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2024-06-29

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精选十篇)

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篇1

一、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情境, 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 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 对班级进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形成创新意识, 养成创新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 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 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 才能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情趣;理论联系实际, 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 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上的成就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 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 生动、准确的讲授, 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 幽默的语言, 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对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指导学生讲课法的操作与循序渐进过程

自主高效的课堂关键在于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重在倡导

1. 基本操作过程。

(1) 提出要求:即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大纲》精神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 (2) 分组讨论:即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组进行阅读、讨论,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 讨论后抽一组, 推选一人上讲台讲课。 (3) 学生讲述:在讲课中, 教师除对某些实验和难点进行辅导外, 还要注意全班同学听课情况、讲课同学的思路和存在问题。 (4) 补充答疑:教师要及时补遗答疑, 强调重点和要点。

2. 具体指导讲课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开始阶段:教师在开始阶段不能马上指导学生讲新课, 可上完一部分课后, 再按照基本操作过程指导学生复习提问, 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课的技巧。 (2) 第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讲要点。即在开始阶段讨论基础上, 老师可在黑板上写出若干问题, 请学生讨论讲解。 (3) 第三阶段: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 自己列出提纲, 经过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完善。对于其中的实验, 教师可带部分同学共同准备, 由学生完整讲述新课内容。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中学化学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改革评价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中学化学学习评价的多种策略要从能否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来选取。在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中,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与化学学习共同生存,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 推进学生发展, 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收获良好的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素质, 最终发展个性。其方式主要有: (1) 全程式, 通过改进的学生学习记录本, 师生一天一交流来进行。 (2) 专题式, 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 结合新编教材的要求, 让学生就自己的“见、闻、思、惑、悟、得、苦、乐”, 自主立意, 选题表现, 也可结合单元探究实践作业进行。 (3) 集体小组式,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对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调查或访问和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进行及时评价, 往往针对小组集体进行, 学生个体只是小组的代表。

总之, 高效课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 必须从各方面入手,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现有条件, 想方设法地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图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改变学生原来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学习创建高效课堂的体会 篇2

对高校课堂的学习令我受益匪浅。高校课堂可以这总结为: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化的事情认真做,把认真做的事情重复化,把重复化的东西创造化。也就是我们不应该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吸取经验,从学生出发,认真努力钻研教材,实现教学的突破。

一、研文本

(一)静心细心读

入境朗读,读出味,跟作者融合在一起。捕捉作者的情感,赋予个人情感。

(二)潜心领悟

做到潜心领悟阅读教材就达到一半。

当然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的表演课,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上。特别是领悟,唱主角的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要把表现的空间让给学生。不要将老师的朗读思维定型,应让学生在互相提建议中解读领悟,学生的思维点亮整个课堂。

二策略 及时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成绩评价、思想行为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把评价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就我们学校的现状来看,我认为再引入小组评价就可以了。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适当的评价,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还是一些适当的批评都可以唤醒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在教学时要有舍有得,要有所取舍。

是呀,现在从上到下教育改革,往往内容多,课时少。这就需要老师抓住主要内容讲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是呀,如果每堂课能真正教会学生学会一点作者写文章的表达方法,长期积累,对学生来说,也是真正收益。这样避免了没有目的的面面俱到,导致有的学生在语文方面成长缓慢。

要实施对话教学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时间,书不读不熟,师读不熟不开讲。对我们大多数老师来说,往往欠缺了这方面的读,这也似警钟,告诫我们在讲课之前,作为教师一定要先读熟课文,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在讲课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三讲究互动 互动不但包括师生互动,更主要的是生生互动。正是这些真实有效的互动环节的存在,使得那些原本厌学的孩子们又重新领略到了学习的乐趣,使那些学习本身就优秀的学生更加聪明、积极、勇敢、自信!通过展示、交流,潜移默化的升华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篇3

