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信息的管理

2024-06-21

产品成本信息的管理(精选十篇)

产品成本信息的管理 篇1

一、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

(一) 双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双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指在现有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之外, 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体系进行单独核算。“双轨制”模式下的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有别于现行财务会计核算, 其单独进行核算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管理信息成本凭证和账户; (2) 对企业管理决策中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专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 编制管理信息成本报告; (4) 进行管理信息成本分析、考核与评价。

“双轨制”模式能使现行成本会计不受任何影响而按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严格进行, 并因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成本控制。但是, 分别按两套体系组织成本核算, 必然会增加核算工作量, 并且有可能导致信息的不一致, 甚至完全不同。

(二)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单轨制”会计核算模式是指将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与现行成本核算有机结合, 形成一套既满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 又能为管理信息成本控制服务的成本核算体系。不同成本核算对象在同一核算程序和方法下相互衔接, 是“单轨制”模式的一大特点。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模式是基于现行成本会计框架下的次级模式, 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在现行成本费用账户下设置管理信息成本二级账户; (2) 对企业管理决策中形成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在二级账户下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 在现行成本报告中编制管理信息成本报告; (4) 进行管理信息成本分析、考核与评价。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模式具有工作量小、简便易行的特点, 能够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成本信息, 并且实现了新型成本形态有效揭示和反映的目的;但由于二级账户较为复杂, 对应关系不够清晰, 在理解和读取上存在一定难度, 对成本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通过对“双轨制”模式和“单轨制”模式的理性认识, 结合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 本文认为,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模式在现行环境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需要, 又能实现满足相关者成本信息需求目标。因此, 本文所研究的管理信息成本会计是基于单轨制模式进行的。

二、管理信息成本核算应遵循的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从本原则出发, 为获取管理信息在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出, 均应计入本期的管理信息成本;凡不属于本期管理信息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管理信息成本。

2.配比原则。按照本原则, 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如果在本期不能受益, 其成本费用不应计入 (至少不应全部计入) 本期损益, 应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里的配比原则只能是期间配比, 不可能实现对象配比, 因为管理信息的特殊用途, 决定了管理信息成本发生后不一定会形成价值;即使创造了价值, 在现在计量模式下也难以准确计量, 更难实现与成本的配比。

3.实际成本原则。该原则要求信息按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来计量。不论是开发生产的信息技术产品, 还是购入信息服务产品, 都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其计量就应该遵循实际成本原则即历史成本原则。

4.未来收益原则。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是基于过去的交易、事项的发生, 但对于管理信息而言, 并非都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 因此只能根据它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来衡量。

5.协同原则。传统会计对于资产的确认是基于会计主体和单个资产假设来进行的。但管理信息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主体是否拥有或控制本身, 而必须经过恰当的协同效应的分析和市场比较才能确认。所以, 其确认应该是一种非主体化的协同原则和市场评估标准。

6.风险原则。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核算时应充分考虑谨慎性原则。而管理信息的确认是基于未实现的未来利益, 对它的确认应采用风险原则, 以便把企业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可能实现的财富和经营风险充分表现出来。

7.相关性原则。在传统会计的框架中, 会计核算既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又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矛盾时, 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可靠性。而管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在社会生产经营过程中, 各经济主体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内部的调控信息只在内部“信道”中传递。因此, 核算时要把具体的管理信息、具体的市场和具体的应用环境联系起来。

三、管理信息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管理信息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确认时应分为两种:费用化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费用化支出是指企业在管理信息收集、加工、传递、存储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构成企业资产或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惠及几个会计期间的支出。

因此, 管理信息成本的确认因支出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费用化的管理信息成本, 其确认包括两个方面: (1) 管理信息成本的费用化支出定义; (2) 两个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管理信息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即资本成本, 其确认也包括两个方面: (1) 管理信息成本的资本性支出定义; (2) 两个条件:与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产生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一般可采用下列方法:

1.历史成本法。它是根据原始成本计价原则, 将管理信息的取得、发展、保持等实际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中软件与硬件成本、运行成本、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信息商品买价、信息搜寻成本等。

2.重置成本法。它是假设在当前物价条件下, 重新取得、发展、保持管理信息所需要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成本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信息失真纠正支出等。

3.机会成本法。它是指经营决策采取一个最优信息方案时, 要考虑放另一个次优方案的成本, 在选择最优信息方案时, 要失去的可能产生的效果也考虑进去, 将已放弃次优方案可能获得的收益看作是被选用的最优信息方案的机会成本。它主要适用于管理信息失真后放弃产生的损失。

四、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

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 企业管理信息成本主要发生在信息市场交易和企业内信息运作两方面。因此, 我们在进行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时, 必须考虑企业内部信息生产与运作的费用和企业外部获得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

在企业内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 必然要涉及信息生产的相应劳动工具。目前, 企业一般将所购买计算机硬件列作固定资产。对于因购买硬件所附带的软件, 未单独计价的, 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 则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由于这些资产都与管理信息的加工、生产有关, 都可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为了对管理信息成本单独核算, 宜将硬软件列作“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加以处理, 同时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科目对硬软件损耗进行摊销。摩尔定律指出, 计算机的芯片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 其价格却会下降50%。实践证明, 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软件版本快速更新换代也使原先购入的软件提前被废弃, 由此决定企业购入服务器、网络设施等硬软件以资产入账后, 不仅要考虑其加速折旧问题, 同时要计提各信息资产的减值准备。

企业决策所需管理信息也有购买信息“原材料”的问题。无论是通过信息中介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购买数据或原始信息, 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信息组织部门而言, 购买原始信息所付费用是一种经常性费用, 应当设置“管理费用———信息使用费支出”科目加以核算。尽管有一部分数据或原始信息无须付费就可以在网上搜索取得, 但搜索成本仍然存在, 例如人工费和网络及计算机等硬软件设施的使用费等, 因此宜设置“管理费用———信息搜索成本”科目加以核算。而鉴于信息处理费用将越来越大, 还需要设置“管理费用———信息处理成本”科目来核算纷繁多样的信息处理费用。除此之外, 信息组织部门还应对某些不能直接计入决策项目成本的费用加以归集, 因此可设置“间接信息费用”科目对诸如存储、传递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加以汇总与分配。

五、管理信息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

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 企业管理信息成本主要发生在信息市场交易中, 即企业外部获得信息所支付的费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市场与运作的费用。管理信息成本中的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资源成本因客观性、相关性等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确认、记量、记录和报告, 而管理管理失真成本中的纠正支出现实中融合在前3项成本中, 而放弃损失中的前期成本费用也包含于前3项成本, 机会成本却难以计量, 因此不能进行账务处理。

