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

2024-06-20

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共10篇)

篇1: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

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

东方-红星湖湿地公园选址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水库东侧。本案面积约37万平方米,从选址的区位和现状来看,在此地建设湿地公园,有利于协调整个红星湖旅游区的生态系统,有利充分利用湿地现有环境;有利于红星胡旅游区的后续利用,能更好为打造北方水城,建设科技新城而努力。

东方-红星湖旅游区基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位于北疆腹地,都市近郊,集旅游、居住、度假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碧湖翠林、山峦岛岸。依据东方红星湖的区位特征与现状条件,设计任务书必须明确湿地公园功能,根据功能,确定相关限定性技术指标和明确的设计引导。1.设计范围

本案由自然水岸、生态岛、人工内湖和湿地景观4大景观要素组成,内含水上高尔夫、酒吧、咖啡吧、水上餐厅及中式茶馆等多种小型水休闲配套设施,集水上运动、滨水休闲、生态观光、湿地花园为主的复合型水岸景观湿地公园。2.周边环境及城市文化特点

本案位于红星湖水库的东侧,北临高尔夫别墅,南接山地度假住宅,东侧为旅游区主干道,西侧为红星水库,西北为山地公园。本案集合哈尔滨文化、北方黑土文化、冰城冰雪文化及金源文化于一体,打造北国水城,建设科技新城为目标。3.项目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以保护湿地生态体系,打造天然负氧离子基地为主旨,根据水岸湿地景观休闲区的设计要求,湿地公园要求建设的景观项目有花港观鱼、生态绿岛、观鸟休闲亭台,中式茶馆,渔人码头,西式餐厅,水上高尔夫,湿地花园及临水休闲木屋等项目,规划方案要有适当的管理、服务等配套设施;为了紧密连接各个景观区域,建议设计桥园的形式连接各个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水.桥.云.天”完整体系。3.1交通组织

湿地公园道路系统应与园区内的交通有机结合,以桥园为特色,形成“水.桥.云.天”,与整体规划相协调。原则上禁止社会车辆的进入,建议考虑尺度合理的景观道路,注意游览路线与其他功能性线路的衔接。

考虑游人的行为方式、感受,和立体交通、水上交通的需要,可设置多用途、多级别园路,形成功能齐备、分布合理的道路系统。

合理组织人流、物流、车流、船运等交通系统,协调好分流、等候、集会与疏散的关系,解决好区内外多样化交通方式的衔接。

3.2滨水岸线

湿地公园两岸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保护和利用,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通过保育滨湖生态湿地、关注红星湖潮汐变化,做活“水”文章,利用防汛标高的分级的不同比例,塑造高低起伏的滨湖绿坡,保护和改善湿地等自然景观,在营造亲水空间的同时,充分体现对红星湖水库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尊重,为打造北国水城建设科技新城树立典范。

3.3.“正生态”技术

湿地公园设计要诠释“人、水、自然”共存、共融,和谐发展的理念,需要有新设计思路、新生态技术的应用,设计任务书专项研究对此也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性设计引导。解决基地立地条件与“绿洲”生态目标的矛盾;防洪与亲水需求的矛盾;高强度人流、安全性与场地容量的矛盾等,都需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实现设计目标,展示“正生态”技术。

设计任务书要求方案必须提供5个方面以上的生态措施、技术图示及产品渠道。如:垂直绿化技术和水域绿化技术;高尔夫草地耐践踏与即时更换技术;土质改良等技术措施;生物物种选用、群落设计和保育技术;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场地透水技术;节能产能技术;物质循环利用技术;生态型新材料运用;夏季场地降温技术等。

3.4绿化景观及重点保护区

实现“绿洲”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示植被景观效果;以高大的乔木为骨架,以丰富多彩的湿生水生植物为铺垫形成“都市森林和滨江湿地”景观。

树种选用符合植被地理特征的适生物种;鼓励选用乡土树种;考虑基地条件规划合理的季相景观。考虑汛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鼓励选用健康保健物种、特色种和新品种。

物种配置时应考虑适合高尔夫球场的遮荫、等候功能,强化立体群落配置,体现生态、环保、节能、亲水、保健等功能要求的设计引导。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4.整体概念性方案设计任务

需要设计方至少提供2-3个方案,概念性方案必须包括: ①景观创意文字说明,②方案草图及配套景观意向图 ③主要功能分区和景观分区图,④道路交通体系分析图,⑤主景点效果图,⑥经济技术指标。5.方案设计任务

在概念性方案中选出最忧方案来做下一步的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必须包括: ①整体的设计说明,②总体彩色平面图,③组团内景观的示意彩色照片表达设计,④主要景点的透视效果图(手绘),⑤景区主、次入口透视效果图及设计说明,⑥道路、广场、水体、景观小品的装饰材料名称,⑦整个景区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估算,⑧植物配置意向设计图及植物配置说明 6.扩初阶段设计任务

在方案中选出最忧方案来做下一步的扩初方案设计,扩初方案设计必须包括:

①各景观组团彩色总平面效果图和鸟瞰效果

②硬质景观的装饰设计图

③景观小品布置图。

④各景观建筑、水体的局部大样图(含:平、立、剖面图,要标明尺寸和周边的位置关系)

⑤水景配置图

⑥绿化配置图

⑦背景音乐设计

⑧主要景点细部及纵、横大剖面图

⑨整个环境的夜景鸟瞰图

⑩总体的竖向设计

7.施工图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1)景观工程放线图(尺寸标注)

2)户外标高、排水点的位置

3)硬质园景布置(包括所有小品、户外各种家具的位置)

4)地面铺装设计及结构做法和大样图

5)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之平、立、剖面及施工大样设计图、结构设计图

6)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的装饰设计大样图

7)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的细部做法大样图

8)各种户外家具的型号选择及施工大样图

9)各种室外灯具的型号选择及施工大样图

10)所有装饰材料统计详表

11)植物布置图(含植物技术指标)、植物放线图、种植说明

12)施工图设计说明、图纸目录 8.施工图图纸要求:

