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修辞

2024-06-22

英汉修辞(精选十篇)

英汉修辞 篇1

广告语言是商业语言, 同时也是艺术性语言。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其简洁明快、新奇生动、有感染力, 从而为广告的商业功能服务。

2 英汉广告修辞手法

广告有“半文学体”之称, 因此, 广告中常使用修辞手段。

2.1 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 把一种商品以另一种形象表达出其内涵, 语言更生动, 易于理解和接受;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美好的印象, 以激发其购买欲。

(1) A perfume with a fragrance as beautiful and lingering as only 4000flowers can be. (香水广告)

(2) 歌诗达邮轮——移动海上的国际会议中心。 (旅游)

2.2 双关:

(1) Her movements tell a story for which no language has words. (ROLEX)

(2) 更多直飞航班, 带您轻松遨游广阔商务天地。 (航空)

例 (1) 引自一位女芭蕾舞蹈家的话“Ballet is not only about technique, but it is the way you move that tells the story.”其中, “her movement”一语双关, 既指舞蹈家的优美舞步, 又指劳力士手表的表针转动, 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戴劳力士手表是一种美的享受。例 (2) “遨游”一词颇具神韵, 既指代飞机在空中飞行, 又让人联想到乘客乘美联航东风在商界游刃有余, 潇洒自如, 极具吸引力。

2.3 重复:

(1) The luxury car that treats life like the greatest luxury of all. (Volvo)

(2) 精准, 是当他人边踢边祈祷, 你让球从脚下乖乖出发。精准, 是当他人盲目传球, 你让它自如穿梭, 冲破层层防线。精准, 就是要球去你指定的地方。精准, 就是T90 LASER (NIKE)

重复用同一句式使广告语更有节奏感, 听起来悦耳, 容易被人记住与传播。在 (1) 这则轿车的广告, 不仅重复使用luxury, 而且分别使用luxury两种词性:形容词“华贵的”形容车, 名词“奢华”形容生活。 (2) 反复强调“精准”, 给出“精准”的定义, 又形象的突出了运动鞋的优良功效, 给消费者深刻印象。

2.4 排比结构在广告中应用也频繁。排比修辞手法可使广告显得, 语气连贯, 语意顺畅, 情感盎然。

(1) Closer to the reader, closer to life, closer to reality—the choice (Shanghai Daily)

(2) 鼾声停了, 睡得香了, 老婆笑了! (鼾停广告, )

2.5 对偶:

对偶即对对子。它要求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同、内容对称。对偶句整齐美观, 有节奏感, 如:

1 Fire grilled, Flavor filled. (饮食广告)

2国风:玉树国风, 一个时代的领衔艺术;旗颂:仁者颂人, 一部终极的人本哲学。 (红旗轿车)

2.6 夸张:

夸张更能起到渲染的功效,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

(1) The richest, freshest, Irishest taste in all the world. (甜酒广告)

(2) Think of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tylish hotels…elegant villas, excellent food, immaculate service.And all set aside the bluest sea, under the clearest sky. (旅游)

例 (1) 中三个最高级形容词richest, freshest, 和Irishest把这种甜酒的优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容易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7 押韵:

押韵有押头和押尾韵, 能使广告节奏明快优美容易被人记住。头韵 (Alliteration) 在英文广告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头韵法即在一组字或韵律诗中, 第一个字母或发音的重复。

3 结语

通过对主要英汉修辞手法的对比分析, 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特点、用法及功能, 也利于我们进行广告翻译。这对提高广告的质量, 发挥和完成其功能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英汉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透视了其语体功能特点。

关键词:广告,修辞,功能

参考文献

[1]林立、董启明:《英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华英、马永堂:《英文广告阅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李大志:《商务英语言语修辞艺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英汉数词虚指及其修辞效应对比研究 篇2

英汉数词虚指及其修辞效应对比研究

在荚汉语言中,某些数词往往不表示字面上具体数字的实指概念,而表示一种虚指意义.虚指现象在某些汉语成语和英语数词习语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大量英汉实际语料对英汉数词虚指的`意义及修辞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

作 者:杨彬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数词   虚指   文化含义   修辞效应  

英汉对比修辞与二语写作教学 篇3

【关键词】英汉对比修辞 二语写作 文化思维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能力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技能,能准确的反映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但英文写作并非好的语法词汇知识即可,它还涉及到文化、思维、逻辑、篇章模式等因素,因此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经常能够读到虽无大的语法用词问题,但汉语味道十足的文章。

对比修辞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组织部分,Kaplan在1966年就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写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比修辞是英语作为外语的作文与其作为母语的作文间的差异从跨语言、跨文化角度进行对比的一个术语。英汉对比修辞是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的选择以及篇章結构方面存在的文化共性与差异的对比研究。这种对比“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和词汇,而且可以掌握句子以上层面的意义和结构”。将英汉对比修辞理论运用在二语写作教学中不仅具有意义,而且能启发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汉英写作的不同,从最初有意识的避免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到无意识的实现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自觉转换。

二、英汉对比修辞运用在二语写作中的研究

1.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在表达同一事物时用词的差异非常显著,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英语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只要不影响理解,尽可能的在文章中追求词语的变化。相比于英文文章,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率大大高于英文。其原因可能与民族习惯心里有关,英美人喜欢追求变化,汉民族有守旧求稳倾向;此外就语言本身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相关句子间不是靠连词或代词等语言手段,而主要是靠内在意思来衔接连贯,因此词语的简单重复使句子更易懂。

英汉写作中的句式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汉语的句子界限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上的限制,可以一句接一句,无限制的扩展下去。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竹竿式结构,而英语则不同,英语中丰富的关系词、介词、分词把各种附加成分串起来挂在主句上,这种差异造成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句子结构单一、逻辑结构松散。

2.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主要侧重于英汉写作篇章结构的差别研究。

英语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话题和观点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通过举例事实进行论证;汉语语篇多采用归纳型语篇模式,及先介绍问题,再说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文中主题句和段落中心句的表述。 汉语属于读者负责的语言,即作者的任务是引导读者从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思考推测出作者的观点;英语作为作者负责的语言,作者有责任明确交代出观点和思想。因此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倾向于暗示或者让读者从文章的言辞中自己推测出观点的模式。在这种语篇差异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英语习作常被认为主题不明确,观点不清晰。该差异主要是由于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趋向模糊和朦胧,而西方文化则趋向准确和具体。

三、英汉对比修辞理论对二语写作教学的指导

Kaplan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是最大的障碍,他从教学需要出发展开对比修辞研究,希望能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语言文化修辞结构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影响二语写作的语言修辞因素。英汉对比修辞对二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作为二语写作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学生习作中的某些错误不是单纯由语言知识欠缺造成的,并非偶然或粗心造成,其根源英汉文化的修辞差异。因此二语写作教师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熟悉其修辞差异和背后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讲授差异,加强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有意的调动差异意识,避免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2.鼓励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3.英语写作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引入和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例如语言迁移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等。以便能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了解如何对待和克服这类错误。同时在教学中搜集学生例文中与此类相关的表达和材料,进行英汉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并加以修改。从而渐渐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aplan,Robert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

[2]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韩瑾.基于对比修辞的大学英语写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林大津.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浅析英汉谚语来源及其修辞特点 篇4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谚语, 在语言中则扮演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是文学宝库中绚丽多彩的瑰宝, 凝聚着人生的经验, 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了解和学习谚语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加深对英语国家社会风貌及历史的认识, 这对于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者及英语学习者大有好处。

二、英汉谚语的来源

从文化的角度看,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象征, 它被留传下来并被人们熟记于心, 因此, 其来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

1. 来自于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人生道理、常识、经验教训等。如:

(1)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晒草趁天好, 行事见良机。

(2)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not make him drink.

