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2024-06-14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精选九篇)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篇1

一、光照管理

一般在鸡群育成后期的2~3个月, 应在不影响鸡群采食和饮水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光照强度。

二、控制性成熟年龄

鸡群一般在150~160 日龄开产, 在175 日龄保持50%的产蛋率较为合适。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 稍晚一点开产较为安全。鸡群过早或过晚开产, 均会对生产效益产生影响, 因此, 要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开产时间。

三、体重控制

根据饲养品种的不同, 制定相应的饲养程序, 使体重的增长符合该品种的标准。在12~15周龄时, 鸡群的体重已经定型, 所以必须在育成期注意鸡群的体重, 及时分出体重过小或过大的个体单独饲养。鸡群中体重小的个体不但开产晚, 产蛋量也较差;体重过大的个体开产时间虽然较早, 但产蛋期较短。因此, 要控制好鸡群的体重, 从而提高鸡群的生产效益。

四、发育均匀度的控制

鸡群中85%的个体在体重指标内, 则认为该鸡群正常。如果鸡群体重很均匀, 开产之后产蛋上升很快, 几乎在开产2~3 周内就能达到产蛋高峰。体重差异大的鸡群, 产蛋率上升缓慢, 且产蛋持续时间较短。

五、其他工作

1.转群。转群是饲养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时转群, 在鸡群6~7 周龄时转入育成舍, 18 周龄时转入蛋鸡舍。二是转群前停水2~4 小时, 在转群前后6 天, 要在饮水中加入恩诺沙星和葡萄糖, 饲料中拌入氨基糖苷类药物。 三是做好组织管理, 淘汰鸡群中的不合格个体。

2.断啄。断啄一般在育雏期 (7~10日龄) 进行, 在18周龄进行一次查漏补缺。

六、防止开产推迟的方法

笼养蛋鸡育成期的培育 篇2

一、育成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饲养密度过大。密度过大是笼养育成鸡培育中的一大通病。许多养鸡户未设育成舍,雏鸡育雏后直接转到产蛋舍,这样在8周龄时仍在育雏笼中饲养,随着日龄的增长,饲养空间的大小日趋重要。此时料位、水位不足,个体争食造成严重的采食不均,部分小鸡体重不达标、发育不良,均匀度较差。此外,鸡群密度大导致舍内空气污浊、湿度增加,给细菌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鸡群患病率增加,最常见的是呼吸道疾病并伴有啄肛、啄羽等现象发生。

2. 卫生条件差。料槽和饮水器不经常清洗,很少消毒或根本不消毒;接粪板放置不正致使许多鸡粪漏到下层的料槽或鸡身上;由于操作不规范,过道上积水较多;通风换气时单独打开天窗或进风口,整个鸡舍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空气流通,导致舍内氨味大、灰尘多。以上这些不良卫生条件极易使病原微生物滋生,导致鸡群感染疾病、体质变差。

3. 均匀度差、周增重不均衡。密度较大,不能及时分群、合理调群,给鸡群均匀度的提高造成障碍。往往在鸡群的料位、水位出现明显不足时才开始分群,而分群后料位又明显过多,这样会导致大鸡越来越大,小鸡越来越小,再加上笼养鸡很难观察并挑出大、小鸡只,在不进行逐只称重的情况下很难提高鸡群的均匀度。此外,育成期的管理不到位、责任心差,在喂料时不是浪费较多,就是布料薄厚不匀,不能为每周增加料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致使增重忽高忽低、很难均衡。

4.忽视疾病的防治。养鸡户大多比较重视育雏期疾病的防治,而到育成期就不太在意,主要表现:不认真观察鸡群,在鸡群出现异常情况时未能进行及时的药物防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毒工作没有贯穿于整个生产中,做不到定期消毒;免疫程序不科学、对疫苗质量要求降低、免疫接种时缺乏监督,达不到确实可靠的免疫效果。这样增加了许多疾病的感染几率,即使育成期不发病,产蛋后由于机体负担加重、抵抗力降低,容易暴发传染病,给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育成期需要规范管理

1. 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育成期舍温应保持在10~25℃,并且保证舍内温差不超过6~8℃,舍温过高过低或变化太大均会影响鸡群的健康。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通风时应做到气流均匀通过全舍,避免舍内存在通风死角,天冷时调节进风口的方位和大小,使进入舍内的气流由上而下不直接吹到鸡身上。育成前期光照时间的长短对鸡群生殖器官的发育影响不大,但到了育成中后期,光照时间要随周龄的增长而逐渐缩短,或采用稳定的短光照(每天不超12小时),光照强度一般不改变,以5~10勒克斯为宜,能满足鸡只采食饮水和工作人员操作需要即可。

