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伦理思想

2024-05-07

邓小平伦理思想(精选三篇)

邓小平伦理思想 篇1

(一) 通过发展生产力, 从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得利益, 是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地得到提高。

大力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也是社会主义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要发展壮大, 必须首先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来说, 不发展生产力, 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也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就不能说是社会主义, 更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立足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提出的, 是密切切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的。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很低, 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从而就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者形成的现实矛盾,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 才能够得到解决。在改革开放初期, 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和国家发展方向的积极摸索的阶段,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想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方式,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形成与发展的根源。发展生产力必定是离不开社会主体———人的作用和影响的。作为带动社会发展最活跃因素的主体来说,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会为人本身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不断地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地形成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人与社会环境中各种道德品质的关系。因此,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 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观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奋斗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伦理目标及其最高原则。

“共同富裕”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同步富裕”, 这里的“共同”是指作为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形式, 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而这里提出的“富裕”则是社会成员对于财富的拥有,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 是通过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的影响来逐步带领其他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后富”。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 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发展政策推动了人民群众勤劳致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产生一些贫富差距, 而合理适当的、合法的差距也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 “共同富裕”必须避免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制度也决不允许两极分化的出现。邓小平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没有太富的人, 也没有太穷的人, 所以日子普遍好过。”如果不能够做到这点, 那么就会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会得到提高, 从而就会阻碍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 效率优先化, 兼顾公平的辩证统一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长久以来都是经济伦理所研究的重要内容。效率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来说, 是指对于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的方法。“效率优先”实质上就是要优先发展生产力, 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反之则是低效率的或是无效率的发展, 只会使社会矛盾更加突出,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因此, 贫穷就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是要靠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效率。因为, 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的基础, 若没有物质财富作为基础, 社会公平同时就失去现实的基础。

在“效率优先”的同时要“兼顾公平”, 这是与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强调的“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不仅是“效率优化, 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同时也体现在解决社会公平, 避免两极分化上。在市场经济中, 公平这一原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稳定的根本性保障, 若没有公平必然会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进而损害到效率。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基于效率为其带来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的, 如果缺乏效率的支持, 即缺乏效率所提供的坚实的物质作为基础, 公平的实现就成了空谈之物。

效率与公平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效率是实现和推进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而公平是能够提高效率的有效的力量保证。邓小平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主张, 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方针,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时代意义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道德理论新发展,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 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1.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关于经济伦理方面的研究向来很薄弱, 这是由时代发展主题的变更所造成的。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产物, 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 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在以革命与战争作为时代主题的时代, 阶级斗争作为中心任务, 而伦理学是为了阶级斗争服务的。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 时代的主题已然也发生了变化, “和平与发展”替代了“革命与战争”成为了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及时地领悟到时代发展精神, 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紧紧地把握住时代主题的变化并切实地结合当时的实际国情, 顺应时代的潮流, 提出了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坚定的政治路线方针, 这是我国适应世界格局变化大趋势并结合实际国情而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顺应着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 确立经济建设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任务, 也强调了伦理道德的经济功能, 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做出了明确地回答, 形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新的伦理观念与价值准则,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2.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情况、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准确地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更高的科学水平。同时,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将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 进一步阐明并深入地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经济伦理问题, 这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初期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而产生的,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从根本上逐步地解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作出科学的论证。这一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经济伦理思想必然是邓小平经济论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核心思想,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

以人为本, 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来谋发展和促发展的, 从而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用于到全体人民群众。邓小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论述“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时就明确地强调了要建设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 并且他在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中也都充分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自古以来就有“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之说,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一切来自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发展思想, 不仅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更加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这样形成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之间的良性循环, 就是邓小平经济伦理的基石。邓小平经济伦理为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实践意义。

2.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阐述:“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 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 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因此, 这就是说在效率或是公平上来讲, 社会主义社会总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要解决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而后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是共同富裕。”这就是中国在之前较长一段时间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切实贯彻“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一原则进行了深化完善, 由“第一次分配效率优先, 第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到进而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样的深化和完善不仅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 也进一步强调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问题, 进而从实际出发深化了对于效率和公平的认识, 也有助于在国家、社会企业及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的实施, 从而极大地推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3. 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邓小平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 同样也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邓小平提倡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反对破坏生态环境也坚决禁止浪费生态资源。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曾经指出, 人类社会文明的衰落和灭亡, 或多或少都是与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关系所致, 人类数量的增加使得过度的开垦和砍伐是造成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从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十八大报告, 就明确地体现出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视的态度, 并且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总而言之,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为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下, 如何把握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 如何解决新问题, 促进经济和道德的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等现实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8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10, 373—37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0, 161—162, 227, 346, 373

