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景观设计

2024-06-17

湿地景观设计(精选十篇)

湿地景观设计 篇1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析论文 篇2

摘 要: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自始至终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对于整个地球的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地球上的现存湿地,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环境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作

关键词:中国知网论文发表,中国期刊网论文查询,中国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自始至终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对于整个地球的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地球上的现存湿地,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环境水平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湿地景观的设计作为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必要途径,不断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对湿地景观设计方法提出探讨与分析,对目前我国湿地景观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各方面总体与专项设计予以具体叙述,明确湿地景观的设计方法。

引 言

湿地景观的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自然社会建设科学,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湿地类型最全,湿地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的设计成果显然位于国家建设环节当中的突出地位。然而经过我国对于湿地面积及其具体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湿地的面积正在处于逐步减少的趋势,湿地的功能也越来越得不到保证,湿地环境所受到的压力在持续增大,生态失衡、物种减少等现象,都成为了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所在。

我国湿地景观现状

根据资料调查,2月份在我国山东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的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与206月第一次正式公布关于国家采取多样措施,实施对自然湿地的保护与抢救的相关文件。这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优越的文化思想与我国传统思想予以结合,外国引入的先进规划设计技术大量涌入我国,国家不仅仅是从思想认识上开始注重我国湿地建设与保护,同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从分带动了湿地景观保护、开发以及建设的进程。自此,我国各个地方均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湿地保护区域和各类湿地公园。随后的几年发展,我国国家级湿地公园每年都在不断建立,始终处于递增式的生长,我国湿地景观的建设技术和设计水平也呈现不断提高的态势。

湿地设计理念概述

通常情况下,湿地景观的设计需要以当地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状况作为建设基础,明确设计主题和色彩突出的内容,结合湿地现有的经管结构、动物植物的生态群落,具体营造出一个“林水结合”,相互呼应、彼此结合的湿地景观。发挥其综合性的生态效益,提高其文化价值,对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要以保护为基本目标,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同发展。首先,要遵循生态多样性的原则,顾名思义,在湿地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保护生物的生息场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量避免人类对于动植物自然生长的干扰,坚持科学规划。其次,国家之所以建设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湿地生存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予以保护,因此,在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当地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力争保持生态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再次,则是需要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在湿地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予以尊重态度,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其重要标志,湿地的设计必须尊重其地域文化的特征,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

总体与专项设计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湿地;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湿地的基本概念

湿地的具有多样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拥有大量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保障,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公约》指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1.2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

1.2.1湿地公园的定义

广义的理解,湿地的主体为生态景观系统,具备较完整的湿地保护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作用,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自然湿地公园一般是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旅游和教育.人工湿地公园一般是重建或者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引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净化作用。

1.2.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

国际湿地公园的建筑风格、设施配套、景观设计、人文内涵等应与湿地生态系统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协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科普教育等多项活动。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浙江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1设计原则

2.1.1系统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资源稳定性,使其可持续发展。

2.1.2合理资源配置原則

合理配置湿地动植物的生态资源,包括其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适当的开展休闲游览及科研科普活动。

2.1.3规划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的应该体现自然野趣,具备湿地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风格应具备当地的地域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择有益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环保材料。控制和管理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与生态系统相融合,对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安排。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德清县城东南,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是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野生大豆保护区。具有丰富景观结构的天然湿地公园,岛屿交错,动植物种类多样。

2.2设计方法

2.2.1结构分区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

保育区内一般有需要保护培养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珍贵的稀有物种,可设为禁区或限时限制人口数量进入的区域;湿地功能展示区与体验区,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允许游客科学的参观体验农业渔业生产。服务管理区一般选择在非湿地景观范围中,提供游客及相关行政和管理机构活动的场所。

下渚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两山一湖、一廊一带”的结构分布。

“两山”:塔山和防风山,两座山植被丰富,作为景观结构的背景依托,同时又是具备人文景观的内涵,两山各具特色。

“一湖”:保护性的开发中心湖面及周围景观区域,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保护生态完整和持续的同时,一定程度的开发观赏游览区域。

“一廊”:在下渚湖与防风山之间的有狭长的过渡地带,规划中,与沿线的村落改造结合,使山水之间的绿色廊道既具有原始生态景观地貌,又具备江南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

