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2024-06-26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精选六篇)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篇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国高校高度重视武术在高校中的价值研究, 并将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发现, 武术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 武术在高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保证。然而, 仅仅是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向往和追求, 于是伴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和学生主观方面的要求, 武术社团应运而生, 这使得热爱和喜欢武术的学生能够相聚在一起共同学习。武术社团已经成为学生获得武术知识、技术的重要渠道, 并在丰富学生视野, 提高技术水平, 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遵从样本具有代表性, 学校发展悠久, 规模较大的原则直接进行抽取。抽取对象分为四层:一本院校有武汉大学等5个;二本院校有湖北中医药大学等5个;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10个。以上这些学校分布在武汉市各个区域, 通过对上述学校的调查, 将能够反映出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的开展现状, 并以此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分别以“高校学生社团”、“高校体育社团”和“高校武术社团”作为关键词,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检索并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两个图书馆有关高校武术社团的书籍, 并对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 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对武汉市20所高校武术社团负责人、学员以及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2.3 专家访谈法

直接到相关部门进行访问, 以了解社团的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此提出对策。

2.2.4 数理统计分析法

根据论文要求把可以用来分析的资料来源列出, 用与本论文有关的资料来源引导和寻找与本研究相关的其它资料, 结合SPSS12.0和EXCEL数据软件做出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是高校武术社团的地位概念, 在高校, 武术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武汉高校武术社团也是学生依据某种兴趣爱好自愿组成, 并按照一定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其本质涵义是一样的。因此, 现对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的概念界定如下:在武汉高校校园里, 学生在课余时间为实现各自意愿, 自愿组成、开发、管理, 由校团委或学生处实施监督、管理、领导, 并按照一定章程, 构成以武术锻炼和交流为目的的一种非盈利性、互益性、相聚性学生组织。

3.2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开展现状

3.2.1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基本情况

3.2.1. 1 社团成立时间

从图3-1调查现状来看总体上呈上升的“阶梯型”, 中间保持着平稳的趋势。从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以及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等都为人民在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感以及增强体质方面发生了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这对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气息, 并对社团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1989年我国受政治风波的影响, 使得这一时期的高校武术社团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社团的发展历程看来, 综合目前社团成立的时间可知,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处于发展中的低谷期, 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

3.2.1. 2 社团组织机构现状

如图2调查数据分析可知:社团在设置组织机构方面整体上呈现出下坡的“波浪形”, 即宣传部占到75%, 其次是外联部, 占到65%, 再次就是财务部, 占到60%。从中可以看出, 监察部在设置上较欠缺, 只占到30%。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目前只有55%的社团设置了相关部门。

3.2.1. 3 社团招收学员的要求

由图3可知:目前社团在招收学员过程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和合理的方案。社团根据学员兴趣程度进行招新的情况如下: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员招收没有要求, 占到50%, 排在第二位的是对武术感兴趣, 占到25%, 排在第三位的是有一定武术基础, 占到15%等。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有人报社团就可以给予接收, 没有考虑到社团的生存质量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社团为了扩大规模以增加生源为目的, 哪怕是校外人员也是可以招收的。这种现象的出现, 将会使社团的生存产生大大的折扣。

3.2.1. 4 社团经费来源和运作情况

从图3-4调查现状来看, 总体上形成一个“阶梯型”, 即最高处是学员上交的会费, 占到30%;其次是校学生会所提供款项, 占到20%;再次是学校团委所拨款项和校体育教研室资助, 各占到15%。据调查可知, 无论从社团负责人还是从学员方便来看, 目前对活动经费运作情况其不充实度均排在第一位, 分别占到35%和34%。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可知:目前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在经费来源和运作方面出现了很大制约性, 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3.2.1. 5 社团成员

据调查可知:目前社团负责人来源主要集中在民主选举产生这一块, 占到35%, 对于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制定而产生的负责人却位居最后, 只占到5%;社团教练员来源大多是有武术功底, 技术好的学生来任教, 占到35%, 且经济报酬大多是由社团的会费所提供, 占到40%;在调查走访中得知:院团委和学校体育教研室指派的教师在社团开展的时候大多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只是挂名而已;社团学员在性别差异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之间的比例在3比1左右, 男生明显多于女生, 且在习练时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占到36.48%。

3.2.2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教学现状

3.2.2. 1 教学硬件设施

据调查可知:社长和学员对场地设施其满意度几乎相等, 社长和学员选择不满意的均排在第一位, 各占40%;器材方面各占到45%、58%;社团活动场所60%是在学校操场上, 对于学校提供体育场所只占到5%;所用器材50%是向校体育教研室所借。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可知:目前社团在场地和器材方面都存在着缺陷, 这与本校经济实力有关, 也与校方领导的重视程度或支持力度不够有关。因此, 如何解决好上述事项已成为当务之急。

3.2.2. 2 教学活动时间和频率

据调查可知:目前高校武术社团活动频率大多集中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中, 占到60%。由表1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高校武术社团在活动时间上也有所不同, 其中活动一个小时的占到15%, 活动1.5个小时的占到50%, 活动两个小时的占到25%, 活动2个小时以上的占到10%。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可知:不管在活动的安排上, 还是在时间的调控上, 其活动的时间和频率都比较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律, 安排具有合理化。

3.2.3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管理制度

据调查可知: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在社团宗旨、工作目标、财务制度方面都占到17.10%以上, 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从实施开展来看, 职责分工只占到5.26%, 检查力度和奖罚制度各占到9.21%, 实施过程和解决问题各占到10.52%。在调查走访中得知:社团定期会议制度不明确, 存在随机性。在内部干部任免方面大多有社团负责人直接指认, 缺乏民主选举或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据调查可知:高校武术社团没有规章制度的占60%, 制定部分规章制度的占30%, 有规章制度的占10%。在调查中发现, 口头或约定成俗的制度占到35%。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可知:高校武术社团在职责分工、检查机制、奖罚制度、解决问题、实施过程方面都存在着缺陷, 尤其是定期会议制度和内部干部任免方面做得不到位;另外, 社团在规章管理制度方面较松散, 状态较混乱,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规章制度。因此, 建立健全相应的督导机制和激励措施, 完善社团的管理体制, 对于调动广大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乃至社团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4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开展现状

