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学习

2024-06-15

初中数学的学习(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1

1. 充分利用“数字”的诱惑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早在春秋时代, 孔子就指出学习要由“知之”而“好之”而“乐之”。数学课程本身应该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但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着许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如在教学与数有关系的内容时, 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数字开始, 引导学生对数的爱好, 进而让他们产生愿意主动去探究的心理愿望。因此, 在教学与数有关的概念的时候, 我往往先用数去使他们产生鲜明的直观感受。课本上的身份证介绍也是学生所喜欢的, 当我给学生介绍完以后, 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他们回去后看看父母的身份证, 并且要求他们给父母介绍身份证的规则。第二天的数学课上, 我专门花时间做了调查, 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他们都知道了父母的生日, 这个不仅仅是完成了课堂任务, 而且也完成了让孩子感受对父母的爱的教育。

2. 让数学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活动对象, 孕育学生的兴趣

例如, 在给学生讲解物体的三种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时,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堂上的教具, 每个学生都能接受, 然后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实物的形象, 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建筑模型图, 参观长江二桥的桥梁展览馆, 并让学生完成自家房屋的两种视图 (主视图与左视图) , 这样的学习既不枯燥也不乏味, 反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在复习的时候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方块, 让学生自己摆, 自己画。无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增强了, 这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而且他们会发现身边的很多图案他们可以理解了 (房屋结构图) , 这是成功的喜悦, 也是自己知识的积累。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展开中, 让学生亲手操作, 第一类是正方体的六面结合, 第二类是圆柱的侧面展开 (包含求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圆柱的侧面积) 以及圆锥的侧面展开。通过动手,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多联系学生熟悉而不被觉察的身边感受, 让他们领略兴趣

新课标下的教材注重的就是联系生活, 可以说是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又可以体现数学。并且现在的要求是数学必须联系学生实际, 并且充分运用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 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环境中去感受数学、认识数学, 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对数学学习的渴望。

在苏教版的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封面上, 就是运用南京长江二桥为背景图案的。对于我所处的中桥中学, 正好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面对的就是这个再实际不过的景象了。对于长江二桥的认识现在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认识了, 而更多想象到了它与数学的联系。再通过我对新生们的引导:“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图案就是身边的长江二桥, 作为每天都能见到的事物, 你们有没有去细心地观察过它的样式和图案?它与我们数学有何关系呢……”这样, 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4. 巧用表扬与评价, 激发他们探寻兴趣

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我在给学生做教学评价后, 经过反复地实践认为:对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去评价, 只要他的作业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 就有机会体验成功。在批改作业的时候, 我通常会用一些简短的文字表扬或批评学生, 有时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 有时是对学生的上课表现, 有时是对学生生活方面的提点, 让学生感觉到每次收作业的意外。老师的评分、评语是写在纸上, 言辞平缓, 即使是批评, 学生也没有难堪的时候。而且, 我注意到, 这种批评的方式学生似乎很容易就接受了。有时学生也会把他们的心情、小秘密写在作业本上, 让我分享。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2

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了,所以课堂你的学习效率觉得你数学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所以上课只要做到这三点基本就可以了,那就是课前好好预习,课上跟紧老师的思维,课后及时复习,将知识及时的吸收消化才是王道。

2、提高作业效率

首先要让你的桌子变得干净整洁,过于杂乱会影响你的学习心情。还有写作业的时候要独立完成,答案等写完后再对照,如果题目写错了,就说明你某个知识点没掌握,所以你要对每掌握的知识重新的学习一般,这样你才会有进步。而且写作业的时候不要被其他事情分心了,要干嘛都要等作业写完再做。

