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低血糖

2024-06-19

糖尿病低血糖(精选十篇)

糖尿病低血糖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低血糖症为2009年6月-2011年6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其中, 男24例, 女22例;年龄61~89岁, 平均年龄72.6岁。原发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28例, 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16例, 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2例。其中服双胍类降糖药引起低血糖10例 (21.7%) , 服磺脲类引起低血糖16例 (34.8%) , 皮下注射胰岛素20例 (43.5%) 。

1.2 诊断标准

低血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综合征。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指出, 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值低于3.9mmol/L就已经属于低血糖的范畴。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 需要急诊处理。

1.3 临床表现

除具有原发病的表现外, 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视力模糊、饥饿、出汗、无力、面色苍白、肢体发抖32例 (69.6%) , 偏瘫、失语、嗜睡、行为异常、昏迷、抽搐14例 (30.4%) 。

1.4 实验室检查

患者来诊时急查血糖0.25~2.79mmol/L, 平均1.25mmol/L。出院前复查血糖波动在3.9~7.2mmol/L, 平均5.5mmol/L。

1.5 治疗及疗效

只要确诊为低血糖症, 立即停用降糖药、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80ml, 症状立即缓解, 继续输10%葡萄糖250~500ml维持, 检测血糖变化, 全部恢复正常。

2讨论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 应警惕低血糖风险, 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不要在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进行运动, 应尽可能在饭后0.5~1h左右运动, 这时候血糖较高, 不容易发生低血糖;此外, 不要空腹锻炼, 更不要运动完之后洗热水澡, 或者泡桑拿。运动本来就使血糖下降很快, 如果再洗热水澡或泡桑拿, 血液循环加快, 血糖更会降低。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 而其自身的储备有限, 需依赖血糖的不断供应。脑组织缺糖的早期可出现充血、多发性血性淤斑, 而后则出现脑水肿和脑组织点状坏死。其损害与脑部缺血性损害相似。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诱因, 多由于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过量;进食量减少或不按时进餐;体力活动过大;肝、肾功能不全致降糖药排泄减少而形成体内滞留或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同时, 服用使其药效协同的其他药物 (如磺胺药) 所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 对低血糖的反应不如其他年龄患者敏感, 易发生不自觉低血糖现象, 而且一旦发生, 一时难以纠正。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症, 应高度警惕。

糖尿病低血糖要如何治疗 篇2

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更凶险。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小心。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智力下降,加速脑痴呆。

特点二:饥饿感 ≠ 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出现饥饿症状,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并不一定发生了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不少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一下自己的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施治。还有一种情况是“低血糖反应”,并不是真正的低血糖。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引起的,令患者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特点三:症状变化多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可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恶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特点四:低血糖未必有症状

治糖尿病 防低血糖 等 篇3

糖尿病人往往对血糖值的增高敏感,过分追求血糖值的下降。其实。血糖过低或下降过快,可引起低血糖症,造成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细胞能量不足。轻则致脑功能不全,如头昏、眩晕、记忆能力下降;重则造成昏迷,甚至脑死亡。此外,低血糖还可对心血管系统构成不良刺激,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休克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亦应重视防止低血糖症。

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是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最主要、最关键的措施。可以说60%的糖尿病低血糖症是因使用降糖药物不当而引起的。具体包括滥用降糖药、过量使用降糖药,或者是同时服用多种降糖药。笔者接待过一位治病心切的糖尿病低血糖症病人,其根本原因便是同时服用了优降糖、消渴丸和达美康等多种降糖药。老年糖尿病人激素调节功能和肝肾解毒排泄功能减低,对降糖药物敏感,稍有过量便易引起低血糖症。由此可见,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在医师指导下用药,不容忽视,老年糖尿病人更应如此。

谨慎使用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除降糖药外,还有许多其他药物可影响糖的代谢而诱发糖尿病低血糖症。如心得安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的作用,单独使用心得安,对血糖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当血糖下降时,由于心得安的作用,肝糖原不能及时转化为血糖加以补充。使血糖下降加速,便可能引起低血糖或加重低血糖的程度。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可能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定期复查血糖,谨防低血糖症的发生。

