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术

2024-06-20

唇腭裂术(精选八篇)

唇腭裂术 篇1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6年开展“微笑列车”以来, 共收治103例唇腭裂患儿, 其中男59例, 女44例, 单侧唇裂36例, 双侧唇裂53例, 腭裂14例年龄在2~5岁, 平均3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注意患者的基本情况, 做好全面的检查, 检查是否患有口腔、耳、鼻、喉等部位的炎性疾患, 注意有无上呼吸道感染, 若有应及时进行治疗。术前1d, 根据患者情况备血,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 术前3d告知家属练习使用汤匙或滴管喂食, 以便患儿术后适应这种进食方法。术前禁食6~8h, 禁饮4h。

2.1.2 心理护理

患儿及家属入院时常常带有自卑心里, 患儿对治疗的不合作, 家属对“微笑列车”活动的不信任态度、对手术的恐惧心理等均可影响治疗。因此, 护理人员应对症“下药”, 不但入院时热情接待, 还要认真介绍该疾病发生的原因、唇腭裂的手术方式, 术后所能达到的美容效果, 以减轻他们对手术的不理解和手术成败的担忧。与患儿家属沟通时体现坦诚、认真、和蔼, 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消除其不稳定情绪。

2.1.3 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唇腭裂患者因进食功能障碍, 常常出现营养不良, 术前要增加营养, 根据患儿的进食情况, 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增强体质。同时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做好保暖措施, 以免因感冒而使手术延期, 增加手术成本。

2.1.4 清洁口鼻腔

为了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术前每天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漱口, 鼻腔内每天使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注意蘸水不可过多, 对不合作患儿可在其睡眠时使用温盐水擦洗, 保持局部清洁。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

患儿术中多采用全麻方式, 术后返回病房时, 可让患儿平卧, 头偏向一侧或头低位, 便于口腔内血液、唾液流出, 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逆流, 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必要时妥善固定双手, 以免抓伤伤口。

2.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

患儿返回病房, 应密切观察呼吸、脉搏、体温的变化及伤口情况, 若发现患儿哭声嘶哑, 呼吸不畅, 皮肤粘膜紫绀, 要警惕喉头水肿, 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口腔粘膜血管丰富, 容易出血, 且全麻术后局部组织急性水肿致口腔内分泌物较多[1]。同时密切注意术后伤口出血情况, 手术当天唾液内带有血水而无明显渗血或出血点时, 勿做特殊处理。当口内有血块或有明显出血点时, 要与医师联系并协助处理。腭裂术后口腔分泌物、血块、痰液等物均能导致呼吸道梗阻[2].

2.2.3 补充营养

患儿完全清醒6h后, 若局部伤口无异常情况, 可喂食少量温开水, 观察患儿饮水后无呕吐, 可进少许流质饮食, 少量多餐, 流质饮食应维持术后2~3周, 再给半流饮食, 4周后可进食软食, 应避免干硬、有渣的食物。无论是流质饮食还是半流饮食, 都要注意营养充分, 合理搭配, 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调配膳食。

2.2.4 保持口腔清洁

术后每天清洗口腔, 患儿饮食后先饮少许温开水, 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合作的患儿可采用多次饮淡盐水的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和伤口清洁, 术后严禁患儿大声哭闹或将手指、玩具等物放入口中, 给患儿家长讲清哭闹的利害关系, 告知下地活动时注意不要摔倒, 避免伤口裂开。

2.2.5 语言训练

为保证患儿最大限度的恢复语言功能, 护理人员要告知家长让患儿尽早开始练习发音, 从简单的单音到复杂的词组再到短句, 由易到难, 逐步进行。当孩子能讲短句时, 要让患儿朗诵一些诗词、儿歌、绕口令等。形式多样, 并给患儿多多鼓励, 语言练习的过程中, 要及时纠正患儿不良的语言习惯及不正确的发音。

3 结语

唇腭裂基本都是儿童患者, 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差, 手术前后病情变化快, 且不能配合治疗, 因此, 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 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 耐心细致对待患儿[3]。通过我们科学的术前、术后护理, 103例唇腭裂患儿, 除3例唇裂患儿伤口因多种因素裂开行第2次修补术外, 其余均痊愈出院。

摘要: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两者常相伴发生, 造成唇腭裂患者进食及语言等功能障碍和外貌的缺陷。呼吸时, 鼻腔失去对外界尘土、冷空气过滤和加温作用, 故病人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对这类病人的治疗, 主要是采用手术整复的方法, 以达到功能和形态接近正常的目的。认真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与患者康复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唇腭裂,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果, 郭曲练.术前肌注盐酸乙奎醚对口腔全麻手术后恢复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3) :232~233.

[2] 张永明, 王淼.口腔颌面部手术病人全麻恢复期的并发症[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2) :142~143.

唇腭裂修复术围手术期的饮食干预 篇2

关键词 唇腭裂 围手术期 饮食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67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颌面部发育畸形,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8‰[1]。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颌、鼻系统畸形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对唇腭裂宜早期进行手术治疗[2]。手术方法的改良使手术效果越来越好,治疗的成功率除取决于手术技巧外,手术前后对患儿喂养的方法和时间,也非常重要。我科于2007年1月~2008年6月通过对80例唇腭裂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饮食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0例,唇裂46例,腭裂34例;男51例,女29例;均符合全麻及手术标准。将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观察组治疗方法:从患儿入院的当天就给予饮食指导。嘱母乳喂养的患儿家属,术前应开始练习用汤匙或滴管喂食母乳或流质食物,如牛奶、果汁等,每日5次,每次100~200ml。术前晚改为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摄入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麻醉时出现呕吐而影响手术进行。但婴幼儿胃排空时间较快,禁食时间不宜过长,手术前4小时开始禁饮水。护士与医生协调尽早实施手术,以免患儿因长时间禁食饥饿而术后哭闹不安。术后2~4小时全麻清醒后可用汤匙喂冷流汁食物(如牛奶、菜汤等),开始量少,以后逐渐增加,喂食结束后再喂少量凉开水,并用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喂养时汤匙不应超过牙床的界限,以免接触新修补的创面,损伤新修补的组织,防止切口裂开。术后2~3周内进食流质食物,以后改为半流食。1个月后常规进食,严禁患儿术后大哭大闹。为防止感染,每日应清洁患儿口腔,鼓励患儿多饮水。

