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育在线”平台

2024-06-09

“清华教育在线”平台(精选七篇)

“清华教育在线”平台 篇1

为了适应中国学习者, “学堂在线”开发出了一些特有的功能, 如提供中英文字幕的课程内容搜索, 可以通过检索任意一条字幕的内容来精准定位视频;提供跨平台和跨浏览器的纯网页公式输入, 能进行可视化公式编辑, 方便理科学生输入公式;计算机编程课的学生作业目前也可以由系统自动评分。同时, 由于ed X的视频使用You Tube播放器, 中国用户无法正常播放, 还开发了不依赖You Tube的HTML5视频播放器。

目前, 清华大学的5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1门课程和北京大学的1门课程已经作为“学堂在线”的第一批在线课程在平台上开放选课。此外, 还有两门清华大学的校内课程“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 已经采用该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 让学生在课前先通过视频进行充分预习, 教师在课上将更多精力用于启发式教学。

据了解, “学堂在线”的未来发展方向将包括基于学习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基于社交网络的互动交流、智能问答系统、作文自动评分系统、虚拟实验室、移动客户端等。

清华创业平台知多少 篇2

服务创业平台丰富多彩,同学们可看看本校是否有与其中类似的项目,创业或学习创业。

想创业,但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有想法,但不知道怎样去实现……

想在清华创业,你不知道的平台还不少。

按功能分,可以有:

(以下分类并非100%重合,是依据主要活动内容做的最近归属):

1.理论研究:清华创研、创客教育实验室

2.学习实践:启创班、清华创业者、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3.创业社区:创+、创客空间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GCEO)

4.创业赛事:创业协会、高校创业者联盟

5.创业指导:导师团、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

6.创业融资: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

7.综合平台:x-lab

按组织结构分,还可以有:

1.校级部门

▇ 校团委创业指导中心

?创+:

关键词:创+咖啡厅,线下路演、风投入驻,公司注册

面向群体:全国范围内所有高校优秀创业者和创业团队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创加

E-mail:meihao@chuangplus.com

简介:由清华大学、政府、投资界三方打造的高校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初期的个人和团队提供政府支持、风投入驻、公益基金等三方面服务,亦包括公司注册、政策咨询、导师匹配等内容。定期举办线下路演、创业沙龙活动。

?创业协会:

关键词:“昆山杯”创业大赛,“北极光杯”公益创业大赛

面向群体:所有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人人主页——创业在清华

简介:创业者沟通交流的平台,主要举办创业比赛、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活动,如“昆山杯”创业大赛,“北极光杯”公益创业大赛。

?启创班:

关键词:创业人才培育计划

面向群体:对创业有兴趣有热情的清华同学,每年选拔一次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青年创业(校团委创业中心官方微信平台)

简介:“启创”清华大学学生创业人才培育计划是在清华大学教务处和校团委共同承担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并衍生的专项人才培养计划。计划致力培养面向未来的研究型、创新型、管理型、国际型高水平创业人才。

?清华创研:

关键词:清华创业研究,厘清创业现状,梳理创业资源

面向群体:参与百团招新,面向对创业有兴趣的同学,有学术研究或者市场调研基础最佳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青年创业(校团委创业中心官方微信平台)

简介:清华创业研究中心是集创新创业研究、咨询和实践为一体的清华校内研究机构;旨在厘清清华创业现状、梳理清华创业资源,为清华学生及校友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为清华的创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为关注清华创业的社会人士提供清华的创业全景。

?导师团(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导师团):

关键词:导师沟通渠道;评委嘉宾邀请

面向群体:清华校园中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i创业(微信ID:THU000001)

简介:服务于校内创业比赛、项目评审、创业沙龙等活动的评委、嘉宾的邀请工作,同时为校内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与导师沟通的渠道。

?高校创业联盟(创新创业峰会筹备组):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

面向群体:全国正在创业的大学生

联系方式:联系组长黄逸群: huangyq1993@163.com

简介:筹备首届中美大学生创新创业峰会,目前主要负责峰会策划。

▇ 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

关键词:就业咨询、引导创业、KAB俱乐部

面向群体:面向欲就业或希望得到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的清华本科毕业生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就业

主页:http://career.tsinghua.edu.cn/publish/career/index.html

简介: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是清华大学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有开展就业咨询与指导,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组织校园宣讲与招聘,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引导毕业生可以选择创业并提供相关辅助资源,同时开设创业相关课程。