2. 控制体重,确保鸡群均衡生长。蛋鸡育成期体重的控制应以该品种鸡的标准体重为依据,每周饲喂量根据手册标准,结合实际体重、饲料质量、环境温度等逐渐增加,适宜的喂料量均能获得理想的体重增长,避免加料忽多忽少,只有在生长阶段与开产前达到标准体重,特别是控制好20周龄的体重,才能表明生长发育适度,以后才能有较好的产蛋性能和成活率。应注意15周以后的周增重不能低于标准周增重,否则鸡群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将受到影响。检查鸡群的发育情况是通过抽样称重来进行的,具体的做法是:定时,即固定在每周末的下午(喂料后6小时)称重;定点,即始终称取有代表性的几架笼内的鸡只;定量,即称取数量为总鸡数的5%~10%,逐只称重。称重后要精心计算,将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对照,如实际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则下一周喂料量应比标准有适量地增加;反之,则下一周仍按本周料量执行或少增加1~2克饲料。

3. 提高均匀度,为高产打基础。及早分群、合理调群、全群称重与日常调群相互结合,才能提高均匀度。雏鸡入舍后最好在前3天用手握法进行第一次分群,没有条件的可结合断喙或免疫进行分群,第二次分群最迟不超过28日龄,此时鸡群强弱已基本显现。8周龄左右进行第三次分群。第二次和第三次分群最好逐只称重,这样比较精确。在两次分群的中间阶段,对日常观察到的特大、特小鸡只应做适当调整。全群逐只称重一般间隔4周左右进行1次比较适宜,因为加料效应经3~4周才能体现,9周后鸡只骨架基本定型,但可以在12周左右把骨架较大或较小的鸡做一次归类,使小群鸡中的体型基本一致,有利于育成后期的体重增长与性成熟相协调,避免出现小胖鸡和大瘦鸡,提高体况均匀度。适宜的料位和料槽高度能保证小部分体质略差与体型矮小的鸡同时采食到饲料,从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喂料过程应做到快、准、匀。另外,要保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这样有利于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在鸡嗉囊中饲料未完全软化前不易控水,要养成经常摸嗉囊的习惯。

4. 注意育成后期的营养需要。育成后期(12~18周)生殖系统开始缓慢发育,到育成结束则迅速发育。为此,从16周龄就应供给营养平衡的饲料,使其卵巢能正常发育、适时开产。如果育成后期正值夏季更应加强蛋白质等营养的补给,否则鸡只增重和卵巢发育会受到影响,造成鸡群开产推迟。育成后期饲料中的能量不应过高,避免因沉积过多的脂肪而影响生产性能的发挥。在冬季鸡群食欲较好、采食量大时需控制鸡群喂料量,以免腹脂增加过快。此外育成后期还应控制饲料中钙的含量,因含钙量过高易引起肾脏尿酸盐沉积,而形成痛风症。实际生产中,在育成料中添加石粉或过早饲喂产蛋料常会造成此种情况发生。

5. 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为保证鸡群健康,免疫接种必不可少,日常防病消毒也应抓紧抓实。蛋鸡育成期的免疫接种也是较多的,应结合当地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如笼养鸡颈部皮下注射时应抓出笼外进行,以免注射部位不准确;腿部肌肉注射时应选准位置,避免扎到神经或血管),确保免疫达到理想的效果。免疫时为了减少应激可选在晚上进行。接种后注意观察鸡群情况,加强日常管理,有条件的鸡场可在免疫后7~14天检查血清抗体滴度,以了解免疫效果。除免疫外,消毒应贯穿于整个育成期,包括环境消毒(每周1次)、带鸡消毒(每周2~3次)、饮水消毒(每周1次)、用具设备消毒等。在日常管理中每天应认真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采食速度、饮水数量、粪便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若出现病情应及时隔离病鸡,并决定是否进行全群治疗,尽早防治疾病在鸡群中蔓延。选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用药方法和疗程,及时淘汰难以治愈或治疗成本太高的个别鸡只。此外在上笼前进行1次驱虫。

蛋鸡育成期的日常管理 篇3

1 做好由育雏期向育成期的过渡

1.1 调整鸡群

保持鸡群的均匀度, 淘汰一部分体重小、体格弱、残疾等不符合标准的鸡。

1.2 逐步脱温

根据外部环境温度有逐渐脱温。一般外界温度在18℃以上就可以脱温。

1.3 逐渐换料

从育雏期到育成期饲料应逐渐更换。前2d用2/3的育雏料和1/3的育成料混合饲喂, 第3~4d各用1/2的混合料, 第5~6d用1/3的育雏料与2/3的育成料混合饲喂。以后全部换成育成期饲料。

2 育成中期的日常管理

2.1 适时限料

为了防止采食过多、生长发育过快、性成熟过早等因素影响产蛋期的产蛋率, 应对育成鸡实行必要的限料。限料法有限时、限质和限量等方法。限料应根据蛋鸡的发育标准、出雏日期、鸡舍类型及鸡场内的饲料条件等有计划的制订出限料方案, 不可盲目限料。

