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型地区

2024-06-28

资源依赖型地区(精选十篇)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1

一、丽江旅游城镇经济发展现状

丽江所处的滇西北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富集地,丽江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文献,拥有国家公园7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8个,还分布着各种雪山草甸,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这一地区还是享誉世界的“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带,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丽江成为了滇西北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使得大量进藏、入川的游客都在此中转。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目前丽江不仅拥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老君山、泸沽湖等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旅游接待系统,拥有规模稳定的客源市场和组团网络体系。

1996年以来,丽江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丽江旅游业在海内外名声大噪,大量游客纷至沓来。2012年丽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99. 1万人次,海外游客201. 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8. 3亿元。据统计,旅游业对丽江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旅游业带动了住宿业、餐饮业、商品零售等行业发展,在拉动本地区就业、促进当地居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丽江旅游土特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整个地区形成了全民参与旅游业的热潮,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使得大量村寨组建了旅游合作组织,分别以各种形式参与旅游、发展旅游,大量贫困人口受益于旅游业发展而脱贫致富。

二、丽江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丽江地处西南边疆,由于区位边辟、山高箐深、交通不便,丽江工农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之初,丽江市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化进展缓慢,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一、三、二”型产业结构。1994年丽江旅游先导战略的确立实施,使全市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迅速崛起,1994—2001年间形成了“三、一、二”的产业结构,2002年以后,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超越第一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市人均GDP3712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6. 2: 29. 9: 43. 9。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日益凸显,第二产业基础薄弱,导致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旅游服务质量堪忧。

( 二) 旅游产业脆弱性较强

旅游经济脆弱性主要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体系在受到外部环境冲击后所体现的敏感性、应对力、恢复力等。旅游产业脆弱性通常与某些特殊因素有关,如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一些突发事件会影响到某一地区游者数量,继而波及当地旅游业。如2004年的“非典”事件导致当年全国旅游收入锐减。另一方面,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必然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四个阶段。当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旅游生态环境伴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而遭到破坏,旅游服务整体质量下降,最终使当地旅游业陷入衰退。游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丽江旅游保护区带来了严重破坏。如游人过量所造成的三废污染、折木损花等,都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三) 对旅游资源过度依赖

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禀赋决定了旅游产品质量,进而决定了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而旅游资源吸引力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或消耗殆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吸引力下降,进而导致旅游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分支,对振兴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发展中容易陷入“第三产业比重高、工业基础薄弱”的怪圈,尽管旅游支撑下的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工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不利于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三、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转型发展和创新策略

( 一) 构建泛旅游产业群

对于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的未来发展之路,从短期来看,旅游产业依然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通过旅游产业的优化整合来带动相关产业群发展是关键所在。随着旅游产业融合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形成了大量的交叉边缘产业以及产业业态,如农业观光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高尔夫旅游、养老度假游、婚庆游等。泛旅游产业群是以旅游为主导,在旅游驱动下与旅游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和横向关联产业组成的产业体系和群体,泛旅游产业群的产业链较长,交叉融合方式多样,形成了集群架构。旅游产业发展不再满足于传统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突破口,旅游产业与休闲产业的融合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浪潮。通过产业跨界融合积极构建泛旅游产业群,有利于扩大就业,旅游业每增加8万美元的投资,就可以创造4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比其他行业高出很多; 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通过发展旅游土特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和销售,让更多的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 创造绿色效应。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点,被称为“无烟产业”,有利于降低城镇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 二)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目前丽江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要转变整个城镇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过分依赖的局面,就必须从振兴工业着手。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丽江所在的滇西北地区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基于丽江资源环境承载力,丽江应大力推进新型进程。首先,应有选择地接受产业转移,建立区域特色工业体系。落后地区在实现工业赶超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是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丽江可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选择低能耗、低污染的优质产业,同时加大产业转移监管力度,从区域自身特点出发,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其次,避免走入以资源换发展的追赶误区。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丽江在追赶发达地区,努力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容易采取非理性的策略通过资源的高消耗来换取地区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进而导致旅游资源环境遭到破坏。丽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开发要切实处理好环境约束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有效提高开采利用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水电资源方面,金沙江“一库八级”电站建设中很大一部分位于丽江,严格做好水电建设环评审核,出台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最终形成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水电开发模式。

摘要: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具有丰富且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占整个城市GDP的比重较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保增长、扩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丽江为例,对旅游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进行探讨。丽江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脆弱性较强、对旅游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提出构建泛旅游产业群、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等转型发展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转型发展,丽江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仪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6.

[2]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2.

湛江地区陆生昆虫资源调查 篇2

湛江地区陆生昆虫资源调查

从6月至6月,对湛江地区的.陆生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湛江地区陆生昆虫计有138种,隶属11目,55科.其中,蝶类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作 者:何学文 陈辉 冯霞 HE Xue-wen CHEN Hui FENG Xia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湛江,524048刊 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COLLEGE年,卷(期):30(3)分类号:Q969关键词:湛江 陆生昆虫 资源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3

摘要:构建完善的资源依赖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主体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构建与之相符的生态补偿机制,更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向绿色生态经济转型的重要保证。内蒙古区域各类资源丰富多样,依靠资源发展的县域地区数量较多,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否顺利转型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将直接决定我国国民经济能否健康绿色的发展。如何构建符合内蒙古地区特色的有效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通过回顾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生态补偿变迁过程,将为找到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源依赖县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近年来,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多采用的是政府财政补偿,在这些政策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在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上仍有不足。同时,内蒙古类似县域地区单纯的依靠政府政策来维持生态环境无疑杯水车薪。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一套让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充分结合的有效生态补偿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变迁过程

(一)只污染不治理阶段

内蒙古地区各类资源丰富,无论是林牧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有丰厚的储备,因此,以资源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县域地区也应运而生。在农业化阶段,内蒙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产品供应基地,如巴彦淖尔磴口地区的小麦产区、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的羊肉产区等,这些为内蒙古地区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过程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结果出现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经显露。在工业化早期及中期,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对农业化阶段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非但没有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反而进一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的数量相较与农业化阶段有了较明显的增长,这些新增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较多的是矿产型县域地区,如乌海乌达煤矿产区、包头达茂旗稀土钢铁产区等,这些地区为地方经济及国民经济提供了资源储备。但是,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出现较为明显的恶化,如地下水污染与水位下降、废物污染、空气有害气体增多等,这些生态问题已经大幅超出该地区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已难以避免。在我国建国初期,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基础。但是,该地区对生态资源只进行掠去不进行补偿和恢复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这对我国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二)边污染边治理阶段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深,我国进一步确立以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经济发展国策,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蒙古地区在工业化阶段中期及后期以自然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重心的县域地区不断涌现,新增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的类型多数与初期类似,但与初期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相较,新增县域地区在发展规模上更为庞大。有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发展成了資源依赖型城市,如:巴彦淖尔盟,更有部分县域地区依靠自身自然资源资源吸引相关产业入驻,形成了特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初级加工产业基地,这对于地区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特定时期无疑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同时,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县域地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逐步影响居民的生活,甚至威胁到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这些县域地区对生态进行恢复和补偿,试图通过经济发展的成果来弥补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如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地区土地沙化的绿色化治理、呼伦贝尔扎赉特旗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巴彦淖尔磴口地区水土流失的绿色固化等。除此外,部分地区还颁布一些环境保护和补偿的行政政令来约束自己管辖的县域地区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行为。如:内蒙古赤峰市地区实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包头市实施的环境保护条例等。虽然有政府的行政的约束和早期的治理,但是市场的趋利动机仍然让县域地区以粗放式的形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的速度远不如环境恶化速度。边开发边治理,利用经济发展来恢复和补偿生态环境的效果只是延缓了恶化的速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属于治标不治本的短暂性治理方法,这明显与我国的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背道而驰的。

