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24-06-20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共11篇)

篇1: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74600)山东省鄄城一中董素臻

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是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了人地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运用地图并能进行简易图表的绘制,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探索,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注重看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教材加强了活动安排,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现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等的划分。又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利用学校球场沙池泥沙制作地形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及悬崖等地形。比较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季节之交天气变化的规律;不同月份昼夜长短的差异等。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

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感觉到自己学的知识对自己是有用的,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兴趣,学习起来才更不怕困难。我在自己以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我以前的教学总是围绕考试,这是不对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能指导以后生产、生活的知识,把地理知识要更多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想学、爱学地理知识。

我在上课时,我讲湘教版八年级的“季风知识”时,讲到天气吹偏北风时,特别告诉同学们天气冷了,要加一件衣服;讲偏南风时,是天气要变暖了,要减一件衣服。这节课上课效果很好,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让学生看天气符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天气播报,培养语言表达力,锻炼了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学中没有只是自己讲,而是让学生多讲多参与,让学生来播报《天气预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以致用。

四、注重用“自编歌诀”和“谐音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难记,难理解,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编成简明的歌决,把知识要点串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对易混,难记地理知识的记忆,而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利用歌诀教学,学生诵读歌诀,往往朗朗上口,不易遗忘。

例如学生记世界前六大国家(面积),可编成:“世界面积前六大,俄、加、中、美、巴(西)澳大(利亚)”。谐音联想记忆法,有利于巧记易混难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了记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如记忆中国地理中十四个沿海开放的港口及其地理位置,确实难记易混,如用谐音联想法可编成:“大(连)秦(皇岛)天(津)[大晴天]烟(台)青(岛)连(云港)[烟硝与青天相连]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难上宁温福(三地)]广(州)湛(江)北海[只能广占北海]”。又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 《大气的热力状况》一节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短波辐射,对流层二氧化碳和水气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学生很容易记错为“红外线短波辐射”、“臭氧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只要把知识点中的关键词连起来,再用谐音联想成一个词或一句话,把“臭氧、紫外线、短波”谐音联想成“臭(纸)短”,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而且觉得记忆知识快速,准确,持久。还应经常及时地告戒学生:记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只要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动脑筋,有意识加强联想训练,善于总结归纳,就能找出许多记忆的窍门,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总之,在地理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2: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道县四马桥中学中学胡旭

电话:***;电子邮箱:hx781127@126.com;QQ:1054678036

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学科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应该知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飞跃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为此,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要达此目标,我认为:首先,作为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对历史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畏权威;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去处理教材、课程标准;要能设计一些创新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等等。其次,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四十五分钟绝对是老师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现象:当老师正在眉飞色舞之时,某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对老师所讲的问题持不同意见,老师一般会很不高兴地让他坐下,“有问题下课再谈”。殊不知他可能是在抹杀一个学生的灵感或创新性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的,只有“趁热打铁”才能促进他的进一步思考,而且会带动其他同学加入,以便更进一步挖掘同学们的创造潜能。再次,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历史本位的回归,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主义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对创新观点,我们应多表扬,多鼓励,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并给于适时的引导,千万不能按“常理”一棍子打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

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老师把教学过多的放在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方式,这无疑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且课外的空间资源及灵活性特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的。那如何来实施课外教学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第一,专题辩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能引起学生广泛兴趣而又能引发争鸣的辩论题目,然后帮助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选出不同观点的代表并指导他们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双方辩论结果的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撰写小论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老师可以从中确定一个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史料,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历史小论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我们在强调课外教学作用时,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相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课外教学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总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评论文

论文标题: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篇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 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 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教师就要因势利导, 根据教学目的需要, 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体积” 内容时, 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 “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 ‘不规则物体’, 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 这时全班一片寂静, 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 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 “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 都是化难为易, 变生为熟, 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 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稍微一点拨, 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 纷纷举起小手, 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 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 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 “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 它的体积计算方法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 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 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 “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 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 这时, 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 异口同声地说:“想! ”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 探究其中的规律。

