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2024-07-02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精选十篇)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1

一、网络环境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给当前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1.网络发展及初中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其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

根据 “第二届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大会”, 我国网民已达3.38亿, 居世界首位。在这些网民中, 有相当部分就是初中生。

近期笔者对自己所任教学校初中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 七年级共计有110人, 其中经常上网的35人, 占31.8%;八年级计有105人, 经常上网者有52人, 占49.5%;九年级计有87人, 虽然面临着中考压力, 经常上网者仍然有39人, 占44.8%。从笔者对本校调查来看, 大部分初中生上网只是为了聊天、游戏、网上交友。在调查中, 也发现有些学生逃课, 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聊天, 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和身心健康。

当前网络发展对学生思想教育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主要是:①网络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处世态度的消极化。由于一些初中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聊天, 以致出现了行为异常、心理障碍、睡眠障碍、不思饮食、精神恍惚等问题, 损害其身体健康;②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哗众取宠的无用信息, 分散了未成年人的注意力;③以游戏及视听为代表的强大的娱乐功能可能使部分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④上网时间安排不当, 打乱了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规律;⑤网上恶意信息流传导致网络污染, 使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为复杂。

2.当前初中生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网络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我国很多初中学生思想教育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 家庭教育环境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

很多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学生上网问题, 往往习惯于打骂为主。而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更加严重。

(2) 缺乏对学生上网行为的支持和引导。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学生信息素养较差, 对数字图书馆、专业网站应用比较陌生。当前对初中生上网行为没有良好的引导和帮助, 不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学生的网上行为失范。

(3) 教育途径狭窄,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初中思想教育的教育途径相对狭窄, 各种教育途径不能很好配合, 从而使教育者不能有效刺激和及时了解、及时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

(4) 教师素质发展滞后。

当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师素质不能很好满足网络环境下教学、教育要求。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网络知识, 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方面教育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

面对网络给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老师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抓住时机, 充分利用网络来进一步创新当前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阵地

面对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既不能坐视不理、听之任之, 忽视其作用和影响, 也不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地排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者应因势利导, 结合网络的优势, 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 如建立校园网, 教师博客日志等。学校利用好校园网等, 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消极言论进行有力有理的批评, 同样可以消除网络对初中生的消极影响。

2.提高初中思想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

在网络环境下, 需要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反省, 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主要对策是:①教师更新理念。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②注重方法的灵活性。要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不同的思想行为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③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尤其要重视计算机知识方面培训。

3.结合政治课教学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现行的初中政治课, 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应利用网络的优势, 抓好切入点,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或实践活动, 如参与网络讨论、网络投票等;在清明节期间, 组织学生对先烈网上献花、留言等;在汶川大地震时, 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悼念活动等。通过活动, 学生思想受到教育, 也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再是单纯进行游戏、交友、聊天的工具, 在平时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提高自己。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对学生不良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矫正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篇2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潘国新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青春期

一、农村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障碍

学习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初中生的学习障碍包括学习技能障碍和一般学习障碍两大类。学习技能障碍一般认为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的获取及运用方面有明显的困难,但这种困难不是由于听觉、视觉、动作障碍、智能不足等因素所导致的学习困难。一般学习障碍以学业不良为主要表现,通常指智力处于正常范围的学生,由于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导致学业不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总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智力正常,没有任何显著的生理上的障碍,却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表现出学习困难、焦虑等状况。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烦心理,具体表现在:学习中心情烦躁、抑郁、好发怒,不想学习;上课不愿听讲,影响课堂纪律;作业马虎,害怕考试,有的用作弊来应对考试,有的甚通过伤残自身来逃避重要考试。

(二)人际关系障碍

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初中生首先面临着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新课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生能否完成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条件。但由于人际知觉偏见、“第一印象”的作用、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的存在以及嫉妒、自卑、多疑、羞怯、恐惧、冷漠或孤独等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加上初中生认识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外界和他人,不能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与人交往或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对人心存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农村初中生由于没有受到较为健全的青春期教育,所以往往存在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初中生若长期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征兆。