▇ 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关键词:i.center,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创客资源

面向群体:清华师生

联系方式:主页: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gyxl/index.html

简介:清华大学最大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涵盖工程、科学、艺术、人文等各个院系具有创新创意创业志趣的创客资源。并联合美术学院、工业工程系等院系以及校友会,为清华师生进行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互动性和学科交叉性的挑战性课程和研发项目提供平台。

▇ 创客教育实验室: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意社区

目标用户:关注创客教育的教育技术老师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创客教育实验室

主页:http://makereducationlab.com

简介:清华大学服务设计研究所旗下实验室,立志通过协同设计、共同创造、合作社区的方式,以创新教育塑造大学未来。

▇ 创客空间协会:

关键词:智能硬件创业,动手造万物

面向群体:想要创业的同学,不限学科背景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thumakerspace

主页:thumakerspace.cn

简介:挂靠于美术学院,清华学生进行智能硬件创业的平台,秉承“动手造万物,人人皆创客”的理念。主要举办创意周末、创业讲座等活动,提供长期项目支持。

▇ 校友会——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

关键词:校友投资,启动资金

面向群体:在校学生和年轻校友的创业者与校友

联系方式:主页:http://www.tsinghuacapital.cn

简介: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由水木清华理事会校友共同出资五千万元作为基础投资,清华控股参与支持的,全部用于在校学生和年轻校友创业的基金;提供初始启动资金、创业教育与辅导、配合专业的投后管理咨询等服务。

2.各个院系

?x-lab:

关键词:校长杯,全程孵化,参访企业

面向群体:核心人物为清华师生、校友的团队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清华x-lab

主页:http://www.x-lab.tsinghua.edu.cn

简介: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立,提供创意创新创业服务,发现和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平台。主要分为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工作坊、训练营)、网络后台资料库、活动(参访企业、校长杯、创新创业论坛)以及全程孵化辅助平台四个主题。

?未来企业家协会:

关键词:创客兄弟会、清华创业者联盟

面向群体:所有想要创业的同学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GCEOLAB

简介:挂靠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作为青年创业者联盟(GCEO)的兄弟协会,以建立学生和企业直接沟通交流的高效平台为目标,以“体验创业、提高能力”为理念。主要包括导师下午茶、创客兄弟会、项目路演等活动。

?清华创业者:

关键词:创业教育网站,创业学习,创业信息

面向群体:全国创业者

联系方式:微信公众号:创业者 (cyztsinghua)

主页:www.cyz.org.cn

清华、罗德:搭建企业沟通平台 篇3

2010年12月14日, 首届“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力行动”论坛在清华大学宏盟楼举行。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罗德公关亚洲区主席杜麦克、清华-罗德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执行主任范红教授、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宝成教授、《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利伟、《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CSR Asia中国区总监何智权及中外知名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负责人等60多名嘉宾, 就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在上午主题讨论中, 彭建国、杜麦克、刘宝成、范红、王立伟、郭沛源、何智权等嘉宾分别就后危机时代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新趋势、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力与全球竞争力、企业社会社会责任战略的可持续发展、CSR给企业带来的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战略、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评估等方面作了演讲。下午进行了四组主题沙龙讨论,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秘书长陈向阳主持第一组, 就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的话题, 与拜耳、百度等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罗德公关总监路明、美国通用电器医疗集团前副总裁吴浣苓、《商道纵横》郭沛源3人分别就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营销、员工参与机制、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机制等方面话题主持其他3场小组讨论。

“清华—罗德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是一个为期5年的科研项目 (2008—2012年) , 旨在促进学术上的辩论和商业上的实践。本次论坛是该项目在2010年开展的重要工作, 旨在通过建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并持续推进责任管理建设, 激发企业全员共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

杜麦克在论坛上指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具备责任心、使命感的企业管理者应不仅局限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更应将关注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视为己任。”范红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 加强政策制定部门、学术机构、NGO组织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推进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

精辟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特别宽广, 用颜色来表示就是黄色、红色、绿色。黄色代表机制责任, 红色代表国家说的“小三无主义”社会责任, 绿色代表环境责任。

——彭建国

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贯穿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细节,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到企业员工行为, 从企业文化到企业传播, 都应该体现企业对社会和对各利益相关者所承诺的责任。

