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2024-05-28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精选十篇)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 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德。”基于上述教育思想,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书本知识, 适时渗透一些心理品德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获得心理品质, 德育理念的升华, 多元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以下, 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中, 渗透心理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二、努力发掘教材内涵, 将心理品德教育渗透进读写训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阅读与写作能力,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笔者认为, 在高中语文读写训练教学中, 教师应以“兴趣引导, 注重质量”为教学原则, 充分结合课本资源, 将心理品德教育渗透进读写训练中, 让学生体会到读写练习与良好心理品德情操养成的内在关联, 激发他们参与读写训练的真正兴趣。例如,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的教学中, 为凸显课文中蕴含的“亲情”“人性”等高尚品德理念, 激活课堂读写教学氛围, 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再现】

首先, 我通过多媒体设备, 为全班同学播放一些“亲子画面视频”, 如:儿童跌倒, 妈妈急忙扶起, 并呵护询问;孩子在爸爸的循循善诱下, 学习识文断字;冬天夜晚, 孩子睡着踢翻了被子, 妈妈赶忙帮忙盖好……用简单而温馨的镜头, 调动全班学生的情感。其次, 我提出假设性疑问“屏幕中的镜头, 表现了父母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关心!”“体贴!”……一个个发自肺腑的答案不断涌现, 全班同学的情感已经被真实地调动起来, 视频对同学们心理品德上的激励效应已经初现, 而我则顺势提出教学要求, 让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 体会文中包含的真情实感。再次, 当全班同学诵读完成后,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感受举例, 例子可以包含日常生活中, 父母对自己的照顾、父母对自己的叮嘱等, 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激, 全班洋溢着浓厚的父爱、母爱气息。最后, 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归纳, 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写作要求“写一个父母对自己具有爱心的小故事, 体裁不限”, 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

【教学效应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整个课堂被教师设计成“视频激发—阅读感受—讨论交流—真情抒写”四个环节, 在每一个环节教学中, 教师都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为主题, 通过发掘教材内涵的方式, 引导学生从心理上, 品德上, 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 可以说, 教学过程以父爱、母爱作为切入点, 不断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品德的教育, 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 学生的心理品德情操必然能够获得升华。

三、不断延伸教学效益, 将心理品德教育融入各项活动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知识获取的情感, 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育真理, 即: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 注重对他们教学体验感的培养, 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心理品德教育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切入点, 并组织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应注重构建实践性、应用性更强的教学氛围, 不拘泥于单纯的课内教学, 而是应该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语文教学活动, 将心理品德教育的思想观念, 在潜移默化中, 传递给学生, 不断延伸语文教学的效益。

【教学过程再现】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例如,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如古典诗词朗诵、成语故事比赛、简报、手抄报、开研讨会、研究性学习、辩论赛、演讲、课本剧表演等, 并在活动中适时地渗透进心理品德的教育理念,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培养自身高尚的心理品德情操,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 在《苏武传》一文的教学中, 为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苏武身上那种高尚的民族主义爱国品德, 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 我特意组织全班学生展开了剧本演出, 以《苏武传》为基础, 通过小组探究、分组合作的形式, 让给学生们根据课本设计剧本, 编排演出, 并组织了全校性的大型文艺汇演, 将爱国、守信、坚贞的高尚品质传递至每一位在校学生, 延伸了语文教学中, 针对心理品德的教育效益,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想熏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情感。

【教学效应分析】

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不断渗透心理品德教育的思想, 延伸语文教学的效益,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开展综合实践语文活动, 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积累和丰富自身的情感经历, 培养他们的心理品德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也要十分重视上述渠道对学生心理品德教育的渗透作用, 在活动中, 让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感悟, 自主建构积极向上的心理品德世界。