2.2 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

要求每天清洗一次饮水器, 饮水器的位置固定不变。夏季应不断更换饮水, 有条件的可供给长流水, 以便使鸡饮到清凉的水。

2.3 保持适宜的密度

如果密度过大, 加上舍内空气污浊, 发病机会多, 死亡率高, 生长不均匀, 就会影响产蛋鸡的产蛋性能。每个小笼5~6只为宜。

2.4 加强通风

经常开启通风口, 使空气流通, 排除舍内有害气体, 排进新鲜空气。冬天要防止贼风的入侵。

2.5 控制光照

光照有促进性成熟, 提高产蛋的作用。因此, 控制光照是防止早熟的措施之一。18周龄以前的鸡群光照时间一般的控制在8~10h/d。

2.6 预防啄癖

防止啄癖是育成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⑴对第一次断喙不理想的鸡重新进行断喙, ⑵结合改善舍内环境, 降低饲养密度, 改进日粮标准、限光等措施, 防止啄癖的发生。

2.7 免疫接种

一般在开产前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 以避免蛋鸡产生应激反应。有条件的接种疫苗后, 应进行抗体的效价与均匀度的监测, 一旦免疫失败可进行补免;适时驱虫, 包括体内外寄生虫;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减少疾病的发生。

3 育成后期的日常管理

这一时期尤其重要。产蛋鸡能否适时开产, 开产时体重是否达标, 直接影响产蛋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和产蛋重量。

3.1 整顿鸡群

上笼之前严格淘汰病、残、弱、小的不良个体。进行鸡群的体重测量, 看是否达标。选择适宜的时间转群, 一般在18周龄左右进行转群。

3.2 饲料的更换

育成后期及时调整日粮配方。当鸡群达到体重标准和性成熟后, 喂给产蛋期全价饲料, 终止限料, 喂给产蛋期全价饲料, 饲料中加入1%~2%的贝壳粉或石粉, 以补充体内钙质, 为产蛋做准备。更换饲料是应逐步进行, 防止机能紊乱引起腹泻等疾病。

3.3 补充光照

蛋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篇4

1育雏舍的准备

育雏舍及设备在上批鸡离舍后应立即清扫、冲洗、消毒,并至少空舍2~4周,以消灭病原微生物。消毒最好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福尔马林42毫升、高锰酸钾21克;或直接用甲醛薰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40~60毫升,倒人铁锅内高温蒸干为止。在进雏前3天打开门窗,使甲醛气体散尽。

准备足够数量的料槽和饮水器,保证料、水供应。料槽的高度要合适,通常料槽的上缘比鸡背高出2厘米左右。饮水器一般放在保温伞边缘之外的地方,并使饮水器的高度与鸡背部相平,在雏鸡运到前2~4小时装满水,使水温达到18℃以上,不能供应凉水。

2育雏温度的控制

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在保证雏鸡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提高育雏温度不仅可促进雏鸡卵黄吸收,而且有助于提高雏鸡对白痢病的抵抗力。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1~3℃,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温度过高、过低均对雏鸡发育不利,1~3日龄适宜温度为34~35℃,4~7日龄适宜温度是32~33℃,以后每周降低2~3℃,降到室温20℃恒温。温度的调节不仅要看温度表上的读数,还要随时观察鸡的行为,以便“看鸡施温”。温度适宜时,雏鸡精神活泼,分布均匀,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亮整洁,休息时伏卧于网上或垫料上,头向前伸,嘴贴地,有时翅膀延伸开,侧卧睡觉;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张开,伸颈张口喘气,饮水频繁;温度过低,雏鸡扎堆,互相挤压,羽毛耸立并尖叫。

当育雏舍内外温差不大时,就可着手脱温。脱温的速度不宜太快。脱温要避开各种逆境(如免疫、转群、更换饲料等不良刺激),在鸡群健康无病、风和日暖时进行。

3湿度的控制

雏鸡对湿度的要求不严,一般1周龄湿度控制在65%~70%,2周龄65%~60%,3~4周龄60%~55%,育雏后期降为50%~60%。湿度过高,不利于雏鸡腹腔内残余卵黄的吸收,而且易引发球虫病和霉菌病;湿度过低,雏鸡易脱水,空气中粉尘增多易诱发呼吸道病。在南方湿度一般都可达到,在北方就要补湿,补湿的方法是在育雏舍内放水盘或带鸡消毒。带鸡消毒可补充湿度,又可净化空气。

4通风的控制

通风与保温是矛盾的,有些养殖户重保温轻通风,导致舍内高温高湿、有害气体浓度超标。雏鸡对氨非常敏感,氨会刺激雏鸡的感觉器官,减弱其抵抗力,导致发生呼吸道疾病,降低饲料转化率,影响生长发育,时间一长,雏鸡肺部会发生充血、水肿,鸡新城疫等传染性疾病感染率也会升高,因此氨的浓度应低于20毫克/米。,硫化氢应不超过10毫克/米3。当人进入鸡舍受到氨的刺激而流淚时,应马上打开窗户通风换气,并清除粪便,以防雏鸡患病。