二、创造实践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实际, 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想多动中理解知识, 加深印象。如同样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体积” 内容时, 笔者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学生准备好明天上课用的学具, 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课前5 分钟复习和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实践兴趣的基础上, 在学习新课环节, 自己亲自下去认真观察和指导学生利用手中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猜想的探究过程。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 我观察到全班学生都充满兴趣, 积极参与, 认真思考, 大胆交流, 最终探究出圆锥体积等于三分之一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践, 让每一位学生既动手, 又动口, 还动脑, 积极主动去探求数学规律, 不但能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

课堂练习是强化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 精心设计各种实践性练习题, 让学生在练习中, 体会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体积”内容时, 为了使新知识尽量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新课程理念, 有效培养学生生活的基本技能, 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 一个圆柱形水桶, 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56 厘米, 高87厘米, 求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水?

2. 一个圆柱形杯子, 从里面量它的底面直径8 厘米, 高10厘米, 现在有一袋498 毫升的牛奶, 问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3. 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花坛。花坛的底面内直径为3 米, 高为0. 8 米。如果填土的高度是0. 5 米, 求两个花坛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4. 一个圆柱形粮囤, 从里面量得底面半径是1. 5 米, 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约重750 千克, 这个粮囤能装多少吨玉米?

通过以上练习, 学生可以灵活地掌握知识, 并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篇4: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实践能力 看图 学以致用

在新的教学形式下,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来运用并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在此,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望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一、注重看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忽略对地图观察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缺乏读图意识。久而久之,学生们丧失了对地图进行分析的能力,只是将课本中的彩色图片当成一种“欣赏品”,缺乏对地图实质性的思考。图是课本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明白看图教学的重要性,要学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看图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图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进行“我国的区域差异”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的地图,然后提问学生:“我国的地势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分布状态?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分界线在哪里?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南北方纬度的差异对我国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师要让学生们观察地图并结合课本思考,让学生通过对图的分析找出答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有用图的意识,并总结用图的方法,通过“图”引导学生理解教材难点,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教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地理其实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地理课中的相关概念不能做到很好的理解,他们感觉地理课中很多概念很抽象,不好理解,导致成绩并不理想。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地理并不是他们印象中那样的枯燥乏味,而是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通过资料收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过程中对纬线、经线等相关概念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并且让学生多加动手,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如,在学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说出生活中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的看法,鼓励学生多搜索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南水北调的“三线方案”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并通过结合水资源短缺形成的原因,归纳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说出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提高学生资源保护意识。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学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真正的教学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善于将知识联系到生活的目的。学生只有感觉到地理知识对自己是有用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加高涨,并更加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怕困难,主动探索,避免存在“一切教学为了考试”的观点,教给学生能指导以后生活的知识,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更多的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教学质量。

比如在讲解“大气环境保护”这一知识点时,在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变暖、酸雨的形成、臭氧层的破坏等问题,让学生明白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并让学生联系自身情况发表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学生提出“臭氧层的破坏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了大量的氟氯烃”的观点,他们表示以后减少空调的使用,合理的使用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同时,一些同学在明白了酸雨的形成是人类在使用机动车时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引起的之后,表示以后使用节能的交通工具,不再让家长开私家车接送,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节课的上课效果很好,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没有人“开小差”,大家都很认真的听讲并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知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能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更好的去保护环境,为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总之,中学地理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服务的,教师要通过地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素质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我只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一些个人观点。地理的教学道路上,还是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地理教学[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0(03).

[2] 刁传芳.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智力价值[J]. 地图,1988(04).

[3] 王文福、梅晓丹、梁欣、李丹. 案例教学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教育,2014(01).