四、结语

高中语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它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媒介, 更应该是学生心理品德教育的载体, 对每一个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日常教学中, 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知识中的心理品德教育职能,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 开展多元化的心理品德教育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凌云.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1) .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2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就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起其他一些学科来,要直观或更形象一些。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1]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学校的教育不会培养学生去从恶或从假,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具有应对假恶丑的能力。语文课就具有这一功能。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让学生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通过品味诗中冷嘲热讽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愤激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一些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要注意加强引导。《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和细节描写,记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勤劳、聪明、有教养的女子,却活生生地被婆婆(焦母)逼休了。作者在写到刘兰芝离别之时,用夸张的语言着意刻画了刘兰芝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另外,本诗写兰芝与婆婆拜别时,做了一番“检讨”:“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而与小姑相别时却“泪落连珠子”。两者的鲜明对比,又表现了兰芝什么样的性格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发现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精妙无双”以及对小姑的深情,对焦母的从容镇定、不亢不卑。一方面反衬了焦母这个封建家长的残忍狠毒、专横刁蛮;另一方面显示了兰芝的行为美、外貌美、心灵美以及自爱自尊,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美,激起学生对兰芝的同情与怜爱,对焦母的憎恨与厌恶,让学生充分认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罪恶,进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对生命采取的态度又是何等的积极。教学中抓住作者在这三天里虚构安排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多好的教材。

二、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前面提到,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刻画的是烛之武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在大军压境、国家万分危急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接受国君郑文公的嘱托,身负救亡重任,夜赴秦师,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不仅劝退了秦师,还使秦师自动派强将留下来保卫郑国。挽一个即将危亡的国家于狂澜之中,表现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批评了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儒家学派创始人那一份仁爱厚道之心。在《离骚》和《涉江》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君王赏识,甚至被放逐,他还是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对祖国的眷恋与挚爱之情,谁读了能不对其产生崇高的敬意?古文如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英雄人物、高尚人物就更多了。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我国现在的教育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普读物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应抓住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当今先进的科普知识,既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为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3

一、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可供利用的教育因素

1.勤奋向上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在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且不说所有的名人大家都是经过不懈的勤奋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就让我们看一看那些直接劝人努力学习,用勤奋用汗水求得进步的文章吧!《墨池记》中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而后世之人莫能及也”;《送东阳马生序》中“我”“执经叩问,行深山巨谷中,不嗜衣饰豪华”终有所为;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2.谦虚谨慎的教育

谦虚使人进步,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胸怀,才会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石钟山记》中作者考察了石钟山山名的由来,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象《断魂抢》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象《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还是象《宽容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4.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只有决心而没有毅力,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勤奋+决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雪中泰山之趣味。这些都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获到更多更好的麦穗。

5.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视失败。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地在失败中崛起。这时,一颗能够承受挫折,坚强的心灵就极为重要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完成的;《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临危险境遇,仍矢志不移:这些都是直面惨淡人生的范例。

6.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高中学生已经在思考人生目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大有裨益。

二、选用适当方法、实施心理教育

1.背景分析法

了解背景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艰辛,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许多名篇巨著往往是“不平则鸣”“忧愤”的产物。教师可用饱含感情的语调介绍他的由来:当年,司马迁接受父亲遗愿,经过几十年精心准备,专注于创作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打入大狱。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司马迁忍受着身体的折磨,心灵的考验,坚强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史记》。一部《史记》既是司马迁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面对挫折的抗争史的见证。很多学生听了这些之后,对司马迁肃然起敬,他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2.文意拓展法

主要是讲清文意,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而言。只有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以此为辐射点,进行联想。

3.比较法

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正確的结论。既可以同类课文中比较,也可在不同课文中比较。既可以比较相同处,也可以比较不同处。

4.辩证分析法

在教授《项链》时,对于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学生最初形成了两种极端化思想:一种认为她无可厚非,另一种认为她太不值得了。在同学们的争论中,我引导大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评论她。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可以理解她的虚荣心,毕竟人往高处走,但她那种人生来就是享乐的观点是不对的,人生还应有更崇高的追求;肯定了她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偿还债务的能力,认识到了她在面对不幸时性格坚强果断的一面。这样,学生不仅更深刻认识了玛蒂尔德这个人,而且也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乐,明白了要通过正当手段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情感心理教育 篇4

