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学组织

2024-05-08

基层教学组织(精选十篇)

基层教学组织 篇1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职院校教学组织的细胞, 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最前沿, 其工作绩效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职能的发挥, 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一、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现状及其弊端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效仿大学的“校—院 (系) —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 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主要职能是组织专业教学、落实教学任务, 包括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订、具体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的管理等, 它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基层组织保证。除此之外, 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甚至还发挥了基层行政组织的作用。

不可否认, 教研室在高职院校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甚至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不断扩展与变化, 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教研室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所在,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利于专业建设

专业教研室与专业教学有密切关系, 但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专业建设已不限于原有专业的自我完善, 特别是2006年国家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出了专业群建设要求, 这一要求的提出将会使高职院校出现专业跨系、跨学科组群, 甚至出现一些专业可能同时属于原不同专业群的情况。在原教研室体制下, 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 (系) 、跨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

2. 不利于组织教学改革

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方面, 教研室缺乏教学工作的指挥权和决定权、教学资源的分配权、教师资源的调配权, 这样就缺少了组织教学改革的动力。

3. 不利于同一班级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

教研室只注重对教师个人成绩考评, 依靠对教师实施行为管理模式, 缺乏对协作意识、动机和经验的激励, 教学改革更多的只能是单兵作战的“个体化”模式, 缺少来自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造的思路与对策

笔者认为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要逐渐取消专业教研室, 将教研室的行政事务交给院 (系) 来管理后, 将其改造成为基于专业 (群) 建设的教学团队, 使之成为教学的“基本操作单位”。

1. 教学团队的概念

基于专业 (群) 建设的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 (群) 的教师组成的, 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专业 (群) 教学改革目标, 着眼于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各施所长, 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并以此为辐射源, 带动学校各系教学改革的进展。

2. 教学团队的特征

(1) 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教学改革要有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上应体现出开创性和探索性, 要成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要具有明确的改革措施, 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并以能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教学团队绩效的重要标志。

(2) 合理的成员结构。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具有教学改革实践者和团队带头人的双重角色, 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创新教育思想外, 还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应具有合理的职称、知识与年龄结构。

(3) 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多年来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 并基于校企合作平台, 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 同时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 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 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 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发展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内部层面看, 教学团队应有健全而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等;从外部层面看, 校、院 (系) 应该给团队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因此, 教学团队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成熟与完善的过程, 笔者将这一过程分为内部、外部两个层面, 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不断递升的阶段, 在每个发展阶段上又具有不同的特征:

(1) 初始阶段

(1) 选拔团队带头人。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建设者, 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和凝聚剂, 在团队中起着学术引领和团队“脊梁”的作用, 其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团队的兴衰。选择水平高、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是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第一步。高职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 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准确把握专业 (群) 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 保持专业 (群) 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 (群) 发展方向, 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选拔要结合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 带头人既可以是原有教研室的负责人, 也可以是公认的优秀教师。

(2) 组建团队成员。高职教学团队应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 根据专业 (群) 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 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 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同时, 还要注重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等, 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2) 发展阶段

(1) 设定团队目标。共同目标是团队存在的基础, 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 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要为团队带来强大的内驱力, 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高职院校教学团队要围绕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 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制定团队目标。在设立团队目标时要让团队成员充分参与, 要有一个反复酝酿、不断提炼的过程, 从而使团队成员认同它、执行它, 心甘情愿地努力实现这种目标。

(2)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 这是教学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教学团队要明确建立一套成员共同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团队规则, 比如, 明确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团队协作的方式、沟通途径和处理矛盾的原则等。同时还要建立教学团队的淘汰机制, 围绕教学团队的目标, 淘汰不适应团队发展要求的成员, 不断补充新的优秀人才, 始终保持团队的活力。

(3) 建立外部激励机制。在教学团队的考核评价机制上, 要从重视个人业绩的绩效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长期价值考核转变, 从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 从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 从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重视质量评价转变, 同时还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 对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成员给予物质、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倾斜鼓励政策, 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3) 成熟阶段

(1) 营造团队文化。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文化能把成员的知识技能、积极性、创造性向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方向进行整合, 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培养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良好沟通、在分工基础上的紧密合作是构建和谐团队的关键, 应让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成为教学团队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团队内部冲突的管理, 正确引导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决策的认知冲突, 控制有损于团队绩效的情绪冲突。团队带头人应以尊重、沟通的态度协调、汇总成员的意见, 使成员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友好氛围中奉献自己的才能。

(2) 创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培养弥漫于整个团队的学习气氛, 然后积极营造共享知识的宽松环境, 将个人创新和团队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学习力。通过建设多媒体网络平台和组织各种沟通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学习讨论会等活动, 在团队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 以达到交流信息、互通有无、沟通协调、共同提高的目的。

高职院校要发展, 基层教学组织必须要有活力、有竞争力, 所以, 学校管理的上层和中层机构都要对基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已经明确提出, 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 并将把专兼结合的专业 (群)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

[2]郑秀英, 费红艳, 郭广生.完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 2003, (4) .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

中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办法 篇2

中北大学本、专科教学基层组织有以下四种:(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2)专业建设组(常设机构)、(3)课程建设组(常设机构)、(4)实验室建设组(常设机构)。每个教学基层组织的具体工作章程如下:

一、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一)性质

1.为了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各学院专业建设,特成立各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

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在学院长的领导下,对本学院所办专业的培养方案的修(制)订、专业建设与改造、专业申报等工作进行指导的专家机构。

(二)职责

1.加强同校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省教育厅、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等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联系。

2.根据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研究本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培养方案,研究和指导本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制)订。

3.根据学校的发展规模、目标和国民经济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审核本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对本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改造、新专业的申报提出指导性意见。

4.审核本学院各建设组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

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并制定本、专科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本学院本、专科专业进行评估;对本学院的课程建设组、专业建设组和实验室建设进行指导。

6.研究、指导其它与专业建设有关的事宜。7.审核实验室建设计划。

8.根据各学院自身特点,研究学院长交给的其他专项议题。

(三)组织机构

1.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1名,委员若干。2.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决定,并由学院长组织聘任。3.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各学院办公室。

二、专业建设组

(一)组织机构

1.专业建设组设责任教师1名,负责该专业建设组的正常运行。责任教师由所在学院竞聘产生。对责任教师每学期核发专业建设工作酬金2500元。

2.专业建设组一般由5~20名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

(二)责任教师职责

1.负责组织建设专业建设梯队,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梯队要保持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2.负责组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负责制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选用教材。研究专业特色,组织教师开设专业选修课。

3.组织专业建设梯队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优化专业教学环节,特别是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综合训练环节。

4.接受评估与考试中心委托,组织好命题工作。协助评估与考试中心做好监考工作。5.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考试结果分析。6.负责监控相关专业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7.提出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

8.负责规划、落实专业建设组的各项日常教学工作。制定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落实专业实验室任务。

9.负责安全保密工作。

(三)考核与聘任 1.责任教师任期三年。

2.在任职期内,每年按职责考核评估一次(考核办法见附件1)。

3.每学期期末,责任教师应写出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和下一学期的工作计划。

三、课程建设组

(一)组织机构

1.课程建设组设责任教师1名,负责该课程组的正常运行。责任教师由所在学院推荐或竞聘产生。

2.课程建设组一般由5~20名教师组成,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

(二)责任教师职责

1.负责组织建设教学梯队,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梯队要保持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2.组织课程梯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设置合理的课程教学环节(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负责制订教学大纲,选用教材。

3.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学生选学。同时,开设更多专题的选修课,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负责组织命题工作,并做好指派主考与监考工作。5.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考试结果分析。6.负责监控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7.提出课程实验建设计划

8.负责规划、落实课程建设组的各项日常教学工作。9.负责安排落实该课程(课群)每学期的上课老师。10.负责安全保密工作。

(三)考核与聘任

1.责任教师由各学院组织竞聘,任期三年。

2.在任职期内,每年按职责考核评估一次(考核办法见附件2)。

3.每学期期末,责任教师应写出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和下一学期的工作计划。

四、实验室建设组

(一)组织机构

1.实验室建设组设责任教师1名,负责该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责任教师由所在学院推荐或竞聘产生。

2.实验室建设组一般由5~20名教师和实验人员组成,专职实验人员与专职教师不少于5人。

(二)责任教师职责

1.负责组织建设实验教学梯队,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教学梯队要保持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2.组织实验教学梯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特别是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环节。负责制订实验教学大纲,选用教材。

3.负责规划、落实实验室建设组的各项日常教学工作。

4.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选修课,供不同学生选做。5.组织实施实验室建设,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6.负责监控相关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7.负责本组范围内的各项安全保卫工作。

(三)考核与聘任

1.责任教师由各学院组织竞聘工作,任期三年。2.在任职期内,每年各学院按职责考核评估一次。

3.每学期期末,责任教师应写出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和下一学期的工作计划。附件1:中北大学专业建设组责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附件2:中北大学专业建设组责任教师考核表

附件3:中北大学课程建设组责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附件4:中北大学课程建设组责任教师考核表 附件5:中北大学实验室建设组责任教师考核表

附件6:中北大学实验室建设组责任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见教学质量手册)

基层教学组织 篇3

[关键词]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 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院制

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是高等学校最基础的组成单位,是高校学术组织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和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也是高校运行体系的重要环节。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状况。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水平高,就能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有活力,学校就会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创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突破制约学术功能充分发挥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教学研究型大学更应该注重教学、科研功能协调发挥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新模式。

一、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的历史演进

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师会,此后讲座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欧洲各国大学的传统形式,并经殖民地政府或民间移植成为曾遍及全世界的学术组织模式。19世纪,美国大学里产生了学系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19世纪上半叶,俄国产生了教研室,成为前苏联传统的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基层组织普遍采用的是“校—(院)系—所(中心)”三级管理的学院制模式。

建国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沿用欧美的学院制模式,大学下设学院,学院下设若干学系,相应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主要是系或研究所。直到1952~1957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和高校专业设置调整,学习前苏联经验,我国大学才取消学院建制,将一门或几门性质相近课程的授课教师组织在一起,组成教学研究指导组或教学研究室,后来统一变为教学研究室,实施“校—院系(所)—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术组织结构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教研室是大学教学科研组织中最小的单位,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实体,所有教学科研人员都归属于各自的教研室。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按照这种模式,基层教学科研组织中的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院系一级机构是根据二级学科专业甚至三级学科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组织。研究所一级科学研究机构是所、中心、实验室,以学科为单位,围绕某一学科进行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并组织研究活动等,不进行本科教学但进行研究生教学;专业教研室则进行教学管理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围绕本科生教育,开展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承担单一的教学任务,不承担科研任务。