篇5: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苏教版初中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蒋国元

(宜兴市川埠中学,江苏省 214222)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 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活动;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2-058-001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

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我们在实际的教学

中,处理教材时往往忽视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造成了知识与生

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

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 新课改背景

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苏教版初中数学一年多的教学来谈谈如何在数学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践活动、小制作,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 容的学习和巩固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中学数学教学时,依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开展一些体验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社

会,联系日常熟悉的量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体会数

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明白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各种数学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 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践活动、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 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 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这样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实践活动十分贴近学生的生 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 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践活动、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 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践活动、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 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 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践活动、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践活动、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 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 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和创造性

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素养。想象是

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空间感

知依赖于操作活动,这是由“空间与图形”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贴着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我忘

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在中国,与之相 数学是一门实践活动科学, 中学数学实践活动又是学生将 来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起点。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 使学生养 成良好的实践活动习惯。每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

实践活动的目的,弄懂实践活动数学原理,学会一些数学方法,掌

握收集数据和处理实践活动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

并行的是陆游那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 出正确结论。

空间观念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数学教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 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最 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走进图形世界”在学生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 初步了解一些立体图形的构成后,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 后面安排了一个“设计包装纸箱”的活动:某型肥皂,它的长、宽、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 高分别是 16cm、6cm、3cm,一箱 30 盒。请大家设计一种包装纸 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 箱,能使所用材料最省?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些 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 形状大小相同的小木块来代替,教学安排上,引导学生采取先简 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后繁的方式,把肥皂的盒数改为便于操作的 2 盒,从而找到三种 闪动。

叠放的方案,再把肥皂的盒数改为 6 盒,加以尝试。通过画图交 识。

流从而想象 30 盒的叠放的方案,最后计算机课件演示验证。这 综上所述,观察数学现象和模型,进行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是 样使学生较易接受从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 纯传授数学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 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

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 切实加强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 参考文献: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 [1]数学课程标准

篇6: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指导学生读(识、用、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和地理常规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要通过地图获取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要落实到地图上,就要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地图和地理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似“肉”,地图犹如“骨架”。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附在地图这副“骨架”上,通过地图形成清楚的地域概念,才能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他们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诱导-——读图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读图方法,那是最为宝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读图内容,诱导学生做到手、眼、脑不离地图,左图右书,使地理教学达到“地理知识、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的统一”,真正达到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的作用。例如,在秦岭—淮河线一节内容学习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投影展示秦岭——淮河图

1、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并同时要求让学生在课本上描出这条线。

2、请再仔细读图: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3、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

4、秦岭—淮河的范围,包含哪些省区?(出示判断题,判断部分省区分别)a)先让学生先到到大屏幕前指出各省的名称。

b)描出各行政单位的分界线,再分别说出各行政单位的名称。

c)实战演习:出示湖南、河北、江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省区让学生判断分别位于秦岭和淮河南北

5.请同学们来讲述秦岭—淮河(综合复习分别讲述秦岭—淮河).二、“指导——绘图”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会读图的同时,模仿绘图,学会学习。首先,教师绘图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简笔画这种教学手段,边讲边绘图,能绘出比较标准的祖国疆域图、河流、山脉、交通图、示意图等。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指图回答问题,做到边说边指,手口相应,这样,枯燥的地理知识才能具体化、趣味化,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然后,指导学生绘空白轮廓图。比如在学习中国地形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步教学方法:

1、自绘中国空白轮廓图板图;

2、师生共同填空白图:把我国主要山脉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山脉的顺序依次绘在板图上。

3、五分钟识记:对照板图边说边指,记名称、走向和位置。

4、实战演习:让同学们亲自到黑板前指出山脉名称

5、自描一副中国空白轮廓图,默填山脉。

三、对照——填图

通过地图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填图是不可少的,正确填写空白地图。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用图技巧的重要方法。做填图题要注意的是,不能照着有关图抄,而要默填,做到看书不填图,填图不看书,才有好的效果。使填充练习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一节后,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1、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上首先识记南北铁路干线。