3、提高计算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习 篇3

做好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一些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成绩不错,等到初三时就厌学了,原因是函数定义不理解,函数图像不会画,一看到函数问题就头疼,而高中数学的第一册第二章就是函数,为了学生能把这章学得明白,在之前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三类函数整体复习一下。对函数图像一定要非常熟练,函数图象熟练后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初中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对于因式分解,立方和公式不做太高要求,而到高中这两个知识点经常用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必要先把这部分知识练到位。教师还要研究初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了解初高中的数学知识体系,以便于教学时帮助学生分析初高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区别,便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其次,要引导学生发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如初中函数是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下定义的,而高中函数是从集合、映射的角度下定义,使学生感到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推广延伸,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较快的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高中数学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加上知识增多、难度加大,典型题增多,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出定理、定义,在讲解题型时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该归类的归类,要教会学生解题步骤及最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学习,成功地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一、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一些学生在初中时靠脑子聪明,不爱下笔,数学成绩也高,原因是初中的知识点少而浅,到高中后还按原来的方法就行不通了,高中数学需要既动手又动脑,一些题课上老师讲好像会了,而自己做时就不会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做题,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会了。高一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求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要自己学会总结知识点,有时间经常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及题型。高中课堂容量大,知识点多,有时一节课下来要学习几个定理、公式,学生若不进行课前预习,很难跟上老师的步伐,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可明显的提高学习效率,还培养了自学能力,也能较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力集中,对于概念、典型题的剖析要学会独立思考,找出解题的规律方法,适当的时候要做好笔记;课下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总结,保持知识的完整性;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点、题型,不但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而且有些问题当时学的时候可能没太理解,等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它,却感到豁然开朗。总之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点浅,题型少,而高中知识多且深,典型题多,不能靠背题提高成绩,要想数学学得好,就必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那教师在授课中就得注意对解题方法的培养。如求函数值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等都要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由形反映数,能做到一目了然;再如,集合、解含参数不等式等要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学中的思想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必须以题带方法,反复训练,达到游刃有余。此外,还要提高一些数学能力,如: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而在初三时,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缺乏积极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一直在按老师教的方法套用解题,实质就是背题,高中如果还按照此方法,就不能对知识做到真正的理解,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花了很多时间,但收效不大。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学会数学思想方法而导致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三、在班级建立数学兴趣小组,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在班级建立数学兴趣小组,组和组之间比赛,适当的时候可以做一下物质奖励,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还要对本组的成员负责,若自己不努力,就要拖自己组的后腿,遭到组员的谴责,那样该多没面子。同时能形成组员之间能相互督促,相互帮助的局面,使小组内部形成合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而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风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有一种敢比、赶超的想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新规律、新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业务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严谨的作风感染学生,早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完美地完成由初中的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过渡,学好高中数学。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4

一、利用学科特点, 激发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数学

1.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

人人都要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用性, 充分利用数学的实用性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数学来源自生活, 因此,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并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倍感亲切, 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和学生们的距离,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 逻辑性特强的自然科学, 存在着很强的规律和无穷的奥秘,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其中的客观规律, 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方法支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 教师要注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探究、总结、抓住数学规律,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二、通过利用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促进自主学习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 每人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 每人有一种思想, 交换一下, 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就说明“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单打独斗, 要结合成学习小组互助式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 让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让同学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上发生重要转变为目标.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 一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平均合理的分好学习小组至关重要, 让学生们在小组互助中得到学习乐趣。

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让老师先抛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们自学, 尝试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再适时点拨, 努力实现“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这样可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成就感。

2.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新的, 什么都是好奇的, 这时有意义、有趣味的数学问题就能诱发他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 并促使他们为之不懈努力, 百折不挠, 形成彻底透彻探索问题的好习惯, 所以课堂上要根据所学的内容, 精心合理的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 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有意思, 很有趣,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极大乐趣。在学习数学中能不断得到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1. 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世界著名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质疑能力, 质疑思维, 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上课应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尽量提供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 消除质疑出错导致的害羞情绪。

同时要注重引入开放性问题教学, 开放题分为条件开放和结论开放两种, 开放性题目的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种多样的, 此类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比比皆是如学习等腰三角形时, 已知两边分别时6和8求第三边长?又如, 已知RtΔABC中有两个边是3和4求第三边长?等这类开放性的问题, 可引导学生带着这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集体解决。这样, 不论是基础好, 或是基础不太好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看法, 获取成功的机会, 使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进而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2. 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时地通过PPT课件, 电子录像, 展示台等多媒体形式, 使学生直观明了地看到函数图像与坐标变换, 中心对称、轴对称图形的变化过程,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问题等等。使学生了解问题更透彻, 理解问题更清楚, 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摸得“清如水, 明如镜”, 彻底弄清了里面的道理, 增强了学习兴趣。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开展如趣味数学竞赛、学习方法交流、数学小游戏等等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篇5