另外,学生随着性机能的不断发育成熟,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神秘、好奇和好感。一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早恋,但由于学校及家庭性教育的滞后性,初中生的性心理往往得不到正确引导,从而给他们带来许多迷惘和困惑。

二、加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土壤,是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重要因素。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教师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因此,要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首先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和谐校园中各要素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其次在广大教师中普及能辅导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使他们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一是和谐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即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的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中学校和谐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和谐的校园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教师的人格特点、心理健康状况、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都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和谐校园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三是和谐校园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的营造。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环境,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导情绪。

(二)构建温馨的家庭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父母自身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那么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其次,父母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他们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孩子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 再次,父母要信任孩子。父母同子女的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子女对父母应当尊敬、体谅、爱护;父母对子女更应当尊重、信任、帮助。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到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家长要避免对孩子进行长期的心理惩罚。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成长本身就是一个错了再改正的过程。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这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因为这样,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拒绝孩子,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使问题更加严重。更不要在学习上、升学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产生厌恶学习、憎恨考试等心理障碍。

三、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活动课是初中生发展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初中生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地投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第一,青少年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欲实现此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艺与体育活动,培养他们“我能行”的意识,在活动中拉近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第二,活动课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当代的青少年成长在信息发达、媒体活跃的优越环境中,较早地懂得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活动教学不仅唤起了现代青少年对学习的兴趣,也唤起了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不断深入探索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心理环境,为实现新课程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稿件编号:100827007)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方法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93-01

0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将要面对身体与心理的成长和转折。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初中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详细分析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变化的学习、考试、生理、交际等原因,并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健康成长。

1.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以自我为中心

进入初中意味着学生步入青春期,身体发育的同时内心情感也逐渐丰富。初中生会越来越关注自己,经常反问自己“别人喜欢我吗?我今天漂亮吗?我是个好学生吗?”等类似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心神不宁的状态。学生在迷茫的状态下,就会对其他人和其他事物变得敏感,自我思维变得顽固偏激。同时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衣着打扮、外貌发型等,有的还会产生虚荣心和嫉妒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

1.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多来源于学生对自己片面的评价,由于受到他人批评、与他人相比某方面具有劣势等原因导致学生过分看重了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优点缺乏自信。自卑心理的产生还会诱发害羞、忧郁等心理。初中生的自卑心理与家庭教育、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有关。如果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即使自己在某方面做得比别人好,也依然不敢在他人面前展示,不敢与他人主动交往,对未来也没有美好的憧憬。

1.3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来源于初中生的心理焦虑。随着年龄的成长,初中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心理,严重的焦虑将导致学生对身边事物缺乏耐心,对家长和老师产生对立和抵触情绪,长期的焦虑将会诱发叛逆的心理,将他人的关爱看作虚伪的表现,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置之不理,甚至反行其道以彰显自己的独立性。叛逆心理客观暴露出学生压力过大、心理不成熟。

1.4抑郁心理

世界公认抑郁心理是危害最大的心理问题。初中生的抑郁情绪来源于学习压力过大和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下降、人际交往被动、心情时好时坏等,常伴有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状况。初中生如果产生抑郁心理将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对未来持悲观消极的态度。严重的抑郁会使学生产生自残、自杀的倾向。此外,沉溺网络、早恋、打架斗殴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抑郁引起的不良行为。

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2.1深入指导,热心关爱

教师面对初中生复杂的心理问题,首先应当保持热心关爱的态度,与学生养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应当采取理解和疏导的方式,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刻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对经常犯错误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不能失去耐心,而应主动找出他们的优点,对优点进行表扬,重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受到心理鼓舞,逐渐养成健康的心态。

2.2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身体开始发育成熟,心理也会产生变化。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是学校不容忽视的问题。生理变化可能导致男女之间交流变得敏感,教师可以开展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组织一些情景对话并让学生讨论,教师则适时评论指导。除课堂教育以外,也可以将心理教育延伸至课下,让学生通过演讲、手抄报、周记等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绪,学会自我控制。

