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感悟

2024-05-11

清华学生感悟(精选8篇)

篇1:清华学生感悟

考入清华学生的学习感悟

大家上午好!

夏日炎炎,又是一个万物蓬勃滋长,并渐渐走向成熟和收获的季节。我也很荣幸能在这里从一个高考过来人的角度与各位家长和同学一起分享我的学习经验,还有一些私房的应考心得。

由于我是一个电影迷,所以想以几部电影名称的形式串联起我今天所要讲的内容。有人说,那些年我们一起学习的岁月是一段尽情追逐梦想的《花样年华》;也有人说,高三学生是饱受煎熬的《黑暗骑士》。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充满了无尽潜能的过程。我亲眼见证过从一开始保持领先到最后的学霸,也看到身边不少同学最后一年幡然醒悟奋起直追的成功逆袭。我们经历了那么多失落和惊喜,把那么多之前以为不可能的东西都变成了可能,然后,就开始想象着更多的可能。

第一个板块叫《生死时速》。可能有人会说了,怎么一上来就这么紧张啊。可是时速是什么?是达到的路程与花费的时间的比率。而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就是高中经济学中对“效率”的定义。所以,我最开始要讲的,是效率问题。首先必须重视的是课堂效率。我始终坚信,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我们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所讲的内容,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及时把握重难点,适当地作一些必要的笔记。我初中的地理老师就曾对我说过:“上课的时候只要看一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节省因上课走神而日后再补的大把时间。而且,往往上课时知识的第一印象是最让人深刻的。就像和一个人相识,很多人不记得第二面、第三面,但是第一面的印象往往是格外清晰而且难以磨灭的。其次,我们也不能忽视练习效率。课堂之后就到了练习的环节,这是一个深化学习的过程。练习应更加注重质量,有针对性的完成,而不是大量无谓的重复。我的练习量并没有很多同学那么大,而是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心想做一道题就要有一道题的收获,在练习中积攒熟练程度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的提高速度,比如数学中可采取特殊值法、排除法等,练习效率提高后遇到熟悉的题型也能迅速找到方法。我打的草稿也比较注重条理,以帮助保持清晰的思路,这样检查的时候也会比较节省时间。有效率的练习不但有助于巩固课堂内容,而且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飞跃,摆脱“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怪圈,让知识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如果再分的细一点,效率还包括假期效率。我喜欢在每天的学习开始之前一项项地列出自己今天的计划,每做完一项就用彩色笔打一个勾,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总结的新的方法或是学到的新词汇,然后在睡前写下自己今天的收获和一些有趣的事情、当天的心情,翻看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不但能保证假期充分的休息,又能保持有节奏而愉快的学习状态。

第二个板块叫《夺宝奇兵》。此奇兵非彼骑兵,策马驰骋的骑士可能只在冷兵器时代才有用武之地,然而身怀独到方法的奇兵却能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出奇制胜。所以我要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毋庸多言,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数字“1”,而付出的努力则是数字“0”,只有在“1”后面加上一个又一个的“0”,所得到的数值才能十倍十倍的扩大,而如果拿掉了学习方法这个“1”,积累再多的努力都是零,是一个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正确的看待学习方法。他人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你启发,可以以他的探索给你激励。启发和激励,这才是聆听他人的学习方法时需要把握的,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模仿他人,甚至复制一种模式。我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积累。要从练习中积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从生活中积累。初三参加市三科联赛,英语阅读的关键词是课内没学过的生词,而我恰好在英文歌曲里了解过这个单词,理解文章比别人就省下不少力气。高三的自主招生,语文阅读是“论虚荣的滑稽因素”,很长也很偏重逻辑分析的一篇文章。而我高二时参加清华暑期学校考试阅读也是很难懂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从那之后自己积累揣摩这种思辨性论述文的阅读方法,在自主招生时也就能很冷静的条分缕析,语文也得到了湖北省第一的成绩,为我赢得了20分的专业加分,帮助我选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积累不一定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求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有意识的把所看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日积月累,想不深刻都难啊。

2、综合平衡的策略。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往往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么多年,我观察到身边成绩稳定处在较高层次的同学,有的会有几科明显拉开优势,但没有一个有一个致命拉分的短板。偏科向来是不可取的,薄弱科目也绝非没有办法优化,只要提高重视,遵循正确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付出努力,就一定能突破自己的薄弱学科,把短板拉长,把木桶做结实。

3、正确对待错题。我们常说,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学习更是如此,错题绝对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笔资源。初一刚开始时我学数学非常不适应,成绩也并不乐观,爸爸推荐我用错题本的方式,我才觉得真正入了数学学习的门。从此之后,出现错题我并不恐慌,而是觉得这样高考就不会再错了。面对错题和一些经典的题目,马上用红笔醒目的标出来,写上自己错的原因和从中归纳的方法,有时也会写上“以后不许再错了”这样激励自己的话。也有同学在错题本上改错后会找几道同类型的题目抄在下面自己重新做一遍,这样,以错题为窗口,你就透彻的掌握了一个知识点。