1.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的账务处理。企业在管理信息加工过程中, 其购买的软硬件成本, 按照目前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一般将购买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对因购买硬件所附带的软件, 未单独计价的, 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来管理;单独计价的, 则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为了对管理信息成本单独核算, 可将管理信息加成本分为信息材料消耗、原材料消耗、工资及工资附加和其他组织与管理生产的间接消耗等成本项目, 通过以管理信息产品的品种或服务对象为成本计算对象, 开设成本计算单, 计算其成本。管理信息加工成本的核算要设置若干必要的科目。如设置“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等科目, 核算信息加工或服务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 如购买各种通讯和信息处理设备所发生的支出和信息员招聘费、培训费、安置费等。发生该项支出时, 借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 或“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 贷记“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实收资本”等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 摊销加工过程发生的资本化支出, 摊销时, 借记“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系统成本”, 贷记“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 (软件) 摊销”。“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或“无形资产———管理信息[软件]系统”) 与“累计折旧———管理信息系统 (硬件) 折旧” (或“累计摊销———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摊销”) 的差额为尚未收回的信息资本性支出。设置“管理费用———信息处理成本”科目, 核算信息的收益性支出, 如管理信息加工、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材料费用、原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和其他间接费用及与本期收益配比而摊销的资本性支出, 费用发生或摊销资本性支出时, 借记该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期末将管理信息各成本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核算当期损益。

2.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账务处理。企业无论是通过信息服务商或信息中介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购买数据或原始信息, 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对企业信息组织部门而言, 购买管理信息所付费用是一种经常性费用, 可以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科目加以核算, 尽管有一部分数据或原始信息无须付费就可以在网上搜索获取, 但搜索成本依然存在, 如人工费用和计算机等硬件、系统软件的使用费用, 因此可以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搜索成本”科目加以核算。而鉴于信息处理费用将越来越大, 还需设置“管理费用———管理信息处理成本”科目来核算信息处理费用。除此之外, 管理信息组织部门还应对某些不能直接计入服务产品成本的费用加以归集, 设置“信息间接费用”科目对诸如存储、传递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加以汇总和分配。为了核算损益, 企业也应像信息加工一样, 期末将上述管理信息成本费用科目的借方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借方核算当期损益。

3.管理信息组织成本的账务处理。管理信息组织成本是企业信息组织运行所产生的费用, 包括日常业务费用、人员工资及福利支出等。对这些费用, 企业可以通过“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进行核算。当费用发生时, 借记“管理费用———管理信息组织成本———业务费 (或工资, 或福利) ”,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期末将其转入“本年利润”的借方来核算损益。

摘要:加强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是控制管理信息成本数量、提高管理信息成本效益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管理信息成本的核算模式、原则、确认与计量方法、基本思路和具体的账务处理, 特别是明确了管理信息成本中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组织成本和管理信息资源成本的会计记录。

关键词:管理信息成本,核算模式,会计原则,会计记录

参考文献

[1]Gordon Boyce.Informa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Typologies:A Re-view Article[J].Australia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 1999, 39 (1) :72-77.

[2]Shripad Pendse and Nathan Kling.Information Costs, Transac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J].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1995, 2 (2) :40-44.

[3]W Bruce Allen.Deregulation and Information Costs[J].Transportation Journal, Winter, 1990:58-67.

[4]李天民, 叶春和.论管理会计中的信息成本与信息价值[J].会计研究, 1989 (1) .

[5]林万祥, 苟骏.风险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6]符刚, 步丹璐, 林万祥.论管理信息成本的集成[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7 (11) .

信息技术的成本造价管理论文 篇2

1.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大量集聚,有利于成本造价高效的定位信息

首先,信息技术在当代的流行,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渠道,大量的信息不断地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于网络,信息技术使得来自不同地区的信息得以积聚,同类性质的信息的集聚给成本造价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使得成本造价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成本造价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筛选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可以运用数据库录入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也可以运用信息检索技术科学、快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技术,这使得成本造价者在信息的搜集上面,大大的节约了时间,这便为成本造价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支持,那就是效率上的提高,资金上的节省,在当今,成本造价已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使用。

2.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成本造价提供了便捷,节省了人力、物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搜集方法,不再依靠人力搜集信息,这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技术,不再依靠动员大量的人力去进行不同地区的信息搜集,因为信息技术使得各种资源共享,即使处于异地,也可以得到想要的信息技术,这样就可以实现标准化信息的使用,并且减少了很多重复的信息搜集步骤,并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每个地域的信息都可以广泛的传播运用,为成本造价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成本造价的管理缺少了信息技术便会变得十分低效率,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成本造价提供了便捷、节省了人力、物力。

3.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消息的流通性提高

成本造价也有一定的政策管理,国家会有相应的政策不断出台,行业间也会有不明文规定的行业政策的更新,信息技术使得成本造价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收到新政策信息,这也为成本造价者在造价时避免出现与政策相违背的情况出现,这也使得成本造价的效力有所提高,并且可以促使成本造价管理规范化的实现。

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在成本造价中的优势

1.建立完善的综合信息技术库

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库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系统,完善的系统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是网站,一是网络数据库,还有其他系统也可运用于信息技术的搜集,网络数据库的开发使用可以使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换代,并且可以为各地各种管理者提供强大的数据资源,网站的开发运用也可以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据共享提供了便捷,所以,建立网络数据库十分重要。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成本造价控制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造价,而这种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信息技术的母体网络便是十分重要的成本造价控制工具,企业通常会建立自己的局域网络,在局域网中实现会议、意见、座谈等的召开提出,改变了传统的会议模式,这样的内部交流模式与外部沟通模式使得成本造价更加高效便捷。成本造价可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获得符合自己企业或公司的信息技术,并且高效便捷,因此,企业可以访问信息技术网站,或者加盟一些权威的信息技术网站,以此来获得最新最高效的信息技术。

3.加强各区域、各团体的社会协作,创造共赢价值

区域间的社会协作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资源共享有利于企业资源搜索的效率的提高,社会协作可以打破区域的限制,通过不同地区的信息搜集员搜集信息后,共享于网络,便可使其他区域的信息使用者同样可以使用到自己区域的信息,这使得个个区域的效率都有所提高,资源共享的作用将对成本造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信息采集的成本,同时,节约了成本造价的费用。信息采集不再依靠传统的方式即依靠大量的信息采集员去往各地采集信息,这便大大省去了人力负担,同时节约了时间,使得整个工程或项目的运转速度加快,整体效率都有提高。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成本会计;影响;分析

成本会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规模持续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设备中,致使折旧费用不断增长,同时,由于企业产品不断实现多样化,其间接费用的计算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成本会计主要侧重于分配以及汇集成本的事后计算,目的是为企业编制财务报表而提供可靠依据。随着成本会计的不断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成本计算向成本管理和成本计算结合方向发展,使其充分服务与生产整个过程,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成本。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已经实现融合,进而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其在当前的企业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逐渐明显,但是,其依然涉及到成本分析以及成本计算,因此,如何为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提高管理水平,是成本管理会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