2.3培养学生爱好,开发学生特长

初中生课余时间较多,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在自己的优势中养成自信的心理,通过健康的文娱活动避免学生接触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如果学生在某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不能由于过分自信而出现自负心理。课外活动中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不怕失败,培养学生自信、坚持、忍耐等心理素质。

2.4教育学生正确的沟通方法

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他人造成的,就应当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通过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包袱以释放不良情绪。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采用正确的沟通方法,可以面对面沟通、书信文字沟通,也可以找老师进行调解,或者私下通过网络形式进行沟通,释放学生心中的不满和压力。

3. 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尚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教师应当为学生心理成长提供健康的教育环境,充分理解和宽容学生的心理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周杨.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8):691-692.

[2]姚宁.浅议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73-274.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4

一、注重心理健康, 树立育人思想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课, 从教育内容到教育目标, 无不肩负着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然而通过调查了解, 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还不甚理想, 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理想信念, 对国家大事知之甚少;厌学思想严重, 逃学旷课、抄袭作弊现象司空见惯, 成绩高低对他们来说更是无所谓然;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美丑不分, 搞不懂好坏, 只追求个人利益, 毫无功德之心;道德标准偏低, 自私自利之心严重, 不懂得孝敬长辈, 不尊重师长, 行为粗野、庸俗, 爱慕虚荣, 集体主义思想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等。上述这些现象虽然不是极其绝对, 但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加之受社会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 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而当他们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接触各类现实的时侯, 则很有可能就会失去道德与法律准绳, 进而酿成大祸, 有的甚至悔恨终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 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要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相结合的特点, 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趋势, 树立正确的育人思想。认真设计教学过程, 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进而教育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遵循价值取向, 挖掘品德内涵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优秀公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 十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价值取向, 挖掘品德教育的内涵, 立足文本, 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主要目标, 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对学生进行“习礼仪, 讲文明”教育时, 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外, 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 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 以不讲礼仪为耻, 追求高尚人格, 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在进行“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教学时, 在使学生了解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法律常识, 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觉依法律己, 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意识和能力等。教学中, 我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 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 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 明于荣辱, 做为荣之事, 拒为辱之行。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三、结语

总之, 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 利用好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手段, 寻求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 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更加有效地增强政治课育德的实效性。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角度来讲, 此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思想,品德内涵,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麻晓春.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3.

[2]王晓玲.从细节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 , 2006.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5

一、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教师少,专职教师少;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素养偏低,驾于课堂教学能力弱。比如:对于教材吃不透,把握不准,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书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丰富课程资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的干干瘪瘪,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不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究精神,这是造成目前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氛围差,教研活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效低。不能围绕教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谈优点,回避不足,回避问题等现象;教师不注重合作,自我封闭,缺乏联系,尤其是与名校名师的对话与学习,没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3、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与学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使用不够合理,滥用或过度使用多媒体,有的不会甚至不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浅表化,师生互动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情感,重师生、轻生生,重预设、轻生成等。练习设计不够精到,重复低效的多,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

4、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态度(重视优生、轻视或放任学困生),在扶优培差过程中方法欠缺,也是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学科特点体现不明显,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不够,造成学习兴趣不足。

6、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功力不足,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不够科学,重讲解,轻分析;重练习,甚至重复练习,轻指导。

7、学生方面,新的就业形势严峻,出现就业难,于是出现读书无用思潮,这是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效果差的一个社会原因。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对策:

1、学科教师要加强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提升自己驾驭新课程的能力,驾驭新课堂的能力。

2、教研活动不搞形式,课堂教学力求实效。对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究坚持立足问题研究,注重实效,力避形式主义。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上下功夫。选好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围绕课堂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比如,怎样进行二次备课、怎样设计导入、怎样选取有效的时事材料?

怎样设计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什么情况下适合小组合作、合作的问题如何展示?

怎样保证探究问题的可行性与层次性?

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保证练习设计的质量?

