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4-05-02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精选十篇)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1

一、篇目预告

《故乡》:故乡是一棵永恒的大树。对故乡,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情结。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两套故乡的体系———父系故乡、母系故乡。小说《社戏》里的平桥村,就是作者母系故乡的一个缩影,而《故乡》则展现了父系故乡的摹本。在故乡的过去与现在,发生了许多有趣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聆听”。

《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充满温情的题目,带来的却是一则充斥着冷漠、自私的人性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也看到了成人与孩子对待亲人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以烈日与暴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环境设置来引导祥子的出场。不管是在燠热的街头,还是在暴雨的冲刷中,祥子都秉持他倔强的个性,坚持,坚持,再坚持。但事情却以雇主“一个铜板也不给”收场,结局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

《多收了三五斗》:文章用较大的篇幅描摹了旧毡帽们跟米行里的先生讨价还价的情形。最终,米是粜出去了,旧毡帽们也来到街头准备购物。可是,他们能大手大脚地购物吗?他们有收获的喜悦感吗?“丰收成灾”,正是小说要揭示的主题。它告诉我们,洋米洋面倾销、地租剥削和高利贷盘剥、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是导致“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

二、人物剪影

文学是人学。阅读本单元,研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关键。四篇小说都采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解读四组人物形象时,同学们也可以采用对比手法。

闰土,在两个故乡的对比中出场。昔日的故乡,圆圆的明月,蓝蓝的大海,闰土有着紫红色的圆脸,他是多么开心、自在而又充满活力;而今日的故乡,萧瑟、凄凉,他,脸上满是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浑身瑟缩,一顶旧毡帽更凸显了他的寒酸与困窘。

变化了的闰土,还在青年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衬托下,越发显得呆滞与麻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而“我”与闰土以及宏儿与水生的比对,更加突出了闰土的辛苦与麻木:生活的重压使他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这样的境况何时是个头?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了宏儿与水生身上。

于勒,在小说中正面出场的篇幅较少,我们可以通过抓取兄嫂对其态度的前后变化,来解读这个人物。没钱时,他被称为“坏蛋、流氓、无赖”;有钱时,则被称为“正直、有办法、有良心”。在这种反差中,足见菲利普夫妇的虚伪、卑鄙、贪婪、冷酷、自私、势利,由此也彰显了作者的世界观:人际交往要打破金钱至上的关系,要体悟小人物的辛酸,永远保持赤子之心等。

而祥子的坚守与落魄,旧毡帽们的希望与失望,也无不是在比对中精彩展现的。

读罢四篇小说,你一定会唏嘘不已,也一定会为作者观察的深刻、描写的细腻、用心的细密所折服。

朗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 篇2

古人强调朗读: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六岁观百家”,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曾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吟诵”恰是古人读书学习的主要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靠朗读成诵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把有情感的朗读称之为“美读”。确实如此,琅琅的读书声,声情并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朗读,要以弄清语音语义为前提,读要得法为手段;读有所悟为目的。

首先要弄清语音语义。

这是朗读前的必要准备。要读得准确、流畅、富有情感,就须了解并掌握语音语义。这里所谈的语音语义相当宽泛。既包括字的读音、词语的解释、也包含句子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及必要的写作背景等。流畅的朗读、只有在了解基本内容上才能做到,而准确的朗读又能促进理解,二者相辅相成。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语出《口技》)句中“间”应读“jiàn”。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间(读jiān)词义迥然不同,读准这个字的读音,正确理解此字含义是把握本句的关键。了解语音语义,才能把握朗读的基调。只有把握住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才可能读出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情怀;只有对鲁彦的生平有了一定了解:才可能在《听潮》中更好地体味作者把人生比作大海的豪迈情怀;只有把结合当时俄国社会状况才可能在《海燕》的朗读中深入体会高尔基对“海燕”寄寓的情感。

其次读要得法。

朗读要吐字清晰、流畅自然、节奏鲜明、富有情感就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读要得法,就要讲究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一要注意停顿。在朗读中停顿恰当与否会影响句义的表达。如“其一/犬坐于前”和“其一犬/坐于前”(语出《狼》)停顿不同,语意大相径庭。一般说来除语法语义停顿外,还要注意有时为突出所表达的对象,对所强调的事物也要停顿;二要讲究节奏。朗读节奏的快慢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紧密相连。《听潮》一文对涨潮情形的描写朗读,就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它恰似一曲雄壮有力的交响乐。有前奏,有发展,有高潮,也有尾声。朗读节奏有缓慢、到较快、快,很快不断变化,这变化体现了大海从醒来到搏斗,经搏斗到胜利的全过程;三要突出重音。重音,往往是句子的重心所在。重音要根据作者的着眼点和表达情感的重点来确定。如语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赞美”读重音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北方的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等词的重读则突出体现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而这正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四要读出语调。语调要以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为依托,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调。《春》一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是欢欣愉悦的。语调轻快。而《卖炭翁》一文则充满了作者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语调低沉,感慨。读要得法:叶老有言“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最后一次演讲》就要读出闻一多的慷慨与愤怒;读《春》就要读出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读要得法,韩愈说得好“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叶老说得更直接“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就是要动用全身心的力量,用眼观察、用嘴表达、用心体味,用耳倾听。读书时可摇头晃脑,可伴以手势,动作,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情感、韵味便会心领神会;这样完全沉浸在文章思想情感的芬芳里,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物我两忘,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才叫“美读”。

