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的含义

2024-06-02

室内设计的含义(精选十篇)

室内设计的含义 篇1

由于人们长时间半生活活动于室内, 因此现代室内设计, 或称室内环境设计, 相对地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 包括艺术风格, 从宏观来看, 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 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 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里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 必须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 从总体说来, 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从微观的、个别的作品来看, 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又都与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等联系在一起。至于各个单项设计最终实施后成果的品位, 又和该项工程具体的施工技术、用材质量、设施配置情况, 以及与建设者的协调关系密切相关, 即设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关键的环节和前提, 但最终成果的质量有赖于:设计——施工———用材———与业主关系的整体协调。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 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 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 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义中, 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 即以人为本, 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

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 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 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 例如:

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 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认为室内是“建筑的灵魂, 是人与环境的联系, 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

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 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 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 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 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

建筑师普拉特纳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 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通, 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 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 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 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

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要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 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 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 提高劳动生产率, 无障碍设计, 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 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总之一句话, 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

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认为, 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 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 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 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

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 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 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室内装饰或装潢:装饰和装潢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 是着代室内设计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室内环境的创造中, 现代美学要求室内设计不但高度重视艺术性, 而且还高度重视科学性, 及其相互的结合。从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来看, 具有创新风格的兴起, 总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 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并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 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当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 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 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 也日益予以重视, 设计者已开始认真的以科学的方法, 分析和确定室内物理和心理环境的优劣。另外, 在设计表现方面, 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和绘图的广泛普及应用, 可使我们在初始设计阶段中便能运用其所提供的三维视觉技术去探测第四维效果。例如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讲学时所展示的华盛顿艺术馆东馆室内透视的比较方案, 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绘制的, 这些精确绘制的非直角的形体和空间关系, 极为细致真实地表达了室内空间的视觉形象, 并把新技术产生的视觉美感展现在我们面前。

针对当代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问题, 室内设计在采用物质技术手段的同时, 当高度重视并运用现代美学原理, 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生理要求与心理要求、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考量, 从而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室内空间和形象、以及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 使生活在当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中的人们, 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满足。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篇2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资源、方法、活动等,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就是对这些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计划的过程。

(3)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它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尚不为人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系统设计的成果或产物是经过验证的、能实现预期功能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以及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活动和实施计划以及相关的支撑材料(如教材、学习指导手册、多媒体教学软件、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评价手册及测试题等)。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系统设计综合多种学术理论而自成体系,是一项以实现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我们认为,这种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

教学系统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无论是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教学系统设计,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教学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系统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往往用流程图的线性程序来表现,需要按照既定的环节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例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结果评价方法,同样,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反过来又促使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因此,在实践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环节,有时甚至要根据需要调整分析与设计的环节,要在参考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模式。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教学系统设计是针对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理论与方法,即是要解决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形成一个优化学习的教学系统。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是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的工作也是十分具体的。由此可见,教学系统设计项目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各方面人员的协同工作,如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包括教师)、媒体设计人员等。

教学系统设计的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这种理论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对于教学的改进产生的是非直接的作用,因为理论到实践仍然是有距离的,而且实践是有丰富情境、发展变化的,有些时候也不完全能够套用现成的理论。学习理论亦是如此。正如Pgrow指出:“对于描述性的理论,说明怎样应用它比产生它要困难得多。我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但是我花了大约14年的时间、精力来弄明白怎样将一个思想方法转变成具体的课程„„我自己的体验是进行适当形式的研究来开发技能并确定适用于大多数当地条件的应用细节是实际可行的”(Pgrow,1996)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乃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的方式,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却是缓慢的,因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往往很难通过传授得到,而连教学基本技能都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很难有艺术可言的。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的教学设计正是克服了这一局限,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熟能生巧”,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何况,现在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新挑战,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鉴别)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的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从中领会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他将从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探究平面设计中图形背后的含义 篇3

关键词:图案;图形含义;图形渊源

图案是人们作为最早记录的方式,图案的存在奠定了文字的基础。而甲骨文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造字形式则为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图案的存在比文字更早,信息传达更为准确,辨识度更高,除了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更多的是作为信息的传播、纪录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青铜器上的纹饰、石器时代的陶文、汉朝画像砖以及敦煌壁画等,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比文字的记载更加透彻和明了。图案的延续不仅仅是图案的原意,更加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而现代的图案在设计的表达中,经过提炼与精简,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的形式美感,也更加清晰地表达了要传达的含义。图案本身的含义也得到了升华。

