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院校

2024-05-29

北京市体育院校(精选十篇)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北京市海淀区部分体育院校在校左撇子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中国知网以“左撇子”为检索词搜寻相关研究, 同时查询相关“左撇子”相关书籍, 为自身的研究提供思路以及理论支持。通过对学生就餐时所使用左手吃饭的学生初步判定为左撇子人群, 并征求同意后做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其中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80份, 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450份, 有效率为94%。最后, 用excell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对问卷进行量化处理, 以便于进行相关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形成原因

从图1可以看出, 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是遗传因素的占调查人数的94%, 而通过后天学习的占调查人数的6%。可以得出结论: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较多是遗传引起的, 部分是后天学习引起的。为什么总有十分之一的人喜欢用左手.而其他人则更经常用右手呢?遗传是引起左撇子的主要因素, 《科学美国人》的一篇文章指出:一对右撇子夫妇只有9.5%的几率生出一个左撇子孩子, 如一方为左撇子, 则几率为19.5%, 如双方均为左撇子则几率为26%。另有研究表明, 在459个家庭的一个试验小组中, 具有两个惯用左手双亲的孩子有“左手手性”的概率是35%;具有两个惯用左手双亲的孩子和惯用右手的母亲的孩子成为“左撇子”的概率是4%;如果两个双亲都是惯用右手的, 那么孩子就有10%的概率偏爱使用左手。

2.2、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专项分布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 左撇子人群专项分布小球类占33%, 大球类占23%, 搏斗类占28%, 表演类占10%, 田径类占6%。可以得出结论:左撇子人群多分布在身体对抗性的搏斗性项目。这是因为:首先, 裂脑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的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 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左脑抽象思维功能发达, 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由于大脑右半球对运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直觉能力都是由大脑右半球指挥的, 可以更好的发挥快准狠, 同时右脑控制人的情绪可以更好地进入运动状态, 因此表现出小球与打球等对抗性的项目分部较多。第二, 有研究表明, 左撇子更有暴力的倾向,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搏斗类项目中左撇子分布也较多的原因了。

2.3、体育院校左撇子运动的优势与不足

体育院校左撇子运动的优势表现在:运动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形象记忆的过程, 对于左撇子运动来说能够更加清楚的记忆, 不容易遗忘。其次, 左撇子大脑右半球空间知觉能力能更加准确的判断球落地的方向, 且左撇子人群反应速度较快, 从而获得比赛的胜利。体育院校左撇子运动的不足:左撇子人群情绪容易激动, 缺乏耐心, 容易发生争斗等不良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 左撇子比普通人脾气更大。同时由于对左撇子人群关注较少, 左撇子人群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

3、结论

3.1、

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引起的。

3.2、

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表现出较高的运动天赋, 其中左撇子人群在小球专项方向人数分布较多, 在搏斗等项目人数分布次之, 而在其他专项人数分布较少。

3.3、

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运动既有优势也有不足, 需要取长补短。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 结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 对北京市部分体育院校左撇子学生进行研究, 并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引起的;体育院校左撇子人群表现出较高的运动天赋, 其中左撇子人群在小球专项方向人数分布较多, 在搏斗等项目人数分布次之, 而在其他专项人数分布较少。针对以上的结论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丰富左撇子研究理论, 为人类学及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体育院校,左撇子,运动专项

参考文献

[1]吕勇.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功能研究进展[J].天津师大学报, 1998.2:31—34.

[2]李传玲.右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997, 3:176-177.

[3]彭冉龄.脑的语言功能研究[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379.

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 篇2

2013年5月

各位理事:

我受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委托,向大家做工作报告,请审议。

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产生于2009年,四年来我协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 “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中心任务,在市体育局和市社团办的领导下,在市体育总会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全体会员的支持下,团结全市广大健美操、体育舞蹈从业者和健身爱好者,大力开展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活动。四年来协会在健全组织、规范制度、培养技术队伍、加强媒体宣传、完善竞赛机制、打造精品赛事诸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和市体育总会授予“北京市先进体育社团”称号。这些成绩离不开各位理事的支持,是大家充分发挥组织发动作用和辐射凝聚作用,通过各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全市的操舞活动空前活跃,进而提高了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现将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回顾

1、加强协会管理工作建设,探索协会实体化进程(1)协会注重加强思想、组织建设和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民主办会、强化服务基层、服务会员的宗旨,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制定并颁布的多项有助于协会发展、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并加以完善和落实,在工作中依靠制度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有政策依据、理论支持,实施保障到位。协会先后在财务制度、会员入会、竞赛活动等工作中细化管理办法和操作办事程序,团结更多的爱好者参加操舞活动,使协会日常工作有序进行。协会各位常委和各职能部门的理事、监事干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知难而进,锐意创新,工作不计报酬,爱会无私奉献,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百姓的自觉性和热情。提高了协会工作团队的活动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大型竞赛活动的协调、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水平。在2012年全市社团首次评级工作中我协会被评为4A级社团,这是对我协会各项工作的充分肯定。

(2)为响应国家推进社团工作实体化的要求,我协会2010年,被市体育总会确定为第一批体育社团实体化试点单位,并获得专项扶持资金。协会与地坛体育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会指定地坛体育馆竞赛活动专用场馆,并共同成立了健美操体育舞蹈培训基地。地坛体育馆为协会专门设置了办公场所和教室,并聘用专职人员从事管理和教学培训,建立健全了基地各项管理办法,购置了40多万元专业舞蹈比赛地板。截止目前,基地开办培训班40余期,招收学员600多名,培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协会依靠地坛体育馆场地优势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了协会的办赛规模和水平,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地坛体育馆通过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从而引来各界到馆举办活动,使得双方合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为协会进一步推进实体化开了好头。

2、打造精品赛事,广泛开展竞赛活动

协会把打造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规范工作要求,提高办赛能力,培养工作队伍,竞赛组织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

(1)组织承办了两届中国北京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本公开赛包括:世界体育舞蹈表演舞锦标赛、亚洲体育舞蹈锦标赛、中国北京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三项赛事。