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不滥用、不过度依赖使用多媒体。

如何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表达的时间。

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的研究,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有效讲解与有效提问的研究,等等。

3、重视信息交流,创建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多种形式(网络博客、电子邮件、教师博客联盟)构建网络教研,实现资源共享。近期拟将暑假名师参加东师大、北师大学习的资源包放在网络平台,实现全市学科教师共享。

4、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纠正目前部分学校评课过程中不合理现象(不使用多媒体的课不是优质课、没有小组合作的课不是好课、教师讲课超过一定时间的不是好课等等)从关注实效出发,既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更要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关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的培养。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内容安排--------定位恰当、难易适度;教学形式-------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学习,不搞花架子;教学手段---------------恰当使用教学资源,不滥用教学资源,不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安排可行,便于操作与实施,不追求花样翻新;教师语言-----------生动、科学、准确。教学结果,追求实效。

5、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兴趣等直接影响着学生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学会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心灵成长的促进者。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农村 初中 留守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近几年,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农村学校形成了数量较大的留守学生群体。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学生的德育问题是其薄弱环节,其状况会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和农村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村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农村留守学生中,问题最大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初中生是农村留守学生成长中最容易转变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德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留守学生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亲戚代为教育管理的适龄上学的孩子。这些孩子虽有爷爷奶奶或亲友照料,但他们的成长令人担忧,值得各方关注。初中阶段是留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首先,从留守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特点看,初中是人生转折阶段。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可能有普高、职高、技校等多条成材之路选择;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一时期是青少年最叛逆、自制力最弱的时期。进入初中后,由于接触到的外界环境和人群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很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和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再次,从社会青少年犯罪率的研究来看,辍学率与犯罪率成正相关的关系,同时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犯罪青少年中也占了不小的比率。因此,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笔者对海门市货隆初中的353名留守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访问,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分析。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德育问题现状

海门市货隆初中共有学生852人,其中农村初中留守学生353人,约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40%。以初一年级二班为例,该班共有学生51名,其中留守学生20名,占班上总人数的40%。根据调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状况的形成可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二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学生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但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三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现象也较为常见。这类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和亲人,容易养成孤僻乃至怪癖性格,使孩子从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团结友爱思想、和谐的人际交往,并最终让反叛思想有了萌生的土壤。四是还有小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

当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问题

(一)道德缺失,言行出格

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监护不力或完全没有监护,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任性、自私、我行我素、无组织、无纪律;缺乏上进心,经常逃学;自由散漫,缺乏集体荣誉感等现象。

(二)自我监护力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个别学生道德失范

调查显示该校留守学生中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行为问题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三)道德滑坡

重实惠、轻责任;重索取、轻贡献;个别青年甚至为了私利道德沦丧。务实、注重个人价值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不少儿童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和教育环境,建立了子女和外界的联系,开阔了其视野,但也给子女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一些孩子(包括孩子的家长)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一样可以在城市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钱还要多。家长的认识增加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和农村学校教育之间的摩擦。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厌学、逃学、弃学、侮辱老师、不服管教的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方面,农村家庭不能为初中留守学生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隔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年龄偏大的祖辈们有“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他们对孙子们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认为初期投入太大,又不能预测并保证效应,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二)学校严重的“重智轻德”倾向和德育内容滞后

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中考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使德育陷入“写起来首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尤其是学校上层管理者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甚至学校的考评上也单一的以学生的成绩为准,出现了“学生的分,老师的命根”的怪圈,只要教出成绩好的学生,那就是优秀教师。这也在教师、学生意识中加深了“重智轻德”的观念。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情况。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只有概念上的道德,对其实际内容并不了解,缺乏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性。有学生反映:“老师讲得都正确、很崇高、很伟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我用不上。”而“死记硬背”的情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尤其突出。小学生懵懂的时候就大肆灌输理论,死记硬背《守则》和《规范》。很多学生也反映即便学校偶尔有活动又不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每逢有此类活动便产生不重视或是抵触的心理。

(三)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是留守学生及其父母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其在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承受着精神上的贫困,他们与父母缺乏基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产生陌生感,其发展所需的心理环境被无意识地剥夺。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电视、网络等对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思想成长的需要。

