性侵入岩相关的矿床,虽然现阶段已经被发现,但是其占据的地位不是很高,然而和基性侵入岩相关的矿床,现阶段并没有发现的有工业价值的矿床,而这两种成矿模式在国外银矿床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4银矿的勘察要点

4.1工程原则要点。在进行银矿资源的勘查工作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的工程原则,其一,要做到统筹兼顾的同时,适度的超前完成工作,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本着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据对国内外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合理的规划并进行地质的勘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对银矿地质环境做出充分科学的调查以及工程实施的公益性和经济性进行统筹。此外,地质勘查的工作人员还要在进行勘查工作的同时凭借工作经验和科学知识,制定5到10年的银矿的地质勘查规划,为今后的地质勘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抓住重点,拓宽领域,让银矿资源的勘查工作更加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积极地扩展矿产资源的应用与服务领域,重点加强对重要矿种和成矿带的勘查工作。从根本上直接抓住重点,使工程的劳动资源损耗降至最低,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银矿勘查时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银矿资源的勘查工作时不仅仅要对工程的经济效益进行考量,还要注重对其社会效益的考量。将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将集体的才智发挥到极致,做到每个人都能为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出一份力,因地制宜地进行勘查工作。

4.2技术选择要点。自然规律是在进行银矿的勘查工作时必须要遵守的一项原则,要做到经济效益与地形地貌相互兼顾,首先,要充分的做到因地制宜,要根据勘查地区的地形、地质和物性情况等,选择科学并且合适的现代勘查技术手段,而且,作为勘查的工作人员要时刻想着如何在不影响勘查质量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次,作为银矿资源勘查的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可以将现代化的勘查技术进行灵活的使用,可以在实际的勘查工作中熟练地操作各种不同的仪器设备。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勘查手段得到最佳的勘查效果;最后,在进行勘查方法的选择时一定要使用合理的勘查方法和先进的设备,将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从而在确保勘查工作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节约。在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和改善的今天,勘查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素养和能力,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诸如,物化探技术、卫星定位技术以及超深综合钻探技术等,这些新型的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银矿资源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就需要进行勘查的工作人员对各种技术熟练地掌握才能使其优势发挥到极致。

结语:综上所述,在进行银矿资源勘查工作时要对其形成和地质特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进行勘查工作时不仅仅要保证经济效益,还要保证资源可持续以及社会效益。对于勘查人员来说还要熟练的掌握各种现代化的勘查技术和设备,从而保证勘查工作高效率顺利的进行。现阶段银矿的寻找和发现对于银矿市场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是对银矿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之后对银矿资源勘查工作的要点就行了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对以后的银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上一篇:黔东南苗族特色下一篇:食品防护计划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