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2024-06-14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篇1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密切联系。学习动机源于学习需要,它的持久作用将使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优良成绩;学习的成功体验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 ,上好序言课。用精彩的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到“妙趣横溢”;从历次工业革命到当今高科技,突出描绘物理学的巨大作用;从学生日后适应社会、升学深造说明需要学好物理。总之,应让序言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初步兴趣。

(2)想方设法 ,做好物理实验。演示实验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抽象思维形成概念铺石引路,增强教学趣味性;分组实验可培养实验技能;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运用知识,发挥才智,充分享受物理实验的乐趣。

(3)及时辅导 ,扶持学生跨越障碍。辅导可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稳定学习兴趣。

(4)精练语言 ,增强课堂语言趣味性。课的开场要新颖 ,设疑要巧妙,语言要直观、幽默。

(5)利用“共鸣”,活跃气氛。教师尽量使言行、思维方式学生化,以便师生积极的情绪状态相互感应和加强,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6)提供场所 ,让学生自我表现。通过课外搞“小制作 ”、“小论文”、辩论会等活动 ,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感,提高学习兴趣。

2.注意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用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途径。因此,在学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后, 可提出一些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讨论。例如,学了“惯性”概念后,除了课本上举出的实例外,还可以提出下列一些现象让学生讨论解释:

(1)人们洗后手甩甩手 ,水滴就会被甩出去是什么道理 ?

(2)为什么走路时脚一绊会向前扑倒 ,而脚一滑会向后仰跌?

(3)从行驶的车上跳下来往往会摔倒 ,怎样解释 ? ……

又如,学了压强知识后,可提出:

(1)为什么坐板凳比坐圆木舒服 ,而坐软沙发比坐木凳更舒服?

(2)扁担中间为什么要做宽一些 ? 若用圆木棒挑重担会有什么感觉?

(3)在生产和生活中 ,还有哪些是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人们是怎样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 ……

对这些问题,学生思维很活跃,积极性非常高,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消除了对物理的神秘感,激发了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时,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又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4.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 ,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能使教师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是:“物理好学吗? ”“物理怎样学? 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 ”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解释,积极给予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有些啰唆。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如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有位学生在回答“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弱这些噪声? ”时说:“把教室里的空气抽了,噪声就没有了。”有位学生问:实验室的温度计为什么不做成和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液体仍能读数呢? 教师对学生这样的回答和问话,应表扬肯定他们动脑筋的一面,同时予以纠正和解释,学生们非常高兴。

5.老师注意加强对 “举 例 ”的研究

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引入,还是物理规律的建立,都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进行“举例”。“举例”是理解、应用物理概念、规律的“阶梯”;“举例”能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效果。因此,恰当的“举例”,常常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往往给学生“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举例”要尽可能地新颖典型、生动有趣、出人意料 ,切不可照本宣科。例如,我在教学时结合儿童吃胶囊药物,向学生介绍了“浮力”这一概念。通常人们吃药片时,往往是把药片放进嘴里喝一口水,再仰头咽下药片。儿童在吃胶囊药物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出乎意料的是, 绝大部分儿童反映咽不下去,他们说胶囊向上“跑”。其实,这是由于胶囊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浮力的原因。怎么办呢? 有同学提出,把胶囊掰开,让儿童吃其中的药粉。但因为胶囊类的药物往往味道很苦,儿童拒绝这样服用。最好的办法是,服用这类药物时,让儿童低头咽下胶囊。道理在于:当儿童低头时,其喉咙在口腔中水的上方,此时胶囊在水中由于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当胶囊到达喉咙时,儿童稍一用力便可将胶囊服下。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篇2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有两种呈现方式,对第一种结合课文学习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式大致和前几册教材相同;对后一种独立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则要加强研究,调整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遨游汉字王国”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的编排方式,即在导语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商量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只供师生参考,“阅读材料”也是给学生一些例子,方便他们寻找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作用,对活动的方式、方法则可以更放手。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只有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才能避免课堂上无事可做、只好把阅读材料当成课文来教的情况。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篇3