——范红

社会媒体正在改变CSR, CSR已经升级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对于2.0版本来讲, 不仅仅是企业告知做了哪些社会方面的活动, 同时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要参与进来。

——杜麦克

CEO不仅仅代表公司的决策者, 还可以演绎为Customer (客户) , Employee (员工) , Operator (决策者) 三个单词首字母的集合, 这也折射出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多方利益的集合体, 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要能很好兼顾各方的权益。

——刘宝成

大多数企业做了贡献, 媒体依然骂他。究其原因是, 企业不懂得企业社会责任和传播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智慧和挑战并存的工程。

——董关鹏

从社会及媒体对企业认知角度讲, 企业做好社会责任, 得到大众舆论的欣赏, 那么官员想治你或办你, 还是有些顾忌的。

——王立伟

企业决策者从压力或动力角度理解社会责任, 效果大不同。如果跟老板讲成本, 他立马感觉有压力, 如果跟老板讲社会责任的好处, 他立马有动力。

——郭沛源

CSR不是一件事情, 而是一种观念、一个战略, 是必须融入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去的。

人文教育,15岁少年保送清华 篇4

这孩子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是什么使他取得这一系列的骄人成绩呢?

理性教育,盛一苒学会了“自学”

身为教师的盛妈妈并没刻意教孩子什么,只是把每天做家务的时间变成和盛一苒沟通的“第一时间”。节假日,妈妈会带儿子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他们一起看风景、种小树、玩泥巴。在母亲的熏陶下,盛一苒说话很早,两岁就会讲很多故事了。妈妈见他接受能力很强,就买来了识字和算术课本,可是盛一苒毕竟太小,学了不到一个星期,小屁股上就像长了刺,坐不住了。妈妈又改变教育方式,寓教于乐,买来了好看的图片,随身带着,让盛一苒一边玩一边学习认字。外出玩耍时,盛一苒一旦对什么有兴趣,盛妈妈就拿出卡片教儿子认字,并讲解相关的知识。

盛一苒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认识二千多汉字了,可盛妈妈认为认字并不能代表什么,更让她高兴的是,小一苒可以讲出许多和这些字有关的故事。为了刺激孩子更高的求知欲,她又想出了新招,每次给盛一苒讲故事时只讲一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盛一苒缠着妈妈让她讲完,盛妈妈就说:“你自己看书吧。”盛一苒没办法,只好捧着故事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时间一长,他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家里的儿童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了,盛妈妈就开始教他读诸如《论语》、《庄子》、《唐诗》、《宋词》一类的经典。

盛一苒四岁那年,通过考试进入了宝康县中心小学,大家都觉得这么聪明的孩子在学校一定是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然而,事实上并不这样。自从进了学校,学习成了盛一苒的负担:老师教的生字要写许多遍;课文要一遍遍地念;念错三次罚写一篇习字;数学题要反复地做,做了还得验算……这种单调的学习方法对盛一苒来说简直是受罪,入学的第一次考试,他居然是全班倒数第五名。学校觉得他太小,劝他父母把他领回去上幼儿园,等到了年纪再来上学。

后来,我把从小学到高中的书重新归纳梳理,然后分为若干个综合专题,并将语文、数学等所有课程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融入专题中去,而每个专题最初教的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如纵向联系上,五年级的应用题,与初中一二年级的方程是大同小异的,我便将二者结合起来讲;横向联系上,数学的几何证明题与小学的图形揉在一起;讲小学的百分数,例题采用的是化学的百分比浓度。

我很注重盛一苒的自学能力,讲到一定的程度时,会提出一些问题让盛一苒自己解决。这样的教育,培养了盛一苒理性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大约三年以后,盛一苒就已经能独立学习了,大部分的初中知识都是他自学获得的。9岁那年,他顺利地考入了全县最好的初中学习。

人性教育,与“差生”共读

2002年的3月,盛一苒碰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挫折。那年的3月中旬,盛一苒所在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为五月份进行的全省初中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选拔参赛者。一向数理化很有优势的盛一苒对胜出充满了信心,到了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他还不紧不慢地看电视,妈妈让他去休息,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并声称他在学校还没遇上对手。听了儿子的话,盛妈妈皱了皱眉没说什么。

