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2024-05-26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1

苏教版第七册第14课《一路花香》是一篇清新质朴的寓言, 写的是印度有个挑水工, 他有两个水罐, 一只完好无损, 另一只有条裂缝。有裂缝的水罐十分惭愧, 挑水工与其对话, 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我们既不要骄傲自大, 也无需妄自菲薄, 只要恰当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体现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故事内容, 理解寓意,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能通过自主阅读理解课文, 通过合作拓展思路, 提高交流能力, 抒发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读懂故事内容, 理解寓意,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复习

1.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引导学生读课题)

读了课题,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有关“花”和“花香”的词语。 (出示:花团锦簇争奇斗艳花草茂盛婀娜多姿清香四溢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芬芳扑鼻)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抓住题眼, 激发兴趣, 为想象课文中可能描绘的景观, 创设了一定的情景, 使学生产生美感, 同时累积了词语, 为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还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情趣。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知道这“一路花香”是怎么来的吗?

[设计意图]以探寻“一路花香”为诱因引发学生简述故事内容, 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锤炼学生的语感。

二、品读课文, 探究真理

1.整体感知, 小组研读。

师:这只破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 可真了不起。然而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 快速浏览课文, 说说都有哪些变化?破水罐遇到了哪些事情, 让它的心情如此复杂,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然后四人一组, 讨论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出示提纲:

(1) 面对___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因为___。

(2) 看到___破水罐感到一丝快乐。因为___它又仍然伤心。

(3) 后来破水罐成了一只___水罐, 因为_____。

(4) 我想对故事中的___说:“___。”

2.交流汇报, 思想碰撞。

(1) 体会“惭愧”。

第一, 理解词语:惭愧是什么意思, 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惭愧?引导学生理解惭愧可以是自己做错事, 没有尽到责任而心里感到不安, 是一种自责, 也可以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 是一种自卑。

[设计意图]阅读是对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集中考查, 这种综合素养不仅仅是语文素养, 生活阅历和体验其实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里摈弃了以往查字典生硬理解词语的方法, 让孩子们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惭愧”的意思。

第二, 感受文中的惭愧:

A.面对完好水罐, 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出示句子: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而那只破损的水罐到达目的地时, 里面只剩下半罐水了。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师:读一读这两句话, 谈谈你对两只水罐的认识。

教师相机评价, 引导学生理解:破损的水罐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 感到十分惭愧, 它很自卑。

理解骄傲的含义: (1) 自豪。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自豪。 (2) 自大, 自满。完好的水罐和破损的水罐比较后产生了一种优越感。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对文本割裂地、零碎地机械解读, 实践证明, 将完好的水罐与破损的水罐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角色的把握更加准确, 认识也更为丰满。

B.面对挑水工, 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出示对话。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重读:两年 裂缝 半罐水 尽了 全力 应有的回报

[设计意图]文本的语言是直白浅显的, 学生理解上并无难度, 但要从理解内容走向领会意思, 学生还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 (体会“一丝快乐”, “仍然伤心”) 。

师:那是怎样美好的一番景象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播放音乐, 想象描述) 。

欣赏着路旁如此美好的景象, 我们的破水罐只感到“一丝快乐”, 它的快乐是那么的少。然而这一丝快乐到了路的尽头也没有了, 它仍然感到, 因为, 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它会说些什么呢?挑水工是怎么回答的呢?同桌两人演一演。

[设计意图]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 在阅读文本时, 不难发现有很多地方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 还等待着读者去发现, 去填补和阐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 激活他们的思维, 调动他们的想象, 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 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体会破水罐的第四次心情变化:

(1) 听了挑水工的话, 破水罐成了一只怎样的水罐?

引导学生理解挑水工的话。

(2) 之前挑水工为什么不直接指出呢?

感受挑水工这么做的深意, 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悟。

三、回归生活, 收获哲理

1.课文中的三个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呢?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现实生活中的你以及你身边的人, 或许正在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 或许正在为没有姣好的容貌而懊恼, 或许……那么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 想对谁说, 说什么呢?拿出你们的纸和笔, 把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生动的写话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激活他们的理性思考。此时写话环节又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心灵感悟, 通过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内化感悟, 回归深化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深意, 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所蕴含的道理。通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全部教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体会借事述理的特点。

难点:感悟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花香

课前充分利用视频展示春暖花开优美画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说“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然后说:“是啊,春回大地,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板书课题后一起美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激起,促使他们伴随着内心的情感去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受花香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在这条芳香四溢的小路上曾发生过一件什么事?解决提出的问题师随机正音。(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文,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要求默读课文,并圈画出生字词,自学字词,有疑难可查阅资料或随时向老师请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自主学习课文,并通过合作拓展思路发展交流能力,抒发自己感受。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找出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花香

导入语: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小路上,鸟语花香,多惬意啊。大自然不但把这百花盛开的美景送给我们,还把这醉人的花香洒在了各个角落,为我们送来了这(课件出示:一路花香)这一路花香是谁送来的呢?(出示两水罐图)

二、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一)整体感知。

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并圈画出关键词)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设计意图:这里培养了学生快速浏览的阅读能力,同时又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惭愧”是什么意思?“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3、出示填空:破水罐因为

而惭愧。

(1)破水罐因为什么而惭愧?回顾第一小节,读读相关内容。(抓住“远远”“总能”“只剩下”朗读体会)

(2)完成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

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自己比不上好水罐的价值而惭愧;)

(3)进一步体会: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能不能把破水罐的惭愧心情读出来呢?(“只能”“却”“应有的”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责。指名读,齐读。)

(4)再次出现填空,进一步理解“十分惭愧”。破水罐因为

而十分惭愧。

(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白费力气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

3、指导朗读:

4、对于他的道歉,挑水工说了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语气和蔼)

(设计意图:为了把课堂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在品读课文前,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圈划出破损水罐情感变化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破损水罐的第一次情感,通过抓住“惭愧“”十分惭愧“”“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卑,同时通过课件出示“破水罐因为------而惭愧。”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指名读,男生读)

2、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女生读)

3、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

4、为什么破水罐心中只有“一丝”快乐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看。(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美好的景象。我以鲜花作为拓展点,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形容鲜花,因为插图中的鲜花很美,而且破水罐也因为看到鲜花而感到一丝快乐,但文章中却没有做详细的描写。这一点的拓展,也为下文做铺垫。)

(四)体会“仍然伤心”

1、过渡:可是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指名读,出示:到了小路的尽头„„道歉。)

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说明破水罐依旧没有从一开始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2.当破水罐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时,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再指名读,齐读。这时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体会“相当欣慰”

1、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是怎么说的?(出示挑水工的话)

2、出示小路两年前后的变化。请你再次读读课文中挑水工的话,从哪儿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出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指名读)

3、真聪明,如果主人看到这美丽的鲜花他会与挑水工之间有段怎样的对话呢?(同桌讨论反馈)

4、如果这时我们的破水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心情如何?(引出欣慰)

5、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破罐也能活出精彩,它这时一定“

欣慰”。你想对课文中的破水罐或者挑水工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挑水工的话。)

