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管理

2024-05-14

网络传播管理(精选十篇)

网络传播管理 篇1

关键词:网络,假新闻,管理

网络媒体指的是借住网络平台, 将电脑、电视和移动电话作为客户终端, 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主要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式传播媒介, 它的特点是多向传播,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 微信作为新的传播方式, 以朋友圈分享的方式进行传播, 速度达到几何级, 远远大于传统的电视和报纸。

一、网络新闻传播对传播环境的影响

(一) 网络传播的主要特点

在网络出现之前, 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主, 这些传播工具相对于网络而言, 被称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传播, 由传媒主体将新闻传播给受众。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 像广播电台, 对于没有收音机的受众而言, 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同虚设;报纸的新闻对于没有订阅报纸或者文盲而言也形同虚设。电视传播打破了这些局限, 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受众都能及时看到新闻, 很多人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错过了收看。

互联网的产生,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人手一部的情况下, 一些突发新闻有的作为新闻出现在手机上, 有的作为朋友间的谈资被朋友间互相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相比, 互联网还有互动的效果, 一则新闻流传之后, 被不同的人评论, 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广播的声音, 报纸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电视的视频这些特长都集中在一起, 给人声图文并茂的特点, 也加大了新闻的可信度。

(二) 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由记者、主编和编辑组成, 记者还分为文字和摄影两种。他们将采访来的新闻整理后交给编辑, 经过核对无误才被刊登在报纸上, 或在电视播出。而网络传播, 常常是某个网民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用手机拍下照片, 加上简单文字, 用微博的形式发在自己的微博里, 就这样通过不同的网站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影响不断扩大, 更多的人关注这件新闻, 因而新闻不断被补充, 从碎片式变成完整式。它不仅改变了传播生态, 还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使传统的传播权利从专业机构下放到普通民众手里。

除了对传播者的工作有冲击之外,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也有积极意义, 一些事件突发现场, 网民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成的重要资料常被电视台采用, 增加了新闻的真实度, 一些网民随手拍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刑事案件或者治安管理方面还被当作重要证据使用。

(三) 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受众的最大影响是丰富了新闻内容, 由于网民分布在不同的社会岗位, 大到政府部门, 小到公厕, 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的事件都能被作为信息发布到网络上。无论是社会大事, 还是生活小事, 都能引起人们关注。

在传播方式上, 网络新闻不是主动地向受众推销, 常常是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搜索而来, 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互相讨论。

在传播效果方面, 网络传播减弱了媒体舆论导向。传统媒体中的舆论主要由精英层掌握, 一些专家学者对新闻的评论常常能左右舆论导向, 受众只能随着专家的思想进行探讨。但网络传媒由于是互动性的, 允许受众参与讨论, 受众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 造成舆论导向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效果。这样更加鼓舞了受众的参与, 因而一件小事在舆论作用下, 也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比传统传媒受众多, 影响大的特点, 一些人为了达到被人关注的目的, 就利用网络的传播进行造假, 网络称之为“博眼球”。网络新闻传播失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色情泛滥、侵犯个人隐私、误导舆论导向。

(一) 虚假新闻

网络上的虚假新闻主要以明星“被死亡”、“创作新闻”为主。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微博人气, 喜欢危言耸听, 将大家熟悉并喜爱的明星“死亡”信息拿来爆料, 像大家熟悉的六小龄童、成龙已经在网络上“死过”好几次了。有些人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类明星的消息, 突然爆料说他们因病去世, 确实能引起大家的注意。2013年爆料的“六小龄童在浙江慈溪医院去世”, 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 消息被大量转发。这样不仅戏弄了受众, 也对明星极不尊重,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有一些假新闻是夸大其词, 造成恐慌效果。2015年6月爆出的“僵尸肉”, 原因是查获了一批国外进口的过期冷冻肉, 但在网络上被说成“70后”、“80后”, 弄得人人自危。还有一种新闻是利用社会热点事件, 像前两年的女孩喂乞讨老人吃饭, 看上去很感动人, 后来发现这只是在表演, 属于“创作新闻”。

(二) 色情泛滥

一些网民利用网络传播低级趣味, 喜欢在地铁、公交上拍下男人猥亵女性的视频, 情侣间亲热的视频和图片上传, 目的是揭露猥亵者, 看上去充满正义感, 其实长时间偷拍这样的视频并上传, 自己也不高尚。也有一些人看见一些色情视频就唯恐天下不乱, 进行转发, 造成恶劣影响。2015年7月中旬发生的“优衣库试衣间”视频就是这样的恶意转发。一对男女在试衣间亲热属于不雅行为, 但发布者和转发者更是不雅的制造者。

(三) 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一旦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一些网友在谴责的同时, 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深度挖掘, 如果用在对贪官的揭露上, 还有正义感。但有些个人信息也被挖掘出来了, 像2015年5月, 成都女司机违章变道被打, 结果发现女司机违章变道已经多次, 因而女司机由开始的被同情转为被谴责。一些人随即进行人肉搜索, 将她的家庭细节都曝光了。同样, 在“优衣库试衣间”视频爆出后, 男女主人公的个人隐私也被暴露。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当, 但在这次事件中也是受害者, 个人隐私被曝光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 误导舆论导向

这几年, 我国有很多事件由于不断被暴露, 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像我国屡次出现的老人跌倒后, 别人好心扶一把, 反而被老人讹诈, 说对方是肇事者。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 跌倒的老人如果和旁边的人发生争执, 那都是老人想讹诈, 在“碰瓷”!

2013年12月, 北京街头, 一个老外骑车撞到一位中年妇女, 拒不道歉还骂人。这段视频上传后, 很多人在没了解事情经过的情况下, 就主观地认为是中年妇女在“碰瓷”, 在讹诈!一边倒地谴责中年妇女, 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

2015年5月发生的“庆安枪击案”也是舆论导向偏颇的现象, 警察开枪击毙了闹事者, 引起了一系列猜测, 上访、封口费、腐败案都被牵扯进来。这样的舆论导向偏颇也有积极意义, 对我国一些单位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监督作用。

三、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

网络传播给大众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给大众带来困扰, 像假新闻, 色情泛滥, 泄露个人隐私等现象。杜绝这种不利现象出现, 要从多方面加以管理。

首先, 要加强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控制, 要研发网络安全技术, 防治网民的个人信息泄露。像防火墙技术, 用户识别技术的加强和完善, 防治病毒入侵。其次, 要用行政手段调控网络媒体, 利用登记加备案的方式从源头来把握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出现一些失范行为要加大惩戒力度, 利用法律手段来打击一些违法行为。

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 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失范现象, 主要是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造成的, 一些人只顾着扩大网站或者个人账号的影响力, 对于不良信息造成的严重后果没有充分认识。这种“博眼球”的行为大多是在校学生所为, 随着网络的盛行, 在中小学应该开设专门的道德课, 规范网络传播。在提高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的同时, 也要提高广大受众的道德, 对于一些不良信息, 每一个受众都要抵制, 不能为虎作伥帮着转发, 要做“谣言止于智者”的那个“智者”。

参考文献

[1]李敏.论网络媒体信息把关失范与社会责任缺失[J].中国商贸, 2012 (21) .

[2]李军林.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与对策[J].当代传播, 2008 (02) .