课堂教学是连接学生与老师的重要纽带,也是老师展现自我的一个主阵地。创建高效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最终目的,也是我们新课程教育的总趋向。为此我结合自己在农村中学多年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希望和广大同仁共同磋商。

一、更新教学观念,突显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农村的教学条件一直被认为落后,农村的师资一直被认为较差。学生家长有这种观念,学生自己也会产生这种思想。那么要创建高效的课堂,首先就必须改变这样的观念,认真挖掘当地的地方特色,宣传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教师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切入点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等达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目的。

二、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高效的课堂一定要有激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那么,要实现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切就需要老师以饱满的激情去驾驭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老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老师的崇拜,容易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三、突出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证课堂高效率地进行。

四、认真做好课后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后反思,观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是我们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改变教学理念,激发教学热情,使课堂焕发新活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创建课堂高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在《二氧化碳的用途》一节课,利用学生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温室效应的矛盾的感情,引发学生开展“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的大讨论,在正方、反方的论辩中,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认识“化学是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這样通过给学生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步步设疑,步步深入,学生必然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 篇4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重点突出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目标, 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 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教材, 以相应的、最新的素材为辅助材料, 切合实际设计教学课件。 尤其要注意, 课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删除一切没有必要且与教学无关的东西, 诸如课件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动画、按钮的音乐, 或一个漂亮的按钮, 知道它们只能起到烘托作用, 而不能让其夺彩。 换句话说, 强调课件设计的画面要简洁。 多媒体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 上课要求重点突出, 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更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重点突出。 如在教学“氧气”这节课时, 氧气的性质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 在课件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 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场景, 比如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动画场景引入, 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已知到未知、 由浅入深, 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这样学生在探究别的物质时, 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掌握本节的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不断反复打磨修改。

2.在微观知识教学中运用课件

初中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领域的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帮助学生想象, 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将这些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在计算机里多方位地、动态地模拟出来, 加深学生理解。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的难点。 在“离子”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实验组事先编好动画程序, 讲课时根据学生的需要, 将其调出观察, 在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画面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讲解, 以期通过人机交互, 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 对比组只采用挂图形式,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

3.实物投影、 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 录制许多和化学实验、日常化学常识有关的资料片段, 在授课中运用这些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 我们利用自制软件, 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 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 拼装正确的装置图, 同时借助一些软件,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 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 变乏味的记忆为轻松愉快的操作。 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特别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 我们利用视频展示功能把试管里发生的一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克服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 课堂活动由过去教师单边操作变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4.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十分丰富, 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 并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要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 学生只要进入网络中搜索, 便能够得到所需答案。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大多不敢提问, 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 也无法解决, 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生能在网络上寻找所需答案, 从而轻松解决遇到的难题。

5.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增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 而演示的形象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像食盐、蔗糖等的溶解氨气分子的扩散, 以及二氧化碳的制取, 氧气制取实验中的气体的溢出, 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等, 可见度小,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再做一遍, 时间不允许。 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 采用放大、慢放、定格、回放等方法, 帮助学生观察,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物质的溶解、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等现象

6.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合作能力

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以学生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 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规定的任务。 教师要画龙点睛, 启发学生思考, 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7.利用信息技术, 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

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 篇5

威信县长安小学 王帮飞

摘要:在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为了切实“减负”、“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也掀起创建高效课堂的浪潮。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教;转变角色,由关注“教”到关注“学”,实现教学双赢;爱与责任并重,关注学困生;改进教法学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高效课堂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数学

高效 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固守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而且是高耗低效。它忽视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方法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必然,因为教师不可能跟原来一样搞题海战,靠磨功取得成绩。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是门艺术,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构建、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为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今天,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部署下,我们学校也在积极推进高效课堂的创建,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的谈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了解学生 承认差异 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如果我们把学校看做是一个工厂的话,那么它加工的将是世界上最难加工的产品。没有统一的型号,没有统一的规则,也没有统一的流程。做好这份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自己手中的“半成品”,这些有了一点点阅历、学识,有了简单的思想和性格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和影响,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性格,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习惯。只有了解清楚这些个性差异,才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搞好优差互补。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逐步做到了如指掌,工作时尽量因人而异,就会严重地影响教育效果,就更别说课堂的高效了。