这时,破水罐的表情一定变为

(出示图片感知)。

6、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罐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破水罐与挑水工有两次对话,用“——“画出来,小组合作体会他们的心情。”然后让学生通过语速和语调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并提高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这时我鼓励学生自己互相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三、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一)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将课文读一读”进行过渡,让学生自选自己喜欢的角色,三人一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分组汇报朗读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经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

(二)学生自由选择(小组内交流)

我想对完好的水罐说:

我想对破损的水罐说:

我想对挑水工说:

我想对自己说: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三)“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设计意图:这样,既有机结合课文中心进行人文教育,又有效地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读、写、说的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两性统一。)

(四)师生配乐朗诵《欣赏自己》(这是对学生情感的升华过程,使学生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体会要正确看待自己。)

四、课堂小结,花香四溢

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的心中„„

五、作业。

1、搜集与本文寓意相通的名言或谚语,读一读,记一记。(设计意图:我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小结后用课件出示课后作业,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写作素材。)

六、板书设计:

14.一路花香

完好的水罐(图)

骄傲自大

破损的水罐(图)

惭愧自卑 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红笔写)挑水工

循循善诱

(设计意图:本课板书简洁,体现课文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寓意用红粉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揭示了中心。)

九色鹿

全文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九色鹿的由来.第二到五自然段为第二段,写九色鹿救人不要报答.第六到九自然段为第三段,写调达见利忘义.受到重法罚.

二、说重点、说难点: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展现,人物语言形象生动.值得反复体会与品味.

因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发挥想象,体会人物性格,明白事理是全文的重点.

三、说教法:

1、情境法

2、表演法

3、电教法

说学法:

1、感情朗读法

2、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课文内容和要求,我准备用两课时教学全文。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字词;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同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九色鹿:舍己救人 不图回报 调达:

见利忘义

恩将仇报

二、指导表演课本剧。

(一)、指导人物性格分析。

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把它演出来吗?(想!)

2、要演好课本剧可不简单,我们应该诊所好哪些准备工作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剧中有哪些人物。(根据回答板书:

王妃、国王、乌鸦。)

3、知道人物后我们就要着重分析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请同学看课本总结王妃、国王、乌鸦的性格特征,并告诉同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交流,王妃性格特征。“她缠着国王要他去捕捉九色鹿。”“缠”体现王妃的任性。国王的性格特征。“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九色鹿。”“无奈、只好”说明国王良知未泯。

[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指导台词表白。

1、表演课本剧除了要知道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台词,有感情有个性的台词是一出好的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背好、表达好台词呢?首先请大家画出课文中的台词。

2、根据回答出示:“救命啊,救命!”“谢谢你的救命之恩。„„终身受你的驱使„„”“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知恩图报了。”“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更加漂亮。”“九色鹿,„„捉你来了!”“陛下,你知道吗?„„天下人笑话吗?”

1、要想很好的表达出台词,首先必须熟记台词。

2、生读台词。

3、光读熟是远远不够的。还通过读是别人认识人物是怎么样的.

4、指导感情朗读.提示加上动作,配合神情.

(三)、指导修改剧本.

1、要想是我们的课本剧引人入胜,我们还需要适当改动课文.老师送你们一句话 板书: 增加台词

减少旁白 2、指导修改。

出示:“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如果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怎么样是千恩万谢呢?

生尝试表演。

3、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仿照修改剧本。

[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三、当众表演,学会评价。1、自由合作练习进行表演。2、点名上台表演。3、点评。

4、评选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组。

四、诚信格言的补充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总结:

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板书设计:

九色鹿

九色鹿:舍己救人 不图回报 调达:

见利忘义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87-01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一路花香》讲述的是印度挑水工每天去溪边挑水,两只水罐中一只是好的,另一只是破的,“破水罐”因为自身缺陷而自责,挑水工为“破水罐”种出一路花香而欣慰。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对文本解读往往走向极端,一味关注“破水罐”的表现,在形象解读、语言赏析、课堂训练等环节产生倾向性,学生获得学习认知势必存在缺陷,“好的”不如“破的”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严重的教学误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一、形象解读避免走向极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形象解读,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教法。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解读文本的认知还比较肤浅,往往会对教师的话深信不疑,这就容易出现偏听偏信的情况。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仅失去自主学习信心,还可能陷入教师的误导之中。《一路花香》中总共有三个角色:挑水工、好水罐、破水罐。文章的写作意图很明显:“破水罐”虽然没有给主人带来更多的河水,但却种出了一路鲜花,其缺陷不仅不是错,还有值得称道的美。有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如下。

师:破水罐为什么感到惭愧?

生1:因为破水罐在路上流失了很多水,感觉对不起主人和挑水工。

师:好水罐有必要感到骄傲吗?

生2:没有必要骄傲,破水罐种出一路花香,同样为人们做出巨大贡献。

师:我们应该向好水罐学习还是向破水罐学习呢?

生3:破水罐。

教师引导的最终结果是“破水罐”是学习的好榜样,而“好水罐”却一文不值。这样的形象解读显然存在严重认知偏差。“好水罐”为主人送去更多的河水,为挑水工省去了很多力气,它的贡献也不小,同样应当获得认同。

二、语言赏析注重思想情感

小学生语言基础较薄弱,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赏析时,要关注学生语言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寻找语言“亮点”的意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语言展开思想情感分析感知。课文《一路花香》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语句时不能只关注语言的外表美,而要注重其思想情感的内质美。教师让学生摘抄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有的学生这样赏析道:“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通过两只水罐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评价道:这句话的确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能从这个角度展开欣赏,说明你对语言的生动性有敏锐的认知,但只是从外在语言来欣赏,忽视了语言思想情感表达,这样的欣赏就存在缺陷了。学生再度欣赏:好水罐感觉自己贡献大,所以骄傲,而破水罐因为自身有裂缝,漏了很多水而感觉自卑。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并不是为突出破水罐而贬低好水罐,而是让人在对比中对破水罐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课堂训练观照多元构成

课堂训练是学生巩固学习认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在训练内容选择、训练形式的设计中,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首先在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适合度更高的内容展开训练。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设计。学生的学习有认知基础和认知个性,教师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确定课堂训练任务,特别要引入分层教学意识,给不同群体学生投放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训练题型,进一步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在课文《一路花香》的教学中,教师给出课堂训练设计: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很多人存在弱点和缺陷,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有些同学有这样或那样的短处,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些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呢?每个同学自主选择两个问题展开书面回答,并在班级中展示。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们纷纷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这些长处和短处是相对的,我们没有必要产生自卑心理,即便是那只破水罐,也可以在不经意间种出一路花香。

这样的课堂训练充满人文性,充分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学力,提升了训练覆盖面,对激发学生自觉参与训练的热情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材文本内容,还要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展开学情调查,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及时矫正不当的教学行为,以便形成重要的教学契机。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4

苏教版四上第三单元

课堂实录

(一)

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 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 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 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 教师巡视)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纷纷发言:甜, 柔, 乐, 美, 香……) 【板书:香、乐、甜……】

师:作者写“摇桂花”, 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 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先谈“香”字。

生: (朗读)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 不说香闻十里, 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觉得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很香, 每家都能闻到桂花的香味。于是, 我也闻到了桂花的香味, 就像桂花真的就在我们旁边一样。

师:有哪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 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生:就是很香很香, 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我们看, 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对, 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桂花的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 摸不着。

师:用了一个“浸”字———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 摸得着了。

师:一个“浸”字, 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 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 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 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

师:真好!太投入了!除了这个“浸”字传神, 还有表现“香”的话吗?

