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秸秆机械还田

2024-05-30

稻秸秆机械还田(精选九篇)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1

泰州市姜堰区以328国道为界, 分为两大农业区, 南部高沙土地区地势平坦, 北部里下河黏土地区河流纵横。该市农作物一年两熟, 稻麦种植面积28 khm2左右。小麦传统种植模式是人工稻秸秆离田、撒播种肥, 手扶拖拉机挂接免耕机作业。全区稻秸秆还田面积仅占小麦种植面积的1/4, 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 因而亟需试验、示范、推广一次完成秸秆覆埋、化肥深施、小麦半精量播种等多道工序的复式作业机械, 实现节本增效。

1试验概况

1.1 选用机具及技术参数

2013年, 姜堰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在对该地区小麦种植方式和农艺要求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了技术路线, 引进带圆盘开沟器的2BFG-200型、2BFGF-14型复式作业机进行试验示范。两种复式作业机的技术参数见表1。

1.2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时间选在2013年10月20日至11月15日, 试验示范地点分别选择在该区通南地区张甸镇蒋佴村、尹庄村, 顾高镇夏庄村, 姜堰镇银穆村 (试验示范田块为砂壤土) 和里下河地区沈高镇河横村, 桥头镇状元村 (试验示范田块为黏土) 。采用高性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 稻秸秆切碎残茬全量覆盖还田。同区选取适宜在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地块生长的相同小麦品种。

1.3 试验方案设计

技术路线:机收水稻留茬高度10㎝以下、秸秆切碎长度5~7㎝→人工匀草→中拖+复式作业机械作业→机开墒、畦宽不大于2.5 m→窨水、种土混合后及时排出多余的水→按农艺要求做好田间管理。

2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省农机三新工程“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机械化复式作业技术模式试验示范”项目规定的检测指标进行测试, 主要内容为秸秆覆盖率、耕整地作业质量、播种质量及机具可靠性。

2.1 秸秆覆盖率

根据测定要求, 耕作前后, 在相同的测定区的对角线上取5点, 每点用1 m×1 m的框架框住, 将框内露出的秸秆齐地面剪下, 称其质量, 算出5点的平均数, 计算秸秆覆盖率Fb。

式中:Fb ——秸秆覆盖率, %;

Wq——耕前秸秆平均值, g;

Wh——耕后秸秆平均值, g。

计算结果见表2。从表2可看出, 该类机械作业后秸秆被土覆盖率大于80%, 可解决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问题。

2.2 耕整地作业质量

耕整地作业质量测定3个指标:行程的耕深平均值、工况的耕深平均值和耕深稳定性。测定方法:在机组前进方向每隔2 m左右, 两侧各选一点, 由人工清理沟底, 然后用耕深仪器量取沟底至未耕地表面的距离, 每个行程总测点数不少于10点。试验地块为通南地区砂壤土, 前茬旋耕后机插秧, 最大起伏度在30 mm左右。测定结果计算见表3。由表3可看出, 旋耕施肥条播机械耕整地作业质量能够保证化肥深施和小麦播种合格率。

2.3 播种作业质量

按照制定的试验方法, 参考国家标准GB/T9478-2005《谷物条播机试验方法》, 实施对播种深度合格率、均匀性、断条率测定试验, 结果见表4。通过观察, 播种连续镇压后无亮种、堆种、漏肥现象, 实际播种施肥量满足农艺要求, 表明该类机械的播种质量达到了试验示范要求。

2.4 机具可靠性

根据测试要求, 机具可靠性测试在生产查定的测区内进行。测区长度为50 m, 两端预备区大于10 m, 土壤含水率控制在25%以下。机具进行了12个往返行程试验, 只有1次因人工匀草不均造成轻度拥草, 机具可靠性符合考核指标。

3结论

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复式作业机一次作业即可完成稻秸秆全量还田、耕整地、小麦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等多道工序, 简化了小麦种植的工艺流程, 缩短了小麦种植时间, 减少了机具进出田块的次数, 提高了机械利用率。

(1) 稻秸秆还田集成小麦种植复式作业机械能够满足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肥播种的农艺要求, 一次可完成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小麦半精量播种等多道工序, 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减少了机具下田次数1~2次, 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作业效率, 保证了小麦的适时播种。

(2) 施肥旋耕播种机在2013年秋播过程中, 经过多轮连续班次生产试验示范, 无论在通南砂壤土地区, 还是里下河黏土地区, 机具对于不同类型土壤的作业质量、可靠性、适应性均达到了考核要求。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实施方案 篇2

关键词:玉米秸秆;机械粉碎;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19

近年来,本应作为农家财富的农作物秸秆却变成了需要处理的“废物”,大量秸秆在田间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降低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了火灾隐患,影响交通,甚至威胁到飞机的起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虽然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成效不大,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粉碎还田的问题。

1基本原则

1.1市场导向、政策扶持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农机生产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发挥政策优势,扶持和促进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的应用。

1.2科技推动、强化支撑

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着力解决秸秆粉碎还田领域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构建以服务为支撑,强化培训指导,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普及。

