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阅读教学策略

2024-04-30

创造阅读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创造阅读教学策略 篇1

一、注重体验, 感悟真情

学生只有用心灵去触摸、品味、体悟文本, 从内心深处、感情需要出发走进并深入文本, 才可以探询作者灵魂深处奔涌的情感, 以及文本中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和情感起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当学生真正走进并深入到文本中去, 才能切身感悟到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深切情感, 从而在内心产生共鸣, 与作者及文章的不同角色进行交流和会话。因此, 如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具有个性的阅读和认知感受。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和感情,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开展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使学生与作者、文本心灵的沟通中体验与把握文本所蕴涵的深层情感内蕴, 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 教学时, 我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 走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 让学生自己扮演文章中父亲的角色, 试问他们在矛盾中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大家交流, 从而加深对文章朴素情感的理解, 在阅读和交流中让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接受正义的启迪和熏陶。

二、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

带着疑问去阅读, 是每一个学生阅读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内心产生阅读需求, 才能让他们有迫切阅读的动力和需求。教师要启动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 变被动阅读学习为主动需求, 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 尊重他们迸发出带有个性化的思维火花, 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要求, 也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接受精神和灵魂的洗礼, 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 激活自身潜在的阅读思维和学习需求, 从而实现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 教学时我在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之后, 启发提问: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不平凡的”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这样, 学生在研读中, 不仅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是用它借物喻人, 歌颂那些具有坚强、质朴、力求上进、不屈不挠精神的北方抗日军民。这样深度阅读训练,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 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也实现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的目的。

三、拓展想象, 深层探究

写文章跟书法绘画一样, 在写作的过程中, 作者会尊重读者的想象力, 在行文的过程中, 采取相对含蓄的表达方式, 或者直接采取“留白”的艺术手法, 给读者空出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内心自由发挥联想, 引发其阅读时的深层思考和自主探究, 符合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说, 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 在“文眼”处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在头脑形成冲击愉悦视觉和心神的画面, 更好地激起学生走进情与景、意与境相和谐的文本中去探寻和品味, 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心灵感受, 更加理性地把握并阐释文本深层的情感意蕴, 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质的提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是训练学生阅读想象的代表作, 文章精练的语言文字描摹了一幅背景广阔的画面, 只有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填补画面的内涵。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 要抓住文中出现的九个关键意象, 通过想象进行丰富, 让整个画面丰满起来、活泛起来, 在脑海中构筑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 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隐藏在作者内心的那种带有凄凉色彩的思乡之情。这种填补式的想象训练, 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还能让读者与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心灵地会晤和交流, 更好领悟到作者的灵魂呐喊, 感悟到文章深藏着的主题思想。

四、深度训练, 凌驾文本

文本解读的完毕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而是更高层次学习的开始。“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这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个客观规律。文章的阅读过程, 当然也离不开这条规律。在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凌驾在文本之上, 回归到生活的真实中去, 深化对文章阅读的理解, 消化阅读中的感情起伏。这种对阅读材料的超越, 不但是阅读教学目的回归的必然, 同时训练了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深切情感体悟, 有利于作文情感积累和素材的储蓄。

刘禹锡的《陋室铭》, 对现今学生虚浮、攀比的生活风气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文本。我在文本的基础上, 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刘禹锡的高洁志趣的同时, 有目的地安排了这样的拓展训练:根据你自己的家庭实际, 在现今这样的社会中, 你还能做“刘禹锡”?你是怎样看身边的那些“刘禹锡”的?从文本回归现实生活, 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自由发挥想象, 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读书中育人。

创造阅读教学策略 篇2

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语文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课题是我组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使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提出的,也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新课程标准实施作出的积极响应。课题依据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试图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一套以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力求在教学中解放和激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形成了本研究报告。

【关键词】 创造性

阅读

探究

创新

合作

感悟

体验

认识 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创新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我们便提出了在我们所教学的班级学生中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究在小学高质量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素质的办学育人的新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而探讨小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比较好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基本规律与策略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3.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性成果

课题申请表、实施方案、开题报告等资料册;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各种阶段性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教育案例等。