降糖饮食的摄取应合理且有限度。合理的饮食治疗可防止血糖波动,提高降糖药物效果。但必须注意,不能过分地限制糖的摄入,否则,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碳水化合物过少,机体糖的来源不足,也是构成低血糖症的重要诱因。有关资料表明,因过分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而诱发低血糖症的病例,约占糖尿病人总数的15%左右,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避免体力与脑力活动中的诱发低血糖症的因素。适当的运动对糖尿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可以促进机体代谢,增强心血管功能和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糖尿病症状的改善,并减少合并症。但应避免剧烈活动与过度劳动。剧烈活动或劳动可使葡萄糖消耗过多而诱发低血糖症,糖尿病人在此情况下应注意补充糖水。此外,糖尿病人在精神状态不佳的时候亦应防止低血糖症的发生。大脑是机体消耗糖最多的组织。在焦虑、烦躁或忧郁时,脑组织活动异常,不仅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还可因耗糖过多而诱发低血糖症。所以,糖尿病人要养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善于克制、调整或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特别是不要过分焦虑,钻“牛角尖”。这样既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利于预防低血糖症。

糖尿病性下肢溃疡的预防吕群

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为下肢溃疡或坏疽。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专家们预测此症发病率今后无疑要有所增加。糖尿病性下肢溃疡、坏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障碍、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基本病理变化和外界刺激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有些患者常因病变不断发展不得不截去下肢。因此,除必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外,综合预防显得更加重要。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缺血,当下肢发生外伤、烧伤、虫蜇、鸡眼、胼胝或趾甲过短时,极易感染。感染后因感觉迟钝、发现较晚,造成病变从表皮向深层发展,当患者发觉时多已形成溃疡、坏疽,另外,相当一些患者下肢动脉广泛变窄或闭塞,同时末梢血管供氧不足,影响恢复,使溃疡进一步恶化。

·如何进行综合预防?

控制血糖:血糖得到控制可改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减少感染,促进恢复。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人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增高,并发高血压者也为数不少。要少吃动物内脏、蛋黄、鱼子、鱿鱼等,限制胆固醇摄入量,烹调油宜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要控制食盐。一般限制在每日7克,如有高血压或肾病时应控制在5克以下。

加强自我生活管理:不吸烟、不喝酒,注意从以下各方面保护好下肢和双脚:

袜子 不得光脚穿鞋。夏天要穿棉线袜,冬天可穿羊毛袜。袜子不能太紧;走路时间过长袜子应厚一些;袜子必须每天清洗一次;夏天脚汗过多应随时更换袜子。

鞋子 购鞋时要大小肥瘦适宜;穿新鞋时每天走路不超过15分钟,一个月后才能走远路;如鞋已放置半年以上,再穿时也应注意逐渐适应;不可穿高跟鞋,最好穿布便鞋。

鞋垫 鞋垫可减小走路时来自脚底的压力,有缓冲作用,有利于保持脚的生理结构,防止脚在鞋内滑动而被磨破。需注意的是,鞋垫不可过厚,以避免脚被磨破。

走路 走路过快可增加脚底摩擦力,易引起脚伤。因此走路要慢,步幅不要过大;持续走路不要超过1小时。特别是逛商店时间不可过长;走路时不要携带过多东西,不要爬高坡;不要光脚走路(包括海滨浴场、沙滩);鞋、袜潮湿时应更换后再走路。

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治疗分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1]

本组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1999年糖尿病学会推行的新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1) 有低血糖症状表现; (2) 发病时血糖水平≤2.8mmol/L; (3) 进行补糖治疗后, 症状有所缓解, 或者完全消失。

