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2024-07-01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对于多种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是化学概念教学常用的策略. 教授在讲解化学概念的过程中,并不是直接生搬硬套的将课本上的化学概念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进行抽象概况,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概念的本质,进而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有关“置换反应”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把常见的金属,包括铁、铝、锌、镁等,和稀盐酸进行化学反应的现象罗列出来.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同规律,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表达出各自的看法. 最后由教师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完善概念.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经过归纳总结,得到“置换反应”的概念. 在化学知识教学中,“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知识教学,教师都可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形成概念.

二、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同一个化学概念,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浅不一. 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不利于整体学生化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不断的挖掘其背后的本质,帮助绝大部分同学理解概念的深层含义.

例如,课本上对催化剂的解释是: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 ”一部分学生受到“二氧化猛加快双氧水产生氧气”的实验现象影响,就先入为主的认为催化剂一定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但是,在后续学习中,化学速率的变化分成了“加快”和“减缓”两者时,学生就会产生矛盾了,无法理解概念. 对此,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催化剂的作用不仅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还可能是减缓化学反应速率.比如某些有机物的反应速度过快,不利于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这时就要借助催化剂来减缓它的反应速度. 经过教师对“催化剂”概念的深入剖析,学生便能理解: 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可能加快也有可能减缓,要看具体的化学反应.

三、具体分析,丰富概念

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受到某一个或两个化学反应的影响,而将思维局限在某个区域内,将化学概念的定义唯一化,阻碍了学生化学思维的发散性. 因此,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不断地丰富化学概念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打开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应该具体分析以下几个要点: (1) 溶剂必须是100g; (2) 对应某一个温度来讨论; (3) 必须是饱和溶液; (4) 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部分. 通过这几个要点的具体分析,向学生明确四个要点缺一不可.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完整概念,不会再出现“氯化钠的溶解度为80g”这样类似的错误,而是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在45°的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为80g”,也能够准确地解释它的具体含义“在45°时,在100g水中溶解氯化钠80g就达到饱和状态”.

四、对比分析,辨析概念

有些化学概念含义比较接近,或者是某些化学概念学生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就容易混淆了不同概念,产生歧义. 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对比分析,将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逐项比对,突出它们的异同点和辨析概念的关键点,让学生掌握辨析概念的方法.

例如,“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容易受到“冰水混合物”中的“混合物”三个字影响,认为“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 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辨析关键点是分子种类,而不是事物的形态. 又如,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提到“盐”就想到“食盐”,对此,教师可以将两者涵盖的范围以图表的形式罗列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者的巨大区别,建立起直观的印象.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2

初中化学概念新授课是根据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针对某一知识片断或章节内容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课型。新授课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应符合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共同特点,即列宁所说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一条形成概念的辨证途径。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学生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对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也将领会较快,掌握较好。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重视联系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要使学生掌握“置换反应”这个概念,首先是让他们仔细观察金属与酸或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有什么不同,同时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后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置换反应的特征,即生成的产物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通过概括置换反应定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一、抓好概念中主要的字和词

教师在教学化学概念时,要把握好表述的周密性和准确性,不仅要抓好概念中的关键点,还要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用词不当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如在给学生讲解“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教师必须紧扣住表述中出现的“纯净物”三个字。又如在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酸的具体表述是“电离时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在这句话里面,“全部”两个字就是酸这一概念的教学切入点,像硫酸氢钠之类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会产生阳离子H+和Na+,就不能称之为酸。所以,在讲酸和碱的概念时,要将“全部”这个词重点指出来,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酸、碱与酸式盐、碱式盐的区别。再如讲氧化物,定义是“由两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时我们就要把“两种元素” “化合物” “一种是氧元素”这些词语讲清楚。

二、将新概念与旧概念做对比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学习的化学概念时,可将之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做对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差异,避免学生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如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区分点就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分子”和“原子”的区分,则在于化学反应中能不能再分;“单质”与“化合物”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单质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的。

