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上市比较

2024-06-05

国内外上市比较(精选八篇)

国内外上市比较 篇1

1978年,美国审计师责任委员会(Cohen委员会)建议管理当局应提供报告确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的责任,并要求这一报告应当反映管理当局对公司会计系统及其控制的评估。其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 ICPA)的内部会计控制特别顾问委员会采纳了这一概念。

1979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管理当局内部控制的报告》(Statem ent of M anagem ent on Internal A ccounting Control),建议要求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审计人员加以审核。但是,由于许多人反对,SEC最后只得收回该项建议。

1987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在其年度报告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报告需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责任,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并提供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

1988年,SEC提出一份名为《管理当局责任的报告》的建议,要求上市公司评估其内部控制结构并将结果报告给公众。1989年,美国国家审计总署(G A O)建议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报告内部控制,但最后未形成最终提案。

1990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强制要求公开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的立法提案,但在参议院未能通过,该建议没有成为一项法律。1991年颁布的联邦存款保险改进法(FD ICIA)中有一条款要求资产在5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经过审计人员的验证。

2001年,美国发生了安然事件,随后,又爆发了世通、施乐、南方保健、在线时代华纳等一连串会计舞弊事件。2002年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 xley A ct of2002)。该法案对会计行业监管、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公司的责任、加大会计舞弊处罚力度等做了一系列的改革,该法案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主要是:(1)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该法案的第404节(a)规定,SEC应当制定规则,要求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第13节(a)或第15节(d)递交年报的公司,其年度报告中应包含一份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阐明管理当局为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的结构流程,并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证报告。该法案的第404节(b)规定,为上市公司编制或者签发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测试并出具报告。(3)强化了上市公司关键管理人员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公司的CEO、CFO或承担类似职能的人必须在每一份签署或提交的年度报告上签字,说明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存在缺陷情况下相应的补救措施和期后事项,任何涉及管理当局或其他对发行人内部控制起重要作用的相关人员的舞弊情况及相应措施。

为了实施SO X第404节的要求,经过SEC和PCA O B的认可,CO SO 1992框架成为各种规模的公司评价和报告其内部控制的主要框架。

二、英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演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的G uinness、Barlow Clowes、Levitt集团、M axwell、BBCCI等声誉很好的公司相继破产和出现丑闻,会计能力和道德、公司财务报告的标准和透明程度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1991年5月由财务报告理事会(FR C)、伦敦股票交易所(LSE)及会计职业界共同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就如何改善公司治理和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展开研究,委员会于1992年12月发布研究报告《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即Cadbury报告),该报告首次明确内部控制是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报告建议会计职业界及企业界的代表共同协作:开发用以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整套标准和审计师用以审核的具体指南;开发董事会报告公司治理状况的具体指南。

1994年下半年,R uttem an报告问世,该报告仍延续Cadbury报告中强调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及内部财务控制,建议董事披露建立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程序,并声明他们已经对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1998年1月,H am pel报告出台,明确内部控制不应仅局限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董事及管理人员对控制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控制、经营控制、遵循性控制等方面)进行复核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998年6月,伦敦股票交易所颁布了《联合准则》,将Cadbury报告、R uttem an报告、H am pel报告的工作统一起来,提出了优秀公司治理的原则及最佳实践的规则,其中,有三条款专门明确内部控制问题:一是规定董事会应保持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以保护股东的投资和公司的资产;二是至少每年对内控的有效性评估一次,并向股东报告;三是没有设立内部审计职能的公司应随时评估公司各方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此外,LSE的“上市规则”中对披露内部控制情况作了以下规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要报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如果没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或部分建立了内部控制,要说明详细原因。

1999年9月,以Turnbull为主席的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董事关于联合准则的指引》(即Turnbull报告),该报告对英国现有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一个明确的公司内部控制框架,使得公司和董事会可以在此框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控体系模式,该框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而是指导性的。2003修订的《联合准则》及2005年修订的报告确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在年报中以叙述的方式描述内部控制情况,没有规定内部控制报告的统一的格式和内容,审计师只对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声明进行审查,并不需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出具报告,即采取“遵循或解释”的准自愿或半强制方式。

2004年,英国财务报告理事会成立了Flint委员会,对《Turnbull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检验,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方面取得成功,实现了预定目标。有一部分小企业反映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成本增加。因此,委员会对《Turnbull报告》只进行一些微调:一是进一步强调要求将内部控制嵌入公司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和程序,而不能与公司其他基础制度分离而单独存在;二是在处理好披露内部控制与保守商业秘密的关系的前提下,要求董事会在年报中披露已经或正在采取的弥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措施;三是要求在年报中增加信息量以帮助股东了解公司风险管理过程。财务报告理事会吸收委员会提出的改进建议形成了新的内部控制指引——《Flint报告》。报告于2006年1月1日开始生效,对英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构建和运行发挥指导性作用。

三、法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演进

法国于2003年8月1日颁布了《金融安全法》(《金融安全法》是商法的一部分),明确了所有公司(上市的或没有上市的)和其他法律主体(如果他们进行了登记)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董事会主席应当在其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情况及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作为董事会或监事会报告的内容);(2)公司应当在其年度报告附录中附外部审计师出具的对本公司与财务信息的编制和处理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说明;(3)金融监管局每年应当根据各上市公司按照上述(1)、(2)披露的情况编写内部控制报告建议书。金融监管局每年编写的内部控制报告建议书,由于是在对当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因此,虽然不属于法规规定,但也构成上市公司改进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之一。2005年7月,《商法修正案》将这一规定的适用范围限定于上市公司。

法国2005年1月组建内部控制指引工作组,研究起草内部控制指引框架。2007年1月22日指引框架发布,该框架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简介,二是内部控制的一般原则,三是与财务信息的编制和处理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应用指南,四是附录。重点在第三部分。框架给出的内部控制系统由五部分组成:权责分明的组织架构系统、内部信息发布系统、风险确认与分析系统、恰当地控制运营过程及减少相关风险的活动、对内部控制程序的持续监督检查系统。

法国对内部控制的要求有以下特点:一是内部控制报告的签发人是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主席。二是内部控制报告无固定格式,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有关的公司治理情况和有关公司的所有内部控制程序等两部分。三是内部控制报告是描述性的,不需要对内部控制程序进行评价;四是注册会计师仅仅披露对与财务信息的编制和处理相关的内部控制程序的说明,不需要对该内部控制程序进行评价。2005年至2006年期间,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了所采取的内部控制的内容、投入到内部控制的资源、实施内部控制的步骤以及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报告等内容。

四、加拿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演进

1994年12月,TSE(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发布了《董事何去何从?提高加拿大公司治理的指南》(简称为“D ey报告”),指出,“整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信息系统”是董事会的5个“主要责任之一”,董事会必须关注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报告对董事会责任的界定提高了内部控制在加拿大上市公司中的重要性,并有助于改善公司的控制环境。

1995年10月,CIC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控制标准委员会(Criteria of Control Board,Co Co)发布了《控制指南》,提出了控制的三类目标和四个基本要素。三类目标是: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和外部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规章及内部政策。基本要素包括:目的、承诺、能力、监督和学习。这四个基本要素通过“行动”连接成一个循环。

1999年,Co Co发布“评估控制指南”,从目的、承诺、能力、监督和学习四个方面描述了形成一份评估报告的10步程序和20个具体标准。

2000年4月,Co Co发布《董事指南—董事会对风险的管理》指出,战略计划审查是董事会的责任。

随着《控制指南》及一系列操作规范的发布,Co C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显示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可和采纳,同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逐渐加强,许多内部控制的文献将Co Co和CO SO的内部控制框架相提并论,认为它们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的两大框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加拿大内部控制规范和内部控制实务作为借鉴对象。

Co Co的报告包括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采用20个具体标准来评估控制的有效性,并与负有责任的人员沟通结果和披露信息。

五、日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演进日本自近年来发生活力门等一连串违法事件后,意识到以确保披露制度可靠性为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有效地发挥作用。自2004年3月开始起的会计决算,日本将管理层对有价证券记载内容的适当性声明作为任意制度而采用,要求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有效发挥作用进行确认。企业会计审议会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决定对制定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标准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标准开始进行审议,2005年2月起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开始审议工作。2005年12月8日,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发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案)》,后又于2007年2月15日发布《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准则和实施准则适用于自2008年4月1日以后开始的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2006年发布的《金融商品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是一项义务,应该自2008年4月1日开始起的会计年度执行。

