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2024-07-02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自主意识,教学实效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摇篮。高三政治教学如何首先冲破“思维瓶颈”呢?我认为应该在党中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 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 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要努力做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的深入, 我们应与时俱进, 使政治学科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鲜度, 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在实践中,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自主意识, 鼓励学生不断超越

在教学中应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具体做法有:

1. 鼓励学生具有革命的批判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最能发挥创造力量的条件是发扬民主。”在政治课教学中, 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回答是或不是, 就会让学生变得不爱动脑筋, 随声附和, 也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 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 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师生间的相互信任,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不“破”不“立”。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 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要求学生一旦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 马上记下来和老师共同探讨,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 若是带普遍性的问题, 就在全班讨论, 若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在师生共同探讨中, 教师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 平等、友好、虚心地倾听, 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 给予充分肯定, 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 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 其乐无穷,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开阔思路, 明辨是非, 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

在暑假期间, 笔者没有布置成套的练习题, 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暑期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 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 认真研读2009年江苏高考题及参考答案, 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 学生上交的作业各具特色, 其中有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 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 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 从中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课外时政资料。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 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 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 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 让学生互相交流, 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例如, 在讲高一《经济生活》经济全球化问题时, 学生收集了当前中国股价下跌,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 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欧美国家相继出台救市政策等信息, 笔者让学生就此组织了一次讨论, 并让学生谈谈可采取哪些相应对策。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 积极思考, 思维活跃。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 平时多读书, 多思考, 注意积累、收集重要的教学资源。

通过这一活动, 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 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 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

4. 鼓励学生自己修正答案。

试卷讲评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是重要一环, 过去我们常用的讲评方法就是将错的地方提出, 同时指出错的原因, 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在2009年的备考工作中, 笔者尝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修正答案。每次练习做完后, 发给学生一份参考答案,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 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方面参考“参考答案”补充修改, 自己认为比老师答得还好的地方就用红线划下保留, 这样完成一个完整的答案, 然后交老师批阅。通过对比, 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 同时也不断发现“参考答案”的不足, 他们敢于不断地在对比中修正, 在修正中完善自己, 不断超越自我, 甚至超越老师。

除此之外, 我们还改革了传统的专题复习模式, 采取小组专题研究学习,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 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从而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教学效率, 还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及社会技能的提高。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素质有重要作用。

二、设置创新题, 提高教学实效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 教材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多, 教材编写滞后,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政治教学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划杠与记忆上, 不注重结合新的形势, 及时增添时代性的内容, 不仅理论与现实脱节, 而且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愉悦情感, 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 紧扣社会生活主题, 增添新的内容, 选择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与典型事例,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 又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 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课堂活起来。

1. 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 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 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 着眼于知识的运用,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在命题设置中我们还注意设置能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题。如:近几年民生问题备受关注, 高考经常出现, 我们就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 到身边调查老百姓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让小组出谋划策, 并分析“民生问题和教育有何关系”, 联系自身作出分析, 此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只要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情况, 谈现象、措施, 有较强的放性, 言之有理就行。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下, 政治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2

什么是创新?试举例说明创新与发明、发现的区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论文主体分为个部分,分别从激发学生兴趣、诱导质疑、驰骋想像、鼓励求异思维四个角度进行论述。论据大多是笔者观摩的名家范例,也有部分是自己教学的实践,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探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完善学生能力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牢基础。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本文试述愚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应该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动人序曲。主要的方式有:

1、巧设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语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澜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一位特级教师介绍他在美国听一位老师上《蚯蚓》一课见闻中说,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蚯蚓》一题,让学生质疑,接着就拿出一包正在蠕动着的蚯蚓,让学生每人拿一条,并要求学生观察它的外形和特点,然后发言,许多学生采用了放大镜,并翻来覆去地观察,还有些学生采用了解剖法。不久学生就一个个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蚯蚓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她把蚯蚓入到嘴中嚼了嚼,这一意想不到的知识都凭借学生的探究欲敢于尝试而得到的,无疑也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诸葛亮是“骗”来的箭,为什么课题中却说是“借”呢?此刻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大家却哑口无言。其实细想起来这位学生的提问是很有价值的,老师应表扬他的勇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分析课文探究原因,结果发现正因有“借”才有“还”,暗示军造箭射自己,体会到了诸葛亮的职明才干,此时大家对于原先提出问题的学生赞叹不已,那位学生也正应有老师的支持和学生的赞赏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从此大胆质疑。因此,只有让学生时刻在“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信念中前进和发展。只有有了自信心,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能于捕捉疑问确定为进攻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寻疑意识呢?关键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句寻疑:仅仅是说鲁迅记性好吗?(不只是记性好,暗示鲁迅读书认真。)鲁迅在夸耀自己吗?(鲁迅不会夸耀,是委婉地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只是批评作者吗?批评只是手段,包含对作者的关心和爱护。经过一番寻疑,让学生更深一层体会课文内涵。因此,寻疑可以在各个方面,各个角落,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寻疑行为,从而肯定结果,激发寻疑兴趣。其次,寻疑贵在主动。只有具有主动积极的精神品质,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乐于寻疑。

总之,从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显而易见,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挥舞创新的翅膀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想像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唤起想像。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如在学习《大海》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电视中的信息等等。课堂上,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获得很深的感受。然后,再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通过活动,学生的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

2、填补空白,发散想像。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想飞的乌龟》一课,小乌龟叼着棍子中间,两只小鸟叼着棍子的两端,带着乌龟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因为小乌龟第一次飞上天空,看到地面的美丽景色,一时太高兴,刚一张嘴,整个身体就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想像:乌龟掉下来会想什么?他还想飞,请你为他想想飞的办法。学生的情感已紧紧的和小乌龟连在一起,有的认为小乌龟可怜,有的认为小乌龟可笑,还有的认为小乌龟可叹„„学生各抒己见,在想像中思维互想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心理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学习《梦想》一文后,教材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填空:

(1)古时候,人们想飞到月亮上去,现在。

(2)古时候,人们想听到远方亲人的消息,现在。(3)古时候,人们想到海里采宝,现在。(4)古时候,人们想,现在,将来。

这是一道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学生依据前三项练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和想像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3

一、创设自由环境

学生的作文要出成绩,有所创新,离不开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施展。鼓励学生养成拖沓的习惯,只是希望学生在一种平和、轻松的心情下去完成作文,给学生观察、收集、整理信息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调节,如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状态下完成,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这样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只有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够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自己的情感宣泄、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达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够调动起来,其智力潜能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

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说真话、讲实话,为孩子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氛围,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平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个性和创新是从来不分离的,他们是一对孪生弟兄,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个性是创新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加上各种阅历的差别,因此,学生的表达必然会千差万别,这就说明作文本身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说空话、大话,这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而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变枯燥乏味的作文课为活泼有灵气的作文课。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让作文课成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

擒敌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篇4

一、自由结合

擒敌术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轻松、民主、融洽、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从心理能够自觉的, 经常进行自我锻炼。真正做到自觉积极主动、活泼、快乐、愉快, 这样的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比强硬的安排他们进行一些活动要强的多。例如, 我在进行身体的柔韧素质训练时发现有的学生自身先天的柔韧素质太差不能与大部学生同步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课下自由结合编排小组合, 采用轻松、愉快、安全的运动量相对较小的局部训练法进行分层次的小范围局部训练, 慢慢地促使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功感, 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达到柔韧素质训练的目的, 学生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信任。