一开始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朗读课文,边行形象而逼真的描绘;辅之以轻重缓急的语调,使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讲课中显露出激与缓的情感;使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听觉效果上产生一种音韵美,激起他们对美的内容的追求。

二、教学活动应注重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讲读赏析抒情散文和诗词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饱含感情地去思考探究理解作者是如何将情和外界的自然或社会景物有机地结合,创造生动鲜明具有深刻意义的生活画面的,并多让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细细品味。

三、挖掘教材内容,倡导积极健康的心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的教材编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变得更具有人文性和实用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材中选择的文章也变得极为丰富,无论是文章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能给与学生的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语文课堂要想有效的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就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通过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语文学科多数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既定的情感和思想,每一篇文章都代表作者一定的情境和心境,如果教师能巧妙的利用这些文章,那心理辅导的效果绝对比单纯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刻的多。

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去诠释文章中的情感,积极的引导学生处理问题情境,传统生活的正能量。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和精读文章,了解文字背后的寓意,并对文章所反映的状况给与评价,也反思自我存在的问题及面临这种状况时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这首诗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从自身的不幸遭遇写起,从他的身世、德行和理想为切入点,揭示了朝廷的昏庸无能和奸臣当道的恶劣环境,但是自身又忠于国家,这就造成了内心的巨大矛盾。在学习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吃透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屈原作诗主要不是为了抱怨,而只是情绪的宣泄,最终还是要忠于君王和忠于国家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告诫学生,人的一生不是平平坦坦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心想事成的,总是充满着荆棘和坎坷,正如屈原一样,权在高位的人都会有这么大的困难,何况我们呢,在现代社会,很多的年轻人怀才不遇,有的同学抱怨家庭条件不好,有的同学抱怨社会不公平,长此以往,我们总在抱怨中过日子,每天都是愁眉苦脸,这辈子也很难有所成就。如果我们能像屈原一样,分清善恶、不与浊者同流合污,我们就会成为高尚的人,但是我们也要学会调节控制自身的情绪,因为我们生活在红旗下,所谓“生命诚可贵”,任何时候都要善待生命,善待自己,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困难。这样的情感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让他们正视困难和挫折。

四、巧妙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任务。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在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体悟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培养起学生各种纯洁而高尚的情操。

五、发挥写作的优势,来进行心理疏导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真正能坦露心声的只有写手。现在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包装和隐藏,他们不会轻易的去透漏自己的隐私和困惑,而写作却能让他们和盘托出,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情流露,教师可以利用写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来说,要依据相关的情况给与及时的调整,作文课本来就是学生的表达课,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好的文章一是真情流露,以写实为主,二是讲究辞藻修饰,文章华丽,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根据相关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要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写作信心。要正确认识作文选的意义,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思考,给足他们写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尽情发挥。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选题或者批改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如《我的烦恼》、《我想对xx说》、《如何在困境中成长》及《我的心灵鸡汤》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独立创作。让学生真情流露,坦露心声,也要学生自己学会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突破自我。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5

东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人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身体健康,而应指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因而中学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素质,需要借助各个学科、各个教师的协调配合。语文教学作为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

我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品质问题和非智力品质问题进行随机辅导,同时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与效果,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在高中阶段,帮助高中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他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价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学生有变态自尊、过度敏感、嫉妒报复心强、蔑视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主动的体验学习,促使其强化积极的心理体验,经过学生主体的思辨和参悟,最后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展示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有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如《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等。例如在教《项脊轩志》时,我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那个细节?”实际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又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生命是生物体最宝贵的财产,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在写作中就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看待男女生交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现代高中生早恋属于正常现象。教师不能“堵”只能“疏导”,更不能谈“情”色变。随着性心理的基本成熟和性心理的进一步发展,高中生已经在思考爱情,向往爱情。但由于他们在性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在择偶标准上往往以貌取人,过分注重异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是青少年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爱情是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高中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还不具备条件谈恋爱。高中语文第三册有许多古代诗词都写到爱情,怎样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爱情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从《诗经氓》中我们就能了解女主人公当时对婚姻的追悔莫及,我们也可以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中感悟女词人真诚的相思之苦,我们还可以学习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对爱情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式的环境中感染熏陶。其次,让学生明白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伟大的爱情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终使人走向崇高。在学习《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时,让学生扮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让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全剧反映的人文主义者对封建压迫的反抗和对爱情的理想和追求,它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来。

