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与分级

2024-06-30

病理与分级(精选九篇)

病理与分级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行高位结扎剥脱加旋切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0例共69条肢体,按临床表现并结合CEAP分级将病例分为单纯静脉曲张组(简称曲张组)及静脉曲张并皮肤营养改变组(简称皮肤改变组)。曲张组:共22例38条肢体,男16例,女6例。年龄20~49岁,平均35岁。病程2~13年,平均9年;皮肤改变组:共18例31条肢体,男14例,女4例。年龄30~61岁,平均48岁。病程4~20年平均16年。对照组为我院创伤骨科行截肢术而大隐静脉正常无损伤患者。共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1~52岁,平均40岁。

1.2 取材方法

曲张静脉在术中取材,分别自大腿根部(上段)、膝关节下方(中段)、内踝上方(下段)取大隐静脉主干3~4mm,取材时尽量避免人为损伤标本。获取标本后,光镜标本:用PBS缓冲液冲洗,4%多聚甲醛固定24~48h后经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裱片,烘干后取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电镜标本:取1mm3置于3%戊二醛固定24~48h后,放入1%锇酸中1 h;30%、50%酒精脱水各15min;70%醋酸铀乙醇饱和液10 h;80%、95%酒精脱水各15min;100%酒精脱水2次各40min;环氧丙烷30min;环氧丙烷:环氧树脂(1:1)2h;环氧丙烷:环氧树脂(1:2)lh;浸环氧树脂(Epon 812)2h;环氧树脂包埋后入45℃烤箱12h;65℃烤箱48h;超薄切片,片厚70nm;切片水洗后放入醋酸铀饱和水溶液30min;双蒸水洗3次各15min;枸橼酸铅溶液15min;双蒸水洗3次各15min;采用日立H-7500型透射电镜观察并摄片。

2 结果

2.1 光镜HE染色

对照组:正常大隐静脉上、中、下三段均管壁内膜薄,内皮细胞光滑平整;中膜内有多层平滑肌细胞呈环形层状排列;外膜较厚,内有纵行平滑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结缔组织(图1)。

实验组: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均可见管壁厚薄不一,管腔增大;内膜增厚不均匀,部分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增厚不明显,部分似乎变薄,平滑肌排列紊乱,肌间纤维组织增生;外膜肌束呈增生改变(图2)。

2.2 光镜Masson染色

对照组:上、中、下三段均管壁可见内膜内皮细胞下可见弹力纤维板、少量胶原纤维及纵行平滑肌细胞;中膜见平滑肌细胞与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呈多层环形分布;外膜较厚,内有纵行平滑肌束、环形分布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滋养血管。

实验组: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均可见内膜弹力纤维出现分离、断裂现象,内膜肌层增生不均匀、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明显;中膜肌束排列紊乱,呈萎缩、增生等改变,肌间胶原纤维增生、排列紊乱、呈不规则状;外膜增厚,肌束、胶原纤维呈增生改变,弹力纤维被纤维组织穿插变稀(图3、4)。

2.3 透射电镜

对照组:正常大隐静脉上、中、下三段SMC呈梭形,细胞膜完整,细胞核成熟,排列规则,胞浆内富含大量肌丝,而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很少。

实验组: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曲张大隐静脉上段SMC细胞核成熟,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多,肌丝较少,细胞器形态正常;中段SMC胞核正常,胞浆增多,胞浆中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多,肌丝少,部分粗面内质网局部扩张、有的线粒体髓样变、空泡样变;下段SMC胞核大,胞浆中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丰富,肌丝很少,细胞核核周隙增宽、粗面内质网扩张、有些线粒体嵴断裂、髓样变及空泡变等(图5、6)。

3 讨论

50年代,Moore等提出致静脉曲张的瓣膜学说:当静脉壁不能对抗进行性加重的静脉高压时,管壁即被动性扩张[3,4]。随着对静脉形态、功能和生化方面研究深入,瓣膜学说受到部分质疑。80年代,Kistner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5],包瓣和代瓣手术在临床上盛行一时。尔后,Jurukova等利用透视电镜技术观察曲张静脉壁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形态,发现有三种异常的超微结构表现形式:①富含细胞器或泡浆;②胞浆内含有脂质,类似于早期粥样硬化病灶中的泡沫细胞;③细胞质内含有胶原[6]。90年代,Gandhi等研究发现,曲张段大隐静脉与潜在曲张的大隐静脉血管壁胶原含量升高,弹力蛋白含量下降,认为静脉壁的改变在瓣膜功能不全之前就已存在[7]。Gibbons等血管重塑概念的提出[1],对研究曲张静脉发生、病理演变以及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HE×40正常大隐静脉管壁结构HE×100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结构Masson×40平滑肌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增生、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Masson×40内膜平滑肌增生、紊乱,弹力纤维断裂、胶原纤维增生×10000线粒体髓质样改变,内质网局部扩张×15000有些线粒体嵴断裂、髓样变、空泡变,有的粗面内质网扩张,核周隙增宽

静脉曲张是血管壁适应多种病理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代偿反应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平滑肌细胞表型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有两种表型:收缩型和合成型。前者胞质内含有大量肌束丝,合成细胞器如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含量较少,其功能是维持血管壁张力;后者胞质内肌束丝极少,而合成细胞器含量丰富,能分泌基质蛋白[8]。正常成熟的平滑肌细胞表型呈收缩型,其周围环境改变如异常的细胞外基质累积时,则变为合成型,分泌过多的不成熟的基质,会导致静脉壁结构的重塑[9,10]。静脉壁的主要细胞外基质分为胶原、弹性蛋白、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四大类物质。它们与细胞粘合在一起并交织成有序的网状,共同维持静脉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胶原在血管壁细胞外基质中含量最高,刚性和抗震强度最大,构成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中的其他大分子成分可分别与胶原结合,构成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弹性纤维在静脉壁的中膜、外膜中呈规则分布,尤其是中膜环层平滑肌细胞之间呈连续分布。曲张大隐静脉中胶原纤维增生,弹性纤维分离、变性,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等已在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11,12,13,14]。

本研究在光镜下发现,不同病期组曲张静脉上、中、下三段与正常组比较均有胶原纤维的大量无序增生,弹力纤维分离、变性;不同病期组曲张静脉上、中、下三段之间比较病理改变相似,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研究一致[7,15,16]。提示在大隐静脉发生曲张时,整个血管壁都会出现适应性的血管重塑。但笔者发现这种血管壁的病理性改变与临床的病期无内在的关联性,即病情的加重并没有引起血管壁病理学的改变。Janowski等研究发现胶原组织的增生在皮肤营养改变和溃疡组中更明显,且排列致密平滑肌细胞的比例在皮肤营养改变较单纯曲张低[17]。这足已说明曲张静脉壁血管重塑过程中平滑肌细胞表型和细胞外基质改变的复杂性。

