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2024-05-07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精选十篇)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1

1 主要措施

1.1 领导重视, 组织保障到位

秀洲区政府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把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农业基础,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12年年初, 区委区政府综合各方面情况, 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 财政、各镇分管镇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 明确了目标任务, 确定了《秀洲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整合资源, 落实场所, 明确了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 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务服务中心建设, 着力构建完成农业公务服务组织体系[1,2]。

1.2 总体部署, 合理统筹布局

秀洲区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粮油功能区、六大产业分布, 确定王店镇、洪合镇、新塍镇、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等5个农业服务中心开展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新城街道和高照街道2个农业服务中心开展非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12年完成了洪合镇和王江泾镇2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新城街道、高照街道2个非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工作。2013年完成了王店镇、新塍镇和油车港镇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工作[3,4]。

1.3 改善条件, 拓宽服务功能

通过逾3年的努力,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软、硬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是重点落实用房。示范性公共服务中心都安排了200 m2以上的工作用房, 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专用检测检验室、培训教室, 配备服务用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培训用桌椅等综合服务设备。二是全面开展实验室检测。配备了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等10余种检测仪器, 实验检测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多方位拓宽服务功能。中心在原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基础上, 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衔接, 强化生产性服务, 主要为统筹开展农机化服务、农资供应、统一育供秧 (苗) 、统防统治销等10余项生产经营性服务进行集成配套建设, 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融合。

1.4 提升能力, 强化队伍建设

在开展条件建设的同时, 注重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培训, 积极选派农技人员参加省农技推广体系培训, 2013年选派84名, 2014年选派90名农技人员参加了省培训基地开设的各类培训班。二是根据基层人员老龄化、学历层次低的现状, 积极开展定向培养工作, 招聘大学生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 3年共招聘定向培训大学生2名。三是完善实验室检测工作, 通过针对仪器设备使用、检测方法的培训, 使各镇农技人员全面掌握了农药残留、土壤肥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各类培训, 基层农技人员增加了业务知识, 拓宽了眼界, 提高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5,6]。

1.5 理顺体制, 规范长效运行

通过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明确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职责, 理顺了管理运行体制。一是明确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职能, 在现有“三位一体”基础上深化完善提升, 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服务模式要求, 整合了相关职能;二是明确了各项规章制度, 各镇统一思想, 逐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了各项管理及服务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并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执行;三是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服务需求合理配置农、林、渔等服务资源, 为农业“两区”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2 进一步规范公共服务中心运行的建议

2.1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一是规范机构和人员管理。明确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目标、内容和任务, 分解落实农技推广体系工作职责和责任农技人员服务区域范围。二是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补充更新机制。编制空缺、人员不足的, 要加大力度, 采用公开招聘、单考单招等方式, 坚持定向培养的做法,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知识更新。

2.2 规范运行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农技制度。按照“一岗双责、包村联户 (基地) ”的要求, 明确责任农技员面上岗位职责、片上“包村联园区”及点上联系示范户 (基地) 的目标任务, 量化进村入户时间要求。二是健全内部管理及服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运行服务、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考勤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能。

2.3 优化服务内容

一是拓展公共服务。要协调组织社会化服务主体生产经营性服务, 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连接。二是延伸服务“触角”。加强农技服务基地专家工作室、培训教室和产地检测室建设, 完善定点联系、专家坐堂等制度范。三是加强信息化服务。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步伐, 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 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

2.4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监测

各镇 (街道) 建立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队伍,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和规范镇 (街道)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落实监管及检测的任务和要求, 从源头上保障区域内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设立快速检测室, 配备内检员, 切实加强企业的自检工作。

摘要:结合嘉兴市秀洲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介绍了其主要建设措施,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以期为该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措施,建议,浙江嘉兴,秀洲区

参考文献

[1]肖作信.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大力推进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8) :10-11, 25.

[2]计建科.清凉村农业服务中心的创建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308, 310.

[3]唐佳荣, 况卫华.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4) :259.

[4]高祥森, 张德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 2011 (9) :15.

[5]王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以山东省三县市的调研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3) :152-155.

2013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运行办法 篇2

(初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加大建设力度,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浙政办发[2011]136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甬政办发[2012]17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运行办法是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辖区内农业实施检查、指导、监督等服务性行为。

第三条 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坚持公开透明,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为群众服务。

第二章 机构设置和职责

第四条 本中心与镇三农办合署办公,在镇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服务工作,实施主任负责制,并设臵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农机、农经、农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防控等农业公共服务岗位,并配备与服务能力相适应的专兼职责任农技人员。

第五条 中心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开设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许可和执法、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服务窗口,进行现场办公。

第六条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职责:

(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负责全镇的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二)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负责制定全镇动植物疫病防控方案和疫病发生发展动态的监测预警,开展绿色防控,及时发放疫苗药剂;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负责监管农业投入品和农业产品,指导经营主体完善台帐记录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定期抽检农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农业政策法规宣传服务。负责各类农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帮助经营主体及时了解掌握各级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协助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五)土地流转服务。负责指导全镇土地流转工作,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咨询,指导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解土地流转纠纷;

(六)农业政策性保险宣传服务。负责农业保险政策信息咨询和宣传,组织开展投保工作,加强投保管理,抓好保险品种防灾防损及预防工作,并协助开展理赔工作;

(七)农业气象服务。负责全镇气象检测信息和气象服务需求的收集,做好特殊气象的观测、预警和上报,开展气象灾害预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

(八)农机化服务。负责落实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指导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及时调解各类作业纠纷,并参与机械安全监管和维修业管理工作和处臵农机突发事件;

(九)水利服务。承办全镇水利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制订实施计划,负责农田水利建设指导和工作管理,组织、协调、指导全镇防汛、防台、防旱工作。

第七条 设立农业综合检验检测室,明确工作职责:

(一)主要负责检测种子、土壤、肥料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速

测等相关检验,不得检测无关试品;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管理检测设备、试剂和药品的分类存放,应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按标准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及时记录检测信息,做好仪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保持检测室整洁;

(三)做好检测室相关安全防护,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

第八条 为拓展服务职能,中心组织建设**建立蔬菜种植场、马潭路阿立果蔬专业合作社、现代养殖示范区3个覆盖蔬菜、水果、水产等主导产业的服务基地,使用“杭州湾新区**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蔬菜、葡萄、水产服务基地”名称,并增设天祥综合实验场、滨海生态种养殖场2个镇级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使用“杭州湾新区**镇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名称。

第九条 中心设立培训中心,结合农时农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地点为中心三楼或者各个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

第三章 服务要求

第十条 工作人员应具备基本条件

(一)作风正派,爱岗敬业,勤政廉洁;

(二)熟悉业务,组织协调能力强,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

(三)身体健康,服务态度良好。

第十一条 服务制度

(一)实行驻点办公制度。大厅和窗口工作人员由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人员派驻,实行轮流值班制;

