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会展

2024-06-25

传统会展(精选六篇)

传统会展 篇1

1 庙会是传统的会展形式

会展是会议、展销、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 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1]。会展构成要素需具备时间、地点、组织者、参展商、观众和信息等六个要素。[2]

庙会的举办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场所、管理组织、祭祀偶像、宗教仪式 (敬香、诵径、求签等) 、香客群众、买卖者等。因此, 从会展的定义和构成要素上讲, 传统庙会, 尤其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专业市场庙会无疑具有明显的会展经济的特征, 甚至可以说, 某些庙会就是我国古代的会展形式。那么这个意义上的庙会或传统会展发展至今有何变化又将如何走向何方呢, 以往的研究中对此少有提及, 在今天会展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 庙会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明显落后于实践, 不利于庙会的传承与发展。

2 安国药王庙会的演变

安国古称祁州, 是我国四大著名药都之一。其延续1000多年繁盛不衰的中药产业与药王信仰和药王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庙会兴则药业兴, 庙会衰则药业衰, 这不得不让人探究庙会在其中的作用。

安国药业发端于北宋, 因药王邳彤显灵而设药王庙, 屡受皇封, 信众众多, 继而形成药王庙会。庙会的形成, 给物资的交流创造了有力条件, 也促进了药材的交流和医术的传播。百姓赶庙求医, 就地采买药物, 交流民间验方, 药材商贩也赶庙售药牟利, 庙会逐渐演变为一个雏形的药材交易场所。

元时连年战祸, 庙会发展缓慢, 到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发展, 医药学极大发展, 安国药王庙会和药市不断扩大, 全国各地药商“轮蹄辐辏, 驰奔祁州”。原来一年一次的庙会调整为一年春秋两次, 安国这个“天下第一药市”[3]对各地药商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此时期, 安国完善了十三帮、五大会、安客堂等融行帮组织、自治组织为一体的交易系统, 药材加工技艺达到精绝, 地道药材种植形成规模, 药材交易供需两旺, 庙会和中药产业达到鼎盛。

民国期间, 北洋军阀政权统治下对庙会设卡盘查, 勒索敲诈, 影响药业的发展, 但安国药市仍发挥着全国药材集散中心的作用。七七事变后, 药商遭到洗劫, 庙会停顿, 大部分药商迁往天津, 安国药业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 庙会和旧的行会组织不复存在。药材批发业务纳入国营专业药材公司计划调拨之内。药王庙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 失去宗教信仰色彩, 组办单位与管理组织也由安客堂等行会组织与自治组织改为政府部门。文革期间, 药交会再次中断。改革开放以后, 药交会重新恢复, 主办权仍归政府所有, 而组织和承办交由公司, 恢复了药市的市场形式, 各级药材公司都有权举办不定期的大中小型药交会, 发请帖邀请同仁参加。交易方式由过去的现货交易变为合同调拨。80年代的药交会恢复了庙会期间的文娱活动, 没有了宗教祭祀的内容, 但是外贸出口逐渐恢复扩大, 药材种植突飞猛进, 出现了药材交易专业市场, 管理趋于完善, 药材会期间各地药商云集, 广交天下朋友, 交易额急速放大, 安国药业再次成就辉煌。

1985年药交会收归政府部门举办, 此后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 药交会逐步改为药材节、国际药材节。2006年, 在新的国贸广场塑造了新的药王雕像, 恢复药王祭祀仪式。药材节期间还举办联办单位和知名医药企业代表座谈会、中药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中药专业协会年会、医药保健品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药材节转化为现代节庆与会展活动。

3 安国药王庙会会展经济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底蕴的丧失

庙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 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 反映了当地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庙会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对神灵的信仰和宗教祭祀活动, 而其中的狂欢精神和庙会的组织管理制度使得庙会流传千载, 但当今药材节却丧失了药王民间信仰基础, 祭祀活动也只是表面化的表演程序而已, 庙会的自治、狂欢精神都因国家、政府的强力渗入而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 从这一点上来讲, 药材节已丢失了药王庙会的文化底蕴。