(三)防污染护生态阶段

随着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进入到防污染护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融合的新阶段。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在数量上的增长趋势仍较为明显,但在发展模式上区别于以往模式。在具体发展模式选择上,这些县域地区有两个方向:一个即是原有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从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为低污染低能耗的绿色集约式发展模式转型,如乌海乌达煤矿产区着力治理长期矿产开发所造成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并且将固体废弃物成功转化为绿色建筑材料,这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乌海乌达煤矿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将原来的高污染矿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对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再如,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以煤炭开采作为支柱产业转型成为以煤渣煤泥为原料制造水煤气及蜂窝煤等,大大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并同时成功降低了煤炭开采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这为本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对于恢复生态环境有积极助推作用;另一个即是新兴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直接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无污染护生态的产业。如赤峰市的克什克腾旗利用自身天然的草原与石林资源开发特色旅游,这从根本上将县域地区经济引领到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上,达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的目的。再如,锡林浩特地区利用当地风力较大的优势,开发风力发电项目并建立风力发电示范基地,与以往的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极大缓解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这对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无疑是有利的。同时,这也为当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些县域地区做出了经济转型的发展战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改善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这同时也为内蒙古地区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路径,这无疑与我国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不谋而合的。

二、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变迁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只污染不治理到先污染后治理,再到防污染护生态的阶段。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基本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尤其在恢复生态环境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截止2015年底,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建设各级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2个,盟市级自然保护区14个,旗县级自然保护区26个,保护区总面积12717万公顷。同时,2015年全区12个盟市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均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执行新标准后,全年达标天数比例为809%。其中污染较为严重的包头、呼和浩特、赤峰、鄂尔多斯市的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与上年相比,达标天数比例分别上升163、93、62和14个百分点。全年重度污染以上天数比例为17%,比去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在维护和补偿生态环境方面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为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提供了基础。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治理,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这与政府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和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以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为主要方向,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寻找到符合自身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从而为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三、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建议

在新常态下,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根据时代、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不断的调整,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监控和提高相关县域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水平,实现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加强对相关县域地方政府生态专用补偿金使用的监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递增趋势明显,但是与递增的资金投入趋势相比生态补偿效果增长趋势却不甚明显。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县域地方政府在补偿金使用过程中,挪作他用或虚报资补偿金数额。针对此类问题,自治区政府应责成县域政府每年对补偿专用金做专门详细的预算,并且针对其预算进行年底审计,对不合理支出要求地方政府归还双倍补偿金或取消其下一年度补偿金的发放;同时,对于补偿金的使用过程要进行不定期的抽检,对于不符合抽检要求的停发当年的补偿金,已经发放的补偿金要求全额缴回。除了上级政府的监控外,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信访机构,发挥群众和公共媒体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维度和多方面的监督,促进生态补偿金的合理使用,从根本上保证生态补偿金用于相关县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另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加强绿色生态经济的宣传,改变县域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生产意识,树立绿色持续发展意识。受历史因素影响,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企业多数注重眼前利益,往往是以大量开发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忽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县域地方政府也对企业此类生产意思未进行正确引导甚至部分县域地方政府采取“睁一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结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的衰退。针对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不断加强生态经济宣传,让县域地方政府和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自身的长远利益。同时,可邀请相关县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参加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各类生态经济的研讨会、汇报会,也可外派相关地方政府代表和企业参加区外的各类生态经济环保会议甚至是国际会议,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充分了解生态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助推作用,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以往狭隘的发展观念,达到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转型为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也随之变迁,生态环境保护从最初的不治理到现在的标本兼治,这些制度上的变迁充分显示了内蒙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已成为其首要解决的课题。随着绿色生态经济的推广和深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不断鼓励相关县域政府探索和完善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对补偿机制实施效果的监控和反馈,从保证从根本上生态补偿的有效性,这对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也将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中提供更多的生态环境支持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李连英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构建[J].中国水土保持,2009(6)

[2]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编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M].海洋出版社,2001

[3]丁四保,王晓云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6)[ZK)]

〔本文系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生态经济背景下内蒙古资源依赖型县域地区生态补偿机制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JSY16324)阶段性成果〕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4

一、鄂尔多斯发展现状

由于鄂尔多斯地区煤田地质构造简单,埋藏较浅,容易开采且开发成本低,大多数煤矿以开采1.8m以上煤层为主,1.8m以下的煤层几乎无人问津,直接导致该区大部分煤矿的回采率不高,煤炭资源浪费严重。但是丰富的资源储备和大规模煤炭开发迅速积累的财富掩盖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经济的飞速增长淡化了很多现实问题。根据2011年鄂尔多斯统计局的数据,全市地区总产值(GDP)达到3218.5亿元。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6.45%,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1.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6:60.1:37.3。在2011年GDP同比增长15.1% 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0.1%,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0.3%。

虽然依靠煤炭行业的发展,鄂尔多斯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煤炭需求下降,整个煤炭市场不景气。拥有足够资金的煤老板意识到依赖资源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将大量资金注入房地产市场,导致当地房价暴涨。在鄂尔多斯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典当行成为“高利贷”催生的产物。如果仅仅依靠煤炭产业而没有其他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薄弱的地方泡沫慢慢溃破,潜在危机一步步靠近。

二、鄂尔多斯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粗放式发展为主要问题

首先,鄂尔多斯的大部分企业以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为主。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进而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也给后期的污染治理增加负担。其次,金融方面体制不健全,创新能力差,许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没有有力的资金支持,由于低碳项目的投资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等特点,商业银行不愿放贷给这些中小企业,最终导致这一行业发展缓慢。因此,造成了鄂尔多斯目前只能单一的依靠煤炭产业及其相关的衍生产业,其他储备丰富的资源没有合理开发,加速了煤炭资源的耗竭。

(二)长期以来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鄂尔多斯在加强开采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的同时,忽略了其他资源的协调源的过度依赖成为发展之殇。利用。近年来,政府号召“退牧还林”,要求羊群由放养改为圈养,虽然圈养最终产出高于放养,但是前期的高投入和回报周期长使从事该行业的人纷纷转入低投入、高产出、周期短的行业。羊绒产业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处于劣势状态。除羊绒产业以外,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各产业投入率较低,在第二产业行业中所占比重很小。

