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2024-06-16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精选十篇)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篇1

一、父母外出, 孩子由爷爷奶奶看管或者是寄养于中介机构造就了“心灵留守”者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者经商, 对孩子监管与教育的任务则被转嫁到了爷爷奶奶身上, 但实际情况是爷爷奶奶大多都无法完成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 更不要说为孩子疏导在成长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了。而寄养的中介机构, 他们所能满足的也只是孩子的衣食需要, 对于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往往不能满足。

二、家庭教育缺失造就了“心灵留守”者

现在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 只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孩子的心理指导关注得比较少。于是孩子只能与家中的老人为伴或者与电视为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 他们的社交能力、智力发育、思维能力都不如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期与电视为伍的孩子, 容易对电视产生依赖, 将电视当中主人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是语言方式当成了自己模仿的对象, 对是非的判断也不是以正常的社会标准为标准, 而是以电视当中自己喜欢的主人公为参照, 不愿意与社会正常人交流, 将自己封闭起来, 很容易走向自闭。

到了孩子上学后, 家长对孩子的衡量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考试成绩, 而对于孩子的其他方面则都不怎么关注, 孩子心理有了阴影, 也不能得到疏导。长此以往,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恶化。

三、家长的盲目追求、不合理的择校及寄宿现象造就了“心灵留守”者

再苦不能苦孩子, 家长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 无论家长怎么苦, 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尽可能为孩子选择自己认为对孩子发展有利的学校, 甚至有一些家长不辞辛劳将孩子送往外地读书, 这样家长与孩子就不能经常见面, 平时和孩子联系也只能依靠电话。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由于孩子家离学校比较远, 只能寄宿于学校, 要想和家长见面也只能是到了周末。在这样的情况下, 家长无法与孩子正常见面, 哪要与学习成绩上, 孩子的心理需要则很少关注。或是孩子在平时心理上有了问题, 却无处倾诉, 时间长了, 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总而言之, 长时间与家人见不了面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要多一些。

学校有了这样的特殊群体, 作为教师就要对他们特别关注, 尽可能为这样的学生提供“心灵帮助”, 如何来做呢?

一、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这类学生他们的心里其实很孤单, 他们总感觉自己没有家长“撑腰”, 做事没有自信, 尤其是当遇到一些具有两难性的抉择时, 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支持。所以在平时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 要格外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会他们根据周围环境作出合理的决定。

二、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

人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 尤其是这些“心灵留守”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关注, 因为他们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许多学生与家长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 不能理解家长的用意) 。为了得到同学与老师的关注, 他们甚至不惜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而这些事情有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无论结果是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是批评, 他们的心里都是很满足的, 因为自己得到了关注。所以我们要多注意班级当中这些学生, 平时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 最好教师能记住对于他们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如学生的生日, 并在这一天送上自己的关怀。哪怕只是教师一句问候, 对于他们来说都会有特殊的意义。

三、让他们生活在朋友当中

像他们这类学生,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他们的社交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教给他们一些社交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朋友网, 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个人, 是有朋友关注的。

四、教给他们一些压力排解的方法

现在的学生学习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压力可以促进他们成长, 但是压力过大又会影响他们的成长, 所以要做好对学生心理压力的排解。学生的解压方法有些是非理性的, 这就得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

总之, “心灵留守”学生需要我们的格外关注, 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与细心。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是多付出一些努力, 让他们少受一些伤害吧!

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篇2

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详细收集学生情况

在开学伊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例如,本校中六年级有90%的留守儿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在实践工作中证明,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留守儿童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一)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小学低年级的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养成学习好习惯;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小学高年级的留守儿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

(二)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三)在全校范围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记录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爱

“幸福的家庭个个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不好,可是很少关注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有的学生之所以会表现不够好,通常是有很多原因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样的趋势日益增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问题也越发的明显,我们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必须要更加关注。

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所以外出务工的人比较多,时间长了就无人看管孩子,有的是留给爷爷奶奶看,有的就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引起了我的关注。

一、自我封闭,交往能力差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上课听讲很认真,课堂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也很有礼貌,对班级的事情很热心,就是不善于与人沟通,作业一次都不写。问他什么原因他总是不吭声,一次两次我都让他在我办公室补上了,可时间长了我就有点疑惑了,所以就去了他家家访。这才知道这孩子为什么不与人说话,也不写作业,问也不回答。原来他的父母亲都在外地,一年都回来不了几回,只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他,爷爷奶奶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从不管孩子学习,也不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了,在家里作业不会做也不问。因此孩子就越来越孤僻了。要想去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人单方面的,要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和周围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共同努力才行。(1)从教师先做起,唤醒他的自信。(2)家长的配合,我在交谈时把他的情况详细地分析给他们听,家长听后很激动,也很自责,他说保证以后配合老师,让孩子自信起来,同时,我也帮他的父母想了很多在家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里来客人了,家长可以为他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他与客人玩一会儿,多和客人交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者讲讲故事等,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及时地发现他的亮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同时也把在学校得到的一些表扬告诉父母等。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他的自信。一个孩子如有了自信那他身边的朋友、同学也会不知不觉地多起来,大家也都会喜欢和他交流沟通。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携手努力,这个学生变得越来越活泼了,家庭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二、缺乏母爱