生: (朗读) “桂花摇落以后, 全家动员, ……全年, 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感觉香味特别多, 整个村庄都是香味。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

师:【板书:沉浸】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 还可以泡茶喝, 所以很香。

师:虽然吃了, 喝了, 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用桂花做的食品, 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 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 有那桂花的香味, 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生读得很深情。掌声)

师:读得真好!还有描写“香”的吗?

生: (朗读) “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生: (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师:好香的雨啊!是好香的——

生:桂花雨!

师:想象一下, 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 大声喊——

生: (齐读)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个“香”字中还包含——

生:快乐。

生:甜蜜。

师:花香之中, 蕴含着摇花的快乐, 心里的甜蜜。香→乐→甜, 再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样的情境, 这样的感受, 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

生: (齐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二)

师:桂花香, 摇花乐, 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 读出了“甜”, 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

生: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我读出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师: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 12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 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 漫山遍野都是桂花, 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生:这是她对家乡的思念。

师:比的是什么呀?

生: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那种深厚感情。

师: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和淡, 而是感情的深和浅!

生:母亲对家乡的感情深, 所以觉得故乡的桂花香。

师:一深一浅, 一浓一淡。谁来把这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众掌声。)

师: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 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 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 而且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 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 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 (生齐声念诗) 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 脸上的表情吗?

生:悲伤。

生:忧愁。

生:流泪了。

生:思念……

师: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

生:我离开过家乡两个月。

师:有感受吗?

生:有。就是非常非常想回家, 想看看自己的亲人, 想看看自己住过的地方, 很怀念。

师: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

(三)

生: (朗读第一自然段) “小时候, 我最喜欢桂花。”

师: (插话) 有三个字要强调!

生:“最喜欢”。

生: (继续) “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 笨笨拙拙的。”

师: (插话) 哪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

生: (继续读) “不开花时, 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 (插话) “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单调了。

生: (继续) “开花季节, 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 (插话) 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 太细了, 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 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

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

师:这叫“伏笔”。

生: (继续读) “桂花不与繁花斗艳, 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 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 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

生:“我最喜欢桂花”, 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爱桂花, 【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 爱得深沉, 爱得魂牵梦萦, 所以, 在台湾, 一闻到桂花飘香, 就想起了家乡, 想起了亲人, 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 桂花真是—— (指板书)

生:香!

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

师:【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这句话写几句话, 也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写)

教学谈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 学生用心多读几遍, 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 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 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 暂时也不教。如此, 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 目标就很集中, 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否则, 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 面面俱到, 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 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 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 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 摇花乐, 忆花雨, 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之情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 “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 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 《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 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 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 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看似简单, 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 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 而不知道作者是用衬托的手法, 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 拨开迷雾见晴天, 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 学生也一读就懂, 很容易“滑”过去, 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 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 通感之美;一个“沉浸”, 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 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 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 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 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 “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对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不会想到的, 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 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 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 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 写的始终是“桂花”, 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这样, 再多的内容也不“散”了。香→乐→甜→愁, 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 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 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 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 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 愁……这样粘连, 情就浓了, “神”就有了。阅读散文, 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 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 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 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体会寓言要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描写破水罐情感的语句,体验其情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挑水工话中表达的做人之道,是文章的重点。理解挑水工富有哲理的话语是文章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一路花香》这篇课文,你还记得这些词语怎么读吗?谁来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词语)先指生读,再齐读。

2、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指名回答。

3、过渡:我们知道寓言是能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一路花香》这则寓言故事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生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这一路花香是哪只水罐浇灌出的来?(生:破水罐)

2、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3、先指名回答,再一起说,同时板书:十分惭愧

一丝快乐

伤心

(二)体会“十分惭愧”

1、“惭愧”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2、十分惭愧可见这种不安的程度更深。破水罐因为什么而十分惭愧呢?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找出破水罐惭愧的原因。(学生自由朗读)3、课件出示:

说话练习:

破水罐因为()而惭愧。4、谁来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指名回答)

过渡:同学们都理解了破水罐惭愧的原因,当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的时候,那只完好的水罐却怎么样呢?(生:为自的感就感到骄傲)

5、想象一下,当好水罐遇到破水罐时,它会对破水罐说什么?(学生回答)

6、多骄傲的一只水罐,面对这只完好的罐,破水罐不仅会惭愧,还会怎样呢?(生:自卑、难过、„„)

过渡:最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你能把破水罐惭愧的心情读出来吗?(课件出示:一天,它在小溪边对挑水工说:“我想向你道歉。”“过去两年中,在你到主人家的路上,水从我的裂缝中渗出,我只能运半罐水。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先个别读,再齐读)过渡:对于他的道歉,挑水工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挑水工和破水罐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7、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挑水工?(学生跟据自己的理解回答)8、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破水罐?(生回答:惭愧的、自责的、自卑的„„)

过渡过:惭愧而自卑的破水罐在不久后又有了(指板书:一丝快乐),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有关“一丝快乐”的语句。

2、课件出示: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指名读)

3、“美好的景象”是什么样的景象?你能想象出来吗?谁来把你想象到的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生回答)

4、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好的景象。(课件出示图片)5、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这景象?(生回答)

6、走在这条小路上,可以欣赏一路美丽,一路花香,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些什么呢?(生回答)

7、让我们用满怀愉悦的心情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这一路鲜花的美和破水罐的一丝快乐来。(齐读)过渡:你们的朗读带着茉莉的清香,有着玫瑰的芬芳,老师都陶醉其中了,破水罐和咱们一样被美丽吸引,不禁有了那么一丝快乐,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指板书:生回答伤心)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

(四)体会“伤心”

1、学生自由朗读有关“伤心”的句子。

2、课件出示:但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于是,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

过渡: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能读好这段话,把破水罐伤心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3、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这次它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这间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过渡:是啊,破水罐的惭愧没有因为路边美景而消减,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破水罐的心情仅仅只有这三次变化吗?(生:不是)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认为它的心情还会发生第四次变化。默读下面挑水工的话,想一想破水罐的心情还会有怎样的变化?