邓小平廉政思想心得 篇2

心得体会

12月24日,我参观了“邓小平廉政思想与实践”专题展览,通过学习教育本人感触很深,使自己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每个党员只有在其位、明其责、尽其职、务其实,努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坚持向小平同志那样,把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放第一位,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到实处,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一名乡镇纪委书记,努力做到:

一、加强学习,提升素质

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王歧山同志报告、邓小平同志廉政思想讲话原文的学习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年代里,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到农村工作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加快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乡镇工作的需要。

二、警钟长鸣,筑牢防线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不要等上了被告席,悔恨的说:“我们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脑,见钱不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决不能拿”才明白自律的重要性。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三、求真务实,模范带头

邓小平伦理思想 篇3

关键词:社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

一、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

社会问题,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失调造成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现象。根据郑杭生教授的定义“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1]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将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因此,对于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及早预防,一旦发生,必须尽快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在带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多次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腐败、人口等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中邓小平关于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的论述对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时,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

二、邓小平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论述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发展,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但是,他同时也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邓小平在与弟弟邓肯的谈话中提到:“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

(一)防止两极分化的根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指出:“至于搞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3]之后,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再一次讲到“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4]

(二)消除两极分化的具体途径:共同富裕。要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带领后富的人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5]“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就是出现新资产阶级),但这不是要搞平均主义”。[6]

总之,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是不能“发展下去”的。邓小平对分配方面出现的问题看得如此之重,展现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这不仅仅是对收入本身的关注,更着眼于对我国发展的关注,对人民获得实惠的关注,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

三、邓小平关于腐败问题的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和国家机关中出现的各种腐败现象,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反腐败工作,并强调如果不坚决惩治腐败,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盗贼横行的世界。

(一)腐败现象与社会风气。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发展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风气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逐步侵入到政治生活领域和其他非经济领域。市场经济的自发趋向是引导人们追逐金钱,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社会风气开始变化,“一切向钱看”成了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这种现象,引起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警觉。陈云同志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几乎同时,邓小平说:这几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7]“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8]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点出了社会风气与腐败现象的关系:社会风气不好,会助长腐败现象的蔓延和发展。

(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措施。腐败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反腐败斗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面对腐败现象的屡屡发生,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措施,打击腐败,制止犯罪,保证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被侵害。邓小平的反腐倡廉论对如何开展反腐败斗争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严厉惩治腐败分子。对于如何才能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反腐败的关系。邓小平论述到:“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但今天回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9]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也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10]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谈到:“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11]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必须抓好,措施要具体扎实。反腐败斗争也要抓紧抓好。

第二,加强理想教育,提倡廉洁奉公。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理想。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理想教育的效果要体现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就是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1978年,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后勤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以身作则,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定要廉洁奉公,当好红管家。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同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作斗争,要同假公济私、开后门的现象作斗争”。[12]“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务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3]

加强理想教育,提倡廉洁奉公,是反腐败措施之一,重点在于提高自律精神,使领导干部对私心筑起一道反腐败的堤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的第一个要求领导干部发扬自律精神的重要文件是《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文件对反腐败的自律要求是“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的教育,把廉洁奉公,反腐倡廉建立在干部高度觉悟的基础上,是廉政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党。邓小平早就说过:执政党如果失去监督,就会犯错误,而且要犯大错误。解决之道,是“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4]对权力层必须建立制约其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这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邓小平的监督思想主要有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人民群众和党员对干部的监督;监督要制度化、规范化;重视专门机构的监督检查等等。

在邓小平反腐倡廉论的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长远看,如何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权力监督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的探索。

四、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小结

社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必须解決的。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邓小平发现社会中出现了收入差距、腐败等严重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虽然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邓小平社会问题思想中折射出的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8页

[2]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6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6]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01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8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7页

上一篇:防止企业人才流失下一篇:单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