第三,读有所悟。

这是朗读的目的。不可否认,每篇文章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朗读这些作品就要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驱遣想象,便读便品,领会文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感悟文学后面包含的东西,走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春》一文中有关春风图的描写:“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作者从触觉、嗅觉、视觉多方面来写春天。朗读这样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完满口余香,浑身舒坦。读“母亲的手”和“抚摸”是要语重而情深,这样才令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温暖,读“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香”加重语气让人在嗅觉上引起对春风的美感,“清脆”、“婉转”、“应和”、“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响起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乐。在充满愉悦情感的朗读中不断体味春风轻柔、和煦的特点。学生的语感能力也会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得到提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书声琅琅,情意融融。

(王循茂山东省淄博市傅山中学)

“斯文”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3

孔子的“斯文”,应该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作为一个集大成者固然有“斯文在兹”的信心和承诺,但我想“在兹的斯文”也正展现出他亲自缔造的“以君子成人之美”为共同事业的道德社群。因此,“斯文”不仅仅是一套典章制度,也是一种由礼乐教化长期培育而形成的生活方式,一个通过每个人包括他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而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孔子既是“斯文”的继承者,也是把“斯文”具体落实在生活世界的开创者。他所建构的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次类似“公民社会”的群体。二十世纪美国一个非常杰出的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 Shils)尊称孔子是现代意义下“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始祖(ancestor)”。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孔子的学说中找不到为奴隶社会辩解的理论根基,因此孔子的世界绝对不是奴隶社会。而伯拉图乃至苏格拉底的世界是奴隶制。孔子自己认同“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基本原则。因此,夷夏之辨的主要标准就是文化,不是宗族,不是其他的。他崇尚“温文尔雅”的素质,反对暴戾,消解抗争。他提倡的“和”是包容的、开放的、多元的,有“他者”的参与而非整齐划一的“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以他人为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的“仁道”也承认,尊重他者并照顾到他者的利益。这种超越自我中心的伦理,是以社会和谐为个人的职责。这种价值和心态是今天的公民社会,也是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或缺的道德基础。

其次,这个词(civil)是“文”的意思,而不是“武(martial)”。希腊有尚武的精神,孔子注重人格的熏陶。《诗》的温柔敦厚,《礼》的社会伦理,《春秋》的历史意识,《书》的政治理念,《乐》的美感经验,《易》的宏观哲理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六艺”是锻炼身心的技术。孔子在竞赛中特别突出“骑射”,所谓君子之争。因为它反映了“返求诸己”的美德。现在的公民社会正是强调人文教化,培养公共理性。

第三,希尔斯认为最关键的是civil指的是民间(civilian),而非官方(official)。孔子以“有教无类”的开阔心胸从事地方讲学。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他的学生中士农工商都有,固然有有权优势的人物,如子贡,但也有一贫如洗的人物,如颜回。凝聚在他身边由门人弟子组成的社群是有一种有群体性,而且有批判性的自我意识贯穿其中的。和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独立之精神体现在“古之学者为己”这个坚实的信念。大家都有理想和抱负,但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各自不同。经过孔子的指点,如何行仁,就是指仁爱的“仁”,是共同的目标,曾子“士不可不弘毅”的期许,既是自勉,也是承诺,不仅仅是个人的承诺,也是整个群体的承诺。“任重而道远”指的是通过行仁而自我转化是孔门弟子每一个人必须背负的十字架。但这不是履行上帝的意思,而是做人的道理,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都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自由意志。

孔子特别欣赏颜回,一贫如洗的他,就因为他的独立精神。儒家的个人是由关系网络交织而成的,比如说由一个人的社会角色综合组成的。因此,绝非个人主义或者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这一点我基本接受,可是有保留。我坚持,不能忽视自作主宰的独立精神和发自内心的自由思想。没有内在的自我认识,没有自得之趣,没有自知之明,也就丧失了反省的能力,如何能够自立?己不能立,如何立人?孤立绝缘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健康的。完全由社会关系集合而成的自我也是不可能的,不健康的。即使是一个好人,我们所说的善人,也无法达到孟子所谓的“有诸己”的境界,“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个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我们不能把中心点消解成关系或者角色。内容丰富对外开放的中心点是自我的主体。通过交流,它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而有光辉。