本研究在电镜下发现,不同病期(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的曲张静脉上、中、下三段均存在平滑肌细胞有收缩型向分泌型的转变,且有平滑肌细胞萎缩、增生、排列紊乱等改变,与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8,19]。本研究在电镜下还发现,同一病期组静脉壁上、中、下三段细胞器形态结构的改变。如粗面内质网扩张,核周隙增宽,线粒体髓样变、空泡变、嵴断裂等,且呈现自上至下逐渐加重趋势。但曲张组与皮肤改变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则有明显差别。结果与李伟华研究正常大隐静脉近远端内皮超微结构改变有相同之处[20]。提示平滑肌细胞的这种改变可能与静脉内淤血造成慢性缺氧引起的细胞变性有关,而自上至下逐渐加重与静脉内压力变化有关[21]。笔者认为,下肢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壁的病理改变是全程性的改变,上、中、下三段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光镜下大致相同,但电镜下则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细胞器形态结构的改变为著。

摘要:目的:研究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分期的曲张大隐静脉上、中、下三段管壁标本,制作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上、中、下三段均出现管壁厚薄不一,内膜增厚不均匀、中膜平滑肌排列紊乱,弹力纤维分离变性、胶原纤维不规则增生、平滑肌增生、萎缩等改变。电镜下上、中、下三段平滑肌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多,肌丝较少,中、下段平滑肌有细胞器形态的改变。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时静脉管壁光镜下全程的病理改变相似,而电镜下血管壁上、中、下三段平滑肌细胞器的改变不同,但其变化与临床分期无关。

病理与分级 篇2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病理诊断的质量,明确各级技术人员操作权限,根据卫生部《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与流程。

一、细胞学涂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电镜切片及各种分子检测由具备病理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制作。

二、出具病理诊断报告的医师应当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并具备初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经过病理诊断专业知识培训或专科进修学习1-3年。

四、快速病理诊断医师应当具有中级以上病理学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并有5年以上病理阅片诊断经历。

五、无病理执业医师证书和非病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不得出具病理报告,包括细胞病理学报告。

六、针对病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技术水平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再培训与再授权制度。

七、未经授权的工作人员不得独立或越级从事各项病理技术。

病理与分级 篇3

【关键词】脑干胶质瘤;MRI影像学;病理分级

脑干胶质瘤主要是指发生在脑干部的来自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在儿童人群中较为常见,在所有儿童脑肿瘤中占据10-20%,而不同类别的脑干胶质瘤也有着不同的病理分布特点和生物学特点,通过对患者的脑干胶质瘤病理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判断出患者肿瘤的发病程度,从而为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1-2]。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干胶质瘤患者,对其MRI影像学进行分析,并判断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8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52例脑干胶质瘤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在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岁,女性22例,年龄在3-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对所有患者的MRI影像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变量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分析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方法

1.2.1病理分析患者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星形的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的星形细胞瘤等,对所有患者的病理根据WHO分级,主要分为低级别的胶质瘤组合高级别的胶质瘤组[3]。

1.2.2影像学表现以肿瘤中心的起源作为标准,主要分为脑桥、中脑、延髓胶质瘤,根据腫瘤的MRI影像学显示,最大直径,内生型肿瘤是否属于跨脑干轴位的中线生长,T1W1信号的改变是属于混杂信号,还是均匀低信号,T2W1信号改变是属于混杂高信号,还是均匀高信号,增强效应是否强化,肿瘤是否出现囊变,肿瘤中心是否出现坏死,肿瘤对基底动脉是否出现包绕等,通过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判断与其与变量分级的关系。

1.3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的计量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对各变量与病理分级关系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可知,患者的脑干胶质瘤大多发生在脑桥,延髓、中脑等部位,三个部位之间的高低级别脑干胶质瘤分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较为常见的脑干胶质瘤类型是局灶内生型,其次是外生性胶质瘤和顶盖型胶质瘤,各个生长类型的胶质瘤在高低级别之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1W1之间分布的脑干胶质瘤主要呈现出低信号,有31例,21例患者呈现出混杂型信号,在T2W1之间,36例患者呈现出高信号,16例患者呈现出混杂信号,胶质瘤的高低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52例患者的脑干胶质瘤大部分存在强化现象,少部分无明显的强化现象。胶质瘤的高低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的脑干胶质瘤中囊变、跨中线生长、基底动脉包绕、坏死等病理因素与患者的病理分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实行手术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放疗和化疗辅助治疗,术后给予患者MRI影像学处理,对肿瘤的切除情况进行分析,实行全切的有41例,实行次全切和部分切除的有11例,没有出现手术死亡病例。完成手术后4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5例患者症状有所改善,3例患者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

3讨论

脑干主要分为脑桥、中脑和延髓三个部分,脑干胶质瘤的发病部位会牵涉到两个以上的部位,延髓处的胶质瘤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脑桥和中脑,对于患者的危害较大。影响患者脑干胶质瘤的主要因素有脑干胶质瘤的直径大小、有无坏死灶、是否囊变、是否跨脑干轴位的中线生长等,通过对这些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患者的肿瘤发展程度,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胶质瘤,属于低级别的胶质瘤,可以在早期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大于2cm的胶质瘤,则要在早期主张手术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4]。通过对相关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指导患者对症治疗并有效预后,以改善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万贻绿,漆松涛,方陆雄,等.94例脑干胶质瘤MRI影像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4):346-349.

[2]李茂,梁漱溟.脑干胶质瘤的MR分型及诊断价值(附5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74(06):56-57.

[3]张冬,吴惺,冯晓源,朱剑虹.适于MRI研究的脑干胶质瘤模型的建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5(04):102-103.

病理与分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PCa患者45例作为PCa组,年龄50~85岁,平均(66.83±3.89)岁。将同期4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设为BPH组,年龄51~82岁,平均(65.45±4.47)岁。PCa及BPH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50~85岁男性;②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PCa或BPH;③有正常生育史;④能正确完成相关检查。排除标准:①有前列腺手术史或激光、射频、微波、消融、球囊扩张、支架治疗史;②近1个月内使用激素类药史;③有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④行任何内分泌治疗及放、化疗等;⑤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病;⑥有其他肿瘤者;⑦有手术禁忌证。选取与PCa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50~84岁,平均(66.39±5.56)岁。各组受试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临床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所有受试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样本采集

全部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空腹>12 h,并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4℃、3 000 r/min离心20 min,分离血清,当日检测或置入-20℃冰箱冷冻保存。

1.3 性激素测定

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泌乳素(pituitary prolactin,PRL)的检测按照美国Cobas公司生产的e 601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病理分级

全部标本(前列腺穿刺活检、经尿道切除的组织、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组织)用10%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常规作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根据染色切片中肿瘤的组织学形态,按1992年修订的Gleason分级和评分标准进行病理分级,全部患者分为高分化癌(2~4分)、中分化癌(5~7分)及低分化癌(8~10分)3组。