1.有一个学生是在一年级的时候转到我们班的。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刚生下他不久就离开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是他的姑姑、姑父带着他到这边就读的。这个孩子严重地缺乏母爱。上课以故意捣乱不听讲来引起你的注意。我给他一个人辅导作业,他写得非常好。要是我给别的学生辅导作业他就在教室大吵大闹。下课的时候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刚开始我不知道还觉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后来我了解了他的家庭环境之后,才知道他做出这一系列的举动就是因为想要得到爱,想让别人多关注他一点。从那以后,我对他就向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给他辅导作业,跟他玩,给他做好吃的,经常给他爱的拥抱。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不再闹了,上课也认真听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2.一年级的时候班里还有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总爱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交,问他总说没带。还在家里偷钱分给其他班的同学。他的爷爷告诉我,这个孩子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再嫁,父亲外出务工,孩子一直跟着他生活。有一次孩子不听话,他打了孩子,孩子哭着对他说:“妈妈不要我,爸爸打我,你也打我。”听了孩子的话,爷爷落泪了。从那以后他对孩子的管教就松懈了。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孩子需要用爱心去呵护、去教育。我找他谈话,问了他一些问题,给他树立较强的是非观念,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并告诉他其实老师和家长都是很关心你的,如果你有什么需要,和我们说,我们大家都会帮助你的。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觉得我这么想对吗?……这个学生听了之后低下了头,从那以后偷钱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配合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對班级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帮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教育的科学性,提升教育的效果。提高留守儿童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五处子校)

关注留守学生 改进德育机制 篇4

分析现行“班主任制”的确立, 既有对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教育传统的继承, 也有对前苏联新教育经验的借鉴。在“政治挂帅”的历史背景下, “班主任”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日常德育工作的“唯一责任人”。在这种情况下, 承担大量具体学科教学任务的众多教育者的德育工作职能, 基本被“班主任”取代, 加之各学科教育者缺乏真正制度意义上的德育任务约束, 其德育职能便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了。

追溯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 教育家孔子在进行学生管理时, 就推行了“师儒训导制”, 即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传道、授业、解惑”同行, 德育和智育并举。这一学生管理制度, 在战国时期, 被孟子、荀子等完善、定型, 使教育者的育人功能和启智功能统一起来, 在整个中国教育史上占据了相当长的历史空间。在此基础上,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两汉时期出现了“五经博士制” (即诗经博士、书经博士、礼经博士、易经博士和春秋经博士, 合称五经博士。) 学生管理模式。这一制度规定, 每位专经博士各负责5名“博士弟子”的教育, 除负责教授经书, 更须为人师表, 要求博士既是“经师”, 也为“人师”。这种学生管理模式, 与近代施行班级授课制时推行的“导师制”一脉相承, 不谋而合。“导师制”源于英国, 具体做法是:将每一年级学生按照性情、兴趣等划分成若干组, 各组人数一般不超过10人, 每组指定一名导师, 负责学生的思想和学业, 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管理, 并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作跟踪记录。学生毕业时, 须持导师出具的“训导证书”, 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导师制”在抗日战争年代曾被广泛推行。当时由于战争原因, 许多学校实行寄宿制,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业和思想教育中, 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 担负部分家长的职能。这种学生管理模式, 一方面减少了学生因离家之后形成的家庭教育影响力骤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解决了因学生寄宿造成教育任务骤增的管理压力, 对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上述各种学生管理模式, 无论是孔子的“师儒训导制”, 还是两汉的“五经博士制”, 以及近现代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导师制”, 无不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 从完善教育者“传道”、“授业”的双重职能出发, 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为知识的传播、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上, 在当前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中, 任何一门学科教师都很难将德育工作从本学科教学中剥离开来。因为: (1) 组织正常教学需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对学生必须进行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 (2) 组织教学, 就要与受教育者直接交流, 教育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习惯等不能不或多或少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3) 任何一门具体学科, 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甚至有些学科内容中德育思想和学科知识, 呈“共生”之势。如语文学科中一些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 同时也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众多课程内容更是直接为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 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 所有学科教师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参与着德育工作, 甚至一些学科教师还积极总结经验, 创造性提出“德育学科渗透教育法”。这种学科德育渗透教育, 与学科教学同时进行, 淡化了两者的对立, 强化了两者联系, 潜移默化、生动自然, 迎合了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和教育特点, 取得了德智双馨的良好教学效果, 充分证明了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 正视广大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学科渗透的科学方法, 借鉴、吸收“导师制”等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优点,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以现有“班主任”为核心、以学科教师为基础的“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无疑是改进和完善现行德育教育机制、适应当前德育现状的理想方法。

首先, “全员德育教育机制”是以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亲和性为切入点、以二者教育目标的统一性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与现行学科教学工作机制趋同、协调的德育运行组织管理机制, 实现了学科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由自发开展工作向自觉开展工作、由被动开展工作向主动开展工作的转变。与“班主任制”德育机制相比较, 没有机构的复杂变化, 没有人员的增加和工作岗位的变动, 只须设立以原“班主任”为核心, 以学科课任教师为重要实施力量的“班级德育工作小组”, 因而便于操作实施, 便于两种机制的顺利切换。