5密度的控制

密度的大小要根据雏鸡日龄、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进行调整。雏鸡1~2周龄笼养60只/米2、平养30只,米2,3~4周龄笼养40只/米2、平养25只/米2

6饮水和开食

雏鸡应先饮水后开食,这样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吸收残留卵黄、排除胎粪、增进食欲,尤其对长途运输的雏鸡,可有效补充运输途中所损失的水分。初次饮水要使用温开水,水温18~20℃为宜,水中可加入5%~8%葡萄糖,同时添加抗菌药物、多种维生素、电解质。

对于不会饮水的雏鸡,可以手握其头部,使其喙部插入水盘饮水2~3次即可学会饮水。饮水器要定时清洗、消毒。在饮水1~2小时后开食,一般情况下雏鸡在孵出后24~36小时开食为宜。开食时把饲料均匀撒在塑料布上,并增加饲料光亮度以引诱雏鸡前来采食。由于雏鸡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但是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功能差,所以要少喂勤添,以刺激食欲。2周龄前每2~3小时喂1次,以后每3~4小时喂1次。

7光照的调节

育雏阶段,光照应遵守的原则是:采用弱光,避免强光;光照时间只能减少,不宜增加;补充光照不要时长时短,黑暗时间避免漏光。合理的光照,既可保证鸡只正常采食,又可防止鸡群发生恶癖。一般前2天采用24小时光照,使雏鸡有充分时间适应环境,促进饮水开食。自第三周开始,密闭鸡舍可用8小时光照,开放式鸡舍采用自然光照即可。在光照时间变换时要逐渐过渡,即每天减少1~2小时,防止突然改变。

8断喙

蛋鸡在6~10日龄应进行准确断喙,此时鸡只小便于操作,同时还可以减少鸡只的应激,以及防止早期啄癖的发生。在转入成年鸡舍时(即70天左右)再进行1次修喙。

断喙时左手抓住鸡腿,右手拇指放在鸡头顶上,食指放在咽下,稍施压力使鸡缩舌,以免伤着舌头。用断喙器将上喙1/2、下喙1/3切掉,断喙后食槽中饲料要充足并断水1小时,断喙前2天至断喙后3天这段时间内,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优其是维生素K和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4克/升和20毫升/升),以利于止血和增加抗应激性。

9做好防疫

商品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篇5

养13065582.1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 管︶00使鸡的脂肪过多良。低蛋白质日粮, , 可使骨骼发骨骼发育不理育良好~16%, 。从713~12周周开, 始粗, 每周降蛋白14%

1%, 降至13%~14%为止, 维持到开产前。

2.2对钙的要求, 尽量喂含钙较少的日粮。在满足骨骼发育的前提下, 喂给含钙较少的日粮, 锻炼鸡保留钙的能力。

2.3注意钙磷比例平衡, 防止软骨病发生, 要特别注意维生素AD3的含量。

3 育成期限制饲养

在育成阶段, 为了延迟雏鸡性成熟, 降低产蛋期的死亡率, 节省饲料应对8~17周龄的雏鸡限制饲养。

3.1 限制法

配置饲料的时候, 把代谢能和蛋白质含量适当降低, 使日粮中粗蛋白的含量为13%左右, 代谢能的含量降低到2.6兆卡/kg。增加糠麸类饲料用量。粗纤维含量可为5%~7%。

3.2 限料法用全价配合饲料, 控制每天每只鸡的平均采食量, 限制到充分采食量的80%~90%。

3.3 限时法

蛋用育成鸡每周可以停喂1~2d, 或每天限时饲喂。如体重符合标准要求, 也可不限饲料。限制要均匀, 让每只鸡都能够吃到饲料。到定期称重, 要求限制饲养的鸡群的平均体重比正常饲喂的鸡群低10%~20%。如果体重低至30%, 就应改变饲喂方法。限制饲养和控制光照, 适当缩短光照, 效果更好。

4 育成鸡的管理

4.1 光照育成鸡每天光照时间由10h逐渐缩短到9h, 以后维持到8h直到16周龄。

4.2 断喙

在育雏育成期要做好鸡断喙。断喙一般在7~10日龄。对于前期体弱的鸡, 可在10~14周龄断, 在18~20周龄最后一次插楼补缺。

4.3 称重管理

参照育雏规定的雏鸡体重指标, 每周随机抽测5%~10%检查饲养管理效果。一般一群鸡有85%的个体在体重指标内, 则认为该鸡群正常, 若超过标准体重, 要适当限饲。