这是我市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水平的体育舞蹈大赛。我协会主要承担多方协调和竞赛组织工作,赛事圆满完成并得到好评。本赛事获得市体育局国际体育品牌赛事扶持资金,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已与我市签约将连办5年。

(2)连续两年承办中国体育舞蹈公开系列赛(北京站)比赛。这是目前国内体育舞蹈顶级的计分赛事。参赛人数大幅提升。协会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

(3)承办第九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和国家青少年队选拔赛,1800多名选手参赛。协会克服经费不足、时间跨度大、接待量大种种困难,为比赛的圆满完成做出了不懈努力。

(4)承办市级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等比赛21项次。参赛人数逐年提高,尤其是体育舞蹈,最多2500人次。为在中小学普及和推广操舞项目,协会与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协作,开展阳光体育学生健美操、体育舞蹈和街舞比赛,根据学校开展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规程和设项,提高了学生的参赛热情,使操舞项目在中小学中发展迅速,比赛带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从社会影响看,操舞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3、认真组队参加全国比赛,为首都争光

(1)由我协会负责组建的健美操队和体育舞蹈队在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收获颇丰。协会被体育局授予“突出贡献奖”。健美操队获四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以及两个道德风尚奖,体育舞蹈队成绩卓著,获得三个一等奖,八个二等奖,十四个三等奖,五个道德风尚奖。其中王为/陈金,沈宏/梁瑜洁入选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两对组合在亚运会上共夺得四项冠军,功勋卓著。

(2)连续四年参加全国全民健身操、健美操大赛总决赛。我市派出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267人参赛,远超其他省市。我市选手奋勇争先,表现不俗,斩获不菲。协会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健美操协会颁发的“优秀推广奖”和“最佳组织奖”。

4、加强技术骨干培训,保证可持续发展

(1)健美操、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过硬的技术骨干队伍。协会在举办高水平比赛的同时,还积极培养教师、裁判骨干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四年来,协会和有关部门共同协作,举办了健美操指导员、裁判员培训、体育舞蹈和街舞教师培训班,并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基层单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裁判、教师培训模式。我协会现有一级以上裁判79人,教师344人。协会还和专业院校合作,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讲学,使裁判和教师接触先进技术理论,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操、舞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协会严格执行注册管理制度,对我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选手进行注册管理,确保我市后备人材的健康发展和有序流动,共600多名运动员进行登记注册和年审。

(3)协会积极推广国家体育总局推行的《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和《体育舞蹈技术等级标准》,四年来有近万人次参加了大众健美操标准和体育舞蹈技术等级测验及考试,有力的规范了两项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普及。

5、加强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1)充分发挥协会网站作用,聘请专人建设协会网站,使其成为协会宣传、信息发布的重要阵地。做到规章制度上网、赛事信息及时公布;与健美操、体育舞蹈发烧友及时沟通、交流,促进协会工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

(2)协会与社会各界和媒体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协会举办的各项活动能够得到媒体的宣传,扩大了协会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其他平面、网络媒体都对我协会举办的活动给予报道,北京广播电台1025频率“动生活”栏目还和我协会合作,推出每周六“舞蹈生活”板块,由我协会向该板块推荐专家,予以技术支持。

二、协会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组织机构还须待健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协会虽然按照社团管理的要求建立了基本的运转团队,但与社团实体化工作还有差距,协会内部的工作机构以及各专项技术工作机构还不够完善,协会的日常工作只靠几个人来运行,专业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力量薄弱,还不能有效的发挥协会的管理效能。

2、实体化进程缓慢,自身造血功能欠佳 协会工作属于公益性管理工作,开展活动主要依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资金支持,受很多政策制约和政府扶持的力度限制,协会自身造血的能力还不强,实体化进程还需要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协会可持续发展。

3、项目发展水平不均衡

相比操、舞项目在学校迅猛的推广势头,在社会上的参与度还略显薄弱,如何动员社区居民从事操舞活动并提高水平和规范技术,给协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开辟行之有效的渠道,宣传、发动和联络这些爱好者参加协会的活动,使协会对操舞爱好者全覆盖,这是协会要研究的课题。

各位理事,在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的支持下,协会四年来团结协作,扎实工作,为北京市健美操、体育舞蹈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我代表本届理事会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新一届协会机构将在今天通过换届选举产生,让我们期盼新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发动全市健美操、体育舞蹈从业者和爱好者,大力开展全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活动,为北京市全民健身运动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 篇3

摘 要: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及差异进行了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揭示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城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差异

中图分类号:G80-0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013-07

A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and Countermeasure of Sport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ZHOU Deng-song1, LI Lin1, LIU Xin2, RU Xiu-ying1, ZHOU Jian-mei1, LI Jie1, DU Jun-juan1

(1.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of sport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have been analyzed, in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ir sport, explore the main differences and according issues, and furthermor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being abl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Beijing.

Key words: Beij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sports; mass sports; difference

在最近制定的“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中,北京市提出,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指导原则,并将“城乡发展协调化”作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四个战略重点之一。这表明,不断缩小城乡发展的差异,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城乡体育发展协调化,必然是北京市“城乡发展协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构建北京市和谐体育的重点和难点,对北京市体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课题旨在全面了解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探讨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北京市体育行政部门发展农村体育、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发展的差异与对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访谈调查法 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对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方面的有关专家就北京市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访谈;对北京市体育局及延庆县、密云县、顺义区、崇文区、朝阳区等区县体育局的有关负责人就本地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相关资料,并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研究的结构体系。

1.2.3 问卷调查法 结合研究内容,自行设计了4份问卷表:问卷一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延庆县、密云县、顺义区、崇文区、朝阳区等区县体育局负责人。共发放问卷5份,回收4份,回收率80%,有效率100%;问卷二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城乡居民,共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2 208份,回收率96%,有效率100%;问卷三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90所中小学主管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负责人。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问卷四的调查对象为北京市90所中小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2 403份,回收率96.12%,有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地域界定 在我国, “城市”和“农村”是两个相对的地域性概念。“城市”是指“人口集中,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工商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则是指“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1]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对“城乡”作了以下界定:“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 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2]根据此规定,“城”、“乡”又包括了以下几个层次(表1)。