其次, 建立“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有利于将德育“包袱”转变为德育“资源”, 有益于提高德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传统的德育工作机制, 由于独立于日常学科教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容易产生与学科教学争师资、争教学时间的现象, 往往被视为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包袱”;而“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则实现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在教学人员、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的统一, 使两者由对抗而为相容;加之全员的参与, 合理分解了工作量, 便于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改善教学秩序、优化教学环境, 从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 使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合力, 进行良性循环, 把德育“包袱”变成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资源”, 促进德育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 施行“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德育状况。由于教师队伍人人参与、人人关心德育工作, 能有效防止德育“真空”的产生, 避免“班主任制”德育工作体系下造成的“在你面前受教育, 在我面前犯错误”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并且全员的参与, 也便于多视角、多层次地观察、了解实施对象的德育状况, 便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德育水平和个体特点, 有利于优化德育实施手段和方法, 使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 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症下药, 纠正现行德育机制造成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杜绝“学生管学生”等错误做法的滋生, 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显然, 广大教育参与者共同投身到德育工作中, 实施“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有利于克服“班主任制”德育工作机制的诸多缺点和不足, 有利于把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完美地统一起来, 有利于完善学科教师的教育功能, 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是改进现行德育工作机制、适应现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但是, 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没有系统的实施规范, “全员德育教育机制”很容易沦为原“班主任制”德育工作机制的新标签, 使其流于形式,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摘要:广大教育参与者共同投身到德育工作中, 实施“全员德育教育机制”, 有利于克服“班主任制”德育工作机制的诸多缺点和不足, 有利于把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完美地统一起来, 有利于完善学科教师的教育功能, 有利于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力量, 是改进现行德育工作机制、适应现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径。

精心呵护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篇5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特殊的教育群体,即“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将抗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应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象。

“我的父母总是在春天开始的时候离开家到外面去打工,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这样我就能一直和我他们在一起。”谁能想到,这真是一个小学4年级的学生在自己作文里的真情流露,看后,令人心酸。事实上,即使能留住春天,也留不住匆匆而去的农民工远走异乡的脚步。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留守儿童家庭现状

被调查的165名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长年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子女的一切。经调查,农村外出打工的家庭都并不富裕,少数极为贫困,连温饱都很成问题,他们出门挣钱养家,对于子女的生活、学习教育无暇顾及。留守在家的都些年老、体弱、妇幼群体,他们既要承担过重、过多过繁的农活和家务,还要代管几名留守儿童。

2、临时监护人的现状调查

临时监护人平均年龄55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管的占80%,由其他亲戚代管的占205。文化程度:小学占36%,初中及以上占29%,文盲、半文盲占35%。平均每个家庭代管留守儿童个数为2.1个。

3、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有以下几种类型。

(1)耐心、严格教育,关爱型。

对于个别临时监护人素质较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加之和留守儿童家庭关系十分融和的这一类型,他们往往真正地把留守儿童当自己的子女看待,更关注教育和培养,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也较高。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认真教育;在学习上给予辅导、帮助,这使留守儿童感到家庭的温暖,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思想上得到平衡,不因为父母不在家,而孤独、无助、无奈。在各个方面不受到影响,能健康成长。

(2)无能为力,只管其生活,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

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为了生计而忙碌。

(3)过于溺爱,简单粗暴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又加之父母不在家,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耍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惯”,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当爷爷婆婆看不惯时,又往往是打、骂、抱怨等简单粗暴的的方法教育,其效果欠佳。

(4)别人的孩子不好管,任其发展型。

这部分孩子主要是寄养在亲戚家中,他们一种是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是他们的自由天地了。另一种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可能就要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总结出,代别人的孩子,深也深不得,浅也浅不得,左右为难,干脆一切顺其自然,顺其发展。

4、父母教育综合型。

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关心、教育子女,只好通过书信或电话沟通、说教等方式。一种,有的父母一年在外,一次电话未通,一次书信未写,不管家里的情况,任其发展。二种,有的父母经常和临时监护人通话,随时了解家里和孩子的情况,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嘱咐临时监护人多关心、教育孩子。三种,在外的父母直接与孩子通话或书信,在各个方面加以关心、引导、教育和沟通、交流。四种,有的父母直接和学校的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情况,得到多方帮助和共同教育。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对子女接触少、沟通少、关心少、教育少、照管少,自然形成愧疚的心理和想法,一旦年头年尾探亲回家,由于在家待的时间短暂,加之爱子心切,顺心时,把“爱”挂在嘴上,什么“么儿”、“心肝宝贝”,又亲又叫,又搂又抱,又是许愿,又是给钱买东买西,出手大方,事可不做,书可不读,任其自由,任其撒娇和使性子,也全然不顾。一旦不顺心时,就望子成才,又急又恨,恨铁不成钢,轻则责骂与喝斥,重则棍棒相加,武力“镇压”。其实,很多在外的家长根本没有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5、多方配合,协作型。

很多临时监护人很注重和学校配合,几乎每周到校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的临时监护人一期只有几次到校给孩子送东西,遇到教师就随便问问孩子的情况,没有主动找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更有一部分从不到校关心孩子,与老师沟通,共同教育好孩子,没有得到对孩子的多方教育和关怀。

二、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剖析

1、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之间了解、交流的浓度和广度,一般都超过学校教师与孩子的了解、交流的浓度和广度。家庭教育中有比学校教育中更多、更重要的生活细节,而细节恰恰是塑造孩子个性、人格、文化品位与价值观的关键因素。而且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个性、人格、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而父母长年不在家,完全由临时监护人代管,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多缺陷,留守儿童无论是哪种情况的教育,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完整的教育。首先,无论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亲戚都代替不了父母的作用。毕竟孩子父母不在家,本身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抑,是一种不幸,哪怕爷爷奶奶再关心,再心痛,他们还是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需要在父母面前撒娇、淘气……其次,离开了父母,由于临时监护人所处身分不同,环境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也不同。由婆婆爷爷代管的孩子,由于代沟原因、爷爷奶奶的能力、观念等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总是欠缺着什么。由亲戚代管的孩子,由于亲疏关系,对别人孩子总是不会大胆地、进入角色地给予管理。因此,造成留守儿童不完整的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正常成长。