2总体目标

建立较完善的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田间、免耕播种的综合服务体系。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促进玉米秸秆还田利用率,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保护黑土地,成为农机推广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公主岭市玉米秸秆利用方式为:近40%直接或过腹还田,30%作为农用燃料,6%作为工业或其他用途,近30%未被利用。由此可见,目前秸秆的处理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象,是制约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普遍存在宣传不到位,群众观念守旧、环保意识差;技术不成熟,形式单一,研究和推广脱节;现有的技术社会效益虽然较大,但成本太高,经济效益不显著,对农民没有很强的吸引力;财政资金投入有限;造成秸秆粉碎还田发展速度缓慢。

3主要技术措施

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

4实施原则

4.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由市农机推广总站统一安排、管理、协调,项目涉及的乡(镇)各部门共同协作,发挥农机推广部门的作用,按照“方案”结合实际进行实施。

4.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把机械化程度较高、工作基础好、干群积极性高、财力保障得力作为项目实施的必备条件。

4.3多措并举、集中投入

要求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和项目,集中资金,采取政府、企业和农民多方参与,合力进行项目建设。

4.4科技先导、规模生产

坚持用现代农机技术与先进的工艺体系相结合,突出规模高产、节能高效、生态环保的理念。

5实施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双城堡镇、环岭街道、大榆树镇、玻璃城子镇和大岭镇。

项目实施时间:2015年1~12月。

项目进度及工作安排(见下表)。

建设内容:双城堡镇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实施1500亩,双城堡镇海民农机专业合作社3500亩,辐射环岭街道、大榆树镇、玻璃城子镇和大岭镇等乡(镇)1万亩;中国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联合调查考核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改善作用;统计玉米收获机及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参数。

6保障措施

加强协调,成立组织。为了保证项目合作的正常运行,成立由市农机推广总站、项目乡(镇)农机推广站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小组。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专家热线、培训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努力营造舆论氛围。

做好示范,抓好典型,积极组织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示范经验,注重培养典型,积极组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学习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项目开展。

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为了保证项目的运行,扩大技术的传播和提高机具利用率,计划对项目实施乡(镇)农机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对机手进行新机具的操作、调整和维修培训。

抓好示范点建设。在项目实施乡(镇)的重点村屯设立示范点,示范点从整地到收获实现全程跟踪,及时掌握各阶段数据,总结出适合公主岭市玉米机械化收获和秸秆粉碎综合利用技术机械化模式,并大力推广,提升全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步伐。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3

为使稻秸秆全量还田, 必须使用带秸秆切碎及抛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 并将碎秸秆匀铺于田中, 然后进行后续作业。

1 稻秸秆机械化还田与小麦机播的工艺路线

2 稻秸秆还田的生产方式

(1) 机械收割。带有秸秆切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留茬15 cm左右收割水稻。

(2) 还田作业。采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备秸秆还田机具, 动力机械用65马力以上的拖拉机, 还田机械推荐使用反转灭茬旋耕机和正旋耕秸秆还田机。技术关键是确保机械旋耕作业的深度达到12 cm以上, 才能取得良好的埋茬效果。

(3) 小麦播种。可直接进行小麦机械条播或人工撒播及机械开沟、盖籽、镇压作业, 技术关键是保证出齐苗。

三麦机械化播种方式主要是条播和免耕播种。条播是将种子按要求的行距、播量和播深成条播入土壤中, 然后进行覆土镇压。免耕播种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 土地不进行耕翻, 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的复式作业。播种机的调整主要是行距、行数、播种深度和播量的调整。

3 稻草还田与小麦机播关键技术

3.1 切碎抛匀, 旋耕埋草

选择能切碎稻草的收割机收割水稻, 切碎的稻草长度为5~10 cm。同时加装抛洒装置, 使切碎的稻草均匀地抛撒在稻板上, 适度旋耕埋草, 深度最好掌握在15 cm左右。提高整地质量, 田块要平整, 满足播种要求。

切碎注意点:切碎后的水稻秸秆一定要铺撒均匀, 不然秸秆厚的地方会使小麦出苗困难, 出现断垄缺苗现象, 即使能出苗, 也会使小麦地上嫩绿颈拉得过长, 导致冻害严重。

3.2 适期早播, 适当增加播种量

太仓市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由于水稻成熟期的延后, 收割的推迟, 稻草还田对成苗率的影响, 使其比未还田且早播的小麦降低10%~20%, 因此要适当加大播种量, 每亩播量比未还田地块增加2 kg, 播种深度掌握在3~5 cm, 以利于出苗。

3.3 适墒播种, 播后镇压

当墒情适宜时, 要及时播种;墒情不足时, 适当推迟播种。由于稻草全量还田, 播后土壤架空, 保水性能差, 影响出苗, 越冬期易造成冻害死苗。因此, 播后要镇压, 及时窨水, 促进秸秆腐烂, 易于土壤、种子、稻草相融合, 以利齐苗。

3.4 增氮前移, 合理运筹肥料

由于秸秆碳氮比 (C/N) 大, 全量还田后会出现微生物与小麦争夺氮和其他速效养分的现象, 致使前期分蘖起步推迟、增蘖速效缓慢, 中后期秸秆腐解养分释放, 出现增苗速度加快、高峰苗多的现象。因此, 在肥料运筹上, 要按照增氮、增磷、补钾的原则, 增加前期 (基苗肥) 氮肥用量, 适当减少拔节孕穗肥用量, 满足稻草腐烂和麦苗生长的氮素需求, 实现壮苗越冬, 达到前期壮苗早发, 中期壮秆稳长, 后期防早衰、夺高产的目标。