(三)观念与制度问题

低碳经济相关的规章制度出台时间较短,公众认知水平较低,加之我国一直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节能环保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高速运转服务,很少有资金愿意为资源开采后的遗留问题买单,形成了“光开发、不治理、拼速度、略环境”的局面。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口号,为了子孙后代更大的利益而损失当前一少部分利益的行动并未实施。

三、资源储备相似的不同地区发展比较分析

作为起步较晚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可以参考我国其他相似资源储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同时国外一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

(一)国内相同资源储备地区的发展状况

以大同市为例,上世纪90年代,大同的煤炭因储量大、质量好而被称作“煤都”。随着大规模的采掘,大同市逐渐面临资源枯竭,煤炭产业萎缩,没有强有力的接替产业,经济疲软现象出现,环境严重恶化。2009年以前,大同市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到2009年年初大同市经济发展严重衰落,GDP呈现近十年来首次负的增长状态。纵观下图1:虽然2005到2006年的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缓慢,但是在2009年却急转直下,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为-3.89%,地区经济严重受挫,回天乏力。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大同市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第二产业的兴衰直接决定了大同市的经济命脉,当煤炭不足以支撑经济发展的时候,“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成为不得已的战略决策,改变第二产业中企业的构成模式,特别是减少依靠不可再生资源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通过对传统工业的改革,超越粗放型增长模式成为最后的选择。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大同市在资源高速产出时,没有考虑主动转型,等到资源枯竭时,才被迫艰难转型,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成为发展之殇。

(二)国外相同资源储备地区的发展状况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匹兹堡享有“世界钢铁之都”的美誉,其钢铁产量一度占全美总产量的40%左右,但随着资源枯竭与石油危机的爆发,匹兹堡的支柱产业失去了相当大竞争力。在过去的20年中,匹兹堡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与大规模失业,之后一直坚持痛苦转型,重点强调能源的节约与高度利用,以及替代产业的开发应用。终于成功解决了资源依赖性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后果,成为新型的计算机软件业与服务业带动蓬勃发展的城市。同时,匹兹堡环境极大改善,跻身于美国最适宜居住城市的行列之中。

四、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循环经济发展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造就了鄂尔多斯的富庶,据估计,鄂尔多斯的煤炭储备可支持700年的经济发展。因此,以资源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层次,减少输入端资源的投放量,加强输出端废弃物的再利用发展模式完全符合鄂尔多斯的现状。

此外,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等煤炭深加工产业不仅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同时,很多以前的废弃物成为工业原料,大大减少了工业垃圾的处理成本。

(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应着力调整一、二、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适当缩减第二产业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的发展,为传统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只有这两项达标,才有可能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三)金融业绿色改进

建立“低碳环保融资”体系,在现有制度上进行创新。一方面,政府与银行联合积极提高绿色信贷的投放,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贷款金额,还款利息和利率给予一定优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最后的执行者,给低碳经济的重点贷款项目开拓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核手续,提升贷款发放的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融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对低碳环保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并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企业涉足低碳经济。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极度扩张,例如征收碳税,对煤炭、天然气用量实行阶梯价格税额,通过征税标准的适度提高,抬高能源成本,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中的过度需求与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

五、结论

约旦:高度依赖于境外水资源 篇5

国家如何降低极端缺水的风险,并且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降低?

约旦在解决该国极端水短缺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约旦是一个极端缺水的国家,该国的水资源无法满足其使用,严重依赖于进口水资源。该国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着严重的污染,全国可再生水资源的总量,满足不了其淡水需求,因此,约旦的用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境外的水资源。约旦对于境外水资源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约旦要与邻国分享跨境河流和含水层中的水源,另一方面,约旦要通过“虚拟水”国际贸易进口国外水资源。在过去,约旦已经与以色列和叙利亚在共享水资源方面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现在,约旦周边许多国家的难民进入该国,政治上的紧张和难民潮使得约旦满足国内用水需求更加艰难。

约旦可获得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只占用水总量的69%,约旦的地下水资源状况更是令人担忧,该国对地下水的消耗几乎是地表水总量的两倍。此外,水污染也加剧了该国水短缺的严重程度。

约旦大约有34%的水资源依赖于过境河流,此外,该国通过外贸途径获得的水资源占有更大的比例。据统计,约旦86%的用水来源于国外,很多水消费隐含在食品或者动物产品的进口中,例如肉类、皮革和牛奶等。

研究人员对约旦的水短缺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该国有10条有效的节水措施,这10条措施都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海水淡化,实施雨水收集利用措施,有效地利用雨水,在小的范围克服水短缺。防止污染,一些不可避免的污染造成的水污染,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尽可能地回收利用处理后的再生水。使用更加精巧的灌溉系统,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农场的灌溉效率。对每条河流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可持续用水方案,重点是流域的地下水,同时管理地表水。提高国内水资源分配的效率,确保满足国内的用水需求,种植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减少隐含水资源的出口。以“出口换进口”的方式获得国外水资源,就是向外出口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进口那些种植需要高耗水的农作物。改变公众的消费模式,例如引进“无肉日”,以及对产品进行标注,标明产品的耗水量等。针对拥入约旦的难民,该国正在寻找国际援助,以满足其生活用水需求。

除了以上措施,约旦目前的水政策还强烈地偏向于需求管理。政策、规划的实施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减少公众的用水需求,这主要通过改变公众的水消费模式来实现。此外,对含水层的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应该马上叫停,并且,海水淡化项目的规划需要认真考虑其能源供应方面的可持续性。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6

关键词:运动依赖,个体特征,运动背景

作为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体育运动能够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在增强了体质同时,降低或者缓解了不良情绪,从而解除疲劳,使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得到了提高能力。正确、适量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进健康,而且还能促进身心发展,但是,相关的研究也发现,体育锻炼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不一定是好的,而且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有些不良的因素会加大消极效应。运动成瘾、运动过度,在损失身体健康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运动。依赖这一概念,他指出运动依赖者每天将运动看成是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一旦停止规律运动就会出现近似物质成瘾者戒断的症状,包括焦虑、失眠、暴躁、食欲减退等。所以,对于体育运动的依赖性研究对身心的影响有着重要意思。

运动是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之一,随着健康运动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健身锻炼。

有关运动依赖的相关因素许多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但是国内对其研究却较少。本文抽取280名普通健身者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及运动背景进行问卷调查,采用Danielle Symons Downs2002年设计的运动依赖量表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21 Manual对运动依赖进行评定,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构建回归模型,以系统分析这些因素对运动依赖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吉首大学、怀化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受试群体。在必须的公共体育专业课及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共抽取228名运动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8名(53.6%)女生102名(46.4%),年龄在19-23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内容:性别、年龄、BMI、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