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管理 篇2

信息渠道:多元化与多孔性。

如此多元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构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无数节点,而众多网民接触网络信息的路径各有不同,使得网络传播的管理显得较为繁琐,监测、引导和控制的难度大增。

英国公关协会网络委员会的安妮・格利高利指出,网络的多孔性对公关从业人员而言是颇为重要的。

多孔性是指一个组织内的信息通过非正规的传播途径而到达外部受众,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包括受控制的途径和正规的信息流。

,百度屏蔽三鹿、蒙牛和伊利等问题奶粉的负面报道,最终还是被网民揭发了出来。

同年9月12日,一则《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的电子扫描版出现在天涯社区,百度陷入空前被动。

不但以寻求屏蔽为“危机公关”的奶粉生产商难逃曝光的命运,连百度公司也一并受到舆论谴责。

网络的多孔性说明,在网络时代,企业对信息的传播控制是非常难的,传统的对负面信息的屏蔽、截流往往难以奏效。

内容透明性:后台的消失。

如果说网络这一新媒体为企业的营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带来了难题的话,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信源的复杂性,而在于其传播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即它不仅加大了经过设计的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在这三方面为未经设计的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传播提供了方便,信息内容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按照梅罗维茨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电子媒介导致的“后台的消失”。

企业经过设计的信息,可以看做是企业乐于展示给公众的“前台”上的表演,而未经设计的信息则是企业无意展示给公众的“后台”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可能是更为真实的企业形象。

在传统媒体上,我们看到的广告、公关信息是“前台”的表演,而企业“后台”的另一面却无从得知。

然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其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后台”的信息更容易暴露。

梅罗维茨认为,“当信息系统是孤立的时候,权威得到了加强;当信息系统融合后,权威就变弱了”。

“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将社会中不同人的知识分开,该媒介就会支持越多的权威等级;传播媒介越是倾向于融合信息世界,媒介就会越鼓励平等的交往方式。”

信息主体:传播流逆转。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及非整合营销模式中,营销者的传播重点是对外发送信息与激励,然后坐等消费者对这些经过设计的信息产生反应。

但是在“新的互动型市场上,传播流程已经改变”,“营销人员不再主导一切,权利已经转移到消费者手上,客户或潜在客户成了发送信息的人,而不是索取信息的人,如今组织才是接收者与响应者”。

这种传播流的逆转,其实质不在于表现为消费者与企业谁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在于主导权掌握在哪一方手上。

从博客、Facebook和微博到YouTube,这些网络媒体(工具)既给了企业组织每时每刻与全球范围的百万消费者对话的机会,同时也把同等的传播机会带给了消费者。

传统的广告传播奉行的是AIDMA法则。

英语为“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消费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简称为AIDMA。

而日本电通公司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AISAS模式(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

该模式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户进行单向的理念灌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在AISAS中,两个“S”都是消费者与网络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含着许多个人化、非正式的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管理 篇3

摘要: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文章从网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关键词:网络社区;信息传播;信息过滤;草根

传播与控制是一对矛盾,有着结构性的联系,但都不能独立存在。传播控制一般有4种方式:(1)传播者的自律与控制;(2)社会政治系统的制约;(3)经济对传播的制约;(4)传播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无中心和用户驱动的“网际网络”。从传播实践上看,任何人可以进入网络自由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游戏规则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特点。网民可以利用多节点的连通访问,绕开监控设置来获取信息。加上匿名和身份虚拟,传播主体多元化和隐蔽性,使得监控难度相当大。这些特点导致权威机构很难对互联网实施严格控制。网络社区是互联网的缩影,比互联网范围虽然小一些,但信息传播与监管的矛盾表现尤为集中,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控是目前广受关注的难题。

由于网络社区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已经合为一体,所以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监管对象扩大到所有参与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网民,因此管理过程必须依靠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体现“草根”特点。为此,笔者从网民的角度,探讨网络社区的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以及信息传播源与信息内容的控制。

一、信息文化伦理的约束和自律

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必须自律;作为个性传播必须有度;作为个人自由追求必须节制;作为言论利器必须谨慎。信息既是流动于网络空间中的资源,也是连接网络内外的关键环节。合理地制造、拥有、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即信息权利,具体而言,网络中的信息权利主要包括信息访问权、信息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自主权、信息平等权、隐私权、信息安全权等,信息权利是连接虚实两界的伦理纽带。信息伦理具有命令、调节、认识、教育、激励功能。通过道德评价、社会舆论、榜样感化等规范和纠正人们的信息行为,使之符合信息社会基本的价值规范和道德准则,使信息活动中各种关系变得和谐。防止虚拟空间的“蛮荒化”,除了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外,更需要网民对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建立起清醒的认识和大力塑造网络伦理道德。

既要保护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又要重视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必须为道德限制确立合理的上限和下限,形成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合理的伦理限度。信息传播自由的权利,只能在这一伦理限度内行使。事实上,法律总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因此,在确立对于信息传播自由的法律限制时,也必须参照信息传播自由的伦理限度。

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了计算机伦理10戒:(1)不应当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当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当偷窥别人的文件;(4)不应当用计算机进行偷盗;(5)不应当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应当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当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当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当考虑到你所编制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应当用深思熟虑和审慎的态度来使用计算机。

斯皮内洛和泰万尼在《网络伦理学文献汇编》一书中,勾勒了一个涵盖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框架:(1)因特网的伦理价值与概念框架;(2)网络管制:言论自由与内容控制;(3)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4)网络空间的隐私权;(5)网络空间的安全问题;(6)职业伦理与行为守则。

段伟文提出了一个网络信息权利的伦理原则体系,包括5条伦理原则:(1)无害(nonmaleficence)原则;(2)行善(beneficence)原则;(3)公正(justice)原则;(4)自主(autonomy)原则;(5)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原则。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die Diskuisethik)论证了通过商谈建构群体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就使得商谈成为网络社区的伦理建构原则。伦理商谈机制又包括伦理意见表达机制、伦理对话机制、伦理抉择机制。

网络社区是松散的“联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草根性的联系,理论上每个社区成员都保留有自主权。其伦理构建只能是基于群体共识之上的一种自治过程,其基本模式是开放性的:初始公共认同感一群体间初级公共范式一特定环境内在危机一群体新的认同感一形成新伦理范式……要实现网络社区的和谐,必须有一种权力机制,包括伦理指南机制(基本伦理规则)、伦理商谈机制和伦理执行机制(集体行动和技术手段对应排斥的言行进行责罚)。

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弱强制性,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主体的“自我”意愿和个人自觉建立的,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主体的自律上。有很多网络社区没有把关人,例如国内典型的掘客网站:至酷掘客、中国掘客、窝窝网等,没有网络编辑,所有文章都是由网民上传的,并把信息筛选的权利交给网民,网民评论投票,得票高的信息排名靠前,这样筛选出来的一般都是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网络社区的一种自组织和自律。艾瑞咨询公司《2007年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就中国网络社区在职管理人员的统计显示(N=149.4),无专职人员/兼职/业余时间管理的社区占22%,1个管理人员的占14%,2~4人管理的占36%。

“自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伦理学的用语,在他眼中,自律是指自己制定出道德规律又要求自己遵守,即“人为自己立法”,其本质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为了获得信息传播的最大自由度,强调“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自律”的义务。自由和自律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就像一对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个人自由的本质是自律,只要个人自由是现实合理的和正当的,就必定是自律的,而不是放任的或随意的。自律并不是否定法律和他律在控制网络传播失范中的作用,也不是否定网络自由。建立网络自律原则是保障网络自由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原则,是为了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健全的网络自律机制可以弥补法律在虚拟空间的缺憾。

为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2006年4月9日北京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中国搜索网、西陆网、西祠胡同网、雅虎网、和讯网、大旗网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文明办网”的倡议。在usenet的讨论群中即有一些共通的行为规范,在IRC系统里也发展出一些成文与不成文的规范。比方说在谈政治的场所大开黄腔或恶意攻击他人、大力吹捧某厂产品而被发现是该厂的salesman等等情况,可能引起网友们的反

感或版主的裁决。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设立了年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贡献奖”,表彰在实施互联网自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单位或个人。博客公约和博客实名制的提出,成为博客自我完善的第一步。2007年,在互联网协会和Coogle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世纪论坛上,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对搜狐IT表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国人的诚信问题。胡启恒认为有限的实名制是未来互联网的方向,“互联网的治理不光是政府的事情,需要每个人自发的维护,需要自下而上自发自律”。2007年,国外媒体发表分析文章称,网络社区自律是Web2.0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信息传播源的监控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呈现无序与有序并存状态。作为多主体的网络信息源复杂适应系统,在其自组织过程控制中,管理的最佳方式必然是有序性与无序性彼此适当的结合。有序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相互的因果关联性,而无序性则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规则性、随机性和彼此间的相互独立性。提出“复杂性范式”的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在系统论的范围内提出过“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原则来补充“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以避免把整体性原则绝对化,其意为系统中应该容许存在一定的无序性以保证组成单元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有用信息表达或渗透在这种无序、复杂信息层中,信息的汲取要靠用户去分析和感悟。有序性用以保证整体的协调性,因此要实现有效传播必须使网络信息源在传播过程中的整体有序,即。首先要对信息的源头——传播者进行控制。“接受信息的形式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信息本身的价值以及发布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合法正当性”。