考试成绩下来了,盛一苒出人意料地排到了全年级的第十名。一听到这个成绩,他简直惊呆了,不相信这会是自己的成绩。回到家,他不吃饭,话也不说,只是哭。这一次打击让盛一苒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第二天早晨,他说什么也不去上学,说是怕同学们笑话他:“可能我真的不行,妈妈,以前的成绩说不定只是侥幸。”

盛一苒的情绪让妈妈很心焦,儿子太骄傲了,承受不了一点挫折,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肯定会有更多磨难与艰辛,现在不培养他“抗挫”的能力,他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妈妈给盛一苒买回许多名人传记,特别把他们经历失败,最终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部分画出来给儿子看。在看比尔·盖茨传记时,妈妈对一苒说:“你看比尔·盖茨读中学时成绩也不拔尖,现在却有这么大的成就。儿子,你根本不用怀疑自己,一时的失利不等于失败,真正的勇者是面对挫折的振作。”

有一次,盛妈妈带着盛一苒上街时,远远地,一个孩子叫盛一苒的名字,盛一苒看了看他没搭理。盛妈妈问儿子:“那是谁啊?人家叫你,你怎么不理人家呢?”盛一苒说那是他们班同学。“是同学怎么不说话呢?”

盛一苒振振有词地说:“孔子说‘无友不如己’,他学习差得很,一点出息也没有,怎么能和这样的人说话。”

盛妈妈愣了一下,对盛一苒说:“你错了,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实际意思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

盛一苒很不理解妈妈的行为,叫妈妈以后不要给他找这样的麻烦了,他自己的学习时间都不够。

盛妈妈说:“孔子说‘诲人不倦’,你还没教呢,就这么不耐烦,一点助人的精神都没有,学那么多知识干什么?”“我不是不想教他们,可我也是学生,我还有很多知识亟待学习呢。”盛一苒狡辩道。“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你一边帮助他们,一边巩固自己,岂不一举两得?”盛妈妈说。

盛一苒无话可说,只好耐着性子教。时间一长,他和这些哥哥姐姐还结下了友谊,他们经常带着盛一苒玩,在与他们的交往中,盛一苒渐渐变得宽容而友爱。

盛一苒的那些“大学生”中,有个叫小健的男孩儿,父母双双下岗,家里很困难,盛一苒知道后经常把自己的学习用具送他,有时还把自己珍爱的图书送给他。有一天,盛妈妈从学校回来,忧心忡忡地说小健爸爸住院了,这几天小健都没有去学校。盛一苒就说:“妈妈,咱们到小健家去看看吧,有什么困难大家一起帮他,总比一个人承受要来得容易。”看到儿子的成长,妈妈从心里感到欣慰,她鼓励盛一苒说,无论社会怎样变化,爱,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

超越性教育,我被保送进清华

盛一苒:为了磨炼我的意志,那年的冬天,妈妈经常带我去滑冰,第一次穿上冰鞋,刚走上冰面,我就砰地摔了一跤,好疼啊!我趴在冰上看着妈妈,妈妈却严肃地对我说:“站起来,接着滑。”我慢慢地站直身子,刚滑一步又摔了一个跟头,我哇地哭了出来,抬眼看看妈妈,妈妈却根本不看我。我知道不能指望妈妈了,只好自己一点一点学。慢慢地,我可以在冰上走了,就高兴地喊妈妈快看。

这时,妈妈才走过来问我摔得疼不疼。当然很疼了,不过也很有成就感!妈妈笑了,说我长大了,以后就该独自面对困难了,往后她和爸爸不再事事帮我,只分享我的成功。我虽然不太明白妈妈的话,可知道妈妈是为我好,就坚定地点点头。没想到这下可上了妈妈的“当”!

接下来的两年,我连续获得了河北省初中生奥林匹克化学、物理竞赛的一等奖和数学二等奖,12岁的我已经成了我们那儿的小名人了!中考时我考了全县第三名,省内的几所重点高中都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我选择了张家口的一所高中,它在全省是数一数二的,更重要的是它离我家很近,便于父母照顾我。

可当我把想法告诉妈妈时,妈妈却坚决反对:“你就是离家再近我们也不会照顾你的,不要把家当成你永远的大本营,我希望你去上石家庄二中,一是它在省城,各方面的信息都比较发达;二是离家远,断了你恋家的念头,可以养成你独立的个性。”

我好生气,妈妈怎么能这样想!我才12岁,再怎么独立也不能离开父母的照顾啊,实际上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正常情况下还在上小学,还在大人怀里撒娇呢,妈妈真狠心!

