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2024-05-08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精选七篇)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60 例危重脑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34 例, 女性26 例, 年龄在17~64 岁之间, 平均年龄 (40.32±8.84) 岁。 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分别30 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男性16例, 女性14 例, 年龄在17~63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04±8.22) 岁。 观察组男性18 例, 女性12 例, 年龄在18~64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92±8.12) 岁。 所有患者均实施过危重颅脑损伤手术。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均实施全方面的综合护理, 在患者无消化道出血、肠蠕动正常的情况下对患者实施鼻饲饮食。并根据患者胃排空时间、体质量、肠蠕动情况等指标给予患者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危重脑外科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通过外周静脉或者中心静脉的重力作用24 h不间断的对患者实施营养混合液进行营养支持。

1.2.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危重脑外科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 使用输液泵把营养液送入到患者体内中, 输注速度控制在60~120 ml/h之间。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前清蛋白、 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2]。 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式给予营养支持后的并发症情况, 包括消化道出血、呕吐、腹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 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生命指标对比

在患者使用不同营养方式治疗7 d后观察了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前后的血清前清蛋白、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 观察后发现, 肠内营养支持组经营养支持后的各项指标据与肠外营养支持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营养支持后并发症状对比

两组患者经不用营养支持后对患者并发症状进行了观察。 经观察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机率为13.3% ,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机率为30%,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危重脑外科患者通常为高度昏迷, 有较大的应激反应, 会将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和能量等物质大量消耗, 致使患者免疫力不断下降同时有较高感染率[3]。 颅脑损伤后生理状态发生改变的主要特征是高代谢, 患者颅脑损伤后肾上腺皮质激素、脑垂体、下丘脑等中枢系统出现紊乱, 并且糖皮质激素、机体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分泌水平均会增加, 致使临床治疗中患者对能力的需求相应增加, 导致代谢异常。 同时研究发现, 大量蛋白质消耗会将患者的病死率增加, 危重脑外科患者通常无法自主进食, 所以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

临床治疗中通常使用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肠内营养支持。 其中肠外营养支持的优势是可以提供器官、组织修复位置并且方便调配, 将机能所需要的底物有效改善。 但众多研究发现, 肠外营养支持会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4,5]。

肠内营养支持可保证体内黏膜细胞结构正常, 提供安全、平衡的微营养素, 同时可保证正常生理所需要的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 促进胃肠道功能及时恢复正常, 对肠黏膜形成有效保护[6]。 同时研究发现, 对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保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预防因细菌侵袭导致的肠感染、 肠移位等不良现象。 有关学者指出, 肠内营养支持操作简单并且可对患者及时恢复健康提供充足能力, 对患者肠胃黏膜形成有效保护, 减少患者消化道出血、腹泻、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 可把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提高[7]。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前清蛋白为 (274.32±62.6) mg/L, 血清清蛋白为 (32.3±3.6) g/L, 血红蛋白为 (9.6±2.1) g/L, 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为 (10.7±2.9) cm, 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机率为13.3%、对照组为30%, 观察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将此次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对比后发现, 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具有统计学意义[8]。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有更好的营养效果以及代谢效应, 对危重脑外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取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脑外科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来治疗的60例危重脑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分别3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 比较观察两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前清蛋白、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指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机率为13.3%, 对照组为3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应用中有更好的营养效果以及代谢效应, 对危重脑外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取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关键词: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危重脑外科患者,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赵刚.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 2014 (8) :89-90.

[2]王品艳, 林良志.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14 (11) :22-23.

[3]姜惠敏.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3) :126-127.

[4]陈德宏.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9 (3) :85-86.

[5]李丽.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昏迷肠内营养支持[J].医学美学美容, 2014 (9中旬刊) :627.

[6]赵兴隆.脑外科重症糖尿病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5) :147.