就传播者信息发布的动机而言,网络社区中不管是强联系还是弱联系,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互惠利他机制,即向网络成员提供信息和帮助而不求回报。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施惠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远期更大的利益;生物学的“群体选择论”则解释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认为这是寻求共同生活和被认同的需要,同时获得社区中的信任和地位。但在边界不十分确定的网络社区中,如果没有类似评分系统的监测机制,利他主义是驱动网络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信息交流的唯一解释。健康的互惠利他机制有助于网络社区的成长,也有利于社区成员相互配合,加强对信息传播源的控制。

为了监控信息源,必须记录传播者的个人信息。根据资历,网络社区成员可以划分为:参观者/游客——在社区中无长期标识;新人-—-需要学习技巧和被引入社区生活的新成员;常客__一乐于参加社区生活的固定成员;领导—-一志愿者、签约人、维持社区正常的工作人员;前辈——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资深常客和领导。为了既监控这些传播者的行为,又保护他们的隐私安全,可以把个人资料分成系统级、本人级、公共级。系统级个人资料是由社区后台统计记录和用户注册存储的全部用户数据信息(大多数情况下也包含了后两种级别的资料内容);本人级个人资料就是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他自己的信息,如名字、密码、个人数据、爱好、帐户信息等等;公共级个人资料是其他社区成员可以看到的关于每个成员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社区成员则登记不同的个人信息。如西祠胡同网站根据注册时提交的身份真实程度,站方对网民进行了分层,他们的权利随身份真实程度的上升而增加,《西祠胡同站规》规定,只有注册网友级别以上,站方掌握了真实有效的身份资料的网民才可以担任版主。使得版主的行为有了很大的限制,因为站方掌握的真实资料可能会使对违规版主的惩罚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这比封杀ID等惩罚的威慑力大得多,所以站方没有了版主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的担忧。

中国正在探讨和尝试在网络上实行有限实名,也就是后台实名。当一个用户在网站上注册帐号时,需要提交身份证或必要的证件信息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字。像有些成员比较固定,交互活动比较密切的网络社区,实名制已不是约束。2005年,水木清华成为高校BBS向实名制平台转变的典型,它的个别论坛推出实名制。国内现有的校园SNS一般都是封闭式注册,提倡实名制,只对大学生开放。比如,只有拥有@XXX.edu.cn的学校邮箱或是在指定的大学IP地址范围内上网才能注册账号。此外,各个网站还鼓励用户上传真实照片,填写真实姓名、所在院校、性别、年龄等信息。网站开发有个性的blog、方便的交友功能、论坛群等等,每个用户在校园SNS上都有自己的档案和个人页面。2006年8月,各大中文社区都开始对论坛首席斑竹、斑竹、分区管理员、分区主管、站长实施实名认证。

博客有域名(BBS的用户则没有独立的域名,只有注册后的有),为它的用户提供了用于识别和定位个体身份在互联网上独立存在的标识。博客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个人网站型博客,即博客者自己购买空间和域名,拥有独立站点和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域名;一种是注册型博客,即博客者在博客托管网站注册后,拥有一个二级域名,二级域名是网络上让别人识别和访问自己的工具。前者可能发展成群体博客,进而成为小型的网络社区;后者则一经注册就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博客的相对集中稳定性、网络角色的识别趋势、个人身份定位等特性和网络实名的本质是相通的,博客实际上已经成为网民在网络实名化之前的过渡模式。

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认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设计了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的真实源地址认证成为可能。但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的人是不是本人则无法通过网络来限制,还有实名信息的安全问题。

无论网络传播发生了多大变化,网络信息传播总是需要人来把关的,人是网络的主宰,他们既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如果从占有话语权的优势来看,网络社区最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的人有两类身份:一是预设的技术优势者,如论坛版主或有更高权限的管理者;二是传播过程中竞争机制造就的社群成员,如有威望的高级别网友。这些信息采集者、编辑者、把关人、特邀组织者是重要的信息源角色,具有中介影响的价值功能。目前还有一种角色叫“网络推手”,他们左右大众的心理,炒作热门话题,将促销、把关和内容生产这三项功能融为一体,在人们纷纷关注网络社区的商业功用时,推手的价值开始变现。因此针对此类传播源的监控尤为关键。

三、信息内容的过滤

人们对信息传播的需求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循环:当传统的媒体信息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又渴望用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

量”信息。现在博客中很多留言都是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如机票代购、二手手机广告、色情视频等,这些留言有的是网络机器人所为,所以灌注量大。有的博客处于睡眠状态,无人管理和更新,所以造成广告信息长期留存。也有的博客人气少,为了制造有人来过迹象,博客主舍不得删除它们。还有些是专门为广告发布而制造的博客,以创建博客空间的形式占用资源,并为该博客地址设置较为诱人的搜索关键词,当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这些关键词时,被检索结果吸引而点击,但实际的博客内容与关键词却毫无关系,这样的垃圾博客也能由机器人完成。另外一些垃圾博客则照搬别人的内容,剪贴别人的文章。博客垃圾和垃圾博客带来的影响甚至会超过垃圾邮件。美国的一些博客网站采用要求博客留言者和博客空间申请人进行身份验证,并通过登陆时要求用户输入随机出现的数字符号等方式来阻止机器人登陆,这种方式会带来用户的操作麻烦,对机器人的阻止作用也未见评估。

除了法规道德的约束外,对信息内容的过滤首先应该依赖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接受到信息后,会对这部分信息予以加工,进行再传播和再扩散。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或“大喇叭”。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个人利益统一、同化到整个组织中,这样才能使得意见领袖在摄入信息时,消除错误、歪曲式的理解。公正的意见领袖也可展示中立的立场,即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由受众自己去比较和判断。

据新华社2007年11月20日电,由于2006年11月搜狐网下属的一个论坛上,上海一位幼儿园园长被网民指名道姓辱骂,而搜狐网没有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园长因此将搜狐互联网公司告上法庭。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日前判定搜狐网侵犯名誉权,赔偿精神抚慰金2000元,立即删除相关帖子,并在论坛上发布赔礼道歉声明。因此网站管理者可以自己充当意见领袖,负责任地筛选信息予以发布,同时,也从技术上控制传播过程。

网民喜欢加入那些有大量新鲜并且正确信息的讨论版,相反,信息数量较少且更新较慢的讨论版人气指数往往较低。网民也不希望自己的社区被某些发表不当内容的人破坏,所以可以发动网友进行网络社区信息内容的管理,可以辅以积分等奖励。

为了避免与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的权利相抵触,多数西方国家并不采用规范网络内容的方法,而是依赖信息技术,采用过滤软件和网络内容分级系统,将网络信息分级,再与过滤模板比较,以决定是否过滤。1996年起用的“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ICS)将网络信息分成性、暴力、语言和裸体镜头4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O到4个等级,级别越高,危害越大o。PICS不阻断网络内容,而是控制适合使用者观看的内容层级,既维系了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价值,又控制了有害信息的传播。

借鉴网摘推荐的实现方法可以通过“价值度”来对信息进行过滤:(1)事先将各种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分别收集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并为每一种特征设定相应权值和程度值参数;(2)实时采集用户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数据;(3)到信息内容特征库和用户行为特征库中查找对应该特征的权值和程度值参数,计算出采集数据的价值度,保存到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4)将信息价值记录文件中的所有记录排序,过滤掉价值度低于事先确定阈值的信息记录;(5)对价值度高于阈值的信息记录的内容进行推荐处理。

在进行网络社区信息的更新维护时,可运用相似度分析,判断原创转载,根据创新度分析、反馈度分析剔除雷同信息,根据聚合词分析、主题词频统计分析判断讨论主题,设立分类目录,进行群体管理。为了降低内容审查成本,信息过滤系统成为中国Web2.0网站必备功能,信息过滤技术也将获得高速发展。

四、结语

网络传播管理 篇4

网络的信息自发监督功能是指针对传统媒体在民生等事件报道中的不真实或缺乏深度的状况, 了解事件真相且有正义感的网民自发对信息真实性监督并纠正的功能。它是网民自发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意识以及互动、合作意识的体现。