对照组治疗方法:按照常规方法,术前未给予饮食干预。只在术前6~8小时禁食,术后饮食干预同观察组。

结 果

两组患儿术后对进食方式改变的适应能力,饥饿哭闹及哭闹后伤口渗血、伤口感染及伤口裂开情况见表1,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先天性唇腭裂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修复,而护理在唇腭裂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的全面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手术前后喂养是护理唇腭裂患儿的关键。喂养工具以汤匙为宜[3]。观察组早期让患儿适应汤匙喂养方式,可让患儿避免因喂养方式的改变而拒绝进食或不会进食,导致营养不良而影响伤口愈合,出现感染、开裂情况。观察组适当减少患儿禁食时间,避免患儿因饥饿而哭闹,造成体力消耗大,导致家属担心、紧张,甚至患儿抵抗力降低。观察组在患儿全麻完全清醒后就可饮水,改变了以往全麻清醒后6小时才能进食的惯例,可以克服因麻醉前后禁食时间长,大哭引起伤口张力增高,增加伤口再裂、出血、感染的机会。观察组指导患儿家属饮食多样化,可食牛奶、果汁、肉汤等,达到了各种营养的供给,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叮嘱术后禁吃硬质食物,注意异物对口腔的创伤,以免造成伤口开裂。进食后漱口,减少了食物残渣存留和伤口感染机会。

针对唇腭裂患儿围手术期的饮食干预,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儿增加了营养,减轻了患儿痛苦和家属的焦虑,降低了护理工作负荷,有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缩短了患儿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 邱蔚云.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72.

2 林石娣.唇腭裂修复术患儿喂养方式探讨.现化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0):1347.

先天性唇腭裂孤儿修补术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儿, 男12例, 女13例, 年龄10个月~7岁, 平均1.8岁。按唇腭裂分类法[1], 8例为Ⅱ度, 17例为Ⅲ度, 唇裂伴完全性腭裂。

1.2 治疗方法

完全性Ⅲ度唇腭裂修补10例, 单纯性不完全唇腭裂修补7例, 先行Ⅲ度唇裂整复, 术后1年行腭裂修补8例。

2 结果

23例患儿修补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腭裂修补患儿术后语音恢复好, 2例唇裂修补术后切口感染, 出现红肿渗液, 经及时处理及换药护理, 伤口愈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熟悉解剖关系及个体差异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均需在面部或腭部进行手术, 此处血运丰富, 唇裂患儿手术部位于危险三角区, 其静脉与海绵窦相通, 感染后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或并发颅内感染。且由于本组孤儿收养时间不一, 大都错过理想手术时机, 部分裂隙程度大, 解剖标志不清楚, 故应于术前备齐一切用物, 并针对手术涉及的解剖特点制订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防止发生意外[1]。

3.1.2 术前准备

术前全面体检, 排除其他脏器畸形, 排除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及耳、鼻、喉、牙科并发症及局部皮肤感染。术前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面部和鼻腔, 给生理盐水洗口。吃奶的患儿术前2 d用小匙喂奶。术前1 d病室内空气、物品彻底消毒。腭裂患儿术前备全血200~400 ml。

3.1.3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全系本中心收养之孤儿。大都性格自卑、怕羞, 缺乏安全感, 对手术有明显不安全感, 较大患儿会影响饮食睡眠[2]。笔者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护理。较小的患儿, 安排他们熟悉的保育阿姨照料其生活起居, 增强患儿安全感, 入住后由责任护士专一护理, 每日多次巡视病房, 对患儿和蔼亲切, 充满爱心地拥抱抚摸孩子, 对孩子说话时面带微笑, 取得患儿的信任和合作。对较大的患儿, 则认真细致地说明手术的意义和预后, 用肯定性鼓励性的语言消除其心理负担, 使其以充分的信心配合手术。

3.1.4 改善营养状况

大多数患儿被收养时因唇腭裂喂养困难, 导致营养不良, 体质较差, 易影响组织的修复。术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输入营养液。一般要求Hb达10 g/L以上。营养状况的改善, 有利于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3.2 术后护理

3.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本组病例均行全麻, 术后患儿回病房由专人护理, 根据病情每15~30分钟测脉搏、血压、呼吸1次, 直至患儿完全清醒, 循环和呼吸稳定。

3.2.2 呼吸道护理

本组患儿系气管内插管麻醉, 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呕吐, 故麻醉苏醒前取侧卧位, 较大患儿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呕吐物多时吸痰, 防误吸引起窒息。呕吐频繁时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术后次日起超声雾化1周, 减轻喉头水肿, 消除呼吸道炎症。由于手术可刺激吞咽神经, 常引起患儿不同程度的咳嗽无力, 易致患儿窒息和肺部感染, 术后密切观察患儿吞咽咳嗽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吸氧拍背吸痰。

3.2.3 饮食护理

根据患儿年龄特点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每餐花色品种及热卡含量。腭裂患儿术后2周内进温凉流质, 2周后进半流质, 3周后进普食。注意食物不可过热, 进食后清洁口腔。

