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2024-06-28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1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必修课, 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 虽然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 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 教师及时、适度的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这门课程是全新的课程, 因而更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效果, 具有决定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 有针对性的地指导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 作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争取家长、学校、社会

各个方面的关心支持, 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树立信心.

3. 对学生研究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评优, 指导学生做好互评和自评.

4. 指导学生记载研究情况, 写好研究日记, 做好总结和反思.

教师作为群体性的“指导者”“挖掘者”“合作伙伴”, 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尊严感,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从中体验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 去品尝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性学习题材的选取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它具有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因此有人称, 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要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数学的智能中心作用,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数学研究性背景素材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题材的选取可以是数学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 可以是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也可以是已经证明了的数学结论.在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选题中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 以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为内容进行选题

新初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以下几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 杨辉三角, 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 (1) 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 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 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 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学会交流.

2. 以数学知识的间接应用为内容进行选题

例如, 可以根据教材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把已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数据的测量收集结合向量的知识进行力的研究.

3. 以数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内容进行选题

这个层次的选题开放性较大, 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书籍、访问、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 同时还可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 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 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 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

编制问题的切入点.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但掌握知识并不一定具备能力, 以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出开放题, 面对实际问题情景, 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 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 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

定理或公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 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 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 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 体验研究的乐趣.

3.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 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在实际问题中, 条件往往不能完全确定, 即条件的不确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实际需要, 其不确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装的外形、花圃的图案、工程的图纸这些是需要设计的, 而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 设计者的知识背景、价值判断不同, 得出的方案也会不同.

五、数学研究性课题构建原则

1. 具有新颖性与现实性、可及性与挑战性, 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具有应用性, 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知识源于实际生

活, 有利于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体现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数学研

究的思想方法, 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开发潜能, 思路越走越宽, 使学生掌握再创造知识的方法与实现数学发现的途径, 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计划 篇2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参加了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为更好的参加活动,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目的要求 :

1.经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应用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查阅资料或实地测量获得所需数据、动手制作模型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培养科学精神。

4.带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做相关的数学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钻研问题的能力。

5.能够综合运用数学、地理或其它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措施:

1.以自己所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自己的课堂,实施小组合作交流教学。

2.在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开发适合自己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

3.利用网络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开发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

4.坚持平时反思和阶段反思想结合,随时总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作好记录,让自己的研究形成初步规模。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3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 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 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内容。

四、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如果失去了兴趣, 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学过程只有充满趣味, 学生才能更加高效收获知识。”所以, 教学中, 教师除了吃透教材, 熟悉教学内容, 还要研究好教学方法, 把教学中的知识、理论能够形象生动地讲出来, 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生成知识, 锻炼思维, 培养能力, 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真正让学生既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又能收获快乐, 寓学于乐。

例如, 学习“因式分解”的教学内容时, 有很多种分解因式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这些分解方法的同时, 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 组织学生相互讨论, 开展学习竞赛, 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 感知数学的学习规律。又如, 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a2-b2= (a+b) (ab) , a2±2ab+b2= (a±b) 2, 这是最为基本的公式法, 让学生记住很容易, 但是,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应用好就不简单了, 通过小组竞赛, 让学生仔细研究这两组公式的特点, 找出满足这些公式的基本条件, 根据具体特点和条件选用不同的公式, 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准确、最全面。然后给学生分析一下典型例题, x2-6x+9, x2-16因式分解就可以根据公式法x2-6x+9= (x-3) 2, x2-16= (x+4) (x-4) , 这样的分解是如何满足公式的基本特点的, 符合哪些条件, 如何进行分解, 引导学生把这个因式和公式进行类比, 寻找相同点和变化点,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二、引导合作交流, 增强集体意识

探究能力既是个人能力, 又是集体能力。尤其在今天, 很多的科学发现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可以达到的, 而是集体的智慧和合力。因此, 互动探究式教学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思维, 灵活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进步, 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