1)施工图设计应在甲方认可的方案基础上进行

2)提供所需各种植物、建材种类的规格、颜色以备选用

3)提供总工程造价概算

4)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适合本地区易找的 5)施工图要求尺寸清晰、构造可行、满足施工

6)施工图设计必须从成本控制出发 9.编制依据

9.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9.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9.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9.4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9.5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9.6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9.7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9.8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9.9《东方-红星湖规划设计方案》 10.设计方案提交的时间: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文本一式八份于x年x月x日前提交

篇2: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

一、项目概况

(一)区位环境与规模

上海国际湿地公园选址位于崇明东滩的最东端,西起92大堤,东至98大堤,宽约2.4公里;北至长江口北支水道末端,南至北港水道,长约10公里;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

根据中标方案先针对生态核区中约1平方公里(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进行初步设计。

(二)项目定位及总体规划基本思路

力求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机勃勃的环境;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祥和并富有成果的,更加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和一个可持续的全生态的湿地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湿地公园功能区与功能建筑的生态方式和与环境的交融性及互动性;提出完全适合于湿地系统并且不影响本湿地系统生态环境的流通网络和与之相应的边界营造。

在本方案的规划构思中,要考虑的是它的经济性,即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性及盈利性。对此,在本方案的全面深化规划中必须突出八大原则:

1、人本原则——以创新的生活与工作为本,为人们提供“未来”的新生活。

2、功能原则——在实用的概念上超前,在简洁的基础上全面,尽量避免为功能而设置功

能的机械构思方式。

3、生态原则——强调以健康生命为主题。一切为人们生理、心理健康而服务,为自然生

态服务,以体现人的意志与宇宙规律的合一,即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遵循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任何项目的投入与开发,如果不能做到经

济平衡和盈利,将肯定是不成功的,起码是不成熟的。因此,经济性是

本方案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5、可持续原则——展望未来,把现实的包容性与将来的预见性结合在一起,在可衍生原 则的前提下,考虑功能及功能区资源与能源的可延续性。

6、时代性原则——建造一个国际一流的、融时代精神与文化深度为一体的、世界上独一

无二的“湿地公园”。真正体现“凡是别人有的,我们一定要有;别

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的民族精神。

7、地方性原则——展现上海特色,全面体现上海人的精神风范。

8、多样性原则——吸收国际上同类或类似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本国际湿地公园的设计

含量。

二、环境与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1、设计目标

充分利用丰富的环境要素(地势/地形/地貌/地质与植被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等特点,通过物质环境的精心设计和环境要素的合理利用,努力创造出具有超前意识、适应人类需要的湿地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公园之一。

2、设计原则

1)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要素,在保持并完善原有生态系统的同时强调生物多样性; 2)

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湿地特色的景观主题;

3)

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体现安全性与方便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生态性与环境性的有机统一;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区域

要求生态核区具有完整的湿地系统和富有变化的景观系统。各种湿地有机联系,并与自然地形/地貌/现有植物景观有机结合,努力创造和营造出一个“以人为本”、自然朴实的环境空间,推崇一种与自然对话既富有时代特征又有永恒意味的设计理念。

各级湿地的主题、功能与布局形态设计要有突出创意,并注意生态和景观设计的相互协调。在设计时,尽可能保留原有大面积原始湿地区域。

照明系统、排水系统、标识系统及环境小品应充分考虑。

三、设计与服务阶段及各个阶段设计内容与要求

环境与景观方案细化设计分为方案细化(与专家讨论)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设计要求与内容详述如下:

(一)方案细化阶段

1、主要工作内容与要求

现场踏勘并与生态学及相关专家进行沟通,将现有方案中涉及到的湿地生态的专业问题进行评估并征求意见。此阶段的目的是使景观环境设计更加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对方案中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调整。

2、提交成果要求

1)

环境与景观规划概念总图(1∶1000,包括规划方案调整)2)

竖向设计图及若干剖面示意图(1∶1000,对应相应方案)

(标明道路等级与性质、断面形式及停车系统)3)

平面图(1∶1000,对应相应方案)

4)

各主题性环境与景观设计示意图(1∶500,对应相应方案)5)

水系规划设计示意图(1∶1000及1∶500,对应相应方案)6)

各公共活动设施及分布示意图(1∶1000)7)

其他示意图(比例及数量不限)

上述图纸一套并以彩图为主。规划设计文本三套(含规划设计说明书和主要图纸缩

印件)。

3、提交成果时间

签订委托设计合同并现场踏勘后36个工作日内。

(二)详细设计阶段

在方案初步细化设计基础上,经甲方和专家评议后,根据会审意见,完成环境与景观 方案详细设计。

1、详细设计方案基本成果

1)环境与景观规划总平面图(1∶1000)

2)竖向设计图(1∶1000)及若干剖面示意图(比例不限)

3)各主题性景观设计图(1∶500)(包括平面放大图和若干立、剖面及效果示意图)4)各种建筑小品及园林小品方案设计图(1∶200)

(包括平面、立面、剖面及效果示意图)5)

标识系统及环境小品设计示意图(比例不限)

6)

标明硬质景观的铺地材质及环境布置(包括各种活动广场、室外家具位置)7)

植物分布设计及示意图 8)

照明系统图(1∶1000)9)

其他示意图(比例及数量不限)

2、提交成果形式与数量

1)

上述图纸一套,并以彩色图纸为主

2)

设计文本六套(含规划设计说明书、图纸缩印件等)3)

全部图纸电子文件一套

3、提交成果时间

发出设计指令并收到会审意见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设计并提交成果。

篇3:浅谈湿地公园设计

湿地公园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湿地效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湿地公园是一个新兴的湿地保护概念,融湿地保护与湿地利用于一体,体现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的新式理念,和湿地自然保护区严格保护禁止利用不同,湿地公园可以进行适当的开发,这种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形式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青睐,湿地公园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现就湿地公园建设的选址、建设范围以及部分专项规划的要求和规划方法作以简要介绍。