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建立融洽的近亲关系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庭中的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根据实际经济条件,妇女可以在临近的乡镇企业工作。或者在外打工的母亲在子女升入初中时,应该在这个转折点上回家做好对子女的照顾工作。同时,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尽可能地对子女提出明确的、高标准的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与子女打电话时,除了表现出关爱,还要注意经常地强化自己对子女的期待和要求。这样可以激发其自尊和自信,增强初中生对自己的约束力。在外打工的父母要通过多种联系方式主动与老师联系,并且适当地让留守在家的子女知道父母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在外打工的父母打电话回家时要善于挖掘和倾听子女的心事,并对其加以引导和开解。如果一个家庭中子女的双亲都外出打工,那么在选择子女的临时监护人时要慎重,要尽量选择与子女关系相处融洽的近亲。

(二)学校树立“代管家长”职责

从学校方面看,首先,要通过培训提高在校老师的责任心和心理辅导素质,如果教师对留守学生有“学习和表现差”的固有意识,应该摒弃这种思想,通过对留守学生投入额外的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加强学校的团委辅导老师的心理咨询素质,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段落特征和留守学生的特殊身份,注意批评的方式。在发现某学生成绩突然下降和表现突然变差时要及时与其监护人和家长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若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则应当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三)全社会形成关心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氛围,加强学校针对性教育

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从构建德育环境的建设角度来讲,长期以来,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忽视了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这也大大制约了各种因素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功效。学校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家庭教育的滞后,家庭又埋怨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又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相互矛盾及脱节,从而导致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在思想及行为上滋生出许多问题。越来越少的家访、“告家长信”代替了家长会,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减少。尤其是在乡村中学,很多家长从来没到过孩子读书的学校,老师也很少进过学生的家门。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价值引导与社会、家庭环境不相适应,甚至完全相反,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怀疑,也使学校德育实效性差。要解决这个连环扣,就需要各方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在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大人身上都有,这绝不是孩子影响大人的。现在我们不是要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自身免疫力,当好孩子的“过滤器”。因此,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必行之举。

“被关怀的记忆便是人们发出伦理关怀行为的一种动力之源”。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在关怀中成长,从而把握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初中留守学生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希望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下,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能尽快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05(12).

2、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学校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日益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热点。那么, 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怎样进行呢?首先透视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振兴, 给原本闭塞的农村以强大的冲击, 现代化事物正以飞快的速度渗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农村初中生无疑也感受到了这种种冲击, 他们接受着更多的知识, 渴望更多地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鲜活世界, 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众多的压力, 在前进、变化的社会中, 一些农村初中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 厌学。

在农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人们接触了更多的外部世界, “走出家门, 去经历更多的风雨”已成为许多人的行动, 这种浪潮也吸引着众多的初中生, 他们看到与自己同龄的一些文盲、半文盲“发财致富”, 从而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尤其有一些前几年考出去的中专生毕业回来后至今没有工作, 使一部分正在读书的初中生觉得学习无用, “知识贬值”,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些教师教学方法单调, 缺乏系统的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只求“灌输式”、“填鸭式”教学, 让学生苦干蛮干, 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厌学。有关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我们已另有撰文。

(二) 自卑。

自卑心理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 农村初中生尤其如此。有的因为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有的因为受到挫折而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面对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越想越难, 越想越急, 从而怀疑自己, 认为自己不行, 产生了自卑心理。

(三) 任性。

随着农村初中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老师们发现对他们的教育越来越难, 觉得他们越来越难以“管教”。农村初中生中任性者比例越来越高, 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 长辈的溺爱, 使得一些初中学生为所欲为, 骄横无礼。这类学生往往过于关心自己, 很少替别人考虑, 在行为上的自制力较差。

(四) 逆反心理。

在农村, 家长素质普遍不高, 有的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 方法简单粗暴, 久而久之子女就会形成逆反心理;家庭矛盾、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的失落感, 子女往往会对父母不满, 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由于对升学率和合格率的追求, 老师对有些基础差、成绩不好的学生施压, 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时,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不满, 尤其一些看问题偏激的同学喜欢钻牛角尖, 固执己见, 把教师的劝说看成是“管、卡、压”, 产生逆反心理。

