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2024-06-30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精选十篇)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篇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 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 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 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 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 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 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 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 (project learning or desinglearning) ”和“应用学习 (plied learning) ”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 (hands-on) ”教育理念。由此可见, 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综上研究, 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 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

在我国, 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 知是行之成”, 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 提倡“活”教育, 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 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 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 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

通过归纳发现, 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 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 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 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 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但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 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 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 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 加强交流合作等, 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篇2

环境教育课程能够在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全球持续变暖、干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使人类不得不思考生存环境的未来变化,不得不警觉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灾难,而有序人类活动可以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实现人地协调发展[1]。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仅停留在一个空洞的概念上,难以落实、无法操作,所以有序人类活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或措施,并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命题。通过地理学科课程的开放和多学科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实现师范院校各专业课程资源的整合,使学科综合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得到彰显,也使地理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操作方法是对学生工具使用能力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人类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计算机课程既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现代科学意识。

针对地理教育专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特殊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学生加强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计算机数据库等内容的学习,掌握具有地理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求该课程建立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推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3.3互联网成为地理学科开放式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

国际互联网被定义为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在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全方位的渗透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知识获取、转化、技术推广、成果交流、教学手段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面貌焕然一新。

3.3.1互联网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学习的模式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具有微观有序、宏观无序的特点。网络形成了庞大的多学科、多文种而又分散、无序的数字化信息。学生先要学会使用互联网信息搜索引擎工具,然后才能快速查阅和检索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学生在互联网上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他们利用互联网赋予的“力量”,对于他们应该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怎样尊重权威的传统智慧有了个人的认识和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他们在探究自己感兴趣问题时,遇到困惑会到互联网上去寻求答案。他们也向老师请教,但如果老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就会引经据典地指出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结论或解释,还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唤醒内心潜藏的创造激情,引燃创新的思维火花。探究性、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不迷信权威、不盲从的开放性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

3.3.2互联网能够增进师生互动和提高

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交互性。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在读者之间、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实现互动,使计算机网络工具成为实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除了在课堂使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之外,课后教师使用电子邮件布置和批改作业;使用电子邮件公告阅读参考书目、课程复习思考题、学习内容要点和问题讨论提纲;使用电子邮件传送、修改毕业。师生之间通过在线提问、观点质疑、公布讨论结果。利用网络,学生能够多角度观察不同地理空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或者同一个地理空间的要素特征、分布和演化过程。在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和学习模式改革的大潮已经势不可挡。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有条件通过各种媒体获得有关信息来检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灌输”的结论。网络讨论突破了时空障碍,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现了师生在思想上互相启迪、借鉴,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3.3.3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但是,在网络资源利用上也是有利有弊的。例如在互联网信息材料的搜集、处理和利用上,无节制、不加甄别地使用互联网信息的倾向会使人们渐渐地放纵、懒惰和“白痴化”。因为通过Google,困难问题能够找到容易的答案,但是学生却无法分辨这些答案究竟是来自严谨治学,还是仅仅来自浅薄的观察和粗浅的概念[3]。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甄别,对各种各样的研究结论进行审慎的分析和缜密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只是让我们做事情更有效率,但是决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3.3.4推广网络球面坐标工具的应用

GoogleEarth是一种个人电脑桌面应用程序,能够以Web方式浏览虚拟数字地球系统,从而实现全球地理数据共享与三维仿真。它能够实现城市和旅游区地形和重要建筑物的三维仿真、显示三维影象地图,广泛应用于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旅游区规划等实际工作中。8月,GoogleEarth还增加了Switchtosky功能,提供在线浏览宇宙深空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光影图像、太阳系天体的周年运动及它们的天文数据检索功能。对中学地理教师来说,GoogleEart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球面坐标搜索工具和天文观测、天体坐标定位以及天体、天体系统信息检索的工具。可是关于它的应用有很多中学地理老师还不知道。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了解它到对它产生兴趣,到熟练掌握和运用它的天球坐标功能及地图搜索功能。使用GoogleEarth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4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

开放式的教育需要开放的课堂,需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观测、观察、操作和实验活动,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对地理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达到具有初步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水平。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手段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形成多学科融合,互相借鉴、综合发展、不断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结语

地理学科开放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文理兼容的综合研究优势,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作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以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作为重要的研究条件,通过对多个学科和专业一些相关课程资源的利用和整合,发挥地理学科资源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笃正,符淙斌等.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J].北京,地球科学进展.16(4)P453-459.

[2]黄鼎成.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基础与共享机制[J].北京,中国基础科学..2P22-27.

