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对策

2024-06-24

利用对策(精选十篇)

利用对策 篇1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相协调

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传统的发展轨道为主,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是以不合理的开发土地利用为代价。尤其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 城镇建设用地、道路交通建设用地、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发展建设用地等的不断增加, 大量占用优质耕地、自然保留地等, 使其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强,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进而使土地的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或者逐渐失去了平衡。因此, 要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为二者之间建立一座和谐的桥梁。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在不断进行产业化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相当突出的, 其最突出的是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 我们迷失了发展的方向, 片面追求和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当然发展二三产业, 对于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道路, 但对于毕节市而言,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 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理念没有很好地指向农业。所以, 在世人的眼中, 一提到发展, 就跟工业和服务业 (酒店、银行等) 有关, 潜意识里很少有农业产业的说法。

可以很清晰的看出, 第一产业的产值从2001 年的53.46 亿元增长到2011 年的133.95 亿元;第二产业的产值从2001 年的39.24 亿元增长到2011 年的342.23 亿元;第三产业的产值从2001 年的34.33 亿元增长到2011 年的261.23 亿元。纵观毕节市的三大产业发展, 增长幅度最快的是第二产业, 最慢的是第一产业。在毕节市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春潮中, 如何实现“强区地位”, 毕节市的发展理念是“工业强市、投资拉动、项目先行、引大扶强、推动跨越”, 这样的发展思路加速、壮大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而对于传统的产业 (第一产业) 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 今后毕节市的产业发展应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使其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整体的产业链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

三、利用现代科技, 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管理

毕节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特点有所不同。那么, 对于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决策及有效措施等都要建立在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研究的基础之上, 对土地利用进行实时监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就目前的技术来看, 我们应该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对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以及土地利用的演变进行全方位、多时期的动态研究分析, 从而揭示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特点和机制, 为毕节市今后土地利用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依据。另外, 我们要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毕节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 监督毕节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规划、决策和设计等执行情况, 便于更好地阻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

四、协调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得出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表现在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大量占用。毕节市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毕节市的经济发展、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更有利于为各方搭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 对于毕节市这样一个山区城市而言, 保护耕地资源不被破坏, 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整个地区粮食生产的根本能力。只有保护好本地区的耕地, 才能为地区的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 对于一般的建设项目, 比如房地产开发、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等, 都要进行严格规划和控制;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

五、落实土地法制建设, 完善土地监管机构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在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 我们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有限的耕地资源, 比如督促有关单位、个人及部门尽量少占耕地或者不占用耕地资源。基于此, 更要不断完善和细化农田的基本保护制度, 建立耕地资源的保护基金政策制度, 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流转或者转用等许可制度。把土壤较为肥沃的耕地作为一级耕地保护起来, 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在耕地保护基金中设立专门用于耕地资源流失严重的地区, 这样可以对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对于故意或者非法占用耕地的单位、个人或者部门, 应进行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 并且要对责任人或者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理。

(二) 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相关管理机构,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保障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培训土地管理人员, 使其转变思想, 强化土地意识, 提高他们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管理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的应用, 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分类、评估与核算, 并将其考查指标纳入经济核算中去。

(三) 不断改革与完善征地制度。在今天的征地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了太多的矛盾, 而且有些影响是很大的, 这样就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只要是征地出现问题, 那就是牵涉到钱的问题。就因为这个原因,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矛盾, 当然毕节市也属于其中之一。因此, 一套完整的征地制度或者是征地补偿标准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 为地方的维稳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 地区土地总体规划必须要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实现地区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和调整关系, 是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前提。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 也是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与依据, 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深化管理的关键, 更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 我们在进行地区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时, 应该进行准确的实地调研, 数据要真实可靠, 才能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总体而言, 在征地的时候, 应根据被征地的不同用途, 采用不同的征地补偿方式或者补偿标准。而对于有关公益性的征地补偿应该是低补偿, 盈利性的征地补偿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操作, 这样的补偿, 应该是企业与百姓进行面对面交流商谈, 必要时政府可以出面解决,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摘要:本文在分析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 提出毕节市土地利用对策。

关键词:毕节市,土地利用,浅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郑艳.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闽清县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利用对策 篇2

初一(10)班 张逸飞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都江堰,对都江堰的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分析。下面便是我的研究成果。

一.都江堰市水资源利用现状

1.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都江堰市的用水分为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三部分:农业取水量为2.87亿立方米,工业取水量为0.19亿立方米,城镇生活取水量为0.15亿立方米,总计取水量为3.21亿立方米。

2.水资源面临的危机

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较低。都江堰市农业是用水最大的产业,农业用水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90%。目前,部分农业灌溉时主要采用浸灌的方式,并且按面积计算水费,这样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护,而且在输水过程中,大量水被渗透蒸发,造成水资源被白白浪费。

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因为农业是整个社会用水的大头,所以要作为节水的重点。

(1)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办法,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消耗。

(2)采用喷灌、滴灌、渗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

(3)实行科学的灌溉方法,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适时适量灌溉,不但节水,而且增效。

利用对策 篇3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要素;对策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今年,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提出实施城建富区战略,其目标是要通过城市建设来塑造秀屿新容貌,树立秀屿新形象,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港城新区崛起。当前,秀屿中心城区存在人口总量少,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要素集聚难成为阻碍秀屿区城市化发展进程。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做好城市经营文章,提高城市化水平对于推动港城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试以秀屿区为例,探讨破解发展要素集聚难题,提高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城市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区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其成长具有特殊背景,即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上一些乡镇急功近利扩大财源的心态,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走一点弯路,出现一些问题。

1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

当前,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我区发展的需要。首先,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次,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偏多,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实际上,乡镇“吃饭财政”状况的形成以及一些地区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现象,与镇域规模过小、行政人员相对过多有直接的关系。再次,这种规划比较僵化,缺乏弹性。有些地方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2小城镇规划问题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大部分建制镇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有的甚至连中心村的规划都做得相当漂亮。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过分贪大求洋,好看而不实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耕地,由于规划过分超前,实际上无法实施。(2)很多小城镇沿主干道的一侧或两侧向两个方向延伸发展,这种“规划”实际上是没有规划,不仅浪费了土地,城镇的功能也得不到发挥。(3)随意更改规划的现象比较严重。乡镇一级主要领导的变动比较频繁,新领导上任后,对小城镇建设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频繁的变动使小城镇规划流于随意,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3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

“以地生财”成为当前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国策相矛盾。在实践中,各个小城镇都尽可能多出让一些土地,或者变相把农用土地非农化,因而,全然不顾正常的征地程序,盲目圈地搞开发区或进行房地产开发。我们常听到的总是“土地不够用”之类的抱怨,很少有小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或者注重旧城区改造,这种混乱状况给耕地保护增加了压力,助长了“摊大饼”式发展小城镇之风。

4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导致小城镇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僵化的户籍制度限制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小城镇发展的需求。在现行户籍制度下,能够进城经商的农民仍然是“农业户口”,这些农民户口仍在原籍,并且承包着土地,而就业和日常生活又在城镇,实际上无心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粗放经营甚至出现土地撂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份和待遇,工作和生活都难以稳定。同时,由于无法取得城市户籍,被严格限制了就业空间范围,也使得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必然就近发展非农产业,造成农村非农产业的分散化。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建议与对策

1要搞好城镇建设规划

首先,城镇建设规划要解决发展哪些城镇的问题。发展城镇建设要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要优先发展已经是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小城镇,防止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低水平分散建设,重点发展现有基础较好的建制镇。要发展哪些城镇建设,就需要通过城镇建设规划来控制,在秀屿区,目前应重点发展笏石镇市政中心区建设,适当发展其他基础设施好的建制镇。第二,可以解决各城镇如何发展的问题,各个城镇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不同,特色不同,发展的方向也不同。比如笏石镇,作为秀屿区政府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区商品集散中心,第二、第三产业有一定的基础,社会服务和市政设施比较配套,埭头镇作为商贸型城镇,主要是依托其在交通区位上的优势,通过开发市场带动城镇的发展。平海镇则是一个农业型小城镇。其它各个城镇类型也都不同。他们由于城镇功能不同,以后发展方向不同,发展的规模也不同,这就需要通过城镇发展规划来约束。同时,各城镇内部的功能划分,也需要通过规划来确定。