4、知识结构。我们政治老师说,读书要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刚拿到一本书,在你心中只是薄薄一层封面,对内容一无所知,首先要静下心来品读,加上老师的笔记和自己的理解,这样书就变得很厚,你获取了很多知识。可是,背着厚厚的书是无法轻松走天下的。那么就有必要把书由厚读薄,这时你需要知识结构的帮助。把比饺子馅还碎的知识归纳到一个较大的知识点,再把相近的知识点归纳到一个更大的板块里。既可以自己动手归纳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参照教辅上所列出来的。最常见的知识结构,其实就是书本上的目录,有经验的老师也常让我们记下课本目录,答题时就比较全面,也不会乱了。这样,纷繁复杂的知识就像收网一样由面到线,由线到点,我们也能坐收渔人之利了。接下来分科讲一些私房的小贴士,英语阅读语感最重要,每天两篇阅读,抱着考试时那种力争做对的心态来完成,阅读时划出生词,揣测词义,标出自然段(可以帮助你大概明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回答第几自然段怎样怎样的问题时也就不会慌了),读后再查出生词。我们语文老师说的真好,好的语文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读书,读范文,都是促进自己感悟出作文写法的好方法。历史要一切从材料出发,要点全面。地理学习的关键在于看图,从图中记忆知识点,养成地理思维,我常常是抱着地图睡着的。

接下来的板块是《美丽心灵》,很温暖的一部经典电影。有句话说得好,美丽心灵不在于华丽,而在于它的坚固。心态,向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软实力,在考场发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好的心态会完美展现和延伸你的实力,帮助你发挥出一个正常甚至超常的水平;相反,不佳的心态则可能隐藏你的实力。心态包括“心”和“态”两个字。所谓“态”,我最喜欢的是八个字:“细致扎实,沉稳大气”。一是态度的细致扎实。无论在人们心中被渲染的多么神圣,高考始终是一场大众化的考试,黄高的孩子要考,一中的小伙伴要考,三中的童鞋也要考,乡镇学校的娃娃更要考。所以必须细致扎实地打好基础,到边到角地落实知识点。简单题不忽视,不被浅水淹死,才能把能拿的分都拿到:薄弱环节不逃避,遇到不懂的东西,就算零碎细微,也要有努力超越自我、做到最好的态度。我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也不能说自己是最努力的一个,无心赶超所有的人事事领先,我只能告诉自己,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我的梦想就能实现。是啊,很多时候要做的,只不过是踏踏实实做好手边的事。二是状态的沉稳大气,不为一时一城一池的得失所左右,就算会有短暂的波动,只要看到自己状态是向上的,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朝着自己坚持的方向努力,就能不断积攒越来越充沛的状态。面对学习任务,也许有一点点焦虑,但更有着期待、信心和跃跃欲试,就这样一直保持到高考的时候。而所谓“心”,是心理的坚韧和逐渐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的会遇到许多的东西,有喜有忧,有起有落。比如我那些“忧”的时刻,曾在进校连续两年半都是文科年级第一的情况下,去年12月的八校联考一口气跌出了年级前十。我们地理老师当时安慰一片迷茫的我们说,他们老师总结这么多年的经验发现,学校里男生开始哭、女生开始打架这种怪异的现象,都是在八校联考结束之后立刻涌现的。这虽是笑谈,但也可见每个人都面临着多少心理上的挑战。也有“喜”的惊人的时候,像是一模时我语文英语同时拿下148,整个学校都沸腾了。然而,八校联考痛哭过长夜后我还是得痛定思痛一步步地爬起来,一模风光散场后我也必须让自己心一点点地沉下去面对新的考验。鱼已入水,与压相伴,便只有越压越强。中考前,我在课桌上写了一句苏轼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发生的事情,我希望我能冷静下来泰然处之而不是盲目慌乱浪费时间;外界的争议和变化,我希望自己不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是坚持自我有所反思。就这样,不争辩、不恼怒、不怀疑,不患得失,守得云开见月明。也许我们所学的具体的知识以后不会那么直接地遇到,但过程中我们所砥砺的适应能力、独立思考的品质、矢志不渝的耐心与恒心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达到的心灵的大学,而不只是一个虚妄的牌子。高考结束后,一个同学说,发下草稿纸之后,他自己写上了“我梦想了,我努力了,我不后悔”这句话。听罢热泪盈眶,我是怎样敬佩和热爱这种心灵的美丽坚强呢。

第四个板块叫《盗梦空间》,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莱昂纳多近年的佳作。“梦”是我们的睡眠,也可以是我们的兴趣爱好,当然这个盗梦空间后面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学习一定要让我们熬夜到两点,放弃所有的休息和放松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良好的作息是高效率的保证,到了高三我也是十一点半上床看看地图就睡觉了,中午也一定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午睡。我从没深夜写作业到两点,但我也从没上课闭过眼睛打盹儿。许多同学都问我白天为什么看起来总是精神抖擞,我笑笑,其实我有时也无法避免会感到疲倦,但在大家都看起来都昏昏沉沉时,我能做到看起来精力充沛,也许已经是一种胜利吧。因为我也有过惨痛的教训,高一有一次熬到一点半,起身睡觉时眼前都一黑,第二天早上起床一杯咖啡下去,咖啡劲大,早上倒也没觉得太疲惫,可是午觉就睡不着了,然后就是漆黑一片什么都听不进去的下午,和什么都没写回家就倒着的晚上。所以一定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才是打好学习这场持久战的策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不妨也保持一些调剂身心的小乐趣,比如打球、音乐、动漫等等。我高三二十分钟的晚自习下课并不是都在像很多人那样不停学习,而是常常下楼和朋友围着学校广场跑两圈,看看星星唱唱歌。在青春中坚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美丽的事情,不但能为学习提供鲜活的动力,也能让我们拥有一个丰富的内心。