[7]葛振萍.自制营养膳对重症颅脑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22) :107-108.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2

关键词:妊娠剧吐,胃肠外营养,肠道营养,序贯疗法

孕妇在妊娠早期可出现头晕、倦怠、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早孕反应是妊娠早期的正常生理反应,一般不需治疗,多数在妊娠12周前后自行减轻或消失。但少数孕妇早孕反应较严重,表现为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影响身体健康,称为妊娠剧吐[1]。由于严重呕吐导致水电解质紊乱;长期饥饿处于负平衡,机体动用脂肪组织供给能量,导致酸性代谢产物酮体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若症状不能及时纠正,病情继续发展,势必影响到胎儿及孕妇的生命安全[2],因此,其治疗首要措施是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本研究旨在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序贯疗法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深州市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妊娠剧吐患者95例,排除有心、肝、肾、胃肠道疾病及葡萄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即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采用3L的营养袋,配方为脂肪乳、氨基酸、糖、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根据患者体质量及孕周适当加减各成分[3],将配制的TPN液经周围静脉输入15~18h,持续3~5d;症状缓解后调整到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阶段,逐渐减少脂肪乳剂、氨基酸、葡萄糖用量并依据食欲状况适量使用能全力口服,直至完全过渡到正常饮食。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补液、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呕吐停止后,可试进饮食;若进食量不足,应适当补液。两组患者均保障入量(静脉+口服)至少3000ml,每日尿量至少应达到1000ml。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每天检测尿酮体,观察尿酮体完全转阴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连续治疗7d后,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进食,尿酮体阴性,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好转:恶心、呕吐基本消失,饮食有不同程度改善,尿酮体减少或阴性,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尿酮体持续阳性,各项生化指标无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酮体完全转阴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胎儿在母体内靠胎盘供给营养,所以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胎儿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和出生后的健康情况,而妊娠前3个月,正是胚胎初步分化的关键时期,必须保证蛋白质和核酸的充分供应,否则脑细胞无法正常分裂、增殖[4],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智力发育,也是引起流产、早产及死胎的高危因素[5]。采用肠外肠内序贯疗法治疗妊娠剧吐,根据患者自身的营养物质需求,合理地将脂肪乳、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输入其体内,即使在不能正常进食及高代谢的情况下,也可保持良好的营养平衡,维持自身代谢环境的稳定,并通过肠外、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有机结合,提供满足孕期需要的热量和营养,保证机体代谢平衡,有效控制因妊娠剧吐造成的各种症状,改善孕妇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保证孕妇围生期的安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肠外肠内营养序贯疗法治疗妊娠剧吐可行、效果确切。且观察组尿酮体完全转阴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采用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妊娠剧吐可更快的改善机体内环境的紊乱、纠正呕吐等症状,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恢复更快,效果更明显,从而缩短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肠外肠内营养序贯疗法用于妊娠剧吐的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112.

[2]宋志慧,张会敏,张晓欲.妊娠剧吐临床治疗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15):2331.

[3]汤晟凌,梁晓美,叶伟霞.妊娠剧吐孕妇肠外营养支持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14(2):271-272.

[4]Narvekar SA,Gupta N,Shetty N,et al.Does local endometrialinjury in the nontransfer cycle improve the IVF-ET out-come inthe subsequent cycle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unsuccessful IVF?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J].J Hum Reprod Sci,2010,3(1):15.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需要营养支持的危重患者11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7例。观察组中男34例, 女23例;年龄23~84岁, 平均 (41.6±8.3) 岁。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2例;年龄21~85岁, 平均 (40.8±9.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生命体征稳定, 但该阶段无法经口进食;临床APACHEⅡ评分在7~1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低于8分;拟行营养支持且时间不低于1周, 住院时间不低于3周[2]。排除既往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史或代谢性疾病者;近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药物史者;凝血功能或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长期营养不良、乳制品过敏者, 以及植物状态者等[3]。本研究患者均充分了解试验内容, 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营养支持相关指标为:每日热量为124k J/kg, 每日氮量为0.2g/kg, 每日蛋白质量为1.5g/kg[4]。观察组患者实施EN+PN联合序贯支持, PN使用全营养混合液 (包括中长链脂肪乳、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氯化钠、氯化钾以及常量、微量元素等, 糖脂热量比为1.5∶1, 糖胰岛素比为8∶1) , EN使用匀浆膳营养液 (每100ml内包含6g蛋白质、3g脂肪、22.5g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维生素、大豆多糖、微量元素等) ;支持初期主要实施PN (选择外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24h持续输注) , 同时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状况配合稀释后少量EN (控制滴速初始为40滴/h, 而后逐渐增快, 注意不要超过患者耐受速度, 最快为125ml/h, 达到每日营养量后停用) ;而后根据患者胃肠情况逐渐减少PN量, 增加EN量, 直至5d内完全过渡为EN支持。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PN支持, 所用药剂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BMI、总蛋白水平 (TP) 、清蛋白水平 (ALB) 、血红蛋白 (Hb) 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继发感染、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前后BMI、TP、ALB、Hb比较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前TP、ALB、Hb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后TP、ALB、Hb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继发感染、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ICU危重患者由于受到创伤及应激因素的刺激, 机体多呈现高分解状态, 而且此类患者本身营养较差, 导致其营养状况、免疫力及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此时患者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提高其机体状况, 极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或继发其他疾病而影响其本身的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 甚至危及生命[5]。营养支持能够有效补充患者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 尤其对于无法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 可以维持其机体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