3.2 市场化的丧失

明清时期的传统药王庙会是由药商行会组织管理的, 政府在其中没有过多参与。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药交会是改革开放后, 安国药业走向市场的一个重大改革。当年的药交会, 是在政府和药业管理机构倡议下, 由药业实体组织和运营管理的伟大尝试。在北方中药贸易货栈的努力下, 安国建起了贸易场所, 疏通了国内国际贸易渠道, 构建了会展的模式, 形成了安国药业会展的雏形。这一时期, 安国药业会展实现了初步的市场化, 出现了一批药业会展人才, 有了一定的物质及经济基础, 形成了一些会展的先进理念, 如果照此持续下去, 安国药业会展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会进一步深入, 形成更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号召力。然而80年代后期, 也许正是看到了药交会的巨大经济效益, 政府将药交会的组织和管理接手过来, 人为地将市场主体排除在药交会之外, 从而挫伤了市场的积极性, 妨碍了市场主体的发展, 使安国药业会展越走越有局限性, 政府与民争利的结果是药业会展之路越走越窄, 安国药业会展从市场化又走回了政府主导型展会。如今的药材节, 无论从规模、质量、参展商档次、买家档次、大会服务上都无法号称全国药业的大展会, 走向了历史的退步。

3.3 硬件、软件配备不足

地处河北腹地, 安国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 交通条件也不甚发达, 虽有铁路却无客站, 铁路客运的不足只好倚赖公路运输, 却又无直达高速公路。作为一个县级市, 基础设施建设和接待设施的建设明显不足, 会展人才和服务业人才也明显欠缺。据此来看, 安国药业会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4 安国庙会向现代会展转化之对策

4.1 重归市场化

政府主导型会展有其优势, 如政府的重视、部门的协调, 但是政府主导型会展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低。实际上, 会展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其供求和组织要受市场支配。安国目前要做的就是回归会展的市场化。第一, 要明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在会展中应起到服务和协调的作用, 要减少组织环节、简化议事程序、精简工作机构、简便办事手续、提高组织效率作为重要的目标;第二, 要改变认识。要认识到药材节是一种经营行为, 是一种市场活动, 而不只是一种促销城市、促销药业的手段。会展的核心产品是会展活动本身。要想成功地举办会展, 会展的主题和目的必须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4]展览的功能应超越简单的宣传、推介的层次, 形成一个有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服务产业;第三, 要培育会展的办展主体。安国要明确药材节是药人的会展, 要重新交予药人来办。要找到懂药、懂药业贸易、懂现代会展运作的实体组织来经营管理药材节, 办什么样的展会、展会定价、营销, 都应由这个实体来组织进行。第四, 通过市场配置与展会服务相关的各种资源, 招展、招商、展会活动的组织以及各种配套服务都尽量通过市场配置;第五, 会展要盈利。办展目标首先是满足展商和专业客商的要求, 吸引足够的有效展商和客商到会, 并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服务, 达到双方都能满意的效果。但与此同时, 展会也应该是盈利的展会。

4.2 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

会展对于城市的要求很高, 但并不是说只有大城市才可以办会展, 小城市、小地方一样可以办好会展, 但是这样的会展一定要有特色、专业化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要实现药业会展的专业化和特色化, 一是有专业化和特色化的的展会定位。二是建立专业化的办展队伍。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胆放手让企业运作。三是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专业化的服务要与国际接轨, 体现在展会策划、整体推介、招展招商、场馆布置和配套服务等各个环节。四是专业化的评估, 效果如何, 或由与会的展商、客商、观众来评估, 或由独立的会展调查机构来认定, 而不是仅靠自己说了算。也就是展会的效果要按专业化的要求并且由专门的评估单位来评估。五是服务的专业化。现在的药材节组织者很重视招展, 千方百计让人参展, 组展较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 展位填不满时由政府下任务“摊派”或免展位费招展, 每次还都尽力邀请境外客商来捧场, 但是如果没有把参加者、药商的需求放在首位, 而只注重了表面文章, 很有可能导致展览难以为继。

4.3 信息化

安国药业会展历史上那么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信息的发达程度。大量药商云集安国, 不仅带来了各地的药材, 也汇集了药业信息。在安国药材节今后的发展中, 一定要秉承安国药业的这一点优良传统, 打造一个信息化的药材节, 一个信息化的药都。

要做到信息化, 一是组织方法的信息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文档与图片资料、数字化处理各种信息技术, 提高展会组织的有效率。二是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作为现代服务业, 展会的竞争说到底是服务水平的竞争, 而只有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的服务, 才是高水平的服务。三是成效评估的信息化。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品牌展会, 都非常重视来自展商、专业观众和各相关机构对展会的意见反馈, 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集、整理, 用信息化的手段及时加以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估, 使展会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改进、提高。