二、转换角色 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全方位的转换了较色,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权威讲授者”和“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知识记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重复,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原有认知结构

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讨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组织学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的积极思维等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因地制宜的教学情境,组织好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组织好数学发现过程的认识顺序,组织好教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替,指导而不指令”。

2.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位监控者,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到”且“能学到”的数学才是职责所在。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认知结构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3.教师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合作者

探索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它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所起脚手架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脚手架的作用在教

学中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师参与学生的数学探索的学习,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合作者,是学生数学的支持者和理解者。

4.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的教师角色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论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论方法,不仅仅依靠考试作为评论学生发展的手段,而要与其他评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改变过分注意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分类的做法。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压力。

总之,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要学什么,寻找和搜集资源;帮助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实现角色的真正转变,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三、关注全体 重视个体 关爱学困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

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信念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品学兼优,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这是不可能的。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成绩当然不同,我们应正确面对,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的某些表现应该能理解,善于分析,正确引导。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在数学教学中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快乐,让他们将来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尊严的活着。

我们可以用目光和微笑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能从我们的目光和微笑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我们也可以用欣赏、夸奖、提问和允许回答问题等手段来体现我们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和鼓励往往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的!

我们班二年级时来了一个女生,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从小缺乏关爱,也缺乏管教,各方面的习惯相当的差(甚至在老师上课时躺在讲堂上睡觉),每科成绩都是只有几分十几分,是全校老师都头疼的一个学生。一次她突然病得很厉害,我二话没说立马背着她冒着大雨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已经累得半天喘不过气来,我一边陪她打点滴一

边和她闲聊,她一直静静的盯着我看。出院后,我常常不是提醒她要按时吃药就是叮嘱她要学会照顾自己,渐渐地我发现她亲近我并会主动和我交流了。她似乎在我这里得到了那久违的母爱。她也慢慢的变了,变得特听话,学习特别认真,期末考试居然考出了八十多分的好成绩。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爱与责任是真谛,教育天堑变通途”的含义。

我们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信念,我们要用教化+感化+强化来贯彻这一信念。

四、改进教法 优化教学过程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学为主体,以学定教。在设计教法、引导学法时,必须在正确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认真地分析学情,体现教法的科学性。设计教法时,以学定教,应突出以下四点要求:

1、注意唤起儿童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教学概念时,可提问学生“关于××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计算时,可启发学生“这题怎么算呢?试一试吧!”;或者通过练习题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提问或复习,一是找准教学的起点,切入教学,二是为学习构建新的知识提供相应的固着点和支撑。

2、提供恰当的“数学原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有效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我们认为“再创造”的前提,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数学原型”。如学习几何形体,应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典型的实物、模型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再如学习计算方法,要为学生提供2—3个或更多的具体的算式,引导其进行分析、推理、计算,探寻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其规律。

3、进行“启发式”教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时,首先要通过问题设置和引导,使学生进入“愤”与“悱”的状态,然后教师利用相关的谈话、点拨、演示等,进行“启”与“发”,使学生心通而言达。

4、要设计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活动,使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课堂结构也需要高效化,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浅析“高效课堂”的创建 篇6

一、因地、因校实施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学校的课堂教学行为应体现新课程标准, 努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然而面对环境不同、条件不一和办学传统各异的学校, 面对学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千差万别的学生,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能千校一面、千人一案。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把开放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课程交给学生, 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标准, 依据校情、学情, 实事求是地制定具体的实施目标, 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发与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围绕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问题, 当前存在两个不容乐观的现象。首先, 漠视新课程目标, 对国家课程体系随意拆解。例如仅开设中考、高考所涉及的“主科”, 仅围绕中考、高考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及技术与艺术体验等课程未能得到具体落实。其次, 缺乏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地域性、校本化的重构, 不能使新课程标准在尊重地域差异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 具体化为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标准和评估标准。