3.2.4 并发症观察预防及护理

包括: (1) 伤口出血:腭裂患儿注意观察伤口出血情况, 填塞纱条干洁情况。术后1周试抽碘仿纱条, 有出血逐渐抽剪, 2 d内抽完, 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异常渗血及时处理[3]。唇裂患儿防止感染或抓弄伤口。 (2) 伤口开裂或瘘孔发生:唇裂患儿可因创口处缝合张力大而裂开, 需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 酌情用唇弓1周[4]。尽量避免患儿哭闹, 防患儿自行抓弄伤口。腭裂患儿可因组织松懈不够, 张力大或感染引起腭部瘘孔发生, 术后密切观察腭部伤口恢复、口腔黏膜完整情况, 预防感染。 (3) 感染: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术后常规用抗生素, 2周内尽量少逗弄患儿嘻笑及予以不必要的检查, 防止患儿触弄伤口。唇裂伤口1 d后予以暴露, 每日常规消毒, 外涂红霉素软膏。做好口腔护理, 观察有无脑膜刺激征, 早期发现颅内感染。本组2例术后切口感染, 考虑全身营养欠佳, 进食后食物污染切口所致, 给予抗炎, 局部换药, 加强营养, 补充高热量饮食, 伤口愈合良好。

4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后指导保育阿姨给其合理补充营养, 注意口鼻腔清洁卫生, 避免同室孤儿抓弄患儿伤口。腭裂修补术后3周指导其开始语音训练, 教给较大患儿练习口唇和舌的肌肉活动, 矫正腭裂音质, 以得到良好的发音效果[5]。本组8例系唇裂整复术后再行腭裂修补术的患儿经矫正后发音良好, 3例已正常上学。

参考文献

[1]冯颂华, 王蕾.唇腭裂修复术400例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1, 25 (11) :853.

[2]张立杰, 郑家伟, 魏明勇.减少腭裂术后复裂的非手术措施[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 2002, 15 (2) :124.

[3]周莉, 商怀珍, 曹青芝.腭裂修复术后患儿的局部系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8) :477.

[4]来庄园, 陈文涛, 丁宏伟, 等.腭裂修复术后放置碘仿纱条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医杂志, 2005, 5 (1) :226-228.

唇腭裂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小儿唇腭裂术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研究组30例, 男性患儿17例、女性患儿13例, 年龄5个月~6岁, 平均年龄 (2.13±0.68) 岁, 体重7~22 kg之间, 平均体重 (13.67±3.58) kg, 唇裂11例、腭裂9例、唇腭裂10例;对照组30例, 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 年龄4个月至7岁, 平均年龄 (2.09±0.70) 岁, 体重8~21 kg之间, 平均体重为 (14.03±3.61) kg, 唇裂10例、腭裂10例、唇腭裂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给予禁食4~6 h, 禁水3 h, 术前30min予阿托品0.01 mg/kg肌注。研究组患儿直接使用浓度为4%~8%的七氟烷面罩对其进行吸人诱导, 待患儿安睡后, 对其进行静脉通路开放, 以1.5~2.5 mg/kg的丙泊酚 (静安, 北京费森尤斯公司) 2~4 mg/kg、0.1~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0.2μg/kg舒芬太尼药物进行麻醉诱导, 行气管插管, 连接麻醉机机控呼吸, 使用浓度为1.5%~3%七氟烷药物对患儿进行维持麻醉, 直至手术完成后停止给药;对照组给予剂量为4~6 mL/kg氯胺酮肌注、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 以丙泊酚2~4 mg/kg、0.1~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静脉麻醉诱导措施, 进行气管插管, 麻醉机控制呼吸, 术中维持麻醉使用氯胺酮+丙泊酚。两组患儿术中均给予连续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送麻醉恢复室复苏, 必要时用新斯的明拮抗肌肉松弛剂的残余作用, 待患儿意识清醒, 自主呼吸, 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平稳, 拔除气管导管管, 继续观察60 min, 后送返病房。比较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情况, 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见表1。

由表1可知, 研究组唇腭裂手术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 (9.89±2.63) min,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明显优于对照组唇腭裂手术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为 (25.64±7.56) min,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 且 (P<0.05) , 两组患儿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及拔管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对比, 见表2。

由表2可知, 研究组与对照组唇腭裂手术患儿气管插管后与拔管后在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小儿唇腭裂手术要求视野清晰, 且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患儿在进行手术前需实施麻醉处理[1]。临床上对于唇腭裂手术患儿进行麻醉的传统药物为氯胺酮, 该药物能够对患儿进行较为有效的镇痛, 且仅对呼吸系统发生轻微抑制, 使用方便, 已成为患儿手术常用药物[2]。但临床研究表明, 随着对患儿延长麻醉时间以及增加用药量, 患儿易出现增加呼吸系统分泌物、循环兴奋、呼吸道不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以及苏醒时间延迟等情况, 并引起医务工作者相应重视[3]。学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均最高, 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非细菌病原体感染组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为主, 其次为病毒、衣原体等, 其PCT血清学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机体无细菌感染时, 衣原体、支原体等非细菌病原体会使机体产生低浓度PCT, 而单纯病毒感染并不会导致PCT浓度升高。因此, 在鉴别病毒、细菌及非细菌病原体感染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综上所述, PCT适宜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PCT的特异度较高,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是细菌感染诊治的重要依据。同时联合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血清抗体检查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心怡, 宋燕.七氟醚在唇裂整复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1, 11 (8) :238-240.

[2]李淑先, 倪家骧, 郭淑英.七氟醚麻醉653例临床报告[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9, 15 (1) :5-7.

[3]杨荒, 黄文起.七氟醚在成人门诊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2 (3) :230-240.

[4]壬心怡.七氟醚吸人诱导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 2012, 7 (5) :36-38.