目前,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按照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的分类标准,北京市18个区县中纯粹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区域只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而其他14个区县中既包含有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也包含有统计意义上的“乡村”。

显然,如果以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角度来定义“城乡体育”,是无法将某个行政区域简单划为“城市”或“农村”的。因此,为了便于开展研究,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本课题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城区”和“郊区”两大类(表2),并据此给出的北京市“城乡体育”的操作性定义是:北京市“城区体育”是指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顺义、昌平10个区范围内的体育;北京市的“郊区体育”是指在门头沟、房山、通州、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延庆8个区县范围内的体育。本课题关于北京市“城乡体育”的相关比较数据也是在上述10个“城区”和8个“郊区”中间展开的。

2.2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2.2.1 确定指标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原则;2) 代表性原则;3) 可操作性原则;4) 可比性原则;5) 以人为本的原则。

2.2.2 指标的筛选与论证过程 北京市城乡体育主要包括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管理、体育信息、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要素,根据确定指标的基本原则 ,在对一级指标分类时,首先采用结构划分的方法,把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宏观上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四大子系统。

对于二级指标的分类,本研究按照各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得出如下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结构框架模型(表3)。

为了保证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切地反映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状态和水平,在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后,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筛选,筛选的基本流程如下(图1)。

为了更加完善指标体系,聘请了15名北京市在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作为咨询专家群。通过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并结合北京市城乡体育的发展特征、指标选取原则等,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作为评价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表4)。

2.3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2.3.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现状

2.3.1.1 保障条件 北京市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目前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体育彩票公益金,三是社会集资。近几年,北京市政府财政拨款中对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工作所拨款的数额虽然每年有些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如表5所示。

除政府财政拨款(事业费)外,群众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2006年北京市体育局全民健身经费共5 15737万元,比2005年增加2 754.03万元。[3]

截止到2003年底,北京市体育场地面积总数为3 191.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19 m2(按常住人口1 456万人计算)(表6)。这一结果,远远超出了2002年北京市在《北京体育奥运行动规划-群众体育专项规划》中提出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05年达到1.1 m2,2008年达到1.2 m2”的目标。

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2 106个,其中标准场地6 100个,非标准场地6 006个。标准体育场地的类型有57种,室内场馆共有2 296个,室外场地为3 804个,大型(3 000座位及以上)综合性体育场馆有39个(表7)[4],近几年随着奥运场馆设施的建设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场馆,2007年达到57个。

2.3.1.2 组织化程度 北京市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逐步建立了由126个街道和188个乡镇组成的群众体育行政管理网络;由工、青、妇组成的群众团体管理网络;由市、区县体育总会和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网络。市级体育协会已从1995年的68个发展到2005年的76个;区县体育协会从1995年的296个,发展到2005年的419个,北京市100%街道和乡镇、90%的社区和行政村建立了体育组织;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点从1995年的1 092个发展到今天的4 905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11个[5]

近几年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由2001年的8 441人,发展到2007年的29 403人,社团、街道、乡镇体育专职和兼职干部2 110名,市、区县群众体育行政管理人员193名,近千人取得国家劳动保障部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

2.3.1.3 体育人口 根据北京市体育局2001年的调查表明[6],截止2000年,北京市体育人口为41.83%,率先突破40%,处于全国领先。其中男性占55.17%,女性占44.83%。北京市16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的总数为67.46%,与1996年全国参加至少一次体育活动总数为33.26%的调查数字相比较,高出34.2%。而根据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1~2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86.8%,参加3次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8.2%(表8)。

2.3.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2.3.2.1 教练员队伍 表9显示,北京市教练员的总人数在逐年增加,市直属体校国家级教练员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2.3.2.2 运动员队伍 从表10中可以看到,近6年来北京市新增国际健将的情况波动较大,2002、2004、2006年新增的国际健将较多,国家级运动健将和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增加也呈现出同样的规律。

由表11可见,北京市运动员第28届奥运会比27届所获金牌数有明显的提高。从2001-2006年北京市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与亚洲三大赛所获奖牌数情况看,其奖牌总数变化并不大(表12)。

2.3.2.3 体育竞赛

2.3.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2.3.3.1 体育经费与体育场馆面积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学校中,2004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4.46元;2005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6.34元;2006年生均体育活动经费投入是29.09元。反映出北京市各区中小学校在体育经费上的投入是比较高的,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表13);2004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5.7 m2;2005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是5.7 m2;2006年生均体育场馆面积是6.0 m2(表14)。

2.3.3.2 体育教师队伍 表15显示,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校中,2004年中小学专任体育教师是559人,生师比是2285;2005年专任体育教师是572人,生师比是225.5;2006年专任体育教师是585人,生师比是216.1,生师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整体上,北京市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

调查中我们把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定为专科及以上,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定为本科及以上。2004-2006年,被调查的北京市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6.4%、96.9%、97.4%,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表16)。

2.3.3.3 体育课 2006-2007学年被调查的中小学每周体育课上课时数达标的学校有82所,不达标的有8所学校(其中,小学4所,初中4所),达标率91.1%。

2.3.3.4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在所调查的90所北京市中小学校中,2004-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分别为93.0%、93.8%及94.1%,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2.3.3.5 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表17显示,无论是学校运动队的数量,还是校内举行的体育竞赛次数或参加区市级体育竞赛的次数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2.3.3.6 中小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从表18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中小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能达到每天1 h者有1 189人,占总样本量的49.48%。一半学生每天1 h体育活动的要求还未得到落实。

2.4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2.4.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群众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人口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

从表19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差距较大,虽然与人口数量多少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郊区县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不足。