带马到河边容易, 逼马饮水难。/牛不喝水强摁头。

(2) A great ship asked deep water.

大船要走深水。

(4)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You reap what you sow.

(5)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Don’t leave the house in the morning glow;but go for a long journey in the evening glow.

(6) 水没庄稼, 来岁饥荒;雪覆农田, 面包在望。

Under water, famine;under snow, bread.

以上所列谚语皆反映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经验的方方面面, 像农业、畜牧业、自然、气候、自然等, 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劳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2. 文学作品、神话寓言、宗教信仰、故事典籍等经典著作中流传下来的一些格言、名录等也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如:

(1)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Pope, Essay in Criticism)

一知半解是件危险的事情。

(2)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 (Shakespeare, Hamlet)

借出你的钱, 失掉你的朋友。

(3)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Milton, Paradise Regained)

从小看大, 三岁看老。

(4) Out of the overflow of the heart the mouth speaks. (Matthew)

口里所言的是心里所有的。

(5) 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 (Genesis)

篱矮有人跨, 心软有人欺。

(6) 三思而后行。 (孔子, 《论语》)

Look before you leap.

(7)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罗贯中, 《三国演义》)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8)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吴承恩, 《西游记》)

A man is known by the company he keeps.

(9)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汉·王充《论衡·道虚》)

When a man is in power, all his followers like chickens and dogs are in favor.

以上谚语均来自中外为读者广为流传、诵读的文学作品、经典著作, 它们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句子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各国的民族思想、宗教文化等特点, 丰富多彩, 形象生动, 富有哲理性, 寓意深远。了解这些谚语对于英语学习者及文学爱好者来说不无好处。

三、英汉谚语中的修辞特点

英汉谚语简短精练, 生动形象, 用极少的词表达丰富的意思, 且读起来韵律感强, 朗朗上口, 容易理解, 便于记忆, 而这些与修辞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很多谚语在选词和语言表达上, 使用了丰富且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使其更加有感染力, 别具一格。以下笔者将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来分析修辞在英汉谚语中的体现。

1. 语音特点 (on Phonetic Level)

谚语, 作为语言的精华, 它在语音的组成部分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给读者和听者一种语音铿锵、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享受, 最主要体现在押韵上。

(1) 押头韵 (Alliteration)

(1)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

善言是银, 沉默是金。

(2) Want of wit is worse than want of wealth.

无知比贫穷更不幸。

(3) Money makes the mare to go.

有钱能使马蹄忙。

以上所列的句子当中用到了押头韵的修辞手法, 是英语修辞当中常用的一种, 头韵的运用增强了音乐效果和重要的强调作用。当然, 在汉语当中虽然没有“押头韵”, 但却有一个谚语中两个子句第一个词相同的情况, 譬如:

(1) 学好千日不足, 学坏一天有余。

A evil lesson is soon learned.

(2)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The finger that touches rouge will be red.

(3) 不经一事, 不长一智。

Every failure one meets with adds to one’s experience.

(2) 押尾韵 (Rhyme)

除上面提到的较有特点的押头韵之外, 英汉谚语中还大量使用尾韵, 读起来节奏有力, 美妙动听, 增加了语言的艺术美。如:

(1) Great boast, small roast.

说大话者必少行动。

(2) No root, no fruit.

没有根, 就没有果。

(3)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睡前一苹果, 疾病不找我。

(4)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No man is his craft’s master the first day.

(5) 工具好, 用力少。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6) 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tain.

(7) 活到老学到老。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2. 词汇特点 (on Lexical Level)

为了表现出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意味深长, 英汉谚语当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重复、反语、夸张、矛盾等修辞手法。

(1) 明喻 (Simile)

(1) Time tries friends as fire tries gold.

时间考验朋友犹如烈火考验黄金。

(2)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

(3) 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

读书应如蜂采蜜。

(4) 远亲不如近邻

A remote kinsfolk is not as good as a near neighbor.

(5)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One day apart seems like three years.

以上所列谚语中用到的比喻词是like, as, 即对本体和喻体进行比较, 使得句子更加生动, 易于理解。

(2) 暗喻 (Metaphor)

暗喻的使用, 将两个具有相似特征但不同类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不用比喻词, 体现出这两类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使得语句寓意深刻, 引人深思。

(1) Industry is fortune’s right hand, and frugality her left.

勤勉是幸运的右手, 节俭是幸运的左手。

(2) Books are ships that pass through the vast sea of time.

书是驶进时间大海的船只。

(3) Books are spectacles to read nature.

书是了解自然的眼镜。

(4) 一寸光阴一寸金。

Time is money.

(3) 转喻 (Metonymy)

在谚语中, 转喻也被普遍使用, 即将一种事物替代另一与之相连的事物, 简单明了地揭示出某种深奥的哲理, 给人联想的空间, 意义深刻, 回味无穷。

(1) A good heart cannot lie.

老实人不会撒谎。

(2) Good hand, good hire.

手艺好, 工钱高。

(3) 情人眼里出西施。

Love is blind.

(4)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An old steed in the stable still aspires gallop a thousand li.

很明显, 上面英语谚语例句中的good heart, good hand, 分别替代老实人和有手艺的人。在汉语谚语中, “老骥”, “千里”和“西施”则各自象征着“老人”、“远大志向”和“美女”。

(4) 重复 (Repetition)

重复主要指在一个句子里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或短语从而表达一种强烈的感受和表现句子的明朗和平衡。

(1) Easy come, 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2) 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在以上两谚语中, “Easy”、“瓜”和“豆”的重复强调了任何轻易获得的东西也会轻易失去, 告诉人们有所播种就一定有所收获的道理。

(5) 拟人 (Personification)

英汉谚语中有很多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即将人比作无生命的东西, 或将无生命的东西比作人, 使得谚语中所包含的抽象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表达力。

(1)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3)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6) 反语 (Irony)

反语是一种通过表达相反的意思来使言论更有力的表达手段。这一类的谚语通常都含有讽刺的意思, 看起来是在高度赞扬什么, 而事实上是在谴责它。例如:

(1) Every ass likes to hear himself bray.

驴都爱听自己叫。

这句谚语中反语的用法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愚蠢的人总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滔滔不绝。

(2) A new official is vigorous only for a span.

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句谚语已被很多人熟悉, 用来讽刺在工作中缺少毅力的人。

(7) 夸张 (Hyperbole)

夸张的用法即夸大了事实本身, 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效果, 但其是基于客观事实, 事物的本质特点来夸张, 因此, 并不会让人觉得是错的或者是荒谬, 相反会更加具有象征性, 更加逼真。譬如:

(1) London streets are paved with gold.

伦敦的街道是用金子铺成的。

世界上当然没有用金子铺成的路, 很明显这种夸张的表达手法暗示了伦敦是一个人们能够轻松创造财富的地方。

(2) The utmost sincerity can influence even metal and stone.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世界上当然也没有完全的真心能感动石头的心, 这句谚语同样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暗示了真心的力量是巨大。

(8) 矛盾 (Paradox)

表面上, 这种表达自相矛盾, 不符逻辑, 而实际上内涵深刻, 有一定的道理, 表达生动有力, 更加含蓄。

(1) Love is a sweet torment.

爱情是一种甜蜜的折磨。

“sweet”和“torment”, 两个相反的词, 在此句中结合在一起使用, 表明了爱情的苦与甜。

(2) Clever all one’s life but stupid this once.