4.4 控制性成熟

要求产蛋率50%为150日龄, 过早过晚对蛋鸡产蛋期的生产性能都有影响, 要通过饲料营养及光照时间进行控制。

4.5 选择优质鸡

选择和淘汰为重点再由育雏舍转入育成舍 (7周) 进行, 由育成舍转入产蛋舍 (18周) 进行, 选择生产正常、无残疾的鸡。

4.6 开产前的管理

在18周龄时进行称重, 若体重达到标准重量1.5kg, 应每周增加30min光照时间直到16h为止, 产蛋率达到50%更换高产蛋鸡料。

4.7 转群转群是鸡群饲养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要做到以下几点:

4.8 按时转群

6~7周龄转入育成舍, 到18日龄转入蛋鸡舍;转群前停水2~4h, 前后6d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 料中拌球虫药。

5 育成鸡饲养管理规程

5.1 限制饲喂, 4次/d, 按耗料标准控制用量。

5.2 每2周称重一次, 根据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喂方法。

5.3 水槽经常保证有水。

5.4 每周喂一次大砂, 用量为2.5kg/千只。

5.5 采取自然光照, 不需要人工光照。

5.6 每月最后一天对鸡舍进行消毒。

5.7 每周刷洗一次水槽或不超过2d洗一次, 打扫卫生1次/d。

5.8 及时清便。

5.9 注意通风换气, 夏季做好降温防暑工作。

5.1 0 及时挑出笼内的病弱鸡, 单独饲喂或及时淘汰。

5.1 1 做好各种表格的记录工作。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篇6

1搞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消毒, 为鸡群创造较为安全的生存环境

蛋鸡场的很多疾病是通过横向传播方式造成的, 所以通过对鸡舍、周围环境和鸡体的消毒, 切断疾病横向传播的环节, 是控制疾病发生, 减少鸡只死亡的有效途径。具体采取的技术措施是: (1) 进鸡前2周首先进行彻底清扫、清洗鸡舍, 用消毒药品清洗消毒。 (2) 用福尔马林加高锰酸钾, 按30ml加15g的比例熏蒸消毒, 密闭1~2d, 并注意提高鸡舍的温湿度, 以提高消毒的效果。 (3) 在进鸡前1d用优氯净或碘制剂消毒液喷雾消毒一次, 地面用1%~2%的烧碱溶液消毒。 (4) 进鸡后每周进行1~2次带鸡消毒, 消毒药物交替使用, 避免耐药性的出现。在疾病的多发季节每周进行2~3次消毒。炎热的夏季每天进行1次消毒, 还可同时起到一定的防暑降温作用。

2按照鸡群的体重和体况提供不同配方饲料, 培育出最佳体重、体型的鸡群

在育成鸡的培养过程中, 要调控出最佳体重体型的鸡群, 不能简单地依据龄期的变化变更饲料配方, 必须根据育成鸡的生长发育特点、鸡群的体重与体况, 提供饲料配方。在养鸡生产中, 经常由于育成阶段的频繁免疫、夏季的高温、疾病、不良环境等应激因素的作用, 造成育雏结束时鸡的体重不足。所以, 应针对不同状态的鸡群, 采取不同的营养对策, 来加以"纠正"。 (1) 具体采取的措施是:在鸡群转入育成舍后, 继续饲喂雏鸡料, 充分利用12周龄前体重快速增长的潜力, 使鸡的体重尽快达到育种公司提供的标准, 在体重达到标准的上限时, 将雏鸡料逐渐更换成营养浓度较低饲料, 一直饲喂至达到理想的性成熟体重。此阶段使用的日粮营养水平:粗蛋白18%~19%, 代谢能11.50~12.13MJ/kg。 (2) 育雏期末体重接近或达到标准的鸡群, 对待这样的鸡群可采取下面的措施:鸡群转入育成舍后, 经1周的恢复, 在体重达到标准的上限时, 将雏鸡料逐渐换成营养浓度较低的饲料, 并对体重进行监控, 以防鸡只过肥超重。当出现超重现象时, 不要急于减料, 应保持上一周的饲喂量使体重匀速达标, 防止体重下降, 影响日后的产蛋性能。此阶段使用的日粮营养水平:粗蛋白15%~16%, 代谢能11.75~12.13MJ/kg。 (3) 近年来, 由于品种的不断改良, 鸡只出现了早熟化, 体重小型化, 采食少量化等新特点, 加之一系列应激因素以及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与减少饲养密度的矛盾等问题的存在, 在大的商品蛋鸡群, 出现超重现象并不多见, 笔者的经验是:限饲对商品蛋鸡来说, 已不像种鸡那样重要, 只要注意日粮中能量、蛋白质平衡, 其他营养素齐全, 就能保证育成鸡有一个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不会出现个小体肥的鸡群。