1.5 骨显像检查

PCa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Infinia VC Hawk-eye型单光束发射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n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 tomography,PET-CT)仪。图像分析由2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阅片,观察左右侧显像剂分布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异常浓聚或减低、缺损区,特别是对仅有1或2处异常者,更要密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结果,排除外伤和良性病变,判断是否为PCa骨转移病灶。

1.6 临床分期

参照美国Jewett-Whitmore修正的分期方法进行,以手术所见和病理学检查为主要依据,结合直肠指检、骨扫描、CT、B超及X线等进行综合判定。Jewett-Whitmore分期:分A、B、C和D期,其中A期:偶然发现的无临床症状的隐性灶;B1期: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累及1叶,肿瘤直径<1.5 cm;B2期: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累及2叶,肿瘤直径>1.5 cm;C期:肿瘤局部侵犯,包括包膜侵犯、精囊侵犯、膀胱侵犯、静脉丛侵犯;D1期: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伴盆腔淋巴结转移,D2期: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伴包括骨盆骨转移的远处转移。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时用SNK-q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受试者性激素水平比较

各组受试者T、FSH、L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各检测指标进行两两比较,BP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与BPH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受试者E2、P、PR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PCa组性激素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

将所有PCa患者T、FSH、LH、E2、P、PRL分别与Gleason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Ca患者T、FSH、LH、E2、P、PRL与Gleason评分均无相关性(r=0.243、0.069、-0.040、-0.139、-0.141和-0.035)。

2.3 PCa组性激素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将所有PCa患者T、FSH、LH、E2、P、PRL分别与临床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Ca患者T、FSH、LH、E2、P、PRL与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r=0.262、0.067、0.198、0.023、0.177和0.002)。

(n=45,±s)

3 讨论

在我国,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变化,筛选手段的不断提高,PCa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自2008年起,PCa已成为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09年的发病率达到9.92/10万[1,2]。PCa生物学特性的复杂性及临床症状的不显著性已严重危害到老年男性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该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前列腺属于性激素依赖器官,其发生、发育、增生和恶变均受性激素影响,但性激素与PCa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方面的内在联系有待深入探讨。

性激素可控制PCa的发展,甚至逆转患者病情。TELOKEN等[3]认为,PCa患者的低雄激素水平,往往提示其临床预后不佳。PCa患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后其血清总T和游离T值均较术前明显回升。可见低雄激素不仅可能影响PCa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可能影响其预后。本研究发现,PCa组患者T水平较BPH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FSH、LH水平较BPH组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表明血清T、FSH、LH水平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具有指导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为PCa细胞能分泌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起一定负反馈作用的因子,当前列腺包膜被肿瘤外侵突破后,该因子大量入血,致使T的合成和分泌减少[4],由于不能产生足够的雄激素,从而反馈刺激垂体产生较多的FSH和LH。通过持续给予外源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ghormone,Gn RH),破坏Gn RH分泌的正常脉冲方式即可使垂体的敏感性降低,进而抑制LH和FSH的分泌。临床上应用长效Gn RH类似物如抑那通等成功地诱导形成功能性无睾状态治疗PCa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如果T降低,FSH和LH增高,则在排除垂体疾病的情况下,睾丸病变的可能性增加,PCa的风险亦增大[5]。因此,定期检测前列腺疾病患者的T、FSH、LH水平,对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意义重大。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PCa与雄激素及雌激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6,7]。雌激素起协同作用,雌激素可增加前列腺组织中雄激素受体含量,刺激间质增生,而间质的增生又刺激雄激素依赖性腺上皮增生[8]。PRL在前列腺生长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了。有研究认为,PRL对前列腺亦有直接作用,前列腺组织中发现有丰富的PRL受体。因为雌激素能引起PRL水平升高,故有学者认为雌激素与雄激素在前列腺生长中的协同作用是由PRL介导的。本研究结果显示,PCa组患者E2、P、PRL水平与BPH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9,10,11]。

癌组织转移的发生与癌组织细胞分化的级别、癌组织的体积密切相关[12]。Gleason评分系统是最常用的PCa组织学分级法并可以预测PCa的生物学行为[13]。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Gleason评分是非常有价值的预后指标[14]。Gleason分级越高,PCa分化越低,PCa的预后也就越差[15]。本研究提示,血清T、E2、P、FSH、LH及PRL水平与PCa的病理分级无关。临床上PCa的诊断明确后,应进一步了解病范围,即分期。分期的目的有2个:①根据病变的范围,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②评价肿瘤的预后。一旦肿瘤浸出前列腺外,则不能再针对前列腺内的原发肿瘤进行根治手术。因此,对新诊断的PCa患者精确判断分期有重要意义[16]。目前PCa的临床分期可采用Jewett-Whitmore和TNM这2个分期系统,但临床上对PCa常采用Jewett-Whitmore分期法来制定治疗方案[17]。目前,对PCa的分期有帮助的方法包括直肠指诊、组织学分级、影像学检查、盆腔淋巴结活检、血清PSA等。不论何种检查结果,单独应用某一种结果来判断临床分期甚至预测病理分期都很有限。本研究采用Jewett-Whitmore分期法,结果显提示,血清T、E2、P、FSH、LH及PRL水平与PCa的临床分期无关,故无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性激素睾酮(T)、雌二醇(E2)、孕激素(P)、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泌乳素(PRL)的水平及其与PCa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各45例,另选取体检健康男性4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性激素六项(T、E2、P、FSH、LH及PRL)的水平。对PCa患者进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分析组间差异。评估各检测指标与PCa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与BP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PCa组患者血清T降低、FSH和LH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P、PR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而BPH组患者T、E2、P、FSH、LH及PR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a患者血清T、E2、P、FSH、LH及PRL水平与PCa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T、FSH、LH水平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有指导意义。PCa患者血清各项性激素水平与PCa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病理与分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至2012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宫颈疾病专科门诊就诊经宫颈多点活检病理检查证实CINⅠ240例, 其中因随访不便、无生育要求迫切希望手术治疗、细胞学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阴道镜图像不满意等原因, 最终有123例患者选择行LEEP, 平均年龄40.8±3.4岁。

1.2 阴道镜检查的诊断

采用电子阴道镜 (型号:SLC-3000) 观察宫颈转化区内外上皮有无变白及增厚, 是否存在异型血管及其形态、腺周白色上皮、镶嵌、反镶嵌以及碘着色变化。在阴道镜下怀疑有宫颈癌前病变或癌变的部位实施宫颈多点活检术[1]。