三、把握一些变式技能

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对有些概念如果没有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在应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困难,若能根据概念的内容表述成公式,或者以别的形式来表示,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以用如下形式来表述:化合反应可表述为A+B=AB,分解反应可表述为AB=A+B,置换反应可表述为A+BC=AC+B。运用这样一些形式的变换,就使抽象复杂的概念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四、讲清化学概念中的内涵

初中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化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能精确、全面地理解定义中的意义。教师就要深层次分析概念的内在观点和延伸意义,力求把概念讲得全面、透彻。如在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教师要讲清楚以下四点:第一点是条件,“一定温度下”;第二点是溶剂的量,“100克溶剂”;第三点是溶液的状态,“达到饱和状态”;第四点是表示方法,“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五、把握好化学概念中的逻辑性

基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对化学概念的阐述主要是要让他们去理解其中包含的逻辑性。如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概念的内容进行分解,分成不同的层面进行阐述:质量总和指的是反应物,且指彻底反应的那部分物质;生成物指的是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质量守恒”的本质,是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类型没有变化,原子的数量与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六、用做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印象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学习的根本是实验。老师在进行实验课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用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致。一些不是太复杂的定义,可以用做实验的办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时,我拿出一根蜡烛,在点燃前先让它加热熔化,这是物理变化;熔化后再点燃,让蜡烛燃烧起来,同时让学生观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比较。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概念简练而概括的文字表述,学生没必要死记硬背,应重在理解。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程度,对其化学内容的学习与解题技巧的运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将概念教学用到具体的化学学习之中,让较复杂的定义形象化,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把握。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取对照辨析的方式学习,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加深理解。

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4

一、准确用词, 及时纠正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例如一些教师常把“化学方程式”讲成“反应方程式”, 学生当然会跟着这样念, 不仅犯了科学性错误, 而且在学习到“离子方程式”这一概念时, 会更加容易混淆, 因为“离子方程式”也是表示一种特定反应的方程式。另外, 教师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 在讲“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要强调一个字也不能少, 而且不能记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更不能说成“摩尔质量”。

二、多种手段, 讲解概念

有的化学概念很抽象、不具体, 而通过演示教材中的实验, 用多媒体展示化学世界, 用模型、挂图等方式辅助讲解, 则能给学生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 是我们教授化学概念的重要方式。如讲解“原电池”、“电解池”, 做好演示实验,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又能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在头脑中形成这两个概念。

三、抓住关键, 理解概念

理科的概念不比文科少, 而且不是通过背得就能在考试中拿分, 关键是靠理解, 才能有较好的运用。而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且有其特定的意义, 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四、掘地三尺, 剖析概念

有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抓好关键词是不够的, 对有些概念还要“掘地三尺”, 进行逐字逐词地剖析、讲解,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其实, 也就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讲解“化学平衡”概念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好更深层次的含义:1.讨论对象为可逆反应;2.这个平衡状态不是静止的, 而是动态平衡;3.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如不相等, 则其中一个方向的反应更为来势汹汹, 就不是化学平衡;4.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随时间而改变;5.条件改变则平衡状态改变;6.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同途径可以达到相同的化学平衡。并且最终浓缩成六个字——逆、动、等、定、变、同, 方便学生记忆。

五、联系比较, 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 或对立统一的, 或与其他概念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讲解的时候就应该联系对比讲解, 就会事半功倍。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里概念很多, 但不是杂乱无章的, 教师可以把这些概念串成两条主线和指出概念描述的对象:

简化为:升失氧, 降得还, 若说剂, 反一反。并强调记准其中一条线就相当于记完全部, 因为这些概念正好两两相对相反。

六、融会贯通、应用概念

学以致用, 学生理解了概念还要学会运用概念。化学概念的教学, 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 以便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真正执行有效教学。例如:学完了“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概念,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脱离化学方程式而直接写出离子方程式。