(二)实行首问责任制。首问责任人要做好办事事项的受理与登记工作,能给予现场解答办理的事项,现场给予解答办理;不能解答和办理的,要进行登记并及时转交相关人员办理;

(三)实行限时办结制。各类经办业务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按照效能要求,在规定或承诺时限内办理完毕;

(四)实行责任追究制。服务工作必须认真负责,作风严谨,接待服务对象热情周到,办事及时高效。对不能较好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五)强化工作考核。实行一站式办事和服务,服务对象委托交办的事项,其处理和服务结果作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十二条 服务质量

(一)服务事项按时办结率应达到100%,服务对象满意率应达到95%以上;

(二)工作人员要做到仪容仪表整洁,主动热情,使用文明用语,提供优质服务;

(三)工作人员必须严谨作风,遵守规章制度,办事要及时高效。

第四章 工作记录和档案管理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执行服务工作时应当严格填写服务记录,如实记录工作情况和处理结果。

第十四条 中心所有的服务记录、资料和文书等由专人负责,汇总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五条 中心应该落实建立房屋、车辆、仪器设备等国有资产的文字和影像档案,规范、全面地保管国有资产。

第五章 运行与监督

第十六条 本中心工作日作息时间上午为8:00到11:30,下午为13:30到16:30。

第十七条 建立工作人员考核管理制度,按季度和实行量化考评,坚持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自我评议与民主评议

相结合。

第十八条 镇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负责对本中心进行效能监管,及时查处违纪行为。

第十九条 健全完善本中心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窗口和大厅工作人员办件、上班状态的实时、过程监控。

第二十条 在中心设立行政效能投诉箱、群众意见箱,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建立投诉处理台账,及时调查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实效能问责。

第二十一条 中心应当主动接受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行风监督员,定期收集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和方法。

第六章 有关问题

第二十二条 所有工作人员因故需要晚到或中途离开岗位的,应当事前向主任请假,并写好书面请假申请,若有急事不能事先请假,应及时向主任电话说明。

第二十三条 工作人员应准时上下班,若无重大事情或者没有请假就迟到早退,需根据情节严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记录在季度和考核中。

第二十四条 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不能较好地履行职责导致差错或过失事故发生,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五条 办公后勤管理

(一)各工作人员要保证办公场所的干净整洁;

(二)加强对用电用水情况的管理;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3

近日,“北京农业公共支持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召开。一批专家学者就北京农业公共支持政策的制定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

政策制定必须符合郊区的功能定位

北京郊区在北京经济的地位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第二个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3年前后,第三个阶段是1983年到1990年前后。 198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北京郊区的功能定位是“服务首都,建设新农村”;此后,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郊区发展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因此,政府或行政部门在制定各类农业政策时,必须要围绕不同发展阶段对郊区的不同功能定位。

比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郊区农业发展提出了系列政策保障,有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和鼓励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六种农业”的考核奖励意见,也有关于发展农民家庭养殖业的扶持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提出都非常符合当时郊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对北京郊区的功能定位又有了新的看法,于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221”行动计划,该计划传递了一个新的信号,那就是要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各类合作,实现为全面推进郊区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政策制定要有利于北京的农业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一是必须加快农业立法。农民必须依法务农,社会要依法支农,政府要依法护农。即农民务农要依照法律,比如法律规定要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实施农产品安全战略,农民不能违法使用有害的农药、化肥,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社会依法支农就是说,社会不能随意对农业进行支持,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范围内进行,否则形成市场过剩或者市场不足带来的经济后果社会无法承担;政府要依法护农,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应当有一定的范围,有一定的规则,政策要有连续性,不能按照长官意志进行,因此,这也需要法律的保护。

二是对郊区的政策、对农业的政策必须是变化的。因此,北京农业发展、扶持政策也应当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三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应研究并出台有关鼓励和支持竞争、维护权益的相关农业发展政策。从国外农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农业政策与鼓励和支持竞争,维护权益密切相关。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农业立法还相当薄弱,应当加强该领域农业政策的制定。

四是各类农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抑制“过剩”。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扶持农业的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抑制过剩”,尤其是粮食过剩,要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

五是北京农业政策的执行和制定要坚决杜绝随意性。在制定农业政策中或执行农业政策中,要坚决杜绝非科学化的人为行为。要决策科学化,要杜绝政府的短期行为,形成一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科委与市发改委将共同制定:北京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

北京是一个高耗能城市,随着能源供需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的现行能源规划和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不能全面地、妥善地解决能源的安全性、环境性、经济性和社会性问题。为了确保北京能源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安全,需要认真剖析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客观总结和评价现行能源政策,提出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和政策安排。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据王岐山市长和张茅副市长的批示精神,市发改委有关部门于今年3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能源政策的意见》,决定对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002年,市科委组织的重点项目《北京市高效清洁能源技术示范与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研究》正是从能源技术、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示范项目、能源信息等多方面入手,针对北京市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提出一套切实可行促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政策建议。其核心研究内容与这次发改委提出的研究内容不谋而合,基本上涵盖了本次发改委提出的各个研究方面,这也说明市科委科研立项的前瞻性。

市发改委相关部门了解到市科委该项研究已基本完成后,希望吸纳已有的研究成果。近日,市科委王丽水委员和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滕树龙主任等与发改委相关人员进行了充分交流。项目主要实施单位发改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表示希望能与可持续中心合作,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双方共同进行研究,以避免重复。

近日,市发改委柴晓钟副主任强调,本次研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加强协调,提出具有战略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并由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和可持续发展中心共同组成总报告组完成总报告。专题报告和总报告将于8月上旬完成,9月经专家讨论修改后,形成关于能源结构调整的上报意见,报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北京软件引擎行动”全面启动

“北京软件引擎行动”是由北京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推动,目前已全面启动。其主旨是为积极贯彻新时期“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总体设想,落实北京软件产业“长风计划”工作方案,做为软件领域落实“三大科技行动”的重点组成项目。

2004年7月16日,主题为“中国软件企业国际化与企业做强做大”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北京开幕。北京众多优秀软件企业以“北京软件引擎行动”为主题参加了本届软博会,参展的内容有部分卓越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北京美髯公科技的集成国产办公软件OA系统,艾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的i1GeOTM、北京红旗中文2000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RedOffice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北京四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Citrix软件及解决方案等,代表了国产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展示的典型案例包括北京市监察局OA平台、北京市科委ASP平台等成功应用的系统以及浙江省平湖市政府与山东招远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与会观众的关注。

