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清华

2024-06-30

作文 清华(通用16篇)

篇1:作文 清华

2月20日正月初五,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无比崇敬和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校门前,庄严而典雅的石碑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梁启超先生引用《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要做个君子,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包容,因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的校训。

这次带领我们研学的是山西省理科第二名李梦遥哥哥,哥哥说也许对面走过来的这位同学说不定就是哪个省的高考状元,班级中的学霸,未来的两院院士,科学家,谁又敢说这里的人,这里的物平凡?哥哥给我讲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和心得体会,他说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才能有明天的大成功,不管你曾经多么优秀或者多么不优秀,只要努力了坚持了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勤奋努力,也许就是这些人这所学校成功的秘诀吧!

清华以紫荆为校花,校旗紫白两色,紫色有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方的象征,红蓝相融蕴含中西文化的汇通,也是清华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清华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学生是从全国各地的名校招生而来的。李梦遥哥哥说,国家主席习近平也是清华学生,还有很多的国家领导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

清华大学二校门位于清华路,是清华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是清华的象征,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门额上刻着由晚清军机大臣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字。水木清华被称作清华的园中之园,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正额“水木清华”出自晋人谢混的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朱自清先生曾低低吟唱的《荷塘月色》,虽己结冰,我们仍神往着那一片安宁静谧的月色,仍依稀可感夏至之时那满塘盛开的袅娜粉荷,“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听着李梦遥哥哥讲解,感受着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不胜收的景色,我想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争取有一天也能走进清华的校园,在这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清华,我一定会走进你,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的约定。

公众号:清照小学写作中心

篇2:作文 清华

大家上午好!我是快乐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美。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清华园。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清华园,希望我的讲解能让你们更多的了解清华园。好了,清华园到了,请大家随我一起下车。

进入清华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花坛,这座小花坛可供游人欣赏,四周还可以让人休息。

再往里走这有一个小花园,通往小花园的路,是用假木桩铺成的,是不是很亲近大自然呢?这个小花园有一个月牙形的人工池塘。夏天,鱼儿在这里嬉戏;冬天,有许多小朋友在池塘上滑冰。春天和秋天这个小花园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还有一个沙坑,孩子们经常在这里堆沙堡。

好了,大家跟紧我。下面我们来到了一个健身园,白天,老年人在这里锻炼身体;晚上,老人们在这里聊天打牌。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好啦,现在大家可以随便参观了,两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清华园是小朋友们的游乐场,是老年人的娱乐场。你今天玩的开心吗?希望通过我详细的介绍,让你对清华园有更多的了解!欢迎你下次再来!

篇3:作文 清华

毕业于杞县高中的李艳方, 一身干净朴素的衣着显示了农村女孩独有的干练和朴素。当笔者对她进行采访时, 她显得非常高兴, 不时能听到她这个年龄所特有的快乐笑声。

李艳方说, 学习对她来说是一种乐趣, 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在学习中可以体会到一种满足感。她学习认真, 成绩优异, 从高一到高三, 她的排名一直都是班级第一, 全阶段摸底考试中也从未跌出过前三名。在谈到学习方法的时候, 她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见解:“学习的关键是你选择的方法, 别人讲的成功方法在自己的身上或许并不适用, 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比如说英语, 我喜欢看原版的英文电影和辩论赛, 以此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文综, 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 要多看课外书籍, 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从高一到高三, 李艳方一直担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认真快速的办事效率赢得了同学们的欢迎和老师的赞扬。一位同学说, “艳方不仅仅是我学习的榜样, 她的工作能力同样让我佩服。”“她善于与人沟通, 有一颗包容的心, 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 她在班里积极组织, 利用开团课、看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同学们的捐款热情,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是我们得力的助手。”她的老师如是说。

对于这样的评价, 李艳方说:“在学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但我认为不能成为一个书呆子, 要多方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生活中的李艳方也有自己的爱好。她告诉笔者, 世界杯期间她经常一个人熬夜看比赛, 过了一把足球瘾。而且她还买了一个足球, 学习累的时候就去玩一会儿。说到时政新闻的时候, 从她有理有据的观点和清晰的分析思路中可以看出她对此方面的关注。当然, 喜欢看书是她最大的兴趣。无论是文哲历史还是人物传记, 她都会仔细阅读并且进行摘抄和写读后感。她说这样做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她告诉笔者:“高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部分, 成功时不能骄傲自满, 失败时更不能垂头丧气, 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遇到的挫折和荣誉。只有这样, 才会在求知的路上走得更远。”