“一带”:景观周边现状多为农业用地,整合规划资源,设计一条的体验展示农耕文化的特色区域带。

2.2.2景观规划设计

A.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a.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水体设计是指对湿地中的水域面积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其中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等景观。

下渚湖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保护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具备蓄水,分洪,调节水位的作用,湖中遍布60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水网交错。在设计规划时,进行有保护的开发,保留原始地形地貌,配合生态驳岸建设。规划中以主体湖面为中心,保留大面积的芦荡湿地和水体,根据水域特征及地形地貌,设计划分为水乡村落、水荡花田、湖山舟韵三个景区。

b.植被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多样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设计规划时,应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种植。

下渚湖景区东部湿地区域以水生植被为主,湖内大小土墩分布茂密的竹林,古樟树群;沿湖芦苇成片;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部区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塔山为中心,由云岫寺景区、山林特色活动区、林泉野趣景区构成。

B.人文景观规划设计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应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具备较强的地域特征,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景观设计。将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充分结合,设计纪念性历史文化景区,同时规划体验民俗文化的游览区域。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规划设计了防风揽古景区位,纪念远古时代防风国的先民首领和治水英雄防风氏;同时结合村落和河道景观,设计一条水街民俗游览线,开展旅游度假活动,推广民俗文化。

3.结语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将自然的湿地公园保护于建设与城市生态和谐统一,在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合理的保护湿地的自然景观,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与教育体验有机结合。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生态学为基础,美学与生态互融,使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城市问题,2003,3:9-13

关于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 篇4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控制、建造和监督的, 人工湿地充分地利用了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协调的作用, 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以及微生物分解, 达到对污水高效净化的目的。然而, 人工湿地也是通过人工创造一个比较适于水生植物成长的环境, 这也是可以用于处理污水、废水。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比较完整生态的系统,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 并且还具有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维护以及运行费用比较低、操作比较简单、美化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增加了绿地的面积、出水水质比较好、抗冲击力比较强、投资比较低等优点。处理污水的时候, 不仅可以种一些草, 养一些鱼, 还可以用鲜花以及绿叶对环境进行一些装饰, 这样的话就可以把清水活鱼归还给了大自然, 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 更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而在景观的设计当中, 人工湿地作为水景的元素, 和废水处理型的人工湿地不同的是, 他的功能有着生态和景观的作用, 调节了物质和局部的小气候的循环, 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就湿地景观而言, 他是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上人工湿地非常重要, 一些景观进行设计的前提, 应该充分地考虑到生态系统方面的设计。在思想上, 景观设计师们应该树立一种生态的观念, 就可以在对湿地景观设计当中, 做到了美学以及生态兼顾, 就可以使人类以及自然的生活环境具有一些良好的结合点, 进而使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2 国内外的人工湿地现状

2.1 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湿地处理系统, 在我们国家引进的相对比较晚。在七十年代才刚刚开始研究人工湿地。1988年到1990年, 对污水进行处理研究工作第一次利用人工湿地, 在北京进行的自由水面人工湿地, 每天处理量大约为500千克的工业废水以及生活的污水, 而且处理的效果都比较好, 这个比传统的二级处理工艺要好很多。国家环保局以及中国科学院的每个单位相继都采用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并作过一系列的试验。

四川的活水公园就能还好的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对于污水进行处理的新工艺, 而且是以水为主体的环境科学公园。然而, 这样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工艺主要有, 自然水沟, 戏水池以及连接每个工序的水流雕塑, 床系统, 养鱼塘系统, 厌氧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塘等等五个主要的部分。而从厌氧的沉淀池到戏水池都能清晰地看到污水, 在每一个工序逐渐地变成清水的过程, 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到从“死水”变成了“活水”的过程。最近几年, 运用了配套管理的技术, 加强湿地的生态工程模式, 景观的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的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效益非常明显。

2.2 国外的人工湿地

在美洲, 由于观察到了自然湿地的同化能力, 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对不同的设计人工湿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的湿地, 每一个地方都被用来处理大量的废水, 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对一些潜流系统和一些自由的水面系统运行得出来的数据统计结果就可以表明, 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掉悬浮物以及生化需氧量,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去除氮、磷, 出水可以达到三类水域水质的要求。而人工湿地不但能够用于工业废水二级的处理, 还能够用于对农田径流进行处理, 在某些情况下, 人工湿地也就可能是唯一一个比较适用的技术。