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 活动课 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25-01

随着我国中学新课程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学地理活动课将地理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巩固课本知识,延伸、积累课外知识,达到扩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中学地理活动课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活动课就是让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西方国家的一些中小学流行“动手做”、“做中学”——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学习必须改变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与当前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中,应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促使学生的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地理活动课的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活动”可随堂演示,增加直观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据此课堂教学可设置、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

比如在“经纬网”的课堂教学中,将身体中线比作本初子午线,左臂部分为西经,右臂为东经,双手呈环抱状,手指接触处就为180°经线,将左肩比作20°W的话,右手腕为160°E,让学生来体会东西经的划分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区别。再如,“地球运动”一章,将人的腰比作赤道,头顶和脚底比作北极与南极,肩和膝比作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身体不同姿势代表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不同倾斜程度,然后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现了知识、巩固了知识。

2.创设情境,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3.学习与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和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中,要重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显示了出来。

三、地理活动课的实践

1.我校地理教学现状。初中学生情感丰富、求知欲望强。教师努力发掘初中地理教材的“新奇趣”,设计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课,注意变“单向的教师传授”成“双向的师生交流”。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综合分析、概括总结、创造性、实践性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2.地理活动课的具体操作

(1)结合教材设计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等。例如,七年级《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布置学生搜集天气预报资料、观察记录天气变化的过程。

(2)设计网络活动课。通过网络开展地理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用计算机展示地理谜语、地理漫画,让学生在计算机中拼中国省区轮廓图、世界海陆分布图,观看澳大利亚特有动植物、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录像,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进而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重视过程评价,分享活动快乐

课堂教学不能只有书、不见人,要改变以往单一、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转而强调采用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地理活动课中鼓励多样性和独创性,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寻找结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有意识地表扬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不断激发创新的冲动和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灵气,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

开展中学地理科技活动需要教师更多地投入,对每堂地理活动课及时总结,尽可能采用学生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成果展示出来,使地理科技活动课步入“活动—总结经验—活动”的良性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地理活动课的质量,逐步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学习,使地理知识变得更加有趣而不再令人生厌,地理重归生活而不再遥远,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美绒.地理活动教学艺术[J]. 新课程(综合版). 2015(09)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篇4

一、初中地理操作式活动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通过适当实践操作,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把握地理知识与技能,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新课标下, 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 可见学生的外在实践活动与内在思维活动同样重要。对于地理而言, 其内容与生活、自然紧密相联, 并非单一思维, 而需学生手脑并用。同时, 地理学习是一个特殊认知与实践过程。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重视结果, 更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包含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如动手、动脑、动眼等。所以,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需进行操作式活动教学, 让学生参加到实践操作中, 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操作, 从而形成知识, 提高能力。

二、初中地理技能操作式活动教学实践

在技能操作式活动教学中, 注重的是技能训练, 也就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地理活动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题。这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与能力等, 然后再确定本次活动的具体题目, 活动过程中的要求与方法, 以及本次活动需达到的目标等。在这一环节, 教师主要起着指导与启发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将他们导入学习意境之中。其次, 对学生活动操作方法, 教师需事先加以指导, 明确要点, 突出关键点, 让学生能够明白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 并能积极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活动准备, 保证活动的方向性。例如, 学习完“等高线的判读”后, 教师可明确操作的课题——等高线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模型。第一, 教师方面。首先布置活动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橡皮泥捏制高线地形模型, 并在纸上作出等高线地形图, 同时, 提出要求, 该模型应具有两个不同高度的山顶, 两个不同陡缓的上坡, 以及不同的地表形态, 如陡崖、鞍部、山谷与山脊等。第二, 学生方面。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 即动手制作高线地形图及其模型, 积极思考, 感知内容, 并做好准备工作。

2.加强实际操作环节

这一环节是活动教学的主体部分与关键之处, 需要老师事先精设计划。在这一环节中, 需要学生根据活动内容, 利用所需知识, 开动脑筋, 设计最佳方案, 动手自主操作。而教师主要是进行指导与组织, 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纠正学生的错误, 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有必要的话, 还需个别辅导, 有效调控课堂秩序。如学生依据所学的等高线知识来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①将橡皮泥捏成山形, 仔细观察其形态;②在白纸上画出所捏制的山形, 需突出其整体姿态;③在橡皮泥上用彩笔画出等高线;④沿着等高线用刻刀切割橡皮泥。⑤用竹签或者钉子由山顶穿孔到底, 在每次画等高线时对齐孔。⑥把所切橡皮泥底端放于纸上相同位置, 依据其作出相应的地形图。⑦认真观察所绘地形图, 与橡皮泥的山形对比, 探究等高线特征及其地形关系。