篇4:作文 清华

作文应该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短期努力收效甚微。

阅读

在我小的时候,父母给我买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在睡觉前读给我听。时间一长,我就可以把我喜欢的故事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我自己可以认字了,父母就不再为我读,而是让我自己看。那时候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每天的空闲时间有一大半是用在读书上的。可以说,那时养成的读书习惯让我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受益良多。我读故事、小说,也读书刊、报纸,还读中外名著。这些书里的东西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当时那个身在小城的我看到了外面的宽广世界,让我想要知道更多、学习更多。可以说,小时候的阅读习惯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量,还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痴迷于看语文课本。那时候的课业量不是很大,每学期开学领完新书回家的那个下午是没什么事要做的,我就会打开语文课本,一口气看完所有课文。有的课本上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学,但是我都会看一遍。现在回想,觉得阅读课文可以让我了解一些平时不会注意的知识,更避免了我在日复一日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它失去兴趣。

上了高中,我的时间变得很少,语文学习变得十分艰涩,因为要背的文言文都好长啊。但庆幸的是,我很听老师的话,要求背诵的我都会认真地去背,作为语文课代表的我也会监督同学们背。一开始会有很多抱怨,但是坚持到后来,我发现了掩藏在古文中的语文之美。除此之外,我并没有放弃阅读,在高一高二的寒暑假,我会抽出一大段时间来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比如《活着》《围城》这样的小说。在学期中的时候,我会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些名家的散文集。不管是林清玄的清淡还是张爱玲的华丽,都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文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们的写作风格,渐渐地也形成了属于我自己的写作套路。

如果不想读散文,我会去买一些写作素材书,比如《意林》《意林·作文素材》,不仅仅为了写作文,也可以在阅读一些名人身后的故事时懂得很多东西,书中对于时事热点的探讨也让我关注天下大事。

练习

写作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从小到大,作文的字数从一两百字逐步提升到了八百字,而我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时也在进行写作的练习,但这远远不够。我建议你们在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多模仿作者的风格写些东西。在这个高考作文模板化的年代,热爱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开始可以逼迫着自己写,写到最后它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你也就会时不时地手痒想写点什么了。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多种文体、多种写法,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的长处所在,从而在考试的时候胸有成竹。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的母亲会在每天晚上问我今天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帮我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日记。后来我学会了写字,记日记的人就换成了我自己。再后来,我不满足于日记的流水账,就开始写读书笔记,写随笔,向报社投稿,甚至尝试着写诗、写小说。于我而言,写作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是用精练的文字把你的思想呈现给世人看的过程,所以我很享受写作。

思考

如果作文在你眼里只是一项作业,只是写完就扔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我可以很负责地说,你再写多少篇作文,对提高作文成绩都是没有用的。作文不能只寫,写完了还要思考。

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在初中刚进校的时候作文水平仅仅是尚可。但他每次写完一篇作文,得到老师打分之后,都会去问老师为什么这篇作文得到了这样的分数,它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初三时,他的每篇作文几乎都是范文。

我在高中也是这样做的。最开始,我的语文老师常说我的作文不够深,总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让自己的作文观点更透彻、逻辑更严谨,尝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当我写纯粹的议论文已经驾轻就熟时,我便开始试着写议论性散文,并逐渐让自己语言方面的优势在作文中体现。

到了高三,每次写的作文我都会保存好,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一下,对比自己一段时间内的作文,我就可以发现我在哪方面有了进步,哪方面还有不足。同时通过分数,我也可以判断出适合自己的文体。有时候,我会拿着一个老师批过的作文去找另外一个老师请教,在不同的老师处听取不同的意见,这让我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文,不会因为想要迎合一个老师的喜好而把自己的作文写成某种固定的模式。

应试

目前大多数同学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写,阅卷老师想看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想写的。没办法,谁叫高考作文就像戴着镣铐跳舞呢?先跳好眼前这支舞,待镣铐摘下,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舞动。怎样去写应试作文呢?