2、家庭教育中缺少沟通协作。

一是家长与孩子之间了解、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很多家长为了挣钱,很少和家里联系,根本不和孩子联系,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

沟通、了解,孩子想说的话无人可说,起做的事无法可做,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关怀。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内向、孤僻的性格,心理和思想上不正常。二是临时监护人与学校联系少,缺乏沟通,未形成共同了解、教育孩子。三是监护监护人没有利用好邻居、亲朋好友的作用,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关心子女。

三、精心呵护,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本应天真活泼、聪明乐观、无忧无虑,充满童趣少年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为了学生,我们学校应更多地给份关爱来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首先,留心观察,深入了解。

教师应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地认识孩子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了障碍进行深入摸底,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使关爱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心坎中去。

2、热情关怀,以情化人。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因此,对这些学生,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多与孩子谈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并且,充分发挥期待效应,鼓舞他们前进的斗志,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前途的信心。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发动全体学生都来帮助和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师生情、在同窗情的双重呵护下,留守儿童不再孤独消沉,面是敞开心扉,热心的生活,努力地学习,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

3、加强指导,交流协作。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给孩子带来很多影响和心理压力。教师应主动家访,作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待孩子,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同时,鼓励家长定期校访,认真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多与老师交谈,切实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还可以召开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请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验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孩子的负面影响。

4、多向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关注我国农村高中留守学生问题 篇6

事实上,当代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研究者早已发现并关注到了这一问题,而且也已提出一系列相关的解决方案。但他们主要关注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更小、自制力更弱的留守儿童(小学生或年龄较小的初中学生)。而本文所主要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问题。

留守与误解

相对而言,对于留守高中生问题,人们的误解较多——因为在大多数人(尤其是家长)看来,高中生已经进入到生理、心理、年龄的基本成熟阶段。他们的自主性、自制力、意志、情感已经渐趋成熟,他们应该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学习、心理和行为。但事实上,这不仅明显夸大了高中生的自制力,而且还忽视了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关键特征及其所需要的呵护和关爱。因为,高中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而这也是他们青春期的关键成长阶段。这一阶段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意志、情感、判断也都处在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他们还不能够拥有准确的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够精确判断善恶、是非的观念;不能实际掌握自己的意识情感和心理行为。只是许多家长却已经把他们当作成年人来看待,往往认为他们已经成熟、可以独立生活学习了。同时,家长们也往往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班主任管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此外他们还认为自己孩子正面对升学压力、也不可能出什么乱子。家长们的这种轻率判断和侥幸心理也就逐渐造成了他们对此问题的一个事实上的理解误区和关照、指导上的基本放手。虽然有的家长也经常和他们的孩子通话,或和老师、监护人通话以了解情况,但这些并不能替代家长在身边时的作用和影响。家长的这种管理不力和渐趋放手甚至是放任自流,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中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作风和行为立场。在缺乏真正有效的管理之下,留守高中学生问题逐渐凸显,而由此带来的连锁问题更是影响甚巨。

高中生在事实上被看作是思想成熟的人,但他们的心理却往往是幼稚的、易冲动的和不理性的。这样的反差也就造成学校周边群众和社会人群的错误判断和看法——他们对高中生行为的判断往往以成人标准来对照,但事实上却往往和他们的心理期待形成反差。如果说,留守儿童在当地政府和人群那里更多的是被当作弱势群体来关心、照顾和宽容的话,那么留守高中生就没有这样幸运的待遇了——他们往往遭受严厉的指责和苛刻的要求,甚至是越权的整治。对于留守高中生的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当然主要来自于人们传统的年龄观念(人们往往认为在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应该是成人了——按古时的标准他们在这一时期早已能够成家立业了)。其次还来自于家长管理上的放任自流或鞭长莫及。当然还有更多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不力、管理松懈或不作为所造成的。这种众多放松和管理不力,都在留守高中生那里得到显著的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不仅仅是男生,包括许多女生,都出现了许多问题。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在行为方面危害社会的严重现象。

留守与问题

高中留守学生的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虽然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相似,但结果却大不相同。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加尖锐、更加迫切。高中留守学生问题大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问题。

由于高中留守学生缺乏家长更多的跟进、指导和督促甚至是施压,这些学生普遍学习兴趣较低、成绩较差(他们甚至变成所谓的“双差生”),这尤其体现在农村学校中。同时,即使有行使监护权的父母的亲戚、朋友或爷爷奶奶在,那些远离农村在城镇高中就读的学生实际上也等于是完全自由的。这样一来,他们基本上是在一个完全没有约束的环境下读书。而他们因各自的气质、禀赋、习惯等原因,造成了他们成绩的普遍糟糕。事实上,在他们的入学之初成绩并不差,甚至有的还很优秀。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他们的成绩下滑呢?调查表明,主要在于高中留守学生因缺乏约束引导而致其自制力下降,从而心思旁骛、学习兴趣下降,厌学、逃学现象严重——并最终导致其学习成绩下滑或较差。同时,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管理、关心不够,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当下的高中教育教学中,各科教学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学科之间、同一班级各科教师之间沟通较少,因此他们也不能及时发现留守生的问题。其次,各科教师由于并不涉及班级管理,因此他们也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而这也不利于发现留守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动向。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中班级管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基本上是班主任“一个人的战争”。而班主任除了班级管理之外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他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对于那些留守高中生,班主任更无法全面施行跟踪管理,也无法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那么,在这样长期的问题积压之下,班主任往往更愿意把心思和精力放在那些成绩优异、便于沟通的学生身上。高中留守学生的成绩也就在学校管理的怠惰和冷漠甚至是放纵之中,慢慢下滑、每况愈下。