北京市软件产业促进中心 徐卫华

科学绿化指标可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近日,市科委、市园林局、市政府外办共同承办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国际研讨会”。研讨会旨在通过加强国内外各大城市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措施,为建设最适宜人居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在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市园林科研所进行的《北京城市绿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首次定量分析了15年来北京城市热岛的分布、强度和变化特征,研究了城市下垫面地物特征与热岛强度的定量关系,明确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定量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绿色空间锐减以及实施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后城市热岛面积变化趋势;利用城市绿地专题图和城市热岛专题图,定量研究了城市绿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比例和热岛强度的关系,指出缓解城市热岛的主要措施是增加水面、城市风和城市绿化,而其中可操作性最强的是加大城市绿化的力度,并提出了科学的绿化指标,例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绿地才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热岛效应可减少3/4;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热岛效应基本被控制。该项目在进行中曾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关注,课题部分阶段性成果已被北京规划、园林、环保等部门所应用。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4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代替传统经验技术和落后的人力手工工具、畜力农具,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世界上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毫无例外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之前都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一般比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要早20~30年。也就是说,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 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发展阶段。所以,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首要条件。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立法目的就是“为了鼓励、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促进农业机械化, 建设现代农业”。因此, 从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 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是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必然要求, 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走上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法治轨道的必然要求。

未来20年内, 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 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需求增长, 农业机械装备的技术研究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疆兵团农业经过50多年的艰苦创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兵团农业全面发展, 农业经济全面提升, 农业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07年底, 兵团农业总动力299万kW, 直接参与农事作业的大中型拖拉机2.73万台, 配套机具约6.1万台 (架、件) , 大型联合收获机械1 600多台, 农机固定资产33亿元, 主要农作物的耕整地、播种、灌溉、植保、收获等主要环节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 农业装备制造业也随之壮大。

2007年8月温家宝总理亲临新疆和兵团考察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接着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 (2007) 32号文件) 。讲话和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深刻阐述了加快新疆发展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指导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高瞻远瞩, 内涵丰富,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和针对性, 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及兵团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还明确指出要“壮大兵团经济实力, 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重点支持兵团建设全国的“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这又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兵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 也是兵团加快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对推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兵团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选择了农业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发展之一的支柱产业, 是适合兵团实际情况的战略选择。

为适应兵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继续保持农业领先地位和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 率先在西北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深入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和国发 (2007) 32号文件精神, 加速兵团农业三大基地建设的步伐。由政府引导和支持, 在农业装备产业优势明显地区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整合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等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教学科研单位科技资源, 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面向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 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技术培训等项服务业务, 建立健全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全面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 已显得尤为迫切和势在必行。

1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现状

兵团现有农业装备制造企业280余家, 主要围绕兵团特色农业, 形成了包括农业机械制造、植保机械制造、种子加工设备制造、各类节水器材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等在内的农业装备产业群, 生产的大批农机具供兵团农牧团场和自治区各地使用。这些农机制造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农八师石河子市, 其中有多家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如:以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所为技术依托的高新技术企业—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实力雄厚, 科技创新、技术发明不断, 近几年生产了8个系列24种农机产品, 其中多项成果获奖。研制成功的“2BMJ—12气吸式精量铺膜播种机”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获2004年度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度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一等奖, 年产值近6 000万元;民营科技企业石河子华农种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被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13年的时间里, 研发了种子机械新产品六大类28种, 获得专利18项, 其中的“棉种过量式稀硫酸脱绒设备”还被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但是, 兵团现有农业装备制造业还主要以农机具和零配件制造为主, 规模小, 生产率低, 产品单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产品定位、标准化率和商品率低, 生产成本高, 投入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兵团农机制造企业的顽症。与此同时, 科研单位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中, 约2/3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

虽然兵团大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机械化已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和全国领先地位, 但约占总拥有量90%左右的农机具产品都是从国内外购买。兵团农机固定资产约33亿元, 至少28亿的资产是由外购形成。尽管如此, 每年还需在兵团以外的企业购进3亿~5亿元的农机产品。作为兵团支柱产业的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只有43%, 畜牧业和园艺业则更低, 严重影响兵团整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2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2006年, 兵团科技局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为目标, 引进民营资本等社会资金, 成立了兵团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石河子星火学校。在此基础上, 经石河子市科技局协调将石河子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促进中心 (含石河子星火学校) 、石河子科技开发中心、石河子市高新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心等几个从事科学技术研发、推广、技术培训的事业单位进行了业务和资产的整合, 使其纳入了兵团生产力促进中心统一管理范畴。使中心的组织形式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档次进一步提升, 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正逐步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开放式、社会化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中心下设4个部门:科技开发服务与网络信息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推广中心和综合事业部。现有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装备开发与设计及科技培训等技术人员20人 (其中高级职称5人, 中级职称9人) 。

“十五”以来, 通过完成科技部智能化农业、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软件重大专项、大规模数字化农业等项目, 构建了农业智能决策、信息技术应用、网上农业多媒体培训等系统, 建立了兵团农业信息网、兵团星火计划网、绿洲农事经典等科技信息网站。

中心自成立时起, 就与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疆) 、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针对节水灌溉设备、农业装备研发和技术服务签订了合作协议, 并根据农业装备产业发展需要与农业装备、节水相关中小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兵团科技局的支持下, 中心汇集自身力量积极承担兵团和国家科研项目。仅在兵团《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就进行了与节水灌溉相关的“农田墒情测报系统”、“滴灌自动控制系统”、“滴灌用电动阀”、“太阳能杀虫灯”、“高架拖拉机”等农机产品的研发, 多个项目获得了自治区、新疆兵团、石河子市科技进步奖。

2008年以中心为依托, 以石河子大学、新农垦科学院以及兵团主要企业为支撑联合申报的“新疆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得到国家立项建设, 更好地促进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服务。

3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将紧密结合兵团特色产业结构特点, 围绕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以及畜牧产业的需要, 坚持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坚持面向市场、平等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将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提升持续创新能力;集成和共享科技资源, 加强合作研发, 突破农业装备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 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和产业化难题;建立技术转移和回馈机制, 开展技术辐射, 培育农业装备重大产品创制的产业集群主体,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利用型、作业高效优质型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装备。

积极研制和引进开发先进适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农业机械新产品, 特别是高、精、尖通用性机具和农、林、牧等生产所需的农机产品。帮助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 促进产、学、研的协调发展,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 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形成“耕整播种机械、收获加工机械、节水灌溉机械、高新机械装备”四大农用装备制造体系, 并打造1~2个兵团级农机装备制造的现代龙头企业。协助政府加强农用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工作, 深入开展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配合农业、发展改革、财务、工业、商务、交通等有关部门, 制定实施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认真研究解决兵团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4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及成效

4.1 整合资源, 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

自2006年底开始积极协调各方力量, 在科技资源和农业装备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先后与石河子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垦科学院、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科神农业装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石河子天露节水设备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建立了联合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机制, 并为农机装备企业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