1.3 液基细胞学检查的诊断

由本院病理科同一位细胞学医生在光镜下阅片, 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 细胞学诊断按照国际癌症协会 (NCI) 推荐的TBS (the Bethesda system) 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具体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H)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HSIL、宫颈癌和正常范围的宫颈上皮细胞 (阴性) 。所有入组对象的细胞学切片均由另一位细胞病理学医师进行盲阅复查, 对于结果有差异者由第三位细胞病理学医师再次阅片确认。因本组资料中ASC-H的例数较少, 为保证统计的准确性, 分组时将ASC-H统一归为HSIL。

1.4 HPV分型检测

LEEP术前统一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行HPV分型检测, DNA抽提试剂盒 (QIA Mini试剂盒) 购自德国QIAGEN公司。HPV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购自中国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可检测21种HPV亚型, 包括13种高危亚型 (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型) 、5种低危亚型 (6、11、42、43和44型) 和3种中国人群常见亚型 (53、66和CP8304型) 。另外, 在膜上还包括用于质量控制的阴性对照点、内对照点 (用于监测PCR反应) 和Biotin对照点 (用于监测显色系统) 。PCR扩增仪型号:凯普hybribio PCR KP-TC48。

1.5 h TERC基因检测

采用荧光免疫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技术对宫颈脱落细胞标本 (123例) 进行h TERC基因检测。本研究中所使用的h TERC探针为GLP TERC/CSP 3探针 (GLP TERC标记为红色, CSP 3标记为绿色) , 由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20例正常宫颈脱落细胞h 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 按阈值=平均数 (M) +3×标准差 (SD) 计算出h TERC基因的阈值为5.82%。根据阈值判断FISH结果:每例样本随机计数100个细胞, 若基因扩增异常细胞比例大于阈值, 则判断为阳性;若基因扩增异常细胞比例小于阈值, 则判断为阴性;若等于阈值, 则适当增加样本可观察细胞数再行判读。

1.6 LEEP术后病理分级

按照CIN分级标准[2]对LEEP术后组织行病理学诊断, 包括宫颈黏膜慢性炎 (NILM) 、CINⅠ、CINⅡ、CINⅢ、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癌。本研究中将CINⅢ、宫颈微小浸润癌、宫颈癌统一归为CINⅢ+。病理检查切片均由一位病理科主治医师重新盲阅, 如诊断与之前相同, 则入选;如诊断与之前不一致, 则请另一位病理科主治医师阅片再次确认, 排除病理诊断误差。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等级相关分析, P<0.05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等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EEP术后不同病理分级与患者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123例CINⅠ患者LEEP术后病理检查提示NILM 76例 (61.8%) , CINⅠ29例 (23.6%) , CINⅡ14例 (11.4%) , CINⅢ3例 (2.4%) , 宫颈早期微浸润癌1例 (0.8%) 。LEEP术后不同病理分级年龄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28) , LEEP术后不同病理分级与孕产次数和分娩方式经相关性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0.075, P=0.412;r=0.144, P=0.138) , 见表1。

2.2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宫颈细胞学分类的相关性

术前宫颈TCT细胞学检查提示阴性27例、ASCUS 54例、ASC-H 4例、LSIL 31例、HSIL 7例。由表2可见, 随着宫颈细胞学结果严重程度逐步上升, 术后病理分级上升比例逐步提高, 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阴道镜下活检为CINⅠ的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TCT细胞学分类呈正相关 (r=0.236, P=0.008) 。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AS-CUS和阴性共81例, 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 57例 (70.4%) ;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LSIL 31例, LEEP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和CINⅠ25例 (80.6%) , CINⅡ6例 (19.4%) , 未发现CINⅢ及以上病例;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HSIL 11例, 锥切术后病理检查为CINⅡ及以上6例 (54.5%) , 有1例为宫颈微小浸润癌。

①4例ASC-H由于例数太少, 归入HSIL进行统计分析

2.3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HPV感染的相关性

随着术后病理分级上升, 阴道镜下活检为CINⅠ患者的HPV感染率在NILM、CINⅠ、CINⅡ、CINⅢ+中分别为51.3%、31.0%、57.1%、100.0%, 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阴道镜下活检为CINⅠ的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HPV感染无相关性 (r=0.007, P=0.937) 。但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CINⅡ及以上的患者中, HPV阳性率 (66.7%, 12/18) 明显高于低级别CIN或无病变者 (45.7%, 48/105) 。见表3。

2.4 LEEP术后病理分级和术前HPV亚型的相关性

HPV16/18感染率在NILM、CINⅠ、CINⅡ、CINⅢ中分别为48.7%、33.3%、62.5%、100.0%, 不同程度CIN病变中HPV16/18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 但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阴道镜下活检为CINⅠ的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HPV亚型无相关性 (r=0.143, P=0.276)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CINⅡ及以上的患者中, HPV感染亚型以16/18为主 (75.0%, 9/12) , 明显高于低级别CIN或无病变者 (45.8%, 22/48) 。见表4。

2.5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h TERC基因异常扩增的相关性

随着术后病理分级上升, h TERC基因阳性率在NILM、CINⅠ、CINⅡ、CINⅢ中分别为38.2%、55.2%、85.7%、100.0%, 呈逐步上升趋势, h TERC对于检出CINⅡ及以上的敏感度达到88.9% (16/18) , 但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阴道镜下活检为CINⅠ的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h TERC基因异常扩增无相关性 (r=0.106, P=0.541) 。见表5。

3 讨论

CIN是HPV感染引起的最常见的宫颈上皮病变。根据病变累及宫颈上皮层范围的不同, 将其从轻到重分为CINⅠ、CINⅡ、CINⅢ三级。CINⅠ是HPV病毒感染并复制导致的良性病理学表现, 大多数CINⅠ及其相关的HPV感染可在1~2年内自然消退[3]。由于60%~85%的CINⅠ可自然消退, 部分研究甚至发现CINⅠ的自然消退率高达90%以上[4], 因此对CINⅠ的治疗趋于保守, 大多选择门诊随访。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 (ASCCP) 曾建议如果阴道镜检查结果满意, CINⅠ病变可以不治疗而仅作随访。但大量研究表明, 单纯依据阴道镜活检诊断的CINⅠ并不准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进行的ASCUS/LSIL的临床研究中[5], 最初诊断为CINⅠ者, 经专家病理复查委员会证实仅43%为CINⅠ, 41%为正常, 13%为CINⅡ、CINⅢ;阴道镜下活检证实为CINⅠ者, 经LEEP手术后, 有23%~55%最终确诊为CINⅡ~Ⅲ。我们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3例接受LEEP术的CINⅠ患者, 术后病理检测未发现CINⅠ者76例 (61.8%) , 确诊CINⅠ29例 (23.6%) , CINⅡ14例 (11.4%) , CINⅢ3例 (2.4%) , 宫颈早期微浸润癌1例 (0.8%) 。宫颈早期微浸润癌的1例患者为阴道镜下高度怀疑早期浸润, 但活检结果为CINⅠ, 因此予LEEP, 术后证实为宫颈浸润癌。因此, 正确地认识阴道镜活检病理和LEEP术后病理的差异, 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对于识别真正意义上的CINⅠ, 避免有自愈倾向的病患接受不必要的手术, 同时及时发现隐藏在CINⅠ中的高级别CIN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1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宫颈细胞学分类