中考后的第二天,一大早盛妈妈就把儿子从被窝里揪了起来:“从今天起,家里的卫生归你打扫。”盛一苒迷迷糊糊地坐在床上说:“我还有许多书要看,还有许多大事要做,扫屋子这些小事就不用我操劳了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快起来。”盛妈妈很认真地说。看妈妈板起脸来,盛一苒赶快从床上下来。

从那天起,每天家里的卫生就包给盛一苒了。不久,盛妈妈又让他学着洗碗、洗衣服……他自己应该自理的事情全让他做了,而且,盛妈妈还在一边督阵,扫把应该放哪儿,垃圾桶该放哪儿,洗过的碗和盘子怎样分类放好,甚至,盛一苒的学习用具,小到一块橡皮都要井井有条的,不能乱放。

2003年9月,盛一苒要去省会石家庄念书了,走的时候,妈妈没有跟爸爸一起去送他。

盛妈妈:以后就是盛一苒独立探求知识、培养自立能力的阶段,我不能再帮他,相信他有能力自立。教育就是培养一种习惯,培养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习惯,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有好处。

盛一苒明白,以后一切都得靠自己了。到学校时,他也不要爸爸帮,自己一个人在校园里跑东跑西,报到、整理行李、买饭票……

2005年10月,盛一苒代表河北省到沈阳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决赛,正好清华大学也来此选拔人才。也许是紧张,也许是题太难了,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没完成全部题目,盛一苒却提前20多分钟交了卷儿。

清华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对这个说话彬彬有礼、做事有条不紊的15岁少年很感兴趣,当即就对他进行了面试。当问到他为何会比别人提前20多分钟做完习题时,盛一苒说这得感谢他的妈妈,是她让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说:“一进考场,我就把我必用的文具一一摆好,需要时伸手就能拿到,这些都是下意识的,根本不用去动脑子,也不停笔,所以不会打断我的思路,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清华大学当即就决定录取盛一苒,还答应让他自选专业。2006年2月15日一开学,盛一苒就收到了清华的通知书,作为2006年的保送生,9月份他就要进入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学习了,在那里,他将继续开创自己如锦的前程……

资料:人文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健康成长,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精神。

面向世界的清华建筑教育 篇5

一、面向世界的建筑学术思想

清华建筑教育自创建以来就强调面向世界、培养建筑专业帅才,其建筑学术思想顺应世界建筑学科的发展变化,实现了从“体形环境论”到“人居环境科学”的转变,体现了梁思成先生和吴良镛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面向世界的建筑教育理念。

1. 梁思成与体形环境论

清华建筑教育的创办人是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梁思成先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后赴美深造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先在沈阳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堪称学贯中西。1946年,梁思成先生受聘清华大学,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办学之初,他即基于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深刻认识,提出“体形环境”理论(1),将古典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学体系,尤其是现代的包豪斯建筑教育方法,同时引入清华建筑教育,建立了由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术、设计课程、综合研究五类课程组成的建筑教学体系。梁思成先生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思想,使得清华大学的建筑学科在发展之初即与世界建筑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保持同步,并为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世界、保持国际水平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1946年~1972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期间,梁思成先生先后邀请多名具有国际阅历的建筑英才来系任教,同时也培养了不少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构筑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师从建筑大师伊利尔·沙里宁的吴良镛教授,曾留学美国、并在建筑大师弗兰克·莱特的西塔里艾森事务所工作数年的汪坦教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工学院的周朴颐教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的朱畅中教授等。他们开阔的国际视野和高深的学术造诣,同样成为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世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吴良镛与人居环境科学

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清华建筑教育新时期的学术带头人,吴良镛先生针对世界建筑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国建设事业的新变化,基于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作为涉及人居环境相关学科的科学群组,“人居环境科学”把人类聚居视为整体,把建筑、规划、景观的三位一体视为主导专业,针对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系统,在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上,依据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五大原则,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研究,形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并融贯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及艺术等与人居环境相关的部分,形成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在北京召开,吴良镛先生作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起草了《北京宪章》,清晰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思想。《北京宪章》在此次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成为21世纪世界建筑学科发展的“识路地图”,标志着清华建筑教育和学科发展站上了更高的国际平台。