比如, 在教学了“三角形的相似性”的有关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利用所学知识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在学习过有关“统计图表”的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到十字路口去统计某一时刻的车流量, 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只有教师认真引导, 学生才能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将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探究领域, 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去观察事物, 分析事物,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重视调查研究,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很多情况下, 学生和教师都把辩证思维看做是文科的知识和思想, 其实, 辩证思维对人类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数学教学,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为学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

例如, 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 最初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动动手操作, 借助量角器来测量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 然后相加。由于学生操作上的问题, 难免会出现误差, 很多学生都不可能量出三角之和是180度。教会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 借助电脑演示, 寻找存在误差的原因和减少误差的方法。另外,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机任意选择三角形, 进行实验操作, 测量内角和, 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是规律, 而非偶然, 感知三角形内角和180度具有任意性、随意性和必然性。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 把它贯穿在整个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中, 真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

四、教会学生数学思维, 掌握数学学习规律

数学学习不仅是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理论,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 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构建自己的学习方法, 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分类与整合思想等等。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便具有了数学思维, 也就能很好地把握数学规律,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学习x2+4xy+4y2-2x-4y-3这道试题, 不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因式分解, 反复地给学生强调运用十字相乘法, 让学生感知十字相乘法是怎样运用在分解这道习题中的, 对于这样较为复杂的试题, 很多学生没有学会, 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会了, 而且不是深刻理解。由此, 学生之间等级层次被拉开了, 学生的发展空间也被束缚了。最好的做法是把数学的思想教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感知数学规律。根据前三项分析明显是个完全平方式, 可以运用公式法, 第四项和第五项可以运用提取公因式法, 得到和前三项一个相同的因式 (x+2y) , 引导学生根据因式分解的一般特点, 对复杂的因式实行分类整合, 化繁为简, 再把相同的复杂因式运用转化思想进行简化, 设 (x+2y) =a, 这样, 原来的因式就变成了a2-2a-3, 就转化为一道非常容易的试题了,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因式分解的方法, 而且培养了数学思维, 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 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摘要: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本文将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分析了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的具体策略, 具有操作性强, 效果好的特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学习,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J].中学教研, 2002 (8) .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用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并在一定的模式下将教学实际过程中的众多因素充分应用起来,从而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与学的方式,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及能力的综合提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监督,从而构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团队。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促进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这样的竞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并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互相鼓励和支持,并将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充分发挥出来,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和处理遇到的难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从而促使学生形生团结互助的拼搏精神。

(二)有利于“因材施教”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老师也能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有全面的观察和了解,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有一定的发挥。但是要充分发挥这种主体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老师才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既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强大的动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如学生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表现出了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投以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变得很高。但是由于初中数学的理论知识大都比较枯燥和乏味,因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数学老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联系起来,即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难题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并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老师先要根据知识点在黑板上板书几个一元二次方程,接着采用竞赛的模式,老师与学生同时对这些方程进行计算。当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疑惑无法求解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疑惑提出问题,即: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当小组合作交流结束以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小组的讨论及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明确定位教师角色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老师就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清晰,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一般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组织及评价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时,老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断”这一部分的数学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将自己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并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讨论的情况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合作解决问题。

(三)明确学习小组任务及目标

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导致合作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就要将小组学习的任务明确分配下去,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分组时,一般每个学习小组人员大致在三五人左右,并且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及学习情况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从而保证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并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教与学的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袁香.小组合作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论述 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行,教育不应单单关注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然而普通学校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效率低,课堂教学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呈现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学生的研究意识淡薄,不善于提出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能通过研究很好的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差的实际活动。如何加强对学生数学“研究意识的学习”,使学生通过问题不断解决、探究,达到改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概述

1、核心概念的界定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研究离不开对与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目标定义。通过概念界定,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状况,并为后续的调查提供初步理论基础。

2、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由来

苏州大学的袁维新教授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如同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一样去获取知识和实际知识的学习方式。“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重新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和技能”,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在合作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如何用文字表述研究成果等等。

民族需要的是具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具备创造力的人。创新精神要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中等生的能力也不能忽视,只要充分幵发他们的潜能,都具有创造性。从教育现状看,我们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活动在其实很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让学生在适应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一种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3、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抽象性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通过理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并通过分析、抽象出问题的数学模型,以此来解决数学问题。

