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文脉

2024-06-22

诗词里的文脉

诗词里的文脉 篇1

“万美之中秋为最。”我们不需要登香山而览红叶, 不需要临湘江而观秋水, 单是从诗人摹秋的众多诗词中就可以窥豹一斑。

范仲淹把 秋天写得 极为精致, 细腻的语言情韵中散发出悠然超脱的心灵意象:“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范翁的诗情中出现秋色连波、斜阳接水。他在芳草无情、酒入愁肠的相思泪中 , 生发出万 丈秋之豪情——“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空山新雨之后, 写出“天气晚来秋”的绝妙情韵:“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似乎不只是写秋了, 可是深藏在秋意中的那份干净爽朗的气息悠然天成。他在“竹喧归浣女”的莲动时光中想象渔舟唱晚, 在“随意春芳歇”的感慨中眺望“王孙自可留”的心灵失落。那是一份 秋情 , 也是一缕 真爱。

张籍在《 秋思》里 凭借洛阳城的秋风, 渲染出“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沉重心境。他唯恐在家书中有话说不尽, 在行人临发之时拿回来又开封查看。这是生活写照, 也是秋意之情的妙笔生花, 更是寄托人性本真面貌的爱之真实。

王维在《秋夜曲》中表达出的销魂之爱令人心生眷恋:“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 ”在银筝奏演 的深夜长久 不舍地拨弄 琴弦 , 心怯空房 , 不忍归去。 这是秋夜时 光的儿女情长, 也是生命相依的无限惆怅。

孟浩然写 秋与杜甫 异曲同工, 不知道是天然巧合, 还是文学大 师心灵默 契的知音感悟。“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写出了开阔秋天的一丝悲悯清冷, 那是喜悦也是清愁, 莫名的亲近时光弥漫出一种天地间的人文大情怀。杜甫的《登高 》是写秋 的典范作品, 在风急天高之时聆听猿啸悲哀, 在渚清沙白之间眺望鸟儿飞去飞 来。更不 用说 , 在“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时, 自然生发出至高的人文 大情怀—— “万里悲秋 常作客 , 百年多病 独登台。”这是苦恨霜鬓的艰难收获, 也是“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心灵超然, 是大气象、大关怀, 也是放飞秋情的大爱无疆。

在李白的《 子夜秋歌》中, 我们欣赏到“长安一片月”中的“万户捣衣声”, 那是何等“秋风吹不尽”的喜悦风情 , 更迭出“ 总是玉关情”的回味深长。杜牧的《山行》把秋写得尽人皆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与李白一脉相承的秋意浪漫, 渗透到中华人文骨髓深处 , 芳香万古 , 不绝如缕。

欣赏诗词, 能陶冶情操, 也能使人通过一句句诗词, 与古人握手、交谈, 体会古人写下诗词那一瞬间的思想感情。

于是, 在一个秋雨淅沥的晚上, 我独坐书桌前, 翻看着一页页的诗词, 倾听着窗外的风雨之声……

延续诗词的文脉 篇2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刪改)

本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文化概念和内涵。如文中“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作者于种种比喻中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上一篇:雕塑设计下一篇:无机房电梯的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