4.2 发挥区域优势, 构建社会化的农业装备技术服务体系

2007年经过周密的筹备, 在农八师石河子市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 中心在农业装备产业集中的石河子市成立了由农业装备研究机构、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和从事农业装备经营等单位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石河子农业装备产业协会。构建了以农业装备技术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传统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为农业装备生产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技术服务, 努力提高农业装备企业服务经营水平和会员的经济效益, 为农业装备业服务, 积极推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开展公益性科技信息服务

开发建设成“新疆兵团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 面向社会发布科技政策信息、科技动态资讯、项目供需信息、专家数据库、专利数据库, 为农业装备协会会员企业免费在网站提供空间、制作网页。构建农业装备产业协会联合办公系统, 增强中心与企业、研究机构, 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

5 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今后工作建议

5.1 强化产学研协调发展, 互为促进

以全面提高农业装备产业创新能力为目标, 突出节水器材、农作物收获机械化、特色经济作物收获加工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为重点, 通过整合骨干企业、国家节水工程技术中心、石河子大学及其他社会上专业人才、设备等资源, 实行产学研合作。着重解决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产品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开发周期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产品少等问题, 为兵团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

5.2 搭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整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农业装备共性关键技术成果, 建立“农业装备技术项目库”, 为农业装备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共享服务, 促进农业装备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5.3 加强对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科技资源配置服务

利用承担兵团科技局高新处部分政务职能延伸, 熟悉了解兵团科技资源数量和分布情况的优势, 在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和提高其利用率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高度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方面充分了解企业技术创新服务需求特别是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与兵团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保持紧密友好合作, 在科技资源调动、项目协调、组织联系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为兵团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的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共享提供有力帮助。

5.4 加强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

以生产需求为目标, 筛选先进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到农业装备生产企业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协助共同申报科技项目, 组织科技成果转移和技术推广示范项目, 提高成果转化率, 促进产学研结合, 推动产业化进程。

5.5 构建信息资讯、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行业协会组织、联合研究开发、农田实地应用效果检测、对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建立相关网站, 提供信息化服务;为政府部门对农业装备的投入、管理、技术培训等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为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农牧团场农机设备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帮助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节约开发成本, 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5.6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通过承办科技会展、举办研讨会、培训班、观摩团等形式, 建立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及大中专院校的沟通, 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为兵团农业装备生产企业与区外科研机构合作提供服务。

5.7 积极开展专利和产品标准战略研究, 引导装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教育引导, 增强装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标准化意识。同时通过积极组织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深入开展农业装备专利和标准方面的战略研究,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5.8 以点带面, 注重辐射

凭借兵团规模化和现代化农业装备优势, 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体系理论研究, 以点带面, 实现兵团对内地和中亚各国的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006年.

[2]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年.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2006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2004年.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国发 (2007) 32号文件, 2007年.

[6]胡兆章.建设三大基地加快兵团农业现代化步伐[N].兵团日报, 2008年.

[7]闫向辉, 林育, 胡滨, 等.新疆兵团农机制造业现状与前景分析[J].新疆农机化, 2005, 6.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5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2011年12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总结交流各地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安排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三大政策和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工作。刚才,安徽、陕西、江西、宁夏、广西、新疆、湖南等7个省份分别作了发言,介绍了本省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的做法,讲得都很好,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领导重视,在具体做法上各有特色,值得各地参考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

题会议,编制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支持,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地立足实际、积极创新,采取强有力措施,探索行之有效模式,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进展顺利。农业部专门印发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把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细化成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条件建设4个方面13项具体任务。中央财政投入23.7亿元,在800个县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安排建设资金12亿元,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经过共同努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已有2475个县(市)初步完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任务,占应改革县(市)总数的95%。这些县(市)全部印发了改革文件,建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能,落实了编制,乡镇推广机构基本纳入全额拨款。一些地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管理体制上,安徽、江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省(区)及其他省的部分地区,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收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解决了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运行机制上,大力推行“包村联户”推广机制和“专家——

“阳光工程”,共培训村级防疫员48万人次。

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加速推进。我们按照“不另起炉灶、不搞一刀切”的原则,提出了主要依托现有的农技推广、疫病防控机构,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的思路。为此,农业部专门印发了指导意见和落实文件,明确了乡镇质量监管机构的职能任务,细化了建设目标要求,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在现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设规划中增加质量监管的建设内容。安徽、湖南、陕西、四川、重庆等近半数省份制定了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一些省市还以政府名义印发了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依托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机构,采取“三位一体”建设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乡镇质量监管机构建设任务。甘肃省每个乡镇增加1-2名质量监管人员,落实3-5万元质量监管经费,配备1-2台检测设备,实现了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职能、人员、经费、设备四到位。目前,全国已落实乡镇专兼职监管人员2万多名。

经过几年来的共同努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编制、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的扎实工作和开拓创新。乡镇农 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三是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基层农技人员队伍老化,专业人员进不来,新生力量补充慢,有些地方10年没进新人,部分地方已出现人才断档;现有人员培训跟不上,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能力与生产需求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进人把关不严,不少低学历、非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进展还不平衡。主要是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起步晚、基础弱,总体建设进展不快。一些地方虽然挂了牌子,但工作任务还不明确,检测手段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监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总的看,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力度、坚韧不拔地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

二、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开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新局面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出台了新政策。如,在机构建设上,要求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在队伍建设上,要求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广泛开

发展提供高效服务、有力支撑。

(一)加快健全机构,确保服务职能履行 对乡镇三类机构,要根据目前的建设进展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疫病防控机构,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巩固成绩,完善提高。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定位。乡镇农技推广、动物防疫、质量监管是公益事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中央文件对此有明确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乡镇综合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明确乡镇农技推广、动物防疫、质量监管机构的公益性定位。这是中央文件的规定。二是进一步落实职能任务。各地要针对一些地方职能任务不清、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将乡镇农技推广和疫病防控职能具体化,细化成具体的任务,明确工作要求,确保职能任务落实到每个工作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身上。三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保证乡镇农技人员业务工作时间、提高人员素质、保障工资待遇、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条件建设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近年来,安徽等10多个省份大力推行“三权在县”管理体制,已取得明显效果,值得各地借鉴。当然,各地情况不同,也不能搞“一刀切”。

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服务机构工作,建立人员淘汰和工作流动机制,优化队伍结构。二是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从事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各省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上岗条件,先行试点,逐步全面推行。近年来,宁夏自治区在全区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人事部门进行考核并发放执业资格证书,农业部门从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聘用农技人员,聘用期三年,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三是建立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把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作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制定分层分类定期培训规划,创造培训条件,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本领。四是鼓励支持农科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新人又进不来,根本原因是用人机制不完善,引导和扶持政策不到位。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抓紧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在乡镇设置农业公共服务特设岗位,鼓励专业素质高、作风踏实的农科大学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工作。对聘用的特岗人员,落实

1研教学人员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建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各地要抓紧研究出台工作方案,推动政策落实。四是创新服务方式方法。要立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技