3分群管理, 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均匀度是衡量后备鸡群质量的一项重要生产指标, 提高育成鸡的均匀度, 既减少了过肥鸡和瘦小鸡的数量, 避免饲料浪费, 降低死亡率, 又可使鸡群按时达到产蛋高峰, 且峰值高而平稳, 持续时间长而多产蛋。有研究报道, 在70%均匀度的基础上, 均匀度每提高3%, 鸡多产4枚蛋。因此提高均匀度是养好育成鸡的根本措施之一。在育成期里, 要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分群管理, 具体措施如下:按10%的比例随机抽样测定鸡群的均匀度, 并以品种标准体重为指标, 将鸡分为超重、适宜、不足三群, 淘汰病残鸡和过于消瘦的鸡。对低于标准且生长发育缓慢但仍为健康的鸡和体重小的鸡, 采取刺激食欲和喂给蛋白水平较高的饲料的方法, 使其达到最大营养素进食量, 尽快赶上标准体重。对体重过大的鸡适当限饲, 避免过肥。在整个育成期里, 每2周进行一次称重, 并根据测定的结果及时调整鸡群, 否则在接近性成熟时, 体重太低的鸡难以补救。超重较多的鸡, 严格限饲, 以免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

4光照管理, 控制鸡群适时达性成熟

对育成鸡进行光照时间和强度的控制, 是控制其适时达到性成熟的主要手段之一。光照的基本原则是:育成期不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 具体措施是:控制光照强度在5Lx, 这样既可省电, 又可防止啄癖的发生。光照时间的控制:对密闭式鸡舍光照制度的制定较为容易, 由于光照不受自然季节变化的影响, 光照时间、强度完全靠人工控制, 因此可采用恒定和渐减的光照制度, 对开放式或半开放式鸡舍光照制度的制定比较繁琐, 应根据出雏时间, 确定具体的光照制度.

5定期免疫接种和用药

要根据当地的蛋鸡疫病流行特点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 做好疫苗防疫工作, 防止疫病的发生。要针对性的投放一些药物, 同时也做好球虫病的预防工作。在做疫苗的前后要用一些多种维生素, 减少鸡只的应激。

6结语

育成蛋鸡饲养管理 篇7

1 控制鸡体重

育成期的体重是评价其品质的最适指标。雏鸡开食后7~10日, 每天随机抽测100只鸡体重, 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 再决定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所测体重平均值若在标准体重的中间值和上限值的之间, 其后的产蛋成绩是良好的。测定体重若常常在标准体重以下时, 就必须查明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例如饲料摄取量、饲料品质、给料次数、水槽位置、疾病、舍内环境等) ;相反, 常常在标准体重上限值时, 就要限制饲料喂量等来维持与控制适宜的体重。鸡群发育是否整齐的判定标准为:要有70%以上的个体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 就算鸡群的体重整齐一致。

2 正确的断喙

育成期必须实施正确的断喙。断喙较容易失败, 有时过分切割嘴喙, 有时则断喙不足, 还有的烧坏舌头, 断喙时下喙比上喙留得长在断喙时必须注意。。

3 合理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随着鸡日龄增加而越来越显得重要, 并对青年母鸡品质的影响很大。在密集饲养环境下育成的雏鸡, 在育成后期最容易出现问题, 如个体差异大、易发生呼吸道病等。通常, 鸡群饲养密度夏天要小, 冬季可以稍大, 春秋天则介于两者之间。

4 加强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 目的是控制鸡在适宜日龄达到性成熟。鸡的性成熟若过早, 则初产蛋重就小、体质差, 产蛋后半期容易导致部分换羽和停产。光照程序要根据鸡场设施条件和育成时间等具体情况决定, 但关键点是育成鸡舍的光照时间与产蛋鸡舍的光照要协调。例如育成期采用相对长的光照时间, 而转入成鸡舍时日照时间是处在渐短的季节, 这就会使产蛋高峰受到影响, 鸡群不能达到应有的产蛋高峰。

5 搞好免疫接种

要根据国家及本地区要求, 结合鸡场疫病病史和周边地区疫病流行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实施程序防疫。疫苗的管理、使用应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否则, 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6 严控鸡病发生

控制育成鸡疾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携有败血性霉形体、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原的青年母鸡, 在移到产蛋鸡舍时, 这些潜在病原体就会污染鸡舍及环境, 不管哪种疾病的发生都将引起产蛋下降。

7 科学饲喂方法

幼雏、中雏、大雏都必须给以优质而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不同生长阶段应当采用相应的饲料。不同阶段换料要按比例梯次进行, 一般要求5~7d的过渡期。初产前2周, 就要增补足够的钙, 对开产早的青年母鸡也要设法补充钙。