临床上营养支持按照途径不同可分为EN与PN, EN使用鼻胃管经口将营养液直接送入胃肠内, 操作方便简单, 营养液配比灵活性高、价格低、经济负担小, 且更符合人体营养吸收的生理过程, 能够促进肠道菌群及功能的恢复, 并保护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而PN则需要营养师与药剂师对输入液进行配比, 虽然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与营养, 但对胃肠结构及其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正常菌群产生移位及外来细菌、微生物的侵入, 损害肠壁功能。

由于危重患者机体状况极差, 常存在应激状态, 消化系统及胃肠等器官、组织容易受到极大干扰而出现无法有效蠕动、消化、吸收, 导致实施EN的机体无法耐受, 因此在临床上多应用PN进行营养维持, 而PN对胃肠道的损伤又成为难以忽视的难点, 故在具体选择时常会出现争议[6]。本研究将EN与PN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序贯疗法, 根据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从PN向EN过渡, 在保持患者能够获得足够营养支持、良好接受EN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对胃肠道黏膜、结构以及功能的损伤, 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支持治疗后TP、ALB、Hb差异显著, 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差异不显著;且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继发感染、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对危重患者使用EP+NP序贯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营养状况, 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

在进行营养支持过程中由于经常会出现恶心、腹泻、出血等消化道状况, 且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在支持期间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通过对患者肠鸣音及排便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记录, 并在必要时采集大便标本送检观察, 以掌握患者胃肠状况, 及时、准确地调整过渡剂量, 腹泻过于严重则减少EN量[7]。对胃液及排便的颜色进行监测, 如出现黑色或褐色表明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需及时进行保护胃黏膜、抑酸、止血、补血或其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配置营养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匀浆膳营养液内视情况增加水果、蔬菜榨成的汁, 以改善排便。在每日实施鼻饲之后对患者腹部脐周附近进行顺时针按摩。对营养支持操作进行规范管理, 进行EN管饲前帮助患者实施气道吸痰, 管饲期间注意体位、避免翻身, PN滴注时对静脉置管进行监护及对接头的消毒。

参考文献

[1] 区洁芬, 叶文华, 陈彩芳, 等.改良匀浆膳鼻饲法对危重患者长时间营养支持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4) :18-19.

[2] 郑晓倩, 蔡圆圆, 郑海燕, 等.ICU危重患者不同营养方式耐受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6) :1479-1480.

[3] 羊香芬, 李嫦珍, 刘淑萍,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30) :14-15.

[4] 李振华, 谢逢春.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2, 22 (7) :1901-1902.

[5] 郑铁晋.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19) :125-127.