网络传播自发监督功能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网络自发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提供事件真相纠正公众对事件的认识来监督环境。网络传播的公开透明和匿名性使一些因组织利益纠葛或管理部门形象等原因难于传播的信息纷纷出笼。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泄露了一些隐私, 也存在某些网络暴力的不足, 但在一些关系民生、民意, 涉及绝大多数公众利益的问题上提供了一些事实真相, 对事件解决处理有一定的帮助。网络成为一个类似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的存在。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开透明议事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 可以较为自由地呈现某个热点事件的事件现场, 从而使事件真相因为匿名性得到传播。二是借助网络交流互动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监督事件处理的速度、力度。“舆论是在某个时期大多数公众表现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1) 在网络上, 网民可以彼此交流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认识, 形成民意舆论场, 并通过影响该话题在网上以及其他媒体上的排序位置, 干预议程设置, 加重关注程度, 推动事件的澄清与解决。从对虐猫人的搜索查实到对郑州保罗国际理发店天价头事件的处理, 从周久耕被曝光到对猥亵女童的深圳海事局官员的罢免, 从对周老虎照片真伪的判断到对云南躲猫猫事件的处理与解决, 网络传播越来越表现出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信息参照的独特作用。

匿名保护性、信息互动性和网络媒体把关人的多样复杂性、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成熟等特点是网络自发监督功能产生的内在原因, 这为网民提供了进行内在、深层甚至真实信息的空间与可能。网络监督功能产生的外在原因, 一是话题及报道对公众参与感、正义感的激发程度。话题的民生性, 报道内容本身的戏剧性和超生活逻辑性以及媒体报道的过冷过慢性, 都对公众智力、正义感、良知、经验进行着强烈刺激, 激发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好奇心。二是相关事件当事组织的信息缺失。媒体因为把关造成的信息缺失与滞后, 组织因为利益缘故不愿告知公众, 这样就导致了熵的存在, 传播学上“熵即是无规则, 或者说情境中组织的缺乏。一个完全是熵的情境是无法预测的。熵引起某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越大信息就越多”。 (2)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一些网民才会自发主动参与该事件的信息挖掘、整理甚至传播工作。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是社会改革带来的矛盾不断暴露和难以及时恰当消除, 是民主公开意识、社会责任感加强和在现实中难以按理想状态实现, 是民意表达和表达之后难处理之间深刻矛盾的体现。尽管网络监督功能的实现多少运用了备受争议的人肉搜索方法, 但对上文所举事例的解决处理确实表现出了很强的正义感和很好的效果, 显示出维护正义、关心民生的舆论倾向, 对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网络狂欢进行了反驳, 对极其猖狂的坏人坏事也有一定的惩罚和警告作用。“人肉搜索的题材从最初的戏谑、娱乐内容, 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 (3)

网络自发监督功能影响一般组织的传播管理

网络自发监督功能对一般组织传播管理产生影响。它要求组织在诚实守信、公众至上理念下先做好基本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用过硬的质量、先进的技术、良好的服务等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因为自身管理等原因被网民在网上曝光。在此基础上, 做好以下三方面传播工作:

首先, 通过主动输出组织信息进行传播管理。尽管一般社会组织在运营过程中会因为利益原因对公众保留某些经营秘密和管理禁忌, 但也有一些经营信息主动传递给公众, 会起到增进了解的作用。特别是有危及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 组织更应主动输出信息。因为如果组织仍刻意隐匿真相, 就会唤起公众注意的热情和广泛行动。尤其是“目前中国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3亿人” (4) 的情况下, 一个不利于组织的信息一经曝光, 就会在短时间内置组织于不利位置, 甚至退出市场。组织应该掌握关于自己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透明公开真实地发布信息, 杜绝窥伺, 还要长期不断地进行传播。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组织“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 (5) 美国学者G·格伯纳在他的社会培养理论中强调, “在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6) 该理论为大众传媒长期不断地对组织进行 (正面的) 信息传播、可以培养社会公众形成对于组织的 (正向的) 认知与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组织主动透明、长期的信息传播工作就是在进行传播管理, 并通过传播管理进行形象等管理。

其次, 通过加强对各类媒体报道的监控进行传播管理。注意搜集媒体上关于本组织的信息, 特别要甄别、追踪不良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主动、透明输出加以纠正, 尽快解除熵情, 杜绝流言满天飞, 防止产生对组织生存发展不利的社会舆论。

最后, 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进行传播管理。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竞争激烈、民主意识增强, 公众的信息知情权、话语表达权越来越不能忽视, 建立公众与组织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与反馈机制有助于加强二者的沟通了解, 及时针对公众意见建议调整工作内容与方法, 满足其合理要求, 化解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一般来说, 不利于舆论的形成都不会无端而起, 都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和一定时间的积累, 信息交流渠道不通畅和不尊重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是最突出的矛盾。因此, 通过畅通的交流进行传播管理, 就是在管理好组织的公众关系的同时管理组织。

网络自发监督功能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管理

网络监督功能在及时和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方面对各类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和挑战, 迫使传统媒体相应作出一些调整:

首先, 用传统媒体的鲜明立场、严格把关进行公信力方面的传播管理。传统媒体的立场、导向都十分鲜明, 这是社会责任、使命感的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 把关更加严格理智, 信息更具真实、准确性, 公信力比较高。而网络作为一个多媒体, 因为本身的开放状态, 可以不断补充和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互动性, 特别是人肉搜索功能的存在, 使得信息没有经过太多的把关和审查, 有不实甚至低俗、随意、不理智、泄露隐私、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发生。生活中的受众对网络信息一般持怀疑态度, 但一经见报或经电视新闻播报, 便是一个真实、准确、可信的标志。

其次, 利用独特视角进行深度、追踪报道时应加强专业深度方面的传播管理。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在信息报道方面的经验, 具备对一个题材进行深度报道的必需的条件;网络媒体则存在专业人员较少, 把关不严、相对松散、不集中、表达不严谨等缺陷。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只要深入挖掘公众需求, 就一些公众关心的热点民生话题延伸调查、追踪, 更全面、更理智地分析问题, 将会赢得受众的喜爱。

最后, 从加强人文关怀角度提升传播管理水平。传播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信息需要, 哪个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越多、质量越高、越贴近他的需要, 哪个媒体就将获得受众的认可与选择。传统媒体在话题的选择与报道中, 更多一些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等民生主题的关注以及互动反馈、深度分析, 既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的体现, 更是人文关怀思想的体现。这样才能在媒体竞争中仍然保有自己的市场和受众。

网络的自发监督功能在参与社会管理、彰显社会责任、推动民主化进程中已经并正在体现出正向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 人肉搜索等网络信息监督方法的使用和网络技术目前的局限性, 使得人们无法对人肉搜索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与控制, 只能依靠网民的道德约束力。当道德素质不高时, 网络监督暴露出揭露隐私, 伤及善良无辜之人, 被人利用, 甚至形成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总之, 网络监督功能在目前兼有正反两种作用, 要在社会中扮演更加富有责任的角色, 发挥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起到净化网络文化的作用, 需要一个长期、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过程。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 民主作风的加强和信息渠道的畅通, 网络传播法规的健全与丰富, 网民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高, 媒体监督能力的增强与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坚守, 甚至对网络监督的监督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合力, 让网络侵权更少, 公众利益受到保护, 通过管理好信息传播, 促进社会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 (修订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2版, 第58页。

[2]斯蒂文.小约翰[美]:《传播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87页。

[3]《互联网十大著名人肉搜索事件》, 中文业界资讯站, 2008年8月16日。

[4]《中国进入3亿网民时代网络媒体公信力仍存危机》, 2009年3月15日, 来源:深圳新闻网。

[5]薄宏:《管理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128页。

网络传播管理 篇5

(2004年6月15日经局务会议通过, 2004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3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秩序,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互联网协议(IP)作为主要技术形态,以计算机、电视机、手机等各类电子设备为接收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从事开办、播放(含点播、转播、直播)、集成、传输、下载视听节目服务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视听节目(包括影视类音像制品),是指利用摄影机、摄像机、录音机和其它视音频摄制设备拍摄、录制的,由可连续运动的图像或可连续收听的声音组成的视音频节目。

第三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以下简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实行许可制度。

第五条 国家鼓励地(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 第二章 业务许可

第六条 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应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广电总局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业务类别、接收终端、传输网络等项目分类核发。

业务类别分为播放自办节目、转播节目和提供节目集成运营服务等。

接收终端分为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各类电子设备。

传输网络分为移动通信网、固定通信网、微波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卫星或其他城域网、广域网、局域网等。

第七条 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不得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或依法享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格的网站可以申请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信息网络传播新闻类视听节目业务。

经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市、计划单列市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影视集团(总台),可以申请自行或设立机构从事以电视机作为接收终端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集成运营服务。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办此类业务。

第八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广电总局确定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总体规划和布局;