篮球教学与训练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涉及的因素多,而且随机性大。因此,相同的教学与训练对象和内容,不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效果却相差很大,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对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内容、进度、手段以及教与学的配合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探索与尝试。

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也具有审美性质,其基本涵义是:在满足学生情感的要求下,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训练与教学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生动演示有机统一起来,把发展学生智力与陶冶性灵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技战术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篮球教学与训练方法的审美在其实施过程中,将更多地体现出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等特点。篮球教师针对篮球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千变万化,一方面应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与训练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形式美的感受中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篮球教师还要使教学与训练方法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与训练中展开,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

二、注意技术动作的全面性

篮球运动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应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规律和攻防转换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移动、传球、运球、投篮、防守、突破等各项技术,要能攻善守,能投能突,打破锋卫界线,全面掌握各种技术、战术的组合运用,提高学生技术和战术的实效性。

培养提高学生篮球技术、战术连贯性的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将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经常提醒和鼓励学生在技术运用中注意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原则,指出学生在技术运用中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学生技、战术的全面发展。篮球教学与训练中让学生全面、合理运用技、战术组合,提高技、战术动作组合质量,是当今体育运动学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的发展方向。

三、注意技术动作的熟练性

熟练性是指完成篮球技术动作娴熟,运用自如、轻松、省力,成功率高。双手胸前传球是篮球传球技术的基础,具有准确性高、容易控制、便于变化的特点,因此,教学与训练方法要求技术动作要有熟练性。当篮球战术教学要求学生作突破练习时,。学生会运用“接球急停-假动作-突破”,在以上篮球组合技术环节中,只要有一环节技术动作不熟练,就无法突破,这样就达不到战术要求,完不成战术训练,这样双手胸前传球熟练性的意义就展现出来。因此,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向技巧性和熟练性的纵深方向做突破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

四、注意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技、战术动作组合合理,符合技、战术组合规格,符合技、战术组合实践要求。如篮球教学要求学生内线进攻时,外围学生怎样将球传给内线学生,传球学生则要根据防守者的防守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传球。当防守学生采用平防守时,两手不停挥动,传球者则可以考虑用单手胸前传球或双手头上传球;当防守者手挥到侧手举以上时,则可以考虑用单手体侧传球或反弹传球。传球动作一定要避开防守的重点,所采用的技术一定要准确到位,要有针对性。

在实践教学与训练中,充分利用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等方法以保障动作的准确性。例如,在投篮教学与训练时,要求向上、向前伸臂是指向篮框,向上、向前用力屈手腕,最后用手指将球推出,这样投篮会使篮球产生下旋,碰到篮板或篮框不会产生很大的反弹。还应该让手与篮球接触的时间尽量长,这样有利于控制球的运动方向,增加投篮的命中率。在开始时不要过多考虑球是否投进了篮框,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姿势、动作以及整个投篮动作的节奏。每次投篮要重复同样的动作要领,正确的投篮动作变得很顺畅的时候,命中率自然会因此而提高。

在比赛中,常看到有些投篮者,在突然受到外力作用失去身体平衡时,仍能将球投进,这说明投篮者身体协调性好,在球出手的瞬间,身体和手是相对稳定的,投篮者的时空感强、手感好、自信心强,使整个投篮动作力量均匀、柔和,动作自然、连贯、流畅。

五、注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训练

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经常要进行技术、战术的创新。而多媒体技术是最好的创新工具,可以更加方便地组合、拼接、改造技战术。由于可以随意改变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等,使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并可以在理论上快速地给予新战术、新技术以完整的概念。

