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免税法

2024-06-28

基本的免税法(精选十篇)

基本的免税法 篇1

守恒法是中学化学解题的典型方法, 它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 可以免去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 大大简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 不去探求某些细微末节, 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关系, 快速建立计算式, 巧妙地解答题目, 这种方法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1. 质量守恒。

它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的原理, 进行计算或推断。主要包括: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守恒;反应中某元素的质量守恒;结晶过程中溶质总质量守恒;可逆反应中反应过程总质量守恒。

2. 物质的量守恒。

它是根据反应前后某一物质的量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多步反应中的计算, 可简化计算过程, 减少数学计算, 一步得出结果。

3. 原子守恒。

它是依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个数都不变的原理, 进行推导或计算的方法。

4. 离子守恒。

它是根据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前后离子数目不变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计算不需要化学反应式, 只需要找到反应起始和终止时离子的对应关系, 即可通过简单的守恒关系, 计算出所需结果。

5. 电子守恒。

它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总数相等的原理进行推导和计算的方法。它广泛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各种计算, 甚至还包括电解产物的计算。

6. 电荷守恒。

它是利用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量不变的原理, 进行推导或计算的方法。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 也可用此原理列等式进行有关反应中某些量的计算。

例1: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 经分析测知其含H2O2.8%、含K2CO337.3%, 取1克该样品投入25ml、2摩/升的盐酸中后, 多余的盐酸用1.0摩/升的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 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 ) 。

A.1克B.3.725克C.0.797克D.2.836克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 数字处理繁琐, 但若根据Cl-守恒, 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 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 即:生成的n (KCl) =n (HCl) 。

m (KCl) =0.025L×2mol/l×74.5g/mol=3.725g, 答案为B。

例2:将KCl和KBr混合物13.4克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 通入过量的Cl2, 反应后将溶液蒸干, 得固体11.175g, 则原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此题的解法有多种, 但作为选择题, 可以从答案中求解。原溶液中含有K+、Cl-、Br-, 由电荷守恒可知:, 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式的只有答案A。

例3:将纯铁丝5.21克溶于过量稀盐酸中, 在加热条件下, 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Fe2+, 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ml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 则KNO3被还原后的产物为 ( ) 。

A.N2B.NO C.NO2D.NH4NO3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相等, Fe2+变为Fe3+失去电子的总数等于NO3-和MnO4-得电子的总数。设n为KNO3的还原产物中N的化合价, 则:

5.21g/56g/mol× (3-2) =0.012L×0.3mol/L× (7-2) +2.53g/101g/mol× (5-n)

解之得n=3, 故KNO3的还原产物为NO, 故答案为B。

例4:已知某强氧化剂[RO (OH) 2]-能被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 如果还原含2.4×10-3mol[RO (OH) 2]-的溶液到低价态, 需12mL0.2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 那么R元素的最终价态为 ( ) 。

A.+3 B.+2 C.+1 D.-1

解析:因为在[RO (OH) 2]-中, R的化合价为+3价, 它被亚硫酸钠还原的同时, 亚硫酸钠被氧化只能得硫酸钠, 硫的化合价升高了2价, 根据2.4×10-3mol[RO (OH) 2]-与12ml×0.2mol/l=0.0024mol的亚硫酸钠完全反应, 亚硫酸钠共升0.0024×2=0.0048价, 则依照升降价守恒, 2.4×10-3mol[RO (OH) 2]-共降也是0.0048价, 所以每mol[RO (OH) 2]-降了2价, R原为+3价, 必须降为+1价, 故不需配平方程式可直接选C。

例5: (2000年春季高考25题) 用1L10mol/LNaOH溶液吸收0.8molCO2, 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 。

A.1∶3 B.2∶1 C.2∶3 D.3∶2

解析:设反应生成的NaCO3的物质的量为x, 生成的NaHCO3的物质的量为y, 则:

2x+y=10mol/l×1L (Na+守恒) , x+y=0.8mol (C守恒)

求出:x=0.2mol, y=0.6mol。

则C (CO32-) ∶C (HCO3-) =1∶3, 故应选A。

例6: (1999年上海高考题) 把0.02mol/L的HAc溶液和0.0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则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 。

解析:此题实质上是0.05mol/L的HAc溶液和0.05mol/L的NaOH溶液的混合溶液。

由电荷守恒关系可得:

由物料守恒关系可得:

由 (2) 可知D正确。

将 (1) ×2+ (2) 可得:

故C选项错误。

例7: (上海高考题) 将1.92gCu粉与一定量浓HNO3反应, 当Cu粉完全作用时, 收集到气体1.12L (标况) , 则所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 ( ) 。

A.mol B.0.11mol C.0.09mol D.0.08mol

解析:由物料守恒1.92gCu和HNO3完全反应后, 生成0.03molCu (NO3) 2, 即消耗HNO30.06mol;产生气体不管是NO2还是NO, 均需HNO30.05mol, 故共消耗HNO30.11mol。选B。

例8: (全国高考题) 一定条件下NH4NO3受热分解的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为:

NH4NO3=HNO3+N2+H2O

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 。

A.5∶3 B.5∶4 C.1∶1 D.3∶5

解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

对我国外贸法基本原则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家利益;对外贸易法

一、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颁布

我国外贸法于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1994年外贸法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2004年4月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即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简称外贸法。

对于制定外贸法的目的,从外贸法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了解,2004年新修订的外贸法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而1994外贸法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从外贸法总则内容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修订的外贸法的目的较1994年有很大变化,2004年的外贸法较1994年增加了 “扩大对外开放、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规定,为什么2004年的外贸法会增加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护外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规定呢?