4.4 开发庙会旅游的文化生产力

旅游节庆具有强大的经济拉动与目的地形象提升作用, 它为当地人和旅游者提供了有趣的活动和消费场所。安国历史悠久, 有人们梦寐以求的健康的载体和手段——中药材以及中医保健理念和疗法, 又有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寄所——药王庙, 可以说, 安国拥有人们身心健康所需资源的最佳组合, 有着开发旅游业的良好资源。同时, 安国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药业贸易传统, 有每年一次的药材节, 有固定渠道的物流和客流, 安国非常适合开发节庆会展旅游及休闲旅游业。将药业节庆会展与旅游相结合, 借文化旅游开发再现传统文化和民俗, 使贸易与娱乐和民间信仰重新聚合到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是对以往药王庙会的一种回归。

5 结语

作为传统形式的会展, 庙会在其发展嬗变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在传统庙会会展的复兴之路上, 不仅要继承传统庙会的形式, 还要继承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继承庙会文化遗产, 才能使传统庙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马洁, 刘松萍.会展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大可, 陈刚等.会展经济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传统会展 篇2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随着会展行业的变革加深,展会主办方们也开始思考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活动场地将不再简单地局限于酒店、展馆。本刊特约云SPACE 创始人兼CEO丁武萍就“经济新常态下的会展活动场地”这一话题,做了一些分享。

记者:您认为云SPACE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丁武萍:首先是为场地提供足够多的流量。因为很多场地平时都空着,利用率低,有些场地一年平均利用率连20%都不到。云SPACE平台通过导入流量为场地带来更多的活动,增加使用的频率。

但是要提高转化率仅靠流量是不够的,要使这个行业产生更大的价值,就要提供一套标准的服务体系和基本运营标准。我们新成立的自运营部门,就是和一些场地进行深度合作,帮助他们去建立整套的运营体系,把整个行业的标准规范树立起来。这是平台做的第二个价值所在。

第三个是内容。流量有了,服务也跟上了,这意味着有了转化率,但对于场地或者空间来说,它们承载的内容反而是最值得关注的。平台将利用文创项目为空间提升更多价值,帮助国内外的文创项目进行落地,同时树立场地自己的品牌属性。

记者:会展业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活动场地的选址也不再局限于酒店、展馆,对于会展活动中场地的应用,您有何建议和看法?

丁武萍:我在运营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现象,因为打破了传统的活动方式,也更有意思。我创办云SPACE,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打破传统的主办活动的方式,发现更多跨界整合的机会。例如在美术馆里面办晚宴,在地下停车库里面办一场秀等。最近,“小猪巴士”与云SPACE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将在城市穿梭巴士上为品牌方举行一系列路演活动,这对活动方和交通行业都是一个创新。这在以往比较少见,但在未来会成为趋势,只要安全保障做到位,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尝试不一样的活动内容。

记者:云SPACE通过带去流量、服务和内容之后,带给场地方的改变是怎么样的?

丁武萍:云SPACE初期第一批上线的场地现在的档期都已经比较满了。这批场地本身便非常有销售意识,云SPACE的理念他们能够迅速的汲取和采纳。现在都成了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我们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的模型。上海电影厂便是第一批上线的场地之一,根据它们本身电影元素和博物馆的气质,云SPACE匹配那些想融合文化气氛的商业活动给他们。

记者:在活动场地的策划上都取得过哪些成功的案例?请就一两个典型案例具体谈谈。

丁武萍:我们现在的客户80%都是世界知名的品牌,对场地的要求都不低,传统空间无法传递品牌独特的个性,因此云SPACE提供了一个“创意+空间”的概念,很好地帮助活动方解决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香奈儿的活动,场地选在了我们提供的一个位于上海的旧仓库,根据他们的要求,云SPACE的工作人员花费1个月的时间把仓库打造成了一个临时剧场。在这个过程中,云SPACE也学习到了国际一流公司严谨、细致的工作方式和作风。

记者:能否谈下云SPACE如何在3-4年的时间建立企业文化的?

丁武萍:打造不一样的企业文化,是吸引90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目前团队全职员工有130人左右,一线员工基本都是90后。云SPACE有个传统,每过两个月,公司就会在一个新的场地中举行员工分享会。在体验空间的同时,一些新的员工的想法也会得到交流和碰撞。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下,员工会体现比较真实的自我。我曾经问90后员工加入云SPACE的理由,大家的回答几乎一致:因为这个公司很酷、好玩、有趣。90后其实跟很多消费者一样,要的是一种体验。员工每天去挖掘不一样的场地,有一些飞机场的机库、邮轮码头、古堡主题的会所,防空洞改建的空间等。这些新奇的场地,让每天拜访客户的过程也成了一种“玩乐”的体验。

记者:年底将至,云SPACE又将迎来崭新的一年,在未来,将有哪些规划呢?