同时,要做好城镇规划工作,必须注意与其它规划的街接,一是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规划的对象是行政范围内所有的土地,自然也包括城镇建设用地。而城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研究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确定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方面,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镇各项工程设施,并对城镇内部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分区进行总体布局。它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点和面、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法律地位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控制城镇规划的地位。秀屿区城镇规划只能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有关城镇布局,各项建设用地指标、用地规模、用地范围、用地发展方向来进行,而不能脱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我们要以此为机会,认真合理安排城镇用地指标及布局,统筹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的发展。二是必须注意同居民点建设规划的街接。

每一个城镇都有其自身的吸引范围即腹地,对本区域经济有辐射作用,因此,考虑城镇规划就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居民点建设规划中来,按生产明确城镇、集镇和农村居民点在所处区域中的规模大小和职能分工,才能发展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城市化。

2要注重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影响港城新区建设的重要因素。“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走集约用地的路子,这既是我区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又是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通过挖潜改造旧镇区,积极进行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解决小城镇的建设用地。要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防止乱占耕地。要严格限制分散建房的宅基地审批,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可用于小城镇建设用地。

3要多方面筹措资金

资金问题始终是城镇建设的瓶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城镇所在地人民政府。而各乡镇人民政府普遍负债严重,维持自身机构运转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要解决城镇自身建设资金问题,必须克服投资主体单一的缺点,多渠道、多种形式筹措资金。首先,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特别是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市场配置城镇土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筹措资金是土地招标拍卖等市场配置方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拔的以外,应一律采取公开招标、拍买、挂牌出让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其次,城镇建设应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及盘活存量土地取得的资金毕竟有其量上的限制,而且需要投入一定的前期运作资金,而银行信贷具有成本低的特点,易为开发单位所接受。在秀屿区市政中心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单位利用银行信贷取得1000万元信贷支持,加快笏石城镇建设步伐。由此可见,作为城镇建设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金融信贷的可操作性还是较强的。

第三,应把一部分社会公用设施推向社会,由社会化经营。在传统意识里,教育、供水等社会公用设施的投入应由政府来承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拓事业的不断深入,许多民营资本正逐渐进入该领域,从秀屿区几年来的实践来看,已有停车场、市场、自来水厂等公用设施、公益事业向民营资本开放,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负担,而且可以促进该领域的正当竞争,使人们获得更好的服务。

4制订新的户籍管理制度

档案休闲利用的对策研究 篇4

一、加强用户研究, 为档案的休闲利用者提供针对性服务

用户教育即用户档案需求能力的培养。通过用户教育能够使档案馆的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从感觉上缩短与档案馆的距离, 了解档案馆的馆藏结构、档案馆的作用, 学会如何在档案馆中利用信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完成学业或研究的课题, 满足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用户研究主要是研究档案利用的用户类型、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行为规律及社会因素对用户休闲利用的影响等[1]。通过用户研究能够使档案馆掌握档案休闲利用的主要用户类型、用户研究的主题、用户研究所需设施和所期待的服务质量;了解档案休闲利用者的利用目的、愿望、要求、动机和兴趣所在;掌握用户对档案信息的认知过程和对档案信息检索语言、检索方式的心理适应情况;了解档案馆的外部环境、内部装饰、馆藏结构、检索方法、借阅制度、服务态度等是否符合普通公众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要求, 最大限度地消除休闲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障碍, 使档案利用更进一步地贴近于社会公众, 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拓展档案休闲利用的范围

档案的休闲利用是面向用户的, 检索工具编制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用户需求的满意程度, 是关系到巩固用户群的问题。

首先, 必须改变原有的主要依靠案卷目录“一本账”的局面, 逐步形成一个实用的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使利用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多种途径进行检索, 以满足利用者查找档案信息的求全、求准、求快和对利用途径求易的需求。上海市档案馆主办的“上海档案信息网”, 使社会公众能通过互联网从丰富纷繁的各类政府公开信息中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同时, 上海市档案馆配合“中华老字号”振兴等社会热点问题, 实施“城市数字记忆工程”项目建设, 以建立专题目录、档案开放利用与文件级目录著录和档案数字化的联动机制等方式, 深入挖掘馆藏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

其次, 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对全国范围内的档案资源实行有机整合, 建设全国性的档案目录中心和各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为目标的档案数据库[3], 形成一个休闲档案资源共享平台, 使档案利用者能够跨越时空对所需档案、资料进行查询利用, 把封闭的档案服务扩展成开放性社会化服务, 实现馆际交流、资源共享, 近一步扩大档案馆在公众文化休闲机构中的影响力。2007年11月4日,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文数字化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一期建设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入库档案实现了“字字可查、句句可检”。

第三, 建立高效的网络档案检索系统, 能够准确地揭示档案的信息和精确存址。通过网络档案检索系统能够使公众了解档案馆的基本信息, 如各个部门机构的开放时间、所需信息是否可以开放利用, 是否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登记, 是否可以进行网上传输和在线利用等。上海档案信息网已实现馆藏档案及资料、政府公开信息、已公开现行文件的网上查档;进入上海档案信息网上数据库系统, 可以根据需要检索档案目录, 实现网上预约调卷;已建成的上海市档案目录中心, 能够准确地揭示档案文献所存放的地址。

三、塑造档案馆的形象, 实现档案利用的社会化

塑造档案馆的形象必须做好档案馆形象定位, 扩大社会档案意识, 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工作。

1. 档案馆形象定位。

档案馆形象定位通常是根据组织的自身特点、同类组织的情况和目标公众的情况三个方面来考虑。任何社会组织在塑造自身的形象时, 都必须有准确的形象定位。虽然一般的社会组织形象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 档案馆由于所藏档案价值、种类基本定型, 不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档案资源的结构, 因此, 必须做好档案馆的形象定位。如一史馆定位于明清历史档案;二史馆定位于民国档案;中央档案馆定位于革命历史档案;地方档案馆应该定位于地方领域, 为本地区的社会公众服务。为此, 档案馆应该塑造“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开放形象, 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提供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

2. 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 扩大社会档案意识。

知名度是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要塑造档案馆的休闲形象, 就要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 扩大社会档案意识, 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使档案馆的休闲功能为公众所知。

第一, 建立“公众开放日”, 让公众了解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工作的流程, 增强社会大众的档案意识。广东省档案馆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为“公众开放日”, 由于省档案馆的各类展览平日已经是免费开放, 因此开放日重点是向公众开放档案工作和典藏的场所, 在“公众开放日”当天, 公众凭合法证件可参观省档案馆平时不对外开放的业务工作场所 (档案保管库房、控制室、特藏室、档案复制、修复、缩微、修裱和档案消毒设施等) 。

第二, 以馆藏档案史料, 筹划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档案展览。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展览大厅的玻璃展厨中, 就陈列着《独立宣言》、《宪法》、《解放奴隶宣言》、《劳工法案》等数十份美国“国宝级”的重要文献, 这些文献的纸张都已发黄, 显示出其历史的久远。进入展览大厅的走廊两旁还摆放着美国前总统里根等人就职演说时的讲话原稿、美国与有关国家签署的条约文本等重要文献材料。

第三, 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扩大档案宣传活动覆盖面。

第四, 办好档案网站, 并且与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相关网站的链接, 为档案机构与用户和档案机构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实现网上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档案信息。