3.5 配套沟系, 注重控水调气

播后及时开沟, 墒宽一般以2m为宜, 沟宽15cm, 沟深18~20cm。同时将田头沟、腰沟和田外沟相连接, 使水能排得出, 渍能降得下, 保证达到雨停田干的要求。

3.6 病虫害严重的秸秆不可直接还田

凡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的水稻秸秆不可直接还田, 有三化螟发生的田块, 稻秆应深压入土中。因为秸秆在土壤中腐解, 不像高温堆肥那样能产生高温, 还田秸秆上的病菌和虫卵不能被杀死。所以, 病虫害严重的秸秆不可直接还田, 可将其作为高温堆肥的材料或用作燃料, 以防病虫害蔓延。

3.7 注意病虫草害防治

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特别是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防治。杂草防除重点在春秋两季。秋季根据草相, 一般选用骠马、大能等除草剂进行化除, 寒流来临时不宜化除。春季化除, 应根据草相选用相应的除草剂, 用量要比秋季增加10%左右。小麦病害防治重点是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4 稻草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麦作期间稻草全量还田, 一般情况下, 在小麦播后1个月稻草开始软化, 在第二年1月开始变黑。2月气温上升, 雨水偏多, 湿度较大, 温度较高, 微生物开始活动, 腐烂速度才能加快。稻草还田能够提升土壤温度, 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 增加苗数。从实收产量看, 稻草还田对小麦具有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的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 提高千粒重, 同时能够提高小麦品质, 增加种麦效益。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4

1 三种地下虫比例的变化

我区2003年开始试验秸秆还田,当年在不同农作物茬口调查地下虫汇总分析,蛴螬比例占总虫量的74%、蝼蛄比例占8%、金针虫的比例占18%;2004年秸秆还田面积有所扩大,三种地下虫调查比例有所改变;2005年至2010年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三种地下虫调查比例也随之变化,蛴螬的比例由74%下降到35%,七年间下降了38.9个百分点,由第一位变成第二位(看附表);而金针虫的比例由2003年18%上升到2010年的64.6%,七年间上升了46.6个百分点,排列为第一位;蝼蛄为第三位,由8%下降到0.3%,七年间下降了7.7个百分点,仍为第三位。

秸秆还田增加与地下虫比例增减表

2 三种地下虫数量上的变化和影响

害虫的数量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确定害虫种群的依据。2005年以前,地下害虫调查数据显示,三种地下虫每平方米平均有虫量在20头左右,合计超过防治指标10倍以上(防治指标为折合每667平方米1000头,此标准由省农业权威部门制定)。2005年至2010年以来,由于大面积至全覆盖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耕作的种植方式,地下害虫群体数量也有了种群数量上的变化,总虫量由2005年每平方米13.8头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每平方米3.2头,6年间下降了4.3倍以上,比2003年降低了6.6倍。

从个别虫种分析,蛴螬2003年每平方米幼虫量15.7头,到2010年每平方米为1.2头,降低了13.1倍;金针虫由2003年的每平方米3.7头,下降到2010年的2.4头,降低了1.5倍;蝼蛄从2003年的每平方米1.7头,下降到2010年的每平方米0.06头,降低了28.3倍。

3 三种地下虫种群的变化

从表中各组数据综合分析,三种地下虫的种群数据均在逐年下降(包含部分昆虫发育期中分的大小年份),从2003年到2010年的七组数据中均看出:蛴螬的种群原在第一位,通过7年来秸秆还田的耕作和农事管理,到2010年底调查,蛴螬的种群数据排在了第二位;蝼蛄的种群虽然下降率最高,但占总虫量少,仍居第三位;只有金针虫的群种数量在上升,由原来的18%上升到2010年的64.6%,种群上升量达3.6倍。

4 分析与探讨

麦秸秆全量还田轻型稻作技术 篇5

1 技术概况

在机械收获小麦时, 将秸秆全量机械切碎分散于田面, 通过机械旋耕与泥土混合还田后, 实施水稻机插、抛秧、摆秧等栽培, 实现麦秸秆全量还田与水稻种植轻型化相结合的稻作技术体系。该技术具有资源再利用、培肥农田、节省劳力、保护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 是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4,5,6,7,8], 能够达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该技术2011年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可增产稻谷600~750 kg/hm2, 增加纯效益1 200~1 500元/hm2。

2 麦秸全量还田技术要点

2.1 秸秆切碎

小麦收获时, 用半喂入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收获, 留茬高10~15 cm, 同时启动秸秆切碎装置, 将秸秆切成5~10 cm长度, 并自动分散于田面。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时, 留高茬30 cm左右, 将脱粒后的麦秸秆人工均匀撒于田面。注意收割留茬不是越低越好, 应在30 cm左右。因为根茬越低, 田面留草量越多, 预埋性越差;根茬越高, 田面留草量越少, 预埋性越好。