历史教学补充史料五注意 篇4

在历史教学中补充史料, 可以充实教学内容, 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讲授西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时, 如果按照教材讲述, 西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 制造铜器的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 就显得非常笼统和抽象, 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笔者在教学时补充了如下史料:上海博物馆内的西汉铜镜, 当光线照到镜面反射到墙上时, 墙上的光圈内会清晰地出现铜镜背面的图案和“见日之光, 天下大明”八个大字, 被称为“魔镜”, 经过多年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由复旦大学光学研究所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通过补充这一段史料, 进一步说明我国两千多年前制铜工艺所达到的水平, 既具体生动又赋予其教育意义, 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深刻了。然而, 一些历史教师在补充史料时, 容易出现偏差,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故事性的成分居多, 凭一时心血来潮, 大讲特讲, 以致于喧宾夺主, 反而冲淡了教学内容, 结果课时不够用, 下课铃声一响, 只好草草收场, 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 历史教学补充史料要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真实性。是指所补充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 可信的。教师在选择史料时,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它的真实性。有些演义小说、野史以及影视中的人或事, 为了塑造典型形象, 带有虚假的成分, 我们在选用时要特别慎重, 辨明真伪, 去伪存真, 不能把文艺作品中的记述一概当成真实的史料, 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 这容易使学生真假不分, 误把“假史”当成了“信史”。如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就被刻画成了一个白脸奸臣, 这与史学家所著的《三国志》中的曹操相去甚远;诸葛亮草船借箭也并非实事, 正史《三国志》的有关列传和《资治通鉴》的有关部分都没有记载, 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 向曹军借箭的是东吴孙权而不是诸葛亮, 而且是在赤壁大战之后, 孙权在淝

曹中原

水与曹军作战时发生的。注意了史料的真实性, 我们补充的内容才有说服力。

二是新颖性。是指所选用的史料应该是鲜活的, 是史学界的最新成果, 不宜采用那些已经过时了的史料。如明末农民战争, 涉及李自成的结局, 教材提出了两种观点:正文部分:“1645年, 李自成率农民军辗转到达湖北九宫山, 遭到地主武装袭击, 壮烈牺牲。”注释部分:“有的书里说李自成没有死, 后来做了和尚, 直到康熙年间才去世。”学生必然会产生疑问:这两种结局究竟哪一种真实可信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 教师可援引《瞭望》杂志《谜底的揭晓关于<李自成结局研究>》中对李自成结局所作的定论:“大量的文物、史料证明, 李自成并非出家当了和尚, 而的确于1645年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这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精心考证后写成的, 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驱散学生心中的迷雾。

三是乡土性。是指补充史料应尽量选用乡土教材。因为乡土教材所反映的内容, 有些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 学习起来会备感亲切, 不仅容易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从本地区悠久的历史、古代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中, 切身体会到先人对祖国和世界作出的贡献, 容易从家乡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从而化为勤奋学习的实际行动。如讲唐朝的文化时, 将常德李群玉的故事引入课堂;讲辛亥革命时, 将宋教仁、蒋翊武的事迹引入课堂,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是现实性。是指所补充的史料要与现实相联系, 富有时代气息。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如果离开现实谈历史, 就失去了史学的借鉴功能, 失去了我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 所以选择史料要有现实性。如讲授世界时局的新变化时, 补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动武及炸毁我驻南大使馆的资料, 说明当今世界时局的新变化: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被打破,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企图凭借其优势实现称霸全球的单极格局。美国认为俄罗斯和中国是其最大障碍, 为了对俄、中形成包围之势, 实施东西合围策略。在西方, 东欧剧变后, 东欧国家不仅接二连三出现分裂, 而且纷纷要求加入北约, 只有南联盟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 成为北约东扩南进的障碍。这就使学生认清了当今世界时局的新变化, 并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

五是适度性。是指所补充的史料要有所选择, 不可信手拈来, 过多过滥, 要补得恰到好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历朝历代的史料浩如烟海, 每件事每个人的史料也不止一条二条, 可补的东西有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选择, 表述事件、描绘环境不可凭心血来潮, 随心所欲, 漫无边际。同时还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做到难易适中, 通俗易懂。如果对初一学生补充的尽是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史料, 将是“食而不知其味”,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 挑选那些与之密切相关的典型史料, 以便更好地说明历史事物的本质。

当然, 历史教学补充史料, 还要注意其情感性、趣味性、适时性、变通性、直观性等等, 但注意到了以上五个方面, 其他“性”也就水到渠成了。总之, 历史教学如何补充史料, 值得引起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另外, 补充史料必然要涉及到史料的积累和储备, 所以, 历史教师除了要阅读专业书刊外, 还要广泛阅读其他书刊, 做到博览群书, 对于可供教学之用的史料进行摘录, 或剪辑成册, 汇编成史料专辑, 以便备课时随时选取。只有善于学习, 勤于钻研, 积累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史料, 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永葆魅力。