二、群策设计

发动学生来设计创新或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例如教师在准备部分活动身体做操时, 一般采用徒手操,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出编操的原则及要求。发动学生群策力一起创编。学生自己参加创编。这样一来, 即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 又感受到了被教师的重视, 心中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要指出的是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很大的潜力和想象力, 对于他们付出的努力要给予肯定, 为了有直观的演示效果,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可以做出很多有创新性的动作。比如, 有氧健身操某动作组合。找出3名学生为擒敌术小教员站在队前。每人相距两臂间隔站成一队, 然后侧向学生从第1个人到第3个人分别做该动作的分解动作造型, 这3个同把一组动作技术分解图的造型展现在其他学生的眼前, 这样比起教师的示范动作可以说更生动形象, 可以使瞬间动作变成持续动作, 形成连续和持久的形象, 展现出直观的人体动作模型, 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 接下来教师可再加深一步, 教师完整的示范动作带动作学生按教师的节拍做, 这种方法记忆深, 反复性高, 刺激性强, 兴奋周期长, 大脑皮层兴奋, 记忆牢固给学生建立了正确、优秀的动作表象, 使同一技术从不同角度上呈现出来。

三、发现利用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 可把他们平时玩和喜欢玩的游戏转变为创新动作。教师要做有心人, 细心观察, 正确对待, 积极引导, 精心培育。如学生们喜欢跳恰恰舞, 这个动作对宽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很有利, 于是把它引进每堂课的结束部分, 即活跃课堂气氛, 又锻炼了素质, 学生也乐于接受, 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四、信息反馈

在教学中信息反馈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可以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具有奋斗目标, 鼓励学生去追求、去完成, 这个目标可以是建设性的、探索性的, 也可以是创新性的。例如,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把教学中的准备部分让学生领做, 写出准备部分的教案。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很大的自由度, 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 生活积累、爱好程度、想象空间等畅所欲言, 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全面的展现出来, 通过回收信息可以发现许多新奇、有趣、可行的方案和想法。

五、因材施教

教师要想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性, 就不能不考虑他们的个性特长, 宽容其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 允许不成熟和失误, 允许不同思路的做法, 允许自由竞争, 按照学生的个性、体质和技能进行分组教学。

六、补充

实战课是检验擒敌术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一方面检验擒敌术教学传授技术技能, 达到熟练掌握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 擒敌术理论的补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实战起到引导作用, 教师可充分利用雨、雪天在室内传授擒敌术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各种规则、裁判法及擒敌术保健法。通过理论的补充, 使学生平时能自己承担小型比赛裁判, 促使学生擒敌术知识的积累和保健锻炼的重视程度, 扩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信息储备量, 从而使学生关心擒敌术教学、关心健康。

七、自我实现

通过擒敌术教学实战发现, 快乐教学可分为深、浅两个层次, 把教材联系游戏化、情景化、直观化只是浅层次的, 而只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对锻炼本身真正的感兴趣, 有所创新, 既有纵的深入了解, 又有横的知识积累, 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高层次的学习乐趣当中, 不断的知识积累中有所创新, 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这是一种“建设型快乐”, 会使一切享受型的快乐默然失色。

八、参与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论文 篇5

独创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贵在“新”字,贵在“独”字。而这样思维的独创性,在语文课例,则要凭借发展学生语言的个性化来实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不变的,由于影响该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因此,它的发展也是多维度的。我们的思维要适应这种多维度的发展变化,这是我们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理论前提。

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使学生通过有形可知的语言载体认识一般,更要使学生能再一般中间特殊;既要使学生理解接收课文提供的知识思想,又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达到升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在课文提供的材料基础上,不要局限于课文提供的现成答案,展开发散性思维,以求得自认为与众不同的答案或结论,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在这样的长期训练下,会逐步养成积极思考求新求异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思维习惯。

如在课文《亡羊补牢》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列出各自的“补牢”办法。学生反映强烈,十分活跃,结合课文理解,个个振振有辞,据理力争,归纳起来,提出四种“补牢”办法:之一:亡羊之后,及时补牢,堵住那个破洞,狼就进不来了;之二:亡羊之后,应该全面加固羊圈,否则,补了东洞,可能西洞又破,羊照旧亡;之三:补牢不如逮狼,派人守候在羊圈边,一旦狼再次出现,就将它逮住,以彻底根除祸患;之四:人应该对事物有预见性,最好是“亡”之前先补洞。这样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生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对未知领域勇于探求的好品质。