唇腭裂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婴幼儿唇腭裂患儿择期40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5月~3岁,体重最低5.5kg,最高22kg,随机将患儿分成Ⅰ组和Ⅱ组,每组200例,所有患儿术前一周均无上呼吸道感染、无贫血、无先天性心脏病。术前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2 mg/kg,不合作患儿经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基础麻醉后入室,术中全程监护患儿心电图、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CO2分压(PET CO2)。Ⅰ组麻醉方案:经静注Y-羟丁酸钠80mg/kg,氯胺酮2mg/kg,10分钟后,充分表面麻醉,插入气管导管。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Y-羟丁酸钠40mg/kg,氯胺酮1mg/kg,术毕前40分钟停止追加Y-羟丁酸钠。术毕,清理口腔分泌物,待患儿咽喉反射活跃,挣扎,对刺激反应强烈后即拔除气管导管。Ⅱ组麻醉方案:静注氯胺酮2mg/kg、芬太尼3ug/kg、阿曲库铵0.5mg/kg,快速诱导后插管,术中控制呼吸。呼吸参数调节:潮气量10~15ml/kg(根据呼末二氧化碳值调节)、呼吸频率20~30次/分。气道压力维持在10~20cmH2O,术中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插管后前3分钟,氧流量3L/min,异氟醚开启浓度为3%。3分钟后氧流量调到0.5L/min,异氟醚浓度维持在2%左右,术中按时追加阿曲库铵维持一定的肌松,若麻醉过浅可每次追加芬太尼0.5ug/kg,芬太尼总量不超过5ug/kg。术毕30分钟前停用肌松剂,10分钟前停止吸入麻醉,术毕清理口腔分泌物,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反射活跃,完全清醒后,即拔除气管导管。

1.3 监测指标

诱导前MAP、HR、SPO2、插管成功后即刻及拔管时HR、MAP、SPO2。术中监测PET CO2,记录患儿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完全清醒指标定义为患儿睁眼、哭闹、能认识父母)及插管、拔管,术中有无呛咳、喉头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用药、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插管后即刻、Ⅰ组、MAP、HR较Ⅱ组显著增高(P<0.05),SPO2在Ⅰ组中较Ⅱ组明显下降(P<0.05),其中有10例患者SPO2<85%需紧急处理(见表Ⅰ),术毕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Ⅰ组较Ⅱ组显著延长(P<0.05),术中呛咳、拔管后屏气、喉水肿、喉痉挛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见表2)

与Ⅱ组比,*P<0.05

3 讨论

传统的观点认为婴幼儿,尤其是体重小于15kg婴幼儿是不适宜采用紧闭循环式麻醉的[3],其原因可能如下:(1)婴幼儿潮气量小,任何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忽略的机械死效腔细微的增加都可以导致小儿发生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2)小儿对于麻醉气体摄取较快,肺泡、血液、脑等组织中极易达到平衡,吸入麻醉若掌握不好有可能导致麻醉过深或过浅的危险。(3)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应用于婴幼儿临床报道较少。我院以往长期对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均采用以Y-羟丁酸钠+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术中保留自主呼吸,主要是考虑Y-羟丁酸钠、氯胺酮对呼吸抑制轻微、药物安全剂量范围较大,但通过本文研究对比,在快速诱导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中采用低流量紧闭循环式麻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与Ⅱ组比*P<0.05

婴幼儿喉部组织疏松脆弱,气管插管、拔管和手术操作的刺激易致喉头水肿[4],气管插管时,为了尽量减小患儿应激反应及插管引起的损伤,要求插管时下颌松驰,操作轻柔,咽喉反射抑制。本文研究表明,Ⅰ组插管时应激反应明显高于Ⅱ组。究其原因,因氯胺酮、芬太尼起效迅速,能够有效地抑制插管的应激反应,插管前使用肌松剂,可使插管变得更容易,插管成功后,即可控制呼吸。而Y-羟丁酸钠、氯胺酮诱导后插管患儿常出现屏气、挣扎、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出现紫绀等险情,若麻醉深度不够,甚至诱发喉痉挛,插管困难等危险。

Y-羟丁酸钠+氯胺酮静脉麻醉组术中麻醉不平稳,若手术刺激强度加大或麻醉深度不够时,患者体动、呛咳,会影响手术操作,甚至有使气管导管滑出的危险。而当麻醉过深时,患者又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术中需辅助呼吸,从而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而在紧闭循环式麻醉下,通过根据麻醉深浅调节挥发罐浓度,术中酌情维持一定程度的肌松,术中控制呼吸麻醉平稳,也大大节省了麻醉医师的体力。

术毕苏醒拔管:因Y-羟丁酸钠作用时间较长,易导致苏醒延迟,口咽分泌物增多,术毕拔管时对咽部的刺激,易导致屏气、呛咳及喉痉挛。本研究发现,Y-羟丁酸钠、氯胺酮麻醉术毕,患儿拔管时间显著延长、喉痉挛,喉头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而紧闭循环式麻醉术中以吸入麻醉维持为主,间断追加少量肌松剂及芬太尼,术毕前十分钟停止吸入,术毕前半小时停止使用肌松剂,自主呼吸恢复后,高流量氧气冲洗回路,适当过度通气[5],小儿可很快清醒,分泌物显著减少,大大缩短了拔管时间,拔管时并发症亦减少。

小儿新陈代谢率高、氧耗量高达6ml/kg·min[3],故新鲜气体氧流量不能低于小儿最低氧生理消耗量,否则患儿就有乏氧的危险[6]。为安全起见,本研究中新鲜气流量设定为0.5L/min大大高于正常体重患儿的生理需氧量,由于小儿低体重,小儿肺容量及麻醉中所采用小儿回路容积均较小。在麻醉过程中较之成人更容易克服低流量麻醉时间常数较大这一缺点,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低流量麻醉更适合婴幼儿[7,8]。但是,体重与挥发罐开启浓度、新鲜气体流量之间究竟有何种相关性,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当然,婴幼儿实行低流量麻醉亦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操作者必须熟知低流量紧闭循环式麻醉操作程序,充分了解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特点。其次,对麻醉设备要求较高[9],尤其是小儿使用紧闭循环式麻醉时,麻醉机必须配有精确计到0.05L/min的低流量计,同时配有小儿专用风箱、小儿螺蚊管,呼吸机的潮气量设置最低达到50ml,术中除了常规监测BP、ECG、SPO2、PETCO2外,条件具备者最好能监测呼出麻醉气体浓度。