1985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高校专业调整后,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相继出现了教研室改造、创建研究所(室)、调整撤并专业、分合增建学系、恢复兴办学院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来被废除的“学院”得以恢复,大学逐渐实行学院制改革,即“校—院—系”三级学术组织管理模式。

当前的情况是,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虽然几经变革,大部分高校在表面上恢复了学术组织的“校—院—系”三级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传统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很多高校不是通过系的合并组建学院,而是简单地把原来的系升格为学院。实际上学院是系的翻牌,系是教研室的翻牌,组织名称发生改变,形式上变了,但专业口径没变,组织文化、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有的高校在学院设立后,原有的本科教学模式没有变动,教研室仍普遍存在,因而在我国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中,“学校—学院—学系—教研室”四层次结构模式仍占据较大的比重。

二、我国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的现状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学传统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已不适应目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形式和新特点,难以达到跨学科研究的目的,更无法促进高深学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主要表现如下。

1. 基层教学组织松散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但多数院校的学院下仍设系,而且有的学院是实体,有的系是实体,有的高校学院下设直属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往往一系或一所(中心)跨多个专业,或几个系、几个所(中心)同办一个专业,职能交叉多,组织功能不协调,工作效率低,造成谁都在管而谁都没有管实的现象。另外,由于基层教学组织松散,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的、教改任务、各种新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往往只是少数人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整体实力体现不出来。

2. 教学资源分散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等往往是由多个学院、系或研究所承担。因此,谁来组织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都是不确定因素,归属不明造成谁都说了算又谁都说了不算,难以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合力。另外,学科、专业面拓宽后,教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未能及时优化组合,或造成资源不足,或造成资源闲置。

3. 教学科研不协调

现行的高校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往往重科研轻教学,甚至只从事科研不从事教学,反之只从事教学不从事科研,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先进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补充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专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生接受的仍是灌输教育和传授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不能通过教学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安排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

各高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但实验教学并未与之配套调整,实验教学仍维持原有的体制和机制,教学内容陈旧、资源分散、管理不顺、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三、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的构建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学科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较多,有一定数量的科研开发系统和机构,有学科带头人,大多数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一定的整体水平。

教学研究型大学偏重于教学,在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力量与水平,开展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科学研究及技术革新工作。在教学改革中,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构建与其实现教学科研功能相适应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式。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的构建需充分体现其规模适中的优势,减少组织层级较多带来的复杂性和低效性,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原则

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育人活动的载体,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两翼。高等教育对知识门类的划分与基础教育相比更加细腻,需要实施科学的教学,对所传授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探究。高等教育要创设一定的组织形式,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交互活动的环境空间,使二者能够有效运转、协调发展。

2. 教授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表明,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研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支撑大学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中,教授是教学经验丰富、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前沿的中坚力量,他们有权利、有能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发挥多少,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质量、声誉和生命。大学教授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群体,要使教授的影响力发挥积极作用,就要创造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教学和科研的主体。

3. 资源配置科学有效的原则

大学除了需要以教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外,还需要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为人力资源服务的。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就要依据系统性原理科学配置其他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的管理过程也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资源的配置是否科学有效,不能仅靠组织的形式,还要靠维系组织运行的内在机制。所以,大学组织形式的确定需要辅以有效配置资源的激励机制,创建一种公平的人际氛围,进而激发教学与科研组织的积极行为。

4. 全程管理便捷系统的原则

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益。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构建应当为达到这一目的提供必要的条件,即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构建需要从管理的全过程出发,整体提高管理效益。据此,教学科研组织的规模、教学科研组织的层级、教学科研组织的沟通渠道等,均需要从方便、简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出发,构建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组织模式。

根据以上原则,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1)更注重院级教学科研组织职能的发挥;(2)彰显教授治学的精神理念,强调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3)对拥有重要决策权的教学科研组织实施监督;(4)采用扁平化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使管理更为简捷。

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科研组织的新模式中,应突出中层组织机构的职能,学校可以在学院一级设置由学科带头人或教授组成的决策机构,研究、决定院级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大事项。院级行政组织机构和系、研究所作为教学科研决策的执行机构。系下还可设课程群或课程组,加强课程整合和拓展,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种组织模式由于管理层级减少,权力分解至院所,更容易调动教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学校决策能较好地得以贯彻和执行。校长则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校级教学科研组织,定期讨论或决定学校的重大事项,把握办学方向。但这种组织模式由于结构扁平,管理面较大,所以在控制上可能出现困难。为此,需要强化纵向与横向上的监督职能,以保证教学科研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 陈何芳. 中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 王晓敏. 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问题探析[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 姜茂发,王芳. 新型教学基层组织与教学运行机制的设想[J].中国高等教育,2003(3),(4):39-40.

[4] 邓美凤,赫冀成. 加强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建设的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206-208.

[5] 杨颖秀. 现代大学教学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及特征[J].高教探索,2007(5):41-43.