丁武萍:2015年我们一直在做加法,进行积蓄和试错。慢慢地我们就找到了三个最优先级的发展重点。所以,2016年我们会进行减法,重点放在“流量、服务、内容”。明年年初,我们将上线网站的新功能,帮助平台获取更多的流量,让更多的活动在云SPACE的平台上进行落地,同时也为场地方带去更多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自营业务和文创业务在明年也会加速发展。目前我们还在做B2B的事情,明年开始,我们希望往C端走,打造年轻人除“居住+工作”以外的第三类空间,这也是未来商业地产发展的方向。

打造会展互补模式发展河北会展行业 篇3

一、背景分析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国际会展业在20世纪经历了大发展时期, 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性很强, 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世博会的顺利召开、各地会展设施的完善、会展政策的陆续出台、会展组织的壮大, 以及国外会展机构的进入, 国内会展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

在优胜劣汰、趋向成熟、逐步定局的关键时期, 如果河北省抓住机遇、奋起直追, 发挥河北产业优势及环京津、环渤海区位优势, 以发展城市会展经济、创办品牌展会为目标, 完善并加快硬件建设, 加强软环境建设, 必将为提高河北对外开放水平、振兴河北服务业、提升经济竞争力做出贡献。

1.京津会展移植河北的可能性很大。随着京津会展业的发展, 使得会展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有数据显示, 北京地区展览馆出租率普遍高于50%, 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最大的会议场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使用率达到84%。这就造成展会举办期间, 住宿、交通、餐饮、旅游等活动处于拥挤状态, 给与会者和观众带来不便, 移植河北会形成多赢局面。

2.河北省环绕京津, 所属的廊坊、石家庄、秦皇岛、唐山、邯郸、沧州, 这几个城市相对而言交通便利、市场环境良好、产业基础优越、服务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 大部分京津会展资源均可以嫁接到河北进行, 利用地区优势互补, 实现会展项目转移。

3.围绕我省特色产业, 整合各种资源, 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北会展品牌, 引导、鼓励市场化运作展会, 走效益型办展办会的路子, 不断提高会展项目的规模、档次和质量。加大会展品牌的宣传推介, 引导推动我省会展业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二、调研分析

为理性地进行分析研究, 2013年7月至9月, 课题组进行系统调研, 项目组共收集京津企业调研问卷300余份, 涉及会展类企业40余家, 省内会展重点企业10余家, 走访企业11家, 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座谈29人次, 前后行程近千公里, 并成功举办京冀企业对接洽谈会, 邀请北京会展企业8家, 河北会展企业7家, 河北省与石家庄市会展办相关领导同志参会并发言。

(一) 京津冀会展企业合作需求迫切

在调查的企业中, 98%的企业均表示希望达成合作意向。根据调研问卷分析, 只有一家企业表示没有合作意向。随着京津会展业的发展, 使得会展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有数据显示, 2011年北京、天津全年共计召开展会651场, 实际办展面积北京为836.98万平方米, 天津为220万平方米, 同期河北仅为118.33万平方米。从项目类型看, 会议类占所调查企业75%, 展览类占10%, 外展招商类占10%, 其他占5%。由于受河北本身场地等硬件设施所限, 会议类项目占合作的主要类型。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京津地区展馆的使用效率较高, 但同时造成展馆负荷较大, 城市在交通、住宿等展会附属服务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而河北展馆的使用率不高, 完全有能力实现部分展会项目的转移承接。

(二) 京津冀会展企业合作类型及形式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 京津地区企业希望与河北企业合作的对象有所不同, 其中会展类企业占期望合作对象的50%, 文化传媒类占40%, 物流类和公共服务类各占5%。从调研结果中发现, 京津会展企业在河北寻找合作对象并没有局限于会展企业, 而是依据项目需要广泛合作, 以基础服务、广告宣传、项目分拆等形式进行。这个结论也在调研问卷中得到了证实。在京津企业所需要的主要合作形式调查中发现, 人员支持和信息支持分别占到被调查对象的70%和85%, 而资金支持仅占15%, 技术支持更是少到只有一家企业认为有需要。可见, 京津会展企业在资金和技术层面远优于河北企业, 这也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河北企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应立足于基础服务项目, 逐步引进大型项目的运作。

(三) 河北会展发展中的劣势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 京津企业对河北会展企业需改进的地方提出以下建议:

1. 健全硬件配套设施。

几乎一半以上的企业均提到河北尤其是石家庄缺乏规格比较高的会展场地、特别是展馆, 硬件设施的不健全影响会展项目的深度合作。

2. 加强企业间的交流。

加强业内同行的沟通和合作, 互通有无。加深企业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企业业务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 加强与行业内协会成员单位的沟通。

3. 企业专业素质人员欠缺, 应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

企业应与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加强紧密合作, 培养扶持会展专业学生到会展企业实习锻炼。

三、对策分析

(一) 建立健全行业法规

国外经验证明, 行业管理在任何时期都是必要的。笔者认为, 针对河北, 应建立省政府直接领导的会展办公室或会展管理机构, 制定并实施管理法规、政策与指导意见。同时, 加强河北会展行业协会的作用, 完善会展行业标准和经营行为规范, 构筑科学的会展业统计体系, 建立和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会展项目评估和主体资质认证, 完善信息、联络、代理、咨询、调解等服务功能, 发挥行业统计、调查、分析等自律管理作用, 推动和引导会展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对政府统筹规划协调的管理体制、行业主体及准入、行业协会的功能与作用、信息交流、政府部门和机构办展的条件、展览项目审查的协调机制、展览活动的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对外合作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以鼓励有序竞争、规范办展, 为会展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 制订扶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

建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 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应对行业运作特点及面临的竞争环境, 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用于会展业国际市场的宣传促销、重大会展项目的申办、品牌展会培育、政策法规宣传、信息平台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等。重点对于京津会展项目给予资金政策优惠,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 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一流的投资环境以及贸易环境, 培育省内市场, 吸引京津会展企业开拓市场。

(三) 培育会展市场主体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有序竞争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会展公司。一是大力发展会展企业, 促进会展企业联合;二是鼓励会展企业广泛开展国内外联合, 特别是加强与京津地区的企业业务联系;三是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 可以为京津会展项目提供前期的智力支持, 包括设计策划、组织联络、广告宣传和各类服务等;同时可以承接对会展主办者和场馆服务质量以及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动态评估和认证;四是对京津会展项目的转移提供税收优惠, 对会展企业给予补贴、奖励、减负等优惠。

(四) 加强会展业人才培育, 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

人才需求将是一个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快培养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等核心会展管理人才, 以及设计布展、搭建、运输及其他配套服务等环节所需的专项人才, 尤其注重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和策划能力, 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会展中高级管理人才, 鼓励支持形成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等构成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为京津冀会展城市圈提供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2]王立国, 吴春雅.河北省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燕山大学学报, 2006, (8)

[3]彭飞, 佟雪霏.河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2, (20)

[4]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6-2010) [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1

传统会展 篇4

当代中国会展行业发展迅速, 南京作为会展承办实力仅次于北上广地区的城市, 在办展数量上快速增加, 在办展水平和办展质量上也不断提高。目前, 已经培育了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展览会, 如在河西会展中心举办的大型车展、材料展等等。但是, 对于南京来说, 会展专业仍然是一个并不成熟的新兴产业,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展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还较低, 而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

会展人才的极度缺乏催生了会展职业培训市场的发展。调查显示, 我国已经有约30所大中院校开设了与会展管理有关的专业、专业方向或相关课程, 但我国的会展教育与培训市场却因为师资力量的欠缺和经验不足导致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帮助会展志愿者了解市场, 明确对职业的认知,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从而得到更多既有动手能力又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二、项目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对南京市现行的会展行业进行调查考证, 结合相关资料文献以及所得数据调研, 分析会展志愿者对职业的认知, 了解他们的职业困惑, 并为其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本课题的研究意在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南京行业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通过了解会展行业发展从而了解志愿者对职业的认知, 推动会展行业的发展。

三、项目研究对象

2014年5月~12月参加南京各类会展活动, 进行问卷调查、采访及问卷回收。学校提供专业的会展专业课程学习, 且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参加3场会展实习, 合作对象包括南京宁菲国际会展公司, 斯图加特联合会展公司, 以及康辉会展公司。调查内容包括获取行业实时信息的途径、哪些课程更能吸引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看法、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训哪个对自身学习更有利、自己目前的专业水平等构成要素。向展会志愿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一共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194份, 其中有效问卷177份。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 问卷 (会展志愿者职业认知调查) 分析报告。

此问卷是本小组正式调查的第一步, 是了解会展志愿者职业认知是否存在问题的关键。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激发求职者的工作搜寻动机, 提高工作搜寻的努力程度, 从而使求职者取得良好的求职结果。