1.2 对象

本文70例均是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2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男39例, 女31例。年龄62~84岁, 中位年龄 (62±5.7) 岁。病程3~32年, 中位病程 (12±3.9) 年。合并肾病 (尿蛋白+~+++) 29例, 出现意识障碍12例, 合并脑梗死3例, 合并高血压5例。其中47例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主要有:心悸、软弱无力、视力模糊、盗汗、震颤、饥饿等, 其余23例无明显低血糖症状。

1.3 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 (35例) 均停用降糖药, 症状轻者给予含糖分丰富的食物食用;症状严重不能自主进食者, 给予葡萄糖静脉推注。治疗组 (35例)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首先停止服用任何一种降糖药。对神志清楚者给予水果、糖块食用, 以提高血糖水平;对于已存在意识障碍或心律不齐者, 静脉滴注葡萄糖, 逐渐恢复意识后适当进食含糖食物;有低血糖性昏迷或休克者, 给予甘露醇注射或氢化可的松静滴。对合并肾病者, 实施激素与环磷酞胺联合或者补液扩容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χ2进行检验, 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5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救治, 救治率为100.00%, 且无病例出现不良反应, 也无病例出现低血糖复发;对照组成功救治33例 (94.29%) , 死亡2例 (5.71%) , 其中1例因为合并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另1例因低血糖症状不明显, 延误治疗导致死亡。遗留精神症状4例 (11.43%) , 低血糖复发6例 (17.14%) , 两组的成功救治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是治疗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低血糖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 因为身体各方面机能退化, 体内胰岛素、磺酰脲类等物质容易出现代谢障碍, 致使患者产生低血糖症状[2]。通常血糖低于2.8mmol/L时, 即可判定为低血糖。这时, 患者体内生成应激性激素, 促使血糖发生较大的波动, 病情不断恶化。持续时间较短的低血糖可能造成脑神经中枢出现障碍, 如果持续时间过长, 得不到有效处理, 患者发生严重昏迷、休克、脑梗死、眼睛受损、肾脏损伤, 甚至脑死亡的风险均较高[3]。由此看来, 对于老年性的糖尿病低血糖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早诊断、治疗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不但能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 解除各种不良反应隐患, 而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 降低治疗副作用的发生率。糖尿病低血糖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交感神经兴奋或中枢神经异常, 具体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心悸、视力模糊等低血糖症, 严重者有休克、缺血性脑梗等症[4]。临床要根据低血糖症的轻重程度以及其他合并症的具体情况给予临床治疗。临床观察对象中, 也有一部分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并不明显, 这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 对患者的生命威胁较大。所以, 日常护理中, 要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 一旦发现血糖偏低, 即刻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本文中, 对治疗组实施了较具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法。首先停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治疗, 防止血糖继续下降。此外, 给予意识尚清晰者进食含糖分的食物, 补充糖分;给予已出现意识障碍者葡萄糖静滴, 提高血糖水平;对于昏迷或休克者, 给予甘露醇注射或氢化可的松静滴, 起到抗炎、抗休克作用。对于有肾损害的糖尿病患者, 其在服用降糖药物时, 药物通过肝、肾等脏器发挥作用, 带有病变的肾脏在降解消除胰岛素时, 速度变慢, 药物的半衰期增加, 由此容易引发低血糖[5]。因此, 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治疗时可增加格列奈类药物, 以防止低血糖出现。本文结果提示,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成功救治率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但是治疗组无死亡病例, 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治疗组无病例出现精神系统方面的后遗症, 也无病例出现低血糖复发, 对照组4例 (11.43%) 出现遗留精神症状, 6例 (17.14%) 有低血糖复发症状, 相比较,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复发率均显著高于治疗组, 表明, 应根据患者低血糖发病的具体症状及轻重程度实施综合性治疗办法, 对于低血糖症状不显著者, 加强血糖监测、加强诊断, 以防漏诊、误诊。

摘要:目的:分析对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70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5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低血糖症状, 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对应的救治措施。结果:治疗组的成功救治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但在治疗后不良反应、低血糖复发方面, 治疗组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少部分患者的低血糖症状不够明显, 但较容易诊断, 救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死亡率与精神后遗症率, 需要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关注。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治疗,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孙冰.38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359-360.