2.2 撒施基肥

在水田条件下, 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量为0.54%。实施秸秆还田后, 需补充氮量为还田秸秆量× (0.54%-秸秆含氮量) 。由于麦秸秆含氮量在0.5%左右,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缺氮症状。但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 提高当年的还田效果, 在还田作业时要配合施基肥。在总施肥量与不还田土壤肥料用量保持甚至一致的基础上, 以每100 kg秸秆增施纯氮1 kg为宜, 并根据基肥∶蘖肥∶穗肥为4∶2∶4的比例施用基肥。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 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 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

2.3 大田耕整

2.3.1 旱耕水整。

选用旋耕灭茬机耕翻土壤, 灭茬深度为15~18 cm。灭茬后进行平整拉平, 对灭茬漏耕地段应人工补翻。上浅水耙地, 灌水量根据土壤墒情;耙地时间掌握在灌水后田中土垡完全吸足水分后进行, 一般第1天灌水, 第2天耙地, 以确保泥糊无核;耙地力争田平如境, 面无杂草, 达到秧苗插后寸水棵棵到, 高低误差不超过3 cm。

2.3.2 带水耕整。

一是上水泡田。目的是泡松土壤, 软化秸秆, 提高机械旋耕埋草作业的效率。据试验观察结果, 泡田3 d用手扶拖拉机配套“扦压轮”, 每台每天作业2 hm2左右, 一次性耕整埋草率达85%以上;而泡田1~2 d, 由于土硬板结, 每台每天作业仅5 333.33~6 666.67 m2, 一次性耕整埋草率60%左右。提前灌水泡软土层, 并以泡田3 d左右为宜, 是提高耕整效率的关键。二是埋草时灌好薄水层。一般以田面水层高处见墩、低处有水为准。水层过深, 表层泥土不易起浆, 影响泥草均匀混合;水层过浅, 加大机械作业负荷, 且不利于田面平整。三是旋耕埋草。使用中型拖拉机配套IZSD型水田埋茬耕整机旋耕埋草, 旋耕深度15 cm左右。据观察, 随着旋耕深度的增加, 泥土和麦草的混合效果提高, 旋耕深度由10 cm增加到15 cm, 其埋草率由68%提高到88%。手扶拖拉机旋耕埋草需将水田行走“防滑轮”改装为宽45 cm的“压草轮”, 旋耕2遍, 以提高埋草耕整平整度。

3 麦秸全量还田与轻简稻作优化配套技术

3.1 麦秸全量还田土壤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土壤表面残留部分碎草, 因此在不影响稻作的前提下, 需确定合理的残留碎草量。一般田面允许露草量以竖立的碎草在90.9根/hm2之内为宜。表土层麦草量增加, 土体疏松度增加, 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提高, 沉实度降低, 易导致根部倒伏。在水稻在生长过程中, 麦草腐烂向土壤排放有机酸和有害物质, 前期水浆管理不当, 生长容易受抑制, 发苗慢。麦草腐烂过程中, 前期吸氮, 后期增氮。

3.2 麦秸全量还田与轻简稻作优化配套技术

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 麦草旋耕还田技术可以和机插、抛秧或机直播等轻简播栽方式优化配套, 其配套农艺日臻成熟与完善。鉴于麦草还田土壤环境的变化及“前期生长缓慢, 中期生长加快, 后期生长活力增强”的特点, 促进水稻前期早发是麦草还田关键所在。化解这一难题需掌握好以下4个技术环节:一是提早上水泡田, 加速麦草叶片 (鞘) 腐烂速度, 减轻埋草后腐烂释放毒素压力。二是人工平整田面并沉实。麦草旋耕还田稻作田块, 需辅助人工平整, 田面高低差不过寸。旋耕平整后落干沉实1~2 d后播栽水稻, 播栽后隔4~5 m开1条竖沟, 并做到沟渠相通, 确保灌排畅通。三是氮肥前移。鉴于还草稻田前期耗氮、后期释氮的特点, 要根据还草量, 实行氮肥适当前移, 增加前期肥料施用量。在精确定量施肥的前提下, 增施基蘖肥尿素75~120 kg/hm2或碳铵180~225 kg/hm2, 以科学调节碳氮比。四是科学水浆运筹。针对麦秸还田土体松软的特点, 前期及时露田增氧、排毒, 有效分蘖期坚持浅水勤灌, 在板面开始出现青苔或田间脚踏处大量气泡产生时要立即排水露田1~2 d。中期及早分次搁田使土壤沉实。后期实施硬板灌溉, 防止根倒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伏高.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J].湖南农机, 2006 (10) :78-80.

[2]李春霞, 陈阜, 王俊忠, 等,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1) :68-70.

[3]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8) :61-63, 67.

[4]刘宗仁, 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 2010 (5) :38-39.

[5]郭香平.关于高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农机, 2010 (5) :78-79.

[6]杨艳, 张蕾.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4) :98-99.