(二)符合国家规定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设备、场所及必要的专业人员;

(四)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国家规定的视听节目资源;

(五)拥有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服务信誉、技术能力和网络资源;

(六)有健全的节目内容审查制度、播出管理制度;

(七)有可行的节目监控方案;

(八)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应包括:业务类别(自办节目、转播、集成等)、播出标识(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专用标识)、传播方式(频道播出、点播、下载定制、轮播、数据广播等)、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集成内容等;

(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申请表;

(三)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内容规划、技术方案、运营方案、管理制度;

(四)向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监控信号的监控方案;

(五)人员、设备、场所的证明资料;

(六)申办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与开展业务有关的证明(网站注册文件、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许可文件等);

(七)公司章程、营业执照、验资证明(申请人为企业的)。

第十条 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符合第九条规定的书面材料,经逐级审核同意后,报广电总局审批。

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广电总局提出申请。

符合条件的,广电总局予以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第十一条 负责受理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和权限,履行受理、审核职责。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标准的,有权作出决定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有效期届满,需继续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应于期满六个月前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续办手续。

第十三条 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以下简称持证机构)应当按照《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输网络、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

第十四条 持证机构变更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及许可证载明的开办主体、业务类别、标识、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范围、接收终端、节目类别和集成内容等事项的,应提前六十日报广电总局批准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持证机构地址、网址、网站名、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向广电总局备案并办理许可证登载事项变更手续。

第十五条 持证机构应当在领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九十日内开通业务。如因特殊理由不能如期开通,应经发证机关同意,否则按终止业务处理。

第十六条 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需终止业务的,应提前六十日向原发证机关申报,其《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公告注销。 第三章 业务监管

第十七条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限于境内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

用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影视剧类视听节目,必须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电影公映许可证》。

第十八条 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

第十九条 禁止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有以下内容的视听节目:

(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五)宣扬邪教、迷信的;

(六)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十)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条 持证机构应建立健全节目审查、安全播出的管理制度,实行节目总编负责制,配备节目审查员,对其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审查。

第二十一条 信息网络的经营机构不得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的服务。

第二十二条 传播视听节目的名称、内容概要、播出时间、时长、来源等信息,持证机构应当至少保留三十日。

第二十三条 利用信息网络转播视听节目,只能转播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

利用信息网络链接或集成视听节目,只能链接或集成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机构开办的视听节目,不得链接或集成境外互联网站的视听节目。

第二十四条 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设立视听节目监控系统、建立公众监督举报制度,加强对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的监督管理。

持证机构应当为视听节目监控系统提供必要的信号接入条件。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载明的事项从事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业务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变更许可证载明事项、持证机构注册资本、股东和持股比例;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

(四)传播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禁止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五)向未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提供与传播视听节目业务有关服务的;

(六)未按规定保留视听节目播放记录的;

(七)利用信息网络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转播非法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八)非法链接、集成境外广播电视节目以及非法链接、集成境外网站传播的视听节目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开办机构的法定代表人、节目总编或节目审查员未履行应尽职责,出现三次以上违规内容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对开办机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领取《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机构,应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本办法规定申换许可证。

浅议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关系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关联;差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7—03

目前,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而又时尚的信息传播工具。那么,相比于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又有什么特点?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下面从以下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传播技术和手段看两种传播的关系

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以传播技术的发现和创新为前提和基础的。大众传播的出现和发展,依靠的是印刷技术、通讯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的进步。高速转轮机的发明使报刊等印刷物的大量出版成为现实;电子通信技术使广播、电视成为远距离大量传输信息的媒介;通讯社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更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了大众传播的规模、速度和效率,并使它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的出现开辟了人类传播史上的新纪元。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使网络传播得以成为可能并极快发展。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在美国诞生,它是从根本意义上对传播媒体的优势整合,成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之后第五次传播技术革命。1983年,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上的标准通信协议,从此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有人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使人类进入“后大众传播时代”,也称为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由军事、科研领域转入商业、民事用途,依托其自由开放的系统结构和商业化的运作机制快速崛起,成为一个整合新闻、娱乐、商务、教育、科研、服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信息传输平台,大大超越了以往新闻媒体的范畴。可以说,宽带技术、数字技术及Internet的开发利用,使网络传播在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信息资源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网络传播比大众传播更为及时,传播面更广,交互性更强。而且,它突破线性的超链接方式,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这种海量信息的优势是大众传播无法比拟的,网络让全世界的人民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从目前来看,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技术手段在某些方面有相互融合的优势。网络传播借鉴大众传播媒体的经验,力争使网络信息编制得更精彩更快捷。大众传播媒体也积极创办电子版、网络版,使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在网络传播方面有立足的一席之地。不过,网络上的E-mail、BBS、博客、QQ聊天,已经突破了大众传播的范畴,使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形式在网络上得以实现。

二、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两种传播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对此,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拉斯韦尔的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三功能说”;美国学者赖特的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四功能说”;施拉姆则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则提出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等。

从以上介绍看,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任何一种分类都不能概括它所有的功能。其实,大众传播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有消极的社会功能。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主要有:

1.信息生产传播功能。这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鲁迅说过: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人类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及时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和最新变化,以便获取信息采取相应的行动。据有关资料表明,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引导舆论和监督功能。一个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力量、法律力量等硬控制,还要有舆论在内的软控制。大众传播能够以“议程设置”的方式,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不仅是报纸,广播、影视、书刊都能影响舆论,引导舆论。此外,大众传播还能发挥监督社会的功能。通过揭露批评社会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不正常的社会心态和错误的社会意见、封建迷信和其他社会消极丑恶现象、人为的安全事故和灾难等等,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监视监督,推动社会向民主、法制、进步的良性方向发展。

3.富脑增智功能。大众传播不仅传播信息,还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大众传媒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使其成为最富有潜力、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发挥着“延续文化”、“充当教师”的功能。如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世界各地》、《探索·发现》以及《百家讲坛》等栏目,人民日报的《科教周刊》、《国际博览》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以及各类知识竞赛、讲座等,都直接向大众提供新知识、新成果、新科技、新理论,带动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4.消遣减压功能。大众传播的娱乐、文艺性内容,以其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声画并茂、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形式吸引广大受众,使大众在工作学习之余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调节生活氛围,减轻工作学习压力,怡情悦目,裨益身心,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繁荣经济功能。实践证明,大众传播使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一极。广告收入、印刷收入、发行收入、制作播出收入、多种经营收入、不但使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壮大,而且推动和带动了与传媒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为繁荣社会经济、增加社会财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统计,2008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增加值1 900余亿元,约占当年全国GDP的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6%,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从消极的方面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

1.诱导破坏功能。可以经常看到,由于对信息真实性缺少把关审查,致使大众传播内容出现虚假甚至误导受众的现象,给社会和公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破坏作用。轻者使大众接受错误的信息和知识,重者扰乱或涣散人心,危害社会稳定和安全。如,2008年发生的广州《信息时报》的“香蕉染癌”事件。

2.腐蚀污染功能。表现在大众传播中一些黄色新闻,色情、凶杀暴力、颓废内容,不良或非法广告等。这些东西腐蚀人们的心灵,毒害人们的思想,助长道德错位,造成道德颓废、道德迷茫,污染社会风气。特别对青少年危害甚大,对其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麻醉瓦解功能。大众传播使公众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公众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而且,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会挫伤人们的信心和精神,瓦解人们的心理防线,消磨人的意志,甚至使人出现精神崩溃。如某些媒体成天连篇牍地报道抢劫、凶杀、诈骗、事故等负面消息,会让人们觉得生活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随时都有掉进去的危险。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其社会功能有区别于大众传播的不同的特点,主要是:

1.人际交流功能。人们可以在网上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充分表达各自的情绪。既可一对一,也可一对多进行交流。网络交流比较人际传播的交流来说,具有匿名性、偶然性、异地性、虚假性、广泛性、多重性等特点。

2.解构功能。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上网的人群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因民族、地位、学历、年龄、身材、官职大小等因素受到干扰,大众的言论自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传播时代。加上网络信息的芜杂低俗,对传统观念、经典文化、政治权威都形成了一种解构。网上侵权、诽谤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乃至引发官司。

3.远程教育功能。与大众传播不同的是,网络传播的知识学习和文化教育不需要与媒介直接面对面的接触,而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教育。选择方式多样,如视频会议、网上课堂、网上办公等。这样,减少了开支费用,却收到了同样的教育效果,并且在时间上更为灵活自由、内容上更为丰富。