一、认清学习能力状态、心理素质。由于学生在初中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功感能否带到高中学习,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备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学习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2)学习的条理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有些“ 自我感觉良好” 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 水平”,好高骛远,重“ 量” 轻“ 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 卡壳”。

(4)学生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讨论问题不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素质;慢腾腾作业,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知识的衔接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由于初中教材知识起点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亦低,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内容为应付中考而不讲或讲得较浅(如二次函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需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来解决其它数学问题,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学生的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涉及到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二、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 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听课习惯。听是主要的,听能使注意力集中,把老师讲的关键性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主要精神与意图,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作业习惯,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必须独立完成。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疲疲惫惫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指导。、加强4 5 分钟课堂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1)抓教材处理。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活的,老师教学的对象也是活的,都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当老师注重能力教学的时候,教材是反映不出来的。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发生而同时形成的,无论是形成一个概念,掌握一条法则,会做一个习题,都应该从不同的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抓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3)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 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现开销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开销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抓好练习课、复习课、测试分析课的教学。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1 / 3,有时超过1 / 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上课应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7)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

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体验成功,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再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剩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三、几点注意。

1、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要有针对性的教学。

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高效教学、卓越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究、总结和提炼,相信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提升,一定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

一、建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千万不能简单地把几位学生按就近座位组合在一起,要注意组建的合作小组结构要合理。首先,组建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情况下,每组四人最好,人数最多不能超过六个,人太少了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太多了就不利于学生进行交流,会导致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或是没有自觉性的学生成为小组的看客,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其次,分组要遵循优差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里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最后,教师要给各小组成员做好分工。分工很重要,如果教师在这方面不安排,让学生自己发挥,学习小组就会是一片散沙,就起不到合作学习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分组时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就要先给各小组做好分工,比如,安排专门的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让小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各负其责。这样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小组的存在价值,也使小组合作学习充实有效。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分工调换,这样能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制定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样的。在通常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学习好的学生爱表现,在教师提问时根本不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机会,就直接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就会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成了“摆设”,不去思考,专拣现成答案,形成依赖性,结果学习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所以,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制定好合作学习的规则,让学生在讨论前先自己独立思考,把各自的想法记下来,再在组长的安排下,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共同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后,再向全班做出汇报。这样,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三、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由于生疏,就会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乱讲一通,或是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这样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合作技能。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一些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思维也比较慢,或是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在就会偷懒,自己不去思考,别的学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想着不劳而获。这样就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学习好的学生更好,差的更差,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要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多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其次,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不仅是对说话者的一种尊重,还可以使听者从中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使自己的想法更加完善,这是学习的捷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倾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然后思考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进行补充或纠正,这样才会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四、正确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正确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符合合作学习的教学课题,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有效方法。选择难懂的教学内容作为合作学习讨论的课题,让学生真正动脑思考,而不是选择浅显易懂的题目。较简单的课题失去了讨论研究的价值,所以选择课题要选有价值的且符合合作学习形式的课题,这需要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发掘符合条件的有价值的课题。比如,初中数学有关于黄金分割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方面有关于黄金分割的实例进行探究,真正理解黄金分割及黄金分割点等较难理解的问题。这样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一个定理,远远比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要好很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良好合作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让整个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这样也让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有了一些麻烦,很容易让数学课堂看起来在讨论实际上却是一片混乱,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做到“活而有序”。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展示,但是这些基础都是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参与讨论,以得到自身的发展。但是学生受到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习惯影响太深,也习惯于不去主动思考,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學中,要重视思考方法、解题思路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慢慢的形成动口、动脑的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合作是一种集体的行为,需要学生有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能够成功开展,必须要建立分工合作。让各个组员都能够各司其职,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在小组内形成民主协商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六、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正确交流习惯是确保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开展的又一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如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一同学认真发言,其他学生自顾自没有认真倾听,合作学习目的也就难以达成。交流不仅是数学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更是一种数学知识展现和数学思维碰撞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打开学生的数学世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善于肯定别人优势的态度,让小组成员都能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合作学习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小组交流学习是提升孩子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课堂学习的“度”,让孩子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过程当中的乐趣,解决现今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更加努力,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的融合新的解决策略,从而让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加具体更加贴切学生学习,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琴.谈小组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中). 2015(04)

[2] 马林娜.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 2014(05)

[3] 肖娅.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种新方法[J]. 学周刊. 2016(04)

