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

2024-07-02

独具匠心(精选十篇)

独具匠心 篇1

有一次上晚自习, 铃声一响我便朝教室走去。可是, 还没走到教室门口, 就听到班里传来阵阵吵闹声。平时班里没老师在时也很安静的, 今晚怎么这么没纪律?我气不打一处来, 皱起眉头, 板着面孔, 怒气冲冲地朝班中走去。

当我走进教室时, 学生们看到我“唰”地全都安静下来了, 纷纷各归其位, 有些学生桌子上连课本都没拿出来。班长王智原先还笑嘻嘻的脸马上收敛住。看到这, 我更是气上加气, 立即拿班长来兴师问罪:“这是怎么了?你是怎么管纪律的?”

见我责问班长, 同学们便七嘴八舌地打报告:“老师, 班长今晚带头说话。”“班长今天和xxx打闹。”“铃声都响了班长还没有组织同学们学习。”……没想到王智竟指着那些打报告的学生大嚷:“你们不也一样吗?干嘛全都说我?”

“王智, 你住嘴, 你还嘴硬, 你是怎么当班长的?”我大声喝住了王智, 并把他叫上讲台,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训了他一顿。待我训完后, 王智没说什么, 只是用他那清澈黑亮的眼睛看了我一眼, 便回到座位上低头沉默着, 晚自习的插曲也由此而停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王智在管理班级工作中并不像以前那么积极主动了, 少了几分活跃, 多了几分沉默。看到王智这样, 我脑海里常闪现王智那双清澈黑亮的眸子, 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 我难道做错什么了吗?我纳闷了……

为了解开心中的“疙瘩”, 我私下去找王智谈话。在我的诱导下, 王智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原来, 王智认为那天晚上许多同学都不守纪律, 应该是谁都有错, 而我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单单训了他, 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觉得很没面子。我恍然大悟, 知道自己伤害了王智的自尊心。我于是向王智承认自己那晚的做法不当, 分析了班长职务在班中的作用, 教育王智今后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去为同学树立榜样。听了我的教导, 王智竟流下了眼泪, 并向我保证, 以后一定更加努力把学习和班级工作做得更好。

独具匠心是什么意思 篇2

【解释】:匠心:巧妙的构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有独特的创造性。

【出自】:唐·张佑《题王右丞山水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示例】:《诗刊》1978年第3期:“诗味的浓淡,与比兴之运用关系非常密切。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是独具匠心的。”

【语法】:动宾式;作定语;

【褒贬】:褒义词

【英语】have great originality;have an inventive mind;show (unique) ingenuity;possessing mental strategy alone ;have a special inventive mind

独具匠心的近义词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巧夺天工 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 与众不同 别出心裁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独具匠心的反义词

步人后尘 千篇 一律 如出一辙 鹦鹉学舌 如法炮制 随声附和 照虎画猫

独具匠心造句

他的这种设计真是独具匠心。

这座古塔的结构独具匠心,造型气势恢宏,是世界著名的古迹。

这款汽车造型独特,体现了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水平。

独具匠心独树一帜 篇3

李进(1953~),毕业于武汉汉皋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北广播电视总台舞美设计师,承担湖北电视总台大型文艺节目、综艺节目、专题访谈、新闻等栏目的舞台设计与监制。其舞美设计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工作之余李进喜爱绘画,尤其钢笔画作品,线条流畅,刻画细腻,其中更有不少作品在美术刊物上发表。

李力加(1958~),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委员会)成员,现任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高级设计师。李力加自幼热爱艺术,尤其酷爱皮塑,工作之余创作了许多皮塑作品,曾荣获“2008年湖北工艺美术精品展”银奖、第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奖”铜奖。

多年来,兄弟俩潜心“皮塑”研究及制作,将自己对空间形体的感受与对事物的美感相结合,加之奇妙的构思、精湛的手工技法,让平面的皮革呈现出生动立体的造型。李进的作品,具有淳朴、凝重的形体,造型大气流畅;李力加的作品,极富张力感和运动感,充满活力。兄弟俩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的丰富巧思及想象力,赋予了皮革艺术新的生命活力,创造出皮雕工艺中独一无二的艺术佳品。

《风尘三侠》独具匠心 篇4

任伯年生活在浙东,自幼就能看到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腐败的清政府与外国入侵者一次次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人民过着“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生活,历史带给他深沉的人生感悟,使他一生铭记。他在宁波、上海等地以卖画为生,反复地画《钟馗》题材的作品,就是寓意“去邪打鬼”。1885年,他在《关河一望萧索》中题:“唐人警名也!有感于斯,常绘其图”;他在《苏武牧羊图》上题:“身居十里洋场,无异置身异域。”画为心声,绘画是感情的载体,也正如石涛所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在任伯年反复画《关河一望萧索》一类题材的时期,自1867年至1887年的20年间,他也在不断地画以《风尘三侠》为题材的作品,笔者见到的就有10幅。《风尘三侠》取材于唐代文学家杜光庭所著的《虬髯客传》,故事描写的是,隋炀帝荒淫无道,朝中政治黑暗,民间起义不断。虬髯客是一位乘时而起的侠客,他认为李世民是“真命天子”。当李靖对当时留守长安位高权重的司空杨素提出应对混乱局面的计策时,杨素只是表面应付,无心采纳。这时杨素身边的歌女红拂向李靖询问情况,当天夜半,红拂即女扮男装来到李靖住的客店,轻轻敲开大门并回答到“我是杨家那个手执红拂的歌女”。李靖见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后大吃一惊,红拂说道“我侍候司空很久了,见过很多人,可是没有能比得上你的。兔丝和女萝无法独自生长,所以希望托身于高大的树木。因此,我来投奔您啊!”二人相谈默契,于是一同逃离长安奔赴太原,恰巧在客店外的广场上,遇见牵着黑骡的侠士虬髯客,三人一见如故,红拂断定虬髯客为非凡之人,虬髯客还与红拂女以兄妹相称。后来,虬髯客将自己的所有家财赠与李靖,希望李靖能够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画家、雕塑家常用的艺术题材,通称为《风尘三侠》。