110、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新品种引进示范田、“三品一标”基地等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广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服务模式。通过招投标、政府订购、委托服务等方式,探索农业公共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四)加大经费投入,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是公益事业,直接关系和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需要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落实基层人员待遇。这次中央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抓紧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国家出台的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工资上浮一级、有毒有害和有传染危险岗位津贴等政策,落实绩效工资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二是保障日常工作经费。中央要求,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同时确定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3责,是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力量。适应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和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把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能,鼓励支持乡镇办好经管站(中心),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全面提升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也很复杂。从各地实践看,建设进展快不快、效果好不好,核心在领导是否重视,关键在组织协调是否有力,根本在落实是否到位。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特别是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重大政策要求。对各地的政策落实情况,农业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各项工作,具体要靠各省落实。大家回去后,要积极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特别要汇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县、乡推广机构建设的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座的各位厅长、局长、主任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

5能。要正确处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与乡镇综合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关系,避免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再次受到冲击。

四要加强宣传引导。近年来,各地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典型做法,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鲜活经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颂的先进人物。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经验交流和典型推广。大力推广各地加强农业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要定期通报情况与进度。同时,广泛宣传基层农技人员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报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做出的成绩与贡献,树立基层农业服务工作新形象。

同志们,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是做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工作的基础前提,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务必在明年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6

关键词:农业税;内蒙古地区;公共产品供给

2006年1月1日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改革的成本是对本已脆弱的西部县乡财政产生较大冲击。农业税的取消是党和国家为农民办的意义及其深远的一件好事,然而由此却使得内蒙古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新的困境,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的状况如果不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内蒙古地区的长远发展。

一、内蒙古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省区。平均海拔高度1千米左右,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内蒙古天然草场辽阔而宽广,总面积位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全区常住人口2413.7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乡村人口1165.47万人,比2007年下降2.8%,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48.3%。2008年全区农牧业增加值达906.98亿元,同比增长7.5%;全区畜牧业产值达699.63亿元,同比增长6.59%;畜牧业占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8%;农区畜牧业占全区畜牧业的比重达到70%。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3个,小肥羊、小尾羊和蒙牛、蒙羊、蒙祥等一批“蒙”字号打头的企业已经成为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和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一)内蒙古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内蒙古自治区至今仍有国家级贫困县31个、区级扶贫开发县29个,分别占内蒙古自治区旗县总数的30.7%,28.7%。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农业经营结构单一,所经营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没有多种经营的追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在三次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农业仍属于粗放经营,一些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抵消了党和政府给农民的优惠政策所得到的一些实惠,降低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乡镇企业发展程度有限,有一些还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或为战备的需要由国家在当地建立起来的。总之,内蒙古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一种发展的内在动力,县域经济很难被带动起来。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匮乏

首先,取消农业税后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加剧了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据了解,西部乡镇8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税及其附加。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内蒙古地区县乡财政自给度进一步下降,县乡政府的运转将更多地依赖于财政转移支付。再加上,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内蒙古地区有些乡镇连基本办公经费都难保证;其次,取消农业税后,内蒙古地区乡村债务危机问题也比较突出。据统计,2004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县乡两级累计债务总额高达惊人的278.6亿元,旗县平均负债2.2亿元,乡镇苏木平均负债0.43亿元。此外,一些贫困地区县乡政府的领导出于政绩考虑,根本不顾地方财力,盲目投资搞建设,国家级贫困县清水河县举债斥资61亿建新城区,结果最后成了一堆烂尾楼,致使已经满目疮痍的财政雪上加霜。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供给资金匮乏的必然结果。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的生活水平,农业的前途命运正在因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而遭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内蒙古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06年末,全区只有25%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50.3%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11.7%的乡镇有公园,51.1%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0.1%的乡镇有农畜产品专业市场。全区只有12.3%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3.1%的镇的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20.3%的镇有垃圾处理站;4.3%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4.9%的村有沼气池,8.8%的村完成了改厕。

2、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是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性因素,然而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工作的难点,这主要是由于内蒙古地区648个乡镇中,只拥有职业技术学校106所,而且,中小学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6.3%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的现象也很严重,生师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但由于财政原因,有一些地区竟然取消了乡下办学,致使农民子女上学难。据调查教育收费仍然是农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3、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落后。目前,内蒙古地区的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卫生人员服务能力低、业务水平差,专业人才缺乏;大多数村级诊疗室无医疗设备,仅能诊治一般小病。农民看病难、确诊难、治愈难、买药难的现象还比较突出。2006年末,内蒙古自治区还有22.5%的村没有卫生室(站、所),23.7%的村没有具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71.7%的村没有具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而且,农村医疗机构的收费也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使得农民有了病对医院和卫生所望而却步,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医院,这样小病也就熬成了大病。

4、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落后。内蒙古地区农村机械化水平低,耕种土地效益低下。2006年末,全区农牧业技术人员6.59万人,占农牧业从业人员的0.87%。主要农用机械全区共有大中型拖拉机7.88万台,小型拖拉机96.0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8.55万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96.10万台,联合收割机0.55万台,每户占有机械的比率分别只有2.4%,3%、2.6%、3%、0.2%。而且农民缺乏有效的生产经营信息,在选择所种农产品上还存在着盲目性。

二、内蒙古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解决途径探析

(一)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元化体系

在内蒙古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乡镇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在短时期内政府不能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广泛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和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使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在一起,参与当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之中,从而逐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制度;与此同时,应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供给主体的供给职责,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既可以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意愿,又能适当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保證公共产品的供给。

只有各个供给主体的有机结合,发挥各自功能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能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引进激励机制可以鼓励社会各微观主体向非政府组织捐赠,提高其资金筹集能力;在公共物品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最终确保农民得到最多的利益。

(二)加强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职能转变

目前自治区乡镇一级普遍存在“小政府,大机构”的状况,机构规模膨胀、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呈现典型的“吃饭财政”特征,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使乡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成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从而降低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改善公共产品供给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的状况;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杜绝上级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将公共产品供给责任转移或转嫁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现象;上级政府应该明确乡镇政府对提供当地公共物品的职责,并监督乡镇政府履行这一职责的效果;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政府官员“人民公仆”的意识,必须认识到政府的职责在于全力为农民搞好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建设资金的管理,监督供给资金使用情况,防止农村有限的公共产品资源流失。

(三)统筹公共产品的城乡共享

目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差别而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中的城乡的不公平性显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重工轻农的政策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城市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供给制度,而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却实行的是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型供给制度。这种制度的直接结果就是城市居民的公共产品供给几乎由国家财政全部包下来,而农民的境遇却与之有着天壤之别,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城市与农村之间供给的公共产品不均衡、不协调,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从数量上、质量上都优于城市公共产品,存在公共产品的不足和缺失,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向农村的地区公平的转移支付力度,转移支付制度的設计原则要在兼顾纵向和横向公平的基础上,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村基本公共产品投入,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另外,需要统筹规划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构建非歧视性的均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推进城乡公共产品的有序转移,实现公共产品资源的共享。

(四)发挥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

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为的是农村、农业的发展,造福的是广大农民兄弟,应当使广大农民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和实施过程当中来。首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村公共供给决策时要从注重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防止无效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和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其次,要增加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将收支情况公之于众,赋予农民对决策者和实施效果的监督权力,不仅可以避免一些官员的损公肥私造成的公共资源大量流失,并且可以使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得到保障;与此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求农民要承担对于已经建好的公共物品进行维护的义务。再次,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民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国家的资源分配中,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弱,只有建立、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政策法规,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合法、应有权利,才能切实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序供给(本文所有资料数据均来自内蒙古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第二次全区农牧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参考文献:

1、刘朝春.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2、兰晓红.方天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热点透视,2007(3).