本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大多数会展志愿者都表示愿意日后从事会展方面工作, 但他们很少能参与进展会, 对行业的了解程度也较低。在以上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统计, 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以上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出会展志愿者中学生占了大多数, 他们普遍具备了初级会展专业能力, 但表示能够掌握高级管理运作能力的志愿者较少, 然而, 图表却显示出这些志愿者对于会展项目经理及策划等方面的职位比较感兴趣, 并不热衷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可见, 绝大多数志愿者职业定位有偏差, 并不能有效平衡自身技能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定位错误或者偏差较大, 那必然意味着接下来职位生涯的挫折与失败。

(二) 第二阶段。

1.为何本科院校的志愿者对从事会展行业的兴趣不高?一是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加偏重理论课程, 缺乏实践机会。只有参与体验会展活动, 才有可能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会展行业的认知和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国内本科院校, 其设置会展专业主要基于其原有的专业群, 因此专业知识点体现不明显, 导致专业具有替代性, 使得就业时会展专业的毕业生较容易从事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工作。

2.会展志愿者对自身职业定位偏差问题。在学习中, 志愿者没有了解自身优势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关系, 问题所在仍是各高校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才是志愿者熟悉会展工作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会展工作岗位具体特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同时, 通过与会展从业人员的接触, 也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训练的积极性。

3.会展志愿者对行业关注度不高, 职业规划不明确。总的来说, 会展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 同时因为它具有活力, 发展迅猛, 使得市场上亟需大量的会展人才, 因此, 作为会展志愿者普遍对自身就业有一定的自信从而忽视行业变化与进展, 及行业对从员人员的素质需求。

(三) 提升会展志愿者职业认识的对策建议。

1.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应该着力进行职业前瞻教育。要使初学者正确认识本专业, 准确规划以后的就业方向, 使得专业教育能够更多和更有效地在未来工作中得到应用。

2.根据市场现状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有组织、有计划地调整教学目标, 把行业需求看成学院教学的风向标和学生就业的晴雨表。

3.不能只满足于理论教育。企业最看重员工掌握新事物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能力, 而志愿者也是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更加准确地对自身特点及岗位要求有所了解, 因此, 无论是选择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训, 会展教师与各高校现在最应该做的是给会展专业学生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 提高其综合能力。

4.高校会展专业培养人才要满足企业的需求期望。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需更加贴合企业要求。同时, 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实行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制定培养方案、校企实习生管理, 企业参与设计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 聘请业内资深人士兼任教职, 定期来校讲课、演讲等手段培养更加专业的会展人才。

摘要:我国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会展业人才的供给上还存有明显的缺口, 会展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还不高, 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在此背景下, 针对南京地区当代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现状进行了调研, 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期望有志从事会展专业的学生形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更好地进行职业及自我认知;学校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 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会展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展业,志愿者,职业认知

参考文献

[1]丁旭.90后大学生职业认知观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4:327~329

[2]陈玲俐.从会展志愿服务谈思政教育的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85~86

[3]孙百才, 吴克明.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44~45

传统会展 篇5

会展文化是大的文化概念的衍生品,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很难对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因此在会展文化概念的理解上业界有过激烈争论。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文化理论对于促进和发展当前会展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要深入了解会展业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必要对文化及会展文化的概念作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

一、西方的文化观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C u l t u r a,而c u l t u r a则来源于c u lt u s,c u l t u s又是c o le r e的过去分词形式。而colere的基本含义就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今天的culture还是古代的colere都具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和对生产者的培养;第二,形成的社会礼仪;第三,宗教信仰层次上的意思。

1 8 7 1年英国社会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B.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中就对文化的概念作了阐述:“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是最早对文化进行界定的一个经典性定义,第一次给文化一个整体性概念,但是它并不全面,其中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这以后不断有研究者对泰勒的文化定义进行修正和补充。

在文化理论研究中,每当人们试图用某种固定的含义去限定文化概念时,文化却似乎总能超越这种限定。专门研究文化概念的法国学者维克多·埃尔(V.Hell),在对文化概念的发展历史和各种关于文化的概念进行比较之后甚至认为:“企图或者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劳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著作《文化论》中提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他从“满足人类的需要”的角度来阐释文化概念。他认为,一切文化要素,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器物和风俗,由此可进而再分成较细的部分或单位。”“我们发现文化含有两大主要成份——物质的和精神的,即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

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理论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如下一句断语: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要素。他说,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根本的需要;在一合作的事务上,和永久地团集着一群人中,有它特有的一套规律及技术。任何社会制度亦都是建筑在一套物质的基础上,包括环境的一部分及种种文化的设备。用来称呼这种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最适合的名词莫若“社会制度”。在这定义下的社会制度是构成文化的真正组成部分。