TCT检查是一种有效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早期筛查方法, 简便、无创伤, 适合大规模人群普查。Katki等[6]对20319例阴道镜下活检证实为CINⅠ的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发现, 随访期间出现CINⅡ及以上的风险随着细胞学严重程度的升高而上升,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符, CINⅠ患者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术前TCT细胞学分类呈正相关 (r=0.236, P=0.008) , 并且, TCT检查为ASCUS和阴性的81例CINⅠ患者中, LEEP术后病理检查有57例 (70.4%) 未发现任何病灶 (NILM) ;TCT检查为LSIL的31例CINⅠ患者中, 术后病理检查为NILM和CINⅠ的比例占80.6% (25/31) , 仅19.4% (6/31) 的患者上升为CINⅡ, 未发现CINⅢ及以上病例。这一结果同时从侧面证实低级别细胞学结果对于CINⅠ的预后转归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对于这部分CINⅠ的患者采取随访, 是相对安全的。而对于细胞学诊断为HSIL的11例CINⅠ患者中, 其LEEP术后病理升级的比例高达54.5% (6/11) , 且有1例最终诊断为宫颈微小浸润癌;如果未对这部分CINⅠ患者采取随访, 则有可能会漏诊CINⅢ或错过宫颈癌的最佳治疗时机。

3.2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HPV感染

HPV感染自愈的可能性很高, 70%HPV可在1年内被清除, 但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也可能提示低级别CIN病变难以消退, 抑或是低级别CIN合并或发展为高级别CIN的早期信号[7]。如何识别这些信号, 利用HPV检测来辅助判断CIN的转归, 尤其对于CINⅠ这类自愈倾向较高的CIN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的研究发现,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CINⅠ患者, HPV感染与否、HPV感染亚型与术后病理分级无明显的相关性, 这可能与本研究中CINⅠ患者经锥切术后发现病理升级的例数 (仅18例) 较少有关, 还需要今后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分析。本组资料中大部分CINⅠ病变局灶, 经阴道镜下活检后病变消失或维持在CINⅠ, 但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CINⅡ及以上的患者中, HPV阳性率 (66.7%) 明显高于低级别CIN或无病变者 (45.7%) , 且HPV感染亚型以16/18为主 (75.0%) 。因此证实, HPV16/18是导致高级别CIN和宫颈癌的最重要的HPV亚型。

3.3 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h TERC异常扩增

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是近几年肿瘤发生基础研究的热点, 85%~90%的恶性肿瘤细胞发现有端粒酶活性的异常上调[8]。端粒酶活性的上调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 使肿瘤细胞能够突破正常的增殖限度, 逃避细胞凋亡, 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研究发现, h TERC基因扩增可以频繁地出现在宫颈鳞状细胞癌、HSIL及LSIL中[9], 而且随宫颈病变程度的上升h TERC基因扩增的频率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h TERC异常扩增率随着术后病理分级严重程度升高而上升, h TERC对于检出CINⅡ及以上的敏感度达到88.9% (16/18) , 该指标可能对筛选低级别CIN中恶变倾向的病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统计学显示h TERC异常扩增与宫颈LEEP术后病理分级的差异无明显相关性, 这可能需要增加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本组资料中还对LEEP术后病理分级与患者一般情况 (年龄、孕产次、生育方式)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 一般情况引起的统计学上的偏倚较少, 本研究结果可信。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阴道镜活检诊断为CINⅠ的患者, 其术后病理分级随着术前宫颈细胞学严重程度上升而上升, 与HPV感染、h TERC及其他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妊娠次数、生育情况、分娩方式等因素可能无明显相关性。宫颈细胞学结果可能成为今后CINⅠ是否需要切除性治疗的临床参考指标, 低级别宫颈细胞学异常可能提示该类人群良好的预后倾向。

参考文献

[1]Michael S.Baggish主编.宫颈、阴道和外阴疾病阴道镜学图谱[M].夏恩兰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79.

[2]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06-307.

[3]Oakeshott P, Aghaizu A, Reid F, et al.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 for prevalent, incident, and persistent genital carcinogenic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sexually active women:community based cohort study[J].BMJ, 2012, 344, e4168-e4170.

[4]Moscicki AB, Ma Y, Wibbelsman C, et al.Rate of and risks for re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2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women[J].Obstet Gynecol, 2010, 116 (6) :1373-1380.

[5]Wright TC, Cox JT, Massad LS, et al.2001 Consensus guide 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cervical cytological abnormalities[J].JAMA, 2002, 287 (16) :2120-2129.

[6]Katki HA, Gage JC, Skiffman M, et al.Follow-up testing after colposcopy:five-year risk of CIN 2+after a colposcopic diagnosis of CIN 1or less[J].J Low Genit Tract Dis, 2013, 17 (Suppl 1) :s69-s77.

[7]Philip EC, Julia CG, Cosette MW, et al.The clinical meaning of a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1 biopsy[J].Obstet Gyneco, 2011, 118 (6) :1222-1229.

[8]Anitha S, Jessica K, Priyanka L, et al.Oncogene-induced telomere dysfunction enforces cellular senescence in human cancer precursor lesions[J].EMBOJ, 2012, 31 (13) :2839-2851.

病理与分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因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升高或经直肠指诊异常疑诊前列腺癌患者,于深圳市中医院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MRI检查发现可疑结节者,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排除非首次活检、无法完成12点穿刺、已行抗雄激素治疗的患者,共纳入116例,年龄41~86岁,平均(68.68±8.11)岁;血清总PSA 0.68~152.37 ng/ml,平均(12.17±9.95)ng/ml;前列腺体积19.52~120.34 ml,平均(43.67±19.72)ml。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MR750 3.0T MR扫描仪,体部相控线圈。扫描参数:T2WI:TR 4277 ms,TE102 ms,层厚3 mm,视野180 mm,矩阵288×288;扩散加权成像(DWI):TR 5000 ms,TE 70 ms,视野300 mm,矩阵128×128,b值取0、1000 s/mm2。

1.3 图像分析及ADC值、ADC比值的测定

由2名有5年以上经验的泌尿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阅片,经协商确定可疑病灶,可疑病灶按MRI表现分为恶性、可疑恶性、良性。ADC值及ADC比值测定参考De Cobelli等[3]的方法,病灶区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ADC比值测定取病灶的ADC值除以对称位置相对正常前列腺ADC值,感兴趣区(ROI)面积取尽量接近病灶大小但不包含病灶边缘部位,对称位置ROI面积取与病灶ROI面积相同大小,若病灶过大则对侧ROI取相同断面尽可能大的面积。