六、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演变轨迹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特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现在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中。

(1)招股说明书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

对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参照证监会发布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2006年修订),其中第六十九条规定,发行人应披露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自我评估意见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鉴证意见。注册会计师指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应予以披露并说明改进措施。“内容与格式准则”第9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申请文件》(2006年修订)和2006年发布的第10号《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申请文件》,均要求公司按照要求制作申请文件,文件包括注册会计师关于发行人内部控制制度的鉴证报告。

证监会2003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第一章招股说明书、第3号《保险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2006年修订)、2000年发布的第5号《证券公司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相关机构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随招股说明书一并呈报中国证监会。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以上“三性”存在缺陷的,公司应予以披露,并说明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

(2)年度报告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

2000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8号《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和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都要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在年度报告中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做出说明。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随年度报告一并报送中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指出以上“三性”存在严重缺陷的,董事会应对此予以说明,监事会应就董事会所作的说明明确表示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第39条规定,年度报告中监事会应对“公司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发表独立意见。在该准则第64条又作出了如下规定:“在年度报告摘要中,如果监事会认为公司决策程序合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无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或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本条可免于披露。”

2006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在该所上市的公司从2006年7月1日起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一方面,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存在重大风险,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向交易所报告。经交易所认定,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发布公告。公司应在公告中说明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环节、后果、相关责任追究以及拟采取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出台了内容相似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规定,在该所上市的公司应制定公司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管理政策,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递,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和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妥善处理。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如发现公司存在重大异常情况,可能或已经遭受重大损失时,应立即报告公司董事会并抄报监事会。公司董事会应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必要时应及时报告该所并公告。公司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评价意见报送该所,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2008年5月20日中国颁布内部控制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

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比较与启示

根据上面对一些国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变迁分析,不同国家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时间、发展理念、制度背景和文化理念不一样,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也存在差别。首先是在内部控制的概念上,美国、英国和日本采用狭义的内部控制概念,即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法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内部控制是指包含公司治理在内的广义内部控制。在披露意愿上,美国、法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都规定需要强制披露,英国则采用半强制披露。在披露原则上,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采用规则导向,英国和法国采用原则导向。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但这些规范的内容各不相同。从2011年1月起,全国69家(截至2010年年底)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正式执行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同时,205家A股公司也自愿参与实施内控规范体系的试点工作,首批执行和试点内控规范体系的公司总数达到274家。为更好地推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工作: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部门会同证券、审计、银行、保险、国资以及工信等监管部门积极开展内控规范体系宣传培训,密切跟踪上市公司执行和试点情况,适时进行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让全国企业投入到内控规范体系的建设上,增强全员内控意识,建设先进的内控文化,并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及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近期国内上市新车 篇2

如今中型SUV市场愈发火热,保时捷也“趁热打铁”推出了旗下第二款SUV车型,这便是保时捷Macan。Macan在印尼语中是老虎的意思,2014款保时捷Macan基于奥迪Q5平台打造,采用了类似于现款卡宴的外观设计,尤其与卡宴在前脸造型上颇为相似,第一眼望去,让人感觉它就是一部缩小版的卡宴。Macan大溜背式的车顶颇有些跑车范儿,新车采用了偏向运动的三辐式方向盘,全系标配了主动悬挂、运动模式功能、氙气大灯、前排座椅加热、电动尾门等,并均搭载了保时捷牵引力控制管理系统(PTM)。而更高档的Macan S和Macan Turbo在起始配置水平上更为丰富。Macan为车身、座椅、音响与通讯、驱动系统等相关组件都提供了丰富的选装套件,消费者可以从个性化以及强化舒适或运动的角度来选配适宜自己的。3款Macan按照动力系统的不同被分为了Macan、Macan S和Macan Turbo。不同动力类型的Macan具备不同的驾驶风格,不过配置上的差异可以通过选装来达到功能上的相似。60万元以内的起售价代表着这是目前门槛最低的保时捷车型,将向路虎揽胜极光等一些中型高端SUV发起挑战。

吉利GX7新配置车型

2014款吉利GX7 1.8L手动超值版和2.0L自动超值版近期正式上市。此次推出的两款车型在外观上与2014款吉利GX7保持延续性,不过车尾部分全新组合的直立型尾灯与老款的小巧尾灯相比,更符合SUV的身材,整车更富运动气息。车顶独具匠心的内凹式设计有效的保证了车内乘客的头部空间。多达28处之多的储物格,容积580L的行李箱,使得储物空间也绰绰有余。配置方面进行了选择性调整,新上市的1.8L手动超值版相比在售的1.8L进取型变化并不大;而新上市的2.0L自动超值版相比在售的2.0L自动豪华型则取消了车内氛围灯、电动天窗等配置。

东风本田新款思域

作为东风本田的主力车型之一,思域终于迎来了换代后的首次改款。新车在分别搭载1.8L/2.4L动力基础上根据配置的差异共计推出6款车型。相比现款,新车型最大的改变在外观设计上,它借鉴了北美版思域的设计理念,前脸采用全新的U型中网格栅,尾部也重新设计了尾灯组内部造型。车头部位的镀铬条装饰以及全新设计的保险杠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与1.8L车型相比,2.4L Si车型造型设计更为激进,其前中网进气格栅为蜂窝状造型,尾部所配备的后扰流板搭配单边单出的排气管以及尾唇造型也十分张扬。整体配置方面, 1.8L EXi车型首次增加了一键启动、无钥匙进入、自动天窗、智能屏互联系统等一系列实用配置。作为高配车型的VTi版本将原有16英寸铝合金轮毂升级到17英寸,更升级了智能屏互联系统以便实现其与智能手机的轻松互联。

奇瑞瑞虎5深内饰版

现款在售的奇瑞瑞虎5是于去年年底推出的车型,但该车仅提供了上深下浅的内饰配色。为了给消费者更多的审美选择,奇瑞瑞虎5典雅深色内饰版上市。在原有车型的基础上,此次上市的瑞虎5新增加了2.0L MT 智云版、2.0L CVT 智云版两款车型。外观方面,奇瑞瑞虎5深色内饰版基本与现款在售车型保持一致,最大的亮点则在于其内饰的颜色上,整体以黑色为主,新车的挡把、方向盘、车门把手、座椅以及中央扶手等缝合处均采用了红色双缝线,使得黑色与红色交色搭配,显得富有活力。全新的深色内饰风格,配上中控台上部流线线条的勾勒,加之全系配备了目前在售瑞虎5最高配车型才有的运动型轮辋,彰显了运动氛围。

奥迪Q3 40 TFSI quattro越野版

奥迪Q3 40 TFSI quattro越野版车型近日正式在国内上市,将与Q3 40 TFSI quattro豪华型一起,形成了在同一价格下,以多样化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布局。升级上市的奥迪Q3 40 TFSI quattro越野型依旧搭载2.0TFSI发动机,但以更丰富的实用配置和更个性化的外观、内饰风格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价值体验。新车在标配了智能钥匙系统、外后视镜左侧自动防眩目等人性化科技配置之外,提供了可选装的电视接收系统。在标配了高级纳帕真皮前排座椅的同时,阿尔卡塔纳和真皮组合面料搭配的前排运动座椅还可供消费者选装。外观在豪华版车型的基础上,轮圈改为具有越野风格的五辐样式,并可搭配供选装的五双辐奥迪尊享铝合金轮辋,配合多达15种外观颜色和5种个性化内饰颜色,吸引着崇尚运动、追求个性时尚的消费者。