2、闭住眼睛二分钟默记。

3、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填充图上依次填注我国南北铁路干线。

4、仿照上面过程进行东西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填图。

四、训导——作业

教师设计基础训练题,对学生进行反馈检测。设计多种练习,把知识巩固在地图上,这是培养识图,用图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完“祖国宝岛” ——台湾省一节内容后,针对本节内容知识点多,读图训练内容多的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 一、填表

最大岛屿 最长山脉 最高峰 最大平原 最长河流 最大湖泊

二、连线题:

最大的港口 台北 食品工业基地

最早的城市 高雄 政治、交通、文化、经济中心

最大的城市 台南 重化工业基地

三、综合训练题

1、在右图填注下列地理事物 台湾岛 澎湖列岛 钓鱼岛

太平洋 台湾海峡 东海 南海 赤尾屿 兰屿 绿岛

3、假如你要赴台旅游,请你说出台湾至少三处风景名胜:

篇7: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改进课本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自然科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例:物质密度的测量。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 —— 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

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 m / 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通过讨论,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创新胆子大了,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说过:“如果人云亦

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

2、在设计实验方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积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设计性实验要力求使学生感到有探索价值和设计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教学实际,努力从学生及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调动学生发散思维,探索多种实验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红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一个小红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小红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小红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用实验方法比较铁和铜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一题,学生提出了二种实验方案:一是用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二是将铜片和铁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又如对制取硫酸锌实验方案设计的讨论,学生有的设计用锌和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设计用锌和硫酸铜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氢氧化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

出有碳酸锌与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有的提出用浓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各方案的利和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加强了,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

3、在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种教育思想,促进我们反思和重新认识中学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促使我们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可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还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在没有酒精灯的情况下,能否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解释原理,并可以亲自操作。学生可以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动手又动脑,亲临其境,大胆创新,感受和体验各种学习过程和经验,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科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因为科学实验教学既能产生一个个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材料,这就足以引发学生的认真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如:针对怎样搞好金属的防护这个课题,学生提出了采用喷油漆、涂油脂、电镀、喷镀等保护法防止金属腐蚀的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社会调研和实验,从而学到了比课本上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

4、在探究性实验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英国科学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虽然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却依然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的同时,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对一些科学反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注重所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要求学生积极把所学的实验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迁移到具体实验过程中,大胆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设计和实验开发。从化学新教材的修订和中考的命题要求都可以看出,关注社会、生活、环境是当前教育的一大主题,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联系生活、生产、社会、环境实际的最重要载体,因此,进行化学实验复习中,应多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备课中要多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解释,甚至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验课题的研究,如设计实验方案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污染水体中有害物质等,自来水成分的探究,自来水厂怎样消毒、沉淀、调节其 PH,又如加碘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操作步骤,列出仪器清单,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写出研究性学习论文,提高了创新实验能力。

篇8: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 中学生在英语课程的自主学习方面有很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 有不少的同学在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效果方面还是不太令人满意。

1. 英语学习目的狭隘, 功利性强, 被动色彩浓, 主动性不够

受应试教育之风影响, 中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态度显得极为现实或者是功利。他们不是将英语当成一种能力和知识结构来对待, 而仅是当成一门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对待, 因而学习动机的被动性色彩都较浓厚, 都是只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性手段对待, 真正将英语学习看成是自身综合素养提高需要的同学不是太多, 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

2. 缺乏整体的、科学的学习策略, 局限于机械的应试技能的提高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获取学习机会, 巩固学习成果, 解决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而做出的种种选择和采取的措施。学习应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建构行为。然而,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为了考试成绩, 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功利性驱使下, 片面注重各种英语考试技巧的锻炼, 不是为了阅读去阅读, 不是为了提高自身交际能力去练习听、说, 对整个英语学习缺乏整体规划, 学习实效性整体不高。