[6] 李正,刘思安. 我国研究型大学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69-72.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基层教学组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教学团队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特色培育的转变, 高职院校面临着新一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加强院校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是教师, 如何将广大基层教师组织和调动起来, 使其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与实践, 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 改革基层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以开放、平等、协作的专业教学团队取代传统的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 对加强院校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教研室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体制性障碍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以教研室为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教研室作为高校教研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 是按学科专业或课程组建起来的。随着高校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功能的扩展, 高校教研室的职能已从建国初期的组织教学逐渐演变为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 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实施, 指导教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组织。但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教研室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教研室内部的学术和科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大多数只是完成教学任务布置、教学检查、课程考试、期末总结汇报等日常事务。教研室内每个教师承担一两门课程, 多是独立地自由授课,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许多教师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支配下, 将课堂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 过分突出教师教学的个性与自主性, 忽视或拒绝群体合作, 呈现出一种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使高校教师成为一个松散联合体。这种松散的格局使专业教师缺乏思索、研究专业教学改革的条件, 最多是考虑所授课程内容的更新, 也难以组织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难以形成有突破性的教学改革成果。

在高校科层制管理体制下, 教研室在很大程度上被行政化了, 成为学校和院系自上而下对教师进行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研究及改革创新方面, 教研室缺乏教学工作的指挥权和决定权、教学资源的分配权、教师资源的调配权, 实际上成为无任何责、权、利的行政组织机构, 缺少组织教学改革的动力, 无法真正开展教学研究, 导致严重的功能缺失。

与普通高校的基于课程或课程群的学术型教学团队不同,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是由以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 为完成某一专业的教学和教改任务而分工协作, 相互承担责任的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 以团队成员目标一致、责权平等、沟通顺畅、分工协作、特长互补为基本特征, 强调成员年龄、职称、知识、技能结构的合理性和带头人的影响力, 具有开放性、可持续性、协同性及创新性等特点。

与教研室的组织管理不同, 教学团队更多的是依托教学和教学改革任务而形成的一个教学群体, 具有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 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 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各施所长, 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教学团队的协同性有利于克服教研室组织管理的弊端,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其开放性有利于教师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合作, 推进全方位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团队建设强调带头人的核心和影响作用, 强调形成知识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学改革队伍, 对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示范与推动作用。

传统教研室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研室虽然具备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 但缺乏教学团队运作的内涵, 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差, 教研室内部成员对群体智慧的优势没有太多的体验, 缺乏协作的意识、动机和经验, 教学与科研更多地只能是单兵作战的“个体化”模式, 得不到其他教师经验与智慧的支持, 不利于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作用, 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无法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和互学, 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 无法形成符合现代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立结构合理, 专兼职结合, 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又懂得专业技能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应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专业教学团队有共同的任务和奋斗目标, 为了完成专业教学和教改目标, 必须制定各种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 开展多种教研活动, 研究教学规律, 进行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创设等在内的专业建设活动, 这些活动的展开会无形地规范教师的言行, 明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渗透学科前沿动态。在专业教学团队中, 由于团队成员的异质性、互补性及成员间的平等协作关系, 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是思维活跃、思想复杂的独立性较强的群体, 他们大都尊奉人格权威和学术权威 (很多学者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重和崇拜就是一个例证) , 一个专业如能培养一个学术地位高, 精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格高尚的权威, 就会影响一批人, 权威的学术地位、专业素质、治学风格、爱岗敬业精神和作风必然会无形地感染和教育青年教师, 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促进合理的梯队结构的形成。高职院校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发挥权威教师的作用, 通过其人格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取消教研室后行政命令管理的不足。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设计、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等多个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应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化、课程建设的职业化、教材建设的精品化、教学改革的实用化、基地建设的实效化、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化、社会影响的品牌化等高标准进行专业建设。显然, 这样的专业建设如果不依靠紧密型的“集团军”, 而依靠个体自主性极强的普通教研室是无法实现的。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例, 传统的做法是靠少数专家提出初步方案, 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 (往往流于形式) 审查, 即付诸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产品的设计一样, 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必然会导致产品最终的功能缺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普通高等教育根据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同, 应该按逆向思维, 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依据, 先设计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 再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设计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无论是一般教师还是专家, 对市场的了解、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熟悉程度都是有限的, 只有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集体智慧, 通过专兼职教师的互补、协作才能设计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学校, 关键在教师, 高职院校应将专业教学团队作为专业建设的主力军, 力争在专业建设方面有特色, 出品牌。