新款起亚K5混动版

起亚旗下新款K5混合动力在长春车展正式上市,推出豪华版和旗舰版两个版本。新车搭载先进的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拥有一款Nu 2.0 MPI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的同时还搭载着永磁同步电机。新车延续了虎啸式家族前脸,另进气格栅以梯形呈现,造型变得简洁。日间行车灯位置、大灯造型焕然一新,增加了双排LED雾灯元素,油电混合动力专属标识也更为清晰。保险杠的设计也有所调整,新车还更换了新样式的轮圈。车内,混合动力专属彩色TFT LCD豪华仪表盘、ECM防眩目内后视镜等彰显科技感。配置上,智能钥匙+一键启动、前后排车窗一键上下+安全防夹、ECO主动节能驾驶、自动除雾系统、IMS驾驶座椅记忆系统等一应俱全。ESC电子车身稳定系统、MDPS电动助力转向、碰撞自动解锁系统等则为安全保驾护航。

2015款神行者2

第二代神行者上市已经七年,其继任者第三代神行者曾多次曝光,不过它还需在车市继续“行驶”一段时间。为了保持市场的关注度,路虎汽车近日正式发布了2015款神行者2,将成为第二代神行者系列中最后一款车型。新车共推出2.0T Si4 XS 汽油版、2.0T Si4 HSE LUXURY 汽油版以及2.2T SD4 XS 柴油版3款车型,依旧沿用现款动力总成,主要以提升车辆豪华度为卖点。比如新增的HSE豪华版车型,增加了亮黑色车标、亮黑色前进气格栅、前包围、车侧亮黑色进气口装饰、与车身同色外后视镜、后扰流板及19英寸亮黑色轮圈等配置。内部则采用了温莎真皮座椅及全黑色的内饰。至于XS车型则采用了17英寸的哑光灰铝合金轮毂以及阿特拉斯色前进气格栅、深阿特拉斯色侧进气口装饰,还提供了一个包括有皮革内饰和Dinamica真皮面料座椅的选装包,在配置方面增加了GPS导航、自动空调、11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伴随着2015款神行者2一同发布的还有一套运动套件。

长城C50升级版

外观方面,长城C50升级版在现款C50基础上升级换代,采用家族式最新设计语言,前脸和尾部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新车前进气格栅采用了横条辐设计,车尾部分,新车的尾灯组造型更具棱角。长城C50升级版中控台的造型更加现代化,层次感也更丰富,有倾向驾驶员的趋势。在配置上,全系标配无钥匙进入/启动系统、CCS定速巡航、蓝牙电话、外后视镜蓝色防眩目镜片、倒车影像、LED日间行车灯和车内氛围灯等配置。全系增加的日间行车灯、车内氛围灯以及倒车影像等都是紧跟潮流。其中,CCS定速巡航能减轻驾驶者高速长时间的行驶疲劳,可根据道路状况及行驶阻力自动调整供油量与发动机转速,节省燃油。顶配车型还将配备前排侧面安全气囊、前后贯穿式侧安全气帘、前排座椅加热。长城C50升级版是一次比较大的中期改款,但在底盘和动力系统方面保持不变。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3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1 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见表1)。

资料来源:http://www.cnki.net/

国内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具体企业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另外还有关于企业盈利能力和绩效的大量研究,例如公司治理,资本结构等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研究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CNKI文献检索,可以看到与“盈利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如图1)。

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开展研究也相对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最早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探讨的文章出现于2000年7月,徐锋在《互联网周刊》上发表《慧聪———低成本盈利模式》一文,文中叙述了某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

自2000年以后,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迅速增加。2001年和2002年,互联网在中国开始加快发展和普及,这一时期,对宽带、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研究迅速增加。2002年,中国入世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大量的外资企业涌入,使国内市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研究学者也把目光转向国外企业,通过研究探索跨国公司的盈利模式,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借鉴。对宽带、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相关研究仍然较多。2003年的相关研究较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专家学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004年至2005年,这一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券商盈利模式,数字化背景下电子商务和广播电视行业盈利模式等相关方面。

2006年,国内对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数量又创新高。比2005年的研究数量多一倍,研究关注点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房地产企业、出版企业、连锁企业以及手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行业。2007年至今,有关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事物的盈利模式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研究涉及到新兴时尚产业盈利模式(如动漫产业等各种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盈利模式(如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视频、数字电视等),还有对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行业盈利的模式探寻。

2 国内外盈利模式理论研究综述

2.1 盈利模式内涵

目前,理论界关于盈利模式(profit pattern)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其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关注于企业如何获得利润。麦考尔·罗帕(Michael Rappa)[3]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盈利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2002)[4]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部分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区分商业模式跟盈利模式。他们认为盈利模式就是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包含了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以下相关学者的论述虽是对商业模式的描述,但都明显地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如Hawkins(2001)则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与其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商业关系,认为商业模式界定了一种可行的成本———收入结构,使公司可以凭借自身的收入生存。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

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盈利模式必须把握住几个要点。首先,盈利模式是围绕企业如何获得利润展开设计的。其次,盈利模式是模式化的,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第三,盈利模式是一种方法和途径。第四,盈利模式是贯穿于企业的战略和执行整个生产经营行为始终的。Linder,Cantrell(2001)[5]认为,盈利模式是一个通过一系列业务过程创造价值的商业系统。琼·玛格丽塔和南·斯通(2003)[6]指出盈利模式是一个企业如何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的客户和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所有参与者服务的一系列设想,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周永亮(2001)[7]在《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2003)[8]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他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五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潘永涛(2004)[9]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2006)[10]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个行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即让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且这种盈利状态能够保持持久性。盈利体现在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达:企业盈利=产品价值-生产成本。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的提升产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另外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盈利模式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的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设计制度安排等作为保障。

2.2 盈利模式创新和策略研究

西方学术界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争论的焦点在于何种具体的盈利模式最适用。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如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和大卫·J·莫里森(David J Morrison)[11]出版《利润模式》(Profit Patterns,1999)一书。书中通过分析众多知名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竞争对策,提出了30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指导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形成新的盈利模式。2002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Adrian J Slywotzky,2002)[12]在《赢利艺术》(The Art of Profitability)中提出了能够实现高额利润的23种模式。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尔(2002)[13]对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了盈利模式的组成元素。他认为,盈利模式应包括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客户界面及价值网络四个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盈利模式进行了众多分析研究。饶红兵(2003)[14]对中国的经销商盈利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大类经销盈利模式是当前阶段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最优选择。黄长征(2004)[15]分析了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网络外部性及零边际成本等特征,认为这些特征既对互联网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有一定影响,更对企业实现利益回报的方式有重大影响。提出产业链横向扩张的盈利模式将成为互联网企业和相关传统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余伟萍等(2004)[16]通过分析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再生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性,针对企业所处的不同时期,提出各种盈利模式设计。芮明杰(2005)指出创新的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终点;(2)增值服务;(3)广泛的分销网络和分销能力;(4)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协作等,并说明了盈利模式转变的途径。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17]。吴晓求(2004)[18]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产品、利润结构、收益风险匹配机制不断完善优化。何诚颖、陈东胜(2004)[19]在分析券商的经营业务时发现,亏损企业通常存在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够,而且过于依赖经纪业务等问题。目前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创新的新时期,传统的旧盈利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券商必须积极发展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盈利模式。因此,针对证券公司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纷纷提出不同建议策略,力求构建新的利润模式。一般认为要创新券商的盈利模式,应包括盈利方式的转变、盈利结构的优化、开拓新的利润来源以及加强成本控制等方面(王如富2003[20],林娜2004[21],王滨2005[22])。李连三(2002)[23]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和业务收入结构的特点,提出国内券商应大力发展并购业务。郭良勤(2002)[24]运用历史数据分别对股票发行和证券交易业务的集中度进行测定,总结了我国券商经营发展的一般趋势,提出我国券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壮大资本实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发挥比较优势。吴志峰(2004)[25]认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和业务的个性化、专业化,有助于券商提高抗风险和盈利能力,提出要加强资金能力,强化业务创新能力,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等。黄建(2005)[26]提出改善盈利模式应包括资金实力、人才优势、销售能力、投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傅佳琳(2005)[27]分析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同时从业务收入角度与美国投行进行比较,提出新的盈利模式如优化通道模式、投行业务创新模式、技术优势模式、集团化战略模式、人力资源精英化模式和国际化战略模式。徐丽梅(2005)[28]认为券商的盈利模式创新的核心是业务创新。同时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比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产品创新机制等。黎水龙、丙学飞(2005)[29]认为券商业务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是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变的关键。