再次,我校语文教师以作文和日记为媒体,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在学生的习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对一位男生的爱慕之情。语文老师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石榴,有一次石榴还是青的时候我就背着父母摘下来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从那以后,就再也不吃没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聪明,很快就领会我说的故事的含义。很快她就从情感的沼泽中走出来。语文教师要做学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转化为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帮助其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由于学生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复杂性。有的学生骄傲自满、喜怒无常,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小畏惧,有的学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唯有将语文教育的营养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让学生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为理想而自强不息的奋斗。例如,在学习莫泊桑《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学生关注她的生存状态,认为她有良知、守信、有责任感。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的道德基础。教育学生应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很多学生都被史铁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学生在日记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作家史铁生为榜样,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奋斗。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会影响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第二,通过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例如在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同学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他们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搜集他的诗词集,准备研究苏轼;还有一些同学探究课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还有同学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总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独创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个性和与人交往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既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有严密的计划性和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全面促进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高中生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6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三、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四、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积极心理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探讨

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较为快速的阶段,也是他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定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切实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从多方位构建出更加健康、更加积极、更加向上、更加优质的生理品质与心理品质。高中体育学科是高中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项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紧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积极心理健康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以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指导培育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参考,不仅有助于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而且还有助于促使高中体育教学研究手段的丰富。

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初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eligman提出,其初始是探讨人类心理因素中的优质元素,研究影响人类精神力量的心理因素,后期逐渐发展成为研究人的健康心理、向上心理、自信心理等蕴含积极元素的心理影响,并很快得到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与探讨也得到迅速兴起。在我国国内,学者孟万金等人在全面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文化特点与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并对我国部分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表。然而,就高中体育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状态。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任务,紧贴高中体育教学活动,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探讨高中体育教学有关影响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生成的各类因素,期望能够为奋战在一线的高中体育教师提供一些教学研究参考,并对培育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1 问卷调查基本概况分析

我引用孟万金教授研究所获得的“问卷表”——《中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容制定问卷》,对自身所教的部分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200份,综合梳理与审查所回收问卷,同学们基本比较客观真实地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效回收率为100%,问卷中男生160人,女生40人,学生年级分布高一年级100人(男生80人,女生20人),高二年级学生100人(男生80人,女生20人)。

将问卷回收以后,所有数据录入于Excel表中,并引用专业数据统计与处理软件SPSS 19.1进行数据分析。依据对所获得的问卷数据获悉,影响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包括认知、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等6个方面,涉及创新心理、求知心理、观察心理、探究心理、勇敢心理、友善心理、合作心理、自信心理、主导心理、谦虚心理、博爱心理、真诚心理、期望心理、信念心理、灵动心理等15种积极心理因素。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 19.1数据分析表明,对于影响学生的15种积极心理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大的为“勇敢心理”,其次是“合作心理”“自信心理”“期望心理”“信念心理”,显然这与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力量、能量等诸多机械性外力因素密切相关,反映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活动过程中,勇气、自信、合作、自我期望以及信念等因素对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影响非常大。多年来高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体验也表明,体育活动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勇敢心理品质,几乎所有体育项目训练,只要教师能够成功地引导学生在勇气上向前迈进一步,往往可以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对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就是自信力,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培育他们的自信心,有助于激发他们体育运动与训练的激情,还有助于促使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由于很多体育运动比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等体育运动都是以团体模式展开的,要求运动成员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只有每位成员通力合作,切实将自身的位置摆正、角色任好、力量作用定准,才能将团队的威力显示出来,才能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2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之思考

2 . 1 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的“勇气”作用, 提升学生“勇敢心理品质”