调查问卷包括运动依赖量表和运动依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运动依赖测量表:主要采用Danielle Symons Downs2002年设计的运动依赖量表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一共有七个部分,即容忍值(Tolerance):需要增加训练来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持续的同等强度的训练造成的效果来缓解;脱瘾症状(Withdrawal):表现运动特征的戒断症状,如焦虑,疲劳或者同样强度的训练来减少或避免脱瘾症状;目标效果(Intention Effect):通常训练力度或时间要比计划的要长;缺乏控制力(Lack of Control):没有持久的信念或不成功的努力来减少或控制训练;时间(Time):需要花大部分时间在活动上来获得训练,如身体活动;其他活动的减少(Reductions in Other Activities):因为训练而放弃或减少社交,职场,或娱乐活动;持久性(Continuance):运动是需要坚持的,虽然有资料显示运动会造成或加剧永久的身体伤害,或旧伤复发,如受伤后继续跑步。此表主要有7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设计有三道问题,共21个题目。题目均采用5级likert量表记分,被试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题目右侧的选项中勾选适合自己情况的一个答案。答案从左到右的得分值是:一点不赞成得一分;不赞成得两分;无所谓得三分;赞成得四分;非常赞成得五分。依据Danielle编制的运动依赖量表,将得分≥42定为轻度运动上瘾,得分≥63为中度上瘾,得翻≥84为重度上瘾。

运动依赖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根据国外相关文献制定,通过专家意见编制而成。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运动情况的统计结果

人统计显示:平均为.21.13岁。男生平均年龄为20.93岁,女生平均年龄为21.28岁。BMI男性为24.6±5.1kg/m2,女性为23.9±4.3 kg/m2。运动成瘾的因素研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时间、次数。EDS平均得分37.4,女性为37.6。依据Danielle运动依赖量表判断标准,3.6%的受试者(8人)EDS分值≥42,判断为运动依赖。

2.2、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据Danielle的运动依赖量得出,220名调查者中运动依赖得分大于42的只有8个人,对检查出有运动依赖的8个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当规律运动被打断时,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紧张、失眠、食欲减退等反应,当恢复运动时,这些症状逐渐消失。结果显示:性别、持续参与时间、每周运动次数以及每次参与时间与运动依赖显著相关。

中男生中运动依赖者有6人(2.7%),女生2人(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依赖跟性别无关;同时体育锻炼少于三个月的对象没有运动上瘾者,参与体育锻炼在三个月到一年这个维度,有一人运动成瘾,占总人数比的(0.5%);运动时间大于1年未满2年的人群中运动依赖者有2人(0.9%),运动时间大于2年的人群中运动依赖者有3人(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此得出锻炼时间长的人出现运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每周锻炼次数2次到4次的研究对象中有运动依赖者两人占总人数0.9%,每周锻炼次数大于4次的研究对象中依赖者6人(2.7%),从此得出每周运动次数越多的人出现运动依赖的可能性越大。

3、讨论

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运动依赖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依赖者占总人数的3.6%,其中男同学为2.7%,女同学为09%,在性别对运动依赖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2004年Gammage等人就发现女生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体重,并透过身材雕塑展现自我魅力,一旦无法成功呈现符合自己或社会的外表时,便会强迫自己过度参加运动。虽然跟Gammage存在不同,但是样本对象比较少,无法准确的分析出结果。本次研究发现年龄与运动依赖无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与Furst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持续时间、每周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对运动依赖均有显著性作用,为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表现为运动持续时间、每次运动时间越长以及每周运动次数越多其产生运动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对运动依赖有显著差异的是运动时间、运动次数。所以,运动总时间和运动次数、运动频率是运动依赖的预测指标。

4.2 建议

由此次研究结论得出,建议大学生在运动的时候,因该明确自己的运动目的跟动机,不要过分追求体型的塑造,遵循科学的运动规律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同时应当加大科学运动观念的宣传跟普及。

参考文献

[1]孙云霞,钱强.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06.

[2]宁业梅,李昌颂.唐祖燕.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及其应对措施[J].体育科技,2010,07(5).

[3]章罗庚,李颂.对运动依赖影响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10,15(5)

[4]Gammage K L,Hall C R,Martin Ginis K A.Self-Presentation in exercise contexts: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Iow frequency exercis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4(8):1638-1651.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7

手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由于它的功能之强大、操作之便捷,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中显示, 截至2015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6.88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 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较2014年底提升4.3%, 手机依然是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首要设备。且有1.27亿的网民仅通过手机上网, 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开启。但随着手机网民的激增, 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发明显, 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现身。而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不放过的大学校园中, 这种现象也愈演愈烈。所以, 通过了解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状, 分析在这个特殊群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针对性的给予他们相关正确的引导, 显得尤其重要。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兰州各高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 我们本着突出重点, 但是又兼顾全面的原则, 设计了调查问卷, 一共发放问卷20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31份。并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1、大学生手机使用现状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大学生中手机的拥有率达到100%, 其中30%学生一人拥有多部手机, 智能手机的覆盖率亦达到100%。有46.5%的学生,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3到6个小时, 有17%的人玩手机在6个小时以上, 总的数据显示, 有70%的学生每天至少有3个小时在玩手机。

2、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1) 对于手机依赖现状数据, 我们共设置是否频繁查看手机;出门不带手机是否感到不适;睡前看手机到几点等问题获取;

(2) 通过数据分析, 我们得出75%以上的大学生都会时不时的主动看自己的手机, 只有25%的同学没有时不时主动看手机的习惯;

(3) 有73.5%的学生会对出门不带手机感到不适, 而只有26.5%的学生没有不适感;

(4) 睡前看手机到23点之前的学生有20%, 到24点以前的有54%, 而到凌晨1点之前的有20.5%, 到凌晨1点以后的占5.5%。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 手机已经时时刻刻的伴随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

三、手机的依赖性成因分析

1、手机的功能诱惑

(1) 社交功能造成的依赖

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而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玩伴的缺失, 导致了他们更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 并且渴望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 以此来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手机对于满足大学生群体的社交需求来说, 基本都是出于两方面的需要:一是情感的需要。大学生要和同伴保持良好的友谊就必须进行交流, 沟通的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部分群体是出于爱情的需要, 希望与自己喜欢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二是归属的需要。在同龄人的群体中, 会形成明显的特征界限以区分成员和其他人。他们有极强的欲望和同伴在一起进行交流和沟通。

对于此次调查做出的分析发现, 大学生普遍渴望融入集体生活中, 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和自己的归属感。还有自己本身的原因, 他们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并不如在虚拟网络上应用的顺手。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更加依赖。还有一个象征性的表现就在于对一些社交软件的应用熟练的程度, 同样也是社交成功程度的不同标准。而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自己便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维护自己的账户内容。

(2) 娱乐功能造成的依赖

智能手机强大的娱乐功能更是让广大的大学生俯首称臣。下载的多种游戏应用软件, 如天天酷跑、天天飞车、全民飞机大战等强大的游戏软件几乎让广大的学生着迷;各种音乐应用客户端, 不仅仅可以让使用者及时的下载到最新的音乐, 还可以按照类别或者按照歌手姓名寻找到你喜欢的音乐。更有一些手机音乐客户端如唱吧等满足了当今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的成就感, 这样会有其他人的支持与鼓励, 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手机上的美图软件如: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 、也成为广大女生的最爱。这些娱乐功能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年轻的大学生对手机的欲罢不能。