对于2004年贸易法增加的“扩大对外开放”,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一主题所带来的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各国经济快速发展,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飞跃,无疑就要求我国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水平和层次;第二,有利于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我国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积极地利用来自外国的资金、设备、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把扩大对外开放写进《对外贸易法》是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要求;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来讲,各种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比较优势一般本国所拥有的较为丰富的资源所创造的产品或服务,所以,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成本,而且更重要的可以是节约本国的稀缺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积极履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需要。我国2001年加入WTO,作为入世的门槛费,曾在多方面许下承诺,2004年加入的“扩大对外开放”原则符合WTO相关法则的要求,是我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的体现。

对于2004年外贸法增加 “保护外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规定,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一直以来我国大部份经营主体的市场都是在国内,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加深刻,为了应对全球化,也为了扭转国内企业过分依赖国内市场的局面,故在2004年外贸法增加的“保护外贸经营者合法权益”以鼓励外贸经营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融入国际贸易的大潮;第二,国际贸易壁垒重重。贸易壁垒又称贸易障碍,是指一国对国外商品、劳务交换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由于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是国家,相比之下,企业在国际贸易壁垒中处于劣势,所以,为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国家在2004年外贸法中增加了“保护外贸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规定以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贸易风险多。由于国际贸易是跨越国家界限开展的贸易,再加上各国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的差异使得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面临更多的价格、政策、汇率等方面的风险,为了规避这些风险,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无疑要保护外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及意义

对外贸易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贸易法律法规的基础,它是指贯穿于外贸立法、执法、司法及守法始终的、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法制指导原则。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原则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的、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即指由中央统一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制度。把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作为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首要原则,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实践中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的规定使所有的外贸经营者在贸易中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有利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与WTO所倡导的各成员国应以统一方式实施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号召相一致。

(二)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4条规定: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对内来讲,这一规定有利于为我国的外贸经营者提供自由、平等的竞争环境,维护其独立自主的经营地位;对外则主要是针对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的倾销、补贴等有损公平贸易秩序的行为做出规定。

(三)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15条规定:国家准许货物与技术的自由进出口。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把货物、技术的自由进出口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表明了国家要求政府减少对外贸经营者的行政干预,鼓励外贸经营者自由、公平、积极开展国际贸易的立法指导思想。

(四)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逐步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22条规定:国家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逐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优势,而服务贸易的发展则相对缓慢,《对外贸易法》规定的:“国家促进国际服务贸易的逐步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GATT关于发展中国家逐步開放服务贸易的原则。

(五)在多边、双边贸易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对等的原则

nlc202309040821

我国《对外贸易法》对如何处理外贸关系作了规定,总的就是平等互利原则和互惠、对等原则。其主要体现:一是我国《对外贸易法》23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中所作的承诺,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二是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贸易方面对我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时,我国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即我国《对外贸易法》第24、25条规定的在我国的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国家可以采取的限制或禁止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

(六)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34条 国家采取进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及其他对外贸易促进措施,发展对外贸易。第36条,中国国际贸易促進组织依照章程开展对外联系,举办展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其他对外贸易促进活动。第37条,国家扶持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对外贸易。从外贸法34、36及37条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视,把“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作为我国外贸法的最终原则足以表明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宗旨及归宿,这一根本原则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完善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建议

(一)要强调外贸易法作为基本法的地位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为了履行入世的承诺,我国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但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包含多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地方性法规。因此,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进行修改时应该突出其所处的主导地位,体现其对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的指导性作用,强调其各项规定的原则性及基础性。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其与相关外贸法规的关系。

(二)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并重的原则

从WTO规则本身来讲,是以义务体系为原则,以权力体系为例外,即其本身通过对成员国的义务做出规定,并尽量要求成员国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以WTO的规则为指导,不断地调整本国外贸法,来减少成员国贸易的壁垒以此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入世以后,积极履行加入WTO的承诺,但是,在积极履行承诺与WTO接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重义务,轻权利的倾向。如在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出现的重大反倾销案例中,以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反倾销为例,美国等WTO成员在享受我国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却把我国推上了被告席,而我国企业面对这一局面普遍采用的就是一种妥协的态度,这其实是对我国加入WTO所享有平等贸易权利的放弃,无疑会损害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也告诫我们在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要学会运用WTO、GATT等相关贸易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并重的原则才是制胜之道,不能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三)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完善要以WTO、GATT等国际贸易规则为基础

据世界贸易组织专家估计,当今全球贸易的一半左右都是在区域集团内部进行的,这就意味着WTO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和解决贸易争端的主要依据,所以,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完善要以WTO、GATT等国际贸易规则为基础,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才能为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可靠保障,进而扭转我国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四)我国《对外贸易法》要加快服务、技术贸易的立法进程

随着货物贸易白热化状态的出现,未来社会的贸易竞争将转移到服务、技术领域,为了加快我国服务、技术贸易的发展,就要求《对外贸易法》要加快服务、技术贸易的立法进程,以为我国国际服务、技术贸易的开展提供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晓云.外国法制史[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第16卷,(2).

[2]曾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M].法律出版社,2000, 第208页.

[3]公平竞争原则对《对外贸易法》的影响,http://www.wtolaw. gov.cn,2003-06-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 http://govinfo.nlc.gov.cn.

作者简介:

沈贾贾(1990~),女,河南许昌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非法学)。

浅议民间法的基本价值 篇3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民间法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这一定义, 主要的说法有:梁治平先生认为民间法是指不是通过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授权产生的, 对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被制度化了的法则, 他们是由风俗习惯长期演变而来,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法律。郑永流先生认为民间法是指存在于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自发或预设而成的, 由一定权力提供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苏力认为民间法就是流动在亿万中国人生活中的, 实际影响他们行为的观念及其行为模式, 是各种非正式制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受国家法的调整, 但是国家法的作用是由局限性的。民间法的存在满足了一定地域和一定人员的法律需要, 有其现实土壤, 民间法自身的特性使得其在相对封闭或新兴的产业和行业尤受欢迎。民间法自身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转化性, 当今中国法治推进过程应当建立在亲和力基础上, 而不能仅仅依靠国家法的强制性, 国家法和社会生活的断裂, 要求我们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 将能够成文化、规范化的民间法转化为国家法, 实现民间法向国家法的转化, 完善我国现有法律。二是弥补性, 国家法律调整社会惯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民间法能够对成文法的不足做出有效补充, 促进社会稳定。

二、民间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民间法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体现, 礼是传统民间法的重要表现。礼是我国起源很早且特有的一种行为规范, 贯穿于整个社会。礼制在传统社会里起着法律的作用, 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礼法相互渗透, 互相补充。传统社会的礼与法在形式上没有明确的区分, 礼可以是成文的, 法可以是不成文的。民间法的价值体现在立法上和司法上。法律应当是人们内心认同, 被普遍遵守的行为守则, 不应仅体现为文字, 法律本身应当是社会利益群体博弈妥协的产物。当今中国法律的执行主要取决于法学专家或政府部门的态度, 这种立法模式可预测性强, 法律制定效率高, 但不一定符合社会实际生活, 这样的法律施行起来将遇到重重阻碍。因此, 在立法时, 要着眼于人民的诉求和需要, 扎根于本土实情。在立法时充分听取民众意见, 建立完善的听证制度, 打破封闭的立法机制, 让民间法获得与国家法对话的权利和渠道。在法律条文设定中, 可以设置相应的非刚性条款引进民间法, 设置选择性条款, 给予当事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司法运用中, 也需要构建民间法和国家法的良性互动。法律的实质是调整人的行为, 使其成为运行中的法律。