3 人工湿地的营造过程

3.1 设计的方法和运行的机理

在设计以及运行上, 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模型则需要工程师以及设计师之间的相互合作, 到现在为止, 大部分湿地设计的方法都证明了湿地去除效果的模型及方法都已适用湿地当中的大肠杆菌、硝酸盐、铵盐、总悬浮物含量以及生化需氧量等的指标。当前的湿地设计倾向就是进出水的模型, 或者是发展比较简单的种群平衡, 这些模型不仅仅是说明在湿地里发生的复杂反应的过程, 而是从湿地的运行得到数据的当中得到生物反应速度的参数。在这个基础之上, 越是复杂及理论化能够描述湿地运行的过程动力学的湿地模型, 也就不可能被严格的限制。

3.2 净化的机理以及相应的特点

在植栽滤床VSB型池中, 添加一些相应的人工介质作为滤料, 而在正常的运行过程当中, 滤料的表面生长着相应的生物膜, 把有控制的污水投入到滤料的表面并且继续下渗过程当中, 植栽滤床VSB型池就会对污水起着生物降解、过滤以及沉淀、生物吸附的作用。吸附降解污水当中溶解性的有机物以及阻止污水中的悬浮物。人工渗滤的深度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滤料的表面上吸附的微生物也会随着接触氧程度有着比较大的变化。因此, 在渗滤的过程当中, 污水借助一些微生物, 就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反硝化, 及其除磷的反应。

3.3 植栽滤床VSB型人工湿地技术的特点

相对于土地自然净化的技术占地面积比较小, 但是相对于人工生物的二级处理而言占地面积就比较大, 所以, 应该适用于处理规模比较小, 进水的浓度比较低的污水, 或者是景观水体水质的修复, 以及供水水源预的处理。对于处理的水质适应范围比较大, 也可以和生物处理相互进行结合, 可以作为深度处理的技术。由于采用人工建造, 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水流方向一般利用垂直流, 污水自上而下重力通过渗滤介质。通常不用人工曝气的系统, 而且复氧的过程也主要是靠着大气的复氧, 可以利用在该系统植物根系进行一系列的复氧, 以及可以采用周期性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没有反冲的系统, 应该选择渗透性能合适的渗滤介质, 这样不但能可以起到渗滤拦截的作用, 还可以更好地减少VSB系统的堵塞。这样工艺流程比较简单, 该系统不用设有二沉池, 运行的电耗比较小, 处理对成本比较低。这样进水就会对悬浮物有一定的要求, 而污水在进入这个系统之前, 还应该有一定的预处理, 这样的话就避免了对滤料层的堵塞及降低运行的周期。

4 结束语

人工湿地的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特点, 这些学科的领域覆盖了野生的动物植物学, 生态学, 水生生物学, 土木工程以及化工工程、景观的建筑学以及其他的学科。所以, 人工湿地研究就必须结合区域发展的规划和环境的设计等学科原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实验, 并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 利用原来的景观进行设计, 也是保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一种手段。反之, 按照构思的改变, 也就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及其完整性, 也就使原来系统缺少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及整体性。在了解出水水质前提之下, VSB型和FWS型人工湿地的成本效益应该取决于场地是否有所选的介质的成本、土地的价格和可用的土地。人工湿地处理的系统和正常的污水处理系统, 运行、施工以及维护的成本比较低, 除掉生物需氧量以及净化总固体悬浮物效果比较好。中小型的处理系统特别适合土地购置费比较低的地区。

参考文献

[1]杨永兴, 刘兴土等.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 2012 (3) :41~48.

[2]黄石达, 王安庆等.从成都市活水公园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J].四川环境, 2011 (1) : (2) :8~12.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篇5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一个黄河码头

在位于黄河排水渠入河口处规划兴建一个黄河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将黄河北岸的自然山、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到景观区内,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同时黄河码头也是黄河景观湿地景观区内少数的几个永久性建筑之一。

两个滨河广场

两个滨河广场即纬一路滨河广场和纬四路滨河广场。其中纬一路滨河广场是整个黄河景观湿地的休闲、集会区。黄河景观湿地内的大部分硬质铺地都集中在这个区。而纬四路滨河广场即为纬四路入口广场,是一个休闲小广场。

三条景观轴

三条景观轴即是一零九国道、自然水系、排水渠。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即是在根据对景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使黄河景观湿地与惠农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区东西走向的六条主路尽头相应位置处设计六个入口广场在延续了新区城市机理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规划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建筑群会成为湿地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黄河,从而将黄河景观引入湿地。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