聪明一世, 糊涂一时。

“聪明”和“糊涂”两个词放在一起, 这句汉语谚语暗示了一个聪明的人有的时候可能也会犯错。

3. 句法特点 (on Syntactic Level)

这里主要是指排偶和设问这两句句式上的修辞在谚语中的体现。

(1) 排偶 (Parallelism)

A lazy youth, a lousy age.

少时懒惰老来穷。

这句谚语生动地将“lazy youth”和“lousy age”进行对比, 表明了人们年轻时应该努力勤奋, 否则以后会成为叫花子, 会受穷。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谚语相信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 “虚心”和“骄傲”, 进步与落后, 通过对比, 它表明了虚心就能有所获, 而骄傲则会导致失败。

(2) 设问 (Rhetorical Question)

在设问句中, 说话者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观点, 却故意地提出一个问题, 并不期待从读者那里得到什么答案, 该修辞手法的运用比一般的陈述句更加强烈, 表达更生动、更有力。请看以下句子。

(1) 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

花豹岂能改变身上的斑纹?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 花豹绝对不可能改变身上的斑纹, 而人们也无法改变他的本质。

(2) Beings are not saints, how can men be free from faults?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很明显, 这句谚语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 所有人都会犯错的。

四、结语

从以上所列英汉谚语可以看出, 英汉谚语不仅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 而且是文化的象征, 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点, 丰富了语言。这些谚语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 韵味十足, 而且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等。而修辞在谚语中的运用则使得谚语言简意赅, 生动形象, 寓意深刻, 更加体现了谚语的语言美、艺术美。学习谚语对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等都有帮助, 还可以帮我们更深地体会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美。在英语教学中, 运用谚语则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做到语言与文化的统一, 让学习者更有兴趣, 学得更有效率。

摘要:谚语, 作为社会文化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征。谚语的运用使得语言更加精练、生动。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简单分析谚语的主要起源和修辞在谚语中的运用。

关键词:英汉谚语,来源,修辞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毓彪.英语谚语的分类与翻译.成都教育学院学报[J], 2005.6.

[3]崔鸣秋, 王世智.中英谚语合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4]晓林.常用英文谚语[M].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0.

[5]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英汉修辞 篇5

关键词:英语;汉语;暮声;Onomatopoeia;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51-01

一、引言

英汉修辞格分属不同的语言模式下, 英语属印欧语系, 汉语属汉藏语系, 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有些英语中存在修辞手法,在汉语中没有,而在汉语中的一些常用的音韵修辞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能与之相对应的。较之于汉语,英语音韵辞格有Onomatopoeia, Pun, Alliteration,Assonance, Rhyme等。同时较之于英语,汉语的音韵修辞方法较为丰富,有谐音双关、双声、叠韵、平仄、叠音、儿化、轻声等都是汉语语音修辞的方法。但是两者同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有相通的修辞手法,本文着重分析摹声与Onomatopoeia这两种英汉音韵修辞的异同。

二、摹声与Onomatopoeia

所谓摹声就是把耳朵所听到的如实描述下来,以语音形式对声音进行直接模拟,这种修辞手法就是通过模拟自然声音来传达感情。在汉语中,这叫做摹声,在英语中叫做Onomatopoeia。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很多的专门用来模拟声音的象声词,以增强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见其形。

1、摹声

在汉语中有不少模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例子。汉语拟声词:嗷 呼 啪 嘭 唧 呼啦 喀嚓 啪嗒 扑通 噗咚 丁冬 咕咚 轰隆 呼呼 喃喃 嗷嗷 哗哗 咚咚 嗡嗡 噗噗 哗啦啦 叽叽喳 轰隆隆 咯噔咯噔 嘀嗒嘀嗒 叮铃叮铃等。在句子中例如:

(1)呜,呜,呜……汽笛叫声突然从那边远远的河身的弯曲地方传了来。(茅盾《春蚕》)。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杜甫《兵车行》 )

“呜呜呜”以及辚辚,萧萧的使用把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唤起读者对彼情彼景的联想。再例如在《木兰辞》 中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用 “唧唧” 来模拟织布的声音,“溅溅”和“啾啾”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与战况, 使人如临其境。

2、Onomatopoeia

英语拟声词:Howl (狼嗥) buzz (蜜蜂嗡嗡) barks(汪汪) hiss(蛇,嘶嘶声)quack(鸭子嘎嘎)roar (狮吼声) squeak (老鼠的吱吱叫声) jingle- jangle(叮叮当当)在句子中例如:

(1)The creek is gurgling over rocks.泉水在岩石间汩汩流淌

(2)The rain fell pitter - patter to the plain.雨噼啪噼啪地打在草原上。

在(1) 中, 用“gurgling” 描摹泉水的声音比用“flowing” 具体形象得多; 在(2) 中, 用“pitter - patter” 来增强语言的动感, 在意境上比“The rain fell to the plain”要美得多。再例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的代表作Spring一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如:“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wo-witta-woo!”这些拟声词的使用令整首诗的意境变得活泼生动,把春天都描写的活灵活现,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3、摹声与Onomatopoeia对比

汉语摹声的修辞手法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在语音结构方面,有单音节的“啪、嚓、叭”等;有双音节的“叭哒、咕咚”等;也有三音节的“咕嘟嘟、咚咚嚓”等;有四音节的“稀里哗啦、劈梯啪踏”等。第二,迭音词的效果,汉语摹声修辞常使用用迭音词,例如“咚咚”、“咯咯”(AA);“哗啦啦 ”、 “轰隆隆”(ABB)、“叮叮当当”(AABB);“啪哒啪哒”、“咔嚓咔嚓”(ABAB)。

而在英语 Onomatopoeia 却没有这种叠音形式,与汉语相反,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利用语音系统进行“拼音拟声”,通常借助辅音字母发声的效果来达到拟声的目的。所以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而且英语 Onomatopoeia 有一个特色就是某些字母的发音可以使人联想到某种概念或意义,例如[m]音反复迭用,可使人联想到咕咕哝哝、嗡嗡喳喳之声。有murmur,mumble,hum,moan,rumble 等;[r]使人联想到哼哼、吟吟、喋喋 等声。有rattle,roar groan,crack,row 等。

三、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并且形态、结构也完全不同,暮声与 Onomatopoeia,它们虽然不能完全对应但也存在许多共性。这两种修辞手法为语言增添了音乐美和文质美,提升了语言的审美价值。在对比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了英汉语言的语言异同、文化特质,英语和汉语在追求音韵美方面的修辞特征的差异和共性, 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传播本国的文化精髓和学习他国的优秀文化,更好的推动文化全球化。

参考文献

[1] 李 允.英汉诗歌常用音韵修辞手段对比探析.节毕学院学报,2011,29(11):19-23

英汉修辞格比较及其翻译研究 篇6

1 英汉修辞格的特征

(1) 音韵修辞格是指用词的发音特征表达一种生动形像意义的一种手法。它可分以下三种:一是拟声, 模仿事物的发音特点的一种修辞方式。但英汉两种语言在模拟同一种声音时有时可能相差很大。如:汪汪bow-wow、嗡嗡buzz、沙沙rustle、他进一屋后, 门咔嗒一声关上了。The door clicked shut behind him.二是头韵 (alliteration) 是指在一组词的开头或重读音节中对相同辅音或不同元音的重复的种修辞方法。汉语中有类似的双声叠韵等, 翻译时要先考虑最近的双声, 还可以用汉语对译。如:All is safe and sound.一切都安然无恙。此句中有两个相同的辅音摩擦音/s/是属于叠音, 放在每一个单词的开头, 类似汉语的相同的声母;Lock it or lose it.要么锁好, 要么丢掉。三是类韵 (assonance) 。在一句话或在一行诗中, 有两个相同或相似元音的重复, 这与汉语的双声和叠韵类似。例如:if Sally thinks she’s been wronged, she never forgets, never forgives.莎丽若受了委屈, 就一辈子记仇, 辈子记恨。句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词never和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for, 这样的话读起来既押韵顺口又加强了语言语气。