初中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7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的心理习惯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愿望、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必要前提, 数学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阶梯、基础, 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是一门工具学科, 而且在社会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认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再结合数学所表现出来的简洁性、和谐性、对称性、整齐性、奇异性与思变性给予人赏心悦目的美感,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兴趣。通过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讲解、合情合理地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数学成绩是可以很快提高的, 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听课习惯

听数学课学生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跟着教师去思考, 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学习只是过眼云烟。听课的精力要高度集中, 思想不能开小差;要积极思考, 不能消极等待教师去完成知识的传授;要提出问题或找出疑点, 不能人云亦云;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主动作答, 不能当看客;教师要求动手练习的内容要积极配合, 勤于动手, 不能只看只听不练, 久而久之, 才可能提高听课的效益。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体会数学方法的作用。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独立思考而不轻易问人, 更不应该抄袭别人的作业。要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 每天有每天的任务, 积压作业就会松懈斗志。作业应讲究规范, 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题去做。应通过作业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作业上弄虚作假只会误导老师, 也误导自己, 自欺欺人。对作业中不会做的题应写出自己的思考与困惑, 如实反映自己对该题的求解情况, 或尝试自己没有把握的方法。做错一个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懂装懂、不会装会, 正确地反馈信息是作业的目的之一。要建立错题档案或改错本, 经常翻一翻、看一看, 把已经弄懂、弄通的错题从中删去, 添加新的错题以供研究。在这种“出错——改错——再出错——再改错”的循环往复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解题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看书习惯

看数学教材或教辅资料学生要带着问题或疑虑去看, 开动脑筋去看。中学数学带有较深刻的思维性和较强的方法性, 需要在实践即“练”与“做”中学习,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不论是预习还是复习中的看书, 都应该动笔,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数学命题等理论知识要动笔做标记、写注解以加深印象;看公式定理要尝试推证或变形以了解其结构与变式;看例题要先试解再对照解答以体会其思路方法。数学的学习没有纯粹的看书, 而是在看与做中交替进行, 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

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交流、讨论所学内容。讨论的话题并不仅仅是限于解题, 也有学习方法、知识理解或问题发现等方面的内容。数学学习中讨论的应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只有把自己经过思考后觉得没有把握的解题方法, 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点、理解不透的知识、学习中产生的疑点等提出来讨论才有价值。讨论的目的或是寻求帮助、澄清疑点, 或是交流体会、提供帮助, 或是强化理解、明朗思路。有了深思熟虑才有交流, 有独立思考而不得其解的问题才有请教, 有不同观点或最优方法才可提供帮助。

六、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

做笔记是学习的重要方式。首先, 做数学学习笔记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将自己的体会、疑点作出标记, 随时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的想法及所悟记下来, 笔记要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记带规律性的东西, 而不是任啥都记;其次, 做笔记不是为了保存资料, 必须经常翻阅、整理、更新。翻阅笔记以求加深记忆和理解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加强对重难疑点的思考;整理笔记以求对知识的整合与方法的归纳, 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更新笔记以求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重难点的转移, 随着学习的进展与能力的提高重新确定思考内容。课堂笔记要做得尽量简洁, 不能因做笔记影响听课和思考, 有时可以直接把笔记做在教科书或资料上, 写出学习的要点。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考试是学校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要讲究考试策略以利于学生正常或超常发挥。怯场、紧张是影响考试正常发挥的大敌, 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 考前要作好考试的心理准备、身体准备、知识准备与工具准备。心理准备是指调整好心态、放松紧张情绪、充满必胜信心;身体准备是指养好精神、充足睡眠、补充营养;知识准备是指了解考试内容、弄清考试难度、知道试卷形式;工具准备是指带齐考试所需物品、清楚考场考室及座位、明确考试科目与时间。考试中要规范答卷程序, 填写好有关栏目。数学考试卷的结构具有稳定性, 试题的排列也是由易到难, 故答题一般应按题号的顺序去答。为了答题的整体效果, 最好不要在一个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不会做的题可暂时放过, 先把会做的题抓紧时间做完, 再去考虑不会做或没有把握的题。选择题的答案要写规范的大写英文字母, 填空题的答案要写成最简形式, 解答题要注意书写的整洁与规范, 踩准得分点, 答不全的题争取得步骤分。