2.3 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相关研究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可以看到,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只有3篇。2003年,丁秀斌,王占武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上市公司MBO:一种新的盈利模式》[30],文章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上,MBO有渐成盈利模式的趋势。有关管理部门应认真研究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措施,使我国股市能够健康发展。范军环(2009)[31]以阿里巴巴、慧聪、生意宝等上市公司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公司的年报数据对B2B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它B2B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电子商务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胡南山(2010)[32]以案例形式分析了本土潮商上市公司盈利模式,包括了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产业互动盈利模式,以皮宝制药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盈利模式,以潮宏基为代表的品牌创新盈利模式等。通过研究潮商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为更多潮商企业获得商业的成功提供经验借鉴。

3 现有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3.1 研究文献总量相对较少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从1979年-2010年07月国内以“盈利模式”为标题进行研究的各类文献共计只有733篇,包括了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以及会议论文。研究数量在总体上偏少。从各年度研究总量来看,2000年初是经济型酒店研究的初始阶段,每年的研究数量也只有个位数。2009年达到最多,也不过153篇。而针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只有3篇期刊文献资料。

3.2 深层次研究文献少

各类文献中以期刊论文为主。733篇有关盈利模式的文献研究,其中期刊论文622篇。而博士论文为0篇;硕士论文95篇。可见目前国内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层次研究成果。

3.3 系统性研究文献少

目前,国内外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各类文献主要包括如盈利模式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涉及到盈利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研究等。通过对盈利模式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发现目前盈利模式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行业或具体部门,其中分析较多的如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以及互联网盈利模式等。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模式研究目前仅限于案例研究和基本的理论探讨。真正全面、系统阐述盈利模式的研究较少,对上市公司这类特殊企业形式的相关研究还不具有代表性,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3.4 缺少定量实证研究

国内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对比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薪酬水平,薪酬结构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企业高管的薪酬不断被推向风口浪尖, 理论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企业高管激励机制的探究热潮。但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 上市公司具有较多的本土特点, 很少有学者借鉴国外薪酬管理经验来寻找我国薪酬管理的突破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趋向国际化, 而且目前央企改革正在聚焦“走出去”战略, 提升国际竞争力, 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企业家, 关注企业, 首先要关注企业家。借鉴国际一流企业的薪酬管理经验, 可以使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从而为培养一流的企业家奠定基础。因此, 本文选择500强企业排名较靠前且稳定的11家美国公司为案例, 结合国外高管薪酬规制研究的新进展, 对比2011年案例企业和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 以期为我国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1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发展历程

从薪酬结构上来看,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最初经历了固定工资和固定工资加业绩奖金 (主要有奖金和红利) 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 高管薪酬大多采用固定工资加业绩奖金的形式, 其中固定工资是基本薪酬, 业绩奖金是只有达到或者超过某一业绩标准才能得到。20世纪80年代后, 股份公司在美国广泛兴起, 企业拥有者和经营者脱钩, 产生了高昂的委托—代理成本, 只具有短期激励效用的固定工资加业绩奖金的薪酬形式不能使高管以长远的眼光提升公司价值, 将高管薪酬与公司价值相联系的长期激励应运而生。当时使用最广泛长期激励方式的是股权激励计划, 而股权激励又以股票期权为主。据统计, 在1980~1994年间, 每次授予期权的平均价值从15.5万美元增加到120万美元。

从薪酬水平来看, 美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总额日益提高。在彭剑锋、崔海鹏的《高管薪酬—最佳实践标杆》研究中, 2006年190家样本公司中, 有137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均薪酬在100万美元以上, 81家上市公司高管人均薪酬在200万美元以上, 高管人均薪酬达到1000万美元的公司有23家, 占研究样本的12.11%。该研究显示, 2006年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人均为476.4万美元。

2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

2.1 高管薪酬结构与薪酬水平

国外学者习惯将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分为固定工资、年度奖金、福利计划和长期激励计划四部分。其中固定工资和年度奖金是传统薪酬体系的主要组成, 一般以现金支付, 用于回报高管现期或上期对公司所做的贡献, 以发挥短期激励作用。福利计划与固定工资、年度奖金和长期计划相比, 占比不大, 包括高管的养老金计划、医疗计划、寿险计划、退休金等。长期激励计划包括股票期权计划、储蓄—股票参与计划、股票持有计划、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计划等[1]。薪酬水平用四部分价值总和衡量。

2.2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

11家上市公司2011年高管薪酬平均总额分别为:UPS7, 441, 896美元, 亚马逊4, 258, 004美元, 沃尔玛13, 686, 896美元, 联邦快递5, 383, 402美元, AT&T14, 808, 547美元, Verizon12, 746, 515美元, 苹果236, 913, 546美元, 微软2, 439, 661美元, 雪佛龙18, 296, 188美元, 康菲石油8, 979, 055美元, 埃克森美孚17, 544, 544美元。长期激励平均价值分别为:6, 331, 259美元, 3, 326, 350美元, 10, 020, 502美元, 3, 995, 077美元, 13, 641, 985美元, 10, 180, 237美元, 235, 308, 300美元。1, 133, 161美元, 12, 407, 616美元, 7, 922, 205美元, 12, 555, 419美元。长期激励占薪酬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5.08%, 78.12%, 73.21%, 74.21%, 92.12%, 79.87%, 99.32%, 46.45%, 67.82%, 88.23%, 71.56%。

可以看出, 案例企业高管薪酬水平虽然相差较大, 但都处于较高水平。苹果公司因其股票的良好表现而使高管长期激励价值较大, 从而高管薪酬平均水平达到上亿美元。微软和亚马逊的高管薪酬平均水平较低, 是因为公司的CEO作为第一大股东, 没有进行长期激励, 薪酬总额基本只有固定薪酬和年终奖金等部分。另外, 案例企业对高管都进行了长期激励, 且在薪酬总额中, 长期激励占有绝对比例, 9家企业占到整个薪酬结构的70%以上, 成为高管薪酬的主要部分。

2.3 美国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方式

受企业自身绩效、成长周期、控制权性质、运营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长期激励方式有较大的差别, 而且受美国薪酬规制的影响, 长期激励方式也在不断完善, 改变了早期基本以股票期权为主的激励模式。目前美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激励方式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股票持有计划等。其中股票期权是公司授予高管一种权利, 被激励高管可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行权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份;限制性股票是公司将一定数量的限制性股票无偿赠与或折价转让给高管, 只有当被激励的高管完成预先设定的考核条件后, 激励对象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是公司事先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业绩目标, 并根据年度业绩目标的完成情况, 从公司净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激励基金, 用以购买公司股票。例如:

(1) UPS公司薪酬激励有三种形式:MIP计划、LTI计划和LTIP计划。只有在LTI计划中部分采用了股票期权, 另外两种计划都采用了限制性股票的形式。限制性股票占公司长期激励的85%。

(2) 联邦快递公司长期激励包括股份持有、股票期权和受限股票。

(3) AT&T公司的长期激励形式有业绩股票和限制性股票, 两者各占长期激励的50%。

目前美国上市公司长期激励逐步由股票期权为主向限制性股票为主转移, 这种转变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就是许多金融机构高管因薪酬激励不当而过度冒险, 严重危害了公司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而高管过度追逐风险, 与高管薪酬设计中股票期权的大量使用不无相关。这主要是因为股票期权使高管薪酬损益具有非对称性, 即公司股价上涨能够使高管无限受益, 而公司股价走低, 高管薪酬减损有限[2]。相比股票期权, 限制性股票增强了高管薪酬损益的对称性, 从而能够弱化高管过度投资的冲动。为此, Posner (2009) 认为, 在高管薪酬中, 限制性股票至少占有一定的比例[3]。FSB原则规定:在公司高管薪酬结构中, 可变薪酬至少有50%以公司股票或类似股票形式 (share-linked instruments) 存在。此外, 美国ARRA规定:对于TARP公司, 在其所受政府援助贷款全部归还之前, 其高管激励性薪酬只能以长期限制性股票形式发放。