曲线形景观路:为了保护黄河景观湿地内的红柳林等自然树木和植被,湿地内道路的设计是在利用原有地块分割区和现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型道路系统。规划路宽度以2米为主。湿地内的主路,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次要线路:宽为均在1

.2米左右,从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各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湿地。

6、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

7、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

三、规划设计目标、理念

1、在本规划中我们通过对黄河畔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新建可延续惠农城市文脉的生态景观湿地。进而确定黄河湿地的主导规划目标,打造石嘴山黄河文化生态景观廊,借以传达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展示石嘴山地区特色,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生态湿地景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启黄河休闲娱乐天堂,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黄河岸边用地功能划分的原则在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大范围治理水系,恢复其活力,结合黄河湿地原有现状植物植被,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舒适怡人的滨水空间。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篇6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的应用探究 篇7

1 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应用效益探究

人工湿地一直都是一项被人们不断改善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 具有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所不能够比拟的巨大综合效益。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工湿地的应用, 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如实现生物多样性、节约水资源、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整体价值以及成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等。

2 国内外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实例

2.1 国外应用分析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人工湿地已经在国外各种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发达国家, 由于人工湿地具备成本低廉、维护简单、容易操作等优势, 得以大力推广。例如, 在美国华盛顿州的雷通东区水处理应用工程;新墨西哥卢斯科的住宅系统设计等项目。当前, 国外已经将人工湿地技术广泛应用于住宅、园林以及各种雨水回收和污水处理项目中, 同时发挥景观效应。

2.2 国内应用分析

深圳洪湖公园是我国最早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引入的人工湿地技术典范。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应用, 如湖南益阳城市学院的实验楼设计中, 应用潜流型人工湿地, 对雨水进行处理和回收;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的景观规划, 利用潜力型人工湿地技术, 对雨水进行回收和处理。

3 案例分析

3.1 工程背景

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工程,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5.28 hm2;其中水体面积7.79hm2, 道路广场面积6.33hm2, 绿地面积35.12hm2;建筑占地面积25623.6m2, 停车场面积4840.4m2, 规划区陆地面积绿地率约74.0%。项目总投资28735.3万元。项目规划建设的紫气东来景观绿轴全长2400m, 宽335m, 包括生态森林公园、娱乐休闲公园、市民文化公园、商业公园及滨湖文化公园5个部分。

3.2 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在“上海嘉定新城紫气东来”设计中, 引入“人工湿地园”概念,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 构建以人工湿地景观为主的港湾休闲公园景区。

3.2.1 项目设计方案。

在公园空间构成方面, 遵循了开敞与封闭相结合的原则, 融合大型与私密空间, 活跃与安静的氛围, 实现城市与园林、直与曲、廊架与下沉等多种变化。所有的空间由蜿蜒的走廊联系起来, 通向周边的开发地块和公园之外的主要景观节点。地形和植被的起伏变化, 不仅使游客从不同的高度欣赏公园的景观, 得到丰富的视觉体验, 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过街走廊。活动内容结合地形的坡面和坡顶进行精心设计, 通过用乡土植物恢复所有水滨湿地和高地密林, 创造了良好的地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市民休闲场所。3.2.2湿地水系统。水系统的构建是人工湿地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模仿天然湿地功能, 满足人类需要。在该项目工程中, 景观所处范围内的水源主要为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有关湿地水系统的应用, 可设计景观走廊, 环绕着整个景区, 发挥园区内的观景作用, 同时完成水源一级去污处理。通过收集到的地表径流与生活污水, 和植物进行接触与吸收, 并顺势引入到边沟沉基槽中, 定期处理, 排入中部湿地。

3.2.3 湿地生物系统。

湿地生物系统主要包括种植植被、养殖水生动物以及处理微生物等环节。通过应用湿地植被, 可缓解地表水流的速度, 再加上植被枝叶的阻挡作用, 促进水中泥沙的沉降。在土壤与植物的代谢过程中, 水中各种有机溶解物或无机溶解物被截留, 将更多的有毒复合物转化成无毒物质, 促进水体的澄清, 优化环境。在树种的选择上, 依据景观总设计理念, 全部选择原生的乡土树种, 结合城市景观特色, 优先选择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骨干树种或者市花、市树等, 将绿化带与乔木、灌木、草地等混交搭配, 选择水葱、菖蒲等水生植物, 千屈菜、灯芯草等半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则沿水岸建种植槽, 以此降低种植土用量, 避免水土流失。