1 图形的含义概述

图形的广义的含义就是指物品、服饰、建筑等各方面在造型和颜色上的表达,狭义上讲就是对现实中形状以及文字的概括、提炼。

因此,不管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含义,我们都应该将图形作为一个概念性的名词来解释,在现在的设计中,图形的存在各式各样,在表达图形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内容的作用,图形的形式除其本身表象的表达,经过提炼与整合出现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如何赋予表象的图形更深刻的含义,将是我们一直研究的课题。在现在的设计中,图形的表达不仅是视觉突出,言简意赅,更应该有令人思维上的想象空间,来表达每个人对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感受。视觉联想所蕴含的信息要比文字丰富得多,因为它能立刻激发直觉的互动,我们通过对先前实物的普遍理解获得感知,以视觉的、潜在的方式,激发我们头脑与潜意识的信息建立直觉联系,我们将对图形的本质的含义得以了解,才能将它赋予到现在的设计应用中。

2 原始图形的含义

自然界中各种形态是图案最直接的来源,适者生存的原理使得留下来的都是经过严格考验的。而通过对自然的优胜劣汰的了解,形成了我们最优化的结构。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感受形成了对图形的不同的感受,在对自然的提炼中,我们对其中最常见的图形进行了解析——曲线、螺旋,让我们对自然形态的理解在我们潜意识中与设计碰撞

2.1 曲线

在自然中没有绝对的直线,而大自然是一个懂得避重就轻的创造者,曲线的形态虽略显懒散,事实上则是尽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的分配。水流的形态选择蜿蜒而不是直原因是通过初期的冲刷判断了地质的疏密度,迂回蜿蜒的选择性前进,形成了最有效的流动方式。大脑褶皱起伏的形状实际上是扩大了空间,增加了表面面积,从而加大了脑信息的储存量。蛇爬行的方式“S”形波浪式走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它们是先通过颈部的肌肉,有规律地惊醒收放全身的肌肉,让身体成为一条顺畅的流线模式,达到前进的效果,以曲线的最高点为发力点,加速游行。

曲线在图案中形成的是另一种有力的方式,是力量优化的体现。在设计中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耐克的标志(小勾子的造型)造型简洁有力的同时曲线的变化体现了速度与爆发力,这与其曲线本身的力量相符,在我们在看到力量的时候了解其内在结构力量的形成,这样能够让思维与视觉达到高度的一致。

2.2 螺旋

螺旋形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形式,螺旋表现了高度的运转,是两种势力相互对立与融合的持续,是一种运动状态,是力量的聚集体现。在符号的视觉上也有强烈的冲击力感。当它作为形状或以其比例的数学特点赋形于标志时,螺旋会激发我们的美感以及我们自己随时空推移而进化和前进的先天吸引力。例如,银河系星体螺旋状的排列,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强大力量的空间。龙卷风的气流转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和行动力,速度惊人。人体细胞存在的DNA螺旋体结构,能够快速的分裂细胞。螺旋状在自然中是以速度和力量存在的,在视觉上也有极大的冲击力。中国的八卦,分别代表了昼夜、阴阳、男女等对立的共生,其更多地体现为融合的力量,是持续的力量的存在方式。

3 经过提炼的含义

符号是对事物或者文字惊醒提炼过的产物,符号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图案,符号是在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图案之间建立联谊的基本关联因素。时钟可以报时,但不能创造时间。同样,符号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普遍适用的节奏。符号不是节奏,它只是表现了创造节奏的能量。符号是一种视觉隐喻,与其所表达的能量密切相关。

符号O。圆圈的符号,我们也认为是零,是个无限包容与循环的符号。作为数字的零,是万物的始源,中立态度,既不极端,也不向前。数字的属性还和虚无相关,计量单位。做为圆形,自古就有天圆地方之说,圆作为包容性的轮廓将土地覆盖。圆是以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相等的射线端点的连接形成,具有高速的旋转性和适应性,车轮的圆能够使车子平稳快速地前进,阻力降到最低。立体的圆形在自转和前进两个角度上都能得以进行,是自然中最为自由的代表。

4 图形的含义在实际设计中的案例

图形的含义的实际应用中有特定的含义来体现主题,图形的含义和主题的含义的契合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人们直观的视觉自动转为潜意识的理解,增强了图案的冲击力。

可口可乐作为世界上众所周知的著名品牌,全新「可口可乐」包装设计将原有的斯宾瑟字体书写的白色英文商标(以下简称为斯宾瑟商标)与最新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品牌专用红、弧型瓶以及波浪形飘带图案。「可口可乐」红色背景中加入了暗红色弧形线,整体的红色变得更有深度和动感,并产生了多维的透视效果。消费者调查显示:波浪形飘带图案在传递「可口可乐」品牌价值中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可口可乐」视觉标识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波浪形飘带图案传达了无尽的可能性。飘带中体现了曲线表达的含义,与曲线的动感和力量相结合,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出自Landor之手的英国BP石油,2000年发布的新的全球品牌标志,一个绿、黄、白三色组成的太阳花标识代替了“盾牌”标志,“Helios太阳花”标志共有三层,每层有十八块花瓣图案组合而成,花瓣螺旋向外扩散,代表了其源源不断的能量,也象征了公司充满活力。与自然中的螺旋一样充满着强烈的力量。