2.最终研究成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教师阅读教学策略都有较大转变,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究”《论文集》、《案例集》等。

五、研究效果的分析

1、探索出了自主阅读——交流感悟——探究发现这一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在一年的实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以下一种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

(1)、自由阅读,自我感悟

许多有影响力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语文课上诵读这一环节,都呼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趣味、读出感悟。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科目。从工具性来看,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方能得心应手,语言的练习首先就是读,因为诵读能形成语感,形成记忆,积累材料,这样以后才能学习致用,因而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从人文性看,古人有“文以载道”之说,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作者的情感、见解、态度等往往闪烁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只有反复用心诵读揣摩,方可慢慢领会。由此,我校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无论是从近期的本课题目标的实现还是从长远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非常有效的。应该说,充分的读,确实可以使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情感,加深理解。

(2)、合作交流,丰富体验

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等的限制,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教师适时地引导其进行小组合作,平等交流就显得很为重要,因为此过程能为他们搭建一个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完善成长的平台,学生能于其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交流的必要。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合作:

(一)、生生合作,即同桌发挥各自优势,互相研讨交流;

(二)、小组合作,4--6人为宜,思维互补,每个成员分享和承担交流的权利和义务;

(三)、全班集体合作,抓住中心论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全班学生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学实践证明,适当地采用合作形式,在教学中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精彩。如我组陈静老师在上《幸福在哪里》时,针对“从这一处描写中,你想像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经由小组讨论后,答案丰富多采,而且大多能从文本出发自圆其说:有的学生想到了咕咕涌出的清澈的泉水;有的学生想到了各种小动物来此饮水的情景;有的学生想到了绿草如茵、野花遍地的美丽景像……

3(3)、探究发现,发展个性

“探究”一词的提出,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积累,引导其结合文本去体验、去探究,本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陈静老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在学完课文后,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来保护地球母亲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争先恐后回答。有的回答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有的回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有的回答让有关部门关停污染环境的工厂;有的回答写倡议书……从而调动了

2、课内课外互动的创造性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言交往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捷报频传。教育教学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感悟的专业,而创造性阅读是保证教学之水常活的氧气。在班级里我们开展了读书小组活动,并以填写读书小组收获表格、抄写优美词句或就某一篇章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积累,在早读开展每日一读,在一些语文课前我也给他们进行段落朗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学初,学校图书室进行自愿申办图书卡,班级学生踊跃参加,近半数的学生办理,远远超过规定名额。

3、创造性的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里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注重指导,以朗读PK、挑战高手等方式,激励学生的朗读热情。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也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给自己加压。积极撰写各类论文、教案和课后记,踊跃投稿。此外,我们课题组的教师还抓住每一次的听课机会,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与她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疑问,并及时解决它。小学生创造性阅读是相互影响的,特别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

4、课题组成员就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频率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方法,寻找学生的阅读规律,提高学生阅读的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教师撰写了关于创造性阅读的论文。

5、学生的素养得到了较大提高。

伴随着课题研究的展开,学生对为什么阅读、能否阅读、阅读什么、如何阅读等自觉的意识反映有所加强。学生在阅读活动之前,自己确定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做好阅读准备---纸和笔;在阅读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阅读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划出字迹喜欢的句子;在阅读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总结、自我平价和摘抄优美句段。伴随着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实验教师为其创设的良好环境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习作都明显提高。

6、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学生创造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优化了课堂教学,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优质课。

七、对课题更深入研究的思考

语文创造性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催生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以后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以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迈得更远一些。为了在今后的探索中能保持冷静的头脑,认准正确的道路,我组成员在商讨后,制定了以下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课堂标准,以作指引:

1、流淌着轻松的活力:阅读时师生都显得生机勃勃。大家都忙着读书,交流探究时间似在飞逝。

2、自主创新:教师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文本。师生各抒已见,教学相长。能努力读出作品的精神,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评价。

3、机智灵活:教师尊重学生并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专注、思考、善发现、好探究,显得聪明机灵。