(2) 词义修辞格是指利用词的内在含义和语言的变化等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具体有以下几类:1) 明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 在形式上是对应的。比喻词常用:like、as if、as…as, 汉语常用“好像、仿佛、似的”。如:He is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他一贫如洗, 句子使用了mouse来比喻他贫穷, 这个中国的比喻不同, 在汉语文化中比喻穷往往说成是:一贫如洗, as…as就英语中常用的比喻词。2) 隐喻或暗喻, 指某物的词或词组来指代他物, 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如: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经验为智慧之母。句中用mother母亲当作经历社会具有很多经验的喻体, 使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Our teacher, a diligent gardener, who devoted all his time to the educational work.我们的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把他全部的时间都花在教育工作上。把老师比喻为园丁, 不仅句子的形象美, 更具有意义的匹配, 老师就像园丁, 不但要付出体力和脑力, 还要有耐心和爱心, 经历长时间的培养, 学生最后才能长大成材。3) 暗引是指把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东西融合在话语中, 引用的东西包括典故、谚语、成语、格言、俗语、地名、艺术品、影片台词以及文学作品的经典的句子等。引用语越是为人所知, 就越容易为人们所理解, 所提内容的本质属性和关联性在行文中并不说明, 因此含而不露, 意在言外。如:English grammar might be her heel of Achilles.英语法也许是她的弱项。该句使用了成语Achilles heel意思是:唯一弱点, 致命弱点。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勇士, 传说在婴儿洗礼时由于母亲抓住了他的脚后跟, 被母亲提着, 没有受到洗礼仍然是干的, 因此, 虽然他身上其他地方刀不入, 脚踵就成了全身唯一可以受伤致命之处。我们在暗示一个人的弱点时常用此成语:再如don’t talk about vanity in my brother’s hearing;it is his heel of Achilles.此句的意思是:不要让我弟弟听到有关虚荣的谈论, 那是他致命的弱点;He is a rolling stone.他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a rolling stone源于谚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意思是滚动的石头不生苔, 也就是指见异思迁的人不会有成就。4)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 而换用另一个名称或另一个说法。如:Biden is in the chair of the meeting of EU foreign ministers.拜登主持这次欧盟外长会议。这句子的chair原意指“椅子”, 在本句中借代为坐在椅子上主持会议;She was dolled up for the occasion.她为这个活动精心打扮。本句子中doll原指“洋娃娃”, 在本句中借代其外形指把某人打扮得漂漂亮亮;Washington refused to make any comment on this proposal.华盛顿拒绝对此建议发表评论。本句借Washington指代美国政府。5) 移就是指采用表性质和特征的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来修饰、限定与它根本不同属性的名词, 但英语的这种辞格通常的用法是将人的属性移用到事物上, 巧妙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达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I don’t want this sort of blood money.我才不要这种血腥钱呢。用blood来修饰money。A nervous silence was followed by nervous laughter.先是一阵局促不安的沉默, 接着是一阵局促不安的干笑。用修饰人的nervous来修饰两个物:silence和laughter。6) 拟人是指把非人的一种事物当人来描写把事特赋予人的属性。如:Words pay no debts.空话还了债;The trees whispered soft and low.树木柔声细语, 沙沙作响。7) Hyperbole (夸张) 是指运用丰富的想像力, 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夸大或缩小,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目的是为了表达深刻的感受, 抒发强烈的感情。如The choir almost bust with pride.合唱队万分自豪;He was really scared to death at that time.他那时真吓得要死。8) 反语是指正说话的表面意义与实际含义不符, 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如:She is as slender in the middle as a cow in the waist.她腰细如牛 (实际是“腰粗如牛”) ;具有冒犯性的或令人尴尬的词。如:He passed away last week.他上周去世了。He is of a certain age.他年纪不小了;Senior citizens are respected in our county.我们国家尊重和关心老年人;These special men support their family by themselves.这些残疾人可自立养家糊口。9) 双关是指表达双重含义:一个是外在的, 一个是内在的隐含的。因为英汉语言语音不同, 多义词很难找到对应词。如: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his country.大使就是为了本国利益而住在国外的诚实的人。He is not a grave man until he is a grave man.他不是一个严肃的人, 除非他躺到坟墓里, 才能严肃起来。They pray for you today and prey on you tomorrow.他们今天为你祈祷, 明天就会加害于你。10) 矛盾修辞法是指事物具有的矛盾特点, 把相互排斥的概念和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以便相互映衬, 突出事物的特点, 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如:He is the worst best man I have ever seen.他是我见过的最差劲的伴郎。The moment of parting was bitter sweet, for I would probably never see her again.分别的时候又苦又甜, 我知道恐怕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could say goodnight until the morrow.离别是这样甜蜜的凄清, 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11) 轭式搭配法是用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等与两个以上的名词搭配, 两个名词在意义上不相干或第二个名词与动词或形容词不能构成自然搭配, 但却借助前一个词的正常搭配面被读者接受。如:He caught her cat and her heart.他抓住了她的猫, 也抓住了她的芳心。

(3) 句法辞格是指利用句子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1) 反复 (repetition) 就是指对某个语言成分进行重复以加强语气。这种重复能产生速度、节奏、音响、色彩、气氛等不同的效果, 引起读者视觉、听觉的综合感应, 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如:He is loyal to every great cause and work he was engaged in, loyal to his friend, loyal to his family, and loyal to his country.他忠于他从事的每一项伟大的事业和工作, 忠于自已的朋友, 忠于自已的家庭, 忠于自已的国家。句中用了四个loyal, 使得句意加强, 一层进一层, 让有荡气回肠的感觉;Time was, time is, but time shall be no more.过去的时间已经消失, 现在的时间还存在, 但时间终将流逝, 一去不复返。其实这个小短句是由三个并列句组成的, 主语都是用了time, 谓语都是no more, 如果no more重复必定有一种啰嗦冗长的感觉, 由于强调的是主语time, 还强调了时间, 因此主语time及表示三个时间的词was、is、shall be, 使句子结构和意思的有机统一。2) 反问是指采用明知故问、无疑而问或寓答于问的方式来突出某些观点和思想, 从而达到加强语气、加深读者的印象或是借以突出某些观点和思想感情的目的。如:Do you ever have to ask?你这用问吗?Give up my Pepsi?Don’t even think about it.不让我喝百事可乐?想都不要想!3) 对偶 (antithesis) 是指把两个结构、数字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反的词语和从句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用以表示两者对比或对照的关系。如:In for a penny,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一不做, 二不休。4) 倒装 (anastrophe) 是指句子用倒装结构, 目的是为了强调、平衡、描绘或是调和韵律。如:Down came the rain and up went the umbrella.雨开始下起来, 雨伞也都打开了;Never in history had technology made such spectacular advances.历史上科技从未有过这样神奇的进展;Now comes your turn.现在该你了。上述句子采用的把否定词或其它词诸如:down、up、now、then、never、no、little、few、here、there、away、off、over、such等放在句首的方式把句子变成了半倒装或全倒装, 来突显句义的生动形象。