5 结论

自然界本没有含义,每个都有自己的生长形式。是人们通过感受它赋予含义,并用图形的形式记录他们,而在设计的中的含义只不过是发挥它了原本的魅力,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通过我们对图形生命形式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到設计中。让设计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麦琪·麦克纳布.解码设计奥秘[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公路景观设计的含义和特点 篇4

1 公路景观的含义

景观是指由地貌过程和各种干扰作用 (特别是人为作用) 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它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 是一种文化与自然的交流。景观的美不仅是形式的美, 更是表现生态系统精美结构与功能的有生命力的美, 它是建立在环境秩序与生态系统良性运转轨迹之上的。

公路景观应该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自然景观, 主要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 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地等景物。人文景观, 是指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 如公路路体、桥梁隧道、交通设施、城镇、村落、文物古迹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

2 公路景观的特点

2.1 公路景观性质的多重性

公路景观不同于单纯的造型艺术、观赏景观, 为满足运输通行功能, 它有自身的体态性能, 组织结构。同时, 它又含纳一定的社会、文化、地域、民俗等涵义。可以说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既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艺术性。

2.2 公路景观构成元素的多元性

公路景观是由自然的与人工的、有机的与无机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各种复杂元素构成, 它的范围包括了公路自身及沿线一定区域内的所有视觉信息。在诸多元素中, 公路自身景观元素固然很重要, 但其它元素可以加强或削弱景观环境的氛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路景观环境的质量。

2.3 公路景观的地域性

公路所处区域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定性, 公路与特定地点的地形、地貌的配合成为公路景观设计需重点考虑的方面。与特定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公路景观有机地融于环境, 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公路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更新意义, 景观更新中的继承与发展是其纽带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3 我国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有的还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部分是缘于对景观建设的忽视, 更多的则是因为对公路景观含义和特性的不甚了解所造成的。

3.1 公路在选线上注重路线平纵指标, 忽视与周围地形地貌的融合

高等级公路建设常出现大量切割山坡、开挖山丘岗地、填平沟壑、砍伐树林、侵占湿地、分割草原等侵害自然地貌与生态环境的现象, 不仅使公路与周围环境之间缺乏融合、协调、交相辉映的感觉, 而且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环, 尤其是公路沿线存在湿地、沼泽等生态敏感区时, 公路的修建有可能使该地的生态环境从此走向恶化, 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3.2 公路设计中忽视沿线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已经开始重视公路绿化工作, 高等级公路的中央分割带、边坡、互通区大都有绿化种植, 但是公路沿线大量可以利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却容易被设计者所忽视。公路设计偏重乘坐安全, 忽视乘客的视觉感受。视觉景观形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 根据美学规律, 利用空间实体景物, 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形象。我国是一个景观资源大国, 公路沿线一定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江河湖泊、文物古迹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可以成为公路景观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公路设计对沿线地区的景观资源无调查评价及景观规划设计要求。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对沿线优美的景观资源视而不见, 甚至损害或破坏景观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 反映了人们对景观资源利用与保护观念的淡薄。

3.3 公路景观设计中对自然生态景观重视不够

在绿化设计中过分注重形式美, 对恢复自然生态景观绿化重视不足, 往往只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 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高速公路养护的特殊要求。园林绿化工程是通过精细种植和精心养护, 来使植物形态优美, 实现其观赏价值。其面积小, 施工难度低, 养护容易。而高速公路的植物除满足行车所需动态观赏效果外, 更要起到恢复自然、改善道路路域环境以及防止边坡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植物的栽植施工及养护难度大, 生长环境恶劣, 植物施水、施肥不易操作, 只能实行粗放管理, 所以单纯追求园林美化效果的目的不适用于高速公路。

3.4 公路绿化较多考虑路界内的绿化效果, 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和生态恢复考虑较少。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所形成的污染带最宽可至几百米, 对于带内的动植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同时, 高速公路建设破坏后的生态恢复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时间上要历经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的所有阶段甚至更长, 空间上所影响的范围超出了路界。很多高速公路绿化的过程中较多考虑路界内和近期的绿化效果, 对整个路域范围内物种的逐渐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