明清以来,此题材颇为风行。明代凌氏刻木《红拂记》中就有《红拂私奔图》。萧云从、费丹旭、任熊、任伯年等画家也都曾画过,任伯年从1867年起就反复创作此题材,如其在1867年为波香作的《灵石旅舍图》(苏州博物馆藏)、1878年作的《风尘三侠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880年为已山作的《风尘侠图》(上海博物馆藏)、1882年作的《风尘三侠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886年作的《风尘三侠》、1887为精臣仁兄作的《风尘三侠》、1887年为听涛作《风尘三侠》、1887年为翰臣大兄作的《风尘三侠》等。在徐悲鸿纪念馆藏的《风尘三侠》题材的10幅作品中,描绘虬髯客告别的大致有2幅,描绘三人奔走在路上的有3幅,描绘在途中席地休息的有2幅。

1867年,任伯年在《灵石旅舍图》中题“丁卯春日写奉波香仁兄大人鉴之,小楼任颐效萧尺木法”。波香跋云“丁卯春,予客郡中,过陈氏延庵邑画士任伯年下榻二雨草堂,听夕过后,遂订交焉。曾为余作《灵石旅舍图》,其用笔秀逸,设色古雅,不让老莲。是帧为赠别而作,颊上添毫,诩诩欲活。殆今余将远行,从姪蕉生过补萝庵话别,见之意惬,予即割爱转赠,以作留别之用,爱倚装附识数语。光绪丙子春三月望日,波香跋”。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意道人,善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称为“姑熟派”,出笔利落,画风细密而不繁琐。这是任伯年见到萧云从的《风尘三侠》后,在宁波创作的作品。任伯年采用俯视的构图,描绘三侠在旅舍空旷的场地上见面的情景,他善于构思,巧于构图,运用散点透视,回旋曲折,上下高低,随目所及,所取为向下斜瞰之景。画中的近景中景,树舍人物,搭配安排得极为灵巧,能层层相见而又不被遮蔽。而任伯年在1886年创作的一幅《风尘三侠》中则取近景,以三侠人物为主体,两棵大树后掩映着房舍。虬髯客、李靖、红拂女排列在前、中、后的一条线上,人物之间有马和围墙相隔,人物有大小、虚实之分。三个人物中虬髯客在前,李靖居中,红拂在窗口,面目清晰,神情怡然,表现出三个人物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在二幅作品的布局中,不仅三个人物的姿态各不相同,画面四角的处理也大异其趣。前幅作品中,人物呈三角形处于画面中央,后幅作品则将人物排列于画面的右下角,中景房舍在左边,使画面灵活而平衡。正是这种巧妙的布局,才使画面的构图别致而不落窠臼。

任伯年是位擅长画“送别”题材的高手,他的《东津话别图》为人们熟悉,充满了画家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深情。他画《风尘三侠》中李靖、红拂女送别虬髯客,也是寄予了画家美好的情感。任伯年画虬髯客离别李靖、红拂女的作品有2幅,一幅是1880年为已山作的《风尘三侠》(上海博物馆藏),另一幅是1882年作的《风尘三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使笔者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的故事。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前往广陵,或许任伯年很理解离别的深情,他采用站在路旁的高视点,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占据画面中央的绝大部分,枝干参差横斜,藤蔓绕树,树叶婆娑,树后掩映着房舍,画面着重表现骑着黑驴的虬髯客,身披红色的大氅,边走边回头,突出了友人之间感情的深厚。而隐现于树侧后面的李靖和红拂女,颇具“神秘的色彩”,他们注视着即将离别的虬髯客,三人相互揖别,极为传神。1882年任伯年创作的《风尘三侠》的构思更为巧妙,如果说前件作品是春夏之交,绿树掩映,那么这件作品就是寒树秃枝,北风呼啸,大树占据画面的上半部,骑着黑驴身披红色大氅的虬髯客在画面下部双手抱拳,正向躲在树后的李靖与红拂女道别,夸张的动态突出了惜别时的感情。画家有意将李靖和红拂女掩映在树丛之间,只露出眼睛,而红拂女在李靖背后仅露出白皙的面容,似乎他们怕被别人看见,或害怕司空杨素的追查。所以,他们在送别虬髯客的时候,思虑万千又惴惴不安,此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复杂心态,画家始终把虬髯客的形象突出在作品最引人注目的位置,给人留下了有趣、有情、有意的深刻印象。

任伯年画的《风尘三侠图》中,还有描绘虬髯客在汾阳桥头迎接李靖与红拂女的欢乐场景,三侠皆骑马,虬髯客头扎青巾,双目凝视,一往无前,正气凛然。李靖头戴软胎素罗帽,身穿淡褐色外披,满怀喜悦地骑在高大威武的白马上,他的右边是骑着白马的红拂,樱桃小嘴,眉目清秀又含笑欲语。三人前后并列而行,构成了画面整体,人物干净利落,英姿豪爽。在他1887年为翰臣先生画的《风尘三侠》中,虬髯客头戴红色皮帽,正欲跨上驴背,回眸向李靖道别,李靖躬身作揖行礼,向虬髯客送别,画面仅见黑驴前半身。画面描绘的是虬髯客即将出行的情景,人物聚集在左下角,红拂女站在虬髯客的身后,虬髯客仰面向后,突出了告别的主题,画家巧妙地将观众的视线集中在虬髯客的眼神上。构图简洁集中,主次分明且不落俗套。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伯年画的《风尘三侠图》中,还有专用线描表现的作品。在他1887年的“六法大观”画稿中,以毛笔的线描造型,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这种画法简洁入神,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在折扇的左面画红拂女,虬髯客坐在前面,而李靖被虬髯客遮住,只露出头部及左臂,三侠席地而座,右边的马及驴垂头并立,似在寻找食物,黑驴的头朝右,似有疲倦之意。描绘人物的线条流畅有致,疏密顿挫且交互成趣,“密处不容针、空处留大白”,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其用笔也具有书法特色,即书写性、写意性,足以见出作品构思之精到,画家传统功夫之过人,具有“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艺术效果。画家注重对毛笔属性的把握,将轻重、徐疾的书写笔法,转换成可以表达对象情绪、具有感情色彩的线条,恰当地表现出三侠人物的谈吐气质和神情风貌。