[6] 武星汝, 田字彬, 李连弟, 等.早期全肠外营养及肠内、外混合营养对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0, 18 (3) :171-174.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胃癌并行胃癌根治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胃癌,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 每组39例。肠内营养组中, 男20例, 女19例, 年龄30~77岁, 平均 (53±8) 岁;手术方式: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16例, 食管胃吻合16例, 胃十二指肠吻合7例;病灶部位:胃窦癌10例, 胃体癌8例, 贲门癌21例。肠外营养组中, 男22例, 女17例, 年龄30~75岁, 平均 (53±8) 岁;手术方式: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15例, 食管胃吻合16例, 胃十二指肠吻合8例;病灶部位:胃窦癌11例, 胃体癌7例, 贲门癌21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患者术前2周未使用过免疫增强剂和清蛋白;住院时间>5 d, 未进行急诊手术, 能语言沟通。排除精神疾病、合并其他癌症及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肠内营养组

肠内营养组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疗法, 将鼻肠管及胃管置入胃内, 手术时鼻肠管与屈氏韧带远端距离35 cm左右, 术后24 h经鼻肠管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48 h待患者恢复良好后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 (主要包括麦芽糊精、植物油、乳清蛋白水解物、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必需营养) 30~40 ml/h, 加温处理后, 保持肠内营养液温度在37℃, 每天不超过500 ml, 在此基础上, 每天可增加500 ml, 直至增加至每天1500 ml。若液体量不足, 可给予静脉支持,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选择流质食物经口腔食用。

1.3.2 肠外营养组

肠外营养组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疗法, 术后24 h可置入中心静脉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轻、中度应激患者热量需求按20~25 kcal/ (kg·d) 计算, 需要1.0~1.5 g/ (kg·d) 蛋白量;重度应激患者热量需求按30~35 kcal/ (kg·d) 计算, 需要1.5~2.0 g/ (kg·d) 蛋白量, 给予充足的非蛋白热量, 以及葡萄糖、长链脂肪乳、脂溶性及水溶性维生素等进行补充, 时间控制在7~9 d, 可逐渐给予流质食物经口食用, 保证患者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

1.4 观察指标

(1) 体重改变评定标准:术前1 d、术后8 d分别测量患者的体重, 体重减轻:术后体重较术前减轻≥1.0 kg;体重不变:术前及术后体重差异在1.0 kg以内;体重增加:不符合前2种情况。 (2) 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清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 记录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包括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吻合口瘘等。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重改变情况

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不变率及增加率均高于肠外营养组, 说明肠内营养组营养吸收更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减轻率低于肠外营养组, 说明肠外营养组营养吸收较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比较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清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均优于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且均优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注:与肠外营养组比较, *P<0.05;与术前比较, #P<0.05

2.3 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肠内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注:与肠外营养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肠外营养是一种可以迅速补充机体热量的营养支持疗法, 并且可以足量地提供机体所需, 但肠外营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缺陷, 营养支持效果不佳, 从营养支持效果来看, 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更加有利于肠道吸收, 并且也能够保证足够的氮源和热量, 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快速恢复, 足以满足手术所需[2,3]。营养指标的比较是评价营养支持疗法效果较为客观的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清蛋白、血清前蛋白水平均优于肠外营养组, 说明肠内营养是更加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不变率及增加率均高于肠外组, 体重减轻率低于肠外营养组。因此, 肠内营养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对患者更加有利。

长期应用肠外营养会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坏, 使肠道毒素和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引发内毒素血症, 严重者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 甚至代谢其他并发症[4,5,6]。而肠内营养则较少引起并发症, 故可以认为肠内营养是较肠外营养更加安全的一种营养支持疗法。本研究结果显示, 肠内营养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 其中伤口感染并发症发生较为严重, 也证实了以上观点。而肠内营养增加的门静脉血供, 促进了胆汁、胃液、胰液的分泌, 肠道淋巴组织分泌免疫球蛋白, 使机体的体液免疫更加完善, 因此可有效减少由于肠道菌群移位发生的感染。尽管肠内营养也可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也可能反流和误吸, 需要适宜的处理, 通过调整营养液的温度、浓度或输入速度, 可以明显缓解以上症状, 一般临床上很少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7,8]。

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不会引起消化道症状, 术后24 h内需要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 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果情况良好, 可在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液, 早期的肠内营养可以有效地刺激肠道, 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恢复肠道蠕动, 减轻患者的腹胀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 肠内营养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较肠外营养患者更短。同时, 肠内营养组患者住院时间也更短, 表明肠内营养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更有优势, 符合食物消化吸收的自然过程, 营养支持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可以保护肠道黏膜, 防止肠道细菌感染,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为放疗和化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胃癌术后患者一种优秀的辅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平, 陈博, 伍晓汀, 等.胃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6) :620-624.