3.5 公路绿化植物品种单一, 忽视了乡土植物的应用。

公路绿化往往从外地引入树种, 而忽视植物的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和多种植物的共生性。生态系统是在漫长的时间内不断演替进化而形成的。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而且物种间也形成了很复杂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系统因此而稳定。所以,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比例不是随意的。目前的公路绿化建设多采用一种或较少的几种植物, 这样不仅会导致景观单调呆板, 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种少, 植物间缺少了空间上和时间上必要的补充和间隔, 植物群落抗病能力差, 一旦发生病、虫害, 蔓延很快。公路里程长, 跨越不同地域和许多环境要素区, 土质和气候等植物生长条件不同, 各区域适宜的种植种类也会有差异。公路的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应尽可能按照建路以前或临近区物种组合来进行。

4 公路景观设计的新趋势

公路景观设计应该与公路设计同时进行, 从最初的选线开始就考虑公路景观的营造。不仅如此, 由于景观的时间特性, 公路建成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也属景观的营造期。公路景观的设计要立足于生态的观念, 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化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内容。生态范围很广, 公路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壤植被、水土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土地资源等问题。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设计阶段, 且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有着极大的互补性。

4.1 公路选线要注意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避免高填深挖, 尽量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路线及其结构物的所有设计要素, 要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 土石方的开采量要尽量做到最少。公路作为一种构造物, 既要满足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 又要达到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的和谐统一, 因此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近年来, 随着交通需求的增加, 公路项目的大量建设造成自然景观基质的破碎化, 山脉被无情切割, 河流被任意截断, 照此下去, 大量物种将不再持续生存, 自然环境也将不再可持续。因此, 公路在设计中, 必须维护公路沿线山水格局和大地肌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尽量做到与环境相协调, 减少对大自然的破环。

4.2 公路选线要避开生态敏感区域。

公路的建设对沿线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分割和屏障作用,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 造成种群变小, 种群间交流减少, 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种群便向偏僻区域或其他地区迁移。因此公路选线时尽量避免生态敏感区域, 如湿地、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重要的水源区等, 无法避绕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并要求通过专家论证, 以在最大限度上减轻公路建设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对于已建成的穿越生态敏感区域的公路, 应尽量减轻其生态影响, 主要是在公路上设置野生动物廊道, 缓解道路的障碍影响, 将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3 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则进行公路绿化。

绿化是公路全线最直观、连续性最强的元素, 它直接影响着道路的整体景观, 对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绿化应在技术上尽量模拟自然界的规律进行植物配置和辅助工程设计, 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绿化。选种要慎重, 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少用或不用外来植物。公路绿化植物呈线状分布, 病虫害易蔓延, 因此在植物种植之前, 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和病虫害预防工作。实际上, 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应用生态学原则进行公路绿化, 不仅符合景观美学的要求, 也能改良被损害的土地生态环境并恢复其生物潜力, 尽快做到生态恢复。

4.4 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公路作为连续的线形空间, 距离短则十几公里, 长则几十、上百公里, 沿线跨越了不同的区域, 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 公路沿线存在着大量可以利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这些景观资源是展示和宣传各种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 而地域文化对丰富和提高公路景观的文化内涵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地域文化涉及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宗教信仰、文物古迹、民间工艺和历史人物等。在公路建设中, 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组织到公路景观环境中来, 使其成为公路路域景观的特色组成要素, 能够增添公路的景观趣味和人文生态美, 为驾乘人员提供了解历史和审美体验的、具有导向意义的文化信息, 丰富公路景观的内容。

5 结束语

《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资源:

情境图、每个学生准备两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的含义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和凳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同桌互相说一说。

4、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张卡片,你能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自主探索比较。

3、提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

4、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生可能说到的办法:

(1)用眼看出来。讲述:用眼观察是常用的办法,但有的图形不容易看出来,这种方法不太可靠。

(2)把两张纸片重叠在一起比。(投影出示)(3)用同一张纸条去量。(指名演示)

5、师小结: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从比较结果我们看出,在这两个图形中,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也说明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

三、教学“试一试”

1、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1)、出示两个图形,如果直接看,我们很难比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想办法比一比。

(2)、学生尝试进行比较。(3)、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自画图形,比较大小。(1)、学生画图,比较(2)、指名交流。

四、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摸摸练习本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再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先比较再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比较再讨论交流。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描一描,涂一涂。(2)同桌互查。

(3)提问:图形中蓝线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小组合作并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五、总结应用

1、说说本课的收获。

一村一品的含义 篇6

一村一品专业村基本条件

专业村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专业村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专业村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

(1)农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经营形式。从事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必须是优质专用品种,并与产业化组织建立相对稳定的关系。B.主导产业的规模。从事种植、水产养殖的,种植面积或水产养殖面积要达到本村农用地面积(指耕地、林地、园地、牧地、滩涂或水面等)的70%以上;从事牲畜、禽类养殖的,要有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养殖量要达到总养殖量的50%以上。C.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D.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E.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2)其他类型专业村应满足以下条件:A.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B.6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C.农户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