[7]杨德智, 惠文.庆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甘肃科技, 2010, (7) :158-159, 80.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6

1 新型麦套稻的技术操作要点

1.1 做好种子处理

新型麦套稻稻种可用种衣剂 (如天歌源等) 拌种后干籽播种, 亦可采用药剂浸种, 但此种方式应掌握好浸种时间, 以种子刚刚破口为宜[1,2,3]。

1.2 切碎麦子秸秆

秸秆切碎后, 才能使其均匀覆盖于田面, 起到盖籽保墒的作用。切碎长度一般为8~10 cm, 过短会增加机械操作的难度, 过长则降低盖籽保墒的效果。

1.3 做好水浆管理

麦子收获后及时灌水, 初期灌水, 水层不宜过深, 以畦脊湿润为宜, 以免切碎的秸秆随水漂浮。水自然落干至出苗前, 由于秸秆的覆盖保墒作用, 田间一般能够保持种子发芽所需的适宜湿度, 但遇过分干旱气候, 要视墒情及时补水, 供水稻出苗[4,5]。水稻出苗后可适当控水, 以促进稻苗扎根。

1.4 适当增施速效氮肥

在秸秆腐熟过程中, 旺盛活动的微生物会与稻苗产生争氮矛盾, 因此应适当增施速效氮肥, 一般增施尿素150 kg/hm2。

除此之外, 新型麦套稻的管理措施与其他轻简栽培方式基本相同。

2 新型麦套稻相对于传统麦套稻的优势

2.1 新型麦套稻使麦子秸秆全量还田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麦套稻在麦子收割时, 稻苗已处于二至三叶期, 麦草全量覆盖还田会严重影响其生长, 甚至导致死苗, 因此, 需要人工将秸秆清理离田或集中于畦间沟内, 前者使秸秆全量还田成为空话, 后者则影响秸秆还田的效果。新型麦套稻在麦子收获时, 秸秆切碎后全部覆盖于田面, 快捷方便。

2.2 有利于水稻全苗

传统麦套稻水稻种子播后暴露于土表, 受天气、灌溉、雀害、鼠害等因素的影响, 难以全苗, 麦子收获时, 机械碾压又降低成苗率, 特别是雨后田间持水量较大时, 这种问题就更为严重。新型麦套稻, 麦子收获时, 稻种仍然是干种或处于吸水膨胀阶段, 机械碾压对其出苗影响不大[1]。2015年6月14日调查, 传统麦套稻平均播种量为129 kg/hm2, 成苗168万株/hm2;新型麦套稻平均播种量100.5 kg/hm2, 成苗196.5万株/hm2。调查结果显示, 两者成苗率相差悬殊。

2.3 有利于壮苗早发

传统麦套稻麦稻共生期间, 稻苗处于光照不足、缺水缺肥、不便防治虫害的恶劣环境之中, 苗体素质差, 即使在麦子收获后立即灌水、施肥, 其分蘖的发生也比新型麦套稻高0.8个节位 (2015年调查) 。

2.4 有利于控制病虫草害

传统麦套稻麦稻共生期间, 稻苗受麦田灰飞虱的危害, 易发生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而新型麦套稻一方面因水稻出苗已经避开了灰飞虱的发生高峰期, 另一方面也因便于用药防治而减轻灰飞虱的危害。2015年6月28日对镇稻99条纹叶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传统麦套稻的株发病率为0.2%, 新型麦套稻的发病率为0。

杂草种类多、草龄大, 防治困难, 是传统麦套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新型麦套稻利用切碎的麦子秸秆覆盖抑制杂草的发生, 效果很好, 几乎不需要采用化学防治, 少量的杂草人工拔除即可。

3 新型麦套稻相对于麦后直播稻的优势

3.1 早播促进早发

麦后直播稻在麦子收获、水稻播种、旋耕盖种、窨水等几个环节都需按部就班地进行, 其间涉及机械、机手和劳动力的调度以及相邻田块农事操作的协调 (特别是窨水) , 整个过程一般需要7~10 d, 而新型麦套稻麦子收割后即可灌水, 加之麦子秸秆覆盖保墒, 水稻的出苗时间可比麦后直播稻提早5~7 d, 这对于确保麦后直播稻安全齐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表1) 。

3.2 操作更为简捷

新型麦套稻不需旋耕盖籽, 播后苗前以及苗后都无需化学除草, 是比麦后直播稻更为轻便简化的水稻栽培方式。

4 新型麦套稻与传统麦套稻、麦后直播稻的效益比较

与传统麦套稻和麦后直播稻相比, 新型麦套稻可省去旋耕盖籽、化学除草等工序, 水稻产量也有所提高, 达到了增收的目的。如表2所示, 从节本增收和增产增收2个方面, 可以计算出新型麦套稻比传统麦套稻增收1 425.4元/hm2, 比麦后直播稻增收673.0元/hm2。

参考文献

[1]张洪熙, 赵步洪, 杜永林, 等.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轻简栽培水稻的生长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 2006 (5) :47-53.

[2]章秀福, 黄连生, 刘发和.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类型简介[J].致富天地, 2011 (5) :41-42.

[3]顾宗福, 仲嘉, 苏建国, 等.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下水稻轻简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 2015 (4) :48-51.

[4]刘飞.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探讨[J].科研, 2015 (40) :148.