针对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开展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完善武术社团管理机制, 健全武术社团规章制度;拓宽武术社团经费来源渠道;健全武术社团激励机制;加强武术社团师资力量配置;完善武术社团组织机构和内部领导机构配置;改变武术教学内容单一的练习形式, 使其向“趣味性”转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武汉高校武术社团成立的数量在时间上呈“阶梯型”, 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团组织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70%的社团无监察部, 60%的无办公室, 25%的无宣传部;招新形式多样化, 25%的社团要求会员对武术感兴趣, 15%的要求有一定武术基础, 50%的没有要求;65%的社团经费可以满足, 仍有35%的社团经费缺乏;会员性别比例失调, 男生占绝大多数, 女生很少。

4.1.2武汉高校武术社团活动场所不理想和器材缺失, 其不满意度均超过40%;社团活动时间50%的是1.5个小时, 25%的是两个小时;活动频率60%的是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中, 25%的是在周末双休日, 从社团活动的时间和频率来看, 符合大学生的作息规律。

4.1.3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管理制度情况如下:没有规章制度的占60%, 有部分规章制度的占30%, 规章制度较为完善的占10%。在走访中得知, 口头或约定成俗的制度占35%。管理体制不健全:有职责分工的占5.26%, 有奖罚制度的占9.21%等, 这种情况使得社团的各项活动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4.2 建议

4.2.1建议学校主管部门对高校武术社团进行监督管理和实施政策上的援助。扩宽资金引进渠道。第一, 学校要加大对高校武术社团资金的投入;第二, 高校武术社团要形成“以武养武”的格局, 在校园里靠有偿和无偿服务来拉取赞助, 营造自身“造血”功能;第三, 鼓励高校武术社团走出校园, 为企业做宣传、表演等, 实行以内向外发展, 走一条社会化、商业化之路来争取资金的融入;第四, 高校武术社团要利用在市场化中的中介作用与高校体育的缺位相结合, 找出其间的切入点, 为实现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金的融入打下基础。

4.2.2增强高校武术社团师资配备, 并改变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以武术套路为主要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查掌握学员所倾向的项目, 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在运行中推行武术段位制考评, 期间可适当穿插一些武术散打实战技击方面的练习, 以提高学员的习武兴趣。

摘要: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 对武汉高校武术社团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武术社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并为武术在高校中的蓬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武汉高校武术社团,开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范思进等.对太原市高校武术社团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 (体育论坛) , 2009, 1 (5) :6-8.

[2]赵武.江苏省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0 (5) :97-100.

[3]苗钟立, 刘宝禄.兰州市高校武术社团的现况分析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6, 3 (9) :27-29.

[4]陈秋月.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和谐管理对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篇2

关键词:武术社团,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传播,高校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 武术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技术。通过练习武术,可以达到健身、防身、修身的效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自我,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高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最高学府。在教育人的方面,武术有着独特优势,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所以,在高校中通过武术教学来塑造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目前,在高校中的武术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武术课教学、武术队和学生武术社团。这三种形式互相补充,各有特点。其中,学生武术社团是在高校传播、继承和发扬中国武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对武术文化在高校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有着十分积极的重要意义。为了使武术在高校中更好的传播与继承,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学生武术社团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健康快速的壮大起来,更好地发挥其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育人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武术社团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综述法

通过中国知网、互联网搜索引擎等资源,查阅有关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和高校武术社团方面的资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高校武术文化传播、高校武术社团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阅读、整理分析及判断,用逻辑思维进行推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武术文化传播概述

2.1.1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内涵

高校文化是指在高校内和教育学生的环境中,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技法清晰、拳种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极具中国传统哲学坚实思想基础和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武术文化体系。

武术进入高校,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高校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别具一格的高校武术文化。 高校武术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武术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尚武精神为其主要特征,寓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娱乐和审美等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是高校武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武术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发扬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从系统观点看,高校武术文化传播是中国高校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及中国现代武术文化传承并不断推广的一个子系统。高校武术文化传播是指高校武术文化信息通过一定的符号和媒介在高校内外的传递、接受、交流、分享和沟通的过程,即被广大师生接受的过程。

2.1.2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价值

在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武术的武德、养生、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哲学理论等价值。

第一,弘扬武德。武德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即忠诚、公平、正义、尊严、信义、节操等,这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精神。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有一些学生受西方落后思想的影响,与传统的美德相背弃。武术文化中的武德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第二,养生。养生之道是武术文化中最基础的东西。武术文化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一生的,人们对武术的学习是受益终身的,时代要求学生要具有强健的体魄。武术还具备明德的作用,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武术会使人们形成一种习惯,在面对压力时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

第三,培养民族精神。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体育之林,正是因为创新。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以传统武术为源头,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武术进行挖掘、 整理和继承。在新时代提出的要求下,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具备创新能力。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能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

第五,培养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武术文化,思想内容丰富、理论兼容并包,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道家的“道生万物”观;《易经》中的“天人合一”、 “阴阳辩证”、“八卦学说”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

2.1.3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现状

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广泛,但是其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主要以三种方式为主,高校武术教学、高校武术社团和高校武术队。高校武术队的队员基本都是高水平运动员,导致武术队与普通学生严重脱节,而武术课也出现很多“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象。高校各项文化活动中很少见到武术文化活动。其次,武术文化传播形式落后。

2.2高校武术社团概述

2.2.1高校武术社团的内涵

高校武术社团是指在高校中,经高校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并登记注册的,以武术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也称学生武术协会。

高校武术社团是由对中国武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高校学生为了通过习练武术,能够实现自己各自的目标而在课余时间内、 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在其公共的生活领域内,自主开发、自发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团体组织,社团成员可以自愿加入与退出社团。高校武术社团的成员不受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约束,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开展训练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大学生的运动价值取向由单一的强身健体向娱乐、交往、竞技等综合方位转化。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属于会员制互益性社团。其特定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会员,社团是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等各方面服务的。高校武术社团的宗旨是:以武术为特色和媒介,团结并影响大学生,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促使大学生成为优秀人才。

2.2.2高校武术社团的价值

高校武术社团具有丰富的价值。本文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对大学生,对高校,对社会,对武术发展本身。

第一,高校武术社团在传播武术技术、弘扬武术精神的同时,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对武术发展本身可以起到团结武术爱好者,传播武术文化,弘扬尚武精神的作用。

第二,高校武术社团的存在对大学生可以起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武术水平,提高大学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等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校武术社团的存在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高校可以起到繁荣校园文化, 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有利于高校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第四,高校武术社团的存在对社会可以起到推动全民健身,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振兴民族精神的作用。