教师个人经历上的差异会导致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的差异。出身内地的专业教师不懂特区教学, 来自普通高校的专业教师不懂职业教育的规律。用普通学历教育的方式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是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本位, 要求以项目带动教学, 通过行为引导、技能示范的方式使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以松散型的教研室为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集教材组织、教案编写、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批改于一身, 理论与实习实训教学相互脱离, 各自为战, 教师个人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往往决定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对于专业培养目标而言, 教研室内全体教师的贡献往往出现1+1﹤2的结果。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全方位的, 只有将具有不同专长、不同个性的教师组织成团队, 在教学中默契配合, 分工协作, 扬长避短,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专业教学团队是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培育特色专业的基础,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 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因此, 必须走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之路。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前提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备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实际操作技能, 即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导致职业岗位呈现动态性, 适岗能力、素质要求也表现为多变性, 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的新技术不断涌现, 使得现代企业逐渐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基地, 岗位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企业一线的实际技术应用水平往往超前于课堂教学内容, 这不仅导致学生毕业与上岗的距离拉大, 教师个体服务社会及企业的技术、技能水平也会产生严重不足, 这是导致校企合作“单相思”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以专业教学团队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 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以此为基础, 推动校企人员的合理互动, 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 相互取长补短, 将企业的教育服务责任与学校的社会服务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合作, 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专业化、开放性教学团队为行动模式进行校企合作, 是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水平, 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能大师参与教学工作, 创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有效实现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要保持高职院校的“产品适销对路”, 就要求学校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 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保持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任何一个教师个体, 由于专业基础及智慧的局限性,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都不可能完全与时代同步, 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都促使教师必须走同类合并、联合作战、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紧密合作之路, 而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可以为教师的紧密合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创新和积淀是培育特色专业的两大基本要素, 就业导向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 必须体现为学而教, 为用而学, 紧密合作型的专业教学团队能围绕培养目标凝聚创新合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技能培养途径的开拓创新等是培育特色专业, 树立品牌专业的根本途径。专业教师是专业改革与创新的设计者、组织者、执行者, 需要在教学团队这一平台上打下思想观点的基础, 进行各种改革尝试, 单枪匹马、独来独往很难产生创新性的成果。集中团队成员的综合创造力, 进行专业改革创新, 是培育学校特色专业的基础。

传统教研室作为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看, 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的教研室已无法适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开展及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就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提出一些构想, 希望能引起高职教育同仁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3 (11) .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

[3]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理工高教研究, 2007, 3 (4) .

[4]王淑芳.“大教研”理念与团队教研室内涵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 .

基层教学组织 篇5

北京F公司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门从事通讯产品销售与电信业务服务的连锁经营企业。2004年6月,F公司在当时仅有31名党员,10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基础上成立了党总支和朝阳区首家非公党校。随着党组织的建立和支部工作的深入开展,F公司党总支于2009年8月升格为F公司党委,下属5个支部,党员104名,入党积极分子31名。多年来,F公司党委在党建工作中,始终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出发点,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自成立以来先后荣获朝阳区“五个好”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谋思路,建模式,确定工作方向

F公司是一家以商业连锁为经营形式的民营企业,下属商场有120家,分布在北京各主要地区及外埠多个城市,党员、积极分子也都散落其中。为了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F公司党委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加强党委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工作来支持企业的经营发展,反过来换取企业老板对党建工作的支持。经过党委的多番讨论、研究,并逐步形成了“211”工作模式,即:“两个强化”,强化支部在组织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强化党员在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一个服从”,支部必须服从于党委的管理。“一个服务”,党委服务于支部工作。

二、找良药,解难题,突破党建瓶颈

F公司党委面对党建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迎难而上,细心研究,认真协调,取得了企业老板的大力支持,与企业行政增强沟通,赢得谅解,形成了企业行政为党建工作让路,党建工作服务于企业行政的可喜局面。另一方面,为了方便党员过上组织生活,在按照地域划分支部的基础上对支部党员作了一些微调,选派了一些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好,甘于奉献的党员跨区域补充到力量薄弱的支部,切实扭转因支部力量不均衡难于开展工作的局面。与此同时,F公司党委还利用企业拥有内部网络电视、网络周刊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开辟党建专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倡导党员自主学习,有效的解决党员集中难、培训难的问题。

三、寻方法,多沟通,实现党政双赢

F公司党委在全力加强党组织在企业中执政能力的基础上,也从

实践中寻得了一些与企业行政共赢的好方法:一是协调人事部门均衡党员、积极分子在下属商场的分布,力争每家商场都能够有党员或积极分子,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经营服务,另一方面有效加大了组织的阵地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二是与外界开展帮扶活动,扩大企业美誉度。F公司党委长期帮扶困难家庭、开展贫困助学、采购帮扶对子的农产品大桃、参与酒仙桥地区的小红帽示范岗等活动,为企业增加了影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岗位建功,结合企业实际创先争优。F公司党委开展了一系列的党员评优活动:如按月评选销售明星、按季度评选星级营业员、按评选最辛勤工作的员工等,鼓励党员在工作岗位上争当先进,发挥模范示范作用,为企业经营服务,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强组织、全覆盖,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F公司有个“三优先”原则,即:优先录用共产党员进入本企业,优先晋升共产党员走到领导岗位,优先吸收企业骨干加入共产党组织。正是这个原则,奠定了党组织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党组织除正常开展党员活动外,还将党的工作扩大到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不仅负责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还负责企业干部的选拔与任命,公司下属商场中,除经理本人是共产党员的28家外,其余92家商场的经理均由党委指派了联系人,定期谈话,定期考察,帮助企业对干部进行培养、考核,切实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达到组织工作的全覆盖,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F公司党委将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以“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完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促进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努力实现企业工作的新跨越。

F公司设备有限公司党委

利用组织安排,培养基层主管 篇6

一名基层员工进入公司之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的磨炼,才能够具备担任基层主管的基本条件。但此时,仅仅只是“可以”担任主管而已。一名基层主管接获公司的指派之后,尽管已能够充分掌握该领域的运作方式与重点,并且了解担任一名基层主管所需具备的知识,不过,这都仅止于是个人的知识罢了,要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充分发挥,大约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因此,从基层员工培养出能够独立运作的基层主管,依照经验法则,大约需要五年的时间。