(3) 购物功能造成的依赖

2014年, 移动互联时代全面开启, 随之移动电子商务也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年度交易规模呈现成倍增长态势。i Research相关数据表明, 移动互联的普及、电子商务带来的购物习惯的变化、移动电商购物场景的完善、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核心网购企业移动端布局力度的加大, 都成为中国移动电商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中, 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商网站的访问和商品购买的行为比例逐年剧增。在我们的深度调查中, 发现90%以上女生每天都会多次用手机浏览淘宝之类的购物网站。

2、心理认可感的需求

心理认可感的需要可以分为内部的认可需要和外部的认可需要。内部的认可是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的不同的实力、信心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 内部的认可总结起来就是说一个人的自尊。外部的认可指的是一个人希望得到的地位、被崇拜的程度、被别人的依赖程度等。马斯洛认为, 认可是需要得到满足的, 这样可以使别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并能够对社会充满热情, 更能真切的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对于大学生, 在高中认可感基本来源于学习, 而到了大学手机也成为了得到别人认可感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中, 手机不止是一种工具, 它同样是一种象征。

四、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策

其实手机依赖只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心理渴求, 只表现为心理依赖, 克服手机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和转移自己的思维, 正视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 不要盲目依赖手机, 保持健康心理;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 多和现实中的人去接触, 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使用心理学上系统脱敏的治疗方法, 在每天给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不使用手机, 慢慢的延长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 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大学生这样特殊的群体因为正处于活跃的年轻学习期与成熟可靠的工作时期交接的时间段, 其思想活跃, 但却涉世未深, 其怀揣梦想, 但却容易受到各种诱惑与误导。手机在今天是生活的必需品, 但却因为其强大的功能, 让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此, 形成了软瘾, 这种看似平常的习惯, 如果长期以往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必将给这个群体造成巨大的伤害。学校与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教育和宣传, 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 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科学的手机使用态度和习惯, 并加强对严重手机依赖症个体的甄别与治疗, 从而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手机在当代已经成为普通人的专属, 然而就在手机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娱乐的同时, 一种随之而来的心理病--手机依赖症正在全球迅速蔓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以兰州各高校2000名大学生为样本, 分析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成因, 对大学生如何健康的使用手机, 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生,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甘慧娟.改变与被改变大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分析以及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3.

[2]王亚芹.手机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4.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路径依赖性分析 篇8

制度经济学认为, 所谓“路径依赖”, 是指由于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过高, 使得制度变迁沿着一条低效率的路径进行, 进而被“锁定”, 难以退出这条路径。

可见, 路径依赖指的是过去的选择对现在和将来发展的巨大影响。同时, 这种影响通常最突出的表现为路径依赖的两种极端形式, 即诺斯路径依赖I和诺斯路径依赖II。诺斯路径依赖I: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某一进程进行时, 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模型就会增强这一进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有效制度演进轨迹将允许组织在环境的不确定下选择最大化的目标, 从而引致长期经济增长。诺斯路径依赖II: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 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 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 那么这些组织和既得利益集团就不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迁, 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 由此产生维持现有制度的政治组织, 从而使这种无效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并持续下去。因此, 路径依赖对现在和将来的选择有极强的制约性。

二、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路径依赖

1. 晕轮效应的路径依赖。

晕轮效应是指在考察职员业绩时, 由于一些特别的或突出的特征, 而掩盖了被考核人其他方面的表现和品质。在考核中将被考核者的某一优点扩大化, 以偏概全, 通常表现为一好百好, 或一无是处, 要么全面肯定, 要么全面否定, 因而影响考核结果。例如, 某领导看到某员工经常加班、忙忙碌碌, 对他的工作态度很有好感, 在年终考核时对他的评价就较高, 从而忽略了对他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综合表现的考察。

2. 极端效应的路径依赖。

极端效应指组织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只规定了“宽松”和“严格”两个方面, 这就使得组织在考核中所做出的评价或者过高或者过低。这两类考核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严格、一致的判断标准, 考核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和过去的经验进行判断, 在评价标准上主观性很强, 因此缺少了客观性。

3. 中庸效应的路径依赖。

中庸效应也称调和倾向或居中趋势, 是指给大多数职员的考核得分在“平均水平”的同一档次, 并往往是中等水平或良好水平, 这也是考核结果具有统计意义上的集中倾向的体现。无论职员的实际表现如何, 统统给中间或平均水平的评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利益驱动, 管理者给自己下属普遍高评价, 有助于在本部门薪酬预算时得利;其次是对绩效考核评价工作缺乏自信, 缺乏进行绩效考核的相关事实和依据;再次是有些主考人信奉中庸之道, 不愿做反面考核, 认为被评为劣等表现会对职员造成负面影响, 挫伤工作信心和士气。

4. 成见效应的路径依赖。

成见效应也称定型作用, 是指考核者由于经验、教育、世界观、个人背景以至人际关系等因素而形成的固定思维对考核评价结果的刻板化影响, 通俗的说法是“偏见”、“顽固”等。凭个人好恶判断是非, 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察觉、不愿承认的弱点, 甚至是一种本能。个人的价值观和偏见可能会代替组织已制定的考核标准, 依据个人意愿和个人的理解随意地考核。在考核他人时, 很多人都会受到“个人好恶”的影响。成见效应是绩效考核中的常见问题, 因此, 考核者在考核工作时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判断是否因个人好恶而导致不公的结论。

5. 失真效应的路径依赖。

考核的内容不够完整, 尤其是不能涵盖全部的工作内容, 或以偏概全, 如关键绩效指标有缺失等, 因此, 无法正确评价人的真实工作绩效。许多组织的考核内容大多千篇一律, 不同类型部门考核内容差别不大, 针对性不强, 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多数企业在考核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员工的德、能、勤、绩, 另一方面是员工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这两方面内容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地包括员工工作绩效的所有方面。另外, 德、能、勤、绩这类考核指标基本上是属于定性化的指标, 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自然无法避免会造成考核者判断的主观随意性, 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三、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路径突破。

1. 在绩效考核中, 应保证向所有的考核对象提供明确的工作

绩效标准, 完善组织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 把员工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 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 定量考核。绩效考核内容要素必须根据工作分析而设, 即由岗位职责及岗位对职员的素质要求确定哪些是完成工作所必须的绩效要素。同时在“素质”与“业绩”间安排好恰当的比例与权重, 在突出业绩的前提下兼顾对素质的要求。

2. 绩效改进是考核的目标, 但单纯的考核是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考核只有与职员的个人利益挂钩, 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让考核结果直接在员工的薪酬中体现出来, 真正实现薪酬管理的绩效报酬公平原则, 就会理顺组织和员工的利益关系, 把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 进而发挥绩效考核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绩效考核不能脱离其他各项职能而单独存在。