(五) 攻击性。

农村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年少之时, 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社会阅历还不丰富, 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未形成,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闭塞, 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简单, 容易走极端, 加之家长和教师教育方法粗暴、简单, 校园里的暴力现象不断增多。

(六) 难自制和懒散。

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好转, 许多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起来的农民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得更好, 有许多家长注重物质上的给予, 而放松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引导, 使得许多初中生只追求物质享受, 学习上不用功, 没有上进心, 上课不注意听讲, 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经常妨碍其他同学, 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一拖再拖。

农村初中生还存在着其他心理问题, 如孤独和孤僻、自私、嫉妒、粗野等。有心理问题的不仅仅是“差生”, 一些优生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城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 它们在形成原因、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两者的教育不能“一刀切”。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 我们着重针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 端正思想, 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中学, 由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并未消失, 初中往往重视中考的各科成绩,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教育的辅助内容, 往往认为可有可无, 从而在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也变得可有可无。可见教育思想不端正, 心理健康教育将变成无源之水, 难以长久。因此, 农村初中的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从行动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培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建设一支师德良好、心理健康、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在农村初中, 这一任务显得更为艰巨。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也是教师。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毋庸讳言,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广大农村教师应转变教育思想, 强化现代教育意识, 认真学习教育、心理科学理论, 切实提高教育素养。

(三) 优化心理教育环境。

整洁的校园、良好的校风、和谐的同学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初中要充分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重视美化校园、绿化校园、净化校园, 不断改善育人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树立奋发向上的校风、团结友爱的班风, 促使学生心理向着健康优化的方向转化。

(四) 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 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爱好、隐私等, 更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 通过相互尊重, 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感情。教师热爱学生,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长的殷切期望, 会引起学生在心理上的共振, 产生感召力,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五) 因材施教, 分层推进。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上有差异, 在心理表现上也有差异, 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自傲、自私、嫉妒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而后进生则会产生任性、自卑、自制差等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做到对症下药。

(六)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教学中, 渗透到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

通过各育、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促进其心理发展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也是各育、各科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 普及心理科学知识, 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 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心理学原理, 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七) 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 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学校, 也存在于家庭、社会中。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 因此对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家长的配合, 要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有关辅导, 或通过家访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让农村学生的家长也充分重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但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善于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力量, 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基地,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如邀请派出所、法律事务所、医生、关工委的有关同志到学校来作报告、开讲座、办展览、举行座谈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 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关键, 基础在教育。”新时期的发展更是告诉我们:“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 综合国力的竞争需要更好的人才, 更多的人才, 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教育界的共识,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落到实处, 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 深化教育改革”;[2]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一个充满微型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适应基础”[3]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8

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前途, 乃至社会的进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背景。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一些家庭溺爱孩子, 而且这些孩子在家大都是“重点保护对象”, 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结果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差, 又不能吃苦, 且心理素质也很差, 经不起一点挫折。

2. 不健全的家庭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些家庭、父母离异, 这样不健全的家庭给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也是不健全的。有些后父或后母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不关心, 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拿孩子当出气筒, 使孩子原来就不健全的心灵变得更加扭曲。

3.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 一些人聚众赌博、贩卖黄色淫秽书刊, 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 精神上受到污染, 有些学生无心念书, 有些学生过早成熟, 有些甚至犯罪。

4. 一些家庭的错误导向对子女产生了恶劣影响。

有些父母的身教让人不敢苟同, 比如:一些家长自私、贪小便宜、赌博等, 这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已种下不健康的种子。还有些家庭对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欠缺, 取而代之的是强化“智力”投资, 孩子得高分便发奖金, 穿好的, 吃好的。反之则谩骂, 或棍棒侍候。这样, 便导致子女想尽办法, 不择手段地去“捞分”。