总之,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 不能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多种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 也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的基础, 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施展较为理想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策略

G633.8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和思维方法为一体的,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学科。[1]初中阶段开设化学课程,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并为将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不会学或学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与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方法、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创设灵活的教学活动,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重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时,往往只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忽视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孤立地学习概念,不能理解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导致学生会背但不会用,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即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化学基本概念的增多,化学知识的累积,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构架,导致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是构建化学知识大厦的地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教师教学角度看

将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2]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并深入掌握了化学基础概念之后,教师才能将化学教学扩展和延伸,即从点扩展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完成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

(二)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化学基本概念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好化学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之间的化反反应和化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所以,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更影响了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而面对抽象本质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接受。而化学基本概念则是对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如果用理论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认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直观教学方法包括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乐饮料、白糖水、純净水、铜丝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查看可乐瓶上的成分表,让学生知道可乐饮料是由水、焦糖色、柠檬酸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同时让学生分析白糖水是由白砂糖和水两种物质组成。而纯净水只由水一种组成,铜丝只由铜组成。最后教师总结,以上四种物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像可乐饮料、白糖水等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另一类像纯净水、铜丝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这样,通过展示实物和分析物质成分,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又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哪种是混合物,哪种是纯净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括精髓,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语言精练,有的学生会背诵却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基本概念分解成若干要素,找出其中的核心,对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溶液概念时,化学教师应提炼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概括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性、稳定性。通过对基本概念精髓的掌握,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

(三)比较分析,加深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混淆记错等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应该将具有比较关系的基本概念放在一起分析讲解,通过比较基本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对两种概念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即“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学生通过理解区分这一关键部分,就能够正确分辨出哪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哪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联系现实生活,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挑选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身边发现化学,参与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从而掌握化学概念。由于这种将实际生活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所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时,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生活小窍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例如,热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白色的水垢,将白醋放入水壶中煮沸,就能够有效清除污垢,这是因为白醋中的醋酸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镁盐、水和二氧化碳,将水垢被反应而除去。教师通过分享生活中的小窍门引入“酸和碱”的知识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对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

五.利用现代科技,宏观化学基本概念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比较抽象、微观的化学基本概念宏观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4]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时,因为受其微观特性的限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比较抽象,而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成熟,还需要感性认识和具体化认识的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微观的、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用图片、Flash以及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等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难题。

六.错例对比,完善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随着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化学基本概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往往会出现记混、记错的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温习旧的概念和知识点。从侧面或反面的对比,加深理解、牢记概念,完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先给出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的,叫氧化物”。然后教师列举出含氧的物质,如“H2SO4”“KMnO4”“CO2”“NO2”“CaO” “O2”,让学生分析哪些是氧化物,哪些是含氧的物质但不叫氧化物。通过对比纠错,学生可以确定“CO2”“NO2”“CaO”,是氧化物。而“H2SO4”“KMnO4”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有三种,不是氧化物。“O2” 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只有一种,也不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教师进行总结:氧化物是一定含有氧的化合物,而含氧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通过这种反例纠错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从而完善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结束语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一个持久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的辅助和提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同化和运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将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思维锻炼和实际运用等融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89-92.

[2]祝远梅.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J].神州(中旬刊),2013,(11):192-192.

[3]余键.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72-72.

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6

一、高中化学概念的特征

高中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阶段性、系统性的特征,由于化学本身就是微观的,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因此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化学的本质属性。理解化学概念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教学中不断的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一个知识网,教师通过构建知识网,帮助学生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二、高中化学概念的分类

化学概念多种多样,能够反映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 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化学计量和化学用语,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深刻了解化学概念的真正内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按照逻辑关系分类,可以分为从属关系、并列关系、 对立关系和交叉关系。从属关系是按照大概念包含小概念的关系进行教学,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中,电解质包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物质包含纯净物和混合物、化学键包含金属键、共价键和离子键等。化学概念按照并列关系分类,就是产生相同化学现象的不同概念。按照对立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没有关联,并且对立。按照交叉关系分类是指两个概念有重复的部分,但相互独立。