综上所述,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时,只要麻醉医师具备婴幼儿麻醉理论基础知识和低流量麻醉的基本理论,麻醉设备完善,的确具有麻醉平稳,苏醒迅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紧闭循环麻醉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可行性。方法:400例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Y-羟丁酸钠+氯胺酮麻醉(Ⅰ组),低流量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每组200例。Ⅰ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mg/kg,Y-羟丁酸钠,80mg/ kg,充分表麻后插管,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氯胺酮、Y-羟丁酸钠、Ⅱ组诱导方法:静注氯胺酮2 mg/kg,芬太尼3 ug/ kg。阿曲库铵0.5 mg/kg后插管术中控制呼吸,麻醉维持间断追加肌松剂,小剂量芬太尼,术中新鲜氧流量设定为0.5L/min,术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PET CO2,记录插管成功即刻及拔管时患儿MAP、HR、SPO2,观察术毕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后有无呛咳、喉头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插管后,HR、Bp明显低于Ⅰ组,spo2Ⅱ组高于Ⅰ组。术毕拔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Ⅰ组显著延长,Ⅰ组术毕拔管后并发症明显高于Ⅱ组。结论:低流量紧闭循环式麻醉用于唇腭裂修复术安全可靠,较传统麻醉方法具有术中麻醉平稳,清醒迅速,术毕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低流量,唇腭裂修复术,婴幼儿,紧闭循环

参考文献

[1] Kenendy RR,Gilles S,et al.The effect of a model-based predictive display on the control of end-tidal sevoflurane concentrtions during low-flow anesthesia.Anesth Analg,2004;99(4):1159~1163

[2] Locher S,Stadler KS,Boehlen T,et al.A new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for isoflurane using bispectral index outperforms manural control.Anesthesology, 2004;101(3):591~602

[3]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35~851

[4]黄东越,常业恬.唇腭裂修补术患儿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5:384~385

[5]安刚主编.婴幼儿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11~517

[6] Lu CC,Ho ST,Wang JJ,et al.Minimal low-fow isoflurane-based anesthesia benefits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via prevrnting hyperglycemia and maintaining metabolic homeostasis.Anaesthesiol Sin,2003;41 (4):165~172

[7]顾英.汪臻主译.低流量新鲜气体吸入麻醉技术.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8~29

[8] Baum JA,Aitkenhead AR.Low-flow anesthesia.Anaesthesia,1995;50S:37~44

唇腭裂术 篇6

本研究是利用鼻腭矫治器 (以下简称PNAM) 对新生儿唇腭裂进行术前矫治, 并且对矫治器做了改进, 设计了2 个鼻撑, 一个上抬塌陷的鼻翼, 另一个向中心方向推动歪斜的鼻尖。另外在观测方法上也作了改进, 利用3DSS三维扫描仪扫描患儿鼻唇部软组织, 这样就获得了除口内石膏模型以外的第二套软组织模型, 使得对治疗前后以及手术前后的比较更加客观, 且此扫描仪是利用可见光进行扫描, 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伤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 例单侧唇腭裂患儿, 年龄最小3 d, 年龄最大7 d, 平均5.5 d;男6 例, 女4 例, 右侧1 例, 左侧9 例, 其中有2 例伴有对侧Ⅰ度唇裂。10 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 不行术前矫治作为术后对照组。

1.2 术前鼻腭塑形的方法

1.2.1 制作个别托盘

根据2 岁儿童的口腔模型, 用普通自凝树脂制作托盘, 再通过调磨、患儿试用制作适合每个患儿的个别托盘。

1.2.2 取印模-石膏模型

由一人将完全清醒的患儿取倒立位, 左手托住患儿头部, 右手拉住双腿, 并由另一人辅助拉紧双脚, 确保患儿安全。选取合适托盘并调磨, 用重体硅橡胶材料 (商品名:赛拉格, 德国DMG公司) 制取口腔上颌印模, 将印模立即灌注石膏模型。

1.2.3 取软组织数字模型

在患儿睡着时由家人抱着坐在扫描仪前保持静止不动数秒扫描出患儿鼻唇部软组织三维形态数张, 然后将扫描图象拼合成一张非常清晰的鼻唇部软组织三维图象, 后用Geomagic10.0和minics11.0进行数据测量 (所得图像与数据示例如图 1、2) 。

1.2.4 制作口内塑形基托

用透明自凝树脂 (商品名:orthontic) 制作口内上颌塑形基托。为便于固位, 基托基板延伸到两侧颊黏膜移行部及上颌结节, 在口内上颌塑形基托前份对应唇裂隙处水平方向向外制备施力柱, 长约1 cm, 直径0.3 cm左右, 在其前端磨出深为0.15 cm左右的槽。调整磨改尖锐部分, 抛光后戴入婴儿口内试戴。

1.2.5 口内上颌塑形基托戴入

将上颌塑形基托戴人婴儿口内, 橡皮筋一端套在施力柱前端的槽内, 另一端用医用透气胶带固定在患儿面部皮肤, 必须确保橡皮筋被拉紧, 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基托施力。

1.2.6 鼻部的矫形

在患儿戴用上颌塑形基托1 周后, 患儿已能适应, 能够戴着基托进行正常的吮吸。此时取下基托, 在其前端唇侧面加装鼻撑。首先用2 节适当长度的0.9 mm弹力钢丝弯制成适当的弧形, 一端用自凝树脂固定在基托前端的唇侧, 另一端分别伸入两侧鼻孔, 伸入鼻孔内的钢丝尖端用透明树脂捏成球状包裹。调节2 鼻撑使患侧鼻撑能够上抬塌陷的鼻翼, 以橡皮筋固定好矫治器后鼻翼部皮肤轻微发白为标准;使健侧鼻撑向对侧推偏斜的鼻尖, 同样是使该部皮肤轻微发白为标准。在基托腭侧面避开需要磨改的地方, 填加软衬 (日本德山齿科生产) , 鼻撑末端的透明树脂球也用软衬材料包裹 (图 3) 。