5. 一些教师的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 给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教师队伍中有一些素质差、职业道德低下的人。一类课堂上讲些大道理、道貌岸然, 一离开课堂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一类只教书不育人, 成绩好的是好学生, 成绩差的就是坏学生, 这种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常常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致使学生由对教师反感升级为对学校反感, 增加了厌学情绪。还有一类投机钻营、贪小便宜, 成天就想在学生家长上捞一把, 今天要求这个家长这样, 明天要求那位家长那样, 人格、名誉扫地。

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结合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经验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 我认为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应让四项基本原则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心里, 使他们知道怎样才是爱国的行为。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最后要注意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既要强调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又要强化其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 享受应有的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在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时, 要以广义的人道主义为基础,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以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的。在教育过程中, 还应渗透我国的历史、国情教育。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要把本学科的教学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 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2. 加强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同学们会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犯罪。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组织师生观看法制教育的影片, 开办讲座, 参观有关的单位、图片展览, 请“公、检、法”的同志给广大师生做报告, 等等。

3.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人的个性发展必须反映社会的需要, 但人的个性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所以必须提倡“我为人人”的崇高风尚, 还必须提倡甘于吃苦、倡乐于奉献的精神。

4.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应把《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和要求。

5. 创造德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类学校要与家长建立并保持经常性联系, 形成合力, 共同教育学生。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建立档案, 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育人方案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此后, 定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信函及时通知家长, 使家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发挥他们的亲缘优势, 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6. 建立一支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知行统一。教师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学生才会有法可效。因此,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为人正直、正派,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 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诱惑, 守住一片宁静, 不被世俗尘埃所染, 不为金钱物欲所动,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总之, 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应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把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 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

[2]《中学生守则》【1994】《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10年制度性规范文件批准)

[3]新课改理念在政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宋志英.安庆师范学院.《中学教学参考》, 2009, (24) .

初中生思想教育问题 篇9

(一) 政治素质方面

首先, 初中生缺乏较强的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集中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至上, 这也成为了考核初中生理想道德信仰的主要途径和指标。通过初中生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和想法, 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初中生对社会、对祖国的态度。但是笔者在针对“你平时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或者网络节目”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 只有四分之一的初中生选择了新闻类节目, 而接近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综艺类和影视类节目, 喜欢看科教类节目的初中生更是比例不足20%, 由此可见, 当代初中生对国家的关注远远不足, 他们的政治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都比较淡薄。

其次, 初中生缺乏强有力的个人信仰。思想指导着一个人理性的看待世界、宏观的对待问题, 影响着一个人办什么事或者怎样办事, 思想引导着观念, 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初中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产生模糊或者偏颇的可能, 因为他们自身在知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笔者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存在信仰危机的问题。笔者在针对“是否相信算命”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 三分之一的初中生秉承半信半疑的态度, 他们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还有一小部分初中生认为算命很灵验, 这普遍说明了初中生在个人人生信仰上的缺失和迷茫。

(二) 道德素质方面

首先, 初中生缺失应有的道德责任感。初中生在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格品质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是以道德责任感为核心的。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对家庭、社会和集体主动施以应有的作用, 这样他们对家庭、社会和集体的责任感才能够得到提升。笔者针对初中生提出了一个假设问题:“假期中你的父母感冒了, 而你需要去补课, 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感冒并不是大病, 不需要自己做出特别的努力;三分之一的初中生认为应该劝说父母到医院看病或者去药店买药;仅有百分之二十的初中生认为应该自己去替父母买药, 并在家照顾父母。

其次, 初中生的道德理想偏向于世俗化。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亚道德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初中生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倾向于偏向个人利益。笔者在刚刚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意见征询, 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做班干部或者对做班干部有什么想法时, 发现只有3名同学愿意当班长和团支书, 18名同学根本不愿意当任何班干部, 19名同学愿意当小组长或者课代表这种“小官”。笔者在调查原因的时候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当班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 因此他们不愿意为集体奉献力量。结果表明, 初中生在自身利益和集体利益二者发生矛盾时, 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