1.对管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管理形式逐渐实现扁平化管理,成本核算以及成本管理的环境较之以前发生很大变化,各个职能部门都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组成环节。因此,企业成本管理逐渐实现员工自主管理的模式,进而提高成本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信息技术也为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和技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以发展战略为基础,以成本源头进行成本分析,通过价值链实现成本管理。企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一定要对成本相关信息进行及时以及全面的分析和统计,进而有效控制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为实行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可能。

2.扩大管理范围

首先,在成本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成本管理的范围,从新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甚至到售后环节,都可以实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环节所需要的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实行成本管理要从以往的生产环节向研发环节转变。其次,在企业资产总值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因此,成本管理范围从以往的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方面扩大。例如企业的专利开发成本、人力管理成本以及品牌维护成本等,都应该归入到成本管理中。同时,成本管理阶段从以往的生产阶段向企业决策阶段转变,相关工作人员要侧重于分析决策成本,比如安全成本、质量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以及边际成本等。

3.成本计量属性多样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成本计量属性也产生一定影响,计量模式呈现各种计量方式并存的情况,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以及历史成本都能够成为成本计量的基础。企业资产信息都能够从信息技术中获得,进而提高了企业资产计量的可靠性以及便捷性。计量属性的变化,致使企业选择成本计量方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合理选择计量基础,以往主要通过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4.核算方式更加多样灵活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本信息的共享、分析、存储、统计以及搜集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在选择核算方式上也更加多样和灵活。以往的人工核算方式已经逐渐向信息核算方式转变,比如,工业企业能够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而零售业企业能够通过金融数量法的方式进行核算。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核算方式的局限性,比如企业在计算资产折旧的时候,可以通过直线法,同时又可以通过双倍年限总和法以及余额递减法等计算方式。

5.改进会计监督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会计监督方式也产生一定的变化,让监督变得快捷和方便。首先,使用者可以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获取成本信息,第一时间找到成本管理中出现的漏洞,进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监督更加便捷和方便,通过网络平台,会计师能够对企业成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查看,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例如证券监督、税务机构、财政机构以及审计计算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实行监督管理。

6.对成本会计报告产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成本会计信息的相关内容,对其报告形式也产生了一定变化。第一,披露内容出现变化,成本会计披露内容有所增加,其报告的信息含量相应的也有所增加,促使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可以更加客观以及全面的呈现给使用者,披露载体也逐渐由以往的杂志报纸向网络媒介进行转变,披露期限也由以往的定期披露向不定期和定期披露相结合的形式转变;第二,报告形式出现变化,报告形式向网络平台进行转变。

二、成本管理会计模式的相关构建对策

1.建立以及完善会计信息体系

当前,在信息化时代下,成本管理所涉及的工作量以及信息量十分巨大,因此,信息处理也具备较大的复杂性以及难度。因此,企业一定要建立和完善与成本管理相对应的会计信息体系,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保障:第一,建立会计信息资源库,对企业客户、人员、部门、资产、原材料以及产品等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搜集,进而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提供保障。第二,企业要对成本管理的各级数据实行分类,对不同管理环节,比如售后服务、市场营销、产品生产以及产品研发等环节,将数据合理分类,进行统一以及规范的管理。

2.营建成本管理环境

企业相关部门都是成本管理的关键组成环节,同时每个员工也是成本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企业一定要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营建良好的管理环境。第一,企业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严格确保制度得到充分执行和落实;第二,要在企业中树立相关管理意识,明确每个员工的管理职责,使其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执行以及配合成本管理的实行;第三,企业一定要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使其充分满足工作需求。

3.提高会计核算灵活性

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目的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成本核算方式,以资产折旧为例,企业可以选择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年限平均法等。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企业的利润和成本都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也对企业纳税也有直接影响。企业想要降低成本费用,就要合理选择折旧核算方法,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节约所得税。

4.设立专门管理部门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成本会计的信息量逐渐增大、其所涉及部门也不断增加,对信息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一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成本会计工作实行有效的统筹管理。第一,成立管理机构,对成本会计实行合理的协调和分配,并且在此技术上,开展统筹和协调工作;第二,引入专业相关人才,具体负责会计信息的储存、分析、统计、归纳以及搜集工作,并且定期对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进而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对成本会计带来了直接影响,企业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针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采取相关措施,进而促使成本管理会计为企业发展更高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健康以及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士旗. 信息技术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J]. 科技视界,2012,18:295-296.

[2]吕晓梅.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技术适应性分析[J]. 当代财经,2009,01:111-115.

[3]魏晨鸣. 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

[4]贺鹏洋. 基于资源消耗会计的奥达纺织公司成本控制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管理 篇4

关键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估算,成本跟踪

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本着高起点高标准, 即适应当前又考虑未来发展的原则, 具有界面友好、易于掌握、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安全可靠、运用广泛等特点。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维护、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管理等。

成本管理是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项目组整体上把进度和预算交付项目视为我们最大的挑战。因此, 我们十分重视项目的成本管理, 该项目我们借助microsoft project 2003来辅助成本的计划和管理。主要通过计划阶段作好成本估算。实施阶段进行成本和进度跟踪和控制;项目全过程加强团队组织建设等有效管理和控制项目成本。

►►一、计划阶段作好成本估算

在经过两个总体规划, 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之下, 正式立项建设, 该项目涉及范围较广, 团队人员众多, 技术复杂, 有很多风险因素, 给成本估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规模估算时成本估算的基础, 在进行规模估算时, 我们主要采用LOC估算法, 根据历史项目记录, 以经验数据推测。比如, 我用此方法估算出每个子系统大约需7万行代码, 那么整个系统就需28万行代码。在预留两万行, 大约30万行, 有了这些基础的数据来源之后, 我对项目规模有了大致的把握。

工作量估算时成本估算的关键, 在本项目中, 我们主要采用类比估算和自底向上法相结合的估算方法对工作量进行估算, 将WBS的每项活动与历史项目相对照并结合LOC法的估算结果得出一个正常值M, 再根据个人经验得出一个悲观估算A, 一个乐观估算B, 再利用[ (4m+A+B) /6]公式得出每项任务平均工作量。有了这些基本的数据之后, 就可以按照工作量分配相应的人力资源, 再根据不同员工的工时费率计算出人力资源成本, 因为软件开发成本大部分是人力资源成本。比如在本项目一期建设, 详细调研, 需求分析阶段, 我们根据公式[ (4M+A+B) /6]得出。高层用户访谈工作量为80工时, 预计工期10天, 销售人员调研工作量160工时, 预计工期10天, 再根据系统分析员工时费率是100元/小时, 得到本阶段人力资源成本大概是240000元。

有了每项活动的成本估算, 我们在将它自底向上进行总汇, 得到将是直接成本, 还应当考虑间接成本, 如安装, 培训, 预防性维护, 材料费, 管理费等。我们一般按照直接成本的15%作为间接成本, 两者之和为计算估算成本, 再计算总成本时, 风险基金和税收不能忽略。我们把计算估算值得20%作为风险基金, 计算估算值的5%作为税金。计算估算值, 风险基金和税金三者之和便是总成本。用此方法, 我们得出两期总成本大约为612万元。