3. 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档案的美誉度。

美誉度是一个组织获得公众信任、赞许的程度。要塑造档案馆的开放、服务的形象, 重要的是要提高档案馆的美誉度。

首先, 要优化公众利用档案的环境。档案馆在选址造型、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内外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浓郁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特征, 努力营造开放、舒适、休闲的档案馆空间环境, 增加档案馆与普通公众之间的情感可近性。如美国国家档案馆建在华盛顿特区中心, 是国会大厦、白宫、最高法院、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等著名建筑的组成部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即日本国家档案馆) 设在美丽的北之丸公园内, 近邻皇宫, 是日本东京文化建筑群体的组成部分, 优越的区位增加了档案馆的文化品位;上海外滩档案馆设有文化氛围浓郁并且具有亲和力和人文关怀的开放式服务区, 建立大规模展厅, 为利用者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

其次, 利用者是为了查阅档案而来, 能否迅速查到他们所需要的档案, 是衡量档案馆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 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检索目录和检索手段;在阅览室要配备档案人员现场咨询, 使利用者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文件;要配备各类参考图书资料, 各类特殊载体档案的阅读设备和复印设备, 让利用者切身感受到在档案馆利用档案的方便、快捷、舒适。服务时间必须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公众场所的惯常作法接轨, 节假日要向社会公众开放。

第三, 公众对档案馆的看法与评价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档案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技能方面, 着重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公众的开放意识, 转变过去轻个人利用、轻为普通群众服务的档案利用观念和服务观念, 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与服务需求, 建立覆盖并方便全国人民的档案利用与服务体系, 加强对档案专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休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人类历史文明记忆保存基地的档案馆, 应该围绕人们的文化休闲需求, 拓展其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功能和各种教育文化机构、大众传媒一起为不断兴起的文化休闲需求提供有利条件, 构建、面向社会、适应变化的社会化休闲供给体系, 给分散进行的、多种内容和形式的文化休闲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要:休闲利用是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范围的重要方式。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档案休闲利用存在障碍,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档案,休闲利用,对策

参考文献

[1]魏莉, 方丽萍.档案的休闲利用与用户研究[J].兰台世界, 2008 (8) .

[2]上海档案信息网:http://www.archives.sh.cn/.

[3]陆小妹.档案价值变化对利用工作影响[J].北京档案, 2006 (6) .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篇5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报废汽车引发的安全、环保、资源问题以及汽车再制造产业广阔的前景,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报废汽车现状描述,对比发达国家报废汽车管理方法特点,提出国内报废汽车回收利用问题的建议。

一、报废汽车对社会影响

汽车工业既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消耗、高排放、影响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2009年我国汽车累计产销双超1360万辆,汽车总保有量已经突破7000万辆,按照每年大约7%的报废量,仅报废汽车的重量就超过700万吨。据预测;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将达到1600万辆,汽车报废数量相应也在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1、报废汽车重新回流进入社会,危害极大,由于报废车辆本身已不符合道路行驶条件,被再次被改装后进入路面行驶,其车本身性能大变,安全系数大大降低。报废车重流社会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非法拼装”,近年来,由报废汽车总成拼装上路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危害。有资料显示,在国内近3年的交通事故中,有13%是因为使用伪劣和报废汽车配件所致,非法拼装车的安全性能完全得不到保证,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报废汽车对环境污染,汽车生产过程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除主要制造原料钢材、生铁外,大量橡胶、塑料、有色金属被采中,砷、硒等也存在于汽车中。汽车报废后被非正确处理过程中,所产生废气、废油、废电瓶以及报废零部件,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车内存留的废机油、报废的旧电瓶以及报废的零部件处理不当,将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破坏。此外空调的制冷剂——氯氟烃(CFC,俗称氟里昂)泄漏时的直接排放,会造成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3、报废汽车上路超期运行危害,国内汽车在到达报废期后,经常被非法延长使用时间。超期运行的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运行时可靠性降低,会直接导致刹车失灵,转向及发动机等零件 失灵;会使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变差,极易跑偏;这些超期使用的报废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功能下降,安全隐患增加。2008年,我国各地区出现多起因汽车超期使用导致的交通事故,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外,超期使用的报废汽车,所有机件磨损严重,燃油消耗大于正常水平,排放废气无法达到正常标准,机油消耗增加,都造成资源浪费、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经济发展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应爱斌日前表示,对于愈加严重的汽车报废问题,有人说,成为“世界最大停车场”之后,中国正变成“世界最大汽车垃圾场”。

二、再制造产业前景诱人

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当今乃至以后的主题,那么汽车工业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呢?报废汽车向何处去?该如何纳入到回收利用的再制造轨道上来?

世上万物都是不生不灭、有生有灭的。既然汽车以年产百万辆以上的速度生产出来,那么使用生命周期过后,就必须以同样或稍低一点的速度,该处理的处理掉,该再生的让它重新获得新生┄当前,全球每年至少有2600万辆汽车报废,如果将它们首尾相连,大概可以绕地球赤道1.5圈。为了避免生活在汽车垃圾堆上的可能,全球都在进行报废的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制造工程。在中国,这一事项也迎来“破冰”。

我国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报废汽车回收是我国重要的再制造资源,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据了解,汽车上的钢铁、有色材料零部件90%以上可以回收利用。再制造产品的成本只是新产品的50%,同时可节能60%、节材70%。以发动机的再制造为例。市场上,一个新发动机的价格普遍在1.3万元左右,而一个再制造的发动机,其花费是全新发动机的40%至50%。玻璃、塑料等回收利用率也可达50%以上,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息息相关,产业前景十分喜人。

德法美日等发达国家报废汽车的再利用率已达80%以上。美国在2009年再制造业的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汽车行业占到了700亿美元。而我国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2009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8亿辆,正常年报废汽车总量将达到400万辆,加上国家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政策,鼓励汽车提前报废,今后每年报废车辆的数目将会增加,再加上每年因维修更换下来的废旧零部件数量更是惊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今年的再制造产能为发动机11万台,变速器6万台,发电机、起动机100万台,总产值不到25亿元。与此相对比的是,到今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000万辆,假如有一部分备件采用再制造产品,那么再制造产品需求将超过30亿元,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汽车回收产业正处在朝阳期,将是下一个高速增长行业。

三、行业生存状况不佳

虽说汽车回收产业正处在朝阳期,但这个行业眼下却很尴尬。当前,我国汽车报废标准遵循的还是2001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其中对不同车型的使用年限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按照这一规定,包括摩托车、农用运输车在内的汽车,如果达到国家报废标准,或者虽未达到国家报废标准但如发动机或者底盘严重损坏,经检验不符合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或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都将进行报废处理。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购车者来说,购车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即便是在汽车接近报废期限时,很多车主也舍不得换车,更不会将汽车送进报废汽车回收中心,而是希望尽可能多开几年,哪怕是冒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报废汽车获得的补偿费很低,远远提不起车主的兴趣。

从2009年开始,我国调整了部分车型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的补贴标准,以调动车主报废旧汽车的积极性。比如说报废大型载客车的补贴标准,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了1.8万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报废汽车回收的情况,一些报废汽车回收企业短时间内出现了车源增加、效益提升的现象。

然而,由于以旧换新的车型范围限制过严、补贴金额少、手续复杂等原因,这一政策并未带来持久的助推力。像以旧换新的车辆主要是针对符合一定使用年限要求的中、轻、微型载货车和部分中型载客车,限制条件太多;补贴金额虽然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与车辆转让出售相比,还是没有绝对的吸引力;由于补贴金额并不是现场发放,而是需要申请的车主办理一系列审核手续,非常复杂,这也把很多车主拒之门外。

此外,拆解工艺落后,再利用渠道不畅,拆解企业生存状况不妙。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有400多家,但大多拆解水平低,场地简陋,设备、设施落后。