三、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影响因素

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化学概念的认知过程。影响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学生本身的推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模式等。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帮助学习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内容。

(一)传统概念的影响

由于学生对于化学的定义还很模糊,不知道化学领域具体都包含什么内容,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不够全面,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生具备分析推理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运用不同的推理形式推理化学概念,会影响推理的结果。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授课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对于电解质的教学,不同教师讲课的方式就会有所差异,有些教师将电解质的定义直接写在黑板上,而有些教师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不同溶液的导电实验,提出相关的问题: 什么容易可能会导电?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一)结合学生的经验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情况,例如,电解质导电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什么电解质能够导电,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讨论的结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完成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二)把握概念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断的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程度,分阶段的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可以进行深入教学,有些概念则需要和其他模块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这种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三)通过实验,揭示化学概念存在的差异

有些化学概念可能导致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经常出现的错误观点例举出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的构建。教师在讲解化学概念时, 让学生通过讨论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再通过实验的验证,将学生“正确”的观点推翻,形成强烈的反差,有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概念的分类复杂,极具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理解,需要教师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形象的讲解出来,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网,更好的完成化学概念的学习。

摘要: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具抽象性,难于学生理解,因此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概念的特征、分类和影响化学概念教学的因素,探究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有效的借助化学实验, 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

在初中的化学课堂上, 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 可以将化学知识点有效的展示给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查了解到化学知识的本质. 通过这种方式引入化学概念, 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3].

初中是化学课堂学习的开始, 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中化学概念的引入方式选择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在化学课堂中, 通过教材上列举的实例进行化学概念的引入, 甚至是直接要求学生将化学概念死记硬背, 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化学概念, 甚至会由于概念的生涩难懂而对化学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这样对于化学课程的开展有着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将化学概念进行引出, 可以加深学生的化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如, “化学变化”概念引入中, 可以通过其与“物理变化”进行区别, 准备两支火柴, 一支进行折断, 让另一支进行燃烧, 通过对折断前后以及燃烧前后的火柴进行对比、分析, 会发现折断的火柴出形状变化外, 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燃烧的火柴在燃烧后, 形状变化了, 并且有新物质 ( 灰烬) 产生. 这样就能轻易的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并让学生对这一化学概念牢固的掌握. 再如, 在进行“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可以用香水喷到身上并在教室走一圈, 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闻到香水味道的?”这样的问题, 从而提出化学分子概念.

这样的教学实验有很多, 对其进行巧妙利用, 可以帮助化学概念引入, 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

二、通过对比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化学概念极其相似, 学生很容易混淆, 所以教师应该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对比, 让学生清楚的找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差异, 以此来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如, 通过“化合物”与“混合物”的对比, 可以清楚的对两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对于两者之间的对比, 主要是从其宏观组成、微观构成、性质、组成成分等方面进行的. 在宏观组成方面,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 而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在微观构成方面, 化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但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在其性质方面,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性质, 但是混合物中各个物质成分都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 在组成成分方面, 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组成, 但混合物组成却不确定. 常见的化合物有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等,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碘酒、海水等. 其中多种化合物可以组成混合物.

在进行对比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 1) 进行概念对比, 要从其关键词出发, 并适当的从两者之间的区别中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理解; ( 2) 同时还应该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这也是辨别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注重关键词教学, 培养学生化学逻辑思维

化学概念一般都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进行描述的, 具有简练、高度概括的特点, 所以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概念中的关键词, 以此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以及严谨性,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在化学概念上的错误用词进行及时的纠正,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严谨的态度.

如, “化合物”与“单质”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化合物”概念为: 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关键词为“纯净物”、“不同”; “单质”的概念为: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其关键词有“纯净物”、“同种元素”. 这说明单质与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 但是一个是同种元素组成, 一个是由不同元素组成.