►►二、实施阶段对成本和进度进行跟踪和控制

实施阶段需要进行成本的跟踪和控制。Project 2003中需设定各项资源 (人员) 的工时费率, 即人员每小时的工作成本, 项目组成员每周下班前通过内网B/S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提交《项目周报》把各自本周内完成的任务进度情况和下周任务计划进行汇报。报告要求百分比率量化任务完成情况, PMIS只提供具体的百分比选择, 我把各项任务实际数据输入到进度计划中, Project2003自动生成成本统计表, 清楚的显示了任务的基准和实际成本信息。

同时, 我们还绘制出BCWS, BCWP, ACWP曲线。以定时检查成本是否超支, 如一期建设第60天, 此时已进入项目研发期, 我们对各项活动成本进行了统计, 结果如下:已完成工作实际成本ACWP为104万, 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为110万元, 计划工作预算成本BCWS为105万元, 经计算的成本偏差CV为-6万元, 进度偏差偏差SV为5万元。这表明进度提前, 但是费用超支了。从BCWP, BCWS, ACWP曲线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因此, 我对后面的计划进行了调整。

在项目计划中, 我们为本项目设置了相应的里程碑, 在每个里程碑我们都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本阶段的工作, 进度进行确认和总结, 并决定是否调整下阶段进度计划。

►►三、项目全过程加强团队组织建设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我要求团队成员要相互交流, 加强沟通。对于技术中的难点我们还同其它项目组共同研究探讨。有时还请公司专业顾问指评, 我尽量平衡项目干系人各方利益, 让客户也参与到项目中来。同时还使用各种激励方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并全面推行了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赛马机制”, 让员工在公平, 公正的环境中激烈竞争。每月我们还会对员工进行一些培训, 主要是关于项目中所需要用到的一些新技术的培训, 虽然这与成本管理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是, 我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团队成员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力, 增强团队凝聚力, 提高成员的工作效率, 尽而可以尽量缩短项目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

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已开发完毕并全面推广, 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受到客户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项目能够成功, 作好整体管理工作实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管理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进度和成本控制不到位, 团队成员沟通力度不够, 客户参与不足。在这些我的确有待加强在今后的项目中, 我会不断努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杜登梅.高校档案信息系统项目成本估算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5)

[2]王彩玲.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中的成本管理[J].福建电脑, 2007, (8)

[3]邓晶.信息系统中的项目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7)

产品成本信息的管理 篇5

对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而言,构建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该体系能够为工程在成本管理方面实现良好的组织方针和目标,最终达到为工程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与不足之处,最后结合这些不足,从成本预测、合同管理、材料管理、现场管理、成本核算监督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出加强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建议。

一、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一)成本分析尚待加强。这里所指的成本分析,为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成本发生时,结合与工程成本有关的核算资料,通过比较工程预算成本和工程实际成本的差别,分析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将这些策略用于工程项目下一阶段的成本管理之中,使工程项目朝着良性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扩大企业的利益。我国当前的信息系统工程市场尚未完善,因此对于成本管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不少企业还远未将成本的分析与管理当做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首要问题。

(二)成本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市场中,尚未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完全构建起来,因此在成本考核中未能实现贵权利相结合,这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当前企业的有序竞争和发展壮大,并且难以精确地界定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权力,有时候难以实现追责。

二、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进行合理的成本预测。在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签约生效时,企业就必须详细进行成本计划和预算,逐项制定出工程任务清单,通过计算和对比,对任务单进行调整,最终结合当前的市场情况给出工程所需的总成本。

(二)严格进行现场管理。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在进行的过程里,应该设有专门的费用管理部门。这些人员结合工程项目在每一个计算周期内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将其完成情况与工程预算进行对比,并且及时分析和找出两者之间不符合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整改。

(三)加大监督管理。应为工程项目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体系与核算管理制度,各个部门的工作者应严格遵循既定的制度,并强化对于项目组的监督,避免个别人员由于职权的.方便而对工程的成本管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力度,切实抓好成本管理。应制定专人负责的成本核算岗位,专门对工程项目里存在的成本变更项进行严格的审核,并随时将这些变动向企业上级部门进行上报,使管理层也可以严格把握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现状。

(四)强化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的材料管理。在一项工程项目中,材料费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为65%左右,所以,对材料费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也是实现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策略。首先应严格控制材料计划的制定,一方面应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不对进程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则不导致过高的库存,从而压缩库存的成本,这就需要充分获取实时的材料管理数据。此外由于市场的变动,材料管理的费用会有所波动,这些因素均应考虑进去。其次应科学管理工程所需材料的采购,一是避免采购的盲目性与随意化,应按照工程的具体需求进行采购。同时对项目的所有采购行为进行监督与审核,而对一些关键材料的采购则可以通过比较和选择,采购性价比最高且安全合格的产品。一些小额的材料难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则应辅以充分的调研,通过强化采购管理实现成本的最小化。第三,在材料的库存管理方面,必须进行严格的“四验”即验质、验量、验品种、验发票,从而保证采购的有序化,防止被钻空子,影响企业的收益。在材料出库的流程管理上,应引进标准化的签单制,任何材料的出库均应有完善的手续。还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建立限额领料管理模式,从而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剩余材料要及时帐铡

三、结束语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讨 篇6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孙俊(1978-),男,江苏泰兴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江苏大学立项课题(项目编号:KT2011526)、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1A2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56-02

一、“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简介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同时将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方法集为一体,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江苏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主干的学科,力求培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应具有自我学习、不断吸收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毕业生能在通信、金融、电力部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以在政府机关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江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2个学分共30个学时,包括24个学时讲课学时、4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有:掌握“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基础理论,即信息、系统、组织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概念;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即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熟悉“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工程技术,即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则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运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数据库、数据库访问应用技术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改革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新兴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所以必须适时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

在“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上,删除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比如信息的概念、计算机技术(软件、硬件)基础,补充VB编程工具、管理系统开发软件的介绍。

在授课教学方式上,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录像、动画、图片效果及网络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现场录像,使学生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这些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讨论式、提问式方式中可提高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

可以构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网络资源库,便于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的方式灵活复习和巩固该课程的学习内容。网络资源库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资料和知识单元资料,多媒体资料包括授课音频、授课视频等,知识单元资料包括试题习题、答疑资料、电子课件等。

三、配套课程设计

1.配套课程设计的目的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当今大学,已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少学时内掌握知识,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

按原先教学计划,有4学时的实验与2学时的上机,这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角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基础之上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Visual Basic环境下,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配套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将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完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撰写一份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锻炼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3]另外,通过课程设计,学生会在设计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相互交流,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在软硬件上的要求如下:硬件环境上,处理器为Intel Pentium 166 MX或更高,内存为32M以上,硬盘空间为1GB以上,显卡为SVGA显示适配器;软件环境上,操作系统为Windows 98/ME/2000/XP。