2. 生活问题。

由于较真切地体验到了自由及其乐趣。高中留守学生一般不喜欢住校,更喜欢选择在外租房居住。主要原因是这样能够彻底摆脱学校和班主任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一般又以男生居多。那么,由此带来的现象就是:高中留守生的生活学习刚开始还能中规中矩,但慢慢就会混乱、无拘无束了。他们可以没有时间观念,去打台球、上网吧;也可以迟迟不起床甚至逃学;也可以不做作业,通宵打牌;甚至有的还去酒店酗酒、寻衅滋事……而这些尤其体现在周末——因为在周末的两天生活里,他们通常很无聊。而学校即使有补课,班主任也不到场——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和真空。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缺乏自制力的高中留守生往往会见缝插针、任意胡为。

高中留守生往往在这样混乱的生活中生病之后也不愿去医院。而他们较差的生活条件也进一步加大他们生病的可能性。在孤独且容易患病的生活里,他们也会寻求新的安慰或刺激。比如打架斗殴、性刺激、网恋等等。这种混乱的生活方式会渐渐传染给其他人,也会渐渐在自身形成惯性。当他们回到学校、回到班级时,已经不再能够感觉到学习的快乐。相反,他们一般会把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看作是一种束缚。再加上他们青春期本身的反叛心理,他们往往会和班级同学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而这些又更加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也必然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出现。

3. 行为失范问题。

高中留守生的行为失范在最初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束的彻底消失,加上他们自己掌握一些现金,所以他们也就往往敢于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果说开始阶段,他们还仅仅停留在个人享受阶段,随后他们就不再满足于这些了。他们中的个别人往往会参与到酗酒、斗殴、偷窃、强奸等违法犯罪之中。而他们中的这些人有的是无意、有的却是故意的——但结果都是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从开始的网络迷恋到参加帮派团伙再到参与违法乱纪行为,高中留守学生的这些行为失范问题都是从他们失去约束的生活问题中逐渐衍生的。而和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社会和成人看来这些并不值得同情和关照——因为他们往往被看作是应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但事实上,高中留守生并非成熟的、能够自我约束的群体。他们在更多情况下是随波逐流或受到蛊惑和被人操纵。

当然并非所有的高中留守生都是如此。即使是在那些租房的学生里也有成绩优秀、行为规范之人。然而他们的问题却是另外一种:他们往往是被攻击的目标;是被侵犯的对象;是敌对或勒索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会被那些行为失范的留守生看作是告密者——这也许还有他们的嫉妒在作怪。而如果是女生,她们遭受暴力侵犯的可能性稍小,但其他侵犯的几率就会增加:比如讹诈、勒索、强奸等等。

此外,高中留守学生的厌学和逃学也许危害还不明显。所以在许多管理薄弱的学校里,这些现象愈演愈烈,而班主任和学校管理者也似乎办法不多。因此这些现象往往被忽视或任其发展。但在那些管理严格的学校或责任心较强的班主任那里,高中留守生往往不堪管束,最终选择辍学。而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在流向社会之后,最终带来的问题将会更大、更多。

大部分的高中留守生还是囿于传统、家教、校规和社会法律之下的。而且他们绝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学校读书——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但这其中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

4. 心理问题。

大多数的高中留守生家境一般、经济不宽裕,所以他们往往省吃俭用、勤奋拼搏。但也有一些学生逐渐养成攀比心理(尤其体现在城镇高中求学的留守学生那里),好逸恶劳、焦虑狂躁、精神空虚。同时,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已经不可挽回,于是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他们要么混日子;要么寻衅滋事;要么逃学躲避。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这一批学生的心理压抑、扭曲和变形或心理失衡。他们要么逐渐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要么丧失生活的快乐和勇气;要么变得空虚无聊;要么变得敌对和具有攻击性……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而他们的这些心理问题也会逐渐衍生成疾病。

与非留守高中生相比,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这一时期既是他们生理、身体成长、成熟的关键,更是他们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而高中留守学生由于远离父母的呵护和关爱,远离亲人的零距离指导和约束,他们实际上很早就在心底形成一种空缺感和挫败感。虽然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能过高估计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留守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当然也不能低估他们。所以,首先是要重视这一问题,合理分析这一问题。

留守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也因事而异——这和他们的性格、禀赋、气质、家庭、周边群体大都相关。而这些因素往往又会将留守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两个不同方面:对于那些内敛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沉潜于自己心底——他们不愿表现出来,不愿被别人看到。而对于那些外向型的学生来说,却往往容易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前者的伤害性较大,而后者伤害性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心理调适和心理发泄,如果长期郁结于心,那么问题将会逐渐严重,伤害也会渐趋明显。有的甚至最终会生成疾病,包括幻想症、恐惧症、精神分裂等等。