(五)体会“欣慰” 1、学生默读挑水工的话。

2、课件出示: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心里感到(),因为()。

3、谁来帮老师完成这个填空?(生回答)

4、看来大家都理解了挑水工的话,他说的多好啊,让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课件出示:难道你没有注意吗?„„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

(指名朗读,再齐读)

三、提示寓意,表达情感

过度: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水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读到这儿,你想对文中的破水罐说些什么?又想对挑水工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学生写话,师巡视指导。2、指名写好的学生读一读。3、师小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正如你们所说,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板书: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4、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名言。(课件出示)

四、总结升华

1、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生齐读课题。

课题一语双关,既写出了花的美,花的香,还有对谁的赞美?(生:破水罐和挑水工)同时也赞美了那些能为他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人。同学们就让这一路花香飘起来吧,飘满这弯曲的小路,飘向主人家的小院,飘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课件出示配音乐)

让我们都在这一路花香中接受心灵的洗礼,那就是:(课件出示)做人,就要做一个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人。

一路播种 一路花香 篇6

这位女教师就是文化路小学的校长王洪珍,一位品格教育的忠实实践者。她对老师们说:绘本《花婆婆》提醒我们要做一个让世界更美丽的人,花婆婆的做法是一路走一路撒下花的种子。老师就是种花人,把好品格“做”给孩子看,就是把好品格种在孩子心中;每一个好的言行就是一粒花种,好言行能长成好品格;只有好品格,才能让世界更美丽。

品格文化,为生命擦亮底色

关于文化,龙应台女士曾这样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强大的学校文化就是能够把散落的师生个体生命串成整体的那一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王洪珍校长试图通过文化,寻找串起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那根“细丝”。

在她的心目中,家长和老师是品格教育的第一人,唯有品格师长才能做品格教育,文化路小学应该成为师生和家长的精神乐园——文化家园,品格学校。她和老师们这样定位育人目标:浩然正气,天地良才,并因此设计了尊重学生成长的学校形象——宽容、民主、诗意、幸福,教师形象——厚德、博学、高效、创新,学生形象——会爱、会玩、会学、会行。

王校长认为,理解是爱的前提,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理解时才能接受教育;对孩子的理解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而让孩子尽兴地游戏是最可贵的理解;文明和自由并不矛盾,严格的秩序和纵情的游戏可以相融;孩子是在游戏中建立起秩序和道德感,进行社会化的模拟学习的,应该让孩子在童年时期有足够多的游戏。

2013年3月8日,文化路小学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安全疏散演练,不到两分钟,40个班的孩子就集合到校园里。当主持人宣布演练结束时,整个校园顿时响起震天的欢叫声,孩子们有的仰面向天,有的弯腰够地,有的伸长脖颈,有的举高双拳,有的双脚踢踏。一分钟后,随着音乐铃声响起,叫声渐渐停止,主持人宣布“有秩序地带回”,各班级悄然无声地排队走回教室……

这是文化路小学的“呼喊时”,每周一次。王洪珍校长觉得,理想的孩子应该是:会爱、会玩、会学、会行。她设想让孩子在某个时间、地点:可以玩,可以发呆,可以大声说,可以弄脏卫生,可以打鬧,让孩子做孩子。她为孩子们买了大量玩具,课间可以在教室里、走廊上尽兴地玩;设计了“呼喊时”“衣服弄脏日”“沙池”“涂鸦板”“打斗场”“跑场”……等等。在教学楼走廊里,甚至可以看到沙袋和篮球框。操场,成了孩子们的“秘密花园”:近百种植物,十几种体育器械,木桩、石头、泥巴、遂道、城堡,应有尽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重返自然,宣泄天性,建立秩序,生命之花自由绚烂地开放。

而在孩子们心中,这里就是成长的乐园、温暖的家和生活的天堂。这里的孩子们“活”得像孩子……

老师们把教室建成生命场。所有班级都建立了植物角和动物角,孩子们把小豌豆、小花生、小飞蛾、小乌龟带到班级种植、饲养,每天观察、记录,学习养育知识,滋养生命活力。一年级的老师童心勃发,带领孩子们每天观察小佛手瓜、小豌豆苗,并认真记录。很快,孩子们就学会了自己用绘画、句子、小诗做观察记录。六一节时,每个班级都举行了生命课程展示会,请家长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一起赞颂生命的伟大。每年秋天,他们都会种下一畦麦子,然后满怀希望地浇水、施肥,认真叙写观察日记。麦子成熟时,学校举行“麦子收获节”:进行以麦子为主题的童诗、书法、绘画比赛,请比赛优胜者亲手收割麦子;在观察、写作、吟诵、感悟、收获中让学生体验成长与收获的喜悦。在四年级三班,王玉金老师和孩子们为班级取名“嫩芽”,他们的愿景是把班级建成植物园、动物园和实验室。于是,孩子们纷纷把盆栽的作物、花草搬来,把小乌龟、小仓鼠、小黄粉虫带来。在这个快乐的植物园和动物王国里,每天都上演着快乐的成长故事:花生发芽了,小蝌蚪长腿了,大龙虾生小龙虾了,黄粉虫变蛹了……与此同时,孩子们见证了生命的轮回,经历着感人的“生死离别”,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更加热爱生命。他们用笔写下了这一段段人生体验。

把教室建成阅览室。一所不热爱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就像母亲的乳汁,对人最初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永新教授说:每个孩子都是失去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阅读,将让书籍成为心灵的双翼,让孩子重新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一张张书页就是一双双翅膀,通过阅读,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飞翔的小天使。为此,文化路小学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为每个班级配齐了《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全套36本,每个书目配备60本,以满足全班整体阅读需要。为每个班级装备三个书架,为全校学生配备了借书卡,图书室向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放,孩子们可以在规定的课间到图书室借书,班主任也可以用自己的借书卡为全班孩子集体借书,借阅的书可以放在班级书架中漂流阅读,也可以带回家读。

把教室建成成长的乐园。文化路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都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读书、写字、算题”的“屋子”,而更是张扬学生个性、让他们快乐成长的乐园。一些在其他学校或许屡被禁止的活动、项目,文化路小学的孩子们都能光明正大地参与。他们不仅在教学楼走廊里设置了小篮球、沙袋、乒乓球台,还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呼拉圈、跳绳、毽子、积木、七巧板、魔方、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使孩子们可以在课间进行室内玩耍,既锻炼了身体和智力,又培养了合作和探究精神。

nlc202309011421

把教室建成铸就健康高尚品格的“熔炉”。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作为新教育的忠实实践者,王洪珍校长早早就为孩子们开设了根基品格课程,挑选优秀的专业教师,每月为每个班上一节品格课,每学期学习四种品格。品格活动丰富多彩,有每日一语、讲故事、演讲、唱歌、话剧、论坛等,并定期开展品格情景剧表演、品格歌曲演唱、品格名星评选等活动。实践中,班主任都会有意识地把品格教育与儿童课程、旅行课程、经济课程结合起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学生交流。

把班级建成陶冶情操的芳草地。每个班级的孩子在“教育在线”网站都有一塊心灵的港湾——自己的班级主题帖,如“一八班小精灵成长故事集”“一四班蒲公英梦想集”“四一班风信子的爱之悟语集”……等等这些富有诗意的帖子,记录了孩子们心路成长的历程。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写作,可以高兴、可以苦恼、可以发牢骚,甚至可以和老师“平起平坐”。小邵同学每天写完家庭作业都要和妈妈上网,登录“教育在线”,读自己班级的主题贴。当她看到老师转发的贫困山区的孩子缺少椅子,跪着趴在石头桌上上课的画面时,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她流着泪告诉妈妈:一定要珍惜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努力学习,做个优秀的人。如今,上网浏览班级主题帖并讨论交流已经成了文化路小学孩子们的一个“喜爱的作业”。他们还引导家长共同建设班级主题帖,让家长、孩子、老师组成一个和谐的教育共同体。

在文化路小学,每个班还编辑了《儿童诗集》《晨诵诗本》《读写绘本》《特色文集》等。学校更把各个班级优秀的主题帖拷贝复制,做成班级成长纪念册;把做得丰富深入的活动全程制作成文本活动记录集,如《四三嫩芽班师生观察日记》,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学校还为每个班制作了展板,印制照片,设置班级文化符号等。这些资料摆放、张贴在教室里,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品行是育人的根基。我们开展品行教育训练,锻造学生美好人品,把美好品行的种子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其体味花开的喜悦,经历看得见的成长。”文化路小学校长王洪珍如是说。

诗意童年,丰满孩子幸福人生

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幸福的孩子活在童心里,童心里最美的风景是诗。王洪珍认为,孩子的思维是童话式的,生活是充满诗意的,品质是天然的,孩子的心是洁白的。如何让孩子的这些天成的品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运用?