3. 面向世界的新时期办学思想

21世纪以来,清华建筑教育依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面向世界,建立了“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确立了“一个基础、两个关注、三项结合”的新时期办学思想,坚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关注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国际交流、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建筑教育平台。

二、面向世界的建筑学科发展

基于“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面向世界的建筑学科发展方面,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开展了全球视野的科研探索、国际水准的景观学科建设和着眼未来的国际评估。

1. 四位一体的组织构架

顺应世界建筑学科发展从单一转向综合的总体趋势,清华大学于1988年在原建筑系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以及若干专业研究所;此后,又依据“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一步提出“建筑、规划、景观、技术”四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图1),逐步建立了“一院、四系、多所”的组织构架,涵盖了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科学与技术五个学科领域。2001年,原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入建筑学院,与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建筑技术科学系,旨在强化建筑学与建筑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融贯,探索有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与建筑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面向世界的全新学科领域;2003年,建筑学院成立景观学系,以世界景观学科发展前沿为标准,将风景、园林、生态等内容纳入传统的建筑教育范畴。二者均成为“人居环境科学”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学科拓展等全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2. 全球视野的科研探索

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向世界的学术视野则是完成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早在1940年,梁思成先生就曾因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高深造诣受邀联合国,赴纽约与柯布西耶、理查德·尼迈耶等世界知名建筑师共同商讨联合国总部的建筑设计方案;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梁先生以英文完成的专著《图像中国建筑史》,更是成为迄今为止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之作。1980年,吴良镛先生以访问学者身份旅德期间,完成《中国城市规划简史》的英文撰写,并由德国卡塞尔大学正式出版,同样成为境外专家了解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1999年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由吴良镛先生执笔的《北京宪章》分别以英、法、汉、俄、西五种语言正式颁布,并获得大会一致通过,他在大会上以“建筑学未来”为题的主旨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版的《建筑学未来》一书,则以中国建筑师的全球视野,探讨了21世纪世界建筑学科发展的可能途径。1987年,在汪坦先生和藤森照信教授的积极筹措之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开始合作开展“近现代建筑研究(2)”,至今已延续廿年有余,双方每年以此为题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系列学术著作,研究涉及的地理空间逐渐从最初的中国和日本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在世界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影响颇为深远。

进入21世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紧紧把握世界建筑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针对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积极开拓各种渠道,与国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公司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建立了高水准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例如2009年,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清华大学联手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建“清华—剑桥—MIT低碳能源联盟”,并发起“低碳城市研究”项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为该项目的重要成员;而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进行的“机场环境控制研究”,则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世界著名公司企业合作的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国内的规划设计创作实践,先后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如吴良镛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菊儿胡同旧城居住区更新改造工程获1992年世界人居奖;李晓东教授主持创作的福建平和桥上书屋工程获2010年英国《建筑评论》世界新锐建筑奖和2010年阿卡汗奖,玉湖完小设计获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评委会创新大奖;胡洁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获200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类奖项和200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设计类总统奖;朱育帆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获2009年英国国家景观金奖,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园获2010年英国国家景观奖;吕舟教授主持完成的清华大学工字厅改造工程获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奖评委会荣誉奖;张悦副教授主持完成的北京乡村可持续规划设计获2008年Holcim全球可持续建筑奖亚太地区金奖和全球铜奖。

3. 国际水准的景观学科建设

200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以“人居环境科学”四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为指导设立景观学系,聘请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景观系前系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劳瑞·奥林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并以其为核心组成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组”,制定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景观学专业两年制硕士培养方案,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景观学专业在成立之初即处于高水平的国际平台。在为期三年的聘期中,共有9名世界著名的景观学教授和专家被聘为“讲席教授组”成员,先后16次到景观学系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截至2010年底,已有四届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和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这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面向世界,在国际水平的学术平台上进行学科建设的全新探索,成为21世纪清华建筑教育迈向世界的标志性成果。

4. 着眼未来发展的国际评估

2010年,为了迎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同时也是为了给清华建筑教育在新百年里的持续发展拓宽思路,清华大学组织进行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国际评估”,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英国伦敦学院大学、荷兰大学和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世界一流建筑院校的六位知名建筑教育专家作为评估组成员,在9月15~17日期间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在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期间,六位专家与建筑学院的资深教师、青年教师和各年级学生先后进行了20余次的会谈,对建筑学院几乎全部的学术项目、学术单位、职业活动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探讨。在最终提交的《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国际评估报告》中,评估组认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已经达到世界高水平(high standing in the world),未来应继续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明确学术特色、突出研究导向、完善组织管理、提高设备环境。此次国际评估进一步确认了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同时也为全球视野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三、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面向世界的清华建筑教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逐步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数十所世界著名建筑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设计和会议展览,开展了注重实效、面向世界的建筑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1. 不断开拓中外联合设计