数学课堂教学

过渡语设计的原则和方式

筅华中科技大学附中王德昌

我们把课堂教学中, 从上一教学环节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称为过渡语。过渡语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运用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上一教学环节引入到下一教学环节, 实现教学诸环节的无缝连接, 达到教学的结构美。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设计合适的过渡语呢?笔者认为, 应遵循五项原则, 可采用八种方式。

一、设计过渡语应遵循五项原则

1.联系性原则。运用过渡语的目的是实现从上一个教学环节到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要通过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2.多样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 采取多种形式的过渡。

3.激励性原则。即设计过渡语要关注学生的表现, 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科学评价, 以维持学生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4.简捷性原则。过渡语应简洁明了, 忌拖泥带水。

5.实效性原则。即过渡语的设计和运用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际的作用, 切忌牵强附会, 力避空洞的“花架子”。

二、设计过渡语可采用八种方式

1.承上启下式。即通过揭示上一环节教学内容与下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

如:可用如下过渡语实现从二项式定理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的过渡。

我们已经学习了二项式定理, 知道了a, b任意两数的和的n次方的展开式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篇5

【摘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出对于初中学生培养和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挑战,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结合具体情况来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调整,全面的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学习。在有效的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彻底的将素质教育渗透贯彻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个阶段。

【关键词】素质教育背景初中数学教学问题

一、深入进行教学素材整合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的进行数学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不断的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创新,利用互联网络搜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也可以实际生活入手,引入一些与教学问题相适应的案例和事件。根据课堂设置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全面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利用趣味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进行学习。在使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的同时,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科学创建数学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引入一些形象、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和情绪色彩的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态度体验和精神体验,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机能,同时也能显著的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需要正确的看待情景教学法,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并充分应用于现代教育媒体。

三、全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虽然初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当下的教学需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代替传统的统一式教学,有效的避免学生数学水平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一个班级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存在差异,有些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都要我们去帮助他们解决的话,一是没有多余的时间;二是效果也不如小组合作的提醒和帮助更感性和易于被学生接受。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小组同学之间的启发、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他们中间所蕴含的潜能就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有时还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渠道了解全班同学的数学层次,将6~8个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小组学生安排相关的实践任务和探究活动。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特性,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或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入难、由浅入深的进行思考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数学探索和数学推理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三注意” 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

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的确,文言文教学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尤其是。鉴于这个问题,有的教材在七年级语文的一篇文言文课后给出了译文,这样大大降低了阅读学习的门槛。但这样直接提供译文的做法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不是有益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初中生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呢?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努力搞好文言文教学呢?

有人认为中考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它考查背诵默写,我们就要求学生把必背篇目全部背诵;它考查实词意义,我们就要求学生掌握课下重点注释;它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我们就要求学生翻译并背诵那些语句。并且诸如此类的练习题多做几遍,学生能拿到高分,那么我们的教学也算是比较圆满了。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在为追求单纯的高分数而教学。要想学好文言文教好文言文,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注意诵读

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的私塾教育,当然有许多要大家批判否定的地方,但它让学生把“四书五经”熟读成诵这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从古到今的大学者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然后才能才高八斗的?古时称知识分子为“读书人”,问什么不称为“看书人”?看来“读”书历来是我们求学之人必需掌握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助于理解,也有助于记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还有助于写作。

在课上要求学生诵读,教师总是在一旁袖手旁观也是不合时宜的。文言文读来应试抑扬顿挫的,然而学生初学文章,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肯定读不出文言文的韵味,读不出情感,所以教师的范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寿镜吾老先生读起书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变疑心那是一篇极好的文章。可见老师入情的范读会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读,学生会体会到文言文的音节美、音韵美和意境美。读得深入了,就能感到穿越时空,身临古境,与作者对话,走入作者内心。