孔子承继“斯文”是通过文明的途径,运用人文的感染力,在民间进行教化来推动的。他的“斯文”,不只是外在客观的实体,不只是圣王智慧凝聚的典籍或者是制度,而是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认识和体悟在日常生活中受用的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不假外求,更不是从上往下的道德说教,而是在思想自由的前提下个人主体自觉的选择。

这条思路对于整理国故的方法和态度研究国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彻底改变把国学当成过去的,静态的,已定型的“遗产”是关键。国学是生命力旺盛的传统,是有历史性(而不只是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是正在返本开新的动态过程之中重建自我认同的学问。它不仅仅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也是超越现代学术分科的智慧和价值源泉。它是中华民族提供给人类共享的“学做人”的道理,它是一种共法,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地方知识。弘扬国学使得“斯文”能再度重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不可或缺的。

阅读是一种享受 篇4

读一本好书, 是一种甜美的享受。每次阅读, 犹如品尝香醇的美酒, 使我沉醉不已。每次阅读, 犹如欣赏美丽的风景, 使我流连忘返。高考结束后, 我选择了海南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我想, 真正意义上的读好书, 应该从大学开始算起。因为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 所以在大学里看得较多的也就是英语名著。在外院的阅览室里看了很多英语名著, 如《傲慢与偏见》、《简·爱》、《汤姆叔叔的小屋》、《悲惨世界》、《飘 (又名乱世佳人) 》、《嘉丽妹妹》、《汤姆索耶历险记》、《双城记》等, 也看了许多由名著改编翻拍的电影, 甚是喜欢。这里就着重讲几部我最喜欢的小说。

《傲慢与偏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 但《傲慢与偏见》这一世界文学名著不流俗于一般的爱情小说, 它有自己的魅力所在。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对开篇第一句话印象深刻: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要娶一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历程。作者奥斯丁在小说中流露出的对于金钱、爱情和婚姻的思考, 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 但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 讲究门第的包办婚姻不堪忍受, 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 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我赞同作者对于金钱、爱情与婚姻联系的阐释。爱情与面包是面对婚姻时我们必须讨论的问题。到底是宁愿坐在宝马里哭而不愿坐在单车上笑还是你给我爱情就好, 面包我自己买?又或者爱情与面包都要?有人说:“你只能看懂你已经明白的东西。你无法看懂一本书, 因为你的思想无法和作者同步。”在爱情观上, 我与作者算是站在同一战线, 这是多美好而又难得的阅读收获呀!阅读, 让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阅读时, 如果能够与作者的思想对上一两句话, 就会越发感兴趣地往下阅读, 就会积极找出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 这能带给自己更愉悦的阅读感受。谈到《傲慢与偏见》, 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 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 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描述班纳特太太和她的丈夫的片段, 会让我们不禁哑然失笑, 头脑中呈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在阅读时, 我仿佛能感受到班纳特先生的无奈。他的太太整天在他身边念叨她那可怜而衰弱的神经, 又责怪他不考虑女儿的终身幸福。然而当镇上有八卦时, 他的太太又显得非常富有活力。在阅读到描写达西向伊丽莎白第一次求婚失败的情景时, 又会为他们捏一把汗。达西放不下架子而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 而伊丽莎白则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以及听信威克翰之言而对达西产生偏见。我当时也会猜想这对小冤家何时才会化解误会呢?阅读, 与作者对话, 与主角进行情感交流, 带给心灵充盈和美满, 这是一种享受, 一种乐趣。

第二部小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后期, 以主人公汤姆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主要线索, 其中还穿插了其他奴隶们的悲惨命运, 将其与庄主和奴隶主们奢华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这本著作的焦点就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奴隶制问题。读完整本书后, 没有人性的奴隶制在我心头留下深刻的烙印。奴隶主不把人当人看, 奴隶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同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 却有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被歧视的问题延伸到当今的美国社会, 小说表达的主题是我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之一。

最后谈谈我读过的另一部小说——《悲惨世界》。这是一部融合法国历史、革命、道德、法律、宗教信仰等等的小说。它朴实感人的语言, 塑造了一群受苦受难的底层人物。在这本小说中, 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 饥饿使女人堕落, 黑暗使儿童羸弱。但它又描写了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 把人性的微妙跃然纸上。开头的一个片段让我既惊讶又感到愤慨:主人公迫不得已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刑19年!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开头的这一场景强烈激起了我继续往下读的欲望。从主人公冉阿让的身上, 我看到了被生活所迫的犯人受感化后, 冷酷的灵魂在瞬间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高尚的品质打动人心。他不断地做善事, 尽其所能把爱奉献给社会。他多次奋不顾身, 用心中的赤诚点亮别人的心灵。在主人公难能可贵的精神与黑暗的现实对比下, 我情不自禁地为他的遭遇而流泪, 也忍不住要对他可贵的精神竖起大拇指。