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社会制度这种规范体系,具有行为导向、传递与创造文化等多种功能,会展活动就是人类针对某种需要,运用特有规律及技术进行的一种很强组织规范性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制度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广义的文化观

在中国,“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词汇。“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见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却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这层意义上讲,Culture的内涵比文化更为宽广,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辞海》中写到:“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早在“五四”运动之后,我国就对文化的定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22年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书中讲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胡适则于1926年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一文中,指出“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的方式。”而陈独秀对这种宽泛的文化定义提出了反驳,在《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一文中他批评道:“有一班人并且把政治、实业、交通都拉到文化里面了,我不知道他们因为何种心理看到文化如此广泛,以至于无所不包?”他力主文化“是文学、美术、音乐、哲学、科学这一类的事。”他提出的就是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容了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便可以理解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建筑文化、雕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等的各种文化称谓。这些文化现象大多是以物质为载体,但其中又包含了人类精神文化之底蕴;广义的文化可以这样理解,即凡是不属于人类创造之事物就不属于文化,这样一个文化的概念之包容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除自然界以外的所有人类之创造物、行为、思想等等都可以称为文化。

三、会展活动的文化特质

会展活动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物物交换。“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这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市场的最早记载,距今约有2600年的历史。会展的形成是人类物质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贸易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欧洲十二世纪的集市可以说是展览会的雏形,1756年举办的英国产业博览会是最早的现代意义博览会,1851年英国为炫耀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而成功举办的“水晶宫”博览会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会展活动不断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各种变迁的影响,会展的内容形式、功能结构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直至发展到今天以倡导人类文明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会展已经不是举办贸易盛会的简单概念,它作为一种复杂多样的经济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它更关注交流与发展,以有容乃大的天地情怀熔文明为一炉,更多的寄托人类的思想观念,给世界每每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会展活动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其内容、形式、功能都在不断地延续、发展、变化。其自身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质,始终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首先会展活动展出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构成了广博的物质文化层面。会展活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产品的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交换,直至当今的世界博览会,它所展现的内容从始至终都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它们是构成文化创造的基础,这些产品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

其次会展活动在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组织规范构成了多样的制度文化层面,人类在创造了一个文化活动同时又制造出约束自身的社会环境及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其规范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组织、社团等等。会展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在我国每举办一个展会都根据其规模需要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展览公司、参展企业等相关单位,按照一定程序,规章,遵守相关制度,共同协作完成。这期间体现更多的是社会制度文化。

此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民风民俗的行为文化层。会展中的“会”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延续民风民俗的节庆文化活动,在我国具有商业性质和作为早期展览会雏形的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很久以来,庙会作为商品交往媒介,对促进商品流通,沟通城乡联系等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汉书·王吉传》记载“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许多流传多年的节庆活动,都是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模式,“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会展活动是人类社会有意义的多种实践活动之一,其长期孕育形成的观念文化,即人类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在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从总体上以及各个层面均会有所表达和展现,参与者在整个会展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所依据和遵循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特质都会在活动中有所体现,而这正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受到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四、会展文化及其研究环境

会展活动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多个层面都有不同的文化属性。早在2005年陈泽炎先生就对会展文化给出了界定,“会展文化”应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会展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所代表和直接反映出来的关于文化的内容;

二是会展活动作为一种行业,其所表达、显现出来的行业精神、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三是指会展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他们在筹备、举办、参加会展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中的文化修养;

面对这样一种纷繁复杂多层次的文化内容,我们要深入理解“会展文化”含义,需要基于一个宽泛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研究,更有必要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全面探讨。会展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是商业活动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多层次、多形式的广泛存在,任何产业和经济形态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文化环境和背景做支撑。会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所倡导的积极价值观念和行业精神能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持行业自身及周边的安定有序,中国会展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其根本,文化是其本质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会展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对文化的阐释和体现,对“会展文化”的不断研究是会展业保持发展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首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盛装开幕。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

[2]、霍桂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J]。哲学动态,2002年第4、5期

[3]、天河水,文化是什么。中华管理论坛,http://www.vcmc.net/forum/maga-zine/read.php?id=1227

[4]、维克多。埃尔,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5]、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6]、易成利。试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7]、马勇,冯玮。会展治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传统会展 篇6