发展模式

按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形成过程中依靠的主要力量,划分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及其他类型。

政策导向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条件,改革的基础、发展的水平都不尽相同,各地树起的“一品”也应该是不同的。但这“一品”绝不是偶然产生的,不是“拍脑门”硬想出来的,而应该是当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室内设计的含义 篇7

1 直接计算煤岩层产状的公式

r=argtg (tg2a+tg2β) -2

δ=argtg (tgβ/tga)

公式中符号的说明:β为煤岩层顺巷方向的视倾角;a为煤岩层垂巷方向的视倾角;δ为煤岩层的走向与巷道方向的夹角。

公式的应用说明:一般测量煤岩层产状 (倾向、倾角) 地质教科书上已有现成的方法。即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某地点的产状。为了测量准确必要的手段就是细致地多测几次, 或用拉线的方法用罗盘直接测量拉绳的方向与角度。地质人员一直都沿用这种方法搜集现场资料。

利用这种方法测量的产状, 尽管罗盘本身有其精确性, 但是罗盘本身的“片”太小, 特别是测方向时既便是测的如何细致准确, 可井下的煤岩层毕竟不是平板玻璃一块。小“片”的再准确与该处大局部的真正的产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更何况受井下条件的影响测试根本就无法测量准确。

而利用这种公式计算法仅需测量出巷道迎头或巷道某处煤岩层的两个视倾角便可较为准确地计算出该处煤岩层的产状。这要比用罗盘本身的测量来反映该处局部产状要精确的多。很显然, 前面是由点来推断面, 而后者本身就是面, 当然后者要精确的多。

1.1 测量方法

(1) 测试工具:一根细绳和一个半圆仪。

(2) 测试方法:利用该细绳和半圆仪直接测试, 即沿煤岩层面绳两端扯直扯紧, 半圆仪挂其上直接读其角度。

(3) 测试内容:β为煤岩层顺巷方向的视倾角;a为煤岩层垂巷方向的视倾角。

(4) 计算公式:把β、a直接带入上面的公式即可直接计算出真倾角r以及走向与巷道方向的夹角δ。

因此、利用在巷道内直接测量的视倾角, 便可直接得出该处的煤层产状。而测试的工具仅用一个半圆仪和一根细绳。比起用罗盘测量产状既方便又可靠。本人利用这种方法于设计及日常技术管理当中已经得到证实并收到效益。新运输上山标高的确定就是例子。

本人在这几年煤矿设计和技术管理实践当中提炼摸索并加以利用的几个公式, 都已经利用平面几何立体和解析几何的数学原理加以证明, 无论对设计布置还是日常的技术管理确实有效, 比如, 通过直接测量巷道内的视倾角便可直接代入公式来分析推断其周围任何一个方向某处的煤岩层标高, 以及推断巷道当中的穿层角或巷道本身沿煤岩层掘进施工时的坡度;也可以利用它们直接计算煤岩层的产状, 与用罗盘测量煤岩层的产状相比即简单方便又准确可靠;另外这些公式对设计计算中部车场的意义就更大了。

2 常用的几个公式的含义及应用

(1) sinr=tgβ1/tgβ。

r为煤岩层走向与某方向的夹角 (平面角) ;β为煤岩层的真倾角;β1偏离走向而产生的穿层角 (平巷时) 。

(2) cosr=tgβ1/tgβ。

r为煤岩层倾向与某方向的夹角 (平面角) ;β为煤岩层的真倾角;β1为偏离倾向而产生的伪倾角

(3) cosδ=sinβ1/sinβ。

δ1为偏离倾向而造成的伪倾角;β为煤岩层的真倾角;δ为煤岩层层面上某个方向与倾向的夹角 (斜面角) 。

(4) tgδ=cosβ·tgδ1。

这是斜面上的夹角δ与倾角为β时其投影角δ1的关系。

由此可见, 在生产实际中无论是采煤专业地质专业测量专业的应用, 其实质就是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与采煤专业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着技术水平的发挥, 如果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就可省去借助画图法才能达到的目的, 而用单纯的数学手段便可得出对某一问题的判断。如考虑巷道断面在曲线段通过大件设备的间隙问题, 以及中部车场开口位置的确定等。

3 应用实例

煤矿的日常技术活动实际就是围绕地质构造变化的而随时调整的过程。因此弄清目前和前面的地质构造的变化是关键。比如在设计开发某一地区时首先要对这一地区的煤层赋存状态进行从分分析, 判断其构造, 对开采布置的影响以及开采布置。在分析研究这些较大范围煤层赋存特征时首先要利用原来的地质资料, 然后在精细分析在巷道施工揭露的地质构造作为参考的依据。在首采区的开发时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首采区下山工作面的开发布置当中, 作为投产布置的是1126综采工作面, 在巷道揭露一半时就出现了一条落差大于十米的断层, 随后在上山的揭露当中也发现。导致该工作面无法形成综采工作面。该地区的情况初步设计依据的地质资料在是原来周边的几个钻孔为依据描绘的等高线图, 但是在该地区的煤层等高线存在着疏密不均和有一个突然的转向问题, 一般来说煤层的形状由当时的地貌所决定的, 如背斜向斜等, 但是也有中间存在断层的可能。实际的揭露正好就证实了这一点。