留守与解决

目前农村高中留守学生的问题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我们还无法做到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但首先从学校教育入手,从班级管理入手,以每个留守高中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细致入微、踏踏实实地做好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等工作。这样,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扭转不利局面的作用。

首先,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在农村中学里要加强教师和班主任在这方面的培训,让他们切实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因为在农村中学里,留守高中生基本上要占到半数以上。即使是在城镇高中,这个数字也不低。这就是说,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的稳定与和谐、进步与发展,都和留守生息息相关。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尤其是班主任必须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诸多方面的关注和指导。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学生的心理干预。

在适当情况下,可以经常与留守学生谈话、聊天,与他们拉近距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需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监护人的沟通,让双方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在校的情况。这样方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可以经常组织集体活动,让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树立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主义意识,抛弃自闭和自卑感。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

其次,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习的指导和管理。对于那些缺乏约束性、自由散漫的学生要加强纪律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又需要教师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所以,对于高中留守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切不可冷漠武断、生硬死板。对于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及时发现、迅速解决。因此,这就要求班级各科教师之间要加强学生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每一位教师也都必须担负起责任。无论是在留守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他们的生活中,都需要每一位教师能够平易、真诚、热情地待人。

事实上,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或生活圈子。所以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能够及时跟进,掌握学生的群体思想和学习动向。甚至可以经常主动与留守生及其周边群体谈话、交流,以便能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最后,加强规范教育和责任感教育。高中留守学生在长期的心理、思想、学习的重压之下,加上自身、家庭与他人的差距,往往会形成他们心理和行为中的自闭、冷漠、自卑和散漫。而这些当然首先是心理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和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就需要敏锐地洞察这一问题。同时,抓住这一现象,以点带面、旁敲侧击,在不伤害留守生的心理和感情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班会、个人谈话等诸多形式逐渐解决。

在城镇中学就读的高中留守学生往往都会有自卑感,因此他们往往都疏离于班集体。而这在留守生较少的班级体现得更加明显。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因此要努力促使留守学生融入到班集体中,加强他们的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要加强对于非留守生和城镇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淡化和清除界限,让他们和留守生亲密相处、互相帮助,形成和谐、亲密、团结、友爱的局面。

这样,高中留守学生将会在和谐氛围中逐渐养成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观。同时他们也就会逐渐抛弃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自我高远的目标,扬起远航的风帆!

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篇7

通过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 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无计划, 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者较少, 更不要说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 (2) 缺乏复习、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3) 课堂上没有作笔记的习惯, 有的做了笔记也不知如何利用; (4) 缺乏学习积极性, 没有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习惯; (5) 不善于使用工具书, 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6) 学习不刻苦, 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留守学生普遍学习效率低下, 使他们很难适应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 学习成绩欠佳。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就能主动学习, 并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 坚持不懈。

2、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

(1) 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2) 学习时应专心致志, 讲求质量与效率。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上学习效率, 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 认真研读和理解, 对发现的问题认真思考, 必要时查阅工具书或资料, 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 以便课上听讲有的放矢。

4、养成课堂上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课堂上要做到“五到”。即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 多种感觉器官和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板书。口到是指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 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

⑴听的习惯。

(1) 边听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一般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在什么地方, 老师讲的自己是否真正懂了, 老师讲的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同。 (2) 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

⑵说的习惯。

课堂上的“说”主要是指回答老师提问和完成课堂活动时和同学进行的交流。课堂上的“说”要注意:

(1) 确定话题, 紧扣话题, 言简意赅。 (2) 理清思路:说话之前应该想好说什么?怎么说?说的时候要有条理、有重点。

⑶读的习惯。

(1) 声音洪亮, 坐姿端正。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 应背诵一些精彩的段落与词语。

⑷写的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在专心听讲的同时, 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 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 一字不落地记也只能掌握50%, 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 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 课下再去整理, 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5、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⑴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⑵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1) 认真听老师讲解, 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 仔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 认真做好笔记。

(2) 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

(3) 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4) 要力求当堂理解。

6、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 一定要先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 归纳知识要点,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懂就问, 查漏补缺。

7、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的习惯。

⑴独立思考问题, 独立完成作业。

⑵完成作业后要自己检查有无错误。

⑶反省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 找出做得不好的地方, 及时调整。

⑹注意教师的批改, 及时订正。

8、养成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 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 牢固掌握知识, 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9、

养成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二) 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培养农村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⑴教师要引导、督促学生强化训练的原则。

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他们家长的及时指导, 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知之较少, 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 然后传授给学生, 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 消化运用。

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 教师也要经常督促, 整个过程充满着对意志的磨练。

⑶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⑴老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⑵由教师将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试范, 课堂上引导。对于已经传授的方法、习惯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⑶建立学生交流机制, 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方法习惯进行讨论、交流。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⑷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 将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知识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 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管理中也注意及时跟进, 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篇8

一、真诚相待, 用爱心架设师生情感桥梁

校园是用爱心支撑起来的大厦, 师生情感的交流, 心灵的沟通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何况是倍受关注的留守学生, 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班主任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用关心培育爱心、用了解赢得理解、用尊重换取尊敬。一个甜蜜的微笑, 一句温暖的问候, 一次深情的凝视, 一次友爱的握手, 学生都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 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 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班主任用心去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 设身处地的为留守学生着想, 自然会明白他们有几多困惑、几多迷茫:来自家庭的烦恼, 社会的诱惑, 学习的压力, 自身心理、生理上的包袱, 他们多么渴望班主任能够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班主任只有走下讲台, 走进学生, 与学生真挚的交流, 推心置腹的沟通。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兴趣爱好。只有心与心相通, 才能打开情感的心扉, 奏响师生心灵的乐章。