初中数学探究学习的实施方法 篇8

1.创设问题情景的要求

创设问题情景, 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设计问题情景力求做到四个“有利于”:

(1) 有利于激起疑问。

实践证明,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 引起认知冲突, 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疑是知之始”,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 有利于类比迁移。

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 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 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容易入手。

(3) 有利于纵横延伸。

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设计出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批判性问题, 促使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在发展水平”。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 不仅巩固了知识, 对于发展探究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4) 有利于联想发散。

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 要便于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要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发现。因此,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使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答案可以是不唯一的、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宽, 进而得出新的结论, 这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2.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

“数学即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题, 创设情景, 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 从数学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 对其进行阐释, 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时, 我把书中的“试一试”设计成如下的操作活动:用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 其截面可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在事先用萝卜、红薯等做成的正方体上, 用小刀进行实践操作探究, 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经过动手、探究、合作得到了最终的答案 (有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把这个问题深化, 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

(1) 截面形状 (边数) 和截面与正方体相交面的面数有关系吗?若有, 有怎样的关系?

(2) 截面形状会是七边形吗?

这样寓教于乐, 既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 增强数学意识, 拓展思维;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促进能力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景, 能达到一堂课的开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打动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我们简短地导入是为学生探究做铺垫,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状态,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积极创设问题情景, 会给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二、用探索研究开展探究

1.探索研究的要求

探索研究需要每个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建构起新知体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学生探索研究、动手“做数学”, 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探究性学习较之于机械记忆性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 更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在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要还主动权于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 以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究, 努力做到:

(1) 问题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所谓“跳一跳, 摘得到”。

(2) 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动手实践;要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大胆表达;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充分想象, 灵活思考。

(3) 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 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 我们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我们决不暗示。

2.探索研究的方法

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深入探究表现为:数学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课程标准》也着重提出:“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 了解数学, 体验数学, 掌握数学, 去认识数学价值, 了解数学的特征, 总结数学的规律, 去学会数学, 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实施多元化评价, 保持自主探究的动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文化氛围,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个体差异, 表现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 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在过去的考试评价中, 已经体现了“分步给分法”和“能给则给法”;在批改作业中, 也不是机械地依据标准答案, 而是打半勾, 或写上鼓励性的评语, 用来奖励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或奖励作业的认真态度。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鼓励学习能力落后的同学, 让其端正学习态度, 积极探究结论, 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 促使其充分发展。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 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案例:用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 使它能成为一个整式的完全平方式,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这样的单项式。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5 min, 得到了不少答案:①4x和-4x (加上中间项) ; ②4x4 (加上前项) ;③ 4x4 (加上后项, 把1作为第一项) ;④-1 (加上后项, 使多项式4x2+1成为4x2, ) 。我首先肯定答案的正确性, 并分析解题思路的合理性。继续引导让学生明白a2或b2也是完全平方式, 部分学生已经有感悟了, 通过讨论交流, 最终还可以加上-4x2而成为1。

(2) 加强实践操作, 凸显探究的过程。

《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景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实践中感悟, 在亲身体验中建立对数学的情感, 增强对学数学的亲和力、自信心, 在交流中提高和积累经验。因此实践操作应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是一种较为优化的教学策略。

案例:在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中, 我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题:准备几根硬纸条:取出3根硬纸条钉成1个三角形, 你能推拉住其中两边, 使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发生变化吗?取出4根硬纸条钉成1个四边形, 拉动其中两边, 这个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吗?钉成一个五边形, 六边形……又会怎么样?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操作中及时让学生交流, 充分展示学生的见解, 同时不仅仅局限在操作层面上, 而是上升到思维层面, 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二是操作活动并非多多益善, 当学生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及时抽象, 由直观向高一层次的抽象转化。

(3) 利用《几何画板》, 搭建探究的平台。

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文处理能力, 运用几何画板构建动画实验室, 创设问题情景, 出现动画效果, 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的模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 增强直观性。华师版数学教材为了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 而设置了许多“做数学”的素材, 如每章的章首语的实践问题, 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 穿插在章节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 这些实验“题内有题, 话外有话”, 这些探索内容促使我们进行探究。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把“做数学”活动带进数学课堂, 让学生获得一种新知识、新技能, 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 提高思维和解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促使探究