要求学生掌握Visual Basic知识。VB中的“Visual”的含义是“可视化”,指的是一种开发图形用户界面的方法,所以VB被称为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VB的功能十分强大,它可以实现Windows的绝大部分功能,如多任务、多文档界面(MDI)、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动态数据交换、动态链接库(DLL)、子程序的调用等,尤其是动态链接技术,使得VB可以调用Windows系统的各种资源。

VB是在结构化的BASIC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加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因此是更出色的结构化设计语言,其具有友好的VB集成开发环境,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在该集成开发环境中,用户可以设计界面、编写代码和调试程序。以上VB的特点,也使得学生能够很快熟悉掌握并能运用。

3.课程设计注意点

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其如何思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4]在课程设计中,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对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课程设计答辩时,要求学生详细说明设计中碰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检查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是否达到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4.课程设计实例

为了让学生巩固“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较好地运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教学安排中设计了实际工程实例要求学生完成。例如要求学生利用Visual Basic编程工具建立一套汽车轮胎产品仓库管理系统,完成产品入库、出库等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题目的完成,锻炼学生应用Visual Basic的能力,能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如建立数据库、用ADO技术访问数据库信息,最后打包成一个可执行的应用成品文件。

四、科研教学相结合

学习“产品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学生能具有独立编写VB程序的能力,具有编写管理系统的能力。这不但为学生毕业之前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了基础,而且还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院也可以构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平台,以创新科研立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极大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论

本文对“产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增加VB编程工具、VB与数据库访问等内容介绍,使学生能掌握当前流行的编程应用软件。本文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创新性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劲东,姜遇姬,吕辉.管理信息系统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刘翠玲,孙晓荣.《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64-66.

[3]郑存芳,隋韦韦,丁丽华.独立学院《EDA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32):155,168.

[4]鐘建琳,王红军,刘忠和.机械设计制作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46-147.

产品成本信息的管理 篇7

一、管理信息成本的计量属性——两种系统中“择优选用”

“会计计量是由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对象所组成的一个系统”[1]。其中,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 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 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 即建立在选用不同的会计目标上。但是, 经济的发展需要多种多样的会计信息, 使会计目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 如何选择计量属性, 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 是管理信息成本计量中的重要问题。

(一) 市场价格是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基础

在交易市场上, 商品的价值量总是要向以货币表示的价格量转化的, 因此, 货币在交易中承担了两个职能:“一方面, 把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这时的货币, 不是也不需要是现实的货币, 而是观念上的货币, 通常为各国各地区法定流行的货币”;“另一方面, 用货币作为计量价值量即价格量的尺度, 通常指在活跃市场上购买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的价格, 即市场价格或交换价格” [2]。可见, 市场价格存在于市场交易或事项中, 是交易或事项标的物的价值体现。

市场价格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葛家澍等 (2006) 认为, 市场价格是所有计量属性的基本概念, 其他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销售 (脱手) 价格都来自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初始计量的基础。在企业财务会计中, 企业持有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以及引起它们变化的交易和事项, 只能借助于市场价格 (及其转化形式) 才能保证进行同质的量化描述。市场价格是会随着时间经常发生变化的, 按照时态, 市场价格可分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3种。过去的市场价格在会计中的反映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在其发生时, 买卖双方所达成的按那时的相同商品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 或参照这一报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所作调整的成交金额。这种成交金额在会计上会转化为历史成本, 即过去的市场价格转化为会计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的获取也要依赖于资产现在或未来所能实现的市场价格, 在此基础上扣除相关成本、税费, 即现在或未来的市场价格是获得可变现净值的基础。诚如葛家澍教授等指出, 从广义上看, 以过去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或由其转化而来的历史成本, 由现行市场价格转化而来的现行成本 (买入价) 和脱手价格 (卖出价) 都是属于公允价价值。它意味着:交易双方基于自愿并非被迫, 是各自认为有利的价格。“市场价格是会计的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市场价格是会计计量最公允的估计。”张为国教授等 (2000) 也有类似的论述,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价格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 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 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 它们都是用于会计计量, 由市场价格转化的形式。”[3]

管理信息成本包括管理信息结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流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 每一种成本的计量都必须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管理结构成本中的人工成本、业务成本等是以过去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成本中的软硬件成本在不同的状态下选择的市场价格标准不一样, 可能是过去的市场价格 (如管理信息设备的账面余额) , 也有可能是现在的 (如管理信息设备的提取减值时) 或将来的市场价格 (如接受捐赠的、无活跃市场的管理软件) ;管理信息流成本一般是以过去的市场价格 (如购买管理信息商品的成本) 为基础;管理信息失真成本主要指由于管理信息失真而给企业管理所带来的损失或纠正支出, 这些成本的计量, 既可能以过去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如纠正支出) , 又可能以现在或未来的市场价格为基础 (如损失量的估计) 。针对管理信息成本的计量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 这实质上都是不同市场价格的选择。

(二)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应遵循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从本原则出发, 为获取管理信息在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出, 均应计入本期的管理信息成本;凡不属于本期管理信息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管理信息成本。

2. 配比原则。

按照本原则, 本期发生的成本费用, 如果在本期不能受益, 其成本费用不应计入 (至少不应全部计入) 本期损益, 应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期摊销。这里的配比原则只能是期间配比, 不可能实现对象配比, 因为管理信息的特殊用途, 决定了管理信息成本发生后不一定会形成价值;即使创造了价值, 在现在计量模式下也难以准确计量, 更难实现与成本的配比。

3. 相关性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框架中, 会计计量既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又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可靠性和相关性发生矛盾时, 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可靠性。而管理信息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在社会生产经营过程中, 各经济主体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们内部的调控信息只有在内部“信道”中传递。因此, 计量时要把具体的管理信息、具体的市场和具体的应用环境联系起来。

4.未来收益原则。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是基于过去的交易、事项的发生, 但对于管理信息而言, 并非都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 因此只能根据它所提供的未来经济利益来衡量。

5.协同原则。

传统会计对于资产的确认是基于会计主体和单个资产假设来进行的。但管理信息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主体是否拥有或控制本身, 而必须经过恰当的协同效应的分析和市场比较才能确认。所以, 其确认应该是一种非主体化的协同原则和市场评估标准。

6.风险原则。

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计量时应充分考虑谨慎性原则。而管理信息的确认是基于未实现的未来利益, 对它的确认应采用风险原则, 以便把企业在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可能实现的财富和经营风险充分表现出来。