从群众体育组织的情况来看,截至2003年,北京市10个城区共有区县级体育社团12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2.8个;街道(乡镇)体育社团8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8.8个。8个郊区县共有区县级体育社团118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48个;街道(乡镇)体育社团100个,每区平均拥有量为12.5个。郊区县的平均水平高于城区,但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表20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居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差异不大。城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居民比例为37.9%,郊区县这一比例则38.5%,二者无太大差别。

表21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其显示,在问及“是否对体育感兴趣时”,城区85.4%的居民选择了“是”,郊区县79.0%的居民选择了肯定答案,城区居民对体育感兴趣的人数略高于郊区县居民,这与体育锻炼的环境与氛围有一定关系。

表22是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最擅长体育项目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郊区县中不擅长任何体育项目的居民比例明显高于城区居民,达8%,这可能与居民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整体而言,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在体育组织数量、体育人口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差异上较大,城区的体育场地数量明显高于郊区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不断改善北京市郊区县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将是发展北京市郊区县群众体育的重点。

2.4.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竞技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在教练员队伍、运动员队伍、体育竞赛、裁判员队伍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23是对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4个区县教练员队伍状况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4个区县皆无国家级教练员,而高级教练员的数量,城区两个区的均值为220%,郊区两个县的均值则为8.9%,数量上的差距较大。

表24是对北京市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三个区县运动员队伍状况的调查结果,其表明,郊区两个县的运动健将和一级运动员的比例均值皆低于朝阳区的水平,但运动员总数则高于朝阳区,说明训练的效益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表25是对北京市西城区、朝阳区、延庆县、密云县4区县近4年来体育竞赛成绩的调查结果。从中看到,在获得奖牌的数量和级别上,郊区两个县远远低于城区两个县,差距较大。

在举办体育竞赛上,城区两个区和郊区两个县在每年举办/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和国内体育赛事的数量上并无太大差别,而每年举办/承办市一级的体育赛事,郊区两个县的频度则更高一些(表26)。这说明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上,城区和郊区各有优势。

2.4.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差异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方面,北京市城乡中小学在体育课开课率、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等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异。

表27~29是对北京市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每周体育课时数的调查结果,其表明:北京市小学阶段城乡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较好,各个学校基本能够按照国家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体育课,城乡之间无太大差别;初中阶段北京市没有开设体育课的学校比例城区和郊区县分别达到23.8%和29.4%,城区没按要求开体育的学校比例略低于郊区县;而高中阶段北京市体育课的未开课率,城区高达33.3%,郊区县高达52.9%,也就是说,北京市城区有近1/3的学校、郊区有近1/2的学校未能按要求开足体育课,情况相当严重。

表30-31是对北京市城乡小学生和中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城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比例,小学阶段郊区县要比城区高12.6%,中学阶段郊区县比城区高18.2%。郊区县小学和中学每天活动时间在30 min以下的学生比例也低于城区水平,说明城区学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郊区县的学生。

2.5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对策

2.5.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2.5.1.1 加强群众体育的投入,并重点向郊区县倾斜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群众体育经费投入的主体仍然要靠政府。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另一方面,则应采取有力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政府群众体育经费的投入上应重点向郊区县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5.1.2 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北京市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活动需求。与此同时,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其向社会公众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群众体育设施不足的矛盾。

2.5.1.3 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体育组织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保障,是群众体育事业赖以发展的依托,是实现群众体育现代化化的关键。在目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应重点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2.5.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2.5.2.1 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互相依托,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北京市城区竞技体育的基础好、水平高,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快职业化步伐。北京市大部分郊区县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资源,是开展运动训练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训练基地建设。通过建基地,抓后备人才建设,为城区输送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与城区竞技体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互动。

2.5.2.2 积极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可以扩大举办地的影响,提高其知名度,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和锻炼赛事管理人才和运动员队伍,丰富城市体育文化生活。北京市城区和郊区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场馆优势开展不同的体育赛事活动。

2.5.2.3 建立“帮训”机制 北京市城区有丰富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城区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到郊区县去进行短期工作、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郊区县训练、竞赛组织管理的水平,逐步形成城区带动郊区县竞技体育发展机制。

2.5.3 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5.3.1 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 尽管目前北京地区学校体育发展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城、乡之间、大学、中学与小学之间、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之间,差异却比较大。未来北京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些条件差的学校的体育发展水平,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全市学校体育的公平、均衡发展。

2.5.3.2 积极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当前,北京市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增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场地设施以及相应的健身指导员的数量却相对不足。化解这一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

城区中小学体育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1 h为重点,郊区县中小学以改善学校体育条件为重点。

3 结 论

1)通过资料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和逻辑分析,本研究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评价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 当前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现状是:(1) 北京市在群众体育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保障条件有较大提高,但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满足北京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体育人口发展较快,市民体质有较大提高。

(2) 北京市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练员队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北京市一级以上人才的储备情况较好,但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3) 北京市各级学校人均体育经费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体育师资队伍学历达标率较高,体育课的开课率较高;中小学运动队的数量、举行体育竞赛次数的次数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近一半中小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1 h。

3)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主要差异表现在:(1) 北京市城乡群众体育在体育组织数量、体育人口等指标上并无明显差别,而在体育场地设施的差异上较大,城区的体育场地数量明显高于郊区县。

(2) 北京市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够平衡,郊区县远远落后于城区,但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上,城区和郊区县又各具优势。

(3) 北京市体育课的开课率城区高中好于郊区县高中,但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城区中小学不及郊区县中小学。

4) 北京市城乡体育发展的对策是:(1) 加强群众体育的投入,并重点向郊区县倾斜;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以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为突破口。

(2) 城乡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互相依托,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举办和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建立“帮训”机制。

(3) 促进城乡学校体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城区中小学体育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重点,郊区县中小学以改善学校体育条件为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169,961.

[2] 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Z]. 北京市统计信息网:http://www.bjstats.gov.cn/

[3] 李丽莉.北京市体育局落实《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情况汇报讲话[R]. 北京市体育局,2007.

[4] 北京市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 孙学才.2007年2月28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讲话[R].北京奥组委网站.