3. 学习的激励因素不够, 自我效能感不强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充满信心, 从而有激情和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各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然而发现, 由于学生英语学习只是为了机械应考, 只是将英语学习当成一门工具性手段而被迫学习, 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没有太大的兴趣, 也没有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不能主动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所能完成的任务, 只能被动接受来自老师安排的任务。一旦碰到学习困难时, 表现出来的多是焦虑和担心, 要不就是单纯依靠教师解决或是其他同学来解决, 要不就是自动放弃, 自暴自弃。

二中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缺失的原因

影响事物发展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内因是根据, 外因是条件。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偏差和学校教学模式的僵化, 其中自主学习意识更是关键。

首先, 是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影响下的中学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级各类中学教师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为直接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漠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以教师为中心,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考量, 将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教上, 过于强调知识点 (如语法分析和词义辨析的讲解和记忆) , 忽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我把握。

其次, 学生本人的英语学习目的局限于考试得高分。在学习过程中只训练各种解题能力, 基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与老师的平等对话, 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不知道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效果的意义, 对于自身终身提高的意义。这种自主学习意识现状必然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鉴于自主学习对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面对中学生沉溺于机械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来使学生有效的把握自己的英语学习, 养成独立性和自主性。

1. 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强化其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中学生往往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直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 改革教学方式, 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敢问、敢讲、敢学, 为他们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营造一个宽松, 愉快的学习环境。在着力培养其考试技能的同时, 也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训练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实效性

教师要改变传统那种包办代替、保姆式的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多用探究性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使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预期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具体方法可分如下几点:一要指导学生设立全面科学的英语学习目标和制订学习计划;二要指导学生有效分配课堂中和课堂外学习时间;三要督促和指导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增加其自主学习机会;四要在加强考试技能训练的同时, 加强对中学生的听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争取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思维, 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让其体会学以致用的快乐, 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 让他们有自觉运用语言的习惯和勇气。在平时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在课后, 要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为学生展示和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创造机会。

4. 建立综合性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突出全面育人功能

在暂时无法改变试教育大环境的情况下, 中学教师不得不还继续以考试分数主要标准考量学生。但我们认为, 在这个既定前提下, 教师还是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在实施教学评价时, 要适当地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评价量, 要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 一方面既重点考量学生的考试成绩, 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

篇9: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实践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实践的品格。所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地理老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并纳入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把“实践与应用思想”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无论是在自然地理还是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内容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切实体现地理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讲“中国气候”时,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气候对民宅建筑的影响,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一是探究气候对房顶设计的影响,学生通过访问住过“人字形”和“平顶形”两种结构的居民的感受,结合亲身体验,得出我们北方的“平顶形房屋”设计注重防寒保暖,而南方的“人字形”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屋顶积水或漏水;二是探究气候对房屋朝向的影响,为了验证民间的“坐东朝西,热死无人知”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学生分别调查了居住过不同朝向的居民的感受,同时利用温度计对不同朝向的房子进行测定,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朝向不同的房子,温度有明显的差距,坐东朝西房子的夏天温度明显高于坐北朝南房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的知识,设计和實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高效智慧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前一个“教”指的是不能单纯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来代替他们的实践活动。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教师指定了主题,加上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程,教师要变讲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过反复的实践、反复的总结、反复的反思、反复的沉淀,逐渐提炼升华出一套具有鲜明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三段式”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板块”导学案结构式(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在继承传统教案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文本结构模式优势,落实新课改理念,结合我校学情实际,探索设计出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导学案文本结构模式。通过使用“四板块”导学案主要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的一致性,把自学时间前置,老师把主动权、出彩权放在课前,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才会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亲自演示,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演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或教学仪器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利用样品、标本、模型等实物和各种挂图、音像资料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以获得知识的行为式。通过演示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比如讲“地球的运动”的这节课时,由于地球公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了七个学生上来演示地球的两分两至和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具体操作过程:先画一个椭圆,让其中一名同学站到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代表椭圆,其他同学分别代表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近日点和远日点并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直观演示和情景教学,便于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篇11: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把握课堂,积极实践;开放课堂,创新实践。其次,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再次,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最后,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实践是关键,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是关键。而我们以前的语文教学缺少的往往就是实践。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极佳途径。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在教育中要建立大语文观,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学习的双翅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在课前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巧妙引导,在课后拓展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1.巧用预习稿,人人实践