二、注意释词

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对学生而言,仍然有词语上的理解障碍。拦路虎也只是几个个别的词,因此只要赶走拦路虎,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明确多了。像学英语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单词积累一样,学文言文也需要有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储备。初中文言文较浅显,大多数都能根据语境判断出其意义来。文言文有实词和虚词之分,初中阶段还不注重考察学生对虚词的掌握,所以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实词上,虚词略掌握一些即可。学习实词,除根据课下注释来理解外,还应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现代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亲自动手查阅,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并非“天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制词汇表,总结归纳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或按音序排序,或按在课本中出现的先后为序。边抄边记,边抄边翻译,看似简单实则手脑眼并用,这样做,比单纯的口头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注意品味

这里的品味是动词,品其味道的意思。有许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习惯于“遇水搭桥,遇山开路”式的教学方法,即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全文,然后总结概括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最后再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样三段式的教学无疑违背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对于学生而言,无非是蜻蜓点水、过耳即忘。这样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厌倦了就不再学,继而学不会,于是越发对文言文闻“言”色变了。所以,文言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翻译和背诵,还要让学生学会“品”。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抑扬顿挫之美,但那是音韵的美,是表层的,再深一些,应该从语句中体悟到作者或旷达或落寞的思乡情怀,从而品味出人生的百味。读《桃花源记》能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品出作者对自由、幸福、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读《岳阳楼记》能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感受到作者不把名利荣辱放在心上的豁达情怀;读《醉翁亭记》能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中看到一个虽遭贬谪依然能与民同乐的太守。这些名人名家面对坎坷和挫折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并品味这些话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这种品味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劳的,一定得学生“躬行”,自己去品出、去悟出,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三注意” 篇7

有人认为中考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 中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它考查背诵默写, 我们就要求学生把必背篇目全部背诵;它考查实词意义, 我们就要求学生掌握课下重点注释;它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 我们就要求学生翻译并背诵那些语句。并且诸如此类的练习题多做几遍, 学生能拿到高分, 那么我们的教学也算是比较圆满了。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只能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是在为追求单纯的高分数而教学。要想学好文言文教好文言文, 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注意诵读

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封建社会科举时代的私塾教育, 当然有许多要大家批判否定的地方, 但它让学生把“四书五经”熟读成诵这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从古到今的大学者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 然后才能才高八斗的?古时称知识分子为“读书人”, 问什么不称为“看书人”?看来“读”书历来是我们求学之人必需掌握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书有助于理解, 也有助于记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书读得多了, 还有助于写作。

在课上要求学生诵读, 教师总是在一旁袖手旁观也是不合时宜的。文言文读来应试抑扬顿挫的, 然而学生初学文章,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 肯定读不出文言文的韵味, 读不出情感, 所以教师的范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寿镜吾老先生读起书来“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 “我”变疑心那是一篇极好的文章。可见老师入情的范读会吸引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读, 学生会体会到文言文的音节美、音韵美和意境美。读得深入了, 就能感到穿越时空, 身临古境, 与作者对话, 走入作者内心。

二、注意释词

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但对学生而言, 仍然有词语上的理解障碍。拦路虎也只是几个个别的词, 因此只要赶走拦路虎,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明确多了。像学英语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单词积累一样, 学文言文也需要有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储备。初中文言文较浅显, 大多数都能根据语境判断出其意义来。文言文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初中阶段还不注重考察学生对虚词的掌握, 所以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实词上, 虚词略掌握一些即可。学习实词, 除根据课下注释来理解外, 还应让学生学会用工具书, 《现代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亲自动手查阅, 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并非“天书”, 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制词汇表, 总结归纳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或按音序排序, 或按在课本中出现的先后为序。边抄边记, 边抄边翻译, 看似简单实则手脑眼并用, 这样做, 比单纯的口头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三、注意品味

这里的品味是动词, 品其味道的意思。有许多教师在教文言文时, 习惯于“遇水搭桥, 遇山开路”式的教学方法, 即逐字逐句地解释、翻译全文, 然后总结概括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再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样三段式的教学无疑违背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 但对于学生而言, 无非是蜻蜓点水、过耳即忘。这样时间久了, 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 厌倦了就不再学, 继而学不会, 于是越发对文言文闻“言”色变了。所以, 文言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翻译和背诵, 还要让学生学会“品”。