(三)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属性的选择

对计量属性的种类, 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务方面, 都已形成共识, 共有5种计量属性, 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 (或重置成本) 、公允价值、可实现净值 (或可变现净值) 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它们各有特点和局限性, 而且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产生, 在达到多元化会计目标的计量过程中, 各有利弊。但无论它们各自具有什么样的优缺点, 这5种计量属性同样适用于管理信息成本的计量过程, 不同的管理信息成本内容在不同的状态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 从而实现管理信息成本控制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 不同的目标要求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作为计量基础。当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很难基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计量的直线联系进行一一对应的选择。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 单一计量属性构成的计量模式无法实现各方提出的多元化信息 (包括成本信息) 要求。因此, 单一的计量属性、单一的会计目标, 不能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在对管理信息成本进行计量时, 必须多种计量属性共用, 在不同系统中各有侧重, 形成一个管理信息成本计量属性模式。

在进行计量属性的选择时, 只有使多种计量属性共存并相互配合, 才能够实现多元化管理信息成本控制目标。因此, 企业可以采用这样的计量属性模式:基于财务会计系统的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即使用历史成本财务报表) ;基于财务分析及管理会计的计量可采取历史成本和其他计量属性并存, 择优选用。

二、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结构——成本信息的“分”与“合”

(一)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4类变量结构

基于成本源的企业管理信息成本包括管理信息流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信息结构成本和管理信息失真成本4个部分, 基于管理层次的管理信息成本包括跨企业间组织管理信息成本、战略管理信息成本、管理控制信息成本和作业管理信息成本4个变量。基于成本源的管理信息成本的4个变量构成与基于管理层次的管理信息成本构成相互交融 (见图1) 。其分析的顺序是自上而下:跨企业间组织管理信息成本—战略管理信息成本—管理控制信息成本—作业管理信息成本。跨企业间组织运用网络分析、价值链分析工具, 分析“价值星系”中管理信息成本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公司战略层次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 进行“成本链”相对成本优势分析;管理控制层制定管理信息成本预算, 进行成本过程控制分析;作业层计算特定对象成本, 利用成本动因分析进行成本改善。然而, 管理信息成本计算的顺序恰恰相反, 应是自下而上:作业层进行原始成本记录和成本计算;管理控制层利用成本基础信息汇集进行成本预算控制;而公司战略层则利用作业层与管理层的成本信息进行战略决策与分析;跨企业间组织则利用前3项管理形成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间组织内的协作管理决策分析。

注:图中各成本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相互交融的

(二) 开放式的管理信息成本系统结构

陈良华 (2002) 指出:“未来成本计量模式应该突破会计账户系统, 在账户系统之外构建一个开放系统”[4] 。管理信息成本是一种新的成本形态, 根据上述基于成本源的的4类变量可知, 作业层次的成本系统是基础。作业管理信息成本既要考虑成本计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又要考虑前3个更高管理层次的需要。开放式的管理信息成本系统结构要求: (1) 合理设计成本对象。一般成本对象是多维的, 包括服务、项目、作业、计划等。作业管理信息成本对象数量确定要谨慎, 因为增加一个成本对象, 系统数据处理量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2) 根据不同的成本对象决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管理信息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动态的。直接成本采取追溯法直接计入特定成本对象, 间接成本则需要分配计入。 (3) 科学划分成本等级, 确定汇总逻辑关系统。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确定合理的成本等级, 并进行汇总, 有利于不同层次管理者分析成本。 (4) 价值链分析工具, 确定间接成本库数量和寻找合适成本动因。设计合理的成本库有利于进行成本动因分析, 有利于找出价值链上不增值或低效活动, 采取措施降低管理信息成本。另外, 在正常情况下应将成本动因作为管理信息成本分配基础。 (5) 选择合理的成本计算制度。实际工作中, 单纯的成本计算制度不常用, 大多是混合成本计算制度。

(三) 一体化的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结构

约翰逊和卡普兰 (H.T.Johnson & Robert S.Kaplan, 1987) 指出, 目前的成本会计系统试图满足3个目标: (1) 将部分期间成本分配到产品, 以便能及时编制财务报务; (2) 为成本中心管理者提供过程控制信息; (3) 为产品和经营管理者提供一个产品成本估计数据。然而, 由于财务会计的思想已占主导地位, 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依赖于账户系统, 传统的管理成本计量模式依附于财务会计的账务体系, 存在结构性的先天缺陷, 只有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好, 却无法很好地满足多目标要求, 难以及时、准确和真实地提供用于管理决策的成本信息。因此, 一体化的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结构要求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系统突破财务会计系统的束缚, 实现财务成本计量系统与管理成本计量系统的内在一体化, 即数据相互关联, 而不是相互独立。在一体化系统设计思想下, 按“信息共享, 数据相融”的原则, 在管理信息成本进入会计账户数据库时, 要设立“屏障”以保证成本数据符合会计准则的法定性要求。

(四)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数据结构

传统成本数据流向顺序是财务会计系统—管理会计系统—业务系统, 即会计交易事项通过输入凭证记入账簿系统, 由账簿系统向业务系统提供成本信息数据。基于这种成本数据流向设计的成本信息系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 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成本信息与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匹配的问题。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中的数据流向应该恰好相反, 由业务系统流向管理会计系统直至财务会计系统。业务部门发生活动立即被实时地记录下来, 形成物流、人流、资金流“三流”相匹配的信息数据, 这类原始状况信息需要占用极大的存储空间。对于外部财务会计而言, 所需信息十分有限, 将从业务数据库中获取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成本信息, 记入会计账簿系统, 大量价值信息 (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被屏蔽在账簿系统之外。

三、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一般模式——“双轨制”下的现实选择

(一)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的选择

管理信息成本的计量模式面临着选择“双轨制”还是“单轨制”的问题。“双轨制”计量模式是指在现有的成本会计计量体系之外, 另行建立一套管理信息成本计量体系进行单独计量。“双轨制”模式能使现行成本会计不受任何影响而按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严格进行, 并因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成本控制。但是, 分别按两套体系组织成本计量, 必然会增加计量工作量, 并且有可能导致信息的不一致性, 甚至完全不同。“单轨制”计量模式是指将管理信息成本计量与现行成本计量有机结合, 形成一套既满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要求的、又能为管理信息成本控制服务的成本计量体系。不同成本计量对象在同一计量程序和方法下相互衔接, 是“单轨制”模式的一大特点[5]。“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模式是基于现行成本会计框架下的次级模式, 具有工作量小、简便易行的特点, 能够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成本信息, 并且实现了新型成本形态有效揭示和反映的目的。

通过对“双轨制”模式和“单轨制”模式的分析, 本文认为, “单轨制”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在现行环境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需要, 又能实现满足相关者成本信息需求的目标。因此, 下面所构建的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是基于单轨制模式前提下进行的。