机械化秸秆还田的好处 篇7

1. 秸秆是丰富而又经济的肥料资源, 含有农作物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

农作物的秸秆与粮食的比为1:1~2:1。作物秸秆中有机质为1 5%左右, 氮素0.3%~0.6%。若每亩耕地施用粉碎秸秆250~500 kg, 可增加有机质38~75 kg, 氮素0.75~3.0 kg, 折合标准肥料 (硫酸铵) 4~7 k g, 同时还可以补充作物生长的其他营养元素。

2. 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团粒结构。

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后, 通过转化可释放养分, 同时还通过腐殖化后使一些有机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腐殖质, 改善土壤的结构、持水、吸水、黏结性状, 从而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据有关资料介绍, 秸秆粉碎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0.0 2 5%~0.1 5 0%和2%~6%, 土壤容重可降低0.0 5 7%~0.1 6 7%。

3. 秸秆粉碎还田利国、利民、利农。

稻秸秆机械还田 篇8

1. 小麦秸秆机械还田采用的机械装备

(1) 小麦收获选用福田麦客4LZ-2型小麦联合收获机, 在出草口加装秸秆切碎装置, 对脱粒后的小麦秸秆进行切碎。该装置有两种结构形式, 一种是纹齿甩刀式, 另一种是纹齿固定刀式。具有安装方便、切碎效果好、消耗动力小、投资少等优点。主要技术参数:刀片型式纹齿甩刀或纹齿固定刀, 刀片数量20~30把, 刀轴转速2 400~3 000 r/min, 秸秆切碎长度<10 cm。

(2) 小麦秸秆还田机械选用了山东大华机械公司研制的水田小麦秸秆还田机。该机具是在原旋耕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的, 即把旋耕刀改为“燕尾”刀, 加横向压草板等, 整机结构简单, 使用调整方便, 工作效率高, 埋草效果好,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水田秸秆还田机具。该机在作业过程中, 可一次完成旋耕、埋草、起浆及平整土地等作业工序。主要技术参数:配套动力58.8~73.5 kW, 耕深8~16cm, 埋草率>95%, 起浆溶度>80%, 耕后平整度<3 cm, 生产效率0.5~0.8 hm2/h。

2. 机械插秧选用的插秧机

机械插秧采用久保田SPW ̄48C手扶步进式插秧机或久保田SPU-68C乘坐式插秧机。

3. 技术集成应用的优势

(1) 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有利于土壤全氮量和速效氮、磷、钾的增加, 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2) 省工省时节本。可很好地解决水田平整这道工序的低效问题, 实现一次性作业完成耕翻、碎土起浆、埋草、平整四道工序, 节省农民开支。

(3) 由小麦秸秆还田机将小麦秸秆带水旋耕, 可使泥浆和秸秆充分搅拌, 秸秆不会上浮, 从而满足了农艺要求, 达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条件。

(4) 水田平整度高, 适宜机械栽插。目前插秧机只能栽插秧龄18~22 d的中小苗, 这种中小苗对水田平整度的要求很高。采用秸秆还田机作业的地块平整度很高, 适合小苗栽插, 彻底解决了水田平整难题。

(5) 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节约成本100元/0.067 hm2 (0.067 hm2即1亩) , 提高效率近20倍。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秧苗插深一致, 株距一致, 通风透光好, 分蘖率高, 有效分蘖多, 千粒重高, 较常规手工插秧每0.067 hm2增产近80 kg, 增加收入168元。

4. 技术应用要求

(1) 小麦秸秆切碎长度5~10 cm。据测定, 麦秸切碎长度为5㎝, 一次性耕整埋草率90%;15㎝, 埋草率70%;20㎝以上埋草率仅为40%。麦秸切碎长度5㎝时埋草率最高。

(2) 小麦割茬高度30 cm左右。

(3) 放水泡田。浸泡时间以泡软秸秆、泡透土壤耕作层为准。一般在还田作业前1~2 d上水泡田。浸泡时间过短, 耕作层泡不透, 作业时土壤起浆率低, 秸秆和泥浆不能充分混合, 田面平整度降低;浸泡时间过长, 会造成土壤板结, 不利于埋草和起浆。据测定, 泡田1 d埋草率为65.7%;泡田2 d, 为76.4%;泡田3 d, 提高到91.5%。

(4) 严格控制水层。以还田作业时水层田面高处见墩、低处有水, 作业不起浪为准, 水深1~3 cm。水层过深, 浮草增多, 作业时水浪冲击过强, 影响秸秆掩埋效果, 耕整平整度差;水层过浅, 土壤耕作层泡不透, 秸秆不软, 作业后田面不平整、不起浆。

(5) 泡田后, 即撒施基肥。以每还田100 kg秸秆增施纯氮1 kg为宜, 并根据基、蘖、穗肥比为4∶2∶4施用基肥, 基肥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为好, 均匀撒施在秸秆处。

(6) 采取横竖两遍作业, 一次完成埋草和平整地块。第一遍采取套耕作业法, 避免漏耕, 可适当重耕, 以提高埋草效果;第二遍可采用“绕行法”找平, 并适当提高作业速度, 完成埋草和平整地。