[2]李志红, 皮亚平.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 30 (8) :1739-1740.

[3]Agudo A, Bonet C, Sala N, et al.Hemochromatosis (HFE) gene mutations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study[J].Carcinogenesis, 2013, 34 (6) :1244-1250.

[4]潘炳权, 王伟, 葛晓军, 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7) :778-780.

[5]杨华, 赵刚, 吴国举, 等.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序贯治疗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10) :881-884.

[6]Zhao H, Wang Y, Jing H, et a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argininesupplemented enteral nutrition versus standard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ic cancer surgery[J].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 2013, 139 (9) :1465-1470.

[7]Gonzalez CA, Lujan-Barroso L, Bueno-De-Mesquita HB, et al.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gastric adenocarcinoma:a re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EURGAST) study after a longer follow-up[J].Int J Cancer Journal Cancer, 2012, 131 (12) :2910-2919.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5

关键词:胃癌,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疗效

胃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术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1]。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是两种主要的营养支持方法,但是哪种方法效果更好尚存在争议。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4]。本研究旨在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癌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诊断标准,且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排除转移性胃癌和存在严重肝肾疾病、内分泌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A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B组)。A组66例,男性34例,女性32例,年龄39~80岁, 平均年龄(59.8±0.7)岁,其中全胃切除者29例,远端胃切除者37例;B组66例,男性35例,女性31例,年龄39~ 80岁,平均年龄(59.6±1.5)岁,其中全胃切除者30例,远端胃切除者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行胃癌手术时,调整鼻肠营养管大约到Trertz韧带以下20~30 cm远端的空肠处,术后1 d时先向营养管中注入生理盐水大约250 ml, 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痛、腹胀情况,若患者无明显不适, 则从第二天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采用营养液泵控制输注速度,开始时大约为50 ml/h,如果患者无腹部不适感,可以将其加速到100 ml/h,术后2 d给予500 ml,术后3 d给予1 000 ml,以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逐渐增加到2 000 ml~2 500 ml。过期的液体和能量供应不足则采用葡萄糖静脉注射补充,经口饮食以后则逐渐减少营养液的量。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术前进行上腔静脉置管, 术后1 d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营养支持,根据氮0.2~0.25 g/(kg·d)、热量105.5~125.5 KJ/(kg·d)计算,然后用11.4% 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和葡萄糖以3∶7的比例配置营养液,其余的营养主要有维生素、10%氯化钾和微量元素等,将上述营养液配成合一的营养液后经上腔静脉输入,待患者肛门排气和恢复肠鸣音后开始给予半流质饮食,并且逐渐减少肠外营养支持量[5]。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比较

A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B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由表2可知,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d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和恶心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胃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6]。胃癌患者会出现食欲降低, 摄食量也会显著减少,加上容易出血和肿瘤的消耗等因素,胃癌患者多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7]。围手术期患者会被禁食,加上手术带来的创伤和应激反应,患者会表现出高代谢状态,使营养不良症状显著加重,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延缓患者的恢复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会使并发症显著增加。严重者会引起肿瘤复发,导致肿瘤转移[8]。所以,胃癌患者术后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肠外营养支持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营养支持疗法,是危重病人尤其是存在胃肠功能异常患者的主要选择,但长时间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会使患者的肠黏膜萎缩,导致肠道内的微环境变化,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免疫系统损伤或细菌移位等严重并发症,使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9,10]。

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功能的认识加深以及研究的深入, 加上营养技术的发展,肠内营养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且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指在术后24 h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液。有关研究显示[11],肠的蠕动能力会在术后数小时以内即可恢复正常,大约于术后6~12 h会恢复其消化和吸收功能。且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道功能,使其黏膜屏障功能增加,进而显著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