[6] 李相如,李丽莉.群众体育实践探索与研究-来自北京群众体育现状的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7] 张发强.贯彻“三个代表”抓好“三个环节”借助“三会两湖”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群众体育工作的新局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89-296.

[8] 杨桦,王凯珍,熊晓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演进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6):721-725.

[9] 杨树东,冯晓东,姚远.北京市13区县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582-584.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4

2010年起计入学生中考总分。对于2010年参加中考的学生, 体育平时成绩以初三的表现为依据;2009年9月1日升入初二的学生, 考核两年的平时成绩;而2009年新学年新入学的初一学生, 则考核初一至初三的平时成绩。为了保证学校在过程性考核的公平客观, 北京市教委出台了规范过程性考核的管理办法, 加强了监督检查和公示制度, 要求学校在每学期结束后都在校内公示过程性考核成绩。

据介绍, 往年北京市中考体育的满分率在50%以上, 2010年执行新的考试制度之后, 满分率预计将下降。只要学生有一个学期的出勤率不足, 或是某项目考核未达到优秀, 平时成绩都不可能拿满分。此外, 现场考试部分项目满分标准的提高, 也增加了现场考试得满分的难度。

2010年中考现场体育考试评定标准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 整体来看, 除耐力项目外, 其他各项7.5分以上的标准较以往均有所提高。如篮球运球由15米往返运球改为20米往返运球, 所绕标志物由原来的单排标志桶改为相隔1米的双排标志杆。男生引体向上的满分标准由10个提高到12个, 掷实心球的满分标准由原来的8.59米提高到11.5米。女生掷实心球满分标准由原来的6.68米提高到7.6米等。但及格标准却有所下调。如男生掷实心球6分标准由6.14米降低到5.3米, 男生1000米6分标准由4分18秒降低到4分35秒, 女生800米6分标准由3分58秒降低到4分23秒。

据了解, 往年中考体育成绩分布为伞形, 即高分和满分学生居多。今年中考体育成绩分布将呈橄榄形, 即中间分数段学生增多, 满分或者低分考生都在减少。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5

1北京市2018专科学校排行榜

在北京专科学校排名中,最好的学校是排名第一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其次是排名第二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面是具体名单:

注:以上北京市专科院校排名信息来自于中国科教评价网,可信度较高!

1北京最好的高职学校介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校于1958年,是国家首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校之一,学校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畔,占地807亩,建筑面积32.6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19.59亿,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6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學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3.2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7

关键词:筑造,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赛事,相关因素

竞赛产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体育本身又有极强的正外部性,能够辐射周边产业带来增值,同时具备人文精神层面的附加作用。纵观全球亟待发展的城市,无一不通过自主打造品牌赛事来提升综合实力与知名度。时至今日,北京不仅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还拥有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多项国际一流赛事,同时有北京国安、北京金隅等知名俱乐部参加联赛。我国体育产业尚处起步阶段,市场成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速体育产业,筑造品牌赛事,是提升体育竞争力的直接途径。

1、影响品牌赛事筑造的外部因素分析

1.1、政策环境

北京是国家体育总局及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所在地,在全国体育事业方面起决策与示范作用,市政府和总局主导形成的政策环境对北京赛事的培育成长至关重要。

2004年,北京市出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国际中心城市、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2007年,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深度开发奥运资源,使北京成为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中心”,并设立每年5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指出要积极申办、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2011年北京市体育局组织编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育标准化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和完善产业标准,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丰富的体育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2、经济条件

体育赛事的水准儿乎是以同等级别的经济基础做保证的。各项成本资金的筹措,每笔利益收入的分配,无一不考验着这座城市市场经济与管理组织的成熟度。

据2010年发布的《北京市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北京市体育产业总收入579.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9%;体育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4%。北京市体育局2011年发布上一年体育数据,2010年北京体育产业总收入558亿元;体彩发行额达到30.74亿元,体育彩票公益金提取额达到7.51亿元,对北京市发展体育产业有了极大的补充。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北京市GDP 1.6万亿元,人均GDP 8039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984元,整体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伴随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有更多的能力和意愿来支持体育产业。

1.3、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构筑着城市体育的灵魂。北京城的历史文化意义无需赘言,皇城古迹的庄严肃穆与国际化的浓郁时代气息交相辉映。鸟巢、水立方、工人体育场同故宫、天坛、天安门城楼一样闻名遐迩,城市人文留给世人的印象让其作为赛事举办地得到全世界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认同。2011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它是北京市及人民灵魂的凝练。既概括了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容载万物的人文精神,这与体育运动所要传达的思想理念如出一辙。北京可以通过赛事体现文化特点,借助文化促进赛事可持续发展。

2、影响品牌赛事筑造的内部因素分析

2.1、长期战略

赛事本身是稀缺资源,打造品牌赛事漫长而艰巨,所以面临赛事取舍时要有的放矢,既要眼光长远,适应城市长期的发展规划;又要思虑周全,经济效应和衍生价值并举。纽约、伦敦、东京、芝加哥都有自己的国际马拉松赛,既易于群众亲身参与又能展现城市风貌和人文气息;此外纽约有网球大满贯赛和四大职业联赛的主队,东京有职棒联赛和相扑冠军赛,皆是高级别传统久的固定赛事。北京市赛事形成了“几大带多小”的发展模式,北京国际马拉松、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品牌赛事已有多年根基,每年仍在尝试培育新的本土赛事且源源不断地引进海外资源。今后不仅要继续将它们“带进来”,还要争取早一天“走出去”。

2.2、运行机制

市场的宏观管理和比赛的具体举办都是系统运作的过程。组织机构要对人力、资金、物品进行管理调配,协调好系统内外部因素,这都是产业系统的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所决定的。我国体育产业存在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权责不明的问题。应通过改革进行职能转变,单纯向产业提供扶持、为办赛搭建平台,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还可效仿某些体育发达国家,由政府牵头成立非营利性机构,负责研究重大赛事及申办程序,组织城市资源进行申办并提供后续服务,却不参与赛事的实际组织管理。它既能联接疏导与各方往来紧密保持良好关系,又对当地资源信息有深度了解,能对产业及市场发展提供很好的帮助。