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抑扬顿挫之美, 但那是音韵的美, 是表层的, 再深一些, 应该从语句中体悟到作者或旷达或落寞的思乡情怀, 从而品味出人生的百味。读《桃花源记》能从“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品出作者对自由、幸福、平等,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读《岳阳楼记》能从“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中感受到作者不把名利荣辱放在心上的豁达情怀;读《醉翁亭记》能从“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中看到一个虽遭贬谪依然能与民同乐的太守。这些名人名家面对坎坷和挫折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欣赏并品味这些话语,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 这种品味的过程, 教师是不能代劳的, 一定得学生“躬行”, 自己去品出、去悟出, 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在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本文介绍了教学文言文三个需要加强的地方, 一要注意朗读, 二要注意释词, 三要注意品味。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篇8

关键词:复习,方向,精选,创新,能力,针对性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课的教学,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高效地对知识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作为教师,应该知道上好一堂复习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复习课本身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习的起点大不相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激情,成为我们物理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复习的方向

复习课教学与新授课教学一样,首先应领会新课标、把握教材,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备课时既不能超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这里必须防止两个极端:一是防止抛开教科书,随心所欲淹入题海。二是防止把教材看成是“圣经”,照本宣读炒剩饭。初中物理分为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等内容,明确复习的关键是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的应用、基本公式的运用三大环节。分析陕西省历年物理中考试题,我发现:易、较易、较难、难题的分值比例大约是4:3:2:1,基础知识所占分量最大,但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往往失分多。所以强化“双基”是复习的方向。

二、突出复习的重点

复习课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次要的知识,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于重点内容一定要讲清讲透,要抓住关键。初中物理的力学和电学部分是中考的重点,是关键,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部分上。只有复习好这两大部分,中考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精选复习的例题

复习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巧设练习题来抓训练的,这就需要精选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所选练习题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可设计为填空题,亦可作为选择、计算题。通过这种练习题的训练,不仅能较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且能适应多种题型。以电学中的“电功率”复习为例:我们可以以白炽灯泡为主线进行复习,提出:灯泡为什么会发光,学生在理解了灯泡的发光原理后,再让学生提出几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考虑之后,提出:灯泡用久了为什么灯丝会变细?围绕着灯泡,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最后又提出了为什么两种灯泡的灯丝粗细不一样?是粗的亮还是细的亮?让有争议的两位同学亲自说出自己的理由,答案终于明朗了。教师这时再适时提出:两个外形相同、额定电压相等的灯泡,怎样来比较它们的额定功率呢?你还能根据条件计算哪些内容啊?同时展示将两个灯泡串联和并联的有关计算,进行练习。此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这种方式的复习把欢乐的课堂推向了高潮。同时也通过这一点带动复习了相关的物理知识。真正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体现复习的创新

新的刺激,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力更强,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增添新知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在新授课中,不可避免存在知识的遗漏和疏忽,学生也不可能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学懂吃透。因此,必须在全面扎实复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查漏补缺,针对课本上的有些内容,适当给学生增加点新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所学知识。

五、复习教学还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复习要启发讨论。复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复习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复过程中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2.复习要培养能学生能力。培养能力也是复习教学中重要的目的。复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决几个习题,而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复习的能动性,通过复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培养能力。

3.复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复习题的针对性原则要求复习课的设计要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弱点来精心设计复习题,复习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

初中物理教学五注意 篇9

一、生动导入,引起“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事例或一些社会时事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例如,在讲授初二地理的“时区”教学时,时差的概念,学生通过旅游、夜间看体育直播赛场的情况来体会;各国采用的时区:让学生在观看NBA系列直播,美国当地时间和中国时间的比较中,分别对这些加以理解体会,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我还要求自己上课要态度积极、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在课堂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打造轻松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以往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生怕出错,怕遭到同学耻笑,受老师责备。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做声,不动声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并有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张异常,没有安全感,更无平等、愉悦的感觉可言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异常情况,又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心情就会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我针对气候类型多而复杂的特点,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探讨一种气候类型,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和相互补充,并且由其他小组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地壳运动》教学:通过地壳探索的新资料了解地壳环境环境,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获得前沿的科学信息和资料;并且讲述地震发生时怎样防震减灾的知识等,学生都感到都很满意,而且还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既排除了学生的疑问,又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念。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在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定要选取相当数量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以及一些视频素材及反映地理的影片,并针对知识适当传递给学生,如《后天》就体现出《全球气候变化》,《未来水世界》反映全球变暖的情况,等等。教学中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注意分类存放,需要时方便提取。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地理课愿学、乐学。