按照400万辆汽车的年报废量计算,平均一家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每年可以接收报废车1万多辆。但是实际上,一个厂一年拆掉500辆汽车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吃不饱”。原因是大约60%的应当报废汽车流入了二手市场,没有经过报废拆解处理,就又上路行驶了。这样,汽车报废回收企业拆解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规模效益根本出不来。由于车辆的拆解主要靠人工完成,企业人力成本也比较高。此外,汽车拆解再利用渠道单一,也使拆解点难有好的收益。

技术水平跟不上也是重要原因,由于汽车是一个由成千上万零件组成的组合体,这些零件由性能各异的不同材料组成。因此,报废汽车的回收并不是简单的回炉所能解决的。它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行分解,然后再分别进行处理。这一切都建立在高端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基础上,因为修复一件产品往往比生产一件新品所需的技术水平还要高。而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修复、改造等产品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在很多拆解点,报废汽车回收之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限于废金属,其他材料回收利用率不高,橡胶、塑料、玻璃等多作为垃圾处理,报废汽车的总体利用率还较低。沈阳一家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负责人说,目前报废汽车拆下来的玻璃、玻璃钢等材料因为数量很少还没有人来收购,只能作为垃圾填埋。报废回收汽车企业希望对拆下来的废料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材料能有不同的用途,这样可以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可是,这些想法要变成现实,除了企业自身拆解回收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形成更细的产业分工。

目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之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限于废金属,其他材料回收利用率不高,橡胶、塑料、玻璃等多作为垃圾处理,报废汽车的总体利用率还较低。由于目前对报废汽车在拆解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及材料回收利用率还没有详细规定,报废汽车零部件的再使用率、拆解材料的再利用率不高,废液和废弃物处理不当导致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我国还面临报废汽车非法延长使用期和使用报废汽车非法拼装车的严重问题。

四、他山之石可以借鉴

在日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再制造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均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

日本:

日本每年都要有500万左右的汽车报废,这些是有效的资源,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回收它,过去,日本一般是把车上有用的部分重新使用,然后再把破车卖给汽车报废厂,把金属材料提取出来,加以回收,残渣就被填埋在垃圾厂。在90年代末的时候日本已经缺少填埋厂,填埋成本越来越高,到现在日本已经没有任何空地来填埋不可回收的废物。同时日本也非常关注自然资源的枯竭,也非常关注温室化效益的发展。因此日本内阁在2000年开始对汽车进行立法,2002年颁布了《汽车回收利用法》。日本现在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建立一种体制,让所有的社会各方在参与买车的时候要支付一笔再生费就是100美元左右。

日本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管理通过政府和民间机构两个途径分别进行管理。政府负责研究制定指导报废汽车回收处理的政策法规,制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准入要求,并由各地方政府负责报废汽车回收处理行业的登记和准入审批,具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则由民间机构完成。

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一个特点是要求汽车用户要交纳回收利用费,汽车回收再利用促进中心受国家委托征收回收再利用费,并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运用,直到报废汽车得以回收利用为止。在确认汽车生产企业、进口商的粉碎残渣、氟里昂、安全气囊回收工作完成后,才向汽车制造厂、进口商支付回收再利用费。

此外,日本《汽车回收利用法》要求对粉碎残渣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管理。在法律实施之前,报废汽车破碎后的残渣通常是进行填埋处置,在对报废汽车的信息管理方面也不完善。新的管理体系对粉碎残渣、氟里昂和安全气囊类三种物质规定了不同的回收要求。对汽车粉碎残渣(ASR)的回收采取质量回收和热量回收并用的方法。ASR的再利用目标是2005年回收30%(质量比,相当于整车88%的实际再生利用率),2010年50%(相当于整车92%的实际再生利用率),2015年70%。当ASR回收率达到70%回收率的时候,整车质量回收再利用率可达95%,与欧盟的目标相当。氟里昂类的回收分解与原来的制度一致。

美国:

美国是汽车消费大国,也是在报废汽车回收领域走在前面的国家,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全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美国的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的,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回收利用。

虽然美国没有国家级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法规,但是有关产品连带责任的法规,再加上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严格限制了废弃物的填埋,将报废汽车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到了最小程度。美国汽车消费者不能废弃报废汽车,一般都主动将报废汽车提交给报废汽车拆解企业。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对汽车废液的管理十分严格,能将废液收集后提供给专业回收企业处理;对报废汽车的残余物则采取付费填埋的方式处理,不能随便处置。

总体上讲,产品连带责任是指产品制造链中的部分或全部制造商和销售商要对生产销售危险产品或缺陷产品所造成损失负有连带的法律责任。在这样的产品连带责任法规要求下,汽车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供应商、零售商和其他参与向公众提供该产品的都将被要求对汽车产品所造成的损失负法律责任。这种连带责任包括三类:设计缺陷、制造缺陷和无提醒过失。

基于市场驱动的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在美国强有力的产品责任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的监控下,形成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市场驱动机制,使美国汽车行业能够主动承担起引领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义务,组织并发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和回收利用行业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工作,确保了回收利用行业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日本、美国报废汽车处理的研究,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对报废汽车的解决方法各不相同。日本在国土面积小、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求企业不仅要负责回收并处理粉碎残渣,还要确保整个回收再利用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通过征收回收再利用费增强消费者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国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回收利用。

五、规模化发展需政策支持

虽然目前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包括汽车在内的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再制造产业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国策。去年7月,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的通知》,决定在14个省市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示范工程”试点,通过财政支持,引导试点企业进行以清洁环境、节约资源、推进技术进步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促进汽车报废更新。

政策的支持为报废汽车回收行业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发达国家再生资源行业也不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之所以能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政府的扶植。今年7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它的出台,最大受益者就是再制造企业。由于报废车零配件被允许拆下后再利用,再制造企业终于“有米可炊”了。

国务院法制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准备出台这一条例,是因为近年来国家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而开展报废汽车再制造试点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中关于回收企业拆解的“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规定,已经不能适应开展汽车再制造的需要。

意见稿中最值得关注的两点,除抬高拆解企业进入门槛外,还将在原管理办法中规定“交由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的五大总成”修改为“允许将其交给再制造企业进行制造”。我国在2008年就确定了14家企业作为零部件再制造的试点企业,奇瑞、江淮都是试点企业之一。当时,业内人士曾感叹,再制造产品成本只为新品的50%,能够节能60%、节材70%,这样一来,将明显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时隔两年,由于苦于长期没有原料“下锅”,再制造情况实行地并不理想。问题暴露后,意见稿迅速做出了回应,修改后的条例将很好地解决这一窘境,与此同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以及《再制造业产业目录》也都在制定中。

另外,意见稿进一步加大了汽车生产企业的责任,要求为回收拆解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由于现在拆车企业并不了解每款车型的构造和原料,很可能将一些危险有毒物品分解并造成环境污染。如果汽车生产企业能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将会有效地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同时,汽车生产企业也能将更多有回收价值的零部件进行再利用,在节能环保的同时,也能为汽车制造本身降低成本。

此外,2002年清理行政审批时,现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确立的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资格认定这项行政审批被取消。因此,十分有必要进行修改。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出台,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必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

六、回收利用的几点建议

我国报废汽车处理问题刚刚引起社会重视,回收体系不完善,需要借鉴国外在报废汽车处理方面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报废汽车处理进行系统和规范化的管理,总结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未来国内报废汽车处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让汽车生产企业成为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的核心参与者

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报废汽车处理研究,可以看出企业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可回收性技术开发、易拆解性技术开发、环保材料替代技术等直接参与,可以从源头上提高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水平。

2、明确汽车在设计中可回收利用率目标和时间表

只有通过法规将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强行规定下来,使企业在汽车设计过程中就体现可回收利用的设计思路,并严格按时达到目标,才能保证所有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承担同样的回收利用率设计责任,避免不同汽车回收利用率出现大的差异化,从而导致在产品竞争上的不公平。