一、会展与会展经济的发展

会展具有传递信息、形象展示、商业洽谈等功能, 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层阶段的一种产物。通过对美国权威数据分析, 和其他的推广手段相比。企业通过会展行业对目标的寻找速度更快, 效率更高, 是一个吸引目标群体的更有效方式。随着会展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是由于会展行业可以多产业融合跨区域、多空间发展。会展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收入、高回报的经济形态, 同时还具有广泛的带动性、关联性、且污染小等特点。这种新兴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 表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我国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总体

自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会展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行业, 无论是在经济贸易、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展在城市建设方面, 凭借其经济优势在北京、重庆、沿海等一线人会展中心城的发展, 无疑带动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的发展和崛起, 成功的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我国的会展行业已经形成“两角、一海、两部”等发展地区的新格局。而一些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都先后提出或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 并把这目标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或。

三、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高职教育培养样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这也是我国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这几年高职会展人才的就业并不理想, 存在对口岗位就业率低, 岗位流动性大。从调查中发现, 学校培育的会展人才与企业需求的会展人员严重脱节, 这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化

在我国无论各种层次的院校都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定为会展策划与管理。开设的课程也是大体相同的, 基本都是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会展英语、会展文案等课程。而高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等设置上也与上文所提到的课程基本相同, 导致高职会展人才的培养出现目标不明确, 定位不清楚, 层次分工不明等问题, 不重视自身特点。高职教育和本科的高等教育所培育人才定位不同,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多为技术、应用型强的, 正是由于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培育才有以上的优点, 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趋同, 将丧失自身的优势。导致在竞争岗位中处于劣势的状态。

2.高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培养人才不适应区域经济

会展行业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较强的行业, 而目前高职学校教学主要进行的是以理论教育为主, 而实践方面都留于表面, 没有真正的做到实处, 大大丧失了高职学校的优势。在我国高职教育学校, 校内实训基本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材料, 进行简单一些简单的活动模拟。而校外的实习也是在在会展企业时充当大量的活动服务人员, 并不能真正了得到锻炼, 不了解其中真正内容。一些高职学校还聘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 但是由于专家没有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对学生的试验能力提高的幅度相对于较弱。

3.会展教育主体知识薄弱、实践能力差与区域经济脱节

会展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型行业, 从教育到教材都没有一个完整体系。教材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可以弥补老师授课不足。但目前国的高职会展教材并不是很多, 存在这互相抄袭的现象, 而且教材的涵盖面也相对于较窄。而老师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 没有一个成型的教学系统, 导致出现专业性不强的现象。而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停留在理论基础上, 缺乏这方面的实践经历。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加上实践理论缺失, 想培育出优秀的高职会展人才是不可能的。

四、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随着会展行业的发展, 分工也越来越细致, 对于人才的学历、培育方式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在我国高职教育与本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高职教育主要侧重于人才技能的培养, 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定向型人才, 经过高职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针对性, 某些能力更强。高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 会根据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侧重点, 不是所有学校千篇一律的。在人才定位时还要考虑区域会展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在人才培育要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特点, 培养地区会展行业需要的人才。只有将人才定位细分, 才能明确培养出会展产业需要的人才, 才能体现高职会展的特色。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高职会展专业的实践活动应当与理论实践课相互穿插, 做到理论与实践想结合, 这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加强知识巩固以及技能的转换。与此同时,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水平, 老师也应当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熟悉、了解会展活动的运作流程, 这样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不再是以前的纸上谈兵。在聘请专家方面不再是理论讲解, 而是在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传递经验。再而为不同的年级设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让不同年纪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锻炼培养。

3.完善构件以培养能力为主的会展课程体系

高职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应当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培养学生的技能能力要与本科学生进行区分, 在课程他设计上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与此同时, 各个高职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特点的特点, 在设立课程体系使尽量结合自身的特点, 建立符合自己需求的的课程体系。开设课程与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安排上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符合从认知到理解到掌握运用的学习规律。

五、结束语

会展行业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 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规模的的变大, 需要更多人才进行服务, 然而目前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会展行业脱节, 导致培养的人才并不能适应会展行业发发展。高职学校承担着为会展行业培养人才的使命。在人才培养时一定会结合本地区的会展经济发展, 以学生为主, 不断创新,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特点的实用型人才, 本文对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介绍, 分析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阐述高职会展专业培养崔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会展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为保证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关措施。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 极大的促进了各地会展行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会展人才培养的滞后, 严重影响了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区域会展经济发展趋势趋势进行简单的介绍, 分析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趋势。阐述高职会展专业培养崔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会展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高职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为保证区域会展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相关措施。

上一篇:医药营销渠道管理下一篇:辅助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