4 结语

以上这些公式是本人在这几年实践当中提炼出来的, 在日常的技术管理当中通过测量巷道内的视倾角直接代入公式来确定判断其周围任一方向某处的煤层标高, 以及推断巷道 (平巷) 的穿层角或巷道本身 (沿煤层掘进时) 的坡度, 另外, 利用这些公式可直接计算设计计算中部车场。由此可见煤矿设计及技术管理实际上就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有关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如果具备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就可省去借助画图法才能达到的目的, 而用单纯的数学手段便可说明问题。如考虑巷道断面在曲线段通过大件设备的技术问题以及中部车场开口位置的确定等。

幸福的含义 篇8

青青小草

她就像小草一样,墙角里、大树下都有她的身影。青青的给人以希望,柔柔的给人以欢愉,美美的给人以慰藉。她陪伴着我,在我不如意的时候提醒我振作,在我高兴的时候分享我的快乐。有了她,我的生活中就有了绿色。她使我开阔了眼界,知道除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会有更美的新天地,就像春天满院的青青芳草,充满生机。

活力精灵

她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我的心上飞来飞去。她是那样热情奔放,充满活力,领引着我一直向前飞奔。她释放着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我,每天朝气蓬勃地向着自由的天空飞翔。她从不拘束,从不消沉。她带给我的是与众不同的快乐,使我的,心灵感受到久违的欢愉。她是我的开心果,也是我的忘忧草。小精灵有时就这样笑着跳着跑到我的梦里来。

悠悠白云

她就像白云一样美丽,她的心纯洁干净,没有一点世俗的污染。她带领我走进清雅脱俗的美妙世界。文学是我和她共同的话题。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我们畅谈着属于自己的秘密。在阳光下,我们咏着古老的唐诗;在花丛里,我们吟着婉约的宋词;在柳树下,我们品着殊丽的元曲……我们时而游览在李白的天姥山上,时而流连在晏殊的小园香径上,时而驻足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下。她就是悠悠白云,纯净的心里藏着一个纤尘不染的文学世界。

深秋明月

他就像天上的满月,月华皎洁,不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而是普洒给大地清辉。他的心里装满了动听的歌谣,总爱向我讲述古老美丽的传说,让我的心灵宁静平和。

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我心中已有了答案。幸福是和“青青小草”一起倾谈人生,幸福是和“活力精灵”一起快乐蹦跳,幸福是和“悠悠白云”一起品味生活,幸福是和“深秋明月”一起追逐我们各自更美好的明天。

(指导教师:齐维娟、王洪丽)

教师点评

幸福的教学含义 篇9

对于幸福是什么,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 就像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一件作品一样。视角越多越精细, 对幸福的解读就越清晰, 越有利于全面把握幸福。关于幸福最主要的争论之一是享乐主义传统和奉献主义传统之间的分歧。享乐主义的方法认为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就是追寻快感和回避痛苦, 而奉献主义的方法则认为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是一个人潜能的全面实现。[1] 虽然享乐主义的幸福观不够全面, 但追寻快感和回避痛苦确实给人带来了快乐的体验;虽然奉献主义幸福观也有自己的缺陷, 但人内部潜能的全面实现也同样能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如果我们坚持一个观点而放弃另一个观点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对二者进行简单的折中也会损害幸福的整体含义。泰勒·本-沙哈尔博士 (Tal Ben-Shahar Ph.D.) 认为, 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 而是人生的全过程, 即使有时经历痛哭的感受, 但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2] 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不管是快乐, 还是对意义的追寻, 都不是限于体验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 人肯定先有对客观世界和事件的感知, 通过感知产生符合个人价值标准的意义体验, 从而上升为一种幸福感的。所以, 我们把幸福定义为“人对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