二、实现“读须有疑”的进取性与发展思维批判性的统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独创性思维重在“创”字,批判性思维重在“破”字,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应通过“读须有疑”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其标志是不被常规的方式和现成的结论所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对传统的观点和结论敢于怀疑,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反复思考中,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创新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常常需要突破前人的结论。如果对既存的一切迷信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必将严重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发挥,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这样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准备,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批判性思维生长时期,能给予引导或激励,无疑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三、实现创设情景的生动性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形象性特点的学科。语文课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图景的反映,语言则是描述这种图景的符号。为了引导学生强化对语文的感受,就必须把语言符号尽可能有效地还原为情景的创设。而这种还原过程,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创新思维的效率特征。所谓灵活性,一是指思维的速度,即思维的敏捷性,二是指思维的应变性。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受着时间空间的制约。发现问题需要时间,思考问题也需要时间,解决问题还需要时间。而时间是一个常数,不能缩短,也不能延长,既不会照顾你,也不会亏待你。从小刻意训练思维的速度,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高度兴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要方法有 :快速抢答:预先结合课文涉及好的问答题,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抢答,犹如电视上的抢答赛,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限时抢答: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的解答,看谁完成得最准确、最完整。即时记忆:要求学生通过极短的时间的学习,看谁记忆的信息多。这样的强化训练,由于趣味性强,学生高度兴奋,导致思维高度集中,有意注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调动。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时间很少,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的思维频率是很有好处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维创新能力       措施

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在此阶段,有能让学生改变命运的转折点——高考。学生成绩的优良与否对高考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说如此,其实高中对学生的最大影响便是塑造并完善其人格。是否拥有一个灵活的、成效高的学习好方法则能从侧面反映学生的性格。若把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比作这个学生的世界观,那么学习方法便是其付之于行的方法论,思维创新能力便是其方法论的物质基础。

一、高中生普遍缺少思维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老师当然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种能力。若是这样,想必今后的课堂定能活跃许多,但,事与愿违,高中生普遍缺少思维创新能力。深究其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文理有别

高中知识种类可谓繁多,各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文科或理科。文科生在文科科目的学习上较注重知识点的牢固掌握,但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文科生的“重文轻理”观念使文科生对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需记、背的学科兴趣十足,而对思维创造能力要求稍强的数学则是兴致缺乏甚至出现了厌烦心理。故文科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可能会导致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影响高考总成绩的后果,所以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可取的。相比于文科生的思维受到束缚,理科生则显得思维活跃许多。虽说如此,但固定的解题模式、数量可观的数理化练习还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科生思维的创新,更别说理科生把思维创新用在语文上了。

(二)知识点甚多也对思维创新造成了阻碍

若想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并取得可喜成效,必定须要扎实、牢固的课本知识为基础。但高中知识众多,想要完全掌握课本知识断然是有一定难度的,没有厚实的课本知识搭建平台,学生如何能熟练地运用思维创新能力呢?思维的创新将无法更远地向前延伸。

(三)缺乏适当的引领者

无数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先得有明确的前进方向。很可惜,思维创新能力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故学生对语文学习该如何展开创新的問题一筹莫展。此时,若是没有一个懂得如何引领学生前进的老师来充当领路人,或老师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那么学生还谈何创新,谈何把语文学好呢?