办学之初,文化路小学就把童诗教育确立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特色撬动教学发展。用童诗润泽孩子的生命,用童诗滋养孩子的心灵。在这样的思考中,这里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踏上了写儿童诗的追梦之旅。

学校创办了《春芽诗报》,聘请校外著名诗人为兼职教师来校辅导创作,并申请加入了“中国童诗教育实验基地”,成立了诸城市儿童文学研究会,让孩子们诵童诗、学童诗、写童诗、画童诗、唱童诗、演童诗……让孩子们踩着诗的鼓点,与童年共舞。

每天早晨,伴着升起的太阳,老师们就开始带领孩子们诵读诗歌。他们吟诵金子美玲、顾城的诗歌,也吟诵泰戈尔、纪伯仑、狄金森的诗歌,给孩子最高雅最神圣的文化享受,让孩子们得到最大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感召。他们还开展新父母晨诵诗活动,让童话(童诗)妈妈爸爸们轮流来到班级,为孩子们朗读童诗、讲述成长故事。

每天中午,学校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孩子们共读一本书,在脉脉书香中师生共同穿越岁月、时空,在共读中寻找心灵的共同密码。

每天下午放学前20分钟,他们又会举行暮省活动,让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写儿童诗,诗配图,写绘作品。他们用这种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滋养心灵。

在文化路小学,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寻找到诗意——教学楼走廊里每一幅图画都是校长和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室里的每一张图片都是师生们用心布置。2013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后的早晨,当孩子们来到被白雪覆盖的像诗一样的校园,他们惊喜地发现,学校电子屏幕上正播放着一张张美丽的校园风景画。那些孩子们眼中呆呆的雪人、开心的雪仗都被他们的“诗意校长”王洪珍定格在校园的童话世界里。文化路小学真的成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

把校园建成诗意的天堂,把校园里的每个孩子培养成幸福“诗人”,这是他们的梦想。他们追求诗意环境的创设,更精心研究诗歌教学。学校每学期都组织语文老师上作童诗教学研究课,开发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精讲“课中课”——组织语文教师每天拿出5分钟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童诗教学;教材“结合课”——对孩子们进行儿童诗的想象训练或写作;细品“专题课”——每两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门的童诗欣赏、写作教学。低年级的专题课以读诗为主,以填诗为辅,重在爱读敢写,培养读诗兴趣。中年级的专题课以赏诗、填诗为主,以仿诗为辅。高年级的专题课以赏诗、仿诗为主,以创诗为辅。

在诗歌的形式上,他们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有“文改诗”,就是把课文改写成诗或续写诗,或把趣事写成诗。“妙想诗”,有时孩子的灵感可能就是一个句子、—个好的想象、一个好的比喻,他们引导孩子把这一句扩充成一首诗。“联想诗”,指导孩子们由此及彼,寻找相互联系的事物,写成诗歌。“绘画诗”,他们让低年级的孩子“画诗”,就是先画一画想写的事物,再仿写诗。

一年级八班的孩子们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写四季诗,体验“秋”的喜悦,“冬”的孕育,“春”的“萌生”,“夏”的豪放。他们写节日诗,用童诗赞美“红红春节”“青青清明”“红红五月”“亲亲妈妈”“甜甜六一”“暖暖父亲心”“香香端午”“深深党恩”,沐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畅游在节日诗海中。他们写爱心诗,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幼儿园献爱心,把亲身经历与感受写成一首首肺腑之作。来读读六岁的董洪硕的《开心,因为有爱心》:星期天,不贪睡/相约一起献爱心/来到昌城敬老院/帮助老人做事情/叠被子,擦窗子/唱班歌,背童诗/老人高兴我开心/因为大家有爱心。一年级五班彭子凡同学则在《蝴蝶》中写到:小蝴蝶,你的衣服真漂亮/一定是你妈妈给你缝制的/请你问问你妈妈/能不能给我也缝一件/我还要外加一对美丽的翅膀。

nlc202309011421

一首首稚嫩但情感真实的童诗,诉说着孩子们纯朴的幸福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一首首童诗,为孩子们的人生插上了一双双天使的翅膀。

目前,儿童诗课程已经成为文化路小学的特色课程,不仅语文老师会指导孩子写诗,数学老师也会;不仅孩子们会写诗,家长们也会写诗,校长王洪珍每天都忙里偷闲写诗或为孩子们改诗。《春芽诗报》每周印发一期童诗报,发放到每一位孩子的手中。目前已经印发了56期,发表孩子们的作品达10万字。

文化路小学让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浸润在“诗意童年”中,奠基着幸福的诗意的人生。

特色课程,给孩子们最美的礼物

文化路小学一直致力于学科的个性化教学理念、风格、文化的形成,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如生命课程,让孩子们在种植、饲养、观察、记录、展示、拍摄、分享中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同伴的互动交往,学会了爱和分享。旅行课程,让孩子们远足磨练,去触摸四季花开花落、风霜雪雨,去感受世间酸甜苦辣和真善美,并把每一次活动与生命课程、品格课程、读写课程结合起来,丰满生命。经济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智慧。此外还有艺术课程、书香课程等等,每一个课程都有鲜明的指向性,每一个课程都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了宽广的舞台。

在王洪珍校长看来,课程是学校送给孩子的产品,建设特色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渠道,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每一个老师,不论文化程度如何,只要愿意,皆有做课程的条件,因为一切教育活动都可以做成课程。因此,文化路小学的老师都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从课程的高度来进行教育教学,开发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儿童课程。

文化路小学的每个班级都有一门独特的节日课程。

如母亲节,指导孩子为母亲写童诗、诵童诗,音乐课上唱母亲诵歌,美术课上做母亲节礼物,体育课上做运球活动体验母亲孕子之难。

六一节,指导亲子互写童诗,在中百大厦举行“亲子赠送童诗暨新教育成果展示表演”,让家长们热泪盈眶;带领孩子到老年福利中心赠送演出,受到好评;指导父母为孩子写嵌名诗。

成长纪念节,每个年级到毕业时,学校都会组织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为孩子们制作“成长纪念册”,指导孩子们互写成长赠诗,给他们长大的感觉。

每一个节日,都丰盈着孩子们的日子。孩子们的每一天也都像过节一样幸福快乐。

为使文化经典中先贤的做人守则和智慧更接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编辑了一套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国学校本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伴着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体会经典的内涵,领悟圣人的训诫,吟诵华美的诗篇。渐渐地,人人捧读经典,个个诵唱经典,朝吟暮歌,其乐几何!重大集会、文艺演出等活动都会有经典诵读展示,“古诗大王背诵比赛”“经典故事会”“经典大家谈”“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使学生在经典的引领下进入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2012年的“六一儿童节”,文化路小学的诗朗诵《中国的月亮》代表诸城参加潍坊市少先队才艺展演,获得优异成绩。担任领诵的于嘉禾同学谈起这次经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学校开展的晨诵、午读、暮省,既好玩又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大家都很喜欢。”