3、报废汽车回收处理应走市场化道路

由于报废汽车中超过80%质量以可以被回收利用(以金属为主),具有回收价值,美国的报废汽车回收以市场化为主,也证明走市场化道路是可行的,因此我国可以对报废汽车回收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回收过程的透明化,而且可以用经济杠杆促进报废汽车的回收处理量。

4、对报废汽车处理过程进行规范

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在回收、拆解、粉碎、再利用等环节存在着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比如,铅、铬、水银等扩散,废油液直接渗入土壤,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5、严格规定回收过程中废物的处理程序

通过市场化处理,报废汽车绝大部分质量将会得到有效的再利用,但剩余的15%左右质量(主要是树脂、橡胶等),只能作废物处理。这些物质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我国报废汽车处理的成败。如果不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恰当的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对于这些不能回收的废物,必须规定严格的处理程序,保证不会被随意丢弃。

6、慎用行政指定方法确定报废汽车处理企业

行政指定报废汽车回收处理企业的方法,使被指定回收企业成为即得利益群体,削弱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不利于将报废汽车处理市场化。对于报废汽车处理行业的进入,应该向整个社会敞开,制定相应的审批标准和管理规范,达到标准的企业都可以对报废汽车进行处理。

7、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

除了要加强宣传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和再制造产品间的关系,允许再制造后的产品经标记后在市场出售,并可适当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再制造产品价格,来提升再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国家和地方应鼓励消费者和公共机构优先使用再制造产品,加强宣传,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认识,扩大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规模,积极推动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国际贸易。

我国淡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淡水资源;供需失衡;分布不均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2

水是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地球表面70%是被水覆盖的,但在地球表面覆盖的70%的水中,只有2.5%是人类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而在这部分淡水中,又有70%的淡水是以固态的形式存在于南极的冰层中,目前无法开采利用,因此,淡水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1]。1972年,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上第一次发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呼吁,1995年,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世界上有40%的人面临缺水,发展中国家有10亿人饮用不到清洁的水,人类有80%的疾病是因为饮用不卫生的水引起的,每年大约有2 500万人是因此而死亡[2]。

1 淡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均量贫乏造成供给与需求矛盾

从总量上来说,我国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分摊到每个人或者每667 m2耕地上的量却非常少。我国的淡水资源储备总量约为2.8万亿m3,在全球国家之间排第4位,但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约2 000 m3,仅占世界人均拥有淡水资源量的27%,在世界排第110位,耕地平均水量27 867 m3/hm2,约为世界的3/4。从人均的情况来看,我国实际上是一个水资源贫瘠的国家,存在着严重的供需失衡。相关调查表明,我国的缺水城市高达300多个,因缺水造成粮食歉收达800亿kg左右[3]。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缺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水资源的未来需水量必将要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水资源面临的危机将是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在地区之间显出不均衡矛盾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指的是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及耕地分布之间不匹配,这是我国的水资源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北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为40%,但淡水资源只占到全国的不足20%,其中显示的缺水省份人均水量不足1 000 m3的10个省区中,北方占8个。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若是不能得到解决,必然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是因为水资源不论是在人们生活还是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其直接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3 水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当前的水资源面临着水污染被扩散的风险。虽然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水污染生成力度的不断上升,保护力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总体上来看,全国的水环境呈现不断被恶化的趋势,官方数字显示,我国的年污水排放量多大400亿t,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江河,成为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

1.4 水环境遭到破坏

水环境遭到破坏的是人类活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造成的,如森林覆盖率变低形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河道被淤积,严重破坏了水环境。人们从媒体报道上经常能够看到蓄水水库泥沙淤积蓄水量减少、森林减少导致森林蓄水量减少造成干旱等。

1.5 水资源被过度开发

水资源被过度开始是为适用越来越多的需求。但过度的开发水资源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径流量利用率在20%以下是安全的,我国水资源利用率高达7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有些地区还要更高。

2 淡水资源利用对策

2.1 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对稀缺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是提高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的水资源稀缺的现状来说,必须要通过改革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存在管理上的无序状态,强化统一管理,使管理工作纳入科学的、以国家社会利益为前提的统一管理体系。无论是公共水资源或是其他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政府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才能最终解决有关水资源问题。另外,管理方式上也应该利用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2.2 优化淡水资源供给,保护水资源的环境

通过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来解决水资源的供给问题。20世纪以来,为解决水资源季节不均和地域不均问题,我国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工程,为优化淡水资源供给和保护水资源的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种水资源优化分配的战略级工程,不仅环节了水资源供给的不均,也改变了工程沿途的水资源环境。

2.3 实施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水资源缺乏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就是杜绝浪费。对于国家来说,节约用水是国家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重要战略措施。节约用水分为2个层面:一是宣传节约用水的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减少浪费;二是通过改善用水方式,如改变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用水等在工业上减少水资源浪费。

2.4 按市场规律调整水价

这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当前,我国已经实行阶梯水价,从经济的角度约束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事实证明,阶梯水价有效降低了淡水的使用量,使有限的水资源流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

2.5 严格执行废水处理制度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太低,加上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因此,除不断寻找新水源外,将污水作为可利用的资源将是解决缺水的重要途径,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减少了现有水资源的污染。

3 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虽然淡水总量很大,然而人均占水量却不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一步深化,水资源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果,水资源总量缺乏、地区分布不均和有限的水资源被污染等问题,只有通过立法上的规范、经济和道德上的双层抓手齐用力,利用科学的手段解决污水处理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和推动力。

参考文献

[1]任光照,徐子恺,王国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业绩与前景[J].水文,1995(5):11-16.

[2]戴维·塞克勒.新世纪的水资源短缺[J].水利水电快报,2000,21(8):1-5.

[3]Kuylenstiema J .世界淡水资源的综合评价——未来整体可持续水的政策选择[J].水利水电快报,1999,20(3):27-28.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对策 篇7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没有土地资源一切就无从谈起。城市土地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载体, 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及区域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存量有限、人口及产业的急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空间外向扩张受阻的条件下, 土地使用的合理性, 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化与集约化。因此, 探讨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对策, 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占用大量耕地且土地利用率不高, 土地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而且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1) 土地资源分配是以行政划拨方式实现的。

(2) 土地使用是免费的, 用地者无需为用地付出代价。

(3) 土地使用者长期占用国有土地, 没有时间限制。

(4) 土地使用者不能自己把土地处置给其他使用者。

这样的土地使用制度, 长期以来使得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土地用途的变更既需求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 从发展的角度看, 也是必需的。但是,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与可行性研究, 用地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一片渺茫。

1.2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轨时期, 施行行政划拨与有偿转让的双重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大量建设项目用地基本采用无偿的行政划拨, 城市土地利用在新旧体制过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1) 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 城市呈“摊大饼”式发展, 城市用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据《中国社会统计年鉴》统计, 1985~1994年, 全国城市由324个猛增到662个, 增加近一倍,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9 386 km2增加到17 940 km2, 年均递增7.5%。许多城市超越自身的发展条件, 不切实际地扩大城市规模, 求大、求新、求洋, 一些十几万人的中小城市, 非要在短期内发展为百万人的大都市, 结果导致城市架子拉的过大,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但事实上, 这些新增的用地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呈现出低密度蔓延的趋势。可以肯定的是, 这不完全是按照规划改善城市用地功能, 完善城市结构的结果, 其主要根源是城市盲目开发, 无序发展, 粗放经营造成的。