[2]白颖娟.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的特点及治疗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0) :2611-2612.

[3]曹秀云.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和治疗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30) :321.

[4]张永江, 许春晓.32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 23 (10) :3651-3652.

糖尿病患者如何应对低血糖? 篇5

低血糖能造成哪些危害?

人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需要两种物质的“燃烧”获得能量,一个是食物(主要是血糖),另一个是氧气。如果缺氧,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相同的道理,如果血糖很低,就相当于机器缺乏燃料,也会导致大脑缺氧。在人的所有器官中,大脑对能量的供给最为依赖,如果脑组织没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人就会出现昏迷状态,继而发生不可逆的脑死亡。昏迷患者若在几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可以在后期的治疗中慢慢康复,但要是患者在出现昏迷后遇到一名没有经验的大夫,找不到其昏迷的原因,而得不到有效救治,那么这名患者的大脑就会在昏迷发生的10分钟后出现脑组织坏死,严重的或死亡或成为植物人。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当低血糖发生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可造成血糖波动,从而加重病情。长期严重的低血糖反复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可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同时,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最近会诊了外地的一位已成为植物人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据家里人说,老人晚上吃降糖药吃多了,睡着之后就再也没醒过来,第二天处于昏迷状态,当地医院急诊科医生没能及时补充葡萄糖,老人便成为植物人,恐怕很难再醒过来了。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8mmoI/L(50mg/dI)时,中枢神经系统由于缺少能量来源,出现功能障碍。对于机体来说这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早期症状以自主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可以不一样,但对病人本身来说,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识别低血糖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应对低血糖?

一般有三种情况会引发低血糖症,应该引起糖尿病患者的注意。

1、反应性低血糖症。多发生于早期糖尿病患者。吃甜食本来就会使体内血糖升高,如果人们空腹吃能够快速消化吸收的甜食,有时会使胰岛素过度释放导致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从而迫使机体释放升糖类激素——如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等,以便使血糖恢复正常。对症状较轻者可服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补充生命必需的葡萄糖。

2、禁食性低血糖症。通常因禁食时间过长而发生;糖尿病患者则更容易发生。许多爱美的女士常因禁食减肥导致低血糖症。在极少数病例中,禁食性低血糖症还可能是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胰岛素瘤或其他肿瘤。

3、药物导致的低血糖症。由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过量或使用不当所致。有些磺脲类药物具有很强的降血糖作用,患者有时仅服半片药也会导致低血糖。

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及其家属应该掌握一定的低血糖应急措施,防止因延误救治时间而造成严重后果。首先,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其次,如病人出现神志不清时,一般应先确定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必要时做相应处理保证气道通畅,有癫痫发作时须防止舌部损伤。当病人尚有吞咽动作时,可喂些糖水,多数可迅速改善症状。已经昏迷者应及时送到附近医院救治,一般方法为静脉注射葡萄糖,以每分钟10毫升速度静注50%葡萄糖50毫升。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注射50%葡萄糖就足以矫正低血糖。大多数低血糖病人注射葡萄糖后5~10分钟内可以醒转。同时,还需要用10%的葡萄糖液持续静脉点滴直至血糖平稳,需要不断进行血糖监测,如果低血糖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神经功能则很长时间也不能完全恢复。病人清醒以后,应尽早食用果汁及食物。有些病人使用中效胰岛素(低精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药品时低血糖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清醒后为防止再度出现低血糖反应,需要观察12~48小时。有时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加用高蛋白膳食如牛奶以及静点5%葡萄糖是必要的。

最后,糖尿病患者应该在兜里揣几块糖,并在身上明显处携带一张卡片,上面注明“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我晕倒了,请将我口袋里的糖果放进我的嘴里,送就近医院治疗,”并写上紧急联系人电话。这个胸牌特别重要,可以救命!因为即使他人没有找到糖果而是将患者送进了医院,医生在看到卡片后也会立即给患者输葡萄糖,这样也能尽快化险为夷。