4.商务经营功能。网上购物、网上商务洽谈、网上招聘考试、网上政府采购,网络传播比大众传播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就是交易更加及时方便。部分商业网络的建设,使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善了组织内、外传播的信息流动,提高了组织目标的完成效率。

三、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两种传播的关系

近代大众传播是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的。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政治斗争的需要,发行主要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和其受影响的群众,且发行量均在数千份以下,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直到美国《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创刊,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廉价“便士报”以报道内容贴近百姓生活、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几万至几十万份) 为特点,赢得了读者大众的喜爱。

1838年,电报机的发明使通讯社得以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1895年,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进化成一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1911年,纽约的电影院有400家,每周观众人数达到15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商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

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是电影并没有进入一般人的家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家庭的传媒是广播。但是,1906年广播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广播是作为军事、政治需要而使用的。直到1920年11月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获得从事标准广播的第一张正式营业执照,商业广播开始后,广播才得以较快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法国、英国、前苏联、日本、中国先后建起了广播电台。1946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起了新华广播电台。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家庭收音机普及率达到80%。二战后,收音机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介。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美国开始进入试验播放阶段,20世纪40年代试制成功彩色电视,20世纪50年代电视迅速成长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大众传媒。1958年我国成立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电视的发展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模拟信号到数字化的变革进程,每一次变革都大大加强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据统计,2008年底,我国广播电台总数为282座,电视台302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5%和95.81%。报纸发行种数为1 931种,比1978年的186种增加了10.3倍,平均期刊数达到19 548.86万份,普及率为每千人132份。就出版而言,我国2008年共有出版社573家,出版图书233 971种,总印数达64.08 亿册(张),期刊9 468种,平均期印数16 435万册,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大众传播相对发达的信息社会。

网络传播是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而产生的。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在美国宾文法尼亚大学诞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德国的通讯社、报纸开始采用计算机装置发布消息,开创了新闻媒体走向数字化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出现,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普及应用。198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网络是“第四媒体”。近年来,报纸、电视、广播及许多企业纷纷上网。1999年,国内上网的报纸达273家,全国建立独立域名的新闻报道机构达700多家。网络的信息传播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它作为一种多媒体综合性的信息服务者,在信息传播和服务大众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我国《新闻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资料表明,我国已有手机报刊300多种,网络报纸1 000余种,网络期刊超过两万种,网络出版机构5家,网络数据库经营企业近10家。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结束语

网络是一种传播媒介,但它与大众传播媒介不同,它以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为基础,整合发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网络传播既包含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又包含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群体传播的特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黄庆.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才智,2009,(33).

[2]张永霞.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之道[J].新闻爱好者,2009,(24).

网络传播管理 篇7

一、城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2011年5月, 国内首份《城管网络形象分析报告》在武汉出炉。报告认为, 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的行为失当, 造成其网络形象妖魔化, 并在网民中有固化趋势。据此, 城管网络舆情主要存在四个特征:

(一) 草根性

城管执法的对象大都是进城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 执法对象的草根性凸显了城管作为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城管执法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执法过程又在街头巷尾, 很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 容易形成以同情弱小为主的社会心理。而网络媒体的草根性又进一步妖魔化了城管网络形象, 城管的执法活动不只会引起现场市民围观, 还会通过网络传播引起网民围观。比如“兰州城管打‘学生’”事件, 首先由微博网友@刘郁闷兰州于2014年9月5日13时许发送“城管暴打大学生”视频, 14时14分, 即由@兰城在线转发, 短短一两天时间, 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等权威网络媒体都发布了新闻和评论。

(二) 突发性

正是由于自媒体的草根性特点, 涉及城管执法的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早、快、变的特点。往往城管执法活动刚刚开始, 网络媒体就已开始传播, 而且这种传播可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方式进行, 一个网络热点事件立即形成, 甚至有可能城管部门忙于网下处置时, 网上舆论已经形成、扩散和蔓延, 此时再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已经十分被动, 很容易引发为突发性的群体性事件。如2014年4月19日上午8时30分至当晚20时, 5名温州苍南县灵溪镇城管与拍照劝阻暴力执法者的争执, 演化为波及全县的群体事件, 起因是城管打伤黄某后, 有人在网上发布了“城管打人致死”的谣言。

(三) 传染性

网络舆论带有极快极强的传染性。一个正当合理的城管执法活动, 在网民们的猎奇心理、热血心理、跟风心理等影响下, 会迅速扩散、升温、质变、爆发, 从而演变为群体性事件。而对城管不信任的网民心理同样具有传染性, 容易在公众心中累积形成心理定势, 也就是对城管的整体不信任感。这种认知一旦形成, 城管整体形象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 虽然城管推出了柔情执法, 有的甚至出现了城管与小贩对跪现象, 但也很难撼动强大的社会心理。

(四) 片面性

早在丹·吉尔默 (Dan Gillmor) 提出“自媒体”概念时, 他就指出:“草根新闻的兴起伴随着严重的道德问题, 包括真实性和公然欺骗。”一些网民基于对城管工作的片面认识和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 或者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点击率等, 往往会在传播自己的主观言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大、缩小甚至过滤一些真实的客观信息, 从而偏离了城管执法活动的真实性。网络的传播方式, 也让很多人在无意中当了谣言的“二传手”, 甚至会由单纯对城管的不信任发酵为“反社会现象”。

二、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的必要性

城管网络形象既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也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城管执法部门作为一个行政组织, 网络形象是其声誉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十分必要。

(一) 有助于城管执法部门转变工作理念

城管网络形象产生危机的根源在于城管执法部门的工作理念问题, 即突出了“管”, 也就是突出了作为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却忽视了服务性, 致使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出现了城管网络形象危机。因此, 城管执法部门应树立危机传播管理意识, 树立起服务型执法理念, 辩证统一地认识市容与繁荣、民生与环境的关系, 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平和的新型关系, 改进行政执法方式, 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暴力抗法等诸多问题。

(二) 有助于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素质

城管网络形象受损的直接原因是暴力执法, 深层原因还是城管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 如:人员结构不合理, 素质良莠不齐;思想工作薄弱, 管理制度不全;执法欠规范, 技巧和技能缺失等。因此, 城管执法部门只有加强危机传播管理, 通过危机传播管理教育和培训, 让城管执法人员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法律意识、宣传意识、文明意识和服务意识, 才能让城管工作得到更多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从而扭转自身网络形象。

(三) 有助于提升城管的社会公信力

作为一个与公众联系最紧密的政府职能部门, 城管的网络形象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但当下, 城管执法部门的社会公信力较差, 公众认可度低, 不仅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有损政府形象, 还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党和群众之间的感情。通过危机传播管理, 可以倒逼城管体制机制改革, 解决执法体制不顺、执法依据不足、执法权限不明等问题;通过内部管理创新, 解决城管执法手段单一、城管执法暴力倾向、城管执法队伍不强、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等问题;通过增强城管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提供更人性、更积极、更有效的城管服务, 从而提高城管执法的正当性和公信力, 并真正实现文明执法、取信于民。

(四) 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城市的管理者, 城管执法的工作目标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秩序和优美的城市环境, 最终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危机传播管理, 可以让城管执法部门从整个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出发, 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树立城管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形象, 不断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 城管执法部门要以民为本, 努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 自觉把和谐社会的理念统一于城市管理执法实践, 真正实现法治管理与社会和谐的双赢。

三、城管执法部门加强危机传播管理的主要路径

城管执法部门运用危机传播管理策略来化解和处理网络突发事件,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多管齐下, 取得实效。

(一) 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城管执法部门要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吸引公众参与、降低执法难度、倡导文明新风、提高城管声誉。一是建立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立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新闻发言人三支队伍, 切实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和网民情绪疏导, 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营造有利于城管工作的网络舆论环境。二是打造网络媒体平台。建立城管执法部门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 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公布事实真相, 防止权威声音“沉默”造成负面舆情发酵, 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赢得公众信任, 树立城管科学管理、文明执法的网络形象。三是建立网络舆情处置制度。一旦遇到突发事件, 坚持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通过舆情监测、舆情处置、舆情发布三个环节, 快速介入并发布结果, 压缩网络舆情发酵的持续时间。四是建立网络舆论引导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宣传信息的采编和奖惩制度、网络评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等, 明确奖惩, 激励队伍。