(2) 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城市之间及其内部的竞争就显得尤为激烈, 为了争取大的投资建设项目, 导致频繁的重复建设, 圈占了大量的城市土地。具体表现为开发区建设“泛滥”, 城市土地闲置浪费严重。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清查资料显示, 至1996年底, 全国已经有各级开发区4 210个, 其中省级以下擅自设立的多达3 082个。而且, 各开发区普遍存在“开而不发”、“先圈地, 再立项”等土地闲置现象。各类开发区闲置土地达4.1×104 hm2, 其中耕地2.2×104 hm2, 占闲置用地的52%, 既造成了对城市宝贵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也不利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

(3) 城市重视外延开发, 忽视内涵性开发。由于城郊地价低廉, 城区再开发和改造成本较高, 导致城市普遍采用不断向外“摊大饼”式的外延开发模式, 不仅占用了郊区大片良田, 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 土地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长期以来对土地价值的忽略, 导致我国大多数城市用地功能配置不尽合理, 各项用地比例失调, “重生产、轻生活”而导致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

我国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 给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使得本已短缺的土地资源遭到极大的人为破坏与浪费。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 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及城市自身面临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战略调整, 需要相应的容纳空间。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导致了耕地资源的逐年减少, 加速了耕地资源的消失, 忽视了内部用地结构的合理性。据专家预测, 按照我国现在的城市化速度, 到2020年将新增城市住宅建筑面积几十亿平方米, 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 长此以往, 城市人口将何去何从。因此, “珍惜每一分土地”,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集约化转变已刻不容缓。

2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

2.1 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内涵

关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在经济学上, 所谓耕作集约化, 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 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那么,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可认为是生产要素和非生产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集中投入与节约利用。

城市具有集聚效益, 是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高度密集的空间组织形式, “集中”是其重要特性之一。但城市的集中是相对的, 是城市及其腹地生态系统负荷之内的集中, 而非绝对的、超过城市负荷的集中, 只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崩溃。同时, 这种集中又是各种生产、非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有序集中, 而不是无序混乱的集中, 破坏城市集聚效益。因此,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要求城市空间的外向扩张与腹地环境负荷相一致, 重视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用地结构的合理化

城市内各项用地比例适合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 各用地之间应是一种高效率的协和运作, 整体上表现为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 而不是相互干扰、相互排斥。

(2) 土地布局的紧凑化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表明, 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用地布局紧凑与否直接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值得注意的是, 所说的这种紧凑不是简单的二维集中, 而是强调城市在三维空间尺度上的协调发展。

(3) 土地利用功能的综合化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属性共同决定了城市土地利用要实现综合化, 即实行功能分区, 改善城市环境, 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同时, 又不能过分强调功能分区, 而忽视各类功能区之间的联系, 从而降低城市的综合功能与活力。城市用地功能, 经济活动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提高城市综合运营效率。

(4) 土地产出的高效化

这种高效益产出, 首先应是单位投入所取得的经济产值,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存量土地, 使城市闲置地最大限度的减少, 努力改造旧城区, 重视内涵性开发, 挖掘土地再开发使用潜力。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相结合, 实现动态的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是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 因此它是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标志, 集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对策

要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就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管理和使用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活跃要素的土地资源。

(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首先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城市化的过程, 就是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聚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 政府应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 市政府应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应权, 杜绝协议出让土地, 严格实行“一个口”进出, 清理回收市区的闲置土地。

(2)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就要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强化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与中央集中管理为主相结合的土地管理领导体制, 充分运用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土地经营机制, 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改革的政府监督体制, 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在政府组织下, 从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传统产业优势出发, 明确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高效有序地为每一寸土地资源进行规划, 以达到土地使用的最优化。杜绝重复建设、违规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出现, 确保城市发展的活力。

(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就要建立项目用地控制制度, 优化土地使用结构。由于土地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稀缺性, 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用结构的竞争。优化土地使用结构必须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按照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 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供地控制政策,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切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发展效应。

(4)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必须深化土地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要求依法取消或限制土地权利人的某些财产权, 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用地计划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法律责任制度、土地物权制度等。建立新型土地供应机制, 完善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垂直的管理体制。

(5)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还必须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全面引入市场机制, 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和制约用地需求。目前, 全国共有1 198个县建立了土地有形市场, 这些市场在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调节激励作用,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就必须营造好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营造好土地市场的环境, 首先必须走出靠降低地价吸引投资的误区, 运用价格政策实现土地供应。在总量严格控制之后, 对新增建设用地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如果政府不运用价格政策对需求进行控制, 那么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一部分用地会被其他企业用地需求排挤出去。土地供应必须引入价格政策, 价格政策要与政府供地方向联系。

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供地, 在新增用地额度允许的前提下, 采取限价不限额供地政策, 即保障供给, 价格优惠; 对于国家限制的产业供地, 采取限额不限价的供地政策, 即以新增建设用地在保证鼓励产业用地有余额情况下, 产业 (或部门) 按竞争价格取得土地; 对禁止供土地的产业, 用地者只能在土地转让市场中取得以增强土地的利用价值为主, 促进土地资源的升值。另外, 营造良好的土地市场环境, 还必须增强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拍卖形式。要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等政策法规进行。

②改革土地价格制度, 推行招标拍卖制度, 保证有效竞争,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竞争交易的形式就是招标、拍卖, 由于交易中有多个买方, 买方之间竞争结构将使政府出让的土地能够到最有实力的买家手里, 这种结果既能使国有土地资产得到最大的变现, 也保证了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

③集约利用土地, 就要实行多种有偿使用方式, 满足多种用地需求。根据用地需求的形式, 应建立三种供地方式:长约长租的供给方式 (即出让方式) ;长约短租的供给方式 (租赁制) ;短约短租的供给方式 (可暂称年租制) 。事实上,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 这三种供给方式都已经存在, 只是除出让方式以外, 其他两种还有待规范而已。

④集约利用土地, 要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利益分配。根据土地市场发育状况, 改变税种的设计、税级分等、税的征收范围、减免退税的对象, 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灵活作用, 既保证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收益, 又鼓励地产经营者的积极性 。

根据土地用途的不同及收益的高低制定不同的出让金标准, 减少城市划拨土地进入土地市场的成本, 使其自发入市, 从根本上消除土地隐形市场存在, 理顺城市土地经济关系。

(6) 集约利用土地必须维护土地市场的安全。市场安全, 一方面指产权安全, 另一方面指交易安全。保护产权安全, 就是政府通过登记对合法产权给予切实的保护, 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交易安全, 政府首先要提供产权的信息。其次要尽可能提供交易的场所, 既有形土地市场, 增加交易的机会, 降低交易成本, 保证交易的安全, 建立合法, 公平, 公正的土地市场。

(7) 集约利用土地, 应重视旧城改造, 提高土地利用率, 将改造任务与用地指标挂钩, 实施土地整理, 促进城市土地的内涵性开发。例如, 传统城市建筑层数较低, 街道密度较大, 土地利用率低。可以通过调整用地性质及其使用强度, 在整合过程中, 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产出的高效化。

3 运用科学发展观强化城市用地的集约化

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化,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内涵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土地布局的紧凑化、土地利用功能的综合化、低土地投入下的高效益产出、现有城市土地利用的充分化和土地开发的动态化与成片化等。

另一方面, 城市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综合体, 人们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渐进过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在城市土地利用上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对城市土地利用高效集约化也有其特殊性,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以促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朱霞.城市土地与城市开发.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 2005.

[2]于春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7) .