2010年9月, 我接手了一个人见人头疼的“烂班”。通过一个多星期的观察, 我发现这个班的特点:留守学生特别多, 大多数都比较活跃, 我行我素, 不愿被老师管得太死;自尊心比较强, 要面子, 比较团结;上课捣乱, 不遵守纪律主要是班上那几个比较高大的男生。我想, 如果能够“驯服”这几个家伙, 这个班应该是很好带的。因此我首先找了他们中五个起主要作用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谈话, 但第一次谈话以失败而告终。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学生的“冷漠”及教育转化的棘手, 对班主任拒之千里而你又无可奈何。无论我怎样的苦口婆心, 都无法打开他们的话闸, 他们统一用“沉默”或简单的“不知道”、“没多想”来回答我。谈话中出现了可怕的安静, 我知道再谈下去也没有多大意义了。我知道不是一两次谈话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我决心用关爱、尊重、理解来感动他们, 让他们接受我。我从教务处借来了这五个学生的档案, 想从中找到一点什么, 他们中大部分在中学的记录都不太好, 成绩也很差, 找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我发现有一个叫李××的学生来自边远农村, 父母外出打工, 家里只有一个七十多的奶奶, 是留守学生。当天中午, 我从教师食堂吃完饭准备回宿舍休息, 路过学生食堂时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吃饭, 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两分钟, 他吃得很慢, 从他的表情中我能看出饭菜实在是难以下咽。于是我走过去顺势坐在他的对面微笑着问“怎么样, 饭菜的味道还可以吗?”,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嗯, 不太好吃”, “是不是没有菜钱啊?”“老师, 你怎么知道?”短短的几句开场白, 拉近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 从他的眼神里, 我明显看到了“惊喜”, 他不是个天生冷漠的学生。慢慢的, 他的话多起来了。我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学校, 并为他申请了贫困学生生活补助费, 还发动班上优秀学生对其学习辅导。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深入的交流, 这一微不足道的帮助, 明显的感觉到了他对我的信任。无论是在篮球场边、足球场旁, 还是在校园的小径上, 随时都成为我与学生交流的场所, 短短的几句投其所好的话, 我越来越感觉学生们更亲近我了, 有时家里父母亲对他们的不理解, 都会来找我谈心, 问问我的意见。记得有一次在办公室里, 那位学生当着很多老师的面说“老师, 我发现你真的很像我妈妈”。当时老师们全都大笑起来, 但我很感动, 我想这应该是学生对老师感情的最好流露吧!这使我想起了一首儿歌“……老师爱我, 我爱她, 老师就像我妈妈”。后来我这个班成了全校最优秀的班集体。通过这一收获, 使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老师, 这不正是情感之花结出的甜蜜的果实吗?

二、赏识激励, 用真爱打开留守学生的心灵窗口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 表扬手段, 肯定学生的优点, 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常言道:尺有所长, 寸有所短。古人云:“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教师要正确看待留守学生, 要用发展的眼光, 从他们身上挖掘积极因素, 寻找闪光点, 引发求知欲, 扬起自信的风帆。例如有的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 但是他们有篮球打得不错的, 当他们在篮球比赛中为班上争得名次立下汗马功劳的时候, 庆功会上千万别忘了嘉奖他们几句;有的留守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理想, 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大胆举手的表现值得赞赏;有的留守学生纪律约束能力不是很强, 但是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赞赏……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去注意发现他们的特长, 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鼓励赞赏和鞭策激励。魏书生说过:“后进生不缺批评, 不缺训斥, 而是缺乏鼓励, 表扬, 感化”。“数其一过, 不如奖其一长”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留守学生犯错误时, 最好以“抑”代“扬”, 用宽容去取代斥责与批评。即使批评教育也要注意艺术性, 要“爱”字当头。在选定评语之前, 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 语气平和, 含蓄委婉。这样既成全被批评学生的面子, 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尊重, 什么是理解与平等, 也让其体味到了独立人格的尊重和老师的拳拳之心。批评无痕, 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 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受中, 学生醒悟了, 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学生的灵魂净化了。

三、悉心关爱, 呵护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 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 教师关爱留守学生更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 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就连一个甜蜜的微笑, 一句温暖的问候, 一次深情的凝视, 一个友爱的握手, 轻轻拍一下肩膀, 学生都会被老师真诚的爱所感染, 被真挚的温情所感动, 心田会激起情感的浪花。班主任以朋友的身份, 真诚地面对留守学生, 消除他们的顾虑情绪。这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形中就会传递给他们这样一个信息:我既是你们的老师, 也是你们的朋友, 更是你们的代理“家长”。每当接手一批新的留守学生, 他们对老师比较生疏, 往往用一种小心翼翼的眼神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每当这时, 我总是主动地去接近他们, 课余时间和他们交谈, 课外活动时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作为班主任, 我通过让留守学生写日记的形式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动向, 力争做到既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又做他们的代理“家长”。记得有一个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家里, 只有奶奶, 外面打工的爸爸总是冷不丁打一个电话问问我的情况, 一点也不关心我, 我恨他。”看了她的日记之后, 我在她的日记后边写上这样的批语:“大人也有大人的烦恼, 爱也有不同的方式, 这或许是爸爸爱你的一种方式, 试着跟爸爸谈一谈, 我想你会理解的。”过了一段时间, 这个女生在日记中写到:“我的爸爸变了, 我也理解他了。”我就在她的日记后面写上“祝贺你, 愿你天天有个好心情”。从此, 这个学生有什么事情, 总喜欢在日记中和我交流。其他学生知道这件事情以后, 也都喜欢通过日记的形式或利用网络形式把他们的心里话告诉我, 我也会通过同样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开导和及时的帮助。久而久之, 我这个“大朋友”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和学生打成了一片, 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 就连生活中的小问题, 他们也都主动与我“拉拉家常”, 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包袱了, 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快, 连过去的学困生胆子也大了, 举手答问的次数也多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由此, 让我懂得了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 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启发学生, 就会使师生都能进入其乐融融、其情陶陶的境界。