(二)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目前, 城管执法部门对危机传播管理的教育培训较为缺乏, 应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性的教育培训机制, 全面提升城管执法队伍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建立危机传播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一般由负责宣传的科室担任, 负责制订教育培训方案, 并组织实施。二是明确教育培训内容。形成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 以新闻传播相关法律、法规和城管网络应急预案为核心, 以提高城管执法人员应急处理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内容。三是重视培训师资的培养。通过本系统岗位交流、新闻媒体实习锻炼、高校新闻学院脱产学习等方式, 加强危机传播管理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外部专家库, 形成一支由宣传部门、高校、新闻媒体等专家组成的危机传播管理教育培训队伍。

(三) 建立危机传播联合处置机制

城管网络形象危机一般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并且有一定的破坏性, 城管执法部门独立应对显得势单力孤, 只有建立多单位联合处置机制, 才能妥善处理好网络突发事件。一是建立城管、宣传、网络媒体等多单位参与的联合处置协调机制, 逐步提高城管与其他部门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方面的快速反应、信息共享、舆论引导、网民心理安抚等能力。二是建立城管执法部门与网络媒体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获取网络媒体信息、引导网络媒体、让网络媒体参与危机管理来引导公共舆论导向、稳定社会公众情绪。三是建立网络传播沟通机制。强化与公安、宣传、工商、卫生等部门间信息互通工作, 尽早发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矛盾突出的行政相对人, 一则可以提出危机预警, 二则可以尽量将问题在网下解决。

(四) 危机传播管理效果评估机制

对城管网络形象进行危机传播管理效果评估, 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 提升城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社会公信力。一是对城管日常网络传播管理进行评估。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网络传播管理评估体系, 尽早发现漏洞, 尽快得到补救。二是对危机传播管理效果进行评估。网络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 第一时间启动评估工作, 从危机处置 (舆论应对) 、传播效果 (信息、观念、行为的影响) 、管理效率 (危机处置后对城管网络声誉和形象的影响变化) 三方面, 就信息发布时间、数量, 信息覆盖率、到达率、互动率等多个角度对危机传播管理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

四、结语

城管网络形象“妖魔化”是自媒体时代的产物。目前来看, 城管执法部门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但对于危机传播管理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深刻, 还需要加强对危机传播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提升自身网络形象, 赢取良好社会声誉。

摘要:近年来, 城管网络形象不断被公众“妖魔化”, 已经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城管执法部门需根据网络传播特点, 运用危机传播管理理念, 通过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联合处置机制、危机传播评估机制等路径, 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城管,网络形象,危机传播

参考文献

[1]谢国明, 张炜.媒体优化内容的途径思考[J].新闻战线, 2014 (3) .

[2]陈柳钦.城市危机管理及其机制创新研究[J].南都学坛, 2010 (5) .

网络传播管理 篇8

(一) 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在有关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中, 首先是要进行对学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 将不同学生对应的基本信息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 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储存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保留。通过这种方式也可提高管理学生的便捷快速性, 学生可在信息平台上及时了解与自身切实有关的信息内容, 教师或者家长也可在平台中获取想要了解的信息。

(二) 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

在有关教育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中还有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交流平台顾名思义就是用作双方进行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利用这个平台可以促进师生间感情沟通, 提供给师生更多互动的机会, 用以增进彼此关系的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为了更好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实际教学切实可行, 在网络平台中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可自由的对其具体管理内容进行评价, 通过这种相互监督与意见融合进一步完善有关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形成。

(三) 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最后有对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为了方便发布者对所有的学生信息进行发布, 高校中需要建设对应的发布平台, 此平台要能及时的进行数据更新, 尽可能的拓展发布影响范围, 对校内中的有关重要事项可给予短信辅佐的形式及时通知到各个学生与家长。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一) 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方式

在这种网络传播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 首先是对其思想认知层面上的改变, 这种互联网数据信息传播及时性, 且满足数据共享等多项功能能够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数据信息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新奇有趣的事, 能够打开学生眼界,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支持。

(二) 影响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其次, 网络传播环境下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还有影响到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下的教育管理给予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两者接受数据同时平等的关系, 基于此, 传统教学管理中管理者的权威或者信息获取优势将极大减少, 构建出了一个双方公开平等的体系, 打开了一个教学管理新局面。

三、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具体内容

(一) 把握学生网络思维, 施行针对性管理

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首先要把握住学生的网络思维,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施行针对化管理, 在这种信息量大且数据广泛的环境影响下, 学生会因为太多信息而缺乏一定被动性, 网络信息的普及与泛滥会让学生难以分清哪些是重点哪些又不是重要信息, 基于此教师要做出有效指导。其次, 在这种多样化信息的影响下, 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多样化, 为了更好的发挥这种优势, 教师可就激发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等角度着手。

(二) 借助网络教育环境, 引进情景化管理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还要能借助网络教育环境, 引进情景化管理。网络教育环境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化, 能够让学生在所创造出的比较自由的环境中畅所欲言, 教师可利用这一技术, 就某一特定主题与学生探究, 从而增强教育学生的有效性。

(三) 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 优化教育资源管理

最后,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具体内容还有教师应当注重网络与现实的互动, 不能太过于存在偏向性, 要将实际与虚拟结合起来, 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管理。网络上的教学管理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都会给学生学习与生活上带来一定影响, 只有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确保最终的教学管理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在步入信息大数据时代的今天, 网络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的教育管理为了迎合时代发展, 创新出了管理的新方向, 在这种新视角下的且融入进了互联网平台的教育管理给实际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增强了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还可转变学生的思想认知方式, 引进了新型的数据信息传播技术让传统教学管理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 能够极大发挥有关教育内容管理的及时有效性。且对学生管理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的成立能够极大拓展有关教育管理信息的宣传面, 增强相关信息传播范围。在对学生信息平台建设中能做到有序的相关信息对号, 以完善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管理。今后, 我们还将继续深入探究有关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相关方式, 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内容, 用来推进我国教育管理技术水平提升, 完善我国教育管理系统做努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 当下互联网信息网络平台已广泛普及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在这种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有关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管理的极限, 打破了很多传统管理所被限制与约束的方面。本文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为例, 就在针对网络管理下的这种新型管理视角进行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网络传播环境,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新视角探究,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法琨.教育管理与人道主义——论教育的历史与现实之沟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17) ——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

[2]陈如平.美国“教育管理合作计划”的回顾与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17) ——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

[3]刘增安.创建教育管理学分制,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A].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2006.

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 篇9

一、由“阶级控制”变为“大众自由”

基于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网络传播改变传统传播领域里某一阶级对于信息话语权的追求、实现和维持, 努力实现社会大众的信息自由化。

传播本质上属于一种人类对于信息的共享行为, 在这种视域中个体信息通过媒介渠道形成信息流并达于他人, 实现信息大众化的传播目的。依据传统传播理论, 传播过程分为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反馈若干步骤和组成。在这样的过程中, 传播者和受传者既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 但是在这种传播模式中, 信息经过一个把关的过程。传统传播理论的“把关人”是一种普世概念, 可以均指个人或媒体, 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维持、调节或者终止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把关”更倾向于媒介中的信息的被动筛选, 受众处于信息流的末端, 合理化的传播过程应该包含反馈这一过程, 但在这种传统模式下, 传播者成了信息的主导, 实现了对于信息的主体化控制。

网络具有广大的覆盖面, 它的触手遍及全球, 受众参与度非常高, 它通过图像、声音、影响结合, 迅速地传播信息, 并得到及时速效的反馈。在这种传播模式中, 省去了中间过程, 信息通过传播者直接得到传递, 并且网络具有无限的资源, 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 这就省去了把关环节, 受众可以自己选择想要的信息, 例如在浏览器中键入他们关心的事情, 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多源, 传统的传播方式得到改变。

二、由“至上而下”变为“水平互动”

在传统传播理论中, 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三种方式, 报纸发行量达, 拥有大量读者, 但是制作工序多而复杂, 同时受文化水平限制较高, 群众基础不大。广播以无线电声音为媒介, 它传播迅速, 时效性好, 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也没有文化要求, 通过声音使受众在头脑中形成影像, 但是听众在这种传播路径中毫无自主能力, 唯有被动地接受安排。电视以无线电波的应用为基础, 以图像和声音的传播为媒介, 营造了真实的多媒体集合体, 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现场发生的事情, 但是它除了有广播存在的弊端外, 还有着新闻制作方面的技术物质条件, 同时也受发射距离和接收设备的限制。