三、注重作品展示与改进

在这一环节中, 先是学生展现制作的作品, 生生互评、互议, 改进作品。然后教师进行评价, 帮助学生纠正、改善, 并再次操作。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展示成果, 教师需及时反馈与评价, 不单是评价结果, 更需评价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改善。其次, 调动学生积极性, 给学生改进机会。再次, 多样化评价方式。如教师评, 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 让学生于评价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 努力改进不足之处, 同时, 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评, 并对学生展开个体化评价,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所得到的方法与技能, 公正公平地评价学生的成果,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在作出等高线模型与地形图后, 学生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模型与绘制的地形图, 生生互评互议。然后教师选出优秀作品用投影仪向全班学生展示, 共同欣赏与借鉴。对于不成功的作品, 教师应分析其原因, 让学生及时改进后再次重新操作。

四、形成技能, 培养创造能力

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把握相关的操作规则与操作方法, 将知识内化为技能。在实践活动中, 教师还需多多肯定与鼓励学生。当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后, 教师应予以肯定, 适时鼓励, 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篇5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2]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资料[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endprint

一、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2]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教学参考资料[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8.endprint

一、新教材实践活动特点分析

沪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除正文、图表和专栏内容外,教学辅助栏目主要为“实践”类活动内容,具体有三种形式,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源于实际的自然世界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尤其是较好地结合上海本土的地理环境特点,包含有供学生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素材及现实问题。在实践活动的分布上,“活动”穿插分布于教材的相关内容处,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内或课外消化所学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特点。其中三种活动类型又各有侧重。

1.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供教师课堂启发学生思考和学生课后进行实践活动,依附于每个主要知识点后,以论证课堂学到的理论,增强实践能力。其中思考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练习题,也不是为复习巩固课堂讲授内容,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习惯;其答案多为开放性的,有的甚至没有确切答案,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或通过信息收集、想象和推理来解决。其中实践题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现实可能的实践活动,其切口比较小,操作简便易行。

2.研究与探讨

“研究与探讨”以专题探究形式,依附于相应篇章后,为每篇内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6个“研究与探讨”栏目都不重复课本内容,而是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的问题本身就是当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前沿问题,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热点话题进行探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与一般地理作业相比,“研究与探讨”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开拓性的地理分析、判断、思辨决策方面的素质,是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依附于相应篇章和每册教材最后,目的是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综合能力。前4个活动是为利用学校天象馆、地理园或野外场景而提供的实践内容,后2个是校外实践活动,力求结合上海乡土地理特色,教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使理论知识变成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新教材实践活动处理与策略

1.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

新教材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在教材中出现位置不同、目的各异,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处理时机也应多样。

(1)引入型。安排在一节课导入或某一知识点教学引入部分,其引入是为把学生带入课堂情境中,或是将学生引导到某个知识点的思维中。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1):“用地球仪和代表太阳的一种光源(灯光或手电筒等)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主要异同点填入下表(表略)”,可利用此演示导入“地球的运动”专题内容教学,作为课前引入型。

(2)探究型。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实践题材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有的可在课堂进行,如上册P20的思考与实践题“你知道上海的苏州河是如何利用潮汐现象进行换水的吗?”就要求学生应用课堂所学潮涨潮落原理探究解决;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5.小测量:“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观察当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需在课外进行实际测量,从课外自然界验证所学知识。

(3)巩固型。应安排在某知识点或某个章节学完之后进行,如下册P69的思考与实践题1“比较水田农业和旱作农业,说说它们的异同”,其目的是把所学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重温和再现,是检查课堂效果的重要措施。这类活动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巩固之目的。

(4)实践型。这类活动内容与生活相关,并在人们身边经常发生,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最好由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实践地点去观察、调查、实验。如上册P146的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下册P93的思考与实践题“调查上海南京路的商业活动情况”等,就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5)知识归纳型。这类活动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前面案例分析、思考探究、阅读分析形成完整的梳理,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这一章节内容,一般安排在课堂结束前或某些知识点学完后。如上册P38的思考与实践题1.小演示(2)“再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以及地球位于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说明各位置时南北半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具体状况,并把结论填入下表(表略)”,通过填表,能系统归纳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2.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针对实践活动本身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应做相应调整。