3.2.4 湿地休闲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纳入更多人性化要素, 如湖滨休闲绿地、景观走廊、步行通道等, 依托人工湿地景观, 吸引更多游客, 创设和谐的优美环境。

该项目建成后将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提高空气中负离子浓度,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减少产尘量, 增加滞尘量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应。河道沉积物疏浚、拓宽和护岸修建有利于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及防洪排涝。

实践证明, 景观设计中的人工湿地应用, 除具备净化污水能力外, 对生态景观与生态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可实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生态水处理技术, 其处理方法具备有效、可靠等诸多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十分快速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人工湿地应用的实际情况, 对其设计实例进行分析与阐述, 以此对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的应用进行探究。

浅谈湿地公园设计 篇8

湿地公园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湿地效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湿地公园是一个新兴的湿地保护概念,融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于一体,体现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的新式理念,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禁止利用不同,湿地公园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这种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形式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青睐,湿地公园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现就湿地公园建设的选址、建设范围以及部分专项规划的要求和规划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1 湿地公园选址及范围的确定

湿地公园选址应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有需要保护与开发兼顾的湿地资源,交通通讯发达,建设方便。开发后有足够多的客源,满足湿地公园建成后运营的需要。

湿地公园范围应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湿地公园的边界要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 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充分贯彻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湿地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和分期目标;(3)因地制宜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4)与湿地保护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3 湿地公园平面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布局结构控制充分考虑公园建设内容符合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需求,并能促进湿地公园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应坚持的原则:(1)合理配置利用园区各类土地资源原则;(2)突出湿地保护、培育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3)保持各功能区特色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原则;(4)园区水系、道路、旅游线路布局与各区功能特点的协调性原则;(5)为了满足各类旅客需求,保持各功能区面积适中的原则;(6)园区建筑物体色彩、高度、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则;(7)布局时要有长远和动态的观点,为今后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4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应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休闲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4.1 湿地保育区

湿地保育区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是湿地公园内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除开展保护和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它活动。

该区域主要以保护为主,保持湿地原始状态,严禁设计开发观光项目,控制外界人员进入,防止对湿地造成破坏。

4.2 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指湿地公园内曾经生态系统良好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具有恢复潜力的区域。恢复重建区是以恢复和培育湿地为主要目的的区域。该区域可以通过围栏禁牧、实施水资源调控补给和人工植被恢复等建设内容,全面恢复和重建天然草地、沼泽、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4.3 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指为游客提供认识和体验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该区宜作为湿地保育区和休闲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可以设计科研宣教展示中心,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允许游客进入,但要严格控制进入量。

4.4 休闲区

休闲区是指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一般,但具有一定可利用资源、人文与自然景观、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憩体验活动,较易吸引游客逗留的区域,一般位于公园入口和交通设施附近。该区域可开展以水体娱乐、空中娱乐、湖体风光、当地风情文化、湿地观光体验为内容的休闲娱乐活动。

4.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是指用于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工作间、苗圃以及贮藏库等公园管理设施的区域。该区域应邻近游客中心和入口,以方便人员和物资的到达,并建于生态状况不佳的区域。

5 湿地专项规划

湿地专项规划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宣传教育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湿地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社会经济调控规划和监测系统规划等,湿地专项规划是在湿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之上进行。

5.1 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包括水体、土壤、栖息地动植物的保护,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规定,确定适宜、可行的保育措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一般设计在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湿地保护工程包括界桩、界碑、指示牌的设立,动物通道、围栏及木栈道的设立,以及保护机构的设立等。

在制定恢复规划时,应根据湿地类型以及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有针对性的恢复技术和措施。湿地恢复主要以水体恢复和水生植被恢复为主。水系规划必须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水生植被恢复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2 宣传教育规划

宣传教育规划包括宣教设施和宣教解说系统。湿地宣教中心是必须建立的宣传教育设施,是实施湿地环境科普教育的基地,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高科技手段,以及图片、实物标本和影片放映等方式,向游客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和湿地文化,展示公园湿地资源景观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特色。宜设置于交通便利、场地充裕且具有实际野外教学资源和特色景观区域。