(二) 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一般模式

1998年, 罗伯特·S·卡普兰 (Robert S.Kaplan) 和罗宾·库珀 (Robin Cooper) 在《成本与效益》一书中论述了“成本系统演进四阶段模型”, 并详细描述了已近成熟期的组织在生命周期过程中成本管理系统的演进[6]。其中, 第一阶段系统不符合常规报告要求, 很难提供产品、客户和运营成本计算的信息, 不适合进行战略控制;第二阶段系统是基于财务报告编制的需求产生的, 满足财务会计准则, 但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 经常歪曲成本和利润, 且不能及时反馈信息;第三阶段系统是专门化的, 要求财务会计系统与成本会计系统使用一个数据库, 并出现了作业成本会计和业绩评价系统;第四阶段模型是完整的、系统的, 可以为战略经营决策提供统一的报告系统, 所有财务和生产数据, 包括预算和实际信息都是相互关联的。实际上, 第四阶段模型是一个战略的、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统, 是企业要达到的高层次系统。因此, 根据前面所述管理信息成本计量的变量结构、开放式结构、一体化结构和数据结构的要求, 以及第四阶段模型的特点, 可以构建管理信息成本计量模式 (如图2所示) 。

管理信息成本的计量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 充分体现了会计目标。该模式下形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反映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财务会计系统) , 又反能体现相关者的决策有用 (企业内部管理者主要使用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外部其他相关者主要使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 (2) 实现了不同管理信息成本的有机融合。该模式可以根据管理者的不同需求, 既能提供基于成本源的不同的管理信息成本, 也能提供基于企业管理层次的不同的管理信息成本。 (3) 促进了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的运用。通过管理信息作业对间接成本进行分配, 对管理信息成本进行较为精确的计量, 实现间接成本分配、归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以便于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德武.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13.

[2]葛家澍, 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9].

[3]张为国, 赵宇龙.会计计量、公允价值与现值[J].会计研究, 2000[5].

[4]陈良华.企业成本计量模式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10].

[5]林万祥, 苟骏.风险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篇8

1 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市场上的成本管理类软件很多, 我们通过考察比较, 认为北京望海的医院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较为成熟与完善。它遵循医院财务会计制度, 按照预算支出科目确定成本项目, 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 运用分项逐级分步结转法分摊成本, 并将成本核算定位在能生产 (提供) 最终医疗产品 (服务) 的科室 (即临床科室) , 这些原理都与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相一致。同时它能够实现与财务管理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等 (HIS) 软件对接, 形成数据共享的完整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这也与我们构建的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基本一致。因此我们通过该软件, 搭建我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为了方便实施, 将成本管理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

(1) 全成本核算系统:采集相关数据, 进行全成本核算。

(2) 成本管理系统:根据全成本核算结果, 分析成本变动原因, 控制成本, 提供管理评价。

(3)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系统、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系统、病种成本核算系统:针对不同核算对象, 细化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基础工作

(1) 建立成本核算机构与人员配备。建立成本核算领导小组, 负责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开展。建立成本核算工作小组, 负责成本核算的具体实施。建立信息系统实施项目小组, 负责成本软件项目实施。同时财务部至少设置一名专职成本核算员, 负责成本核算与分析等工作。信息部设置成本系统维护人员, 负责成本数据的维护和备份等工作。

(2) 配置成本核算系统所需硬件设施。包括服务器、客户端电脑及必要的局域网环境, 并做好与财务管理系统、HIS等软件的数据接口。

(3)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和代码。成本核算对象即医院科室, 包括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和行政后勤类4个大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室性质划分明细类别, 确定末级成本核算对象, 编写统一代码。如我院普外科门诊代码为“10.04.01.01.01”, 表示“临床-外科-普外科-门急诊-门诊”;财务会计室代码为“40.05.01”, 表示“行政-财务部-会计室”。另设公用成本代码“AAAAAA”归集没有特定对象的成本。

(4) 区分成本费用性质并分类。将医院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 便于以后成本核算与分析。如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核算对象, 间接成本分摊计入;成本分摊时, 变动成本根据工作量或内部服务量等参数分摊, 固定成本根据房屋面积或人员比例等参数分摊。

(5) 确定成本核算项目和代码。成本核算项目原则上与预算支出科目一致, 从而保证成本核算资料与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口径一致, 便于检查核对、比较分析。按照成本核算项目, 明确责任部门, 实行成本项目上报归口管理, 保障成本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6) 确定医院收入项目和代码。以收费项目编码为基础编制收入项目字典, 对新增项目经常检查维护。

(7) 确定基础数据和分配参数。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准确统计各科人员、房屋面积、固定资产总值、水电煤消耗等科室数据。向医辅部门和后勤部门收集内部服务量和工作量等统计数据。通过HIS系统取得门诊、住院流量数据和各科收入。

(8) 规范信息传递和工作流程。财务部负责收集整理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和凭证, 建立成本凭证和资料的传递程序。医院各部门间相互配合, 共同建立规范、畅通、及时的成本信息传递渠道。

3 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分摊方法与流程

我们根据医院业务流程, 按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将全院各科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 最终将所有成本分配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具体分摊方法如下:

(1) 第一级分摊:公共成本分摊, 即对不能直接计入核算对象 (科室) 的当期成本, 统一归集, 作为公共成本, 根据人员比例或房屋面积等参数进行分摊。

(2) 第二级分摊:管理成本分摊, 将全院行政后勤科室成本, 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 根据人员比例进行分摊。

(3) 第三级分摊:医疗辅助成本分摊, 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 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 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 以内部服务量为参数进行分摊。

(4) 第四级分摊:医疗技术成本分摊, 将医技类科室成本, 包括直接计入科室的成本和分摊计入的部分, 根据收支配比等原则进行分摊。科研教学科室成本不再参与第四级分摊。

全成本核算的分摊流程如图2所示。

4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实施成效

全成本核算系统的实施运用, 对医院各个方面的管理都起到积极作用。

(1) 有利于财务部门加强成本管理。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 财务人员可以随时查看医院成本数据, 并能找到对应的财务数据与原始凭证。每月结账后产生全成本核算报表, 真实反映医院全部收入、成本与结余情况, 财务人员通过报表分析, 查找成本变动原因, 找到成本控制点。

(2) 有利于科室主任加强科室管理。通过分析全成本分摊表和成本分类分析表等报表, 科室主任可以了解其科室成本构成, 通过调整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 提高科室效益。

(3) 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加强经营决策。管理者可以通过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医院成本动态, 通过成本数据和成本报表综合评价医院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情况, 并找到管理疏漏, 加强资源控制和决策判断。

(4) 有利于医院内部的考核分配。通过在奖金分配绩效考核中引入成本数据, 既能督促科室重视和加强成本管理, 又能建立起科学的医院内部分配机制, 并把成本控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5 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后续工作

在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过程中, 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共同发现问题、查找原因, 积极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系统实施。成本管理工作不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而是整个医院形成统一整体, 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成功实施并初见成效,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最终目的是构建实施医院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解决, 比如:

(1) 加强资产管理。建立物资管理部门, 对卫生材料、设备和基建物资等统一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招标采购、考核管理。

(2) 调整经营观念。医院资源的使用率要和业务量相配比, 努力提高人员、床位和设备等资源的使用效率。

(3) 准备后续模块。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运行, 完善成本基础数据, 积累成本历史数据, 收集成本分析参数, 准备实施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模块。

参考文献

[1]李辉.医院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实用手册[M].银川:宁夏音像出版社, 2003.