最后一个板块是《中国合伙人》,今年票房口碑都很棒的一部片子,甚至有人说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接受《鄂东晚报》采访时我曾经引用过一句非洲谚语,说的是要想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学习并不是追求短暂进步然后迷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更远、走得更宽广的过程,它永无止境。那么,你找到你的中国合伙人了吗?他们可以是你的老师,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他们会满怀耐心努力找到你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在你迷茫纠结的时候,只要你愿意真诚沟通,他们就会运用这么多年的经验鼓励你、指引你;在新时代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下,我们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可以积极反馈你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甚至提出自己的质疑,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比如我们班同学,常常会跟老师提出这个知识点有难度,是不是可以再讲一节这样子。他们可以是你的亲人,你最靠得住的人,永远不会背叛你的人,一直默默支持你守护你的人。我一直感激我的亲人对我无私的付出,虽然有时会有争吵,但我想过几天我到北京之后,一定会想念那些唠叨吧。难忘爸妈在我低谷时耐心忍受我的烦躁焦灼,进考场前给我的结实的拥抱。还有初三时姥姥在北京旅游,打电话给我说终于看到了我的学校,漂亮极了,当时我先是一愣,然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们可以是你的朋友,和你同在学习的压力下,能设身处地,于是能感同身受,一起奋斗,真诚给你关心和力量。讨论问题时头脑风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或者低落时一张小卡片上的安慰,甚至发下成绩后的暗暗较劲,都是青春中分外美丽的印记。他们还可以是你的对手,激发你的潜能,提醒你的懈怠,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或许并不具备的优点,和对手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有人说,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忍心责怪。可是,你们又怎么会是蝴蝶呢,你们该是凤凰,浴火后新生,飞向更美的地方。最后,愿学习这场旅程会像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结局那样,少年派和那只孟加拉虎在海上相伴两百多天后,经历了许多磨合、许多蜕变,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海岸。少年和虎并排着,一个走向丰美的绿洲,一个走进故乡的丛林。希望高考走进你们最灿烂的笑容、最珍贵的回忆:而你们,走向理想的大学,崭新的人生。

谢谢大家,更祝福大家!

吴 凡

2013.08.11

(注:吴凡同学2013年考入清华大学)

篇2:清华学生感悟

第二,跌倒只能自己爬起来

第三,不要依赖一个人

第四,拒绝诱惑

第五,不要相信有太多的聪明人,有些人只是比较会装

第六,得罪谁都不要得罪你的老师

把努力留在今天,把玩乐留给明天;

把成功留在今天,把失败留给明天;

把自信留在今天,把自卑留给明天;

把坚持留在今天,把放弃留给明天;

把拼搏留在今天,把堕落留给明天;

把快乐留在今天,把悲伤留给明天;

把友情留在今天,把爱情留给明天

1.一个人的成熟、坚强,到最后获得成功的最大标志,就是他能使自己把尽可能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必须做且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即使他一点也不想做。

2.最重要的就是要成熟地对待生活

3.上学的两件事,一是学,二是考。学的重点很简单,就是总结;考的重点复杂点,叫揣摩。

4.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使用

5.总结错误,这个也很重要。

6.你越是讨厌他,就越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你该学的东西,从他身上得到尽可能多的好处,这才是让你自己痛快的最好方法。

7.把用在电脑上的时间放在运动场上,绝对绝对值!

8.到了你这个年纪,该关注一些国内外大事了。新闻联播你可以不看,但你要是打开了电视,就看看那些 新闻节目,一些大事你要知道才行,因为我们是男生。

9.而且认识与看法是第一步,接下来你要认识到你有责任,你有担当这些的义务,这个社会上的事是大人物的事,也是你我的事,我们看别人做的,更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10.最后就是亲情,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你现在可能觉得他们烦,但一旦你到了我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一个人能无条件、无保留地爱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事。

11.经历精彩的人生,达到我们梦想的高度或者更高。

1、把简单的方法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2、有了短期目标后,只需想这个短期目标,不想其他。

3、没有谁能比老师更清楚你的问题在哪。

4、要珍惜每一次小考。

5、不要因为没有超过别人,就否认了自己的进步。

6、永远不要放弃课堂,永远要抑制课堂走神。

7、高三学习生活,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请充分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源。

8、强者不是从未软弱,而是在软弱之后选择坚强。

9、如果你不做让你害怕的事情,恐惧将控制你一生。

10、也许每一项都只多努力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然而把这些加起来,优势与利益将令你难以置信。

11、高三,一切皆可改变。

12、读高三,一不要怕丑,二不要怕骂。

13、每做一道题就将题做到最后,将价值挖到最高。

14、赢不是最重要的,想赢才是。

15、不要让自己的思考停止,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

16、题不在多,有悟则灵。,坚强的意志来源于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18、要努力形成适于自己的考试节奏。

19、效率=单位时间内的收获。

20、没有谁能比老师更清楚你的问题在哪。

21、要珍惜每一次小考。

22、每一次旧知的回顾都能加深印象,补充缺漏。

23、也许每一项都只多努力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然而把这些加起来,优势与利益将令你难以置信。