4. 强化练习, 提升对化学概念的解析能力

任何知识点的学习都离不开练习, 只有通过有效的练习, 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提升其对化学知识本质的解析能力. 在很多时候, 通过化学概念的学习, 学生觉得已经掌握了这一化学知识点, 其实不然, 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是表现在对其正确的应用方面, 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才能真正的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点转化成一门技能, 但是教学练习中不提倡题海战术, 要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剖析, 并应用到实际的实验中, 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表象看本质, 提升对化学概念的解析能力.

( 下转第74页)

( 上接第72页)

在进行练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 如, 太阳下晒湿衣服会干等,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帮助学生从直观判断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 通过“糖水实验”引导学生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等, 并通过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概念的说明.

总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利用合理创新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强化学概念的理解, 提升初中化学教

摘要:化学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化学概念也是化学知识的基础, 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主要的内容之一[1].通过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理解, 能将化学知识系统化, 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本文就根据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探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红梅, 赵杏红.从课标要求看课程下的初衷化学概念教学[J].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2012, 36 (11) :22-23.

[2]陈鲲.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8

一、“过渡性”概念的界定

所谓化学“过渡性”概念是指在一定学习阶段, 根据课程总体目标只需要作某种常识性了解, 或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为支撑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的学习或解释某些化学事实现象而必须引入, 但受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制约而难以按照化学概念认知标准实现其科学完整认知目标, 需要在初中之后的化学学习中不断补充、调整和完善的一类概念。该类化学概念往往在概念名称、定义方式、认知表征形式上存在不规范、不严谨、不完整、科学性不足等问题。

二、初中化学“过渡性”概念特征

1. 概念名称生活化

对于一些在现阶段暂时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为了支撑相关重要化学知识的学习或解释某些化学过程与现象不得不引入的化学概念, 为避免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和错误, 在概念名称的表述上没有使用科学的化学概念专有名称, 而是使用一种学生更容易直接理解接受的生活化词语名称, 其目的不在于概念本身的认知, 而是通过这种词语名称达到理解某些化学过程或现象的目的。比如在酸碱概念的学习时, 把“电离”称之为“解离”, 使学生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知道其有分开之意, 如果直接给出“电离”名称, 因为初中化学还没有“电解质”的相关知识介绍, 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且容易产生错误认识, 而拓展解释既不需要, 也缺少必需的化学知识积累和相应的概念应用支撑。

2. 概念表述例证化

从思维特征来看, 初中阶段的学生, 思维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时期, 但学习上仍然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看, 化学作为初中启蒙学科, 学生的化学事实知识积累非常有限, 通过归纳法抽象出化学概念比较困难, 基于此, 初中化学的许多概念在定义方式上采取了例证式表述方法。如“酸”的定义表述为“像盐酸、硫酸这样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 即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H+”。类似的还有碱的定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的表述。

这种结合例证的概念表述形式, 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直观感知与理解, 而且可以解决学生因为概念外延知识缺乏、归纳抽象思维能力不足而造成的概念形成困难。

3. 概念认知表观性

基于学生思维特征和认知基础的初中化学概念认知表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概念认知的表观性———即是对于概念事物对象外部特征的认知, 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象表征。如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2], 这与高中“原子之间相互化合时得失或转移的电子数”在概念的认知表征上就有本质的差异, 前者是对概念对象集合的宏观外部特征的概括, 后者是对概念对象集合的微观本质原理的描述。类似的还有诸如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显性的外部特征) 、饱和溶液 (静态的外部特征) 等概念认知。其实, 初中对基本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大反应类型) 本身就是一种表观形式的分类。

4. 概念认知局限性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概念的认知是不完整的, 甚至是不科学的。