如果透过特殊的组织设计安排,则可以有效地缩短时间,培养出称职的基层主管,并且让基层主管的运作更为顺畅。这其中,必须掌握两个重点。首先,人的学习是渐进式的,就像训练举重一般,并非直接练习举起一百公斤,而是必须五公斤、十公斤地逐次增加。其次,通常一名基层主管约需负责带领五至八名员工,但主管在正式指派一名基层员工担任基层主管之前,可以先让他练习带领二、三个员工。一方面可以缩短正式派任之后的学习时间,同时也可以借此观察该员是否具备担任主管的条件。一名主管除了对工作专业上的了解之外,乐于助人而不独善其身,以及处事公正无私,是两个必备要件。

如何利用组织的安排达到上述效果呢?可由以下方式进行。

组织当中,一个基本的单位包含一名主管,旗下带领数名员工(如图1)。运作一段时间之后,主管可试着将一名较资浅的员工交给另一名资深的员工带领(如图2),此时该注意的是,交给资深员工所带领的员工,主管并非就此完全不再过问,而是必须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资深员工一起指导。对主管而言,此时不仅仅是带领一群员工工作而已,还包括开始培养基层主管的人才,本身也从中练习与下一层主管互动的方式,其管理的内容与层级已有所提升,从原先的“将兵之才”,逐渐往“将将之才”提升,逐渐培养成为中级主管的能力。

随着工作量的加重,单位中的人员也会随之增加,此时,主管可以视情况逐渐增加资深员工所带领的员工人数(如图3),人数增加的速度,完全以该名资深员工学习领导能力的进度为准。经过更长时间的磨炼之后,第一位接受培养的资深员工已经逐渐具备担任主管的能力了,其足以带领的员工人数也跟着增加,主管可考虑开始培养第二名资深员工的领导能力(如图4)。依照此一模式,单位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是新的基层主管人才已经培养出来,并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此时,原主管便可考虑由其统筹整个单位的运作,不过,这依然必须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非跳跃式地立即由其接手。

基层党组织工作探讨 篇7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是创新党组织工作的基础。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思想观念、组织设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保证基层党组织在新的形势变化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仍然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基层党组织面临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交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里。这是一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历经90多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直到今天,非常不容易。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同样面临着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执政党是一个有机体,而基层组织则是党生存、发展和执政的组织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在不断加强。但每个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以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党委(以下简称总场)为例,共设有党支部36个,主要分布在场部机关及各农业分场,各基层党支部具有距离远、分布分散的特点,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干部队伍思想、素质和能力高低不等,不少年轻干部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建设推进难,社区党建的推广内容单一,党建的人才储备、选拔、任用、考核、奖惩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等。

2 与时俱进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情变化的内容、特点和方位的论述,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党情的认识,是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以往对党基层组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依附和依赖已经发生了改变,基层党组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权力资源和工作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用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问题,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来迎接新形势下的新课题。

2.1 转变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工作作风

俗话说:“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领导干部是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执政活动的组织者、执政使命的践行者,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干部对中央精神的理解能力如何、贯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本单位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基层党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思路清,方向明,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更好地提出贯彻有关方针、政策的有效措施,从而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场党委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有力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学习提到应有日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从而推进总场事业顺利前进。党委通过组织举办系列活动,提高广大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自身修养素质,增强党务工作的操作能力,紧密联合各基层党支部力量,共同做好基层党组织工作,形成了基层强有力的战斗核心堡垒作用。

2.2 强化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反腐倡廉工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民群众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坚强的领导地位。

总场根据民主生活会查摆出来“四风”方面的问题,制定如下整改措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对重要事项和重大决策,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加强作风建设,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狠抓工作落实;密切联系群众,每个月抽出三天时间下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呼声;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每年集中力量抓几件关系发展、关系民生的大事、实事,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集体智慧,科学决策,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要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方向;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合格青年人充实到干部队伍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场职工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企业建设。总场党委还制定承诺书,向全场职工群众公开承诺。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结合一年一次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龙北总场掀起管理干部调查研究风,领导干部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分别挂联到各工区、分场,不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精神,帮助职工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困难和实际问题,下基层时领导干部轻车简从,多人拼车,尽量降低交通费用。检查贯彻落实意见和办法情况。总场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文件和措施6个(条),比如制定下发了《龙北总场关于各科室因公接待用餐领物等有关规定的通知》《龙北总场差旅费开支管理办法》等文件,总场多次召开场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会议,进一步规范会议、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坚持勤俭办公,精简会议,精简文件和简报,节约使用办公用品。

3 结语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领导和驾驭发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队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13.