勇敢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优良心理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气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可以将人的潜能极大的激发。高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体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运动技能,而在激发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发挥作用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勇气”,将教学重点置于引导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显然非常重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各种困难随同教师进行训练。比如,在跳高训练中,引领学生克服恐高心理,克服害怕摔伤心理,增强他们勇于跳出第一跳的勇气,促使他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着重加以关注与把握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往往是那些具有很足勇气的学生,所取得的运动成绩就偏好,存在很强的良性关联。因此,笔者认为高中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的“勇气”作用,提升学生“勇敢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

2 . 2 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的“协作”作用, 提升学生“合作心理品质”

“团结就是力量。”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将科学技术一代又一代地向前推进,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具有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合作心理品质”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第二重要的影响作用,源于高中体育运动中的许多项目都是基于团体组织展开的,在团体运动项目中每个运动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比如,打篮球活动中,前锋、中锋、投篮手、二传手、掩护人员等每一位队员都必须随着比赛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只有将自身角色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将场上控球局势牢牢把握好,否则就会被对方打乱,陷入被动境地。此外,所有足球、排球、接力竞技等团体体育运动项目无不要求每一们队员相互协作,只有在彼此相互协作,团结一心的情形下,才能取得好结果。而源于这种协作精神品质塑造出的合作心理品质,是激发团队能量的重要“软实力”,而这种“合作心理品质”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能力素质提升具有影响作用,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的“协作”作用,提升学生“合作心理品质”。

2 . 3 充分发挥体育运动中的“自信心”作用, 提升学生“自信心理品质”

自信力是引领人们攻克困难的一项重要心理动力,自信力源于自信心。高中体育运动中许多体能与技能潜能均因自信心被激发。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运动信心模型”表明,学生在体育运动竞技中获得成功的概率大小与学生自身的确信度关系密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生对自身的运动技能确信度越高,其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高。而这种在体育竞技运动中反映出来的规律,同样适应于高中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增强自身的确信度,必然大大提升他们的运动勇气,从而为提升他们运动技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还有很大的体育潜力有待于开发挖掘,培育他们自信心的增长,促使他们不断地由一级自信度向更高一级自信度迈进。比如,通过赋予他们阶段性体育运动训练任务,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让他们在完成训练任务过程中,获得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评价,感受到自身能力与潜能的强大,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理品质”。

3 结语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8

一、借助作品人物, 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 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展自己的人, 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学生在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整时, 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积极的自我认知, 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 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发现自己的缺点, 并消除自卑感, 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 多进行鼓励。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课文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有其重要的优势。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开展正确对待自我认知自我的心理教育, 引导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史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 对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提高自己对情绪和性格的发展的掌控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享受生活》时, 教师应注重分析海伦·凯勒作为残疾人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充满热情地对待生活, 用积极的人生观迎接生活的挫折。教师在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对海伦能客观认识自己的这种感受进行分析, 以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 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 避免学生产生自卑、羞怯等不良心理现象。学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之后, 学生对蒋干这个人物颇感兴趣, 从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的蒋干身上, 学生也似乎悟到了一些教训。通过小说《项链》的学习, 学生认识到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 更意识到虚荣心的危害。

在语文教材中, 除了通过作品让学生对照认识自己, 学生还可以从作者身上找到自我认知的镜子。司马迁受腐刑后隐忍苟活, 幽而发愤, 完成了《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同样《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以他自身顽强拼搏的经历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如此积极奋斗, 以非凡勇气迎接生活挑战的作者除了他们两位外, 在教材库里还有一些, 学生除了能从他们身上得到自我认识的参照外, 还能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心灵的震撼。正如某位作家说的:“我读屈原, 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 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 感到自己的浅狭。”这位作家正是认识了屈原的高尚、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豁达之后, 才有这样的体会的。既然好的文学作品能让人们的情感受到如此的熏陶,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好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二、借助文本,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与人相处, 与人合作, 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体现, 也是新世纪人才的起码标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会共处。“共处”就是合作。要合作, 首先就要与人交往。从健康心理角度来看, 如果热爱生活, 向往新的生活, 你就不应该与人隔绝, 不应该与人老死不相往来, 不应该自闭封锁自己, 只有这样, 你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例子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将相和”的故事广为流传, 他们堪为善于交往的典范。蔺相如面对再三扬言要羞辱自己的廉颇, 一让再让, 一忍再忍。那种气度、那种风范, 令人折服。而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时表现出的那种率真诚恳、宽广胸襟, 难道仅仅就蔺相如一人感动?还有什么比交往中的那份真诚、那份直率、那份宽容更有价值呢?