(1)对实践活动的取舍。由于教材中实践活动数量较多,在目前教育环境和课时紧张情况下,实践活动的实施宜精而不宜多,一些泛化的浅层次活动反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的培养。为此,教师应精心筛选,舍弃一些形式化习题或目前难以做到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潜质与探究特征的活动,并保障其有效开展。

(2)对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其目标趋向有所不同,为此应进行目标定位:落实什么知识、培养何种能力或技能、形成何种方法、达到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围绕活动目标,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增强活动有效性。如在实施“立竿测影”实践活动中,创设“正午时校园里(上海)操场上旗杆的杆影长度一年中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进而产生“杆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关系”的探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立竿测影”的实践验证,指导学生根据杆影长度归纳出上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对实践活动的实施。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关键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会问、会做、会想。如在实施“气象观测”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普通温度计、干湿温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气象观测仪器,并参照教材中气温和风的观测记录示例,学生可记录和整理一日的气象观测数据;再布置学生收听收看当日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比照自己的观测记录,作对比分析;最后,引导学生讨论观测的一般方法和观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4)对教学顺序的调整。教材有其固有的知识系统逻辑顺序,且受框架结构限制,而学生认知规律往往是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需要教师勇于打破教材编排固有的框架结构,把教材内在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现以教材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星空观察和月相观察”为例说明。该综合实践活动在框架结构上照例依附于篇后,但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度提前。如“星空观察”部分内容,可穿插在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天体系统”这一知识点后实施,一方面其为恒星与星座内容的拓展,便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天文爱好,另一方面在教学时间上适逢第一学期开始,实际天象与“九月星空”图的大体吻合,便于学生使用星座图。

参考文献:

[1]白光润.高级中学课本·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2007.

实践活动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篇6

一、动手操作, 亲自体会

学生的亲自操作过程是一个将脑力、眼力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 对所接触的一切有着自己的想法, 最后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给出解释说明, 让学生再次理解他们所见所闻中包含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 教师应该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地球仪、手电筒、乒乓球等有关物品。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南北回归线、赤道, 避免教师单独拿着地球仪对学生讲解而导致大多数人没有看清地球仪上面的信息以及一些重要标线所在的具体位置这类现象的发生。而乒乓球则代表着太阳, 教师和学生一起演示可以观察到太阳和地球运动时的轨迹, 手电筒则可以代表太阳光线, 学生们打开手电筒对着地球仪可以了解到晨昏线、太阳高度角等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 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锻炼了他们独自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除了动手操作, 还应该亲身去体会实践活动。如在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时, 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附近有山坡、丘陵的公园, 和学生一同测量出山坡的海拔、地势等。在测量过程中, 教师可以一边指导学生如何操作测量, 一边告诉学生等高线的定义和在实际地形中等高线如何体现。学生只有在亲自实践和操作中, 才能体会到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

二、在社会中感悟, 在旅行中学习

初中生的认知和处事能力在这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 因此初中生有必要融入社会去感触更多和体验更多。地理学习提供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去与社会接轨, 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引导者, 则更应该引导学生们踏入社会, 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如地理课题中有一个“空气质量调查”的活动, 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对当地环境部门的调查, 或者采用简易的测量仪器对当地空气进行检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自己举办“空气质量报告会”或者相关的讲座和辩论赛, 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们的地理环境保护意识, 也让他们具备了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

除了在社会中的实践锻炼, 学生们的地理眼界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除了教授教材内容外,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假期和课余时间带领他们到各个地方去旅行, 观赏各个地方的地理风貌, 风土人情等。从而让地理教材上的文字、图片等信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眼界, 也能使他们在亲身体会中了解地理知识。

三、回归生活, 造就美好

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地理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们具有理性逻辑思维、丰富的阅历知识。而当今应付考试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少有改观, 所以实践活动的开展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都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知识的实用性不断放大, 直到生活中、社会中, 学生们才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 进而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去创造生活。例如对于“水资源”的学习中涉及到“水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师就需要避免让学生直接背诵按照教材所述的保护措施知识点,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思考后能够自己想出一些保护措施。从学生自身来说, 可以减少包装饮用水产品的购买、减少冬季洗澡的次数、增加流动水的储存……还有更多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总结, 而不是以教材的表述为标准答案。