2.2.3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

高校武术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发展。这些问题可归纳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有:对学生武术社团的定位模糊不清,发展方向不明确;制度不健全,运作混乱,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忽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缺少技术与管理人才,社团技术与经验难以传承;发展思路与对策不当,过于强调外因作用,治标不治本。

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费收入少,商业赞助与学校赞助难以获得,总体上缺少资金;内部教练水平较低,外聘教练收费高, 缺少优秀教练;室外训练场地条件差,室内场地使用受限,影响日常训练工作;学校对武术社团支持少,极少给予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甚至还会限制学生武术社团的发展。

2.2.4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对策

明晰学生武术社团的主要目的,确立合理的发展方向;增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提高社团持续发展能力及人才的培养;完善社团制度;提高社团影响力,争取外部资源,改善外部条件。

2.3高校武术社团有效促进高校武术文化的传播

2.3.1高校武术社团是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高校武术文化载体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内,将武术文化通过从事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活动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武术文化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武术素质的目的。高校武术文化载体多种多样,其中武术社团就是一个很好的 “传播者”。学生参与到武术社团开展一系列武术活动,通过这一特殊的武术文化传播载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吃苦耐劳、展现自我的精神风貌,进而丰富的校园武术文化生活。目前,很多高校武术社团可能不仅包括本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而且跨年级、跨院系、跨校区,社团辐射面广,由于社团成员来源广、交流多、流动性大, 所以信息传播的对象多而广、速度快、效果好,很好地起到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

2.3.2高校武术社团文化是高校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武术社团文化是社团文化、武术文化结合的特殊文化形式,是高校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社团的形象、文化和社团活动等诸多方面反映出来的。近年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数量逐渐增加,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高校武术社团作为高校体育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2.3.3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影响着高校武术文化建设

目前,高校武术社团还处在萌芽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如经费问题、管理问题、活动场地问题等等,社团建设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只有将它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第一,加强高校武术社团管理。首先开展多种多样的武术社团活动。如武术竞赛、武术表演、 武术文化节、武术专题讲座等等,促进各武术社团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活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武术社团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武术,喜欢武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第二,加大学校武术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场馆设施和武术器材管理制度。划拨一定专项经费为武术社团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费用支持。第三,学习内容上根据学生需要加大散手、刀术、双节棍、传统擒拿格斗术的学习内容,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武术锻炼的行列。第四,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高校武术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安排相关武术教师参与到武术社团活动中去,督促武术社团活动的开展,提高武术社团活动质量。最后,不断总结、加强宣传。制定武术社团定期总结汇报工作制度,召开活动交流活动,并通过海报、广播、网络等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扩大活动影响,树立良好社团形象和品牌。

3结论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

1 前言

文化强国早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而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承担着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的重任。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学府, 大学生们同样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建设, 武术所具备的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 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 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武术, 是学校塑造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据已有的研究表明, 目前高校武术的传播主要有武术课、武术队和武术社团 (协会) 三大形式[1], 其中, 武术社团是由武术爱好者经过学校主管部门的批准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组织,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也是校园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2]。当前,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长此以往, 必将阻碍武术在学校中的传播, 不利于校园文化的文明建设。鉴于此, 本研究对新乡市5所高校的武术社团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旨在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为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现状。调查对象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工学院、新乡医学院和新乡学院等5所高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找与武术社团相关文献予以研读, 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 对学校领导、社团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研究思路。

2.2.3 问卷调查法

在上述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设计了《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共计发放500份, 回收487份, 有效476份, 回收率97.4%, 有效率97.7%。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7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与统计, 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 结果与分析

3.1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开展情况分析

早在民国时期, 武术就已教育的形式进入了校园, 可谓是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学校社团的兴起, 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武术社团, 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武术运动在高校中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在访谈中了解到, 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均将武术作为体育选修课内容, 且所有的学校均成了武术社团。武术包括套路、格斗和功法三大形式, 近年来, 套路与格斗相对于功法而言普及度较高, 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从调查结果得知, 目前新乡市高校主要开展的是武术社团与散打社团, 还没有单独的功法社团, 这主要是因为功法要求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练习起来难度较大, 普适度不高, 故新乡市高校的武术社团主要以套路和散打为主。表1可以看出, 60%的学校成立了单独的武术社团, 还有20%的学校成立了散打社团, 仅有20%的高校将武术和散打相结合起来。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呈现出以武术套路为主, 散打为辅的开展特征。这可能是由于套路相对于散打而言安全系数更高, 在申请社团时候, 相关管理部门更容易批准成立套路社团。

3.2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训练时间安排分析

所有的体育运动都必须经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武术运动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 在每次训练时间与每周训练次数的选择安排上, 对于社团团员掌握武术技能有着重大影响, 练习时间过长容易使团员产生运动疲劳, 从而影响正常上课等活动, 但练习时间过短又达不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因此, 如何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与次数, 是当下社团管理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 60%的高校将每次训练课的时间控制在1-2小时之间, 通过走访某高校社团管理人员得知, 多以1.5小时为主。因为参加武术社团的大多为普通大学生, 没有体育基础或体育基础较弱, 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时间容易使其发生疲劳, 难以适应, 长期以往, 对武术热爱程度便会与之下降, 适得其反, 而且1-2小时的时间安排更符合人体的运动生理学原则。除此之外, 还分别有20%的学校将每次课的训练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下和2小时以上, 过短或过长的训练时间都无法达到原设定的武术教学目标, 即掌握武术技能, 不断强健身心。

只有量的累积才能完成质的飞跃, 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显然无法使团员较好的掌握武术技能, 为更进一步了解新乡高校各社团的每周练习次数,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是高校将每周练习次数保证在2次或3次以上, 仅有20%的学校每周只进行一次社团活动。每周2-3次的社团活动是较为合理的, 这是因为社团中各成员均来源于不同的院系与班级, 课程安排自然也不相同, 想要每天都练想法难免过于不切合实际, 鉴于大家的课程安排, 选取大家共同的课余时间进行锻炼, 尽可能的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这也是保障生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以上研究表明, 当前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在单次训练时间和每周安排训练次数的调控上相对合理, 时间安排主要依据社团成员的课余时间进行。