《阅读是一种孤独》阅读答案 篇5

2.(1)化抽象为具体,阅读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作者把它比作“吃”、“睡”、“搏斗”,形象而具体;

(2)化深奥为浅显,作者把阅读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让人接受。

3.(1)阅读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能独啜,是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

(2)阅读不可在太快乐的时光,

(3)阅读不可在太富裕的时刻。

阅读是一种宗教 篇6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应当将阅读看成是一种宗教,一种超越任何宗教的一个宗教,把阅读看作是一个宗教行为。我以为一个正当的、有效的阅读应当将对经典的阅读看作是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何谓经典?在我的印象中,在我的阅读中,觉得所谓的经典就是那样一种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面。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说,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说它的艺术性,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等等。

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一个人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而事实是现在的阅读不论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往往为时尚的文字所包围,使他们无法接受经典,特别是孩子。我想,这个现实是应当被我们关注的。

我曾经在许多场合反对过一个说法,就是许多人认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文学,我说不对,这个定义是错误的,这个定义应该修改为: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快感的文学,而这个快感包括悲剧性快感。你看安徒生的童话有几个是让你快乐的?不是!它是让你悲哀的,让你忧伤的,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人的那种苦难,甚至说是巨大的苦难。我在许多地方用一个非常通俗的语言来说,说你们都在给孩子制造的那种快乐叫“傻乐”,一个小孩儿如果长期在傻笑中长大,那么长大了他不是个白痴,也是个准白痴。但是这个观念我们现在几乎是无法纠正的。一个孩子如果不能使他回到经典性的文字,而长期沉落于这些轻飘的、快乐的、没有忧伤的文字,我怀疑这种阅读在建构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孩子优良的心理素质方面,它起到一个怎么样的作用?

“慢”是一种生活态度 篇7

细嚼慢咽的好处

人的饥与饱反应, 并非完整取决于胃本身的空虚和充盈, 而是受下丘脑的节制。当食品经胃消化吸收后, 血液中的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资的浓度升高, 大脑接到这个信息后, 饥饿感消逝, 就会喊“CUT”, 然后我们放下筷子。假如不经过细心咀嚼, 吃得太快, 胃还来不及消化吸收, 一系列反应都慢一拍。在胃还来不及做反应的时候, 过多的食物已经摄入, 当发现吃饱的时候, 很容易立刻觉得吃撑了, 这就是因为“吃饱了”的信号还没来得及发出, 就已经吃了更多的食物了。久而久之, 肥胖就会找上门来。

同时, 不经咀嚼过程、直接吞咽进胃的食品, 对胃肠道而言是不速之客。胃拼命地消化才把那些大块的食品弄得小了一点儿, 然后赶紧推给肠道, 接班人也是如法炮制, 大家只顾忙活, 该榨取的养分不知不觉中溜走了。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长期如此, 胃肠处于持续疲惫状况, 易患各种疾病。细细咀嚼能使食品与唾液充分结合, 唾液有帮助和增进食品消化的功效, 而且多次咀嚼能把食品磨碎, 胃可以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边工作边享受。已经以为胃部不适的人更应该细嚼慢咽。

进餐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的咀嚼, 颗粒粗糙、温度较高的饭菜, 很容易损伤本身就很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 使其破溃, 引发急性炎症;过快的速度让胃应接不暇, 加上吸入腹中的空气, 让人很容易有胃胀的感觉, 时间久了以胃为首的消化系统就要用疼痛来像主人抗议了。

唾液是身体的“健康巡逻队”。咀嚼并不仅仅是为了咽下坚硬的食品, 更是为了能产生大量的唾液。唾液是设在我们体内的“自助药房”。口腔内经常存在着大量细菌, 但口腔内的伤口很少会感染, 这也是咀嚼的功劳。咀嚼时分泌的唾液, 不仅含有溶菌酶, 而且含有其他抗菌因子, 如免疫球蛋白等。它们是空气或水中多种细菌的天敌, 能阻拦细菌的停留, 不让它生长繁殖, 必要时甚至会下杀手。进食时不咀嚼, 会减少唾液分泌。用餐时狼吞虎咽, 即是置身于这个“巡逻队”的防守领域之外。