3、杨文,李鹏.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对策[J].西安社会科学,2010(3).

4、李重照,杨荣海.后农业税时代少数民族山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以云南元江县咪哩乡为实例[J].昆明学院学报,2010(2).

5、任慧成,宋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管理观察,2009(4).

6、邴志刚.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思路与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5(3).

7、郭炳南,余国联.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4(6).

对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探讨 篇7

(一)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

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提供。但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政府用于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十分有限。长期以来, 我国又一直实行着重工轻农的政策, 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与此对应, 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又形成了城乡相对独立的二元供给结构。政府将有限的财力多用于提供城市公共产品, 使得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农村公共产品。相对于城市, 农村只能实行以农民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公共产品供给。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数量奇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 基础教育普及率极低, 公共医疗事业几十年处于停滞状态, 农村社会保障至今未完全启动, 农村公共产品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

目前,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总量严重缺乏, 而且供需结构失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在有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 政府对各种公共产品的投资分布是不均衡的, 供给缺失和过剩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一是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非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膨胀。农村基层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减弱,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 如县乡级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在乡镇的诸多派出机构却机构庞大、人浮于事。二是有形公共产品投资相对较多, 无形公共产品投资不足。政府对于“看得见, 摸得着”的有形的公共产品投资往往较多, 而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关键作用的无形公共产品像, 信息、技术等却很少问津。我国农村至今尚未建立起灵活的信息传递系统, 农民无法及时掌握多变的市场供求信息;农村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供给缺失导致先进的科技成果无法推广。三是投资新建公共产品较多, 对存量公共产品维修较少。在我国, 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农村电网老旧、电压不稳, 农村道路尘土飞扬现象比比皆是, 而各种各样图名摆阔造声势的达标活动、小康工程等项目也处处可见。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对农业的影响

(一) 妨碍农民增收。

一方面,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滞后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公共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或中间投入品构成了私人产品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它的供给水平及获得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着私人生产成本的高低。同城市相比, 农村电力、交通、通信等设施供给的落后, 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影响私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降低了农民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不合理又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政府用于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少之又少, 使得年均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三分之一的农民不得不额外自筹资金提供公共产品, 这必然加重农民的负担, 减少农民的收入。

(二) 影响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直接构成了私人生产的外部环境, 从而影响着资金、技术等能创造财富的社会资源流向, 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资源总是自发地向较好的投资环境流动。农业本来就是弱势产业, 投资激励小, 对资源的吸收力较弱。我国实行的城乡有别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又人为地促进了这种效应, 使得原本应该配置于农业的资金、技术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也倾向于向非农部门的转移。如近几年来, 农村的税费负担明显高于城市其他部门, 超额税负只能由流动性较差的农业劳动力承担, 致使农民收入下降、消费不足, 这又进一步恶化了投资环境, 大量资本继续外流, 形成恶性循环, 削弱了农业发展后劲,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基本举措

(一) 扩大投资渠道, 实现公共产品投资主体多元化。

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农村幅员辽阔, 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规模较大, 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肯定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通过拓展融资渠道, 按照公共产品的不同类别多方筹措资金。对于农村中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或私人无力投资的纯公共产品, 如农业科研, 大型水利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等, 需要政府财政提供。但要指出的是, 政府以财政手段来提供。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一定要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政府可以交由私人部门生产, 再由政府出资购买。对于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生产者个人也可从中受益的准公共产品, 如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技术推广等, 可以在明确产权的前提下, 积极引进民间资金、私人资本或外资, 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由私人进行投资。但由于这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单纯的私人提供往往缺乏效率, 因而政府必须给予适当的扶持, 通过补贴的方式矫正私人投资数量的偏差, 实现效益最大化。对于纯粹的私人产品, 如种植、养殖等, 应当完全由农民自主进行生产, 政府只可给予适当指导, 要尽量避免直接行政干预。

(二) 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 理顺供需关系。

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探讨 篇8

一、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性分析

1. 农业的弱质性,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中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农业本身是弱质产业, 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生产周期长, 且生产方式的变革比较滞后;同时, 农业又是公益性很强的特殊产业, 它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又影响到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弱质特征使得农业要获得与其它产业平等发展的条件, 在公共产品需要的范围上、层次上和程度上更要高于其他产业。

2.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政府对农业的有效保护和支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WTO《农业协议》中关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即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与出口补贴。其中只有国内支持属于WTO所提倡的, 国内支持的目的在于鼓励与支持各成员国采用对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无扭曲作用或扭曲非常小的措施支持农业发展。对属于国内支持的五项政策,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 我国已放弃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政策, 承诺《农业协定》所要求削减的“黄箱”政策支持量为零。“蓝箱”政策主要是指农产品限产计划下的补贴, 有条件限制并且数量有限。那么我国保护和支持农业不受数量和条件限制、免于减让的只有“绿箱”政策。它主要包括政府一般服务、为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政府自然灾害救济支付、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支持等12项内容。这些农业公共产品, 目前在我国供给严重不足。所以, 为农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 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3. 农业产业化,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农民迫切要求政府给予技术、信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 但有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有限, 致使这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形不成规模, 阻碍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 政府如何公平有效的提供农业公共产品, 保证农业在稳步和快速增长的基础上, 顺利实现我国的工业化, 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4.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这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就属于农业公共产品的范畴, 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它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世界银行1994年发展报告曾分析: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1%, GDP就会增长1%, 所以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5. 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长期以来, 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造成水资源污染、土壤板结、生产率低下, 影响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了使农业走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需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界定

要保证有效的供给农业公共产品, 首先应该对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加以界定。所谓的农业公共产品是指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能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共同需要的有形或无形的物品和服务。与农业私人产品相比, 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消费的非排斥性, 包括两层含义:第一, 某一农户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影响或妨碍其他农户同时消费该产品, 更不会减少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例如, 湖泊、水库可以为流域内所有的农田提供灌溉。第二, 任何农户都不得不消费它, 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 但无法对它加以拒绝, 如农产品价格补贴、中低产田改造等。二是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即农业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 增加一个农户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农户的受益, 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 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征, 农业公共产品还应该能够满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共同需要;并且不仅包括有形的物品, 还包括无形的服务, 如政府的支农护农政策, 农业保险制度等等。