24、强者不是从未软弱,而是在软弱之后选择坚强。

25、永远不要放弃课堂,永远要抑制课堂走神。

26、读高三,一不要怕丑,二不要怕骂。

篇3:清华学生感悟

作为清华学生记者团的指导教师之一,笔者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学生记者团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用人”和“借力”。如果我们抱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初衷去悉心建设学生记者团,收获的一定是“双赢”——学生在这里得到全面成长;而我们,在读到一份份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的同时,更体会到育人的快乐。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能够为这光荣的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1 一个女孩从这里“再出发”

中学时的小刘,成绩出色,性格活泼,还担任了学生团总支书记。考入清华两年后,她却仿佛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成绩不再突出,自信的缺失使她变得迟疑、怯懦、迷茫。

鉴于她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们力劝她加入学生记者团,在这个集体里“一试身手”。一开始,我们就安排她直接加入负责深度报道的专题评论部,参加每周一次的骨干例会;逐渐地,我们又让她挑起新闻采访部负责人的担子;当她因为课业等压力提出暂时淡出时,我们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保持联系,等待她的“回归”。

这个聪明的女孩不缺天赋,缺的是信任和激励。当她准备好了重新投入记者团的活动时,我们决心尽可能提供机会和帮助。清华首位入伍女兵贾娜的事迹引起社会关注后,校报主编卢小兵老师把这项报道任务交给了小刘。从标题、结构到字句的斟酌,卢老师指导小刘一遍又一遍地“磨”,直到第8稿,终于血肉丰满。报道很快发表在《北京日报》上,并被网易、新浪等各大门户网站第一时间转载。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篇由学生记者独立署名的文章还光荣地获得了201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期间,校报《新清华》史无前例地推出了百版校庆特刊。16个版的学生生活内容,全部由小刘负责组稿、收集图片和编排校对。年轻的小刘选择迎难而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是小刘在毕业前送给母校的一份厚礼。很难想象,与此同时她还在紧张地为自己的毕业去向而奔波。最终,她被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录取为博士生。

2011年秋季的记者团迎新会,小刘从香港传来一段视频。她对学弟学妹说,在记者团的经历,使她有机会接触很多人,感受、体会和思考别人的人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聆听最有思想的大师的教诲,这是一种幸运。她还说,记者团是她经历过的“最自由、有爱”的地方,充满体谅、关爱和理解,带给她精神上的收获和感动。

我们不是小刘的任课教师,也不是级主任、班主任,但我们的社团帮助她找回了那个有担当、有灵气、有韧劲的自己。她的收获和体会,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总结。

2 记者团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自2004年成立以来,从清华学生记者团走出了很多像小刘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在欧美一流大学深造,有的在国家机关和大型国企工作,走到哪里总不忘传来他们的讯息,对记者团的生活记忆犹新。

记者团可以带给学生什么?

有两点是很自然的:一是使他们大大增进了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祖国、对学校、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感情,从而自觉努力地奋发进步、爱国奉献;二是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新闻采写能力、交往和组织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但我们一直孜孜不倦在做的,也许是为了更多。

众所周知,清华是一所在相当长时间里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学生记者,大部分来自理工科院系,承受着非一般的课业任务和竞争压力,毕业后往往也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不是新闻事业中继续发展。选择记者团,是兴趣爱好使然,实用功利的目的较少。我们感动于这样的选择,也希望记者团有限的活动时间,能够对他们的成长进步产生持续、甚至终身有益的影响。

在这里,他们拓宽了视野。“大学”之“大”,他们最有机会亲身领略。我们还积极推荐他们参加首都大学生记者团等组织的国内采访和国际交流活动,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不仅如此。在这里,他们得以直面最聪明的头脑、最深邃的思维。在指导学生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时,我们特别强调深入地挖掘,希望他们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揭示出来、展现出来。这固然是一篇报道最有感染力的部分,但更重要的,也是最能带给采访者收获的地方。

事实上,从本质上说,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挖掘和处理事实的工种,是一个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篇报道的力量有限,但通过更多的交流与思考,这种成熟、深入、全面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弥足珍贵的。

在这里,我们还希望能帮助学生记者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记者团分为新闻采访、专题报道、摄影美术和人力资源四个部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

3 培育,而非管理

谈到学生记者团的“管理”,我更愿意把它视作一个培育的过程。

清华学生记者团没有严苛的规章制度,没有功利的优差划分,没有硬性的任务要求。这个组织为学生提供机会、资源和广泛畅达的交流渠道,在不断的进步和收获中,他们积累了经验、自信和责任感,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年春季、秋季学期,我们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招新。学生自己设计、印制海报传单,自己申请、布置场地,我们到现场指导,并亲自参加每一个应聘学生的面试,从一开始就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每一次的业务培训,我们都精心准备。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会针对具体采访内容,一遍遍为学生讲评习作、指导改进。

每周一我们会召开骨干例会。除了布置任务和业务指导,还少不了围绕学校近期热点和学生动态进行深入交流。迎新会、媒体参观、表彰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的交流大大增强了这个组织的凝聚力。此外,我们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为学生争取经费支持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很难统计每位指导教师为学生记者投入的精力和心血。主编卢老师是学生信赖和敬慕的资深记者、编辑,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是都会来向她请教,常常一聊就是几小时。多位记者团骨干毕业时,都会收到她翔实而富有说服力的推荐信。