摘要: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营造出关爱留守学生的良好环境, 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 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班主任, 面对自己班级“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 怎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达到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的目的, 是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篇9

关键词: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 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 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 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 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 探讨问题根源, 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 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 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 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 个别访谈18人次, 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 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 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 具体情况见表1。

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 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 由 (外) 祖父母监管的最多, 占半数以上, 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 具体情况见表2。

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 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 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 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 成为留守学生, 具体情况见表3。

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 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 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采取溺爱的方式, 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具体情况见表4。

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学习不用功, 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 成绩较差, 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具体情况见表5。

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 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 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 但他们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 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 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 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 还乱花钱, 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 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 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 孙子有不对的地方, 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 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 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 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 成绩较差; (2)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感情较脆弱, 性格倔强; (3) 集体观念淡薄, 易受不良影响; (4) 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 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观念上重养轻育, 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 缺少爱心与进取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只养不教, 甚至纵容护短, 过分保护和溺爱, 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 增加依赖性, 变得更娇气,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 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 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 也不加以阻止, 一味的满足, 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 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 在学习上无法指导, 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 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能力缺乏, 不能介入学习, 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 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 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 在方法上包揽家务, 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 怕他们受苦, 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 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 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 缺乏责任感,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 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 约束不足;溺爱有余, 严格不足;包办有余, 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 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 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 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让他们健康成长,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 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 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 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 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 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 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 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 了解情况, 注意多观察孩子, 多交流沟通, 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 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 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 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 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 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 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 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 指导内容上, 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 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 活动形式上, 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 开设家教咨询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 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 消除隔阂, 缩小代沟。

(3) 指导手段上, 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 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 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 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 学习教育理论,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 既不越位, 也不做摆设, 应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另外, 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批准号EGA100397。】

参考文献

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 篇10

1 分析方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以下简称SCL-90) 电子版网络测验。对测验结果达160分以上及因子分≧3的学生,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 (以下简称UPI) 进一步测验。根据UPI各试点高校的经验和全国UPI应用课题组研究的结果, 将测试结果分为A、B、C三类。筛选标准是UPI总分在25分以上归为A类;UPI总分在20~25分之间归为B类:不属于A类和B类归为C类。

2 测验结果

SCL-90测验结果显示, 160分以上学生中, 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是其他学生的2~3倍;200分以上学生中, 有留守经历学生是其他学生的3~5倍 (见表1) 。有留守经历学生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不自信与自卑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项目高分明显。原因是父母没有亲自带养, 幼小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离开他们, 孩子常常会有被抛弃感, 所以, 内心容易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由于恐惧和不安全, 情绪容易不稳定和烦躁, 故而产生焦虑甚至抑郁;由于亲情缺乏, 对人不容易信任, 人际关系往往比较紧张;祖父母或者比例代号为Y.亲戚代养, 常常是对其溺爱或者放任自流, 只管温饱不管其他, 比如品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等, 使留守孩子容易形成偏执甚至反社会人格, 长大成人将给社会造成危害。

说明:有留守经历的代号为A;其他的代号为B;A占测验总数比例代号为X, B占测验总数比例代号为Y.

UPI进行测验结果显示, 20分以上的学生中, 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人数是其他学生的3倍以上 (见表2) , 这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和不自信。尤其有不少学生选择“轻生”想法。这些问题提示学生本人曾经有过对生活绝望和放弃生命的念头。

说明:有留守经历的代号为A;其他的代号为B;A占测验总数比例代号为X, B占测验总数

3结论及应对措施

3.1分析结论

在高职学生中, 不管是采用SCL-90量表调查或用UPI测验, 结果都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农村学生比没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心理问题明显增多;而且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中60%~70%都是有留守经历的学生。由此可见, 农村父母为了打工赚钱, 把孩子留给祖辈或委托别人带养的做法是严重的错误。给留守孩子心灵留下的创伤是父母打工赚再多的钱都无法弥补的。

3.2应对措施

3.2.1学校措施。

学校成立心理协会, 班级设立心理委员, 重点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有计划组织班级团体和同伴教育心理游戏、团体训练、拓展运动, 让这些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建立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随时关注这些学生在校情况, 必要时给予心理援助。同时,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父母及其家庭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 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3.2.2社会措施。

留守经历给儿童造成的心理伤害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消除的, 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社会层面来说, 要着力开展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研究, 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提高广大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心, 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使留守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玉坤.浅谈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调试[J].新时代教师, 2014 (01) .

上一篇:财务管理职能优化下一篇:现代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