八、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长春出版社2011年7月

3.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长春出版社2009年04月 4.薛瑞萍《我们班的阅读日志》长春出版社2009年6月 5.王崧舟《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浙江少儿出版社2012年9 月 6.朱永新《朱永新教育作品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2月 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 8.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9.《21世纪初教育新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0月 课题组组长:张春雨 指导专家:李阳 王志立

组员:崔学来 李冰凡 闫海燕 陈静 侯亚丽 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主要负责人:张春雨

单 位:商丘市睢阳区闫集镇雷庄小学

创造性阅读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探寻 篇3

一、注重体验,感悟真情

学生只有用心灵去触摸、品味、体悟文本,从内心深处、感情需要出发走进并深入文本,才可以探询作者灵魂深处奔涌的情感,以及文本中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和情感起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当学生真正走进并深入到文本中去,才能切身感悟到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深切情感,从而在内心产生共鸣,与作者及文章的不同角色进行交流和会话。因此,如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具有个性的阅读和认知感受。面向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和感情,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开展心灵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与作者、文本心灵的沟通中体验与把握文本所蕴涵的深层情感内蕴,完成对文本的深层解读。

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教学时,我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章中去,走进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让学生自己扮演文章中父亲的角色,试问他们在矛盾中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大家交流,从而加深对文章朴素情感的理解,在阅读和交流中让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接受正义的启迪和熏陶。

二、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带着疑问去阅读,是每一个学生阅读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让学生在内心产生阅读需求,才能让他们有迫切阅读的动力和需求。教师要启动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变被动阅读学习为主动需求,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尊重他们迸发出带有个性化的思维火花,这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接受精神和灵魂的洗礼,在享受精神大餐的同时,激活自身潜在的阅读思维和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教学时我在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之后,启发提问:这一句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不平凡的”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这样,学生在研读中,不仅深刻体会到了作者是用它借物喻人,歌颂那些具有坚强、质朴、力求上进、不屈不挠精神的北方抗日军民。这样深度阅读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也实现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的目的。

三、拓展想象,深层探究

写文章跟书法绘画一样,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会尊重读者的想象力,在行文的过程中,采取相对含蓄的表达方式,或者直接采取“留白”的艺术手法,给读者空出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内心自由发挥联想,引发其阅读时的深层思考和自主探究,符合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说,教师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在“文眼”处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在头脑形成冲击愉悦视觉和心神的画面,更好地激起学生走进情与景、意与境相和谐的文本中去探寻和品味,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心灵感受,更加理性地把握并阐释文本深层的情感意蕴,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质的提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是训练学生阅读想象的代表作,文章精练的语言文字描摹了一幅背景广阔的画面,只有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填补画面的内涵。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抓住文中出现的九个关键意象,通过想象进行丰富,让整个画面丰满起来、活泛起来,在脑海中构筑一幅深沉悲凉的立体画面,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悟到隐藏在作者内心的那种带有凄凉色彩的思乡之情。这种填补式的想象训练,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还能让读者与作者在想象中进行心灵地会晤和交流,更好领悟到作者的灵魂呐喊,感悟到文章深藏着的主题思想。

四、深度训练,凌驾文本

文本解读的完毕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更高层次学习的开始。“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个客观规律。文章的阅读过程,当然也离不开这条规律。在创造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最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凌驾在文本之上,回归到生活的真实中去,深化对文章阅读的理解,消化阅读中的感情起伏。这种对阅读材料的超越,不但是阅读教学目的回归的必然,同时训练了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深切情感体悟,有利于作文情感积累和素材的储蓄。

刘禹锡的《陋室铭》,对现今学生虚浮、攀比的生活风气是一篇很好的教育文本。我在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刘禹锡的高洁志趣的同时,有目的地安排了这样的拓展训练:根据你自己的家庭实际,在现今这样的社会中,你还能做“刘禹锡”?你是怎样看身边的那些“刘禹锡”的?从文本回归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自由发挥想象,塑造自己的人格。完成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读书中育人。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范畴里,创造性阅读教学尊重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顺应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创造性阅读教学的难点在“创造性”,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文本、生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在浩瀚的文字阅读中产生智慧和灵感的火花,展露极具个性化的阅读思维,使阅读教学最终回归到为写作服务,回归到“大语文”中来,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摸索和探究的。