初中地理知识需要学生们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来巩固, 教师也应该在减少学生课业压力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多在户外获得地理知识。例如学习“地图”这一内容, 学生们可以在野外郊游时对照地图来进行实地考察, 找出具体位置和方向。在学生通过地图提示找到具体位置时, 他们观察地图的方式和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就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 教师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差异来请学生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观察地图和寻找地理位置的方式, 分享思维, 告诉其他同学有用的生活技能, 从而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篇7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对中学学习、生活还不是很适应, 甚至对环境还不了解, 学习兴趣需要激发, 学习方法需要培养, 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 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和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取题, 活动方式和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不能太难、太高, 学生无法达到;也不能太简单, 学生没有爱好。另外, 学生年龄还比较小, 活动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既与教学相关联, 又联系生活, 只有这样的方案才切实可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类型的尝试。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这一特点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去, 到社会实践中去。结合初一教材, 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方案。

1.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 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 对校园比较熟悉但不够全面, 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 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在学习了《海陆的变迁》一节后, 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海陆变迁。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找寻我们身边的海陆变迁, 因为是山区,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海陆变迁的实例,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效果显著。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 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问题变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因此, 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

1.结合重大的环保节日进行深入了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 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 如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每一个节日来临, 教师都向学生具体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搜集资料, 并探讨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都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 学生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 而且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2.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很多都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 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教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我们设计了“生活垃圾, 你会分类吗?”的实践活动方案;学校周边小饭馆天天使用的一次性的筷子和餐盒数量惊人, 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发出了“自带饭盒, 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倡议等。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可行性强, 并且对学生的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

通过初一地理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有了明显的增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明确, 具体意义有: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地理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可以使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和绘制有深刻的熟悉。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

2.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例如学生通过初一地理的学习, 熟悉气候、地形、交通、资源等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并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到人们的居住场所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气候直接影响着房屋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探究学习分析西亚热带沙漠里和严寒的极地地区人们居住场所的形态特点, 就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3.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 在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为了履行责任, 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自主地思考和行动, 这就形成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 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 即使是个人活动, 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 综合活动实践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 所需数据、事实实例, 都要靠学生自己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动, 好奇心强, 好表现, 对地理课比较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综合开展多种多样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地理素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不断学习, 拓展知识面, 提高业务素质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丽.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几个基本视角[J].地理教学, 2012 (8) :39.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 篇8

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 加强环境教育, 增强环境意识, 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 增强环境意识, 探究解决方法, 我们试图探讨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环境观察、实践、调查、分析、归纳, 获取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走出长期以来只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概念, 忽视实践技能, 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贯彻四个“必须”

(1)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时代要求我们培养一代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 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教学形式, 从而促进学生情意、操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

(2)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所在区域, 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内容。第一, 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 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采用不同措施。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进行研究, 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二, 乡土地理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外出调查的学生。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课改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间取得可行的转化措施。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 如学校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学校的关系网、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 学生生源的分布, 制定对学生外出调查的管理措施、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等情况, 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和做好准备的。

谈实践性地理学习活动的实施 篇9

实践性地理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方式学习地理, 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因此, 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是地理实践性学习关键, 例如:以温室效益为例, 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释温室效益, 给学生的印象都比不过让学生走进一次温室大棚来得深,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性地理学习活动是依靠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方式的地理实践活动, 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地理科普视频观看、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实验、校内地理展览室参观等等。校外活动主要有野外观测、地理参观、地理旅游、采集标本 (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实践性地理教学能够在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地理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在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地理课堂成为优质的课堂等等。

但目前, 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学习条件的影响, 能实践地理学习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所以对于实践性地理学习的实施, 选择具有可行性、趣味性、有意义的实践内容, 从而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笔者经过对实践性地理学习的实践和反思, 按照实践的地点将其分室內、校內和校外三大类, 实施方案及案例列举如下:

一、室内

实现实践性地理学习最为广泛和方便的形式莫过于在教室内, 只要将相关内容搬入教室即可, 可以是相关的科普视频资料, 可以是的标本实物, 也可以是课堂实验。

1.科普视频资料

笔者讲解“全球气候类型”所用的实践性学习资源是影片《憨豆先生的假期》开头与结尾两个片段:影片的开头的内容是6月份憨豆先生在伦敦的阴雨天气中非常狼狈的去抽奖;影片的结尾反映了憨豆先生非常自在的享受法国嘎纳阳光明媚的海滩, 这两段视频都恰到好处的给出了反应内容的时间和地点。这两段幽默内容都能让学生捧腹大笑, 笑过之后就要让学生来探究, 片头和片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是偶然的吗?为何英国是一个岛国而要享受阳光沙滩却要去法国南部呢?进而可以有深度地分析伦敦和嘎纳所属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伦敦气候属于海洋性气候, 六月时依然湿润多雨, 而嘎纳气候属于地中海式气候, 六月时则是少雨, 因此阳光明媚, 然后分析两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经过地理老师的分析, 可以让学生发现这部喜剧中居然蕴含如此丰富的地理知识。这无疑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并且让他们顺利地掌握两种气候的特点。

2.标本实物

用园木砧板作为讲解气候变化的实践性资源。

师讲:大家都知道树被砍倒之后会有年轮, 但是大家有没有研究过年轮和气候的关系呢?