任伯年不厌其烦地创作《风尘三侠图》,在清末的人物画坛上影响颇大。他创作《风尘三侠图》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联。清末的上海已是外国侵略者出入的港口城市,国内军阀混战,统治者也越加横征暴敛,民间百姓受苦尤甚。画家目睹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无奈之中,创作出各种剑侠故事。任伯年曾深受任熊的影响,任熊就创作了《剑侠传》、《高士侠》、《于越先贤传》、《列先传》等许多作品,塑造了不少富有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如郑振铎所说“剑侠是自己站在千妥万稳的立场上,而以其横绝无敌的精技,来除暴安良,或为人报仇雪恨的。为了直接抵抗的不可能,民间便自然的要造作出这些超人的剑侠们的故事,欲借重他们,以扫荡自己所恶的。这正和义和团及红枪会之产生于清末及我们的时代中的情形颇为相同”。

独具匠心的同义词解释 篇5

【读音】:[dú jù jiàng xīn]

【释义】: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同义词】:独辟蹊径

独具匠心造句

1、巧合迭起,仍可谓独具匠心。

2、此套纪念章设计独具匠心,寓意深刻。

3、在独具匠心的子类中,

4、独具匠心的时间性布局结构解读

5、大厦的建筑风格独特,庭园景观独具匠心。

6、做工精细,一直独具匠心的用材,个性化的设计,适中的价格。

7、设计新颖的成熟时尚新款,独具匠心,让人品味都市时尚女性的独特风情!

8、许多门给艺术创作,比如你在这里见到的独具匠心的油画创作增添了灵感。

9、本厂产品手工精细,质量优良,款式新颖,独具匠心。

10、户型设计为南北走向,独具匠心,类型齐全。

同义词造句

1、我一向极爱研究拉斐尔的艺术,那种艺术倒真是独辟蹊径,不落陈套的。

2、独辟蹊径出落有型、

3、此外,组织系列研讨会和观摩访问为中英媒体之间的合作独辟蹊径。

4、经济愈发达,社会愈进步,人们的需求就愈细化,因此,小额投资者应该独辟蹊径,致力于经营人无我有的商品和服务,巧占市场盲点。

5、在构思上与以往操作系统原理实验相比,操作系统构成部分独辟蹊径:深入内核、裁减内核,使整个系统可置于两张软盘,从而能更好地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原理。

6、本文的主要特色是在传统研究课题上独辟蹊径,将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相融合,并结合我国实际经济运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7、由于目前常见的蓝牙键盘鼠标设备控制器都是用嵌入蓝牙核的asic芯片实现,所以实现复杂而且价格昂贵,而文中设计独辟蹊径:用一片51单片机作键盘和鼠标的微控制器,兼作控制蓝牙模块的.主机,充分发挥了51单片机的性能,实现了低成本设计,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创新性; pc机端软件则设计为运行在后台的应用程序,接收usb接口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模拟键盘鼠标功能,这一设计简单易行,思路巧妙。

8、国家形象属于形象的范畴,因此本论文从形象的概念入手,在综合分析有关对形象的几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形象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剔抉爬梳,独辟蹊径,从“形象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现实的角度展开研究,进而回答了“形象是什么”以及“形象是虚还是实”这两个根本问题,最后给出本文所论述的“形象”构念:形象是通过某种媒介在人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人或某物的影像或印象。

9、文章提出了五种寻找最佳视角的方法,即放眼全球,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受众,凸显人文关怀;小处着手,做到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敢于标新立异;反复比较,寻找最优视角。

独具匠心的“邵氏铜雕” 篇6

“邵氏铜雕”是一门创新的艺术。每尊作品均系作者用手工直接在圆柱形实心铜棒上千錾万凿历时数月雕刻而成。创作完成的“邵氏铜雕”高度为10cm-15cm;基座边宽为4cm--6cm。其作品上端雕刻人物半身肖像,其基座印面上篆刻治印。立体铜雕半身肖像的高度同基座的高度比例约为4:1。

“邵氏铜雕”的艺术表现风格以写实为基础。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根据该名人同一年龄段的正、侧面的图象资料作为创作基础,并凭借对雕刻人物的滦刻观察和理解,基本上都能在写实的基础上,把握住雕刻人物的面貌特征和气质神韵,使每尊铜雕风采各异,形神兼备,达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邵氏铜雕”大多数作品以正面像雕刻造型,只有少数作品以侧面像雕刻造型。美国好莱坞巨星玛丽莲·梦露的铜雕就是以她那张经典的侧面像雕刻造型的。

“邵氏铜雕”作品以近代中外名人为主要创作素材,以纪念这些为人类进步事业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或有影响的优秀儿女。日前,约75尊“邵氏铜雕”已形成三大系列:1、近代中国政治家名人,2,当代各国政治家,3、世界文化名人。

“邵氏铜雕”雕刻的原材料,大都采用直径为6cm--8cm、高度为14cm--18cm圆柱形实心铜棒。材质基本上以黄铜为主,紫铜为次。黄铜硬度高于紫铜,紫铜较具柔性,不同的铜材雕刻不同的人物,如雕刻黑人的铜材大都采用紫铜。

作者在创作前,首先根据雕刻人物图象资料创作出一尊50cm左右的泥塑像。因为,在雕塑泥塑像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修改,雕就是做“减法”,去掉多余的部分;塑就是做“加法”,增舔该加的部分,直至满意为止。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翻玻璃钢仿铜像。在真正着手雕刻铜雕像前,作者还需根据以创作完成的泥塑像或玻璃钢仿铜像按1:1比例用橡皮泥捏制出铜雕人物雏形,这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铜雕创作。也就是说:泥塑像、玻璃钢仿铜像和橡皮泥人像的先期创作,都是为了保证后期铜雕的创作成功。

铜雕雕刻属于硬金属雕刻。在雕刻中,要使一段重达3公斤-4公厅的圆柱形铜棒不产生移动,首先,要将其固定在台虎钳上。然后,用钢锯一点一点地锯掉铜棒上多余的部分,直至铜雕人物轮廓初步成形。接着,用榔头在铜坯上敲击凿子和錾子,在其上面一点一点地进行雕凿,使其初步成像。最后,用精致和锋利的各种形状的钨钢刀在其面部精雕细凿,不断地修整雕刻对象的面貌特征。