如酸 (碱) 的概念在定义中就没有指出电离出的阳 (阴) 离子“全部”是H+ (OH-) ;又如燃烧的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2], 其中把助燃剂限定在“氧气”范围内, 使得概念的外延大大缩小, 其认知的局限性可想而知;再如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一同时发生、互依共存的对立统一体孤立起来进行认知, 虽然说这里有概念认知的条件性制约, 但其认知方式的科学性明显不足。

5. 概念认知模糊性

初中化学概念的模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概念表述内容的模糊性, 二是概念学习情境与概念表述内容之间的逻辑模糊性。

前者如“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很费解的。从概念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其实是物质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化合价关系, 如K2O和Ca O, 其概念应用的基础是必须知道部分元素的化合价。

后者如“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2], 笔者认为, 其概念的表述与教科书中提供的教学情境和例证 (没有涉及同位素概念) 并不完全匹配, 即定义是针对本质属性的描述, 而例证却是非本质属性的体现 (或本质属性模糊) , 很难实现对于概念本质内涵中“一类原子”的真正理解, 造成学生概念模糊———学生认识的仍然是“一种原子”而非“一类原子”。

三、“过渡性”概念教学的应对策略

对于“过渡性”概念的认识不足, 是当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反映在概念的具体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行为, 并由此产生一些不易觉察的教学后果。一是漠视这些概念的教学, 造成对其他重要化学知识的学习支撑不够;二是追求概念教学目标的一步到位, 造成学习困难, 甚至产生概念模糊。

基于初中化学“过渡性”概念特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教师充分认识、区别对待和灵活实施“过渡性”概念的教学, 应该把握以下策略。

1. 要正确认识概念“过渡性”认知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教科书的编制是一项具有很强科学性的系统工程, 初中化学概念的这些“过渡性”认知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一是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初中化学概念的这种“过渡性”理解并不影响培养普通公民化学科学素养的课程功能;二是某些概念往往是作为支撑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的学习而引入的, 对于其概念本身的认知往往不是主要目的, 其主要作用在于为一些重要化学知识的学习或解释某些化学事实现象“铺路搭桥”;三是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认知基础决定了其认知方式的独特性和认知程度的有限性, 在此阶段难以实现对于这些概念的科学、完整、准确认知;四是同一版本的基础教育化学教科书, 在设计上是整体规划的, 具有较好的衔接性, 教师大可不必忧心。

2. 要遵循概念学习的发展规律, 不要强行将概念教学目标一步到位

如同概念具有发展性一样, 概念学习也具有发展性或阶段性, 教师要全面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化学概念的呈现特征及其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课程总体目标和各部分的具体认知目标, 合理定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与目标。

如关于“酸”和“碱”的概念, 从教材对于酸和碱的定义表述中不难看出, 概念定义的准确、完整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概念让学生理解酸和碱的共性及其原因, 教学中如果刻意将概念认知一步到位地理解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或“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OH-”, 则会由于学生的认知局限性, 对于为什么一定是“全部”产生更大的疑惑, 而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还暂时不可能解释清楚。

如果在元素概念教学中引入同位素概念, 既使学生课堂学习负担增加、学习难度加大, 同时使学生对已建立的相对原子 (分子) 质量概念、理解和使用元素周期表制造了更大的困惑。

3. 要遵循教材设计, 不要随意违背教材意图

不可否认, 概念学习作为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化学课程目标达成质量,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一学段的不同化学概念或同一化学概念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功能体现是不同的。教师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及课程本身的宏观角度来领会教材设计, 准确把握概念的课程功能定位, 教学中不要随意违背教材意图。

如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时, 许多教师往往将概念扩大化, 并试图用更加抽象化的得氧、失氧去定义概念和进行反应的系统归类与具体判断, 笔者认为这有违背教材意图之嫌。其一, 从概念背景来看, 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并不是以分类概念形式出现的, 而是针对具体物质性质的描述理解出现的;其二, 从概念功能来看,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概念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出氧化性、还原性概念, 继而支撑具有重要生活与生产意义的化学物质———氧气、一氧化碳、氢气及金属等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即氧化性或还原性) 的总括认知, 前者只是手段, 后者才是目的;其三, 从概念认知方式上来看, 初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孤立认知的, 用得氧、失氧这种方法去划分化学反应本身并不科学, 因为在一个化学反应中, 有失去氧的就必然有得到氧的, 只是针对不同的反应物而已, 学生又该如何判断、作何理解?