这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无愧于“学生记者”这个名字:他们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投入采访,冒着大雨在校内分发抗震救灾特刊;他们在历次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甚至北京新闻奖这样的专业类新闻评选中屡获佳绩;他们用英语和世界一流大学校长侃侃而谈,不少问题问在高等教育发展的“点子”上,赢得后者称赞……但更重要的,是记者团有幸参与了他们的成长。在他们人生至关重要的4~7年时间里,记者团的历练,让他们可以更从容自信地面对未来的考验。

篇4:马兰小学生放歌清华园

刚踏上“荒岛”,还没等开演,这群年龄不等的小乐手就吸引了众多清华人的围观,有的询问他们的年龄,有的在他们面前歌唱《母亲》《歌唱祖国》,原本在跳交谊舞的人们也纷纷停下,围成半圆形的观众席,等候演出开始。看着孩子们正在认真调试乐器的音准,邓小岚插空介绍说:“本来我是想让孩子们悄悄地从四周走进人群,来个‘快闪’,可这方面还没来得及训练他们,就只能规规矩矩地站在台阶上给大家表演了。”

《欢乐颂》谱子简单,节奏欢快,是孩子们初学乐器时接触的第一首曲子,也是本次汇报演出的首个曲目。《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是制片人阿里拍摄马兰小学纪录片《马兰歌声》时专门为学校创作的,孩子们朴素的神情、清澈的嗓音,用歌声欢迎大家到马兰村做客。虽然已不是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吹奏,但紧张的心情还是让他们出错了,一首《友谊地久天长》被拉得各式各样,不过,台下的观众并没有因此而哄笑,全都静静地等候他们纠正曲调,邓小岚急忙大声哼唱起歌曲的曲调,给孩子们提醒,并让几个年龄较小的乐手停下吹奏,改为领唱。不到20分钟的时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美丽的家园》《我的故乡》《友谊地久天长》等6首歌曲表演完毕。

虽然孩子们有的已不是第一次来京,但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唱歌却都是首次。从荒岛到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再到芝兰园餐厅前的草坪上,无不留下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优美动听的乐曲演奏声。相信短暂的校园时光,会给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

背景

抗战时期,由于父亲邓拓在太行山区阜平县马兰村创办了《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邓小岚便对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2004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带着各种乐器来到马兰村的马兰小学,十年来,她一直坚持培养孩子们唱歌和演奏乐器。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从五音不全到成为小乐手,无不凝结着邓老师的心血。

篇5:感受清华感悟人生

厚余幼儿园杨伟萍

2011年12月,寒风凌厉时,我们怀揣憧憬与希望,略带对北方冬天的恐惧,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参加了为期9天的“武进区教育行政干部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初到清华暖暖室内暖气,亲亲的清华人使我们即刻便打消了对北方冬天的恐惧。清华园这所古老而沧桑的大学,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治学理念,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又渗透着西方的精华。就是这所历史悠久、专家云集、教学科研水平高超的国内最高学府,是我心驰神往的圣洁殿堂,能在这样的殿堂里获取真知、提升自我,我倍感荣幸。

一、历史悠久的清华

我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参观了以清华园为主体的清华大学,西部是近春园。校园里面古木葱茏,小溪清澈,沟渠纵横,漫步在片片葱茸中,那种久违的宁静与温馨,仿佛一杯碧澈通透,幽香宜人的清茶,缓缓的带给你一种贴心暖胃的舒适……。虽然是冬天但走到一处幽静的池塘,人称“水木清华”。便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在晶莹剔透的冰面上想到了《荷塘月色》那“青雾浮起”的意境,翠绿的荷叶在风中飘逸,伴着垂柳曳动的美景,细细品味那“笼着轻纱的梦”一样的惬意,一种享受生活,放松心情的快意油然而生!

标志性建筑——“二校门”那里我们拍了集体照,往里走,穿过林阴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绿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稳稳当当端端正

正坐落着的是巍峨的大礼堂泛着铜绿的圆顶、红色敦实的墙身,四根汉白玉大石柱撑起的白色门廊以及泛着金光的大铜门。在蓝天绿草之间,大礼堂给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踏实的感觉。它是清华园的标志,也是长期以来清华师生认为是清华人性格的象征。而位于大草坪正南端,校友赠送的日咎上刻着的“行胜于言”,也将清华师生这种朴实进取的性格特征表露无遗。大礼堂后面的图书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师生们匆匆走过的背影,闪烁着学术的薪火传递。

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着。

清华大学的景致不仅令人欣羡,清华园里的师生更是让人钦佩。文明和谐,在这里可谓一道绚丽的风景,无论在老校区,还是在新校舍,无论在教学区,还是生活区,只要你寻求帮助,总会有人伸出温暖之手。初到清华路途不熟,我刚一招手问路便会过来几个学生热情为你指点,有时还会捎带着为你讲解几句。清华是一所开放式大学,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员很多,我亲眼目睹了一位长者主动走到人群中,为游人讲解历史的一幕。其实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在清华校园十几个诺大的食堂餐厅里进餐情形,每天中午,千人涌入,但却丝毫感觉不到吵闹和喧哗,排队、选菜、刷卡、用餐犹如大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井然有序,这种文明气息和人文关怀,真的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