假如不因地、因校实施新课程标准, 那么便会导致课程负担过重、课程实施低效等不良后果。例如一些地区热衷实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三统一”, 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

二、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课堂教学的产生需要主体 (学生) 、客体 (内容) 和教学环境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其中, 教师的“教”属于特殊的环境因素, 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 获得知识和经验, 实现身心的健全发展。因此,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最大限度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三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我国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空间过于狭小。有关研究发现, 我国课堂上教师讲话字数是学生集体讲话字数的6.6倍[1], 这表明我国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较少。二是“学困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忽视“短板”, 更不断制造“短板”。三是正在流行的“导学案”, 即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方案, 内容大都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测试题。有的学科甚至有几本这样充满练习题和测试题的“导学案”。

首先,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较少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课堂教学活动难以建立深度联系, 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甚至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不到挖掘。渐渐地,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减弱。其次, 降低课程的物性、增强课程的人性和尊重学生及其学习需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诉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最后, 在学生不具备自主制定学习方案的能力时, 由教师制定“导学案”是可行的。但“导学案”的制定应注意三点:一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不可“一刀切”地规定;二是以方法、策略引领为主, 不可堆砌练习题和测试题;三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帮助学生尽快学会自我规划。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多样兴趣, 为学生提供策略建议、参考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支架”。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导学案”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创建“图式”, 提供知识、背景信息, 减缓新知识学习的“坡度”。总之, “导学案”应具备理性和科学的特点。

三、重视实践教学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这一实践活动与学习内容相互作用, 扩大认知领域, 积累个人经验。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不仅包括实验、操作、测量、观察及口头和笔头表达等直观性学习体验, 更涵盖知识学习中观察规律、探究过程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既重视知识教学中的观察与探究引领, 又重视直观形式的实验与操作指导, 最终把学习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

当前, 学校教学中有几种现象令人担忧: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较多, 灌输知识现象较严重;二是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 实验场所和器具不足, 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三是虽然有些学校硬件环境改善了, 但存在功能室、实验室及活动场所长期闲置、仅供参观的现象;四是借口保护学生安全, 漠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假如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元素被置于分数、升学率之后, 轻视“知行统一”和躬身实践, 畅行“目不窥户”“足不涉园”, 那么我们到何处寻找编织国家未来的原材料和原动力?归根结底, 离开充分的实践, 课堂教学注定低效, 甚至无效。

四、把教材教“活”

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 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文本, 其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例子和“支架”,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 教材内容不要面面俱到, 而要精选、活用。

就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与重组。具体而言, 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选择与重组教材。一是整合教材内容, 既使教材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和建构学习经验的起点, 又使教材成为适应校情和学情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选取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的资源。应该强调的是, 只教教材的课堂不能成为“高效课堂”。只有教材被教师教“活”, 教材才能构成学生生命运动的鲜活内容。

五、不加重课外学习负担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内, 更发生在课外。那么, 课外学习是依附课内学习, 还是具有独立价值的学习活动呢?对此, 两位教育前贤的观点给人启示。一是蔡元培曾围绕学校课外活动提出“尚自然, 展个性”的理念。他提倡学生自治, 直接推动了当时一些学校学生活动组织的成立。二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促进了学生自主课外活动的开展[2]。

从课堂的功能看, 既然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阵地”, 那么课堂就应肩负“最基本平台、最重要时空”的使命, 而不能过分要求课外的延伸功能。从育人的规律看, 学校教育需要留白。例如让学生思考、假设、验证、表达、表演和观察社会等。

课外学习是必要的, 但需要个性与自主, 需要探究和实践。课外作业也是必要的, 但不可千篇一律、负担过重。学生究竟需要多少作业, 需要何种作业, 如何实现差异作业, 是我们亟待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课堂被誉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效益被比作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与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一致,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 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创建, 需要系统的研究、辩证的思考和综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坚, 余文森, 徐友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度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 2010 (17) .