2 修辞格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辞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并非完全相同, 为了逼真地再现辞格的修饰效果, 需采用以下辞格的翻译方法。

(1) 直译英汉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就可以保留原文修饰格, 使读者把中西方文化融到一起, 易懂易学。如: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Life is a big stage.把人生和舞台相比让读者一目了然;He is a walking dictionary about the town’s history.他是这个城市历史的活词典。但愿我的马有你的嘴那样快。I would rather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2) 意译原文在词汇、语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译文时, 无法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译语, 就要放弃原来的辞格, 采用意译。如:He used to be the mouth o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他以前是奥巴马当局的发言人。此中句中的mouth是口、嘴的含义。采用直译不通顺还带有洋腔洋调的感觉。一个政府的嘴实际上是指government spokesman发言人或代言人。在翻译时要视具体情况, 对修辞格转换以忠实原文风格, 并保持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Sometimes, it bumps in at a most unexpected a person with enormous sweet sorrow.有时候它的出现过于意外令人悲喜交加。该中的sweet指快乐、愉快, 而sorrow则指悲痛、伤心。两词叠加到一起直译为:甜蜜的凄清, 很难理解。其实分析原句的含义它指的是喜忧参半, 有悲有喜。

(3) 加注当使用直译和意译不能达到修辞效果时, 采用加注译法, 能有效地帮助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神韵, 还能扩展读者的知识面, 尤其是当辞格在上下文中起重要作用时, 使用加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the tower of ivory象牙塔 (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小天地)

(4) 释义翻译时如果要保留原来的形式就不能表达原文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改变原文形象, 尽可能表现原文的节奏和旋律。如, He ran away like one o’clock.他飞快地跑掉了。 (英语中用了“one o’clock”这种比喻方式表示速度快, 在汉语中没有这种修辞格。)

(5) 归化译法。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译汉时直译原文可能会意义曲解, 这时有必要借用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而且具有自已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对原文加以归化。归化译法常用于翻译英语成语、典故等一类文化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 例如:“Don’t be frightened, chickens!”came her voice with teasing gaiety.别怕, 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英语中的鸡表示一种懦弱、胆怯的含义, 汉语中没有这种联思意义, 常用胆小如鼠来形容性格胆小的人。其实在西方文化还可说:as timid as a hare也指胆小如鼠。兔子在西方也是胆小的像征, 而在我国兔子象征着机警敏捷。人们常说:“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鼠在我国是胆小的象征, 所以在翻译时直接加以归化。

英汉修辞格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精华部分, 熟知源语和译语文化及其特征, 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汉译英文修辞格时, 要采用灵活的翻译技巧, 既要忠实于原文, 又要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 这样才能保持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郭继荣.实用英汉互译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7.

商务英汉互译中的修辞审美 篇7

1 关于修辞

1.1 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 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也就是针对特定的表达内容, 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 从而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手段和规律。 (陈望道)

从定义可知, “修辞”一词包含多种含义:

1) 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即修辞规律。

2) 人们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调整、把握, 即修辞活动。

3) 专家学者对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的研究, 即修辞学。

1.2 修辞的作用有哪些?

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只有文艺性文体才存在修辞审美问题, 其他文体是没有修辞的。著名翻译学家刘宓庆在其著作《文体与翻译》中对此批评指出:“语言表达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审美 (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审美判断和审美功效) , 即使书写或翻译一份公告、通知都需要作者驾驭言简意明的表达手段, 做到适体, 即最简单的艺术性”。虽然商务英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专门用途英语, 但“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庞杂,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根据事务的性质和应用的场合逐渐形成了若干固定的篇章格式, 即固定的篇章结构形式和言语程式”。比如, 商务中来往信函作为正式文体, 其用词规范简洁、行文正式严肃;比较少的应用文学辞藻, 多以说明商务事宜为主。而对外商贸合同与商务往来信函又有所不同:对外商贸合同条目化、规范化和程式化的篇章结构和行文旨在使合同及各组成部分周密严谨、纲清目明、凝炼规范。可见, 只有在商务英语言语修辞活动中树立明确的修辞意识, 我们才能在“遣词酌句、布局谋篇”时做到“语随境、文适体”。

2 商务互译中的修辞手法

2.1 语音之头韵和尾韵

注重词句的音节匀称、音韵上口和新颖, 是商务英汉互译修辞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也是比较难处理的地方。好的语言, 从内容上说, 要生动、准确、贴切;从声音上说, 要念得上口, 听得悦耳, 给人以语言美的感觉。所以王力先生说过:“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 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比如:

(1) Good time, Good taste. (麦当劳的广告)

译:美好时光, 美好享受。

这个翻译就讲究了英汉中的头韵修辞手法。英语用四个单词, 两两对应, 汉语用最能体现节奏感的四字对应, 并且注意到了头韵的处理,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译文来看, 都朗朗上口。

(2) Sea, sun, sand, seclusion-and Spain.

You can have all this when you visit the new Hotel Caliente.

译:海滨, 阳光, 沙滩, 幽静-更有西班牙风情!

只要您住进新旅馆“客恋塔”, 您就能享受这一切。 (翁凤翔, 2002)

这是一则非常成功的旅游广告。广告语巧妙地利用了清辅音/s/, 使人仿佛感到徐徐的海风扑面, 令人遐想, 此英文广告构思新颖, 风格诙谐。汉语的翻译虽然没有达到上面的标准, 但是在处理时也是竭力靠近一个“静”和“情”的押韵, 让人也略感其风情。下面再举一个尾韵的例子:

(3) Compact and Impact. (旅行箱广告)

译:体积虽小, 颇具功效。

英文的尾韵让人读起来一气呵成, 汉语的翻译也颇具匠心。“小”和“效”的尾韵和英文如出一辙。

2.2 大词和小词的运用

根据长短来分, 英语词语有大词 (拼写较长或使用较少的单词) 与小词 (拼写较短或使用频率特别是口语中的单词) 之分。比如:obligation, curriculum vitae就属于大词, duty, resume等就属于小词。作为专门用途的商务英语和汉语, 一般主张使用文体中性的小词、动态词语和单个动词, 那些充斥传统商务英语信函、报告、合同等应用文写作中的古英语或晦涩难懂的词、口语体短语动词或俗语尽量都少用或不用。在商务汉语中, 也是同样的道理, 尽量不用或少用古文体。多用现代文体词。请比较下列例句中英英和汉汉之间大词和小词的修辞运用所导致的整个语境的变化。例如:

(1)

a.Please establish the L/C 30 days before the prescribed time of shipment.

b.Please open the L/C 30 days before the time of shipment set forth in advance.

译:

a.敬请于装船之日前30天开立信用证。

b.请于预先所定装船发货的日期前30天开出信用证。

(2)

a.We will study the price-list and catalogue you furnished.

b.We will study the price-list and catalogue you sent.

译:

a.我方对贵方所奉上之价目单和目录将三思。

b.我方对贵方所寄价目单和目录将进行认真的考虑。

工作节奏的加快要求我们用简洁、精炼和一目了然的语言交流和沟通, 因为这可节省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大量宝贵时间和费用。简洁就是用最少最经济的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简洁就是经济原则或省力原则的具体体现, 即采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2.3 自然通俗的措辞

当代商务英语和汉语已不再像传统的商务用词那样使用晦涩的、过时的套语或浮夸之词。随着国际商务信息传递方式和语言的现代化, 当代商务修辞也与时俱进, 摒弃那些难懂的陈词滥调, 而崇尚自然而精炼的言辞表达, 使商务用词具有较浓的当代信息。比如:

Will you be kind enough to send us a reply before the end of the month for which a stamped envelope is enclosed?