首先,在考试的时候要保证写作文有足够的时间。我的建议是,一篇作文从构思到成文共用五十分钟比较合理,既可以避免时间太短作文写不完,也可以避免前面写太快出现问题。

其次,作文材料的审题最好不要放在最后。我一般的做法是在发卷到答题的那五分钟时间里审读材料,并把自己想到的所有主题都列在草稿纸上,再选择一到两个最扣题、最适合自己写的。这样做可以让自己在做前面的题时进行“后台思考”,也就是在做题时如果写下与作文主题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联想到一些论据,从而避免边写作文边凑论据的尴尬场面。

最后,对作文材料的审题一定要准确、深刻。如果一篇材料有比较多的立意点,应该选择既适合自己又比较新颖的那一个。但是切记,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脱离材料含意范围,这样会得不偿失!

语文是伴随我们终生的东西,我希望我们可以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必修课,当成一项要完成的任务,也要把它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我自己能成为一个静雅的人,而这需要厚重的语文素养的积淀。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也能成为这样的人,腹有诗书,气自芳华。

篇5:游北大清华作文

游北大清华

一大早,我们就吃完早饭坐车到人大去,我们就在那里看了一下,就到北大了,我们在未名湖那里下了车,在那里照了相,我还在湖边看见了一条龙,这里太大了,我们迷了路,后来才出了西门,在那里照了三张相.我们就回去了.在外面找到了车,就去了清华.我们在里面转了一圈就回去了.我以后也要到这里读书,我读自己说.

游北大清华作文150字

篇6:游清华作文

令我没想到的是,清华园太大了。进了清华最外门以后还要走一百米左右才是清华的正门,正门的上方刻着黑黑的三个大字——清华园,这黑黑的三个繁体字给我的感觉是清华园的历史一定很悠久。这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我求学的目标,就是我上大学迈进的大门。

穿过大门就是清华大学的体育馆,听妈妈说清华的`体育馆里有很多的体育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各类球馆应有尽有,旁边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游泳馆,我想里面的水一定很干净,设施一定也很好。我无意中回头一看,啊!一大片绿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简直不敢相信,就好像一大片绿色的海洋,真是不可思议。我还看了清华的办公楼大厅,里面大理石的柱子金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我门用半天的时间才游完了清华校园。随着对清华园的了解,我真想对清华说:“你等着我,我会来找你的!”

篇7:游清华作文

我是一个从清华英语学习的一个学生,叫朱光照。教我的老师是吕老师,吕老师性情温和,幽默风趣。我很喜欢吕老师,因为吕老师对我们好,不会对我们发脾气。脸上就没有过生气的表情。

我在清华英语学习了有两年了,在此期间,我的英语成绩有很大的提升。没有学习清华英语之前,我想考个95分还很费劲的。到了清华英语,学习了不久。想考95分就是小菜一碟了。再过一段时间,我都可以保持很多次考100分的成绩。我真的感谢清华英语,感谢教我的吕老师,是他们把我从困境中拉了出来。让我重新改变。在学习两年时,我有很大的感受。感受到清华英语,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里和平、宁静、温暖。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师生之间笑语不断。每天来到这里,总是很快乐。因为又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这里仿佛不是学校,而是一个充满着知识、快乐的乐园。这样好的地方,我一定不会离开这里。直到我学业结束那一刻。我喜欢在清华英语里上课。因为我有这样好的一位老师,不会发脾气、不会生气、会幽默的老师。真是一位不好遇到的好老师。从小学清华英语,长大上清华大学。这句话会在8年以后兑现的!

河北秦皇岛青龙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我是清华我做主

篇8:作文 清华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语文分数与语文素养之间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的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應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它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了素养的又一标志。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书读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的过程中,我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会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

我的父母,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很多成功的作家,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但是,我从未因任何一次分数而怀疑自己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篇9:游清华作文

我首先来到北大。北大的房屋建筑古色古香,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北大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图书馆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气。一是大,二是书多,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来到了北大的未名湖,湖水清澈见底,博雅塔倒映在水中。湖里有好多小鱼在游来游去,好像在说:“欢迎你!将来你也是北大的一员!”

我又兴致勃勃地来到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建筑是欧式风格,是美国人设计的。清华的正门上刻着“清华园”三个大字,我在此照相留念。清华的体育很有名气,体育设施应有尽有,还有一个很大的游泳馆。清华园里有朱自清、孔子的塑像。我还游览了荷塘,荷塘的水面上飘有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莲花,景色很美!