化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篇7

一、预习展示高效课堂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求有准备,否则,就会失败,这在学习上同样适用。目前, 学讲计划的推进,与新课改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的理念完全吻合。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知道了课堂上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白了重点、难点和疑点,上课时再相互交流,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犹如一台吸力器,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可见,预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更好地教,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而英语教学关键就是单词、语法以及句型等,那么预习任务的设计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单词预习。课前布置学生对即将所要学习的新课中的生词进行预习,课堂上让他们展示、交流。如学习parts of the body的单词时,课堂上教师走出带读、纠正单词发音、讲单词用法等的传统灌输,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相互展示。如让学生到讲台前指着自己的鼻子说nose,指着嘴巴说mouth,指着眼睛说eye等;或者让两位学生到讲桌前,一个说出nose,另一个找到“鼻子”、说出eye,指到“眼睛”、 说出ear,找到“耳朵”;或者给学生一副头画像,让学生分别标注出nose、eye、ear、mouth等,或者开展Guess游戏,教师说:What can help us to see things?引导学生猜出“eye”, 再以We can smell things with it,what is it?引导学生思考说出 “It is nose”等,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任务,对这一切活动会感到陌生,甚至无所适从,默默不语的现象就不足为怪。而课前将这些单词预习好,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就会如鱼得水,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句型的预习。对即将所要学习的语篇材料中的句型、 短语等,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来,对以前学过的,学生们之间互相解决,对于没有学过的新的知识点,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交流、探究,给学生发挥能动性的机会和时间,而不是任意想象、凭空设想,而是经过课前充分的预习。如学习Birthdays的Story time前,课前让学生读Reading, 找到认为比较重要的短语或者不懂得短语和句子,如have a good time、have dinner、play with、have a party at home、 have a lot of fun等等,这些短语或者句型,课堂上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说出意义和用法,如have a good time, 说出来是“玩得开心”之意,同义与enjoy oneself.再引导他们创设情境而运用这个句型,如We had a good time yesterday再如,提出“吃面条”可以怎么翻译,可以先复习have breakfast/lunch/supper,于是,学生们会翻译为have noodles, 再引导学生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可能想不起来用eat,而让他们到课文中找,很快学生会发现eat noodles。此时,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语法的预习。学习牛津英语五年级下Unit7 Grammar时,课前让学生预习好12个月份的名称,会读、会说、会用,否则,上课时,谈论这些月份以及Spring Festival等特殊节日时,学生会感到有口说不出,如果课堂再反复带读单词,势必事倍功半,冲淡教学的主旋律。通过说、读、写、 演、练等方式,运用这些知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构建学中做的互动课堂。

二、合作高效课堂的关键

小组合作是课改形势下的主要学习方式,组员间互动、 互助、促进和发展的原则,构建乐学的精神家园。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给出任务,学生们站起来,叽叽喳喳一阵,或者是组长为代表发言,说出问题的答案等就是合作,这都是对合作的歪曲和误解。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是指组员间针对有异议的问题而讨论、探讨,对实践性的任务而分工完成,是优秀生对学困生的帮助和指导,是pair work、group work的有效开展。

1.活动时合作。学习每一单元的Fun time的Act and guess时,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5年级下册的Unni6,让一个学生拿一瓶水在喝,一个问What is he doing?Is he drinking some water?Yes,he is.等。

2.疑问时合作。在学习中,有学生遇到了困难时,教师应停下脚步,让学生互相分析、相互探讨,实现乐学互助、 共同提高的氛围。

3.异议时合作。当学生对摸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观点有争议时,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或说出自己的看法,以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之效。