三、保证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举措

1. 建立完善的农业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现阶段, 我国农业公共产品供求不均衡, 出现了一方面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又供给过剩的供需结构失调现象, 这是由于我国没有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 正是这种决策体制忽视了农民的真实需要和价值偏好, 从而不能充分体现和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农民是农业公共产品的直接受益人, 对农业公共产品的需求最有发言权, 所以应该重视农民的参与作用, 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使农民在农业公共产品需求偏好上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表达自己的需求。政府在进行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政府提供“菜单式”服务, 让农民自行选择, 然后以农民的需求为依据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内容和供给数量, 以此来保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在建立需求表达机制的同时, 还应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是否满足农民的需求进行反馈, 监督, 实现农业公共产品的动态供给。农民越满意某种农业公共产品, 就说明该公共产品正好反映了农民的需求。以此来时刻调整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内容和供给数量, 保证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需求表达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不但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农业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 还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倡的村务公开, 村民自主管理的精神实质。

2. 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实现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供给主体单一, 只有政府提供, 而且只靠公共财政投资很难满足农民对农业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我们应该让民营企业或私人参与农业公共产品供给, 由政府规划统筹, 加以指导监督, 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政府与私人及其他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 构建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这种由单一的供给主体向多元化主体转变, 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又可以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维护和实现农民合法经济权益的机构, 不仅使组织起来的农民能有效有序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还可以作为农业公共产品的一个供给主体和供给渠道。从各国农业合作的经验看, 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是不可短缺的。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协会在满足特定群体的利益要求上的优势, 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第三方力量的介入, 改变政府提供农业公共产品的方式和途径, 更有助于提高农业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增加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 提高农业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 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力度, 尤其是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其次, 需要严格规范农业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以防止有些地方政府对公共财政资金的滥用。再者, 增加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确保农业公共财政资金全部用在了农业公共产品领域。以此来提高农业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进而保证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摘要:农业公共产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发展越快, 农民对农业公共产品的依赖就越强。只有保证了农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才能更好的带动农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在对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对农业公共产品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的基础上, 给出了保证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举措。

关键词:农业,公共产品,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刘雪梅罗伟忠: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25~27

[2]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0, 10:28~30

[3]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N].新华网, 2005

[4]魏灵:公共产品提供与财政支农政策优化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6:159~160

[5]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 2005, 4:49~54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9

1 问卷设计与调查

1. 1 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为保证样本容量以及选取样本、样本专业、年级和民汉学生分布结构的代表性, 调查对象包括农科、理工科、社科 ( 包括文科) 15个学院24个班级的1200名一至四年级学生, 其中汉语言类班级12个, 民语言类班级 ( 包括双语班) 12个。问卷涉及分为4大类13个问题。

1. 2 调查方式

按班级发放定量的调查问卷, 一周后收回的方式收集问卷。

1. 3 数据分析, 利用 SPSS18.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大学生对现设公选课的满意状况

2. 1. 1学生对现有公选课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的占33.7% 、较满意的占35. 0% 、不满意的占2. 3% 。其中, 农科类学生对公选课的满意度最高, 满意的占42. 3% 、较满意的占35. 2% ; 理工类学生对公选课的满意度最底, 满意的占29. 3% 、较满意的占37. 1% ( 见图1) 。

根据调查结果, 学生对现有公选课的总体满意度还是很高的, 满意和较满意的占到了68. 7% , 不满意的仅占2. 3% , 说明现有公选课基本上可满足大学生得需要。但是, 理工科与社科类学生的满意度均低于农科类学生, 课程设置可能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周之处。

2. 1. 2学生对公选课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满意的占34. 6% , 较满意的占38. 8% , 不满意的占2. 3% 。其中, 农科类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的满意程度最高, 满意的占40. 4% 、较满意的占37. 0% ; 理工类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的满意程度最底, 满意的占29. 8% 、较满意的占41. 8% ( 见图2) 。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公选课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公选课学生生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根据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公选课任课老师的满意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满意和较满意的占到了73. 4% , 不满意的仅占2. 3% , 说明公选课教师整体素质可基本满足学生的期望。相对而言, 理工科与社科类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不如农科类学生。

2. 1. 3现有公选课对学生知识与兴趣的满足度。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可以满足的占22. 0% 、基本满足的占43. 9% 、不能满足的占4. 7% 。其中, 公选课对农科类学生知识与兴趣的满足程度最高, 可以满足的占24. 7% 、基本满足的占44. 8% ; 对社科类学生知识与兴趣的满足程度最低, 可以满足的占21. 2% 、基本满足的占39. 1% ( 见图3) 。

公选课对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 认为目前公选课可以满足或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知识与兴趣的占65. 9% , 认为不能满足的仅占4. 7% 。说明现有公选课基本可以满足大学生知识与兴趣的需要。调查对象中, 社科类学生满足程度较其他学生较低。

2. 2 大学生选择公选课的标准及喜欢的公选课类型

2. 2. 1学生选择公选课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 对公选课感兴趣而选修的学生比例平均为40. 2% 、为获得学分选修的占37. 6% 、应毕业要求选修的占18. 1% 、随意选修的占3. 5% 。其中, 对公选课感兴趣而选修的以农科类学生居多, 占43. 2% ; 理工类学生中为获得学分和毕业要求选修的学生占多数, 分别为39. 9% 和21. 4% ( 见图4) 。

根据调查结果, 农科类和社科类学生中应感兴趣选择公选课的人数较多, 理工类学生中为获得学分选择公选课的人数占多数。应毕业要求和随意选课的学生比例都比较低。说明, 大学生选修公选课比较有目标性, 而不是随意和盲目的。

2. 2. 2学生喜欢的公选课类型: 选择农科类、工科类、经管类、法律类、语言类、文艺类和通识类课程的学生比例分别是9. 3% 、20. 7% 、15. 7% 、5. 3% 、11. 5 % 、20. 3% 和11. 7% 。其中, 理工类学生选择工科类课程的比例最高, 其次是文艺类课程, 分别占28. 6% 和18. 3% ; 农科类和社科类学生选择文艺类课程的比例较高分别是22. 8% 、20. 3% 。

2. 3 大学生期望的公选课学习和考试方式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常规授课的学生占33. 7% 、希望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的学生比例是36. 4% 、要求以网络课程方式授课的学生占21.6% 。希望开卷考试的学生占12. 8% 、要求以课程论文方式完成考核的学生占49% 、希望以课程作业形式完成考核的学生比例是29. 8% 。说明多数学生希望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 以课程论文方式完成考核。