三、构建当代中国民间法与国家法价值体系

(一)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价值冲突及调和

国家法和民间法在价值内涵和目标是存在冲突的, 国家法的价值是普遍且多元的, 如自由、公平、正义、效率等等, 而民间法的价值则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的, 其价值目标不如国家法丰富。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价值表述形式可能是一致的, 但是真正的含义可能存在差别。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中, 法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结合案件的各种因素来考虑价值的取舍, 最终做出选择, 民间法蕴含的价值灵活性大, 范围选择较广, 在处理案件时可以参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 个体行为选择冲突也日益明显, 在这种冲突中必须学会调和矛盾。民间法和国家法在调整对象上的重合性和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 两者都是以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价值目标, 决定了两者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但在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上, 学界观点存在差异, 一方认为应着力强调政府在法治社会构建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认为应充分发挥民间法的灵活性的特点, 大力发挥其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共同价值

民间法和国家法的共同价值体现在秩序价值和和谐价值。国家法和民间法有共同的本源, 一般来说, 原始社会的习惯作为法律的桥梁, 在法律演化的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推动社会由非规则准则向准则规范发展。国家法和民间法都是法律的不同组成部分, 他们的共同源头是早期社会的禁忌和习惯。步入文明社会后, 部分的习惯和禁忌被加以改造成为国家法律, 而另一部分则在有限的群体生活中发挥作用, 解决人们之间的纠纷, 这便是早期民间法的体现。张中秋先生曾指出, 国法和礼法是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基于此他们才能发挥出系统、和谐的功能, 启发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体系完善

社会多元化发展, 不同利益群体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设定了不同的法的价值目标, 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等。秩序、公平、正义是民众的基本价值追求, 法学家的追求在于寻找永恒的、普遍适用的价值目标。不同的价值目标反映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应当允许多种价值观共存, 给予民众价值选择的自由, 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改变人们的价值选择,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价值评价来引导民众法律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允许国家法和民间法共存, 强化两者的交流沟通, 求同存异, 有效结合法律价值目标和民众的现实需求, 适时进行理论创新, 在两者的冲突中寻求契合点, 构建新的价值世界, 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 但与之相应的社会环境还未形成。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应当重视法的价值观建设, 也应当重视民间法在满足民众现实需求上的实际作用。国家法和民间法都应当以秩序、和谐为价值追求, 实现国家法与民间法价值的融合。

摘要:目前学术界对民间法的概念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是已经认可了民间法的现实存在, 肯定其在中国法治化道路上的积极意义。我国民间法的价值研究还没有得到重视, 其基础理论还有所薄弱, 本文阐述了民间法的基本价值观在于秩序与和谐, 分析比较了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同异, 寻求冲突的解决途径, 促进民间法的健康发展, 更好地解决社会纠纷。

关键词:民间法,基本价值,和谐,秩序

参考文献

宏观调控法责任基本问题研究 篇4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责任;基本问题

一、宏观调控法责任的特性

经济法学界对对于宏观调控法责任的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法责任的基本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宏观调控法责任作为经济法责任的一种,既有经济法责任的共通属性,也具备自身的一些特点:

(1)宏观调控法责任具有独立性。宏观调控法责任是否有独立性的前提,是经济法责任是否有独立性。而后者的独立性问题在学界一直有着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有着自己的独立形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既有其固有的责任,也有引自民事、刑事、行政责任。还有一种观点否认了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这三种观点均各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学者赞同经济法责任具有独立性,笔者认为,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三大责任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经济法责任正好可以承担这一重任。此外,尽管经济法责任有部分借用了三大责任,但其意义与三大责任也有不同。以民事责任为例,对违法经济法的行为追究民事责任,其意义不仅在于维护个人利益,也在于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并且,民事责任的赔偿一般为等额赔偿,而经济法的赔偿有很多为超额赔偿,这也是二者相区别的重要之处。既然经济法责任有着独立性,那么作为经济法责任之一的宏观调控法责任,其独立性也毋庸置疑。

(2)宏观调控法责任具有主体广泛性。宏观调控法的责任主体不仅有调控主体,还有调控受体,调控主体里不仅有国家机关,还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调控受体里不仅有企业、个人,还有社会中间层。

二、宏观调控法的责任形式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宏观调控法责任做出不同的分类。

其一,按照承担责任主体不同,可分为调控主体的责任和调控受体的责任。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明确经济法主体的角色定位,对其赋予不同的权义以及相对应的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二,根据责任性质,可分为财产性责任和非财产性责任。对调控主体而言,基于调控公平原则,国家机关往往会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地区给予政策性补偿,如社会保障和财政转移支付,有学者将其称为积极补偿,认为这是政府理应承当的隐性责任,从广义上讲,也属于调控主体的财产性责任。而调控主体违反宏观调控法律的行为是否会导致国家赔偿,目前尚有争议。即对于立法机关,从国家豁免层面以及人大代表的发言表决免责权出发,目前我国的法律并不支持立法赔偿,尽管立法机关错误的、不负责任的立法决策往往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带来重大损失。从国际上来看,目前支持立法赔偿的也只有法、德等少数赔偿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

三、宏观调控法的责任构成

(1)主体。宏观调控法律责任主体一定是宏观调控法律关系主体,另外,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其他参与者(如商业银行等)和特定情形下的地方权力机关,都可能成为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主体。

(2)行为。违法行为是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必备要件,其分类也根据违法行使和违法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如直接违法与间接违法、违反决策程序与违反决策执行等。

(3)主观。主观过錯不是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必备要件,如在一定情形下的“被撤销”的法律责任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的误解而非主观过错造成的。

(4)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损害后果不是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必备要件,因为程序违法可能导致责任的承担,但不一定产生了损害后果,所以损害后果与违法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四、对完善我国的宏观调控法责任制度的建议

(1)重视追究调控主体的责任。一方面,在实践中,调控受体的责任受到高度重视,但另一方面,调控主体的责任规定却并不完善,这有违经济法“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和“平衡协调”原则,完善相关立法规定,重视追究调控主体的法律责任。