1.2.7 鼻-腭-牙槽突矫治器的调整及疗程

患儿需每周复诊, 观察并调节鼻撑部的钢丝, 使鼻撑尖端的小球按要求持续施力。磨改患侧牙槽突对应的基托树脂, 引导患侧牙槽突向外生长;适时在健侧牙槽突对应的基托部填加软衬, 从而推突出的牙槽突向内生长。疗程平均为90 d。每日清洗鼻-腭-牙槽突矫治器并更换口外透气胶带及橡皮筋。

1.3 手术要点及方法

1.3.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经口腔插管全麻。用改良Millard法行单侧唇裂整复术。

1.3.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 果

2.1 术前鼻-牙槽骨-腭矫形

经矫治后患儿唇部软组织裂隙明显减小, 鼻翼抬起, 鼻小柱歪斜度减小, 鼻小柱延长 (图 4、5) 。牙槽裂隙、腭裂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小 (图 6、7) ;移位的前唇和前颌突、侧颌段回位, 上颌趋向于正常的马蹄形, 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良好的组织解剖结构。鼻-牙槽骨-腭矫治前后各指标变化见表 1, 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 方差均齐, t检验显示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经矫治的患儿手术后鼻对称性得到很好的恢复;唇部形态恢复佳 (图 8) 。经矫治的患儿术前术后各项指标与未矫治的患儿术 前 术 后各 项 指 标 变 化 见表 2, 矫治后各项指标与未行矫治的比较, 方差均齐, t检验显示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 论

唇腭裂的婴儿, 可见到患侧上唇、上颌骨及牙槽嵴的裂开, 患侧上颌骨段后退, 而健侧上颌骨牙槽嵴前端由于附着肌肉的运动向前伸展, 唇裂致唇部口轮匝肌的连续性中断, 使两侧颌骨及肌肉的发育不对称, 表现为患侧明显的鼻翼塌陷, 唇部、牙槽骨裂隙过宽。这种异常使患儿自出生后就受到外界因素影响, 很快发生组织移位, 舌体很自然地位于裂隙间, 裂隙逐渐增宽, 腭部更加高拱, 鼻畸形亦更为严重。单纯地在上唇软组织皮瓣设计上下工夫, 难以解决较宽的牙槽裂隙造成的局部软组织畸形的修复。为了尽早改变面中部肌肉的异常牵引和舌体的异常运动, 在新生儿期就行正畸治疗非常重要。戴用腭护板, 能分隔口鼻腔并阻止舌体的异常活动, 可减少甚至消除舌体对上腭裂隙的压力, 而使双侧上腭水平板向中线生长。Grayson等 (1993) [7]、Grayson等 (1999) [6]、Yang等 (2003) [8]报道鼻翼- 牙槽改建矫治器可以在辅助喂养、减小牙槽裂隙、排齐牙槽突的同时, 在术前辅助直立鼻中隔, 延长鼻小柱, 改善鼻尖和鼻翼软骨的外形, 增加鼻部的对称性。在本研究中, 患者经早期鼻腭矫治后再行手术治疗, 鼻部对称性得到了更好的恢复, 因矫治器使得唇部裂隙减小, 唇部软组织紧张度减小, 软组织富裕, 故修复效果明显提升。经过矫治的患儿因封闭口鼻, 可以正常进食, 所以患儿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以上学者的报道结果一致。

PNAM是在腭护板的基础上制作鼻成型器。患侧鼻孔内的鼻成型器撑起鼻翼的高度与健侧看齐, 经过不断的调整直到患侧鼻翼的形态与健侧鼻翼的形态基本一致, 使患侧塌陷的鼻翼塑形;健侧鼻孔内的鼻撑着力点在健侧鼻中隔, 可以给偏斜向健侧的鼻中隔一个向对侧运动的力。这样患侧鼻撑撑起塌陷的鼻翼, 而健侧的鼻撑引导偏斜的鼻中隔及鼻尖向正中方向生长, 促使鼻对称性的实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 新生儿期戴人腭护板, 患儿恶心反应小, 容易适应, 有助于喂养, 并对患儿父母有心理治疗作用。据Matsuo等[9]报道, 婴儿期体内透明质酸的水平较高, 使得软骨的可塑性较大, 随着生长可塑性逐渐丧失, PNAM早期矫治可刺激软骨的生长。Grayson等[10]认为, 新生儿软骨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出生后3~4 周内软骨重塑形效果较好, 12 周后重塑形效果渐差。Grayson等[11]的研究表明婴儿期鼻小柱塑形所形成的效果可长期保持。PNAM婴儿期的早期矫治, 为唇腭裂的序列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良好的组织解剖结构, 减少患者外科手术的次数, 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手术、心理创伤, 从而有利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它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颌骨发育有无影响, 鼻的对称性及唇部软组织的形态能否长久维持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McNeil CK. Congenital oral deformities[J]. Br Dent J, 1956, 101 (1) :191-194.

[2]Rosenstein SW.A newconcept in the early orthopedic treat-ment of cleft lip and palate[J].Am J Orthod, 1969, 55 (6) :765-775.

[3] Latham RA. Orthopedic advancement of the cleft maxillary segment:A preliminary report[J]. Cleft Palate J, 1980, 17 (3) :227-233.

[4] Millard DR Jr, Latham RA. Improved primary surgical and dental treatment of cleft[J]. Plast Reconstr Surg, 1990, 86 (5) :856-871.

[5]Spengler AL, Chavarria C, Teichgraeber JF, et al.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Apreliminary study[J].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2006, 43 (3) :321-328.

[6]Grayson BH, Santiago PE, Brecht LE, et al.Presurgical na-soalveolar molding in infa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Cleft Palate Craniofac J, 1999, 36 (6) :486-498.

[7]Grayson BH, Cutting C, Wood R.Preoperative columella lengthening in 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Plast Re-constr Surg, 1993, 92 (7) :1422-1423.

[8] Yang S, Stelnicki EJ, Lee MN. Use of nasoalveolar molding appliance to direct growth in newborn patient with complete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J]. Pediatr Dent, 2003, 25 (3) :253-256.