1 湿地公园选址及范围的确定

湿地公园选址应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有需要保护与开发兼顾的湿地资源,交通通讯发达,建设方便。开发后有足够多的客源,满足湿地公园建成后运营的需要。

湿地公园范围应满足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独特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湿地公园的边界要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 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湿地公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充分贯彻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2)充分考虑历史、当代、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湿地公园发展的各种需求和分期目标;(3)因地制宜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4)与湿地保护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与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趋势及步调相适应。

3 湿地公园平面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布局结构控制充分考虑公园建设内容符合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需求,并能促进湿地公园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应坚持的原则:(1)合理配置利用园区各类土地资源原则;(2)突出湿地保护、培育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3)保持各功能区特色的相对独立性、稳定性和完整性的原则;(4)园区水系、道路、旅游线路布局与各区功能特点的协调性原则;(5)为了满足各类旅客需求,保持各功能区面积适中的原则;(6)园区建筑物体色彩、高度、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则;(7)布局时要有长远和动态的观点,为今后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4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应包括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休闲区和管理服务区等。

4.1 湿地保育区

湿地保育区指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生态敏感度较高的区域,是湿地公园内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除开展保护和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它活动。

该区域主要以保护为主,保持湿地原始状态,严禁设计开发观光项目,控制外界人员进入,防止对湿地造成破坏。

4.2 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指湿地公园内曾经生态系统良好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并具有恢复潜力的区域。恢复重建区是以恢复和培育湿地为主要目的的区域。该区域可以通过围栏禁牧、实施水资源调控补给和人工植被恢复等建设内容,全面恢复和重建天然草地、沼泽、湿地自然生态景观。

4.3 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指为游客提供认识和体验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该区宜作为湿地保育区和休闲区之间的缓冲地带,可以设计科研宣教展示中心,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允许游客进入,但要严格控制进入量。

4.4 休闲区

休闲区是指湿地生态系统资源一般,但具有一定可利用资源、人文与自然景观、或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憩体验活动,较易吸引游客逗留的区域,一般位于公园入口和交通设施附近。该区域可开展以水体娱乐、空中娱乐、湖体风光、当地风情文化、湿地观光体验为内容的休闲娱乐活动。

4.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是指用于包括工作人员办公室、工作间、苗圃以及贮藏库等公园管理设施的区域。该区域应邻近游客中心和入口,以方便人员和物资的到达,并建于生态状况不佳的区域。

5 湿地专项规划

湿地专项规划包括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宣传教育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湿地景观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社会经济调控规划和监测系统规划等,湿地专项规划是在湿地功能分区的基础之上进行。

5.1 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包括水体、土壤、栖息地动植物的保护,应根据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科学管理的技术规定,确定适宜、可行的保育措施。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一般设计在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湿地保护工程包括界桩、界碑、指示牌的设立,动物通道、围栏及木栈道的设立,以及保护机构的设立等。

在制定恢复规划时,应根据湿地类型以及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有针对性的恢复技术和措施。湿地恢复主要以水体恢复和水生植被恢复为主。水系规划必须充分兼顾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水生植被恢复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2 宣传教育规划

宣传教育规划包括宣教设施和宣教解说系统。湿地宣教中心是必须建立的宣传教育设施,是实施湿地环境科普教育的基地,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高科技手段,以及图片、实物标本和影片放映等方式,向游客宣传、普及湿地知识和湿地文化,展示公园湿地资源景观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特色。宜设置于交通便利、场地充裕且具有实际野外教学资源和特色景观区域。

宣教解说系统解说标志主要用于出入口、功能区、景区、重要景点、重要湿地植物、重要栖息地、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以示界限、指导方向和阐述园规等。

5.3 生态旅游规划

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根据湿地公园的不同特点,加强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湿地公园要根据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类文化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湿地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生态旅游规划包括湿地观赏体验类项目,湿地景色是最美的自然美景之一,可设置木栈道、观光亭等深入湿地内部,举行观鸟赏花等活动。

湿地公园可设置水上活动类项目如划船、水上自行车、漂流等;还可设置陆地类活动项目如建设儿童乐园、举办湿地自行车赛等;空中观光类项目和民俗风情类项目。

5.4 湿地景观规划

在保护和利用现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景观规划,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为植被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其正常生长。对于生长不良、景观及生态价值欠佳的区域应进行生态修复及改造,提升其景观特征,并与总体相协调。在新增植被的选择上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根据不同景区特点,形成特色各异的植被区域,做到树种多样,层次复合,乔、灌、藤、草、挺水、沉水、浮水植物结合的较完整的区系植被群落。在湿地高敞地段适当栽植水土保持类植物,如旱柳、河柳、丁香和云杉等;在少量积水低洼地段,适当点缀引种一些适于动物栖息、繁殖、隐蔽的植物种类,如芦苇、香蒲、荻和眼子菜等,种植花卉类植物,如荷花、睡莲、千屈菜和点地梅等。

5.5 基础设施规划

湿地公园内道路、水、电、通信等线路布置,除遵循国家基础设施规划的相关规定外,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尽可能设在隐蔽地段,不得造成任何污染。

道路体系形成机动车道、游览步道、生态栈道等形式相互连接的公园内部路网体系,使公园内各级道路功能直观、明快。供水体系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建设方针,采用分区就近供水的方式,合理布设管线,并留有发展余地。电力体系在纳入周边电网的基础上,要建立完善的自身供电系统,依据各功能区基础设施用电需求,增设输电线路和设备。

5.6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土地资源作为湿地公园的载体,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和发展的基础要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将形成不同的地表痕迹与景观类型。根据公园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规划调整,保护湿地、生物栖息地、林地和水源地,合理配置园区内各类土地资源,使其面积比例、结构和功能满足公园发展需求,并充分展现湿地公园的独有特色。

5.7 社会经济调控规划

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湿地公园,必须编制社会经济调控规划。社会经济调控规划应包括居民点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产业和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内容。根据湿地公园的需要划定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对农村居民点应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和聚居型4种基本类型。社会经济调控可以通过加大推广高效农业种植力度、扶持创办新型产业、重点村生态移民和签署土地使用协议等方式来完成。