细嚼慢咽的好处绝不仅有这些, 咀嚼时唾液的分泌能降低亚硝酸化合物对细胞的攻击, 转变细胞突变计划, 对于化学合成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 也有显著的解除作用;咀嚼还能增进面部的肌肉运动, 局部地域血液循环质量提高, 肌肤代谢运动活泼, 自然面色红润、皱纹少少;咀嚼锤炼脸部肌肉的同时, 大脑也被激活了, 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往脑部, 脑细胞间信息往来频繁, 由于刺激作用, 与大脑活动有关的激素分泌增多, 大脑的思维才华和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咀嚼后唾液大量分泌, 中和了口腔里的酸, 蛀牙菌逃走了, 牙齿保住了, 钙和磷的溶解也被扼杀了, 牙齿无坚不摧, 一切太平。

如何做到细嚼慢咽

虽然知道细嚼慢咽的诸多好处, 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 没有几个人吃饭时能真正做到细嚼慢咽的。很多时候, 为了赶时间, 吃饭的时间被一再压缩, 甚至一边工作, 一边大口吞几口面包或者是三明治, 就已经算是一顿午餐了。久而久之, 吃饭速战速决成了一种习惯, 即使不赶时间, 吃饭的速度也降不下来了。狼吞虎咽能带来的绝不仅仅有节省下来的时间和帅气的吃饭过程, 它带来的更多是对身体的损害。当然, 用餐细嚼慢咽并不是越慢越好, 因为消化食物的消化酶有分泌高峰, 一般在十几分钟内, 在分泌高峰中消化酶的浓度达到最佳的食物消化点, 有利于营养元素的分解吸收。那么怎样才算是细嚼慢咽呢?

一般来讲, 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 一餐饭应不少于20分钟, 其中不包括看电视、讲话等时间。当然, 不同的饭菜, 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吃肉和吃青菜的咀嚼时间肯定不一样, 吃稀饭的时间也自然比吃干饭所需时间短, 而且, 年龄较大或牙齿不好的人, 咀嚼时间也相应地要延长。因此, 人们要根据个人情况和每餐饭菜的不同, 调整进餐时间, 但要保证每口食物都充分咀嚼。

糖友更要细嚼慢咽

糖友的生活要比普通人更加精致才好, 而过快的吃饭速度, 往往能轻易毁了这份精致。口腔和消化道的溃疡这些小伤小病, 对糖友来说也是大威胁。由于糖友身体的特殊性, 各种小伤口的愈合速度都会比普通人慢, 长久不愈合的溃疡增加糖友的痛苦, 时间长了还可能有更大的危险。胃病更是糖友要小心防范的, 即使不做过多刺激, 由于神经病变的影响也可能有一些不适, 如果再加上吃饭过快的刺激更让糖友的胃雪上加霜。不知不觉中过多的进餐, 对糖友的影响更大, 除了容易引起血糖的极速波动之外, 长此以往, 引起的体重增加, 也是糖友要小心防范的。

糖友想要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 健康饮食, 有时也是需要一些辅助方法的。

首先糖友要把握好吃饭的时间, 最好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 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 这样可避免太饿后吃得又多又快。

其次, 吃饭的时间至少保证20分钟, 这是因为从吃饭开始, 经过20分钟后, 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如果吃饭太快, 大脑很可能还没得到最新情报人就已经吃多了。

对于吃饭速度降不下来的糖友来说, 可以考虑用小汤匙代替筷子, 以减慢进食速度。还可以多吃些凉拌菜和粗粮, 生的食物不好好咀嚼就咽不下去, 喝燕麦粥一定比喝白米粥慢, 吃全麦馒头也比吃白馒头的速度慢。

爵士舞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8

舞动爵士

颤抖的灵魂在我平静的外表下激荡着。当熟悉的音乐穿过天籁,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身体,和着节奏,猛烈地舞动起来。JAZZ,这个融入我血液的美丽名字,早已成为了我身心的一部分。她改变了我,指引着我,成就了我。

忧郁的时候,舞动爵士,我的心会重新洒满阳光;思念的时候,舞动爵士,我的心会穿过天宇与之对话;快乐的时候,舞动爵士,我的心会把整个世界感染。爵士就是我的生活,我的世界,我的生活方式。音乐又一次响起,我的心,我的身体,又开始了舞动……

——武卓

爱上爵士舞

自从认识了爵士舞,我就爱上了她,并一发不可收拾。她一直推动着我前进的脚步,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在一次次的授课和考试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爵士舞带给我的力量。她让我用心去与老师们交流,用心去引领她们,真心的把经验与老师们分享,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帮助对我都是极大的安慰。

在这个大家庭里,所有人都认真钻研、用心感悟着爵士舞,我很幸福能成为其中一员,希望在这个有爱的集体中继续努力前进。把她的能量传承下去!