铜雕雕刻也属于“减法”艺术。作者在雕刻过程中,要控制好臂力、腕力和指力的力度。稍有不慎,用力过度,就前功尽弃。只有合适的运刀,才能显示铜雕雕刻的神韵。

通常,作者根据雕刻对象的不同,对男性雕像,运刀比较粗狂,带有明显的刀砍斧凿之痕;女性雕像成型后,则需要用铁砂纸进行抛光、打磨。打磨分粗磨和精磨,粗磨后仍会留下道道痕迹,只有精磨后,才能显出铜材的光泽和色彩。如果需要古铜色的色彩效果,可以把铜雕摆放到炉火上退火几个时辰,就能马上达到摆放多年氧化的效果。

独具匠心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目标》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正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 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结构安排合理。”学生如何运用手中的素材?我认为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巧妇”, 用好手中的素材, “善于设施”, 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情感, 激活素材

为什么有些学生的作文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他们带上了自己的情感, 化腐朽为神奇。事例材料如果没有真情的熔铸, 文章也就味如嚼蜡了。因为事例包含了自己的情感判断, 有了真实的情感, 那么字字都是真情的流露。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无不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以命题作文《为生活减速》为例, 邹竟成同学以一曲《高山流水》为例子, 他写道: (节选)

匆忙是陈世美的无意, 丝毫不忆同甘共苦之峥嵘, 伉俪难再, 另娶豪门千金, 不想她日夜思念, 盼望着他归来。生活的纸醉金迷。让他迷途难返, 而对名利财富狂热的追求, 更使他目无国法, 屡犯不正, 正因为如此, 匆忙的生活脚步是他一步步远离自己的妻子, 远离生活的本真, 最终走向无底之渊, 终洒血街头。试问, 如此匆忙竟为何?为什么我们不能放慢脚步, 仔细追寻真正快乐幸福的东西?概可怜之人皆有可恨之处。想当初, 金榜题名的司马相如也因匆忙迷失在远方, 竟有心抛妻卓文君而不顾, 写来一封家书意在休妻。伤心无比的卓文君在回信中只写了短短十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是在骂司马相如无意, 无忆!她明白, 并不是他已不爱她了, 而是他匆忙的脚步难以停下, 生活使他不得不匆忙。司马相如看后, 后悔极了。

最后, 司马相如觉悟了, 终于放弃了高官厚禄, 回到了卓文君的身边, 终其一生爱着发妻, 直至先她而去。卓文君把他抱在怀中, 自言自语通, 放弃的匆忙, 你找寻到了你最爱的……

你看, 邹竟成同学用自己的情感激活素材, 紧扣话题, 令老师记忆犹新。

二、一材多用, 点石成金

一则材料可以抽取多个观点, 同时意味着可以证明多个观点。因为任何一则素材, 它的意蕴都不是单一、单向的, 从不同的认识角度, 将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只要引述评论得当, 同一材料往往可服务于多个主题, “材不在多, 会用则灵”, 主旨不同, 同一个素材, 切入的角度也不同, 组织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奥妙, 正如一个漂亮的女演员经过装扮可以在许多部电影或电视剧中分别扮演主角。所以, 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一材多用。

比如南非的曼德拉, 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 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然而, 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 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他说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 是他们教会了自己由脾气暴躁到控制情绪, 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的苦难。这个材料含有丰富的信息, 可多角度证明以下这些观点:

(1) 由“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 可以提炼“逆境与成才”的观点;

(2) 由“当初他被关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 可以提炼“宽容”的观点;

(3) 由“他们教会了自己由脾气暴躁到控制情绪, 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自己遭遇的苦难”, 可以提炼“感恩”的观点;

(4) 由“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可以提炼“欣赏”的观点。只要引述评论得当, 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多个不同的观点, 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三、关注热点, 用材新颖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写作文尽量要写“材料新鲜”的素材。有些材料, 从它诞生的时代看, 未必属于新材料, 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 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 用新颖事物代替陈旧事物, 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有些可以用, 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如我布置作文:阅读下面文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 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 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 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 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 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 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 第二天风停后, 两人惊讶地发现, 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 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 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 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 问起原因, 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 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 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 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这篇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有这些:老人, 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 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年轻人, 一味关心爱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胡杨树, 一定要夯实基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我班的李美凤同学以《我们这一代的“春天”》为题, 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节选)

父母给的“春天”, 有时候太过“明媚”。

李刚事件和李双江之子事件显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样是我们这一代, 所做之事却如此令人愤怒, 仗着自己是“富二代”的名义, 仗着自己的父亲有至高权力的威风, 开车撞到别人, 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错, 反而将过错推卸于他人, 还伤害他人, 还高喊口号“我爸是李刚”, 堪称经典, 他们的行为, 真是匪夷所思。父母给的光环太耀眼了, 以至于孩子们仗着这个光环, 任意行事, 为所欲为, 从而显得是那么无知。如果父母平时对小孩不是从小就娇生惯养, 而是稍微对他们引导一下, 或让他们尝试一下“沙尘暴”, 那么, 我想, 在今天也就不会让他们会因为他人的指责做出如此不堪的行为。

李美凤同学站在老人的角度, 以父母教育子女为切入口, 如果她只是联系自己, 议论父母怎样教育自己, 内容上就会显得很干瘪。但是, 她运用李刚事件、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为素材, 选材新颖, 内容丰富, 紧扣话题, 观点鲜明, 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令老师印象深刻。

四、研究题意, 统领素材

写文章“意在笔先”, 用中心统领素材, 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 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 组合在同一段落中, 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 内容充实, 理直气壮。在组合时, 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 排列顺序要合理。

比如某考生的优秀作文《细节的魅力》 (节选) :

细节可见精神。提到雷锋, 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 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焦裕禄, 会想起他用来顶住肝部剧痛的那把旧藤椅;提到孔繁森, 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还会想起井冈山上, 朱德的挑粮扁担;长征路上, 贺龙的金色鱼钩;西华厅里, 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 说过的名言, 人们可能记不清楚了, 可是, 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铭记, 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关于细节的材料很多, 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 都可以写进文章里去, 作者贵在将这众多的有关“细节”的材料逐一审视, 归纳出哪些素材可以体现“细节可见精神”。这样, 文章便井井有条地论证了“细节为什么有魅力”这个中心论点。