1.4 融合成像及穿刺方法

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容积导航仪,探头为IC5-9D,配备5°引导架,BARD自动活检枪及18G活检针。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清PSA浓度,使用抗凝药物者停用1周。术前1 d开始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穿刺当天行清洁灌肠,术后继续服用抗生素3 d。患者取左侧曲膝卧位,用0.5%碘伏消毒肛周及直肠下段,穿刺过程无需麻醉。融合成像采用点-平面法,即先匹配MRI扫查与超声扫查相平行的平面,再匹配两种检查方法均可显示的另一个点,便可锁定三维空间结构。融合成功后先行磁共振-经直肠超声融合成像引导下靶向穿刺,由1名医师对可疑结节穿刺2针,若MRI显示多个可疑结节则以恶性可能性最高的结节为靶目标;再由另1名不知MRI结果的医师进行12点系统性穿刺活检。12点系统性穿刺点平均分布于前列腺两侧底部、中部及尖部,内侧及外侧各1点。各穿刺点组织分别放入相应已标记好的甲醛玻璃瓶内送病理检查。

1.5 MRI病变与穿刺病理的对应关系

若MRI显示多个病变,取MRI显示的最大病变为融合成像引导穿刺目标,以融合成像穿刺病理提示前列腺癌为阳性结果,以融合成像穿刺病理良性而系统性穿刺活检病理恶性为假阴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不同组间ADC值及ADC比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16例患者中,前列腺癌65例,良性病变51例,前列腺癌总体检出率为56.0%(65/116);其中Gleason 6分15例,Gleason 7分19例,Gleason8分12例,Gleason 9分17例,Gleason 10分2例。2.2常规MRI诊断结果以T2WI边界不清的低信号灶、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诊断为恶性(图1、2)。T2WI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6%、62.7%、63.8%、68.9%、58.2%;T2WI联合DWI/ADC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0.4%、85.3%、85.3%、85.4%。T2WI及T2WI联合DWI/ADC对前列腺癌的检出情况见表1。

图1男,71岁,前列腺癌。前列腺右侧外腺区病灶,Gleason 9分;T2WI呈低信号(箭,A);DWI(b=1000 s/mm2)呈高信号(箭,B);ADC图呈低信号(箭头,C)

图2男,60岁,前列腺癌。前列腺右侧尖部病灶,Gleason 7分;T2WI呈低信号(箭,A);DWI(b=1000 s/mm2)呈高信号(箭头,B);ADC图呈低信号(箭,C)

2.3 ADC值及ADC比值诊断前列腺癌的结果

取b=0、1000 s/mm2获得ADC图,测量病变ADC值,其结果与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的关系见表2。

ADC值及ADC比值在Gleason 6分组与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leason 7分组与Gleason 8分组、Gleason 8分组与Gleason 9分组、Gleason 9分组与Gleason 1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前列腺癌组与非前列腺癌组的ADC值与ADC比值见图3,两组ADC值与ADC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组间ADC值与ADC比值见图4,其中Gleason 6分组与Gleason 7分组间ADC值与AD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与ADC比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见图5,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MRI漏诊的前列腺癌情况

本组患者联合T2WI和DWI/ADC漏诊7例前列腺癌中,5例为Gleason 6分,1例Gleason 7分,1例Gleason 8分。

1-特异度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MRI应用之前,其术前影像学诊断困难。近年MRI成为前列腺癌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4]。常规T2WI可以清楚地显示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对前列腺癌的检出和定位有重要价值。前列腺癌灶在T2WI图像上呈低信号,对于发生于外周带的前列腺癌,T2WI表现为在正常的高信号外周带中出现低信号灶,故较容易检出;但其特异性较低,某些良性病变如增生、炎症、出血、纤维化等均可表现为低信号[5]。由于正常中央腺体本身T2信号较低,对于发生于中央区的癌灶,其表现与前列腺增生结节类似,导致鉴别困难。此外,部分癌灶在T2WI上呈等信号,导致漏诊[6]。本研究结果显示,T2WI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4.6%、62.7%,提示单独应用T2WI诊断效能尚不理想。

DWI是一种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功能成像方法,其成像时间短,而且不需注射对比剂。通过不同b值的DWI图像的处理可得出ADC图。Sankineni等[7]研究证实,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可达90%、88%,但是除T2WI和DWI检出外,多参数MRI还需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或波谱显像,其耗时长、费用高且需要注射对比剂。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T2WI和DWI/ADC图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9.2%、80.4%,与多参数MRI诊断效能基本一致。因此,联合应用T2WI和DWI/ADC图是术前诊断前列腺癌较为经济实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而MRI漏诊的7例中,5例为Gleason 6分的肿瘤,与Kim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此类肿瘤绝大多数均为无临床意义的惰性癌,其大量检出导致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ADC值和ADC比值与Gleason评分成反比。在Gleason 6分与Gleason 7分组前列腺癌中,其ADC值和ADC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Gleason 7分、Gleason 8分、Gleason 9分及Gleason 1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eason评分是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评分越高,肿瘤分化越差、恶性程度越高。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leason 6分的前列腺癌,而且大多数研究也将Gleason≥7分的肿瘤分类为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将体积较小的Gleason 6分肿瘤分类为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9,10]。因此,通过ADC值及ADC比值可初步判定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区分低危和高危前列腺癌,为选择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合理的影像学依据。

既往研究表明,个体之间的ADC值差异较大[4],其值受不同年龄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本研究应用ADC比值,其计算取病变区与相对正常的组织的比值,受其他因素干扰较小,个体间的差异较小。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病理结果仅为靶向穿刺及系统性穿刺活检的组织学病理诊断,未能以根治性手术标本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无法全面、精确计算MRI的最终敏感度和特异度。但本研究应用经直肠超声与MRI融合成像引导下靶向穿刺活检,与单独的系统性穿刺活检相比,提高了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另外,本研究未应用经直肠线圈,经直肠线圈可以提高图像质量,但操作繁琐,需要进行肠道准备,部分患者无法忍受直肠内置入线圈。而体部线圈虽然降低了图像部分信噪比,但检查前无需特殊准备,且扫描范围大,可显示前列腺周围、盆壁及骨转移情况等[11]。

总之,ADC值及ADC比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两者值的高低可初步判定低危前列腺癌与高危前列腺癌。

参考文献

[1]Torre LA,Bray F,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韩苏军,张思维,陈万青,等.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4):330-334.

[3]De Cobelli F,Ravelli S,Esposito A,et al.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 and ratio as noninvasive potential biomarkers to predict prostate cancer grading:comparison with prostate biopsy and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Am J Roentgenol,2015,204(3):550-557.

[4]孙丽娜,李前程,程凯亮,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Meta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64-467.

[5]Le JD,Tan N,Shkolyar E,et al.Multifocality and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by 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rrelation with whole-mount histopathology.Eur Urol,2015,67(3):569-576.