8 适时转群上笼

青年母鸡应尽早转入成鸡舍, 即迟早笼上饲养。转舍是笼时要尽可能减少应激。

9 控制好20周龄体重

育成期蛋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 篇8

1 转群准备

转群前必须先打扫鸡舍, 清洗、消毒育成笼, 调整好供水供料设备。准备足够的笼位, 以每平方米笼底16只左右为宜。

2 淘汰病弱雏鸡

鸡只在转入育成舍时应挑选健康无病、发育匀称、外貌符合本品种要求的, 将病残鸡、弱小鸡、外貌不符合品种要求的鸡只进行淘汰。

3 饲料转换

从育雏料到育成料的更换是个很大的转折。饲料的营养浓度下降, 适口性会发生变化。为减少对育成鸡的应激, 不能突然换饲料, 更换饲料要逐渐过渡。在更换饲料的第1~3天用2/3的育雏料和1/3的育成料混合均匀喂给;第4~6天用育雏料和育成料各1/2混合均匀喂给;第7~9天用1/3育雏料和2/3育成料混合均匀喂给;第10天开始全部喂给育成料。

4 营养需要

蛋鸡在育成期时是骨骼和肌肉都处于生长旺盛的时期, 羽毛长成成羽, 随着日龄的增长脂肪沉积也会逐渐增多, 母鸡在12周龄以后性器官发育迅速, 对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尤为敏感。育成期的营养水平决定产蛋期生产性能的高低。因此, 为满足育成期的生长发育, 一定要喂给营养充足均衡的饲料, 7~14周龄阶段代谢能11.8 MJ/kg, 粗蛋白17%, 钙0.9%, 有效磷0.45%, 15~19周龄阶段代谢能11.8 MJ/kg, 粗蛋白14%, 钙0.75% (17周龄到产蛋前期饲料钙应增至2%) , 有效磷0.4%。同时要注意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平衡。

5 称重与调整鸡群

正常情况下, 蛋鸡在6周龄的时候, 骨骼发育约50%, 12周龄的时候约95%, 18周龄的时候达到100%, 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遗传性能。但在18周龄时不能只追求目标生长, 更重要的是要求鸡体重每周均匀增长, 使蛋鸡生殖系统、肌肉、骨骼和羽毛都能更好地生长发育。如果此时为了增重而增加营养, 只会使鸡体内沉积过多的脂肪, 使产蛋无高峰或高峰期持续时间短。

5.1 控制体重

体重管理原则是体重和整齐度并重。育雏期蛋鸡应自由采食, 6周龄雏鸡体重达标代表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 骨骼发育达到50%, 育成期12周龄体重达标, 代表小鸡骨骼发育达95%~100%, 决定产蛋高峰期是否能维持20周以上, 18周龄体重达标代表生殖系统发育和体内脂肪沉积良好, 决定能否适时开产, 是否有产蛋高峰。如果育成鸡体重超标, 就会过早性成熟而造成早产, 这时就要适当的限饲, 维持标准体重。限饲不仅可节约饲料, 降低成本, 发育均匀, 适时开产, 而且可提高开产后的生产性能, 降低死亡率。

5.2 调整鸡群

鸡群的整齐度直接影响到有无产蛋高峰期及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在育成期每周要坚持随机抽样2%进行称重, 要有85%以上的个体体重在鸡群平均体重±10%以内, 才称得上鸡群的整齐度一致, 若达不到标准应该对鸡群进行调整, 按大中小体重分开饲喂, 超标者适当少给料, 适中者正常喂料, 弱小者要增加给料量。

5.3 称重方法

每周对鸡群随机抽样进行称重, 每次称重的时间要适当固定, 并在喂料前空腹称重。

5.3.1

随机抽取全群2%的鸡只进行逐只称重, 并求出其平均值 (W) 。

5.3.3

计算出平均体重 (W) 与标准体重 (W。) 的百分比, 即p=W/W。×100%。如果95%≤p≤105%, 则表示鸡群体重已达标, 如果80%

5.3.2

在各品种的管理手册中找出相对应周龄的标准体重 (W。) 。

5.4

整齐度的计算方法

5.4.1

计算出所称鸡的平均体重 (W) 。

5.4.2

把平均体重 (W) 加减其10%得一范围即:W±W×10%。

5.4.3

计算出在这一范围内的鸡数量占所称重鸡只总数的百分比P, 如果P≥85%, 则表示鸡群整齐度达标, P值越大越好;如果P<85%, 则表示鸡群整齐度不整齐, 应对全群鸡逐只称重, 分成大、中、小3组, 分别进行饲养管理, 并随时调整。

6 饲养条件

6.1 温湿度

育成期的温湿度也不能忽视, 温度应保持在18~25℃为宜, 湿度为50%左右。

6.2 通风

育成期的饲养密度高, 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速度快, 呼吸及粪便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 加之羽毛屑等大量尘埃, 鸡舍内容易产生浑浊的空气, 并激发呼吸道疾病, 因此要加强鸡舍内的通风换气。