(2)重视追究机构的责任。在我国法制实践中,对于调控主体的责任追究往往过于强调个人责任而忽略机构责任。笔者认为,不仅应当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在经济法领域的应用,追究机构的经济责任。而且还应当在机构失误重大时追究其政治责任,政府因此引咎辞职。当然,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环境下,追究机构的政治责任还处于应然状态而非实然状态。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刘瑞雪.《经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钱晓英.《经济法概论》.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4]张守文.《经济法责任形态刍议》.载《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5]王全兴,管斌.《宏观调控法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宏观调控法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论电子商务法的基本概况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安全贸易,完善

一、电子商务法的概论与特性

(一) 电子商务法的定义和特性

电子商务法以电子网络媒介为交易手段, 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交易产生的法律规范。由于电子商务本身是一个弹性较大, 多元而开放的体系, 因此电子商务法也直接或间接地由其技术规范演变而来。

电子商务法的特性:

1. 商法性。电子商务法是一种把电子商业贸易活动进行规范的法令。

2. 技术性。因为电子商务的特殊性, 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法令也是由其技术范例演变形成的。

3. 开放和兼容性。

电子商务法对世界各地区开放, 对各种技术也是网络技术开放, 是具备开放性的法律条例;电子商务法适用于多种媒介, 并适用于多种技术, 故具有兼容性。

4. 国际性。电子商务具有开放和跨国的特殊性, 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法规性质也是与之适应的。

(二) 电子商务法的原则

1. 公平原则。商法的买卖公平原则反映在电子商务法上的必然是要建立公平的贸易规则。

2. 自由原则。电子商务法允许贸易双方和谈制定交易规则, 这也是商务法的根基属性。

3. 安全原则。电子商务法作为法律, 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证电子商务活动安全的进行。

(三) 电子商务法的作用

电子商务法有利于当局的宏观计划和指导电子商务的成长, 有利于电子商务活动形成安全可靠, 积极向上, 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建立用户和消费者信任的可靠外观形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而特殊的商务形式, 要想长远的发展, 其用户必须对数字化市场具有信心, 才能积极地参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现如今, 电子网络下的商务活动发展愈来愈好, 这就更要求网络服务环境的安全可靠。没有消费者会信赖一个不安全的消费环境, 没有商家会希望看到一个不靠谱的服务平台。因此, 电子商务法理应对此做出规范, 打造出一个安全可靠, 没有风险的法制交易环境。如此也能促进其它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 也能提高网络基础结构的创新和其他基础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电子商务法的背景现状

(一) 当前环境下电子商务法的状况

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相对较晚, 发展也比较落后, 自然立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也滞后且不完善。我国现行的其他有关法律, 法规中尚无相关的内容和规定, 即使新合同法已经正式承认电子合同的有效。然而, 新兴的商务环境急需的安全保障法制环境还尚未形成, 相应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电子商务的推广和运作阶段,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特点的法律制度, 将有助于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和发挥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二) 电子商务法的问题与对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却并没有得到预想程度的普及和深入。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缘由。没有人会通过一个不安全的网络进行商务交易。电子商务利用电子网络的手段进行交易活动, 活动的核心毫无疑问是交易, 但围绕着交易活动进行的还有宣传、谈判、履行、税收的交纳等许多问题。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因此不能盲目的套用其他国家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和政策。必须结合我们独特国情,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

(三) 电子商务法的地位

电子商务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律门类, 是电子商务法学的基本理论。它用来调整网络环境下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活动。电子商务法的学科体系由电子商务法原理和具体制度两部分组成, 具体制度包括电子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知识产权法。

电子商务法是调剂以电子网络媒介形成的商务贸易的规范体系。它从总体上理应属于私法的管辖范畴, 不过由于其特殊性, 在其规范体系中, 电子商务法又包含一些如认证机构的许可与监管等具有行政管理性质的规范。而且, 行政管理规范是电子商务法中尤为重要的部分。

三、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前景

作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焦点之一, 电子商务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在迅速发展。跟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脚步, 电子商务要想可持续而不断创新的发展进步, 必须依赖于健康的法制环境, 这就要求电子商务法必须牢牢结合电子商务贸易发展具体情况, 不断更新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 才能走出一条更美好健康的道路。

四、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电子信息迅速发展创新的时代, 以此为媒介的电子商务也正在快速发展, 这就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法不断与之适应并完善。相信在不久的未来, 电子商务法会实现其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光.电子商务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家庭基本“法” 篇6

家法, 是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关系的一种自治规范和奖惩制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法是解决家庭问题的基本法。今天, 我们倡导构建新型家庭基本法, 小而言之, 是从根源上探索个体家庭发展之道;大而言之, 也会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家庭基本法 (二) :家法是家风的基础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家法是家风的基础。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 订家法 (家规、家道) 、正家风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家风不正, 就等于把家庭发展的大楼建在了松软的沙滩上,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势都会倾刻化为乌有。正人先正己, 正国先正家, 家风正, 民风正, 国风正。不正一家, 何以正天下。

家庭基本法 (三) :爱TA, 就接纳TA

所有家庭成员都拥有相同的归属权。家庭的功能是让所有家庭成员都真正地被接纳。爱TA, 就接纳TA。如果其中任何一位没有被接纳, 这个家庭就不可能完整。

家庭基本法 (四) :爱是自我情绪的平静和喜悦

家人之间教的知识、讲的道理, 往往会忘记。而情绪却会传递, 并被家人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 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 一生受影响。

情绪化的家长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暴躁、逆反、磨蹭……静能生慧, 真教育在平静的时候发生, 不平静的时候接收不到。

家人交流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静、喜悦的过程, 爱就是自我情绪的平静和喜悦。

家庭基本法 (五) :请以TA本来的样子爱TA, 而不是以我要的方式爱TA

家是最容易以爱的名义伤害爱的地方。

家庭基本法 (六) :凡事要和家人多商量

只有当自由平等的家风轻轻吹拂时, 家庭的帆船才会驶向幸福的港湾。只有当每个家人的声音都被听到, 每个家人都可以自由而且平等地交流时, 家才充满着幸福的味道。

家庭基本法 (七) :爱会永存

我们因为内心的恐惧而害怕失去爱, 因为暂时或长久的分离而怀疑爱, 因为占有的私欲而不愿放弃爱。一家人在一起, 父母会犯错, 夫妻会犯错, 孩子也会犯错, 但是请相信, 爱不会犯错, 只要爱了, 爱会永存。