译:恭请本月底前答复并随函附上一个粘有邮票的信封, 不甚感激。

Will you please send us a reply in the enclosed envelope before the end of the month?

译文:请在本月底前答复并随函寄上一个粘有邮票的信封。

在进行商务英汉的互译时, 要针对不同的文体, 选用不同的语体, 商务活动不尽相同, 对应语体也不尽相同。广告、电邮或传真信函文件倾向于使用比较通俗的语汇、句式等, 有时还会用口语体语汇、句式等;而合同、报告等文体则多用较多正式的语汇、句式等, 甚至在商务合同中还常用庄严体语汇。并且, 不同文体在正式/非正式程度上也有一些差异, 呈现语体分级性的特征。就语体正式程度而言, 商贸合同或协议一般比商务报告正式, 商务报告一般又比商务信函正式。在商务信函中, 公司的商贸信函比同事或生意上的朋友之间交流与沟通所用的信函正式, 一般的商务信函又比便函正式。

2.4 委婉语 (euphemism) 。

委婉语就是要用一些温和的不那么直率的话语来取代一些事实上的词语, 为了要达到说话好听的目的, 其手法是用词含糊, 不按事实精确的叙述, 在商务英汉互译中, 我们要抓住委婉语的核心, 在进行互译时要保护好委婉语所要表达的“委婉”之处。委婉语也常用来美化语言, 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如, 在服务型行业, 比如在航空公司和酒店, 通常使用委婉语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的心理需要, 如用“deluxe”来代替“first class”, “first class”替代“second class”, “business class”, “tourist class”或”standard class”替代“third class”。于是顾客能欣然接受消费最低的服务, 委婉语的效果也大大提升。再比如:

We had three difficulties with regard to those documents.

译文:对于那些文件, 我们有三个主要的不便同意之处。

解析:说“三个不便之处”的意思实际上是指“三点反对意见。”

2.5 关于语态的修辞

语态主要有两种,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一般来说, 英语这种语言有着过多使用被动句的倾向, 这与英语喜欢用形式主语等倾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 值得大家警醒的是, 过多使用被动语态会使语义不清, “冗长乏味, 缺乏亲情”。当今商务写作中, 为了更加生动、更能突出重点, 也更具有个性化, 商务英语信函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了。这是因为主动态多。那么主动态的修辞在商务英汉翻译中有哪些好处呢?a.可以避免冗长

与需要使用助动词—be的被动句相比, 主动句用词较少, 所以说, 主动句可以使语言表达简短一些。比如:

We will dispatch the goods you ordered by air tomorrow.

译文:我方将在明天通过空运的方式发送这些货物。

The goods you ordered will be dispatched by air tomorrow.

译文:你方订购的货物将在明天通过空运的方式被寄出。

b.简洁明了

选用主动句可以清楚地显明谁的责任, 使读者较为容易地判断执行者及其责任。比如:

When we receive your order, we will send your goods.

译文:我方一收到贵方的订单, 我们就寄送货物。

When your order is received, your goods will be sent.

译文:贵方的订单被收到, 贵方的货物就会被寄出。

从汉语的译文来看, 第二种的翻译明显带有翻译腔, 使译文读起来不明确。

c.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

使用主动句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主动句简短易懂, 读者可以用比读被动句更快的速度读完主动句。比如, 在以下的被动句中, 读者必须作暂时的判断是谁作出了陈述。比如:

It is stated that... (据说...)

Confirmation of the date will be received from the president.

译:确认的日期将从总统那获得。

The president will confirm the date.

总统会确认具体的日期。

3 总结

虽然商务英语和汉语是源自于普通的英语和汉语, 有着和普通的英语和汉语相同的语言学特征, 但是, 由于商务英语或汉语是专门用途语言, 所以, 它有着固定的篇章模式和言语程式, 即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着普通英语或汉语不同的语言修辞特征。在商务英汉互译中, 要把握好商务英语语篇简洁扼要。商务英语“范围十分广泛、庞杂,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根据事务的性质和应用的场合逐渐形成了若干固定的篇章格式, 即固定的篇章结构形式和言语程式” (王德春、陈晨, 2001:113) 。总体来说, 商务英语“重纪实, 少文饰”, 崇尚简洁直白的语言表达风格。而商务汉语具有庄重文雅的语体风格, 与外交语言的风格类似。这种独特性是由于商务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紧密关系决定的。那么在英文翻译成汉语时, 要牢牢把握住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理解商务汉语的深层次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修辞的处理。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王德春, 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5]冯宗贤.外贸英语函电[M].北京: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1993.

[6]刘茜.几种常见的英语修辞方法[J].考试周刊, 2011 (89) :77-78.

[7]覃百长.论英语修辞手法的可译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4 (5) :176-178.

英汉对等习语的修辞与语义生成 篇8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活动看作是一种心理认知行为,主张从讲话者的心理过程探索语言意义在概念框架中的形成与理解,认为习语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和人类的认知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利用习语可以建立相关的经验和理解力[2]。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习语意义至少是在三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基础上生成的[3]。

修辞是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修辞,习语语义表达更为恰当,更易于理解,且理解更为准确。英语习语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明喻、隐喻、换喻、提喻、拟人、引喻、委婉、幽默等[4],汉语的修辞手法更为丰富。修辞手法与生成习语意义的三种认知机制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本文试图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阐明这种联系,从而丰富和补充习语研究的内容,促进习语的恰当表达与准确理解(本文例子主要来自文献[5-7]和《21st Century》,文中不一一注明)。

1 全面对等英汉习语的修辞及语义生成规律

当习语的产生主要受人类自身因素影响、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小时,对等习语可能是比较全面的对等:语用意义相同,指称意义相同或相近,且不存在隐文化现象,即从字面意义可直接、准确地理解语用意义。

与指称意义不一致的英汉对等习语比较,全面对等英汉习语的修辞方式较少用到比喻修辞格,主要用到了夸张、移就(通感)、比拟和借代四种修辞格。

在汉语修辞格中,夸张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扩大或缩小本事物的形象特征;借代指用与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而不直说本事物的名称,从借代范围的广度而言,英语修辞中的换喻和提喻只是借代修辞格的两个部分[4,8];移就是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其中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则为通感;比拟(拟人和拟物)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其中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8]。

1.1 夸张和借代

人类体验或观察自身的生理活动和生理感受,其结果不因民族而异,对其特征的提炼和概括亦不因民族而异,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英汉对等习语在表达上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夸张这种方式,看似不真实却又表达出了真实的感受,语义简练明确,因而产生了如下全面对等的习语:

make someone mouth water(使人垂涎欲滴)、our blood boils(我们热血沸腾)、out of breath(喘不过气来)、love at first sight(一见钟情)、rack one’s brains(绞尽脑汁),等等。

来自于生活、社会经验的全面对等英汉习语,采用借代手法时,抓住了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高度概括了事件、行为外在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这些特征,往往是人类最熟悉的、自身身体的一部分的功能,语义表达明白无误:

特征代本体:have sticky fingers(手脚不干净)

具体代抽象:lend a hand(助一臂之力)、thumbs-up(翘大拇指)、lay a finger on someone/something(动某人、某事一指头)、lose face(丢脸)