[6]Renard-Penna R,Mozer P,Cornud F,et al.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and likert scoring system:multiparametric MR imaging validation study to screen patients for initial biopsy.Radiology,2015,275(2):458-468.

[7]Sankineni S,Osman M,Choyke PL,et al.Functional MRI in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Biomed Res Int,2014:590638.

[8]Kim JY,Kim SH,Kim YH,et al.Low-risk prostate cancer:the accuracy of multiparametric MR imaging for detection.Radiology,2014,271(2):435-444.

[9]Dickinson L,Ahmed HU,Allen C,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localisation,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rostate cancer:recommendations from a European consensus meeting.Eur Urol,2011,59(4):477-494.

[10]Thompson JE,Moses D,Shnier R,et al.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guided diagnostic biopsy detects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 and could reduce unnecessary biopsies and over detection:a prospective study.J Urol,2014,192(1):67-74.

病理与分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MR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EA的患者82例。年龄32~86岁,平均(58±11)岁。绝经前28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不规律、月经量增多等;绝经后5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MRI表现为内膜弥漫性增厚75例,厚度1.0~3.7 cm,其中16例形成肿块填满宫腔;7例表现为息肉状局限性肿块,最大径1.5~5.5 cm。经病理证实并按病理级别将EA患者分为高、中、低分化组,分别为37例、28例、17例。所有患者均无MR检查禁忌证,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或其他治疗,在MR检查后2周内完成手术。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1.5T MR超导型扫描仪,体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检查前禁食4~6 h减轻肠道蠕动,并于检查前1 h饮水约500 ml。扫描参数:(1)轴位T1WI序列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R 500 ms,TE 10.0 ms,激励次数2,矩阵320×192,视野(FOV)40 cm×40 cm,层厚5.0 mm,间隔l.0 mm,扫描时间1 min 40 s。(2)轴位T2WI序列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 4000 ms,TE 125 ms,激励次数4.0,矩阵320×192,FOV 40 cm×40 cm,层厚5.0 mm,间隔l.0 mm,扫描时间2 min 23 s。(3)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轴位三维成像,TR 16.5 ms,8个回波,TE 2.1 ms,反转角12°激励次数0.71,矩阵256×192,FOV40 cm×40 cm,层厚2 mm,流动补偿,屏气21 s。(4)肝脏快速容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TR 3.7 ms,TE 1.8 ms,IT 7.0 ms,反转角20°,激励次数0.7,矩阵272×180,FOV 40 cm×40 cm,层厚4.0 mm,层间隔2.0 mm,采集时间3 min 29 s,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马根维显(拜耳医药,中国广州),注射剂量0.1 ml/kg,速度2 ml/s。

1.3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将ESWAN序列图像传至ADW4.6工作站,经Functool软件处理,选取阈值对相位图进行低通滤波过滤,采用多回波幅度平均、相位掩模等对保留回波的相位图及幅度图进行处理,并获得新的相位图、幅度图、R2*图及T2*图。由1名住院医师及1名主治医师采用盲法分析。应用Viewer完成病灶R2*值的测量。方法为选择R2*图病灶横轴位最大截面,在肿瘤实质区放置圆形感兴趣区(ROI),避开坏死、出血、含气及伪影区,取3个平均值(图1)。所得各组R2*值结果的一致性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检验,ICC取值为0~1,<0.4为一致性差,>0.75为一致性良好。取2位观察者测量结果平均值进行分析。

图1女,55岁,低分化EA。R2*示在病灶最大截面不同区域放置3个ROI,每个ROI面积约1.0 c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R2*值与EA病理级别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不同病理级别组EA的R2*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R2*值对不同病理级别组EA的评判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相应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

2 结果

2.1 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2位观察者对不同病理级别组EA的R2*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均良好,高、中、低分化组测量的ICC值分别为0.894、0.930、0.923,各组测量结果见图2。

2.2 R2*值与EA病理级别的相关性及病理级别组间比较

R2*值与EA病理级别呈弱相关性(r=0.464,P<0.001)。高、中和低分化组EA的R2*值分别为(12.54±2.75)Hz、(13.08±2.92)Hz和(18.71±3.80)Hz(图3~5),高、低分化组EA的R2*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低分化组EA的R2*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中分化组EA的R2*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R2*值预估低分化EA的效能

R2*值预估低分化EA的AUC为0.893(图6),R2*值≥16.17 Hz为其界值,灵敏度82.4%,特异度87.7%。

图3女,56岁,高分化EA(箭)。R2*值为12.17 Hz

图5女,67岁,低分化EA(箭)。R2*值为21.40 Hz

3 讨论

ESWAN序列扫描可获得多个回波的幅度图及相位图,具有高分辨率、薄层采集、同时获得相位及幅度信息,并获得多个定量参数[8],在定量评估方面颇具优势。R2*值可定量评估局部组织氧含量改变,与组织乏氧、出血等因素密切相关[9],在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物质浓度增加等情况下R2*值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化EA的R2*值较高、中分化EA高(P<0.001),可能是EA在肿瘤细胞增殖时,由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物质的诱导而产生病理性新生血管[10],并在低分化EA中的表达比高、中分化EA强烈,因此低分化EA可生成更多的新生血管[11]。虽然EA新生血管数量增多,但常有形态改变、走行纡曲、管壁基底膜缺陷等异常[12],可导致EA瘤体内微出血、血液循环障碍等,使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物质浓度增加,因低分化EA异常血管较多,导致微出血及血液动力学变化更为显著,因此R2*值较高、中分化EA增高。另外,低分化EA较高、中分化EA更高地表达Ki-67抗原,使肿瘤细胞增殖更加活跃,因此耗氧量更高,引起乏氧的程度更为严重,这也会导致R2*值增高[13,14]。Gheytanchi等[15]报道提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Ki-67可交互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使低分化EA的R2*值增高更为显著。此外,低分化EA的肿瘤细胞密度较高、中分化EA大,也会进一步加重缺氧[16]。本研究同时发现R2*值在高、中分化E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为两者在异常血供、耗氧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中R2*值预估低分化EA的AUC为0.893,效能较高,以R2*值≥16.17 Hz作为判定低分化EA的界值,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均较高。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放置ROI的肿瘤实质区缺乏病理对照。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分级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2014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本次研究的要求, 选取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为30~65岁, 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下腹胀痛、白带增多、阴道流黄水带臭味、白带带血以及接触性出血等临床症状, 其中有3例患者宫颈光滑, 24例患者宫颈糜烂, 少数患者宫颈为细乳突状突起、息肉、呈颗粒状或者肥大等。

1.2 方法

整理分析27例子宫颈上内皮瘤变患者临床资料, 全部标本均通过10%的中性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并用石蜡进行包埋, 根据常规要求进行切片, 同时进行HE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观察分析。