宣教解说系统解说标志主要用于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重要湿地植物、重要栖息地、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以示界限、指导方向和阐述园规等。

5.3 生态旅游规划

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根据湿地公园的不同特点,加强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湿地公园要根据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类文化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生态旅游规划包括湿地观赏体验类项目,湿地景色是最美的自然美景之一,可设置木栈道、观光亭等深入湿地内部,举行观鸟赏花等活动。

湿地公园可设置水上活动类项目如划船、水上自行车、漂流等;还可设置陆地类活动项目如建设儿童乐园、举办湿地自行车赛等;空中观光类项目和民俗风情类项目。

5.4 湿地景观规划

在保护和利用现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景观规划,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为植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对于生长不良、景观及生态价值欠佳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修复及改造,提升其景观特征,并与总体相协调。在新增植被的选择上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不同景区特点,形成特色各异的植被区域,做到树种多样,层次复合,乔、灌、藤、草、挺水、沉水、浮水植物结合的较完整的区系植被群落。在湿地高敞地段适当栽植水土保持类植物,如旱柳、河柳、丁香和云杉等;在少量积水低洼地段,适当点缀引种一些适于动物栖息、繁殖、隐蔽的植物种类,如芦苇、香蒲、荻和眼子菜等,种植花卉类植物,如荷花、睡莲、千屈菜和点地梅等。

5.5 基础设施规划

湿地公园内道路、水、电、通信等线路布置,除遵循国家基础设施规划的相关规定外,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尽可能设在隐蔽地段,不得造成任何污染。

道路体系形成机动车道、游览步道、生态栈道等形式相互连接的公园内部路网体系,使公园内各级道路功能直观、明快。供水体系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方针,采用分区就近供水的方式,合理布设管线,并留有发展余地。电力体系在纳入周边电网的基础上,要建立完善的自身供电系统,依据各功能区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增设输电线路和设备。

5.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土地资源作为湿地公园的载体,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将形成不同的地表痕迹与景观类型。根据公园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规划调整,保护湿地、生物栖息地、林地和水源地,合理配置园区内各类土地资源,使其面积比例、结构和功能满足公园发展需求,并充分展现湿地公园的独有特色。

5.7 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湿地公园,必须编制社会经济调控规划。社会经济调控规划应包括居民点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产业和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内容。根据湿地公园的需要划定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对农村居民点应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4种基本类型。社会经济调控可以通过加大推广高效农业种植力度、扶持创办新型产业、重点村生态移民和签署土地使用协议等方式来完成。

5.8 监测系统规划

湿地公园景观保护研究 篇9

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作为两项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推动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从原始到农业再到工业文明阶段,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相继出现,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在用平衡的生态环境换取的沉重代价。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迫使人类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正如“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所发出的告诫:“必须以城市居民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关于只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理念已经成为幻想。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性城市成为目前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一些科学家和相关人员正在努力地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湿地的保护。也正是一些大型的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使得近年来湿地的恢复的速度加快。对于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浩大工程,更不失为一种维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二、定义

湿地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地区广泛分布,它是“地球之肾“并与森林和海洋统称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中生存着多样的生物。

狭义上对于湿地的定义是: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广义上对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的地区。我国湿地面积广阔,从沿海到内陆,温带到热带地区都有湿地分布,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资源遍布祖国大地。湿地从字面上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潮湿的土地,但是一些湿地在某系季节中也普遍存在干涸的现象,湿地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因此其定义良多。不管说是对于湿地的定义有多少,它都包括以下的三点特征:①地表有时间性积水存在;②地表的排水性较差;③常常分布着湿生植物、沼生植物等。

三、自身价值

湿地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其中包含着众多的生态资源,从水生植物到陆生植物,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生态价值

城市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方面起到了绝佳的用处。湿地的有机土壤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能起到蓄水和净水的作用。湿地在地势上往往处于低洼地带,在一些降雨较多的季节里面,它可以将多余的水量储蓄起来,以避免洪涝灾害的出现。在湿地这个生态系统中,其优渥的自然环境大大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2、社会价值

除了湿地资源本身的生态价值外,它还具有景观旅游的价值。湿地是一个具有丰富生态资源的地区,其中动植物的交互关系可以模拟出一种类似大自然的景观,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长久居住于钢筋水泥的大城市中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市湿地可以称为城市周边最美丽的地方,既美化了城市本身也美化了人们的身心。再者,湿地还具有科普教育的作用,人们可以在其中做研究也可以了解相关的生态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经济价值