1.合作交流的要求

所谓合作交流, 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 相互讨论分析, 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究性学习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竞争等现代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能力;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 实现学习互补, 增强合作意识, 提高交往能力, 也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我们教师要重视以下合作技能的培养:

(1) 善于倾听。

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 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 有自己的见解。

(2) 善于表达。

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 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 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 尊重他人。

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 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 及时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 体会他人的情感, 控制自己的情绪。

(4) 提高合作效率。

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 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 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 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 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

2.合作交流的方法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尽相同, 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地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为了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 根据“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对全班进行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 明确每名成员的责任, 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

案例:在教学“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时, 我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独立思考: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纸盒的容积尽可能大?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 先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形成小组意见; (2) 小组合作亲手做一做; (3) 在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掌握制作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纸盒的方法, 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 引发自己的思维冲突、自我反思;激发灵感, 从而深化自己的认识,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实施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合作学习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再分组学习讨论, 在组内达到统一意见后, 在全班范围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的意见, 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 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要有节制,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当出现新知识、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又有一定的难度时, 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当学生意见不一致, 而且有必要争论时, 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四、反思小结升华探究

荷兰当代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 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 但却有对有错。因此,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小结。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肯定, 并及时提炼上升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要让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实践中我认为, 如何引导学生反思,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你是如何入手的?关键是哪一步?解决这个问题有哪几种思路, 你如何想到这种思路的?哪种思路最好?通过本题的求解, 你得到哪些经验教训?从本题求解的结果你是否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推广?

在上述各教学环节中形成的科学知识、心得、方法、认识和思维方式, 最终需要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被牢固掌握和深化, 教学中应该腾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反省抽象”, 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向更高境界迈进。我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归纳、讨论、交流, 达到认识上深化和认知结构完善, 在反思中不但可以发现新问题, 而且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究或对问题的延伸。

案例:在教学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我认为定理教学并未结束, 还可以引导作出如下的反思:已知由AB//CD, 可得到∠1=∠2, 现若∠1=∠2, 则直线AB与CD位置关系怎样?

通过启发学生, 过F点作CD的平行线MN (如图1) , 直观判断, 直线CD与MN不重合, 根据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可知, 直线AB与CD不平行。通过对问题的逆向、发散思维, 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定理的理解就更加透彻。

五、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 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要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向课外延伸、拓展, 需要我们教师十分重视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关于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1.条件开放

条件开放题就是要打破条件和结论的充要关系, 可以有少用条件、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缺少条件 (补条件) 、图文条件等。例如:赋予a一个整数解, 使二次三项式x2+ax+25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结论开放

结论开放题往往有多种答案,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善于突破常规, 进行直觉、想象、猜想、创造等活动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使x=1是它的一个解等。

3.方法开放

习题解答, 除了让学生学会常规的解题方法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时要从解题手段、途径和非常规解题思路等考虑一题多解。如: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四等分。

4.综合开放

某一数学问题, 若题目的条件、解题策略或结论中有两项以上不确定, 则为综合开放题。这类开放题的设计既可以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于问题之中, 也可以集本学科相关知识于问题之中。例如:学习了平面图形知识后,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花园平面图的图案等。

实践证明, 实施探究学习的方法,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 从“创设问题情景唤起探究;用探索研究开展探究;合作交流促使探究;反思小结升华探究;课外延伸拓展探究”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去动手、动口、动脑, 在“自主”中求知, 在“合作”中获取, 在“探究”中发展, 富有个性地学习。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9

一、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有意义、有趣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 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 费一番苦心, 探索它, 解求它, 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 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 猜数学谜语, 针对学生喜胜好胜不服输的心理,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 这些都非常受学生欢迎, 适时地把他们引入课堂或课外活动中, 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时地通过数学幻灯投影演示, 电视录像, 电子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电化教学形式, 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像变换, 曲线的坐标变换, 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 极限过程, 等等。

这在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方面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因为形象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会给学生学习数学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当前, 在数学教学中, 学教“相离”现象较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 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 这种现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 课外不做作业, 不复习巩固,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 不会做”, 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怎样改变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 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 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 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意识。鉴于此, 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 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 “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 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 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 在全班进行讲解, 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