三、借助课堂交流,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可以激发较高的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 多一点关爱和信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行”,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看,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

有交流就会产生碰撞, 就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但有些学生很怕交流, 羞于启齿, 即使交流, 也是遮遮掩掩, 这样的学生往往自信心不足。课堂上的充分讨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课堂就成了大家的课堂, 在积极的交流中, 热烈的气氛可想而知。在交流中, 学生的感受得以丰富, 思维得以训练, 思想得以磨砺。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要尽量加以肯定, 答案对错与否先放一边, 只要是表达清楚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都应尽量给予鼓励, 之后再评价或由别的学生评价正确与否。为何答错也要给予鼓励?因为答案的错误只能说明该生在问题理解上有误, 而他能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也是不错的表现。有时教师一个小小的肯定会让学生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 鼓起一份自信。

四、利用写作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对写作的技巧基本已掌握, 完全有能力凭所积累的经验来自由写作, 因此我们无需再把重点放在组织文章结构、运用修辞、练习描写方法上, 而应把眼光集中在表达自我上。结合这一教学重点, 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激扬文字、针砭时弊的同时, 他们对自身作一些必要的剖析。这样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而且能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我们则可从作文中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学生, 从而更有侧重点地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很多教师指导学生坚持每周写一篇“心情日记”, 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潜抑倾向和生化情感, 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 完善自我人格, 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 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9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同伴是信息的可靠来源, 能充当正确行为的典范, 影响受教育者, 同伴与受教育者的持续接触能强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获得进步, 也会使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受益;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 因为人们更认同他们的同伴, 能实现其他一些教育方法难以被接受的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比其他方法成本低, 效果更好,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扩展到我国中学生教育领域中来。

在转变初中生吸烟态度的研究中,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通过研究者制定班级组织者或由学生选举带头人, 将其培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通过发放手册、角色扮演活动方式对班级成员进行干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通常能够得到青青少年的接纳, 能充当正确行为的典范和信息的可靠来源。所以, 他们更能得到吸烟青少年的支持、认同和合作, 使吸烟青少年获得进步, 同时自己也在教育活动中受益。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 心理健康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 面对无论多少同伴, 都可以将自己通过培训学到的并加以实践提高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他们。也正因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使其成为同类人群中最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方法。

王振作等人在对上海徐汇区初级中学抽样, 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师授课教育的效果比较研究还显示, 心理健康教育在知识与态度的干预效果上都优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法。部分地验证了同伴在传授信息方面比专业人员更有优势, 因为人们更认同同伴。另外, 在促使行为改变的效果上, 国外研究证明, 同伴是决定人们行为的极重要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受教育者更易于讨论敏感问题, 袒露切身问题, 从而更好地得到正确指导, 更强烈地影响观念、态度和将来的行为, 其效果是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难取得的。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存在着诸多的教育优势,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值得我们在运用中注意, 主要包括:

(1) 由于场地、时间、 资金等方面原因 ,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训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许多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得不到积极有效的开展, 如咨询、发放教育手册、录像、专题研讨会等。

(2) 心理健康教育者要求有较强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挑选和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

(3) 心理健康教育者作为学生, 知识有限, 知识结构存在盲区, 缺少如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不一, 培训显得很重要。

(4)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空白, 心理教师所选择的题材也不多, 题材对不同目标人群的针对性不强。