(三) 心理素质方面

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逆境之中能否战胜心理压力, 自己进行负面情绪的调节, 它主要衡量的是一个人对逆境的耐力、容忍力、战斗力和适应力。在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养中, 心理承受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和学习能力同等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力。笔者调查研究发现, 在处于一定的逆境和负面情绪之中时, 初中生表现出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 弱于其所在年龄阶段应该能够承受的压力。

二、解决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途径分析

首先,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在初中阶段, 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导者,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有直接的影响, 并最终反应在教学效果之上。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始终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就是道德知识的传递, 尽管他们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但是都收效甚微, 对学生的观念的影响和启发比较小, 这是因为初中教师总是试图将道德知识以真理的形式并运用精确化的语言传递给学生。但是道德是一种认知和观念, 是一个人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综合, 它并不是一种可以直观传达的知识和技能, 道德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价值观念和态度理念, 它需要作为学生的个体去理解和体验, 而不是简单的背诵和接受。因此, 初中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观念, 要意识到道德教育是价值引导教育, 是促进学生进行道德自律的教育, 它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和在线, 它需要受教育者亲身的体验。道德教育只有引起学生的共鸣, 才能够转化为学生坚定的信念, 并最终转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次, 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形式, 传递与时俱进的教育题材, 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引导孩子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第二, 要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要善于在家庭里制造民主氛围, 要与孩子平等交流, 要让孩子拥有自尊和自信, 平等对待孩子。这样, 孩子才能对家长敞开心胸, 才会主动地接受家长的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和谐、健康、民主的家庭德育环境。家庭环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家庭人文环境、家庭行为环境和家庭物质环境。这其中家庭人文环境对初中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个家庭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道德素养。一个人能否成为心理健康、审美高雅、人文素养高尚的人直接受到其家庭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创设民主、平等、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使得家长和孩子能够平等的沟通和互动, 无形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其次家长要以健康的生活态度来影响孩子,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的人生态度。

第三, 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离不开社区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 社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有利于消除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 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 社区应该做思想的引领者, 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全国和当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如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引导人们用宽容的方式处理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矛盾, 以积极向上的地方文化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摘要:本文对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1]程银亮.浅谈中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1.

[2]李贵兵.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互动问题的探索 篇10

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 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 研究这些现象, 找出其解决办法, 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 专制式的教学观念。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 坐着的是学生, 站着的是先生, 而在精神上, 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 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 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在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专制式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 很多时候教师仍然是讲坛上的圣人, 是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学生的学习还是被桎梏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的框架内, 不管是否正确、喜欢与否, 反正记忆是第一位的, 而遵守纪律则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 学生不能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往往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 是奴化教育的对象。而教师自身则成了知识的传送器、复印机、搬运工, 一旦学生在上课时思维不集中或调皮捣蛋, 教师就会三分怒气, 七分杀气, 没有一点和气, 让道德停留于口头, 品德停留在笔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丧失全面性和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流于形式, 失去生命力, 成为制约学生思维, 阻碍学生发展的障碍。

2. 老旧的教学方法。

在今天的思想品德课堂上, 仍能见到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完40分钟, 不留给学生任何思考的时间。其实,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后果远不只是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 它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有着重讲解、轻互动,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 重群体、轻个体, 重课堂、轻实践等诸多特征, 没有真正注重教学实效。

自以为是式的课文解读有余, 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在教师的提问中或许能看到自己的苦心孤诣, 却看不到学生的心领神会, 能看到学生在琐琐碎碎的问题轰击下, 频频应招, 却看不到他们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

3. 形式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它促使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向视、听、形、声结合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转变。思想品德教师只要用妙手轻点鼠标, 家事、国事、天下事皆汇于屏幕之上。不可否认,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 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解决策略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课前精心设计各种问题情境, 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质疑—解疑—参与”的过程,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去想, 动口去说, 动手去做, 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 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 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 调整互动, 促进互动。

3. 培养学生有关的习惯与能力。

①耐心倾听的习惯。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 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 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 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 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 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 经常叫另一位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②善于表达的能力。表达是否清晰、生动, 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 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 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③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 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 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4. 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上一篇:电力供应商下一篇:大功率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