既然幸福是人对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 那么幸福就与人对事物、事件的感知和思量有密切关系。人脑使用的第一手资料都是从感觉通道进入的, 如果感知的结果没有被及时加工并保持在长时记忆当中, 这种感知可能很快就要消失;如果这种感知被加工且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人们才能真正对感知对象进行再认识, 进而产生意义体验。在感知层面上, 人感受到的是“快乐——痛苦”维度上其中一种可能的体验。与感知体验不同, 思量是对信息意义的权衡。感知是对描述性信息的认识, 集中于感官体验上;思量是由冲突引发的, 是当前信息与原有信息在认知结构中的整合。如果当前信息与原有认知一致, 就导致当前信息与原有认知的上位整合, 这时人感受到的是认同的快乐;如果当前信息与原有认知不一致, 就导致原有认知对信息的拒斥或改造。在思量层面上, 人们获得的是“平淡——意义”维度上其中一种可能的体验。不同的感知可能获得同样的意义体验, 不同的意义体验可能在更高的概括水平上实现体验的同一。在这个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思维操作是“概括”。维果茨基在《言语和思维的关系》一文中就指出:“认识的基础是心理过程本身的概括, 它导致对这些过程的掌握。”[3] 显然, 幸福不是感知和意义本身, 它完全是一种“感知之知”和“意义之知”。

幸福具有生活性。生活对个体来说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及其内容, 个体对生活的整个过程及其内容的积极体验就是人的幸福。人总是通过扮演角色实现生活的, 扮演什么角色决定于生活的需要, 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就决定了生活的具体内容, 从而人也就开始了对自己生活角色的体验, 积极体验将导致该种生活的幸福。可见, 幸福来源于生活, 也使自身成为生活的内容。

幸福具有情境性。幸福是对生活的感知和意义体验, 个体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是有差异的, 生活世界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幸福内容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的幸福是与其产生时特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的。这里的情境一方面指当前的情境, 另一方面指先前经历过的同类情境。

幸福具有体验性。体验根据其概括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感知体验和意义体验。体验又有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之分, 它们是“相对而成”的, 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消极体验和积极体验。比较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人在比较中获得优势的时候, 就会有满足感, 产生幸福体验。幸福是一种体验决定了它不等同于一次具体的感官满足, 而是感知积累的结果, 是感知积累基础上的体验。当然, 生活中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感知内容, 差异的同质感觉才能使感知体验通过意义体验最终通向幸福。

幸福具有文化性。不管是感知体验还是意义体验, 体验的过程都有主体内在文化价值判断的参与。“标准的幸福”不仅由既存的社会价值等级序列所决定, 同时也需要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价值理念使“标准的幸福”与人的主观心境结合起来。[4] 个体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一致程度往往决定着幸福的具体性质, 如果人们追求的体验符合自身的价值需要, 但与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相冲突, 人就不大可能获得幸福;当个人的幸福观与社会文化主流幸福观一致时, 个人的幸福信条就得到了社会文化的支持, 个人幸福便获得了公共文化价值的滋养。公共文化价值决定个体内在的文化价值, 那些被个体内化并指导个体行动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将对感知体验和意义体验进行能动地归类划分, 形成主体幸福的文化遗传基点。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幸福的内容、层次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存在脱离特定社会文化价值的幸福体验。

幸福具有层次性。幸福是一种持久的积极体验, 这个体验包括感知体验和意义体验两个方面, 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人对感知和意义的概括程度不同, 会产生不同概括水平的幸福体验,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体验链条上客观地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幸福。同时, 判断幸福的标准来自于个体所在的社会文化, 文化核心地带的幸福观更加稳定, 文化边缘地带的幸福观容易变迁。从文化边缘地带到文化核心地带就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幸福观, 幸福观指导下的幸福体验也是多层次的。

二、幸福的教学含义

幸福是“人对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那么教学幸福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生活中同类感知及其意义持久、积极的体验。”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当中人的因素, 是“相对而成”的概念。他们是教学当中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教学幸福的主体。绝不能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当中分开来看待, 也不能把教师的幸福和学生的幸福看做相互孤立的存在物。虽然教师获得的教学幸福和学生获得的教学幸福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差异, 但二者产生的源泉 (教学活动) 是相同的, 都是教师和学生协同活动的结果。教学幸福具有特定的范围, 它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中感知到的信息及其意义的价值判断。持久、积极的体验对教学有稳定的促进作用, 从而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 限制消极情感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体验一方面说明幸福是不可授予的, 它从不会像相互交换苹果一样从一个人的手中到另一个人的手中;另一方面说明要让学生自主经历教学过程, 去获得个性化的体验。

幸福的生活性要求追求教学幸福不但要立足教学生活, 还要把教学幸福和追求教学幸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试教育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 轻视人和人的情感, 师生体验到的是失落、压抑、沮丧、焦虑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给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摧残。教师和学生决不能被动地适应破坏师生幸福的应试教育, 而要彻底地改造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求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在角色生活中寻求积极的情感支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有独立个性的学习主体。教师角色作用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才能实现, 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有赖于教师合理的指导和促进。所以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还要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 让自己和学生在各自的角色扮演中积累感知, 生成意义体验。这样, 在教学幸福来源于教学生活的同时, 也使教学幸福和追求教学幸福成为教学生活的重要内容。