本研究发现,A组患者术后前白蛋白显著高于B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低于B组,提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研究还发现,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提示肠内营养能够显著改善胃癌患者的术后情况,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何程祖等[12]研究发现,胃癌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住院费用,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54例, 试验组中男31例, 女23例, 年龄25~81 (45.46±7.37) 岁;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5例, 年龄27~83 (46.37±6.49) 岁。其中, 22例患者为颅脑外伤, 13例患者多发伤, 32例患者为脑血管意外, 34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全部患者符合危重症疾病诊断标准, 经患者家属同意, 为108例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1.2 方法

给予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胃管给予患者肠内营养乳剂, 注入速度应缓慢, 少量多次[2]注入为宜, 根据危重症患者实际情况, 适量补充葡萄糖注射液。肠外营养支持: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置入, 通过导管为患者输注全营养混合液, 输注量逐渐增加, 根据危重症患者实际情况, 适量补充葡萄糖注射液和脂肪乳。

1.3 疗效对比

从血红蛋白 (Hb)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前清蛋白 (PA) 4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差异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营养支持结束后,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情况更好, 其Hb、TP、ALB、P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附表。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其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免疫功能较低[3], 因此, 危重症患者的体重一般呈下降趋势, 为危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 可为其补充营养物质,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器官结构与组织结构。为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可保证患者需求的热量, 但该支持方法会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 使患者肠胃功能衰退,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 肠内营养能维持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 防止其肠内菌群失调, 临床效果较显著。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与治疗前相比, P<0.05

本文对比了采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方式治疗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给予试验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 给予对照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营养情况更好, 其Hb、TP、ALB、PA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为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将该营养支持方式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袁园, 李建伟, 吴桂深.危重症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6 (1) :12-13.

[2]王传湄, 徐丽丹, 江美芳, 等.危重症病人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9, 3 (3) :157-159.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篇7

关键词:危重症,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临床效果

危重症患者病重时, 其代谢较快, 若蛋白质和热量等营养缺乏将加重患者免疫功能障碍, 进而引起机体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者导致死亡。营养支持治疗是临床上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组成成分, 给予危重症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不仅可有效地改善其营养不良, 还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1]。本文选取7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并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方面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7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 各36例。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男21例, 女15例, 年龄30~79岁, 平均年龄 (46.3±5.7) 岁, 患病类型包括:16例脑血管意外, 9例颅脑外伤, 11例急性呼吸衰竭;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男24例, 女12例, 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 (49.5±9.3) 岁, 患病类型包括:14例脑血管意外、10例颅脑外伤、12例急性呼吸衰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相同, 并辅以不同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采用鼻胃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 (瑞素) , 每次给药时缓慢注入, 可采取少量多次。肠外营养支持组:通过患者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或从外周在中心静脉处置管注入全营养液, 起初给予少量, 并缓慢增加。两组患者营养不足部分均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和脂肪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前清蛋白 (PA) 、血红蛋白 (Hb) 、白蛋白 (ALB) 和血清总蛋白 (TP) 等营养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 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PA、Hb、ALB和TP含量分别为 (248.7±42.5) mg/L、 (117.4±12.5) g/L、 (39.6±3.2) g/L、 (69.4±4.7) g/L, 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PA、Hb、ALB和TP含量分别为 (177.6±40.5) mg/L、 (123.3±13.2) g/L、 (33.5±2.1) g/L、 (63.2±5.1) g/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出现腹泻1例、吸入性肺炎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5.6%;肠外营养支持组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酸碱失衡2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0%, 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其机体一般处于应激状态, 营养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 较易发生低蛋白血症和负氮平衡, 致使其免疫力降低以及体重快速减轻, 严重情况下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营养支持治疗可为不能正常进食的危重症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使其获得必须的营养物质, 维持机体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 改善其机体免疫功能, 并促进患者恢复。袁园等[3]研究发现, 给予危重症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 可有效地改善其营养不良以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本文72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并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肠内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结果与袁园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与肠外支持治疗相比,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仅有效地改善危重症患者营养症状, 还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该积极采用。

参考文献

[1]莫美英.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对患者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4) :100-102.

[2]黄国强, 于吉人, 冯永生, 等.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9) :1839-1840.

上一篇:中职档案管理学校教学下一篇:老年人心理护理的体会