正因为湿地具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它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水资源。此外,湿地的水产品丰富,鱼类、贝类及莲蓬莲藕等产品是人类生活中必须的消耗品。

四、城市湿地的概念

城市湿地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新兴名词,至今为止,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其地理位置位于城市乡镇内。城市湿地与湿地一样,目前也存在诸多问题,并遭受着和湿地一样的破坏。对于这种湿地面积锐减的情况,人类采取了诸多的措施来维护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对于国际上来说,比较广泛的Ramsar《湿地公约》当中对于湿地的定义,即是一个主要以管理作为主要目的的,及其广泛的湿地含义;在国内上比较有影响的则主要来自于佟风琴、赵魁义以及刘兴土等人所提出的有关湿地的概念,他们所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对于湿地来说,构成其结构模式和状态的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元素所在,即:过湿地、积水以及适生生物,并且给出了“水面深度在两米以内的,积水的周期在四个月以上的”等量化的指标。而这种定义则主要是对内陆沼泽湿地进行的定义,没有一定的普遍含义;而杨永兴则认为,对于湿地而言,其特点不同于水体,又与陆地大不相同,它主要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一种重叠空间区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则主要包括河口、水源保护区、人工池塘等水、路过度的区域,之所以没能给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则主要是由于类型的多样化特点所决定的。

五、城市湿地景观保护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尊重湿地的多样性特点,对乡土物种进行保护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其地区经济和自然条件之间响度差异较大,因此应当更好的尊重湿地的多样性,加强对乡土物种进行更好的保护,首先因为乡土物种能够更好的适应某一区域的环境特点;其次乡土物种的多样性能够进一步促进湿地的保护。

2、构建良好的湿地保护策略

首先能够更好的确定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次是更好的建设城市的湿地公园。在现今,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规模上都有所增大,并且自然元素也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应当在自然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对湿地面积进行更为长久的保护。

3、将湿地保护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对于城市湿地而言,良好的湿地环境能够更好的环节城市环境的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并且能够更好的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这里主要以人口老龄化为例,大多数的人都会与自然、植物和动物更好的接触,这时候应当更好的将其作为对湿地进行保护的积极因素。相反而言,环境整洁优美,使市民分享到湿地保护利益的城市湿地,有助于寄发他们保护湿地热情,促进湿地的持续保护以及城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摘要:湿地公园景观主要存在城市之内的湿地,其主要特点与其他区域的湿地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其所表现的特征收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湿地面积逐渐缩小且功能性也在不断退化,因此本文对湿地公园景观保护进行研究,更好的为保护城市湿地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保护

参考文献

[1]郑永莉,许大为,王瑞兰.浅析自然湿地景观设计框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04).

[2]杨晓燕.从生态城市论看城市公园建设的必要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2).

浅谈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篇10

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体现。首先, 能充分利用湿地植物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净化城市污染物, 疏导雨水排放, 调节微气候, 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改善城市环境。其次, 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湿地由于生态环境的独特, 决定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第三, 满足城市居民欣赏自然、享受自然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 以及更好地利用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 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和湿地的生态重要性教育, 提高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促进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

2.1 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事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 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和各种资源, 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因此, 城市湿地景观设计除了要符合普遍的景观美学原则以外, 还必须注重生态这个大前提, 景观设计的尺度和实施是生态学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2.2 生态设计。