五、巧用对比, 彰显智慧

当你确定论点之后, 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 又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 使结论映衬而出, 能有效地说服读者, 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 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 具有极大的鲜明性,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命题作文《为生活减速》为例, 陈聪同学将国内国外的白领相比较, 他写道: (节选)

为生活减速, 收获成功。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 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在中国, 白领阶层总是早出晚归, 来到办公室, 也是整天待在电脑前, 不敢放松片刻。而在美国的谷歌公司却是另一种景象。在中国谷歌公司, 每位员工都是身穿黑色系的套装, 而在美国谷歌公司, 员工们衣着随意, 穿拖鞋上班也无人管。办公室里有玩游戏的、聊天的、做菜的, 只要是你想做的都可以做。累了, 还可以到公司公园的游泳池游泳。看似散乱的工作环境与散漫的工作态度, 可谷歌公司的成功是世界共睹的。

纪律严谨, 争分夺秒的工作环境, 并没有为中国的公司创造多大价值, 导致中国的商品只能是“中国制造”, 而不是“中国创造”。为生活减速, 也许中国的商品是“中国创造”, 收获成功。

你看, 陈聪笔下的国内国外的白领经过对比, 正确的论点“为生活减速”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 正反一对比, 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 认清事物的本质。

六、反弹琵琶, 出奇制胜

“反弹琵琶”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反弹琵琶, 就是有意突破常规, 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 去阐发新见解。对于一则素材,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 将使我们的作文创造出新境界, 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以命题作文《不知者无畏》为例, 有位考生在作文中写道: (节选)

不知者确实无畏。

当你被蒙上双眼朝一悬崖走过去时, 那叫无畏;当你被“权威”蒙住视听而将资产全投入股市时, 那叫无畏;当你为所谓“事实真相”感叹了一番“呜呼哀哉”, 跟随大众准备“揭竿而起”, 幻想着能够“天下云合而响应”之时, 那也是一种无畏。

如此看来, 不知者确实无畏, 可是这种无畏意味着什么呢?———愚蠢、盲目、自以为是。培根曾说过:“勇气不过是最肤浅的东西罢了。”不知者的无畏所带来的, 除了幸运, 没有什么能改变它悲惨的结局。可大多数人并不是上帝咬过得苹果。于是, 比起“不知者无畏”, 我更倾向于“知者无畏”。

“知者无畏”是智者的境界。勇气、智慧皆是成大事者必不可少的两件物什。且试谢安于淝水之战时的淡定自若。他岂不担忧, 不心急: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可他却有通往必胜所需的勇气与智慧。所以在听到战争胜利的信息时, 他不过淡淡地说道:“小儿辈大破贼。”何等智慧!何等临危不惧!昔智勇双全所指, 大抵如此了吧……

勇气, 是闪闪发亮的宝箱, 是垂挂于树的金苹果, 而智慧, 却是那开启的钥匙, 那攀爬的天梯。“不知者无畏”固然有理可依, 可却把无畏者扔进了上帝的幸运转盘里。你不知道你凭借一股勇气打开这扇通往未知的门时, 看到的是鲜花、荣誉或张牙舞爪的怪兽……

运用“反弹琵琶”, 这篇作文“知者无畏”在众多“不知者无畏”中的标新立异, 收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令阅卷老师过目难忘。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运用情感, 关注社会热点, 发散思维, 细心挖掘事例材料的内蕴, 使材尽其用, 作文就一定能引人注目, 撑起这半壁江山。

摘要:语文、政治、历史等教材, 足以提供学生写一篇800字的作文素材, 但大多数学生在作文时议论文写作就是不会运用手中的素材。作者主要从情感、一材多用、社会热点、对比、反弹琵琶等方面入手, 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文。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运用素材,六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郅庭谨.教给孩子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李焕琨.量体裁衣显风流.语文教学通讯, 2011.

[3]隆林, 张夏放, 邵燕鸿等.教师用书写作基础, 2006.

[4]林志荣, 黄淑琴, 桑志军.语文教育学.广东教育学院内部教材, 2005.

大学“最后一课”,当匠心独具 篇8

和以往不同, 近年来,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短暂的毕业典礼“升级扩容”为历时一个月的“毕业季”, 力求开展更为丰富的活动, 充分地给予毕业生追忆过往、展望未来的可能。

对此, 北京师范大学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五个行动重温匆匆那年”主题活动令人印象深刻:遇一回京师十景, 让毕业生展示眼中最美的学校景致;摄一张跨古逢今, 将老师大的明信片与年轻的自己拼接在一起, 感受学校的历史感与厚重感;寻一番当年迷途, 重走校园小径, 追忆青葱岁月;寄一封相思尺素, 为毕业生免费提供明信片, 鼓励毕业生用文字致谢恩师、回赠父母;理一遍日栖夜宿, 最后给宿舍做一次大扫除。

中国农业大学则精心设计了“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毕业纪念封设计征集活动, 典礼当天, 在场馆内布置邮筒, 学生可提前或现场完成《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典礼结束时现场投入邮箱, 投递给未来的自己。

中央美院今年首次将“毕业展”变为“毕业季”。将校园各处公共空间都开辟为展场, 840多位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同时展出, 历时一月。“毕业展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学生都是件大事。过去的毕业展, 每个专业分不同时段展出, 每个时段不足一周, 不要说社会大众、艺术机构, 连学校内部师生都很少完整看一遍。这样的展览方式, 无意中拒绝了全方位的参与、交流, 将自己封闭了起来, 只满足专业院系自我观摩和评估, 缺乏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认识、了解、借鉴和学术交流探讨, 也没给社会提供全面认识、了解美院教育状态的机会, 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大学教育, 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名校发展的要求。毕业展示方式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毕业季’的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中央美术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苏新平介绍。