——曾露

让我们一起变得更爵士

第一次“品尝”爵士舞,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像与爵士舞谈了一场奇妙的恋爱:时而扮演力量有型的女汉子,时而扮演可爱讨巧的小萝莉,时而扮演性感妖娆的大女人,时而扮演低调怯懦的小人物……在这场恋爱中,我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棱角,抒发自己的真知灼见。思想有多远,我就能在爵士舞的海洋中游多远。

JAZZ不仅是名词动词,更是形容词。如果说一个人越来越爵士了,我想那一定是一种由衷的赞扬。我爵士我快乐,让我们一起变得更爵士吧!

——程钰淼

生活是自然的,爵士是风格的

虽然爵士舞在不断演变、融合、发展,但每一种爵士风格都依然活跃在今天的舞台上。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舞经过百年演变,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风靡全球的舞蹈。

“风格是别人的,个性是自己的;风格是重复的,个性是变化的……”如果说舞蹈是风格的,那么爵士就是个性的。从6岁到现在,从没想过有一会爱上舞蹈,爱上舞蹈中的“爵士”,爱上爵士中“个性”的自己。让我们在爵士中舞动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生活!

——富娆

在爵士的道路上且行且远

爵士舞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让我走出了自己的小圈子,小世界,融入了一个崭新的大家庭,大世界。回想起最初接触爵士舞时的自己,什么都不懂。如今梦想成为了现实。5年的时光过去了,我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任何事情,没有坚持3个月以上,就没有发言权;没有坚持3年以上,就不能说自己懂;没有坚持7年以上,就不可能是专家;没有坚持10年以上,就不会拥有权威;没有坚持一辈子,就不可能有所成就。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能坚持下来的人,定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领航者。

——滕巧玲

一起来爵士吧!

学习爵士舞以前,叔叔阿姨们都说我是“婉约派”,瞧,小女子弹琵琶的的姿势很“江南”吧?3年的爵士舞学习,如今的我不说是脱胎换骨,至少也算得上大变身了吧!曾经内向胆小的我如今阳光自信、开朗活泼,曾经鲜见笑容的脸上如今天天阳光明媚,甚至连穿衣打扮的审美眼光都变得时尚潮范起来。小身段嘛,嘻嘻,美吧?小模样吧,呵呵,帅吧?现在呀,我已经是出演过大型儿童舞台剧,拍摄过多少个少儿电视综艺广告,参加过N次各类表演的“老演员”了。

——陈远可

爵士记录着我的成长

多少个周末,不管刮风下雨,爸爸妈妈都准时把我送去学爵士舞。4年来,我一路学习,一路快乐,一路成长,一路收获。仍记得随艺术团去德国参加“德雷斯顿国际青少年舞蹈比赛”得到了金奖。那时的我无比激动,无比快乐。而那次异国之旅,除了给我带来爵士舞的乐趣,更让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小小的心中装起大大的梦想。

我记得每一次排练中的汗水,记得把我们训哭但疼在心里的老师,记得流过泪之后,化作前进的动力。爵士记录着我的成长,我的童年有爵士快乐无比。

一陆欢颜

为什么给孩子选择爵士

作为家长,送孩子学爵士是想让她拥有一个挺拔的形体。说实话,女儿的身材条件并不出众。如果学民族舞,她肯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抱着让女儿试一试的心态,我把女儿送去了学爵士舞。没想到,这一学就是4年,不论刮风下雨,我们一直坚持着。

4年,女儿因爵士而成长。舞台上的她,舞姿更自信了,笑容更灿烂了,舞台经验也更丰富了。然而,更让我看重的是,,,女儿更多地学会了做人。送孩子学跳舞,陪孩子学跳舞,更为重要的是让女儿接触美、欣赏美、表现美,这就足够了!

——李倚欣家长

我与爵士舞的对话

一直抵触这种流行的、街头的、随意的“东西”。2008年我用一种尝试的态度去学习爵士舞。整个过程我“叛逆”地和她进行了五天的对话。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坚持中,我们相识了。我试着把爵士舞带给孩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似乎得到了奇幻的种子,收不住那颗萌动的心。自由释放、动感快乐的亮点在他们身上闪现出来。这一次,爵士舞征服了我。

6年,她带给我的已不单是一种舞蹈运动方式,更多的是坚持的生活信念、愉悦的生活心态、敢于尝试和挑战的生活态度。她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更年轻、更具时代感。

忠诚是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篇9

尽管如此,有幸加入海军陆战部队仍然被美国兵视为一种荣誉。有人甚至愿意为维护这种荣誉而去面对残酷的战争。已在军中服役27年、现年45岁的军士长丹尼尔说:“为了跟战友们一起出征,我推迟了退役时间。如果我战前退役,我就不算一名真正的陆战队员。”