篇10:游清华作文

清华和北大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向往的大学,今天,我们要去参观的便是闻名于世的百年名校——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最中心的地带是大礼堂,它庄严雄伟,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与图书馆、科技馆与体育馆合成为“四大建筑”,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座位有1200个。大礼堂大草坪的南段有一种叫日晷的古典计时器,是1920届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礼物,下底雕刻有1920届毕业生的名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译文,而最下方雕刻的是建造的日期。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名言是大有来头的,它来源于《周易》“干”“坤”二卦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1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题目为《君子》,以此饿、二卦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奋发图强,此后,学校便以此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为流传。清华与北大最大的区别在于:北大是中国人建造的,而清华是美国人建造的,它是我国与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跟着清华学子游览清华大学,我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深深爱上这座百年名校。

当我们准备离开清华大学校门时,我再次回头看看这令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清华呀,我一定会勤奋学习,争取步入您的怀抱。

篇11:游清华作文

穿过医学院,几分钟就到了荷塘。听,鸟儿们细声的啁啾,混着泥土的芬芳,荡漾在清新的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荷塘静的出奇,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叫,显得格外清幽,蝉鸣并不响,依稀的。放眼望去,荷塘里青翠欲滴的荷叶挨挨挤挤,宛如千把万把撑开的绿伞,遮住了碧波荡漾的水面,也藏住了水下嬉戏的鱼儿。荷叶盘中,盛着大大小小、晶莹透亮的露珠。这些可爱的露珠宝宝在荷叶舞台上尽情的蹦蹦跳跳。微风送来阵阵荷香,沁人心脾。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零零星星地缀着朵朵红里见白的花儿。大多花儿娇涩地开着骨朵儿,这花瓣的顶端是桃红色的,下边则稍微淡些,就像位出浴的美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是好看。开了花的,里面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那一簇豆芽似的小茎,像一把亮晶晶的细针,不过是黄金的,惹得好些蜜蜂嗡嗡的闹。还有些荷花,结了个小小的黄色莲蓬,小巧可爱,有股特别的稚气。这些典雅脱俗而十分迷人的荷花真是赏心悦目。

荷塘的水明如玻璃,掉下了一根针也看的清楚。塘边,是许多杨柳和少数不知名的树。袅娜的柳姑娘像是在照镜子,边照边梳着自己秀美的长发,把美轮美奂的倩影倒映水中。周围的大树也不甘示弱,纷纷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沿岸的清水被染成一团浓碧。

篇12: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

他曾首倡中国第一个植树节。

他也曾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并摄行大总统职务。

他因厌倦官场生涯,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在美国对电影业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

他是清华的奠基人、首任监督(校长)——周自齐。

清华的前世今生

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士向美国总统递交了一个备忘录,他指出,投资于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将能够获得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最大报偿,因为这些人将来必然是中国的精英乃至领袖人物,抓住对他们的培养权,可以说是控制中国的最得心应手的方式,它的效益要比单纯军事征服更大,侵略者的这笔账确实算得相当精细和透彻。

正是出自这样的考虑,美国总统作出决定,并于1908年经国会通过,将美国分得的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中国,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经费之用。中美双方商定,从1909年起的四年中,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名,以后每年至少派五十名,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领导,地址在北京东城史家胡同,负责直接选派学生游美。并于当年8月举行招考,录取了第一批学生47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天津人)。次年又考选了第二批学生70人,竺可桢、胡适即在其中。191 1年又考选第三批学生63人。

但总的来看,直接招考的生源并不理想,有些学生到美国后还得先读中学补习。所以,留美学务处又着手筹办一所留学预备学校,最初称肄业馆。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办法。由学部制定了《考选学生与考送游美学生办法》,规定官派留美学生除学务处在北京直接招收一部分外,其余由各省按名额招考,保送进京复试,合格者入肄业馆学习。学制8年,分高等、中等两科,各为4年。高等科参照美国大学办理。其中提到,因已确定原皇家园林——清华园为校址,故呈请将游美肄业馆名称改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之后,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1911)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清华学堂大楼大门外,正额“清华学堂”四字即为那桐手书(图1,清华园二校门,“二校门”即清华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西校门建成后即称原大门为“二校门”。此门在“文革”动乱初期被拆毁,1991年重建。)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唐国安、范源濂分别任学堂的正副监督。采八年连管制,分为中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大致各为四年,高等科毕业后派遣留美。第一批学生共468人,其中大部分被编入高等科。只有94人被编入中等科。辛亥革命后学堂一律改称学校。1912年,继前三批直接选送的留美学生之后,清华学校选送首批16人赴美留学,其中有后来著名的化学工程师侯德榜。此后历年高等科毕业生几乎全部被派到美国留学。1922年起改为四三一制,即中等科四年,高等科三年,及大学一年,并逐年停招中等科学生。1925年中等科结束,设大学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学生毕业,与旧制留美预备部并行,至1929年最后一届留美预备部和研究院(国学门)学生毕业,清华学校结束。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受教育部管辖。清华大学在抗战以前已成为国内著名大学。抗战期间,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成为“西南联合大学”,亦是战时著名学府。抗战胜利后复校。1950年以后,北京清华大学经整顿后继续开办,仍为重点大学之一;而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亦于1 956年复校,初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设大学部,今日亦是著名学府之一。