二、思维创新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A和B都是语文老师,他们都曾教过同一个班的语文,两位老师上课的风格截然不同。A老师上课时老成稳重,教学的知识点总是参照课本,课堂上也是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以倾听为主。虽说一节课下来,学生把知识点给摸清了,但时间久了多少会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学生们的成绩如湖水一般平淡无波。相对于A老师,B老师则是显得有些“离经叛道”。在B老师的课堂上,讲述的主体变成了学生,B老师安静地做起了倾听者。B老师任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自己偶尔对学生的观点加以矫正。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对B老师的这种做法大为欢迎,成绩也如开花的芝麻节节攀升。

从这里可以看出,B老师带领下的学生之所以取得与A老师的学生相差甚大的好成绩,是因为B老师懂得如何开发并引领学生的思维创新。其实光凭这也并不能断然认为A老师的教学方法是错误的。只是作为老师,我们有必要去寻找一种更适合学生、对学生更有利的教学方法。

那么面对语文教学,老师又该如何做到思维创新呢?下面我以高考作文为例展开讨论。在语文考卷的几大题型中,作文可谓是分值比例最高的一项,多少考生为这几十分搔破了头。

其导向可赞、其理念可圈点——2014年高考作文诚然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国计民生,去体味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但仍有不少被考生吐槽“奇葩”的作文题,或命题陈旧,立意狭窄;或逻辑混乱,失去重点;或超越生活范畴,诘屈深奥,让人一时“思”晰语塞。除了高考作文题,平时的一些模拟考题也让考生绞尽脑汁,无从下笔。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整个语文考生的成败,考生面对“奇葩”题目,唯有靠平时所积累下来的思维创新能力帮忙了。

面对“思想陈旧”的“奇葩”题型,学生需要做到“革故鼎新见深邃”。文题“奇葩”所在在于一个“旧”字,材料之陈腐、中心之老套常常会让学生无从下笔。写作此类作文,唯有扣住核心,“旧”中图新。陈旧文题,别样思考是其出路。当学生遇见陈旧文题,告诉他们不妨别样思考。物与神游,自然会灵犀一点,新意皎然,思维创新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三、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 适时引导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引导尤为重要。要做到适当、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观点加以引领,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拥有足够的空间。

(二)注意方式

引领学生的思维创造,应当以鼓励为主、补充为辅,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也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课堂实践

能力的提升需要有足够的实践经历,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篇7

一、引导求同辨异。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满足惟一正确的答案,要求同辨异。课上,我总是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种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在求同辨异中创造性学习的结果。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学生学完文章后,绝大部分学生对狐狸的狡猾、奸诈有了共同的认识。这时我问学生:“就这一课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你对狐狸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这一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即展开讨论,随后说出了自己不同的认识:“狐狸多聪明呀!与老虎相比,它是个弱者,在危难之际,他用智慧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当今社会,许多弱小者因在比自己强大的敌人面前不会斗智而受欺负, 他们应该向狐狸学习。”又有学生说:“外表再强大, 只要不动脑筋也会败在别人手中。”通过训练, 学生能做到吸收信息、独立思考、扩散思维、产生新知。教师引导学生不满足于惟一的答案, 在分析比较中创造性地获取着知识。

二、启发立体思考。

教师要培养学生纵串横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纵、横系列和他们相交叉而形成的立体系列,使学生的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如:在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时,我以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为学习这篇文章的切入点,直入课文重点段,问:“小红军是怎样拒绝陈赓的帮助的?”学生从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中知道了小红军四次拒绝了陈赓的帮助。然后我引导学生联上带下、立体思考:“小红军真的不需要陈赓的帮助吗?请你结合上下文关于对小红军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马上联系到第一段中小红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的艰难处境和第三段小红军昏倒在草地的绝境,并进而发现小红军言与行的前后矛盾,体会到小红军虽身处绝境但仍拒绝陈赓的帮助,其真实用意在于表现他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 宁可牺牲自己, 也不能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 学到这里, 小红军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学生面前。