阅读类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及策略 篇4

一、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认识和体会

深挖教材, 上出新意。对教材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广度和深度,取得良好效果。下面我谈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呈现多样化局面。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创造性使用教材当做一种自觉行为。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特长、专业特长、个人智慧,既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凭借教材又跳出教材,使教材内涵更丰富,教学手段更灵活,教学效果更突出。

2.深入研究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完全超出传统教学设计思路,另辟蹊径,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作品内涵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3.打破常规、大胆取舍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举措。

如按照小说教学惯用思路,围绕情节、环境、人物三个要素探讨,但是缺少新意。没有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不行的。重新调整教学设计, 对情节和环境这两个要素大胆舍弃,重在从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这样课堂重点突出,学生探究中心明确,舍弃一些枝节问题,为重点问题的探讨赢得更多时间。

研读教材寻找探索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关键。例如:谁是真正的棋王?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认真预习文本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独到而新颖的见解,整堂课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成了最精彩的环节。没有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发现和设计如此有价值的问题,没有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不可能将这个问题演绎得如此精彩。语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值得永远探索的命题。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培养学生良好阅读教材习惯的策略

1.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 视阅读。

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总结阅读,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主动权。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训练学生阅读方法的策略。

阅读课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用心阅读教材内容, 有扎实的预习笔记。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分析不足,提高阅读类试题的考试成绩。把阅读及阅读类考题的作答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来抓,反复坚持,不断改进,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阅读方法有语感语意阅读法: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逐段地通读,找知识点,排列知识层次,再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避免教师多讲,导致学生学习枯燥乏味。

概要提纲阅读法。师生设计、总结阅读提纲,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阅读解答,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讲解。

写作思路阅读法。一边读文章内容一边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作者表现的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分析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悟、对大自然的认识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内容用关键词语或图表形式概括,是对提纲式阅读法的补充和提高,关键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课题研究阅读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课题或习题,尤其是高、中考阅读题专题解题训练。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课堂实践策略

教科书单元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项目为主线,安排听、说、读、写等活动,通过任务型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从编排体系、内容安排到教学方法都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

1. 全面把握 课标要求 , 紧紧抓住 教学重点 , 明确教学 目的,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让学生在互动探究过程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2.从学生经验 出发 , 选用学生喜闻 乐见的方式 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尊重学生学习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有效性。

3.开发配套资源。教材毕竟年限跨度大,有些话题难免陈旧,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时事、文体、美术、音乐等最新话题,引起他们的共鸣。介绍唐山大地震和旧金山大地震, 现在的学生都是“9后”,对这两次地震没有感性认识,而对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日本大地震印象深刻。我找了几篇关于这几次地震的新闻作为补充,在读后布置了阅读理解和写作。学生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知识,还学到了灾难面前自救和救人的技巧。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教材,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法。教师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富有多样性和时代感。

4.取舍得当 ,以人为本 ,以读促写 ,用教材教 。新《课程 标准》建议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并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取舍整合。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删繁就简,将文中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核心,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者立足学生现实水平不泛泛而教,节约时间。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不逐段分析,抓住关键句文末抒情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通过充分阅读,把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劳苦”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学生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

感悟写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怎么结合? 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切入点,《一夜的工作》中作者运用对比、数量词、动作描写反映总理的高尚品格。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长时期强化课文范例效果,坚持不懈地进行读写结合,则学生对技法运用和写作就慢慢得心应手了,教者正从此意出发,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5

盐窝镇北岭中学陈伟波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活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这无疑要提醒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结合近十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以下体会。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科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而是“导”,也就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导”的中心,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并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 达成目标,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和作者沟通,去自由的想像,去进行再创造。