“毕业季是临近毕业时段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活动。包括毕业展、毕业典礼和一系列有社会大众、文化艺术机构参与的活动, 一般为期一个月左右。这种毕业季的方式在国际知名院校里早已采用, 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名校, 毕业展览的方式早就不再局限于美术馆里面了。一个月的毕业季, 不仅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思考、实践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估、检验;更重要的是向全社会展示学校教学现状, 让学术界、艺术界、艺术机构、收藏家等各方面认识和关注学生的艺术成果。今后毕业季要成为常态, 成为品牌, 成为学校的节日, 也成为城市的节日。”苏新平说。

每年的毕业典礼, 校长致辞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2015年的校长致辞也颇可圈可点。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以说故事的方式给毕业生上了“最后一课”, 他送给毕业生们“感恩”“理想”“担当”六字。“我希望同学们能常怀感恩之心, 尊重他人。就在前两天的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 你们的法学院博士师兄的言行深深打动了我。”陈雨露说, “这位博士生的父母从外地赶来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 但父母站在礼堂门外羞于着装简朴不肯进来。他们从农村回到城市后又遭遇了下岗, 生活很艰辛, 但一路支持儿子的学业22年。当这位同学走上台发言时, 他说, ‘此刻,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学校的礼堂这么大, 我要带父母来看看, 而且想让大家都看到他们。所以, 今天我有一个心愿, 我请求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为父母鼓一次掌。’”

“一次, 启功先生来到出售假冒他书画作品的铺子, 有人问, 启老, 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听了, 微微一笑, ‘比我写得好’, 过了一会儿, 启功改口了, ‘这是我写的’, 事后, 启功向人解释, ‘人家用我的名字是看得起我, 再者, 他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用这样的故事, 鼓励毕业生有宽广的胸怀。董奇校长还将对联“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赠予同学, 意在提醒同学们做人做事诚心诚意, 平和平实, 持之以恒。

就这样, 在故事当中, 在难忘的毕业典礼当中, 毕业生感受着校长们的良苦用心与谆谆嘱托。

独具匠心 篇9

马双彦, 山西闻喜人, 毕业于中央电视学校山西分校, 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世界人物美术字创始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 联合国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创意理事会首席顾问, 中国社会公益委员会孝行天下组委会委员, 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北京集文阁书画院副院长, 东方艺术天地网顾问。其作品不仅被国家集邮协会等单位收藏, 还入选亚洲艺术博览会门票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收藏指南第一、二册。荣获全国各类书画展奖项十余次, 作品被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爱好者所收藏。先后有《中华英才》杂志、《 中国老年报》、《 东方艺术天地》等报刊杂志进行专门报道。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画家马双彦先生在书画艺术上可谓是别具一格, 自成一家。不仅是世界人物美术字的创始人, 而且在海内外享有极大的知名度, 在中国画工笔、大写意、小写意方面都颇具造诣, 独特的艺术构想和敏锐的灵感捕捉, 特别是在古代仕女创作上, 既继承传统技法又有大胆创新,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风格和特点。近几年来, 在中国画坛上十分活跃, 多次参加大赛斩获大奖。据悉, 最近他正在筹备“古代仕女人物个人画展”。

艺术神韵飘渺不绝

作品赏析

天赋与勤奋让他跻身画坛

随着采访, 马双彦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如一幅幅装帧精美的画页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孩童时期他就表现出绘画天赋, 老师们让他在黑板报宣传方面挑起了大梁。而他的父亲作为一个双手能写书法的乡村艺术家也被他的勤奋所感动, 主动给他买笔买纸买颜料, 并开始对他进行系统的书法学习指导。家长的支持、老师的鼓励, 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坚持不懈的勤奋, 使马双彦对书画更加充满信心, 从此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 为他日后成为知名书画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 年, 走出校门的马双彦到了镇文化站工作, 这使得他有了更多的进行书画创作的机会, 他省下钱购买了大量的书画创作的书籍, 以先人和前辈为师, 系统地学习中国工笔画和连环画创作。工笔画学习要求很高, 除了功底扎实, 还要选好题材, 花费时间相对也很长, 但这些对于血气方刚的马双彦来说, 都不在话下。由于勤奋和悟性, 1995 年马双彦创作的作品《五台圣景》荣获了“五台山杯”全国书画大赛优秀奖, 作品中小溪流水、苍松翠柏、庙宇亭台, 画面十分壮观, 引人入胜。从此, 他便一发而不可收, 仅1996 年一年, 就揽获了全国书画大展大赛5 项大奖。马双彦在连环画的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人物神态、形态逼真感人, 除了到全国各地坚持写生外, 他还临摹了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许多的连环画, 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那段日子, 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的地步, 日后, 他创作了好几本连环画, 不仅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 且出版后十分畅销。其后, 马双彦又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古代仕女的创作上, 而且越画越精, 既有工笔又有小写意, 很快在画坛占有了一席之地。

仕女画自成一家

画山画水画花画鸟难画人, 据统计, 在中国画系山水、花鸟、人物3 大类别中, 人物画家所占的人数不到3 类画家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这是因为人物难画, 画人物, 失之毫厘谬误毕现, 画得不像不好, 画得太像也不好, 人物画贵在处理好似与不似之间, 把握好“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至关重要。仕女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是我国人物画重要的一部分, 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我国历代都出现了不少擅长画仕女的画家, 他们以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为题材, 塑造了大量优美动人、貌若天仙、美仑美奂的女性形象, 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璀璨的魂宝。

马双彦的仕女采用圆润挺秀, 细劲连绵的线条, 宛如春蚕吐丝, 又如行云流水, 而且很符合时代的特点。他在创作汉、魏、晋时期的仕女时, 抓住了当时的造型特点:秀骨洁像、薄衣广袖、风带和裙, 显示出飘飘欲仙的动态, 而且配景极富装饰性, 有“于妙处传神, 正在阿堵中”之感。美人们“手挥五弦易, 目送飞鸿难”, 形与神极具魅力。他“迁想妙得”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以艺术夸张的手法创作出了大量的美女人物。