自1980年以来,建筑学院分别以主办和参与的方式,先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所知名建筑院校进行联合设计,题目涉及建筑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遗产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建筑物理环境设计等不同专业方向。如“清华—MIT城市设计”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合作举办的联合设计,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四周,从1985年创办至今已持续25年,堪称系列联合设计的典范,2010年5月在北京顺利完成了第11次联合设计。再如,2008年春季学期,借北京奥运召开之机,以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为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进行联合设计;该联合设计为期一个学期,先后在北京和都灵两地举行,设计成果在当年于都灵召开的第23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进行展示,之后又以中、英、意三种文字在国内正式出版;中意学生各自在北京和都灵工作期间,双方师生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沟通和交流,成为借助先进技术开展国际化教学的成功探索。此外,2007年5月,荷兰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首次举办“国际大师班设计竞赛”,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高工、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全球十余所顶尖大学的建筑院系参加;在两周的现场设计竞赛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团队脱颖而出,获得竞赛第一名,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面向世界的清华建筑教育的风采。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不断重视将面向世界的中外联合设计向本科阶段拓展。2010年,三年级设计课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合作,针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联合设计专题教学,成为本科阶段中外联合设计的成功案例。

2. 频繁举办国际会议展览

国际会议与展览是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中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实践,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和平台,以不同方式在国内外主办或承办各种形式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展览,成为清华建筑教育对外展示学科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为建筑领域的中外学者搭建起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2006年,为庆祝建院60周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接待中外会议代表近200人;与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现代化与地域性国际会议”,接待中外与会代表近300人;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联合举办“清华-MIT城市设计合作教学二十年回顾展”,纪念两院校通过20年的长期合作,在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2008年6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大力协助下,在于都灵召开的第23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成功举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学成果、教师作品和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成果展”,开创国内建筑院校在境外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大会上举办学术展览的先例;同年11月,于南京召开的联合国人居署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东南大学和江苏省建设厅联合承办“2008年世界人类聚居学会(WSE)年会”,就“和谐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展开广泛讨论。2009年10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中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建筑学)”上,美国哈佛大学皮特·罗伊教授、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亚历山大·楚尼斯教授和约根·罗斯曼教授受邀参会,为来自全国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专题讲座;同年1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邀请美国哈佛大学麦克·黑斯教授与会,共同探讨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此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还多次举办世界建筑大师设计作品展,同时面向世界,大力开展与南美、中东等地区的教授和专家合作,如南美的哥伦比亚、中东的叙利亚等,联合举办建筑展览。

3. 不断探索交流新模式

2010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场学术活动之一—“清华-哈佛建筑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哈佛建筑论坛”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长期合作的结果,旨在加强两个建筑学院之间的学术对话,探讨建筑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搭建世界建筑学科前沿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论坛分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哈佛大学建筑学院各5位专家,围绕“城市主义再思考”的主题,进行了10场主题发言,探讨了建筑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并与参加论坛的百余名听众进行了热烈的现场讨论。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教授、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教授、景观系主任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教授,以及博士项目负责人麦克·黑斯教授和安东尼·皮孔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并进行主题发言。

作为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0年全国青年导师研修班(建筑学)”的学员,来自全国14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博士生培养情况,并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各位专家就中美高水平建筑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直接对话。“清华—哈佛建筑论坛”的成功召开成为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世界、探索学术交流新模式的标志。

四、面向世界的英文建筑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既有留学生教学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开展以英语授课的建筑教育;一方面面向世界招收国际学生,开设建筑学硕士英文班项目(English Program of Master in Architecture);另一方面面向全球招聘知名学者,开设以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