2)开放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方式以及研究过程、方法和结果等方面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3)探究性 数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优良载体,决定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有着较深刻的探究性。探究性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核心。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有联系的,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定义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对于研究本课题有很大的帮助。目标主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努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处理过程。起始阶段,信息的收集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一个大量处理信息的过程。

(2)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文中指出,生活的本质之一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研究性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过程中显得由为重要。

(3)发展学生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过程。提出问题的精神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在活动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每一个结论,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愿意自己积极体验,掌握知识并重新认识自我。

(4)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从哲学角度讲,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显得由为重要。而我们很多孩子缺乏这种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生与生,师与生的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合作与共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5)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诚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之一,在数学研究活动中也是一样。在整个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脚踏实地的态度进行,从实际出发得出结论,并尊重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6)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在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中,让学生了解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数统计中,让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努力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存在感和責任感。

(7)打通各种知识的间隔,形成知识网络化。

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生搬硬套的东西太多,使学生的知识互相分割和备用状态,长期以往只能遗忘,知识就只能成为考试的知识,而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在数学研究性活动中,学生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通过学习活动,学生了解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学会关注环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整个的过程中,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逐步让学生将知识网络化。

(8)培养学生对创造价值的追求。

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在研究性活动中能感受到自身创造价值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动力进行下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最后,培养出一个积极态度的人。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是很重要的。

三、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具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超前的教育观念

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具备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调控能力。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们应积极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们主动地探究学习,在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好指导的分寸和指导的时机,积累指导的经验,逐步形成新的教育智慧。

2、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

高的工作热情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更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如果教师工作热情高,就更加愿意付出劳动,让自己的工作更符合发展的潮流,更加自觉的去学习、研究和实践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工作热情不高,自学的自主性不高,对学习、研究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效果心存疑虑,研究性学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具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教师除了立足本专业外,也应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涉猎,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多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做到触类旁通。教师要有广泛的课余兴趣,引导和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四、结 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有重要意义。研究性学习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民主、平等的课堂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实际探索中,会经历失败,在失败中能培养毅力和自信心,才能使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探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浅议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篇7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新、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说的开放性是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课本知识的照本宣科, 而是来源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 相对于课本知识而言, 它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 为学生展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他们创造了非常开放的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可以具体为教学内容是开放的, 无论什么知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教学空间是开放的,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走出课堂, 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 只要能最终实现学习目的, 方法和手段都不受限制, 可以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来服务于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 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 获取知识不再是单一的从课本上获得, 任何渠道都可以获得知识;师生关系是开放的, 在研究性学习中, 师生是共同完成课题的参与者, 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的教和学的关系, 甚至教师还要时刻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挑战。研究性学习过程便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得出结论后回归实践, 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已经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同, 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目标, 具体如下:

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一个专题进行,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自己查询资料、自己动手实践, 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高极为有帮助, 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笔者一直赞同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并且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和其他人配合才能最终完成课题, 又很好地培养了集体协作精神, 使他们学会分享。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带有严肃性, 所以学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和不屈不挠的科学态度, 进而激发学生对于社会对于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老师会认为夸大其词, 笔者认为潜移默化中能够起到作用。

有的数学教师认为, 研究性学习不适合数学学习, 更不适合初中学生, 笔者不能苟同。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数学学习中的有机组合, 对于初中生而言, 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数学知识, 对于拓展性知识也有所了解, 在这个基础之上, 他们有可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勇于探索, 相互学习的学习氛围, 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会自主探索,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而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老师抱怨学生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根源在于数学老师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 脱离学生的能力实际或者拔高或者低估学生来进行研究性学习, 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各种知识的掌握情况。换句话说, 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上的, 稍微拔高一点的,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才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可以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挖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过是学习的拐杖。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能置身事外,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问题, 如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拓展, 拓展的方向在哪, 学生在每个阶段获得了哪些进展, 有哪些实质性的收获和内在的进步, 学生自己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中, 如果学生脱离了方向,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