马双彦创作的各时期仕女, 都与人物所处的时代十分吻合。为了增强古代仕女的美感, 让现代人看起来更加温馨舒服, 马双彦把各个朝代仕女的特点进行精心提炼, 赋予艺术想象力并加以发挥, 达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唐至五代十国, 是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绘画特别是人物画成为上层人物的最爱, 在与强大国力相应的审美意识下, 仕女画的形象追求丰腴肥润、雍容华贵, 无论是宗教壁画和近年来发掘的唐代墓室壁画的宫女群像, 还是宫廷妇女和生活中的女性, 以及唐俑等妇女形象, 无不具有丰满圆润、健康富态的特点。唐代仕女画的另一特点是多姿多彩的妆容, 画中的女性除了漂亮的衣裙, 面部与头部的装饰也让人眼花缭乱。唐代女性不满足秦汉以来细细的长眉, 而是流行由细变粗的眉形, 一种为“柳叶眉”, 弯曲秀丽, 《步辇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仕女多为此种眉形,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描写。另一种为阔眉, 有两头尖的, 有眉梢上扬的, 有一头尖, 一头分稍的, 《簪花仕女图》中几位仕女展示的就是阔眉的风采。再就是发梳高鬓, 发鬓的高低代表一定的等级, 贵族仕女的发鬓相当高, 有“发鬓峨峨高一尺”的诗句, 簪花仕女就是这种装束的典型。特别是李白《宫中行乐词》中有“山花插宝鬓”的诗句, 马双彦在大量的仕女画作中也参悟到这种服饰的特点, 因此他创作的这个时期的仕女基本上都是宽袍、大袖并罩以轻纱, 长裙拖地更增加了雍容华贵、潇洒飘逸的风采。此外, 他在仕女人物塑造上, 浓重的衣服用重墨勾勒, 轻纱用淡墨勾画, 以表示纱罗轻而透明的质感, 设色浓重艳丽而不失古朴协调, 紫 (胭脂加墨) 朱相间增加了画面的厚重之感, 薄而透明的轻纱透出里面的肌肤, 这也是他画唐代仕女技法中的一绝, 这种“罗薄透凝脂”的高超技法很是吸引人们的眼球。

五代的仕女画是在唐代从“圆”和“柔劲”的基础之上, 加进了轻折顿挫的笔法, 这种刚柔相济的线描方法更增加了线的表现力, 大量的间色和大块的墨色 (屏风、桌、床) 相互映衬调和统一, 形成五代艳丽、凝重、多姿的仕女画风格。仕女脸的技法更加规范化, 基本上是“以线造型、分染阴阳、干涂罩染、开脸勾线”并趋于更加成熟。马双彦笔下的作品, 仕女身材丰满, 偎红倚翠, 风姿楚楚或明艳可爱, 或娇嫩雍容, 《唐韵》系列中《夏日》、《春花》、《牡丹姑娘》等几十幅作品里, 经常通过人物表现出秀美柔润的江南水乡和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调。在幽静古雅的院落里, 红色牡丹簇簇开放, 青翠欲滴的绿色植物, 娇嫩柔媚的女子午后小睡醒来拖腮静坐;或者红墙碧瓦掩映下露出吹皱的一湖春水, 剔透玲珑的假山后美人半遮半掩, 架上的蔷薇藤蔓轻逸绽苞怒放, 红杏在枝头吵闹着春意, 黄莺在树上婉转地鸣叫, 窗前海棠正值绿肥红瘦, 满院芳香透纸可闻;又或者层层的院落, 重重的屏风, 暖暖的香闺, 团团的绢扇, 漂亮的古瓶, 甜甜的笑容;再或者是华丽的锦绣织缎, 朦胧隐约的青罗帷幔, 古典高雅的家居, 芬芳艳丽的花朵, 轻盈飞舞的蝴碟, 善解人意的鹦鹉, 俏皮可爱的花猫, 讨人喜欢的白狗……不同环境中, 形态娇柔的女子们尽情地弹奏着各种乐器, 人与物、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宋元时代仕女画发展是历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 出现了山水、花鸟、人物并重的局面, 接近真实生活, 追求秀美。在创作这个时期的仕女时, 马双彦笔下的仕女都是面部俊俏、体型修长的窈窕淑女, 十分可爱。在表现元代仕女时, 他作品中描绘了众多玉女华丽的服饰、端庄秀美的形象, 技法上以刚劲有力的线描为主, 设色浓重协调, 多用墨绿、紫朱, 以线勾填色为主, 稍施渲染, 色彩十分稳重雅致。马双彦创作的明代仕女作品《西厢记》中的一个场面, 更是别具匠心, 深深爱着张生的崔莺莺在屏风前偷偷拆开红娘传来的书信, 而热心的红娘躲在屏风后悄悄观察, 那情那景, 描绘得十分动人, 而屏风上花鸟处理得也十分和谐, 花开并蒂, 鸟成对, 蝶成双, 生动地烘托了这一爱情故事的主题。在创作清代仕女时, 马双彦受文学诗词的影响, 追求画面意境, 笔墨韵味, 构图简结生动, 色调淡雅协调, 犹如草书, 潇洒自如, 有延绵不断之势。

传承与创新完美统一

纵观马双彦创作的仕女作品, 整体结构与作品张力的相辅相成, 不但表明了画家心境的开阔, 也表现了画里充溢的自然生气, 既激发了他心灵远游的动力, 也催生了他传承并创新的活力。在技法上, 马双彦在画仕女面部五官时注重用细丽的线条和刻意的留白展示出人物的多种神态, 他创作的仕女人物根据不同的角度, 力求契合每个观者的审美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意到笔不到、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他为这样的仕女创作起名为:“臆形仕女”。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支配着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 而不同审美观的形成都以特定的社会审美文化为背景, 并通过一定的物化形态展现出来。仕女画以绘画形象为载体, 展现出各个时期女性审美文化的信息。近期, 马双彦集中全力创作了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仕女四条屏, 很受欢迎, 且得到了业内权威人士的认可。四条屏画是根据古代家具屏风演化而来, 春夏秋冬是一年的四个季节, 而四面八方构成宇宙。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等词汇是人们最喜欢的, 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稳定完整的概念。马双彦笔下的四条屏画集中对四季进行描绘。春天, 大地回暖、溪流解冻、百花盛开, 画面上一个少女在花丛中读书觅诗, 春天是一年好的开始, 一年之季在于春, 人生也是如此, 抓紧少年时期苦读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这也符合现代人读书求识的审美观;夏天是万物繁盛生长的季节, 植被繁茂, 鱼儿在水中游戏, 女子在楼阁中刺绣, 描绘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秋天, 秋高气爽, 一个妇人在假山石旁, 大树底下教子读书, 中国人自古重视从小培养, 望子成龙、教子读书是国人传统, 常言道,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只有从小教育, 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冬天来了, 雪花飘飘, 梅花盛开, 几个女性结伴踏雪赏梅, 个个喜气洋洋, 辞旧迎新、祈盼在新的一年里, 万事如意、五谷丰登。马双彦在继承古代仕女技法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仕女四条屏, 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欢。