学生:如果气候比较温暖会长得快一点年轮会宽, 如果气候比较干冷年轮会比较窄。

师讲:很好。年轮宽窄可以反映气候的变化, 如我们所看到砧板中的年轮, 你能总结出最近几十年气候变化的规律吗? (注中间的年轮是最近的, 靠近树皮的是老的)

学生:整体变暖, 个别例外。

师讲:树木年轮可以反映最近时期的气候变化, 如果我们能找到更老的树就可以轻易上溯寻找武汉最近上百年的气候变化, 这个时期的变化称为近现代时期变化, 表现为波动上升。

3.实验

水循环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两个烧饼 (分别为1000毫升和100毫升) 、保鲜袋、水、沙、透明胶、3个小石头、三脚架。

实验步骤:

(1) 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模拟海水) , 水盖满底部。把装有砂子的小烧饼 (模拟陆地) 放入水中。

(2) 把一块保鲜袋盖在大烧杯上, 并用透明胶粘紧密封。

(3) 把大烧杯放置在三脚架上, 用酒精灯加热。

(4) 在保鲜袋上放一块石头, 压住塑料袋。石头放在装沙烧饼的正上方。当石头受热后, 应另外换一块。

(5) 观察玻璃杯和保鲜袋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本次实验, 明显能看到水应受热蒸发而冷却凝结, 最终形成降水。在自然界中, 这种现象是通过水的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表现出来的。

二、校园

虽然相当多的的实践性学习内容都可以搬入教室, 但是由于场地和条件限制, 教室毕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 在进行一些要求比较高的探究性学习时就要走出教室, 走进校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微型的校园实践基地、天文台、气象站以及为进行虚拟地理实践教学而建立的数字地球教室。以下主要介绍学校的地质馆和数字星球教室。

1.学校地质馆

借方寸之地, 采撷岩层中大自然的杰作, 陈列在此, 引领我们寻找地壳运动史的足迹;展有限时空, 罗列地质实物标本图像动画, 张扬思维, 放飞有关地层深处奥秘的无限遐想。武汉某高中学校地质馆包括四个部分:

(1) 岩石与矿物标本室:陈列、展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岩石标本;陈列、展示主要或常见矿物标本及其晶体、晶簇, 重要或常用矿物标本, 配以图片和文字说明 (包括产地、分子式、特征) 。

(2) 地质与环境展示室:以图片、录像为主, 配以少量标本、模型, 成系列地演示地质历史、重要地质过程和典型地质构造面及典型地貌。

(3) 中华石文化陈列室:以奇石、玉石类为主, 兼有化石。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领略中华源远流长的石文化奇葩, 激趣怡情。

(4) 湖北矿产专题展室:陈列、展示我省典型的岩石、矿物标本和地质地貌图片资料, 了解湖北地质矿产开发利用的历史和发展前景。

地质陈列馆, 其陈列的不仅是部分矿物、岩石标本, 还借助于图表、文字、音像资料, 采用多媒体手段, 来表述、演示地球变化过程、大地构造变动、生物多媒体手段, 来表述、演示地球变化过程、大地构造变动、生物进化历史等知识。不仅通过实物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可通过观测、采集、实验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校的地质馆经过多年的建设, 目前, 标本实物成系列、图片录像成专题, 陈列馆已经成为该校或兄弟学校的地理课堂的延伸, 科普教育的基地。

2.数字星球教室

简单地讲, 数字星球系统就是数字时代的星球仪, 它通过球形投影技术和软件技术的结合, 能够显示地球上各种要素的运动过程。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相当大的难题便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而数字地球球形投影屏幕极大地满足了教学需要。它以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瞬间展示了一个三维立体影像。例如:在《气压带风带》一课中, 相关的课程标准为“结论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规律”。实际上, 学生理解全球范围的、动态的大气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三圈环流。但是通过使用三维数字地球影像, 进行动态的大气运动的一步步的展示, 并且不断的切换观察视角, 虚拟出一个近似于真实的可供学生观察的地球大气运动, 利用数字星球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全球的功能, 让学生较为轻松的掌握了相关内容。