其次,有效的组织班级群体性思维。

我认为 教学中的“群体性思维”,就是以班级为基础,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敏锐地察觉和果断地把握全班集体性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度的问题,以组织和促进班级群体性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以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引申课文意义。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 “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引导阅读小说,观照人生,观照现实,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情节续写,内容扩写,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像。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像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像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回宫后而发烧求医,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换的了皇帝的大量 金银珠宝,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令人捉拿骗子时,骗子早已逃的不见踪影,皇帝也一命呜呼啦。再如要求学生为皇帝的游行大典进行创造性复述,扩展故事情节,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去想像。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发散性思维可以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封闭现象.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为此,可以在平时多设计些仿写、补写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

语文是浩瀚无际的大海,让人尽情遨游。

语文是美丽动人的歌,让人充满信心和希望。

在仿写训练 的同时,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教《喂--出来》时,要求学生针对文章进行续写,文末天外传来的那一声“喂,出来”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外阅读训练中也可以要求学生续写获改写文章的结局。

三、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突破束缚,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怎样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选择”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和鲁迅先生一贯的爱国情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又如怎样看待《效颦》中的东施效颦?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一种追求,我们学习人家的东西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经这样点拨,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学生们可能认识到东施效颦体现了东施对美好事物的大胆追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也需要东施这种大胆追求美的精神和勇气。另外,平时遇到“班门弄斧”、“知足常乐”、异想天开“等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能有力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教学关注学科间的沟通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艺术等学科中。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许多内容涉及到的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让学生亲自查一查,为学习课文做准备,课文中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与美术相联系的,可以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画处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边塞大漠的浩瀚,以及黄河的奔腾不息。

这些画生动地体现了学生对诗的审美感知,它比较恰当地表现了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这样的阅读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驰聘想像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阅读教材与音乐相联系时,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先教学生学会唱这一首歌,在学会唱这一首词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教材上来,在音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激发学生的想像。并进而延伸到同学们对今天流行音乐中借用、化用古典诗词的研究。

五、阅读教学应加强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我们要把课堂的阅读教学融入现实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和平宁静的生活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世界,学习了《桃花源记》让学生回顾历史,联系当今动荡的世界局势和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构想一个未来理想世界,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进行自由的创造。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体悟人生,激发灵感,创新思维。

总之,教无定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更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不断的摸索总结经验,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开出灿烂的思维之花。

谈阅读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陈伟波

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邮编:257446

电话:***

创造性阅读教学 篇6

一、广拓渠道,收集资料

新世纪人才有一个重要能力是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是创造的第一步,而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弄清问题才是连接进一步创造的桥梁,而且想的办法越多,寻到的渠道越广,人的思维才越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每堂课都应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和素材,包括课前预习时资料的收集;课上弄清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材料的准备和整理;课后知识拓展时资料的补充与积累。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专题《叶》的时候,就提前一个星期给学生们布置了任务,第一,每位同学采集不少于20种不同的植物的叶子;第二,询问老师、上图书馆查阅或者上网查询有关叶的分类、叶的结构、包涵叶的成语、诗词等等方面的知识;第三,亲手制作一张叶子的明信片,送给最想送的人,并配上几句简短的话语。任务明确以后,从来没有见过学生们有那么高的热情,等到那天上课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争着展示自己的成果,学习的快乐在他们的脸上荡漾。

二、勇于质疑,勤于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体现主体性,关键就在于使学生寻找并发现问题,质疑是开启创造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了,而对学生的提问不加重视,认为他们问的都不在点子上,与考试无关。其实,进行阅读教学要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三、巧设情境,激发想象

想象与联想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它是创造的源泉,也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性想象,就没有创造性阅读。学生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说:“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下海,可以到达小鸟都达不了的地方。”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利用优美的音乐、生动的动画、形象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官印象,这些刺激能激发起学生的感受,从而形成想象和表述的需要。

四、完善补充,续写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空白,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之举。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言有尽而意未尽”的好文章,在课文戛然而止时,学生的情思却往往意犹未尽,教师要适时抓住这样可贵的教学机遇,不妨为发展课文情节做一次有情有趣的创新训练。