[3]董黎明.城市土地问题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 2005 (8) .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其利用对策 篇8

关键词:耕地,现状,对策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镇扩张,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主要基地———耕地,自然成为矛盾的焦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院校研究的重点。

1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1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下降

在整体数量上,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6~1996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00.00万公顷[1]。1997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3.50万公顷,1998年减少26.10万公顷,1999年减少约43.33万公顷,2000年减少近100.00万公顷。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资料,我国“十五”期间共减少耕地616.13万公顷[2]。“十五”前4年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45.00万公顷,而2005年净减少36.16万公顷,2006年净减少30.68万公顷,2007年诤减少6.00万公顷,2008年净减少1.93万公顷,耕地减少势头有所减缓。中央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即到2010年,全国耕地不得少于1.2亿公顷,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在人均占有量上,我国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由建国初期的0.18hm2,到1979年的0.10hm2,到2006年的0.09hm2,已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特别是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人均耕地大于0.13hm2的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人均耕地小于0.07hm2的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个省和京、津、沪3个直辖市。其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最低值0.05 hm2的县达666个,占全国总数的23.7%,有些县人均耕地甚至只有0.01~0.02hm2。更为可怕的是,我国人口仍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增加,耕地却在以数万公顷的速度递减[3]。

1.2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我国耕地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不高。中低产田占2/3以上,高产稳产农田不足1/3,且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明显加快,这些高产稳产农田急剧减少,在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说我国实行了占补平衡的措施,但往往是“占良田,补差田”。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得出的结论,我国南方有666.7万公顷良田被占用,同时,北方有666.7万公顷草地和湿地被开垦成耕地,这一减一加之后,虽然表面上看来,耕地的总量没有大的变化,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北方新增的666.7万公顷耕地,由于位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不高,根本无法弥补城市化进程中南方良田减少所造成的损失。掠夺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肥力投入不足、对耕地污染过多等,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1.3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据悉,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753.3万公顷,其中可开垦713.3万公顷,可复垦40.0万公顷。宜开垦农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多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少数民族集中的边远山区,土地开发难度大,可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多。

2 我国耕地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

2.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的必须占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大幅推进,对耕地的占用越来越多,而且一般占用的都是优质地耕地,尤其近年来城市建设主要由城区向外推进拓展,城郊的耕地也就成为主要的占用对象。据统计,2004年仅城市建设征用的耕地面积就有1 612.6km2,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占用和新建城镇的用地。同时,为了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水利、工矿等也必然占用相当部分的土地。据统计,2004年全国修建公路60 900km,其中高速公路4 600km,大约占用土地24.36万公顷,修建铁路1 400km,大约占用耕地0.86万公顷[4]。随着近几年“村村通工程“的落实,占用的耕地数量亦不容小视。从目前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加快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要大量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势必要逐年减少。

2.1.2 我国耕地的盲目乱占滥用。

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粮食生产,大片良田被改为鱼塘、果园等经济作物用田,过多的占用耕地。由于土地审批权管理混乱,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各地超计划用地极为普遍。开发区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圈占大量耕地,其中70%~80%属于超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乱建,涉及的土地几乎全是耕地,甚至有些至今尚未开发利用。城镇外延式盲目扩展,建设用地指标大量突破,建设占地成倍增长。乡村集体和个人在砖瓦窑、民宅和乡镇企业建设中超标占用耕地,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2.2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

2.2.1 水土流失。

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 54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26%,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失控增长,涵养水土的林地和草地被大量破坏,尤其是对不宜开垦的坡地进行开垦。水土流失可以导致坡耕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干旱缺水,导致耕层浅薄、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方面,严重影响耕地质量[5]。

2.2.2 土壤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虽然每年都在治理,但盐碱化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主要是由于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2.3 耕地污染。

我国耕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到耕地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由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最为普遍。目前,我国的污水灌溉区已发展到30多个,污灌面积约73万公顷,污水年排放量为300多亿立方米,有85%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超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泥作为肥料施用,也会导致耕地污染,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正常年无限制地施用超标准污泥[6]。据统计,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已达400.2万公顷。另外,还有农用化学品污染。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约为4 470万吨,化学农药约87万吨,塑料约1 791万吨[4]。尤其是一些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农用薄膜不能降解,给耕地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2.3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原因

耕地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能开垦的绝大部分已经开垦。

3 实现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用法律、行政手段严格管地,是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土地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比现行《土地管理法》更高级的法律来调整各种土地关系,统领土地领域的各种法规,并建立和健全保护耕地的法规体系,促进耕地的有序转用和流转。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各项用地实行指标化,实行耕地总量保护制度,如制定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城镇规划区指标、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资源开发复垦指标、农业内部调整指标等;将土地出让金与地方财政分离,把建设用地计划管理、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和用地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各司其责。通过完善各项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通过切实加强执法监管,严格规范管理,2008年全国土地违规违法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3.2 提高耕地质量

3.2.1 采取防治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三方面。如等高带状种植、水平沟种植和秸秆覆盖、少耕免耕、间种、混种、套种和草田轮作等耕作措施;坡改梯工程措施,在陡坡耕地上实行退耕造林种草,在缓坡耕地上实行间套复种的草田轮作,或实行粮草间、套、复种的用养结合制度,可以达到改土培肥、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3.2.2 防治土壤盐碱化及耕地污染的技术措施。

为防治土壤盐碱化及耕地污染,要进行综合治理。土壤盐碱化综合治理的中心是调控水的运动,坚持以排为基础,统筹处理好排、灌、蓄、补的关系,做到旱地灌、涝地排、返盐期能控制地下水位。综合治理的措施必须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排灌工程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平整土地、种植绿肥和培肥土壤等农业与生物措施治理次生盐渍化。耕地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有: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与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如污水排放、污水灌溉都必须达标,少施化肥或因土因作物施肥,农药尽量选用高效安全的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制止滥用;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3 狠挖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潜力

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耕地持续利用非常重要的措施。如通过旧城改造,同时将城市人均用地适当下调,提高容积率来增加耕地;通过村镇改造,制止农村宅基地超标占用、建新占旧、建设子孙住宅的现象,进行新农村建设,退宅还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对宜农荒地、滩涂、工矿乡镇企业废弃地的整理,也可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年度补充耕地22.96万公顷,比2007年度增加3.40万公顷,比当年建设占用耕地19.16万公顷和灾毁耕地2.48万公顷超出1.32万公顷。可见,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用地结构引导,狠挖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潜力,是促进耕地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书荣.我国耕地现状及持续利用对策[J].农村发展论丛,1999,6(3):25-26.

[2]成婧.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6,22(9):39-43.

[3]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122-126.

[4]孔祥智,李圣军.现代农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9-12.

[5]韦善豪,覃照素.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性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22(5):105-106.

农区秸秆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篇9

1 秸秆饲料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1 应用的主要方式

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应用的方法得到了明显改进。在养鹿上主要采取全株玉米制作青贮饲料, 该饲料营养和适口性好, 鹿只喜食, 养殖效果也比较理想。一次性制作长时间收益, 在广大养鹿户得到广泛应用, 贮量大的养鹿户一年四季应用, 一般户也能饲喂半年以上;部分养牛规模户也制作青贮饲料, 用于肉牛育肥, 但从制作总量上不够多。多数养牛户采用秸秆制作黄贮秸秆饲料, 在方法上以盐化为主, 添加酒糟进行糟牛育肥;散养牛户主要采取盐化的方法制作秸秆饲料, 时间短, 2~3天制作一次, 事先将草铡好并贮存, 随用随作, 这种情况占有较大比例;也有较少的养殖户应用一些生物菌、酶制剂制作秸秆饲料, 形成了制作、应用多样化的制作和利用方法。

1.2 存在问题

很多养殖户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一次性投资多, 又动用的人工多, 忽略了平时一年四季的用工量, 导致了制作面上不够广, 制作量上也不够多, 影响了推广面。

在制作后的应用环节上把握不好, 导致实施过程失败。还有部分户制作的饲料, 开窖后饲喂效果也很好, 喂两次后, 不舍得喂, 放置时间长了, 制作的秸秆饲料烂掉了, 认为不好保存, 以后也就不去做了。

制作的饲料因冬季气温低, 出现结冰现象, 甚至需要加温后才能饲喂, 也影响了秸秆饲料制作工作的开展。

制作后的秸秆饲料的饲喂效益, 在一些养殖户的实际养殖过程中没有得到验证, 成为一定的影响因素。

上述这些情况都有待于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2 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2.1 积极引导