糖尿病低血糖症32例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 32例发生低血糖者均为2型糖尿病。男14例,女18例,年龄(60±10)岁,病程(7.6±7.2) a,胰岛素治疗18例,磺脲药物治疗8例,磺脲药物合用双胍类6例。住院时间7-15d。

1.2 主要表现

血糖值在0.8-2.5mmol/L之间,16例在发作时表现为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即出汗、颤抖、心悸、紧张、焦虑、饥饿、软弱乏力、四肢冰凉等,12例仅表现为脑功能障碍即头晕、精神异常、嗜睡、昏迷,4例则两组症状兼有。其中同时伴发脑梗死2例。既往有低血糖发作10例。其并发症及伴发疾病分别为: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10例,神经病变10例。视网膜病5例,冠心病4例,COPD4例。

1.3 治疗结果

一旦确诊,清醒者立即予糖水口服,昏迷者立即静推50%葡萄糖20-60mL, 随后根据病情持续静滴5%或10%葡萄糖12-72h,同时监测血糖。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1mmoL之间,其中1例在24h内低血糖反复发作,加用氢化可的松200mg静滴后,血糖渐趋稳定。本组病例经治疗后,低血糖均得到纠正。

2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增高,降糖药物的广泛使用,低血糖发病率也逐渐增多。低血糖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因脑细胞几乎没有贮存能量的功能,全靠血中葡萄糖源源不断地供应,如发生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将会使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如点状出血、脑水肿、坏死、软化等,也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故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低血糖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缺乏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仅了解高血糖的危害,而不知低血糖的危害,在运动增加、摄食不足等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用量过大或用法不当,老年人因记忆力、理解力差等原因,常常自行加大药物剂量。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忘记进食或延迟进食 (3) 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特别是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代谢清除减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低血糖 (4) 一些应激状态解除后,未将胰岛素剂量相应减少 (5)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伴发症多,服药种类多,而许多药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磺胺类、喷他眯、水杨酸类、对乙酰氨基酚、三环类抗抑郁药、ACEI等可增强降糖作用,易诱发低血糖 (6) 既往反复发生低血糖的人,平时血糖水平较低、控制非常好的(HbA1c<6%)人,自主神经病变者,处于应激状态或抑郁状态的人,意识能力差的人或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均因机体对低血糖的感知减退,故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症 (7) 不重视血糖监测,未能及时发现平均血糖水平已降低(4.0≤0mmoi/L)甚至已在夜间发生了低血糖,又未及时减少药量。

针对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应采取以下一些必要措施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 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被公认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其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 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应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生疾病,需坚持治疗;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自我监测尿糖和血糖,掌握医学营养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建立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坚持随访,按需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各种感染; (2) 口服药物后或注射胰岛素后应及时进餐,不要拖延或忘记进食,不要自行加大降糖药物剂量; (3) 对于老年糖尿病,不管是否有肝肾功能损害,都宜选用半衰期较短的降糖药物,并且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一般以空腹血糖≤7.8mmol/L, 餐后血糖≤10mmol/L, HbA1c≤7.0%为宜; (4) 不是所有高血糖水平都需要增加降糖药的剂量,因为患者有可能是胰岛素缺乏,也有可能先前处于低血糖水平而导致的反跳性血糖增高,以及过度摄入碳水化合物之故,故在使用降糖药的同时,特别是联合用药或使用胰岛素时应注意经常监测血糖,尤其是夜间血糖监测,可正确判别引起高血糖的原因, 避免盲目加大降糖药剂量而引起低血糖; (5) 合用其它增强降糖作用的药物时应注意调整降糖药剂量; (6) 反复发生低血糖者需将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提高到一个安全范围内 (餐前5.6-8.3mmol/L) , 如果仍有低血糖,目标可升高至餐前6.1-10mmol/L, 白天的血糖必须总是要>3.9mmol/L[2] (7)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正确识别,及时处理,以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7807.