在某些队员看来,加入海军陆战队,有点像皈依某种宗教,带着虔诚和献身的意味。正如38岁的蒂莫西少校所说:“人们出于什么目的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传统。”

这些都表明美国海军陆战士兵具有高度的忠诚感。由于忠诚于自己的军队,他们甚至不惧怕死亡,难怪有人评价说:“‘永远忠诚’对美国海军陆战部队来说,不是一句空的座右铭,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职场犹如战场。身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也应该把忠诚作为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谋求个人利益,实现自我价值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个性解放、自我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许多年轻人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工作,他们频繁跳槽,觉得自己工作是在出卖劳动力;他们蔑视敬业精神,嘲讽忠诚,将其视为老板盘剥、愚弄下属的手段。

现代管理学普遍认为,老板和员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表面上看起来,彼此之间存在着对立性——老板希望减少人员开支,而员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两者又是和谐统一的——公司需要忠诚和有能力的员工,业务才能进行;员工必须依赖公司的业务平台才能获得物质报酬和满足精神需求。因此,对于老板而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的敬业和忠诚;对于员工来说,丰厚的物质报酬和精神上的成就感离不开公司的存在。

忠诚是职场中最应值得重视的美德,只有所有的员工对企业忠诚,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推动企业走向成功。一个公司的生存依靠少数员工的能力和智慧,却需要绝大多数员工的忠诚和勤奋。

如果你忠诚地对待你的老板,他也会真诚对待你;当你的敬业精神增加一分,别人对你的尊敬也会增加一分。不管你的能力如何,只要你真正表现出对公司足够的忠诚,你就能赢得老板的信赖。老板会乐意在你身上投资,给你培训的机会,提高你的技能,因为他认为你是值得他信赖和培养的。

对老板忠诚并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要用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来体现。我们除了做好份内的事情之外,还应该表现出对老板事业兴旺和成功的兴趣,不管老板在不在身边,都要像对待自己的东西一样照看好老板的设备和财产。另外,我们要认可公司的运作模式,由衷地佩服老板的才能,保持一种和公司同发展的事业心。即使出现分歧,也应该树立忠实的信念,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当老板和同事出现错误时,坦诚地向他们提出来。当公司面临危难的时候,和老板同舟共济。

绝大多数人都必须在一个社会机构中奠基自己的事业生涯。只要你还是某一机构中的一员,就应当抛开任何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将身心彻底融人公司,尽职尽责,处处为公司着想,对投资人承担风险的勇气报以钦佩,理解管理者的压力并给予体谅。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10

刚开学, 学校安排各学科的名优老师开一节示范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人生面面观, 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初一新生入校, 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 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 是十分必要的。从中他们可以受到很大的启迪, 以便正确地对待自己, 从容地面对未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 我自己读时, 觉得不太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感觉难度太大, 这里涉及宗璞的人生经历, 涉及十年文革, 方方面面, 觉得离初一学生距离太远。这样的文章, 给大学生读还差不多。

这样的文章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呢?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备课, 从反复阅读本文开始, 我先一遍遍地朗读文章, 用声音来表现文章丰富的内涵。通过反复的阅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也逐渐清晰起来: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生命, 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而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如何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地悟出, 这应该是课堂的重点。

本课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写景的内容。文章其实是写了两个意象:一是宏观总体的, 就是盛开的紫藤萝一串一串一朵一朵聚集成的瀑布;另一个则是微观个体的,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都给读者感觉充满生命的活力。情景交融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法, 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一点?两个教学重点在我脑中反复思考着, 而上公开课往往要在一节课中呈现出来, 我苦思冥想着。

刚送走初三学生, 感觉写作始终是学生的难点。我觉得写作教学应从初一开始抓起, 读写结合, 每节课都应有小练笔,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于是, 杂志社一位编辑的一段小记引发了我的灵感。引录如下:“正在编辑《新亮点, 城市垂直绿化》这篇文章, 一抬头, 和办公室窗外的景致不期而遇:绿草如茵, 树影婆娑, 一池水塘在阳光下泛着金波。在有一百亩地的单位大院里, 有大块大块的绿, 有成吨成吨的氧, 有一堆一堆的负离子, 还有大把大把鲜亮的阳光。室外和我的案头都是生命的绿铺陈着, 我感到我就像池塘边的那棵小树快意地生长。中午吃饭时, 穿过绿树、青竹和低矮灌木掩映的走廊, 蟋蟀, 蚂蚁, 蜈蚣, 还有蜗牛, 就蹦跳、爬行在我的脚下。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它们面前, 与它们低语……忘记了吃饭。我想变为一只小虫与它们嬉戏, 将日头最灿烂的正午变为我最快乐的时间。”