3 中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现状对比

从薪酬水平来看, 根据德勤中国高管薪酬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研究, A股全行业上市公司高管最高薪酬均值为72.2万元, 这比案例企业2011年最低的高管薪酬均值还要低很多。目前我国虽然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行业的高管薪酬较高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高管最高薪酬均值分别为370.56万元和108.65万元) , 但大多数行业的高管薪酬水平较国外高管薪酬水平低很多[4]。

从薪酬结构来看, 2011年A股上市公司陆续推行长期激励, 一年之内共有114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股权激励方案, 超过2009年和2010年两年之和。截至2011年底, 首次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A股上市公司共362家。虽然中国上市公司逐渐认识到股权激励的重要性, 但截至2011年底, 选择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 (含A、B股) 的13.92%。而案例企业中100%的企业选择了股权激励。

从长期激励方式来看, 目前中国的长期激励方式主要有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在2006年刚兴起股权激励的时候, 我国上市公司有80%选择了股票期权的方式, 到了2007年基本上所有的上市公司都用股票期权的方式进行长期激励, 但随着上述股权激励方式的弊端的逐步呈现, 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关注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等方式的长期激励。但是股票期权仍然为长期激励的主要方式, 占70%[5]。这与美国最初的长期激励相似。

4 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 我们不难看出:

第一, 中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高管薪酬水平远低于美国。

第二, 中美上市公司薪酬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上市公司大部分进行了长期激励, 且年薪以长期激励为主, 而我国只有小部分上市公司实施了长期激励, 高管薪酬仍以传统的固定薪酬和年度年奖为主。

第三, 中美上市公司长期激励的方式差异明显。美国的长期激励制度经历了30多年的演变后, 激励方式较为成熟、完善, 能够较好地将高管的利益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相结合, 而中国上市公司的长期激励形式仍以分股票期权为主, 这种现象随着中国高管薪酬制度的发展也将同美国一样发生改变。

综上, 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的高管激励模式, 适当提高高管薪酬水平, 逐步改善薪酬结构和长期激励方式,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高管激励模式和制度, 使我国上市公司早日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彭剑锋, 崔海鹏.高管薪酬最佳实践标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曹雷, 黄再胜.国外经理薪酬结构规制研究新进展[J].时代经贸, 2011 (18) .

[3]Posner, Richard A.Are American CEOs Overpaid, and, ifso, What if Anything Should be Done About It?[J].DukeLaw Journal, 2009 (58) .

[4]德勤.2011—2012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调研报告[R].北京:德勤中国高管薪酬研究中心, 2012.

国内外上市比较 篇5

投资者关系 (Investor Relations, 以下简称IR) 与投资者关系管理 (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 以下简称IRM) 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然而, 在发展中国家, 这一概念还不广为各证券市场参与方所知, 也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管理层都能充分理解IRM对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IRM是指公司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 通过管理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渠道, 以实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并如期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 规范资本市场运作, 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 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

由此可见, 加强IRM无论对于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IRM是保护投资者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因而提高IRM能够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 可以缩短因难以及时掌握上市公司财务、经营状况而产生的对公司信息了解的时滞, 使得投资者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公司信息, 使公司的运作更加透明和规范, 从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长期融资能力和融资规模。

二、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国内IRM现状

IRM在中国资本市场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 仍处于初级阶段, 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IRM体系。尽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壮大, IRM的理念已经开始引入, 同时也已经开展过一部分属于IRM范畴的工作, 如在报刊和网站上公布年报、公布股民咨询电话并派专人回答股民提问、路演、网上直播新股发行等, 但与国外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并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IRM在国内还只是刚刚起步。从20世纪90年代末有少数上市公司开展的上市或增发路演活动至今, 我国上市公司开展IRM也只有10年左右。

2002年1月, 中国证监会相关人士在上海出席“中国投资者关系”会议时表示, 进行上市公司治理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监管固然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但同时上市公司自身在加强内部治理工作的过程中, 不妨引进在国外已广泛流传的IRM。因而从2002年开始, 推动上市公司改善投资者关系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正在形成。基于监管层推动市场诚信建设开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 使得更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良好的IR是公司宝贵的无形财富和战略资源。

当前国内上市公司的IRM工作已经在部分企业中有所发展, 但是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仍不思进取, 依旧缺乏IRM意识, 不能够做到与投资者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渠道较为单一, 年报和中报、公告、路演等单向的沟通既显单薄又显匮乏, 既不能形成彼此的交流, 又无法倾听投资者的声音。而即便是做到重视IRM的上市公司也是在证券监管压力的驱使下被动进行。

近年来随着国内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实力的增强, 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IRM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通过2001年国内沪市上市的中国石化公司IRM成功实行的实例证明, 自上而下的内部反馈机制使得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充分信息沟通更加完整、准确, 这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既使得投资者能够理性投资, 也使得公司的价值大大提升。

(二) IRM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我国上市公司的IRM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了IR的重要性, 但IRM工作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仍未形成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双赢局面, 投资者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因而双方的冲突与矛盾使得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信任度大幅度降低。由此, IRM工作的推进与完善仍任重道远。其中滞后的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我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对于IRM的概念形成不够完整, 尊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意识不强。多数上市公司是迫于法律压力实行的IRM, IRM的内在动力不足。

2.国内上市公司IRM内容少而且形式上单一化。主要是年报、中报、公告和路演等形式。

3.国内上市公司缺乏IRM专业人才, 大部分人还不知道IRM这一概念。在海外的中国公司股票价格不理想、企业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IRM人才缺乏。

4.国内上市公司IRM是单向的, 不同于成功模式下的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的IRM双向沟通机制, 几乎为按照法律法规而进行的强制性信息披露。

5.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发展中的市场, 投资品种数量过少、市场体系深化程度不高并缺乏弹性, IRM的产生、发展尚缺乏市场结构基础。

6.就目前来看, 中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以股权分割为主要特征的市场, 上市公司外部约束弱化, 普遍没有建立起符合“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机制, IRM更是缺乏产生、发展的制度基础, 市场机构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

虽然国内上市公司的IRM仍存在诸多问题, 但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不断规范、投资理念转变以及监管水平提高, 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 IRM将成为国内上市公司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与投资者及中介机构交流与沟通的有效管理工具, 并将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外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措施

与国内相比起来, 国外的IRM就相对完善, 其中包含的IRM内容要比中国多很多。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就有公司治理、董事会董事介绍、公司治理指引、公司审计宪章、公司头条新闻、投资者头条新闻、投资微软公司股票操作指南等国内不具有的内容, 从公司对外简介、报表到公司管理最后到公司媒体的新闻发布, 使得投资者得以更全面、准确的获取公司信息, 更令人信服。

1.国外上市公司依照股东的需要与现状来确定股东关系的目标, 具体表现有三:稳定现有的股东队伍, 使他们对于所投资的公司充满信心与希望并继续持有该公司股票, 甚至会在现有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资;创造有利投资者氛围, 既能激发现有投资者继续投资的欲望, 又能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提高股东对于本公司的关心和参与程度, 消除他们对于不了解所投资公司产品与服务的顾虑, 使其认识到公司的发展需要股东的参与, 同时企业的良好前景又是其利益所在。

2.通过制定股东关系政策来实现公司与股东之间的长足发展, 由于股东与所投资公司之间无法做到完全透明, 因而想要吸引更多的投资就要立足于做好股东关系计划, 其着眼点在于使得投资者看到公司具备发展潜力, 同时又具有井井有条的经营管理模式, 使得投资者相信该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具体做法包括在股东和公司之间具有更深刻的了解之后唤起股东的兴趣, 一方面建议股东购买或使用公司的产品从而相信公司并有意愿进行长期投资, 另一方面争取新的资本来源、增加新的投资者。

3.为使股东计划更有针对性就需要详细调查股东意见, 做到知晓他们的需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股东做到心中有数。这其中的分析研究既包括对投资者本身的, 也包括对投资信息的分析和研究, 以便制定好股东关系政策来进行投资建议。

4.通过确定股东特点来确定股东需要了解的信息。根据股东特点进行分类, 选择最佳的沟通方式, 再确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虽然股东的特点不同或者类型不同, 但他们所需要的大都是以财务信息为主, 确定是财务信息的哪一具体方面。通过以上两种方式的筛选从而达到好的沟通效果。