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篇9

一、信息化可以强化过程控制, 实现动态监控

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往往只注重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 忽略了产品设计、采办、销售等其他环节的成本费用管理, 难以清晰地反映企业各生产经营业务环节真实的成本, 导致成本信息准确性不高, 可用性不强。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一种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新的管理思想, 即企业价值链管理应用而生。通过新的管理思想与信息系统有效的结合, 不仅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面向整个生产制造过程, 而且还延伸到了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上游和下游领域, 同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了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结合准时制生产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 使企业的成本信息能够覆盖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计划、采办、生产、控制, 销售等, 进而构建全面的公司成本管理监控机制, 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全产业链经营数据。

二、信息化可以整合数据资源, 实现多维度成本分析

1.整合数据资源, 实现成本管理大数据时代

现代企业, 经理管理日趋复杂, 各种信息数据“满天飞”, 今人眼花僚乱, 目不暇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如何最短的时间内, 获取最有效的数据信息是很多企业管理的一大难道。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整合市场、采办、财务、销售等各种数据资源, 把零碎的、散布于各个领域的数据通过强大的数据库系统联结起来, 使信息数据使用者不仅仅能够看到财务的数据, 而且能够得到财务以外的各种信息, 大幅度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 有了大数据, 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再是事后盲目的堵漏补缺, 而是事前“点对点”制定相应方法和措施。

2.多维度成本分析体系的实现

当前很多企业的成本分析过于依赖财务部门的财务数据, 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往往游离于成本分析体系之外, 成本分析多流于形式, 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成本失控时, 又缺少合理的判断和改进措施建议。这种状态下的成本分析无论是分析质量, 还是分析及时性、相关性、准确性均无法满足公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 使企业多维度成本分析成为可能。即公司在传统的“会计账套”报表的基础上,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标准的业务单元、统一核算模式及流程, 将业务信息数据纳入成本分系体系当中, 建立覆盖公司各种产品、各种产业的获利能力报表体系。多维度的成本分析体系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分析成本管控效果, 另一方面, 该体系下的产品成本可以直接用于匹配产品预算编制, 实际成本则可以作为确定成本管控目标时的参考, 实现成本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无缝连接, 从而大大提升成本预算编制的依据充分性、目标科学性、方法先进性和结果准确性。

三、信息化可以打造全新的管理模式, 实现聚焦管理

在过去, 由于条件的限制企业往往设置很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造成机构复杂, 效率低下, 管理成本高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生产经营越来越专业化, 企业在某一领域已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 把一些不重要的经营管理职能交给专业程度更高、成本更加低廉的专业化的机构和组织去做, 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机构可于臃肿的问题, 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如将财务的账务处理工作转移至外部专业机构处理等。通过这种转移, 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业, 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成本管理上的聚焦。

总之,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务必要基于其自身特点, 将成本管理的效用真正发挥出来, 使企业能够实现有序、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

摘要: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综合实力、发掘各种潜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帮手。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化对成本管控的作用, 其次, 说明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数据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影响, 最后, 就信息化下如何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现聚焦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 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曼慧.信息化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J].情报杂志, 2008, 33 (03) :112-114.

[2]梁宗吉.企业信息化的成本管理[J].财会研究, 2007, 27 (4) :103-105.

[3]李瑛玫, 刘凤莲.信息化环境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综合版) , 2007, 18 (12) :144-145.

[4]谭恒, 李瑛玫, 刘凤莲.信息化制造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活力, 2006, 18 (2) :124-126.

信息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篇10

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投入, 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 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 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目前, 许多企业非常重视项目成本管理, 一般都把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待, 并设有专门从事项目成本管理和研究的组织机构。不同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虽有区别, 但都包括项目成本预算、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数据归档、项目成本核算及项目成本计划等基本步骤。

2 信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很多公司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 网络基础、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已具备相当的规模, 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公司业务管理的不断深化, 业务也有了较大发展, 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随之而来的各种信息工程项目也逐年增多, 信息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也成为公司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 但在成本控制上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成本控制效率。

2.1 缺乏统一规划, 整合度不高

由于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 使其在满足局部业务需求的同时不顾及其他系统数据使用, 形成“信息孤岛”。

2.2 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缺乏专门的组织部门全面负责企业中各项信息化推进工作, IT人员分散于不同部门, 没有得以充分利用。IT人员普遍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培训, 本地IT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差异大。

2.3 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所有项目的开发、施工都完全请社会上的专业公司来完成, 增加了雇佣人员数量, 造成项目人员相关的成本开销, 增加成本投入。

3 信息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策略

3.1 人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人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 合理利用公司的人力资源, 总体上能降低成本。对公司中有技术潜力的人员集中进行技术培训, 利用本公司职工了解公司情况、熟悉公司业务的优势, 结合外雇公司的技术指导共同完成项目开发, 可有效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

3.2 设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让每位项目组成员明确认识成本估算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要各个步骤环环相扣、各个环节环环相连。同时, 最主要的是要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软件、设备, 在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 结合各种方法, 缩短验收时间, 杜绝返工现象, 取长补短, 使得各流程最大程度把测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开发阶段。

3.3 信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3.3.1 项目工时统计控制

可按以下程序统计各项目工时:项目组成员填写工时统计表—项目经理审核—部门领导审批—上报—汇总, 这个阶段是项目人工成本核算的关键, 因为工时统计的准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工成本核算的准确度。核算出各阶段实际耗费的工时, 并与预算对比, 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亦可及时调整预算实现成本控制。

3.3.2 项目材料的控制

信息项目中搭建系统会产生如下费用: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的购置费;购置计算机、扩建机房、机柜等费用。要在信息工程建设期间, 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该系统可能用到的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情况, 使用最适合项目的系统和设备, 而不能“顶级化”购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采取“利旧”及与开发厂家联合出资采购的方式来控制材料成本。

3.3.3 建立全员的成本控制观念

信息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领导者提供正确的经营决策, 而经营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决策前科学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及准确分析, 这和市场部门是分不开的, 还需要技术部门提供专业的技术意见和人才支持, 财务部门做好资金预算和计划等。由此可知, 一个项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全体成员建立成本控制意识才能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4 结语

信息工程项目的成本复杂但可控, 成本控制由各个具体的部分组成, 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及时掌握和分析盈亏状况, 制订并贯彻节约的技术措施, 合理使用, 保持完整的有注释的历史记录, 降低项目实施成本, 合理调度资金, 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邓国峰.软件开发公司全过程成本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2) :209-210.

上一篇:轧钢车间下一篇:国企改革如何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