3. 通过反馈, 使被考评者知道自己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何种

进步, 尚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为了有效进行考评结果的反馈, 应建立与员工面谈的制度。绩效面谈为主管与下属讨论工作业绩, 挖掘其潜能,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上下级之间进行面谈, 能够全面了解员工的态度和感受, 从而加深双方的沟通和了解。

摘要:在路径依赖的理论阐释基础上, 分析了人力资源考核的路径依赖性, 最后提出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9

企业集团是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而产生的,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企业集团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经济交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财权配置是指如何把企业财权在各产权主体之间加以分配。它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合理地配置企业财权对于抑制企业内部人 (控股股东和经营者) 的道德风险, 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促使企业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兆国等, 2007) 。同样, 合理配置企业集团财权对于完善其治理结构、现实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企业财权配置研究不多, 但对于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研究则比较少。本文以资源依赖理论为基础, 从资源依赖角度对企业集团的本质进行分析, 并对资源依赖观下企业集团财权如何配置进行了探讨。针对我国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现状, 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企业集团的本质——资源依赖的角度

(一) 企业集团的本质的沿革

关于企业集团本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 (1937) 。他认为, 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让某种权威 (企业家) 来指挥完成资源配置,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此后, 随着企业集团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许多学者开始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最有代表性当属日本学者后藤 (1975) 。他应用科斯的企业理论, 对企业集团的形成与本质作了深入地论述。他认为调整生产活动的组织, 没有必要限于企业组织和市场机制, 企业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通过企业间结成特殊的关系, 在这些企业间进行反复、连续的交易就形成了企业集团。与一般利用市场机制相比较, 企业集团能够大幅度降低合同成本及信息搜集成本。尽管此后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企业集团本质进行了研究, 但大多都是沿袭后藤的观点。后藤等经济学家观点从根本上说是继承科斯将企业视为“生产要素间的一系列契约”的观点, 并以此来看待企业集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企业集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企业集团的本质。这些变化主要有:一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企业集团内外带来了巨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科学技术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高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以美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压力, 纷纷将高新技术运用于生产领域。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生产, 其基本特征是在电子技术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生产高度电脑化、自动化, 包括电脑数控挤出、机器人、电脑辅助设计 (CAD) 、电脑辅助制造 (CAM) 的广泛运用, 以及电脑一体化制造系统的形成。它从产品订货开始, 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 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 由计算机统一进行调控。这些新技术的应有对企业集团有着重要影响, 具体说, 在企业集团外部,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市场的竞争, 更多地表现在信息、知识等资源层次上。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集团不断在改变自身组织结构, 重新审视母子公司关系及子公司的地位, 加强母子公司内部的资源整合, 注重集团公司内各公司之间的联结, 以便更好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企业集团内部, 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为企业集团网络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企业集团内部之间的联系可以跨越地域、时空的限制, 为此, 传统的企业集团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逐渐瓦解, 开始向扁平化的网络组织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企业集团在传统职能的基础上, 增加了如何有效地整合内外资源这一新职能。二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 并提高了子公司在企业集团中的地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近20年来, 经济全球化浪潮显出不可阻挡之势, 放松经济管制, 发展信息网络, 推动、疏导金融资产跨国流动, 已为各国共识。与此同时, 企业集团跨国兼并一浪高过一浪, 跨国公司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传统企业集团子公司的角色和地位也出现了变化, 子公司不再是依附于母公司的一个经营单位, 子公司的主动性增强, 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三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 人们可支配的收入越来越多, 单一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营销学家发现, 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 追求商品的时兴和新颖的求新动机, 追求商品的惊险、与众不同的求异动机及注重商品的造型美、艺术美的求美动机在顾客心理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社会需求的重大变化必然对企业集团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求企业集团具有较高的灵活反应能力, 及时向顾客提供多样化和富有个性、日新月异的产品, 以适应顾客多样化和快速多变的需求。与此相适应, 对顾客多样化、日新月异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的顾客化生产——柔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 改变了企业集团的治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其核心内容是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或非政府组织通过修订公司法、破产法、劳动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制定企业治理准则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企业集团治理理念, 也改变了企业集团的持续发展目标。

(二) 资源依赖理论思想

资源依赖理论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 是研究组织变迁活动的一个重要理论, 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 在7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组织关系的研究。资源依赖理论认为, 组织更应该被视为一种“连结”, 是具备大量权力和能量的社会能动者, 其中心问题是谁将控制这些能量以及实现什么样的目的。通过分析组织怎样以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方法改变环境, 说明组织不再是为需要去适应环境的行动者, 而要让环境来适应自身。目前, 资源依赖理论应有非常广泛, 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但归纳起来, 主要有两点:一是组织间的资源依赖产生了其它组织对特定组织的外部控制, 并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安排;维持组织的运行需要多种不同的资源, 而这些不同资源不可能都由组织自己提供。二是外部限制和内部的权力构造构成了组织行为的条件, 并产生了组织为了摆脱外部依赖, 维持组织自治度的行为。资源依赖理论说明了企业对内外资源的依赖, 同样也说明了企业集团对内外资源的依赖。资源依赖理论为我们理解企业集团本质提供了重要思路。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 在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 如何分配剩余控制权就十分重要。在企业集团中, 资源的所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和其他资源的依赖而加入这组契约, 出让了该资源的使用权, 由某一代理人集中行使, 并听从其指挥, 这表现为剩余控制权;同时, 籍其所拥有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获得分配, 表现为剩余索取权的分享, 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当然会对企业集团的契约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上述分析说明, 在企业集团的初始契约签订过程中, 除了技术依赖要素外, 资源依赖关系同样发挥着及其重要, 某些关键性资源的所有者完全可以凭借其拥有的特殊资源而在企业集团初始契约签订时占有一席之地, 从而改变了企业集团的契约结构。

三、企业集团财权配置——资源结构的观点

(一) 企业集团财权的内涵

要分析企业集团财权配置, 就需要首先对企业集团的财权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如前所述, 企业集团本质上是一组特定相互依赖的资源提供者履行不完全契约的组织机构。这为我们理解企业集团的财权提供了重要参考。在企业集团组织结构中, 每个成员都是资源的投资者、创造者和分享者, 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获得市场信息、技术知识等企业集团内积累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 企业集团成员可以比从外部市场更低的代价获得企业集团资源。同时, 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观和集团准则的影响下, 相互合作, 相互交流, 促进企业集团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 最终达到整个企业集团组织内资源的整合, 形成竞争优势。因此, 可以认为企业集团财权主要来源于各个成员的资源, 谁向企业集团提供了资源, 不管这些资源是在法律的形式上为其所有还是在经济实质上为其控制, 谁也就应当分享企业集团财权。尽管知道了企业集团财权是来源于各个成员提供的资源, 但其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张维迎 (1999) 将企业所有权定义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并认为最有效的企业所有权安排一定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安排。与此相适应, 本文根据各项财权之间的内在关系, 将企业集团财权概括为两大类, 即“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其中:财务收益权实际上就是企业集团剩余索取权, 即对企业集团总收入在扣除折旧费、材料成本和劳务费用之后的余额的要求权;财务控制权是指对企业集团财务活动施加影响和监控的权利, 既包括合同财务控制权, 也包括非合同财务控制权。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财务收益权是安排财务控制权的主要依据, 而财务控制权则是实现财务收益权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 企业集团财权的这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而且相辅相成。Milgrom and Roberts (1994) 认为, 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正是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含义。据此, 本文认为, 企业集团财务收益权与财务控制权的对称性安排是提高企业集团治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否则, 就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 或者出现软约束。