二、博学严谨的大师

说到培训,我会习惯地把休息、养生和躲清净联系到一起,而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这次培训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说真的,如果你愿意把积累知识当成一种快乐的话,那么端坐在清华的课堂上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绝对是一种享受。坐在清华的学堂中,我们能够直接领略到清华名师的风采与境界。他们作为学术的象征,都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几个小时的精彩讲授中,不看稿子,不坐椅子,声若洪钟,既讲亦演,滔滔不绝,例子俯拾即是,记忆力真是惊人,真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教师的楷模。

短暂的8天,10个专题讲座,整个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得相当好,内容涉及清华文化与精神、国际形势与我国安全环境、校园安全管理、易经与领导智慧、沟通魅力、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走进音乐的世界、心理调试与压力管理、领导者的语言艺术。这些内容的设置都是与我们的实际紧密相连。从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给我带来了一场校园管理与领导力提升的盛宴,提高了我们的学习能力、思考力、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让我的许多理念得到了更新,视野得到了拓宽,而引发我最多思考的就是“学习与创新”。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解决思想观念的,更有解决基本技能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那些满腹经纶、博古通今、才高八斗、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的讲解生动

有趣、旁征博引,既有实用的理论指导,又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他们能抓住重点,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特别是听了李真顺教授的讲课,有一种 “朝闻道,夕死足矣”之快感,感受着高明领导用人的魅力。此次学习,对我的理论知识是一次丰富,对我的领导能力是一次提高,对我的个人综合素质是一次全面提升。

三、心灵启迪

初入清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门前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几个大字,虽早知其乃清华校训,但对其意却不甚了解,还是聆听了大师们的讲座之后,我才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懂得了这八个字其中的深刻含意和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中的内容,其渗透着的“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之思想仿佛涓涓细流,浸人心脾。所谓“自强不息”,其实就是人要有百折不挠,永不言败之意。我认为一个人在艰难困苦面前重要的是要学会面对挫折,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重拾信心,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成功。而说到“厚德载物”,我感到其中最重要的当数“德”字,其不仅仅是尊敬,守礼,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囊括“协调、沟通和宽容”。是呀,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四、工作启示

短短的几天在清华校园中的学习和生活,清华文化、清华精神却萦萦在耳,挥之不去„„ 进了清华门,便是清华人。“学归”已

一月有余,每念此事,思绪翻滚。大师讲述,历历在目。“行胜于言”的校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等等,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清华精神,感悟到了人生真谛。我在这里找到了,也体会到了对知识渴望,做为一名幼儿园园长对社会的那种责任和义务,也真正体会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正含义。

清华大学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我会自觉地把学习坚持下去,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已经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行胜于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当严谨、勤奋、求实、创新,我当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弘扬清华精神,铸造辉煌人生。

我衷心感谢区教育局给我们营造的平台,衷心感谢教师进修学校领导教师为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篇6:感悟清华

--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的点滴心得体会 5月2日至7日,我满怀憧憬和喜悦之情参加了盟妇联组织的清华大学第六期兴安盟优秀女性人才培训班,在萦绕梦回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接受清华百年厚重文化的洗礼。在学习期间,我亲身感受了清华学府的浓郁书卷气息,体验到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领略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短短的五天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知识,同时更新了理念,理清了思路,坚定了工作方向。

一、感受清华,梦圆清华

清华很大、很厚重、很端庄,置身于清华,你会感觉到她仿佛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美丽、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大公园,渗透着一种让人陶醉的、欣欣向荣的气氛,拥有近乎百年历史的清华,像个智者,他既有圣贤的睿智,又有青年人的活力,多少天之骄子在这里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走上智慧人生。这里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高等学府,是世界名校,是成千上万学子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地方。五天的清华学习生活,我从校园的文化角中领略了清华特有的人文风采:看着月色荷塘,想到朱自清老先生的绝妙文风;站立在清华三亭中,感受着朱自清、吴晗、闻一多等清华前辈的铮铮文人风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站在宽阔的场地中心,感受着清华现代文明与古典艺术的建筑结 晶:高大礼堂和整洁教区中透着水木清华的幽静和清华园的神秘。清华百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清华精神,散发着独特的学术魅力。田芊老师一堂《百年清华解读》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清华人,不仅仅是骄傲,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祖国命运同起伏的民族之重任。从庚子赔款建留美预备学校、历史选择清华开始,清华就始终与祖国命运相连。水木清华,整整百年,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土,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新风,坚持“走自己经过实践检验”的办学道路,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精神,探索出一条“育人、奉献、责任”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成才之路。而清华展示着独特精神魅力的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国学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的“三钱”、“两弹一星功勋”等众多功臣的人文精神与清华长存。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早已成为清华师生为人与治学的不懈追求,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展。当我漫步在校园幽静的林荫大道上、当我骑着自行车穿过清华学子的车流中、当我坐在敞亮的大巴车上,我无时不感觉仿佛置身在梦中,却又真真切切地在圆我的清华梦。