四、习题作业形式多样,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的兴趣, 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在重视激发学生暂时兴趣的同时, 不可忽视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持久兴趣,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巩固和发展, 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 教师既要重视“开头”的精心设计, 又要重视“练习”环节的精心安排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1) 练习题型多样化:有选择题、填空题、研究题、一题多解题等多种题型交替使用; (2) 练习方式多样化:可口答、笔答、板演、讨论, 学生自己命题, 自测、自评等多种方式。如学生的作业问题, 教师可按上面两种练习形式进行分类设置和精心选编, 分化到课内解决, 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五、改变复习方式, 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般在复习时总是按照知识内容的顺序把学生学过的概念、公式等原本的复习一遍, 然后加大练习量进行“题海战术”。这方法使学生学习乏味, 困倦头昏脑涨, 不能强化复习效果。打破常规的复习方法, 就是化“题海”为“提纲 ”, 化“繁”为“简 ”, 化“被动”为“主动 ”,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复习中, 其复习效果更显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终热爱学习。

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 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 如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

此外, 采用小组教学, 个别辅导等形式,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注重操作, 让学生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普遍比较好动, 而缺乏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也很少参加体验性活动, 所以, 教师要多注重学生讨论、操作、体验性实践活动, 督导学生以实践体验为基础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 发展数学思维, 欣赏劳动成果, 从而提高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乐趣, 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例如, 当学生学习圆、多面体和旋转体等几何内容时, 教师要大胆让学生用钉子、绳子和彩色笔在平面上画圆, 研究圆的有关性质;让学生用硬纸板做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几何图形, 然后剪开展成各种平面图形, 用直尺量出有关线段长度, 并推导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让学生把参加数学实践体验的过程写成实验报告, 互相交流, 互相评议, 对实践做得好的学生, 教师应加以鼓励和表扬。

初中数学合作互助学习的分析 篇10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 努力的学生成绩却不理想

如今的初中生总是抱怨数学太难, 学不懂等, 也导致“好学生”“坏学生”出现, 学生的成绩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 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先天条件等有关。但是如今不乏学习非常努力数学成绩却很差的学生, 其原因不得不归结到课堂上。

2. 生硬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几乎出现完全一样的模式, 那就是教师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很多知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勾股定理, 有的教师会用一节课讲完基础知识, 将所有的公式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背下来后再让学生做题, 但是学生连公式的含义都不了解又怎么能快速地做题。这种生硬的教学学生肯定不会喜欢。应该先讲解a、b、c的含义再去让学生背公式, 只有了解了公式的意义才能让学生去做题, 这样既不会耽误时间, 也会更好地让学生学习知识。

二互助学习模式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1. 好学生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思维

数学的学习需要活跃的思维, 很好的逻辑能力, 但是这一点并不是完全从成绩上看出来的, 对于一个好学生, 只能证明这个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很熟练, 并不能说他有很好的逻辑能力。学习不好的学生只是基础知识不牢固, 这样的学生可能会有更好的思路, 如果他们可以掌握好基础知识, 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大幅提升。八年级上学期的鸡兔同笼, 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用书本上的公式来做的, 但是在一次批改作业中有一个学生是用方程式解的, 他假设有x个兔子和y个鸡。这个学生不是学习特别优秀的, 但他用书本上没有的公式解出了问题。

2. 让学生充分交流

在课堂上, 讲完的知识最好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 用小组的形式让学习好的和学习不理想的学生互相交流, 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指导基础知识差的同学, 优等生也可能从学习一般的学生那里学到不一样的解题思路, 初二下学期的三角函数公式只有几个, 但是解题思路却很多。学生们互相学习, 可以用多种函数方法解题。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助学习, 这样会占用教师的讲课时间, 有的教师担心这样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采取每节课少讲一些知识, 让学生彻底理解当堂课学习内容, 加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 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基础知识的教学一定要保证,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三高效课堂要注意的问题

1. 不能让讨论时间变成讲话时间

给予学生交流时间是让学生互助学习, 老师一定要留意那些不讨论而玩耍的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交流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 这一点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

2. 老师也要加入学生的讨论

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不能达到完美的课堂, 教师应该主动加入学生之间的交流, 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还要了解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当前知识的掌握, 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 完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学生也会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 合理的课后作业必不可少

让学生掌握公式和概念的同时, 适当的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后练习的量不能太多, 太多的作业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 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数学学习的情绪, 适当的作业会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 更加喜欢学数学。

四结束语

上一篇: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下一篇:世界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