不由得佩服敬业的编辑, 在我们看来, 编辑每天编稿写稿, 苦不堪言, 但是热爱生活的他却能写出如此鲜活的文字, 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写得如诗如画。于是, 我又重新设计教学。

二、教学过程

教学伊始, 我用了赏美图导入的方法。我出示紫藤萝花的图片, 让学生欣赏, 同时让学生说说紫藤萝花像什么。初一学生很富想象力, 七嘴八舌地说, 像葡萄、垂柳、玉米、珠帘……然后, 我再引出它们与瀑布的区别, 让学生从总体上感受紫藤萝瀑布的活力与气势, 同时也启发学生:在阅读时从题目入手思考, 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接下去的教学环节是读美文、品美文。品读围绕着文本的两个意象 (瀑布和帆) 展开。把整体开花的紫藤萝比作“瀑布”, 把单独盛开的花比作“帆”, 以“流着流着”贯穿全文, 让人感受到紫藤萝花的生机与活力。

然后, 再通过与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对比, 感悟作者的心境, 同时也感悟生命的意义。课堂教学环节流畅, 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能悟到生命这一主题, 解读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生命像花一样, 要尽情绽放;生命也像帆一样, 应积极进取。这样的解读应该说还是比较有新意的。

在品读描写部分, 我分解了描写的几个要素, 希望让学生在写作时能有所借鉴。作者从整体的紫藤萝花写到局部的一朵花, 从花的形状、姿态到香味。据此, 我告诉学生, 写景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展开, 而仔细观察是前提。接着, 我再次出示紫藤萝花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单独盛开的一朵确实像是张满了的帆, 而这要通过观察再加上想象才能得到。然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词如“小小的”“鼓鼓的”“忍俊不禁”等, 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 环环相扣, 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描写以及描写要注意的四个方面:有序观察、抓住特点、学会想象、饱含感情。这样的分析解读, 让学生身临其境, 也有了一种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于是, 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场景, 如小学里的生活环境, 刚进入的初中学校的环境, 或者是自己家周围的环境。因为初一学生刚刚组班, 各自都不熟悉, 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心。以下两个片段是学生当堂写的。

【片段一】一片“大草原”

每次走进家门或走出家门都会有意无意地看见我家右上角的那片大草原, 可其实也就是大家随处可见的一片草地。

在这一小片草地里, 我常常会把自己想成是这个大家园里的一小份子, 可以是一条蚯蚓, 也可以是一只甲虫, 甚至是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拨开小片的草, 总是可以发现里面那小小的顽强的生命。我也想着有一天我是只蚂蚁, 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哪怕我的寿命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我想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理会这样的小小的一片草丛。但在这片草丛里生活的生命却可以从中体会到某些人永远不可能了解的意义。

早上, 太阳又缓缓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阳光洒在这一根根小草上, 露珠变成了珍珠, 一颗颗地挥撒在丰厚的土地里。

【片段二】绿色的生命

屋前架着一棵葡萄树, 它已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了, 绿得耀眼, 绿得繁茂, 绿得充满生机。

这棵葡萄树,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架起来的, 好像已有好几年了。夏天的时候, 巴掌般大的叶子总是密密麻麻地盖在上面, 绿叶们挤着挨着, 唯恐没有安身的地方, 最后总是能看见那长长的叶藤垂在了架下, 好似美丽的水帘, 缓缓地从崖顶流下。葡萄树从没开过花, 所以不会有另外颜色的点缀, 只是满眼的绿, 叶下也是绿肥得晶莹的葡萄, 一颗颗像珍珠似的, 让人垂涎三尺。

我喜欢绿色, 那是一种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的颜色。每次看到葡萄树, 看到这棵绿色的生命, 我也会立刻充满信心, 去迎接新的一天。

三、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不能仅着眼于能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应着眼于唤醒他们潜在的各种能力。在上述《紫藤萝瀑布》这堂课的导入部分, 我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来说一说可以把紫藤萝花比作什么。这种不经意的导入给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也为学生当堂写作打下了基础。

《紫藤萝瀑布》写于20世纪80年代, 离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课文涉及许多写作背景, 如十年动乱、宗璞的弟弟身患绝症等等。在教学中, 课文的背景知识什么时候出现最合适?实践证明, 在学生研读文本之后出现比较好。在学生产生疑问之时, 教师适时引导,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仿写情境的创设, 有助于学生把视角转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我们常说学生不会关注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 但是, 通过这一课例, 我们却发现学生写出来的环境竟然这么美。这篇课文, 淡淡的文风, 写景的文字非常值得借鉴模仿。通过朗读, 分解其写法, 再让学生去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 有章可循, 因此, 写作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上一篇:航空应用下一篇:水工混凝土抗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