6.3 光照

鸡的生殖系统在16~18周龄时对光的反映是特别敏感的时期, 切记不易过早、过快地给予光照, 否则容易早产, 并引起鸡脱肛、啄肛。所以, 一定要根据鸡群的生长发育状况来合理的制定光照计划。一般在5~17周龄保持自然光照, 对体重不足的鸡群应增加采食时间, 可适当补光, 但光照时间不能超过13 h。当鸡群达到20周龄时, 或鸡群平均体重达1 250 g/只 (轻型鸡) , 或1 500 g/只 (中型鸡) , 或鸡群自然产蛋已达5%时, 就必须给予14 h光照, 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 直到每天光照达到17 h为止。光照强度5~18周龄为5 lx, 18周龄后为10 lx。

7 防疫措施

7.1

为减少疾病, 要做到每周进行1~2次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 并且要经常更换不同成分的消毒药, 免疫的前后一天停止消毒。

7.2

根据当地禽病流行情况,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保质、保量、按时对鸡群进行免疫接种。

7.3

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场区, 生产人员进入场区要更换防疫服, 水靴, 经消毒后方可进入鸡舍。禁止饲养人员串舍, 尽可能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

7.4

幼貂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篇9

1 幼貂育成期的饲养技术

幼貂在育成期的饲养管理主要目的, 就是要实现让全群水貂都能达到其遗传性所规定的体形与毛皮质量, 从而获得皮张大、质量好的毛皮, 与此同时, 又能培育出优良的种貂。因此, 对幼貂在此期的饲养管理好坏, 则会直接影响到养殖户当年的养貂收入及下一年貂的再生产。

从6月下旬至9月中旬, 此期幼貂则正处于激烈生长发育的阶段, 此时幼貂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 而且其营养消耗量大, 体重增长快, 所以此期幼貂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则多而迫切。幼貂代谢的特点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幼貂从50-60日龄即7月底以前生长发育极为迅速, 所以要不断增加饲料量, 能吃多少就供给多少。此期是决定水貂体型大小的关键时期, 7月中、下旬幼貂的体长接近于成年貂。60-90日龄即7月底到8月底, 这段时期, 外界天气炎热, 水貂的食欲则有所下降, 其生长发育开始变慢。在此期内, 日粮较稳定, 在日粮配合时, 应当注意可采用一些营养价值较低的鱼类饲料, 并要适当提高谷物和蔬菜类饲料的比例, 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饲料的调制应当稍稀, 为预防水貂的黄脂肪病和胃肠等疾病的发生, 还必须做到定期投喂维生素E (每只每天35mg) , 维生素B1 (每只每天2~3mg) , 土霉素 (每只每天0.03~0.05g) 。从90-110日龄即9月上、中旬, 貂的皮肤内形成冬季胚胎毛, 水貂的食欲开始上升。110-130日龄即9月下旬到10月上旬, 貂的冬毛已长出, 夏毛脱落, 貂的生殖系统开始发育。130-180日龄即10月中旬到11月底, 是冬毛生长至成熟时期, 也是决定貂的毛皮质量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期间, 要注意提高貂的营养水平, 应当注意在貂的日粮中要提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利于貂的冬毛生长, 并使毛皮增加色素和光泽。貂的给饲量要以貂吃饱为原则, 早饲量占30%, 应当尽量早喂, 午饲量一般占20%, 要快速喂, 晚饲量占50%, 应推迟喂。

2 幼貂育成期的管理技术

幼貂育成期要经历夏、秋、冬三个季节, 所以此期在幼貂的管理上是十分复杂的。饲养人员此期必须要认真做好管理工作上的各项工作。

幼貂育成前期的管理要点, 其一, 幼貂育成前期, 一般是正处于炎热的夏季, 此期雨量大, 温、湿度高, 各种疫病易流行, 由于天气热, 饲料容易出现发霉变质, 因此, 饲养人员一定要注意不得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其二, 要加强室内外的卫生清扫工作, 要求做到小室内外每日应当打扫一次, 注意消灭蚊蝇, 垫草要保持清洁干燥, 一般到6月份可撤除垫草。但对于体弱和断奶晚的仔貂, 可适当延长室内的垫草时间。为防止幼貂在小室内排粪尿, 可将食盆放在远离小室的地方, 并引诱幼貂到小室外面排除粪便。其三, 注意防止貂中暑, 夏季由于阳光直射笼舍, 为防止出现幼貂中暑发生, 必须做好笼舍的遮荫工作, 有铁网盖的小室可打开小室外通风。其四, 要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 也可供给水貂洗澡散热, 笼内加放水盆更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相关文章: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05-06

完美都市育成攻略07-18

蛋鸡饲养管理论文范文06-30

笼养蛋鸡07-04

蛋鸡养殖发展范文05-25

蛋鸡合作养殖范文05-25

蛋鸡健康养殖理念06-26

蛋鸡冬季疾病防控05-24

蛋鸡养殖技术论文04-15

蛋鸡技术服务报告05-11

上一篇:项目任务式下一篇:LoadRu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