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反应的护理 篇7

1 发生低血糖反应诱因

1.1 胰岛素使用不当, 胰岛素保存不当

没开封的胰岛素应在2℃~8℃冰箱冷藏, 已开封的胰岛素应保存在室温下2℃~30℃;胰岛素用量过大;胰岛素剧烈晃动;注射胰岛素同时合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种类调换, 如从动物胰岛素转为人胰岛素时。

1.2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

1.2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长效、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 未先抽短效胰岛素, 再抽长效胰岛素, 然后混匀;没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造成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 2周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

1.3 饮食不当

忘记或延迟进餐;进食量不足;食物中糖类过低;运动量增大的同时未相应增加食物量;空腹时饮酒过量。

1.4 运动不当

未选择最佳的运动时间, 选择餐后1 h运动, 可有效地降低血糖, 又可防止低血糖反应;运动无规律, 应定时定量;运动时间过长, 一般以20 min~30 min为宜;运动强度过大;血糖>13.3 mmol/L, 酮体阳性者未停止运动。

1.5 其他

药物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剂量过大。

2 低血糖反应主要症状

病人出现强烈的饥饿感、头晕、面色苍白、软弱无力、恶心、心悸、多汗等。睡眠中突然觉醒, 伴皮肤潮湿多汗, 部分病人有饥饿感, 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不清。

3 低血糖反应紧急处理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26例病例均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危重患者,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中男7例, 女19例, 年龄55~79岁, 平均年龄67.4岁;病程6~21年, 平均13.5年;有16例合并高血压, 13例合并冠心病, 12例有脑梗塞病史, 2例合并糖尿病肾病, 1例为低血糖昏迷, 1例伴有多发神经病变。发病原因包括:进食减少或未进食而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未相应减量18例, 使用降糖药物后未进行血糖监测2例, 加用中成药或擅自加大降糖类药物剂量6例。

1.2 临床表现

全部患者血糖浓度在0.7~2.8mmol/L, 其中13例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占%, 临床表现为心悸、饥饿感、四肢颤抖并酸软无力、面色苍白、冷汗、睡中惊醒、恶梦等;10例患者有脑功能障碍, 占%, 临床表现为昏迷、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偏瘫、皮肤感觉异常等, 行颅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3例患者无低血糖症状, 在例行血糖检测时发现血糖较低而就诊。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经临床确诊后, 立即予以50%葡萄糖注射液50~110mL静脉注射, 继之以10%葡萄糖输液持续静脉滴注, 治疗过程中每1h进行1次血糖监测, 直至患者意识清醒且血糖控制在7.0~10.0mmol L;若患者病情较重, 伴有烦躁、抽搐等表现可加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注射, 对汗出较多的患者可适当予以补充电解质, 出现昏迷等意识障碍者应给予吸氧、纠正电解质紊乱、脑细胞活化剂等对症治疗。治疗结束后72h内仍须对血糖进行严密监测, 可每4h进行1次血糖监测。