(7) 耕层深度8~16 cm。小麦秸秆还田的适宜埋深为5~10 cm, 埋草率>90%。大田耕整应达到田面较为整洁, 相对平整;整平后, 应沉淀1~3 d。水深以寸水不露泥为准, 俗称“瓜皮水”。

(8) 秧苗要求:苗高15~20 cm, 叶龄3~3.5叶, 秧龄20~25 d, 苗挺、苗均、叶绿, 秧块规格27.5 cm×57.5 cm, 厚度为1.8~2.5 cm, 盘根紧密, 厚薄一致, 提起不散。机插时, 秧苗床土湿度要适中, 不能太湿。

5. 技术集成应用的效应

(1) 据测定, 小麦秸秆还田后7 d、10 d土壤耕层有机酸积累量较高, 还田14 d后明显下降, 尤其是施氮肥后, 土壤耕层有机酸积累量下降更为明显。

(2) 小麦秸秆还田后, 埋入5~10㎝土层, 测定结果表明, 磷前期释放强度最大, 以后趋于平缓;氮、钾埋后15d释放率分别为35.8%、33.0%, 以后逐步增加。

(3) 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具有明显改良作用。据测定随小麦秸秆还田年份增加, 小麦秸秆还田的土壤中速效氮、磷、钾含量逐步增加。

(4) 氮肥施用比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小麦秸秆还田量400 kg∕0.067 hm2, 施纯氮20 kg, 按基肥、蘖肥、穗肥之比分别为5∶5∶0、5∶2∶3、4∶2∶4、4∶1∶5四种施肥比例, 0.067hm2栽1.8万穴, 品种为豫梗3号。结果表明, 以4∶2∶4比例施肥, 水稻产量最高, 分别比其它施肥比例增产14.4%、7.3%、9.6%。

(5)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小麦秸秆还田量为400 kg∕0.067 hm2, 施纯氮20 kg, 按基肥、蘖肥、穗肥比4:2:4施用氮肥, 每0.067 hm2机插1.8、1.6、1.4万穴, 品种豫梗3号。测定结果表明, 以基本苗1.8万穴产量最高, 分别比其它增产8.2%、15.8%。

(6) 小麦秸秆机械还田与机械插秧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 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 2009、2010年在小麦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地块, 分别采用机械和手工插秧, 进行试验对比, 结果采用小麦秸秆还田和水稻机械插秧集成技术作业的地块, 产量明显增高。测定结果见表1。

6. 结论

(1) 小麦秸秆机械还田与机械插秧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 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污染;极大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地力, 速效氮、磷、钾增加明显, 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 能够节本增效, 水稻增产效果明显。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有关技术分析 篇9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一种立足抑制地力下降,恢复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地生态平衡,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农业工程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玉米秸秆还田方法,主要使用铡草机将玉米秸秆铡碎,由人工抛撒于田间,这种方法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劳动强度,所获效果也事倍功半。大约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研制生产出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在玉米摘穗收获后,在田间用机械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也取得了还田的好效果。但农机和农业科技人员并没有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一直致力于解决玉米秸秆无法消化的问题,不断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禁止烧秸秆现象。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工业也获得迅猛发展,形成科研、教学、推广、使用之合力,在突破玉米机械收获长期徘徊的同时,也解决了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的问题。使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可适当选择不同的摘穗割台和切碎装置,从而实现了适合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种植模式的收获作业要求。

机械一次进地同时完成摘穗、输送、剥皮、装箱和秸秆粉碎还田的全程收获作业。既解决了玉米收获问题又解决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问题。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仅使收获作业时间缩短,腾出时间从事各种创收活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使玉米秸秆还田得到充分利用,腐烂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为玉米产量持续增加创造了条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其推广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解决好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有关技术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实行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的必要性

我国的农业生产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在不断的往农田里投入化肥,依靠化肥确实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这种产量的提高是不可持续的,属于掠夺式经营,投入多、成本大,粮食附加值低,增产不增收。土壤长期缺乏有机质,产出能力越来越低。为了避免对耕地进行掠夺式经营,保证生态平衡,促进良性循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大部分地区应积极引导农民坚持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普及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据多年实践和有关资料表明,玉米秸秆还田具有以下好处:

1.1 可提高土壤肥力

玉米的秸秆粉碎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的生物活性,改善土壤中腐殖质的组成状况,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据试验测定,如果500 kg玉米秸秆还田后即相当于45.5 kg复合肥。1 hm2秸秆还田后相当于施入农家肥15 t。

1.2 可以保护地力

(1)提高地温。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增加了,促进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能力的增强,从而使土壤温度相对提高。苗期测定可提高地温7.5℃。

(2)蓄水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后土壤的溶质减少,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加强,增强了抗旱保墒能力。据实验资料记载:玉米秸秆还田后可使0~20 cm土层的水分含量提高1.17个百分点,20~40 cm土层提高1.57个百分点。

(3)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解决了多年施用化肥使土壤板结的问题,保持了土壤处于的疏松状态。

1.3 减少了化肥投入,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

据业内人士推算,玉米秸秆还田数量增加和积累,土壤肥力提高,减少了化肥用量,相当于每亩减少化肥投入费用百元以上。三年以后每亩可增产15%左右。低产地块可增产30%左右。