2.2.1保持湿地完整性。湿地景观设计要求剔除与自然景观特征相冲突的元素, 强化有特色的景观要素来提高湿地的景观特征。湿地景观有其自身的确良和谐性, 具有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尽量保留自然景观, 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 调查内容包括湿地水质、野生动植物、水岸环境、气候条件, 以及原住居民对湿地的依赖程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是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完事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即利用原的水体、动物、植物、气候因子等来强化湿地的自然景观。2.2.2形态设计。以实现整体和谐为宗旨, 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包括设计的形式与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 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 以实现生态与美学的统一。自然湿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岛、浅滩、沙洲与深潭的交替, 这生活上地形地貌和植被为各种生物繁衍创造了适宜的生境, 可减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设计时, 应随形就势, 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形态。纵断面的形态设计, 对湿地的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 应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湿地内有常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统, 其底部要多孔质化, 以营造出水体流动的多样性, 并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样。2.2.3植物配置。植物配置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以乡土植物为主, 以及能够被更好地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 使其形成一个生长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群落。以外来植物为辅, 但要注意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 以免造成本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在物种搭配上, 要满足生态要求, 做到对水体污染特处理的功能互补, 并要注重湿地植物群落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观效果的完美体现。设计中还要注意设置一些动物食源植物和鸟嗜植物, 在湿地景观区域内的水体一侧尽量不安排高大的乔木, 以便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和充足的活动空间。2.2.4护岸生态设计。出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 应用多自然化的手段对湿地的岸上边环境进行设计, 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和亲水护坡, 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又营造了多元生态环境。理想的湿地护岸生态工程技术, 是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 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这样, 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 又能为鸟类、两栖动物提供理想的生境, 还能充分发挥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 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2.2.5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体量小巧、布局分散, 将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融于湿地大填平之中, 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才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 以提升空间品质, 并体现人性化的特征。人工湿地景观设计中多有栈道、桥、围栏、水榭等, 设计这些小品时, 应尽量选取生态化、乡土化的建材。这样做不仅便于施工时可就近取材, 也使这些人工构筑物能更好地与环境融合。2.2.6自然生态管理措施。在湿地植物种植上, 一方面, 应尽可能地在水陆过渡地带保持一定的自然湿地生境作为缓冲区, 采取适当的生态管理措施确保其自然演替和自然恢复过程, 以利于湿地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 在有湿地生境的植被中, 植物群落的物种和组成与湿地生境的自然演替过程相符合, 以便宜有效地促进并加速其恢复过程。必要时, 应采取分阶段的种植模式, 先营造先锋植物群落, 待生境特点与立地条件改善后, 再构建目标植物群落。

3 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实例分析

3.1 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起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 它是由一系列大小不一的池塘和错落有致的植被组成的生态组群。这里曾经是由四个废弃的混凝土构建的水库旧址, 1995年, 英国野生鸟类和湿地基金会耗资2 500万美元, 引水排淤, 分隔水域, 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不同的树木, 用5年的时间将共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该中心占地面积43hm2, 分割为30多片湿地, 由世界湿地区、水生生物区以及一个现代化的浏览中心组成。若干条步行小径贯穿分区。世界湿地区如同一个湿地博物馆, 通过构造不同的土壤结构、植物类型, 真实展示了14种世界不同地域的湿地, 如尼罗河的水鸟, 在各处安家落户。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各个湿地区虽是开放体系, 却相对独立, 自成一格, 确保外来的本地物种的界限明确。水生生物区则通过生动灵活的设计, 如水下观测窗, 让人们从各个侧面观察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由于良好的栖息环境, 这里也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 常年栖息和迁徙经过的鸟类达到180多种。

3.2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北部, 占地面积61hm2, 其所处的土地原本拟用作生态缓解区, 以补偿因开水围的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经过可行性研究, 规划在生态缓解区建设一个湿地公园。整座主馆隐藏在一片草坪之下, 从入口广场看, 仿佛前面升起一座绿色的山丘。这一设计, 除了能突显出工程规划顾及环境因素外, 也有助于提高主馆建筑的概念在建筑的各处得以体现。特别是在有河道贯穿、连接外面湿地的中庭以及部分展廊和洗手间。大量采用了木制百叶装置, 以制造遮荫效果, 特别是在面向主要湖泊的玻璃幕墙上, 这种装置效果更好。这些百叶装置可以同时用作噪音和视觉屏障, 以尽量减低对已开始在湿地定居繁殖的大批水鸟造成的影响。在游客中心, 一条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便于残疾人的使用, 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的麻烦;洗手间采用6L的低容量水厕, 减少了对水的消耗。

3.3 浙江永宁公园。

浙江永宁公园位于浙江沿海, 台州市黄岩区, 占地面积21.3 hm2。本着“与洪水为友”的态度和设计理念, 把昔日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能的水泥硬化河道, 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 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 使之成为充满生机制现代化生态与文化休憩地, 被称为“漂浮的花园”。该项目将城市雨洪管理、乡土生物保护、居民的日常休憩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 用最经济和节约的途径, 创造出集生态保护、人文观赏、休闲健身功能于一园、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乡土风情的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永宁江公园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 “野”的基底, 然后在此基底上, 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 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 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 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

结束语

上一篇:热经济效益下一篇:非在编人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