数学研究性学习有个难点, 一直困扰着各位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何进行评价呢?研究性学习看重的是学习过程, 并不能完全依靠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 但是没有结果怎么进行定量学习呢?笔者认为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 并不能只看重结果, 过程也应该纳入考核标准, 定量的评价和定性的评价应该结合起来, 互为参考, 同时教师最好避免一言堂, 毕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果能有效的将以上四项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就能比较好的体现一个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以及他的努力和成果。

哪些问题适合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切入点在于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往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还能和生产实践相联系, 那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笔者认为美国日本的数学开放题很适合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自7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界认为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 日本也在其后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推广和普及。我国也逐渐开始应用开放题来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开放题本身就体现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而解答数学开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由于只要学生付出努力一般都会有所收获, 所以数学开放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 通过所获得的成绩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更好地刺激学生开展下一个阶段的研究学习。所以笔者建议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多利用数学开放题。

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发挥其功能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一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要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必须清楚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在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注重拓展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是以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为主要探究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可以开放型题为依托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应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力和创造潜能的发挥。由此,数学开放型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数学开放型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而解答过程也就是探究过程,它展示的是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之美。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材料的来源

研究性学习不是一项只关注结果的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学生有哪些独创的见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所以研究性学习中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1.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可以由教师来提供。教师可以精选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有密切关系的开放型题提供给学生探究,或者根据教学重点将课本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和拓展,把课本题或练习题以新的形式提供给学生。

2. 学习素材教师不仅仅是提供,而且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翻阅资料等方式主动思考概括或自己提出问题,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

1. 编制途径

改造旧题、自创新题。

2. 遵循的编制原则

a.围绕开放的目的进行b.随着开放的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c.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d.具备低起点、入口宽、拓展性强的特点。

3.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数学定理或公式为素材。因为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定理和公式是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首先出示了下面的表格。表格中给出了多边形的类型、边数和图形。

让学生完成上面的表格,通过对三角形个数及计算规律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从而得出了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n-2) ·180°。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完成了一道规律探究题,而且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此同时也体验到了研究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知识背景为依托,从知识的交汇点处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教师可利用一定的知识为背景编制开放题。例如:学完了平移、旋转知识后,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以下的操作。

用等腰直角三角板画∠AOB=45°,并将三角板沿OB方向平移到下图所示的虚线处后绕点M逆时针方向旋转22°,此时,让学生探究三角板的斜边与射线OA的夹角α的度数。

以上借助常用的学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接面对实际问题情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绘制具体的数学图形,然后尝试求解。这样,我以简单的几何知识为依托,编制出了一道新颖、别致的数学题。

(3)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编制开放题。例如:围绕着测旗杆的高度这一问题: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这道题:升国旗时,某同学站在离旗杆AB底部D点24m处行注目礼,当国旗升至旗杆顶端时,该同学视线的仰角恰为30°,若两眼离地面测CD=1.5m,则旗杆高度AB约为%%m。

浅谈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篇9

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新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功效, 但是, 效果不显著。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深、过久, 传统教学观念依然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高考制度依然存在,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依然体现不了, 教师依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 依然采用的是“满堂灌”和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这些都与新课改的思想内涵背道而驰。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来谈一下自己对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

一、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意义

初中数学知识较之于高中数学, 知识浅显、难度适当、知识面窄、内容简单、模仿性强, 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能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将更加具有生机活力, 更加富于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数学思维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条件和基础, 实现学生成绩和德育、学习素质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与数学的工具性和生活性的本质特征基本吻合。所以, 开展研究性学习, 既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能更好地完成新课标对数学学科的要求和任务。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1. 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 从广义来说, 包括学习主体和国家、学校等教育主体两方面。从教育主体来看,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落实素质教育, 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去获取知识, 并能够学以致用, 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供可能和机会。

而对于学习主体来说,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可以满足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发展学科个性、兴趣和特长, 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和成就感。

教师和学生只有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内涵和教育的真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课标的改革, 顺应初中生的心理机制和发展特点。

2. 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只有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基本特征, 才能更好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才能更好地达到师生共同探索、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探讨解决方法的教学目的。