人品如画品

马双彦的人品与他的画品一样纯朴感人, 每当了解到哪个地方出现了重大水灾、地震, 或哪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 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用行动去扶危济困。马双彦生活俭朴,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 每每在酒后总能产生出创作的灵感。他的好酒很多, 可他平日从不舍得喝, 他常说:“讲究不如将就, 吃饱喝足就行了, 人不能忘本啊!”因为当年来北京创作的最初阶段, 道路坎坷生活困难, 马双彦经常是左手捏着馒头, 指缝里夹着咸菜, 右手依然紧握毛笔在宣纸上倾洒着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但他从没有因艰难或痛苦流过泪。虽然生活俭朴, 但马双彦却经常大方地捐画、捐物、参加义卖, 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 尽所能地去献爱心。在最近的“最美童音评选活动”中, 他一个人就捐助了200 多万元的作品。

马双彦经常用以下几句话反省和约束自己, 不学阿谀奉承、讨好之谄媚;不说动听, 空词、无聊之废话;不装潇洒、气派、清高之丑态;坚持艺术创新, 人格第一的绘画理念。

在崇高人格的统领之下, 马双彦将艺术个性尽情发挥。艺术风格:传承出新;艺术形象:随心所欲;艺术神韵, 飘渺不绝。无意不可出, 无笔不可入, 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诸多作品深受好评, 被誉为“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实力派画家。现在, 马双彦又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奔去, 他大胆地申请了诺贝尔文学艺术奖, 凭着实力和特色, 现在已经进入主要审定程序之中。此外, 有关部门为他编写的电影《民艺神风》也正在筹备阶段。

独具匠心 篇10

片段一:以曲激趣, 披景入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送别的名曲, 名叫《骊歌》, 每当人们送别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时, 都会深情地唱起这首歌。听这首歌, 你有什么体会?

生:我感受到了依依不舍。

生:我看到长亭、古道和芳草, 我觉得离别的人心里都很伤感。

生: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的笛声, 还看到夕阳的余晖。

……

师:同学们不但从歌声里想象出离别时的景象, 还感受到了离别之情。不同的离别场景, 不同的离别情绪, 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离别情怀。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景抒情的送别诗。

(出示课题)

片段二:变换角色, 抒情体悟

师:朋友已乘帆远去, 李白依旧伫立在江边, 久久地凝视着远方……而此时, 孟浩然也一定立在船头, 遥望着江边的好友李白, 内心同样激荡不已。如果你是孟浩然, 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站在江边的好友, 他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 我渐渐地要看不见了。我多么希望船儿能开得再慢一些啊!

生:江水滚滚流淌, 风儿从耳边吹过, 我心中对扬州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虽然不忍离别, 但是最终还是一定要离别。

生:我的好朋友, 我还会回来的。到时, 我们俩再在这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把酒言欢, 一同眺望着浩浩荡荡的长江, 写出更美的诗来。

……

教学反思:

富有效率的语文教学活动, 必然是建立在学生情感被激发的学生主体上的, 引导学生批文入情, 实现学生知识、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深入发掘教材, 找准情感激发、张扬、凝聚的着力点, 从而带动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在《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中, 通过使文中美丽、鲜明的画面的逐步明晰, 引导学生体验离别的另一种独特情感, 把握不同的场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离绪。

一、以景为媒, 营造情感氛围

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及随之带来的情感, 并非是由教师强行“塞”给学生的, 而应当是在恰当地引导下, 学生自主探寻并主动感悟得到的。《黄鹤楼送别》中所体现出来的离情, 既是孟浩然奔赴扬州的历史背景所致, 也由送别时明媚壮阔的场景所引发。在教学伊始阶段, 我通过乐曲《骊歌》让学生感受通常情形下, 离别的人儿那种哀伤和不舍, 并辅以背景视频, 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夕阳下长亭送别的场景, 为后继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为了突出离别时的环境 (景物) , 我煞费苦心地寻觅了很久, 找到了与《骊歌》意境相一致的视频片段, 通过裁剪着力突出了“长亭”、“芳草”、“夕阳”等富有诗意别情的画面。在引导学生一边倾听乐声一边品味情感时, 我先让学生完整地领略了整个送别的场景, 再在学生谈体会时, 相机出示对应的画面, 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二、代入为介, 展现个性阅读

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 以强烈的“代入感”来感受人物的所见所思。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转换视角, 将自己想象为送别的对象———孟浩然, 感受好友李白对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从而在表达中展现了学生对诗文情感的领悟程度。

理想的课堂, 应当是学生真挚投入、自由表达的课堂。让学生“代入”其中, 仿佛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地想人物所想, 思人物所思, 用自己的心灵去触碰文中人物的心灵, 从而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实、诚挚的情感光辉。在教学片断中, 学生以孟浩然的视角, 江畔的美景、浩荡的江水、高耸的楼塔, 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伫立在江边的身影、在空中飞翔的沙鸥, 勾起了不一样离情;满怀祝福、盼望重逢, 是不一样的牵挂不舍……

三、情景交融, 提升阅读体验

有效的情境创设, 应当充盈着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得以获取充满个性化的体验。情感的激发和维系需要教师的匠心独具, 结合本诗特点, 发掘诗中情境交融的文本特征, 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依托。

在本课教学中, 无论是以曲激趣还是变换角色, 我始终扣住离别时的场景, 随着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我总是随之呈现出相应的画面, 让歌词、诗文中寥寥勾勒出的景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 因此而产生的学生的独特、鲜活、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我惊喜万分。

上一篇:商业慈善下一篇:高校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