4.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概念教学具体情境, 灵活把握概念的阶段教学内容

以前述“元素”概念为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科书对该概念教学的内容编写就存在较大的灵活空间。笔者认为, 如果按照教材中的定义表述, 则必须引入“同位素”[3]概念或相关概念事实, 才能达成对其本质属性中“一类原子”的真正理解, 如果仅仅从教材情境和例证出发而不引入“同位素”概念或概念事实, 要达成对于“一类原子”的理解, 那么, 让学生能够接受的“元素”概念是否可以表述为“以不同形式 (指游离态与化合态或单质与化合物, 如H2、H2O中的“H”) 存在于不同物质 (如存在于O2、CO2中的“O”) 中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虽然是一种非本质的表观性概念理解 (其实初中化学概念的定义方式中有许多是表观定义法, 如前述“化合价”、“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概念) , 但至少在概念例证情境与概念表述上是吻合的因果逻辑关系, 也是学生在此阶段易于接受的一种理解方式。

事实上, 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概念的解释, 而概念的解释是基于概念情境或例证的, 当获得的事实情境或例证与概念表述出现差异或逻辑冲突的时候, 也就无法获得对于概念意义的真正理解, 造成概念模糊。这也正是关于概念教学生成性目标所提倡的“避免概念表述的唯一性,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变通性’理解表述”和“让学生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表述概念内容或概念定义”之目的所在。

在教学中, 一定要把握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系统性, 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体现概念的变化发展过程。应把握好教学的“度”, 以免欲速而不达或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思维定势, 给教学带来困难[4]。

总之, 充分认识“过渡性”概念特征及其课程功能定位, 准确把握“过渡性”概念教学的深广度, 避免概念教学因为追求一步到位而造成学习困难, 或因为淡化概念教学而制造认识盲区, 既是初中阶段化学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也是教师普遍疑惑的一个问题。需要广大化学教学工作者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 切实加强教材概念内容体系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 统筹化学概念教学指标体系和不同阶段化学概念的呈现特征与具体教学目标, 如此才能有效达成概念教学与学生认知的有序推进和课程目标的合理实现, 同时, 正确认识初中化学“过渡性”概念特征, 也有利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策略 篇9

1. 抽象性

由于概念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其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化学本身具有微观性,看不见摸不着,这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概念理解的难度.为此,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直观的指导,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多进行试验的展示和操作,最好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战演练,更形象的了解微观世界,了解化学.

2. 阶段性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有阶段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随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不断加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

3. 系统性

化学概念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我们应该加深对化学概念之间关系的联系和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强化系统认识.

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中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任务,教师做出符合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素质的策略.

1.“组织者”教学策略

“组织者”教学策略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概念教学策略,它主要是指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引导性材料.之后让学生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新的化学知识,实际上这些材料就是一个引子,也是一座桥梁.

在实际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组织者”教学策略更多的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内容综合能力.它需要教师有层次性,遵循先“逐渐分化”后“综合贯通”的教学方法.

(2)“组织者”教学策略一个重中之重是,教师在组织中要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系统的结合,做好衔接工作,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

(3)“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学生强有力的配合和互动,为此,教师要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 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应用于概念性比较强、抽象性比较强的化学概念,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准确、牢固的记住概念,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技能,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宗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策略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在选择这一策略之前,要充分了解此次讲授的内容是否适合实验探究,充分考虑实验的时间和效率以及教学条件等,同时还需要注重该实验的安全.

3.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

主体性概念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化学概念的学习.教学合一,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和主体意识,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优化化学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素质和学生的主体精神.