五、畅谈感悟,交流心得

创造阅读教学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语文阅读,方法

分层教学的理念重在“因人而异、以学为本”, 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案。由此一来, 不但可以将教学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进他们的学习体验, 帮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导入分层教学理念, 制定出符合各个学情学生能力需求的教学指导方案, 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 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听得懂, 一方面可以增进阅读教学效果, 一方面还能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让课堂阅读从被动转型为主动。下面, 我便从学情分层、教学分层和问题分层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学情分层, 打好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学情分层, 是指针对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等现状对他们进行能力分层。通常, 分层的方法为:学习能力偏弱, 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的学生为A层 (后进生) ;学习能力适中, 但是对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为B层 (中等生) ;学习能力强, 而且学习动力充足, 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学生为C层 (优等生) 。从分层教学理念来看, 该环节是落实分层教学的重点前提。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为例, 针对这篇课文, 我为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了以下学习目标:针对A层学生, 考虑到他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薄弱, 缺乏良好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所以, 要求他们了解全文内容, 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 并初步把握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等;针对B层学生, 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强, 所以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 比如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几个“背影”作何解释等;针对C层学生, 该层学生学习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阅读技巧, 所以可以要求他们以自学的形式分析文章, 然后再将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 再由教师在课堂中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让不同的目标符合不同学情学生的能力需求。

二、教学分层, 遵循学生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不同学情的学生, 这样不但可以让教学具备因人而异的特点, 而且还能做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以生为本。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辅助分层教学, 可以达成良好的实践效果。同样以《背影》一文为例:在围绕这篇课文展开阅读教学期间, 我们可以对A层的学生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 从指导他们挖掘文章生字生词开始, 到对文章进行分段, 挖掘中心并行, 从而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把握阅读的基础性技巧;针对B层学生, 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展开教学, 目的在于增强该层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集思广益, 促进阅读的实效性。针对C层学生可以采用任务探究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期间, 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思考性的任务: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 又见父亲的背影, 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这是什么原因?这里提及的“背影”和前几个“背影”有哪些区别性?它突出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情愫?

三、问题分层, 递进型提问法导入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篇8

关键词:以导为主,思维训练,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要以导为主

在阅读教学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灌”, 而是“导”。“导”的中心, 是为学生提供掌握必要知识的必要思路, 使学生循正确的思路去学习, 并掌握学习内容, 这样才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一, 让学生直接与课文对话。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 是学生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 向教师求教, 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 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认真的引导学生预习。首先就是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 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为此, 阅读期待, 自由诵读, 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缺的起始环节。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 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和目的, 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 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 去触摸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去和作者沟通, 去自由的想像, 去进行再创造。

第二, 有效组织班级集体性思维。

教学中的“集体性思维”, 就是以班级为基础, 在相互交往中探讨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显露出来的大量的创造性意见, 鼓励学生继续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应该提出新鲜的课题, 引申课文意义。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可以提出“贫与富”“钱与情”“我们身边的菲利普夫妇”“约瑟夫长大了会怎样”“假如回来的叔叔是百万富翁”等等话题, 引导阅读小说, 观照人生, 观照现实, 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欲望。

二、阅读要借助想像和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情节续写, 内容扩写, 仿写。改写等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 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家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 派人捉拿骗子, 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 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 显得昏庸愚昧之至;有一个学生则想象皇帝因游行时没有穿衣服而受了风寒, 回宫后而发烧求医, 谁知医生仍是这两个骗子乔装的, 骗子用锅底灰和野草屑做成几颗黑糊糊的药团骗了皇帝的大量金银珠宝, 而皇帝服药后上吐下泻, 令人捉拿骗子时, 骗子早已不见踪影, 皇帝也一命呜呼啦。经过这样的训练, 不但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 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在仿写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采用补写事例的方式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谈骨气》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三个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 可以要求学生也从这三个角度各补充一个事例。这样, 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丰富他们的积累, 可谓一举两得。