[9]Matsuo K, Hirose T.Preoperative non-surgical over-correc-tion of cleft lip nasal deformity[J].Br J Plast Surg, 1991, 44 (1) :5-11.

[10]Grayson BH, Santiago PE, Bretch I, et al.Presurgical na-soaveolar molding in infan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J].Cleft Palate Crainof J, 1999, 36 (6) :486-498.

唇腭裂术 篇7

小儿唇腭裂手术较为特殊,口腔内手术气道管理是保证围术期患者生命安全重中之重;肌松残余会引发手术之后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引起严重后果。罗库溴铵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观察全凭静脉麻醉下3种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应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时的起效时间和肌松效应以及拔管时肌松残余发生率,探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的罗库溴铵诱导最佳剂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麻醉危险分级(ASA)I~II级小儿唇腭裂修复术患者96例,年龄1~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32):罗库溴铵应用剂量Ⅰ组为0.6mg/kg,Ⅱ组为0.9 mg/kg,Ⅲ组为1.2 mg/kg。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肺肝肾功能障碍,水电解质正常,无影响神经肌肉传导功能因素。

1.2 麻醉方法

麻醉诱导应用阿托品0.02 mg/kg,芬太尼4μg/kg和丙泊酚2 mg/kg;待意识消失,定标成功后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罗库溴铵,在5 s内推完,T1消失后气管插管,术中不追加肌松剂。气管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吸入氧流量2 L/min,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于35~45 mm Hg,丙泊酚4~8 mg/kg·h,瑞芬太尼0.1~0.3μg/kg·min持续输注,均于术毕停止输注。观察期间维持大鱼际皮肤表面温度高于32℃。术毕均给予0.05 mg/kg新斯的明和0.025 mg/kg阿托品拮抗肌松残余作用。所有患者拔管时机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不参与本研究)根据临床征象(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6 ml/kg,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意识清醒,呼吸空气5 min脉搏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6])决定。

1.3 肌松监测

监测部位酒精脱脂,表面电极粘帖在前臂近腕尺侧,加速度仪换能器探头固定于拇指指腹。待患者诱导入睡后开启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定标,启动TOF刺激模式(刺激电流30 m A。刺激频率2 Hz,脉冲宽度200μs)监测拇内收肌肌颤搐程度,校准成功(T1和TOF均维持在100±5超过3 min),3组患者分别给予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0.9、1.2 mg/kg,待T1最大抑制时气管内插管。记录下列指标:(1)起效时间:罗库溴铵注毕至T4降至0%的时间;(2)恢复时间(肌颤搐T1恢复至25%、50%、75%、95%的时间)、恢复指数(肌颤搐T1从25%恢复至75%的时间)。(3)拔管时TOFr<0.9为存在肌松残余[7]。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Student Newma Keuls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资料及插管条件比较

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及BMI、手术种类,气管插管条件,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2 静注罗库溴铵后的肌松效应比较

静注罗库溴铵后起效时间,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明显长于II组(P<0.05),Ⅱ组明显长于Ⅲ组(P<0.05)。肌松维持时间(肌颤触恢复时间)Ⅱ组、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Ⅲ组与II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恢复指数Ⅲ组与II组、Ⅰ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II组与Ⅰ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2)。

2.3 拔管时肌松残余发生率比较

Ⅰ组、II组、Ⅲ组中拔管时肌松残余发生例数分别为10、11、20,Ⅰ组与II组相比肌松残余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比Ⅰ组、II组肌松残余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表3)。

3 讨论

罗库溴铵是一种较新型的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起效快,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影响小,几乎无不良反应。罗库溴铵在小儿起效快于成人,可能是小儿心输出量较大之故。Kuipers等的研究认为心输出量大,则循环时间较短,肌松药能更快地到达神经肌肉接头产生肌松作用。罗库溴铵在小儿的作用时间比成人短,恢复更快[8]。但罗库溴铵是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术后易发生肌松残余,引发术后低氧血症等严重后果。

小儿唇腭裂是一种常见口腔颌面部先天性畸形,常合并有听力缺陷、心脏病、听力缺陷、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营养不良等[4]。根据全身是否伴发其他畸形,唇腭裂可以分为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和综合征型唇腭裂,病因复杂,涉及环境与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9]。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解剖畸形和生理功能障碍,可产生大量的呼吸道分泌物、不规则呼吸,给麻醉带来不利影响。小儿唇腭裂修复术较为特殊,解剖形态的异常增加了困难气道的风险[10],且为口腔内手术,这使得气道管理是保证围术期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中之重。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气道分泌物增多、创面渗血,肌松残余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引发手术之后呼吸功能恢复不全,引起严重后果[11,12],故术后拔管时肌松残余亦需引起足够重视。

Gunawardana等[13]报道了一个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800例唇腭裂修复术中,喉镜暴露困难(Cormack-Lehane III~IV级)发生率在单侧唇裂患者、双侧唇裂患者分别为2.95%、45.76%;研究发现不使用肌松剂的情况下,小儿唇腭裂麻醉中喉镜暴露困难发生率7.38%,气管导管插入困难的发生率为8.38%,插管失败的发生率为1%,插管困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本研究中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罗库溴铵,所有患儿插管条件临床均可以接受,Cooper法[14]评分总分均在7~9分之间,3组插管条件优良率没有统计学意义。插管过程包括开口、显露咽、喉和声门裂及将导管置入气管,罗库溴铵可使即肉松弛,良好的下颌松弛、声带外展有利于顺利完成气管插管,从而降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中气管插管时的风险[15]。