二、快乐学习,耳目一新

短短五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我们先后学习了《国际化商务礼仪与女性优雅职业形象塑造》、《深入学习和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医健康养生》、《压力管理与心理健康》、《国际时政热点》、《领 导语言表达艺术》、《女性情商与领导力》、《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专题课程。为我们授课的老师多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特立独行,有的深刻丰富,他们渊博的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敏捷的思维,以及学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令我从中感悟颇多;他们博大精深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评论,切中要害的分析,极富个性的教学,使我的心灵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回归到学生时代,安静的坐在教室里聆听教授讲课,感受着清华精神的沐浴,专家和教授们的一个个生动精彩的讲演,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让头脑得到了一次洗礼。在这里学习,虽然听课的题材高深,但我们不觉得枯燥无味;虽说每天一坐就是9小时,但并不感到疲惫和厌烦。在这里学习,如沐春风,就像品尝一杯甘露,清新恬淡却回味无穷,使人心胸豁然开朗而心灵升华。这是铭刻记忆中的 一次修炼,不仅收获了新的知识,也收获了触动内心的人生感悟。

三、感悟清华,超越自我

听了很多关于我们这些女人的话题,让我心中感到一丝丝暖意,感触颇深—怎么样才能做新时代的女性,从而实现超越自我。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这竞争激烈的年代“男女平等”其实“看上去很美丽”,而现实又往往事与愿违。作为一名女性领导干部,要实现超越自我,必须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 养,才不会脱离社会,才不会被时代抛弃,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挥洒自如。一是加强后天的慧性修炼。满怀柔情和细心 是女人的天性,正好弥补了男人的粗犷和大气,但女人除了天性上的优势外,后天的慧性更能成就她的一番梦想,更能为她的仕途增添了一双有力的翅膀。通过后天的慧性修炼,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自身素质水平。二是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作中,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理论实践化,通过不断应用、思考、总结,达到不断提升自己工作水平。三是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求学。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学习当作一种求知过程,一份享受快乐心态的过程。为学的“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我们也许很难做到全部,但我们应该可以 “腹有诗书气自华”。爱读书学习的女人,会有一种内在的芬芳,永远保持快乐心态,在面对人生路上的成功或失败,都会笑傲江湖。

要学会超越自我。女人在社会上特殊的地位,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懈怠。做个好女人难,做个优秀的女领导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妇、为人儿女,做为新时代的女性,社会要求我们即能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女 人的人生是在一场又一场的博弈中挺过来的,要想获得成功,那就必须敢于超越自我。这就好象蝉,为了完成飞的使命,它必须蜕变。一是要放下旧的包袱,学习新事物。我们要不断学习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激发自身潜能,努力开创一片新天地。二是不要 选择逃避。要勇敢地面对现实,不畏惧任何困难,在困难和挫折当中学会改变自己,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尝试一下新的处事方式。“百变常新”终能“长久不衰”。过去的一 切终成回忆,我们没有鹰的蜕变能力,但精神和心态是可以蜕变的。三是要不断提高自己、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虽然往往我们习惯一种固定的模式,过得一成不变的生活,安逸于一种享受。但我们要 “居安思危”然后“革故鼎新”,从而达到“自强不息”。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成不变,那就会衰败。而一个人如果一成不变,则不能开创新的未来。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面对的或许是豁然开朗,是令人惊喜。

篇7:清华培训心得感悟

细节定成败

以细节论成败,从小处见文章。此次培训,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热情周到、专业细致、有条不紊的准备和安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可谓处处见细节,事事皆精品。接待细致周到。一到达北京与培训项目负责人戴玲翔老师和班主任肖瑞崇老师见面,就会感觉到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充分准备。果不其然,一本《学员须知》即可回答所有问题,培训安排更是滴水不漏,除学习需自己动脑外,其余事项只要“被动接受”即可。尤其是打开房间电视机看到“欢迎赵凡、何海先生下榻迎春园宾馆”,让我对清华大学的细致与周全留下深刻印象。内容丰富多彩。在培训期间,既组织了办文、办会等办公室业务培训,又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法治、国防等多领域学习;既开展理论学习夯实基础,又组织到中关村创业园区和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见学参观开拓眼界;既有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知名教授讲学,又有中央办公厅、国家行政学院等行政领导言传身教,无一不显出他们的诚意与专业。仪式感非常强。从入住“荷塘月色”近春园宾馆到集体参观清华四景(清华学堂、大礼堂、二校门和水木清华),从开班仪式发放学员证、佩戴校徽、集体宣誓到毕业典礼播放培训点滴、发放毕业证书,从每日一晨读、每课一总结到课间集体做操、观看《同一首歌》清华大学专场,仪式感无处不在,强烈地推进了我们对清华大学的品牌认同感和认真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

难当清华人

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清华学子是什么样的?是带着“酒瓶底”眼镜的学霸,耿直理工男,还是长发长须的怪咖?亦或是和周书记一样睿言睿语的才子?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同事们走遍清华大学大小角落,靠近他们,走进他们,观察他们。发现,他们是教室里的聆听,是实验室里的分析,是小道上的讨论,是自习室里的思考,是运动场上的汗水,是舞台上的灵动,是草坪上的欢笑,他们的自信和快乐源于内心的强大与充实,或者更简单直接,仅仅因为他们是清华人。有一句话,叫“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虽然戴上了清华的校徽,拿到了清华的培训结业证书,但内心着实惭愧。且不说自己“颜值”“气质”与清华学子相距甚远,单单6天12堂课的培训内容就让我感觉须大力气进行消化。在网上看了一篇很火的帖子,叫《你与学霸的差距在哪里?一位清华学生的100条学习建议》,全文共9部分100条5000余字,对标找差,让我深刻感悟到自己为什么上不了清华。所谓知耻而后勇,既然清华人难当,那么就——