[2]陆依.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82-83.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8

一、“党建+育人”机制

农村基层组织发展选人是核心,育人是关键。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要让农民参与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那么就必须有建立一个开拓创新、廉洁奉公和务实进取的村级领导班子,确保农民真正能参与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各项工作最直接的组织者,更是最具体、最基础的落实者。因此,农村党建工作的前提是建立和推选好村级领导成员,这样才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才能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同时要提升村干部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强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事实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好村级领导班子,关键是选好党支部书记。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机制要创新,把党性强、讲原则、会管理、懂经济、作风正的人作为党支部书记候选人。重点加强农村党员的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建立一支带领人民群众搞经济能致富的高素质管理能力党员干部队伍,将农村致富先进企业家、大学生村官、农业研究专业人员、部队退伍军人等作为选拔村领导班子主干的重点培养对象。通过采用互联网视频、举办学习班,村部宣传栏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二、“党建+制度”机制

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有效进行,农村工作就必须要进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探索。应当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推进“四议两公开”的制度,为村级决策提供良好的平台。村级决策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科学、民主,建立健全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严格按照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执行;做到信息公开、结果公开,完善与规范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

其次,规范村干部管理,监督与制约村干部的工作。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规范村干部的工作方法,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在健全监督约束机制时,要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完善村委会成员罢免制度,坚持民主评议,解决干部晋升的问题;二是后备干部培养制度,解决干部的选拔问题;三是定期审计制度和实行档案管理和目标考核。此外,实行将村干部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绩效工资三部分,通过完善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审批办理村干部养老保险时,通过与工作成绩、任职年限和工作得失情况等进行关联,给后人以良好的启示,进而提高村干部的责任性。

三、“党建+服务”机制

重点加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服务机制,尤其是在惠民服务、助民增收、帮民保障等重点领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加大对日常工作办理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的完善;将网络型管理与团体式服务相结合,创建“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呈现在一线推广”的服务型长效机制。建设好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与服务方式,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要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工作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通过开展创新争优为党建载体。争创“党员先锋岗”、“服务示范岗”、“党建创新岗”,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推行公开服务事项、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技能比武、安全知识大赛、服务标兵评比等活动,开展“三亮三比”活动,即广大党员积极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比作风、比能力、比贡献,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员的表率和带动作用。形成了党员服务党支部、行政服务经济发展、全员服务人民群众的良好局面。

四、“党建+生活”机制

推进党支部带头,充分发挥党员特长,进行专业组织合作,以群众性组织为载体,使党组织和服务向专业化、合作社、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延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最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是否得到落实,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制定一个符合本地实际发展的规划,并严格落实执行。此外,基层当组织成员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发挥地域区位、交通环境、自然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挖掘农民致富潜力,加快科技致富,通过出租农机农具,拓宽服务渠道,发挥科技导向作用,引导群众向“技术型”农民转变。做“服务型”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摘要:党建工作是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需要,是党提高执政能力水平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作用需要。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是如此,。那么,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能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能做得好?能发挥什么作用?能产生什么效果?通过对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调研,笔者认为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建立健全基层党建机制。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机制服务

参考文献

[1]周多刚,徐中.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现状与对策[J].党政论坛,2013.3。

[2]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3]张殿兴.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殴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湘论坛,2008.9.

四大变革激活基层组织活力 篇9

随着城市通信市场的日益饱和, 运营商的竞争焦点已转向县域城乡市场, 为适应竞争的需要, 运营商要改变当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县级基层组织模式, 变革为按照“大县制”模式, 根据人口、收入规模等级来进行县级机构的整合, 形成区域基层模式, 在其下面可设立区域业务处、乡镇业务处或业务中心等, 发挥资源的集中优势, 避免内部抢夺市场的“内耗”, 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拓展规模效益, 同时节约人力资源、日常管理等各项管理费用。

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上, 要实施标准+等级+特色管理变革, 即根据县级机构的贡献率和收入规模, 提升贡献大、收入较高的县级机构的管理层等级, 在组织机构的配备上进行倾斜, 或者将规模大的县级机构直接划归省级机构管理, 简化中间层级。

变革二:运营管理精细化

基础管理是县级机构管理工作的基石。在四级机构的纵向管理上, 运营商均已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 不过相应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基层缺乏执行, 运营商需要加大对县分公司的指导和辅导力度, 督促其加强各项管理工作, 强化执行各项任务。

目前运营商县级机构管理最大的难点, 就是基层干部队伍管理难度大, 而基层管理者又是推动基层精细化管理变革的实施者。运营商基层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 现在已进入成熟管理阶段, 初期的管理者均来自五湖四海, 经过大浪淘沙式的洗礼, 在面对新的市场环境、行业变革时, 自身管理素质和能力与基层管理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运营商要改变基层的管理, 培训势在必行。运营商可结合近年来政府采取的对基层县长、基层公安局长的轮训模式, 充分发挥现有的运营商企业学院职能, 分阶段、分批对基层机构的管理者进行新业务模式、营销、服务、管理、工作技巧等多方面的立体化轮训, 迅速提升基层管理者的业务、管理、营销素质。

作为一级独立的运行主体, 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具体事务, 县级分公司要提升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就需要市级分公司对基层进行放权, 在建立比较科学的考核制度和不违背基本规则条例的前提下, 市级分公司要让基层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发挥县级分公司“船小好调头”的灵活运营优势, 提升运营效率。

考核指标是基层管理的风向标, 目前运营商考核基层的主要绩效指标有收入规模、增长率、贡献率、欠费率、市场占有率、客户投诉率、网络质量、基础管理合格率等, 运营商要避免考核指标的复杂化, 要突出重点, 清晰明确, 且在对基层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上要保持连贯性和科学性, 杜绝“朝令夕改”。