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分析, 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信息、知识, 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教育形式, 并且在公共卫生领域及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性与生殖等健康教育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运用, 具备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身来谈, 某种程度上, 心理健康教育也属于健康教育范畴。健康的概念涵盖生理、心理的双重健康。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教育有着诸多相似性。如在学校的学科教学领域, 无论是有关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心理健康课程都是作为副科开设, 学习结果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排名, 导致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 但两者对学生来说都意义重大,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部分教育内容涉及敏感问题, 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误解, 例如:对青春期性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以及异性同学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较敏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毛病的, 正常人是不去心理辅导室的;健康与心理教育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 即都是为了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基于以上原因,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是可行而有效的。

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者, 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心理小助手。主要包含着两层意思, 他们是心理老师的小助手, 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教育者, 通过相关的培训后能够教育帮助自己的同伴。

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运用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的理论与技术,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在行动中不断反思, 调整方案, 改进措施, 以构建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第一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方案并实施

按一定标准从学生中选拔出合适的人选, 集中进行以心理知识+工作技巧为核心的培训, 使他们成为心理小助手暨心理健康教育者, 回到同伴中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在班级、年级、全校三个层次对心理健康观念做宣传, 形成全员重视、理解和认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也能主动地寻求心理帮助, 解决困惑。

第二步:对行动的评估、反思和总结

从三个方面展开:

(1) 行动研究是否达到了最初预想的效果;

(2) 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3) 能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哪些建议。

教育行动研究:这是一种教育实践工作者 (主要指教师) 密切结合本职工作, 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以直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状况、学生发展的阶段理论和朋辈心理咨询理论的学习, 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点, 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篇10

一、扩充与改善语文教学课堂,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 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 则可以灵活地采用一些方法, 充分扩充教材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的因素, 在其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 充分扩充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语文, 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 又是文化艺术, 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不管是从思想交流方面还是从精神开拓角度考虑, 语文教学中都必须有一些情感教育。所以, 在课堂中, 我们不能单单的传授一些浅层次的知识, 还必须要进行人文情怀引导和心理教育。在课堂中, 要充分去分析作品本身存在的精神价值以及人文价值, 使课堂充满意义和乐趣, 从而吸引学生, 让学生可以从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能够通过语文这门课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灵性、创造性, 熏陶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信仰和人格的升华, 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 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 就会很投入, 而且印象深刻。兴趣是打开知识城堡的钥匙, 它能促进观察力的发展, 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又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 老师授课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很关键了。例如在讲到李白的时候, 可以这样导入“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三分啸成酒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开篇词既简短有力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式。[2]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升精神境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内所得, 还可以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可以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丰富以及得到正确的引导。[3]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 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许多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可以陶冶思想情操, 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 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忠和义以及其重要性。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 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 以神话小说的形式揭露人们对统治阶级的强烈的不满, 让学生感受一种将诙谐与幽默蕴含于文字的一种艺术。阅读文学, 就是走进作者的人生, 让您感受到诸多不同的思想艺术和风采。学生在正确地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 可以跨越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鸿沟, 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 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认识、感悟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假恶丑, 对其中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 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自然就得到提高了。[4]

三、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一些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 通过班级的小活动锻炼能力

在高中, 有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很差, 对于别人的话语以及言行举止都有些敏感, 不喜欢和别人接触, 在公众场合讲话就会紧张, 在语文课堂中就要让这类同学突破自己, 超越自己。例如举办一个演讲比赛, 可以让学生坦然的在同学面前表现, 这样慢慢地克服他们的恐惧心理, 相应地锻炼出了一些能力。

(二) 通过写作指导锻炼能力

众所周知,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能会有诸多的心理方面的困惑和迷茫。所以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随笔之类的方法来发泄自己的心情。[5]不仅可以锻炼写作才能, 又可以预防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为心理健康教育寻觅到一片沃土。

四、结语

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希望通过上述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历练意志品格, 不断的进步, 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艳红.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2 (2) .

[2]杨世春.发挥学科优势关注心理健康——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 2009 (1)

[3]雷恩平.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4)

[4]曾维其.让心灵之花美丽绽放——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0 (5) .

上一篇:济南市区下一篇:融媒体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