走出清华门,带走清华魂!什么是清华之魂?简单点说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这是清华魅力所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行动的力量,给人以前进的勇气,给人以成功的信心。“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就应该有永不畏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为眼前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困难所困扰,上善若水,心怀天下,勇于挑战,甘当大任,才会获得最终的成功。成功只有一个理由,失败却有一千种理由。自强者未必都能够成功,而“不自强者”成功未之有也。“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言与行,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必须做到言行统一。从实践论出发,践行是根本和目的,所谓跬步致远、笃行事成、实干兴邦。言行不统一,不是伪君子,就是两面派,而后者比前者更具有破坏性、更可怕、更应该警惕。因此,要言行统一、“心、言、行”三点一线,不做只言不行的伪君子,更不做言行不符的两面派。“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做思考的奔跑者。要思考,用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去明辨方向、拓展思路、科学决策。要奔跑,用勤奋的精神、求实的作风去实现跨越、实施突破、实践收获。做“思考的奔跑者”,就是要站在大局上想问题,超前谋划,脚踏实地,事半功倍,离目的地越来越近。

篇8:清华学生感悟

今年4月18日, 我来到了美丽的清华园, 正式开始了我的圆梦之旅。第一节课是由崔和平老师教授的《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崔老师结合亲身解决和经历过的公共危机案例给学员讲述了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应对方法等多个问题, 使大家了解了许多关于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法规及应对方法。崔老师的授课方式也让我们耳目一新, 他不坐在椅子上照本宣科, 而是站在我们学员中间进行交流, 并针对不同案例请来自相关专业部门的学员说出自己的想法。清华老师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在以后的几天中一直让我们印象深刻。来自我省依安的老乡刘福恒教授讲解的中国经济收入分配问题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经济学原理和运行规律。刘老既有长期的经济管理工作经验, 又有雄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观念新颖, 思想深刻。张国刚老师让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充满了信心。人类全部的文化, 包括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在内, 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张国刚经常提起的一个观点。而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忠、孝观念, 关注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的通俗解释———“和”, 一个禾苗一个口, 要有饭吃;“谐”, 一个言一个皆, 大家要能说话。和谐社会, 就是人人能说话, 有饭吃。张国刚进一步提出, 和谐的本意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一种有序的差别。“和而不同”, 有所不同, 才能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 需要管理者和普通民众上下合作才能完成。当前, 国学热高涨。张国刚把它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以后民族自信的一个表现, 同时也是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立人立己”、“达己达人”, 比较符合现代生活原则, 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为现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源。何帆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 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财经观察员、浙江卫视《财富人生》特约主持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金融、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经济, 主持世界银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东亚发展网络 (EADN) 、财政部多项课题, 他讲解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经济决策过程。田彩凤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 让我们了解清华的历史和未来, 让我们领悟到清华精神真正精粹之所在。

课后时间, 我还聆听了清华学子在“清华大学公共演讲比赛”的激情演讲。清华学子举办的公共演讲比赛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朴实无华, 在校园的空地立块幕布, 中间放个麦克风作为演讲台, 下面树起几顶帐篷作观众席。场地虽然简陋, 但冠名赞助单位却是大名鼎鼎的南方周末报, 评委老师则有南方周末主编、参与美国总统大选的公共演讲专家、凤凰台主持人曹景行及其他知名学者。每一组学生演讲结束时, 每位评委老师都要作相应点评, 其精彩的点评和分析让我感觉到大学者的深刻和智慧。这都是我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观点。

通过短短8天在清华学习的时光, 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清华人从老师到学生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从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演讲中明显地表露出来。学者关注的重点都是经济走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危机处理、弘扬国学等对国家民族命运有决定作用的大事, 不是坐而论道, 而是切身参与其中, 成为重大决策事件的当事者。清华学子的演讲中有好几个提到了“清华血统”, 对自身智慧能力、成就事业怀有强烈的自信。这种自信除了源于自身的渊博学识外, 更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爱。他们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表现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

二是老师的授课水平和思想深度体现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大家风范。清华是中国的最高学府, 对高端人才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知识精英的集中汇聚为解读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日常工作学习中, 我也经常参加一些时事报告学习会, 听到的都是对中央政策、领导讲话的“解读”。听清华的老师讲课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有许多人本身就是重大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 对政策的把握是普通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三是政府对清华大学的投入令人惊叹。进入清华园, 第一感觉就是大。每天上课都得坐班车, 要不就是骑自行车。清华学子基本上人手一辆自行车。靠走在清华园里学习和工作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清华的硬件设施更是一流, 不要说各种项目的体育场馆非常现代化, 就是校园内移栽的每棵名贵大树都要搭建保护设施。我住的学生宿舍单间有网络、电话、公共电视间等设施, 校园内有十多个食堂, 菜品琳琅满目, 几块钱就可以吃得很饱。据了解, 国家及社会对清华各项投入每年在50亿左右, 这也是其他大学没法比的。

上一篇:婚礼流程策划下一篇:建筑智能化智能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