3.3 新乡高校武术社团的教授内容安排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 将训练内容总结为三种, 即传统项目, 包括传统套路和器械等, 竞技项目, 包括竞技套路和散打等, 养生项目主要以太极拳为主。由表3得知, 被调查的所有高校武术社团均安排了传统项目的内容, 传统项目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所在, 这样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有利于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传播。除此之外, 40%的学校在教授传统项目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突出武术的技击本质, 还将竞技项目同时作为训练内容, 竞技套路的特点就是高、难、美, 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而散打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能够提高团员的学习兴趣。近年来, 太极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掀起一股太极热,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的练习队伍之中, 正是因为其具有高效的健身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有33.3%的高校社团将太极拳作为自己社团的一个教授内容之一, 且受到了较多学生的追崇。以上研究表明, 当前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教授内容呈现出以传统项目为主, 竞技项目和养生项目为辅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 尚未有社团将理论知识作为教授的内容之一, 未来应穿插2-3次的理论知识学习。

3.4 新乡高校武术社团活动经费情况分析

经费是任何活动的经济基础, 没有经费, 一切活动均将难以进行。从调查结果来看, 当前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拨款、会员缴费和商业赞助3种形式。其中, 以会员缴费为社团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 60%的高校是上述情况, 还各有20%的武术社团的经费来源与学校拨款和商业赞助, 所占比例较小。在访谈中得知, 每学期的会员费是很少的, 大多为每学期20元左右, 只有极少部分的武术社团会费为50元。这些会费主要用于社团的日常开销, 比如购买器械、宣传以及教练员工资等, 一个学期下来, 往往所剩无几。而学校的拨款也只有在学生社团活动月期间, 学校会根据去年社团的表现给予相应的拨款。经费来源的局限性限制了高校武术社团的良性发展, 因为经费匮乏, 使得许多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只能一味的压缩经费, 长此以往, 武术社团必将面临解散的风险。以上研究表明, 新乡市高校武术社团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 这将阻碍社团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 均以不同形式成立了武术社团, 说明当前武术运动在新乡高校中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单次训练时间和每周安排训练次数的调控上相对合理, 但同样也存在着多种问题。一方面, 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以传统项目为主, 竞技项目和养生项目为辅的特征, 但尚未有社团将理论知识作为教授的内容之一, 未来应穿插2-3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 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 主要以会员费为主, 学校拨款和商业赞助为辅, 建议社团的管理人员应多出去拉一些商业赞助, 以此保障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阳, 于克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武术社团发展的路径选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6, 24 (5) :60-61.

[2]张乐军.我国省级武术社团现状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 2012, (3) :40-44.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和谐校园,对策

1 选题依据

1.1 问题的提出

“和”、“谐”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 最早出现于《管子》一书, 书中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的“畜之于道”, 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养之以德”, 两者相互依存, 互相促进。创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 要以推动社会和谐公平为己任。社团是大学生以兴趣为基础组成的一个团体, 是大学生发挥才能, 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个良好舞台。社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载体, 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充分履行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由于受学校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 校与校间、本校的院系之间的交往比较少, 尤其是学校的文体活动几乎都是在本校或本院系展开, 很少有与外校或外院系进行联系与交往, 这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因此,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 有必要在高校成立体育社团,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推动校园课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比赛、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学校间或院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 关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和谐发展, 就是关注和谐校园建设, 更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05]4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1995年6月, 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要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强调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因此, 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研究, 探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时代背景, 了解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系统分析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影响因素, 探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对策, 有利于促进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规范、健康发展, 而且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效以及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和武汉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 对每所高校体育社团主管领导、管理者、组织者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和访谈。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分析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有必要对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学生参与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只有对上述因素进行透彻研究, 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 抑制其不利因素, 调动更多的积极因素,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1.1 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调研基础上, 对武汉市10所高校的70个体育社团统计显示, 武汉市平均每个高校体育社团的人数量为3-5个。体育社团开展的项目是非常多的, 而且参与的人数和发展规模也各异。开展的项目涉及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近20个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走访调查得知,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开展活动形式是多样的, 总结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体育社团内部组织开展的体育锻炼、交流、提高运动水平等体育活动; (2) 组织社团内部小型或比较重要的大型比赛。 (3) 参加校内活动; (4) 培训裁判; (5) 组织宣传和发展会员。

3.1.2 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情况

3.1.2. 1 规章制度及体系建设情况

通过对武汉市10所高校的70个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表明, 有50左右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有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也很完善;有30%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有章程, 但其他规章制度不很完善;有20%左右的社团会员认为所在的体育社团没有章程, 也没什么成文规章制度。

3.1.2. 2 管理体制情况

通过走访调查表明, 武汉市10所高校中, 有40%的学校团委负有学生社团成立审批的职责;有30%的体育是校学生会来管理;还有20%的高校成立社团联合会专门管理体育社团的各项工作, 见表1。

3.1.2. 3 内部管理体制

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 根据需要其内部设置了职能不同的若干独立部门, 根据调查, 在校团委、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下, 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设置了会长、副会长负责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 下设有组织部、外联部、宣传部、实践部、秘书处、裁判部和培训部等在此基础上, 有些学生干部还建议增设技术部、信息部等部门, 或者取消一些不必要设置的部门

3.1.3 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有20%的体育社团具有较完善设施的室内场地, 28%的体育社团有室外塑胶场地, 64%的体育社团有室外水泥场地, 还有4%体育社团没有一块固定场地。在音像方面, 48%的体育社团有CD, 56%的体育社团有VCD, 还有24%的体育社团拥有多媒体, 80%的体育社团有录音机。从数据上分析, 大部分体育社团教学设施比较齐全, 具有室内场地、地毯、镜子、多媒体等设施。但还有很多体育社团设施比较简陋, 当前武汉市各高校场地、场馆的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 原有的运动场地、场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 缺少场馆设施是影响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及体育社团的重要因素。

3.1.4 体育社团的经费情况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的调查显示如表3:在所调查的10所高校体育社团中经费来源由主到次依次是:会员会费、企业赞助、团委拨款和社团创收四种类型。由此可见, 会员会费是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 学生的会员会费支撑着体育社团的运转, 这说明目前学生体育社团的社会化程度较高, 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体育活动, 这应该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方向。同时, 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学校支持和扶植, 包括企业赞助和团委拨款。调查表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经费来源主要还是会员会费、社会赞助和团委拨款, 分别为93%、60%和43%, 但同时也显示已有19%的社团已经靠自身社团活动的创收取经费, 尽管过程艰难, 但是确能最大限度的锻炼社团成员的能力。调查还显示, 社团经费的用途大部分用于购买运动服装和筹办比赛中。