从低年段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我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集全体之力编制了预习稿,在学习新课之前发给学生,使学生预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自已学会生字新词,读懂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等。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给孩子们一个交流展示的机会,有的给大家讲述关于作者的资料,有的给大家描述作者的写作背景,有的说自己自学的收获,有的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的向大家推荐学习生字的好办法,同学们还可以针对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虽然只有五分钟时间,但是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学习氛围相当浓厚,更重要的是这五分钟锻炼了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如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等等。2.把握课堂,积极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

我们可以把传统的语文课上成形式多样的课堂,比如把丰富的表演、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穿插进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实践。如在讲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时,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例如学了《将相和》,我就相机让学生进行“负荊请罪”的表演。学生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经历了人物内心的体验。令我惊奇的是,学生依据文本又跳出文本,跳出作者的语言。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语言,加上逼真的动作、神态,仿佛他们就是廉颇和蔺相如。

再如,对于一些写得比较优美的文章,可以进行朗诵或背诵的比赛。如《桂林山水》、《荷花》、《草原的早晨》等。这些文章文笔清新优美,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文析字、朗读背诵,不仅有美的享受、情的陶冶,而且自我表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在逐渐增强。

《赤壁之战》一文,火攻部分是学生学习时兴趣最浓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常规,把小记者采访引进课堂。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周瑜、曹操、黄盖),另一名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如:“黄盖先生,你写信给曹操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否真要投靠曹操?”“曹丞相,你为人一向是谨慎稳重,这次却惨遭失败,你能给我们说说失败的原因吗?”一时间,问的是妙语连珠,答的是精彩纷呈,而听的则是点头称赞。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想象丰富了,课文重点迎刃而解了。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辩论、模拟导游、模仿主持人„„我们要立足教材、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2)利用好《口语交际》,进行实践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是我们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良好契机。《口语交际》除了培养学生的傾听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交流,我们首先应该注重课前的实践。如《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寻找春天,去真正地发现春天。《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课,先让孩子们留意身边的人,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去用心地做一件好事,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再如《夸家乡》,课前学生们就向长辈们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情况,去一些地方看看,感受一下家乡的美。这样在课堂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另外,课堂中我们还要注重创设情境。如《夸家乡》,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和大家交流,有介绍,有咨询,有解答,有称赞。如《奇妙的动物世界》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孩子们是投入的,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言语实践,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3.开放课堂,创新实践

(1)课内延伸,开展拓展性阅读。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就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再如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2)超越课堂,布置实践性的作业。

布置这项作业意在让学生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研究中养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段有编识字报,从无意识地认识几个字开始编,到有主题地设计。如春天的识字报,热爱家乡的识字报,介绍水果的识字报。中高年段则是比较规范的手编报。然后在班级中评比展出,每半个月一次。再如学了有关花草的课文,则布置学生到各小区走走,摘录小区草地上竖着的宣传语。为了学写广告,让学生们支搜集、摘录一些电视上、大街上的广告语,然后自己再来设计出新的广告语。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让他们去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了集邮活动。