2、结果

全部确诊病例在手术前均实施子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不典型细胞以后于阴道镜下实施宫颈多点活检, 所获病理检查结果如下:有5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 于光镜下发现在上皮中不典型增生细胞所占比例为1/3, 其中细胞边界比较清楚, 同时细胞核增大, 异型性小, 核分裂象比较少, 染色较深, 且核质比例稍微增大。有8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 于光镜下观察到非典型性增生细胞的分界还比较清楚, 核质比例较大, 病变可累及到上皮层大约一半, 核更大, 且核分裂象比较多, 其中有1例患者合并有湿疣, 有7例患者累及到腺体。有14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于光镜下观察到非典型细胞异型性更为明显, 且病变可累及到子宫颈上皮的全层, 核分裂象比较多, 没有间质浸润, 细胞级向紊乱比较显著, 同时上皮基底膜基本完整, 其中有10例患者累及到腺体。此外, 实施宫颈锥切的患者有17例, 所占比例为62.9%, 剩余10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患者均实施子宫全切, 所占比例为37.1%。

3、讨论

子宫颈上内皮瘤变为宫颈癌浸润前期所发生的病变, 该病变的发生与吸烟史及性生活过密切相关, 此外, 还有病毒感染、口服避孕药以及性传播疾病等[4]。在以往的研究中曾把宫颈鳞状上皮早期病变划分为四个等级, 即为轻度、原位癌、中度和重度非典型增生, 近年来Richart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非典型增生至浸润性磷癌属于一个连续过程, 为非浸润性恶性病变, 可将其划分至宫颈上皮内瘤变, 对此, 又把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三级来代替以往的四级, 即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Ⅰ级、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Ⅱ级以及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Ⅲ级[5,6]。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Ⅰ级病理特征为异常增生上皮细胞多出现于宫颈上皮层内, 细胞核存在异型性和核分裂象, 于病变处可见感染;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Ⅱ级病理特征为细胞核存在异型性以及核分裂象, 相对于Ⅰ级而言, 细胞核异型程度较严重, 同时核分裂象也更多;子宫颈上内皮瘤变Ⅲ级病理特征为细胞核异型更为显著, 且核分裂象也显著增多, 可累及腺体, 同时还能随着腺体分枝进行伸延, 表现为不规则的团状, 其中累及腺体一般为圆顶状或者分叶状突起, 其基底膜比较完整。在本次研究中, 5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 8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 14例患者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

综上所述, 采取宫颈三阶梯检查, 实施病理特征分级, 能够早诊断以及治疗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罗茹, 陈晓端, 朱莉艳, 等.宫颈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8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 (1) :32-36.

[2]兰建清.宫颈C I N临床病理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2) :68-68.

[3]梁开如, 徐基成, 龚衍, 等.外阴上皮内瘤变4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4, 25 (4) :578-580.

[4]寻凤华, 熊正文, 李宏伟, 等.Snail、E-cadherinmRNA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8) :4430-4433.

[5]徐本群, 马娟, 周琼, 等.P16与Ki67的表达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学诊断与分级中的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 2013, 17 (9) :1540-1542.

病理与分级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三附属医院、包头市二医院病理科存档的2002-2010年间的石蜡组织标本78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胶质瘤。对照组12例取自非肿瘤患者的脑组织。所有病例临床资料齐全,其中男48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4岁(17~78岁)。按照2007年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胶质瘤按生物学行为分为4级:Ⅰ级21例,Ⅱ级22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

1.2 试剂与方法

RNA提取试剂盒(Cat No. 03 270 289 001)、反转录试剂盒(Cat No. 04 489 866 001)、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盒(Cat No. 04 913 850 001)均购自Roche。GAPDH和CD147的引物序列是由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有限公司合成。GAPDH上游引物序列为:5'-AGGTGAAGGTCGGAGTCA-3',下游引物序列为:5'-GGTCATTGATGGCAACAA-3,扩增的产物长度为100 bp。CD147的上游引物序列为:5'-TTCACTACCGTAGAAGACCTTGG-3',下游引物序列为:5'-GTTGATGTGTTCTGACGACTTCA-3',扩增的产物长度为273 bp。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为25 μL,反应条件为预变性94 ℃ 2 min,然后是94 ℃ 25 s,55 ℃ 35 s,72 ℃ 45 s,共4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记录CT值,计算⊿CT和⊿⊿CT值,最后结果取⊿⊿CT的均值,即为CD147 mRNA的相对含量。

2结果

以GAPDH为内参,应用RT-PCR法,检测了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中CD147 mRNA的相对含量。扩增的产物经3 %的凝胶电泳,证实为GAPDH和CD147,长度分别100 bp和273 bp,见图1。在正常脑组织中没检测到CD147 mRNA;Ⅰ、Ⅱ、Ⅲ、Ⅳ级的胶质瘤中CD147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15、0.27、0.46、0.78,见图2。

1:Marker;2:Ⅰ级;3:Ⅱ级;4:Ⅲ级;5:Ⅳ级;6:正常脑组织

3讨论

胶质瘤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助放疗、化疗,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年生存率较低。目前认为导致胶质瘤生存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其侵袭性生长。肿瘤的侵袭性生长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许多研究表明CD147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2]。

CD147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是一单链跨膜糖蛋白。研究表明:CD147广泛表达于恶性肿瘤细胞的胞膜上,其在肿瘤的恶性转化、侵袭和转移及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促进肿瘤血管的增生[3];也能通过刺激间质细胞及肿瘤细胞本身产生多种金属基质蛋白酶,来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4]。本实验的结果显示:CD147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且其mRNA的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关,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其表达水平越高。因此,CD147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同时也是临床治疗胶质瘤的一个靶点。

摘要:目的:在不同病理级别的胶质瘤中,检测CD147 mRNA含量。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了78例石蜡包埋的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脑组织中CD147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在正常脑组织和Ⅰ、Ⅱ、Ⅲ、Ⅳ级的胶质瘤中,CD147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0.15、0.27、0.46、0.78。结论:CD147可以作为临床判断胶质瘤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

关键词:CD147,胶质瘤,RT-PCR

参考文献

[1]Mitsumoto Y,Watanabe A,Miyauchi,et al.Stimulation of theregrowth of MMP damaged dopaminergic fibers by the treat-ment of mesencephalic cultures with basigin[J].J NeuralTransm,2001,108(10):1127-1134.

[2]Kanekura T,Chen X,Kanzaki T,et al.Basigin(CD147)isexpressed on melanoma cells and induces tumor cell invasionby stimulating produc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by fi-broblasts[J].Int J Cancer,2002,99(4):520-528.

[3]Nobeshina K,Iwasaki H,Koga K,et al.Emmprin(basigin/CD14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odulator and multifunc-tional cell recognition molecule that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cancer pro-gression[J].Pathol Int,2006,56(7):359-367.

上一篇:农作物钾肥的施用下一篇:医学科普期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