3.1.5 体育社团开展情况

通过调查武汉市高校70个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可知见表4,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所举办的活动比较适当, 有50%的社团每周要举行1-2次的活动, 还有16%的社团每月举办1-2次活动, 而这些活动大都具有吸引力,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发展。有10%的社团每学期举行1-2次的活动, 17%的社团没有规律性, 是由负责人临时决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缺乏长远规划, 这种结果又直接导致了新参加的社团成员对生社团产生失望, 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1.6 社团成员参与体育社团认知情况分析

(1) 社团成员对活动项目的需求状况

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和非成员共1810份随机问卷统计结果来看, 见表5。从总体看, 大学生希望参加的体育社团类型列前4位的依次是小球类 (69%) 、健身健美类 (48%) 、户外运动类 (44%) 、大球类 (38%) 。本文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调查发现, 当前武汉市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体育社团非常少, 这就有当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需求形成矛盾, 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需要很高, 说明, 户外体育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 在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中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2) 社团成员参与体育社团态度和动机

对武汉市10所高校610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调查结果, 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 被调查学生中非常喜欢体育社团的比例为40%;喜欢体育社团的比例为31%;无所谓与不喜欢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和11%。通过以上数据说明,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成员对参加体育社团是非常积极的, 可以认为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态势非常好, 学生对参加体育社团锻炼的认识己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也要注意到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社团活动, 这应该引起体育社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从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基本动机来看, 见表7。有88.7%的成员选择了丰富文化生活这一选项, 排在第一位;有85.2%的同学选择了满足兴趣爱好, 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提高审美, 占总数的78.3%;有70.7%的同学选择学习健身方法, 排在第四位;排在后两位的分别是参与社会交往和增强竞争意识, 分别占总数的68.0%和58.5%。从以上数据可知, 当前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不是单纯锻炼身体, 盲目的追求心理的满足感与虚荣心, 他们已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 全面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此外武汉市高校70个体育社团中还出现了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一、二年级人数多, 大三、大四年级几乎无人参加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体育社团的发展。

(3) 参加体育社团的收获和感受

从体育社团成员参加体育社团的收获来看, 见表8。按百分比的顺序依次为: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为92.5%, 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为85.9%, 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为83.9%, 丰富了课余生活为81.6%, 增强了体质, 促进了身心健康为67.5%, , 掌握了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58.7%, 培养了创新精神为50.8%。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排在第一位, 是因为学生加入体育社团收获最多的是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 这是因为体育社团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 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排在第二位是是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是因为体育社团是个对外开放的组织, 社团成员通过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后, 感觉有很多收获。

3.2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3.2.1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对所研究的15个影响因素分别定义为x1、x2……x15。通过对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610名成员关于体育社团开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统计分析, 从影响基本的高低分别赋5分、4分、3分、2分、1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大部分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在0.30左右, 这说明各个变量之间基本是各自独立的, 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由表9可知, 影响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因素中, 按特征值>1的原则, 本文选取了4个因子, 这4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3.365%, 说明这4个因子基本包含了15项初选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因此, 这4个因子是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构成因素。

根据以上选取的因子, 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 各类因子的旋转后载荷特别清晰。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和体育学相关知识, 分别把这4个因子命名为:保障因子、交流因子、内容因子、管理因子, 见表11。因此,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4个因子就构成了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3.2.2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和谐发展存在的问题

3.2.2. 1 保障因子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体育社团保障是武汉市高校顺利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因素。通过走访调查得知,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大部分理论和技术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并且多数教师没有参加专业的体育社团管理、教学等内容的培训, 所以武汉市市高校应加强体育社团师资建设, 为体育社团在武汉市市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3.2.2. 2 交流因子方面的问题

良好的体育社团交流是解决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影响因素的必要手段之一, 教学交流包括校际或校内之间的体育赛事、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与宣传等。通过教学交流, 开展体育社团的学术探讨, 还可以提升教师对体育社团的科研能力, 丰富体育社团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对武汉市市高校体育社团教学颇有益处。

3.2.2. 3 内容因子方面的问题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虽然很多但事实上, 具体到每个学校的单项体育社团运动项目开展的项目就不容乐观。各学校单项体育社团开展的运动项目的全面性并不普及, 甚至有些学校仅有2-3个体育社团, 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运动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展的丰富性的渴望, 这是目武汉市高校大多数学生体育社团无法满足的。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活动, 它们大多是以比赛形式存在, 活动形式的单一, 而作为体育社团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咨询与培训、组织宣传等开展的也并不理想, 严重制约了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

3.2.2. 4 管理因子方面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有1/3社团的管理人员尚不能否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这说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层缺少吸引力, 缺少能力建设, 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干部尤其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加盟, 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积累和工作培养。通过调查社团干部任命方式的结果表明, 直接由主管部门派遣和任命负责人的社团有35个, 占所调查总数的50%, 显然主管部门忽视了社团的“自主性”。但调查结果表明, 仅有1/5, 占20%的社团根据章程通过民主选举自己的社团干部, 这种状况说明武汉市大多数高校体育社团没有能发挥应有的民主教育的功能。

3.3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具体措施

3.3.1 加强高校体育社团制度的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体育法规, 这是高校的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 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高校体育社团制度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因此高校改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 构建自己的高校体育社团制度体系, 认真贯彻国家下发的体育规定之外, 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体育场馆的管理、教学活动、体育竞赛等都应制订出详细的规章制度。将高校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各学校的相关部门除要还应当切实健全本学校具体各方面的细化制度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3.3.2 宣扬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

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是公平正义, 也是和谐校园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公平竞争是体育运动的道德准则, 体育社团为校园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用规则的形式来约束竞赛中的一切行为, 各方获得利益达到相对平衡, 这一点与和谐校园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完美的诠释了公平、公正、公开的道德规范。体育社团自身就具有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 加之其借助以公平公正为灵魂和重要价值尺度的体育来宣扬公平、公正、公开精神的道德规范价值, 将会有效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公平观又好又快地建立起来, 体育社团有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运行。

3.3.3 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有效增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展示才华的重要场所是体育社团, 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也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把体育运动视为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 体育社团对体育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组织、教育作用, 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 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改善体质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3.4 拓展宣传渠道, 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力度