利用学校的广阔空间, 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在教室因为场地的限制而无法进行的实验。

例子:地转偏向力探究实验

实验器材:雨伞一把、黑墨水一瓶、“尖叫”饮料瓶一个

实验步骤:

(1) 把黑墨水倒进“尖叫”饮料瓶。

(2) 一个同学撑开雨伞, 蹲下来, 逆时针转动雨伞, 模拟北半球的地球自转。

(3) 另一位同学把饮料瓶里的黑墨水从伞顶往下倒。

实验思考:观察黑墨水的流动的轨迹, 思考有什么规律?如果顺时针转动雨伞, 黑墨水的流动轨迹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户外

由于当前考试压力过大、学生学业负担严重, 所以地理学科单独进行全校性质大规模的考察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校及所在地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 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 最先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 逐步扩大影响范围, 或者借每一学期的春游、秋游来进行渗透性的学习。

我校老师利用周六周日充分发展周边地区的课程资源, 带领学生对武汉的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垃圾焚烧发电站、气象预报中心等诸多地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颇丰, 感受极为深刻, 培养出了一批在地理学习中极具热情, 刻苦钻研的同学。

1.地理兴趣小组实践活动

2.春游和秋游活动

春游和秋游活动是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的外出实践活动, 地理的知识无处不在, 稍微加以发掘便可以发现非常多的地理元素。

(1) 楚河汉街是武汉的一条全新的旅游线路。在去之前, 我让同学们在武汉地图上找到东湖和沙湖, 并了解两湖的特征。同学们说:“东湖水面积33.7平方公里, 为杭州西湖的6倍, 北京的昆明湖的16倍, 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可是沙湖我们知道的不多”。去了后, 我让学生尽量乘最长线路的游轮, 如果轮船不到, 就步行, 一定要到达“楚河”的两端, 看看“楚河“的两端是什么?后来, 同学们说是两个湖。我让同学们拿出武汉地图, 找一找这“两湖”是什么湖?同学们说是东湖和沙湖。有的同学说:楚河汉街除了“好玩”外, 它还是联通东湖和沙湖的水道。我又问:为什么要花巨资连通东湖和沙湖呢?有的说:“发展旅游业, 带动经济发展。”我问:还有吗?同学们默不作声!我启发大家:我们的东湖大吧!美吧!大家找一找东湖与哪个江连着?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长江。我说:东湖的形成, 沙湖与长江连通是起到很大的作用。回去后, 同学们收集这方面的材料, 然后讨论。我让同学们在武汉地图上找一找东湖附近除了沙湖外还有哪些湖泊?大家七嘴八舌说: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有的学生说:还要像东湖与沙湖连通那样把东湖与这几个湖泊也连通啊?我说:根据《湖北省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 武汉将在4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以江、胡、港、渠组成庞大水网, 将东湖、沙湖、杨春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6个主要湖泊连接, 通过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 改善水生态环境, 构建国内独具特色的大东湖生态水网,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城中湖湿地公园, 这也是我们现在设立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学生去神农架旅游。出发之前, 学生可能会收集到一些关入神农架林区的资料如: (1) 神农架拥有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护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是最富有特色的垄断性世界级旅游资源。神农顶雄踞“华中第一峰” (3106.2M) , 是华中地区的最高点。 (2) 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带季风区, 受大气环流的控制, 气温偏凉而且多雨, 降水丰沛。这里海拔每上升100M, 季节相差3-4天, 构成了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 立体气候特征十分突出, 垂直差异非常明显, 呈现出“山脚盛夏山岭春, 山麓艳秋山顶冰, 赤橙黄绿四时有, 春夏秋冬最难分”的气候景观。 (3) 神农架地处我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交叉地带, 是湖北动植物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神农架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流、南至西双版纳, 东至台湾、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 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等等。我觉得这些资料很抽象、也无趣, 学生能掌握但不能理解, 不会运用。