创建高效生物课堂的思考 篇8

一、精心备课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每一节课, 我们都要认真地去对待, 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坚持走集体备课这条路, 在集体备课前, 我们每个人都铆足了劲, 对该节课怎么导入引人入胜, 过程如何安排水到渠成, 如何制造悬念掀起波澜, 如何借用多媒体生动形象, 如何渗透情感以情动人, 如何渗透思想教育润物无声, 结尾如何处理余音绕梁。集体备课时, 大家踊跃发言, 希望其他人都能采用自己的构想。群策群力择善而从。集体备课后, 每个教师再结合集体备课的精华修改自己原来的构想,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另外, 教师要精确把握课程标准, 灵活使用教科书, 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充实到生物教学中来。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高效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胆放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提问、捕捉课堂生成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一) 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过去的师道尊严,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老老实实地听, 已经过时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 从而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 自由地表达, 主动地探究。

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要有激情, 这种激情源自对专业的热爱, 对学生的热爱和责任。教师的激情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 感染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课堂、投入学习。

(二)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要用爱心和责任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 承认差异, 并巧妙利用学生差异这一教学资源,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真切体会与学生在一起的愉悦。学生自然会喜欢这样的教师, 爱屋及乌, 学生就会喜欢这位教师主讲的生物课, 进而发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得以实现, 在课后得以升华。有了充满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 生物课堂才会高效。

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 学好生物, 就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免疫”时, 我让学生解释接种疫苗为什么可以防治“天花”“非典”“禽流感”等疾病?遇到巨大声响时, 我们如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耳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 让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生物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特别要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课堂上, 教师固然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 但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可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和情境, 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 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 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初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 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例如, 在做“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 我让学生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然后把问题分配到各小组中, 小组成员积极配合, 互相补充, 集思广益, 把问题答得既准确又全面。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广泛交流沟通, 培养团队精神, 凝聚人心, 增进认识和理解。合作学习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 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充分挖掘学生思维中的潜在能力。

(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江苏省已经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这为我们生物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生物教学中, 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 看不到、摸不着, 借助多媒体技术, 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 可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一个过程, 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某一阶段的形象, 借助多媒体技术, 可以演示生物生长的全部过程。例如, 植物从种子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 借助多媒体演示, 在几分钟之内就可让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拓展教学空间, 丰富教学内容, 突破教学难点。

三、坚持教学反思

世界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同时, 我们要加强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 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9

一、平等宽容尊重是高效课堂的“魂”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 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 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想,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手,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和谐师生关系。我认为教师和学生不仅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更是一种伙伴式的共同体关系。从背着手“教”到拉着手“学”, 两颗心贴近了, 两种情交融了, 教师换来的是学生的接纳, 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尊重, 体现的是师生的赢, 塑造的是学生健全发展的人格, 这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课堂上, 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 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热爱学生, 要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希望带给学生, 把爱心留给学生, 平等对待, 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 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 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信其道。”应当从思想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操作上敢于放手,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 要有强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 教师给学生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方法, 然后提出:“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得出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 动手操作,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从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或三角形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长×宽÷2=底×高÷2。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放手组织学生剪拼, 再次获得三种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案。

上述开放式的操作活动, 点燃了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火花, 学生在课堂表现异常活跃, 把学生引入了情境, 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下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二、探索实践交流是高效课堂的“根”

一位教育家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 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数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多种器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例如:在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 设计这样的练习题, 用一根细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框架, 它的面积正好是12平方分米, 这根铁丝有多长?学生经过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 发现有3种不同的围法都可以使它的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即: (1) 长12分米, 宽1分米。 (2) 长6分米, 宽2分米。 (3) 长4分米, 宽3分米。那么, 这根铁丝的长有几种可能, 学生互相议论、思考得出有3种可能: (1) (12+1) ×2=26 (分米) , (2) (6+2) ×2=16 (分米) , (3) (4+3) ×2=14 (分米) 。这样, 在探索活动的情境中, 不仅巩固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形成了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和创造发现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探索活动中, 我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三、学习过程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境”