三、敢于推陈出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 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改变顺序式教学, 引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变序学习;还可以在理解文章时采取与语文学习法“相差甚远”的绘画、测量、计算等方法辅助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一样, 但是由于学习方法的新颖多样, 学习效果自然也不相同。如:在教学《海滨小城》这一课时, 我让喜欢海滨的学生和喜欢小城的学生自由结组。读课文后, 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画到黑板上。顿时, 黑板上出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 左边是美丽的海滨, 右边是整洁的小城。然后再让学生细读课文, 两组同学相互查找图画是否有不符合课文内容的地方。学生通过再次读书后发现有些同学将海滨贝壳的数量和颜色画少了, 因为书上说:“沙滩上遍地是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有同学发现小城的花画少了, 因为书上说:“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感到新鲜而有趣, 一节课轻轻松松地便学下来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兴奋活跃之中, 不仅敏捷而且深刻。

四、乐于想象创造。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创新 篇8

1. 登高望远, 引发立意升华

“言犹尽意未了。”许多学生在读过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 认为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 只看重金钱, 不看重亲情, 为了钱连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认。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菲利普夫妇的道德问题。也有学生认为于勒本身就是一个败家子, 早年不仅把自己应得的遗产挥霍一空, 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一部分, 现在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已非常拮据, 实指望弟弟于勒年老衣锦还乡, 能对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有所资助, 不料于勒早已破产, 如果再把这个人称“无赖”叔叔于勒直接回家, 无疑于雪上加霜。所以, 他们可能是迫于客观经济条件所限, 不得已不认于勒的。但是, 只是就事论事, 反映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立意就在这里吗?显然, 进一步分析就会得知, 现存的社会是不合理的, 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生活是多么的辛酸与无助!因生活所迫,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战胜了亲情关系, 从而启迪人们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思考。所以说, 《我的叔叔于勒》实质上是在鞭策社会道德的金钱化, 鞭策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问题。

文章的立意是文章的魂, 一篇文章应当在立意上能感悟人性、感悟人生, 反思社会现象, 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思考。立意上常常要以小见大, 言而未尽余音不已, 体现修道并体现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立意有层次有修养, 才能为思想的创新开辟道路。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在立意在有内涵、有深度, 也离不开在表现手法上进行思维的创新。

2. 峰回路转, 引发逆向思维

“拍案惊奇看悬念。”传言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 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老纪也不推辞, 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 王翰林十分尴尬。老纪不慌不忙地念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 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满场宾客竟变成哑巴, 欢悦变成难堪。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纪晓岚的这首打油诗, 起句看似荒唐, 实质是成竹在胸地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出奇制胜。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项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且思维的结果又往往具有强烈的对比性、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3. 曲径通幽, 引发侧向思维

“山不转水转。”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究淋漓尽致尽致。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通过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 另辟蹊跷, 将思维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推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 教师在启发学生侧向思维时, 应强调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在不宜直接表现问题下, 可考虑是否能从侧面去表现、反映和说明问题。

4. 横看成岭,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质上是从其一点出发,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多方面去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探讨一个回旋别针有多少种用途, 有人统计出成千上万中。这就是多向思维的运用问题。同样是命题作文《春天》, 既可以写自然界的春天, 人生的春天, 国家的春天, 也可以写盼望春天的到来, 在春天里, 春天之遐想等不同方面。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多想的习惯, 让其思绪能不落俗套, 写出奇巧、新颖、优美的好文章。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篇9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在智力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 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仍着重于“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比较薄弱。因此, 音乐教师要想搞好音乐教育、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就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要让学生学会从多样性、娱乐性、参与性的思维角度出发,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学会创造。

一多样性思维

多样性思维的前提是教师应提倡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学科教学环境, 综合运用多种创新思维的学习方式, 不断开发、培养学生的多样性思维能力。比如, 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或者某一问题,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艺术馆、互联网等多种学习方式, 搜集课堂相关内容的资料加以探究, 发现问题、开拓思维、共同参与讨论。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这种共同探究和讨论的学习过程中, 发展了思维, 培养了能力。通过课堂中的各种“乱”与“活”, 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感受和体验, 了解了学生对问题多种多样的理解和看法, 从而促进了学生多样性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娱乐性思维