清华的校长

清华历史上的校长,从人选上看,从清华学堂周自齐任监督(校长)算起,至1948年12月,共有过10位校长。其中,唐国安先生先是任清华学堂的监督,而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任校长。而在这10名校长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位,他们是周自齐、罗家伦和梅贻琦。周自齐是清华学堂的奠基人,而罗家伦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梅贻琦是任清华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

如果把无校长名义、但有校长地位、即通常所说的“第一把手”的领导人也都计算在内,“老清华”阶段(1948年以前)有周自齐(总办)、颜惠庆(代总办)、唐国安、周诒春、赵国材(代校长)、张煜全、严鹤龄(代校长)、金邦正、王文显(代校长)、曹云祥、温应星、罗家伦、吴南轩、翁文灏(代校长)、梅贻琦等15任。

“新清华”阶段(1949年至“文革”前)则有叶企孙这些不同时期的带头人,除极个别者外,都对清华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有的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周自齐、罗家伦、梅贻琦三位最重要的清华奠基人做些介绍。

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字子虞,单县单城镇牌坊街人。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1922年,摄行大总统职务。(图2、3、4)

他出身官绅世家。曾祖父周鸣銮,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祖父周毓桂,广东雷州府知府;父周镐秀,为广东候补巡检。他自幼聪颖好学,刻苦自励,勤奋攻读,天资非凡。1891年报考了广州同文馆(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学习外语,学业出众,颇有名气。两广总督张之洞对他十分欣赏,以翻译生的名义把他送到京师同文馆就读,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1894年应京兆试,被录取为光绪甲午科顺天乡试副榜。1896年,京师侍郎张荫桓将其推荐给中国驻美国公使馆公使伍廷芳。同年,赴美作为驻美使馆学生参加锻炼。后随梁诚出使美国,历任驻美公使馆书记官、参赞、驻纽约旧金山领事等职,期间代理出使美、日、秘鲁等国使臣。在维护清政府利益的同时,做了许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

1898年,周自齐任驻美领事时,湘、鄂、粤三省绅商要求自建粤汉铁路,清廷迫于美方压力,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委派伍廷芳与美国美华合兴公司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后美国政府擅自推翻原合同,把粤汉铁路大量股票转卖给比利时垄断集团,将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作为外国资本财团做交易的筹码。周自齐当即代梁士诒草拟了赎回粤汉铁路的奏章,并积极支持湘、粤、鄂三省民众的赎权运动,迫使清廷赎回粤汉铁路的修筑权和所有权。

1901年,周自齐赴古巴任代办,时古巴政府以中国没有与其订立税则条例为由,任意扣押中国商人的贸物,殴打中国商人,暴收关税。他到任伊始,即出面与古巴政府交涉,据理力争,最终拟定中古税则,维护了中国商人在古巴的合法权益。

1903年,周自齐调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旧金山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带头募捐,赈济危难华侨,受到驻美华侨的赞颂。1904年,任驻美华盛顿公使馆一等秘书。12月,1 0万余旅美华侨联名上书清政府,要求废除业已到期的虐待华工条约。美国政府蛮横坚持续约,旨在继续虐待华工。周自齐严厉驳斥美国政府的行为,促使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禁止虐待华工的条约。