家庭基本法 (八) :请尊重彼此的理想

父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 (寄托) 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 这样的理想, 越是极端, 其彼岸越是充满血腥。父母要么以自我牺牲 (为孩子而活着) 的方式成就孩子, 要么以牺牲孩子童年的方式成就孩子。可惜的是, 不管哪种方式, 大多以悲剧告终且被继承和轮回。

家庭基本法 (九) :不计较

不少父母经常埋怨孩子爱计较, 殊不知, 孩子的爱计较正是从父母的爱计较开始的。如父亲对孩子说:“我辛辛苦苦挣钱, 就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母亲对孩子说:“我每天早晨起那么早做饭给你吃, 都是为你好!”父母希望孩子能“领情”, 懂感恩, 可换来的往往却是孩子说“我是为了你们学习!”父母越计较, 孩子也越计较, 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不计较的本义是指父母对子女的好, 越晚让子女知道, 力量越大。不仅父母与子女之间, 夫妻之间、家人之间莫不如此。

家庭基本法 (十) :爱TA就放下戒备, 好好沟通

基本的免税法 篇7

所谓基本农田,就是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1]。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一定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农用地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

基本农田保护不仅是一项紧迫的政府工作,也具有严肃的科学内容。长期以来基本农田划分偏主观、重数量、缺乏空间定位的问题。在实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把满足建设用地放在第一位,为了迁就城镇村庄的建设,满足投资者的用地需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农保指标,往往采用“划劣不划优”的原则,如将一些偏远、地形复杂、水土质量差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甚至将应退耕还林的一些陡坡地也被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另外,基本农田保护偏重数量指标,忽视质量指标。“占补平衡”政策中的补充耕地质量低,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现象较为普遍[2]。这些问题主要是在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时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缺少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造成了在划定基本农田时主观性太强。因此,有必要探索科学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将基本农田的保护具体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为科学、合理、快速、高效地划定基本农田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本文借助GIS技术,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生成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

根据基本农田内涵,强调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的内在肥力差异;明确基本农田与一般耕地所处区位不同;反映一定时段内人地关系状况[3]。耕地入选基本农田首先应考虑耕地的质量状况,即质量综合最优的耕地优先入选基本农田;其次是耕地的区位条件,如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区周边的耕地,应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因此,基本农田主要的决策因素包括耕地质量状况、交通区位条件和城镇辐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连片性、交通区位、城镇辐射影响等指标,构建了耕地划为基本农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耕地评价中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因性质不同,其取值的范围相差很大,量纲也不同,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所以,有必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得所有指标转换成可以统一比较的数值。数据的标准化是为了使各指标原始数据具有可比性,消除量纲差别,使得各指标值取值范围标准化为0~1。

1.2.1 坡度

根据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的规定,25°以上的坡地将全部退耕还林;而对于小于5°的农田,一般都要作为基本农田;介于5~25°之间的坡地,可根据坡度大小的实际情况(1-X/25)来确定基分值。坡度指标分值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Q1—坡度指标分值;

X—耕地的坡度。

1.2.2 连片程度

基本农田除了以上的条件外,需要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土地经营规模程度主要指农用地的连片程度2Q。其指标分值计算为

式中Q2—连片程度指标分值;

X—耕地的面积(hm2)。

1.2.3 交通区位条件和城镇辐射影响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集镇和村庄地区周边的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因此,本研究中农田区位条件(Q4)主要是根据离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集镇和村庄的距离来赋值。

相关调查表明:离交通主干线在1km以下时,被调查人认为其区位条件非常好;而大于5km以上时,认为其区域条件非常差。因此,农田区位条件指标分值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即

式中Q3—距交通主干线距离的指标分值;

X—距交通主干线的距离(km)。

离主要道路的距离在500m以下时,被调查人认为其区位条件非常好;而大于3km以上时,认为其区域条件非常差。因此,农田区位条件指标分值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Q4—距主要道路距离的指标分值;

X—距主要道路的距离(km)。

离城市的距离在5km以下时,被调查人认为其区位条件非常好;而大于20km以上时,认为其区域条件非常差。因此,农田区位条件指标分值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Q5—距城市距离的指标分值;

X—距城市的距离(km)。

离城镇的距离在3km以下时,被调查人认为其区位条件非常好;而大于15km以上时,认为其区域条件非常差。因此,农田区位条件指标分值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即

式中Q6—距城镇距离的指标分值;

X—距城镇的距离(km)。

相关调查表明:离村庄的距离在2km以下时,被调查人认为其区位条件非常好;而大于10km以上时,认为其区域条件非常差。因此,农田区位条件指标分值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计算,即

式中Q7—距村庄距离的指标分值;

X—距村庄的距离(km)。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分值的计算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或田间试验法。本研究通过特尔菲法并结合了农业经验确定了其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1.4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综合排序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综合排序过程有很多的求解方法,本文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具体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 构造规范化的决策矩阵

区域内n块耕地组成决策对象集A={a 1,a2,a3,,am},决策者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以及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决策指标体系,确定一组决策指标F={f 1,f2,,fm}。决策对象aj(j=,1,2,n)在决策指标fi(i=,1,2,m)下的取值为xij,由xij组成决策矩阵X,即

由前面已经得出的指标体系的决策指标的综合权重表示为

乘以权重,决策矩阵X就转化为一个规范化的决策矩阵R。则有

1.4.2 用综合评价系数法排序

对各指标找出最佳值,并作上标记。求出无量纲指标相对偏差值dij,则

其中,ri*为各耕地指标的最佳值,当为收益型指标时,最佳值为最大值rimax,当为损失型指标时,最佳值为最小值rimin;rimax为各方案指标的最大值;rimin为各方案指标的最小值。

计算每一块耕地的综合评价系数,即

其中,Cj为耕地的综合评价系数;依照Cj进行排序,综合评价系数小的为优选耕地[5]。

2 实证研究

根据以上方法,以龙口市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过程为例,在Excel2002中通过VBA编程实现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综合评价系数的计算,再将数据导入至Arc GIS的矢量数据库中,增加排序字段,对其进行空间排序。龙口市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排序图,如图1所示。得出每个耕地的Cj值后,将Cj值域范围分为9个区间,每一个区间内的地块用一种颜色表示,颜色选取原则为从低值区间到高值区间颜色由绿转红。为保持基本农田保护率不降低,这里取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图2就是根据排序结果和基本农田保护率划分的基本农田和一本农田。

3 结语

实现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是实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标准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借助GIS技术,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生成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摘要: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是将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按照一定的面积指标有选择地划为基本农田的过程。科学、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对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以龙口市为例,在建立了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决策矩阵,采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对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排序,得到龙口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从而为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科学化、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经济,基本农田,理论研究,综合评价系数,空间定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EB/OL].[2007-06-04].http://www.mlr.gov.cn/pub/gtzgb/zcfg/tdglflfg/tz20040625_0370.htm.