娱乐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主要通过游戏来开展和实现。因为娱乐是一种创新学习思维方式, 娱乐也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娱乐, 可以让学生学会相互接纳、分享、协作、互助等;通过娱乐, 可以让学生共同在困难中寻觅出路、共同在学习中寻觅乐趣;通过娱乐, 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激发各自的创新灵感。传统的音乐教育以学科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将学生作为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 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无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的音乐教育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要把学生看成是音乐活动的创造者, 要把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看成是挖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 开展一些提问比赛的游戏, 看哪个小组或个人的问题提得多且新颖有创意。对于提出一些不合常理、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问题的学生, 教师应注意适当地制止, 保护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 适当地增添课堂中的一些娱乐情境。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提问加以鼓励和表扬, 加以引导和指正, 努力使学生提的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与学生共同找出问题中的闪光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提问比赛的游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娱乐的作用,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三参与性思维

参与性思维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 并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应该给每一位学生参与创新思维学习的机会, 尤其要多关注那些平常不怎么爱发言的孩子,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并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过于理性化, 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的系统性。长久以来, 唱歌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抑或是唯一的参与方式, 在这种唱歌课等同于音乐课的情况下, 学生学习音乐、参与音乐实践的途径就显得尤为狭窄, 那么,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参与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拓宽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实践途径。比如, 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将歌唱、节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综合为一体, 可以将器乐表演与音乐风格的学习有计划地结合在一起, 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时机, 通过开设小组活动展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行为, 注意引导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交流与协作, 分享各自的艺术创意与成果。通过关注学生参与时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听、唱、奏、舞蹈等多样化的参与实践方式, 共同构建音乐实践活动创新的更高层次, 重视参与的过程甚于结果, 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创新思维活动的价值。

小议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教学理念,思维,感悟

初中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就是要为将来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 它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上, 如, 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理解能力, 推理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这许多的能力培养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育观念, 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则要求师生是课堂的双主体, 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代言人、传授者, 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 由知识的权威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由过去的重“教”变为现在重学生的“学”, 由重知识结果的接受转化为重知识的探究过程, 由重学生的成绩转化为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重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转化为重知识的社会性、生活性、实用性.只有确立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 才有可能变过去的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才有可能还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 在这个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真正的激活, 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创新的绿苗.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思维习惯是有效工作的保证, 因此, 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创新思维.

1. 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形式, 它生动、简捷、有效, 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平时实施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 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为三种形式教学:对于重要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实验, 可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要求学生设计或改进后上台演示;对一些难度较大, 要求较高, 现象又不太明显的实验, 教师先进行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让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的缺陷在哪里, 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的思维状态, 进而改进实验.

2.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

在教学中应尽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教育是终生学习制,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获得比直接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现在很多学生把化学比作是第二外语, 这实在是化学教师的一大悲哀, 实际上化学是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 也没有数、理学科繁杂的数学运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结果也许会是另一情景.

3.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个人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 怎么也不会调动他的积极性和潜能, 更谈不上创造思维,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尽量采取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发现, 教育学生理解学习不在于知识的本身, 而在于去应用知识, 去作为创新的阶梯.

三、具体教学中的几点创新感悟

1. 化学概念教学创新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 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在初中化学教材中, 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 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高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 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就从研究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着手, 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充分发挥想像空间, 以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活力.循序实施“提出问题—理论假设—论证”的发现学习模式, 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 训练思维的深刻性;运用联想、对比方法, 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训练思维的广阔性.通过问题引导这种方法, 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和空间.

2. 化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

化学教师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情感具有固有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既定的时间和范围内, 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上.根据情感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 教师首先是以自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去感染学生.其次, 在施教时有的放矢, 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了解学生非智力品质.

3.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教学

听课时, 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建立起知识体系, 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 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

上一篇: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下一篇:音乐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