音乐使人宁静,民族器乐课程是文化路小学奉献给孩子们的心灵养生汤。每周一节的器乐课,坐听天籁之音由自己的手中流出,是何等惬意。在文化路小学读完六年书,孩子们至少会演奏四样乐器,诸如葫芦丝、二胡、古琴、竹笛等等,有天分的孩子可以成为小音乐家,无兴趣的孩子也可以做优雅的鉴赏者。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诸城古琴派第六代传人茅毅把文化路小学选为自己的“云雪堂古琴培训基地”,定期到校指导师生学习古琴,每年举办一次古琴音乐会。而今,文化路小学的诸城古琴教育已深入人心。器乐之外,每个孩子们还要接受这样的营养餐:一年级围棋,二年级国际象棋,一二三年级乒乓球,三四五年级毛笔字、国画,中高年级的孩子还可以享受三十多道课程自助餐:跆拳道、健美操、编织、厨艺……等等选修课程,这是学校给孩子们的真正的自由。

为把人类宝贵的文化和美好的精神送给孩子,文化路小学的老师们尝试着开设教材以外的自设课程。如六年级孙志霞的“风雨苏轼”,三年级李长娟的“诸城野鸭”,五年级王增霞的“男孩心理”……这些个性十足的专题课程,让孩子由课本走向丰厚的人类文明和广阔的现实生活。王洪珍校长自己也做了“校长聊天室”“校长每周一讲”“校长书社”三门课程,负责校长助理、学生关系协调中心的管理,孩子们可以随意到校长办公室聊天,校长每周要给全校孩子讲一堂课,加入校长书社的老师和孩子则要定期承办社里的好书推介活动,还要随时指导学生中的校长助理、学生关系协调员们处理日常事务,等等。

文化路小学真正实现了“我的课程我做主”。为此,王洪珍校长总结说:“做课程可以让老师们跨出狭隘的学科教材,踏进多彩的人生天地。学校的課程百花竞放,群星灿烂,孩子们会真正拥有成长的秘密花园和太空乐园。”

文化路小学,是一所有文化的学校。

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王洪珍校长带领着一群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人,一路辛勤播种、一路花香芬芳。我们相信,生命的种子既已播种,不远的将来,丰硕的果实一定会缀满枝头,让那些快乐的生命实现无数次精彩的绽放!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7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通过自己不同程度的朗读,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而这时候的感悟,无论深浅,都是最真实的,最具个性的。

在教学《一路花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并且提出要求:“你读懂了什么?”一读好,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读懂了,破水罐虽然破,但是用处很大!”

学生B:“我读懂了那个好水罐太骄傲了!”

学生C:“我读懂了那条小路上的鲜花是五颜六色的。”

学生D:“我读懂了,那个跳水工每天都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水,很辛苦。”

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也让他们欣喜若狂,跃跃欲试。这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在努力! 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二、抓关键词、句进行感悟、体验

学生仅仅有最表面的感悟是不够的。感悟字词,简而言之就是对语言的感受。具体讲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能不假思索地感知词语、 句子所表示的意义。我们在读课文时,对文中有关的句子能及时地进行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所内含的情感。不仅能够理解语言的直接外在的含义,同时也能够触摸到它的抽象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赋予的深刻的含义,就让孩子多读课文,用心感悟。当学生有感悟,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 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抓住破水罐和挑水工的对话体会文中所出现的角色的心理活动,围绕破水罐的情感变化展开教学,并把这一感情变化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更好地理解课文。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破水罐的情感变化的词语,抓住关键词“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然后再通过学生对具体段落语句的解读来理解破水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自主探索、所考,用心体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这样就走出文本。其中“十分惭愧”的版块分为两个部分逐层递进地理解,一是自卑,二是自责,三是如此引发的伤心。

其次,再带着个性化的感悟,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加深理解与感悟。例如:对“十分惭愧”的理解同学们有的说:“破水罐因自己的裂缝,不能运满满一罐水而感到惭愧”;有的说:“破水罐因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不一定是这些句子,但是意思相近即可。那么在情感上感悟了,就要通过朗读再一次的表现出来,加以巩固自己的理解。

学生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见地。他们通过抓关键词用心去品读,去感悟。我作为一位课堂的主导者适当地加以引导, 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精读品味、咬文嚼字,得出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他们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有指名读, 同位互读,齐读,老师范读,也有加进自己想象读等,让学生用心读,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寓意的理解,读的有滋有味。

三、精品细读,升华情感

鲁迅曾说:“文学虽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

在读的过程中,阅读个体的内心体验,不仅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使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而且,由于阅读个体的个性,往往会产生令人称奇的创见。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一路花香》一文的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如果此时学生仅仅感悟出破水罐虽然破,但用处大, 也能创造美是不够的。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适当地加以引导,再次走入文本,精品细读,《一路花香》花香,破水罐香,谁最香?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的学生经我一点,恍然顿悟,哦,挑水工最香,因为:

“如果挑水工将破水罐弃之角落,那么就不会有这一路花香 ;

如果挑水工将破水罐修补好,那么就不会有这一路花香 ;

如今挑水工巧妙地利用了破水罐,所以才有这一路花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维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为实践新课程理念,我带着在课堂上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与学生一起经历了《鸟的天堂》阅读过程。我深刻体会到:鲜活的学生个体的确有读书思考的潜质,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努力实践,引导得法,学生那生命智慧的火花便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释放着阅读的能量!

摘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结合我在教学《一路花香》过程中的感受,浅述了在读的过程中,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用心品读文本,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2.抓关键词、句进行感悟、体验。3.精品细读,升华情感。

一路花香渐浓 篇8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记者推开了一间教室的门。原来蔡爱平老师正在带领大家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过,她并没有逐字逐句地解释每一个文言字词,而是引领学生伴着音乐一遍又一遍地听读、教读、赏读。那音乐流淌着,一直流进学生的心里。同学们跟随音乐走进了《小石潭记》,走进了永州山水,也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像这样的课堂,在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几乎随处可见、随时可见。

这样的课堂,在省泰中附中有一个响当当的名称,叫“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由“交流展示、探究引入”“自主质疑、互动解惑”“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归纳反馈、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旨在让教师有效而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养成习惯。

“自主参与,四步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把“学生的学”放到首位,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交流展示,探究引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或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先自学有关内容,在探究的过程中导入课堂教学。自学时,学生可以在单独研究的基础上,按事先划定的小组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展示预习或自学情况。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接受反馈的问题和信息,进而生成课堂点拨的要点。交流大都采用讨论的方式,也可采用当堂完成预习测试题的形式,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记者深入课堂,听了一节初三的历史课,教学的内容是“美国南北战争”,发现教师一开始并没有展开讲解,而是耐心地指导学生交流华盛顿与林肯两位总统的异同点,从学生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而进入到“美国南北战争”的学习,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