秸秆饲料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工作, 涉及到广大养殖户的参与和认可, 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科学引导, 做到指导到位,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加快养殖业发展的目的。

2.2 加强宣传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意义和作用的宣传工作, 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以宣传和普及, 达到认识、配合到位, 形成发展合力, 进一步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2.3 形式多样, 注重实效

在秸秆制作上, 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 不拘一格, 实行形式多样化。一是在秸秆饲料制作量上不追求过大。要根据养殖规模, 以养殖户易接受为原则, 确定制作量, 根据饲养头数、饲喂量、饲喂时限确定窖规格。二是在窖型上不统一, 如形状和标准。主推长方体窖型, 外观规整, 一般多采取长方体连窖, 便于前后倒茬和饲喂衔接。养殖数量较少的户, 可采取依托墙角砌小池或堆贮, 做到简单适用。三是在秸秆饲料的制作种类不求一致。主要以青贮为主, 易氨化则氨化, 易盐化则盐化, 有条件的养殖户可添加秸秆生物制剂 (酶制剂等) 、有益菌制剂 (EM菌等) 等来增加发酵效果。

实物感召, 典型带动。秸秆饲料制作工作是涉及广大养殖户的基础性工作, 推广工作具备一定的工作难度, 我们要采用实物感召的办法, 即注重在养牛、羊和鹿较密集的地区培养长期应用秸秆制作料的典型, 让养殖户直接看到应用秸秆制作料的养殖效果, 通过直接的应用效益辐射带动, 实物感召, 带动工作开展。

2.4 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要在饲料的制作、饲喂和应用效果推介上, 建立完善的技术和管理程序, 抓好技术环节, 严把质量关, 切实保证饲料的制作质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全程技术开展指导和技术服务。乡镇畜牧兽医站在肌酐饲料制作季节实行责任包保, 服务到户, 每个村培养一名秸秆饲料制作技术员, 经常活动在养殖户中, 解决制作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效果, 务求实效。

2.5 政策扶持, 推动发展

为了推进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工作, 我们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制定地方性的优惠政策, 鼓励秸秆养牛的发展, 在建窖、建舍所用物资、用地等方面给予优先供应和补贴, 增强秸秆饲料综合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同时建议在当前国家惠农政策上, 对秸秆饲料开发利用好的户给予政策倾斜, 保证牧业加工机械补贴到位, 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普及工作。

2.6 引进高新技术, 生产高质量的饲料产品

土著水产种质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篇10

1 基本情况

1.1 渔业自然资源现状

我市位于甘肃东部, 地处北纬34°54'-35°43', 东经108°30'-107°45'之间。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区, 总土地面积1.1万km2, 海拔在890~2875 m之间, 平均气温8℃, 降水量450~700mm之间, 平均511.2 mm, 无霜期180 d左右。境内有泾河、渭河两大水系, 泾河水系有泾河、颉河、汭河、红河、蒲河、黑河、达溪河。渭河水系有:葫芦河、南河、高界河、甘沟河、甘渭河、庄浪河、李店河、水洛河。地下热水资源有:泾川县南河村1号井, 何家坪2号井, 灵台县灵凤桥南井, 崆峒区崆峒镇热水井。有水库33座, 其中:中型水库2座, 小 (一) 型水库18座, 小 (二) 型水库13座。水源丰富, 气候温和, 适宜淡水鱼类生长。

1.2 土著鱼类资源现状

1.2.1 土著鱼类的种类:

我市鱼类资源较丰富, 共有土著鱼类11个种类, 系属于3目4科12属, 主要有:秦岭细鳞鲑、黄河高原鳅 (狗鱼子) 、泥鳅、马口鱼、拉氏鱼岁、餐条、麦穗鱼、清徐胡鮈、棒花鱼、鲤鱼、鲫鱼、波氏鰕虎鱼。土著两栖类1种为中华鳖是省级三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其中经济鱼类5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土著经济鱼类有4种, 为鲤鱼、鲫鱼、泥鳅、餐条, 两栖类1种为中华鳖。

1.2.2 土著鱼类的分布:

鲤鱼、鲫鱼、黄河高原鳅 (狗鱼子) 、泥鳅、棒花鱼分布于泾河、渭河两大水系。拉氏鱼岁、餐条分布于泾河水系。秦岭细鳞鲑分布于华亭、庄浪两县。马口鱼、波氏鰕虎鱼分布于静宁、庄浪两县。清徐胡鮈分布于庄浪县。麦穗鱼分布于静宁县。中华鳖分布于灵台、泾川、崇信、崆峒四县区。

1.3 开发利用现状

多年来, 我市在鱼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中华鳖的人工驯化方面成绩显著, 灵台甲鱼成为甘肃地方知名品牌。灵台甲鱼的人工驯化开始于1985年, 组建“灵台县甲鱼场”, 开始甲鱼的人工养殖。1986年甲鱼人工孵化成功, 实现了甲鱼人工驯化的重大技术突破。以后, 甲鱼人工养殖在我市快速推广, 先后灵台、泾川、崇信、崆峒都建有甲鱼养殖场, 价格也一路飙升到600~800元/kg, 走到了事业辉煌的顶点;但随着南方甲鱼和东南亚甲鱼的大量进入, 甲鱼价格一路走跌, 事业进入低谷;现除灵台有零星养殖外, 其它各县区不再养殖。20年来, 我市在中华甲鱼人工孵化、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次利用市内土著渔业资源人工驯化成功, 并形成优势养殖品种, 形成了成熟的甲鱼繁殖及养殖技术。保存了部分中华甲鱼原种亲鱼。目前“中华甲鱼”在我市灵台县 (区) 套养面积3.3 hm2, 产量2 000多kg, 产值16万元。

但是, 近年来由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土著鱼类资源不断减少, 种质退化、濒临灭绝, 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着我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土著鱼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经费缺少, 工作全面开展有一定难度。二是我市水库、塘坝大多隶属于水务部门, 而土著鱼类的开发利用工作又由农牧部门从事, 这给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三是我市只有三个县 (区) 建有渔业工作机构, 其余四县与畜牧部门合署办公, 造成机构工作不专一, 影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四是我市在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方面还经验不足。

3 开发利用前景及开发措施

土著经济鱼类, 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研究, 了解鱼类资源的分布、洄游、繁衍等生物学特性, 掌握高效、合理开发技术,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是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1 提高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鱼类资源枯竭, 水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 普及环保知识, 提高群众保护鱼类资源意识, 使保护鱼类资源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同时, 要加大渔政执法力度, 严格按照《渔业法》、《野生水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鱼类资源。

3.2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土著鱼类分布区域、产卵场, 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放流, 恢复衰退种类的资源, 定向改造水域鱼类组成, 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以达到土著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

3.3 加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在重点水域, 每年进行一次土著鱼类资源调查、评估鱼类资源存有量, 计划可捕量, 定期调整重点水域内主要种类捕捞限额计划, 确保自然水域主要种类的资源量。

3.4 建立种质资源库, 保护鱼类资源

通过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 选择鱼类分布的水系, 建立水产重要种质资源生态地的自然保护区或天然生态库, 对鱼类资源进行原地保存。作为水产主要养殖品种, 利用现有原种场和良种场, 建立人工生态库, 对鱼类资源进行异地保存, 科学合理地繁殖所保存的原良种, 向生产提供大量的原种苗种。同时, 引进良种, 培育出杂交新品种。

3.5 强化土著经济鱼类的开发利用

我市辖区水域资源丰富, 水库、池塘、塘坝、河流等各类水面2 000 hm2, 适合各种淡水土著鱼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具有广阔的养殖发展空间。

4 小结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兴趣下一篇:市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