5.8 监测系统规划

篇4:城市湿地公园设计浅析

梳理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景观美学、休闲娱乐、康体健身、自然教育、民俗体验价值的内容。以伦敦湿地中心、香港城市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在基础构成要素不同的背景下确立自身的规划设计和理念、开发模式、游憩产品策划。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模式;规划设计

游憩价值是指由游憩资源提供的,集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生态教育价值。纵观国外的研究进程可以看出,在理论方面,对游憩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方法,如首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中。在此,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开发提供借鉴。

一、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一)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构成要素是城市湿地公园藉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具体地说,城市湿地公园游憩功能地发挥受到景观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的影响。

(二)游憩价值的内容

城市湿地公园游憩价值构成要素是湿地游憩价值的资源基础。以此可开发利用的游憩价值包括景观美学价值、休闲娱乐价值、康体健身价值、自然教育价值、民俗体验价值。

1.景观美学价值湿地景观的美学价值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及生境性。

2. 休闲娱乐价值城市湿地公园的岸段往往被辟为城市景观地带,绿化较好,并建有休闲小木屋、小竹客,城市居民可以在此品茗、聊天、观看湿地风光。有些地方还为游客提供船里娱乐,沿途欣赏水鸟、水景、岸景等。

3. 康体健身价值城市湿地公园一般来说是城市中自然环境受人干预最轻的区域。不仅是城市中环境和小气候最好的区域,同时也是空间较广阔的区域,是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回归自然的良好场所。无论是在湿地公园中散步、骑车、划船和其他健身活动一般都能得到比城市其他空间更佳的健身效果。

二、国内案例———杭州西溪湿地公园

1. 西溪模式西溪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国家的湿地公园试点要求,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全面加强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积极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园区环境修复、法规条例制定等。

2.西溪规划西溪湿地规划统筹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决定了湿地公园的保护规划是一个特殊的规划体系,是一种区域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划体系。

3.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西溪湿地游憩产品和项目的策划主要考虑3方面的因素:(1)基于湿地自然生态,充分体现湿地特点。主要项目有陆地和水上湿地自然观光、观鸟、观鱼、观虫等,利用湿地进行自然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教育,建造了中国湿地博物馆;(2)选择性保留原有民居,西溪湿地是将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3种类型来处理,尊重和挖掘民俗。民俗旅游项目包括农居、农具参观,每年开展的柿子节、龙舟节等;(3)放在杭州市城市公园体系中来策划、设计游憩产品,深受杭州市民和外地旅游者的喜爱。西溪湿地通过差异化来实现与城市其他 旅游区的一体化,已经形成西湖、西溪湿地、西冷印社杭州“三西”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湿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获得一些启示:

1.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及科学的规划措施,对城市中的湿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让湿地保护做到有法可依。而不因为城中土地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挪作商业开发。

2.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将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考虑其基本建设与管理资金。在湿地公园内适当开发旅游项目,并采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策略。鼓励相关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开展定期的生态效益评价,建立湿地公园评价体系,确保维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特征。

3.由政府引导寻求科研、规划、开发商、民众多方合作,合力促进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兼顾经济利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以地养地”的经济平衡。

4.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者要尊重湿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乡土文化,做到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5.湿地游憩产品的开发要依据湿地所处的立地条件和在城市整个游憩体系来规划、设计,这样既保留了湿地的自然性特点,又能形成差异化的游憩产品,完善城市游憩体系结构,最大程度实现湿地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爱瑜.杭州城市湿地游憩价值评价研究———以西湖和西溪湿地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8

[2]游憩需求视野下的中国城市游憩发展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城市游憩发展的比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李杨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汤蕾,赵冰梅,许东等.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01)

[5]卜菁华,王洋.伦敦湿地公园运作模式与设计概念[J].华中建筑,2005(02)

篇5:某地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总体布局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功能的公园。

其建设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和环境,还要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理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本湿地公园围绕人工湖所展开,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因此,沿河边不知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以心里上的惬意,同时,又可在立面上丰富河道景观。

一、总体布局

平面构图: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民族布局风格。整体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主要景点老挝风情,哈尼梯田景观,儿童游乐园等,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广场四个角分别以对角线为轴线,对称地进行植物配置,使整个广场更灵活、多样。

1、总占地面积:48371平方米

2、绿化面积:24382平方米

3、水体面积:10000平方米

4、设施建筑面积:742.5平方米

5、硬质铺装面积:8499平方米

6、道路面积:4147.5平方米

7、绿地率:64.5%。

二、景点分布

主要景点:名族图腾柱、枯木忆春、亲水景观台、木质栈道、疏林草地、石破茶香、越南风情、忘亭、卵石沙滩、水上娱乐码头、老挝风情、哈尼梯田景观、假山叠水、主题广场、儿童游乐园。

三、道路组织

该次设计的道路主要是从入口分流,贯穿全园的两条主路,其余的是连接主路到达各处景点的次路,铺装用了较为美观和有保健功能的形式。

四、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主要将公园分为梯田景观区、沙滩景观区、茶花观赏区、茶室休息区、野趣湿地景观区、主题公园、生态岛、湿地湖滨带、水上娱乐区为主体。功能分区注重场地特点,当地自然生态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功能实用性,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从年龄角度分析,儿童,青年,老年人均有各自的活动区,并且各区都具有相应的设施,为不同年龄层的人提供需求。民族风味园又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及自然景观特色。

五、景观联系

篇6: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0

关于印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5]97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指导各地做好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工作,我部制定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中遵照执行。执行中的问题,请及时告我部城市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编辑本段]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城市湿地,规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导则。

[编辑本段]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编辑本段]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 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编辑本段]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编辑本段]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编辑本段]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篇7: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

当前国际上对湿地的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或流动, 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和理论

其目的在于了解湿地的种植方法, 恢复原有的湿地特性, 改良湿地植物的生存环境, 从而保护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景观设计, 为游客提供优美宜人的休憩环境, 让居民在都市生活中, 也可以身处大自然体会野外之美。其理论有:生态设计理论、湿地生态恢复、生态位理论、园林美学理论等。