2 结果

26例患者经积极救治及综合治疗后有25例痊愈, 1例患者因严重低血糖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老年患者体质较弱, 且多伴有慢性全身性疾病, 往往导致食欲下降、吞咽困难或精神性厌食等, 造成食物摄入量不足, 或者由于服药后未按时就餐、降糖药物服用剂量过大、胰岛素剂量调整以及血糖监测不及时等, 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药物中, 以磺脲类导致低血糖反应最为多见, 该类药物降糖作用持久有效, 半衰期长且代谢产物活性较强, 临床使用不合理极易引发低血糖反应[2]。加之老年患者体质较弱, 体内组织器官对降糖类药物的分解代谢及排泄功能下降,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等升血糖类激素分泌减弱, 致使低血糖反应的反复发生。此外, 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进行合并治疗时, 一些药物可能会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而造成低血糖, 如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盐及磺胺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同时服用即可对其降糖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多发生于餐前、夜晚及凌晨时间, 较难被察觉, 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脑功能障碍症状最为多见, 常合并有心脑等器官疾病。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血糖下降速度、低血糖持续时间及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能力。当前认为患者神经功能的障碍程度与血糖水平并无确切的相关性, 但血糖低于1.68mmol/L并持续6h以上可引发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诊断治疗上应根据监测的血糖值及患者临床表现尽早做出明确诊断, 确诊后及时予以补充糖分, 以缓解症状, 减少脑组织损害。症状较轻者可口服糖果, 病情较重或出现意识障碍者须通过静脉注射进行葡萄糖补充, 以迅速增加体内糖分的形成。治疗时应注意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准确掌握降糖类药物的适应证, 并加强对患者的糖尿病知识宣教, 积极进行预防工作。

老年糖尿病患者过分强调饮食指导和饮食控制, 可能会导致进食量过少, 机体出现营养障碍, 从而发生低血糖反应, 尤其是伴有食欲不振、腹泻或呕吐等症状时, 应随时调整降糖类药物的服用量, 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 防止出现低血糖症状。老年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应尽可能避免随意增减降糖药物, 多种降糖类药物联合服用时, 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秀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7) :109.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及对策 篇9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收集2004~2008年在我院内分泌病房救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27例, 均符合WHO 1998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男17例, 女10例;年龄60~85岁, 病程2~17年。其中并发糖尿病肾病9例, 高血压8例, 冠心病、心力衰竭2例, 肝硬化4例, 脑梗死、脑出血2例, 谷丙转氨酶增高2例。

1.2 用药情况

发生低血糖前有10例使用胰岛素 (INS) 治疗, 每天20~46U。单用格列本脲 (优降糖) 者5例, 每次2.5mg, 每天3次。单用格列齐特 (达美康) 者3例, 每次40~120mg, 每天2~3次。9例应用磺脲类[格列本脲或格列齐特]与双胍类 (二甲双胍) 合用, 治疗药量为每次格列本脲2.5~5mg或格列齐列40~120mg;二甲双胍每次0.125~0.5g, 均为每天2~3次, 个别加阿卡波糖每次50mg, 每天2~3次。11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肾病, 同时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3 临床表现

低血糖发生时间多为夜间、凌晨或空腹状态。27例患者, 其中22例表现为乏力、饥饿、心悸、出汗、手抖、烦躁不安、嗜睡和头晕, 5例发展至意识障碍。

1.4 实验测定

低血糖反应时即刻取指梢血测定血糖浓度。12例血糖为2.15~3.00mmol/L, 9例血糖为2.10~2.19mmol/L, 5例0.19~1.17mmol/L, 1例0.14~0.18mmol/L。

1.5 低血糖治疗

27例经确诊后立即给予10~60ml 50%葡萄糖液静脉推注, 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定时监测血糖。个别上升不理想或不稳定者, 加用甲泼尼龙40mg静脉推注, 使血糖维持在6~9mmol/L, 经治疗好转。

2预防对策

2.1 树立血糖控制新理念

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试验证实, 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减少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应看到, 血糖控制越严格, 相伴的低血糖风险也越高, 血糖波动的幅度也相应增加, 前者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抵消。为了取得最佳的临床效益, 目前认为血糖控制应包含2层含义: (1) 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 (2) 对血糖波动的控制。不可片面强调对血糖的严格控制, 而忽视对血糖平稳的要求[1]。

2.2 监测血糖波动

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通过测定组织间液葡萄糖的浓度来计算血糖浓度, 能够适时记录全天血糖波动的情况;连续72h的血糖监测可以获得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高血糖和低血糖时间百分比等多项评价血糖波动性的指标, 为评价日常血糖波动性提供更详细和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资料, 而且还可及时发现导致血糖波动性增大的诱因[2]。