三、结语

众所周知,每一种事物都有其不完美性.各种化学概念教学也同样有其局限性.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应用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观来进行实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

1.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可“多管齐下”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也可以“独树一帜”采用一种教学策略.

运用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策略,强化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使学生自主延伸化学概念,达到一种创新理念.

2. 真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爱好和情感.

变被动无奈学习化学为主动喜爱化学,使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相一致,实现统一.

3. 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形成师生共融.

高中化学概念策略的核心里既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接受层面和认识层面,也要考虑到教师对策略的把握层面.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磊.《科学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基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革新中学化学教学.化学教育,2002(6):18-20.

[3]苗深花,范增民,高付东.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探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2):91-92.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图策略;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80-01

0

概念图作为一种工具,能帮助教师教学,“inspiration”软件的开发对教师制作概念图来说更加方便。概念图的教学思想来源于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教授,概念图包括概念、连接箭头、连接词、命题四个部分构成,概念图的类型也分多种,依据概念图的范围可分为对比图、章节图、专题图;依据概念图的结构可分为树状图、V行图、网络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概念图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自主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往往能加深对知识记忆和理解,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能省去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的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有了概念图,对于旧知识回忆起来轻而易举,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结构也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专题概念图能帮助学生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这种联系最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化学的方法。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盐类的水解》为例,盐类水解的知识点分三部分:盐类水解的原理,这个水解原理就能联系到必修一中的《离子反应》,水解平衡移动和水解原理的应用。水解平衡移动是重点知识,水解平衡移动包括四个原因:温度、浓度、外加酸碱、两种弱离子。温度对水解平衡移动的影响就能联系到必修一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水解原理的应用包括四大方面: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比较不同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就能联系到《弱電解质的电离》这一节内容。还有很多这种可以相互联系起来的知识点,应为学科内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学生找到了这些联系,就能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轻松地学习化学。

二、利用概念图发展学生解题思维

为什么说概念图能发展学生的解题思维呢?文章在上一段内容中讲到了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恰好的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思路。如果提出教师留下这样一道题“将NH4Cl溶液中各离子按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排列”,那学生首先不能凭空写答案,要把外在影响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从哪些因素考虑,这时概念图就能为解题提供很好的方向,上文的描述的概念图中有提到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那做这道题就要往盐类的水解方向考虑,盐类的水解知识点还能联系到《离子的反应》,比较离子的浓度,也应该将离子之间的反应考虑进去。在举一个例子,如果教师提问“如何配制FeCl3溶液?”没有配置过这种化学试剂的学生怎么知道呢?上文说到的概念图中就提到水解原理可用于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何配制FeCl3溶液这一问题就有化学现象的出现,因为FeCl3溶液很容易生成胶体,概念图给学生提供的思路就能让学生从盐类的水解这一方向考虑。说概念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散乱的,概念图就帮助学生整理了知识,让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能“顺藤摸瓜”,找到解题思路。

三、利用概念图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

概念图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让人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这种“一目了然”的效果用在教学上,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中有理解、记忆等。有些学生是选择直接记忆的方式,直接记忆的缺点是记忆容易混淆,概念图本身是一个结构图,记忆概念图相当于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规划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准确记忆,避免混淆。

四、师生共同制作概念图拉近距离

传统的教学课堂没有师生共同制作概念图这一环节,教师只注重讲解,知识的规划要靠学生自己。共同制作概念图作为一项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趁热打铁”与学生制作一个概念图,能帮助学生规划知识,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并且在制作概念图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结语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的有帮助,教师根据自己画的概念图能找到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记忆的方法,通过制作概念图,教师也能反思自身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是否有不足的地方。对学生来说,概念图的作用非常大,帮助规划知识的同时还能帮助记忆,还能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概念图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优化了教学结构,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M].学科教育,2003.

[2]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M].上海教育科研,2002.

上一篇:严重狭窄下一篇:车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