上述分析说明, 向企业集团投入资源的投资主体都应该拥有相应的财权, 但在现代企业中哪些人投入了资源, 或者说企业集团中财权配置的主体有哪些, 在工业化时代, 物质资源是企业集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 而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投资主体是股东, 股东独享企业集团财权便成为财务管理制度安排的必然结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集团的资源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债权人的财务资源、经理和员工的人力资源、供应商和客户的市场资源、政府和公众的公共资源等, 都可以是也应当是企业集团权力的来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公共资源等软资源虽然在现行企业集团资产负债表上未得到反映, 但却是当今企业集团价值的精髓所在。企业集团的产品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有机结合过程, 离开了任何一种资源都不可能生产出产品、创造出价值。而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需要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 同时也只有通过销售环节由顾客购买, 其价值才能实现。显然缺乏供应商和客户的市场资源支持的企业集团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有和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并树立“顾客即上帝”的经营理念才能使企业集团获得足够的市场资源。而任何一个现代企业集团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政府领导下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 但每个企业集团从政府可以获取的公共资源是不一样的, 获取多少公共资源这取决于企业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与政府关系较好的企业集团, 可能会获取较多的银行优惠贷款;为了吸引实力雄厚企业集团的投资, 当地政府一般会在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等。在当前, 企业集团一般都会和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以便获得优惠的融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许多国家企业集团往往会利用其庞大的资源去影响政府或法律部门制定法律的行为, 使自己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 在新的理财环境下, 财务资源应由物质资源拓展为包含物质资源、、市场资源、公共资源在内的泛资源体系。而向企业集团提供物质资源、市场资源、公共资源的投资主体是股东、债权人、经理、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政府等, 所以企业集团的财权应该在股东、债权人、经理、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政府等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二)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基本思路

企业集团在结构形式上, 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外围、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在联合纽带上, 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营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联合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在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上, 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 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 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 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在联合体规模和经营方式上, 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 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度多角化经营的企业联合体。这说明与单个企业相比, 企业集团的所有权关系更为复杂, 具有明显的分层次特征。企业集团所有权可分为三个层次:母公司内部的所有权;母公司拥有的子公司所有权, 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所有权;在母公司既定所有权分配的基础上, 子公司内部的剩余控制权。与此相对应, 企业集团的财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母公司内部的财权;母公司拥有的子公司财权, 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在母公司既定财权分配的基础上, 子公司内部的剩余财权。在这三个层次中, 第一和第三层次都是在一个独立法人的内部, 属于企业财权的范畴。只有第二层次是在企业集团内部, 在两个独立的公司法人之间存在的 (赵伯廷, 2008) 。因此, 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关键是在第二层次, 即在两个独立的公司法人之间。

企业集团内两个独立的公司法人之间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 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政府等, 各类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因其向企业集团提供资源的数量、性质、方式及风险特征不同, 其所分享的企业集团财权的内容和方式亦有差别。各类利益相关者有效分享企业集团财权是关系到企业集团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如何实现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的对应安排, 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 资源来源。显然, 在现代社会中, 仅仅依靠某一种资源是难以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也就是讲, 企业集团不仅需要股东和债权人提供财务资源, 同时, 也需要经理和员工提供人力资源, 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市场资源, 政府和公众提供公共资源等。由于资源供给的方式和供给者的要求各有不同, 各个资源提供者对企业集团的财权要求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尽管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提供者, 但两者之间的财权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于股东来说, 其投入的资源是不能退还的, 只能转让, 而债权到期后, 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偿还;股东拥有企业集团股份就可以参与企业集团决策, 债权人拥有债权与决策权无关;股东的权利是没有期限的, 而债权人的债权一般只有两年的诉讼时效, 过期就丧失胜诉权;股东可以享受分红, 债权人最多只有利息等。不同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处于不同时期, 其对资源的来源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个资源提供者所享有的财权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企业集团财权的安排必须考虑资源来源。 (2) 资源集中度。所谓资源集中度就是每个资源提供者所提供的资源数量占企业集团资源数量中的份额。在资源属性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 财权的分享往往取决于资源提供者的数量。依据各个资源提供者向企业集团提供资源的份额作为衡量资源集中度的标准, 可以为企业集团财权配置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如假设经营者在企业集团中提供了更多份额的资源, 那这样的企业集团中, 经营者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也就享有更多的财权。 (3) 资源相对价值。尽管都向企业集团提供了人力资源, 但高管和普通员工在企业集团财权配置中的地位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是因为他们的资源相对价值不同。如何判断资源的相对价值, 这需要根据企业集团生产的产品特性、组织结构、战略等。如果企业集团是以高科技产品为主, 那么拥有大量高技术人才就是企业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获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那么高技术人才投入的资源价值就相对非常重要;如果企业集团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和农业等, 那么拥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就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来讲, 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就拥有较高的资源相对价值。 (4) 资源运作环境和条件。也就是投入到企业集团中的资源发挥其作用的环境和条件。资源发挥其创造价值的功能必须依赖于一定环境和条件。在现代企业集团中, 信息技术和企业集团非正式制度是资源运作的重要的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企业集团扁平化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也使企业集团财权集中化成为趋势。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乃指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的行为规则, 包括法律、规章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等。而非正式制度则指伦理道德、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乃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无意识地接受的行为规范。在现代生活中, 非正式制度有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只有与相应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协调起来时, 才能有效地得到实施, 减少摩擦, 达到制度均衡, 实现其预期效益。对于企业集团来说, 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对于资源发挥其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心合、赵明、孔凡义:《公司财权:基础、配置与转移》, 《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

[2]张兆国:《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兆国、周继军、罗勇:《国有控股公司利益相关者合作与财权安排》, 《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张维迎:《所有权、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理论》, 《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5]朱明秀:《财权配置利益相关者模式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王辉:《企业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赵伯廷:《企业集团财权配置探讨》,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资源依赖型地区 篇10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朴素追求,生命至上已成为普世的价值观,践行救死扶伤则是医院和医生的神圣职责。伴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医务社会工作的内涵也从以医疗救助为主发展到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进行经济、社会、情绪的分析,以提供专业服务的现代理念[1]。自1905年美国卡波特医生将首位社会工作者聘请进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以来,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使得医务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中最早专业化的领域,到2000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4 856个医院中,86%提供了社会工作服务[2]。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起步较早,在美国影响下北京协和医院1921年最早创立“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将其迅速推广到大城市的医院中,但后不幸因专业调整而中断。今天的医务社会工作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医疗体制改革引致看病难、看病贵,医疗纠纷、冲突丛生,在客观上呼唤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使之成为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病人的朋友。2000年上海浦东社会发展局首次在医院设立工作站聘用社会工作人员从事医务社会工作,以后医务社会工作得以快速发展,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到目前为止,虽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但很多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都已经设立社会工作部并配备医务社工开展工作,不过医院社工部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上呈现出缺人、缺钱、缺支持的状态,还未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作用,自然也未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本文从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医院出发,以资源依赖理论为视角审视因资源缺失造成的医院组织中社会工作发展的迟缓现象,探讨将医院、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四方合作”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策略。