5.制定适宜的股东关系沟通计划, 其中的沟通既包括公司对于股东关于公司信息的传播, 又包括股东向公司提出的建议或者意见。类似股东会议等形式的双向、及时的信息沟通, 不仅能够使得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也使得公司的具体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解决。而在沟通之余, 国外公司仍注重公司与股东之间情感上的交流, 私人化的交往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因此更能在市场中保持优势地位。

四、国外上市公司对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的启示及改进建议

在国内IRM仍处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下, 虽然我国有海外上市公司作为先行者进行了IRM的实践与操作, 但是同国外实践已较为成熟的IRM系统作比对, 国内上市公司仍与其有很大差距, 其中值得国内上市公司借鉴和汲取的先进之处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培养上市公司正确认识IRM的意识, 深化国内上市公司对于IRM的理论研究。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起步晚, 杜宇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把握还略显稚嫩, 因此对于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必将有利于我国IRM的专题研究与创新, 并对国内IRM理论的系统化产生显著影响。

2.制定并实施正确、科学的IRM战略。作为公司一项战略性的管理工作, 会对公司的战略策划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公司的具体形式与内容、股东的参与程度和投资内容及数目进行战略决策, 不仅使得IRM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而且还能够提升上市公司在股东心目中的地位, 促使其保持伸直继续投资。

3.培养专业的IRM人才。一方面可以对公司所具有的的IRM人力资源进行培训, 引入国外上市公司先进的IRM理念或经验, 使其成为专业人才, 组成新的团队;另一方面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 设置相关专业, 提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IRM人员队伍, 成为公司优秀的后备力量, 为今后公司的IRM战略决策做准备。

4.以国外先进上市公司为榜样, 提升我国IRM水平。在先进的IRM理论指导下, 国内上市公司将强化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做到信息沟通的双向性。这将不仅促使投资者在关心上市公司动态的前提下理性投资, 而且有利于投资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与投资者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公司治理越来越备受重视。而投资者关系管理 (IRM)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引起国内外理论、实物界的关注。虽然国内的IRM有一些成功案例, 但由于历史及现实问题等原因与国外很多上市公司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由此本文在分析国内IRM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比对与国外IRM的差异, 为国内IRM的改进提出可行性建议, 以期提高国内的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投资者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理查德·B·希金斯.全球投资者最佳关系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36-149.

[2]刘胜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初探[J].改革与战略, 2005, 05:88-89.

[3]陈琳.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水利经济, 2007, 06:23-25+82.

[4]孙燕东.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03:19-20.

[5]唐国琼, 朱伟.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1:18-21.

国内外采煤技术比较分析 篇6

1.1 地质条件限制

我国井工开发矿山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体现为煤层埋藏深度大、构造和不安全因素多。综采生产工艺主要应用于开采条件较好的缓倾斜煤层中, 根据开采煤层厚度可分为厚煤层长壁综采工艺、薄及中厚煤层长壁综采工艺两种, 厚煤层长壁综采工艺又可分为倾斜分层综采工艺、大采高综采工艺和放顶煤综采工艺三种。因此应用综采工艺对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等资源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增加工作面的推进长度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工作面设备的搬家和缩短停产时间, 地质构造的出现是制约工作面推进长度重要因素, 而且已有工作面区段内出现预料外构造 (如断层、火成岩侵入等) 足以影响采煤机的正常推进时需要重新开切, 增加了工作面搬家次数和停产时间。瓦斯、水等威胁生产安全的因素也是制约综采工作面的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 如对高瓦斯矿井而言, 瓦斯涌出量随着开采轻度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工作面生产强度又受到瓦斯抽放力度和通风能力限制。

1.2 装备可靠性低

机组可靠程度是制约综采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国外一般采用美国或德国制造的设备, 可靠度高, 设备下井后整套综采机组在大修前能采完一个或几个采区。目前综采设备制造商已经生产出在第一次大修以前可连续回采1000万t以上煤炭的综采机组, 设备制造商生产的工作面输送机减速器和耦合器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国外设备的系统综合可靠度高, 采、装、运和支护设备综合开机率达90%以上。受机械制造和材料水平的限制, 我国生产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的大修周期一般为200万t, 因此大大限制了工作面布置和生产的连续程度。另外我国生产设备在采煤机截深、走行速度及刮板输送机运输能力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也有很大差距。我国生产效率较高的矿山也大多采用进口设备。近年来国外综采设备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2.1 刮板输送机:

久益采矿机械公司研究生产的矮断面刮板输送机链替代普通圆环链, 可在输送机上安装更大功率的电动机、减速器和耦合器, 大幅度提高输送机输送能力。该改造增加了输送机链的耐磨性能, 延长了输送机的检修、更换间隔;同时具有更高强度和刚性, 既改善了输送机运转性能, 又改善了输送机链弹性振荡、自动张紧和启动等性能。

1.2.2 采煤机:

采煤机的走行路程随着采煤区段宽度和推进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对采煤机的结构、牵引机构、行走机构、摇臂的性能和可靠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国外采煤机采用交流拖动装置, 牵引装置为带有锻造齿条的U-tra-track2000型牵引装置。采煤机已经实现自动化控制, 操作非常简单, 可实现记忆截煤和液压支架联动控制。

1.2.3 液压支架:

国外大型综采工作面一般使用宽液压支架, 可达1.9m。使用较宽的液压支架可减少工作面中的液压支架总数, 提高生产中移动液压支架的安全程度。如在400m宽的工作面中, 使用支架中心距为2.05m的液压支架比使用1.75m的液压支架少32架;宽液压支架使用的液压阀、液压胶管、液压千斤顶控制装置的数量少, 因此使用宽液压支架的工作面总投资可减少5%。

1.3 搬家占用时间长

在煤矿生产中, 机械化综采工作面的搬迁工作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产环节。综采工作面设备多, 体积大, 一个用重型支架装备的工作面装备总重一般在1800t-3000t。我国传统的综采工作面搬迁, 从设备的拆除、运输, 到新工作面的设备安装, 通常需要35-45天, 严重影响矿井的产量提高和矿井均衡生产, 有时甚至由于搬家时间太长不得不增加工作面数量以保证矿井生产的连续性, 因此制约了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如果工作面每年搬家一次则每年有约10%的时间停产;如果采用另一套设备备用资源浪费严重, 不利于矿山生产的集约化。美国高产高效矿井多用单工作面生产, 没有备用工作面和备用设备, 工作面采完后停采搬迁, 搬迁时三班作业。工作面长度、设备数量不同, 所消耗的劳动量及时间各异。比如, 玛奇卡矿搬运190节支架及采煤机、输送机、转载机、移动变电站和泵站共用12d;岛溪6号矿搬运148节支架和所有其它综采设备共用7d;二十英里矿搬运128节支架和所有其它设备只用5.5d, 总用工220个。由此看出美国综采工作面搬家用工一般在10天左右。国内不少矿山也针对具体条件进行了综采工作面快速搬迁研究, 但一般也需2-3周才能完成, 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1.4 人员效率低

虽然我国有部分综采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单位工效超过500t/工, 如神华集团部分矿山, 但是多数综采面的生产效率远低于国外矿山。至2000年我国年产百万吨以上的综采队中放顶煤综采队产量占总产量的42.4%, 平均效率为114.7t/工;大采高综采队产量占21.6%, 平均效率为259.3t/工;薄及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产量占36.2%, 平均功效57.6t/工。我国综采工作面班组生产人员一般为25~40人, 甚至更多, 综采队人数一般在150人以上;而国外月产30万吨t以上的工作面生产班一般为7~9人, 全队在籍人数30~40人, 工作面效率高达300~400 t/工。因此工作面人员数量多是制约功效提高的主要因素。

2 结论

采煤工作面是矿井生产的核心, 其技术水平、单产水平的高低决定矿井的技术面貌、产量和效率。我国综采工艺的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受资源条件、国内材料工业和机械制

造水平的制约, 综采工作面区段规格小, 系统可靠度低, 设备连续工作时间短;

2.2 由于管理水平和辅助系统可靠性的限制, 工作面作业人员多, 单位工效低。

因此, 我国目前在管理、装备、培训等许多方面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对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精力, 真正能全面负责班组的生产、组织、管理、技术, 推广使用连续采煤机和掘锚联合机组加快掘进和采煤面推进速度, 加强适合我国综采设备的研发力度, 真正走一条高产高效集约化生产和发展的道路。

摘要: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应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已在大中型矿井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形成了一批单产、效率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综采队。至2000年全国重点煤矿综采工作面平均单产达82.24万t/a, 其中年产超百万吨的综采队有78个, 最高年产量达803.4万t。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综采工作面在技术水平、单产水平及安全性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国内,国外,煤矿,综采工艺,工作面,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屠世浩.长壁综采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10:1-12.[1]屠世浩.长壁综采系统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10:1-12.