[2]李赓,吴次芳,曹顺爱.划定基本农田指标体系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46-48.

[3]周申立,潘安.低山丘陵区基本农田保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286-290.

[4]郑新奇,杨树佳,象伟宁,等.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66-71.

[5]方胜勇.综合评价系数法优化采矿方法初探[J].金属矿山,2003(1):26-27.

基本的免税法 篇8

结构优化设计就是在满足各种规范或某些特定要求的条件下使结构的某些广义性能指标(如体积、刚度或频率)为最佳。也就是在所有可行性方案中,按某种标准找到最优方案。

结构优化的求解有经典解析方法和结构优化数值方法两类。采用经典解析法,也就是利用变分法或者微分法[1]求得问题的精确解。虽然解析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简单构件或桁架的优化问题,但其所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阻碍了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简称MP)和优化准则法(Optimality Criteria,简称OC)是广泛采用的两种数值方法[1]。最近,关于连续体的拓扑优化,又发展了均质材料法(Homogenization Method)[2]。上述三种方法可解决各类结构的尺寸、形状及拓扑优化问题,但计算效率和通用性并不理想。

渐进结构优化法(The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method,简称ESO)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解决各类结构优化问题的数值方法。它基于这样一个简单概念:将结构中无效或低效的材料逐步去掉使剩下的结构渐渐趋于优化[3]。其特点在于概念简单,通用性好,计算效率高。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The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method,简称BESO)是对ESO的改进和延伸,其同时可以删除和添加材料。早在1999年Yang等[4]采用BESO进行了连续体的刚度优化研究。2000年Querin等[5]采用BESO利用Von Mises应力准则对“满应力设计”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都采用两个独立的参数(单元删除率RR和单元添加率IR)来控制所删除的和添加的单元数量。但是Rozvany(2009年)等[6]研究发现采用两个独立的参数RR和IR是不合理的,因为如果没有选择好这两个参数就将得不到最优的结果。此外,传统的BESO无法解决网格依赖性、棋盘效应、以及解的不收敛等数值问题。笔者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应用于刚度优化的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所述的数值问题。

2 问题的陈述和灵敏度分析

连续体刚度问题通常是在给定一定材料体积下寻求刚度最大的结构。由于ESO/BESO是通过删除和添加单元来实现结构的优化,因此本文以单元本身作为设计变量,以结构平均柔顺度为目标函数,建立体积约束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如下:

式中,C为结构平均柔顺度;f为外荷载向量;u为位移向量;V*为假定的最终结构的体积;N为单元的总数目;Vi为第i个单元的体积;xi为设计变量(可以取0和1两个值,0代表虚单元,1代表实单元)。

任意删除单元i而引起的结构平均柔顺度的改变量,被定义为“单元灵敏度”,且记为。经简单的推导可得:

式中,ui为单元的节点位移向量(与结构节点位移向量同型);Ki为单元i的刚度矩阵(与结构刚度矩阵同型)。

如果划分网格时采用的是不规则网格,那么“单元灵敏度”应该考虑单元体积的影响,如下所示:

此外,虚单元的“单元灵敏度”最初假定为零,然后通过过滤策略和平均策略得到它们的灵敏度,并根据灵敏度的大小来决定其是否要转变为实单元。

3 过滤策略和修正的单元灵敏度

1996年Jog及Harber等在其论文[7]中指出“棋盘效应”的存在,即当采用低阶的二维或三维有限元网格离散连续体结构时会导致单元灵敏度在单元边界上不连续,从而导致最后的拓扑结构存在棋盘一样的子结构。此外,有些学者发现,传统ESO/BESO存在“网格依赖性”的问题,即采用不同的网格划分结构,最终将产生不同的拓扑结构。为了克服“网格依赖性”和“棋盘效应”这两个问题,本文采用过滤策略对传统BESO进行改进。

在介绍过滤策略之前,先引入“节点灵敏度”(没有任何物理意义)这个概念,并用ain来表示,其值通过平均周围的单元灵敏度来得到:

式中,M代表与节点j相连接的单元数目;Wi代表单元i的重量因子,并且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rij表示单元的中心和节点j之间的距离。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离节点越近的单元的重量因子越大,则表示对“节点灵敏度”的影响越大。

接下来引入一个尺寸参数rmin(其不随有限元网格的变化而变化),用来识别参与计算修正的单元灵敏度的节点。如图1所示,以单元i的中心为圆心,以rmin为半径画圆所包围的区域为Ωi,在此区域内的所有节点都将参与单元i灵敏度的计算。注意rij不能取得太小,要保证Ωi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单元。以上的做法被称为“过滤策略”,计算修正的单元灵敏度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wij=rmin-rij)

式中,k表示Ωi区域内所包含的节点数目;wij为“线性重量因子”。

采用过滤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网格依赖性”的问题,但是有学者发现目标函数和拓扑形式有可能不收敛。2007年,Huang及Xie在论文[8]中指出,通过平均单元灵敏度现阶段的值和其历史值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称为“平均策略”,如下式所示:

(其中,k为迭代次数)

然后将令a k i=ai,用于下次迭代过程中。

4 单元的删除和添加及收敛准则

由于BESO允许同时删除和添加单元,那么初始设计域可以是满设计域,也可以是任意假想的设计域,所以结构目标体积可能大于或小于,甚至等于初始的设计体积。为此,第k+1次迭代的目标体积为:

Vk+1=Vk(1±ER)(ER为体积进化率)

根据上节所述内容计算所有单元(包括实单元和虚单元)的灵敏度,然后按其值从大到小排序。如果有实单元满足ai≤athdel(athdel表示删除单元灵敏度门槛值),则删除此单元,将其设计变量由1变为0;如果有虚单元满足ai>athadd(athadd表示添加单元灵敏度门槛值),则添加此单元,将其设计变量由0变为1。athdel和athadd的值由以下三个步骤确定:

1)假定根据Vk+1可以很容易确定ath的值。

2)利用添加单元的数目除以设计域单元总数求得体积添加率AR。如果AR≤ARmas(ARmas为预先设定的最大体积添加率)成立,则第一步的假定成立;否则第一步的假定不成立,利用以下步骤计算athdel和athadd的值。

3)利用ARmas乘以设计域单元总数求得添加单元的数目,将虚单元的灵敏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可以确定athadd的值等于最后被添加单元的下一个单元的灵敏度。然后利用Vdel=Vk-Vk+1+Vadd(Vdel为删除单元的总体积,Vadd为添加单元的总体积)来确定athdel的值。

当结构进化达到目标体积时,所得到的拓扑形式未必是收敛的,还需要满足以下的收敛准则:

式中,k表示迭代次数;N表示一个正整数(通常取为5),τ表示相对误差限。

5 BESO基本步骤

将BESO应用于刚度优化的基本步骤如下所示:

1)定义设计区域,用有限元网格离散该区域;

2)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利用过滤策略和平均策略计算每个单元的灵敏度;

3)利用Vk+1=Vk(1±ER)确定下一轮的目标体积;

4)根据第四节所示的内容删除和添加单元;

5)重复第2步~第4步,直到结构达到目标体积以及满足收敛准则为止。

6 算例———短悬臂梁的拓扑优化设计

如图2所示的矩形尺寸为800mm×50mm,板地厚度为1mm,左边边界固定,将该设计区域离散成160mm×100mm四节点平面应力单元。弹性模量E=100GPa和泊松比υ=0.3,作用在自由端中点的垂直荷载P=100N,目标体积为初始设计域的50%。与BESO相关的参数为:ER=1%ARmas=5%,rmin=3mm,τ=0.01%。

图3是结构平均柔顺度(Mean compliance)及体积比(Volnme fraction)的进化曲线。随着材料逐渐删除,平均柔顺度逐渐增加,结构渐渐趋于优化。注意到平均柔顺度的曲线中有若干个跳跃点,那是因为在一次迭代过程中可能删除了一根或者几根杆件而引起拓扑形式的明显改变,观察图4中可以发现。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结构体积达到目标体积时,平均柔顺度也几乎趋于一个常数(1.87N·mm)。图4是短悬臂梁结构的进化历程,经过79次迭代进化到最终结构,如图4f)所示。

为了证明本文所述的BESO具有网格独立性,分别采用32×20,80×50,160×100,240×150这四种网格对设计域进行离散,其他参数相同,可以得到其最终的优化结构如图5所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结构大致相同,只是采用越细的网格所得到的最终的优化结构的边界越平滑。

7 结论

本文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应用于刚度优化的双向渐进结构法。单元的灵敏度的计算是基于其应变能或者应变能密度,通过引入“过滤策略”来平滑整个设计域的灵敏度,可以克服传统的ESO/BESO的“网格依赖性”和“棋盘效应”等数值问题。通过平均此轮迭代中单元灵敏度和其进化历程中的值可以使结构的平均柔顺度及其拓扑结构形式很好地收敛。

本文给出的算例也很好地证明了应用这种新的BESO进行刚度优化可以得到收敛的解,并且克服了“网格依赖性”和“棋盘效应”这两个数值问题。BESO的初始设计域除了本文给出的“满设计域”外,也可以使用任意假想的设计域,只要选择恰当,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概率。

本文介绍的BESO是将灵敏度低的单元完全删除,其正确性在理论方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此外,“过滤策略”和“平均策略”是采用试探性的方法得出的,也缺乏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关于BESO理论证明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

摘要:利用传统的渐进结构法(ESO)和双向渐进结构法(BESO)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可能会出现"网格依赖性""棋盘效应"以及解的不收敛等数值问题。论文阐述了一种改进的应用于刚度优化的双向渐进结构法,通过在计算单元灵敏度时引入"过滤策略"和"平均策略"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数值问题。阐述了其基本原理和具体步骤,并给出了一些算例来验证其正确性。

关键词:结构优化,刚度优化,双向渐进结构法,过滤策略

参考文献

[1]Haftka R T and Gurdal Z.Elements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3rdrevised edition[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1992.

[2]BendsoeMP,KikuchiN.Generatingoptimaltopologiesinstructuraldesign using a homogenization method[J].Comput Methods Appl.Mech.Eng,1988(71)197-224.

[3]Y M Xie and G P Steven.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M].Springer-Verlag,Berlin,1997.

[4]Yang,X.Y.,Xie,Y.M.,Steven,G.P.and Querin,O.M..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method for stiffness optimization[J].ALAA,1999(37):1483-1488.

[5]Querin,O.M.,Young,V.,Steven,G.P.and Xie,Y.M..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validation of bi-directional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J].Comput.Meth.Appl.Engng,2000(189):559-573.

[6]Rozvany,G.I.N..A critical review of established methods ofstructural topology optimization[J].Struct.Multidisc.Optim,2009,37(3):217-237.

[7]Jog,C.S.and Harber,R.B..Stability of finite element models fordistributed-parameter optimization and topology design[J].Comput.Meth.Appl.Engng,1996(130):1951-1965.

试析我国图书馆法应有之基本内容 篇9

摘 要:文章通过对韩国《图书馆法》的考察与分析,认为未来我国图书馆法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总则,旨在说明立法目的和根据,揭示共通之原理和原则;(2)分则,规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保障机制及各类图书馆机构的设置、业务范围及宗旨等;(3)罚则,即对于违反图书馆法强行性规定者的处罚与执行方式;(4)附则,主要规定法律的施行日期、制定实施细则的授权等事项。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26-03

1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给付行政(或称为服务行政)的理念日益盛行,传统“治事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已被修正为“治事最多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因之公共行政的内涵不但有量的增加,其质亦日渐提升。政府除维持社会的安宁秩序外,无不积极推广社会文化活动,以增进国民的福祉。为此,国家常常设立学校、创办图书馆、文化中心、影剧院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同时制定相应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此类文化教育机构的设置及保障其效用之实现。而在“依法行政”原则业已成为时势与潮流所趋之法治理念背景下,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及机构当必在各种不同的行政法规之授权下,始能为国民提供各式各样“物美价廉”且“宜而爽”的文化教育设施与服务。于是各文明法治国家相继颁行图书馆法律法规,以规范其图书馆事业之发展。欧美发达国家自不待言,我们的近邻日本1950年即颁行了图书馆法,另一近邻韩国也在1963年颁行了第一部图书馆基本法。现行韩国图书馆法则为2006年全面修订的《图书馆法》。图书馆组织之运作乃属法律保留事项,即图书馆的行政作用非以法律制定不可,我国的图书馆立法工作于1998年启动至今已经过去10年,图书馆法草案几经修改渐趋完善,目前即将进入审议通过阶段。本着参考和借鉴的原则,本文在考察与分析韩国现行2006年《图书馆法》之基础上,对未来我国图书馆法所应包含的基本内容略抒己见,供各界参考。