2.3、基础设施

体育设施不仅是城市体育开展的基础,还是城市建设的拼图和改善民生的工具。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体育场馆数量分别达到94和37,另有室内外游泳场馆446个,各式训练房1741个,全市标准场地数12106,鸟巢、水立方等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地标。北京践行“绿色奥运”到“绿色北京”的传承,建设“城市绿色景观、平原绿色网络和山区绿色屏障”三大生态体系,保证奥运办赛和城市建设理念可持续。且业已形成八大体育产业功能区,各个集聚区分工准确,特色鲜明。又以奥林匹克中心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五棵松球类运动区、十三陵户外休闲区为重心,大多数品牌赛事都集中在此,背靠产区资源发展成长。

2.4、保障体系

赛事的进程需要一整套完备的保障体系作后盾,主要是服务和人才的储备利用。

服务分为对内与对外服务。对内服务指内部机构间的交流、服务、对话,信息的共享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是联结整体的节点,也是赛事管理组织工作的基础;对外服务指赛事服务提供方面向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参赛人员和观众、媒体、信息咨询者等对赛事有需求的社会组织或个体所提供的服务,其质量直接决定群众基础。

核心人才的水准和工作人员的平均质量是体系发挥效用的首要因素。体育产业是名符其实的朝阳产业,自然会发生人才稀缺的问题。不仅体育赛事方面的优秀人才可遇不可求,理论实干兼顾的专业精英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普通工作人员招募也面临对体育认知度差,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这是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3、对北京市筑造品牌体育赛事的建议

3.1、制定长期战略规划

赛事规划应纳入城市规划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拟定有针对性的计划,与国家“五年规划”同步调制定中短期目标。发展赛事应循序渐进,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实践证明,中网公开赛、意大利超级杯、NBA中国赛这样群星荟萃的顶级赛事才能吸引观众,应继续引进高级别具明星效应的知名赛事,尤其是那些在其他城市已取得过成功的,可以直接移植。对已有赛事应以大型赛事和核心品牌赛事为重心不断升级;在中小型赛事中挑选特色鲜明的项目重点培养。在我国综合实力与体育水平稳步提升的将来,一定会有超大型顶级赛事再次幸临中国,北京必须把握好机会全力争取。

3.2、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府还是市场”是我国体育产业悬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政府始终强调要放开手实现管办分离促进产业市场化,但事实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改善,还徘徊在计划与市场之间,严重阻滞着产业发展。北京市政府今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等事项时指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关键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深入研究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因此政府在扶持激励和搭建平台的同时,更应下决心逐渐放宽,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3.3、保证服务扩大群众基础

赛事的支撑是观众,群众基础的大小决定市场需求和体育消费力。洛杉矶体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7%,人均体育消费1350美元;伦敦居民年均体育消费18亿英镑,人均体育消费242英镑,约占家庭总开支的2.6%;墨尔本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额为289.7美元。北京人口高度集聚,居民的审美情趣和消费习惯已有显著提升。相应的,北京的体育服务要从硬件设施和人员服务两方面着手,展现国际化都市应有的水准。硬件设施涉及场馆舒适度,比赛呈现方式等观赛体验的问题以及安全保障系统;人员服务注重专业素养,从赛事咨询到赛事参与全过程所得到的服务质量,将决定能否形成固有群众基础。

3.4、升级基础设施

奥运会的任务敦促北京市对场馆等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和补充,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北京市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奥运成果,持续保养和翻新,让它们的硬件水平有资格也能同将来不断开展的品牌赛事相适应,为北京赛事产业争光出力。建设新场馆方面应寻求从量到质的转变,在合理规划前提下地标式体育建筑、顶级综合性大型场馆或功能性场馆的出现更易让世人瞩目,品牌赛事主题的餐厅、酒吧、商店捆绑营销也符合国际趋势。同时场馆科技应走在领域科学前沿,同世界一流先进水平靠拢,普通座位的舒适、豪华包厢的服务、选择式座位(choice seat)等技术的尝试对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3.5、储备体育人才

北京应尽一切努力从多渠道发掘,制定合理优厚的报酬与奖励标准,吸引外省市及国外人才能够为我所用。如北京市批准的引进海内外优秀文化、体育人才进京创业和工作,可以享受资金支持、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等待遇的政策,将激发人才来京的积极性。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可利用资源和行业水准本就首屈一指。北京市有关体育组织应同高校及社会机构搭建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形成人力、资源、信息、惠利的相互供给,尝试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和定点输送。既能为人才锻炼提供难能可贵的机会,又能让人才的发掘储备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骆秉全,刘兰.“三个奥运”到“三个北京”的历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

[2]陈小英,周良君.中外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7).

[3]姚颂平,谢晨,沈建华.上海举办国际体育大赛的外部及内部因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8

北京市副市长洪峰,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团中央、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市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区县人民政府、部分市人大代表、全市基础教育系统领导、教师和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共5000余人参加了展示大会和长跑活动。

本届活动的展示内容主要涵盖了武术、微格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新兴项目等, 丰富、全面、精彩而热烈, 体现出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健康与自信、阳光与青春;同时, 也反映了北京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建设的成果。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中发[2007]7号) 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 (京发[2008]6号) (以下简称6号文件) 精神, 近年来, 北京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 使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广泛开展,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落实, 全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产生了效果, 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一、制定政策措施,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北京市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 要求所有学校必须保证“两操一课”, 即保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 开齐上足体育课。目前, 所有中小学校都能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的时间。今年5月31日, 温家宝总理与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学生共同上了一节篮球课, 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及时召开全市会议, 号召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温总理的讲话精神, 并对如何贯彻落实提出具体措施, 要求各学校在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前提下, 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 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等多种措施, 努力增强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二、传承奥运精神, 广泛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北京奥运会之后, 北京市教委要求中小学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传承奥运精神, 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2010年组织中小学生五人制小足球比赛, 共有580余所学校1.2万名学生参加;今年, 又与北京奥运城市促进会和市体育局联合, 启动“奥城杯”校园足球, 来自16个区县、181所中学、276所小学的457支队伍参加比赛, 比赛场次达1085场。此外, 北京市教委和市体育局每年举办近百个市级大中小学生体育竞赛, 既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武术、游泳等竞技体育项目比赛, 也包括了跳绳、踢毽、轮滑、毽球、跳皮筋等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 吸引了全市超过100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各区县和学校还自创了游戏体育项目, 努力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 切实推动了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 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蓬勃向上的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热潮。