3湿地公园植物的种植设计

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大自然环境、改良土壤质量、调节生态系统平衡、景观美化、调节水分、保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特别是保护生态区域原有湿地植物和恢复已经遭受破坏植物的生态结构, 是非常有必要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均可用于水面绿化, 这些植物应具有便于管理、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等特点, 湿地植物应该根据湿地植物种类的习性进行种植。其管理的方法有除草、定期追肥、水位的调节和换水、及时分株、疏除、防治病虫害、防风防冻等方法。

4案例分析——以苏州菱湖渚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 区位与定位

菱湖渚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 地势东高西低, 整体向太湖倾斜, 除天后宫两侧地形较陡外, 其余地区地形相对平坦, 坡向:北侧以西北和北向为主, 南侧以西南和西向为主。气候:菱湖渚地处中亚热带边缘,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临湖镇历年平均气温为16℃, 1 月最冷, 平均气温3.3℃, 7 月最热, 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150mm, 降水集中在4~9 月。公园定位以打造太湖自然生境的景观为目标, 呈现出大自然与人工交融的美丽肌理, 人与自然、动植物和谐的生态环境。

4.2 植物造景

4.2.1 入口广场种植区。位于入口广场区域, 承载举办园博会开幕式的功能, 种植设计满足观众观赏的功能需求和景观需求, 采用乔草的植物群落结构, 片植山桃、山杏, 形成满树繁花的景观, 林下片植耐阴春花地被。小广场上, 上层乔木选择枝高冠大的枫香, 形成通透的视线通道;下层地被为缀花草坪。植物景观季相:春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山桃、山杏;灌木植物:春鹃;地被植物:葡萄风信子、诸葛菜、郁金香。

4.2.2 湿地净化种植区。该区利用梯田湿地净化场地雨污水, 通过水位设计, 形成丰富水深变化的湿地环境, 浅滩区以再力花、芦苇等挺水植物群落为主, 深水区构建挺水、浮水、沉水多层次水生植物群落, 发挥不同类型植物的净化功能。上层乔木选择喜水湿树种和开花树种, 营造混交林群落, 形成丰富多彩的湿地花田, 形成色彩缤纷的夏季景观。植物景观季相:夏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乌桕、广玉兰;地被植物:蜀葵、紫娇花;湿生植物:芦苇、荷花、再力花。

4.2.3 滨湖景观种植带。该区域位于场地与太湖的交接处, 采用减法方式, 在现状芦苇荡中开辟景观水面, 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 营造池杉树岛, 丰富植物多样性, 营造涉禽、水禽的栖息环境, 丰富生物多样性。堤岸栽植柳树, 形成芦荻飞絮景观。植物景观季相:秋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垂柳、池杉;水生植物:芦苇、香蒲、翠芦莉。

4.2.4 台地种植区。根据场地土方平衡的原则, 形成了高低不等的台地, 在坡地片植当地经济植物———茶, 形成坡地茶田, 台地顶部种植分枝点高的耐旱乔木———意大利杨, 营造恬静的林下活动空间。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意大利杨;灌木植物:茶。

4.2.5 植被恢复区。该区域现状植被长势良好, 种植设计以“绿”作为设计元素, 保留长势良好的雪松、香樟等现状植被, 并增植枇杷、香樟、桂花等常绿乔木和冬季开花灌木, 维持公园在冬季的景观效果。植物景观季相:冬季为主。主干植物:乔木植物:香樟、桂花;灌木植物:梅花、结香。

5小结

遵循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功能性原则, 结合场地设计, 根据湿地净化过程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求和不同光照条件, 选择相适应的乡土植物种类, 营造多样的植物生境, 丰富场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场地的低维护。

摘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湿地公园, 对居民生存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中景观湿地植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对于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植物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

篇8: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关键词: 湿地;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1.湿地及湿地公园

1.1湿地的基本概念

湿地的具有多样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拥有大量独特的物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保障,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公约》指出:“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具有很强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1.2湿地公园的基本概念

1.2.1湿地公园的定义

广义的理解,湿地的主体为生态景观系统,具备较完整的湿地保护系统,并具备一定的规模。同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作用,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湿地公园通常分为自然湿地公园与人工湿地公园.自然湿地公园一般是在原有湿地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展相应的旅游和教育.人工湿地公园一般是重建或者恢复原有湿地生态系统,引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对城市环境有一定净化作用。

1.2.2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义

国际湿地公园的建筑风格、设施配套、景观设计、人文内涵等应与湿地生态系统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协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普及科普教育等多项活动。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浙江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1设计原则

2.1.1系统保护原则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持湿地资源稳定性,使其可持续发展。

2.1.2合理资源配置原則

合理配置湿地动植物的生态资源,包括其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适当的开展休闲游览及科研科普活动。

2.1.3规划协调原则

湿地公园的应该体现自然野趣,具备湿地自然资源特征。建筑风格应具备当地的地域特征;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择有益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环保材料。控制和管理各类服务设施的数量与规模,与生态系统相融合,对于其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安排。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浙江德清县城东南,面积约36.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是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野生大豆保护区。具有丰富景观结构的天然湿地公园,岛屿交错,动植物种类多样。

2.2设计方法

2.2.1结构分区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

保育区内一般有需要保护培养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珍贵的稀有物种,可设为禁区或限时限制人口数量进入的区域;湿地功能展示区与体验区,可以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同时,允许游客科学的参观体验农业渔业生产。服务管理区一般选择在非湿地景观范围中,提供游客及相关行政和管理机构活动的场所。

下渚湖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两山一湖、一廊一带”的结构分布。

“两山”:塔山和防风山,两座山植被丰富,作为景观结构的背景依托,同时又是具备人文景观的内涵,两山各具特色。

“一湖”:保护性的开发中心湖面及周围景观区域,整个景区的核心区域,保护生态完整和持续的同时,一定程度的开发观赏游览区域。

“一廊”:在下渚湖与防风山之间的有狭长的过渡地带,规划中,与沿线的村落改造结合,使山水之间的绿色廊道既具有原始生态景观地貌,又具备江南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