1. 建筑学硕士英文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2008年秋季学期开设“建筑学硕士英文班”,面向世界招收学生,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面向世界招生的全英文授课的建筑学硕士学位项目。该项目针对国际学生的特点,围绕中国建设发展设置教学计划,以帮助国际学生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同时邀请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亚历山大·楚尼斯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托马斯·赫尔佐格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杨·布茨盖教授等国际知名教授,承担理论课和设计课教学。截至2010年,该建筑学硕士英文项目已完成3期招生工作,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9人,学生分别来自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和亚洲的十多个国家。2009年底,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两年制建筑学硕士学位教育从中文授课拓展为全英文平台,使更多国际学生可以免于语言障碍来华学习建筑专业,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硕士学位,为中国建筑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独特路径,标志着面向世界的清华建筑教育进入更深入的发展阶段。

2. 面向中外学生的英文授课

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系列访问讲座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化教学的另一主要形式,也是对常规建筑教学的重要补充。自1980年以来,建筑学院借会议和访问之际,通过特别邀请、学术交流等形式,为全院师生举办系列学术讲座,近五年总计超过300场次;学术报告人大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院校和设计公司,既有学术专家,也有设计大师,涉及建筑、规划、景观、文物保护、建筑技术等众多领域。

同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还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提供的各种可能渠道,以客座教授、聘任教师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吸引高水平的外国学者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教学,面向在校的中外学生开设以英文讲授的专业课程,成为学生们在全球化背景下适应国际化建筑教育的重要途径。

结语

自1946年创建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在中国建筑教育科研领域处于领导地位,而面向世界的建筑教育更使其在国内建筑院校中独树一帜,并在国际上逐步建立起重要的学术声望。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的巨大挑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坚持“一个基础、两个关注、三项结合”的办学思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关注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努力实现“立足中国特色,培养建筑帅才,跻身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在学科发展上达到世界高水平。■

摘要:清华建筑教育在1946年创建伊始即被赋予了国际化特点,在此后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专业帅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面向世界的建筑学术思想、面向世界的建筑学科发展、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平台和面向世界的英文建筑教育等方面不断拓展,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明确“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达到世界高水平。

关键词:清华建筑教育,面向世界,国际视野,专业帅才

参考文献

[1]朱文一,刘健,张晓红.立足中国特色,培养建筑帅才,跻身世界一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见: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清华大学港澳台办公室编.从这里走向世界—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23

“清华教育在线”平台 篇6

近日,清华附小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办公室共同打造的在线学习共同体正式启动。全国2520个乡镇中小学将有望通过远程教学站看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真实的课堂情况。未来每周,清华附小都会有5节课通过直播传向位于全国各地的远程教学站。全年将提供120节清华附小精品课。

经过十余年教育扶贫工作积累,清华大学已在全国1086个县级教育机构、2520个乡镇中小学,建立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88%的国家级贫困县。清华大学扶贫办还通过组建微信群、QQ群、建立公共邮箱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教师和清华附小教师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探讨。

(摘编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5-01-06)

清华国学院:一场宁静的教育革命等 篇7

北伐前成立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部,文化立场上偏守旧,学术取向则更趋新。主事者吴宓想办一个突破边界、融合中西的新式书院,通过培养正直高明之士来影响社会。他并无太多口号和宣传,尽可能以静默的方式推行其具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他坚持讲授经史小学为主的“普通国学”与向西学开放的“专题研究”相结合,以师生常住院地密切接触方式挽救新教育体系下的师生疏离,通过分科以教授个人为主来颠覆西式的学科分类。这场小小的制度革命,以吴宓辞职黯然结束。

——罗志田:《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安平事件与中美双方交涉

1946年7月29日发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的安平事件,是中共与美国之间发生的第一次军队与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冲突正值马歇尔来华调处国共关系遭遇困难之际。必须要求得国共双方配合的马歇尔,被迫对这一造成美军十余名官兵死伤的事件采取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但美政府随后向国民政府转售战时剩余物资的做法,还是加速了国共关系的破裂。

——杨奎松:《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晚清名媛以“天足会”为中心的社会参与

1885年,十余名西方各国寓居上海的名媛贵妇,成立了“天足会”,以革除中国妇女缠足习俗为目标。不过,其不像传教士反缠足团体那样,透过教堂动员华人教徒或学员;也不像中国知识分子成立的不缠足会,以现代媒体为宣传后盾。它是一个凭空崛起的团体,缺乏既存的组织基础依持,因此,当进行运作时,难免要面临自我定位模糊和缺乏稳定财源的窘境。

上一篇:电涌保护下一篇:语言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