———“自主质疑,互动解惑”。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提出疑问,在自己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通过互动的方式寻求最佳答案。这里的互动,不仅局限在小组成员之间,还有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的学习快感可想而知。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让学生做到“会学”。

———“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分层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巩固,让一部分学生“吃得饱”;一个是提高,让一部分学生“吃得好”。这就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培优补差”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深入复习。在初三英语备课组,记者随手翻阅了学生当堂训练的题目,在层次的区分上,教师们可谓别具匠心,他们用“星级指数”来表示题目的难易程度,导向性十分鲜明。

———“归纳反馈,拓展延伸”。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挖掘,可以是纵向挖掘(对同一问题的深入挖掘),也可以是横向挖掘(对同类问题的全面梳理和拓宽);就像一篇哲理散文,到了文章的末尾要升华主旨,荡涤读者的心灵。旁听的历史课结束了,记者问一位学生:“这节课上你的收获是什么?”这位学生毫不犹豫地说:“林肯不仅是一位总统,更是黑人奴隶的救世主,美国南北和平的使者,美国经济强大的奠基人。”在记者看来,这无疑是节成功的历史课。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吴旭告诉记者,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据教务处主任潘霞透露,一开始,大多数教师比较抵触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不同的学科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是否可行,也令人怀疑。针对教师们的抵触和怀疑,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新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本质问题的研究,使其熟悉流程,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渐渐地,他们开始认可这一教学模式,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这一模式,还有些研究型教师向学校提出了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改进意见。教科室主任丁家明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共性的,也是个性的。老师们可以在同样的模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充分展示学科的特点。”

学校充分利用身为江苏省教学新时空研究基地的优势,在校内积极开展“三课”(成长型教师的汇报课、研究型教师的创新课和成功型教师的示范课)实验和“课改星光大舞台”活动等,各学科的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校外,积极与课改先进学校开展“同题异构”“一日开放”活动,一方面展示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力先进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据介绍,最成功的一次交流展示活动是2012年10月26日,由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办,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无锡市新安中学和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共同承办的“解放,让课堂更美好”同题异构和名师论坛活动。此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邀请了语文、数学、物理学科的省特级教师李凤、章晓东和许亚平三位名师和三所学校的一线教师共同进行课堂展示。三所学校均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同时围绕“怎样让课堂更美好”这一话题,探讨“开放的课堂”,用“自在的方式”去培养“自主的学生”。省教师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各校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研究和创新的一个全新的平台。此外,山东杜郎口中学、泰兴洋思中学、浙江长兴一中等名校也纷纷走进省泰中附中,观摩、交流和研究课堂教学。

为了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相关规定,要求教师在常态课、教研课、竞赛课中都要使用这一模式,并与学校教学精致化管理“八项规定”中的“抽签听课制度”同步实施,逐渐形成了“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的良好态势。

“抽签听课”就是每天随机抽取听课对象,然后由校级领导、教务部门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听课、评课小组,集中进行听课、评课。抽签听课的目的是要检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得到了落实,教师的二次备课是否体现了教学个性,教法、学法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副校长吴旭介绍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我们充分利用录播教室的功能,让每一节抽签课都能实现网上直播。全校教师可以到录播教室现场观摩,也可以在校园网的教研直播平台上进行网上听课。听课结束后,主评人立即组织现场评课,并充分利用视频资料,回看每一个教学环节,研究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说:“省泰中附中改革的是课堂,成长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上,等待他们的将是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

的确,省泰中附中在实施“自主参与,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后,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获得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收获了一连串的荣誉:

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泰州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获泰州市直学校教学质量进步奖,泰州市人民政府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优秀等次;

全体教师中6人次获得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6人次获得全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45人次获得泰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00多人次获得泰州市直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

此外,学校加强校际交流,实现“网上结对”,与结对学校在网上同步进行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共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选拔省市级骨干教师分赴各乡镇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与结对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搭建起城乡教育联谊的桥梁,分享牵手共赢的丰硕成果。

谁拥有“一路花香” 篇9

因为文本的笔墨重在描绘有裂缝的水罐, 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就把“有裂缝的水罐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当作了教学重点。最终的教学效果是, 学生纷纷表示, 愿意做有裂缝的而不是完好无损的水罐, 换言之, 学生宁愿做一个残疾人, 而不愿意做一个健康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厚此 (有裂缝的水罐) 薄彼 (完好无损的水罐) , 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因为教材中说:“那只完好的水罐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骄傲”演变成了一个绝对的贬义词, 谁要骄傲、谁敢骄傲就要遭到不谦虚的批判。完好的水罐每天为主人运满满的一罐水, 取得成就为什么就不能骄傲呢?骄傲了就该被薄?要我说, 完好的水罐可以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 但不能嘲笑别人, 事实它并没有嘲笑有裂缝的水罐呀!

为什么会厚“有裂缝的水罐”呢?因为文本明明白白告诉我们, 它拥有了“一路花香”。就如挑水工所说:“如果没有你, 主人哪能每天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呢?”谁拥有“一路花香”?四年级的学生读一遍就能从文本中获知正确的答案。如果老师的解读仅仅停留于此, 就难免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因为老师对“一路花香”解读仅停留在实景的“一路花香”上, 他的目光就只能停留在有裂缝水罐的身上, 而学生也自然会做出“做一只有裂缝的水罐”的选择。因此, 教师正确的做法是, 深入思考:谁还拥有“一路花香”?

谁还拥有“一路花香”呢?别忘了那只完好无损的水罐。“完好的水罐总能吧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 主人能用来喝, 用来烧饭, 用来洗衣……这不是完好的水罐走一路而开出的花, 拥有的“一路花香”吗?只不过这“一路花香”不像有裂缝的水罐带来的“一路花香”那样一眼就能看到而已, 它已引申为价值、作用的体现。

挑水工就不拥有“一路花香”吗?他让完好的水罐每天为主人挑满满的水, 对于有裂缝的水罐, 他说:“我早知道你的裂缝, 并且利用了它……”让有裂缝的水罐重拾自信。让不同的水罐都能发挥作用, 这不就是他一路走来拥有的花香吗?

所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每一件东西, 每一个人 (不仅仅是有裂缝的水罐, 还有那只完好的水罐, 还有那智慧的挑水工……) 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一路花香”不仅仅是挑水工挑水时利用“有裂缝的水罐”漏水的特点形成的美好景象, 也是每个人一路走来都能形成的美好景象,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篇10

杜梨先生的文字, 没有温婉细腻的书卷气, 更没有恹恹的脂粉气, 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绝不拖泥带水。胸中浩然气, 笔下快哉风———这是我对《一路花香》的粗浅感受。散文集中的语言灵活多变, 修辞富丽堂皇, 普通一件事, 一经先生妙笔点化, 便有了无限生气。概括起来, 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善用比喻

我认为, 会不会用比喻, 比喻新鲜活泼还是陈旧俗套, 是作家语言艺术高超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 《一路花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