“一带”:景观周边现状多为农业用地,整合规划资源,设计一条的体验展示农耕文化的特色区域带。

2.2.2景观规划设计

A.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a.水体景观规划设计

水体设计是指对湿地中的水域面积进行规划设计,包括其中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等景观。

下渚湖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保护了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又具备蓄水,分洪,调节水位的作用,湖中遍布60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水网交错。在设计规划时,进行有保护的开发,保留原始地形地貌,配合生态驳岸建设。规划中以主体湖面为中心,保留大面积的芦荡湿地和水体,根据水域特征及地形地貌,设计划分为水乡村落、水荡花田、湖山舟韵三个景区。

b.植被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多样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设计规划时,应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种植。

下渚湖景区东部湿地区域以水生植被为主,湖内大小土墩分布茂密的竹林,古樟树群;沿湖芦苇成片;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西部区域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以塔山为中心,由云岫寺景区、山林特色活动区、林泉野趣景区构成。

B.人文景观规划设计

人文景观规划设计应与湿地的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具备较强的地域特征,具有当地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景观设计。将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充分结合,设计纪念性历史文化景区,同时规划体验民俗文化的游览区域。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部规划设计了防风揽古景区位,纪念远古时代防风国的先民首领和治水英雄防风氏;同时结合村落和河道景观,设计一条水街民俗游览线,开展旅游度假活动,推广民俗文化。

3.结语

目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还需要将自然的湿地公园保护于建设与城市生态和谐统一,在规划建设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合理的保护湿地的自然景观,将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与教育体验有机结合。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中,以自然生态学为基础,美学与生态互融,使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城市问题,2003,3:9-13

篇9:湿地公园排水工程设计初探

一、项目区概况

白银区水川镇地处甘肃省中部, 白银市南郊, 濒临水川, 距市区23km, 距省会兰州85km, 土地总面积97km2, 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 平均海拔1544m, 年平均气温9.5℃, 年降雨量204mm, 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荒漠气侯,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水川沿镇南缘呈“S”形自西向东流过, 流程28.5km。是白银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丰富、景点集中、交通便利的旅游优势, 以现有的大峡库区、玉兔岛等旅游景区为基础, 以水川湿地公园建设为重点, 抢抓历史机遇, 开发和发展沿黄旅游事业, 加快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逐渐使“农家乐”田园风光休闲、设施农业旅游成为水川镇第三产业的“龙头”, 带动餐饮、商贸、建筑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㈠土壤 项目区内被黄土覆盖, 为黄土母质, 属灰钙土类淡灰钙土亚属。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呈碱性, ph值为8, 土质疏松, 质地均一, 由轻壤和中壤组成。地表0cm~20cm养分含量为:有机质0.8%~20%, 全氮0.06%~0.12%, 全磷0.12%~0.16%, 全钾2.2%~2.8%, 适宜种植草类、果类根茎类等经济作物。

㈡工程地质

第一,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水川左岸一级阶地上, 海拔1450m~1439m,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坡降为1/120, 地形较为平缓。微地貌为水川一级阶地, 公园管理设施和湿地座落在其

第二, 地层岩性。项目区地层主要由冲洪积物构成, 工程区内地层单一, 地层自上而下由人工回填的素填土、冲洪积形成的粉土、细沙及卵石构成。

第三, 地下水及地基土腐蚀性分析。一是地下水。硫酸盐含量SO42:56.67mg/l~69.16mg/l;镁盐含量Mg2:25.76mg/l~27.22mg/l;PH值:8.51~8.73;CO2:2.2mg/l~3.52mg/l;HCO3:128.75mg/l~144.01mg/l;Cl含量:2.4.11mg/l~28.71mg/l。二是地基土。硫酸盐含量SO42:131mg/kg~216mg/kg;镁盐含量Mg2:27mg/kg~45mg/kg;PH值:8.58~8.96;Cl含量:34mg/kg~45mg/kg。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 , 地下水、地基土均对砼结构具微腐蚀, 对砼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第四, 工程地质条件。排水工程所经地形地貌为黄土湿地地貌, 地层以洪积黄土、粉质壤土或粉质砂壤土为主。整个渠 (管) 线不存在影响工程的断裂带、滑坡体以及其他不稳定条件。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项目区排灌渠系不配套, 重灌轻排, 排水不畅, 二级阶地大面积灌溉回归水携带大量盐分下渗, 导致一级阶地地下水位不断升高, 加之一级阶地排水不畅, 土壤盐分随水位升高, 聚集土壤表层, 使低洼沟槽处土壤发生次生盐碱 (渍) 化。且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加重, 部分耕地撂荒, 长满芦苇杂草, 部分耕地改造为鱼塘, 但品质较差, 产量较低, 效益低下, 形成一种越碱越改, 越改越碱的恶性循环。因此, 通过修建排碱设施, 截断二级阶地渗水, 降低一级阶地地下水位, 使项目区土壤盐分下渗, 土壤耕作层脱盐, 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 提高耕地数量及质量, 修建排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项目区排水设计

㈠工程等级及标准 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2-2000) 规定, 本工程属Ⅴ等小 (2) 型工程, 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的规定, 本次设计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 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

㈡工程设计方案比选 排水工程常用选用的方式为明渠及管道两种形式。一是明渠排水。排碱渠道横断面型式一般采用梯形断面, 为了防止排碱渠边坡坍塌, 坡度应大于1:0.75, 预制C15砼空心三角形构件衬砌, 三角构件内干砌卵石, 砼框架结构为外边长0.6m等边三角形, 边宽0.10m, 厚度0.1m。设计纵坡为1/500, 设计渠道断面底宽1.0m, 口宽7.25m, 渠深2.5m, 边坡1:1.25。其优点是地下水排出面大, 便于收集, 维修管理方便;缺点是沟道占地多, 砼框架渠道外露影响湿地公园整体效果及美感且砼框架需用抗硫酸水泥造价高, 耐久性差。二是管道排水。排水管道埋入地下, 采用承插式DN600PE复合管道, 管道上开设孔径30mm滤水孔, 管道外包裹丙纶纤维布, 周围设滤料, 滤料分3层, 每层0.2m, 粒径为1mm~32mm, 管下设细砂垫层。其优点是管道埋入地下不占地, 不影响公园整体布局及美感效果, 采用PE管耐腐蚀且使用年限长, 造价较低;缺点是地下水收集面小, 维修管理不太方便。