变革三:实施员工关怀维度计划

基层员工是运营商的核心员工, 是运营商员工中数目最大的群体, 也是运营商员工中最辛苦的群体。运营商要从基层员工的思想情感、职业发展、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六个方面出发, 立足基层员工属性, 给予贴心实在的关怀。一是建立基层聘用制员工转制用工体系, 让基层员工看到职业发展的方向;二是要变革基层员工薪酬福利体系, 目前基层员工对薪酬、津贴和其他福利收入增减的变化意见较大, 运营商要本着激发基层活力的目标, 改变多年未变的薪酬体系。

运营商要关心基层干部队伍, 在绩效考核设计上要结合基层目标, 尽可能体现基层的贡献, 建立业务激励、贡献激励、管理激励等多维度激励机制;在基层管理者队伍的任用管理上要制度化, 勿“随意化”、“动态化”, 以求稳定基层管理者;在基层管理人员的晋升道路上, 要形成上下互动机制, 管理人才往一线倾斜, 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锻炼和梯队建设。

变革四:推进企业文化触角计划

在经历了企业融合及重组后, 运营商的企业文化存在多元化的特点。基层企业文化的缺失, 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制度的缺失, 制度缺失将导致管理的不到位和政策执行不力。因此运营商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从落实人员、机构等方面推进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 改变企业文化到基层“断流”的现状。

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篇10

一、要健全机制, 强化管党意识, 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工作中, 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抓党建必须抓基层、抓基层必须抓书记”的责任意识, 按照“一岗双责”要求, 不断深化党建责任制落实, 逐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管理机制。

一要实行系统化管理, 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领导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双联一带”责任制, 按照“一岗双责”要求, 不断强化党建责任制落实。

二是实行分层化管理, 健全完善科学规范的分类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夺杯创优”活动, 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考核体系, 围绕“班子、队伍、制度、阵地和执政能力”建设, 将基层党建划分为基础性项目 (村“两委”换届、解决两年以上不发展党员、后进支部整顿、大学生到村任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基层组织信访) 、实体性项目 (村干部“一定三有”机制落实、“素质工程”培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 、创新性项目 (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乡村党建述职、基层党务公开、创新村级组织设置、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三大类十五项, 分别明确具体操作内容及工作目标。

三是实行动态化管理, 健全完善协调联动的防范预警机制。严格落实乡镇党委半年党建述职制度, 继续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定期排查、定点解剖、定向督办、集中考核的“三定一考”动态监控、动态管理制度, 要求乡镇党委每月研究一次党建工作, 每季进行一次集中分析, 每半年组织一次党建述职, 纪检、信访、治安、计生、安监、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进行集中解剖分析, 并及时向相关乡镇反馈督办, 限期解决, 确保及时掌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动态信息。

二、创新工作举措, 坚持管爱结合, 深入落实“一定三有”激励保障机制

(一) 组织实施“五步承诺法”, 深入推行“任期目标承诺管理”机制。

一是提诺。县委组织部、联系办结合全年党建目标任务和全县中心工作, 确定任期共性目标, 以此为参照, 组织每名村“两委”干部结合职责分工, 提出届内和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审诺。由乡村两级党组织严格审查每名村干部承诺目标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对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意见及建议, 做进一步修改完善。三是定诺。乡村两级分别组织召开会议, 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其他村“两委”干部分别签定任期目标承诺责任书。四是亮诺。由村党支部将村“两委”干部承诺事项、目标措施、完成时限等内容, 在党务村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 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五是评诺。结合承诺目标办结、半年党建述职、年终党建考核等情况, 按照“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 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以绩定效, 以效定酬, 严格兑现奖惩。

(二) 加大投入力度, 严格落实农村干部“三有”关爱政策。

为确保补贴发放到位, 协调财政局、联社, 为农村“两委”干部办理存折, 由乡镇党委依据村“两委”换届和村干部职数设置进行发放。可以协调财政局、社保所、人寿保险公司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 深化“素质工程”培训, 切实加强农村干部的教育管理。

按照“经常性、体验式、帮带式”培训要求, 充分利用县委党校培训基地举办基层干部大培训, 切实加强对乡镇党务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各村主管党务副职、村会计和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多层面的教育培训。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期间, 可以从市委党校、河北农大聘请专家教授, 组织县农牧局、检察院、环保局、土地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现场培训辅导。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 可以组织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到村任职大学生到河北省太行监狱接受警示教育, 洗涤思想、触动灵魂, 有效地增强了村干部特别是新任村干部的防腐拒变能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 巩固执政基础, 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基础

一是突出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工程”。村党支部书记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要始终把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 因村而宜拓宽选拔渠道, 打破城乡、地域和身份界限, 引导党员把民营企业家、回乡务工青年、大学生村官、机关和事业单位优秀人才纳入视野, 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是要突出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要专门制定规范到村任职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制度, 进一步明确了“四项职责” (加强学习、宣传政策、协助工作、反映民情) , 健全完善了“十项制度” (日签到、请销假、实绩月报、季调研、半年述职、年度考核和领导干部帮扶等) , 强化落实了“三级责任” (乡村两级党组织和到村任职大学生) , 管理工作做到了有职可履、有事可做、有章可循、有责可究, 有效激发调动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

三是突出抓好村级组织制度建设。以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为前提,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在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双层述职、民主评议等党内制度的同时, 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农村财务民主管理、村务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议政日等制度, 实现了民主决策, 充分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上一篇:大股东-小股东冲突下一篇:化学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