通过对武汉市高校70多个体育社团调查表明, 对体育社团不了解是学生未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 拓展宣传渠道, 加强体育社团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宣传渠道比较窄, 宣传力度不强, 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体育社团, 争取社会力支持, 拓展宣传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 才能发展壮大体育社团。第一, 通过海报、广播、网络、演讲、传单等方式传播体育社团信息。体育社团的各种信息及时上广播, 向大学生宣传体育社团,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中来。第二,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资源优势, 建立自己的社团工作网站, 对体育社团的情况进行网络宣传。第三, 定期开展体育社团的理论知识讲座。邀请更多的学生代表参与进来, 可以利用班会或者课余时间向学生宣传体育社团, 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全民犍身和终身体育意识。

3.3.5 增加校内外比赛交流的机会

交流是社团的重要功能, 体育社团同益成为校内与校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角色。由于体育竞赛是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高校体育社团要想发展壮大, 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高校体育社团要组织好校内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人文特点, 积极开展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 例如, 大力发展攀岩、登山、漂流等既有特色又能吸引学生的项目, 有助于将体育社团建得更有特色。另一方面体育社团不但应参与学校内部的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社团还要大胆地走出校门, 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织接触、交流, 与这些部门联手组织比赛, 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增进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

3.3.6 促进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社会化

场馆设施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使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体育场馆, 场馆不足、设置不合理必然会约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影响学生体育课外活动以及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 无法实现学校体育的宗旨和和谐体育的构建。当然, 构建和谐体育, 我们的场馆设施改造势在必行。同时, 高校的场馆设施要走向学校社会化, 也就是面向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开放, 这样才能为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奠定坚实的一步, 为高校群众全民健身提供有力的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校体育社团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人与校园的和谐、促进院系、校际间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体育活动涉及的运动项目也比较多, 但户外体育项目开展的比较少。大部分体育社团都建立了组织管理体系, 但体育社团缺少体育场馆、器材和设施。社团成员对参加体育社团是非常积极的, 但是体育社团开展的项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形成矛盾, 学生对户外运动的需求很高, 而在大部分体育社团中没有开展户外运动。

4.1.2 影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为:

保障因子、交流因子、内容因子、管理因子等4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公平公正的道德规范;营造文明风尚的校园文化;拓展宣传渠道;增加校内外比赛交流的机会;促进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社会化等措施。

4.2 建议

4.2.1 希望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一起协商研究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定位。

大学生体育社团应当以体育教学为基础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建立大学生体育社团服务社会的机制, 使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同时大学生体育社团运用自己较强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服务, 并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赞助, 从而缓解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4.2.2 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第一, 人力资源。武汉市高校体育部 (系) 具有专业的体育人才, 积极聘请专业教师或高水平运动员为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第二, 信息资源。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计算机网络条件资源。利用网络宣传自己, 扩大社团的规模。第三, 场地资源。高校体育社团要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场地、器材和设施, 开展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58-59.

[2]徐华等.和谐社会和谐中国[M].成都:两南交通人学出版社, 2006:45-50.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32-35.

[4]龚剑.高校体育社团若干因素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 (03) :58-59.

[5]赵武.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3) :51-52.

[6]周小敏.大学体育社团发展困扰及评价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02) :25-26.

[7]韩勇.我国体育纪律处罚机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1) :21-23.

[8]朱振涛.浅析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对策[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06) :61-62.

[9]肖嵘, 张昌来.试论体育社团的运行机制[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01) :45-46.

[10]张建新, 章正波.我院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4) :52-53.

[11]张健.普通高校体育社团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04) :24-26.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篇5

1 高校体育社团相关概述

顾渊彦在《体育社会学》中提到,“社团是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体育社团是以体育活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1]。”1998年国务院下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体育社团是指经各级体育局审批并经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依法核准登记成立,由各级体育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体育协会、学会、研究会、联谊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从上述定义中可以把体育社团归纳为由成员自发形成,以体育实践为目的,实行自主管理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王向东在《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及管理》中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是“大学生为体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以掌握和提高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术,缓解学习压力,扩大交往目的而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性体育团体[3]”。高校体育社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爱好和能力特点,自发形成,自主管理的社会组织。

2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

2.1 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

2.1.1 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体制

目前,学校与学生社团建立起垂直的组织形式,由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社团的日常运作进行必要的管理,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这种“家长制”的管理模式较适合我国高校社团管理人员不足的现状,负责学生社团日常工作的老师一般会身兼多职,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行政命令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社团进行审查、批准、授予与监督。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只要建立的社团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目的,申请过程符合程序化,其实社团的建立并不困难,而且学校还积极鼓励并支持创立新的社团。通常,由学生主动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和策划书。学校实行准则制,由社团联合会批准后,再经校团委老师进行审核后即可成立社团。

2.1.2 体育社团自身的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在校团委、学生会或社团的管理下,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设置了会长、副会长负责体育社团的内部管理,下设有组织部、外联部、宣传部和培训部等。在此基础上,有些学生干部还建议增设技术部、信息部等部门,或者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部门[4]。

武汉市大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资金的百分之九十主要是来自于成员每年缴纳的社费,学校的财政拨款对于社团创办活动的花费杯水车薪,而商业赞助也由于活动自身的级别和宣传,造成赞助商能够提供的物质帮助变的有限。

2.2 体育社团的管理发展现状

2.2.1 社团数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较快

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拥有107个社团,包括科技创新,文艺表演,学术科研等八大类型,其中,有16个是体育竞技类社团,占全校社团总数的15%[5]。2010年武汉大学注册的73个学生社团中有19个是体育社团,而截至2013年10月,武汉大学100个校级学生社团中,体育类社团上升至25个,占新增学生社团总数的23%[6]。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体育社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蓬勃的势头,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推进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作用。

2.2.2 社团品牌化突出,成员参与度高

各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发展品牌特色社团,开展了多种竞赛、文体活动。2015年11月,武汉体育学院武体岩友会和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休闲教研室联合举办的2015年第五届斯坦格杯武体攀岩赛暨华中高校攀岩挑战赛顺利举行,比赛吸引了17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加,选手中,来自武汉大学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武汉体育学院的英国外教,还有几位快意攀岩俱乐部年龄在14-16岁的青少年选手都成功登顶。