网络传播整合了以往单一的传播路径, 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 它不分地域,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拥有无限的资源, 可以说, 电子网络有多大, 信息存储量就有多大, 网络是处于一种无限延伸的状态, 它所传递的信息也同它无限地被延展着。网民看新闻, 不仅可以看这条新闻本身, 也可以查到同这条新闻有关联的其他信息及背景情况。同时, 网络多向的传播路径, 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方式灵活, 手段多样,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网页, 订阅喜欢的新闻和讯息, 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博客、个人空间等方式把信息传递出去。

三、由“主客关系”转为“一体共生”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中, 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一种明显的主客关系的行为范畴, 主体控制客体所接受的信息, 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主体允许的信息, 在网络时代, 这种“客随主便”的惯例受到了挑战, 二者之间传统的主客关系界限日趋模糊, 甚至可以出现“主客一体、共生互动”的现象。

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施拉姆如此论述传统传播效果, “传播曾被视为魔弹, 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 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不难看出, 传统传播理论中极大地重视传播者的地位, 传播拥有一种无可抵挡的长大力量影响作用于受传者, 大众无时无刻不处于形式多样、目的各异的意识宣传的暗示、感染、轰炸中, 居于信息流末端的受众越发显得渺小无力。

网络传播中, 受众的地位出现一种颠覆性的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 受众可以为自己设置议程, 从原来被动接受信息而转化为主动寻找信息甚至是主动发布信息。例如网络上一些论坛、社区、个人空间、博客等。通过这些公开的网络渠道, 个人的意见得以充分地表达, 不用受到原有生活空间的限制, 打破了沉默的螺旋的影响, 很多新闻热点都是网民自发形成的, 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形成了这样一个“草根群体”。他们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 是社会广大阶层的一个分子, 慢慢地形成这样一个群体来公开的表达意见, 在网络中影响很大。总的来说, 在网络传播中, 每一个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力量, 都可以公开地独立表达意见, 主动地进行信息传递交流。

网络传播管理 篇10

网络对音乐传播的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 网络几乎囊括了音乐的所有传播方式。在网络上:有专门的音乐讲座视频, 使那种面对面的原始传播方式有了新的突破;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视频, 人们不用再买票去剧院, 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有各种各样的网站给你提供音乐下载;有网络电视、网络电台、网上直播, 给你提供全方位的音乐服务。

1. 网络改变了音乐的产生方式, 解放了音乐创作者

在唱片的时代, 音乐产品的诞生, 要经过创作、排演、灌制、宣传、发行的漫长过程, 而其中技术专业的含量很高, 除了付出昂贵的资金, 同时还需要一大批从业人员为之付出劳动。在网络化的今天, 你可以用网络共享的音源软件和MIDI技术组建成一支庞大的乐队, 可以通过个人网页来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可以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个人资料库里了解你想知道的各种音乐知识, 并借鉴和运用他们, 可以通过电脑合成技术来制作自己独特的音色, 这些无疑是对传统音乐观念的一个挑战。网络在改变音乐产生方式的同时, 也把你从和声、旋律和节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让你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开创未知的音乐世界。

在不断发展的音乐网络传播中。创作者只要将创作好的音乐作品推上网络, 音乐的传播和交流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在这种独特的音乐网络传播中, 创作者与创作者之间、创作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音乐接受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可以就作品的多种形态进行直接的、及时的和全面的艺术、技术交流。音乐创作者不必担心演奏技术上的困难, 也不必担心完成创作后发行时在机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网络可以随心所欲的为你进行全球性的音乐传播。

2. 网络使音乐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

网络传播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也给音乐传播史带来了一次革命。就音乐传播的现代方式来看, 网络传播方式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优势在与远程性、交互性、开放性, 真正给音乐传播带来的革新就应该从网络的这些特征出发。

(1) 广泛性与无限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没有国家、民族, 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的自由世界, 是一个真正民主和平等的世界。我们都知道传统音乐的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当你创作好之后, 能不能得到一个公司的包装也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这一切在网络中都得到了改变, 无论你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 无论你的外貌如何, 无论你的身份地位如何, 都可以参与到网络音乐的策划中来, 唯一的条件是最基本的硬件设施、上网技术和你个人的才能。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网络音乐传播的门槛, 使更多的音乐作品、音乐人才有了展现的机会。网络的容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无限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无始无终状态, 用户实时交互, 网民时时在线, 信息无时不在, 始终处于全天候运行状态。这就使音乐传播具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2) 双向互动性

网络具有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功能, 使人类的交流方式获得一次重大的变革, 使传统的定时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即时双向互动传播。在网络音乐出现之前, 我们除了自己购买磁带、CD等欣赏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电台、电视欣赏到我们喜欢的音乐。可是电台和电视音乐的选择性很窄, 不能自己随意选择, 而且与音乐互动的过程也很复杂。而网络音乐带给我们的是优越的自主选择性和即时性, 我们可以在网上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 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回应。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音乐或演唱的歌曲放到网上, 凭借网络的交流平台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 及时得到的大家的评论或认可。

3. 网络音乐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的传播

21世纪初, 一批网络歌手开始在我国出现, 将音乐的传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网络上走红而成为知名歌手的, 除了与《老鼠爱大米》相关的杨臣刚和香香, 还有之前的雪村, 后来的庞龙、东来东往等。

网络音乐是音乐的一种网络传播形式, 它的迅速崛起, 已经成为音乐圈内的热门话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向网民提供音乐下载与视听服务 (尤其是彩铃、手机铃声下载的出现, 为音乐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彩铃和手机铃声下载无疑使网络音乐的传播达到了“街知巷闻”的局面) 。网络一时间成为人们的音乐天堂。网络音乐不仅成了最热门的网络娱乐方式之一, 也受到了音乐界和文化界的重视。网络音乐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音乐的传播也将随网络音乐的发展演变出更多的方式, 变的越来越广泛。

网络对音乐传播潜存的种种忧患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交流平台, 包含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是在这个大背景的背后,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成为潜存的种种忧患。

1.单从网络本身而言, 就存在着以下几种:

(1) 浏览成本太高:

首先必须有电脑, 而且需要联网, 更不用说什么电费之类的了。虽然现在有很多网吧, 但网吧几乎成了游戏爱好者的聚集地, 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2) 不健康的内容太多:

网络包含的信息资源丰富, 很多人就利用网络来宣传暴力、色情。虽然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屏蔽那些不健康的内容, 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3) 垃圾东西太多:

在网上, 寻找有用信息有时候比浏览信息所用的时间都多, 尽管有搜索引擎, 但是网站做的太过复杂。即使知道了哪个网站, 也无法尽快查到信息。网页上的广告也太多, 一个有用的页面几乎有更多的广告在跳动着。

2.商业角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讲效益的社会, 既然有钱赚, 那么大家就会纷纷向这个方向靠拢, 混乱和不规范就会出现。其中有两个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

(1) 质量问题

网络歌曲只是歌手们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情创作演唱的歌曲, 是个人情绪的宣泄, 自然不如唱片公司经过精心挑选歌词、曲谱、精心包装歌手等制作出来的歌曲精致。同时, 一些网络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 难免会用一些黑色、灰色甚至黄色的歌词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和反叛。质量问题成为首要问题。在加上网上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受更多网民的欢迎, 尤其是在线音乐和在线影视, 在商业因素的日益影响下, 网络音乐能否保持不带功利的特点也令人怀疑。

(2) 版权问题

近几年来, 因网络而起的音乐版权官司日益增多, 原创性的网络音乐也不例外。像《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都曾陷入版权纠纷。现如今国家对网络音乐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 因此, 网络音乐的创作者和歌手都应该重视自己的网络版权。网络是大家的一个交流平台, 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维护好。

结语

在我看来, 网络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而这种影响和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不容易分割开来, 只能全面的来进行分析。音乐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 一项一项的传播媒介添加进来。发展到今天, 迎来了21世纪的音乐网络传播时代。新时代, 是一个音乐语言多元化的时代, 是一个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 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在新时代, 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音乐的网络传播将在新一轮的岁月流动中, 向我们展示它惊人的成就和迷人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

[2]张海鹰.《传播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匡文波.《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 (第一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

[5]赵士林, 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匡文波.《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上一篇:大学生保护环境下一篇:受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