2 资源依赖视角下医院社会工作的生存困境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从外部环境中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为了生存行动主体就要与社会环境中的其他各种主体沟通互动,它恰好戳中了当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的要害,即各种资源的缺乏。

2.1 稀少的合法性资源

组织的合法性指一个实体的行动在社会建构起来的规范、价值、信仰中是合乎要求与恰当的,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或旁观者对组织的认可,对于医院社工来讲首先是要获得国家的认可与支持、满足市场和患者的需要,才能生存下去。医务社会工作于2004年被列为医生、护士、医技之后的第四大诊疗职业,奠定了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3]。2011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奠定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基础,但具体的关于医务社工的工作职责、范围、配置比例、从业资格、晋升渠道等内容规定尚不明确,导致社会对其职业及职能都缺乏清晰的认识,社工认同率不高,从总体看合法性制度资源是稀缺的。

2.2 紧缺的资金资源

目前国内医务社工岗位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政府购买和医院出资两种形式,深沪两地医务社工发展分别践行了这两种形式。深圳医务社工主要以编外的第三方身份进驻医疗单位,即由第三方民办机构起薪或政府购买服务岗位;上海则主要采取编制内转换的方式设置社工岗位,由医院出资。无论哪种形式,当下各个医院医务社工活动提供服务支持的较多、资金支持比重较轻,在医疗费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资金支持就显得更加重要。卫生部人事司就曾建议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内容的优先领域即是对病人的医疗救助和经济支持[5]。目前我国有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可以缓解部分群众大额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情况。但在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医院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医务社工也没有足够可供自己支配的项目和资金,即便社工可向外界寻求到一些支持,但较少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制度化的合作关系,资金资源依旧紧缺。

2.3 半专业化的人力资源

医院医务科、工会、党委和宣传科等部门曾处理医患纠纷、救助、医院文化建设相关事宜,当医务社会工作部成立之时,承担这些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很自然转为医务社工人员,出现了医务社工以“医务人员为主、专业社工为辅”的现象[4]。随着社工人才队伍的壮大,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才得以加入医务社会工作的行列,但限于学校教育的局限,学生掌握的主要是通识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在资源受限,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数医院都是把以爱心人士和在校学生为主的志愿者当成重要力量,许多医院的社会工作部也是志愿服务工作部,主要以招募和管理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当前医院社工从业人员来源多样、知识背景不一,与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医务社工存在差距。

3 基于资源整合的四方合作模式的构建

依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组织不仅会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向外界寻求资源以改善自己的环境,组织也会采用各种战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6]。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还处在本土化的起步阶段,可供支配的资源较少,从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可以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形成共生性互依的关系,将资源有效整合。

3.1 政府是后盾

以医院社会工作发展为出发点审视与各方的合作关系,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从合作角度来看政府是医院社会工作开展最牢固的后盾,为医院社会工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编制、身份地位、职责范围、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称等问题给予明确的定位和说明,提供其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这是政府的权威性、合法性资源。在社会福利与卫生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政府会对卫生领域提供更多福利政策资源,2015《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扩大救助覆盖面、提高救助水平、明确定点医疗机构的责任义务和服务规范,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等意见。当前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但城乡医疗救助尚未成为医务社工实务的优先领域和战略重点。政府的社会救助、福利政策永远是医院社工首先应知晓的,它能在最大范围上泽被社会成员,成为社工链接资源的首选,是社工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强劲的后盾。

3.2 社会组织是伙伴

有些重特大疾病花费高昂,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偿后,仍需自己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有些家庭甚至会出现灾难性医疗支付风险。对于这类情况可能更需要一些社会组织的广泛合作,像工会组织、妇联、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还有向基金会争取针对某些特殊病种的帮助,如白血病、先心病、艾滋病等。比较理性的情况是医院应和社会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寻找政府、医院之外的第三方资金支持,改变过去被动等待企业或基金会捐赠的习惯。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和嘉定区中心医院合作项目“医路相伴———支援医务社工计划”首次以公益创投的方式将社会组织引入医院开展专业社工服务[7]。凭借医院社工的专业优势,借助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可以扩大基金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范围,又可提升公益组织的美誉度,赢得自己的公信力,是谓双赢的合作。

3.3 学校是后备军

如果说政府和社会组织主要提供的资金支持的话,那学校贡献最大的无疑就是人力资源的支持。前文提到一些医院社会工作部也是志愿服务部,志愿者服务是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而志愿者除了社会一些爱心人士外,则以学校学生为主,志愿者的加入能有效解决医院医务社工人数不足的情况,也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学校还肩负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的重任,向医院输送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医院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务能力。在学校教师缺乏医疗社会工作实务的情况下,可以把具有经验的医务社工请到学校为学生开设医务社工实务的课程,形成高校“走出去”,医院“请进来”的双路径的合作模式[8]。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间的一方在资源上更依赖另一方的话,则依赖对方的组织自主权降低,被依赖的一方拥有更大的权力,若想避免被其他组织或环境掌控或限制,组织需要降低对其他组织的依赖度,或者寻找替代性的资源。对于刚起步的医院社会工作发展而言,需要和政府、社会组织及学校形成稳定的四方合作伙伴关系,吸收各方力量,壮大自身实力,通过个案、小组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务让更多患者受益,扩大社会工作在医院中的影响力,获得患者和社会的认可,方可改变被动依赖走向平等合作,更好地履行社工的使命,实现患者的幸福、谱写医患和谐的新篇章!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理念从疾病技术诊治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转变,医院社会工作以其人性化的服务特点应运而生,因其领域的特殊性成为社会工作中最早专业化的领域。文章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立足我国医院社会工作开展状况,分析制约医院社会工作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制度资源、资金资源及人力资源等,要想破解这种资源不足的难题,可通过广泛合作的方式争取资源。当下医院社会工作的开展要处理好与政府、社会组织及学校的合作共生关系,依赖而不依附,实现平等合作。

关键词:资源依赖,医院社会工作,四方合作

参考文献

[1]王波,孙艳.论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发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6-19.

[2]洛伊斯·A·考尔斯.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M].刘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甄红菊.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1):58-60.

[4]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前瞻[J].社会工作,2012(1):4-10.

[5]卫生部人事司.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现状与政策开发研究报告(摘要)[J].中国医院管理,2007(11):1-3.

[6]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19.

[7]欧阳蕾昵.医务社复源社工师事务所举办“医路相伴——支援医务社工计划”项目总结会[N].东方城乡报,2015-12-11(3).

上一篇: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下一篇:农村有线电视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