成员参与体育社团的出发点主要是从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满足自身兴趣爱好,提高审美与气质,获得日常健身锻炼的指导,增加社会交往等方面体现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参加体育社团不仅可以增加体育锻炼,还可以塑造自身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获得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已成为不少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2.2.3 社团种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

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的主要有网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等球类社团,武术、拳击、跆拳道等搏击类社团,象棋、围棋等棋牌类社团,瑜伽、健美操等健身类社团和包括攀岩、轮滑运动的竞技性体育社团。社团种类多样化,满足了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体育社团的组织中。这些社团大部分所需投入不多,场地、器材等问题在高校易于解决,组织管理较为轻松。日常活动除了体育教学训练,还有组织、参加竞赛,教练员培训指导,对外交流等各种形式,社团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安排。

2.3 高校体育社团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3.1 传统的宣传方式存在局限性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的问题已日益显现,并制约着社团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体育社团在招新和举办活动中的宣传方式依旧沿袭着几十年来高校的传统宣传方法。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每年的九月至十月,是一年一度的社团招新日和社团文化节。在这段时间内,各大社团会在奥星院广场两边搭上遮阳蓬,摆放桌子,悬挂海报,由社团成员散发传单,招揽新生。对该社团感兴趣的同学便会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当场填报信息,缴纳会费,成为社团的一员。可见,他们对该社团的具体情况并没有机会进行深入地了解。社团用来宣传举办活动的方式也大同小异,除了在广场设报名点,还会在各栋宿舍楼下张贴海报,仅此而已。在这种方式下,并没有对活动的宣传起到很好的作用。

2.3.2 社团发展受经费制约

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着活动经费不足的现象,一方面因为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伴随着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在于社团作为一种自愿结合的互益组织,其非营利性决定了社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7]。

社团经费的不足,导致很多活动不能进行。由于学校财政经费有限,再加上社团自身缺乏资金管理的能力,造成社团活动的物质保障不能实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经费,开展活动的体育器材、设施、场地受到限制,对活动的开展大打折扣,不利于品牌体育社团的建设,阻碍了社团的“走出去”。

2.3.3 社团活动质量有待提高

如今高校并不缺少体育活动,各个社团都以举办丰富的活动为发展目标,然而,在这种快餐式的文化下,组织的活动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学校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活动。同时,由于社团活动组织人员为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考虑不够全面,举办的活动缺乏深度,导致了参与度的极大降低。体育活动要体现大众参与的特点,不能一味强调专业性,而是要强调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单单为了追求活动举办的数量,忽视其效果和质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2.3.4 社团管理体制存在自身缺陷

社团管理制度过于复杂。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学生社团不仅有自己内部的管理,还受到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和武汉体育学院校团委的管理,同时受到多重领导,造成管理的责权不清,在社团的日常工作上产生了分歧与混乱,大大降低了社团项目实施的效率。目前,高校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缺少一定的开放性,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

社团的成员以新生为主,招入的新成员随着时间的流逝日趋减少,大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不参加社团活动,直接造成社团成员的覆盖率不高,社团发展规模有限[8]。

3 体育社团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自媒体与体育社团相结合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极高,自媒体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为创新管理模式创造了基础。社团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后,在校园里进行宣传,通过微信扫一扫或者搜索公众号的方式即可成功添加并关注。日后,社团公众号定期推出与该体育社团的相关信息,帮助大家了解体育项目的内容,对体育活动进行推广。社团可依托某一平台的技术保障,对社团会员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集中管理,然后通过多平台对社团活动的常规工作进行推送[9]。在举办社团活动期间,除了以往张贴海报,安排人员设立报名点外,还可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用手机直接在微信平台上就可报名。这样大大提高了活动的参与度,也节省了相应的用于制作海报和宣传页的费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优化了人员安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团的管理和活动的组织。

自媒体丰富了社团成员间的交往方式,提高了同学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提供了建言献策的渠道。通过微博、微信、BBS论坛等平台,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看法。这种便捷的交往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空间、增加了交流的频率和效率,而且能集思广益,更好地为社团贡献自己的力量[10]。自媒体平台可以吸引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的体育爱好者,大家联合起来,志趣相投,共同促进体育社团的发展。

3.2 加强与兄弟社团的交流

无论是与同校的其他社团,还是与外校的体育社团进行交流与合作,都是社团“走出去”,获取经验的重要途径。社团间活动的举办,是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是建立友谊和经验互补的方式。为社团以后开展体育活动,掌握校园动态,建立品牌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11月8日,武汉体育学院跆拳道社团与武汉大学跆拳道协会进行了技术文化上的交流。在交流中,社员互相学习跆拳道的技巧,讨论丰富各自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使得两校社团学员得到了交流,还促进了学校之间的友谊。

3.3 管理体制的转变

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是促进社团管理高效进行的保障,但是,往往为了达到学校的目标与要求,开展的活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造成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不高。实行有效的管理幅度,学校对社团管理的体制进行转变是促进大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的制度前提。重视效率与效果,在致力于办好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要强调活动项目的成果,保证活动有效稳定的运行。处理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对活动进行综合的把握。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促进组织内部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交流环境可以保障社团内部信息传递的顺畅,使组织内部发展目标与外部大环境要求的配合达到一致性,是组织获得外部驱动力的有效方式。

3.4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建立长远发展计划

专业的指导老师是保证社团发展的关键部分,学校应意识到指导老师的重要性,并提高指导员的整体素质能力,为体育社团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技术与指导,对校园内部的体育组织进行机构改革,实现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提高体育社团的影响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对体育社团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和指导,从而形成正确的健康理念[11]。社团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从制度上调整社团发展的方向与速度,提供干部选聘和培训的指导,使得社团可以按照规定的路线,达到长远发展的目标。

体育社团举办的活动以体育教学的内容为基础,使体育社团和日常教学相联系,在减少体育社团盲目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展现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阶段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形势总体很好,但一直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高校体育社团自身应跳出传统管理的思维定式,迫切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进行创新,为社团注入新的理念与内涵,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提升社团的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学生课外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运用资料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现阶段的管理现状,对体育社团发展的特点进行阐述,分析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旨在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的积极转型。

关键词: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126.

[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1.

[3]王向东,李梦义,马宝玲.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研究及管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73-74.

[4]徐磊.和谐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为例[J].体育科技.2013,(34):150-155.

[5]社团成员.华中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EB/OL].http://sua.ccnu.edu.cn/.