1908年,周自齐从美返国,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 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并取“水清木华”之意将学校命名为“清华学堂”,周自齐任清华学堂首任监督,直到1912年赴山东任职时方解任,为中国名校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北京组阁,任命周自齐为财政次长。1912年,改任山东都督兼民政长,组织民团,设防山东。曾核拨250支枪帮助单县组织地方武装,以安定地方,防匪防盗。后山东警卫军吴攀桂部3个营进驻单县城山西会馆,其部稽查戈相臣扰民滋事,滥杀无辜,周自齐得知消息后迅速将其调离,对扰民兵士和军官加以严惩。1913年8月,应召回京,任中国银行总裁。熊希龄任总理后,周自齐任财政总长,后改任交通总长。期间首倡中国第一个植树节。

袁世凯为实现其称帝企图,积极拉拢周自齐。新临时宪法颁布后,再度任命其为财政总长,后又兼任陆军总长。他成为袁世凯的心腹,与段祺瑞、冯国璋等并称“袁世凯十三太保”。1914年底,周自齐在袁世凯秘密授权下,请宪法顾问古德诺为北京政府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为中国推行帝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年,周自齐支持“洪宪”帝制,恢复内阁,任财政总长、盐务署督办兼中国银行总裁。1915年,袁世凯拟委派周自齐赴日秘密签订《二十一条》,周自齐称病,闭门不出,并巧妙地通过美国记者端纳,把袁欲签《二十一条》的消息向外界透露出去。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企图破灭,内阁解散,周自齐辞去所有职务。他因参与筹备帝制活动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避难日本。

1918年2月,冯国璋代署总统。取消对周自齐的通缉令,电函周自齐回国任职。1919年,回国后任币制局督办。期间捐巨资助建南开大学。1920年靳云鹏任内阁总理,周自齐被任命为财政总长。时北京政府财政混乱,为稳定大局,他与交通总长叶恭绰商议发行新公债,遭到其他官员的反对与弹劾。1921年靳云鹏不得不将其免职,派他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美参加华盛顿会议。

1922年3月,直奉军阀混战,局势动荡,周自齐临危受命,署理国务总理兼教育总长,4月,捐大洋1000元资助编修《单县志》,并任督修。1922年6月2日,大总统徐世昌辞职,周自齐摄行大总统职务。6月11日,黎元洪复总统职,周自齐挂职财政整理委员会。因厌倦官场生涯,决定退出政界,去美国游历。在美国对电影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决定回国发展电影事业。他回国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公司,定名为孔雀电影制片公司,计划经营、发行外国影片,并尝试拍摄中国电影,但此计划未得实施。因经年操劳,周自齐于1923年9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5岁。

周自齐算得上是英年早逝,加上后人对他的经历、政绩研究不够。致使许多人不知道周自齐对清华的贡献。在一些研究民国人物、事件的文章,是把周自齐作为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僚来对待的,谈到他与清华的关系往往是一带而过。民国时期风云人物,浩如烟海。因此,现今的人们不记得周自齐这个人,是很正常的,不知道他曾经与清华的血脉关联,亦不足为奇。去年清明节前后,在不经意间,我就得到了这位清华的奠基人、首任监督(校长)——周自齐的手札,大概也缘于此。

周自齐的手札,是他入民国后所书。书云(图5:周自齐书札):

舍侄来函二件,请台阅。如有可以设法之处乞拯之。此子尚诚谨可用(且有十年资格)。故不惮渎请。敬上任先仁兄阁下。弟自齐顿首。

篇13:游清华作文

我来到了清华大学,首先看见的是中间那一圆坛的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黄的,还有白的,鲜艳夺目,亮丽动人!那些花儿如同彩虹一般!什么颜色都有。

进入了清华大学的校园,一条平坦的绿荫小道近在眼前。道路两旁种植着一行树木,他们都很茂盛,分出了许许多多的枝丫来。绿叶碧绿碧绿的,还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叶片上滑滑的,充满了水分,中间那根茎富有了弹性。

继续走了下去,庞大的校舍一栋接着一栋,建筑风格与西方、古代的相融合为一体。远远的房顶,红红的瓦砖,又含有一丝西方建筑的风气,两种建筑风格相融合,做到了不互相排斥!

沿着湖边往下走,碧绿的湖水在绿色环绕的环境下流淌,岸的两边种着柳树,它们有着细细的长条形的枝条,真像书中说的,柳树的枝叶像少女的头发!