[2]汪建立, 林在康.加长综采工作面开采经济技术浅析[J].煤矿开采, 2005 (6) :12-15.[2]汪建立, 林在康.加长综采工作面开采经济技术浅析[J].煤矿开采, 2005 (6) :12-15.

[3]汪建立.提高综采工作面产量的途径[J].煤炭技术, 2005 (05) :52-56.[3]汪建立.提高综采工作面产量的途径[J].煤炭技术, 2005 (05) :52-56.

[4]张宝明, 徐永圻, 陈炎光.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90-93.[4]张宝明, 徐永圻, 陈炎光.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90-93.

[5]耿兆瑞.美国煤矿长壁综采生产技术发展述评 (一) ~ (四) [J].煤, 1996:2-5.[5]耿兆瑞.美国煤矿长壁综采生产技术发展述评 (一) ~ (四) [J].煤, 1996:2-5.

[6]刘志毅.综采工作面搬迁方法的改进[J].山西煤炭, 1999.9 (4) :67-69.[6]刘志毅.综采工作面搬迁方法的改进[J].山西煤炭, 1999.9 (4) :67-69.

[7]刘景林.特厚煤层倾斜分层采煤方法煤柱回收利用的探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4, (2) .[7]刘景林.特厚煤层倾斜分层采煤方法煤柱回收利用的探讨[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4, (2) .

国内外压型钢板比较初探 篇7

关键词:压型钢板,原材料,使用寿命,计算方法

0 前言

压型钢板起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镀锌瓦楞铁板,在最初的100多年里,由于产量低,加工性能差,限制了它在建筑领域中的推广。20世纪30年代连续镀锌法及有关设备的出现,大规模的工业性生产已成为可能,此时出现的波型和肋型成为最早的雏型使用至今。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和建设工程对建筑用薄钢板的需求骤增,连续轧制线不断建成投产,镀层工艺和涂料的改革创新日益增多,终于促使压型钢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用范围从屋面、外墙扩展到楼板,从单纯作为围护材料发展为组合结构中的主要承重部件,从金属镀层发展为有机涂层,从单纯涂覆发展为多层复合,进而发展为金属夹心板。

压型钢板具有以下优点:(1)节约材料,降低造价。以压型钢板屋面与预应力混凝土板屋面作对比,仅屋盖系统前者比后者用钢量可节省5 kg/m2以上,若计算柱子和基础的用钢和混凝土用量就节省更多;(2)节约劳动工日和运输安装量,建设速度加快。与钢筋混凝土屋面相比,压型钢板屋面省工达30%以上,而且钢结构及屋面可以整体吊装,速度快。

压型钢板目前在国内外建筑领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外压型钢板存在一定差异,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1 国内外压型钢板对比

1.1 压型钢板的原材料对比

屋面压型钢板的原材料即是通常所说的彩钢板,是指由具有保护性和装饰性的有机涂料或薄膜连续涂覆于钢板表面而制成的预涂层冶金产品,国际上统称为预涂层卷板[1]。目前,国际上建筑用彩钢板的基板主要有以下几类:热镀锌钢板、热镀锌合金钢板、热镀铝钢板、热镀锌铝合金钢板、热镀铝锌合金钢板和电镀锌钢板。其中热镀铝锌合金钢板是一种含55%Al、1.5%Si、43.5%Zn合金的热浸镀层钢板产品,是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的高耐蚀镀层的新产品,由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开发。现有镀层质量按ASTM A792定为AZ150(150 g/m2)。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上最常见的主要有热镀锌钢板和热镀铝锌合金钢板。我国现在可以自行生产的镀层钢板只有4种,即热镀锌板、热镀锌合金板、热镀铝板和电镀锌板。其情况见表1。镀铝锌钢板需全部进口,部分镀锌板也由国外进口。彩涂板基板的强度指标主要指未压型卷板的强度指标,各国彩钢板的基材不尽相同,其强度在210~550 MPa,我国彩涂板一般参照宝钢标准Q/BQB 440—2002《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目前我国的彩涂板基板强度主要有280 MPa和345MPa。而在德国DIN标准及澳大利亚AS标准中,尚规定了220 MPa级钢及250 MPa级钢,甚至550 MPa级钢均可用作基板。

注:(1)平均镀层质量为17.6 g/m2,锌层厚度2.5μm。

1.2 彩板的使用寿命

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彩板使用寿命作出统一的界定,而且由于实验的条件、实际工程状况都有所差异,因此,对于使用寿命概念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些专家从我国现实的经济状况和对建筑业彩板应用的使用寿命的一般理解与要求出发,把使用寿命大体归纳为3类:

(1)装饰性使用寿命。是指彩板表面出现褪色、粉化、龟裂等缺陷,影响建筑物的形象和审美性的使用时间。这个时间一般是彩板生产厂认可的质量保证寿命,如表2所示。

(2)第一次翻修以前的使用寿命。其指彩板表面出现大部分脱层、锈斑等缺陷,影响彩板的基板进一步腐蚀从而需进行修涂的时间,该使用寿命一般要长于装饰性使用寿命。

(3)极限使用寿命。其指彩板不经翻修长期使用,直至出现严重腐蚀而报废的使用寿命。目前,正常使用工况下,我国还没有达到极限使用寿命的工况实例,国内一般认为可达到40~50年。国外有资料表明,彩板的极限使用寿命可达100年。

1.3 国内外板型介绍

GBJ 18—8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推荐了28种不同型号的压型钢板板型。GB/T 12755—71《建筑用压型钢板》主要对承重的压型钢板作了理论规定,但从工程实践看,各压型板厂对屋面板及墙面板的产品品种开发上,已大大超出了上述规定的范围,在满足板型断截面机械性能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板型的美观性。建筑市场上常见的压型钢板板型按板肋的情况划分大体有以下几类:

1.3.1 国内板型

(1)波浪肋板型。这种板型通常称瓦楞板,最早是模仿瓦楞铁制成的,现在已基本淘汰。

(2)等高肋板型。该板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板型之一。中肋型板在沿海地区抗台风的轻钢结构建筑中应用最广,因为其强度、质量和价格比最佳。而低肋型板因其成材率高、外型美观,但强度不高,常用在屋面做下层板。

(3)一高一低肋板型。这类板型目前在国外使用最多,国内已逐渐大面积使用。

(4)一高二低肋板型。这类板型是由于板材侧向连接方式的不断开发而出现的,该板型外型美观、强度较高,目前国内已大面积推广。

(5)豪华肋板型。豪华肋板型目前在国外应用的也较少,国内还没有过工程实例,一般只是特殊的、要求外型美观的建筑方选择此种板型。

(6)闭口型。闭口型压型钢板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型压型钢板,它主要用作组合楼板的一部分,其抗火性能比较优越。

1.3.2 国外板型

第一代:简单的波纹板,跨度3~6 m,波高20~95 mm,断面成V形(无纵向加劲肋)。

第二代:带纵向加劲肋,跨度4~8 m,波高50~120 mm。

第三代:双向加肋盒式压型钢板,跨度8~12 m,肋高达210 mm。

1.4 国外压型钢板的专用板型

美国联合钢板公司(UNITED STEEL DECK,INC.)通过调整压型钢板的板型及连接构造,针对楼板及屋面板还推出了隔声、防火等优越性能的专用板型。其通过在压型钢板腹板开孔,在压型钢板肋中嵌入吸音棉毡、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泡沫混凝土、泡沫塑料等材料来提高楼板及屋面板的隔声、防火性能。