2.3 确保血糖平稳

鉴于血糖的高波动性导致的低血糖与高血糖具有同样的危害, 因此, 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 还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波动性。为此, 除了进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外, 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3]。

2.4 降低空腹血糖的波动性

以往通常采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NPH) 作为补充基础胰岛素分泌的手段。但由于NPH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不能覆盖24h) , 尤其是注射后仍有血药浓度高峰, 容易导致夜间低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波动性增加。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NPH的上述缺点。

2.5 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 对于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 (1)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此类药物具有起效快、达峰快 (30min) 、作用持续时间短 (2~4h) 等特点, 药效高峰与餐后血糖高峰一致性好, 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全天24h血糖曲线波动相对较小。 (2)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与正规胰岛素 (RI) 相比,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皮下注射后, 由六聚体迅速解离为单体, 很快被吸收并迅速发挥作用。餐前即刻注射可以迅速控制餐后高血糖, 而且不容易发生下一餐前低血糖。还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性, 由于是餐前即刻注射, 因此患者的依从性较好[4]。

2.6 改进胰岛素输注方式

1d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传统给药方式不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胰岛素作用高峰与血糖浓度匹配性差, 导致血糖忽高忽低, 波动性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在血糖得以良好控制的同时, 显著降低血糖的波动。

3讨论

近年来, 很多临床资料发现, 与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相关的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与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减退有关。老年人胰升血糖素释放减少, INS清除率缓慢, 肝脏糖异生功能降低。另外, 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敏感性降低, 也增加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危险。本组多数病例是由于选用药物欠合理或药物用量偏大而引发。格列本脲是磺脲类降糖药中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长、最易引起低血糖的药物, 其半衰期为4~6h, 作用可持续16~24h。在患者有心、肝、肾等并发症时, 药物代谢发生障碍, 易产生蓄积。且上述患者除使用降糖药外, 还使用其他药物,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是导致低血糖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 老年糖尿病患者,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用降糖药。避免使用格列本脲, 如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 应改为胰岛素治疗。降糖药合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会引起低血糖, 是由于ACEI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组织对INS的利用, 降低外周INS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所以, INS或口服降糖药与ACEI合用时应减低剂量, 警惕低血糖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老年人,低血糖,预防

参考文献

[1]陈一清.糖尿病人健康教育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 2005, 11 (9) :859.

[2]邓文郁.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3, 9:31.

[3]冯正仪, 戴宝珍, 胡雁, 等.糖尿病社区老年患者行为疗法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7, 6 (3) :12.

低血糖更应当心糖尿病 篇10

(出场专家:空军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侯晓平)

其实,生活中像张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病人往往觉得自己是低血糖,所以不会怀疑自己会得糖尿病,也没有糖尿病人的“三多一少”症状,只是在身体上表现为体重有些偏重,或者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吃的不多,但饿的快,其实,餐前或空腹低血糖,正是一部分Ⅱ型糖尿病人早期的临床表现,医生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觉察到这些患者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的。

Ⅱ型糖尿病的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谓相对不足,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延时,这样,当进食后糖分吸收入血达到高峰时,需要的胰岛素未能及时分泌而造成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延时分泌又使血液中胰岛素的高峰出现于血糖已降低时,从而导致血糖的进一步降低而发生低血糖,这一时段正好在餐前空腹时。通俗地说,就是血糖高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而血糖已经降低时,胰岛素却大量分泌,结果导致血糖不正常。人们不了解这一点,会误以为得了“低血糖”症而多食,又进一步加重血糖异常。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人,常常是糖尿病的潜在患者。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出现空腹或餐前低血糖现象,要想知道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到医院查一查血糖,尤其不要忘记查餐后2小时血糖。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及的,中年人的血糖,不要以化验单上的6.1mmol/L(读作毫摩尔/每升)为上限标准,因为按照国内有关疾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也应该筛查。筛查的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缩写为OGTT。这样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早期干预治疗。

上一篇:外卖安全下一篇: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