初中英语单词教学要注意“突变性” 篇10

一、英语作为语言学习必然具有突变性

人的语言形成是有规律的, 这种规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突变性上。作为成人的教师, 应当知道很多幼儿在学习汉语时, 总会在某一天突然喊出某一个字甚至是某一个短句。这种突然的表现常常会令成人惊讶,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其实就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突变性的体现。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 但这种突变性的表现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却难以看到,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在渐进性、基础性的英语教学理念引导下, 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被训练成先字母后单词再短语的学习模式, 及先单词后词义、先句子后句义的理解模式。而根据英语课程专家通过中外英语学习的比较研究, 发现在非英语的西方国家孩子学习英语时, 往往并不是遵循这样的思路, 而让学生从小就多听 (即先训练听力) , 让学生在听中对所听内容产生一种“声音”角度的理解, 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听单词、短语及句子的构成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单词如何拼写、句子如何组成的情况下, 就去训练学生对英语内容的一种直觉理解。而这种直觉理解经过大量“听”的积累之后, 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下大量的“默会”的知识, 当这些知识在新的情境里与情境发生作用时, 就有可能突然在学习者的脑海中浮现, 于是在那个瞬间学生就有可能表达出来, 成为一种突变。

这一研究结果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是十分有启示的, 意味着初中英语教学某种程度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谓的循序渐进, 而应当结合语言学习的天然规律去进行教学。要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事实上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并不是学生真的不理解, 只是这种知识是以“默会”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思维当中而已。认识到这一点, 初中英语教学就可以再模糊一点。

二、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利用这种突变性

现以单词记忆为例, 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英语教学的比较研究表明, 真正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不是“字母——单词”, 而是“读音——单词”, 也就是说在单词记忆的教学中, 不应当将单词的记忆建立在单词拼写的基础上, 而应当建立在单词读音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多读来让学生建立对单词的理解, 而不是让学生多写 (拼写) 来建立对单词的理解。如七年级英语中有grade/student/reading/classmate等词汇, 这些词汇应当如何让学生去记忆呢?好的方法应当是将这些词汇放到某个具体的情境当中去, 放到某一个句子当中去。如“She is a student of that school.”在这一句子中, stu-dent一词被赋予了意义, 因而容易被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所记住, 而如果离开了这一情境, 学生的记忆方式只可能是对这个孤立的单词的死记硬背, 其效果很差。更重要的是, 教师要教会学生将某一新的单词放到一个熟悉的情境中去记忆, 这样学生在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 就有可能自行解决将来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也帮学生建立了一种良好的语感。

总的来说, 利用上述记忆单词的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表现出强大的突变能力, 他们会自我建构对陌生单词的认识, 能够在有着相当多的陌生单词的阅读理解中准确地把握文意, 这些其实都是突变性的一种表现。而这种突变性, 正是来源于不拘一格的单词及其他英语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小结

如果认识到学生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困难, 便会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都过于拘泥于渐进性的教学思路。因此, 英语教学改革要想求得突破, 必须给予英语课堂一定的模糊性,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多地积累一些基本的、直觉的认识, 为英语学习突变性打下基础。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万一没有突变怎么办?那英语教学不就一团糟吗?这种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有相当多的实例证明, 尊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的突变性, 学生在初中三年乃至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因此, 作为奠基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 还是应当将眼光放得长远一点, 为学生三年乃至终身的英语学习奠定一种方法基础。那种只追求短时间内的考试结果的教学眼光, 是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

上一篇: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下一篇:企业能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