2 国内外计算方法比较

压型钢板由于板件的薄膜效应,只要构件整体不发生破坏,板件局部屈曲并不会使构件承载能力丧失,且它还具有屈曲后强度。压型钢板的设计不仅允许板件出现局部屈曲,而且还可以利用板件屈曲后强度。设计中通常采用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即有效截面法。所谓有效截面是指在构件整体承载能力计算中,取用部分有效截面代替原构件截面以考虑截面板件出现局部屈曲对整体构件刚度削弱影响,在压力作用下,由于截面板件已出现局部屈曲,板件截面上应力发生重新分布,有效截面法假定由部分有效截面承受外力,构件的整体承载力计算时取截面的有效部分计算,只要有效截面取得正确合理,即可确定构件的整体承载能力。因此,如何确定有效截面成为压型钢板设计的关键。

YBJ 216—1988《压型金属板设计施工规程》规程中对受压板件有效宽度的计算做出了相关规定并给出了计算公式,而在2003年开始实施G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给出了不同于规程的有效宽度计算公式并新引入了板组约束系数k1。作为在冷弯薄壁型钢领域研究较早的美国,AISI规范[2]也提出了有效宽度计算的统一法则(unified approach)。我国GB 50018—2002中的计算公式参照欧美规范,但新引入了板组约束系数k1,其合理性及精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不计k1的影响,我国规程较美国AISI规范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三者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如计入板组约束系数k1的影响,则计算结果与美国规范相差较大。

3 典型压型钢板工程

自压型钢板问世以来,在国内得到了大量的工程应用[3,4,5,6](见表3)。

4 结论和展望

近些年来轻钢结构在我国得到空前发展,也出台了很多相关规范和标准,为轻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现有的软件无法同时完成主结构、次结构、排版、附件配置、材料统计等设计与构造工作。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相对落后,缺乏精通专业的技术人员。

解决现有的问题首先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相关部门联合设计和施工企业在充分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和规范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相关专业规范和标准;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技术经验交流,形成轻钢结构的技术机构行业团体,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严格加工制作及质量管理,规范企业质量行为,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其技术水平。

初期试验性压型钢板比较简单,适用于工业厂房或仓库,主要用作结构围护防止风雨侵蚀,美观居于次要地位。随着压型钢板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除工业建筑外,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也大量应用,使用彩色钢板对审美观点也有较高要求,因此压型钢板的色彩和线条美观要求将日益突出。此外,彩色压型钢板将大量应用于汽车和轮船的舱板,集装箱、家用电器如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家具、办公用桌、柜等。多高层钢结构建筑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压型钢板做组合楼板或模板,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需要生产厂家和科研人员配合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柴昶.关于彩涂压型钢板构件设计中的选材问题[J].钢结构,2002(6):24-28.

[2]ASTM A653M Grade D[S].

[3]陈守辉,杨凌云,李泽谦.广州合银广场地下室顶板压型钢板楼面综合施工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1999(4):75-76.

[4]罗灿.广州新机场航站楼钢结构箱形压型钢板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3(5):7-9.

[5]姚晋华.名盛广场工程压型钢板综合施工技术[J].广东建材,2008(10):60-62.

国内外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篇8

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经济落后已经不单单是技术的落后了, 管理思想的落后才是制约我国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 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春天。回顾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会发现我们也创造了许多灿烂的企业文化, 而这也成为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文章中首先分析企业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接着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构建面临的困境, 最后对我国企业文化的规划建设提出了策略。

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保障自身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要不断建设自身的现代企业文化。而我国企业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重要任务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如何构建恰当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营者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十八大后, 整个中国进入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政府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如今, 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 单一的解决思路已经无法解决企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否能够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同时, 清晰地凸现自己的核心价值, 能否真正运用企业文化使企业发展壮大, 这些将成为中国企业未来发展必然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第一, “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整天打着“顾客至上、以人为本、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文化口号, 但却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实际是没有企业文化。

第二, 企业文化冲突不统一。“不同的员工群体各怀心态, 一个台上N个调”, 所谓企业文化, 是一家企业统一的文化基调, 所有的员工都应当奉此为基本信条。然而理想虽好, 可是难以做到。

第三, 文化高调高却不实。标语牌、企业报、公告栏、员工手册等等, 哪里都有企业文化口号, 但别忘了“因为显而易见所以视而不见”。

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长期、稳定发展, 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分析, 找到存在的问题, 构建创新的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其经过深入的研究, 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不小的成绩, 但众说纷纭, 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 意见不一, 如表1所示。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积累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 这种文化具有企业自身的特点;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壮大中创造出的一些观念和准则, 例如企业的经营宗旨、道德准则和价值习惯。

企业文化在某一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在文化整合上促进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吸收。企业文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它不是单一的利润、知识修养, 更不是人际关系, 而是人们对利润的心理, 它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态度, 还有为人处事的经营哲学。总之, 企业文化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到企业中的一种活动, 它是企业的灵魂。

由此看出, 企业文化没有一个真正的理论定义, 但根据上面的各种理论研究, 还有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实践应用, 因此可以把企业文化简单地总结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尤其是指精神层面的财富, 即那些被绝大多数员工接受、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简单地讲,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愿景、使命, 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如图1所示。

2.2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1) 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80年代初, 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 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 如表2所示。

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 使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组织文化的重要性, 并以此为基础, 来塑造企业的文化形象。到九十年代, 企业文化的理论性著作已经在我国形成较大的规模, 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论文和期刊已经出现在各大网站和报纸上, 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各种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著作,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的相继出版, 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整个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高速时代, 也由此开展了不同走向的企业文化研究, 如图2所示。

(2) 国内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企业文化”一词, 从1984年陆续见诸于我国报刊杂志, 其中多数文章只是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进行极其简单的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 到80年代末企业文化的学习热潮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这种学习浪潮不仅涉及到经济界, 那些主攻传统文化、心理学和工理学的各类人士, 也在不断地学习企业文化的知识, 他们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多方面发展。此外, 除了民间以及各级企业之外, 中央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鼓励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有些已经建成“企业文化研究院”, 里面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 许多成功的企业文化研究成果已经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采纳。

2004年7月, 国务院国资委在大庆召开了首次“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 讨论修改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目的是让各级干部员工深入学习企业文化知识, 努力建设好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3月26日, 国资委下发了62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要求科学的定义企业文化的内涵, 并真正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企业管理中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伴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企业文化实践的应用, 文化组织的不断建立, 还有企业文化教育的不断开展, 我国的企业文化宣传与应用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率先做出表率, 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 并且获得了成功, 例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等, 无不是企业文化研究的典范, 它们把企业文化的实践和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到了极致, 不仅自己取得了成功, 还极大鼓舞了国内其他同行业建设企业文化的信心, 促进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同样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既有西方先进文化的“入侵”和不断冲击, 也有我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冲刷, 我国的企业文化发展道路还很长远, 潜力巨大。

对我国企业来说,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综合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员工的利益、外部竞争的挑战等, 将这些具体措施跟企业文化的建设真正融合起来,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长久不衰。

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缓慢, 如图3所示。

3 企业文化的重要时代性

任何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 要获得较好的前景预期或取得不凡的成就, 必须有深层次、相对恒定的推动力, 这个推动力, 可以称之为价值观。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价值观, 是企业的精神追求,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我国的企业和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的企业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全球化的进程, 不但要面临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 还要经历全球化经济和网络时代的不断“压榨”, 中国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如履薄冰”, 在这样的形势下, 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建设已成为企业发展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 走新兴企业文化之路,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企业文化的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寻找和探索, 在自身的研究基础上去不断分析问题, 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研究出真正适合我国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长期、稳定发展, 是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 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并被绝大部分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但从世界范围看, 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各抒己见, 对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也很难形成单一的方法路径, 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有它的特殊性和自身独特的规律, 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如何建设属于自己企业独特的先进文化, 从而引领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这是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认真探索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祝慧烨.企业文化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1-25.

[2]蓝海林.企业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11.44-47.

[3]方光罗.企业文化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58-96.

[4]定雄武.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08-17.

[5]赵琼.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 2011.55-63.

[6]王超逸.中外企业文化理念大全[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18-33.

上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下一篇:变化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