这些实践性的作业,允许和别人合作完成,尤其是低年段,提倡和父母亲一起完成,这样,也能使父母能够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再如我校各班的“小明星镜框”,就是搞个人专辑展出。把“小明星镜框”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从选作品到设计板面,张贴作品,展出风采,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发挥自主性,共同完成。一系列的实践作业,学生学到不少,能力提高不少,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除了在语文课上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开展了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1.拓展教材的活动课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材给我们的内容只是一个例子,老师要善于开发教材和拓展教材,这儿的拓展指的是有效拓展,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拓展。比如上完《猫》这节课,布置学生回家拍下小动物的一些有趣照片,并为照片配上相应的文字,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第二天再到学校里进行交流评比。这样的拓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与教材密切联系,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2.主题性活动课

根据学生的实际我们还设计了各种主题的班队活动课、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等等。比如:我校本学期举办的“课堂常规三字经”比赛,母亲节时开展的“我和妈妈的故事”摄影大赛,为贫困地区儿童捐书,“阅读经典、古诗文大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3.学生自行设计的活动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把实践的权力交给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课要经历从低年段教师扶着学生实践,到中段教师对学生实践的半扶半放,最后到高段教师放手让学生实践的过程。我校由五(3)班学生设计的“玩转悠悠球”、五(5)班学生设计的“谁是环保小卫士”、六(4)班学生设计的“百变舞会”等活动课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语文实践能力广泛运用于一切学科中,也广泛运用于一切生活细节中,所以开展各项课外活动时,教师们给学生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班级新鲜事、读书、看报、听广播、运动会感想、谈心交流日记„„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在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把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1.体育课

以往的体育课,学生是行动多过语言。而且,语文和体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现在,我校的体育课不但是学生肢体展示的天堂,而且还是学生思维活动和语言展示的源泉。一场精彩的篮球赛刚刚结束,一场激烈的演说即将开始。老师给出一个题目:精彩的一瞬间。学生分小组讨论,刚才篮球场上最精彩的一瞬间是什么?通过讨论合作修改,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说。这样的体育课难道不是语文实践的源泉吗? 2.音乐课

音乐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听完一段音乐,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完《丰收》这一首歌,让学生合作演一演丰收的场面;跳完一支舞蹈,写下一首赞美的诗„„这些都是我们音乐老师在课堂中渗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美术课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边朗读边想像画面,这些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的。这说明了语文和画的密切关系,所以美术课上就少不了语文实践,给画取个好题目,给画配上一首诗,给画编个小故事,办个班级小画展„„这些,都是美术和语文实践结下的不解之缘。4.数学课

《只有一个地球》中,让学生计算陆地的面积,从而更进一步体会“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明白环境保护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以语文教材为点,以各学科知识为面,以课程整合为方法,努力做到各科相互渗透,知识综合教学,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开发和人格的不断完善。

四、在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活动的设计应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的问题现象。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最有效的。

1.结合校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如学校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时,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一系列的活动。(1)学会欣赏:

学做小小摄影师,用欣赏的眼光去捕捉艺术节中的闪光处,感受艺术,陶冶情操;(2)学会体验:

学做小小艺术家,在参与艺术节的活动中,积极体验艺术带来的情感;(3)学会交流:

学做小小记者,采访艺术节中涌现的小小艺术家;(4)学会感悟:

上一节以“畅谈艺术”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

再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开展说家乡、唱家乡、画家乡、颂家乡的活动。2.结合家庭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利用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等,让学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可以给父母洗一次脚,烧一次饭,画一张画,唱一首歌等。或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他们当一天的妈妈、爸爸,计划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进行交流,然后进行一些征文比赛。再如可指导学生在家中种植花草、养殖小动物,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观察 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并查找相关书籍或文章,写观察日记。

3.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可围绕专题,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开展感受家乡变化的参观活动、察看家乡环保情况的调查活动、体验社会文明的采访活动、了解社会用语的调查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专题报道、调查报告或建议文案,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模仿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栏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社会上的焦点为人们所关注,而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存在焦点、热点问题,而这些正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焦点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充当小记者,用心观察、体验社会、校园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访谈中增长知识才干,锻炼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

上一篇:学校收费公示表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