经综合比较, 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设计选用方案二即管道排水形式。

四、工程设计

㈠管道设计 经计算, 设计流量Q设=0.17 m3/s, 流速v=1.75m/s, 在承插式DN600PE复合管内, 设计水深0.24m, 小于管半径0.3m, 满足半管开孔, 半管流淌的设计条件。根据管道上部平均承受2.5m土压力的实际, 承插式DN600PE复合管内压压力等级选为0.4Mpa, 外压环刚度选为8000N/cm2。管线的比降采用1/500。管道上部梅花桩布设长50mm滤水带, 管道外包裹丙纶纤维布, 上部与两侧设滤料, 滤料分3层, 每层0.2m, 粒径为1mm~32mm, 为磨圆度较高的河卵石, 人工分拣, 下层设0.2m细沙垫层。

㈡检查井设计 为方便管道检查及维修, 检查井设计为矩形钢筋砼结构, 基础处理为原土夯实、铺设0.45m的10%水泥土, 做10cm厚C15砼垫层, 其上现浇C25钢筋砼整体结构, 顶板预留安装700mm铸铁盖板。

㈢土方开挖 管道沟槽一般采用机械开挖, 断面为梯形。管槽在开挖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管槽槽底为弧形时, 管子的受力情况最好, 因此机械开挖后需要人工修整, 尽可能的把管基挖成弧形, 沟底避免尖锐的石子, 以防扎破管道;对于松软土或回填土应进行夯实, 夯实密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为了方便管道连接、安装, 管槽弃土应堆放在管槽同一侧, 最少1m外处堆放。

㈣土方回填 管沟回填采用人工回填。管道两侧及管顶以上0.5m部分的回填壤土, 应同时回填并分层人工踏实。管道铺设过程是:管材放入沟槽、包扎裹料、回填滤料、回填壤土、全部回填。

㈤管道安装 为了保证质量需要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安装, 管道安装前要认真复测管槽、建筑物基坑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安装完成后, 在正式运行前, 要进行一次冲洗, 将施工过程中进入管中的泥土、滤料冲洗出去。

五、结论及建议

篇10:湿地公园设计任务书例子

关键词:湿地公园;问题;对策;广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4-12-23

Abstract:Having understood the extant questions of 14 state-level, provincial level wetland parks in Guangdong,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about functions division,the typical wetland landscape type construction,humanistic elements integration,drainage water circulation,wildlife habitat construction,ecological corridor protec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design and specification.

Key words:Wetland Park; Exist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 Guangdong

1.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重视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由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等理论尚不成熟,导致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出现了如下问题:1)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6)湿地公园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本文以现存问题为导向探讨湿地公园的设计对策。

2.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2.1湿地公园景观类型不典型,景观同质化较明显

典型湿地景观是指区别于其他湿地的风貌特征,依托湿地原生生态系统固有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与代表性的景观[1]。湿地公园内已有的地域代表性湿地景观或当地的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需恢复)一般构成主体景观[2],在湿地公园中占主体(表1)。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基本按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进行功能区划分,且由于部分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功能的认识较差,往往以休闲游憩相容性湿地景观主导湿地公园景观,导致了各湿地公园功能区布局雷同及景观同质化。

湿地公园景区建设基本上以湿地生态旅游作为其发展模式。由于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拟应营造出的典型湿地景观的认识不足,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大多结合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形成简单的“湖泊游、水乡游、湿地观鸟、休闲垂钓”等主题,各湿地公园主题特色定位不鲜明,导致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景观同质化较明显。如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滩涂芦苇、湿地水禽、湿地植物为主体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广东万绿湖国家公园以湿地观光、湿地体验休闲、湿地文化游特色景观游为主体,大力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示范区依托果林湿地,整合资源,形成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区。如果湿地景观类型不具备典型性,湿地公园的存在意义将受到质疑。

2.2过于追求美学观赏价值,不重视甚至忽略生态服务功能

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为生态服务、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部分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应急避险功能。

经对广东的案例研究分析,湿地公园功能体现有两种倾向:1)部分湿地公园休闲游憩、科普教育以及应急避险区域过于追求景观美学价值,不重视其生态服务功能;2)在湿地公园全园中均追求景观美学价值,忽略其生态服务功能(表2)。

2.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体现不足

在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中,人文内涵的意义是进一步强化湿地公园的主题和特色,更为完整地体现湿地公园地域性特点。归纳总结广东14个已建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规划的人文内涵,得出广东典型湿地人文内涵元素主要有:1)岭南水乡文化(含岭南建筑);2)桑基鱼塘文化;3)渔农文化(含疍家文化);4)龙舟文化5)客家文化;6)宗教文化等,详见表3。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广东湿地公园现状,湿地公园人文内涵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1)人文内涵的设计主题存在缺陷;2)湿地公园主题与人文元素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湿地公园设计元素的选择与运用趋同,包括植物选择与配置、建筑小品模式与装饰材料的趋同性;3)湿地公园人文内涵展示空间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与科普宣教区等功能区相结合。

2.4湿地公园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性较差

“水”是湿地公园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形态,也是最为重要的生态流。水体的内外循环,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起着关键性甚至控制性作用。保障水系的内外循环的顺畅性是湿地公园设计和建设重要的一环,其模式见图1。

在湿地公园的水系规划建设中,多重视内循环而欠缺考虑外循环。只有水系内外循环顺畅流动,湿地生态系统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过程,从而实现湿地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