杜梨先生的比喻手法, 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活色生香, 绝不步人后尘。“她不敢褒贬切菜的女人, 切菜的女人都是刀子嘴, 说一句就回敬你十句。这时候要是谁家的男人有事来找自家的女人, 他就成了大家的盘中菜, 鸡一嘴, 鸭一嘴, 多刺耳的话你也得咽下去, 脸皮多厚的男人也得抱头鼠窜。”“大家的盘中菜”“鸡一嘴, 鸭一嘴”就是从最生动的乡村生活中来的, 活泼诙谐, 一群山村女人就这样被鲜活淋漓地推到我们面前, 让人读了忍俊不禁。形容麻绳搓得粗细不均, 他就说“搓出的麻绳就像是长虫吃蛤蟆, 粗一下细一下的”;形容亚铃被打后内心的惊恐, 作者就拈来“打了骡子马也惊”作比;形容小孩子穿鞋坏得快, 他就说“新鞋穿俩月就前边露出‘五瓣蒜’, 后边露出‘山药蛋’了”;形容老孟的故事的滋味, 他用“像是北瓜红薯扁豆角熬的小米粥”;赞美唢呐王肚里曲目多又艺术手段高超多变, 他就用“新曲目如滏阳河的流水, 打着漩涡翻着浪花往外喷”作比。“鸡鸭”“长虫”“蛤蟆”“骡子马”, “大蒜”“北瓜”“豆角”“山药蛋”, “镢头刨地”“滏阳河的流水”……这些洋溢着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时代印记的喻体, 正是先生艺术化了的生活。

我认为, 最精彩、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还是《桐花满地不见人》中的一段:“为了孩子, 娘受过人家多少气啊, 那气积攒起来就是一片云彩。10个孩子都是吃娘的奶长大, 娘流出的奶也该是一条河了。娘永远有干不完的活, 如果把她干过的活堆起来, 那肯定就是一座山。”多么苦累的生活, 多么有气势的比喻, 多么美丽的语言!没有对母亲深厚的感情, 怎能有如此深情的赞歌!没有对生活炽热的爱, 怎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修辞!

二、多用排比

好的排比, 如大河流水, 滔滔而下, 一泻千里, 势不可当。杜梨先生善用排比, 从而使得语句铿锵有力, 文章气势非凡。

细分一下, 《一路花香》中的排比, 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用句首第一个字或几个字来排比。例如, 《两块乘车记》中“颠掉了四个靠背, 颠散了三只座椅, 颠傻了我们老两口”排比的是第一个字“颠”。再如, 《姑姑》中写人的命运与环境的关系:“生在地里是棵苗, 生在山间是棵草, 生在穷家是累赘, 生在富家是个宝”, 排比的是句首的“生在”。二是用每句话中间的字来排比。比如, 《除夕风正紧》中写乡亲们日子的富足:“大缸里满是粮食, 肚子里全是板油, 眉眼里都是高兴。”排比的是中间的“……里……是”。再如, 《夏游大连多忘归》写大连的干净:“天是玻璃般的蓝, 云是羊绒般的白, 风是羽毛般的轻。”排比的是中间的“……是……般的……”。三是用叠音词手法来排比。比如, 《酸黄菜》中的“甜丝丝, 香喷喷, 喧乎乎”“酸溜溜, 香喷喷, 辣乎乎”。再如, 《云彩里的安子垴》中的“香喷喷的山韭花, 酸溜溜的腌黄菜, 甜滋滋的贴饼子, 软绵绵的豆沫汤”。

三、活用俚语

民间俚语本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是杜梨先生却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 广泛运用到作品中, 使得文章更逼近生活的原生态, 更朴实亲切, 更富有乡土气息。他写烧火女人被烟熏的狼狈相, 用“乌猫花嘴”一词;他说女人话多嘴碎, 用“贫嘴寡舌”;他写农民生活的清苦, 用“瞪眼米汤”;他形容路难走, 就用“跟头轱辘”或“跟头骨碌”, 等等。这些语词, 是早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方言土语, 是群众语言的精华, 杜梨先生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 他吸纳了群众口语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几乎是原班不动地搬进了文章。

四、引用繁复

这部散文集中的很多文章都旁征博引, 如或引用, 或化用, 或仿用诗词文赋、经史典籍、俗语、熟语、民谣、顺口溜、歌词戏词等。我粗略统计, 集中直接引用的古诗词达75首, 引用的俗语、熟语达65条。

先生知识渊博, 诗词文赋, 仿用起来无不熨帖恰切。“我穿着姐姐给我做的方口鞋参加运动会, 穿着姐姐做的千层底去带操, 穿着姐姐做的白塑料底鞋去参加辩论赛。” (《桂平姐姐》) 这一组意象鲜明的排比, 多像艾青描写大堰河劳动的特写镜头:“她含着笑, 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 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 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数万人都静下来了, 买卖人撇下了买卖, 敬神的忘记了烧香, 剃头的举起了剃刀, 挑担的放下了扁担。” (《唢呐王》) 这段侧面描写唢呐王吹唢呐的艺术魅力的文字, 从形式到内容不就是活脱脱的男版“秦罗敷”吗?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专记市井民间的奇人妙事, 塑造了刷子李、泥人张、苏七块、好嘴杨巴等一系列有一技之长的小人物。杜梨先生《一路花香》中的孙金梅、赵满囤、吴大旗们, 也人人一手绝技, 个个性格鲜明, 不知是仿用还是暗合, 窃以为可与冯先生的《俗世奇人》相媲美。

五、精练明快

精练明快, 是《一路花香》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杜梨先生善用短句, 文字有铿锵剑气, 语句有金石之声。“吃的, 穿的, 玩的, 用的, 应有尽有。东西实惠, 价钱也便宜, 态度又和气, 不把身上的铜板花完怎能回去?车拉, 驴驮, 肩扛, 那货下得似流水。” (《还是邢台好南关》) 这一段几乎纯用短句, 罗列事物, 排比动作, 把昔日的邢台南关集市描绘得生机勃勃。“有钱多花, 没钱少花, 撑不死, 饿不着, 有利减肥, 不用防贼, 挺好。” (《花鸟虫鱼说老王》) 这句话一口气用七个短句, 使老王那种闲适恬淡、随遇而安的心态呼之欲出。无论写人、叙事, 还是写景、抒情, 长句中揉进短句, 犹如静静的河水里时不时跳起朵朵浪花, 灵动活泼, 使得文章处处充满生气。

对举并用、骈散结合, 是《一路花香》语言精练明快的另一鲜明内涵。例如, 《兰竹相伴尹先生》一文中“酷暑不午休, 驱上房顶, 以泥浆为墨习字;严冬不烤火, 赶去雪地, 以树枝做笔写方。诊病抓药只少许收费, 是为遗惠乡邻;救苦扶贫免费送医上门, 善心普济百姓”一段, 对仗合度, 整饬有序, 展现了民间名医尹美臣老先生学书勤勉、医德高尚的精神风貌。把这两句独立开来, 简直就是两副妙联。类似这样具有节奏美、韵律美和形式美的骈句, 在散文集中到处都是, 不胜枚举。

弥漫着乡土气息的美丽修辞, 氤氲着泥土青草味儿的乡间俚语, 与杜梨先生大半生苦难的乡村岁月密切相关;而旁征博引和珠圆玉润的骈文丽句, 又和杜梨先生的博览群书、杂取诸家密不可分。我通过这部溢满芬芳的《一路花香》, 欣赏了一段曲折多姿的历史风云, 饱餐了一顿语言的盛宴, 享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上一篇:优秀企业的判断标准下一篇:权证定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