开放性主要包括课题内容、研究资源、组织形式、研究时空、研究结果的开放, 指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要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研究、解决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兴趣问题等更为现实、更为实用的问题。探究性是指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等, 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求结论。自主性是指以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中心, 在规定的时间内, 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决定研究的途径和内容, 自觉承担实现学习目标的义务, 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践性是指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关注、接触、参与, 洞察社会信息, 关注社会时政热点,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 明确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的未来在教育,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教育的培养。而中学数学的逻辑性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基础教学课堂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是对数学学科的创造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和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 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坚持“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信仰精神, 保持信心和恒心。研究性学习对于中国的中学教育来说, 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和内容, 在探索阶段, 教师和学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教师一定要乘风破浪, 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目标, 并认真阅读和涉猎外国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书籍和研究著作, 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同时, 教师还要设置课题, 让学生集思广益, 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践合作精神。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制定研究方案、资料的采集和处理、申请与合理使用学习资源、接受老师指导等四方面。因为研究性学习多以小组形式进行, 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是按照学生的兴趣与喜好而制定的, 各个小组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不同, 研究步骤和目的都是视小组而定, 所以, 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在资源使用上, 教师一定要争取校方的同意, 并尽量使用一些实用环保低碳的资源, 不对学校环境进行破坏。教师指导要以鼓励为辅, 教师主要负责指点意见, 看课题是否有进展的必要和意义, 是否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能接受的。

总结阶段包括两个任务:一是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并向教师、聘请的有关专家和自己的同学们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 并谈谈自己的研究体会;二是由教师和自己对该项研究给予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包括过程和成果, 更应包括各种能力的提高与否。

总之, 研究性学习, 能够有效优化初中教学课堂,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将更好地利用数学课堂, 培养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推动社会的健康和谐与快速发展。

摘要:初中数学因为与生活的联系性强, 是一门具有工具性的实用学科, 如果进行研究性学习将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改革, 为新课标的顺利进行提供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条件。本文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入手, 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篇10

一、了解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 推进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开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1) 班级合作研究的形式, 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研究, 具有集思广益、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的特点; (2) 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 主要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研究, 具有研究自由度高、思维不受干扰的特点; (3) 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 是指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主要具有参与度高、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研究性课题, 只因课堂条件的限制, 而没有得以实施。在研究性课题进入课堂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把这些研究性课题放在课堂上来完成。这样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的一个推进, 也是对课堂新教学形式的一个探索。

二、创造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物理环境, 其主要作用是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供学习的外在物理条件。首先, 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需要一种积极、平等、合作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要想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教师要做到从我做起,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另外, 课堂物理环境的创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做到:对黑板及墙壁做必要布置;配合研究需要把桌椅摆放成有利于研究讨论的形式;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堂相关的录像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开放题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有一部分开放性的例题, 其解答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能充分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同时体现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 有利于学生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 便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培养。因此, 研究性学习对数学开放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 “在△ABC和△DBC中, 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AC=DC;②AB=DB;③∠ABC=∠DBC。请你将其中两个论断作为条件, 另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构成一个真命题”就是一个开放性习题。可以让学生任意组合, 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又如, “今有一块正方形土地, 要在其上修建两条笔直的道路, 使道路将这两块土地分成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的四部分。若道路的宽度可忽略不计, 请设计三种不同的修建方案。”这个例题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 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有了开放的意识, 再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便可由问题本身的开放获得新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概念问题中的应用

学生获得概念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如果只注意“结果”, 直接把定义教给学生, 让他们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读, 去记, 这将会使他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意义。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函数的概念问题, 应尽量选取具体的事例, 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例如, 请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变量, 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方式表达:①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 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②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④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让学生对四个例子进行思考, 得出各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例子, 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函数的实例, 直至学生能体会到函数的“变”, 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概念。

在学生独立提出实例后, 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活动:①描点: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②判断:判断各点的位置是否在同一直线上;③求解:在判断出这些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 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④验证:其余各点是否满足所求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表明, 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 而且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 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对初中数学的授课形式与授课方法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上一篇:数学概念课教学下一篇:基督山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