夸张和借代修辞格的共同点在于:只需抓住本事物的特征,不必像比喻那样需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采用了夸张和借代修辞格的全面对等英汉习语的语义生成规律符合Lakoff的“概念转喻”所指的认知过程:在同一认知域——本事物而非他事物或多事物中发生的映射,是用范畴易感知、易辨认、易理解部分去激活另一范畴相关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的认知过程[3,9]。事件、行为外在的特征是易感知、易辨认、易理解的部分,习语要表达的语义则相对隐晦、抽象,通过概念转喻机制,隐晦、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表达,夸张、借代修辞成为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的“标签”。

1.2 比拟和通感

采用比拟和通感修辞手法的全面对等习语,也“借用”了人类自身的生理感受或器官、肢体的功能特征,但需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语义没有歧义:

拟人: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拟物:break one’s word(食言)、breathe a word(漏口风)

通感:cold words(冷言冷语)——冷热感与情感;golden saying(金玉良言)——听觉与视觉或质感

此类英汉全面对等习语的语义生成规律符合Lakoff的“概念隐喻”所指的认知过程:Lakoff认为概念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部分特征的投射映现,是人们思维、行为、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源域)来认识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目标域),形成一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些概念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中,并在抽象领域和具体领域之间起一种连接作用。概念隐喻帮助习语构成其整体的意义,如果能够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人们就可以理解推断出习语的意义[3,4,9]。前述cold words例子,关于话语的冷热感与情感之间的联系,汉语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并非话语本身有冷有热,而是借人们最熟知的冷暖感觉(生理感受)表达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从而沟通不同认知域,生成习语语义。比拟和通感修辞可称为概念隐喻认知机制的“标签”。

2 指称意义不一致的英汉对等习语的修辞及语义生成规律

指称意义不一致的英汉对等习语常用比喻修辞格。

比喻修辞格的本体和喻体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在语义上本无联系,但在某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在汉语修辞中,有明喻、暗喻、借喻的区别: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仿佛”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暗喻——表面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成”等词充当;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8]。英语修辞中的隐喻,包括了汉语修辞中的暗喻和借喻。隐喻的语义是由本体和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特征引起的联想而产生的,通过隐喻,人们扩展了表达的思路和方式,增强了表达力,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准确、更形象、更深刻[4]。

形式上使用了明喻格式的指称意义不一致的对等习语,如:as lean as a rake(骨瘦如柴)、as plain as the nose on your face(秃子头上的虱子)等形容词性习语,正如骆世平指出的“语义重心在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征上,也就是描写本体的性质、状况、特征、动作的那个词语,或称喻底。喻体的功能往往在于加强喻底的语义,使之形象、生动、深刻。相当于在喻底前加very或extremely”[4]。动词性习语如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其喻底则是动作本身,喻体的功能如同展示一段视频(画面),使喻底的语义生动、形象。

形式上不符合比喻格式的指称意义不一致的对等习语,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be hoisted with one’s own petard(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flash in the pan(昙花一现)、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该类习语不论是否有完整的比喻格式,修辞本质仍然是借喻或英语修辞中的隐喻。上述习语,都可以用如“像杀鸡取卵一样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形式,通过补足句子成分(明白说出喻意)来体现明喻格式。

指称意义不一致的对等习语在使用隐喻修辞时,与民族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wet behind the ears(黄口小儿)——游牧民族对幼兽特点的认知和汉民族对幼儿特点认知的差异;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对动物习性认知的差异;know something/someone inside and out(了如指掌)、under one’s nose(眼皮底下)——对人体功能认知的差异;以及above the salt(座上贵宾)、lose one’s shirt(破产),等。

由于民族生活环境的差异、生活经验各有不同,采用比喻修辞格的英汉对等习语必然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使得本体一致,喻体各异,语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指称意义有较大差别。这与Fillmore对框架的社会文化特性的重视相一致,既肯定许多框架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同时又承认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些框架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同[2]。

采用了比喻修辞格的英汉对等习语,最能体现“概念隐喻”所指的认知过程。比喻修辞格是概念隐喻认知机制的主要标志。

3 其他修辞格与英汉对等习语语义

3.1 对偶

汉语修辞中的对偶,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两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8]在英汉对等习语中也有表现: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8]。

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8]。

someone’s bark is worse than their bite(刀子嘴豆腐心)、much cry and little wool(雷声大雨点小)

3)串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8]。

once bitten,twice shy(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rob Peter to pay Paul(拆东墙补西墙)

3.2 歇后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to run after two hares(脚踏两条船,必定落空)、when the cat’s away(猫儿不在,鼠儿成精)

对偶和歇后两种修辞格,主要是形式上或结构上的修辞,其表达内容的修辞不离于比喻和借代。

英汉对等习语的语义生成规律既符合概念隐喻或概念转喻所指的认知过程,往往同时也符合规约常识(指一定文化群体所拥有的一定概念域所共有的知识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3])所指的认知过程:人们把熟知的知识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即从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思维联想和判断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的过程。理解一个习语的意义,往往需要多个认知机制的共同作用。

4 结束语

修辞手法与生成英汉对等习语语义的认知机制之间存在联系:与概念转喻认知机制相关的习语常用夸张、借代修辞;与概念隐喻认知机制相关的习语常用比喻、比拟和通感修辞。修辞可使习语语义表达更为恰当,更易于理解,且理解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杨万菊.英汉对等习语的象似性与隐文化现象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

[2]马伟林.框架理论与意义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3]钟立婉,李瑛.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J].海外英语,2010(5).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李英垣,李欣,王银娥.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比较及翻译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

[6]汪家丽.最新英语成语集粹[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7]陈文谦.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8]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英汉修辞 篇9

关键词:成语,修辞,对比,比喻,夸张,拟人

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 为了取得最佳交际效果, 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技巧, 修辞就是这些技巧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修辞是使用语言的过程中, 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修饰文字词句, 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而有趣, 从而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与社会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 不同民族各有自己的修辞习惯, 因此它具有民族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使用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技巧。英汉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 是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是民族语言的精华, 也是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 有不少成语的构成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格。成语言简意赅, 表达方式简洁, 语言生动活泼, 其丰富的表现力来源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1 比喻

比喻是修辞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手法, 也是习语中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为了形象地刻画某一事物, 人们把具有某种特征或相似之处的两种事物进行对比, 把一事物喻为另一事物, 这就是比喻。比喻一般由被比喻的事物 (本体) 、作比方的事物 (喻体) 和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可分为明喻 (simile) 和隐喻 (metaphor) 两大类。

明喻是在两种不同的人和事物之间, 就品质、状态、行为等进行比较, 明显地把一事物直接比作另一事物。这类成语为数众多, 其特点是带有比喻词“如、若、似、同、犹;like, as”。如:呆若木鸡、虽死犹生、守口如瓶、如虎添翼、如狼似虎、光阴似箭、口若悬河、胆小如鼠、势如破竹、浩如烟海、门庭若市、如鱼得水;as fierce as tiger (猛如虎) , as heavy as lead (十分沉重) , as silent as the grave (寂静无声) , as pretty as a picture (美丽如画) , to sleep like a log (酣睡) ,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 to go like the wind (飞驰) , to fight like cat and dog (激烈地争执) 等等。英汉语中使用明喻构成的成语有很多, 如:

成语中有本体、喻体, 但没有比喻词, 是隐喻。隐喻和明喻之间的差别很小,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隐喻理解为潜在的、含蓄的明喻。Freeborn (1996:63) 指出, 如果一个比喻是含蓄的或压缩的, 那么明喻就变成了隐喻。汉语成语中的暗喻成语有很多, 如:

英语隐喻成语to help a lame dog over the stiles字面意思是“帮助一条跛足的狗越过篱笆”, 用来表示“帮助人渡过难关”;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一边是魔鬼, 一边是深海”, 用来表示“进退维谷”;a stage whisper“舞台上的耳语”, 指有意让别人听到的耳语。英语成语中也有大量的隐喻成语:

要注意的是, 有些成语虽然喻体相同, 却有不同的喻义。如在汉语成语“杀人如麻”和“心乱如麻”中, 前一个“麻”, 指数量很多, 后者却指纠结紊乱的状态。英语中也有这样的成语, 如to lose one’s heart to (爱上了……) 和to lose heart (灰心丧气) 中的heart, 前者指的是感情, 后者却比喻勇气。

2 拟人

拟人 (personification) 这种修辞方法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 使被拟人化了的动物、植物、物体等具有人的感情和性格, 以物拟人, 以达到彼此交融, 合二为一, 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使无生命的事物显得栩栩如生。具体用法是把通常仅用来描写人的各类词移于描写物, 赋予各种物以人类所特有的言行、品质、思想和感情。

在汉语中, 有大量运用了拟人手法的成语。如:

英语成语的拟人修辞主要赋予自然现象、概念、物体、用具、动植物等生命, 许多拟人化成语实际上是谚语。含有拟人手法的英语成语有:

3 夸张

夸张 (hyperbole) 是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大过激的言词, 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 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给读者或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英汉语成语中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如:

4 对偶

汉语中有很多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由互相矛盾或相对的两个方面的概念组成的对偶成语。对偶分为顺对和逆对。顺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两对词组是属于同义性的, 逆对则是反义性的。如:

英语成语中也有对偶形式的成语, 但其对偶形式远远逊色于汉语成语, 如: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 更重要的是获取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分属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 其文化背景当然不同。英汉成语是在中西方国家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并延续下来的, 其文化内涵具有一定共性, 更显其个性。英汉成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但尽管其表达形式不同, 但绝大部分成语来源于民间,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因此, 在英汉成语的来源上, 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 我们在学习时, 要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对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了解得越彻底, 对成语的认识越充分。只有在了解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后, 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成语独特的内涵, 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 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 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慧.浅析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J].语言与文化研究, 2008 (1) :63.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4]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郁福敏, 郭珊琏.英汉习语对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9.

[7]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郑宗社, 郑声滔.英语词源典故词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9]郑立信, 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英汉修辞 篇10

关键词:比喻,本体,喻体,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之间是互相依存, 互相作用的。为了使语言表达得生动形象, 感染力更强, 英汉两种语言都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比喻包括明喻、暗喻、转喻等。本体、喻体以及相似点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有些情况下, 本体可有可无, 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比喻都必须出现喻体。可见在比喻中, 喻体十分重要。因为对于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的人们会联想到不同的事物, 因此喻体就有区别。我把这种受文化影响而作出的喻体选择的倾向, 叫做喻体取向。

一.英汉传统观念的不同影响着喻体的取向

汉语里有许多词具有伴生意义, 折射出许多传统观念, 但是英语中相应的词就没有伴随意义。为了防止学习者用母语的概念去解释目的语的概念从而造成交际困难,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介绍。中国人, 尤其古人, 喜欢以物明志、以物喻人。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松、竹、梅”, 通称为“岁寒三友”, 喻指“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高尚品德。而“pine, bamboo, plum”只不过是普通的植物名称, 没有伴随意义。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婆龙的形象我们可知中国的龙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龙在汉文化里代表着吉祥如意, 代表着至尊至贵,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是皇帝的象征。然而在西方人看来“dragon”却是一种凶险的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所以望子成龙不能简单地翻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应该译为“hope one’s son will amount to something when he grows up.”。可以看出为了避免误解, 带有典型文化色彩的词语要用意译或者部分地用意译。

二.不同的政治、历史背景影响着喻体的取向

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对文化的影响很大, 往事丰富了语言, 给语言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如, 比喻“惨遭失败”在英语里是“meet one’sWaterloo” (遭遇滑铁卢) , 汉语则为“败走麦城”, 前者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又如, 比喻“下定决心干到底”, 英语为“burn one’s boats”, 汉语为“破釜沉舟”。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性比喻都是言简意赅,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这些比喻往往负载着民族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知识。如中文中“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 麻烦, 祸害的根源) ”等。这些反映了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的词语, 常常被当作喻体, 甚至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英语本身的政治历史在喻体的使用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如“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haveagovernment without newspapers or newspaper without a government, 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choose the letter”。“newspapers”在中文里是报纸的意思, 许多同学对这个句子不太了解。因为中国是政府办报纸, 报纸又怎能和政府对立呢。其实西方国家一贯标榜他们的言论自由, 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媒, 有时用来比喻言论自由。

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影响着喻体的取向

自古以来在中国农村就习惯使用牛耕地, 牛是农民的好帮手, 人们对牛的感情很深。所以才有了“吃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牛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赞叹, 有些父母甚至给给自己孩子起乳名:牛牛, 希望孩子“力壮如牛”, 甚至连股民也都希望天天牛市。而英国则使用马耕地, 所以英语中多用“as strong as a horse”这种比喻。英语中还有“black horse”、“wild horse”等与马有关的喻体。这类比喻性词语的翻译应该套用或者借用目的语中的喻体代替母语的喻体。

四.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着喻体的取向

在非洲有一种动物叫海狸。这种动物在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 因此, 英语里有“eagerbeaver (干活特别卖力气的人) ”。还有, 英语国家里大多没有泥鳅 (loach) , 汉语里的比喻“滑得像个泥鳅”, 译成英语就不能是“as slippery as a loach”, 而是“as slippery as an eel (滑得像鳝鱼) ”。中国有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 中国人把她称之为“母亲河”。英国有美丽的泰晤士河, 她也是英国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多少人想“set the Thames on fire” (取得非凡成就, 做出惊人之举) 。

五.不同的宗教信仰是影响喻体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宗教的存在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对文化的影响从喻体的取向这一方面也可以得以体现。汉民族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 因而有“放生 (free animals from captivity) ”、“修行 (practice Buddhism or Taoism by studying and following the tenets piously) ”、积德 (practice performing good deeds for one’s own good) ”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 所以英语中有许多来自《圣经》的人物、事件构成的词语。如“David and Goliath (大卫和歌利亚) ”代表着“以弱胜强”, “Judas (犹大) ”喻指叛徒, 还有“Everyone has a cross to bear in life”、“forbidden fruit”等等。

六.不同的社会娱乐活动影响着喻体的取向

许多喻体是从社会娱乐活动中借用而来。如, 在汉语里, 乒乓球中的“擦边球 (edge ball/touch ball) , 象棋中的“将军 (put sb.On the spot/embarrass/baffle) ”等。在英语里, 也有很多类似的用法, 乐器中的“as fit as a fiddle (非常健康) ”;棒球中的“reach the first base (取得初步成功) ”;排球中的“play one’s trump cards (打出王牌/使出绝招) ”等等。

参考文献

[1]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戴卫平, 《英汉文化词语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8。

[4]徐敏, “英汉文化对比之我见”, 《青年科学》, 201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英汉修辞】相关文章:

从文化视角看英汉比喻修辞格的差异09-10

英汉语言05-24

英汉04-18

英汉语用对比04-12

英汉翻译句子06-10

英汉称谓语05-04

英汉句法差异05-09

英汉禁忌语05-12

英汉广告语言05-13

英汉礼貌语言06-12

上一篇:新知青下一篇:万向传动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