[6]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fai BRPOSw-Yy_Ls_ho9DcRjq Eor68M4vs YFNo2uv Lyk4li O5vf Ja J5v WXGUtid K5j Mb MZcu8bx Iik6e oylx K.

[7]梁红霞,王哲.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14-1017.

[8]魏玉琼.武汉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体育社团发展为例[J].搏击,2015,(7):16-17.

[9]张淼.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5,(3):150-153.

[10]吴垚.自媒体时代学生社团品牌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5,(6):46-47.

武汉高校武术社团 篇6

1 高校武术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效

1.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中华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并流传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很深的内涵和哲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具体体现为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舍己救人等。武术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理念,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武术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则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社团的起点在于自发性,学生参加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成长模式的一种自我选择。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1.2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是一个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与早年参加这项运动的经历、对该项目的认识以及自身具有的该项目运动基础都有很大的关系,而通过学生武术社团活动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社团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自愿和主动,社团成员都是基于对武术运动的崇尚和极大兴趣,自主选择参与的,它完全摒弃一些体育课中出现的学生被动现象。随着在社团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过程的不断推移,他们的运动技术和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也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的价值之所在,并对这一运动项目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单纯的兴趣转化为对武术运动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形成自身固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把武术运动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终身体育运动习惯。

1.3 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形成一般都是由某一有一定武术特长的学生发起,由相同武术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自发组成(或在一定外部环境影响下和指导下)而成立的,初期一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社团领导,聘请业余指导教师,形成一定规模和组织后,在校团委注册开展活动。社团干部有具体的分工,由他们负责开展各项工作,社团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基本上能定期、定时开展社团活动。对内、对外的各方面联络和组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是作为顾问或指导。社团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需要他们与社会进行交流。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组织比赛和表演,请武术名人来社团进行指导、讲座,组织社团成员观摩高水平的武术竞赛,特别是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筹集资金方面等,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将在成功与挫折中不断对自己知识和能力评价进行重建,在行动与思考、交流与反馈、努力与挫折中,社会实践能力不断经受考验,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得以很好地提高,为自己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1.4 提升创新意识

高校的学生武术社团因其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内部平等、轻松的成员关系,对社团的组织者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长久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证。同时社团活动还成为成员们空间聚合的“创新场所”,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创意相互碰撞,不同成员间的互动越活跃,创新的动力也越强,对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意识的作用就越大。调查显示,一个好的武术社团,从创建到发展,如同一个职业俱乐部从建立到运作的过程,要经过精心策划,长期而有计划地安排和大力宣传,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所有这些,对每一个社团成员来说,是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全新领域,因此需要他们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投身其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武术社团的各种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1.5 增进心理健康

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高校学生社团成员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后性格变得开朗活泼、交际能力加强、交际圈子扩大。而高校的武术社团活动更是一个广泛的、多边的交往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交往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同时,武术社团活动因其聚集方式的灵活性,使得经常性的活动成为可能,许多同学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认同感,在集体的互相促进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荣誉感。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自信地走向社会。

1.6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社会时尚的东西最为敏感,渗透到高校校园各种时尚的东西大多数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不乏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怎样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中,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武术运动以其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提倡的多种传统美德,无不感染着社团成员积极向上。因此,武术社团不仅能积极推动武术运动在高校的深入开展,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时尚的民族服装,良好的锻炼氛围,既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又能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牢牢占领着校园文化这块阵地。大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成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积极促进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2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发展对策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强有力的“素质教育”功效,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发展高校的武术社团是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从查阅资料和走访部分高校发现,学生武术社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高校管理层对武术社团定位不明确,重视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学校对社团活动需要的各种条件支持不够;有些武术社团的骨干素质不高;各高校的大学生还缺乏参与积极性;高校对社团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或根本没有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武术社团的良性发展。在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武术社团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效,加强对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使其健康而有序地发展。

2.1 加强对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要针对武术社团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因势利导,加强对武术社团的支持、管理和指导,并将武术社团列入学校体育工作内容,将社团建设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有条件的学校应有专人负责,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有效管理。

2.2 加大对社团的支持力度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要注意整合资源,加大对学生武术社团的经费投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现有武术师资,参与本校武术社团的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并给予适当报酬,在场地、器材使用方面也为社团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积极鼓励和帮助社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争取社会赞助,组织社团参加社会性表演与广告活动。使他们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活动经费,以达到以武养武的目的。这样,既解决了武术社团中普遍存在的经费短缺问题,也可提高社团成员的武术演练水平和社交能力,并积累社会经验。

2.3 提升社团骨干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团骨干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团的形象和社团工作的质量。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武术社团骨干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座谈会、户外活动等,加强与社团骨干的联系与交流,增进感情,掌握情况,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同时,要求骨干在开展社团活动时,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钱用在刀刃上。实践证明,一支优秀社团骨干队伍,能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有效地协助学校和职能部门搞好管理。

2.4 提高大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通过校刊、校园网、宣传栏以及广播等积极宣传学生武术社团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武术社团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努力提高全员服务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拓展武术社团的活动形式,努力提高活动质量,使活动做到有创新、有价值、有吸引力,让武术社团办得有声有色,以唤起更多的人注意武术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加到武术社团中来。

2.5 建立学生社团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奖优罚劣。通过“明星社团”、“社团排行榜”等评比表彰机制,让各种社团之间相互竞争。并对有价值和前景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和经费倾斜,有意识地培育几个精品社团,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榜样,以激励和鞭策高校武术社团与其他社团的共同发展。

3 结语

通过大力发展学生武术社团,扩大其规模,能为学生提供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学习机会,这种可使课内向课外合理而有效地延伸课程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外把课内所学习的武术技术得以掌握和消化,而且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增进身心健康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认识到学生武术社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针对学生武术社团的特点、作用及现状,因势利导,加强支持、管理和指导,切实解决好学生武术社团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为高校的武术爱好者创造更为理想的学习环境。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走访等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学生武术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效,并从制约高校学生武术社团发展的诸多因素入手,提出相应发展对策,旨在为高校正确认识发展学生武术社团的意义,积极推动武术社团在高校中健康而规范地发展。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团,素质教育,功效,对策

参考文献

[1]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马新东,高前进,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4]周庆杰.北京市高校武术协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9).

[5]周群英.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武术文化传播传承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2007(12).

上一篇:职高英语教学方法刍议下一篇: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