2.5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

nlc202309032044

湿地是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和昆虫等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物成分(图2)。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不力具体表现在:1)湿地野生动物类群不完整,忽视动物栖息地的面积占比及其空间分布不合理;2)不重视野生动物适宜栖息环境的构建(包含安全缓冲空间的营建等);3)忽视对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考虑,如驳岸湿地水体深浅程度设计不合理、水体驳岸过于人工化及坡度过大、动物食源植物覆盖度不足等问题;4)野生动物栖息地周边噪声和光污染等较为严重。上述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

2.6游客环境容量与公众湿地游览诉求之间的矛盾较突出

一方面由于湿地公园中湿地景观(多为水体)占公园主体,可游览区域较少;另一方面湿地的生态脆弱性导致其主要功能以生态保护为主体,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多数区域划定为限制游览区和禁止游览区,可游览区域进一步减少。由于湿地特殊的生态条件因素,其有限的环境容量并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湿地旅游需求(图3)。

3.应对措施探讨

3.1建设典型湿地景观类型,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和地域性生物多样性

面对湿地公园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营造尽可能多的湿地景观类型,为构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地域性湿地生物多样性(图4),具体对策如下:

1)保护以湿地水体、滩涂、沼泽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并保证湿地景观类型的完整性;

2)形成以湿生植物为主、中生植物为辅的多样性群落类型,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态空间,为野生动物提供丰富的食源植物及栖息地环境;

3)保持湿地(尤其是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以及各生态流的畅通性;营建及保护野生动物的避难场所;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构建与湿地公园功能相适应的功能分区

由于湿地公园主体功能存在差异,自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3],自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与恢复重建区的面积占比应该尽量大,以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适宜栖息地环境。城市湿地公园,可参考《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4],规划建设要点有:1)合理利用区(游憩游览区)面积占比可适当提高,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足够的休闲游览空间;2)在不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部分区域提高环境容量,如提高陆域湿地面积、营造花园或森林湿地、营建微缩湿地展示园等,以期最大限度地提升湿地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游客需求与环境容量的矛盾(表4)。

3.3表现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在休闲游憩区融入人文景观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沉淀了土著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建设中融入人文景观、演绎人文内涵、强化公园主题,是湿地公园设计建设者的使命和责任。具体可通过以下5点进行体现: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风俗民情的演绎,从湿地的历史变迁、遗存的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等方面对湿地公园人文主题进行提炼总结;2)运用图腾、雕刻等景观元素强化湿地人文主题,如广东的湿地公园,可运用岭南水乡聚落文化、龙舟文化、桑基鱼塘文化等元素来加强人文景观内涵;3)通过对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文景观体系;4)重视地域性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营建;5)运用当地材料以及保留本土建筑风貌,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如在湿地公园内规划相应节庆日,配设庆祝表演场所等。湿地公园地域性典型湿地景观人文景观内涵体现详见表5。

3.4强化水系循环,保持稳定的水量与洁净的水质

水是形成湿地的基础要素,充足的水资源和稳定的水量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平衡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湿地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对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循环的构建主要有以下6个措施:

1)保障区内水系与周边主水体形成完整的内外水系循环体系,并合理科学地设计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规模及循环周期;

2)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水面,控制水体最低水位线,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

3)水体平面形态应尽量依地形与功能而定,做到灵活有致,避免出现死水面;

4)水系岸线应趋于自然状态并尽量保持软质河岸,适当放缓水岸坡度;

5)建设用地须沿主水系岸线退让足够距离,为野生动物构建适宜栖息地与缓冲空间,并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6)环主水体设置截污管线,防止生活污水等进入自然水系,使自然水系的水体达到国家地面水质量Ⅰ-Ⅲ类水质标准排放。

3.5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营建

湿地主要野生动物类群有:鱼类、鸟类(含水鸟、林栖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小型兽类)、昆虫以及底栖动物。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野生动物恢复的要点是栖息地的保护与营建。

湿地公园内多样性的景观和异质的生境,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水鸟)栖息和繁衍的关键要素[5],水鸟栖息地的营建可通过营造离岛、滩涂沼泽、调节水位水量、恢复湿地水生植被等措施,以增加鸟禽种群和数量。由于鸟类活动性较强,且广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候鸟中转站和停歇地,其湿地公园建设与设计要先确定吸引及恢复的目标物种,同时应考虑适宜候鸟觅食地栖息地的营造。在规划区构建以滩涂、沼泽、出入水口、湿地森林等为主体的觅食地;建设“鸟类栖息地保护区”,禁止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和干扰(图5)。

3.6降低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针对周边声环境和光环境对湿地公园的影响,具体应对策略有:

1)加强湿地公园周边的植被种植工作,临近建设用地的区域设置以垂直郁闭为结构的生态防护隔离林带;以小山丘形式阻隔公园边界,尽量减少因车辆运行带来的声污染以及周边照明设施带来的光污染(图6)。

2)在各功能区间,尤其是动物栖息地外围要以水道隔离,且水体周边设置隔离林,以阻隔各功能区间的声污染与光污染。

3)湿地生态保育区(含动物栖息地)内绝对禁止设置照明措施,为野生动物营造静夜环境。

4)区内应尽量少建设道路尤其是机动车道,减少人为干扰。

3.7保护与管控生态廊道

湿地公园内生态廊道可保持湿地基底的畅通性,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内一般具有三种生态廊道:水系廊道、动物迁徙绿廊以及道路廊道,具体构建要点见表6。

4.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与实践的结果,虽然目前部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较具随意性,但是相信随着规划建设者对湿地公园现存问题的认识加深,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将更合理与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蕾,郑捷,李毅,等.城市湿地公园典型景观营造[J].风景园林.2012(增01):30-34 .

[2] 黄金玲.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读.规划师[J].2007(3):87-89.

[3] 中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国家湿地公园导则[Z]. 林湿综字[2010]7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Z].城建[2005]97号.

[5]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J].中国园林.2014(4):5-10.

上一篇:BB证件办理须知下一篇: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