罗库溴铵0.6、0.9、1.2 mg/kg在小儿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9.6±12.9)s、(73.3±26.5)s、(58.0±11.8)s,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加快,3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雷波等[16]研究发现相一致。Woolf等[17]报道,罗库溴铵1.2 mg/kg(4倍ED95)的起效时间(33±5)s与琥珀胆碱2 mg/kg的起效时间(30±7)s无显著差异,按此研究罗库溴铵在插管时完全可达到琥珀胆碱的效果。但本研究1.2mg/kg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稍长于国外文献报道,这可能与人种有关,与西方人比较,国人脂肪含量少,肌肉所占的相对比例较大,因而每公斤体质量肌松剂需要量较大;此外,本研究中TOF-WatchSX肌松监测仪设定刺激间隔为15 s,测定上肢尺神经-拇内收肌的神经肌肉传递功能,这些方面均可对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2003年Debaene等[18]报道了一个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给患者单次使用2倍ED95的维库溴铵罗库溴铵或阿曲库铵,手术持续时间为1~4 h,未使用肌松拮抗药,结果发现手术结束时有16%的患者TOFr小于0.7,而TOFr小于0.9的比例高达45%。本研究发现单次使用罗库溴铵0.6、0.9 mg/kg时肌松残余发生率均明显低于45%。罗库溴铵在体内较少代谢,因此,在体内的消除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布和肝-胆系统排泄。本研究对象均为1~6岁的小儿,小儿相对具有较大的细胞外液和良好的肝肾功能,故罗库溴铵恢复较为迅速,另外本研究中所有患儿术毕均给予肌松拮抗药,因而肌松残余发生率低于Debaene等报道。但当罗库溴铵1.2 mg/kg应用时,肌松残余发生明显升高,这是因为小儿唇腭裂手术相对短小,1.2 mg/kg的罗库溴铵作用时间及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在唇腭裂修复术等短小手术中肌松残余更易发生。

本研究缺陷,设立实验组较少,3组间罗库溴铵量差异较大,不能提供较全面数据。

改良腭咽环扎术整复腭裂的临床研究 篇8

1861年的德国兰氏 (Langenback) 发明“双侧松弛切口缝合术”为腭裂修复奠定了基础。此手术可以封闭裂隙, 但不能改善语音功能, 固软腭不能后退, 不能建立良好的腭咽闭合功能。

吉得斯<Gitties>和弗赖氏<Firy>在1921年曾提出一个将软腭向后推移, 借以加强腭的长度。但也不能解决软腭的灵活度从而封闭鼻咽腔的效果。

1950年我国的整形外科专家宋儒耀教授提出单侧单瓣手术, 其缺点是双侧长度不等, 并且操作困难。

1966年张涤生氏提出“后推及咽后壁瓣联合手术法”, 远期疗效欠佳, 因后壁束条状瓣变成黏膜细条, 对软腭没有牵引力。

1995年作者根据孙氏腭咽环扎法[1] 研究设计了“改良腭咽环扎腭裂整复术”。自1995年3月至2005年3月, 共施治184例,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临床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84例, 其中男104例, 女80例, 最小年龄3岁, 最大年龄26岁, 平均12.5岁。分类:I度4例, II度72例, III度88例, IV度20例。本组病例手术均在2 h内完成, 出血量均在100 ml内, 无1例输血。

1.2 改良腭咽环扎腭裂整复术术式简介

1.2.1 在两侧翼腭皱裂上方做1 cm长之纵向切口, 沿翼下颌韧带的外侧沿咽上缩肌的背侧经咽侧壁向后壁正中剥离, 形成1.5 cm宽的隧道, 两侧隧道在中线贯通, 用自行设计的环扎器穿N07铁丝线由左侧切口进入井贯通整个隧道至右侧切口穿出钩住丝线后将环扎器退出, 这样整个咽部环扎线即告完成。

1.2.2 在腭部两侧各形成一个含腭大神经血管束的单蒂瓣。分离腭大神经血管束, 剥离患侧错位附丽的裂缘肌, 使其恢复至正常平面, 以便与健侧软腭肌群缝合而恢复功能, 保留大部腭健膜, 将口腔侧及鼻腔侧粘骨膜从硬腭后缘作充分剥离, 使整个腭瓣可以充分退后及向内侧推移 (图1、2、3) 。

1.2.3 将环扎线的一端穿入大圆针由软腭肌层在腭大神经血管束的后方穿至对侧, 结扎, 此时可见软腭明显向后向内移位, 软腭后缘与咽后壁已近接触, 按兰氏手术缝合鼻腔衬里及口腔侧粘骨膜瓣。

2结果

2.1 近期临床效果

创口I期愈合176例, 占95.7%, 穿孔8例, 占4.3%。

2.2 远期随访结果

本组中46例有完整随访记录。随访时间最长9年, 最短6个月。复查项目:①创口愈合情况;②软腭灵活度;③软腭后缘与咽后壁距离;④术前术后录音对照。创口愈合良好46例, 占100%, 软腭灵活度, 优38例, 良6例, 差2例。软腭后缘与咽后壁距离均在0.5~1.0 cm以内。语言功能情况:按语音效果三级分类本组优17例。占37%, 良27例, 占58.7%。差2例, 占4.3%, 优良率95.7%。

3讨论

腭部两侧单蒂瓣内含有腭大神经血管束, 血供可靠, 硬腭黏骨膜及腭大神经管束能得以充分游离, 保证了软腭的充分后退及整个腭瓣向中线移动, 以利裂隙的封闭。软腭后退均在1.0~1.50 cm之间, 且软腭功能良好, 近期语言效果均有明显改善[2,3]。

参与腭咽闭合运动主要是提腭帆肌, 而腭裂患者的提腭帆肌常发育不良, 且中线不连接, 肌纤维与咽腭肌及悬雍垂肌相互融合, 止点前移附丽于硬腭的后缘并沿裂缘向后伸延, 形成所谓的“裂缘肌”, 将这些错位附丽的肌束剥离并向后旋转90度, 恢复正常位置与对侧肌肉对合, 为恢复软腭生理运动及腭咽闭合功能奠定了解剖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勇泉, 等.改良腭裂手术方法-腭咽环扎法.口腔医学, 1982, 2 (2) :60.

[2]杨德明, 等.腭咽环扎法整复腭裂的改进.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87, 3 (4) :204.

上一篇:共建标准共享发展下一篇:配电网消除谐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