三、举行阳光体育展示, 开展阳光体育联赛评估, 促进全市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开展

为了进一步总结、交流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经验, 全面展示大中小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取得的成果, 从2008年开始, 北京市每年都召开学生阳光体育展示大会。从2010年起, 北京市学生阳光体育展示大会改为一个区县承办的形式, 由市里搭建展示平台, 促进区县间的学习、观摩、交流和提高。展示大会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使全市阳光体育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局面。

阳光体育联赛是市教委评估区县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一种手段, 旨在督促区县组织中小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积极参加全市系列体育竞赛活动, 并以区县获得的积分情况进行排名和表彰。2010~2011学年度北京市阳光体育联赛优胜奖评估前6名的区县是海淀区、东城区、丰台区、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

四、认真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努力提升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北京市在坚持要求所有中小学校每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测试的基础上, 先后建立起“四项制度”:即每年举办一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制度、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公告制度、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上报工作表彰制度和完善市级三好学生评选制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制度是贯彻落实北京市委6号文件的具体举措, 目前此项工作已经连续开展5届。从2010年开始, 向参加测试赛的每一名学生开具了“运动处方”,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锻炼, 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督促了区县和学校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今年获得第五届北京市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前6名的区县是密云县、海淀区、平谷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 密云县连续5年荣获测试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五、通过评估验收措施, 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和卫生保健所的建设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9

一、高校教工队伍体育活动开展因素

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工作对于高校体育管理部门来讲, 由于其涉及面广、人员多、结构复杂、组织难度大等问题, 往往是花了大力气, 但收效甚微, 或者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需要几年的工作和发展才能见效, 正如古人所说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北京市各高校都面临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带来的压力, 且都在进行教育改革, 在开展教工队伍体育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过重, 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工作压力过大, 工勤人员劳动时间和劳动量增加, 尽管教工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要, 但校院两级工会组织的体育活动参加人数还是减少了,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调查情况看, 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比例 (35.32%) 虽然高于16岁以上全国平均水平, 但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平均水平, 而且呈“两头高、中间低”的偏老型结构, 尤其是26—35岁、36—45岁两个年龄段的体育人口仅为21.37%和23.30%, 比例偏低, 因此, 高校管理部门应把事关国民体质的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抓, 把增加体育人口作为高校教工队伍体育开展和普及的一项重要指标, 尤其应该把解决26—45岁教工队伍体育人口比例偏低问题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重点, 健全和完善教工队伍体育管理机构和组织, 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有效配置和建设, 合理有效地解决他们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家庭事务多与体育锻炼之间的矛盾, 为其创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改进教工队伍体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和行为习惯, 使更多的人尽快加入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中来并尽快成为体育人口。

二、体育环境因素

体育环境指体育人口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锻炼氛围和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因素在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环境好, 教工队伍对体育的认识过程也深, 生理变化相应增加, 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 能激发个体或群体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诱导良好体育行为的发生, 从而吸引更多的教工主动地投身于体育活动中, 增加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 进而提高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他们的身心健康。良好的锻炼氛围能激发教工的锻炼热情, 实现教工和大学生之间参与体育的互动, 使教工和大学生体育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体育场馆、广场、社区空地, 校内收费场馆对教工进行减免, 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优势, 利用业余时间对教工队伍进行体育辅导和开办体育知识讲座等, 使高校体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现高效率。体育环境不好会影响教工队伍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 使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使体育行为的发生受阻, 影响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科学认识, 同时也会造成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对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它可以激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各级工会组织对体育改革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能力, 激发教工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活动的激情;反之, 则会超越体育需求和体育资源所规定的范围和程度, 破坏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人口意识因素

体育人口是教工队伍体育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要素, 是教工队伍体育发展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调控性的因子, 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工队伍体育发展中, 具有重要实质意义的目标是不断扩大体育人口在所有教工队伍人口中的比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认识程度的提高, 人们的体育人口意识在不断增强, 教工队伍对体育人口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教工懂得了长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 以及合理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从对北京市高校教工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尽管许多人对什么是“体育人口”, 以及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不甚了解, 但通过问卷调查表对体育人口概念和判定标准的呈现, 大多数人对“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我会更健康”、“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我对自己会感觉更好”、“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其他人将更尊敬我”的重要程度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同时, 他们对“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我可能不愉快、不舒服”、“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我的家庭和朋友与我在一起的时间会更少”、“如果成为体育人口, 我将感觉每次体育锻炼在浪费时间”也有很清醒的认识。这说明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对体育人口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 具有较强的体育人口意识。

四、体育法制与教育因素

法制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法律。政策体现国家对体育发展的原则和思路, 是国家对体育发展调控的手段。1995年我国分别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 《体育法》目前已成为中央政府的行动纲领、规划、政策与策略, 高校必须自觉将体育纳入管理与发展的范畴。体育组织的参与和趋动对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情况反映:单位组织的比赛 (或表演) , 以及社区组织、体育辅导站、俱乐部的活动占有一定比例, 但个人锻炼所占的比例 (54.30%) 最高, 因此, 高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区、街道的组织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工作, 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为指导, 把教工队伍的体育活动引到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的轨道上来。另外, 社区、街道, 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也有助于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开展。

教育因素是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发展的智力源泉, 是有生力量, 教工队伍文化程度非常高, 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教工为75.30%, 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教工队伍体育人口为34.22%, 高文化程度更有利于教工队伍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 便于体育科学知识的推行和普及, 使他们养成科学的体育健身观, 帮助其正确理解体育的本质、内涵,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理念, 更有利于促进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发展和壮大。