于是我设计了两套方案。方案 (1) , 我说:春游, 我们到神农架可以放“鸽子”。鸽子?同学们都感到好奇!同学们放眼望去看到一朵朵洁白无暇, 花朵奇特, 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 顶生头状花序, 色紫红, 宛如鸽子的嘴, 下有两片大苞片, 成矩圆形或卵形, 好像鸽子的翅膀, 朵朵花蕾俨然如群鸽攒聚, 风和日丽之时, 好像满树白鹤展翅。同学们惊呼:好像啊!太像了。有的同学说:“鸽子”原来是鸽子树啊!我说你说对了, 这就是“中国鸽子树”, 它是神农架最为独特的植物, 学名“珙 (gong) 桐”。然后我又提问:鸽子树是不是整个神农架林区都生长了吗?同学们环顾四周, 然后说:也不是, 只有一部分。我说:气候上有垂直地带性规律, 那么植物的分布呢?同学们说:植物好像也有!我说:有没有?你们自己观察!然后与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方案 (2) , 我说:我们到神农架看“白极熊”。同学们说:北极熊?北极熊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极地区。不会吧?我笑而不答。等到了神农架, 我们爬到一定的高度后, 白熊主动与人嘻闹, 甚至主动爬到人们的怀里闭目养神时, 同学们觉得好可爱啊!但清晰过后说:老师这那是北极熊啊?老师又骗人!我说它可不是一般的白熊, 你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虹膜”到颜色。同学们说:红色。我问:北极熊?同学们哑然!一个同学突然说, 北极熊虹膜肯定不是红色的。我解释说神农架的白熊是真正的白化了的熊, 而北极熊的白色的体色是显性基因的正常表达, 但不是真正的白化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讲, 神农架的白熊比北极熊更“纯”、更“白”, 我们可不可以把神农架的白熊叫做“白极—熊”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异口同声地说神农架的白熊就叫“白极熊”吧!我问:我们的“白极熊”吃什么啊?它栖栖在哪?白极熊以野果、竹笋、嫩叶为食, 栖栖在神农架的的原始森林和箭竹林中, 最后师生得出一个结论, 在神农架不但有低山、中山和亚高山三个气候带, 动植物分布也是有地带性。师生们一路观察, 一路提问, 一路探讨, 一路欢歌!

(3) 在去一座以休闲和观光为主题的农场进行实践活动之前, 我作如下安排, 让学生去感受和研究, 如表2

地理实践活动教学 篇10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外活动;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4

1概述

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在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了课外活动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教学形式不能单一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它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和观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可以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形成,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从而逐步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极强的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它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因此,地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离开了实践,等于空谈。所以,地理教学必须重视课外实践活动,把课外实践活动同自然、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目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周围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发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气象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气温的观察,了解到一天中的气温午后14时左右达最大,这和自己主观意识上“中午最热”不相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明白了地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2.2开阔眼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地理课外活动一般都以室外活动为主,身体力行,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刚开始学生兴趣很大,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就会体会到其中的一些艰辛。比如,早出晚归、攀山采石、顶风冒雨、与人沟通、团队合作、材料整理等,学生并不是一下就能适应,但在不懈的坚持下,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心志变得坚定,行动变得切实,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整体素质,又体验了“学以致用”的知识价值。此外,学习还从活动论文和调查报告的撰写中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增强了自信心,摒弃了自卑的心理,提高了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3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技能方面,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制作学校平面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定向使用经纬仪、平板仪、罗盘等仪器测绘学校平面图,放大或缩小地图等有关地图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巩固和加深了课内学到的知识,同时还学到了与生产和生活有联系的一些技能。

3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几点建议

3.1精心设计课外活动

由于地理课外活动不受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的限制,因而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地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组织,认真设计。如果学生和班级较多,应组织普及性强、重视听感觉的活动,如地理知识系统讲座、竞赛、科技活动、野外考察等。如果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少,则可组织相对灵活、时间相对固定的活动,如天文爱好小组、气象观测天气预报小组、地理仪器小制作小组、各类地图制作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组织这类活动的学生要有始有终,长期坚持,教师要加强指导,经常总结,多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3.2认真选择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引人入胜的地理书刊,讲述生动的地理故事,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教具、模型,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和实验,等等。但无论什么样的活动内容都要符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同时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因为恰当的选择活动内容才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此外,选择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还应根据季节、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典型特点;根据学习内容的进度与学习单元的内容等实,也就是说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贴近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即参加活动的学生)。

3.3加强组织,确保活动安全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得当,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确保活动安全健康进行。首先,学校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积极参加保险,并制定意外伤害应急预案。如果在活动中发生意外,第一时间要抢救学生,并及时跟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妥善处理现场意外事故,事后由保险公司、家长和学校合理地解决事情。其次,学校要在时间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最后,地理老师要多做调查研究、集体讨论,精心组织,以确保地理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

4结语

总之,地理教学必须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覃佩琼,兰伟仕.地理课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2001

[2]罗飞龙.地理课外活动之我见[J].零陵学院学报,2003

[3]刘秀华.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上一篇:中国的经典音乐市场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