再走了下去,只见一个高高的像门一样的建筑,上面写了三个字:清華園。三个字的后面有着浅浅的框印,好像是安装时要将三个字在这里面规规矩矩似的。粗壮的字体,让人感觉沉稳而又厚实。

篇14:清华,等我!(课堂作文)

清华,等我!(课堂作文)

。 清华大学在

篇15:清华,北大750字作文

从小在心中会想一个问题,长大了是去北大好还是去清华好呢?可等到了高中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完全是多余的了。

700多分“有幸”考入高中普通班的我原来决定去这两所名校看一看。

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北岛后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排队,太阳下让你站一个多小时,也许是进入北大的一种特殊的门票。虽然排了很久的队,也终于进了校园在这个高大上的校园中的第一大感觉就是大,估计也有一个乡镇那么大了。

第一个看到的消息就是博雅塔,高大的塔,远远看去很小,可你当走到塔下时就会发现真大,谁知走了一段路便可以看到长满莲花的湖,湖中有湖心亭,看到美丽的莲花不禁想起了那位曾这样赞美过莲花的周敦颐,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莲花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敬意。

接着我们便又游览了博物馆,大钟寺,抗战联络点等地方便回到了家。

第二天来到清华,由于起的比较早,所以不用排队,昨夜的雨洗刷了天空闻着空气中清爽而新鲜的气味,令我感到格外的清爽,

清华大学,诞生于19XX年虽然清华大学的二校门在旧时代文革时期曾被推倒过,却依旧不减那宏伟校园的`风采,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着名的学府之一,也不去启明梁启超,肇源人,都毕业于此,多位两弹一星获得者也毕业于此,我国两位伟大的主席也毕业于此,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清华大学没有十分特别的景观只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楼。大概是因为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较为突出的缘故吧!

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我觉得我们青少年来到北京应该是不到清北非好汉,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只有见到了这样高级的学府,在于低等学校相对比较,便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差距所在,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任何遥不可及的梦想,任何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你敢想敢做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力量,都会有实现的可能。

篇16:清华大学:百年风情 水木湛清华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当时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清华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清华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牛校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黄菊、姚依林、曾培炎、康世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宋平,及多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均毕业清华大学。享誉全球的学者及科学家也不乏其人,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费孝通、朱自清、闻一多、吴晗、季羡林、钱钟书、胡风、华罗庚、杨振宁、钱三强、钱伟长、王力、胡适、梁思成、胡乔木、乔冠华等等,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

【牛校风景】

有人说,清华是百年风物,浑厚味道。匍匐在岁月的面前,百年的清华园让我情不自禁的就想起了母亲的形象。是的,清华园就是一位博大慈祥的母亲。她的美丽,她的温婉,正犹如池畔的红荷,雨点飘落,便已芬芳微醺。

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的园林区,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清华校园周围高等学府和名园古迹林立,园内林木俊秀,水木清华;清澈的万泉河水从腹地蜿蜒流过,勾连成一处处湖泊和小溪,滋润着一代代清华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

在清华园内,有一处风景,清朗秀丽,旖旎迷人。这里便是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两座古亭。此处风景优美,惠风和畅,云淡风轻,清朗秀丽。东晋诗人谢混有诗云:“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著名的文学家梁实秋当回忆到此处的景致时,也都曾经感叹道:“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这一处美丽的精致,常被人们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相媲美。

清华园工字厅后厅门外上方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便是取自谢混的这首诗。传说正额的这四个字乃是康熙帝御墨;两旁朱漆圆柱悬有清人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水木清华是清华学子们学习读书和休闲的好去处,在玲珑古典的亭台之间,伴着和畅的惠风,静静安享美丽的生命时光。

玉石自砥砺,书卷掩明灯

一所大学的美,不仅是停留在旖旎的自然风景里,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能用心灵去聆听和感受才是真正的美。有神圣的讲堂,有热情的聚会,有雄辩的智者,有激情的鼓手,有睿智的思想。在清华园这片深厚隽永的土地上,便曾有无数仰望星空的仁人志士们,在这里,写下他们人生的豪迈誓言,孕育萌生出高洁志趣和情操;在这里,他们鸣起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或发出催人泪下的肺腑之声;或响起振奋人心的人生哲言。

中国语言大师赵元任,巧手操琴,莺歌唱谱,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唱遍全国,并在每次聚会时都要深情高歌为母校献礼;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理念深入清华的教育中。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清华学子们,承载着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清华园的深情爱恋,在世界的巅峰之上,用厚德与睿智向世界呈现着一部不朽的诗章。

随着清华大学的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这为清华大学在当今世界的学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一篇:会计金融行业社会实习报告下一篇:扶贫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