三、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语文知识可以延伸到数学、自然、社会, 艺术等学科中, 借此实现学科与学科的融合、综合性学习, 强调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探寻与求知, 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 真正实现阅读与听说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先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描述作一幅画, 表现边疆生活、边疆风光或送友归京时的情境。学生非常兴奋, 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教王维的《汉江临眺》时, 先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 再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作画, 从学生的画中可以看到汉江浩瀚的水势, 以及若隐若现的远山。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创造性 篇9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作为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语文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小学语言阅读教学中仍然处于硬性灌输、满堂灌的模式,甚至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主体性和思维发散性的发挥不充分,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对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充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受自身成长特点的影响,过于深入的阅读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或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从而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对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方法没有引入课堂或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二是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学生默读或朗读——教师演示——学生分析——教师指导”这样的过程,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也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学生对阅读理解课程的兴趣不高。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家长、教师认为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阶段,从而督促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记忆、课外补习和各种竞赛上,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阅读理解课程比较复杂,难度也比较高,自己对阅读理解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之教学中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当或缺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吃力,因而逐渐失去了对语文阅读课程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创造性的对策

创造性阅读是由美国学者爱默生提出的,后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其主要思想是要学生善于阅读,有创造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文字中所包含的思想、精华提取出来,变成自己的知识,并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创作,甚至是创造性的写作。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要树立创造性阅读教学意识。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阅读教学意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共同制定出创造性阅读教学的指导办法,对创造性阅读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考核机制,从而督促教师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创造性阅读教学方法。其次,要对创造性阅读教学实践实行激励。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或在教研、教学评比中获得成绩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再次,应向小学语文教师普及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使教师树立起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是自身义务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理解,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创造性阅读教学方法。

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把文章的思想、主旨及各处伏笔等有条理、分步骤地讲解出来,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逐步发挥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与文章内容相符合的阅读情境,用音乐、画面、视频等手段全面或重点展现文章主旨,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而且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创造性阅读教学的开展。

三是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发散性思考,如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这是在小学教学中广泛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结合文章内容分小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再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并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到自己对小组所作出的贡献。

四是要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模式对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很不利。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而要采用创造性阅读教学,关键之一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学生从一个关键词、一个名子、一段话来进行分析,进而理解整篇文章,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进步,进而大大提高其对阅读理解的兴趣。

五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小学生处于抽象思维、求异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在阅读文章时无法抓住重点,也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并通过问题引导、分析语句、讲解重点,使学生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从而灵活地理解文章。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答疑,然后指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高中英语阅读创造性教学模式初探 篇10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以学生实践为基础来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 通过一系列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技能, 提高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 需要学习和掌握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词汇、句型、语法和习惯用法等) , 以及了解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进而在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阅读技巧和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深度 (阅读欣赏) 上得到提高。精选材料,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要使所选择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材料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事故、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 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在阅读教学的较高阶段, 通过增加阅读量, 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学科性较强、富于哲理、异国文化较深层次的文章, 加深拓宽内容, 使之“英语化程度”在两方面得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阅读指导中,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分析文章中心, 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广泛的阅读,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 丰富语言, 开阔视野, 开拓思路, 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 使学生具备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 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除了常见的阅读方式 (略读、细读、推读、概读等) , 在阅读教学中, 可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 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 效果会更加明显。我个人认为该模式要注意以下方面:

(1) 阅读文章时, 对所学文章要点,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阅读, 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 教师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 就能有的放矢, 既不浪费时间,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 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 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 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 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

(2) 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 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 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相结合, 变单纯讲语言结构为结构讲解和语言功能应用相结合。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语言知识的运用促使交际能力的形成, 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发展。

(3) 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 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 复述其内容。通过再次阅读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篇章信息分布, 并检测学生能否迅速地找到某一具体信息, 对课文中的理解障碍 (如学生较陌生的信息, 语言难点) , 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排除。

(4) 提前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每堂课开始, 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教师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 引导他们整理、加工、联想, 进行创造性思考, 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难易适度, 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 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 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全员参与, 踊跃发言, 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加大了英语信息输入量, 使他们英语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 同时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促进他们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 全面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

(5)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 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 心灵受到激荡, 人格得到升华, 提高认识能力,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新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并借助教育机制和适当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电化教学和情景教学意境诱发学生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我们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增强成功体验, 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 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 开发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增加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认识, 实现其最大限度的满足感,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从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

上一篇:翻译的重要性下一篇:数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