幸福的情境性要求教学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等因素构成的教学情境相联系, 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 注重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幸福的情境性要求教学活动一定把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新学习的经验紧密结合;幸福的情境性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各类素养。幸福的情境性同时要求问题情境的设置要适合学生的学习, 创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幸福的情境性也意味着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把情感教学当做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第一道门户。

幸福的体验性要求教师和学生不但要积累教学生活中的感知和意义体验, 还要通过观照同伴和反观自己, 在教学活动中发现、比较优势, 确证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位置, 形成正确的问题归因方式。“幸福源于每个人自己的创造性行动, 每个人的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创造性行动中被开拓出来并且落实在个人身上, 幸福主要与自己的行动方式和努力相关。”[5]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完成。长期被失败和压力所困扰的教师或学生体验到的不会是快乐和欣慰;长期享受成功喜悦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的不会是沮丧和绝望。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和困难的能力, 更要在学生形成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去克服消极情感体验带来的不良影响。

幸福的文化性要求教学要建立在教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教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分享的教学观念和行为。”[6] 其产生于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当人们认识到情感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把幸福教学作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手段时, 幸福才获得了产生、发展和提升的土壤。专制的教学培养专制的教学文化, 民主的教学培养民主的教学文化, 专制教学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格以依赖为特征, 民主的教学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以独立为特征, 能够自主寻求积极持久的意义体验。所以, 构建教学幸福需要努力创建民主的教学文化, 让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幸福, 让每一个人都为别人获取幸福创造条件。

幸福的层次性要求教学要立足于全体, 正视差异, 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幸福地成长。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在教学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分数把学生从“教学文化核心地带”到“教学文化边缘地带”进行排列, 形成应试教育文化格局。幸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方面得到发展, 包括幸福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39.

[2]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M].汪冰等, 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34.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17.

[4]王露璐.幸福是什么[J/OL].http://www.gmw.cn/content/2007-12/02/content_697003.htm.

[5]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43, 154, 162.

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 篇10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除了平时的大量记忆积累外, “推断”不失为一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体现在:

一、代入断定法

对于释义正误判断题, 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 解释正确通顺者正确解释, 反之即为错误解释。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诣:赴任)

B、以取诸侯 (取:取得)

C、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除:任命)

D、后坐事免官 (坐:座位)

解析:坐, 解释为“座位”, 代入原文, 显然不通。代入它的另一义项“因犯……罪”, 则语句通顺。答案:D。

二、因文定义法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 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 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勋奏绌遣 (绌:罢免)

B、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 (表:上奏章)

C、敬恒皇恐, 长跪谢 (谢:谢罪)

D、莫不为勋叹恨 (恨:痛恨)

解析:前文有“勋内行既修, 廉而能施, 死之日, 家无余财”说明鲍勋死得可惜, 这里的“恨”应解释为“遗憾”。答案:D

三、联想课文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 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知识, 相应迁移, 举一反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陈设 (及:趁着)

B、寻知代州 (寻:不久)

C、会暮, 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 遂没焉 (遂:于是、就)

解析:看到“及”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应理解为“等到”, 故A项错误。看到“寻”字, 可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寻病终”, 应作“不久”解。看到“会”字可联想到《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 道不通”, 应作“适逢”讲。看到“遂”字可联想到《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应作“于是、就”讲。可见B、C、D都是正确的。答案:A

四、成语参考法

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 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 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见 (袖:藏在袖中)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 终日无少怠 (少: 稍微)

解析:上面加点的字依次可以联想到成语“狼狈不堪”“袖手旁观”“封侯拜相”“少安毋躁”。其中, “堪”“袖”“少”的意义正与句中解释相同, 说明A、B、D是正确的, 而“拜”字则应为“任命”之意, 故C项错误。答案:C

五、语法推断法

考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 确定其词性, 从而推断其意义。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甚, 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B、擢贵州按察使 (擢:提拔)

C、军事方殷 (殷:频繁)

D、德荣谒经略 (谒:拜见)

解析: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 可以断定它不可能是名词“人质”, 而只能作动词“抵押”;而“婢”字用在介宾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 表“为婢”、“做婢女”, 全句译为“非常贫困, 将女儿抵押给别人做婢女”。答案:A

六、结构对应法

古文讲究对称, 常使用结构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句子。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就可由已知推出未知。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员亡, 荆急求之 (亡:逃亡)

B、盖是国也, 地险而民多知 (知:智慧)

C、去郑而之许 (去:前往)

D、因如吴 (如:到)

解析:C项中, “而”字前后结构相同。“郑”和“许”同为地名, 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 “去”与“之”相对, 可见应为“离开”。答案:C

上一篇:工程地质问题下一篇:美国综艺节目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