高效课堂不再从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 学生也形成了评价的主体, 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 满足了好奇心, 获得了探究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机智, 使学生乐于创新。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造火花要及时鼓励, 对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如当某个小朋友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 就以他 (她) 的姓氏命名为“**解法”, 号召全班给他 (她) 鼓掌, 对他 (她) 说:“***, 你真棒!”又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简算时, 在每道算式的前面放一颗☆, 然后请孩子们分别来计算并说明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如果孩子算对了、说对了, 全班小朋友就对他 (她) 说:“对对对, 这颗☆属于你!”如果算错了, 就对他 (她) 说:“错错错, 请你继续再努力!”因此,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 应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 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 让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这样, 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 有助于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设计合理练习是高效课堂的“园”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 是一种活动,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 应体现它的效度, 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 “夺冠ABC”, “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2.练习具有开放性。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增加练习的开放性, 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开放是创造的条件, 开放练习的核心就是开放思维。在课堂练习中, 开放练习题, 可给学生创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五、形成良好习惯是高效课堂的“航”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走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 但是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坚持做到以下三个环节:课前让学生预习→课堂让学生练习→课后让学生复习。使学生会看书、会思考、会提问、会复习、会考试、会反思。在区质量调研中,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获得全区第一, 连续五次获得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 要坚持不懈地更新教育观念, 坚持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勇于实践, 敢于创新。

如何创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篇10

一、有效的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经验的获得要靠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增强学习材料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

1. 合理采撷生活经验。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感受从社会生活中抽象出的数学,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但联系的事例要真实准确,要能反映数学的本质属性。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1份或几份”的例子。有学生举例:“妈妈买来1个西瓜,切成10块,我拿了一块,用分数表示为(%)”,“水池里有5条鱼,我捞上来2条,余下(%)”。这两例就不符合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涵义。再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一课中,当教师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到的圆时,有学生这样举例:“爸爸妈妈的脸是圆的”、“葡萄是圆的”。这两例也是不符合概念要求的。如果教师一味予以肯定,那么,学生刚建立的数学概念就会模糊不清,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疏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符合要求的与上述学习特征紧密联系的例子。当学生举出不符要求的例子时,该否定的就要否定,不能一味实行教育“减法”使课堂失去很多东西,就像“满堂灌”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一样,用教育“减法”减出来的一味自主建构,丢失的将会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2. 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有活力与灵性,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是学生常见却被忽视的。教师要捕捉住这些生活现象并在教学中把这些生活原型在课堂上重现,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受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实有效真的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调整、内化,把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但是,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不注重旧知的复习,不注重寻找重新知识的衔接点,要么旧知的复习与新知没有联系或者联系甚少,新旧知识各一张皮,要么不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注重在旧知的复习中渗透新知,横空出世,突兀地将新知展示给学生,造成因知识的连接不到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是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不是无源之水;二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语言的激励,动手操作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学生学习的亚目标,充当新旧知识联系桥梁。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我手里拿着一个带商标纸的铁皮罐头盒走进教室,说:“老师昨天从超市买了一个铁皮罐头,请同学们看,老师想知道师傅做这样的一个铁皮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需要多大的商标纸呢?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留给同学们一段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计算圆柱的三个面的面积来求需要铁皮的面积,而要求商标纸大小需要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我先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时所需要的数据,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学生轻松地学会了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这比利用课本中的例题抽象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表扬、鼓励、树榜样等方法让学生认真听讲。例如:看××同学听得多认真,坐得多端正,相信大家也一定能与他一样。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我觉得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修养,自身的素质。我们在听一些名师讲课时,会发现学生不会开小差,更不会交头接耳,而是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听讲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充满了智慧、恰如其分的评价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因此,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名富有魅力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学生才会乐而忘返。

四、学生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手和脑、脑和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手可以使脑得到发展,动口可以发展思维。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就主张“教、学、做合一”,“手和脑一块干”,“教育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这些方法,坚持少讲多练多实践,使手、脑、口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小商品,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当顾客,学生在买卖活动中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而且培养了文明待客,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五、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上一篇:Kinect传感器下一篇:调节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