五、家庭因素

教工队伍家庭成员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行为会影响他们的体育意识和行为。调查显示, 家人经常参加锻炼的为53.11%, 说明在教工家庭中, 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高, 这无形中会对其他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家人和朋友对参与体育活动者的支持率为72.29%, 尤其是对体育人口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率达到90.12%, 大多数教工家庭对其家人参加体育锻炼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这表明教工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健康意识, 希望家人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这也是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自身因素

1. 体育锻炼的需要。

从行为学角度讲, 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 是由于主体的需要。体育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初始动因。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 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 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在北京市教工队伍参与体育活动内在动因调查中, 为了“保持体力和健康”的动机居首位 (31.12%) ;为了“缓解精神紧张”、“散心解闷、消遣娱乐”等心理原因次之 (13.35%、12.95%) ;还有一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保持体型美”、“喜欢运动”和为了“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由此可以看出, 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不仅对体育的需求和自身的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 而且随着体育和健康观念深入人心的宣传, 对体育在调节个人心理、缓解压力、增进社会交往方面的功效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增加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2. 身心健康状况。

在对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身心健康调查中看出, 86.55%的教工认为体育锻炼的习惯对改善身心健康“有很大作用”或“有作用”, 只有13.45%的人为“完全没有作用”或“没有作用”;在体育锻炼对一生健康影响的调查中, 有94.28%的人认为“很重要”或“比较重要”, 仅有5.72%的人认为“不太重要”或“不重要”。这说明教工队伍非常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有很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但真正参与其中的教工队伍为72.32%, 成为体育人口为35.53%, 比例相对较低。

在为了“维持和增进健康留心注意的事”的选择中, “体育锻炼”中选频率最高, 占65.26%;其次为“保持心情愉快”, 占53.61%, 这说明教工队伍对于通过体育锻炼来增进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较强, 而且希望通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来维持和增进健康。

3. 锻炼手段与方法。

调查显示:18.27%的教工知道如何科学健身, 40.46%的教工知道一些, 26.10%的人几乎不知道, 还有15.17%的人根本不知道;对是否制定过健身计划的调查显示:79.11%的教工没有制定过健身计划, 仅有20.89%的教工制定过健身计划。由此看来, 只有少数教工懂得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和制定过健身计划, 大部分教工对科学健身一知半解, 知之甚少。另外, 对运动保健、运动损伤知识的缺乏极大地影响着教工队伍对体育活动的参与。

4. 参加体育活动后的感受。

体育锻炼后生理和心理的感受也是影响教工队伍体育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感受会增长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形成良性循环, 增加体育人口的比例。相反, 不好的感受势必影响其下次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适得其反, 影响体育人口的持续发展, 甚至可能造成体育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调查显示, 6.12%的教工希望尽早开始锻炼, 2.91%的人感到浪费了时间。绝大多数教工锻炼后的感觉处于良好的状态, 45.98%的教工锻炼后感觉心情愉快, 28.31%的教工有自我满足感, 但16.87%的人锻炼后感到非常疲劳。

七、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因素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校的生存、竞争与发展, 而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依赖于全体教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工队伍体育发展的核心是为了“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为了给教工队伍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北京市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 北京市高校众多, 水平高、实力强, 高校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投资不断加强, 但由于学生数量增加, 对体育的投入仍然不能完全保证学生和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 虽然高校教工队伍的经济收入相对较高, 但购房、子女升学等压力仍然不小, 影响了教工队伍体育消费的投入, 个人的健康投资也较为有限。因此,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教工队伍体育活动的投资力度, 在政策上加以扶持, 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 推动教工队伍体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作者在对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影响体育人口发展的因素, 这对于制定体育人口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北京市高校教工队伍,体育人口,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仇军.体育人口理论研究.对中国体育人口概念、分类及其结构的研究.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德佩.体育人口及体育人口的社会流动[J].福建体育科技, 1992, 11, (3) .

[3]黄俊伟.关于我国体育人口的质及传统影响因数的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毛秀珠.体育人口与社会分层[J].体育科学研究, 1995, (3) .

北京市体育院校 篇10

长期以来, 有关学习动机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热点, 相应的理论也发展得趋于完善, 但由于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人们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往往重视从某一侧面入手, 从而形成国内外不同内容的学习动机理论。

最初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从行为学角度解释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 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 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 (定向) 。也就是说, 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学习行为与袭击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三年级随机抽取10个班, 随机抽取男生100人。

2. 研究方法

逻辑分析法:对目前研究成果与调查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预计与归类。对各类学习动机的利用或激发与维持提出原则与注意事项。

问卷调查法:问卷结果统计表 (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为依据) , 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对文献中采用的调查问卷 (以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和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为依据) 进行一些适当修改, 并将所得问卷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

在回答每个题项的选择中我们区分了很不符合、不符合、不清楚、符合、很符合。在统计数据时, 本文按照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原则, 很不符合、不符合、不清楚、符合、很符合分别给予1分、2分、3分、4分、5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的是SPSS17.0版本。

三结果与分析

1. 调查问卷的分类与结果统计

以下是三类内驱力调查中, 平均得分位居前三的得分统计。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 从总体上看, 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无明显动机, 三类动机之间的比较, 认知内驱力的平均分都是最高的, 这表明学生被体育技能知识本身所吸引, 为了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知识而学习体育的学生占多数。

2. 男生体育学习动机情况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从总体上看, 男生的学习动机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无明显动机。其中男生自我提高内驱力平均得分高于附属内驱力。说明男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要高于为了得到别人 (如家长、教师、同学等等) 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体育学好的一种需要。换言之, 男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要高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四结论

第一, 高三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目前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基本与新课标中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相吻合。第二, 高三男生的附属内驱力低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说明男生在体育学习方面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要高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赵欣、续佩君.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理学习动机的调查及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 :37~42

上一篇:节目制作网络下一篇:管理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