2 韩国2006年《图书馆法》的考察与分析

韩国的图书馆基本法最初制定于1963年,迄今为止,经历了4次重大修订或重新制定新法。即相继修订或制定的1987年《图书馆法》、1991年《图书馆振兴法》、1994年《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以及现行2006年《图书馆法》。

现行2006年《图书馆法》(以下简称“韩法”)共9章48条,外加附则,即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图书馆政策的制定及推进体制建立;第三章国立中央图书馆;第四章公共图书馆;第五章大学图书馆;第六章学校图书馆;第七章专业图书馆;第八章消除知识信息的差距;第九章补则及附则。综观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2.1 图书馆法制定之目的

举凡立法必有其欲达致之目的,换言之,立法者皆希望通过所立之法获得一定的结果。图书馆立法自不例外。“韩法”第1条即明示之曰:该法规定保障国民信息获取权及知情权的图书馆社会责任及其作用、运行必要的内容,强化图书馆培育和图书馆服务、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有效信息,消除获取信息及利用等方面的差距,促进终身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国家及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是为其立法之目的与宗旨,彰显了现代图书馆运营理念及图书馆之社会职责。

2.2 图书馆的定义、分类、设立主体、主管机关及业务范围

法律、法规中往往有许多名词、术语需要通过定义才便于人们理解和贯彻实施,“韩法”第2条第1款即是对图书馆的定义。根据“韩法”相关条款的规定,图书馆主要分为国立中央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五类,其各设立主体、主管机关及业务范围之规定分别详见于第三章至第七章。而第四章“公共图书馆”中又另行规定了地区代表图书馆的设立(第22条第1款)与业务(第23条)。此外,“韩法”第1条第4、5、6、7款还分别就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定义作了明确界分。这里尤其需要留意的是在第4款“公共图书馆”定义项下,明定“未达到第五条规定的图书馆设施及藏书少、规模小、非盈利的图书文库”、“残疾人图书馆”、“医院图书馆”、“兵营图书馆”、“监狱图书馆”以及“儿童图书馆”皆属于公共图书馆之范畴,“韩法”之“触角”实可谓为“无孔不入”。

2.3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保障机制

基本的免税法 篇10

关键词:运动表象训练法,足球基本技术,教学实践,研究

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运动表象训练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熟练度,同时也是一种利用心理训练法来促进技术学习的新教学思路。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运动表象训练法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1运动表象训练法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理分析

在运动过程中,神经系统将感知物体、运动线路以及肌肉感觉等因素,通过痕迹方式将这些信息数据存入到练习者的大脑中,在遇到刺激时会产生一定的思维,然后恢复感知。实践中,利用该种运动表象生理特征,可作为足球基本技术教学方法使用,将原本较为复杂的、多样化运动技术,以示范感知、以及分解强化等形式,通过人脑记忆将实践运动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通过综合化的训练、 巩固,加深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与理解,并且加速确立运动及动作定型。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每一个技术环节进行反复的示范动作,并且以有特点的学生作为典型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前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动作感知,可以有效的形成运动表象,这对有效防范错误动作的产生非常有利,而且还要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传统足球基本技术教学模式和体制下,教师讲解示范后,马上重复练习,注意练习次数、时间以及强度,通过学生练习感知形成加强对动作的深入理解、并有效的掌握住这些动作规范,动作一旦定型,再提高技术含量。

2运动表象训练法的研究

研究对象:以某学校6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际教学之前对他们的身体基本素质、足球成绩以及对足球的感知与悟性等具有代表性的量化测试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实验操作: 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足球基本技术教学方式,而实验组则采用的是本文所将的运动表象训练法,总教学课时均设定为4 8学时,并保持两个组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一致,任教老师也是同一人。其中,对照组的基本教学思路是示范、讲解,然后立即投入训练;而实验组则采用本文所讲的运动表象训练法, 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试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两组的教学效果分析可知,运动表象训练法对于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准确的动作表象非常有利,而且可以很快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要领。试验结果评价过程中,主要以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的基本技术、动作熟练度、准确度为参照标准。实验结束后,实验组的足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均比对照组高,而且经检验教学效果非常的显著。这说明同等条件和环境下,运动表象训练法明显的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前者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非常的显著。在传统足球技术教学过程中,有些体育老师受年龄、年限以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动作示范很难亲力亲为; 对于运动表象训练法而言,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通过多角度、各种速率以及全方位展示技术要领,动作技巧,以及突出学习的重点难点,促进了加速运动技能的快速形成,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动表象训练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练习者、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比赛环节,用以有效弥补从掌握个人技术到局部配合的过渡不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对提高他们的比赛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下,由于多数学生是足球初学者,加之学校安排课时、自身条件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场上局部配合、整体配合中的技术动作应用,很难理解和把握,甚至利用沙盘教学工具也难以讲清楚教练的真实意图;利用运动表象训练法则不同,通过结合真实的案例,生动形象的将原本较为复杂、多样化的配合动作、战术等,展示给学生,给他们以之感的印象和认识,通过化繁为简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运动表象训练法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表象训练法通过听觉、视觉、记忆以及思维和分析等生理、心理作用,可以有效的感受足球运动的本质。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运动表象训练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仔细的观察事物,并从中获得较为准确、 全面的动作影像,从而形一种成瞬间的记忆图像。在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条件下, 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以及个性化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而且还可以应用现代化技术条件,为教育教学营造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运动表象训练法应用在信息反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大应用优势在于可以及时的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数据,即运动表象训练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与信息数据的反馈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足球基本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本体的感知,对动作进行控制和调节。采用运动表象训练法,可以充分有效的调动学生对足球运动的感知、思维和记忆等多种认知成分的积极参与性,并且利用现反馈实现调控的有效强化作用,从而使动作更加的准确、协调。

3结语

上一篇:伤寒沙门菌下一篇:文化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