1.4 减少劳动强度

玉米摘穗环节直接由玉米联合收获机来完成,随即将玉米秸秆直接粉碎抛向田间,一共省去了割、扒、捆、装、运、垛等农活工序,大大地减轻了农民秋天繁忙紧张的劳作之苦。

2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方案

所谓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就是以大马力轮式拖拉机配带秸秆粉碎机,在玉米收获摘穗后直接将放铺在地上的玉米秸秆进行粉碎撒于地表,或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一次完成割倒、输送、摘穗、剥皮、装箱、秸秆粉碎多道工序。这项技术突破东北三省长期玉米收获的空白,也越来越被农民认可和接受。

2.1 工艺流程

这项技术的工艺流程是:秋季摘穗后将秸秆用粉碎还田机直接粉碎并抛撒在地面,然后用圆盘耙重耙一遍,第二年可直接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如果没有免耕播种机可用旋耕机旋耕一遍,再用普通播种机进行播种;如果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则可直接完成秸秆粉碎任务。可用免耕播种机在第二年春天进行播种,如果没有免耕播种机,则可用普通播种机在旋耕的基础上进行播种。

2.2 增产机理

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对土壤环境条件的水、肥、气、热进行合理调节,形成了最有利作物生长的坏境,保证了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受挫折。水是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作物生长和蒸腾需要水,传输营养也需要水。粉碎后的秸秆覆盖地表,冬季阻滞风雪,夏季减少降雨经流,同时阻隔阳光直射,减少蒸发,起到蓄水保水作用,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并形成良性循坏。肥是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秸秆粉碎还田,秸秆中的有机质、有效元素随雨水入渗土壤,增加了土壤肥力。气是秸秆粉碎还田后,耙或旋耕使土壤表层松动,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使土壤通透性好,促进了作物根系呼吸作用和微生物活动。热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是作物生活条件之一,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不会影响地表温度过大,相反,前期幼苗虽生长缓慢一些,但后期生长加快。所有上述条件的具备为促进玉米产量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2.3 基本条件和农艺要求

2.3.1 基本条件

(1)使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将玉米秸秆直接粉碎抛撒地表,随后用翻转犁对土壤进行深翻。春天使用园盘耙对翻后的地表进行耙地作业,使之达到播种状态。

(2)使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将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随既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带深松机对土壤进行深松。春季再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带旋耕机旋耕,使之达到播种状态。

(3)使用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然后再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带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进行整地作业。使之达到播种前的状态。

(4)玉米收获过程中,经常检查秸秆切碎装置,更换磨损严重的切碎刀片,使之达到农机技术要求,满足农艺要求。

(5)随机多备用秸秆切碎刀片。

(6)玉米收获作业前要培训好农机手,作业前要进行机收实验,达到会调整、会排除玉米收获机及秸秆切碎装置的一般故障。

(7)机组要配足配齐人员,每台机组最好配备3~4人,至少配备2~3人,做到歇人不停车,尽量缩短收获期。

2.3.2 农艺要求

(1)玉米收获时间,东北地区要在9月25—10月15日左右。

(2)玉米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深翻、深松或深松旋耕联合整地作业,达到播种前状态,深翻深松达到25 cm以上,深松深度要达到30~40 cm;联合整地深松要达到35 cm左右,旋耕深度达到18~20 cm,达到播前状态。

(3)玉米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5 cm,粉碎后均匀覆盖地表。

(4)玉米收获后进行的整地最好安装有深施化肥装置,同时深施底肥,头两年作业每亩施用的混合肥料不应小于50 kg;第三年适当减之,每隔3年深翻或深松一次。

2.4 适时把握玉米秸秆还田时间

由于东北地区秋季昼夜温差较大,从南到北,无霜期不尽相同,收获时间大体应在9月25日左右开始,最早在9月20日前后开始收获,最晚在10月1日开始收获。到10月20日基本结束。总之,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特点适时进行玉米收获或进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秋收时如遇连雨天应停止收获,待田间风干后视情况收获;但对于沙性土质的地块应根据雨量情况进行收获作业,特别是使用勇猛牌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则更具有顶雨作业的优势(大雨除外)。

2.5 严格控制收获行走速度

因为收获速度过快,容易出现收不净,损失浪费粮食;切碎秸秆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必须控制好机车作业速度。

2.6 保证秸秆粉碎质量

秸秆粉碎的越细越好,秸秆粉碎长度在5~10 cm以下的量应占覆盖地表的85%以上,切碎长度一般以不大于5 cm为宜。不得超过12 cm。

2.7 及时整地

粉碎后的地表应立即实施整地,最好是在收获秸秆还田后随即进行整地作业。玉米秸秆及时深埋地下,并均匀与土壤混合,趁青、趁湿粉碎的秸秆不易散失掉水分和糖分,在地下可以加速其腐烂分解。

(1)用大型轮式拖拉机配带翻转犁及时对收获后土壤和粉碎后秸秆的地块进行深埋深翻。

(2)用大型轮式拖拉机配带深松机及时对收获后和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的地块进行深松作业,然后及时进行旋耕作业,以翻埋粉碎后的秸秆,也有利于春季播种作业。

上一篇:三维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下一篇:挤出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