2. 4 大学生对现有公选课的了解及公选课对大学生思维拓展的影响

被调查者中有12. 2% 的大学生回答在选课前, 对所选课程了解的占49. 1% , 32% 学生认为不是很了解; 不了解的占6. 1% 。在回答认为公选课对你拓展思维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时, 认为有帮助的大学生占30. 6% 、认为一般的占35. 2% 、认为有一点帮助的占29. 7% 。认为没有帮助的占3. 2% 。

3 改进措施

3. 1 优化针对理工科与社科类学生公选课的设置

由于新疆农业大学从事农科类教学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充分了解农科类学生需求的公选课类型, 针对农科类学生设置的公选课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需求。针对理工科与社科类学生设计的公选课还不够理想, 可以参考理工科大学以及文科类大学的公选课设置, 研究和优化理工科与社科类学生公选课设置。

3. 2 加强公选课教师的培养

新疆农业大学绝大多数教师为非教育专业毕业, 因此对公选课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教师对公选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因此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积极性并不高, 导致公选课的教学质量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为此, 通过高教理论研讨与广泛宣传, 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 将提升授课质量转化为教师的自我要求。

3. 3 加强公选课的宣传力度, 强化学生选课的引导教育

公选课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然而, 大学生自身对公选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学校应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 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要首先让学生知晓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简介以及相关管理条例。教务处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内容较为详实的课程和任课教师介绍, 以便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 保证学生能够修读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3. 4 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课堂是教学生命的延伸, 因此, 提高课堂教学生命力是高质量公选课的关键环节。目前, 教师的教学模式离学生的期望值还有一定的距离, 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讲台上授课, 学生在座位上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比如进行试验与实践、播放与课程有关的录像、课堂自由讨论、学生上台授课或演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可以给沉闷的课堂注入一方活水, 提高授课质量。

3. 5 鼓励多种考核形式, 科学、合理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 多数学生希望以课程论文方式完成考核。提交一篇小论文是很多公选课考核方式, 我们无法质疑这种考核方式, 但是教师必须把好这一关。目前, 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东拼西凑后完成课程论文是轻而易举的事, 如果教师对这些剽窃行为放行的话, 必然加剧学生混学分的心态。因此, 鼓励多种公选课考核形式, 首先,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加强日常课堂考察, 加大平时考察在最终成绩认定中的比重; 其次, 考试的内容可以更灵活, 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 加大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考查,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了大学生对现有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大学生选课标准、喜欢的公选课类型、期望的学习方式及考试方式、大学生对现有公选课的了解程度及公选课对大学生思维拓展的影响等,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海龙, 肖月, 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6, (4) :74-76.

[2]罗田群, 梁虹, 陈平.加强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云南大学学报, 2010, 32 (S1) :444-447.

[3]耿彩芳, 朱宜宾.高校公选课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 :130-131.

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篇10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过程监控

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 高等农业院校基础课程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一方面是“对基础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基础课程的总学时却被不断的缩减”, 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基础课程又存在着“课程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教学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重复”的弊病, 两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考试怎么考, 学生就怎么学;考试考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1],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又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合理的考试内容、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反之, 就会对学习和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作用。

传统考试方式存在很多弊端, 如一考定音:总评成绩主要来自期末考试;考试内容片面:局限于课本知识, 强调对“三基”的记忆和理解, 忽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 多数学生只会死啃教材, 很少课外阅读;考核形式单一:多采用闭卷方式, 题型多为客观性的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属于记忆性考察。主观性考察不够, 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该课题组成员几年来一直探讨公共基础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效果而采取的结业考试形式, 以书面考试为主, 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院校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课程实习、讨论相对较少, 课后作业不多。课程考核的题型客观性试题比例大, 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2]。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 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 轻实践;重知识, 轻能力;重结果, 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 轻课程自身的建设。

2 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造成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是:考核内容和方法不合理;考核形式单调, 没有充分利用多种考核方法, 大多数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考核次数太少, 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过大, 基本上是“一次考试定成绩”[3];少数教师对考试重视程度不够, 平时成绩的考查和记分有很大的随意性。

3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和未来要求, 课题组成员在多年讲授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着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考试模式 (内容、形式和方法) 的改革问题, 试图通过考试改革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并且构建了全程考核的理念,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力水平的考察。

3.1 随堂测验

随堂测验占总成绩的10%。目的是检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主要考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不同的课程每学2~3章测验1次, 考核方式多采用智能在线测试系统, 测试系统可保证每个同学每次的测试题各不相同, 每次测试只记录最好成绩, 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 课下每章都要进行复习, 了解哪些题没有做对, 错在什么地方, 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通过反复测试, 学生就可以逐步掌握相应章节的所有知识点, 从而达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3.2 课程论文

老师结合所讲内容提出一些与学科前沿或学科应用有关的问题, 给出几十道参考选题,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研究探讨, 也可以就题目中的某一方面、某一点去展开讨论。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占总成绩的10%。对课程论文的内容、格式、字数、评分标准都有具体要求。最后安排一次学生论文交流, 学生们从各自不同的领域, 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信息[4]。通过课程论文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 延伸课堂上和书本里的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3.3 章节小结

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总结, 占总成绩的10%。章节小结的形式不限, 可以是提纲形式、总结性的报告、自问自答形式、框架式或图表形式。章节小结的周期通常选择2~3个重点章节。其作用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便于后期复习、回顾。

3.4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内容是每章的典型习题, 周期为每课1次, 其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完成作业的态度,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占总成绩的1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学生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可以消化、温习、巩固课程学习内容

3.5 闭卷考试

公共基础课程闭卷考试是考核的重要环节, 公共基础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 实现了教考分离。考核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程度。占总成绩的50%。教师进行流水批阅试卷, 使考核结果真实可靠。命题是考核的关键, 其最大特点是考查整体性知识, 以考核学生将新学知识的点和线, 向纵深和综合方向发展的能力, 体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 期末考试前要安排总复习的教学单元, 由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而不是指出重点和难点, 或出一堆复习思考题, 甚或指定考试范围。

4 结论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 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从平时作业和随堂测试中能及时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可以重点辅导, 补缺补差。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整。通过增加课程论文, 看到的是同学们查阅文献, 撰写小论文, 利用相关课程学习的内容, 去认识和了解最新学科前沿动态, 体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向。改变部分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调动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课程门类较多, 不同学科之间的考核方式不尽相同, 可以进行灵活调整, 由于考核改革实施的时间短, 只是初步尝试, 还需要根据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 不断总结, 长期研究、跟踪、反馈、改进以提高实效。

参考文献

[1]孙银莲.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2) :49-51.

[2]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Z2) :3-5.

[3]甘文田.考试方式与改革刍议[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2) :34-37.

上一篇:大型水轮发电机下一篇:压缩弹簧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